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内贸易指标讲解
第六章 产业内贸易
返回
27
福利
1、消费者:总体上得益(图6.4和图
6.5)。
边界消费者得益;一些原来两可的消
费者得益;一些原来购买理想品种的 人难说,其中一些人会叐损。
28
消费者剩余
MA O V1 A1 V2 A2 V3 品种
图6.4 在自给自足情况下的消费者剩余 返回
29
成本函数,确保了生产的布的品种均匀地分
布在“光谱”上,即没有厂商会生产相同的
品种;每个品种的数量和价格相同;每个生
产者得到正常利润,即价格等于平均成本。
“完美垄断竞争”
外国和本国情况完全相同。
24
贸易 1、允许贸易的话,农产品无差异,丌贸易。布存在 差异性,在规模经济作用下会进行贸易。
两国会丌会贸易?
在规模经济的作用下,两国会进行贸易,因
为规模经济的存在会迫使两国生产同样品种
的厂商进行竞争,其中一个国家生产相同品 种的厂商就可能会由于竞争失利退出,转而 生产其他新的品种。
15
贸易后的均衡
每一个品种只会在两国中的一国进行生产。
那么就会有2n个厂商和品种,一半在本国,
一半在外国生产,价格和成本不没有贸易时 相同,但是贸易的斱向丌可预测。
1 1 1 a 2bQ1 bQ2 0 1 ; Q1
(6-1) (6-2)
同样,外国厂商利润最大化目标就是: (6-3) (6-4)
38
1 2 a 2bQ12 bQ2 0 。 Q12
2 1 1 a 2bQ2 bQ1 0 ; Q1 2 2 2 a 2bQ2 bQ12 0 。 Q 2 2
中国钢铁业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变化分析
中国钢铁业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变化分析一.前言1.1国际贸易标准国际贸易标准分类是用于国际贸易商品的统计和对比的标准分类方法,是世界各国普遍采取的商品贸易分类体系。
在第四次标准修改的版本中,钢铁是第67类商品。
1.2我国钢铁行业的发展情况概述钢铁产业是基础性原材料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低位是举足轻重的,尤其对我国而言,钢铁工业是重要的战略性行业。
2000年以来我国钢铁行业进入快速增长时期,钢产量增速每年达到20%左右。
1996年我国钢产量突破一亿吨,成为世界产钢第一大国,2003年我国钢产量突破了2亿吨,粗钢产量突破5000万吨用了37年的时间,突破一亿吨用了10年时间。
中国钢铁工业以一种惊人的速度发展,现在我国已经连续11年成为全球最大钢铁生产国和消费国,成为名符其实的钢铁大国。
11.3产业内贸易的相关理论知识广义的产业内贸易是国家之间进口和出口基本上相同的或者相似的产品。
对于产业内贸易的系统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格鲁贝尔和劳埃德对欧洲经济共同体简历后的内部贸易的研究。
有关产业内贸易的理论一般都是简历在规模经济的假设之上。
2产业内贸易指数是用来测度一个产业的产业内贸易程度的指数,是指相同产业中双方国家互有不同质的贸易往来,在统计数据上显示同一类同时存在进口和出口的商品数额,表明在该产业有这互补性的贸易需求,并且越是高位的分类显示出的产业内贸易指数越有说服力。
这里着重采取的是GL指数。
计算公式:T=1-|X-M|/(X+M)注:式中X和M分别表示某一特定产业或某一类商品的出口额和进口额,并且对差值取绝对值。
T的取值范围为[0,1],T=0时,表示没有发生产业内贸易;T=1时,表1陈浩然中国五矿化工进出口商会2007年期刊《对外经贸实务》2007(10)2尹翔硕2009年《国际贸易教程》P91~92 复旦大学出版社示产业内进口额与出口额相等;T的值越大说明产业内贸易程度越高。
1.4文献综述: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学者将研究重心放在我国分行业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之上。
产业内贸易——精选推荐
产业内贸易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产业内贸易的概念产业内贸易也称为水平贸易(Horizontal Trade)或双向贸易(Two-Way Trade),指一个国家在出口的同时又进口某种同类产品。
这里的同类产品是指按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至少前3位数相同的产品,即至少属于同类同章同组的商品。
衡量产业内贸易水平最具权威的是劳埃德—格鲁贝尔指数(GL)指数,公式如下:Bi=1-(Xi-Mi)/(Xi+Mi)其中Bi表示一国i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指数,Xi为产业的出口值,Mi为产业的进口值。
据1978年资料,工业化国家的平均GL 指数为52.8%,新兴工业化国家为43.04%非新兴工业化国家为25.87%.由此可见,GL指数与经济发展水平相联系,随着各国经济的发展,GL指数将逐步上升,产业内贸易正在取代产业间贸易成为国际贸易发展的大趋势。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对外贸易发展飞速,出口额世界排名由1980年的第26位上升为2002年的第5位,在出口额构成比重中,产业内贸易所占比重稳步上升,由1992年的38.49%上升到1999年的53.64%,这正符合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
可见,作为发展中国家要真正有效地参与国际经济循环,加快本国经济发展,必然要加入到产业内贸易的大潮流中来。
产业内贸易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水平和经济增长的标志。
产业内贸易水平就是衡量一国外贸竞争力的标志。
产业内贸易的形成一般来说,消费者偏好的多样性、国际直接投资活动是产业内贸易最基本的推动因素。
一、产品差异与产业内贸易的形成产业内贸易首先表现为差异产品的贸易。
所谓差异产品,是指相似但不完全相同,也不能完全替代的产品。
差异产品一般分为三类:水平差异产品、垂直差异产品和技术差异产品。
商品差异的类型不同,引起的产业内贸易的原因也不同。
水平差异,是指同一类商品具有一些相同的属性,但这些属性的不同组合会使商品产生差异。
常用统计指标解释――国内贸易统计指标.
常用统计指标解释 -(17 --国内贸易统计指标1.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指批发和零售业、餐饮业、新闻出版业、邮政业和其他服务业等,售予城乡居民用于生活消费的商品和社会集团用于公共消费的商品之总量。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包括:一、批发和零售业企业(单位 :1. 售予城乡居民的各种生活消费品;2. 售予入境旅游的外国人、华侨、港澳台同胞的各类商品;3. 售予行政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军队和武警等机构的商品,以及以零售方式售予各类企业的商品。
具体包括:用于非生产和社会交往的办公用品,如通讯设备、计算器具和设备、电讯网络设备、文印设备、音像视听器材和设备、纸张、本册、文具及装订文印材料、家具、日用电器、针纺织品、清洁卫生用品、文体用品、奖品、纪念品、礼品等; 供内部人员乘坐的交通工具和燃料;用于办公设施修缮的各类配件、材料、工具等;用于取暖和防暑降温的设备、燃料、材料及食品等;专用于教学的用品和设备;非营利医疗机构的中、西药品、中药材和医疗设备器材;非专用的劳动保护用品;不对外营业的内部食堂用的餐具、炊具、设备、清洁卫生工具和食品、燃料等;军队、武警用于其人员生活的衣着品和个人用品;其他各类非生产性设备和用品。
二、餐饮业出售的主食、菜肴、烟酒饮料和其他商品。
三、新闻出版业、邮政业售予城乡居民、企事业单位、军队和武警等机构的书报杂志、音像制品、邮品等。
四、其他服务业出售的食品、烟酒饮料、服装鞋帽、日常生活用品、医药保健用品、艺术品、工艺美术品、玩具、殡葬用品以及其他消费品。
2. 批发零售贸易业商品购、销、存总额指各种登记注册类型的批发、零售业企业 (单位以本企业 (单位为总体的, 从国内、国外市场购进的商品总量,销售和出口的商品总量、库存商品总量等情况。
该指标可以反映商品流转过程中商品的购进、销售、库存之间的比例关系和存在的问题。
3. 商品购进总额指从本企业 (单位以外的单位和个人购进 (包括从境外直接进口作为转卖或加工后转卖的商品总额。
中国农产品的产业内贸易.doc
中国农产品的产业内贸易一、我国20世纪90年代农产品贸易中的产业内贸易产业内贸易中的同类产品习惯上是指按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至少前三位数相同的产品。
但是由于资料的原因,我们只能选择统计数据中,相当两位数的国际贸易标准分类。
一般计算指标是克鲁勃—洛德指标:IIT=1-∑|Xi—Mi|/∑(Xi+Mi) (1)其中,Xi、Mi分别表示i产业的出口额和进口额。
IIT是产业内贸易指数。
下面我们将主要分析以下种类的农产品:(1)活动物。
(2)肉及食用杂碎。
(3)鱼、甲壳动物、软体动物及其他水生无脊椎运行。
(4)乳品、蛋品、天然蜂蜜、其他食用动物产品。
(5)食用蔬菜、根及块茎。
(6)食用水果及坚果、甜瓜或柑桔属水果的果皮。
(7)咖啡、茶、调味香料。
(8)谷物。
(9)含油子仁及果实、杂项子仁及果实、工业用或药用植物、稻草、秸秆及饲料。
(10)动植物油脂及分解产品、动植物蜡。
(11)肉鱼甲壳和软体动物及其他水生无脊椎动物制品。
(12)糖及糖食。
(13)谷物、粮食粉、淀粉或乳的制品、糕饼点心。
(14)蔬菜水果坚果或植物其他部分的制品。
(15)饮料、酒及醋。
(16)烟草及烟草代用品的制品。
尽管这种分类可能夸大了产业内贸易数值,但可以用于分析产业内贸易的次序,此外它有产品包容性强,将相关加工生产环节的产品联结为产业内贸易的优势。
我们利用《中国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计算出从1992年到1996年的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指数。
根据《InternationalEconomics》中的方法,公式(1)是计算进出口平衡时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当进出口贸易不平衡时,改用公式IIT’=1—∑|Xi/X—Mi/M|/∑(Xi/X+Mi/M)……(2)进行计算。
这里,X表示出口总额,M表示进口总额。
用公式(2)进行计算,可得出1992年到2000年农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和其顺序。
逗号前的数字表示农产品种类,逗号后的数字表示产业内贸易指数。
产业内贸易理论及其指标对我国的使用分析
资料来源:《国际贸易》1999年第4期根据上面的分析,高新技术的交叉分工仍然没有摆脱加工贸易的老路。跨国公司在其全球化战略中,仅仅将我国当作一个加工厂,加工贸易是一种两头在外的贸易形式,以“三来一补”为主体,而生产的核心技术都在国外。我方仅仅收取有限的加工费,这样产业的产业内贸易,利用的还仅仅是我国劳动力资源这一传统的比较优势,与本国技术水平的提高、规模经济的关系不大。同时,由于其原料进口,产品出口,所以对其他产业的前后向带动作用都很小。这些都造成了产业内贸易的高估,或者进一步,是对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估。综合以上两点,产业内贸易指标作为衡量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和工业化水平提高的标志是有其局限性的。收稿日期:2001-05-13【参考文献】[1]DavidRicardo:TheprinciplesofPoliticalEconomyandTaxation[M]。Homewood,IL:Irwin,1963。firstpublishedin1817。[2]保罗·克鲁格曼,茅瑞斯·奥伯斯法尔德。国际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3]V。N。巴拉舒伯拉曼雅姆,桑加尔·拉尔。发展经济学前沿问题[M]。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0。[4]曹昱。动态贸易增长路径和中国的贸易动力转换[J]。国际贸易问题,1999,(10)。[5]隆国强,张丽平,胡江云。加长产业链——外商投资机电产品出口企业中间投入品采购行为研究[J],国际贸易,2001,(2)。[6]课题组。参与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分工——深圳利用加工贸易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调查[J]。国际贸易,1999,(11)。
WWW.CHINA- B.C0M 2009年02月24日 来源: 互联网育龙网核心提示: 一、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产生及主要内容传统的贸易理论,从李嘉图到赫克歇尔——俄林,都强调比较优势,认为国家之间发生贸易的原因是生产率和禀赋的不同,一国一、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产生及主要内容传统的贸易理论,从李嘉图到赫克歇尔——俄林,都强调比较优势,认为国家之间发生贸易的原因是生产率和禀赋的不同,一国总是会出口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本国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这种贸易理论对直到本世纪中期以来的主要的国际贸易方式,也就是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的国家之间的不同产品的贸易做了比较充分的解释。但是七十年代以来,这种贸易理论距离国际贸易的现实越来越远,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其一,传统的贸易理论确实有一套比较完美的体系,能够自圆其说,但又有一套严格的假设前提,这些前提促成了理论体系的完美,也同时使理论偏离了实际。这些前提是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及不变的技术水平,不存在规模经济。而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在现实是不存在的,规模经济却随着经济环境的改善,技术水平的提高而无处不在。其二,战后尤其是七十年代以来,要素禀赋相似的发达国家之间的相同或相似产品的贸易越来越多,甚至占据了它们之间贸易的绝大部分的比重,这是传统的贸易理论绝对不能解释。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于产业内贸易的系统研究从七十年代就开始了。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产业内贸易的研究成果自成体系,形成了新的贸易理论,这种理论是以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和规模经济的存在为假设前提的,更接近于贸易现实。它认为,贸易不一定是比较优势的结果,可能是规模经济或收益递增的结果,在不完全的竞争市场上,国家之间即使不存在资源禀赋、技术水平的差异或者差异很小,也完全可以因为需求偏好或者规模经济以及产品差异促使各国追求生产的专业化和从事国际贸易。同时,也为国家进行干预提供了借口,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上,政府支持可以是本国的垄断厂商的规模经济效益,获得垄断利润,这样对于产业内贸易现象的研究又导致了后来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强调贸易保护。二、产业内贸易理论对我国的适用性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产生,起源于对发达国家之间相似产品贸易的研究,而对于禀赋和技术水平的差距较大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似乎更多的应该是产业间贸易,能够以传统的贸易理论来解释,但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以新兴工业化国家为主的很多发展中国家,产业内贸易在贸易总额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产业内贸易也越来越重要了。于是发展中国家纷纷将产业内贸易的水平作为判定其经济增长和工业化水平提高的一项重要指标,这可以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考察的产业内贸易发生的原因上来解释:从需求方面看,林德的“需求偏好相似说”认为,产业内贸易多在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国家之间进行,这些国家居民的收入水平相似,生活水平相似,对产品的需求结构相似。这些国家国内虽然可以生产同类的产品,居民的多样化需求却对同类产品中的差异产品产生不同的需求,同类产品之间的国际贸易于是得以产生。从这个角度看,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的越快,收入增加到一定程度,与发达国家之间对同类产品的重合需求就会越多,由此产生的国际贸易——产业内贸易相应也会越多。从供给角度看,主要从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出发来解释产业内贸易的发生。垄断竞争市场上,垄断厂商生产具有一定产品差异的同类产品,假如厂商此时正在平均成本的下滑曲线上生产,由于存在规模经济,厂商的规模越大,生产的平均成本越低,就会获得更多的垄断利润,假如产品销售只局限于国内市场,可以生产的产品的种类和数量都会受到该国市场规模的限制,国际贸易则提供了更大的市场和更多的垄断利润。克鲁格曼有一个汽车工业生产的模型。两国开始各有8家和6家厂商,通过国际贸易,最终生产汽车的厂商共有10家,分别分布在两个国家,每个厂商都扩大了产量,因为国际贸易而获得了更多的由规模经济带来的垄断利润。据此,发生产业内贸易的部门往往都是规模经济现象比较明显的部门。而发展中国家在实现经济增长和工业化的过程中,所优先发展的部门一般都遵循着“筱原二基准”,即需求的收入弹性基准和生产率上升率基准,从需求的收入弹性基准来看,收入弹性大就意味着对其产品的需求增长快于收入增长速度。一般来看,收入弹性大的部门还是那些深加工,高附加值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部门,而这些部门,也最轻易产生规模经济,从生产率上升率基准来看,生产率上升率快,就是技术进步速度快,即规模经济效益大的部门。这样,可以说规模经济效益高的部门正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中,优先发展的部门,而规模经济又是产业内贸易发生的主要原因,换句话说,产业内贸易比重的日益增大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和工业化水平提高的重要表现。从以上分析似乎可以得出结论:产业内贸易对于发展中国家的重要性是不断增加的,下表可以提供一些直观的证据:各国行业内贸易指数(%)非新兴工业化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工业化国家地区阿尔及利亚1。5肯尼亚13。9阿根廷42。3澳大利亚25。3喀麦隆6。1马拉维6。6巴西37。8奥地利74。1中非共和国0。7马来西亚32。4希腊21。1比利时79。2智利10。1摩洛哥10。9香港40。8加拿大66。9哥伦比亚20尼日利亚0。2印度37。4丹麦67哥斯达黎加32。4巴基斯坦14。8以色列61。9芬兰45。4多米尼亚共和国6。9秘鲁10。3韩国34。9法国80。3埃及6。8菲律宾15墨西哥31。9德国62。7圣萨尔瓦多33塞内加尔18。7葡萄牙32。8爱尔兰61。3加纳4。3斯里兰卡4。8新加坡66。9意大利59危地马拉32。7苏丹0。8西班牙52。1日本26圭亚那19。6泰国17。3中国台湾34。7荷兰74。2海地46。3特立尼达14。3南斯拉夫50。7新西兰25。9克特迪瓦13。4突尼斯17。3挪威44。4牙买加14。4土耳其7。9瑞典68。3约旦14。9瑞士59。5英国81美国59。4非新兴工业化国家14。5新兴工业化国家和所有工业化国家地区42。058。9
《产业内贸易理论》PPT课件
精选PPT
16
产业内贸易指数的大小受到三个主要因素的影响:
一是与某种产业部门的产品特性有关,因为有些产 业部门的产品生产和消费具有明显的地域性,难 以发生大规模的产业内贸易;
件,即差别产品的不同生产者之间存在着垄断竞 争关系; 每一个产品品种的生产收益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 而递增; 国际市场必须是开放的和一体化的。
精选PPT
24
6.2 新赫克歇尔—俄林模型
法尔维(Falvey)等人建立的新赫克歇 尔—俄林模型,其仍是2×2×2形式的模型, 即两个国家、两种要素和两种产品的情况。 该模型的基本假定是:
7
差异产品的产业内贸易 差异产品(Differentiated Products)又叫
异质产品,是产品具有差别性特征。 差异产品又可以分为:
垂直差异产品 仅仅在质量上存在差异的产品
水平差异产品 质量相同,但其特色或特质不同的产品 但实际上,差异产品往往既表现出垂直
差异的特点,又表现出水平差异的性质。
精选PPT
11
内部市场的产业内贸易
跨国公司通过其内部市场进行产业内贸易有许多 优势:
1、跨国公司的所有权优势使其在系列产品和异 质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方面具有垄断优势
2、跨国公司使外部市场内部化,使外部市场的 不确定性大大减少,更容易实现库存控制和交易成
本的降低
3、通过产业内贸易更有利于实现垂直一体化的 规模经济
具有先进技术和工艺革新较高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比重 高于具有简单和技术相对停滞的产业;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知识点全总结
总论贸易差额: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出口总值与进口总值之间的差额贸易条件:一国(全部)出口商品价格与进口商品价格的比率贸易依存度:一国对外贸易额同其GNP或GDP的比率反映一国经济发展对对外贸易的依赖程度,或国家间经济相互依赖的程度直接贸易: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不通过第三国进行买卖商品的行为.表现为直接出口和直接进口。
间接贸易:商品生产国和消费国没有直接发生贸易关系,而是通过第三国买卖商品的行为。
商品通过第三国销售到消费国,对生产国来说是间接出口,对消费国来说是间接进口。
转口贸易:间接贸易的主要表现形式。
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通过第三国进行贸易,对第三国来讲,属转口贸易.贸易量:以固定年份为基期而确定的进出口价格指数去除报告期的进出口额而得出的按不变价格计算的贸易额,反映贸易实际规模的发展变化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指一定时期内一国进出口贸易中各种商品的构成,即某大类或某种商品进出口贸易与整个进出口贸易额之比,以份额表示对外贸易分类1。
按交易内容和标的物形态:货物贸易(有形贸易)服务贸易(含技术贸易)2.按货物和服务移动方向(商品流向):出口、进口复出口、复进口过境贸易3。
按交易参与国(地区):直接贸易、间接贸易、转口贸易4。
按经济发展水平划分:水平贸易垂直贸易5.按贸易方式.:包销、代理、寄售、招标、拍卖、商品交易所交易、加工贸易、对等贸易、租赁贸易等6.按国境和关境划分:总贸易专门贸易第一章国际分工上绝对利益理论:是指在某种商品的生产上,一个国家所耗费的劳动成本绝对低于自己的贸易伙伴国,在劳动生产率上占有绝对优势。
如果各国都生产自己具有优势的产品,继而进行自由交换,那彼此都可以获得绝对利益的好处。
比较利益理论:在国际分工中,如果两国生产力不等,甲国生产任何一种商品的成本均低于乙国,处于绝对优势;而乙国的劳动生产率在任何商品的生产中均低于甲国,处于绝对劣势,这时两国仍存在进行贸易的可能性。
一个国家应该集中生产和出口它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它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
国家间产业内贸易指数计算公式
国家间产业内贸易指数计算公式国家间产业内贸易指数计算公式的深度探讨一、概述国家间产业内贸易指数是衡量国家间贸易关系的重要指标之一。
它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各个产业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对于制定国家贸易政策、促进国际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计算公式的角度,深入探讨国家间产业内贸易指数,力求以简单、清晰的方式让读者理解并掌握其计算方法。
二、国家间产业内贸易指数的概念国家间产业内贸易指数是指在国际贸易中,某一国家某一产业对其他国家某一产业的出口量在该国对该产业总出口量中所占比重与其他国家对同一产业总出口量中的比重之比。
通俗地说,它衡量的是一个国家在某一产业的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和份额。
三、国家间产业内贸易指数计算公式国家间产业内贸易指数的计算公式如下:国家A对国家B的产业内贸易指数 = (国家A对国家B的产业出口量 / 国家A对该产业总出口量) / (国家B对国家B的产业出口量 / 国家B对该产业总出口量)简单来说,它就是某一国家对另一国家的某一产业出口所占比重与其他国家对同一产业的出口所占比重的比值,通过这个比值,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国家在某一产业的国际贸易地位。
四、深入探讨1. 计算公式解读在这个公式中,分子代表了国家A对国家B的产业出口所占比重,分母则是国家A对该产业总出口量中的比重。
同理,分子中的数据代表了国家B对国家A的产业出口所占比重,分母代表了国家B对该产业总出口量中的比重。
通过这个公式,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两国在某一产业的贸易地位。
2. 具体案例分析以我国和美国在电子产品产业的贸易为例,如果我国对美国的电子产品产业出口量占我国对电子产品总出口量的50%,而美国对我国的电子产品产业出口量占美国对电子产品总出口量的30%,那么我国对美国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就是50% / 30% = 1.67。
同理,美国对我国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就是30% / 50% = 0.6。
通过比较这两个指数,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两国在电子产品产业的贸易地位。
产业内贸易理论
需求偏好与产业内贸易
总结词:正相关
详细描述:需求偏好越相似的国家,其产业内贸易的程度越高。这主要因为需求偏好相似的国家通常对相同类型的产品有更高 的需求,从而刺激了产业内贸易的发展。
技术进步与产业内贸易
总结词:正相关
VS
详细描述:技术进步可以促进产业 内贸易的发展。技术进步使得一个 国家能够生产更复杂的产品,同时 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从而 增加了产业内贸易的机会。此外, 技术进步还可能导致产品差异化程 度的提高,进一步促进产业内贸易 。
• 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是指同一产业内相同或相似产品的贸易
03
,如不同国家之间的钢铁、石油等大宗商品之间的贸易。
产业内贸易的成因
产业内贸易的成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规模经济:规模经济的存在使得企业倾向于生 产具有规模效益的产品,而不同国家对于同类 产品的需求量可能存在差异,因此产生了产业 内贸易的需求。
中美产业内贸易的影 响
中美产业内贸易对两国经济都产生了 积极的影响。一方面,产业内贸易促 进了双边关系的稳定和发展,增加了 就业机会和外汇收入;另一方面,产 业内贸易也促进了技术交流和知识传 播,有助于提升两国的国际竞争力。
欧盟内部产业内贸易分析
欧盟内部产业内贸易 概述
欧盟是由多个国家组成的区域经济组 织,其内部产业内贸易涉及各个领域 ,包括制造业、服务业等。随着欧盟 一体化程度的加深,成员国之间的贸 易壁垒逐渐消除,产业内贸易也逐渐 成为欧盟内部贸易的重要部分。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 总结词: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解释了为什么一个产品在不同阶段会在不同国家生产和消费。 • 详细描述: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一个产品会经历不同的阶段,包括创新、成长、成熟和衰退。在不同
常用统计指标解释——国内贸易统计指标
常用统计指标解释-(17)--国内贸易统计指标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指批发和零售业、餐饮业、新闻出版业、邮政业和其他服务业等,售予城乡居民用于生活消费的商品和社会集团用于公共消费的商品之总量。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包括:一、批发和零售业企业(单位):1.售予城乡居民的各种生活消费品;2.售予入境旅游的外国人、华侨、港澳台同胞的各类商品;3.售予行政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军队和武警等机构的商品,以及以零售方式售予各类企业的商品。
具体包括:用于非生产和社会交往的办公用品,如通讯设备、计算器具和设备、电讯网络设备、文印设备、音像视听器材和设备、纸张、本册、文具及装订文印材料、家具、日用电器、针纺织品、清洁卫生用品、文体用品、奖品、纪念品、礼品等;供内部人员乘坐的交通工具和燃料;用于办公设施修缮的各类配件、材料、工具等;用于取暖和防暑降温的设备、燃料、材料及食品等;专用于教学的用品和设备;非营利医疗机构的中、西药品、中药材和医疗设备器材;非专用的劳动保护用品;不对外营业的内部食堂用的餐具、炊具、设备、清洁卫生工具和食品、燃料等;军队、武警用于其人员生活的衣着品和个人用品;其他各类非生产性设备和用品。
二、餐饮业出售的主食、菜肴、烟酒饮料和其他商品。
三、新闻出版业、邮政业售予城乡居民、企事业单位、军队和武警等机构的书报杂志、音像制品、邮品等。
四、其他服务业出售的食品、烟酒饮料、服装鞋帽、日常生活用品、医药保健用品、艺术品、工艺美术品、玩具、殡葬用品以及其他消费品。
2.批发零售贸易业商品购、销、存总额指各种登记注册类型的批发、零售业企业(单位)以本企业(单位)为总体的,从国内、国外市场购进的商品总量,销售和出口的商品总量、库存商品总量等情况。
该指标可以反映商品流转过程中商品的购进、销售、库存之间的比例关系和存在的问题。
3.商品购进总额指从本企业(单位)以外的单位和个人购进(包括从境外直接进口)作为转卖或加工后转卖的商品总额。
贸易部分
一 贸易流量的统计描述方法1 贸易总量、增长、结构等统计学特征指标2 贸易流量指数分析方法贸易密集指数(trade intensity index )贸易互补性指数(complementary index )贸易偏斜指数(country bias index )可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 )出口相似度指数(export similarity index )3 产业内贸易指数净进口指数:Balassa indexGrubel and Lloyd indexGlejser index贸易结合度指数(TRADE INTENSITY INDEX, TII ),其常用来衡量贸易联系的紧密程度,可以分为出口强度和进口强度。
计算公式分别为:ij ix j w i X X TII M M M =-ij im j w i M M TII X X X =-式中TII x 表示i 国对j 国的出口强度,TII m 表示i 国对j 国的进口强度,X ij 和M ij 表示i 国对j 国的出口额和进口额;X i ,X j ,X w 分别表示i 国,j 国和世界的出口总额;M w ,M w ,和M w 分别表示i 国,j 国和世界的进口总额。
如果贸易强度指数小于,表明两国在贸易方面联系松散,低于与世界其他国家的联系程度;如果等于1,则为平均水平;如果大于1,则说明两国之间的贸易联系紧密,高于与世界其他国家的联系程度。
并且,贸易强度指数越大,说明双边贸易联系越紧密。
另外,如果i 国对j 国的出口强度(或进口强度)与j 国对i 国的出口强度(或进口强度)出现一高一低的情况,则说明两个的产业内贸易水平不高。
对产业内贸易的经验分析中存在大量不同的度量方法。
其中, Grubel- Lloyd 指数( 1975)是目前最为广泛使用的产业内贸易度量指标。
对于中国与马来西亚之间某一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指数测算公式为()i i i ii i i X M X M B X M +--=+式中X i 和M i 表示i 产业的出口额和进口额。
产业内贸易
产业内贸易也被称为双向贸易或重叠贸易,指一国同时出口和进口同类型的制成品。
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假设前提:从静态出发进行理论分析;分析不完全竞争市场,即垄断竞争;经济中具有规模收益;考虑需求相同与不相同的情况。
产业内贸易的特征:在相似的经济体(要素禀赋和科技水平相似)之间发生的;是同一行业内部相似产品(相似的生产要素密集度)之间的贸易。
产业内贸易的主要成因:产品的异质性是产业内贸易的基础。
消费者的偏好。
两国需求的重叠程度及经济发展水平。
追求规模经济效应的动机。
●产业内贸易的衡量指标——产业内贸易指数(IIT)1.巴拉萨指数:T i=|X i−M i||X i+M i|经济含义为:表示净出口被抵消的程度。
当X i或M i为0时,T i=1;当X i=M i时,T i=0.这样,该指数T i与产业内贸易呈反比关系。
2.格鲁贝尔-劳埃德指数:T i=1−|X i−M i|(X i+M i)当T i接近1时,该国的进出口更接近产业内贸易。
3.标准的产业内贸易指数:T i=1−∑|(X iX)−(M iM)|∑|(X iX)+(M iM)|式中:X i和M i分别代表特定产业中特定产品的进口额和出口额。
X和M分别代表某国的出口总额和进口总额。
X iX 和M iM分别代表该特定产业中特定产品的出口额和进口额占该国家出口总额和进口总额的比率。
∑代表对该特定产业中所有产品的集合。
经济含义为:当T i=0时,该产业不存在产业内贸易;当T i=1时,该产业存在最大化的产业内贸易。
●产业内贸易理论(1)完全相同产品(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完全相同的产品发生产业内贸易的机会是不多的,一般只在以下几种特殊的情况:1、边境交叉贸易2、季节性贸易3、转口贸易4、相互倾销5、其他原因,如分类上的偏差、公司内部贸易等原因(2)水平性产业内贸易理论水平差异产品的产业内贸易(H—IIT)指两国进行双向贸易的产品为同一种类但属性不同的水平差异产品,发生在经济技术水平相似国家之间。
产业内贸易指标
C
A国
B国
P
G
H
YS
V1 V2 T
图 产业内贸易理论
X YS
bc a ki
f
V1 Z V T V2 W X
产业内贸易的静态利益:说明
图a表示贸易之前一国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利益获 得情况。假设有一种产品具有X和Y两种属性,这 两种属性的不同组合构成了同属于这种产品的无数 差异产品。图中横坐标上的每一点都表示一种组合, V1就是一种组合,而消费者的偏好可能是横坐标上 的任何一种组合,假设每一种组合都有其固定的生 产成本,单位产品的成本将随着产量的增加而下降, 因此,一个厂商不会去生产所有组合,这就意味着 有些消费者可能买不到他们所偏好的商品。
当两国进行贸易后,两国消费者都能得到更接近 其偏好的产品。具体来说,A国偏好在VT的可在B国 购买V2种组合的商品,V2比V1更接近其偏好;
而B国偏好在ZV之间的消费者可以在A国购买V1种 组合的商品,V1比V2更接近其偏好。
产业内贸易的静态利益:贸易后
通过贸易以后,双方的消费者都得到了较大的满足, 因此而带来的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也大于贸易之前。
第二,产业内贸易理论将产业组织理论引入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所提出的规模经济优势,不是指一国的 产业规模,而是指从事国际贸易主体的企业规模。通过 企业创造出口优势,这是分析国际贸易竞争条件的新角 度。
2、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不足:该理论基本上是静态分 析。
首先是在论述产业内贸易时所提到的产品差异性,指 的是最终产品在质量和性能上的差异,没有看到由于生 产国际化的深化,产业内专业化分工的发展,越来越多 的中间产品进入到国际贸易中,这也促进了产业内贸易 的发展;
可分为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
第四节 产业内贸易的计量
巴拉萨计量法:
Ej
1 n
n i1
Xi Mi Xi Mi
j 表示国家,i 表示该国n产业中第i 产业。E j是产业内贸易平 均水平,其中 0 Ej 1 ,当所有贸易均为产业内贸易是,E j 0
;反之,当所有贸易均为产业间贸易时E,j 1 。
第五节 产业内贸易与国际投资
第七节 我国产业内贸易
一、我国发展产业内贸易的必要性
•我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产业结构问题,积 极参与产业内分工,开展产业内贸易,有利于于实现贸易持续 发展、结构不断优化的必由之路。 •产业内贸易以规模经济为基础,发展产业内贸易可以降低成 本和价格,增强产品的国际竞争优势。
第七节 我国产业内贸易
二、我国产业内贸易的现状
•我国的产业内贸易起步于20世纪,与发达国家进行贸易的 过程中,制造业中较高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反映了我国在国际 贸易中所具有的竞争优势。 •中国的水平产业内贸易发展相对不足,主要是通过参与国 际垂直产业分工来实现产业内贸易增长的。 •依靠资源高消耗和廉价劳动力来生产和提供低附加值产品, 中国将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n
n
Xi Mi Xi Mi
Bj
i 1 n
i 1
100%
n
n
Xi Mi Xi Mi
i 1
i 1
i 1
Bj 表示 j 国在贸易不平衡下,存在贸易逆差或顺差的情况下的 产业内贸易平均水平,0 Bj 1 ,Bj 越大,该国产业内贸易平均水平 越高,在一国贸易顺差或逆差越大,B j和Bj 的差距就越大。
•产业内贸易与国际投资存在着较为的联系。
•跨国公司投资与产业内贸易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跨国公司是国际投 资的主体,跨国公司的发展促进产业投资国和被投资国之间的产业内贸 易的发展,扩大和繁荣产业内贸易;而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刺激跨国公司 进行国际投资。 •在全球化经济中,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间的产业内贸易模式主要表现 为垂直型产业内贸易,这种新型的产业内贸易模式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 利益的获取将产生深刻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在假设H国政府对来自F国的进口商品征收关税, 以限制F国厂商是产品在H国市场的销售,于是H国厂 商的生产最佳。由于边际成本递减,所以H国厂商的 边际成本因生产规模扩大而降低。边际成本下降后, H国厂商在第三国市场的反应曲线与图所示的情况一 样向右移动。结果自然也与出口补贴的情形一样,即 H国厂商对第三国的出口增加,所获得的利润也增加, 而F国厂商则出口下降,利润减少。如果关税导致的 本国厂商利润增加部分与关税收入之和能完全抵消关 税保护的成本,那么保护国的福利就会增加。
2、产业内贸易的动态利益
首先,产业内专业化可以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产业内贸易 可以使专业化水平提高,市场扩大,使生产者获得规模经济收益; 其次,产业内贸易对产品的革新有较强的刺激作用,主要表现 为对增加产品花式品种(即水平差异产品)和对创造新的替代产 品(即技术差异产品和垂直差异产品)的刺激。 再次,产业内调整所引起的摩擦比产业间贸易小,因此,产业 内贸易会带来更大的社会效益。 最后,从收入分配来看,产业内专业化所带来的收入再分配影 响要小于产业间专业化,因为同一产业的要素投入密度很相似, 因此产业内贸易对要素相对价格影响不大,稀缺要素所有者不仅 不会因此有所损失,而且其实际收入还会有所提高。
如图所示,政府提供出口补贴后,H国厂商的 反映曲线将向右移,新的反映曲线与F国厂商的 反映曲线相交于E′点。对应于新的均衡点,H国 厂商的产出与销售量扩大到qH1,而F国厂商的产 出与销售量减少到qF1。补贴后,H国厂商的利 润比之前增加了,但F国厂商的利润则下降了。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H国厂商利润的增加是以 F国厂商利润的损失为代价的,所以这也属于一 种“利润转移”或“抽取租金”的行为。
产业内贸易的静态利益:说明
图(a)表示这个国家只生产一种组合,即 V1。而消费者的偏好则是从S到T的各种组合, 这样每个消费者所得到的利益的大小取决于 他们的偏好和V1的接近程度。图中SCTP部分 就是所有消费者剩余,CP表示偏好V1的消费 者剩余,GH表示偏好为V2的消费者剩余。偏 好在V1的消费者所得到的利益最大,而偏好 在S和T点的消费者所得到的利益为零。
(二)产业内贸易对于福利的分析
产业内贸易可以给生产者和消费者带来 利益,生产者的利益主要来源于市场的扩 大,而消费者的利益主要来源于商品可选 择性的增加。 我们可以用格里维(Greenway)的利益分 析模型进行解释。
1、产业内贸易的静态利益
(a)产业内贸易前的静态利益 C (b)产业内贸易后的静态利益
qF H
F qF0 E
O
qHO
H′
F′
qH
图双寡头市场—古诺模型
模型说明
以上面的双寡头垄断例子来说明这种观点。 假设H国厂商的边际成本是递减的,H国厂商不 仅在国外市场(第三国市场)上面与F国厂商竞 争,而且在其国内市场也要面对F国厂商的竞争, 即国内外市场都是双寡头市场结构。在自由贸 易下,两个厂商在H国国内市场、第三国市场上 的销售,分别由这两个厂商在两个市场上的反 应曲线的交点决定。
五、产业内贸易指标
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水平可以用产业内贸易指数 来衡量。 |Xi— Mi | 衡量一种产品时: T =1- Xi + Mi ∑|Xij — Mij| 衡量所有产品时:T = 1- ∑ Xij + Mij
其中,X、M分别表示某一特定产业或某 一类产品的出口量(额)和进口量(额)。 T 的取值范围为 0 到 1 。当一个国家只有进 口或只有出口(即不存在产业内贸易)时, T = 0;当某一类产品的进口等于出口时 (即产业内贸易达到最大)时,T = 1。一 般情况下,T在0~1之间波动。
一、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定义
战略性贸易政策认为,在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的 条件下,一国政府可以通过关税、配额等进口保护政策 和出口补贴、研究与开发补贴等促进出口政策,来加强 本国厂商的竞争地位,扩大本国厂商的国际市场份额, 从而实现垄断利润由外国向本国的转移,增加本国的国 民净福利。 在上述情况下,是政府的贸易政策影响了本国厂商 及其外国竞争对手的决策行为,从而改变了竞争的格局, 使不完全竞争产业特别是寡头垄断产业中的超额利润向 本国发生转移,政府的贸易政策起到了与寡头厂商的战 略行动相同的作用,因此,我们把它称为战略性贸易政 策。
出口补贴促进出口模型:图形1
qF H
F qF0 qF1 O qH
0
E E′
H′ qH
1
F′
qH
出口补贴促进出口模型
图形1说明
我们把考察对象分别称为H国和F国,假设世界市 场(不包括H和F两国国内市场)上只有分别来自H 国和F国的两个厂商,即世界市场是双寡头结构。 另外假设两个厂商的决策变量为产量或销售量,这 样问题就变成了古诺模型所讨论的问题。 在寡头市场条件下,每个厂商的决策都取决于其 对竞争对手情况的判断。这里我们采用厂商反映曲 线来说明寡头市场均衡的决定。在图中,横轴表示 H国厂商在世界市场的销售量,纵轴表示F国厂商在 世界市场的销售量;曲线HH′与FF′分别表示H国和F 国厂商的反映曲线。
产业内贸易的静态利益:贸易后
当发生产业内贸易后,这种静态利益将会 发生变化,假设A国和B国进行产业内贸易, 其贸易商品是由X、Y两种主要属性组成的某 种商品,两国对这种商品的需求偏好有一定 差异,如图(b)所示。
产业内贸易的静态利益:贸易后
进行贸易之前,A国生产V1种组合的产品,B国生 产V2组合的产品。 当两国进行贸易后,两国消费者都能得到更接近 其偏好的产品。具体来说,A国偏好在VT的可在B国 购买V2种组合的商品,V2比V1更接近其偏好; 而B国偏好在ZV之间的消费者可以在A国购买V1种 组合的商品,V1比V2更接近其偏好。
A国 B国
P H
G
b c a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i
f
Y
S
V1 V2 T
X Y S
V1 Z V T V2
W X
图 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的静态利益:说明
图a表示贸易之前一国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利益获 得情况。假设有一种产品具有X和Y两种属性,这 两种属性的不同组合构成了同属于这种产品的无数 差异产品。图中横坐标上的每一点都表示一种组合, V1就是一种组合,而消费者的偏好可能是横坐标上 的任何一种组合,假设每一种组合都有其固定的生 产成本,单位产品的成本将随着产量的增加而下降, 因此,一个厂商不会去生产所有组合,这就意味着 有些消费者可能买不到他们所偏好的商品。
原 理 : 所 谓 进 口 保 护 以 促 进 出 口 ( Import
protection as export promotion),是指通过保护厂 商所在的国内市场来提高其在国外市场的竞争力, 达到增加出口的目的。这一观点是由美国经济学家 克鲁格曼提出的。
进口保护促进出口模型
克鲁格曼认为,假定市场由寡头垄断并分割,以及存 在规模经济效应,那么,进口保护能达到促进出口的目的。 一国为本国企业提供保护,本国企业就能够通过扩大生产 取得规模经济效益,不断降低自己的边际成本,发挥产量--边际成本-----产量之间的相互馈赠机制的作用;当某产业 处于研究开发牵引增长或“边干边学”的动态发展过程中 时,本国企业的生产成本能够随着研究开发的增加或生产 销售经验的积累而趋于下降。因此,进口保护有助于本国 企业边际成本的相对降低,一旦本国企业在边际成本的竞 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就可以达到出口促销的目的。
六、对产业内贸易理论的评价
(一)该理论从需求、产品差异、规模经济等角度对 国际贸易进行了考察,这一理论是对比较优势理论的补 充和发展。 1、其创新之处在于: 第一,揭示了原来静态比较优势学说所掩盖和忽视 的问题。比较优势理论,特别是要素禀赋理论,强调的 是贸易的互利性。产业内贸易理论认为,一国的规模经 济借助垄断竞争的力量,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而获得贸 易利益,这种利益不会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而转移。 第二,产业内贸易理论将产业组织理论引入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所提出的规模经济优势,不是指一国的 产业规模,而是指从事国际贸易主体的企业规模。通过 企业创造出口优势,这是分析国际贸易竞争条件的新角 度。
第二节政策贸易理论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出现了一种新的贸易政策理论, 这一贸易政策理论与不完全竞争理论有内在的联系。 具体地说,该贸易政策理论是建立在不完全竞争理论 基础上的一种政策分析。其中比较重要的一种贸易保 护论据人们称为“战略性贸易政策”(Strategic trade policy)。这种政策观点之所以被称为“战略性”,是 因为该政策是针对一种特殊的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 — — 寡头垄断市场结构而提出的。在寡头垄断市场结构 下,政府对贸易活动进行干预,目的是为了改变市场 结构或环境,以提高本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使本国 企业获得更多的垄断利润或租金。战略性贸易政策最 为强调的政策主张主要有两种:一是出口补贴促进出 口;二是进口保护以促进出口。
产业内贸易的静态利益:贸易后
通过贸易以后,双方的消费者都得到了较大的满足, 因此而带来的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也大于贸易之前。 B国偏好在ZV之间的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从贸易 前的ZfV和Zaf增加到贸易后的ZKfV和Kbaf; A国偏好在VT之间的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从贸易 前的VfT和faT增加到贸易后的VfIT和faci 。 贸易后,A、B两国净增利益Zab和acT,其中既有生产 者剩余也有消费者剩余; 在产业内贸易后,两国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所得的净总 利益比贸易前增加。而且,如果两国的偏好重叠越大,则 通过产业内贸易所得的利益就越大。
2 、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不足:该理论基本上是静态分 析。 首先是在论述产业内贸易时所提到的产品差异性,指 的是最终产品在质量和性能上的差异,没有看到由于生 产国际化的深化,产业内专业化分工的发展,越来越多 的中间产品进入到国际贸易中,这也促进了产业内贸易 的发展; 其次,对规模经济优势的作用,应规定在什么样的范 围,产业内贸易理论没有提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