晚清近代化的转型

合集下载

晚清近代化的转型

晚清近代化的转型

2013级 历史
2.从殖民主义的双重使命看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双重影响
(1)破坏性使命 ①政治上:领土与主权大量丧失。 ②经济:两次鸦片战争后,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 原料,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 市场体系。 ③思想:自大、排外的观念被打破,天朝上国观念幻灭。 (2)建设性 ①经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外商企业的建立,为中国 资本主义的产生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诞生提供了条件,客 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 ②思想:萌发了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新思 潮,从思想上揭开了近代化的序幕。 ③社会生活:对中国人民的生活、思想观念、城市的近 代化、社会生活等产生了积极影响。
2013级 历史
1.用不同的史学范式分析西方列强强迫中国开放通商口岸 革命 史观 现代化 史观 整体 史观
文明 史观 社会 史观
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地,使中 国经济主权受到严重损害,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 进程,是列强殖民侵略的重要标志。
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是中国近代工业的诞 生地和相对集中的地区,推动了近代城市的崛起。 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尽管是被动的,但是是 客观事实),使中国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 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中国了解和学习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窗口,最早 接受西方民主思想,也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最早开 始向近代工业文明的地方。 是传统农业文明与近代工业文明最早交汇的地方, 在思想观念、礼仪交往、生活习俗等方面都发生了 重大变化,产生出相应的社会问题。
2013级 历史
(三)思想文化——西学东渐,渐趋科学化、理性化 1、地主阶级抵抗派(林、魏等19世纪40—60年代)、洋 务派(19世纪60—90年代),“师夷长技”、“中体西 用”,本质上维护清王朝统治,主张学习西方,处于探 索的物质层面。 2、资产阶级维新思想: (1)早期维新思想:代表人物、观点、影响。 (2)康梁维新思想的产生(19世纪90年代):康有为、 梁启超、谭嗣同和严复各自的主张。 3、资产阶级革命派民主共和思想——三民主义 (1)形成背景: (2)形成:1905年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首次提出。 (3)内容: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各自的内 涵、地位与影响) (4)评价:积极﹢消极

晚清中国社会的历史巨变与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晚清中国社会的历史巨变与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晚清中国社会的历史巨变与向近代社会的转型晚清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的转型时期,中国社会从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

社会性质发生巨大变化,社会经济结构、阶级关系、政治统治、思想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在这一时期也开始起步并逐步发展。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晚清中国社会的历史巨变与向近代社会的转型,希望能帮助到大家!知识归纳一、晚清政局的演变1.鸦片战争前夕清朝政治的腐朽从乾隆后期开始,清朝政治的腐败日益暴露,表现为:①官场中,结党营私,互相倾轧,卖官鬻爵,贿赂成风。

②军队里,装备陈旧,操练不勤,军备废弛,纪律败坏。

③财政上,国库日益亏空,入不敷出。

④阶级关系上,阶级矛盾激化,农民的反抗斗争越来越激烈。

⑤清朝统治集团中,以"天朝上国"自居,皇帝和大臣闭目塞听,愚昧无知。

2.19世纪中期,清朝面临内忧外患的形势及政局的变动(1)内忧外患的形势①内忧:鸦片战争后,阶级矛盾激化,各地起义不断。

1851年,爆发太平天国运动;1853年,太平军建立了同清朝对峙的政权;1853~1856年,太平天国发动北伐、西征和东征,深入到清朝统治中心地区,攻破江南、江北大营,沉重地打击了清朝统治。

②外患:清王朝在鸦片战争中战败,被迫割地、赔款、通商,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破坏。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失去了更多的主权和领土,英法联军攻占了清朝统治中心北京,火烧了皇家园林圆明园,清朝皇帝弃城出逃。

(2)清朝政局的变动①总理衙门的设立。

总理衙门是近代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是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标志。

②辛酉政变和"借师助剿"。

1861年慈禧太后和奕沂发动政变,逮捕了辅政大臣,由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奕沂为议政王。

以辛酉政变为契机,中外反动势力开始走上公开勾结的道路。

1862年初,清政府决定向英法两国"借师助剿",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太平天国。

③汉族官僚势力的扩大。

晚清中国社会的历史巨变与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晚清中国社会的历史巨变与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晚清中国社会的历史巨变与向近代社会的转型晚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十分特殊的时期,它标志着中国社会的历史巨变以及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这个时期的中国,面临着众多复杂的问题:内忧外患,社会落后,经济不发达,科技落后,政治制度落后,社会风气陈旧等等。

为了理解中国的现代化之路,了解晚清时期的历史巨变和向近代社会的转型是非常必要的。

一、晚清时期的历史背景晚清时期,是清朝最后一个时期,从19世纪60年代一直持续到20世纪初。

这个时期是中华民族走向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因为在这个时期,中国面临了内忧外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等各方面都面临着严重的困境和挑战。

在这个时期,中国先后遭受到了八国联军入侵、义和团运动、甲午战争等一系列的外部侵略和内部动荡,使得中国社会乱象丛生,经济衰退,封建势力更加嚣张,形势十分危急。

二、晚清时期的历史巨变1. 外部侵略和帝国主义压迫:在晚清时期,中国因为各种原因,失去了对外贸易的控制,经济衰退,无力抵御列强控制的资本主义体系以及其殖民化扩张的政治压力。

列强对中国的掠夺和割让,直接催化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并滋长了中国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尊心。

2. 内部政治变化: 19世纪末期至20世纪初期,中国政治历经百折不挠的改革,其中有康有缪、有光绪维新、有戊戌变法等等,吸收和学习了外国的先进文明和文化,使得中国逐步向近代化转型。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尤其是官员贵族和大家族的反对,这些政治改革都失败了。

3. 内部经济变化: 在晚清时期,中国的经济萎靡不振,但同时,商业、货币、地产、铁路、邮政等领域的发展也逐渐加快。

这表明,中国经济已开始向市场经济转型,并正逐步走向全面的工业化和现代化。

4. 文化和思想改革: 在晚清时期,各种思潮和思想相互交融、碰撞。

一批现代科学和技术、哲学、政治、文学等领域的新思想、新学派、新的文化气息涌现出来,打破了旧有的思想桎梏,催生了民主、权利、法制、国家、民族、性别等一系列现代性的概念和观念,也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开辟了道路。

晚清的近代化转身

晚清的近代化转身

高中历史阶段特征(三)——中国近现代史从文明史观来看中国近现代史,是中国从农业文明社会向工业文明社会转型的文明发展史,其特点是西方工业文明扩张、挑战与中国古老农业文明的艰难回应(转型)。

其核心是现代化。

从全球史观来看,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让人类历史发展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引发了全球一体化的历史进程。

世界重大事件(三次科技革命、两次世界大战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重大影响。

随着一次次科技革命浪潮的到来,一体化进程的步伐越来越迅速。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和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鸦片战争以后的中国也逐渐被纳入到这一体系之中。

近代史相关专题的组建的基本依据就是现代化理论和全球史观。

从现代化来看,从器物层面到思想文化乃至制度层面,近代中国经历着一个由古代向现代的转型过程。

其主要领域和内容是①经济领域:发展资本主义,在生产力上由手工生产向机器生产过渡,在生产关系上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②政治领域:主要是实现政治民主化,由封建专制到民主政治;③思想领域:传播西学,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和思想、政治制度;④军事领域:创办近代的军队和军事工业;⑤外交领域:由传统的理藩外交向近代外交转变。

在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现代化理论要求我们从现代生产力发展的角度从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全方位地综合地审视中国近现代史。

以此视角,我们可以把中国近现代史划分为两个大时期:(l)1840-1949年的早期现代化时期。

这一时期的现代化是按资本主义的后发外生型现代化模式艰难推进的,主题是“建立一个独立统一的现代国家”。

与之相应,工业化与文化现代化同步艰难伴行。

(2)1949年以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其主题是经济建设。

现代化范式(史观)所提供的视角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更深刻地认识复杂的近现代史的历史现象。

如:外国侵略者一方面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迫中国开放了一批又一批通商口岸。

通商口岸是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最高的地方。

近代中国---近代化发展历程

近代中国---近代化发展历程
社会 改革土地制度为中心 经济主张 绝对平均主义 群众基础 作用 相同
《资政新篇》
1859年为改革内政, 发展 衰弱时期 私有制
学习西方,发展工商 业和资本主义经济
最大限度满足农民利益 没有反映农民迫切的土地 和要求,群众基础广泛 要求,群众基础薄弱 未反映农民的迫切要求, 直接推动了太平天国 农民反应不积极 革命斗争的蓬勃发展 太平天国纲领性文件,具有反封建的革命性 都未能真正实施
近代化:(现代化或资本主义化) 核心:工业化
从生产力的角度看: 机器生产代替手工生产 从生产关系的角度看:封建主义转向资本主义 从政治制度看: 民主共和取代君主专制 近代工业:机器大生产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工业部门 中国资本主义的三种形式 外国资本: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进行的资本输出的资本 (外商企业) 官僚资本: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国家政权的资本 (洋务企业) 民族资本:靠经济手段(或市场关系)进行运作的资本 (民族资本主义进步)
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 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自然经济 经济: 占统治地位 政治: 封建统治腐败,阶级矛盾激化
① (1)中国 ②

(2)世界:
外交: 闭关锁国,愚昧无知
①经济: 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法、美工业革命正在进行。 ②政治: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崛起。 ③对外: 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市场和原料,加紧对外扩张。
中国近代史:(1840-1949年) 1.政权演变: 晚清时期(1840-1912年) 北洋军阀统治(1912-1927年) 民国时期 南京国民政府(1927-1949年) 2.革命时期划分: 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1919年) 新民主主义个革命时期(1919-1949年) 3.近代化历程: 孕育阶段:1840-1860年 启动阶段:1860-1895年 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年 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年

届高三二轮复习近代中国的变革与转型——晚清时期共张PPT课件

届高三二轮复习近代中国的变革与转型——晚清时期共张PPT课件

①进步性: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
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是辛亥革命
的重要理论指导。
②局限性: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
土地革命纲领,这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
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 务。
21
深化历史理解
1、近代列强侵华的阶段特征 (1)19世纪40~60年代:列强以发动战争作为打开中国 大门的侵略手段,以商品输出为主要侵略方式;主要国 家为英、法、美、俄。 (2)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在政治上由掀起瓜分中国 狂潮到实行“以华治华”;经济上由以商品输出为主到 以资本输出为主,主要国家除英、法、美、俄外,德、 日、意加入,尤其是日本妄图独霸中国。 (3)20世纪三四十年代:列强侵华方式主要从“以华治 华”到一国独霸中国;侵华主要国家是日、美;侵华格 局先是由列强共同支配,后由日本、美国分别独霸中国。
2.洋务运动
(1)目的: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封
建统治。
(2)指导思想:“中体西用”。
(3)活动
①军事工业:带有资本主义因素的封建性企业。
②民用工业:带有极强的资本主义生产特征,但仍具有一定的封建性。
(4)意义
①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
.
19
把握主干知识线索——知识时序重组
二、思想上——晚清时期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4.维新思想
(1)背景:①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民族资
产阶级力量逐渐壮大。
②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
益严重。
③洋务运动的破产使先进人士认识到改革制度的必要性。

历史教案:近代中国史——晚清社会的转型与变革 (2)

历史教案:近代中国史——晚清社会的转型与变革 (2)

历史教案:近代中国史——晚清社会的转型与变革一级标题:晚清社会的背景与特点晚清社会的转型与变革是指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晚清朝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发生的一系列重大改革和变革。

这一时期,中国正面临外国列强侵略、内外矛盾加剧等各种问题,导致了晚清社会的动荡和演变。

二级标题1:政治改革与思潮兴起在晚清时期,由于西方列强对中国进一步开放市场的要求与压力不断增大,粤东两广义和团运动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等思想家相继提出了“自强”、“富国”、“弱军”的主张。

他们认识到了政治改革的必要性,并呼吁进行改良;同时也提出了许多新思潮。

康有为主张“西法胜乎东学”,他用西方法律学说挑战传统儒家文化;梁启超则提出了“兴中会”的观点,倡导社会和谐与统一。

这些新思潮在当时引起了许多知识分子的共鸣,并为后来的革命活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级标题2:社会经济的改革与变革晚清时期,中国的社会经济也出现了一系列的改革与变革。

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发展,中国经济陷入了长期停滞。

在这个时候,自强运动兴起,许多中国商人开始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和管理模式,并尝试引进外国企业。

此外,新兴产业如纺织、造船等也得到了一些发展。

同时,农村变革也逐渐展开,土地制度出现改良倾向,封建性质逐渐减弱。

这些经济上的转型和变革为晚清社会走向现代化打下了基础。

二级标题3:文化思潮与教育改革晚清社会中涌现出许多重要的文化思潮和教育改革运动。

在思想领域中,“戊戌变法”是晚清政府进行政治、军事、文化改革的重大尝试之一。

此次变法意在加强国家实力以抵御外来侵略,并推动社会发展。

同时,康有为、梁启超等思想家也在教育改革方面投入了很多努力。

他们主张科举制度的废除,提倡新教育运动,通过引进西方教育模式来推动中国的现代化。

二级标题4:社会动荡与政治革命晚清时期,中国社会陷入了矛盾重重的状态。

外国列强对中国发起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和侵略战争,使得国力日益衰退。

此外,内忧外患也加剧了社会不稳定情况。

专题06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晚清的近代化转身与救亡图存 2024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高频考点

专题06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晚清的近代化转身与救亡图存 2024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高频考点
【解析】根据材料“欧洲陆海军之战术方法,并非应有白人所独有,黄人亦能用之……贵 国之长足进步,使我国从长夜迷梦中觉醒,得益匪浅”及所学可知,材料描述的是中日甲 午战争的相关信息,李鸿章意在强调甲午中日战争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C项正确。
【真题考法】
典例03
(2021·江苏·三模)20世纪初,八国联军侵华期间,东南各省督抚与英美列强 议约互保,上海租界由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归各省“保护”, 而自处于战局以外,是为“东南互保”。这一做法( )
晚清阶段(1840—1912年)即从鸦片战争到1912年清帝退位,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秩序逐步确立时期, 也是中国在屈辱中走向近代化的时期,主要处于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政治
列强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逐步沦为半殖 民地半封建社会并且程度逐渐加深,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变化,汉族地主势力上升,中国革命进入旧民主主义革 命阶段。期间中国军民不断反抗外国侵略,农民阶级掀起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地主阶级先后发动了洋务 运动、清末新政,资产阶级先后发起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推翻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中华民国成立,晚 清于1912年结束。
2.发展:湖南、广东等14个省和上海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清政府统治 土崩瓦解。
【微专题梳理】
1.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1912年1月1日,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就任第一任临时大 总统。 2.清朝灭亡: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清王朝结束。 3.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11日) (1)目的:防止袁世凯专权。 中华民国 (2)实际上确立了责任内阁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 成立 的重要文件。 4.官员选拔 (1)机构:考试院。 (2)影响:孙中山文官考试思想,进一步奠定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对日后 民国文官制度的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

高考历史备考:晚清时期中国社会转型:从中世纪走向近代化

高考历史备考:晚清时期中国社会转型:从中世纪走向近代化

高考历史备考:晚清时期中国社会转型:从中世纪走向近代化社会转型指的是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发生深刻变化。

东西方文明变迁中的社会转型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个个精彩片断,是人类文明连延的新起点。

这种转型往往诱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多方面的变革式革命,成为我们认识和把握历史发展规律的重要节点。

正因如此,社会转型问题很容易引起历史高考命题者的关注,长期以来成为历史高考命题的热点。

因而,在复习备考中,我们应特别关注社会转型问题。

为此,笔者专门对“晚清时期中国社会转型”这一专题进行梳理,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考点链接】历史行进到晚清(1840—1912年),伴随着鸦片战争的隆隆炮声,古老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与此同时,无论是从总理衙门到外务部,从抗拒铁路、拆除铁路到大力兴修铁路,从私塾书院演变成新式学堂,还是以通商口岸为窗口的西化城市的出现和发展,都显示出这一时期的中国正缓慢的从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艰难的转型。

一、从君主专制向民主政治的转型1. 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进一步加强了皇权,使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2. 1840年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人民反抗侵略压迫、追求民族独立,反抗君主专制、追求民主自由成为时代潮流。

19世纪末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制;20世纪初清政府推出“新政”和“预备立宪”,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1911年的辛亥革命更是中国民主革命进程中的丰碑,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二、从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到近代的共和再造1. 明太祖废除总揽地方军政大权的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分别隶属于中央有关部门,使地方的权力集中到中央。

清朝设立军机处,在加强皇权的同时,使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

2. 1851—1864年的太平天国运动,建立起以天京为都城的政权,与清政府形成长期的对峙局面,严重打击了清朝的中央集权统治。

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清政府允许汉族地主兴办团练,出现了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左宗棠的楚军等,这些军队的乡土、宗族意识十分强烈,不符合近代化军队的宗旨,一般认为它是中国近代军阀割据的根源之一。

浅析晚清的近代化历程

浅析晚清的近代化历程

浅析晚清的近代化历程近代化指在生产力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推动下,人类社会从农业文明(农业社会)向工业文明(工业社会)演进变化的过程。

17、18世纪,当古老的中国沐浴在“落日的辉煌”(指康乾盛世)的时候,西方世界正迎来近代文明的曙光,近代化成为世界历史发展的主旋律。

当西方国家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大门,击碎“天朝上国”迷梦时,面对时局的变迁,晚清政府也不得不发出时代的颤音。

1.矛盾交织的背景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贸易等主权,遭到严重破坏。

西方国家利用侵略得来的特权,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使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大批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破产,加剧了他们与外国侵华势力的矛盾,斗争逐渐兴起。

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清政府把战争负担转嫁到广大人民身上,加紧搜括。

封建统治和沉重的剥削,导致阶级矛盾激化,人民的反抗斗争接连不断(太平天国运动等),封建统治危机重重。

面对各种矛盾的激化,为挽救其统治,清政府被迫调整内外政策,晚清近代化在国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艰难起步。

2.艰难中起步(1840—1895年)鸦片战争中,英国侵略者的“坚船利炮”,使一些爱国分子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了,面对民族危机的出现和封建统治危机的加深,他们抛弃骄傲自大的陈腐观念,寻求强国御侮之道,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

林则徐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系统了南洋、欧美各国历史、地理等情况,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如果说“新思想萌发”开创了思想近代化之先河,则洋务运动迈出了近代化实践上的第一步。

洋务运动是清政府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和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时,面对“内忧”、“外患”而进行的一场自救运动。

洋务运动引进的同封建生产关系所不相容的新生产力——西方先进的科技,必然在客观上加速封建生产关系的解体,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专题六 晚清的近代化转型

专题六  晚清的近代化转型

(2) 影响: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标志着中国完全 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5. 太平天国运动(1851年—1864年) (1) 过程:①开始:1851年金田起义。②永安建制, 初步建立政 权。③1853 年定都南京, 正式建立政权。④1856年进入全盛时期。 ⑤1856年天京变乱, 由盛转衰。⑥1864年失败。 (2) 纲领:①《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 愿望, 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但是, 它体现的绝对 平均主义思想, 严重脱离实际, 根本无法实现。②《资政新篇》:是先 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但迫于当时形势, 未能实行。 考点 3、晚清政治民主化历程 1. 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君主立宪梦想 (1) 概祝:19世纪末, 康有为、梁启超等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在中 国实行君主立宪制, 发展资本主义, 掀起了依靠皇帝的维新变法运动。 (2) 意义:这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运动在中国的开端, 是中国近代 化在政治上的第一次伟大试。戊戌变法运动失败, 证明了君主立宪制 在近代中国是行不通的。 2. 资产阶级革命派创立民国的尝试 (1) 概况:20世纪初,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 了“创立民国” 的纲领, 并将其概括为“民权主义, 其主要内容是推 翻君主专制政体, 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为此, 资产阶级革命党人 发动了辛亥革命, 推翻了清政府, 建立了中华民国。 (2) 意义:这是资产阶级革命派推翻封建帝制, 创建共和国的第一 个成功实践, 是中国民主进程的伟大丰碑。但辛亥革命并未建立起真正 的民主政治, 只是保留了一个“民主共和”的躯壳。 考点 4、 晚清的思想解放潮流
(3) 特点: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层次性、曲折性。 (4) 表现:经济上, 近代工业发展畸形;政治上, 没有改变中国社 会性质, 没有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5) 作用:出现新的生产方式, 是社会的进步;但并未使中国走上 近代化道路, 近代化举步维艰。 (6) 认识:民族独立、政治民主是实现近代化不可缺少的历史前 提;只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争取民族独立, 推翻专制统 治(三座大山), 中国近代化才有出路。 2.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1) 从经济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 其产生 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 (2) 从政治上看, 它导致民族资产阶级产生, 为维新变法运动和民 主革命运动提供了社会基础, 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 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3) 从思想上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不断地冲击和 动摇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 社会条件。 (4) 从发展趋势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金少、规模小 , 技术 力量薄弱, 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 地区分布不尽合理, 在一定程度 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 难以独立发展。 3. 近代前期中国思想近代化的特点 (1) 从内容上看, 以传播西学为主要途径, 以学习西方科技和资产 阶级的政治学说为主流 (2) 从主题上看,救亡图存是主题, 体现出强烈地反封建反侵略性 质。 (3) 从广度和深度上看,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 由表及里的过 程。 (4) 从中西文化关系上看,中西文化碰撞激烈, 呈现出新旧过渡 的特点。

晚清时期中 国海关的近代化转型与影响

晚清时期中 国海关的近代化转型与影响

晚清时期中国海关的近代化转型与影响在晚清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其中中国海关的近代化转型是一个引人注目的重要方面。

这一转型不仅对当时的中国经济和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国门被列强的坚船利炮强行打开,传统的海关制度已经无法适应新的形势。

在这种背景下,西方列强凭借不平等条约,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海关。

以英国人赫德为代表的外籍税务司制度建立起来,中国海关开始了近代化的转型。

在管理体制方面,近代中国海关引入了西方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制度。

赫德对海关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建立了一套严密的组织架构和严格的规章制度。

海关内部设立了不同的部门,如征税、船钞、邮政等,各部门分工明确,职责清晰。

同时,实行了严格的人事管理制度,选拔和任用人才注重能力和专业素养,而非传统的关系和背景。

这使得海关的工作效率得到了显著提高。

税收制度的改革也是海关近代化转型的重要内容。

过去,中国的海关税收混乱,漏洞百出,走私现象严重。

近代化转型后,海关建立了规范的税收征管体系,明确了各种货物的税率和征税标准,加强了对进出口货物的监管和查验。

这不仅增加了海关的税收收入,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国内的产业。

在技术手段方面,中国海关引进了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方法。

例如,采用了现代化的称重、计量和检测设备,提高了税收征管的准确性和公正性。

同时,建立了海关统计制度,对进出口贸易的数据进行详细的记录和分析,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中国海关的近代化转型对晚清时期的经济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首先,增加的海关税收为清政府提供了一定的财政支持。

在当时,清政府面临着内忧外患,财政困难,海关税收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财政压力。

其次,规范的税收制度和严格的监管措施,促进了对外贸易的有序发展。

尽管中国在对外贸易中仍处于不平等的地位,但相对稳定的贸易环境还是有利于国内商品的出口和国外商品的进口。

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这一转型带来的负面影响。

晚清现代化的趋势

晚清现代化的趋势

晚清现代化的趋势
晚清现代化的趋势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政治制度的改革:晚清时期,政治制度开始向西方学习,推行了类似宪政体制的变革。

1885年,首次设立了一个由举荐和选拔制度组成的科举考试,遴选出一批有才华的人才来参与国家的政治。

此后,又相继颁布了《政治体制编》(1900年)和《宪法大纲》(1907年),试图建立比较完备的宪政体制。

但由于政治体制上的反动势力较强,最终未能彻底实现。

2.经济形态的变化:清朝末期是中国经济从封闭向开放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时期。

西方资本开始进入中国市场,新兴产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如纺织业、造船业、煤矿业等。

同时,铁路、电报等基础设施建设也得到大力发展,使得国民生产能力、交通运输能力都得到提升。

3.文化思潮的转变:晚清时期,新文化、维新等思潮得到了发展,开始对传统文化进行质疑和反思,提出了许多新的思想理念。

包括渴望民主、自由,认为传统道德观念和家庭伦理有制约作用,呼吁实现社会平等,重视科学、技术等。

4.社会结构的变动:晚清时期,由于新兴产业一系列行业的出现,社会结构出现了变化。

原本以地主和官僚为主的封建社会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而新的中产阶层和工人阶级逐渐崛起。

这种社会结构变动的趋势扩大了社会阶层的距离,加深了社会对于改革的渴望。

总而言之,晚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现代化时期。

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都面临了深刻的变革,这些变革奠定了现代中国的基础。

历史教案:近代中国史——晚清社会的转型与变革

历史教案:近代中国史——晚清社会的转型与变革

历史教案:近代中国史——晚清社会的转型与变革近代中国史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段历史涵盖了晚清社会的转型与变革。

晚清社会经历了一系列的动荡和挑战,从而催生出了一系列重大的变革和转型。

本文将通过分析晚清社会的背景、变革的原因以及变革带来的影响等方面,探讨晚清社会在近代中国史中的转型与变革。

一、晚清社会的背景晚清社会指的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即清末民初时期。

当时,国家整体实力相对衰弱,外国列强逐渐侵占中国领土,在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控制和压迫。

与此同时,内部腐败也日益加剧,造成国家治理无力、民生困苦等问题。

二、晚清社会转型与变革的原因1. 外国列强入侵:19世纪以来,西方列强开始向东亚扩张,并逐渐侵占了中国领土。

不平等条约签订后,外国列强将中国变成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对中国实行掠夺和剥削。

这引发了民族危机,激起了国人的爱国情怀,促成了晚清社会的转型与变革。

2. 内外交困:晚清时期,不仅有外国列强的入侵和控制,还有内部政治腐败和动荡。

清朝政府由于官僚体制的固化、封建家族势力的掌控等原因,导致国内政治混乱不堪。

同时,军队弱化、经济衰退也加剧了社会不稳定。

3. 社会矛盾与动荡:晚清社会存在着严重的社会矛盾。

一方面是自然灾害频发、民生凋敝,百姓贫困潦倒;另一方面是地主阶级与农民之间的尖锐矛盾以及工商业资本主义与传统封建经济之间的冲突。

这些社会矛盾在晚清时期不断积累,并最终引爆出来。

三、晚清社会变革与转型1. 改良运动:在晚清社会中,涌现出了一批既反对满清王朝专制统治,又不主张彻底革命的人士。

他们试图通过改良来解决社会问题,推动国家走向现代化。

例如戊戌变法和百日维新就是这一时期所进行的重要改良运动。

然而,由于内外反对力量太强、政治勾心斗角等原因,这些改革都遭到了失败。

2.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晚清社会转型与变革的具体表现之一。

辛亥革命爆发于1911年,标志着中国封建专制政权结束,共和制度的建立。

中国近代史—晚清的近代化转型

中国近代史—晚清的近代化转型

材料一 要理解农民的反抗,必须从这样的论断出发,即现代化、资本主义入侵传统的农 民社会……对于农民社会来说意味着名副其实的灾难。 ——霍布斯包姆 (1)请以近代中国为例说明材料的观点。(6分) 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入侵(或开启现代化),导致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农民、 手工业者纷纷破产,引发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 . 材料二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前后,中国洋务派开始在通商口岸举办了一些近代企业,如: 1861年,中国第一个官办的军用企业——安庆内军械所成立;1865年江南制造总局的成 立;差不多同时,一些民用企业和民族企业也相继成立。 材料三 中国洋务派从鸦片战争中以朦胧的非系统的形态,萌动着对域外文明的新知,洋 务运动在创办军用工业和民用工业的同时,积极的派遣留学生和创办新式学堂,1862年 创立北京同文馆、1865年在上海创办的机器学堂、1866年在福州创办船政学堂,均开有 关教育之先河。洋务派是域外城市文明的感知者,同时也扮演着清王朝这个封建王朝的 掘墓人。故有论者讥讽洋务派实质上是“种豆得瓜”。 问题: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说洋务派是“种豆得瓜”? 创办近代工业,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促进了资产阶级力量的成长,为 推翻清朝奠定了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了新式人才,冲击了旧思想 旧观念,为华战争 1、《马关条约》有哪些主要内容?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内容:①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刺激了列强瓜分 中国的野心)②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大大加深了中国人民负担) ③开放重庆、沙市、 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使外国的侵略势力深入中国的内地)④允许日本在华设厂 (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是什么?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原因: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取得更大特权和利益 影响:《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巨额的赔款加深了中 国人民的苦难,在北京设立使馆区成为列强侵华的大本营,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 国的工具。总之,《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三、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 1、列举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 ①金田起义——运动开始(1851、11) 定都天京(1853、3) 北伐、西征、东征——军事全盛期 ①平均分配土地 颁布纲领:《天朝田亩制度》 核心:绝对平均主义 ②平均分配产品 天京事变——由盛转衰(1856) 颁布改革方案:《资政新篇》——挽救危局(先进中国人发展资本主义的最早方案) 天京陷落——运动失败(1864、7) 2、为什么说《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是无法实现的空想。 《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农民要求摧毁封建土地私有制度的愿望;它违背了社会发展 规律,是无法实施的空想。 《资政新篇》:缺乏实施的阶级基础。

晚清财政税收的近代化转型 演示文稿

晚清财政税收的近代化转型 演示文稿
2.分别简述阶段特征
清朝面临着“数千年来一大变局”
清政府应对变化的态度
鸦片战争失败后,中国论为半殖民半封 建社会,但是中国政府没有及时调整经济 政策,拒绝主动开放和改革旧制。
为何会变呢?是什么促成了税收的转变。
什么是财政的近代化转型
由农业型财政向商业型财政过渡,这一 过程可以称为清代财政的近代化转型。
外来冲击下,关税的变化
税务司制度。咸丰十年(1860年),经 恭亲王奕訢奏请,清廷设立总理各国事务 衙门,专办外交事务。
同治时期关税征收的主体是洋关征收, 它的征收数量由 700 万两增加至1200 万两, 远远超过了常关税的征收。
伴随着洋税的大幅度增长,导致这一时 期的总体关税增长迅速 。
内忧:太平天国
清代农业型财政? 清代的财政收入主体是田赋、漕 粮、盐税和关税。
关税
关税是商品流通税,按照一定的比例征 之于货物或船只,因而是最具扩张性的税 种,和财政税收乃至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 关系密切。
清代的税关包括常关和洋关,涵盖了国 内贸易和国际贸易的所有商品,常关主要 针对国内贸易商品征税,洋关主要针对国 际贸易商品征税。
太平天国起义前,清朝财政收入以田赋 为主。
太平天国起义横扫江苏、浙江、安徽、 湖南、湖北、江西等地,加上捻军起义等, 导致这些省份的人口减少,土地荒芜,无 法得以正常征收。尤其是江南地区,是清 代最重要的地丁钱粮征收之地,为太平军 所占领后,清廷的田赋征收自然大受影响。
内忧:太平天国
咸丰、同治时期最重要的财政创新当属 厘金。厘金是商税的一种。厘金得到推广, 厘金制度也愈发完备,种类和程序也愈发 复杂,既有征收于日用百货的普通厘金, 也有专门征收于盐、茶、洋药、土药(鸦 片)的特种厘金。

晚清社会的历史巨变与近代社会转型

晚清社会的历史巨变与近代社会转型

晚清社会的历史巨变与近代社会转型1.鸦片战争前夕清朝政治的腐朽从乾隆后期开始,清朝政治的腐败日益暴露,表现为:①官场中,结党营私,互相倾轧,卖官鬻爵,贿赂成风。

②军队里,装备陈旧,操练不勤,军备废弛,纪律败坏。

③财政上,国库日益亏空,入不敷出。

④阶级关系上,阶级矛盾激化,农民的反抗斗争越来越激烈。

⑤清朝统治集团中,以"天朝上国"自居,皇帝和大臣闭目塞听,愚昧无知。

2.19世纪中期,清朝面临内忧外患的形势及政局的变动(1)内忧外患的形势①内忧:鸦片战争后,阶级矛盾激化,各地起义不断。

1851年,爆发太平天国运动;1853年,太平军建立了同清朝对峙的政权;1853~1856年,太平天国发动北伐、西征和东征,深入到清朝统治中心地区,攻破江南、江北大营,沉重地打击了清朝统治。

②外患:清王朝在鸦片战争中战败,被迫割地、赔款、通商,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破坏。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失去了更多的主权和领土,英法联军攻占了清朝统治中心北京,火烧了皇家园林圆明园,清朝皇帝弃城出逃。

(2)清朝政局的变动①总理衙门的设立。

总理衙门是近代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是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标志。

②辛酉政变和"借师助剿"。

1861年慈禧太后和奕沂发动政变,逮捕了辅政大臣,由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奕沂为议政王。

以辛酉政变为契机,中外反动势力开始走上公开勾结的道路。

1862年初,清政府决定向英法两国"借师助剿",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太平天国。

③汉族官僚势力的扩大。

倚重满族官员是清朝的既定方针。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以后,满族官员和八旗军队因腐化堕落丧失了战斗力。

清廷转而鼓励地方办团练,汉族官僚开始掌握武装,并成为对抗太平军的主要力量,慈禧太后不得不倚重汉族官僚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

汉族官僚的势力在清政府中扩大了。

④洋务派与顽固派。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面对如何解决内忧外患的问题,清政府内部出现了洋务派和顽固派。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单元六 晚清的近代化转身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单元六 晚清的近代化转身

考向预测
本单元为重点内容之一,考查力度大, 本单元为重点内容之一,考查力度大,侧重综合 考查 从史学理念看, 从史学理念看,偏重用现代化史观分析晚清的转型 特征。 特征。 从命题技巧看,偏重对晚清宏观特征的考查。 从命题技巧看,偏重对晚清宏观特征的考查。 从材料来源看,近代史材料丰富,新颖别致, 从材料来源看,近代史材料丰富,新颖别致,尤其 侧重从社会史角度选择材料入题并设问。 侧重从社会史角度选择材料入题并设问。 从对历史事件以及人物的评价看, 从对历史事件以及人物的评价看,近几年在高考试 题中体现了许多新观点、新角度、新看法, 题中体现了许多新观点、新角度、新看法,体现了 学术界的最新成果和多样化的观点。 学术界的最新成果和多样化的观点。
训练设计
参考答案
(2)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 观点一:它是中国现代化的开端。( 。(答起积极作用亦可给 (3)观点一:它是中国现代化的开端。(答起积极作用亦可给 经济:洋务派创办了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 分)经济:洋务派创办了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刺激了民族资 本主义的产生、发展。思想: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本主义的产生、发展。思想: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 号下,西方文化不断传入; 号下,西方文化不断传入;一定程度上为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政 思想运动的发展准备了条件。 治、思想运动的发展准备了条件。 观点二:它延缓(或阻碍)了中国现代化进程。( 。(答起消极影响 观点二:它延缓(或阻碍)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答起消极影响 亦可给分)这场运动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 亦可给分)这场运动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它不 变革落后的专制制度;用现代化的手段维护传统的价值取向, 变革落后的专制制度;用现代化的手段维护传统的价值取向, 这违反了当时世界历史发展潮流。 这违反了当时世界历史发展潮流。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惨 运动破产。 败,运动破产。 观点三:它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影响。经济、 观点三:它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影响。经济、思想方面任意两 点积极意义。 点积极意义。指导思想和材料观点或运动结局任意两点消极影 响。

晚清时期中国的变革与转型——近代列强的侵略与冲击+导学案--2024届高三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晚清时期中国的变革与转型——近代列强的侵略与冲击+导学案--2024届高三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晚清时期中国的变革与转型——近代西方列强的侵略与冲击【时空定位】【阶段特征】政治特征:西方列强发动侵华战争,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不断加深;从太平天国运动、维新变法、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运动到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经济特征: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加剧,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动,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洋务运动中创办了大量近代企业,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初步发展,中国开始向近代化迈进。

思想文化特征:清朝统治者“天朝上国”的愚昧思想受到冲击,“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经历了从倡导到实践的演进,从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维新思想到三民主义思想【知识梳理】一、两次鸦片战争1.背景(1)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英、法、美等国逐渐占主导地位,对市场和原料的需求强烈,打开中国市场成为列强目标。

(2)虎门销烟和“亚罗号”事件分别是列强发动第一次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借口。

2.概况:涉及英国、法国、美国和俄国,炮轰广州,占领大沽炮台和天津,焚烧圆明园后,进入北京城。

3.结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1)《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赔款2 100万银元、协定关税以及开放五口通商等。

(2)《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以及内河航行权等权益,实现鸦片贸易合法化。

俄国抢占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100余万平方千米的中国领土。

4.影响:鸦片战争由此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中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了严重侵犯,中国从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特别关注:“不平等条约体系”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1)评判近代史上的条约,应当遵循两个原则:一是缔结程序是否平等,二是条约内容是否损害了中国主权。

界定近代史上条约的性质时,必须避免泛道德的倾向,即不能用道德标准评判条约性质。

(2)“不平等条约体系”客观上逼迫中国推进近代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级 历史
【三、考向预测】 1、将探索史与思想史有机结合,探索思想解放与政治 变革的关系。 2、关注“西学东渐”和中西文明冲突,把握文明演进 的特点。 3、归纳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分析民族资本主义 在近代中国的地位。 4、概括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表现,分析社会生活变迁 的原因。 【四、时代特征】 (一)整体:晚清时期(1840—1912年)是中国社会发 生巨变的时期,也是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转型时期。一方 面,列强加紧侵华,是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 加深;另一方面,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艰难地步入近代 化发展阶段。
总体
经济
外交
西方列强加强 全球殖民扩张, 控制了亚非拉 大部分国家和 地区,资本主 义世界殖民体 系初步形成。
2013级 历史
政治 经济 思想文化 2.中国历史总体阶段特征:在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中 国社会剧变,由农耕文明开始向工业文明转化,中国开 (1)两次鸦片战 (1)经济结构变动, 总体:向西 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具体如下: 争使中国半殖民 近代工业出现: 方学习,探 ①自然经济开始解 地半封建社会开 索救国救民 体; 始、加深。 道路:(1) ②外国资本主义经 (2)中国人民反 地主阶级抵 侵略反封建斗争 济出现; 抗派主张 ③中国近代工业产 的不断增强:① “师夷长技 抗争:林则徐禁 生:洋务企业、民族 以制夷”, 烟运动、三元里 资本主义企业兴起。 器物层面。 人民抗英;②革 (2)社会生活:西方 (2)农民阶 命:太平天国运 生活方式开始传入, 级:运用平 动(1851-1864, 通商口岸衣食住行与 均主义方案 旧式农民运动最 社会习俗开始变化, 改造中国, 逐渐多元化。 高峰) 失败。 2013 级 历史
4.近代前期中国思想近代化的特点 (1) 从内容上看,以传播西学为主要途径,以学 习西方科技和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为主流。 (2) 从主题上看,救亡图存是主题, 体现出强 烈地反封建反侵略性质。 (3) 从广度和深度上看,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 由表及里的过程。 (4) 从中西文化关系上看,中西文化碰撞激烈, 呈现出新旧过渡的特点。
(二) 19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 1.世界史阶段特征 总体 经济 政治 国际关系
由自由 资本主 义向垄 断资本 主义过 渡
第二次工业革 资产阶级 命开展,垄断 代议制日 组织形成,以 益成熟。 欧美工业国家 帝国主义 为主导的世界 形成。 市场最终形成。
帝国主义形 成,瓜分世 界;各帝国 主义国家发 展不平衡, 矛盾加剧。
2013级 历史
(二)具体 1、政治:开启民主化、法制化的历程,政治体制由封建专制向 资本主义共和转变。 (1)列强发动五次大规模侵华战争,中国陷入灾难深渊。 (2)中国人民奋起抗争探索,维新派倡导君主立宪,革命派主 张暴力推翻清王朝,构建民主共和,帝制受到致命冲击。 2、经济:开启工业化、市场化历程 (1)在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冲击下,小农经济开始瓦解,中国被 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 (2)洋务运动开中国经济近代化先河,近代工业蹒跚起步(洋 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是中国民族工业开端),民族资本主义艰难 成长并迎来第一次发展高潮。 3、文化:开启理性化、科学化历程。从“师夷长技”的思想到 维新思想再到孙中山倡导的三民主义思想,谋求民族独立自强成 为近代思想主流。 4、社会生活:西风东飘,中西合璧;工业文明的城市化发展成 为趋势。
2013级 历史
3.对晚清中国近代化的认识 (1) 背景: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具有被动 性。 (2) 内容: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3) 特点: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层次性、曲折性。 (4) 表现:经济上,近代工业发展畸形;政治上, 没有改变中国社会性质,没有真正实现资产阶级民 主政治。 (5) 作用:出现新的生产方式,进步;但并未使中 国走上近代化道路,近代化举步维艰。 (6) 认识:民族独立、政治民主是实现近代化不可 缺少的历史前提;只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性质,争取民族独立,推翻专制统治(三座大山), 中国近代化才有出路。 2013级 历史
2013级 历史
2.19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中国历史总体特征: 在内外力双重作用下,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 全形成;民族工业产生并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 登上历史政治舞台开始承担救亡图存任务;西学东 渐进入制度层面,开始政治近代化探索。具体如下: 【政治】 (1)列强继续侵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 形成。 ①军事侵略: 制造边疆新危机,发动中法战争、甲 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②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为主转为资本输出为主。 ③政治侵略:抢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美国提 出“门户开放”;扶持清政府,“以华治华”。
晚清——近代化的转型(1840-1912) 【一、考纲内容】 1、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1900年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 民的反抗斗争。 2、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 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3、思想解放的潮流:开眼看世界,中体西用,维新思想,民主 共和思想。 4、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交通 、通讯工 具的进步,大众传媒的发展。 【二、命题规律】 从史学理念看,侧重用现代化史观分析晚清社会转型的特征。 从命题技巧看,侧重对晚清宏观特征的考查。从材料来源看,近 代史材料丰富,新颖别致,尤其侧重从社会史角度选择材料入题 并设问。从对历史人物以及人物的评价看,近几年在高考试题中 体现了许多新观点、新角度、新看法,体现了学术界的最新成果 和多元化的史观。
2013级 历史
(四)晚清社会生活的城市化
1、背景: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逐步渗入到中 国国民的生活中。 2、社会习俗的变化:服饰、饮食、居住、习俗 (尤其要注意辛亥革命时“断发易服”、废止缠 足、改易称呼、改变传统婚姻制度等) 3、交通工具的进步、通讯工具进步、大众传媒 的发展、文艺事业的发展。
2013级 历史
2013级 历史
2.从殖民主义的双重使命看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双重影响
(1)破坏性使命 ①政治上:领土与主权大量丧失。 ②经济:两次鸦片战争后,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 原料,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 市场体系。 ③思想:自大、排外的观念被打破,天朝上国观念幻灭。 (2)建设性 ①经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外商企业的建立,为中国 资本主义的产生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诞生提供了条件,客 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 ②思想:萌发了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新思 潮,从思想上揭开了近代化的序幕。 ③社会生活:对中国人民的生活、思想观念、城市的近 代化、社会生活等产生了积极影响。
生活习 俗变迁
交通事 业进步 通讯工 具变迁 大众传 媒变迁
【分段特征描述】 (一)1840年—19世纪60年代初 1.世界历史阶段特征
政治 工业革命 新一轮资产阶 广泛开展, 级革命和改革 资本主 自由资本 浪潮逐步兴起, 义世界 主义迅速 德意俄日等逐 体系正 发展,资 步成为新兴资 走向初 本主义世 本主义国家, 步形成 界市场初 资本主义制度 步形成。 在全球基本确 立。
2013级 历史
【经济与社会生活】 (1)洋务运动和洋务经济的发展与破产(19世纪 60-90年代); (2)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 与初步发展(甲午中日战争后)。 (3)社会生活:外国生活方式逐步影响中国,近 代教育、大众传媒(尤其要注意戊戌变法时期与辛 亥革命时期报刊的创办)与交通运输业开始起步。 【思想】西学东渐由“器物”到“制度” (1)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中体西用” 器物阶段 (2)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与康梁维新派主张变 法实行君主立宪经济文明——工业化、市场化历程 1、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1)时间:始于 战争后; (2)主要原因:西方列强经济侵略;中国民族 资本主义发展,国内市场的不断扩大;人们商品 意识的增强,重农抑商、重义轻利观念 的改变, 交通事业的发展使城乡经济联系加强等等。 2、近代工业的兴起(详情见专题复习学案) (1)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90年代—1912 年)——中国近代化的开始。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19世纪六七十 年代)和初步发展(19世纪末)。
2013级 历史
(2)中华民族出现了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各阶 层的抗争和探索发展到新高度: 制度变革实践 ①地主阶级洋务派引进了西方机器大工业,开展 了洋务运动,虽然破产,但却一定程度抵制了外 国资本主义侵略,诱导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 生;爱国官兵左宗棠收复新疆、黄海海战(邓世 昌等)。 ②人民大众: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义和团运动 (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计划,但从文明史观、 近代化史观角度基本否定)。 ③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掀起戊戌变 法运动,革命派主张民主共和发动辛亥革命,均 失败,但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2013级 历史
【五、重点知识梳理】 (一)政治文明——民主化、法制化的历程 1、西方列强五次大规模侵华战争:鸦片战争、第 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 军阿侵华战争。(原因、影响和注意相关史实) 2、晚清时期的民主革命运动 (1)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①本因: 阶级矛盾的激化之果;②提出了中国近代第一个具 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 》; ③新特点: 。 (2)戊戌变法(高潮:1898年):原因、代表人 物及其思想主张、高潮(百日维新)、影响、败因。 (3)辛亥革命:原因、过程、影响(从不同角度 认识)、三民主义、《临时约法》。2013级 历史
2013级 历史
(三)思想文化——西学东渐,渐趋科学化、理性化 1、地主阶级抵抗派(林、魏等19世纪40—60年代)、洋 务派(19世纪60—90年代),“师夷长技”、“中体西 用”,本质上维护清王朝统治,主张学习西方,处于探 索的物质层面。 2、资产阶级维新思想: (1)早期维新思想:代表人物、观点、影响。 (2)康梁维新思想的产生(19世纪90年代):康有为、 梁启超、谭嗣同和严复各自的主张。 3、资产阶级革命派民主共和思想——三民主义 (1)形成背景: (2)形成:1905年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首次提出。 (3)内容: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各自的内 涵、地位与影响) (4)评价:积极﹢消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