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论治慢性胃炎529例
辨证治疗慢性胃炎31例疗效观察
①痊愈 :胃镜象恢复 正常 ,临床主要症状全 部消 失。 ②显效 :胃镜象 明显好转 ,临床主要症状消失。 ③有效:胃镜象好转或镜下变化不大而主要症状均减轻。 ④无效 : 胃镜 象或主要症状无变 化,或在治疗期 间时轻时
维普资讯
20 0 8年 8月第 5卷第 8期 Wo dH at iet l r el gs hD
・
专科论坛 ・
辨证治疗慢性胃炎 3 例疗效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察 1
郭迎春 ( 河南省. f峡 市陕县人 民医院 4 20 Z1 - 7 00) 中图分类号 :R 7 . 533 文献标识码 :B
精神饱满 ,大便基本 正常 。复查 胃镜 示:慢性 胃窦炎,原有胃 粘膜萎缩 已消失。
例二:张某 ,女 ,4 0岁 ,胃脘胀 痛 5年,饭后饱胀,喜
胖嫩 , 苔薄 白或水滑 , 脉沉细而迟。治以温 中健脾 , 散寒止痛。 方用 :党参、白术 、干姜 、炙甘草、饴糖 、桂枝 、芍药 、生姜、
1 2 胃气虚型 : .脾 表现为胃脘 隐痛 , 绵绵不休 , 纳食减少, 食后胀 闷,嗳气,便秘或虚秘,伴神疲 乏力,面色咣 白,舌质 淡或胖嫩,苔薄 白,脉沉细 。 以健脾助运 ,升脾降 胃。方用: 治 木香 、砂仁 、陈皮 、半夏 、党参、白术 、茯苓 、甘草 、高 良姜、
隐痛为主 ,伴嗳气 ,喜暖喜按,每遇受寒加重,平 时不喜饮冷 纳凉 ,食少纳呆,神疲乏力, 便溏 ,脉沉细,苔薄 白,舌质淡 。 胃镜检查为慢性萎缩性 胃炎。 证属脾 胃虚寒 型, 以温 中散寒, 治 健脾和 胃。方用:党参 l 5克、白术 l 、干姜 6克、炙甘草 O克
辨证治疗慢性胃炎30例
辨证治疗慢性 胃炎 3 0 例
阿勒 腾
( 新疆库尔勒市第一人 民医院 ,新疆 库尔勒 8 4 1 0 0 0 )
摘要: 目的 分析研 究辨证 治疗慢性 胃炎的效果 以及优势 。方 法 将在本 院消化 内科 门诊 慢性 胃炎患者收集 3 0例 , 在本 院 中医门诊慢 性 胃炎患者 收集 3 0例 , 两组一般 情况相 当, 具有 可比性。对照组 应用三联疗 法进行 治疗 , 治疗组应用 中医辨
文献标识码 : B
DO I : 1 0 . 3 9 6 9  ̄ . i s s n . 1 6 7 1 — 3 1 4 1 . 2 0 由各 种病 因引起的 胃黏膜 慢性炎症 , 在 中医属
1 资料与方法
1 . 1 一般资料
于“ 胃脘痛” 、 “ 痞满 ” 、 “ 吞酸 ” 、 “ 嘈杂 ” 、 “ 纳呆 ” 等范 围 , 本病 多 因长期长期 的生活 习惯 以及饮食失调 导致 , 我们对本病辨 证论
世界 最新 医学信 息文摘 2 0 1 3年第 1 3 卷第 1 期
本、 防风 、 白芷等配伍 。
8 . 2 用于风湿痹痛 、四肢挛痛 等证
8 . 7 牙 痛
苍 耳子 、 玄参 各 1 5 克, 水 煎服 , 治疗 牙痛有 良效 ; 苍耳 子 6
可单用 , 或配伍 秦艽 、 威灵仙 、 川芎 、 独活等药 。此外 , 本 品 常配 白鲜 皮 、 地 肢子 、 白蒺 藜等药 , 用治风 疹瘙痒 ; 若本 品研 末 , 用大风子油调为丸 , 还可用治疥癣麻风 , 皆取散 风除湿之功 。 现代 报道 , 可用 于 : 急、 慢 性鼻炎 : 苍耳子 、 辛夷 、 鱼腥 草 、 千
辨证治疗慢性胃炎46例
3 治疗效果
痊愈(症状消除,胃镜复查粘膜病变消失)36例;有效(症状消除,胃镜复查粘膜病变明显好转)7例;无效(症状无改善,胃镜复查粘膜病变无好转或加重)3例。总有效率达93.5%。有效的病例中,胃痛消失时间最短者3天,最长者21天,平均11.5天。腹胀、纳呆、嗳气返酸、呕恶等症状多在1周后史,纤维胃镜检查符合慢性胃炎的诊断。胃镜检查主要见胃粘膜充血、水肿、糜烂,甚至有乳头状突起,顶端粘膜缺损或脐样凹陷。46例病例中,浅表性胃炎22例,伴糜烂性胃炎10例;浅表性萎缩性胃炎23例,萎缩性胃炎1例,其中伴有溃疡病者10例,伴胆汁返流者6例。
1.3 主要脉证
46例患者除有胃脘部疼痛外,伴痛连胸胁者26例,口干口苦者35例,嗳气返酸者22例,腹胀者36例,纳呆者29例,舌质偏红者22例,舌苔黄或黄腻者36例,脉弦(弦细或弦数)者37例。
2 辨证论治
2.1 肝胃不和
证见胃脘胀痛,痛连胸胁,嗳气返酸,口干口苦,或恶心欲吐,大便时结,舌质偏红,苔白或微黄,脉弦或弦数。治以疏肝和胃。方用四逆散合瓜蒌薤白半夏汤化裁。返酸者合左金丸,大便秘结者加大腹皮或大黄。
5 体会
慢性胃炎属中医胃脘痛范畴。根据本组患者的临床统计,除3例不明原因外,其余均与情志及饮食不节有关。故认为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失和降是导致本病的主要病因病机。一般而言,本病起初多见肝气犯胃,复加饮食所伤,屡发不愈,而成肝郁脾虚。又因脾失健运,胃失和降,湿聚中焦化热,出现脾虚胃热,寒热夹杂之证。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胃炎86例观察
5பைடு நூலகம்小
结
[ 杨 丽 平, 永 红 . 榴 皮 的研 究进 展 [ . 2 ] 杨 石 J 云南 中医 中药 杂志 , 0 , () 5 1 2 4 53: , 0 2 44
7
慢 性萎 缩性 胃炎是慢 性 胃炎的一种类型 ,呈局限性或广泛
【 ywo d 】 C o i g s i s T a io a c i s d c e rame t C iia r sac Ke r s r h nc at t ; rdt n l hn e r i i e me ii e t n; l c le e rh n t n
慢 性 胃 炎 是 临床 常 见 病 、 多 发 病 其 发 病 率 居 各 种 胃病 之 首 , 具 有 反 复 发 作 , 不 易 根 治 的 特 点 。2 0  ̄ 2 0 0 6 0 9年 1 2月笔 者对 8 慢 性 胃炎 胃镜 和 组 织 活 检 确 诊 。 6例 按 中 医辨 证 分 为 肝 胃 不 和 、脾 胃湿 热 、脾 虚 气 滞 、 胃 阴不 足 、 胃络 瘀 滞 5型 。采 取 中 医 辨 证 论 治 ,疗 效 满 意 。现 报 道 如
性 的 胃粘 膜 固有 腺 体 萎缩 ( 量 减 少 ,功 能 减 低 ) 数 ,常 伴 有 肠
编 号 :E .0 0 9 0 ( 回 :2 1.10 ) R 1 1 10 修 0 0 1.3
中 医 辨 证 治 疗 慢 , 胃 炎 8 陡 6例 观 察
Ob e v to n te t g 8 a e fc r n cg sr i s r ai n o ai 6c s so h o i a ti si TCM r n t n
辨证治疗慢性胃炎70例
热饮 , 按之 较舒 , 纳少 , 食则 胃脘胀 满 , 呕 吐清涎 , 或 面色
不华 , 神疲 乏力 , 手足 不温 , 舌质 淡 , 白 , 沉细无 力 。 苔 脉
治 疗 方 法
对 照 胃镜检 查结 果看 , 浅表 性 胃炎 I 临床治疗 效果 最 好, 肥厚 性 胃炎效 果 次之 , 萎缩 性 胃炎效果 最差 。
维普资讯
瞄 床 摄 遵 中 氏l疗 鳃 溺 法
CHI NA。 S NATURCP )ATHY
辨 证 治 疗 慢 性 胃炎 7 0例
郭 改 云
( 山西 省 大 同 市 中 医 院 , 3 0 4 0 70 )
20 0 4年 7月 ~ 2 0 0 5年 7月 , 者 运 用 辨 证 论 治 方 笔
索 lg 甘 草 lg O, O 。加减 : 酸者 , 乌贼 骨 1 g 煅 瓦楞 泛 加 5,
法 治疗 7 0例 慢 性 胃炎 患者 , 效 满 意 , 总 结 报 道 如 疗 现
下。
一
子 1g 或 用 黄 连 6 , 5, g 吴茱 萸 2 ; g 如兼 食 滞 于 中 , 呆 , 纳 脘胀不适, 嗳腐 , 厚 腻 , 濡 滑 , 神 曲 l g 焦 山楂 苔 脉 加 O,
l g 莱 菔 子 l g O, O。 胃热 阴虚型 : 法 : 肝泄 热 , 阴清 胃 。方用 化肝 治 疏 养 煎 合 玉女煎 加减 。处 方 : 栀 子 l g 牡 丹皮 l g 青 皮 山 O, O, l g 陈皮 1 g 白芍 l g 石 膏 2 g 知母 l g 石斛 l g O, O, O, 5, O, O, 麦 门冬 1 g O 。加 减 : 见 胃脘 灼 痛 , 杂 似 饥 , 黄 连 若 嘈 加
中医药辨证治疗慢性胃炎浅析
方组 成 :香 附 、茯 苓 、法半 夏各 1g 2 ,紫苏 、苍 术 、 厚朴 、木 香 、枳壳 各 1g 陈皮 9 ,元 胡 1g 0, g 5 ,甘 草
8 。治愈 6 g 5例 ( 91 ,好 转 2 6. %) 2例 ( 34 ,无 效 2 .%) 7例 ( .%) 75 ,总 有效 率 9 .%。 25 23 脾 胃虚寒 .
临床 患者可 见 胃脘暴 痛且 胀 、痛势 较 急、 胃中似
冰、得温则舒,舌苔薄 自,脉弦紧 。治以温 胃散寒理
气。
周璨 …运 用二 陈汤加 减 治疗 慢性 胃炎 8 7例 , 基本 方 :陈皮 、半夏各 1g 0 ,茯苓 1g 5 ,甘草 6 。辨 证加 g
顾 向东 l运用 良附丸加 味 治疗慢 性 胃炎 6 , 5 】 0例 并 与对 照 组 6 0例进 行 比较 ,对照 组给 予 吗叮啉 1mg 0 ,
胃镜报 告有 出血 点加 大黄 、 白及 。辛开 苦 降,疏肝 和
寒 、因气不顺 者 ,然 因食 、 因寒亦 无不 皆关 于气 ,盖 ’ 食 停则 气滞 ,寒 留则 气凝 。 ”叶天 士 : 肝 为起 病之 源 , “ 胃为传 病之所 ”古代 医家 的论述 显 示慢 性 胃痛 的病 因 : 既有 自然 气候 变化 的影 响 ,也有饮 食 失节 、 志 不遂 、 情 劳倦 所成 。
胃,通 畅气 机 ,每 日 1 ,水 煎 2次 ,治疗 结果 :治 剂 疗4 3例 ,好 转 2 ,无效 2例 ,总有 效 率 9 %。杨 7例 7
慢性胃炎折腾人,中医辩证治疗有方!
慢性胃炎折腾人 ,中医辩证治疗有方 !随着人们生活压力的加大,不能按时吃饭已经是当代白领的典型情况,加班累了,喝点冷水解渴,饿了就吃点面包充饥,困了喝点咖啡。
这样久而久之,自己的胃就先抗议了。
在当前社会中,几乎每五个人就有一个人是慢性胃炎,慢性胃炎的毛病一不小心就会发作,这样的痛苦给上班族带来了极大的折磨。
慢性胃炎通过西医治疗,不仅无法治愈,反而还会出现反复发作,经常服药要给身体也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慢性胃炎的治疗时间较长,久而久之服用西药一定会给肾脏造成损害,所以通过中医疗法对慢性胃炎辨证施治,不仅安全可靠副作用小,有着标本兼顾的特点,治疗效果非常突出。
中医在治疗慢性胃炎时,根据慢性胃炎的基本症状辨证施治,能够让慢性胃炎的症状得到有效缓解。
今天我们就跟着文章了解一下折腾人的慢性胃炎,如何通过中医辨证治疗吧!慢性胃炎的中医认知1.慢性胃炎的症状慢性胃炎是指各种慢性胃黏膜的炎性病变,临床上以慢性胃痛为典型特征,大部分情况下,患者在就餐之后,胃部会出现闷胀不适、食欲减退和恶心呕吐等情况。
这是当前的消化道常见病多发病,在中医中胃炎属于“胃脘痛”和“胃痞”范畴。
慢性胃炎根据其症状分为了浅表性胃炎、充血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肥厚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等诸多种类,其中只有极少数萎缩性胃炎可能会演变为胃癌,所以慢性胃癌患者不要过于担心忧虑,只要出现了胃炎症状后及时进行治疗,就能够减少慢性胃炎给身体带来的损害。
2.慢性胃炎的发病原因中医认为胃溃疡的出现和饮食不节、情志失调以及脾胃虚弱有密切关系。
其中饮食不洁是造成慢性胃炎的主要原因,饮食不节主要是指患者日常在饮食中不注意,中医认为胃作为水谷之海,它的功能就是受纳和腐熟水谷,如果进食过于生冷的食物,就会导致寒滞中焦,如果进食辛辣肥厚刺激的食物,就会导致湿热中阻。
如果吃得过饱或者是空腹时用力过度损伤胃气,就会导致胃腑气机阻滞,引发胃痛。
3.慢性胃炎的病机在了解了慢性胃炎的症状和病因之后,要对慢性胃炎的病机进行了解,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展开辨证治疗。
慢性胃炎的中医辨证治疗
慢性胃炎是胃粘膜上皮遭到各种致病因子的反复侵袭而引起的慢性胃粘膜炎性病变,由于粘膜的再生改造,最后导致固有的腺体萎缩。
成人发病率一般在90%以上,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
中医将此病归属为“胃痛”的范畴。
《灵枢。
邪气脏腑病形》篇载:“胃病者,腹胀,胃脘当心而痛。
”“心痛”是指心腹部疼痛病证之泛称,“当心而痛”实指胃脘痛。
因其痛在胃脘部,以疼痛为主要症状,伴上腹部胀满不适、嗳气吞酸等,于胃炎、消化性溃疡的主症有类似之处。
临床上应重视西医检查,结合辨病与辨病,方能法不偏立,而不贻误病情。
1病因病机1.1西医认识1.1.1病因一般认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和免疫因素为主要因素。
饮酒、饮食不节、精神因素、可致胃粘膜损伤的药物(如阿司匹林、消炎痛等)及胆汁反流等为其诱发因素。
1.1.2病理浅表性胃炎的炎症限于胃小凹和粘膜固有膜的表层,上皮细胞变性,小凹上皮增生及固有的膜细胞浸润,引起粘膜充血、水肿、渗出。
多发于胃窦,有时有少量糜烂及出血。
部分患者在胃窦有较多的糜烂灶,或伴疣壮凸起,称慢性糜烂性或疣状胃炎。
萎缩性胃炎,炎症深入粘膜固有膜,导致固有的腺体萎缩,使粘膜层变薄,粘膜皱襞平坦,甚或消失,常伴有肠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
部分患者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使十二指肠内容物返流入胃,由于该内容物有胆汁的返流,而引起胆汁返流性胃炎。
慢性胃炎多合并胆结石或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1.2中医认识引起胃痛的主要病因有感受寒邪,饮食不节,肝气郁结以及过劳、久病、治疗不当等原因导致脾胃虚弱。
1.2.1寒邪客胃外感寒邪,脘腹受凉,或过食寒凉,寒凉伤中,寒积胃中,因寒性收引,致使气机凝滞不通,胃气不和,收引作痛。
1.2.2饮食伤胃饮食不节,饥饱失常,或暴饮暴食,损伤脾胃,致使胃不能腐熟水谷,脾不能转输精微,水谷不化,内生食滞,胃中气机阻滞,胃气失和故疼痛。
1.2.3肝气犯胃若忧思恼怒,情志不遂,肝气横逆犯胃,脾胃纳运失常,气机郁滞而发胃痛。
肝郁日久,可化火生热,邪热犯胃,肝胃郁热,可致胃脘灼热而痛;火热伤阴则胃失濡养而作痛;若肝失疏泄,气机不畅,气滞日久,可深入血分,致血行不畅,血脉凝滞,瘀血内停,胃络受阻,发生胃痛。
中医辨证施治慢性胃炎
泛酸 嘈杂, 口干 口苦 ,大便干结 ,舌红苔薄黄 ,脉弦或 数 。 治 宜疏 肝 泄 热和 胃 止痛 。 方用 化肝 煎 为主 方 。药 用 丹 皮 、 山栀 、 青 皮 、 陈 皮 、 浙 贝 、 川楝 子 、香 附 、郁 金 I 各 1g 0 ,黄连 5 ,地丁草、丹参各 2 g g 0 ,蒲公英 3 g 0。 23 脾 胃湿热型 症见 胃脘灼痛 , . 烦躁易怒, 面赤舌红 , 口苦而粘,大 便不畅,小便 色黄 ,苔黄厚腻 ,脉 弦数有 力。治宜清热燥湿 ,通腑泻 下。方用泻心汤加味 。药用 酒制 大 黄 5 ,黄 连 、黄 芩 、槟 榔 、半 夏 、龙 胆 草 各 lg g O, 地 丁草 、丹 参 各 2 g 0。 24 脾 胃虚寒型 症见 胃脘 隐痛 , . 喜暖喜按, 得食 则缓 , 面色萎黄 ,乏力倦怠,呕吐清涎 ,大便溏 薄,舌淡苔薄 白 ,脉 虚 弱 或 迟 缓 。治 宜 健 脾 和 胃、温 中 补虚 。 方用 香 砂六君子汤合黄芪建中汤化裁 。药用炙黄芪 3 g 0 ,党参
( 本文 校对 :张 文娟 收稿 日期 :2 1一12 ) 0 0O.0
摘要 :治法 因证而 设 ,组方 随法 而立 ,并将 具有 抗 幽门螺 杆菌 作用 的 中药,按其 功效 分类 ,随证 加减 应用 ,既符 合 中医辨证 用药 的特 点
又能 针对病 原 菌治疗 , 因而 能较快 改善 症状 ,缓解 病情 , 降低复 发率 。 关键词 :慢 性 胃炎 ;肝 胃不和 ;肝 胃郁热 ;脾 肾湿 热 ;中医 药疗 法 d i 0 9 9 .s .6 22 7 . 1 .6 5 o :1 . 6 /i n 17 ・7 92 00 . 7 3 js 0 0 文章 编号 : 17 —7 9( 0 0 0 —0 2 O 6 22 7 2 1 )一60 7 一 l
浅谈慢性胃炎的辨证论治
慢性胃炎的病因和病理机制迄今尚未完全清楚,取得较中医认为其病因病机主要为先天不足、脾胃虚弱或饮食、劳倦、七情损伤脾胃,以至胃纳失养,气血运行不畅,脾胃的运化腐熟功能失调,湿浊内生,气机阻滞遂成慢性胃炎,或病程缠绵日久,出现气滞血瘀,导致胃黏膜出现充血、水肿和糜烂等病理变化。
2辨证分型
2.1脾胃虚弱: 本证是慢性胃炎的基本证型,以慢性浅表性胃炎及浅表萎缩性胃炎为多见。症见:胃脘隐痛,喜按喜暖,食后胃脘饱胀不适,常伴纳呆、食少便溏或腹泻,乏力或四肢酸楚,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或细弱。胃镜下可见胃黏膜红白相间,以白为主,黏液稀薄而多,HP(+)。治疗宜补中益气,健脾养胃。方用香砂六君子加黄芪、黄连、蒲公英等。若虚寒明显者可加附子、肉桂、干姜以温阳和胃;若挟滞者可加神曲、鸡内金、谷芽;若脾虚盛者可选用参苓白术散。
参考文献
[1]陈泽霖、宋祖敬主编.名医特色经验精华.上海: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87:9
[2]陈泽霖、宋祖敬主编.名医特色经验精华.上海: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87:2
2.5
胃络瘀血:本证多见于慢性萎缩性胃炎伴浅表溃疡或肠化生,是慢性胃炎病程较长的一种主要证型。症见:胃脘疼痛,痛处固定不移,拒按,胃痛日久不愈,大便潜血阳性或有黑便,舌质暗红或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涩。胃镜下可见胃黏膜充血肿胀,伴瘀血或有出血点,可有HP(+)。此型是胃痛日久,由有“痛久入络”之说。治宜活血化瘀,行气止痛和胃。方用失笑散合丹参饮。因气为血之帅,祛瘀药必佐理气之品,故常加木香、枳壳、佛手等理气药。
2.3
脾胃湿热:本证在临床上以糜烂性胃炎为多见。症见:胃脘灼热胀痛,口苦口臭,渴不欲饮,胃脘痞闷,纳呆,大便不畅,尿赤,舌质红,苔黄腻。胃镜下可见胃黏膜呈急性活动性炎症,充血糜烂明显,胃液较稠,胃酸偏高,HP(+)较多见。治宜清热化湿,理气和胃。方用清中汤加蒲公英、苍术、薏苡仁。若气滞腹胀者可加川朴花、大腹皮;若挟滞者可加神曲、鸡内金、谷芽;瘀血者可加当归、丹参、延胡索;若寒热互结、心下痞满者,可用半夏泻心汤。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胃炎106例(一)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胃炎106例(一)【摘要】探讨中药辨证治疗慢性胃炎的疗效。
方法采用中药辨证治疗慢性胃炎106例。
结果优89例,良7例,可6例,差4例,总有效率96.2%。
结论中医药治疗慢性胃炎疗效显著。
【关键词】慢性胃炎中医药辨证论治慢性胃炎是指由各种不同原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性改变,为最常见的胃部疾病,属于祖国医学“胃痛”范畴。
以胃脘部疼痛为主症,兼有泛恶、脘闷、嗳气、大便不调等症。
临床病程长,病情易反复发作,故治疗较为棘手。
经过多年的摸索,针对慢性胃炎的原因、发病机理,笔者自2003年至2007年采用中药辨证治疗本病106例,总有效率96.2%,疗效满意。
现总结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本组106例中男61例,女45例;年龄24~76岁,平均42岁;病程1.5~20年,平均10年。
其中萎缩性胃炎36例,浅表性胃炎22例,反流性胃炎19例,糜烂性胃炎15例,胃及十二指肠溃疡12例,胃出血2例。
2辨证施治慢性胃炎的基本病机可归纳为肝郁、脾虚、胃实。
肝气不舒则郁,疏泄失常,横逆犯胃;脾胃虚弱,中焦虚寒,胃失温养;寒凉伤中,气机凝滞则胃气不和;饮食失节,内生食滞,气机阻滞,胃气失和而发病。
治法上以理气和胃止痛为基本原则,但须审证求因,审因论治。
根据以上原则笔者自拟了以下3种证型与治法。
(1)寒邪客胃型。
症见胃脘暴痛且胀、痛势较急、胃中似冰、得温则舒,舌苔薄白,脉弦紧。
治以温胃散寒理气,以良附理中汤加减。
方用香附15g、高良姜12g、白术10g、茯苓15g、厚朴12g、木香10g、神曲15g、藿香10g、砂仁10g。
香附、高良姜温胃散寒止痛,党参、白术、茯苓甘温益脾,藿香、砂仁、厚朴芳香化浊,醒脾消痞满,神曲消食积,木香调理气滞。
全方具有温胃散寒、理气止痛之功。
(2)肝气犯胃型。
症见胃脘胀满、攻撑作痛,脘痛连胁、嗳气频频、得矢气则舒,舌苔薄白,脉弦。
治以舒肝理气、和胃止痛,方选加味四逆散。
柴胡10g、白芍20g、枳壳12g、甘草6g、延胡索15g、佛手10g、川楝子10g、旋覆花12g、香附12g、木香10g、陈皮10g。
辨证论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
出 版社 ,9 4 14 . 19 :4
表 1 治疗 组及对照组疗效 比较( , 例 %)
[ ] 吴艺 玲 , 2 程红云 , 李铁 山等. 围针配合 T P治疗带 状疱疹 后遗 D 神经痛 的临床 观察 . 山东 中医杂 志 , 0 ,7 2 :1.1 . 2 8 2 ( ) 10 1 1 0 [ ] 李凤 兰 , 3 张庆利. 云南 白药 的临床外 用治疗 进展. 国社 区 医 中 师 ,0 3 1 ( 1 :52 . 2 0 ,1 2 ) 2 -6 [ ] 韩鹏飞 , 4 杜月光 , 王福贞 , . 等 云南 白药对 带状疱 疹的动 物实验
2 治 疗 方 法
2 1 治 疗组 .
采用 电针 围刺法 加云南 白药 治疗 。方 法 : 取
‘ . 8mm长度 为 2 4 l p 2 0 5~ 0m n毫针 , 以病 变部 位为 中心 围刺 4~ 8针 , 针数视疼痛范 围而定 , 选择上 下左 右相对 应 的毫 并 针各接 1 电针 , 组 采用疏 密波 , 强度 以患者 能忍受为度 , 留针 3 i。同时针刺手 少阴心经 的神 门或通 里穴 , 0m n 采用 平补 平 泻法 , E一 次。针刺后采用 云南 白药集 团股份有 限公 司生 每 t
将本院符合 P N诊断标 准…的 4 例患 者按 随机数字 表 H 8 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 2 , 1 , 9例 ; 4例 男 5例 女 年龄 5 7 3~ 5岁 , 平均 6 . ; 39岁 病程 1月 ~3年 ; 变部位 分布于 三 病 叉 神经者 8 , 间神 经者 1 , 尾神 经者 4例。对照组 例 肋 2例 骶 2 , 1 , 8例 ; 龄 4 4例 男 6例 女 年 9—7 4岁 , 平均 6 . 15岁 ; 病程 1 月~ 2年 8个月 ; 病变部 位分布于 三叉 神经者 8例 , 间神经 肋 者 1例, 3 骶尾神经者 3例 。两组在性别 、 年龄 、 病程 、 位、 部 疼 痛性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00 ) 具有可 比性 。 P> .5 ,
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辨证论治
1201小建中汤加减治疗婴儿再发性腹痛22例刘文选包小勇刘小彬陕西彬县妇幼保健院(713500)摘要:目的探讨中药治疗婴儿再发性腹痛疗效。
方法采用中药小建中汤加减治疗本病22例,并设对照组观察。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6.4%,对照组总有效率55.0%,两组疗效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中药治疗本病近期及远期疗效均十分显著。
关键词:温中散寒;腹痛;中医药疗法自2006年8月~2008年2月,采用中药小建中汤治疗婴儿再发性腹痛,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42例,均属门诊病人,并排除腹泻呕吐及其他器质性病变。
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0例,男11例,女9例;治疗组22例,男11例,女11例;两组患儿均在2个月~4个月之间,均出现不明原因剧烈哭闹,且反复发作。
1.2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抗胆碱药物,热敷腹部,必要时给予少许镇静剂。
治疗组口服小建中汤加减(桂枝2.0g,芍药2.0g,甘草1.5g,大枣、生姜各2.0g,党参4.0g,麦芽2.0g,厚朴2.0g),每剂加水煎10分钟留液50m l,每日1剂分5次服完,服药同时加少许红糖,以利于患儿被动接受。
连服5天。
并随访2个月。
2疗效判断与结果2.1疗效判断24小时内症状完全控制,2个月内无再发为显效。
24小时内症状缓解,2个月内发作次数减少为有效。
24小时内症状无缓解为无效。
2.2结果对照组20例,显效4例,有效7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55%;治疗组20例,显效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86.4%。
两组结果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3讨论婴儿再发性腹痛,近年来发病明显增加,多发于6个月以内婴儿,发作前可有诱因,也可无诱因,诱因多受凉为主,尤其腹部受凉。
发作时剧烈哭闹,一般不伴随其他症状。
西医可给予消化药及抗胆碱药以解痉。
难以奏效,多数医生都给予镇静剂,但容易再发,而祖国医学则认为,小儿脾胃薄弱,经脉未盛,易为内、外因素所干扰,六腹以通为顺,以流通为畅,凡腹内、脏腑、经脉受寒邪侵袭,或胃肠为乳食所伤,中阳不振,络脉瘀滞等因均可引起壅阻,络脉失调,凝滞不通而腹痛。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慢性胃炎的疗效体会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慢性胃炎的疗效体会作者:全体斌来源:《延边医学》2015年第06期摘要:目的:探讨中医辨证论治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
从近年来在本院治疗的慢性胃炎患者中抽取8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
对照组运用单纯西医治疗,观察组根据中医理论进行辨证论治。
3个疗程后,观察两组疗效。
结果:观察组经中医治疗后,病情均得到明显改善,疗效甚好,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5%,远低于观察组(P关键词:慢性胃炎;中医;辨证论治慢性胃炎是指胃黏膜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而发生的慢性炎症性反应,以胃脘部疼痛为主,并常伴有下列症状:嗳气、犯恶、脘闷等。
若不及时治疗会造成胃腺体萎缩,甚至消失[1]。
西药起效快,效果明显,是很多患者的首选。
但西医仍有不足之处,它无法彻底治愈该病,长期服用还会引起副作用。
近年来笔者采用中医辨证施治法治疗慢性胃炎,收效良好,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对象共80例,均来自2012年6月~2014年6月到本院就诊的慢性胃炎患者。
他们经相关病理检查后均被确诊为慢性胃炎。
其中,男43例,女37例;年龄在21~63岁之间,平均为(37.6±4.5)岁;病程最短1年,最长11年,平均病程为3.5年。
本组患者中无1例有胃肠道恶性病变,也无肝脏、胰腺等疾病。
将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
观察两组的一般资料,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不具有显著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1)对照组给予西医治疗,奥美拉唑剂量为20mg/d.qd,2次/d;克拉霉素取0.5g/d,2次/d。
若有合并感染现象,应使用甲硝唑或阿莫西林治疗。
对于腹胀者可服用吗丁啉,增强胃肠蠕动。
(2)观察组给予中医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辩证施治。
①脾胃虚寒型:腹胀不舒,胃脘隐痛,喜热喜按,泛吐,舌淡苔薄白,脉沉细。
此类患者面色咣白,常感到神疲乏力,大便多溏。
治疗应遵循温中和胃健脾原则,笔者选用黄芪建中汤。
浅谈慢性胃炎的中医辩证分型论治体会
浅谈慢性胃炎的中医辩证分型论治体会发表时间:2016-02-23T13:17:37.490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19期作者:赵福雍[导读] 贵州省桐梓县中医院内科有效的辩证论治原则,科学的现代医学筛选手段,把慢性胃炎这一高发病,同时为该病的临床科研提供理论基础。
贵州省桐梓县中医院内科 563200 摘要:目的总结慢性胃炎的中医辩证分型论治规律,探讨其理论基础;方法在我科门诊胃病患者中,经胃镜检查筛选出慢性胃炎患者,运用中医辨证论治规律,按照全国统编中医内科教材分型,把慢性胃炎分寒邪克胃证、肝气犯胃证、瘀血停胃证、胃阴亏虚证、脾胃虚寒证、结论此法用系统的传统医学理论,有效的辩证论治原则,科学的现代医学筛选手段,把慢性胃炎这一高发病,常见病的中医治疗规范化,疗效显著。
同时为该病的临床科研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慢性胃炎;胃痛;病因病机;辨证论治;脾胃病症;医患纠纷慢性胃炎目前呈现高发态势,占我科门诊患者的60%,在以往的中医临床诊疗实践中,随着中医诊疗及中医诊疗文书的不断规范,医生处方诊断一栏要求写中医病名“胃痛”加辩证分型,处方交到患者手里时,不易被具有一定现代医学卫生常识的患者所接受,在当今患者要求对病情、诊疗有知情权的情况下,规范中医处方诊断病名的同时,还要让该类患者在就医时能明确的知道,“您的胃痛,是慢性胃炎,不是胃癌之类疾病,我为您辩证分型施治,疗效较好”。
这样首先疏导心理,再行药物治疗,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为此,我将门诊胃病患者中经胃镜筛选出的慢性胃炎患者,根据其症候特点分析辩证,全部规范在新第九班版中医内科教材的脾胃病症,胃痛病的寒邪克胃证、饮食伤胃证、肝气犯胃证、湿热中阻证、瘀血停胃证、胃阴亏虚证、脾胃虚寒证七证型中给予辩证治疗,此法有中医基础理论及辩证论治原则,不但临床疗效显著,而且结合现代医学检查技术筛选病种,最大限度预防误诊延误胃中其他病变的诊治,特别是胃癌的早期诊断,有效地防范医患纠纷。
慢性胃炎的中医辨证论治
慢性胃炎的中医辨证论治作者:暂无来源:《家庭医学(上半月)》 2021年第1期主任医师王豪(南昌市洪都中医院江西南昌 330008)慢性胃炎是因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性病变。
一般分为慢性浅表性和慢性萎缩性胃炎,其中萎缩性胃炎又分为A型(胃体病变)和B型(胃窦病变)。
其表现主要有中上腹不适、饱胀、钝痛、烧灼痛,无明显节律性,一般进食后较重;其次,食欲不振、嗳气、反酸、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亦较常见。
慢性胃炎的中医基本病机是胃膜受伤、胃气失和,故治疗应以行气和胃护膜为主,结合辨证施治,或清热,或祛湿,或活血,或健脾益气,或养阴益胃。
1 肝胃不和证胃脘胀痛,或连两胁,嗳气频作,嘈杂泛酸,舌质红,苔薄白,脉弦。
治宜疏肝和胃、理气止痛。
方药宜用柴胡疏肝散加减。
柴胡12克,枳壳15克,白芍15克,郁金15克,佛手15克,香附12克,紫苏梗12克,海螵蛸15克,延胡索15克,甘草6克。
痛甚者加延胡索6克,川楝子6克,以理气解郁止痛;呃逆呕吐者加沉香6克,旋覆花9克,以顺气降逆;肝胃郁热可用丹栀逍遥散加减,以疏肝泄热和胃;肝火伤阴可加生地黄9克,牡丹皮9克,或用一贯煎;肝郁化热而泛酸嘈杂者,加左金丸以清肝泻火降逆;气滞血瘀疼痛日久,而见刺痛拒按者,加蒲黄9克,五灵脂6克,丹参12克,以活血化瘀止痛。
2 脾胃湿热证胃脘疼痛或痞满或嘈杂不适,口干苦,纳少便溏,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宜清热化湿、和中醒脾。
方药宜用三仁汤合连朴饮加减。
黄连10克,黄芩15克,白蔻仁6克,蒲公英30克,生苡仁20克,法半夏12克,茯苓15克,厚朴15克,甘草6克。
湿偏盛者可用霍朴夏苓汤以理气化湿和中;热偏盛者可加黄芩9克,黄连6克,山栀子9克,以增强清热之功;纳呆呕吐者可加神曲12克,山楂12克,旋覆花9克,以消食降逆。
3 脾胃虚弱证胃脘胀满,餐后明显,或隐隐作痛或喜按喜温,纳呆、便溏,疲倦乏力,舌质淡或有齿印、舌苔薄白,脉弱乏力。
慢性胃炎的辨证论治
食物 、药物 ,口腔及咽部的慢性感染、胆汁返流,幽 门螺旋菌
感染 等 多 种 不 同病 因 引起 的各 种 慢 性 胃粘 膜 炎 性病 变 ,足 临床
的常 见 病 ,多发 病 。其发 病 机 理 目前 尚未 完 全 明确 ,可 能与 急
各7 8例 。治 疗组 中 ,男 性 5 , 女 2 2例 6例 ,年 龄 l~ 5 , 8 2岁 平 均 (25 - .)岁 ;病程 1 个 月~ 1 ,平 均 ( 06 .) 4 .4 1 3 0 8年 1 .士1 2
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 7 例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 8 具有 可比性 。 对照组应用三联疗法进行治疗, 治疗组应用 中药辨证治疗。 观察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 症状及 胃黏膜 的改善情况,H P清除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1 0 0 %;对照组为 9 .%。治疗组疗效 4 9 优于对照组 。对 HP清除情况 两组效果相 当。结论:应用 中医理论对慢性 胃炎进行辨证治疗能够收到满意疗效且患者不艮反应少, 且能达到较好的清除 HP的作 用。
剥、 杰 国
( 英德市中医院,广东
英德,5 3 0 1 00) 文献标识码:A 文 章编 号:1 7-8 0(0 0 60 1 ・2 证型:I A 6 476 2 1 )1-100 DG
中图分类号:R533 7. 【 摘
要 】 目的:探讨应用中医理论辨证 治疗慢性 胃炎的临床效果及对 HP清除情况。方法:收 集慢性 胃炎患者 16 ,随 5例
3 c mb n t n t e a y t r a e t n r u n T - o i ai rp , o te t r ame t o p i CM r ai g i i ee t t n T b ev h ah l gc lc a g so a ti c s o h t g t t n d f r n i i . o o s r et e p t o o i a h n e fg sr mu o a e n ao c a d HP ce r g r t fb t r u sb f r n fe  ̄e t n . s l T et t l fe t e rt fte t n s 1 0 ; h o to r u n la i ae o oh g o p e o e a d a r ame t Re u t h o a n t : e ci ae o a me t v r wa % t e c n r lg o p 0 wa 4 9 . e c ii a fe to e t n r u sb t rt a e c n r l r u . e HP ce r g r t st e s me a h o t l r u . s 9 .% Th l c l n e c ft ame tg o p i et n t o t o p t la i a e i h a st ec n r o p r e h h o g h n o g Co cu in Tra ig c r n cg sr i i CM e t gi i e e t t n g t o de e t n lso : e t h o i a ti s n T n t r t ai d f r n i i e s g o f c . n n ao a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辨证论治慢性胃炎529例
5年来,笔者采用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治疗慢性胃炎患者529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本组慢性胃炎患者529例中,男性447例,女性82例;年龄在18 - 30岁325例,30 -50岁192例,50岁以上12例;病程在1-3年209例,3-5年186例,6-10年117例,10年以上17例。
1.2 纤维内窥镜检查诊断,慢性浅表型胃炎467例,其中伴糜烂132例,伴胆汁返流29例,伴十二指肠球部炎15例,肥厚型胃炎59例,萎缩型胃炎3例,病检符合率均为100%。
2 辨证治疗
2.1 脾胃虚弱型(计134例)胃脘绵绵隐痛,稍胀满,喜温喜按,食欲差或有便溏,形倦神疲,少气懒言,面色咣白,舌质淡或胖嫩,或边有齿痕,苔薄白根部稍厚,中心少苔或无苔,脉沉弱或缓弱,或细略弦。
治以健脾益气,和胃消食,基本方:党参、生黄芪、白术、茯苓、陈皮、佛手、砂仁、当归、神曲、甘草。
若腹满气滞甚者加炒枳壳,姜半夏,兼泛酸者加海螵蛸、吴萸。
以香砂养胃丸善后。
2.2 肝胃不和型(计147例)胃胀痛,胀甚於痛,
食后加重,攻窜连胁,呃逆,或泛酸,或口苦,多烦躁,大便不畅,每因情志不舒而加重,舌质淡稍红,苔白稍厚,脉弦或弦细。
治以疏肝理气,和胃降逆,基本方:柴胡以舒肝和胃丸或香砂六君子丸(汤)善后。
2.3 寒湿凝滞型(计78例)脘腹胀闷,脘痛较重,畏寒喜暖,遇寒痛剧,得热痛减,口不渴,喜热饮,舌质淡稍暗,苔白厚腻,脉弦紧或弦略迟。
治以温中散寒,化湿行滞,基本方:高良姜、香附、陈皮、元胡、木香、白术、炒莱菔子、神曲、半夏、白芷、茯苓、厚朴、甘草。
若疼痛固定兼有瘀象加三棱、莪术,若寒盛湿重加附子、干姜。
以香砂养胃丸或附子理中汤加减善后。
2.4 肝郁脾虚型(计94例)胃脘及两胁胀痛,暖气或泛酸,口苦,食欲欠佳,腹稍胀,大便不爽,每遇情志不畅而加重,矢气多,舌质淡、体稍胖边有齿痕,苔白或中心少苔,脉沉弦或弦缓。
治以疏肝健脾,和胃消食,基本方:柴胡、半夏、当归、白芍、茯苓、炒莱菔子、神曲、鸡内金、茵陈、党参、甘草、木香。
以消遥散加减善后。
2.5 胃阴(气)不足型(计19例)胃脘隐隐作痛,饥而欲食,食后闷胀,嘈杂不适,食少纳呆,形倦,口燥咽干,或寐差、口渴、喜冷饮,舌质稍红,苔薄,中心无苔,脉细略弦。
治以养阴益气,和中健胃,基本方:麦冬、石斛、党参、佛手、白芍、神曲、焦山楂、甘草、玉竹、当归。
大
便干燥难解者加火麻仁,郁李仁,寐差者加炒枣仁、石菖蒲。
以养胃舒或六君子汤善后。
2.6 脾胃湿热型(计32例)胃脘胀痛或满闷不舒,嘈杂嗳气,口干粘腻或口臭,食少纳呆,大便不爽,舌质红、体稍胖有齿痕,苔厚腻而黄,脉弦数或滑数。
治以清热化湿,宣中和胃,基本方:飞滑石、绵茵陈、淡黄芩、石菖蒲、藿香、陈皮、茯苓、白术、白蔻仁、生黄芪、枳实、木香。
以香砂六君子丸善后。
2.7 气滞血瘀型(计11例)胃脘胀痛为主,痛处固定,甚如针刺,心下痞块,痛而拒按,纳食较差,食后痛重,每在情绪郁怒时加重,舌质暗红有瘀斑,苔薄白或薄黄,中心少苔,脉沉弦略迟。
治以行气化瘀,和缓止痛,基本方:当归、川芎、白术、元胡、赤芍、甘草、半夏、三棱、莪术、厚朴、生山楂。
若偏热加生地、丹皮,偏寒加炮姜,胀满甚者加枳壳、木香,以香砂养胃丸善后。
2.8 心脾两虚型(计14例)胃脘隐痛,食欲欠佳,食后有坠胀感,神形疲倦,面色咣白。
寐差,心悸易惊,每遇心情不舒、劳神后加重,舌质淡,苔薄白,中心少苔或无苔,脉沉细弱,或细弦。
治以健脾补心,和中消食。
基本方:人参、生黄芪、白术、茯苓、当归、炒枣仁、远志、元肉、木香、佛手、焦三味、鸡内金、炙甘草。
若痛甚加元胡,嗳气加竹茹,五心烦热加丹皮、百合。
以人参归脾丸善后。
3 疗效标准
治愈:各项主要和次要症状消失,内窥镜检查恢复正常。
显效:各项主要和次要症状基本消失或部分消失,内窥镜检查明显好转。
无效:各项主要和次要症状改善不大,内窥镜检查无明显变化。
4 疗效结果
本组慢性胃炎529例中,治愈417例,显效106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8. 8%。
5 体会
慢性胃炎多因饮食不节,嗜食辛辣,生冷过多,长期饮酒而损伤脾胃,或因情志不调,反复刺激,郁怒伤肝,肝气横逆犯胃,或郁久化火,耗伤胃阴所致。
病初在经属气,病久人络属血,以致经气郁滞,“不通则痛”。
由于此病病因较复杂,临床治疗必须明本求因,切准病机,着重从以下几方面辨证论治。
5.1 辨证重舌轻脉舌诊是中医诊断疾病的一项重要方法,是辨证论证的主要依据之一,特别在脾胃病辨证治疗中显得更为重要。
脏腑经络皆系于舌,“舌与脾胃关系密切”,“舌为脾之外候”,“苔乃是胃气之所蒸化”,临床验证,脾胃病在舌象的反映上迅速而灵敏,舌体胖瘦、质色之淡、红、暗、紫;苔之厚、薄、白、黄、燥、腻,有苔无苔,可直接反映出疾病之轻重,病程之长短,正气之胜衰,邪气之实微。
脉象虽然重要,但由于男女老幼之分,形体胖瘦之别,空腹、进食、情志、活动、季节气候等因素,脉象辨析欠准,不如舌象之直观准确,虽有“舍症从脉,舍脉从症”之治,但在脾胃病的诊治中则宜重舌轻脉,舌症结合为主,当然“……欲会其全,非备四诊不可”。
5.2 凭痛觉辨虚实胃脘痛痛觉诸多,临证尚须细辨,胀痛有虚实,须别午前午后,空腹进食;刺痛多瘀;钝痛多凝;灼痛属热,须辨虚实;隐痛为虚,必别阴阳;阵痛多为邪正交争,多属寒证;窜痛连胁为肝郁气滞,横逆犯胃;喜按多虚,拒按属实;饥饿痛重则为胃阴气虚;食后痛重多为诸邪郁滞;遇寒而重,得热则减有虚实之别,同时要辨明痛因所涉脏腑,总之“不通则痛”,其基本病机是脾胃肝三脏(腑)受损,导致气血阴阳失衡。
脾胃之气虚弱,气虚及阳,阳虚生寒,气滞湿(食)停,纳运失职是本病的根本,治本之法为和中健胃。
同时视其兼证之多少轻重,明其标本缓急,大抵“脾以守为补,胃以通为补,肝以散为补”的原则,补虚之时,小佐辛散,泻实之时,尚须健胃,在治疗过程中始终佐以消导和疏理气机的药物,使之补虚勿滞,泻勿伤正。
升降适宜,因为胃主受纳,以降为顺,脾主运化,以升为健,肝木疏土,以利升降,只有气机疏达,纳运升降调畅,则气血充足,病愈从速。
由于本病病程较长,且易反复发作,因此,在症状大部分消除时,药力从缓,易汤为丸,调补脾胃,
巩固疗效。
另外,胃病患者饮食调摄最为重要,宜少食多餐,切忌偏食辛辣,生冷、油炸、饮酒。
当胃病初愈时,宜常服甘淡微温之味,以补而不滞,不燥不腻,以达扶正祛邪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