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同步教案:必修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交替和时差,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合集下载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理教案(3篇)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理教案(3篇)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理教案(3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理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理教案1一.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本节的主要内容是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及晨昏线。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是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它对自然地理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整体性和差异性都有重要影响,是地理学的基础理论。

因此本节知识是高中地理的主要内容之一,在高中地理学习中具有基础性地位。

由于地球运动具有难以感知的特性,不少学生在学习时还会存在一定的障碍,但对于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空间智能有较大促进作用。

3.设计思路本节内容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采用情景——设疑——探究——建构的学习模式,通过实验,演示,画图等创设问题情景,使抽象的地球运动具体化,生动化。

学生进行质疑,探究交流,归纳,实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

二、学情分析及学法指导高一学生身心发育趋于成熟,已初步具有地理逻辑思维能力,探究能力,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地解决问题,故在教学中以启迪学生思维为核心,以学生主动参与为标志,在自主学习方式下分组讨论,进行有效教学。

根据课标的要求和本节的知识结构,遵循地理教学的基本特点与规律,我在教学中采用以下学法指导。

首先,在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表现自己,抓住这一生理特点,创造多种机会和条件,让学生参与进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这样可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总结等科学的学习方法。

其次,有效利用互联网和图书馆知识量丰富、资源共享这些优点,我鼓励学生从互联网和图书馆中获取知识,向学生介绍一些网站,搜索引擎和关键词,教给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昼夜更替现象2.理解晨昏线的地理意义3.学会晨昏线的判读(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参与地理实验的探究以及相互讨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并且汇报探究成果的这一过程,引导学生主动去寻找问题,发现问题,以及寻求解决问题的各种途径。

昼夜交替和时差教案

昼夜交替和时差教案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昼夜交替、时差、水平物体的偏移》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新课标人教版地理必修1 第一章第三节地球运动中的第三节内容。

第一部分内容是地球的运动特点,第二部分是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交替现象是地球运动的结果,与第二部分内容都是地球运动的意义,昼夜交替也是产生时差的原因,为后面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鉴于这是高中地理刚开课不久,同学们对地理理解层次不同,加上这是高中自然地理中比较难学的内容,因此,讲解内容要少而精,真正的讲透彻,切记速度过快。

同时,还要配以适当的实验来加强同学们对本章节学习和理解。

三、教学目标●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分析昼夜交替的原因和规律2.能解释时差的形成原因,在现实生活中会运用时区和区时、国际日界线4.能理解地方时和区时的区别5. 能准确的判读水平偏转物体所处的半球位置过程与方法1.联系生活实际,感受地球上昼夜的变化以及时间的差异2.运用地理素材,分组讨论,找出规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素养和态度,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团队精神。

2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了解昼夜的产生,理解昼夜交替形成的原因2.理解地方时与地球自转的必然联系,了解地方时与区时的区别3. 记住地球自转对沿地表做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偏移的影响●教学难点1.晨昏线的判读2.地方时和区时计算五、课前准备●教具预备多媒体设备集成的相关课件、地球仪等●知识准备地球自转相关知识●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设计〖导入新课〗1.提问方式:说出地球的自转方向和周期。

2.演示方式:学生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并说明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看视频演示。

〖昼夜交替的教学〗1.演示: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

2.讲解:昼半球和夜半球、晨线和昏线强调:①晨昏圈平面与太阳光线保持垂直的关系;②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个太阳日;③地球上昼夜交替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学教案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学教案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课标解读】根据课标要求会分析地球自转运动的地理意义,首先是昼夜现象的产生、了解晨昏线、理解昼半球与夜半球的相关知识;理解昼夜交替现象,理解昼夜交替的周期以及太阳日存在的意义;其次知道地方时产生的原因,明白时区,区时和时间的概念并加以区分,会简单的地方时计算;再次要了解水平运动物体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明确地转偏向力的偏转规律,了解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方向偏移规律并会在实际问题中做出判断。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础知识后,紧接着学习地球这两种基本运动所产生的地理意义。

从知识的衔接上而言层层递进,符合一般的认知规律。

但是对于高一学生而言,缺乏数学立体几何知识的支撑,也不具备空间想象能力,而且面对较难知识时迁移能力较差,因此本知识点应该分为两节课进行,效果较好。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表现在几个方面。

2.理解昼夜交替的形成极其意义3.了解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方向偏移规律并会在实际问题中做出判断。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昼夜现象和更替,让学生直观地理解。

2.通过绘图以及案例的列举让学生对水平运动的物体偏转更加深刻的理解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宇宙中所有的天体都在不断运动。

2.培养学生树立事物具有两面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学重难点】1.昼夜更替的演示2.地转偏向力的实际应用。

【教学方法】探究式学习【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偏转昼夜产生自转周期昼夜更替太阳日意义调节地表温度原因:地转偏向力规律北半球右偏 南半球左偏 赤道上不偏转。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理教案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理教案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理教案《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理教案「篇一」一、产生昼夜交替1、原因:地球自转2、周期:________时,叫做1个__________。

3、意义:①太阳日制约着人类的____________,被用来作为基本的________。

②太阳日时间不长,保证了地球上_____________的生存和发展。

二、产生地方时:1、地方时定义:因_____________而不同的时刻,统称为地方时。

成因:地球自转。

地方时差:经度隔15°,地方时相差________小时。

计算方法:向东加地方时差,向西减地方时差。

(备注:东、西确定方法:同是东经度,经度大的在东,经度小的在西;同是西经度,经度小的在东,经度大的在西)2、区时(标准时):从理论上全球共划分成_____个时区,各时区都以_______的地方时为该区的区时。

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______小时。

3、特别计时法:半区时:采用与中央经线相差7.5°的时区的边界线的地方时,如:印度采用____。

东部区时:采取本国东部时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如朝鲜采用______区。

统一区时:统一采用一个时区的区时,如我国统一采取北京所在的_____区时,(即东经_______的地方时),称为_________。

三、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1、偏向规律:在北半球向_______偏,在南半球向______偏,赤道上无偏向。

2、成因:由于地球自转而产生的_________力。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理教案「篇二」地球运动的教案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说出地球运动的基本规律,地球运动教案。

2、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理解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过程与方法"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迁移应用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件演示及地球仪等教具辅助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增强学生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教研课件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差+偏转上课课件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教研课件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差+偏转上课课件

4、假定总部和各海外分支机构的办公时间均为当地 时间9时至17时,并计划召开1小时电话会议。为了 保证总部和至少4个海外分支机构的人员能在办公时 间参加会议,会议的时间应为北京时间
A. 8~9时
B. 14~15时
C. 15~16时
D. 20~21时
我国某企业在伊斯兰堡(33.7°N,73.1°E)、利 雅得(24.6°N,46.7°E)、东京(35.7°N, 139.8°E)、悉尼(33.9°S,151.2°E)、底特律 (42.4°N,83.0°W)、和圣保罗(23.95°S, 46.64°W)等城市设有分支机构。
小结:
60°E
120°E 180°
6月21日
6月22日
6月21日
0点 6月22日
4点 6月22日
(1)把上述结果用极地俯视图表示出来,并加上晨 昏线
北京时间6月22日4时的“昨天与今天”
昨天

N
今天
60°E 0点
180 °
北京时间6月22日4时的昼夜分布

N
60°E 0点
180 ° 晨昏线
165°E
东 十 一 区
日界线 180°
减一天
165°W
加一天
东西
西
十十

二二

区区

7:00 8:00 8:00 9:00 6月22日 6月22日 6月21日 6月21日
45°E 60°E 75°E 90°E 105°E 120°E


昨天 今天

日界线
23点
0点
1点 2点 3点
4点
6月21日 6月22日 6月22日 6月22日6月22日 6月22日

高中地理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二节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课时1昼夜交替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教案(含解析)

高中地理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二节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课时1昼夜交替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教案(含解析)

第二节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课时1 昼夜交替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一、昼夜交替1.昼夜现象的成因地球是自身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在同一瞬间,地球只有一半面向太阳,向阳的半球形成白天,为昼半球,背阳的半球形成黑夜,为夜半球。

2.昼夜交替的原因:地球不停地自转。

3.昼夜交替的周期:24小时,即1个太阳日。

4.昼夜的分界线——晨昏线(圈)判断1.如果地球不自转,就不存在昼夜现象。

( × )2.晨昏线自东向西移动,速度约为15°/h。

( √ )3.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相同。

( × )二、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1.产生原因:受地球自转的影响,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方向发生偏转。

这种使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发生偏转的力被称为地转偏向力。

2.偏转规律⎩⎪⎨⎪⎧北半球向右偏转南半球向左偏转赤道上没有偏转思考 在下面示意图中用实线箭头标注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偏转后的方向。

答案探究点一 晨昏线的判读及应用上图是利用Google Earth对北京时间12月22日同一天上午8:00和晚上20:00太阳照射地球的截图,对比观察两幅图,思考下列问题。

1.甲、乙两图中的昼夜分界线分别是什么线?判断理由是什么?答案图甲中的昼夜分界线是晨线,随着地球的自转,该线上的各点都将进入昼半球,所以该线是晨线。

图乙中的昼夜分界线是昏线,随着地球的自转,该线上的各点都将进入夜半球,所以该线是昏线。

2.在以下两幅图上画出图甲、图乙的太阳光照示意图,标出自转方向、太阳光线、晨(昏)线、回归线、极圈并用表示夜半球。

答案示意图如下:3.观察晨昏线与太阳光线有何关系?晨昏线什么时间与经线圈重合?答案始终垂直。

春分日、秋分日。

4.晨昏线在地球表面上怎样移动?与晨昏线相切的纬线度数和太阳直射纬线度数有什么关系?答案自东向西。

互余。

5.若地球只公转不自转,有没有昼夜交替现象?若有昼夜交替现象,其周期为多长时间?答案有。

昼夜交替周期为1年。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案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案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掌握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2. 分析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时间差异等。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2. 难点:地球自转产生的时间差异现象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通过地球仪模型展示地球自转过程。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实际例子解释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3. 开展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探究地球自转对生活产生的影响。

四、教学准备1. 地球仪模型或地球自转动画演示。

2. 与地球自转相关的实际案例资料。

3. 分组讨论的道具或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地球仪模型或动画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自转的过程,提出问题:“地球是如何自转的?自转产生了哪些地理现象?”2. 新课导入: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和周期。

以地球仪模型为例,展示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周期为一天。

3. 案例分析:分析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时间差异等。

以我国为例,解释东早西晚的原因。

4.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探讨地球自转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如跨时区旅行、通信等方面的影响。

5. 总结与反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布置作业,让学生绘制地球自转示意图,并写一篇关于地球自转对生活影响的小论文。

6. 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掌握了重点知识,以及是否有改进教学方法的需求。

六、教学拓展1. 引入地球公转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地球公转与自转的区别。

2. 讲解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四季变化、昼夜长短变化等。

3. 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公转与自转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七、实践环节1. 让学生观察周围环境,找出受地球自转和公转影响的现象。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

3. 每组选出一个最具代表性的现象,进行汇报和分享。

1.3.3地球自转的意义昼夜交替和时差教案

1.3.3地球自转的意义昼夜交替和时差教案

1.3 .3昼夜交替和时差【考纲要求】1.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2.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学习目标】点】1、晨昏线的简单判读2、地方时简单计算【理解感知】二、地方时1、产生: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在同纬度地区①,相对偏东的地点,要比位置偏西的地点先看到,这样时刻就有了早迟之分,偏东的地点的时刻要一些,即所谓“东早西晚”,因而不同的时刻,统称为地方时。

2、定义: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统称为地方时。

经度上的微小差别,都能造成相应的地方时之差。

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小时;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分钟。

1. 理解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

2. 了解地转偏向力对水平运动物体的影响及其表现。

【重难一昼夜交替1、昼夜的形成:地球是阳的一半地球是_______ 半球。

2、昼夜交替:由于地球日,具体时间是3、晨昏线:(1)(2)(3)的球体,太阳照亮的一半地球是半球,背向太,昼夜也就不断地交替。

昼夜交替的周期是概念:___ 半球和___ 半球的分界线(圈)意义:纬线上昼弧和 _____ 的分界线(圈)组成:是有晨线和昏线共同组成,各占一半,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

其中晨昏线上纬度最高的点是晨线和昏线的分界点。

在下面两图中绘出晨昏线,并用阴影表示夜半球:一(1)不发光不透明(2)不停地自转1个太阳预习点二(1)日出早(2)1 424小时3、(1)昼夜(2)夜弧垂直绘图略经度例如,120°E的地方时为12时,北京所在地(116° E)的地方时则为11时44分。

答案1、日出早经度2、1小时4分钟【深入学习】一晨昏线的判读1、晨线与昏线的判断(1) 确定自转方向,在图中适当的位置标出来。

(2) 在所判断的晨昏线上任意选一个普通的点。

(3) 看运动趋势,沿自转方向进入白昼的点所在的线为晨线;沿自转方向进入黑夜的点所在的线为昏线。

如图所示:这里最关键的是首先确定地球的自转方向,下面三幅图中黑色箭头代表自转方向,沿自转方向如果经过晨昏线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说明该线是晨线,经过它可以看到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

地理新人教版必修一教案 1..3 地球的运动 第2课时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地理新人教版必修一教案 1..3 地球的运动 第2课时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3 地球的运动第2课时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学案<人教版必修1)[学习目标] 1.掌握昼夜交替的形成原因和晨昏线的特点。

2.掌握地方时、区时及日期的计算。

3.掌握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规律,能够解释相关地理现象。

一、昼夜交替和时差1.昼夜交替(1>原因错误!PxXqi2y8Sl(2>周期错误!PxXqi2y8Sl2.晨昏线(圈>(1>概念:⑤昼半球与⑥夜半球的分界线(圈>。

(2>意义:纬线上昼弧与⑦夜弧的分界线。

3.地方时(1>成因:地球自西向东⑧自转,同一纬度地区⑨东边的地点比⑩西边的地点时间早。

(2>规律错误!PxXqi2y8Sl4.时区和区时(1>时区划分:图中共可划分⑬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A是⑭中时区,B是⑮东一区,C是⑯西一区。

(2>区时:每个时区⑰中央经线的地方时。

(3>北京时间:⑱东八区的区时(⑲120°E的地方时;北京所在时区的区时>。

(4>区时的换算:图中B与C相差⑳2小时。

5.国际日界线(1>图中D与E合称错误!东西12区,中央经线为错误!180°经线,原则上作为国际日界线。

PxXqi2y8Sl(2>意义:“错误!今天”和“错误!昨天”的分界线。

PxXqi2y8Sl二、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1.产生错误!⇒错误!⇒错误!PxXqi2y8Sl2.规律错误!PxXqi2y8Sl我的疑惑1.。

PxXqi2y8Sl2.。

PxXqi2y8Sl3.。

PxXqi2y8Sl探究点一昼夜交替探究材料教材P16图1.19昼半球和夜半球。

1.“昼夜现象”与“昼夜交替”有什么区别?2.晨昏线在地球表面如何移动?晨昏线所在平面与太阳光线有何关系?3.分别在下图中标出晨线和昏线,由此总结晨昏线的判断方法。

【探究归纳】1.“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不同。

1.2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昼夜、时差、地砖偏向)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

1.2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昼夜、时差、地砖偏向)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
(二)讲授新知
1.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特点和运动规律;
2.阐述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昼夜、时差和地砖偏向等地理现象的成因;
3.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地球运动对地球表面现象的影响;
4.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布置讨论题目:“地球运动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
本案例旨在通过实际例子,引导学生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运动特点,以及这些运动对地球表面现象的影响。案例将结合地理知识,通过生动的实例,让学生了解昼夜、时差和地砖偏向的成因,提高学生对地球运动地理意义的认识。
在案例的设计上,将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讨论,培养他们的地理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同时,案例将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五、案例亮点
1.生活情境的引入:案例通过引入日常生活场景,如日出日落、时差差异等,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运动的现象,使得抽象的地球运动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案例利用多媒体课件、地球仪等教学资源,创设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动态情境,使得学生能够直观地观察和理解地球运动的特点,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2.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动态过程;
3.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方法,探讨地球运动对地球表面现象的影响;
4.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研究报告,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地理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2.培养学生对地球运动的敬畏之心,提高他们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三、教学策略

中图版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

中图版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有三:昼夜更替、地方时的差异、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2.说出昼夜更替现象产生的原因,并能正确判断晨昏线。

3.说出时差产生的原因,并掌握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方法。

4.通过分析地球使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发生偏转示意图,能说出其偏转规律。

【过程与方法】通过模拟自然现象自行分析掌握规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尝试从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的能力,提高其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晨昏线的特点与判读。

2.地转偏向力的偏转方向。

3.时区的划分以及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方法。

【难点】1.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方法。

2.地转偏向力的实际应用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教学方法:主要采用启发式谈话法和学生讨论分析法五、本主题应解决的问题:1.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有哪些?2. 什么是昼夜交替?昼夜交替的产生原因、周期、分界线?3. 晨昏线的特点与判读。

4. 时差产生的原因?时区的划分?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方法?5. 什么是地转偏向力?地转偏向力产生的原因?地转偏向力偏转的规律?六、学生还可能提出的问题:1.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是什么?2. 晨昏线是什么?3. 为什么要划分时区?4. 地转偏向力是如何产生的?5. 为什么地转偏向力使水平运动物体的运动方向在北半球向右偏,在南半球向左偏?七、主要知识点: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主要有三方面:产生了昼夜更替现象;产生了地方时(时间差异);使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发生偏转。

(一)昼夜变化1、地球自转产生原因: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昼夜现象昼夜更替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旋转地球自转2、周期: 24小时(1太阳日)3、意义:温度发生昼夜变化生物形成昼夜节律4.昼夜的分界线:晨昏线(1)定义:晨昏线是指地球上昼半球和夜半球之间的分界线,是地球的大圆圈。

高二地理教案:《地球自转》教学设计

高二地理教案:《地球自转》教学设计

高二地理教案:《地球自转》教学设计知识摘要1.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等特征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交替、地方时差、地转偏向力3.地方时、区时的计算;日界线知识结构学法点拨1.地球自转运动的地理意义:(1)产生昼夜交替现象昼夜交替的周期:1个太阳日(24小时)(2)产生地方时差异①地方时: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

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相差1°,地方时相差4分钟。

同一条经线上的各地,地方时相同。

②时区:国际上规定经度每隔15°划分一个时区,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

时区的计算:所求时区=(某地的经度+7.5°)÷15°所得的整数商即为该地所在的时区或某地经度÷15°所得的商四舍五入后,为该地所在的时区③区时:各时区都以本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本区的区时。

从零时区向东,每增加一个时区,时间增加一小时;向西每增加一个时区,时间减少一小时。

东十二区比西十二区在时间上少24小时;除东西十二区外,任意相邻的两个时区,区时相差一小时,任意两个时区之间,相差几个时区,区时就相差几个小时。

在时刻上,较东的时区,区时较早;较西的时区,区时较晚。

即:时刻上是东早西晚。

区时的计算:所求区时=已知地点的区时+(-)两地相隔时区数第一步:分别确定两地的时区,得出两地间的时区差;若两地在同侧时区,时区数相减;若两地在异侧时区,时区数相加。

第二步:若求已知区时东侧地点的区时,则将时区差相加;若求已知时区西侧的区时,则将时区数相减。

即:时间上东加西减。

④北京时间:我国通用的标准时是120°E经线的地方时,即东八区的区时。

⑤日界线:国际上规定180°经线为国际日期变更线。

日界线两侧的时区区时(时间)相同、日期不同,从西向东过日界线日期减一天;从东向西过日界线日期加一天(如图1-3-2)(3)物体水平运动方向偏转偏向的规律是:北半球向右(运动方向的右)偏;南半球向左(运动方向的左)偏。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地理教案(新教材人教版):昼夜交替 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运动方向的偏转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地理教案(新教材人教版):昼夜交替 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运动方向的偏转

第3讲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课程标准]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运[体系架构]动的地理意义。

[基本概念]晨昏线、地转偏向力;地方时、时区、区时、北京时间、国际日界线;昼长、夜长;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

[基本原理]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运动方向的偏转规律、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课时8昼夜交替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运动方向的偏转1.昼夜交替(1)昼夜现象①成因: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因而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

②表现:向着太阳的半球是白昼,称为昼半球;背着太阳的半球是黑夜,称为夜半球;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圈) ,称为晨昏线(圈)。

(2)昼夜交替①原因:地球不停地自转。

②周期:1个太阳日,即24小时。

③意义:长短适宜,有利于生命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影响人类的作息。

特别提醒 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1)昼夜现象是一个静止的概念,主要是由于地球的不透光性决定的。

昼夜交替是一个动态概念,它主要是由地球自转这一运动而产生的。

(2)昼夜的形成与地球运动无关。

如果地球不自转只公转,也有昼夜交替现象,只不过周期为一年。

2.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运动方向的偏转(1)偏转规律:在北半球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向左偏转,在赤道上没有偏转。

(2)地转偏向力:促使物体水平运动方向产生偏转的力。

地转偏向力只改变水平运动物体的运动方向,不影响其速度。

1.晨昏线 (1)特点①平分地球,是过球心的大圆。

②晨昏线所在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晨昏线上各地太阳高度为0°。

③晨昏线永远平分赤道。

④晨昏线与经线圈的夹角(α)变化范围为0°~23°26′,且与太阳直射点的度数相同,即如图中∠α=∠β。

⑤晨昏线在二分日时与经线圈重合,在二至日时与极圈相切。

⑥晨昏线以15°/h 的速度自东向西移动。

(2)判断方法自转法 顺着地球的自转方向,由夜进入昼的为晨线,由昼进入夜的为昏线时间法 赤道上地方时为6时的是晨线,为18时的是昏线方位法夜半球东侧为晨线,西侧为昏线;昼半球东侧为昏线,西侧为晨线以上三种方法适合所有晨昏线的判读,但在判读俯视图时必须首先根据已知条件确定出地球的自转方向,然后再根据自转法来判断晨昏线。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教学设计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教学设计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2)掌握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地方时和地转偏向力等地理意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地球仪和相关动画演示,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观察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2)使学生认识到地球自转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增强学生对地球环境的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2)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原因和规律。

(3)地方时的计算和应用。

2、教学难点(1)地转偏向力的规律和影响。

(2)地方时的计算和时区的划分。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地球自转的基本概念和地理意义,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知识框架。

2、演示法利用地球仪、多媒体动画等教具进行演示,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地球自转的特点和产生的现象。

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地理现象与地球自转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一些与地球自转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如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昼夜交替等,引起学生的兴趣。

(2)提问学生:“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注意到这些现象?这些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2、讲授新课(1)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①方向:通过地球仪的演示,让学生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向,明确自西向东的旋转方向,从北极上空看是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是顺时针。

②周期:讲解地球自转的周期,包括恒星日和太阳日,强调恒星日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为 23 小时 56 分 4 秒,而太阳日是 24 小时,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时间单位。

③速度:介绍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指出角速度除南北极点外,各地均为 15°/小时;线速度则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1.2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昼夜、时差、地砖偏向)说课稿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

1.2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昼夜、时差、地砖偏向)说课稿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地理现象,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学情分析导
(一)学生特点
本节课面向的高中生大约在16-18岁之间,他们的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具有一定的探究精神。在认知水平上,他们已经具备了基本的地理知识和空间想象力,能够理解抽象的地理概念。学习兴趣方面,学生对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理现象较为感兴趣,喜欢通过实际案例学习地理知识。在学习习惯上,学生已形成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习惯,但部分学生可能仍依赖教师的引导和督促。
(三)学习动机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我将采取以下策略或活动:
1.利用生活实例引入新课,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3.设计小组讨论、实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合作能力;
4.结合地理信息技术,如GIS、遥感等,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增强学习兴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
(1)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掌握昼夜更替、时差和地砖偏向的产生原因;
(2)运用地理知Hale Waihona Puke 解释生活中的昼夜、时差、地砖偏向现象;
(3)运用地图、地球仪等工具,观察和分析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观察、实验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以下能力:
3. GIS软件:通过地理信息系统软件,让学生实时观察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互动方式
为促进学生的参与和合作,我计划设计以下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环节: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教案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第一课时】【教学内容】自转的地理意义【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可以划分成两个部分。

一、昼夜交替与时差:本部分从昼夜交替现象导入,然后将地方时、区时和国际日期变更线内容引入;二、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运动方向的偏转:教材阐述了地转偏向力的原因和规律。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运用地球自转的特征,解释与自转有关的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

2.过程与方法:认识地球自转引起的地理现象,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真实的地球运动,形成正确的地球观。

【教学重难点】1.晨昏线及相关概念。

(重点)2.地方时和区时。

(难点)3.国际日期变更线。

(难点)【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教材、PPT翻页笔、粉笔等;发学案。

学生准备:结合学案课前预习。

【教学过程】2007年2月,美国空军F-22战斗机群飞离夏威夷群岛,前往日本,进行首次海外之旅。

刚开始切正常。

然而,当战斗机机群经过180°经线附近海域上空时,一些战斗机的导航等多个电子系统出现故障,甚至完全失灵。

这种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战斗机一下子变成了“瞎子”。

美国空军后来找到了这次行动中战斗机出现故障的原因,是电脑系统设计时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地理问题。

这批战斗机为什么在经过180°经线附近海域上空时会变成“瞎子”?其电子系统设计时忽略了哪一重要的地理问题?板书:第二节地球的自转的地理意义教师展示幻灯片,结合幻灯片讲解知识。

【教师讲解】如果地球不自转,也会有昼夜现象。

因为昼夜现象是由地球不发光、不透明这一现象决定的,与地球自转无关。

昼夜更替现象不会存在。

板书:3.晨昏线【问题】1.什么是晨昏线?2.晨线、如何判断?(请同学预习教材后回答)教师展示幻灯片,结合幻灯片讲解知识。

【教师讲解】向着太阳的半球是白昼,称为昼半球;背着太阳的半球是黑夜,称为夜半球。

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圈),叫作晨昏线(圈)。

顺着地球的自转方向由夜进入昼的为晨线由昼进入夜的为昏线板书:4.地方时【问题】1.什么是地方时?2.地方时该如何计算?(请同学预习教材后回答)教师展示幻灯片,结合幻灯片讲解知识。

1.2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昼夜交替时差地转偏向力说课稿高二地理同步说课稿(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1.2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昼夜交替时差地转偏向力说课稿高二地理同步说课稿(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三)巩固练习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应用能力,我计划设计以下巩固练习和实践活动:首先,我会播放一段关于地球运动的视频,然后让学生根据视频内容回答一些问题,以检验他们对昼夜交替、时差和地转偏向力的理解。其次,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对地球运动的见解和体验,通过讨论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最后,我会布置一个实践作业,让学生观察并记录昼夜交替的现象,并调查当地的时差,以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预见到可能会遇到学生对地转偏向力对气候、风向等方面的影响理解困难的问题,以及一些学生可能在课堂互动中较为内向,不愿意积极参与讨论的情况。对于这些问题,我将采取具体案例分析、互动式教学和鼓励性的评价方式来应对。课后,我将通过学生的练习作业和课堂表现来评估教学效果。具体的反思和改进措施包括: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了解他们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反思课堂互动的效果,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五)作业布置
课后作业的布置目的是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他们的应用能力。我会布置一道关于昼夜交替、时差和地转偏向力的综合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课后完成。这道题目会涵盖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并需要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这道题目的练习,学生可以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并提高自己的地理应用能力。
五、板书设计与教学反思
(二)媒体资源
为了辅助教学,我将使用多媒体课件、地球仪、谷歌地球等资源。多媒体课件能够将抽象的地理知识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给学生,使他们更容易理解和记忆。地球仪则能够直观地展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昼夜交替、时差等地理现象。谷歌地球则能够模拟地球的运动,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观察和体验地球运动的特点,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启发探究式教学法:教师以启发引导为主,让学生多读图、多思考、多讨论、多想象,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3.演示实验法:对于本课时的重难点内容要采用教师演示、学生演示、练习体会等综合方法来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4.体验式教学法:联系生活的体验,发现科学道理。加强学生对教材知识的学习。
1.表现出积极的参与兴趣。
2.通过课前资料的搜集和课前预习,了解地球自转产生哪些地理意义。
多媒体课件展示实验视频或由师生共同准备实验。
第一层级
预习情况检查
分小组让学生对预习部分中的教材知识回顾及自主预习检测进行检查;看各小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学生交叉检查预学部分的情况,并进行得分统计,供教师评价参考。
(1)时区划分
(2)区时
3.日界线
(1)概念
(2)日期变更
4.特殊计时法
三、地转偏向力
1.偏转规律
2.影响
可能提出下列问题:1.为什么产生昼夜现象?昼夜交替有何表现?
2.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有什么规律?
PPT展示参考答案。
第二层级
环节一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探究
分好小组合作探究金太阳思维探究与创新内容。小组内部小组长要做好工作的协调和分配。探究内容均衡分配给各组,在学生探究过程中,老师要及时进行纪律的规范和探究内容的指导工作,分配好展示任务。展示部分建议口头展示和展区展示相结合。
2.把在预习中碰到的问题记录下来,以供在课堂上和同学讨论或请问老师。
导 学 过 程 设 计
程序
设计
学习内容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预设)
媒体
运用
创设情境
新课导入
新课导入
通过试验或视频(在北半球,一盆水放平,底部开一个小圆孔,随着水的流动,盆中的水会发生选装,并以逆时针旋转为主)演示地转偏向力,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引出问题:为什么北半球水盆里的水外排时形成的水涡是逆时针方向?
小组间完成思维导图,并相互交流。
PPT展示思维导图构建过程。
总结概括提升
创设
总结
情境
以重庆பைடு நூலகம்0个古镇分布图为背景
【旁白】重庆是我国有名的山城,得名迄今已有八百余年。重庆境内多河流,主要的通航河流就有长江、嘉陵江、乌江、涪江、綦江、大宁河等7条河流。在对重庆的考察中,我们发现在40个古镇中,有18个分布在这7条大河旁边,其中14个分布于河的右岸。
3.运用地表水平运动物体发生方向偏转的规律,解释相关自然现象,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
4.通过地方时、区时、日界线的理解和计算,提高空间思维能力。
导学建议
重点
难点
1.昼夜交替的原因及晨昏线的判读。
2.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日期分界线的应用。
3.地转偏向力规律的应用。
教学建议
1.直观教学法:本课时内容比较抽象,限于高一学生的思维水平,要认真贯彻加强直观性的原则。认真制作多媒体课件,变抽象为直观。在课件的使用中,给学生提出问题,以巩固知识。
课前
准备
教师准备:
1.《导学案》《预学案》《固学案》。
2.准备地球仪、昼夜分布图、昼夜交替flash动画、地方时与时差分布图、日界线分布图、全球时区分布图、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flash动画等。结合教学过程设计,加入导学案的参考答案,按照先后顺序,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1.利用电筒在地球仪上演示昼夜现象及昼夜交替。
学生独立完成,与同伴互查,疑难问题交与小组讨论。对于错误的问题,及时纠正,通过结构性预习,达到预想的预习效果
环节二对学案探究内容分析与整合
探究一点拨
1. 由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因而产生了昼夜之分。同时由于地球的自转,从而形成的昼夜交替现象。
2. 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昼进入夜的半圆弧为昏线,由夜进入昼的半圆弧为晨线。
PPT展示教材上的昼夜现象、时差与时区、日界线图片,昼夜交替、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等flash动画。
第三层级
知识
运用
指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对课堂达标检测要求人人过关。小组成员之间进行对改。小组长总结各成员的得分情况。第1题中,要注意同一经线上地方时相同,区时为同一时区内中央经线所在地方时。第4题中,要明确过国际日界线,向东日期减一天,向西日期加一天,即东“—”西“+”。
教师教学实施方案(地理)
授课年级
高一
课题
地球的运动
第2课时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交替和时差,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课程类型
新授
课时
上课日期
年 月 日
授课老师
教学目标
1.理解昼夜交替和时差产生的原因,并分析掌握其规律。
2.了解地方时、时区、区时、北京时间、日界线等基本概念;能够进行地方时、区时及日期变更的计算。
主要采用抢答、加分的模式。希望同学们能积极回顾导学案上的昼夜现象与时差示意图、时差与时区、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示意图。
PPT展示相关分析及参考答案。
第四层级
思维建模
本节课关键词:昼夜、昼夜交替、时差、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根据这些关键词,理清楚基本概念,弄明白特性以及成因。
学生归纳本节知识点和学习方法。
探究二点拨
1. 因经度不同的时间为地方时;区时则是每个时区所在的时间,并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确定为该时区的区时。
2. 北京地处东八区,其中北京时间为东八区的区时,而北京的时间则为地方时。
以小组为单位口头展示或黑板展示预习情况,小组间相互点评、质疑、补充、纠正等
本节课的展区板书展示主要应该有一下几个问题:1.昼夜的形成及昼夜交替的原因;2.时差的产生;3.地方时与区时的区别与计算;4.地转偏向力。
培养学生观察与实践能力,通过直观的实体图,唤起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现实的地理思维。
展示重庆古镇分布图。
板书设计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第2课时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交替和时差,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一、昼夜交替
1.成因
2.界线
3.昼夜交替
二、产生时差
1.地方时
(1)产生
(2)概念
(3)特征
2.时区和区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