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催化剂与气固催化反应动力学

合集下载

第五章气固相催化反应本征动力学

第五章气固相催化反应本征动力学

本身在反应前后没有变化
石油化学工程系 化学工程与工艺教研室 weigang
(2)
催化剂
不会改变
反应物质最终 所能达到的平衡状态 催化剂并不改 变化学平衡
对于催化或非 催化反应都有:
G RT ln K
0
(3)对于任何一个可逆反应
催化剂
同倍加快
正、逆反应速率
1
且K

k1 k2
K—化学平衡常数; γ—化学平衡常数; k1、 k2—正、逆反应速率常数;
方法是:1)适度加热驱除易除去的外来杂质; 2)小心燃烧除去顽固杂质; 3)用氢气、硫化氢、一氧化碳或氯化烃作为活化剂 活化催化剂。
石油化学工程系
化学工程与工艺教研室
weigang
5、催化剂的开工和停工
开工的不稳定阶段,可能 会发生温度失控而破坏催 化剂的活性,所与需要一 个专门的开车程序。
新催化剂
石油化学工程系 化学工程与工艺教研室 weigang
5.1.2 非均相催化反应速率表达
反 应 速 率 定义:单位反应体系中反应程度随时间的变化率。
r 1 d V dt
注意单位!
基准
单位质量催化剂wcat 单位体积催化剂Vcat
反应速率r
r
反应速率(-rA)
1 d 1 dnA (5.1 - 1) (rA ) (2.1 - 2) Wcat dt Wcat dt 1 d 1 dnA r (2.1 - 3) (rA ) (2.1 - 4) Vcat dt Vcat dt
石油化学工程系 化学工程与工艺教研室 weigang
总反应式可以写成:
A+B+2σ
R+S+2σ

气固相催化反应的动力学步骤

气固相催化反应的动力学步骤

气固相催化反应的动力学步骤以气固相催化反应的动力学步骤为标题,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介绍气固相催化反应的动力学步骤。

一、理论部分1.催化剂的吸附在气固相催化反应中,催化剂的吸附是反应的第一步。

催化剂表面存在各种吸附位,其中最常见的是吸附位和活性位。

吸附位是催化剂表面的一个缺陷,其表面结构与晶体结构不同,因此吸附能力较强。

活性位则是吸附位上的一些具有活性的物种,如氢原子、羟基、氧原子等。

催化剂表面的吸附位和活性位对反应物的吸附和反应至关重要。

2.反应物的吸附反应物吸附在催化剂表面的吸附位和活性位上,通过化学键形成催化剂-反应物复合物,这是反应的第二步。

3.反应反应物在复合物的作用下发生反应,形成产物。

反应速率取决于反应物的浓度、催化剂的活性、反应温度等因素。

4.产物的脱附产物脱附是反应的最后一步,当产物与催化剂之间的键断裂时,产物会从催化剂表面脱离。

二、实践部分以催化裂化反应为例,介绍气固相催化反应的动力学步骤。

1.催化剂的选择在催化裂化反应中,催化剂的选择非常重要。

催化剂应具有较高的活性和选择性,同时还应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寿命。

2.反应条件的控制催化裂化反应需要适宜的反应温度、反应压力、反应时间等条件。

反应温度一般在450-550℃之间,反应压力一般为1-2MPa。

3.反应物的选择催化裂化反应的反应物为长链烷烃,反应物的选择对反应的效果有很大影响。

一般来说,碳数较多的长链烷烃反应活性较低,而碳数较少的烷烃反应活性较高。

4.反应机理的研究通过对反应物和产物的分析,可以确定反应的机理和动力学参数,如反应速率常数、反应级数等。

这对于优化反应条件、提高反应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气固相催化反应的动力学步骤包括催化剂的吸附、反应物的吸附、反应和产物的脱附。

在实践中,催化剂的选择、反应条件的控制、反应物的选择和反应机理的研究是保证反应效率和催化剂寿命的关键。

化学反应工程(第三版)陈甘棠主编_第五章_催化剂与催化动力学基础

化学反应工程(第三版)陈甘棠主编_第五章_催化剂与催化动力学基础

Ki 称为吸附平衡常数,是i组分吸附速率常数与脱附速率常数之比。 式(5-28)即为过程的总速率方程。由该式的分母可知,反应物和产物 均被吸附。分母的方次表明该反应是在A、B两个活性中心之间进行的。
若控制步骤为可逆反应 过程总速率:
Aσ + Bσ
k1
k2
Rσ + Sσ
r k k A 1 A B 2 R S
第五章 催化剂与催化动力学基础
5.1 催化剂
能够改变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在反应前后不发生组成变化的物质。 (1)类型 金属(良导体)、金属氧化物和硫化物(半导体)以及盐类和 酸性催化剂(大多数是绝缘体) (2)载体 活性炭、硅胶、活性白土、硅藻土、沸石(分子筛)、骨架Ni、 活性Al2O3、 Fe等 (3)性能要求 活性好、选择性高、寿命长。 (4)结构
k k K K 1 A B
K
k1K A KB k2 KR KS
比较式(5-28)和式(5-30)可见,表面反应为控制步骤时,可逆反 应与不可逆反应速率式的分母相同,区别在于分子。可逆反应的分子上有两 项,不可逆反应只有一项。
A在吸附时解离 A + 2σ B + σ 2A1/2σ + Bσ Rσ Sσ 按上述方法可得到
几种常用催化剂的结构
无定形颗粒 球形 柱形 长柱形 三叶草形
环形
多孔柱形 车轮形
比表面积
破碎强度
压降
独石形
金属独石形
Foam
(5)制备方法
① 混合法
② 浸渍法 ③ 沉淀法或共沉淀法 ④ 共凝胶法 ⑤ 喷涂法及滚涂法 ⑥ 溶蚀法 ⑦ 热熔法
5.3 气固相催化反应动力学
气-固相反应速率的定义式

(5)气固催化反应宏观动力学

(5)气固催化反应宏观动力学

气固催化反应过程的研究方法
通过反应器实测的仅为流体主 体的温度Tb和浓度cb ,而催化 剂颗粒外表面上的温度Tes、浓 度ces和内孔表面上的温度Tis、 浓度cis一般是无法直接准确测 定的,只能通过反应工程理论 思维方法进行定性分析推算。 由于传递过程的存在,使得反应器微元中必然存在温 度差和浓度差以作为过程推动力。只有当内、外传递的阻 力降低到很低以致可以忽略不计时,上述三个温度和浓度 T 才会趋于一致,即 C b ≈ C es ≈ C is ; b ≈ Tes ≈ Tis 。
rNH 3 = k1 PN 2
PH 2
PNH 3
− k2
PNH 3
1 PH.25
在实际应用中常常以幂函数型来关联非均相动力学参数, 由于其准确性并不比双曲线型方程差,因而得到广泛应用。 而且幂函数型仅有反应速率常数,不包含吸附平衡常数, 在进行反应动力学分析和反应器设计中,更能显示其优越 性。
气固催化反应的传递过程
双曲线模型包含的参数太多,参数的可调范 围较大,常常对同一反应可以有多个动力学模型 均能达到所需的误差要求。
幂函数型的动力学表达式
不满足理想吸附条件的吸附,都称为真实吸附。 以焦姆金和弗隆德里希为代表提出的不均匀吸附理论认为: 由于催化剂表面具有不均匀性,因此吸附活化能与解吸活 化能都与表面覆盖程度有关。 例如焦姆金导出的铁催化剂上氨合成反应动力学方程式为 幂函数型: 幂函数型 1.5
双曲线型动力学表达式 基于理想吸附模型的动力学方程均属双曲线 型。不论其反应类型如何,吸附形式如何,以及 速率控制步骤如何,都可以表示成如下形式:
(动力学项)(推动力) 反应速率= n (吸附项)
动力学项即反应速率常数k,为温度的函数。 推动力为组分浓度或压力。 吸附项表明了在催化剂表面被吸附的组分。吸附项中 的n表示涉及到活性点的数目

催化剂与催化动力学基础.ppt

催化剂与催化动力学基础.ppt

A2 2
ka
kd
2 A
ra ka PAV2 ka PA (1 A )2
rd
kd
2 A
ka PA (1 A )2
kd
2 A
A
1
K A PA K A PA
V Vm
(5-6) (5-7)
两种或两种以上吸附质被吸附的过程
A
kaA
A
kdA
B
kaB
B
kdB
raA rdA kaAPAV kdAA
⑥ 溶蚀法 如加氢、脱氢用的著名催化剂骨架 镍。
⑦ 热熔法 即将主催化剂及助催化剂组份放在 电炉内熔融后.再把它冷却和粉碎到需要的尺 寸,如合成氨用的熔铁催化剂。
此外还有热解法(如将草酸镍加热分解成高活性 的镍催化剂)等等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5.1.3 催化剂的性能
工业催化剂所必备的三个主要条件: ① 活性好 催化剂的活性指的是催化剂对原料的转化能力。它 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组成和制作过程。 ② 选择性高 ③ 寿命长 催化剂的寿命指的是催化剂正常使用的时间。影响 其寿命(失活)的主要因素有:催化剂的热稳定性、 抗毒性和机械稳定性。
(5-8)
B
1
KB PB K APA KB PB
i
Ki Pi
1 Ki Pi
(5-9)
(2)弗朗德利希Freundlich型吸附等温线方程
弗朗德利希型吸附等温式是朗格缪尔型的一种改进型。它是假定 吸附热随覆盖度的增加成幂数关系下降而导出的。
q q0 a ln
ra
ka
PA
A
rd
kd
A
(5-10/11)
A
ka
A
kd

第五章 非均相反应动力学

第五章 非均相反应动力学
d
qE 与化学反应类似,
化学反应工程
Ea 为吸附热,上式即为吸附平衡方程。
5.2.2 化学吸附速率和吸附模型
2.兰格缪尔吸附模型 首先考虑催化剂表面只吸附一种分子,例如,对于CO在 金属M的表面的吸附 ,可以提出两个模型,一个是CO以
分子形式被吸附,即不发生解离(在金属镍上):
(5-7) 另一个是以原子形式吸附,即发生解离(在金属铁上): (5-8)
(5-26) (5-27) (5-28) (5-29)
当反应达到平衡时:
KS
k S R S ' k S A B
化学反应工程
5.2.4 反应本征动力学
1.双曲线型本征动力学方程 ⑴首先假定某反应的步骤。例如,异丙苯分解形成苯和 丙烯,反应方程为:
(5-12)
反应在铂催化剂上进行的步骤可假设如下:
因为化学吸附和化学反应有类似的规律,吸附速率方程
可写为:
(5-5)
其中 k a 是吸附速率常数,可用阿累尼乌斯方程表示:
k a k a 0 exp(Ea / RT )
类似的,脱附速率方程如下:
rd k d A
k d k d 0 exp(Ed / RT )
化学反应工程
(5-6)
(5-7)
化学反应工程
5.1.1 催化过程及特征
以一氧化碳和氢气为原料,选择不同的催化剂可以制得 不同的产品,如图5-1所示。
Cu、Zn、Al
CH3OH
Ni CH4 Fe、Co CO+H2 Rh络合物 CH2OHCH2OH Ru 固体石蜡 烃类混合物
图5-1 不组成
(1)活性组分 (2)载体 (3)助催化剂(促进剂) (4)抑制剂

陈甘棠主编化学反应工程第五章

陈甘棠主编化学反应工程第五章

⑵选择性 指?
高选பைடு நூலகம்性可节约原料、减化工艺。
影响选择性的因素很多,有物理的和化学的。
就催化剂的构造而言,主要有:活性组分在
表面上的定位和分布、微晶粒度大小、载体 的孔结构、孔径和孔容等。
当遇到转化率和选择性的要求不能同时满
足时: a:如果反应原料昂贵或者产物和副产物分 离困难时,宜采用高选择性的催化系统 b:若原料价格便宜,且产物与副产物分离 不困难,则采用高转化率操作。

(4)共凝胶法
与沉淀法类似,将两种溶液混合生成凝 胶。如合成分子筛就是将水玻璃(硅酸钠)与 铝酸钠的水溶液与浓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在一 定的温度和强烈搅拌下生成凝胶,再静臵相当 长时间使之晶化、然后过滤、水洗、干燥得到。 得到的分子筛表面含有大量的正离子,部分是 容易解离的,则可与过渡金属离子(镁离子、 钙离子、锂离子)等进行交换,在硅酸盐表面 形成具有高活性、高选择性的交换型分子筛, 并有良好的抗毒性和耐热性。在炼油工业中用 量很多。
法。 均匀沉淀法是首先使待沉淀溶液与沉淀剂母体 充分混合,形成十分均匀的体系,然后调节温 度使沉淀剂母体加热分解转化为沉淀剂,从而 使金属离子产生均匀沉淀,比如尿素。 采用此方法得到的沉淀物,由于过饱和度在整 个溶液中都比较均匀,所以,沉淀颗粒粗细较 一致而且致密,便于过滤和沉淀。
沉淀法的影响因素
(3)沉淀法 借助沉淀反应,用沉淀剂将可溶性的催化剂
组分转化为难溶化合物,再经分离、洗涤、 干燥、焙烧、成型等工序制得成品催化剂。
沉淀法是制备固体催化剂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广泛用于制备高含量的非贵金属、金属氧化 物、金属盐催化剂或催化剂载体。
对于要求特别均匀的催化剂,可采用均匀沉淀

《催化反应动力学》课件

《催化反应动力学》课件

工业催化反应
石油化工
催化裂化、加氢裂化、烷基化等,提高油品质量 和产量。
精细化工
有机合成、高分子合成、药物合成等,生产高附 加值化学品。
环保领域
脱硫、脱硝、污水处理等,降低污染物排放,保 护环境。
环境催化反应
大气污染治理
催化燃烧、光催化分解等,降低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和颗粒物。
水处理
催化氧化、光催化氧化等,去除水中的有害物质和重金属离子。
土壤修复
利用催化剂降解土壤中的有机污染物,降低污染风险。
新材料合成中的催化反应
高分子材料
利用催化合成技术,制备高性能高分子材料 。
纳米材料
通过催化反应控制纳米材料的形貌和尺寸, 制备具有特殊性能的纳米材料。
复合材料
利用催化反应将不同材料复合在一起,制备 具有优异性能的复合材料。
06
总结与展望
本章总结
实验步骤与操作
01
实验操作注意事项
02 1. 确保实验器材和试剂的清洁度,避免污 染。
03
2. 严格控制实验温度和压力,确保实验条 件的准确性。
04
3. 在实验过程中,密切关注反应情况,如 有异常及时处理。
数据处理与分析
01
数据处理方法
02 1. 将实验数据整理成表格,列出各物质浓度的变 化。
03 2. 根据反应动力学方程,计算反应速率常数、活 化能等参数。
《催化反应动力学》 PPT课件
目录
• 引言 • 催化反应动力学基础 • 催化反应动力学模型 • 催化反应动力学实验 • 催化反应动力学应用 • 总结与展望
01
引言
课程简介
催化反应动力学是化学工程学科中的一门重要 课程,主要研究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

第五章催化剂研究方法

第五章催化剂研究方法

第五章催化剂研究方法催化剂研究方法是在催化剂领域中,用于研究催化剂活性、选择性、稳定性等性质和机理的一系列实验方法的总称。

催化剂研究方法是催化化学研究的基础和前提,也是提高催化剂性能和开发新型催化剂的重要手段。

本章主要介绍几种常见的催化剂研究方法。

一、催化剂表征方法催化剂表征方法主要是通过对催化剂表面结构、组成和性质的表征,来了解催化剂的形貌、结构和活性中心等信息。

常见的催化剂表征方法包括: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等。

这些方法可以提供催化剂的晶体结构、形貌和表面化学环境等信息,为催化剂的性能和活性中心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二、催化剂活性测试方法催化剂活性测试是研究催化剂催化活性的重要方法,常用的催化剂活性测试方法包括:化学反应测试、光谱测试和电化学测试等。

化学反应测试是通过对催化剂在特定反应条件下的催化性能进行测试,如催化剂的转化率、选择性和反应速率等。

光谱测试是通过测量反应过程中产物的吸收或发射光谱,来确定催化剂的活性和反应机理。

电化学测试是通过在电化学电池中评价催化剂的性能,如氧化还原催化剂的电极反应活性和电催化性能等。

三、催化剂动力学研究方法催化剂动力学研究是研究催化剂表面反应动力学行为的一种方法,主要包括稳态动力学研究和瞬态反应动力学研究两种。

稳态动力学研究是通过对催化剂反应速率的测量,来确定催化剂反应动力学参数,如反应速率常数、活性中心浓度等。

瞬态反应动力学研究是通过对催化剂在瞬态反应条件下的反应动力学行为的研究,来揭示反应机理和活性中心的存在与反应路径。

四、催化剂失活机理研究方法催化剂失活机理研究是研究催化剂失活原因和机理的一种方法,常用的催化剂失活机理研究方法有:催化剂失活速率测定法、催化剂退化和再生实验、催化剂表面性质和结构分析等。

催化剂失活机理研究可以为催化剂的稳定性和寿命问题提供研究依据,为催化剂的设计和优化提供指导。

第五章气固相催化反应本征动力学

第五章气固相催化反应本征动力学

第五章气固相催化反应本征动力学5. 1气固相催化过程(自学) 5. 2固体催化剂(自学) 5.3气固催化反应本征动力学以反应A =B 为例。

A分子,A 分子, 吸附态的B 分子, B 分子多相催化反应过程示意图整个多相催化反应过程可概括为下列七个步骤组成:1、反应组分从流体主体扩散到固体催化剂的外表面(外扩散过程);2、反应物自催化剂外表面扩散到催化剂内部(内扩散过程);3、反应物在催化剂的表面上被吸附(吸附过程);4、吸附的反应物转换为吸附态的生成物(表面反应过程);5、生成物从催化剂的表面上脱附下来(脱附过程);6、脱附的产物分子由催化剂的孔道向外扩散到催化剂的外表面(内扩散过程);7、产物自催化剂的外表面扩散到流体主体(外扩散过程)。

什么是气固相催化反应本征动力学?气固相催化反应本征动力学由如下三步构成(不包括扩散的影响):1)吸附—气相分子在催化剂表面上化学吸附形成吸附络合物。

2)反应—吸附络合物之间相互反应生成产物络合物。

3)脱附—产物络合物由固体表面脱附出来。

5.3.1化学吸附与脱附目的—由吸附、脱附速率方程求出:1.θ~P的关系;2.如果其为控制步骤时就认为是本正动力学速率。

一、化学吸附速率的一般表达式A+Aσσ→θ①组分A的吸附率(活性中心覆盖率)A总的活性中心数覆盖的活性中心数被组分A A =θ 5.3—1②空位率V θ总的活性中心数心数气相分子覆盖的活性中未被 V =θ 5.3—2设i θ为i 组分的覆盖率,则有下式:1V i =θ+θ∑理论基础—表面质量作用定律:对如下的多相基元反应dD cC bB aA +=+吸吸反应速率r 与反应物的吸附量或覆盖度(吸附率)θ成正比,其覆盖度的指数等于相应的化学计量系数:bB a A k r θθ= 5.3—3表面质量作用定律是理想吸附催化反应动力学的基础,它在多相催化反应动力学中的地位相当于质量作用定律在均相反应动力学中的地位。

化学吸附为何可用表面质量作用定律?—化学吸附作用为化学键力,相当于基元化学反应过程,因此可用表面质量作用定律。

第五章 固定床气-固相催化反应器

第五章 固定床气-固相催化反应器

连续换热式固定床催化反应器的分类
⑴按反应管的形式,可分为:单管式、双套管 式和三套管式 ⑵按热源,可分为:外热式和自热式,又分有 内冷自热式、外冷列管式、外部供热管式三 种。 ⑶按冷热气体的流向,可分为:并流式和逆流 式 ⑷按反应气体在催化床中的流动方向,可分为: 轴向反应器和径向反应器。
自热式反应器
缺点:结构较复杂,设备费用高。 适用: 能适用于热效应大的反应。原料成本高,副 产物价值低以及分离不是十分容易的情况。
加压热水作载热体的反应装置
以加压热水作载热体的固定床反应装置示意图
1-列管上花板;2-反应列管;3-膨胀圈;4-汽水分离器;5-加压热水泵
用有机载热体带走反应热的反应装置:
反应器外设置载热体冷却器,利用载热体移出的反 应热副产中压蒸汽。 1-列管上花板; 2、3-折流板; 4-反应列管;
外冷列管式催化床
用于放热反应,催化剂装载在管内, 以增加单位体积催化床的传热面积。载热 体在管间流动或汽化以移走反应热。 载热体的选择:合理地选择载热体是 控制反应温度和保持稳定操作的关健。载 热体的温度与催化床之间的温差宜小,但 又必须移走大量的反应热。反应温度不同, 选用的热载体不同。
一般反应温度在200—250℃时,采用加压 热水汽化作载热体而副产中压蒸汽; 反应温度在250~300℃时,可采用挥发性 低的有机载热体如矿物油,联苯—联苯醚 混合物; 反应温度在300℃以上时,采用熔盐作载 热体,熔盐吸收的反应热都用来产生蒸汽。 无机熔盐(硝酸钾,硝酸钠及亚硝酸钠的混 合物, KNO353%,NaNO37%,NaNO240% ) 可用于300~400℃的情况。
(1)列管式固定床反应器 这种反应器由多根管径通常为25~50㎜ 的反应管并联构成,但不小于25mm。管数可 能多达万根以上。管内装催化剂,催化剂粒 径应小于管径的8倍,通常固定床用的粒径 约为2~6mm,不小于1.5mm。载热体流经管 间进行加热或冷却。在管间装催化剂的很少

气固相催化反应本征动力学方程.

气固相催化反应本征动力学方程.

第四节
气固相催化反应本征动力学方程
n * b p i i n i i 1 n * i 1 1 b p i i 11 bi pi* i n 1 bi pi* 11
如果气相中有n个组分被吸附,则: 等温吸附方程的两种极限情况: (1)稀疏覆盖的表面 * p A 很小, A 很小, 对于单分子吸附, * 此时,bp* A 1 , 1 bpA 1 , 因此有: A bp* n A * 1 b p 对于多组分吸附, i i 1 i 1 则: i bi pi*
0 E E a a A 0 E E d A d 0 0 Ea ,Ed ,,为常数
第四节
气固相催化反应本征动力学方程 Nhomakorabea当吸附达到平衡时, ra= rd ,此时,气相中的组分A的分压为平 衡分压 p* A ,则有:
ka pA* (1- θA) - kd θA=0
* (k d k a p* ) k p A A a A
ka * ka b p A * * kd ka p A kd bpA A * kd ka p A 1 ka p* 1 bp* A A kd

(2)完全覆盖表面 * * bp p 对于单组分吸附, A 很大, A 1 * 则: A 1 1 bp* bp A A 对于多组分吸附,1
b p b p
i 1 i * i i 1 i
n
n
* i
i 1
i 1
n
第四节
气固相催化反应本征动力学方程
真实吸附层等温方程 实际催化剂表面的不均匀性造成: 1)吸附活化能和脱附活化能随表面覆盖度的改变而改变 2)不同表面覆盖度时吸附能力不同 关于Ea,Ed与表面覆盖度的关系,有不同的假设。应用最广的是 由焦姆金(тёмкин,Temkin)提出的理论。他认为: 对于中等覆盖度的不均匀表面,在吸附过程中,随表面覆盖度的 增加,吸附活化能线性增加,脱附活化能线性下降,即:

化学反应工程陈甘棠第五章第一节

化学反应工程陈甘棠第五章第一节

第11页,共37页。
4)BET模型
对于物理吸附的情况:
式中:c为常数,
p0为在该温度下吸附组分的饱和蒸汽压, 应用此式来测定参数。
05/44./0250.23023
第12页,共37页。
3、气-固催化反应动力学方程
反应:
A的吸附:
B的吸附: 表面反应:
R的脱附:
S的脱附:
05/44./0250.23023
适用于低覆盖率的情况
05/44./0250.23023
第9页,共37页。
3)焦姆金模型(Temkin型) 吸附和脱附速率分别为:
其中:
05/44./0250.23023
第10页,共37页。
吸附达到平衡时:
式中:
适用于中等覆盖率的情况,在合成氨及硫酸工业中应用较多
05/44./0250.23023
把催化剂夹在框架中快速回转,从而排 除外扩散的影响和达到气相完全 混合及反应器等温的目的。使全混流式数据的计算和处理较方便。
③流动循环(无梯度)反应器:
将反应后的部分气体循环回去的反应器,使床层进出口的转化率达到一 致,一种全混流式反应器。
05/44./0250.23023
第34页,共37页。
④脉冲反应器: 将反应器和色谱仪结合起来,将试料脉冲式的注入载
一、气-固催化反应的本征动力学
1、多相催化作用
均相催化 : 反应在同一相中进行称为均相催化
催化反应
比如:脱水、水合、酯的水解等
多相催化 : 反应在两界面上进行称为多相催化
05/44./0250.23023
比如:甲醇的合成
第1页,共37页。
要求催化剂具备一定的活性、选择性高、寿命长。 固体催化剂由三部分组成:主催化剂、助催化剂和载体

化学反应工程第五章气固催化反应本证动力学详解

化学反应工程第五章气固催化反应本证动力学详解
的冷凝潜热
Tayler,1928(看作固体中 的不饱和原子,固体表面 不均匀、断层、晶体边缘 及粒子间的裂缝)
活性位:催化剂表面可和被 吸附原子或分子形成强化 学键的中心
化学吸附的 微观形态
给定某一吸附剂,给定被吸附的物质(通常是气 体),给定吸附温度,当吸附压力变化时,吸附剂 的吸附能力如何变化? 吸附等温式给出了这一变化的规律
③ 吸附项的指数是控制步骤中吸附中心参与的个数,如果 n=3,说明三个吸附中心参与控制步骤;
④当出现解离吸附,在吸附项中出现开方( KA)p项A ;
小结
1、正确书写反应速率表达式,并能给出复杂化 学反应的速率式
2、理解活化能和反应级数的意义和概念
3、气固催化反应过程的7步骤,什么是物理吸附、 化学吸附和理想、非理想吸附模型,什么是速率 控制步骤,什么叫拟平衡态。并可进行本征动力 学推导。
Ed RT
)
吸附平衡时: rA rd
A
KA pA 1 KA pA
单组分A解离吸附:A2 +2 2A
ra k a pA (1A )2
rd
kd
2 A
ka
ka0exp(
Ea RT
)
kd
kd 0exp(
Ed RT
)
吸附平衡时: ra rd
A
1
KA pA KA pA
A
KA pA 1 KA pA
: 双组分A、B吸附
Ea
E
0 a
ln
Ed
E
0 d
ln
q
Ed -Ea
(
E
0 d
E
0 a
)
(
) ln
r ka pA exp( / RT ) ln kd exp( / RT ) ln

催化反应动力学.ppt

催化反应动力学.ppt

k1 M k-1
P+C
• 由稳态法:
dM dt
k1[ A][C] k1[M ] k2[M ] 0
[M ] k1[ A][C] k[ A][C] k1 k2
rc

k2[M ]
k1k2 k1 k2
[ A][C]

kc[ A][C]
• 无催化剂存在时的反应速率为:
用稳态近似法处理
S

E
k1
ES
k2

E

P
k-1
d[P] dt k2[ES]
d[ES] dt

k1[S][E]-k1[ES]-k2[ES]

0
[ES] k1[S][E] [S][E]
k1 k2
KM
KM

k1 k2 k1
KM

[S][E] [ES]
KM称为米氏常数 KM相当于 [ES] 的不稳定常数
减速者又称为阻化剂。
催化反应:
气相 均相催化: 液相 多相催化: 气、固
液、固
常见的几种重要催化反应:
硫酸工业: SO2 + 1/2O2 V2O5 SO3 氮肥工业: N2 + 3H2 Fe 2NH3
CO + H2O 硝酸工业: NH3 + O2 Pt
CO2 + H2 H2O + NO2
光合作用: 啤酒发酵、等等
2.当[S]<<KM时,r =k2[E]0[S]/KM 对[S]呈一级。
3.当[S]→∞时,r = rm=k2[E]0。
米氏常数 KM
r rm[S] KM [S]
当反应速率达到最大值rm的一半时, KM=[S]。

非均相反应讲义动力学

非均相反应讲义动力学

覆盖率
脱附速率 rd
空白表面 1
吸附速率 ra P1i
ka
A A kd
ra kaPA 1A 达到平衡
rd kdA
ra rd
吸附等温式
A
K APA 1 KAPA
其中: KA为吸附质A的吸附平衡常数
KA
ka kd
设V、Vm分别为吸附质实际吸附量和饱和吸附量,则:
A
V Vm
PA 1 PA V K AV m V m
式中的各平衡关系式转换成气相分压或浓度的函数; (5)若为均匀吸附模型,则由(4)可得到最终能够实际使用
的动力学方程;若为非均匀吸附模型,尚需实验测定, 以均匀表面吸附理论为基础的动力学方程常为双曲函数型; 以非均匀表面吸附理论为基础的动力学方程常为幂函数型。
Return
§5.2 气-固催化宏观反应动力学
非均相反应动力学
§5.1 气-固催化反应本征动力学
非均相包括: 气-固相 气-液相
气-固相催化反应动力学: 气-固相催化反应本征动力学和宏观动力学。
Return
1、气-固催化反应历程
反应物(气相):气体 催化剂(固相):多孔固体物质
反应物
气 流 主 体
催化剂
反应分七步: ◆ 反应物从气流主体扩散到固体催化剂的外表面(外扩散过程) ◆ 反应物进一步向催化剂的微孔内扩散(内扩散过程) ◆ 反应物在催化剂的表面上被吸附(吸附过程) ◆ 吸附的反应物转化为反应的生成物(表面反应过程) ◆ 反应物从催化剂的内表面上脱附下来(脱附过程) ◆ 脱附下来的生成物分子从微孔内向外扩散到催化剂外表面处(内 扩散过程) ◆ 生成物分子从催化剂外表面扩散到主体气流中被带出(外扩散过 程)

气-固相催化反应动力学课件.doc

气-固相催化反应动力学课件.doc

第五章 气-固相催化反应动力学本章核心内容:介绍了气-固相催化反应的特点、固体催化剂的特征参数和均匀及不均匀吸附等温方程的要点,在此基础上,阐述了不同控制步骤的气-固相催化反应本征动力学方程。

本章的重点在于讨论有关固体催化剂的反应-传质-传热耦合的宏观过程、宏观动力学方程的建立及求解方法。

前已述及,化学反应可分为均相反应和非均相反应两大类。

均相反应动力学因无相间传质传热阻力属于本征动力学范畴,而气固两相催化反应存在相间传递阻力,使可测的主体气流温度和浓度与实际反应值不同,为了描述真实的反应速率,进行有效的气固催化反应器设计,从第五章开始,将学习和讨论气固非均相反应动力学及其反应器设计内容。

本章从它的机理方程入手,详细讨论气固相催化反应宏观动力学规律。

5-1 气-固相催化反应 5-1-1 气-固相催化反应概述所谓气固相催化反应是指在反应条件下,在固体催化剂表面上进行的、反应物和产物均呈气态的一类化学反应。

例如,氮气和氢气在固体铁催化剂表面上进行的合成反应,二氧化硫在固体钒催化剂表面上转化为三氧化硫的反应,合成气在铜基催化剂表面上进行合成甲醇的反应等等,都属于气固相催化反应。

这一类型的催化反应在化工生产中所占的份额相当大,因此气固相催化反应动力学研究及其反应器设计等相关内容成为化学反应工程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气固相催化反应的最大特点莫过于固体催化剂表面这个反应平台,它不仅可以改变反应路径、降低反应活化能,加快反应速率。

因此,在定义气固相催化反应速率时,离不开固体催化剂表面积S 这个参变量的引入,即dtdn S r ii 1±= (5-1) 固体催化剂表面积是固体催化剂的重要性能参数之一,对于特定的催化剂而言,单位质量催化剂所具有的表面积几乎是一个常量,两者之间具有高度的对应关系,所以在定义气固相催化反应速率时,也常常用固体催化剂质量W 替代式(5-1)中的S 。

气-固相催化反应动力学研究的目的就是要建立气固相催化反应动力学方程,为气固相催化反应器的开发设计、选型、优化操作与控制提供理论依据。

催化剂与反应动力学

催化剂与反应动力学

催化剂与反应动力学催化剂是一种物质,它能够增加化学反应的速率,而自身在反应中不发生永久性变化。

催化剂的存在可以降低反应的活化能,加速反应的进行。

反应动力学是研究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条件之间关系的学科。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催化剂与反应动力学的关系以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1. 催化剂的作用机制催化剂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加速反应速率,并提高反应的选择性。

常见的催化剂作用机制包括下列几种:a) 提供活化能降低的反应途径:催化剂能够提供新的反应途径,使反应物分子在更低的活化能下发生反应,从而加速反应速率。

b) 增强反应物的吸附:催化剂能够吸附反应物分子,增加反应物与催化剂之间的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容易发生。

c) 调整反应物分子的构型:催化剂能够改变反应物分子的构型,使其更利于发生反应。

d) 参与反应物转变:某些催化剂可以与反应物发生化学反应,并在反应结束后再次释放出来,以参与下一轮反应,从而加速反应速率。

2. 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催化剂通过上述作用机制影响反应速率,其主要影响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a) 催化剂的浓度:一般情况下,催化剂浓度的增加会提高反应速率。

然而,当催化剂浓度达到一定程度后,进一步增加浓度将不再对反应速率产生明显影响。

b) 反应物浓度:催化剂对反应物浓度的依赖程度因具体反应而异。

对于某些反应,催化剂可显著降低反应物浓度的要求,从而提高反应速率;而对于其他反应,催化剂对反应物浓度的依赖性较小。

c) 温度:催化剂通常能够降低反应的活化能,因此在较低温度下发生反应。

但是,过高的温度可能破坏催化剂的结构,导致其活性降低。

d) 反应物的物理状态:催化剂对固态、液态和气态反应物的影响各不相同。

有些催化剂只对气态反应物产生影响,而其他催化剂则对所有物态的反应物均有效。

3. 催化剂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催化剂在多个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其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 工业生产:催化剂广泛应用于化工行业,如合成氨、合成甲醇、裂化重油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被吸附分子不都是反应物,也可能是不 参加化学反应的惰性物质,或生成产物 脱附后又被吸附。
21
ⅱ> 反应:被吸附的反应物分子在活 性中心的影响下被活化,发生形变、 迁移,与邻近分子发生反应或自身 转化成另一种结构的新物质,发生 化学变化。
22
ⅲ> 吸附和脱附是同时进行的动态可逆过 程。 • 反应物分子吸附后又脱附,产物分子脱 附后又吸附,只是吸附和脱附未达到平 衡时,两者速率不同。 • 吸附化学反应脱附均属化学过程,称 表面反应过程。
28
5.2.2.1. Langmuir 吸附模型
基本假定:
• 1催化剂表面活性中心的分布是均匀的; • 2吸、脱附活化能与表面覆盖率无关; • 3每个活性中心只能吸附一个分子; • 4吸附的分子之间互不影响。
称为理想吸附模型。
29
(1)只有一种吸附质(A)被吸附的等温线方程
k1


k2
吸附速率
• 助催化剂 加入的量小,增加催化活性,增加选择 性,延长催化剂寿命
4
• 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孔体积和孔体积分 布
比表面积 Sg 单位质量催化剂具有的表面积m2g1 通常介于5 1000m2g1之间。注意因次 测定方法:BET 小比表面的测定为难题。
5
孔体积孔容 Sg cm3g1单位质量催化剂内部微孔的体积
根据不同的吸附机理,有多种型式。
33
5.2.2.2.焦姆金(ТЕМКИН)吸附 模型
• 与Langmuir吸附模型不同, ТЕМКИН模 型认为吸附及脱附活化能与表面覆盖率 呈线性关系。即:
Ea Ea0 Ed Ed0 ,因而
q Ed Ea
Ed0 Ea0 q0
8
(2)浸渍法. 该法是制备负载型固体催化剂的方法之 一,要点:
• a> 先将含活性组分的物质溶于水中制成 溶液;
• b> 将高比表面载体投入溶液中浸泡,活 性组分被吸附分散在表面上;
• c> 滤去溶液后,用热气流进行干燥(工 业上常在沸腾床中干燥),以备使用。 例如乙炔与醋酸制醋酸乙烯所用醋酸锌 催化剂用该法制备。
14
5.1.3. 工业催化剂的活性评价
活性:催化剂影响反应进程的能力,可 用以下三个参量来评价: • ⅰ> 在给定温度下,用完成原料的转化率 来评价(转化率百分数越大。活性越 高); • ⅱ> 用完成给定转化率所需温度来评价 (温度越低,活性越高); • ⅲ> 在化学动力学研究中,用反应速率来 评价(反应速率越快,活性越高)。
孔容与催化剂颗粒强度为一对矛盾,孔容大则强度下降。 在多数情况下,希望孔容大一些。
固体密度真密度 s g cm3单位催化剂固体物质 不包括孔体积 体积的质量
颗粒密度p g cm3单位催化剂颗粒体积的质量
孔隙率p 催化剂孔体积占总体积的分率
以上参数之间互有换算关系。
6
• 孔径分布(孔体积分布) 催化剂是多孔物质,其孔的大小当然是 不规则的。不同的催化剂孔大小的分布 不同。 只有孔径大于反应物分子的孔才有催化 意义。
• 测定方法:压汞法和氮吸附法 • 典型的孔径分布曲线
7
5.1.2.固体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1)混合法 将催化剂各组分用湿法作成浆态在容器 中充分混合,按工艺设计时对催化剂粒 度大小的要求成型,再经干燥、焙烧即 可使用。如乙苯脱氢使用的三组分金属 氧化物催化剂Fe2O3K2OCr2O3就是该法 制备。
ⅱ> 金属盐一般用硝酸盐,提供阳离子, 例如CuOZnO催化剂就是此法制成。
11
(4)共凝胶法.
与沉淀法类似,不同之处在于沉淀法生 成晶状沉淀物,其溶液可以过滤除去。 而共凝胶法将两种溶液混合搅拌下生成 凝胶,含大量化学结合水,无法过滤除 去。用略高于水的沸点下温度脱去物理 水,然后焙烧脱去化学结合水。因水分 子的脱去,在内部造成微孔道,具有较 高内比表面积,该法主要用于制备分子 筛。
k1 A2 2σ k2 2Aσ
吸附速率
ra
ka
pA
2 A
脱附速率
rd
kd
2 A
表观速率:
r
ra
rd
ka
pA
2 V
kd
2 A
ka
pA
1A
2
kd
2 A
吸附达到平衡时,r 0,ka pA 1A 2 kdA2
则:A
1
KA pA KA pA
31
3 .双分子及多组分吸附等温方程:
A组分
kaA
综合上述各因素,吸附量的一般表达式 写成:
Ea
raA ka0e RT PA QV ka PA QV
ka
ka
0
e
Ea RT
吸附速率常数
26
• 吸附等压线方程. 上述各因素中,影响吸附量(吸附速率) 的独立变量是温度和组分压力。
• 当保持反应体系中反应组分压力(即浓 度因素)不变而改变温度,吸附达到平 衡(吸附速率等于脱附速率)时,吸附 量与温度的关系式称吸附等压方程。
9
(3)沉淀法. 原理:借助复分解反应,选用合适的沉 淀剂将金属盐水溶液中活性组分转化为 难溶于水的沉淀物。分离出沉淀物,经 洗涤、干燥成型和焙烧制得成品。 此法适合制备金属、金属氧化物、金属 盐催化剂。 沉淀成分在两种以上时,称共沉淀法。
10
ⅰ> 沉淀剂的选择. 必须能与金属盐反应生成晶体沉淀物, 碱类有NH4OH,NaOH,KOH;碳酸盐 类有(NH4)2CO3,Na2CO3;有机酸类有:乙 酸,草酸等。
17
d> 对被吸附物质没有选择性 e> 整个表面都发生吸附,可为单分子层 吸附,也可为多分子层吸附。 f> 吸附温度低,常低于被吸附物的沸点 温度。 (春天潮湿的时候 ,墙壁上流水,这是 典型的固体对气体分子的物理吸附,且 为多分子层吸附)
18
(3)固体催化剂化学吸附特性 a> 吸附力强,相当于化学键力,被吸附 分子结构发生形变,处于活跃状态,使 反应活化能大大降低。 b> 吸附热大,相当于反应热,在 40800KJ/mol。 c> 对被吸附物质具有选择性。
exp
Ed0 RT
f
'

h
RT
可得:
rd kd exp h
36
对于表观吸附速率:
r ra rd ka exp g pA kd exp h
吸附达到平衡时,
ka
kd
pA
exp
h g
令 ka kd
KA并f
hg
则:KA pA exp f
1 f
ln KA pA
27
• 吸附等温(线)方程. 当保持气固催化体系的温度不变,而改 变组分压力(浓度因素)时,吸附达到 平衡时的吸附量与组分分压间的关系式 称吸附等温(线)方程
描述吸附平衡时等温过程的关系式有多 种数学模型,其中常用的是Langmuir模 型、TëMKNH模型和Freundlish模型,分 别讨论如下:
15
5.2.固体催化剂的吸附特性及吸附 等温线方程
5.2.1.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特性
(1)吸附现象 气体分子在任一种固体表面上被吸附是 一个基本现象,这是因为固体表面上的 原子与体相内的原子比起来,至少有一 个面没有达到力的平衡。这种力的不饱 和,使它具有对气体分子的吸引力。
16
(2)物理吸附特点. a> 吸附力较弱,为范德华力,类似蒸汽 的冷凝和气体的液化,被吸附分子不发 生形变,接近原来状态; b> 吸附热(单位质量的固体,吸附单位 质量吸附质所放出的热量)很小,约 825KJ/mol。(吸附热(-Ha)=Ed-Ea); c> 吸附和解析速率都很快,易达到平衡。
称焦姆金吸附等温式
37
5.2.2.3.弗鲁德里希(Freundlich)吸附模型
• 比焦姆金吸附模型更进一步, Freundlich 模型认为吸附及脱附活化能与表面覆盖 率并非呈线性关系,而是对数关系。即:
Ea Ea0 ln Ed Ed0 ln ,因而
q Ed Ea
Ed0 Ea0 ln q0 ln
19
d> 吸附只发生在表面的活性中心上(因 活性中心无法测定,仍以吸附表面记)。 e> 为单分子层吸附,具有饱和性。 f> 吸附温度高于被吸附物的沸点,需要 吸附 活化能。
20
(4).催化剂表面上的吸附、反应和脱附。 ⅰ> 关于吸附:
• 反应物分子只有被催化剂表面上的活性 中心进行化学吸附才能发生化学反应;
23
5.2.2. 吸附等温线方程
• 催化剂表面上的反应速率与吸附量成正 比(只有被吸附的反应物才能发生反 应)。
• 吸附量(或称吸附速率)与影响因素 (催化剂性质、吸附质性质、活化能、 气体组分压力、表面空白率)有关。 当确定了采用何种催化剂,为何种反应 物组分,则催化剂和反应物性质对吸附 过程的影响是个常量,不随 时间或空间 而变。故用一个由实验测定的宏观参数 ka0(吸附)和kd0(脱附)常数来表征。
第五章 催化剂与气固催化反应动力学
本章讨论内容: • 5.1.固体催化剂 • 5.2.固体催化剂的吸附特性及吸附等温线
方程 • 5.3.气固催化本征动力学 • 5.4.气固催化宏观动力学
1
5.1.固体催化剂
• 固体催化剂由三部分组成,活性组分、 助剂和载体。 三者不能截然分开。
• 通常对活性组分的要求: 具有尽可能高的催化活性,选择性和抗 毒性。
24
• 温度影响:化学吸附需要能量,由升高
温度来提供,只有能量达到或超过Ea的
分子碰撞到催化剂表面才有可能被吸附,
这种分子占总分子的分率用
e来 RE表Ta 征。
• 反应物组分分压(浓度)的影响:由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