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讲后练参考答案

合集下载

文言虚词练习及答案

文言虚词练习及答案

文言虚词练习文言虚词练习(一)一、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1、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2、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3、图穷而匕见4、余闻而愈悲5、庄宗受而藏之6、温故而知新7、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8、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9、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10、惜其用武而不终也11、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12、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1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14、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15、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16、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17、盛以锦囊,负而前驱18、徐而察之19、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20、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21、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二.下列句中加点的“而”字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③赵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④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⑤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⑦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B.①⑦/②③/⑤⑧/④⑥C.①⑥/②④/③⑦/⑤⑧D.①④/②③/⑥⑦/⑤⑧文言虚词练习(二)一、解释句中“何”字的意义和用法。

1.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3.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大王来何操?(《鸿门宴》)4.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其间旦暮闻何物?(《琵琶行》)5.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6.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7.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白《古风十九首•其三》)8.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9.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10.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11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12何以哉?(《曹刿论战》)13.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14.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15.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二、下列句中加点的“何”字的意义与例句相同是( )例: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A.徐公何能及君也B.大王来何操C.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D.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E.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文言虚词练习(三)一、解释句中“乎”字的意义和用法1、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2、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3、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至是蛇者乎!(《捕蛇者说》)4、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

3、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解析:
例句中“乃”是副词,于是,就;A.代词,你的;B. 就; 考点考向点击
考题热身训练 考点精耕精练 专题综合提升 栏目导引
C.判断词“是”;D.副词,竟然。
答案:
工具
B
【参考译文】 洪水滔天,鲧偷天帝的神土来阻挡洪水,没 有等待天帝的命令。天帝派天神祝融在羽山郊外杀了鲧。鲧从肚 子里生儿子禹。天帝于是命令大禹最后铺土来安定全国土地。
工具
考点精耕精练 专题综合提升 栏目导引
A
2.对下列句子中“乃”字的意义和用法的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良乃入,具告沛公 ②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③度我至 军中,公乃入 ④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 ⑤问今是何世,乃不知 有汉 ⑥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⑦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⑧家祭无忘告乃翁 A.①和②意义、用法都相同 B.③和④意义、用法都不同 C.⑤和⑦意义、用法都相同 D.⑥和⑧意义、用法都相同
考点考向点击 考题热身训练 考点精耕精练 专题综合提升 栏目导引
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 改之 .
⑩而 母立于兹 . A.①⑩/②④/③⑤/⑥/⑦/⑧⑨ B.①⑩/②④/③⑤/⑦/⑥⑧⑨ C.①⑩/②④⑧/③⑤/⑦/⑥⑨ D.①⑩/②④/③⑤⑦/⑥/⑧⑨
工具
解析:
①⑩代词;②④表并列;③⑤表假设
;⑥表修饰;⑦表转折;⑧⑨表承接。
工具
考点考向点击 考题热身训练 考点精耕精练 专题综合提升 栏目导引
解析: “乎”常见的用法因位置不同而不同:用在句中相当于
“于”,作介词;用在形容词后,作词尾;用在句末,表某种语气, 作助词。①中相当于“于”“比”的意思,介词;②表疑问语气,助 词;③表揣测语气,助词;④作形容词“浩浩”的词尾。 答案: D

自-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讲后练参考答案

自-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讲后练参考答案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讲后练参考答案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讲后练1(“其”)一、1第三人称的领属关系“他的”“他们的”“它的”;2—3第三人称代词“他们”“它”;4第一人称代词“我”;5指示代词“那”“那些”;6指示代词“其中的”;7表选择“是……还是”8表示推测、估计语气“恐怕、大概”;9—10表示祈使语气“应当”;11-12表示反问语气“难道、哪里”;13表示商量语气;14表示假设“假如”;19句中无实意,凑足音节;20多么二、B(①他的②其中的③那④那⑤其中的⑥他,他们⑦我,自己⑧他,他们) ⑨大概三、断句:人言,蔺相如徒以其口舌之功垂于竹帛,以吾观之,则非徒口舌耳。

相如观秦王无意偿赵城,则却立睨柱,秦王恐其破璧,遂许之斋戒,因得以完璧归赵,其仅口舌哉?若与庸人议之,其必曰:“吾其与之。

”焉敢如此? (1)代词,可译为他的;(2)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可译为他;(3)副词,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难道;(4)副词,表示商量语气,可译为还是;(5)指示代词,可译为那;(6)副词,表示推测语气,可译为大概;(7)副词,表示祈使语气,可译为一定;(8)代词,可译为其中;(9)连词,表示选择关系,可译为是……还是;(10)连词,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11)助词,补足音节,可译为不译;(12)代词,可译为我,自己。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讲后练2(“之”)一、1—2动词“到……去”;3—7第三人称代词“他”“它”“他们”“它们”;8—9指示代词“这”;10—12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中间“的”;13用在中心语和补语中间;14—15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6用在时间副词后,补足音节;17—19定语后置的标志;20—21宾语提前的标志。

二、BF(A这B助词,提前宾语C往,到……去D助词,得E取独F助词,提前宾语)三、断句:一僧欲之南海,询于唐僧,唐僧不之应。

久之,此僧以箪食瓢饮之助至南海,夸之于唐僧:“此何难之有?”唐僧曰:“汝之百折不挠,实可钦佩。

3-2-2第二节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课后作业

3-2-2第二节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课后作业

第3篇 第2章 第2节一、专题训练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组是( )A.⎩⎪⎨⎪⎧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B.⎩⎪⎨⎪⎧ 徐公何.能及君也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C.⎩⎪⎨⎪⎧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D.⎩⎪⎨⎪⎧ 此乃.天也蒙冲斗舰乃.以千数【答案】C【解析】C.都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A.“似乎,好像”;连词,“假如”。

B.“怎么”;“多么”。

D.动词,“是”;副词,“甚至,乃至”。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森然.欲搏人杂然.相许B.⎩⎪⎨⎪⎧ 儿寒乎.?欲食乎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C.⎩⎪⎨⎪⎧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盘盘焉.,囷囷焉 D.⎩⎪⎨⎪⎧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公子畏死耶?何泣也. 【答案】A【解析】A.均是形容词词尾,译为“……的样子”。

B.语气词,表疑问语气,译为“吗”;助词,用于形容词后。

C.助词,表陈述语气,不译;形容词词尾,译为“……的样子”。

D.助词,表感叹语气,不译;助词,表疑问语气,不译。

3.下列各句中的“其”按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③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④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⑤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⑥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⑦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⑧其.孰能讥之乎 A .①//②//③⑧//④⑥//⑤⑦B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C .①④//③⑦//②⑧//⑤⑥D .①③//②⑥//④⑦//⑤⑧【答案】B【解析】①代词,“那”,代指“慧褒埋葬的时间”;②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中的”;③副词,“恐怕,大概”,表示揣测、估计;④代词,“那些”;⑤代词,代指“自己”;⑥代词,代指“自己”;⑦代词,“他们”,代指“古人”;⑧副词,“岂,难道”,表反诘。

18个文言虚词用法意义例句+练习题【含答案】

18个文言虚词用法意义例句+练习题【含答案】

18个文言虚词用法意义例句+练习题【含答案】以一、用法归纳介词表工具、方法等王好战,请以战喻。

《寡人之于国也》奚以知其然也。

《逍遥游》余船以次俱进。

《赤壁之战》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表提宾秦亦不以城予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把表原因且吾以捕蛇独存。

《捕蛇者说》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烛之武退秦师》因、由于表时间、处所,同“于”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苏武牧羊》在、从表对象,同“与”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

《汉书》(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信陵君窃符救赵》和、跟、率领、带领连词表并列或递进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而、又、而且、并且表承接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而、或省去表目的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君臣固守,以窥周室《过秦论》而、来、用来、以致表因果古人……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因为表修饰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归去来兮辞》地动词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九章》认为、以为任用复音虚词以是、是以无以、有以足以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臣恐天下有识之士,闻之有以窥陛下也。

(就能够窥测出您的深浅啦)奚足以语文事?(哪里够得上议论文章的事)因此、无法、有机会、够得上注:所谓“提宾”句,就是宾语前置句,在介词提宾句里,宾语必须置于动词之前(宾语前常用“以”(译为“把”“对”)二、练习巩固(一)解释各句中“以”的意义以及用法。

1、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2、自以寿不得长3、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4、忠不必用矣,贤不必以5、宫之奇以其族行6、如或知尔,则何以哉?7、农民以鬻子者 8、不以物喜,不以己悲9、不赂者以赂者丧 10、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11、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12、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13、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14、请其矢,盛以锦囊15、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16、余船以次进6、古人以俭为美德。

文言文虚词练习题(附答案)

文言文虚词练习题(附答案)

文言文虚词练习题(附答案)1.下列各组句子中画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是 ( ) A.徐而察之涵淡澎湃而为此也B.故木受绳则直于其身也,则耻师焉C.其皆出于此乎其可怪也欤D.而耻学于师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2.下列句子中,“者”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 A.古之学者必有师B.乃使其从者衣褐C.石之铿然有声者D.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3.下列句子中,“于”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 A.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B.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C.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D.不能容于远近4.下列各组句子中画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是 ( ) A.请以剑舞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B.侣鱼虾而友麋鹿去今之墓而葬焉C.窃为大王不取也谁为大王为此计者D.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5.下列各组句子中画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是 ( ) A.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吾尝终日而思矣B.佯狂不知所之者羡长江之无穷C.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虽才高于世D.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师道之不传也久矣6.下列句中“乃”的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度我至军中,公乃入B.臣乃敢上壁C.今君乃亡赵走燕D.十年乃成参考答案1.D【解析】 A 项,第一个“而”,连词,表修饰;第二个“而”连词,表因果。

B项,第一个“则”表示顺承关系, “就”;第二个“则”表示转折,“可是”“却”。

C 项,第一个“其”表猜测语气,可译为“大概”;第二个“其”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难道”.D项,“于”都作介词,译为“向”。

2.C【解析】 A、B、D 三项中的“者”都译为“……的人”,而 C项中的“者”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3.D【解析】 D项,于:介词,表被动。

其余三项均为介词,译为“在”。

4.A【解析】 A 项都是介词“用”的意思。

B项,“而”第一个表并列;第二个表顺承。

C项,“为”第一个是动词,认为;第二个是介词,替。

所 以文言虚词的理解与练习有答案

所 以文言虚词的理解与练习有答案

【所】(一)名词,处所,地方。

①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陈涉世家》陈胜又暗中指使吴广到军队驻地旁边的丛林里的神庙中)(二)助词 1.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①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促织》恰逢征收促织,成不敢压榨相亲,又没有钱可以赔偿) 2.“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

①夜则以兵围所寓舍。

(《〈指南录〉后序》:夜晚派兵包围我所住地地方)【为……所】“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

①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信陵君窃符救赵》嬴听说如姬的父亲被人所杀)【所以】 1.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是用来……的”"等。

①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信陵君窃符救赵》我用来礼待侯赢的方法已经足够完备了,天下没有谁不知道。

) 2.表示原因。

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臣之说以远离亲人来为君(不知道指谁,如果是给皇帝写的话估计是皇帝了)做事,是倾慕君的高尚品质)【所谓】所说的。

①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这就是所说的身居在朝廷,不用一兵一卒,就能战胜敌国)【所在】 1.到处。

①石之铿然有声音者,所在皆是也。

(《石钟山记》石头被敲打时铿锵作响的,到处都是这样) 2.所在之处,处所。

①原来有这等一个所在,且回衙去(《闺塾》原来还有一个这么好的地方,先回府衙去。

)一解释句中“所”字的意义和用法1、乐土乐土,爰得我所2、某所,而母立于兹3、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4、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5、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6、余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7、则以兵围所寓舍 8、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9、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10、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11、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12、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13、所以遣将守关者 14、所以游目骋怀1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16、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17、父去里所,复还 18、离宫别馆,三十六所二下列加点的“所”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A.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B.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C.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D.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三判断“若”在文中的意义。

则 之文言虚词的练习与理解含答案

则 之文言虚词的练习与理解含答案

【则】(一)连词。

1.表示承接关系。

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

例如:①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

"则与斗卮è酒。

(《鸿门宴》我说啊,这是高中文段吧!嘿嘿项王说:壮士啊!赏赐你一杯酒。

于是(有人)给了他一杯酒。

) 2.表示条件、假设关系。

译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么”“就”“便”。

3.表示并列关系。

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

可译为"就",或不译。

①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师说》称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足以可耻,称官位高的人为老师,就近于阿谀奉承) 4.表示转折、让步关系。

表示转折时,用在后一分句,译为"可是""却";表示让步时,用在前一分句,译为"虽然""倒是"。

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师说》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这是糊涂的)②手裁举,则双超忽而跃(手刚举起,(蟋蟀)却又远远地跳开了)5.表示选择关系。

常和“非”“不”呼应着用,译为“就是”“不是……就是”。

①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不是死了就是搬离这儿)(二)副词。

1.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

例如: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壮丽的景象啊) 2.表对已然或发现的强调。

可译为“已经”“原来”“原来已经”。

①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追到河边,(孟明等人)已经在船上了(三)名词。

1.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

①《论语》六则。

2。

准则,法则。

①以身作则。

(四)动词。

2022年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之虚词用法讲练 “因”“所”“若”“何”

2022年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之虚词用法讲练 “因”“所”“若”“何”

高考文言文阅读之虚词讲义(四)“因”“所”“若”“何”【因】“因”作为虚词,有介词、副词和连词三种用法,作为实词有动词和名词的用法,经常把动词与介词和副词一起考,很少考连词和名词。

一、介词“因”作为介词,后面加名词或者代词,构成介宾结构,在句子中往往作状语等。

1.介词,译为“依照,根据”;如:我欲因之梦吴越(依据)罔不因势象形(依照)变法者因时而化(根据)善战者因势利导之(依照)2.介词,译为“凭借”“依靠”;如: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依靠、凭借)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依靠、凭借)践华为城,因河为池(依靠、凭借)3.介词,译为“由,通过”通过,经由;如: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通过,经由)4.介词,译为“因为”,“由于”;如: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因为、由于)因坐法华西亭(因为、由于)因前使绝国功,封骞博望侯(因为、由于)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因为、由于)二、副词“因”作为副词,往往放在动词前,修饰动词,作状语;表示动作上的连续承接。

1.表示动作的连续性,修饰动词,有种承接意味,可译为“于是,就”“因而”;如:相如因持璧却立(于是,就,因而)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就、于是)因拔刀斫前奏案。

(于是,就)因求假暂归(于是,就)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因而)2.表示动作机会间的穿插,可译为“趁机”“趁此”“趁着”;如:不如因而厚遇之(趁着,趁此)因击沛公于坐,杀之(趁势、,趁机,趁着,趁此)三、动词“因”作动词,很难和介词分开,可以根据构词方法,瞻前顾后,慢慢推敲。

1.根据,依照,依靠我欲因之梦吴越(依据)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

因其固然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因材施教善战者因势利导之2.沿袭,继续蒙故业,因遗策(沿袭,继续)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沿袭,继续)陈陈相因(顺着,沿袭)四、名词可译为“原因”,缘由,机缘,机会于今无会因(原因、缘由、机缘、机会))自谓得其势,无因有动摇(原因)因果竟在何处(原因)【一文串记】读下面的小故事,写出各句中“因”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讲练测】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十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虚词的用法、意义练案(含解析)

【讲练测】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十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虚词的用法、意义练案(含解析)

【讲练测】201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虚词的用法、意义练案(含解析)☞基础题一、(13届青海省西宁五中高三模拟)文言文阅读(19分)庞安时,字安常,蕲州蕲水人。

儿时能读书,过目辄记。

父,世医也,授以《脉诀》。

安时曰:“是不足为也。

”独取黄帝、扁鹊之脉书治之,未久,已能通其说,时出新意,辨诘不可屈,父大惊,时年犹未冠。

已而病聩.,乃益读《灵枢》《太素》《甲乙》诸秘书,凡经传百家之涉其道者,靡不通贯。

尝曰:“世所谓医书,予皆见之,惟扁鹊之言深矣。

盖所谓《难经》者,扁鹊寓术于其书,而言之不祥.,意者使后人自求之欤!予之术盖出于此,以之视浅深,决死生,若合符节。

且察脉之要,莫急于人迎、寸口。

是二脉阴阳相应,如两引绳,阴阳均,则绳之大小等。

此皆扁鹊略开其端,而予参以《内经》诸书,考究而得其说。

审而用之,顺而治之,病不得逃矣。

”又欲以术告后世,故著《难经辨》数万言。

药有后出,古所未知,今不能辨,尝试有功,不可遗也,作《本草补遗》。

为人治病,率十愈八九。

踵.门求诊者,为辟邸舍居之,亲视药物,必愈而后遣;其不可为者,必实告之,不复为治。

活人无数。

病家持金帛来谢,不尽取也。

尝诣舒之桐城,有民家妇孕将产,七日而子不下,百术无所效。

安时之弟子李百全适在傍舍,邀安时往视之。

才见,即连呼不死,令其家人以汤温其腰腹,自为上下拊摩。

孕者觉肠胃微痛,呻吟间生一男子。

其家惊喜,而不知所以然。

安时曰:“儿已出胞,而一手误执母肠不复能脱,故非符药所能为。

吾隔腹扪儿手所在,针其虎口,既痛即缩手,所以遽生,无他术也。

”取儿视之,右手虎口针痕存焉。

其妙如此。

有问以华佗之事者,曰:“术若是,非人所能为也。

其史之妄乎!”年五十八而疾作,门人请自视脉,笑曰:“吾察之审矣。

且出入息亦脉也,今胃气已绝,死矣。

”遂屏.却药饵。

后数日,与客坐语而卒。

(选自《宋史·庞安时传》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已而病聩.,乃益读《灵枢》聩:耳聋B.扁鹊寓术于其书,而言之不祥.祥:详细C.踵.门求诊者,为辟邸舍居之踵:跟随D.遂屏.却药饵。

2020高考语文复习精讲精练34《辨析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附答案详析

2020高考语文复习精讲精练34《辨析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附答案详析

2020高考语文复习精讲精练34《辨析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借助课内知识辨析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考生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1.注重课本,系统积累。

《考试大纲》要求考生掌握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可以说已把考查范围缩小了。

考生可以以列表的形式,把每一个虚词的词性,每种词性的不同意义和用法,都分条列出,并附上课文中学过的句子,将其熟记于心,从而准确解答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类试题。

2.灵活记忆,熟悉语境。

考生复习备考文言虚词时,要对课本中的典型句子有系统的积累。

同时,对于每个典型句子,考生都要结合其上下文,了解它的语言环境,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3.用法、意义,有主有从。

在比较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异同时,考生多习惯于注重意义而忽略用法,这样极易导致判断的失误。

因为“意义”是现代人按现代汉语的习惯对其所做的解释。

同一词语,可以有许多不同的解释,而“用法”却不是这样。

虚词在特定句子中的用法是有语法规则的,不可以乱用。

文言虚词的“意义”是由其“用法”产生的,所以,考生在辨析其异同时,应该遵循“用法、意义,有主有从”的原则,这样才能化繁为简,作出准确无误的判断。

4.认定其一,代入定夺。

此方法尤其适用于“课内课外,两相比照”的命题类型。

考生如果能够认定选自课文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就可以把这种“意义和用法”代入选项中的另一语句中,如果能够使其语意通顺,就可以判定这两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反之,则不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

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

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

”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客笑曰:“子欲逃名者乎,而屡易其号,此庄生所诮畏影而走乎日中者也。

余将见子疾走大喘渴死,而名不得逃也。

2022语文第二板块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练案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含解析

2022语文第二板块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练案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含解析

练案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

(19分)八年,伐陆浑戎.,遂至洛,观兵于.周郊。

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

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

”庄王曰:“子无阻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

”王孙满曰:“呜呼!君王其.忘之乎?昔虞夏..之盛,远方皆至,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

桀有乱德,鼎迁于殷,载祀六百.殷纣暴虐,鼎迁于周.德之休明,虽小必重;其奸回昏乱,虽大必轻。

昔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

周德虽衰,天命未改。

鼎之轻重,未可问也.”楚王乃归。

十六年,伐陈,杀夏徵舒。

徵舒弑其君,故诛之也。

已破陈,即县之。

群臣皆贺,申叔时使齐来,不贺。

王问,对曰:“鄙语曰,牵牛径人田,田主取其牛。

径者则不直矣,取之牛不亦甚乎?且王以陈之乱而率诸侯伐之,以义伐之而贪其.县,亦何以.复令于天下!”庄王乃复国陈后。

十七年春,楚庄王围郑,三月克之。

入自皇门,郑伯肉袒牵...羊以..逆,曰:“孤不天,不能事君,君用怀怒,以及敝邑,孤之罪也。

敢不惟命是听!宾之南海,若以臣妾赐诸侯,亦惟命是听。

若君不忘厉、宣、桓、武,不绝其社稷,使改事君,孤之愿也,非所敢望也。

敢布腹心."楚群臣曰:“王勿许。

”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庸可绝乎!”庄王自手旗,左右麾军,引兵去三十里而.舍,遂许之平。

潘尫入盟,子良出质..夏六月,晋救郑,与楚战,大败晋师河上,遂至衡雍而归.二十年,围宋,以杀楚使也。

围宋五月,城中食尽,易子而.食,析骨而炊。

宋华元出告以情.庄王曰:“君子哉!”遂罢兵去。

(选自《史记·楚世家》,有删改) 1。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①遂至洛,观兵于.周郊②昔成王定鼎于.郏鄏B。

①呜呼!君王其.忘之乎②以义伐之而贪其.县C。

①亦何以.复令于天下②郑伯肉袒牵羊以.逆D.①引兵去三十里而.舍②易子而.食,析骨而炊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戎”是古代中原王朝对北部地区少数民族的统称,“陆浑戎”即来自中原北方陆浑的少数民族部落.B。

高考语文热点题型专练【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高考语文热点题型专练【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管子曰:“齐国百姓,公之本也。

人甚忧饥而.税敛重,人甚惧死而刑政险,人甚伤劳而上举事不时。

公轻其税敛则人不忧饥,缓其刑政则人不惧死,举事以.时则人不伤劳。

”桓公曰:“寡人闻仲父之.言此三者,闻命矣,不敢擅也,将荐之先君。

”明日,皆朝于.太庙之门,朝定令于百吏。

近者示之以忠信,远者示之以礼义。

行此数年,而民归之如流水。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①人甚忧饥而税敛重A.②人非生而知之者①举事以时则人不伤劳B.②斧斤以时入山林①寡人闻仲父之言此三者C.②此亡秦之续耳①皆朝于太庙之门D.②而君幸于赵王【解析】A项,第②句中的“而”是连词,表顺承关系,译为“就”,将“就”代入第①句,发现讲不通,说【答案】B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任末年十四,负笈①从师,不惧险阻。

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②,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

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缚麻蒿自照。

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

门徒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

临终诫曰:“夫人之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选自东晋·王嘉《拾遗记》注①笈(jí):书箱。

②庵:茅草小屋。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①人若不学,则何以成A.②门徒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①夜则映星月而读B.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①暗则缚麻蒿自照C.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①题其衣裳D.②以记其事【解析】A项,两句都出自文段,只有通过句意理解判断。

①句意为“人如果不学习,那么用什么取得【答案】A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胡叟,字伦许,安定临泾人也.。

世有冠冕,为西夏著姓。

叟少聪敏,年十三,辨疑释理,知名乡国,其.意之所悟,与成人交论,尠有屈焉。

学不师受,友人劝之.,叟曰:“先圣之言,精义入神者,其.唯《易》乎?犹谓可思而过半。

文言虚词而 与何的理解与练习及答案

文言虚词而 与何的理解与练习及答案

作“为什么”
“什么原因”。如: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
传》)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2)用作前置的宾语,问处所或事物,译作“哪里”“什么”,译
时“何”要后置。如: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大王来何操?
(《鸿门宴》)
(3)用作定语。译作“什么”“哪”。如:
的花草树木就会显得特别的滋润有光泽,深潭里能孕育出明珠的话那么
山崖也不会变的苍凉贫瘠。) 23 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如果一定要煮了你的父亲,那么请分一碗肉汤给我) 24 既而儿
醒,大啼(一会儿,小孩子也醒了,大声哭着)
三 判断“而”在文段中的意义。 兵者,危道也。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1而二螯,否则,何以胜? 故冯婉贞曰:“诸君2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氏虽小,然青,取 之于蓝3而青于蓝,更胜其父。婉贞博学4而日参省乎己,非只效书生终 日5而思也。三思6而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非7而所谓小女子也,乃 巾帼英杰8而。
译文 “徐公何能及君也”本来就很荒谬。知道这个道理,还有什么好
说的?但他的妻子就这么说了,为什么?她的依据是什么?推敲她的理
由,应当是爱的太深了。可见,感情对人的误导是多么大啊!但是谁能
忘情呢?如何解决这个弊病,希望您有好的方法教我,怎么样?
文言虚词练习答案
文言虚词练习(十二)而
一、1—5连词,表承接“来”“就”;6—9连词,表并列“和”“并
(《孔雀东南飞》)
一 解释句中“何”字的意义和用法。
1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3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中考文言虚词之的用法及练习含答案.docx

中考文言虚词之的用法及练习含答案.docx

中考文言虚词复习——【之】一、意义或用法:1、作代词( 1)指代人、事、物,译作“他(们)” “她”“它(们)”“这件事”等。

例:①愿陛下亲之信之② 属予作文以记之③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2)我。

例:君将哀而生之乎(3)指示代词:这,此。

例: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③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2、动词“往” ,“到 ...... 去”例:①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②辍耕之垄上③送杜少府之任蜀州④送孟浩然之广陵3、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语( 名词 ) 之间,可译为" 的" ,也可不译。

例:①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②小大之狱③渤海之尾④公输盘之攻械尽4、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意。

①甚矣,汝之不惠。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③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5、助词,凑足音节,无实义。

例:①怅恨久之②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③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6、作宾语前置的标志,无义。

例:①何陋之有②宋何罪之有③莲之爱,同予者何人7、作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8、表方位或时间的限定,相当于“以”例:①一室之内②郊田之外③四海之内二、判断“之”的用法(写选项即可)A、指代人、事、物,译作“他(们)” “她”“它(们)”“这件事”B、指示代词“这”C 动词“往”,“到了”“到 ......去” D结构助词"的",E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意。

F 凑足音节,无实义。

G宾语前置的标志,无义。

H 定语后置的标志。

I、表方位或时间的限定,相当于“以”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然足下卜之鬼乎()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复立楚国之社稷()2、天子之怒()庸夫之怒()士之怒()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布衣之士()3、时人莫之许也()4、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5、请说之()吾既已言之王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荆之地方五千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犀兕麋鹿满之()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公输子之意()6、七里之郭()环而攻之()兵革之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7、畎亩之中()人之所欲()得之则生()呼尔而与之()妻妾之奉()此之谓失其本心()8、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我知之濠上也()9、肉食者谋之()小大之狱()公将鼓之()忠之属也()公将驰之()故逐之()10、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孰视之()吾妻之美我者()四境之内()由此观之()燕、赵、韩、魏闻之()数月之后()11、操蛇之神闻之()()河阳之北()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汝心之固()虽我之死()12、马之千里者()虽有千里之能()策之不以其道()无怀氏之民欤()13、弗之怠()圣贤之道()乡之先达()当余之从师也()无鲜肥滋味之享()戴朱缨宝饰之帽()口体之奉()盖余之勤且艰若此()14、心乐之()乃记之而去()15、古仁人之心()览物之情()先天下之忧而忧()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高考语文复习案【文言虚词“而”字的用法】及习题练附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复习案【文言虚词“而”字的用法】及习题练附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复习案【文言虚词“而”字的用法】及习题练1.文言虚词“而”字的含义与用法2.教材中“而”字的用法3.洪迈《容斋随笔》文言虚词“而”字的含义与用法一、表承接方法示例含义与解析承接的本质是先后关系,常用在两个动词之间,或者是两件事之间,判断其承接关系成立的关键是两者是否存在先后关系。

一般译成“就”“然后”“从而”(译作“从而”时,一般兼有因果之意),少数译成“才”。

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始得西山宴游记》)动作间的承接。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劝学》)事理间的承接。

有的句子中的“而”的承接关系不是非常明确,但仔细体会,它也还是一种承接,这个时候我们可以采用排除法,一种一种放进去理解,最合情理的一般就是正确的。

穷山之高而止。

(《始得西山宴游记》)全句译成“爬到山的顶峰才停止”,停止这个行为发生在爬到山顶之后,理解为修饰、转折、并列、因果都不对。

二、表修饰方法示例含义与解析修饰的本质是“而”字前的词语与“而”字后的词语构成偏正关系,即它只修饰限制中心词,这个中心词往往是动词性的,而修饰部分表示这个动作发生的方式、人物的情态等。

翻译时一般译作“地”。

客喜而笑。

(《赤壁赋》)译为“朋友开心地笑了”。

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始得西山宴游记》)翻译成“慢慢地行走,随意地游览”,表动作发生时人物的情态。

三、表转折方法示例含义与解析转折关系就是“而”字后的意思没有顺着“而”字前的意思说,翻译成“但是”。

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始得西山宴游记》)“而”前面说天色渐渐昏暗,天色昏暗理论上应该下山回家,但是作者说不想回,这就构成转折关系了。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劝学》)译成“借助车马,没有使脚步走得快,却能到达千里之外”。

既然脚步没有加快,正常情况就不可能到达千里之外,但后面没有顺着前面这一层意思说,而是说到达千里之外,所以是转折关系。

四、表并列方法示例含义与解析并列与承接比较容易混淆,并列关系前后可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

专题02:文言文阅读之虚词意义和用法(练习)-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全国通用)(教师版)

专题02:文言文阅读之虚词意义和用法(练习)-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全国通用)(教师版)

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全国通用)专题02:文言文阅读之虚词意义和用法(练习)题型1.选出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而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节选自《愚公移山》)【乙】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①长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忽,辄以水沃面。

往往饘粥②不充③,日昃④始食。

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朱熹《范仲淹有志于天下》【注释】①再适:改嫁。

②饘(zhān)粥:稠粥。

③充:这里是吃的意思。

④昃(zè):太阳偏西。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何苦.而不平昼夜苦.学B.指通.豫南遂大通.六经之旨C.甚矣,汝之.不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D.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慨然有志于.天下2.对【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B.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C.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D.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2)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讲后练参考答案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讲后练1(“其”)一、1第三人称的领属关系“他的”“他们的”“它的”;2—3第三人称代词“他们”“它”;4第一人称代词“我”;5指示代词“那”“那些”;6指示代词“其中的”;7表选择“是……还是”8表示推测、估计语气“恐怕、大概”;9—10表示祈使语气“应当”;11-12表示反问语气“难道、哪里”;13表示商量语气;14表示假设“假如”;19句中无实意,凑足音节;20多么二、B(①他的②其中的③那④那⑤其中的⑥他,他们⑦我,自己⑧他,他们) ⑨大概三、断句:人言,蔺相如徒以其口舌之功垂于竹帛,以吾观之,则非徒口舌耳。

相如观秦王无意偿赵城,则却立睨柱,秦王恐其破璧,遂许之斋戒,因得以完璧归赵,其仅口舌哉?若与庸人议之,其必曰:“吾其与之。

”焉敢如此?(1)代词,可译为他的;(2)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可译为他;(3)副词,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难道;(4)副词,表示商量语气,可译为还是;(5)指示代词,可译为那;(6)副词,表示推测语气,可译为大概;(7)副词,表示祈使语气,可译为一定;(8)代词,可译为其中;(9)连词,表示选择关系,可译为是……还是;(10)连词,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11)助词,补足音节,可译为不译;(12)代词,可译为我,自己。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讲后练2(“之”)一、1—2动词“到……去”;3—7第三人称代词“他”“它”“他们”“它们”;8—9指示代词“这”;10—12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中间“的”;13用在中心语和补语中间;14—15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6用在时间副词后,补足音节;17—19定语后置的标志;20—21宾语提前的标志。

二、BF(A这B助词,提前宾语C往,到……去D助词,得E取独F助词,提前宾语)三、断句:一僧欲之南海,询于唐僧,唐僧不之应。

久之,此僧以箪食瓢饮之助至南海,夸之于唐僧:“此何难之有?”唐僧曰:“汝之百折不挠,实可钦佩。

然汝之言亦过矣,君将骄而笑之乎?”1、动词,可译为到、往2、代词,可译为他3、助词,调节音节,用在时间词后,不译4、指示代词,可译为这样5、代词,可译为这件事6、助词,宾语前置标志,不译7、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8、结构助词,可译为的9、人称代词,可译为我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讲后练3(“而”)一、一、1—2连词,表承接“来”“就”;3—5连词,表并列“和”“并且”;6连词,表转折“却”;7—8连词,表递进“而且”;9—11连接状语和动词,表修饰;12连词,表假设“如果”;13连词,表因果“因而”;14代词,通“尔”,“你”“你的”;16时间副词词尾,助词。

二、1.C(①⑥转折连词②④修饰连词③⑦顺承连词⑤⑧递进连词)三、点断:兵者,危道也。

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而二螯,否则,何以胜?故冯婉贞曰:“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氏虽小,然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更胜其父。

婉贞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非只效书生终日而思也。

三思而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

非而所谓小女子也,乃巾帼英杰而。

1、连词,并列关系2、连词,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3、连词,转折关系,可译为然而4、连词,递进关系5、连词,修饰关系6、连词,承接关系7、代词,同“尔”,可译为你8、语气助词,放在句末,表示劝告或感叹语气,可译为“吧”“啊”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讲后练4(“以”)一、1—3动词“以为”“认为”;4—5动词“使用”;6动词“做”;7动词“率领”;8动词“有”;9动词通“已”,“停止”;10—12介词“因为”“由于”;13—14介词“在,从”;15介词“在……的时候”;16—18介词“拿,用,把,凭”;19—20介词“按照”;21介词“依靠”;22—23介词“凭借……的身份”;24连词,表并列;25—27连词,表因果;28连词,表修饰;29—30连词,表目的“来,用来”;31表承接;32副词,通“已”,已经。

二、BG(A目的连词B把C并列连词D顺承连词E因为F凭借G把H 在)三、断句:“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若以己美于潘安,则出无伤;否则,以如吾之容现于当衢,则恐惊人。

故自当以书卷为伴,弃夷以近之随众游,险以远则独不敢至之怯,慕“凌九霄以闹天宫”之勇,从而可醉乎“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之美……畅游书海以极夫天地之乐,如此,以帝位予我,亦弃之也,岂以一冕之故而弃心神之逸?以吾有如此之意,故方能长享逸乐。

吾虽以康熙六年至京师,然终未以权贵交,以上乃吾心之剖白,希汝能察之,故不必有“贤不见用,忠不见以”之叹。

1、名词,可译为原因2、动词,可译为认为3、介词,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依据的工具、方法馺其他,可译为凭借4、介词,可译为把5、连词,相当于而,表并列或递进关系6、连词,相当于而,表承接关系7、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8、连词,表目的关系,可译为“来”9、介词,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10、介词,可译为因11、连词,表原因,可译为“因为”12、介词,可译为在13、介词,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跟、和14、连词,表界限或范围15、动词,可译为用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讲后练5(“于”)一、1、2句“在,从,到”;3、4句“在……方面,从……中”;5句“由于”;6、7句“向,对,对于”;8、9句“被”;10、11句“与,跟,同”;12、13句“比”。

二、AC(A被B比C被D引进对象)三、断句:“黄鸟于飞,差池其羽”,何其美也。

然于吾等,则久别矣。

自十年前偶见之,于今已十载,未睹其姿。

今造林还草,生态渐复,黄鸟复见,其鸣之美则倍于昔。

吾乡之美已闻于四方。

世人皆欲老于吾乡,此乃多人言于我也,非吾杜撰耳。

于是吾等畅饮抒怀,陶然醉于是,不亦乐乎?1、助词,动词词头2、介词,表示对象,可译为对于3、介词,可译为到4、介词,表示比较,可译为比5、介词,表示被动,可译为被6、介词,表示方位,可译为“在”7、介词,表示对象,可译为“对”或“向”8、同现代汉语,可译为“于是”9、于:介词,可译为在;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讲后练6(“为”)一、1动词,做、干;2第一个介词,替、给,第二个动词,做、干;3—4动词,制作;5第一个动词,治理,第二个,被;6动词,治理;7—8动词,当作、作为;9—10动词,身为、成为;11—12动词,叫做;13动词,算作;14动词,是;15介词,表被动;16语气助词,呢;17—18介词,替、给;19介词,为了;20介词,向、对;21连词,因为。

二、CD(A因为B是C对,向D对,向E为了F呢G“为所”表被动三、断句:“天行有常,不1为尧存,不为桀亡。

”此2为至理,当3为世人言之,切勿使之4为巫所惑。

巫者,以诡5为业,其所6为皆7为利也。

故8为其来也,即斥之以此理,彰其用心。

9为天下除残去秽,乃吾辈本分,何辞10为?1、介词,可译为因为2、动词,可译为是3、介词,可译为对、向4、介词,可译为被5、动词,可译为作为6、动词,可译为做7、介词,可译为为了8、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9、介词,可译为替10、句末语助,可译为呢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讲后练7(“则”)一、1—2名词,准则、法则;3名词,等级;4—5副词,就是、乃;6副词,仅仅、只;7动词,效法;8—10连词,就、那么,表承接;11—12连词,假使、如果,表假设;13—14连词,就,表并列;15—16连词,却、可是,表转折让步;17助词,无实意;18助词,表疑问,“呢”。

二、AE(A就,承接连词B乃,是就是C连词,用在对比句中D转折连词E就,承接连词)三、“此1则岳阳楼之大观也”,道出岳阳楼之美,美2则美矣,然岳阳楼之闻名,非徒借此也;若如此,3则天下如岳阳楼者多矣,何独显其名?盖因范希文应邀作赋也,希文文播寰宇,于是岳阳楼4则天下名扬。

当世之风,位卑5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范氏6则不然,高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调。

友人被贬,未别离去,众人避之惟恐不及;及其得知,赶至河边,7则友人已在舟中矣,足见其性情之笃。

1、主谓之间,起强调、确认作用,可译为“就是”,“是”2、连词,表让步关系,可译为“倒是”3、连词,假设,用在后一句句首,表示叙述的事、理中是一种假设或推断,可译为“那么”“那就”“就”4、连词,表承接,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或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可译为“就”“便”5、连词,并列,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中,表示各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

6、连词,转折,可译为却7、连词,表承接,第一件事不发生在第二件事之前,只是有了第一件事之后才发生第二件事,译为“原来是”“原来已经”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讲后练8(“且”)一、1—2连词,表递进“况且、而且”;3—4连词,表并列;5—6连词,让步,“尚且”;7—8,副词,“将要”;9—10副词“姑且、暂且”。

二、9.CEF(A将近。

几乎B暂且,姑且C将要,马上D尚且E将要,马上F将要,马上)三、断句:“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此岂石壕一地,唐王朝尽然耳。

若此,帝尚每日声歌,且委政非人。

则李唐且亡,必矣。

于斯世,河水清且涟矣,尚可,朝中人若如此,则必危。

纵有“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之豪气,无用武之地,亦有何用哉?1、副词,可译为暂且2、连词,可译为递进,并且3、副词,可译为将要4、连词,可译为并列5、连词,可译为尚且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讲后练9(“因”)一、1、2句“依照、根据”;3、4句“依靠、凭借”;5、6句“趁着,趁此”;7句“通过,经由”;8、9句“因为,由于”;10、11句“于是,就;因而”;12句“原因,缘由,机缘”;13句“根据”;14、15句“沿袭,继续”。

二、CE(A于是,就B趁机C于是。

就D凭借E于是,就F通过)三、因(1)能授官,不以门第取人,且不2因旧制,此乃曹操成大业之3因。

其常4因人不备,袭取之,如乌巢焚粮。

此一役,动摇袁绍军心,5因乘势击破之,成官渡大捷。

此亦6因许攸之力而得,此正如7因枯木变为荣木也。

途经绍墓,其尚8因众人至前拜祭。

其量岂常人可比?9因此其得众人之心,以一天下。

10因其有非常之量,故能就非凡之业。

1、介词,可译为根据2、动词,可译为沿袭3、名词,可译为原因4、介词,可译为趁着5、副或连,可译为于是6、介词,可译为凭借7、介词,可译为经由8、介词,可译为通过,经过9、介词,可译为因为10、连词,可译为因为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讲后练10(“所”)一、1—3名词,场所、位置;4—6“所”加动词,构成名词性词组;7—8“所”字结构做定语;9—11“为……所”表被动;12—13“所以”,表原因;14—16所以,表示手段或凭借;17左右数词,表约数;18“座、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