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情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的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构建和谐教育生态打造有效地理课堂

——基于学情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的研究

青浦高级中学王健

人才创新、观念创新、教育创新、手段创新是当代教育改革与发展提出的客观要求,地理学科需要教师能够在传统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实现教育观念和手段更新。如何立足于课堂,实施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的转变。如何真正提高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值得我们每一位地理教师去深思,为此,我们在地理教学中进行了许多积极而有益的探索。本文就对学生学情的了解来探讨地理教学的有效性。希望从地理学情的了解作为突破口,通过采取恰当的方式,切实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果。

一、从学生的“学前学情”看地理教学目标和内容的有效性

曾经有一位地理特级教师讲到,有人问他上课时为什么学生只能跟他配合得那么默契呢?他说:因为我首先考虑的不是学生将会怎样配合我的教,而是我的教怎样去配合学生的学。这是基于学情的有效教学的最典型特征。

1、地理教师的备课与教学设计应关注“学情”。应以“学情”为起点,充分考察之后,以科学准确适宜的教学目标制定为终点,然而在现实的地理教学中,真正养成这个习惯的很少。在平常的学校期中检查中,发现许多老师的备课中主要是以知识的呈现为主,实际上地理备课不仅要备内容、备材料、备教具,更要备学生、备方法等,我认为最关键的是备学生、备方法。

经过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地理教学,我相信各位教师在地理基本知识方面不会存在大的问题,但是,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导致一些教师在课前备课时只注重备内容的系统化、全面化,只关注自己的教学过程,不管学生,不备方法,导致教师讲课、学生学习两张皮,教学效果一般。通过参加区级层面的高中综合调研,发现教师备课普遍有教学手段和方法的设计,而真正做了学情的分析的极少,统观检查教师备课与设计的结果:不难发现有四种“顽疾”:做过学情分析的教学案例不多,在备课中进行学情分析的则更少,了解学情的手段比较简陋,基本上是一种经验判断,学情分析的过程比较精糙,基本上是三言两语,只见判断不见分析,只见结论不见过程,学情分析的深度很不够,很多只是一种浅度描述,一种印象判断。

如果地理教学没有准确而细致的学情分析,就使建立在“学的活动”基点上的有效教学无法落实。面对不同的学生一样的教不能说有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也不清楚,针对性缺失,当然谈不上有效。在调研时经常听有些地理老师反映说:“我们的学生是很差的”,照理这个说法是学情判断,然而有问题,他的判断太过肤浅。深入下去,学生差在哪里?怎么差?如何来解决?这些问题他在平时的备课与设计中有没有估计到这种“差”,并相应地在平时的地理教学中体现出来呢?殊不知我们的学生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我们必须研究我们的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现代教学的要求,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要从学生本身基础出发即“学情判断”来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模式

教学目标的本质是课程目标与学生实际的有机结合,也就是“学习”的目标,“学情判断”直接引出教学目标的高度、广度和正确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情况千差万别并且一直处于一种动态的变化之中,这就要求地理教师要利用课余时间走进学生中间,了解学生知识的储备状况,关注、关照学生的需要、兴趣、追求、体验、经验、感觉、困惑、疑难等,努力探索符合高中学生学情特点的学习模式,并将这些学习模式在具体应用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和优化,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目标。如果你定的目标“目中无人”,过高或偏差,最后只能通过“我校的学生很差的”来推卸责任。

二、从学生“学时学情”看地理教学环节和流程的有效性

学时学情指的是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经历及其经历后所获得的结果,对于这个学情的观察,其实就是收集学生学习的证据和学生对“教”的反应数据,如果说,学前学情决定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那么学时学情则反映着教学流程与教学效果,而考察它,就形成了我们对教学有效性的评价证据。

我们所说地理教学“有效性”归根到底是指学生“学”的有效。课堂的结构表面上是“教”的结构,

而实质上是“学”的结构,这个结构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只是设计者。所谓的教学环节,是从教师角度而言的,他的职能是“组织”学的活动,然而我们常常面临的问题是教师“教的活动”比较有结构,较完整,而学生“学的活动”非常零散,没有结构,不成体系,是小孩子被大人带着走马观花,从而影响了地理教学的有效性。普通高中的学生可能是年龄心理等方面的原因,上课时比较不爱主动回答问题。所以我们地理教师在提问时要注意不同学生的特点。在提问时,要注意不同学生的特点,适当照顾他们自尊和心理需要,不要把难题用来提问那些基础差、学生习惯不好,根本就不可能回答你问题的学生。根据“习得性失助”原理,个体在付出努力但得不到任何结果的经历之后,就会丧失自信,束手待毙,不愿做出任何实际的努力。这样的提问,不仅等于浪费时间,影响教学进度,而且对他们自信的树立和地理学习兴趣的培养无益。当然,也不要经常把容易的问题用来提问学习好的学生,这对回答问题的学生不会有什么帮助,因为对于他们来说,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感受成功、感受求知的乐趣。学生在回答中难题或在地理新教材中的“问题探究”板块中取得进展,从而获得教师的嘉奖更能激发其进步。所谓的教学流程,是从学生角度而言的,它代表的“学的活动的展开”,我们通常的问题是“教的活动”丰富多样,而学生的“学的活动”非常机械、单调、不完整,蜻蜓点水。不仅如此,更大的问题在于:很多人没注意到它是个问题,包括教者和评价者都可能被表面光鲜的“教”而吸引,面对被淹没于“教”中的“学”失去了注意力——这些都是“学时学情”不被关注的结果。所以在平时的地理教学中要给学生以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主动激活的状态,主动积极地动手、动脑、动口,从而使学习成为自主的活动。教师通过多样性的地理教学手段,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并通过学生对全过程的主动学习,变被动、机械地接受知识为积极、灵活地认识和应用知识信息,整节课的内容可以转化成若干个小问题,让学生通过看书、思考解答。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在讨论中找到答案。为促进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可采用灵活多变的启发诱导方法。这样做比教师单纯讲解效果要好得多,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教师则在退居次席的同时,又充分发挥出“主导”的作用,推动学生的主体活动正常有序、高效地进行。主动学习有激情,教学效果自然会较好。

对于“学时学情”我们可以关注下面一些主要“情况”:

(1)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表现出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全体参与,全程参与,认真倾听,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2)学习的空间、时间、材料得到保证,每一个学习过程都不是蜻蜓点水而是完整穿透。

(3)设计的活动与学生学习任务完全一致,结果吻合。

(4)课堂讨论比不讨论明显有助于学生的理解。

(5)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理解水平相适应,既不过高也不过低。

(6)教学的起点与达到的终点非常清楚,而且达成。

(7)学生对知识形成真正的理解,能用自己的话去解释,表达所学的知识,能基于这一知识作出推论和预测,能运用这一知识解决变式问题,能将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实际问题中去。

(8)学生思维在教师的提问中得到开启,获得新的认识,并有了自己价值的想法,且融入课堂,考察“学时学情”的角度很多,不可能详尽列出而考察它的意义在于:为教师的“教”找到“推进学习”(课堂组织教学的全部理由)的合宜方式,因为教学的有效性只取决于“学”的有效性。

其实,如何让学生在我们的地理教学中更有效的学习,使我们的教学成为有效教学,不是一两句话或一两个建议所能做到的,而是需要我们每个教师结合自己的深切体会和有意实践中,不断改进,不断完善的。只要教师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也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行为、态度、情感等,让学生有兴趣、有欲望地学习,就会慢慢提高学生学习的时效性,从而提高地理教学的有效性。

最近,我们学校正在开展主题教研活动“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教学研讨,学校通过搭建教学研究的平台,来聚合集体的智慧,促使教师在“自我反省,同伴互助”的基础上,通过专业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