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 组方原则

合集下载

中药组方原则范文

中药组方原则范文

中药组方原则范文中药组方是将多种中药按照一定比例配伍,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药组方的原则是指在组方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几个方面,包括适应症与病机相符、辨证论治、药味相宜、药量适中、配伍禁忌等。

1.适应症与病机相符:中药组方首先要考虑疾病的适应症,即根据疾病的特点确定所需的中药。

在此基础上,还应考虑疾病的病机,即疾病产生的原因、病理变化及病程等因素,以便确定组方的基本思路和方向。

2.辨证论治:中医治疗强调辨证论治,即根据病人的具体症状和体质来确定治疗方案。

在组方时,应根据病人的辨证要素选择相应的中药,如寒热虚实、气血阴阳等辨证要素。

3.药味相宜:中药的药味包括五味和归经,应当根据疾病和病人的体质来确定。

五味包括苦、甘、酸、辛、咸,每种味道有不同的治疗功效,应该合理配伍;归经指的是中药的归属,如归肝、归心等。

药味相宜的组方可以达到相辅相成、功效更佳的效果。

4.药量适中:中药组方中每味药的用量要适中。

用量过大可能会造成不必要的副作用,用量过小则可能达不到治疗效果。

药量要根据疾病的严重程度、病人的体质和病机来确定,确保药物的合理利用。

5.配伍禁忌:中药组方时应注意避免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配伍禁忌。

一些中药之间可能产生化学反应或药物相互干扰,导致药效降低甚至出现毒副作用。

另外,也应避免一些药物的禁忌搭配,如寒凉药与温热药、湿热药与辛散药等。

总之,中药组方的原则是根据疾病的特点和病人的体质,合理选择和配伍中药,达到治疗疾病、调节体质的目的。

在组方过程中,应注意适应症与病机相符、辨证论治、药味相宜、药量适中和配伍禁忌等方面的要求,以此来制定出安全、有效的中药组方。

方剂的组成

方剂的组成
2.风寒湿痹,身体烦疼,无汗, 加白术12g(方名麻黄加术汤), 发汗解表,散寒祛湿。治疗痹证初起。

二.药量增减的变化:
• 其配伍关系有君臣佐使之变,故其功效, 主治则各有所异。 • 1.小承气汤:大黄为君,枳实为臣, • 厚朴为佐,攻下热结。行气助攻下。 • 2.厚朴三物汤:厚朴为君,枳实为臣, • 大黄为佐使,行气消满。泻下助行气。
三.剂型更换的变化:
• 主要是药力大小与峻缓的区别。在病情 上有轻重缓急之分。
第三章 方剂的组成
第一节 组方原则
一.制方的目的
• 1.协同增效 • 2.制弊存利 • 3.扩大治疗范围
二.渊源
• 1.《素问.至真要大论》:“主病之谓君, 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 • 2.金.张元素:君乃力大量多。 3.李杲: 君药分量最多, 臣药次之, 使药又次之。
三.涵义:
• 君臣佐使 • 1.君药:(principal drug) • (1)定义: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 作用的药物。 • (2)特点: 1)起主要治疗作用,在全方 中居于主导地位 • 2)药量大,药力重。
• 2.臣药:(assistant drug) • • (1)定义: • 1)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 物; • 2)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 物。 • (2)特点:1)加强君药的作用 • 2)兼治作用 • 3)药力小于君药
• 3.佐药:(adjuvant drug) • (1)定义: • 1) 佐助药,即协助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 , 或直接治疗次要的兼证 • 2)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臣药的毒性 与烈性 • 3)反佐药,即根据病情的需要, 用与君药性味 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 (2)特点:1)加强君臣药的作用 • 2)监制作用 • 3)相反相成作用 • 4)用量小,药力轻于臣药

中医学(第9版)PPT课件 中篇 第二章 方剂

中医学(第9版)PPT课件 中篇 第二章 方剂
则会使全方的功效发生根本变化。
中医学(第9版)
二、方剂的组成及变化
(二)组成变化
2. 增减药量
➢ 方剂的药物组成虽然相同,但其用量各异,致使方剂的配伍关系及功用、
主治亦不相同。
中医学(第9版)
二、方剂的组成及变化
(二)组成变化
3. 剂型变化
➢ 同一方剂,若剂型不同,其作用亦有大小与缓峻之别,在主治病情上亦有
肠胃不和等证的方剂,称为和解剂。
➢ 分类及适应证
和解少阳剂——邪在少阳 调和肝脾剂——肝气郁结,肝脾失调 调和脾胃剂——肠胃气和失调
中医学(第9版)
五、和解剂
主治 辨证要点
病机
小柴胡汤、逍遥散
小柴胡汤
逍遥散
少阳证
肝气郁结,血虚脾弱之月经不调证
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两胁作痛,目弦,食少体倦,舌淡, 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 脉弦细而虚 薄白,脉弦
白芍 养血敛阴,柔肝缓急
经要药
佐:白术、茯苓 健脾益气,资营血生化又
佐:半夏、生姜 和胃降逆止呕
实土以御木乘
人参、大枣 益气健脾,扶正祛邪
薄荷 疏达肝气,助柴胡以解肝郁
使:炙甘草 助参、枣扶正,并调和诸药
烧生姜 温胃和中
使:炙甘草 配白芍以养阴缓急止痛;益气
和中调药
中医学(第9版)
六、消导剂
➢ 概念:凡以消食药为主组成,具有消食健脾,除痞化积等作用,以治疗食积停滞的
中医学(第9版)
三、祛湿剂
➢ 概念:凡以祛湿药为主组成,具有化湿利水、通淋泄浊作用,治疗水湿为病的方
剂,称祛湿剂。
➢ 分类及适应证
芳香化湿剂——外感风寒,内伤湿滞之证 苦温燥湿剂——湿困脾胃之证 淡渗利湿剂——水湿停留水肿等证 清热化湿剂——湿热俱盛或湿从热化之证 温阳化湿剂——湿从寒化,阳不化水之证

中成药与方剂学: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中成药与方剂学: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在西医学看来是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 、地域不同,或所处的疾病的阶段或类型不同,或 病人的体质有异,故反映出的证候不同,因而治疗 也就有异。例如西医的感冒病,可因其病因病机和 病人体质的不同而出现风寒、风热、风湿、风燥、 气虚等不同的证候,因而有辛温解表、辛凉解表、 辛润解表、益气解表等相应的治法,否则,无效或 加重病情。
• 使药:有两种意义。 ①引经药,即能引领方中诸药至特定病所
的药物; ②调和药,即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
物。
例:平胃散(《和剂局方》) 处方:苍术80g,厚朴52g,陈皮52g,甘
草30go 功效:燥湿健脾,行气和胃。
主治:脾为湿困,运化失职,升降失和
之脘腹胀满、口淡无味、不思饮食、肢体困 倦,或见恶心呕吐、大便溏泄。
任何方剂组成中,君药不可缺少。一般 来说,君药的药味较少,而且不论何药在作 为君药时其用量比作为臣、佐、使药应用时 要大。这是一般情况下对组方基本结构的要 求。至于有些药味繁多的大方,或多个基础 方剂组合而成的“复方”,分析时只需按其 组成方药的功用归类,分清主次即可。
目前,有些成药处方,为了适应面广, 有利销售,常面面俱到,药味太多,不好按君 、臣、佐、使的组方原则进行分析。如小儿百 寿丹,主治小儿外感兼饮食积滞,功效疏风清 热,消食健胃。可是此方用药竟达29味,方中 疏散风热选用薄荷、荆芥穗、银花、连翘、柴 胡、大力子;消食导滞选用神曲、山楂、麦芽 、大黄;为防止小儿病中易生痰、化火、动风 ,又加陈皮、橘红、桔梗、川贝、天竹黄化痰 ;加羚羊角、牛黄清热;加天麻、勾藤、僵蚕 、朱砂熄风止痉;为避免痰火蒙闭心包出现神 昏,又加麝香、冰片芳香开窍等。
●中成药的引申使用体现了中医治疗疾病的灵活性, 但是这种灵活使用中成药是建立在准确辨证和识证的 基础上的。中成药的延伸使用扩大了药物的主治范围 ,丰富了中医异病同治的治疗学理论,提高了中成药 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中药组方原则课件

中药组方原则课件
毒性处理:在组方过程中,需注意药物的毒性, 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如减量、配伍、炮制等
药物的相互作用
药物的配伍禁忌:某些药物之间存
A
在配伍禁忌,可能导致药效降低或
产生毒性
药物的剂量和用法:药物的剂量和
B
用法需根据病情和患者体质进行调
节,避免过量或过少
药物的适应症和禁忌症:药物的适
C
应症和禁忌症需明确,避免使用不
感谢观看
03
疗方法。
辨证论治包括辨证和论治两个部
02 分,辨证是确定病因、病机,论
治是根据辨证结果制定治疗方案。
辨证论治是中医组方的灵魂,只
04 有遵循辨证论治的原则,才能保
证中药组方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整体观念
01
中药组方原则的核心思想
03
整体观念对中药组方的指导意义
02
整体观念在中药组方中的具体体现
04
如何运用整体观念进行中药组方
2
中药组方的具体方法
药物的配伍
药物的性质: 了解药物的 性味、归经、
功效等
药物的用量: 根据病情和 药物的性质 确定药物的
用量
药物的配伍: 根据药物的 性质和功效 进行合理的
配伍
药物的煎煮: 根据药物的 性质和功效 选择合适的
煎煮方法
药物的用量
01
药物的用量原则:根据药物
佐药:协助君 臣药,减轻或 消除君臣药副 作用的药物
使药:引导诸 药直达病所, 增强疗效的药 物
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组方的核心原则,
强调根据病人的症状、体征、舌 苔、脉象等综合分析,确定病因、
01
病机,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辨证论治强调个体化治疗,根据

第三章方剂的组成

第三章方剂的组成
浙贝
二、组方原则的内涵 4.使药有两种意义: 一是引经药,即能引方中诸药直达病所的药物。 二是调和药,即具有调和诸药作用的药物。 使药的药力较小,用量亦轻。
第三节 组成变化
三、君臣佐使之间的关系
第三节 组成变化
一、组成变化的意义 · 病情的轻重 · 邪正的虚实 · 兼证的有无 · 体质的强弱 · 年龄、气候、方土习俗。
第三节 组成变化
二、组方原则的内涵 3.佐药其意义有三: 一是佐助药,即协助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 次要兼证。 二是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臣药的毒性与烈性的药 物。 三是反佐药,即根据病情需要,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 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佐药的药力小于臣药,一般用量较轻。
第三节 组成变化
浙贝
方剂变化的形式(续):
c.药味、药量同时增减的变化: 指方剂的组成药物与剂量同时发生变 化,从而使方剂的配伍、功效与治证亦随 之改变,使方剂更适合临床治证的需要。
d、剂型更换的变化。 方剂的组成药物与剂量完全相同,只 改变方剂的剂型,其功效和适应证也有轻 重缓急的不同,以适应临床上轻重缓急不 同证候的需要。
第三节 组成变化
一、组成变化的意义 · 病情的轻重 · 邪正的虚实 · 兼证的有无 · 体质的强弱 · 年龄、气候、方土习俗。
二.组成变化的形式:
a、药味增减的变化; 通过增加或减少方剂的一、两味药 物,方剂的治证与功效都有所改变,从 而使全方功效发生改变以适合临床证候 的需要。 b、药量增减的变化; 指方剂的组成药物不变,仅仅增加或 减少方中主要药物的用量,方剂的治证 与功效亦有所改变,改变其药效或配伍 关系,以适应临床证候需要。
第二节 组方原则
一、组方原则的概念
依法选药,主次有序 辅反成制,方证相合

中医组方的原则

中医组方的原则

中医组方的原则中医组方的原则(上)大千老师组方的原则归纳了10条:1.中正平和;2.刚而不猛;3.柔而不懦;4.温而不燥;5.凉而不寒;6.清而不枯;7.浊而不凝;8.通而不暴; 9.攻而有守;10.补中带调。

简单地把方剂的原则概括一下,虽然不周到,但大概的意思就这样。

一、中正平和正常人本身就是一团中和之气,出了问题,稍微偏了一些,你配方第一条原则就要使方子这团气与人身之气尽量相近,不要差的太远,这一条非常重要。

大家要仔细地思考这个问题,如果差的太远,容易影响到人身之气,会对人身之气有一定的伤害。

譬如:这个方子开的和人身之气不相近,比如说开一个大黄,开巴豆,或者说开全蝎,蚂蚁等等,这些药的气跟人身之气是不相符的,明显带有这个药自己的偏性,而且偏得很厉害。

这种药下肚以后会直接扰乱人身正气,咱们先不管它去不去攻邪气,首先要知道这药是扰乱正气,如果说扰乱的厉害就叫毒药,扰乱的不厉害叫副作用,但效果一样。

所有的药都有副作用,化疗药使人的头发掉了,这就是化学制剂的气和人身中正平和之气相差太远。

你想想这股气进入人身体,人身要拿出多少中正之气去化合这些气?像一勺盐放到水里一样,这勺盐就是化学制剂,或者说就是不平和的药气,水就是你的中正之气,你想想一勺盐需要多少水来化它?我发现现在大夫开方用药这条原则完全摒弃,完全忽视掉了,他们在开方的过程中,没有这种理论概念,不知道开方的几条原则,不知道中正平和药跟人身之气相接。

咱们经常吃的所有的五谷杂粮都和人身之气相近似,如馒头米饭粥萝卜白菜等等这些气很平和,跟我们人身之气很相近,所以我们吃了对我们没有明显的副作用和不良影响。

否则,你开方就会产生明显的副作用。

上次我讲了巴豆劲大,人吃了就会爆泻不止;正品附子,你吃一些,10g左右,就浑身麻得不得了,而且有泻泄呕吐的可能。

这些药在《神农本草经》上都是下品,不宜常服,不得已,用之来治病。

我们组成这个方子尽量为中正之气,比如桂枝汤,就是比较中正之气的方子,桂枝白芍姜枣草,一般人喝了这方子不会有严重的副作用。

方剂的组成原则及其变化ppt课件

方剂的组成原则及其变化ppt课件

②热结旁流。症见下利稀水秽臭而腹痛不减,按之 有硬块,口干舌燥,脉滑数。
③热厥、抽搐、发狂属于里有实热者。
[辨证要点]以痞、满、燥、实四证及脉实有力、苔黄为辨 证要点。
“痞”即胸脘部有压重窒闷感;
“满”即腹胀满按之有抵抗感;
21
大承气汤 《伤寒论》
[方解] 君:大黄苦寒泻热通便,荡涤肠胃急下实热燥结,存阴救阴 臣:芒硝咸寒泻热软坚润燥通便 釜底抽薪,急下存阴 佐使:厚朴、枳实行气散结,消痞除满
产后、体弱等属表虚营卫不和者。
[注意] 禁食生冷粘腻、酒肉臭恶等,不可过汗。
[方歌]
桂枝汤治太阳风
芍药甘草姜枣同
解肌发汗调营卫
表虚有汗正可用 10
银翘散 《温病条辨》
[组成]银花30g 连翘15g 桔梗12g 薄荷6g 淡竹叶 6g 生甘草6g 荆芥穗12g 牛蒡子12g 淡豆鼓12g 芦根30g
37
白虎汤《伤寒论》
[加减运用]
汗多而脉大无力,津气皆伤,加人参益气生津;风湿 热痹证见壮热气粗烦躁,关节肿痛,口渴,加桂枝通络 调和营卫
[现代应用]
白虎汤具有显著的退热作用,其中单用石膏退热虽 快,但作用较弱而短暂;知母退热虽缓,但作用较强而 持久。两药合用,退热效果更加显著。
[注意]表证未解的无汗发热,口不渴;脉见浮细或沉者; 真寒假热的阴盛格阳证等。
小柴胡汤和解功, 半夏人参甘草从, 更加黄芩生姜枣, 少阳为病此方宗。
31
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柴胡9克 当归9克 白芍9克 茯苓9克
白术9克 甘草5克 生姜5克 薄荷3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疏肝解郁,养血健脾
[主治]肝郁血虚脾弱证
[证治要点]两胁作痛,头痛目眩,神疲食少,月经不调, 乳房胀痛,脉弦而虚。

方剂的组成原则与变化

方剂的组成原则与变化

方剂的组成原则与变化方剂的组成就是配伍:配:组织、搭配伍:队伍、序列遣药组方必须重视两个重要环节:①严密的组方基本结构;②熟练的药物配伍技巧。

方剂的配伍目的:1.产生协同作用,增强药力,提高疗效。

2.产生新的功用,扩大治疗范围。

3.调其偏胜,制其毒性,消除或减缓不利因素,控制药物的毒副作用。

4.控制多功用单味中药的功效发挥方向。

“药有个性之专长,方有合群之妙用”第一节方剂的组成原则方剂组成的基本结构要求:主次分明,全面兼顾,扬长避短,提高疗效。

方剂组成原则:君、臣、佐、使最早见于《黄帝内经》,“主病之为君,佐君之为臣,应臣之为使。

”(《素问·至真要大论》)一、君、臣、佐、使基本结构涵义1.君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不可缺,药力居首)2.臣药:①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作用的药物。

②针对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3.佐药:①佐助药:协助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

②佐制药: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能制约君、臣药的峻烈之性的药物。

③反佐药: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或根据有些病证治疗需要,配用少量与君药性味或作用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防止邪药隔拒。

4.使药:①引经药:引方中诸药至病所的药物。

②调和药:具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

组方原则举例—麻黄汤二、组方原则的用法1.决定药物在方中主次地位的主要依据是其在方中所起的作用;2.不求其全,但求其效;3.定准剂量,勿使比例失调。

要将药物的性能、质地与病情需要等结合起来考虑。

第二节方剂的变化因病、因人、因时、因地制宜——“方之精,变也”一、药味加减的变化:指在主病、主证、基本病机及君药不变的前提下,改变方中的次要药物,以适合新病情的需要。

如:麻黄汤去桂枝变化为三拗汤药味增减变化的两种形式:1.佐使药的加减:功用基本不变,主治与原方基本相同,适应次要兼证的需要。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2.臣药的加减:改变主要配伍关系,会使方剂功效、主治发生较大变化。

中医膏方组方原则教案.ppt

中医膏方组方原则教案.ppt
质状况。
最新.课件
20
服用膏方的注意事项
储藏方法:
▪ 膏滋药应储存在瓷罐中,亦可用搪瓷 烧锅存放,但不宜用铝锅作为容器, 也可用塑料进行分包装。应存放在阴 凉处,如冰箱。当每天取用膏滋药时, 不要每次换一只汤匙去掏,以免将水 分带进罐里,促使发霉变质,应该放 一只固定的汤匙在罐里。
最新.课件
21
饮食禁忌
▪ 膏方进补时,宜忌生冷、油腻辛辣、 不易消化以及有较强的刺激性食物, 以免妨碍脾胃消化功能,影响膏剂的 吸收。
▪ 如体质属阳虚有寒,忌生冷饮食。
▪ 如体质属阴虚火旺,忌辛辣刺激性食 物。
▪ 如哮喘患者,忌虾蟹腥味等等。
最新.课件
22
饮食禁忌
▪ 服膏时不宜饮浓茶,会阻碍膏方的吸 收。
▪ 含有人参的膏方忌食生萝卜。
涩精,剑汗,止血等功效。山茱萸药性微 温而不热,是一味平补阴阳的药品。
最新.课件
13
▪ 冬虫夏草:性温,味甘。具有补肾助阳,补肺平 喘,止血化痰功效。
▪ 蛤蚧:性温,味甘、咸。具有温肾补精,益气养血 功效。
▪ 鹿茸:性温,味甘。具有补肾阳,益精血,强筋骨 功效。
▪ 海龙:性温咸,味咸、甘。具有温补肾壮阳,散结 消肿功效。为治疗性功能减退、男女不孕不育症 的常用药物。
▪ 含有首乌的膏方要忌猪、羊血及铁剂,
且不能与牛奶同服,因其中含钙、磷、
铁,易与滋补药中有机物质发生化学
反应,而生成难溶解稳定的化合物,
致使牛奶与药物有效成分均受破坏,
甚至产生不良反应。
最新.课件
23
▪ 在服用膏方期间如发生感冒、发热、 咳嗽、呕吐或其他急性疾病时应暂停 服用,先治疗急性疾病。
最新.课件

方剂的组方原则与变化(方剂学总论)

方剂的组方原则与变化(方剂学总论)

一般而言,一首方剂中,君药是必备的,而臣、佐、 使药并非齐备。有些方剂的君药或臣药本身就兼具 佐药或使药的作用。在组方体例上,君药宜少,一 般只用一味,《苏沈良方》云:“主病者,专在一 物。”若病情较为复杂,亦可用至一味以上,但君 药味数不宜过多,多则药力分散,影响疗效。臣药 味数可多于君药,佐药常多于臣药,而使药则一、 二味足矣。
4.使药
一是引经药,即能引方中诸药以达病所的药物;二 是调和药,即具有调和诸药作用的药物。其在方中 之药力较小,用量亦轻。
例:麻黄汤出自《伤寒论》,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而喘、苔薄白、脉 浮紧。其病机是风寒外束,卫闭营郁,毛窍闭塞, 肺气失宣,治宜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方用麻黄三 两,桂枝二两,杏仁七十个,甘草一两。根据药物 性能及用量分析,其药力最大者为麻黄,其他依次 为桂枝、杏仁、甘草。
2.臣药
一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作用的药物;二 是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其在方中之 药力小于君药。
3.佐药
一是佐助药,即协助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 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二是佐制药,即制约君、 臣药的峻烈之性,或减轻、消除君、臣药毒性的药 物;三是反佐药,即根据某些病证之需,配伍少量 与君药性味或作用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 的药物。其在方中之药力小于臣药,一般用量较轻。
一、组方原则
方剂的组方原则即君臣佐使,最早见于 《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日: “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 使。”另有“君一臣二”“君一臣三佐 五”“君一臣三佐九”等记载。后世医家 亦多有阐发。
张元素云:“力大者为君。”李杲《脾胃论》日: “君药分量最多,臣药次之,使药又次之,不可 令臣过于君。”
综上所述,方中药物君臣佐使之分以“药力” 为依据。组方之核心原则是通过方中药物相 互配伍,能最大限度地使每味药物与病证相 宜之药力得以充分表达。首先,必须明确方 中“药力”最大者为君药,其在方中所能发 挥出的作用,乃为该方之主要作用,然其又 赖于臣、佐、使药之协助、制约。

《方剂学》方剂基础知识(组方原则、组成变化、方剂剂型)

《方剂学》方剂基础知识(组方原则、组成变化、方剂剂型)

《方剂学》方剂基础知识(组方原则、组成变化、方剂剂型)一、方剂的组成及其变化方剂是由药物组成的,而药物的功用各不相同,只有通过合理的配伍,增强其原有功用,调其偏性,制其毒性,使各具特性的药物发挥综合作用。

(一)组方原则1.君药是方剂中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其药力居方中之首,是方剂中必须具有的药物。

2.臣药意义有二,一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二是针对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其药力次于君药。

3.佐药意义有三,一是佐助药,即协助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的兼证;二是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臣药的毒性与烈性;三是反佐药,即根据病情需要,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4.使药意义有二,一是引经药,即能引方中诸药直达病所的药物;二是调和药,即具有调和诸药作用的药物。

临床应用时,方剂中药味的多少,以及君、臣、佐、使的关系,应视病情与治法的需要来确定。

只有适合病情,用药适宜,配伍严谨,主次分明,才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二)组成变化方剂的组成既有严格的原则性,又有极大的灵活性,临证组方时必须根据具体病情而灵活化裁。

1.增减药味药味增减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佐使药的加减,适用于主证未变而次要兼证不同的病例,这种加减变化不致于引起全方功效的根本改变。

如银翘散是治疗风热表证的常用方剂,若兼见口渴者,是热伤津液,可加天花粉以生津。

另一种是臣药的加减,由于改变了方剂的配伍关系,则会使全方的功效发生根本变化。

如麻黄汤去臣药桂枝,则发汗力弱,而变为治疗风寒犯肺咳喘的基础方;麻黄汤加白术为臣药后,则变成发汗祛风寒湿邪之方。

2.增减药量方剂的药物组成虽然相同,但其用量各异,致使方剂的配伍关系及功用、主治亦不相同。

如小承气汤与厚朴三物汤药物组成相同,但前方重用大黄四两为君,为攻下热结之剂,主治阳明腑实证;后方重用厚朴八两为君,为行气消满之方,主治气滞大便不通之证。

二、方剂的剂型剂型是指方剂组成后,根据病情与药物的特点制成一定的形态。

中医基础:中药组方原则“君、臣、佐、使、七方”

中医基础:中药组方原则“君、臣、佐、使、七方”

中医基础:中药组方原则“君、臣、佐、使、七方”想要成为一名好中医,对中药知识的了解,肯定是必不可少的,而对于方剂的记忆与运用,也是令很多人感觉头疼的事情,所为何?方剂众多,记不住呀!其实,要想临证用药轻松自如,掌握方药的基本知识,是必不可少的!什么称之为中医的君臣佐使?君臣佐使出处:《神农本草经》:“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下药一百二十种为佐使,主治病;用药须合君臣佐使。

”多种药物配成的处方,中医的说法称做方剂。

方剂的组成有一定的法度,称做方制。

所以,方剂是用单味药物治疗的进一步发展。

它的特点是:具有综合作用,治疗范围较广,并能调和药物的毒性,减少或避免不良反应。

君药: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其药力居方中之首,用量较作为臣、佐药应用时要大。

在一个方剂中,君药是首要的,是不可缺少的药物。

臣药:有两种意义,一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

二是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

它的药力小于君药。

佐药:有三种意义,一是佐助药,即协助君、臣药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的兼证。

二是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臣药的毒性或烈性。

三是反佐药,即根据病情需要,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佐药的药力小于臣药,一般用量较轻。

使药:有两种意义,一是引经药,即能引方中诸药以达病灶的药物。

二是调和药,即具有调和诸药作用的药物。

使药的药力较小,用量亦轻。

七方七方,即指大方、小方、缓方、急方、奇方,偶方、复方。

七方始见于《内经》。

对七方的内容,有不同的解释。

当前一般认为:1.大方,指药味多或药味少而药量大,以治疗邪气强盛,或治下焦重病,需顿服的方剂,如大承气汤治阳明腑实证,属于大方;2.小方,指药味少或药味多而药量小,以治疗邪气轻浅,或治疗上焦疾病的方剂,如葱豉汤为辛温解表轻剂,属于小方;3.缓方,指药性缓和,长期服用,适用于慢性虚弱病证的方剂,如四君子汤治中气虚弱,脾胃运化不健者,属于缓方;4.急方,指药性猛峻而用于病势危急,需迅速教治,急于取效的方剂,如回阳救逆的四逆汤,属于急方;5.奇方,指单味药的方或合于单数药物的方剂,如治疗少阴病咽痛的甘草汤,属于奇方;6.偶方,指两味药的方或药物合于双数的方剂,如治疗肝肾阴虚的二至丸,属于偶方;7.复方,指两方或数方结合使用而治疗复杂疾病的方剂,如治疗气血两虚的八珍汤,属于复方。

中医方剂的组方原则

中医方剂的组方原则

中医方剂的组方原则中医方剂的组方原则是指在中医临床实践中,根据疾病的特点和患者的体质、病因等因素,科学地选用草药,并按照一定比例和配伍关系进行组方,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方剂的组方原则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相顾相成、草药属性配伍、主剂辅助、标本兼治、辩证施治和个体化组方。

首先,相顾相成是中医方剂组方原则的基本要求之一、相顾相成指的是在组方时,草药之间要相互配伍,相互协调,以达到增强疗效的目的。

这是因为不同草药之间有一定的药性作用,通过合理的配伍关系,可以加强疗效,防止药物之间的相互抵消或出现药理相反的现象。

其次,草药属性配伍是中医方剂组方原则的重要内容之一、草药的属性包括寒、凉、平、温、热五种,要根据疾病的特点和患者的体质选择相应的草药属性,并进行合理的配伍。

比如对于寒凉体质的患者,应该选择温热性质的草药进行搭配,以调节体质和疾病的平衡。

再次,主剂辅助是中医方剂组方原则的重要内容之一、主剂辅助指的是在方剂组方时,要根据疾病的主要症状和病因,选择适当的主要草药进行配伍,辅以一些辅助草药,以增强疗效。

主剂起到主要治疗作用,辅助草药起到协助调理的作用,二者相互配伍,可以提高方剂的整体疗效。

然后,标本兼治是中医方剂组方原则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标本兼治指的是在方剂组方时,不仅要治疗疾病的表面症状(标),还要治疗疾病的根本病因(本),以达到治疗疾病的根本目的。

这一原则要求在方剂中既有治疗表面症状的草药,又有调理体质、调节病因的草药,综合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

此外,辩证施治是中医方剂组方原则的核心内容之一、辩证施治指的是根据中医辩证的理论,对病情进行辨证分型,并根据不同的辨证类型选用不同的草药进行组方。

辨证施治要求对病情的认识准确,选药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以提高方剂的治疗效果。

最后,个体化组方是中医方剂组方原则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个体化组方主要是根据患者的体质、年龄、病程、病理变化等个体差异因素进行草药的选择。

方剂组方原则

方剂组方原则

方剂组方原则
方剂组方是指将多味药物按一定比例配伍在一起,形成一个独特的药方。

方剂组方原则是指在组方过程中,需要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和规范,以确保方剂的药性疗效和安全性。

1. 辨证论治原则:方剂组方必须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辨证分型进行论治,即根据病因、病机、病位等方面的综合判断,并据此选用相应的药物。

2. 适应证原则:方剂组方必须根据药物的适应证进行选择,即根据病情的特点选用具有疗效的药物,并避免不必要的药物使用。

3. 药物配伍原则:方剂组方必须根据药物的相互作用和药理特点进行配伍,避免药物之间的相互干扰和不良反应的发生。

4. 计量原则:方剂组方必须根据药物的剂量和用法进行合理计量,确保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5. 经验总结原则:方剂组方可以借鉴前人的经验,以及临床实践中的有效疗效,但也要结合自身的临床经验进行创新和调整。

6. 简便易行原则:方剂组方应该尽量简便易行,方便患者的使用和管理,并确保方剂的稳定性和质量。

总之,方剂组方原则是指在组方过程中,根据患者病情和药物特点,辨证论治,并遵循适应证、药物配伍、计量、经验总结和简便易行等原则,以确保方剂的疗效和安全性。

讲座-4方剂组方原则与变化学习文档

讲座-4方剂组方原则与变化学习文档
麻黄 君 辛温发汗,解散在表之风寒; 桂枝 臣 助麻黄须发汗解表; 石膏 臣 辛甘而寒,清泄里热,而除烦躁; 杏仁 佐 苦平,合麻黄以宣降肺气,通调水道; 生姜 佐 辛温,助麻﹑桂而增强散表之力 甘草 使 和中调药
第二节 组成变化
一般(佐使)药的加减:一般不发生主要配伍变
化,不会引起功用的根本改变。
使药 ①引经;②调和诸药;
使药
调和诸药 甘草: 1、调和诸药 2、保护胃气 3、解毒 4、延缓药力
君药 ①治疗主证或主病;②是方中起决定作用的 药物;③药力居方中之首
臣药 ①辅助君药治疗主证(病);②治疗兼证 (病);③药力小于君药
佐药
①辅助君或臣药加强治疗作用;②治疗次要兼 证(病);③制约君臣药的毒性与烈性;④反佐 (当邪盛拒药时加入与君药药性相反的药物使 之与病性相投则邪不拒药);⑤药力小于臣药
第四章 方剂的组方原则与变化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方剂教研室
组方目的
❖1、增强药物疗效
❖附子、干姜 ❖麻黄、桂枝
组方目的
❖1、增强药物疗效 ❖2、控制作用方向
组方目的
❖2、控制作用方向
❖川芎:辛、温。归肝、胆、心包经。

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组方目的
❖1、增强药物疗效 ❖2、控制作用方向 ❖3、扩大治疗范围

例如:小柴胡汤,口渴去半夏加天花粉。
味 主治不变,加天花粉以生津止渴。

增 主要(臣)药的加减:改变了君臣配伍关系,必
减 然使方剂的功用发生根本变化。
例如:三拗汤,即麻黄汤去桂枝,主治风寒
束肺的咳喘。
麻黄加术汤,即麻黄汤原方加白术四
两,治疗痹证初起。
用药相同,用量不同,其药力则有大小之 别,从而改变了君臣地位及其配伍关系,必然 使方剂的功用发生根本变化。例如:

本草纲目中描写组方原则的原文

本草纲目中描写组方原则的原文

本草纲目中描写组方原则的原文中药组方原则最早源于《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记载:“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

”元代李杲在《脾胃论》中再次申明:“君药分量最多,臣药次之,使药又次之。

不可令臣过于君,君臣有序,相与宣摄,则可以御邪除病矣。

”药中有君、臣、佐、使,彼此相互配合、制约。

一般的配置是君药一味、臣药两味、佐药三味、使药五味,也可以君药一味、臣药三味、佐使药九味。

中草药上、中、下三品共计三百六十五种,法三百六十五度,一度应一日,以成一年。

把此数翻倍,合七百三十种。

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顺应上天,无毒,长期服用不伤人。

想要轻身益气、延年益寿者以上经为本。

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顺应人事,有的无毒,有的有毒,须斟酌服用。

想要遏病、滋补,虚弱者以中经为本。

下药一百二十五种,为佐、使,主治病以顺应土地,大多有毒,不能长期服用。

想要除寒热邪气、破积聚疗疾病者以下经为本。

药有阴阳相配、母子兄弟,根、茎、花、实、苗、皮、骨、肉。

不同药物之间,药性不同,有单行的、相须的、相使的、相畏的、相恶的、相反的、相杀的。

医师对这七种情形,要从药性方面来观察。

要用药性相须、相使的,不要用药性相恶、相反的。

如果药物有毒但能相互制约,可以用相畏、相杀的;否则不能合用。

《本草纲目》记载,药有七情:独行的,指的是单方,不需辅药;相须的,指药物药性相同,配合使用,不可分离,如人参、甘草,黄檗、知母等;相使的,指主药的佐使;相恶的,指药物夺取彼此药效;相畏的,指药物彼此制约;相反的,指药物不相合;相杀的,指药物制约彼此的毒性。

药物有酸、咸、甘、苦、辛五味,还有寒、热、温、凉四气以及有毒无毒。

药物阴干、曝干,采收、炮制的时间,生熟,出于何种土壤,药物的真、伪、陈、新,都各有方法。

药性有适宜制丸的,有适宜制散的,有适宜水煎煮的,有适宜用酒浸泡的。

凡此种种,都要顺从药性,不能违反逾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组方原则
组方原则最早见于《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说:“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
谓使。

”又说:“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一臣三位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

”金
代张元素则明确说:“力大者为君。

”〈本草纲目时并在《医学启源·用药各定分两》中更具体的指出:“为君最多,臣次之,佐使又次之,药之于证,所主停者,则各等分也。

”元代李皋在。


胃论》中再次申明:“君药分量最多,臣药次之,使药又次之。

不可令臣过于君,君臣有序,相
与宣摄,则可以御邪除病矣。

”清代吴仪洛进一步解释说:“主病者,对证之要药也,故谓之君,
君者,味数少而分两重,赖之以为主也。

佐君之谓臣,味数稍多,分两稍轻,所以匡君之不迨也。

应臣者谓之使,数可出入,而分两更轻,所以备通行向导之使也。

此则君臣佐使之义也。


根据历代医家的论述,现归纳分析如下。

君药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其药力居方中之首,用量较作为臣、
性药应用时要大。

在一个方剂中,君药是首要的,是不可缺少的药物。

臣药有两种意义,一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

二是针对兼病或兼证
起治疗作用的药物。

它的药力小于君药。

佐药有三种意义,一是佐助药,即协助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的兼证。

二是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臣药的毒性与烈性。

三是反佐药,即根据病情需要,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佐药的药力小于臣药,一般用量较轻。

使药有两种意义,一是引经药,即能引方中诸药以达病所的药物。

二是调和药,即具
有调和诸药作用的药物。

使药的药力较小,用量亦轻。

综上所述,除君药外,臣、佐、使都各具两种以上涵义。

在每一首方剂中不一定每种意义的臣、佐、使药都具备,也不一定每味药只任一职在病情比较单纯,用一二味药即可奏效,或君、臣药无毒烈之性,便不须加用佐药。

主病药物能至病所,则不必再加引经的使药。

在组方体例上,君药宜少,一般只用一味,《苏沈良方》曾说:“主病者,专在一物,其他则节给相为
用”。

若病情比较复杂,亦可用至二味,但君药不宜过多,多则药力分散,而且互相牵制,影响
疗效。

正如陶宏景所说:“若多君少臣,多臣少佐,则药力不周也。

”臣药可多于君药,佐药常常多于臣药,而使药则一二味足矣。

总之,每一方剂的药味多少,以及臣、佐、使是否齐备,全
视病情与治法的需要,并与所选药物的功用、药性密切相关。

为了进一步理解君、臣、佐、使的涵义及其具体运用,现以麻黄汤为例分析如下。

麻黄汤出自《伤寒论、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见有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而喘,苔薄白,脉浮紧等症。

其病机是风寒外束,卫闭营郁,毛窍闭塞,肺气失宣,治宜发汗解表,宣肺平
喘之法。

方用麻黄三两(9克),桂枝一两(6克)、杏仁七十个(6克)甘草一两(3克)。

根据药物性能及用量
分析,其药力最大的为麻黄,依次为桂枝、杏仁、甘草。

其君、臣、佐、使与方义分析见下表。

(麻黄--君,辛温,发汗散风寒,兼宣肺平喘。

桂枝--臣,辛甘温,发汗助麻黄解表,同时又能调和营卫。

与麻黄合用,可使风寒
去,表气和。

【杏仁--佐,宣利肺气,配合麻黄宣肺散邪斤肺平喘。

可使邪气去,肺气和。

(甘草--使,甘温,调和诸药。

并可延缓药力,以防麻、桂之发汗太过。

通过以上对麻黄汤的大略分析,可知组成一首方剂,首先是依据辨证、治法的需要,选定恰当的药物,并酌定用量,明确君、臣、佐、使的不同地位及其相互配伍关系,发挥其综合作用,制约其不利因素。

使之用药适宜,配伍严谨,主次分明,恰合病情,无实实,无虚虚,才

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