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医学检查指标与其临床意义(完整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急性、化脓性感染:

包括虑麻染(脓贰凉肿、扁桃体炎、阑尾炎、中耳炎等);全身感染(肺炎、丹毒、败血症、猩红热、白喉、急性风湿热)。轻度感染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百分率可增多:中度感染可>10.0 Xio*/L, 重度感染可

>20.0X10 A L,并伴明显的核左移。

(2)中毒:

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代谢性酸中毒、早期汞中毒.铅中毒:或催眠药、有机磷中毒。

(3)出血和其他疾病:

急性出血、急性溶血、手术后、恶性肿瘤、粒细胞白血病.严重组织损伤、心肌梗死和血管栓塞等。

2 •中性粒细胞减少:

(1)疾病

伤寒、副伤寒、疟疾、布氏杆菌病、某些病毒感染(如乙肝、麻疹、流感).血液病、过敏性休克、再生障碍性贫血、髙度恶病质、粒细胞减少症或缺乏症、脾功能亢进、自身免疫性疾病。

(2)中毒

重金属或有机物中毒、放射线损伤。

(3)用药

抗肿瘤药、苯二氮类镇静药、磺酰腺类胰岛素促泌剂、抗攧痫药、抗真菌药、抗病毒病、抗稱神病药.部分非笛体抗炎药等有可能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

(二)嗜酸性粒细胞的简述

嗜酸性粒细胞具有变形运动和吞噬功能,可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或细菌。嗜酸性粒细胞可释放组胺酶,抑制嗜酸性粒细胞及肥大细胞中活性物质的合成与释放,或灭活上述物质。其临床意义如下。

1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1)过敏性疾病:

支气管哮喘、尊麻疹、药物性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食物过敏、热带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血涓病、过敏性肺炎等。

(2)皮肤病与寄生虫病:

牛皮癣、湿疹、天疱疮.疱疹样皮炎、真菌性皮肤病、肺吸虫病、钩虫病、包囊虫病、血吸虫病、丝虫病、绦虫病等。

(3) iflL液病: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嗜酸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等。

(4)用药:

应用罗沙替丁、咪达普利(ACEI),或头抱拉泄.头孑包氨节、头抱咲辛钠、头抱哌酮等头抱菌素类抗生素等。

2.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1)疾病或创伤:

见于伤寒.副伤寒、大手术后、严重烧伤等。

(2)用药:

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促皮质素.坎地沙坦西酯(ABR)、甲基多巴等。

(三)嗜碱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无吞噬功能,颗粒中有许多生物活性物质,其中主要为肝素、组胺、慢反应物质、血小板激活因子等,在免疫反应中与IgG具有较强的结合力,结合了IgG的碱性粒细胞再次接触相应的过敏原时,发生抗原抗体反应,细胞发生脱颗粒现象。继而引起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等变态反应。其临床意义如下。

1•嗜緘性粒细胞增多:

(1)疾病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常伴嗜碱性粒细胞增多,可达10%以上;或淋巴网细胞瘤、红细胞增多症、罕见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骨册纤维化或转移癌。

(2)创伤及中毒脾切除术后,铅中毒、钮中毒以及注射疫苗后也可见增多。

2•嗜碱性粒细胞减少

(1)疾病

速发性过敏反应如寻麻疹、过敏性休克等。

(2)用药

见于促应质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应用过量及应激反应。

(四)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在免疫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B淋巴细胞在抗原刺激下转化为浆细胞,分泌特异性抗体,参与体液免疫。其临床意义如下。

1 •淋巴细胞增多:

(1)传染病

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结核病.水痘、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性肝炎.结核及许多传染病的恢复期。

(2)•血液病

急、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白血病性淋巴肉瘤等,可引起淋巴细胞汁数绝对性增多;再生障碍性贫Ifll.粒细胞缺乏症也可引起淋巴细胞百分率相对性增多。

(3)其他肾移植术后发生排斥反应时。

2.淋巴细胞减少

多见于传染病的急性期、放射病、细胞免疫缺陷病、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或接触放射线等©此外,发生各种中性粒细胞增多症时,淋巴细胞相对减少。

(五)单核细胞

单核细胞具有活跃的变形运动和强大的吞噬功能,其进入组织后转化为巨噬细胞,除了能吞噬一般细菌、组织碎片、衰老的红细胞、细胞内细菌(结核分枝杆菌)夕卜,尚可通过吞噬抗原,传递免疫信息,活化T、B 细胞,在特异性免疫中起重要的作用。

单核细胞增多可见于:

(1)传染病或寄生虫病如结核、伤寒、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疟疾、黑热病。

(2)血液病单核细胞性白血病.粒细胞缺乏症恢复期。

(3)其他疾病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三、红细胞计数(RBC)

(一)简述

红细胞是血液中数量旳多的有形成分,其作为呼吸载体,能在携带和释放氧气至全身各个组织的同时运输二氧化碳,协同调节维持酸碱平衡和免疫黏附作用。免疫黏附作用可增强吞噬性白细胞对微生物的吞噬作用,消除抗原抗体复合物的作用,防止复合物在易感区域形成可能有害的沉淀物。

参考范围:

男性:(4.0-5.5) X10 12/L

女性:(3.5-5. 0) X10 '7L

新生儿:(6. 0-7.0) X10 ”/L

儿童:(3.9-5. 3) X10 ::/L

(二)临床意义

1 •红细胞增多

(1)相对性增多:

连续性呕吐、反复腹泻、排汗过多、休克、多汗、大而积烧伤,由于大量失水,血浆量减少,血液浓缩,使血液中的各种成分浓度相应增多,仅为一种暂时的现彖。

(2)绝对性增多:

①生理性增多,如机体缺氧和高原生活、胎儿、新生儿、剧烈运动或体力劳动、柠髓释放红细胞速度加快等:

②病理代偿性和继发性增多,常继发于慢性肺心病、肺气肿、髙山病和肿瘤(肾癌.肾上腺呼瘤)患者;

③真性红细胞增多,为原因不明的慢性骨髓功能亢进,红细胞汁数可达(7.0〜12.0) X10 l:/L o

2.红细胞减少

(1)造血物质缺乏:

由营养不良或吸收不良引起,如慢性胃肠道疾病.酗酒、偏食等,引起铁、叶酸等造血物质不足,或蛋白质、铜、维生素C不足均可致贫血。

(2)骨髓造血功能低下:

原发性或由药物、放射等多种理化因素所致的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癌症竹转移等,可抑制正常造血功能。

(3)红细胞破坏或丢失过多

如先天失血或后天获得性溶血性贫血、急慢性失血性贫血.出血等。

(4)继发性贫血

如各种炎症、结缔组织病、内分泌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