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理论与方法 理论资源与分析

合集下载

当代中国公共政策分析(二)

当代中国公共政策分析(二)

• 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存在全面而纯粹的理性, 传统理性模型带有“乌托邦”的色彩, 只是 一种理想的追求, 缺少实践的基础.
• 无法实现不等于没有意义. 人们总是在追求 尽善尽美中得到较善较美的. 因此, 传统理 性模型的思想价值一直受到理论界的肯定.
• 传统理性模型成为其后许多政策分析模型的 理论出发点.
主要观点:
在政策过程中, 公众是完全被动的, 他 们的要求及行为不会对公共政策产生决 定作用.
占统治地位的政治精英们把握政策制定 的主动权, 公共政策完全由他们来决定, 然后由行政官员及行政机构加以执行.
精英理论模型
• 精英的定位
• 传统社会的精英是由知识、血统、武力等因素形成 的;
• 现代社会则由社会分层决定.
• 政策制定只能根据以往的经验, 在现有的政策基础上 实现渐进变迁.
为什么决策是渐进的?
渐进政策
政治原因:政党意 见趋同且渐进改变
技术原因
社会价值原因
渐进模型的基本假定:
• 决策者的资源(时间、信息、金钱)有限. • 决策者能力有限. • 目标与手段的相对性. • 过去决策的正当性与当前决策的不可预测性.
–环境的压力怎样影响境并影响政治 系统?
–系统决策模型对现实政治生活进行了高度概括, 从宏观角度对政策过程进行了分析, 具有一定 的理论指导意义.
对系统决策模型的评价
• 避免了传统政治学将政治制度当作政治分析的起点以及行 为科学将单纯的政治行为当作分析的基点, 更有利于把握 政治系统的动态行为特征.
公共政策分析模型
• 政策分析模型能够帮助人们理解和解释公共 政策产生的原因, 认识和分析其社会效果, 思考和预测其未来发展.
• 政策分析模型体现了对公共政策思考的不同 角度, 为政策分析提供了多种途径.

公共政策分析

公共政策分析

第一章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理论与框架1公共政策的本质是有效地增进利益和公平地分配社会利益2 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阶级性,整体性,超前性,层次性,多样性,合法性)3公共政策的功能(导向,调控,分配)4公共政策分析的框架(要素:政策目标问题方案执行评估信息资源模型?#;分析的原则:系统协调预测性原则分解综合民主)第二章政府市场与公共政策的关系分析有关政府角色定位的基本理论框架和分析逻辑(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是通过解决社会问题实现的;现代市场经济中市场为解决社会问题的基本途径,有市场失灵导致政府干预;政府失灵制约政府作用)因此,我们在选择解决社会问题的途径时应综合考虑两种失灵的可能性,平衡政府敢于成本和收益,最终选择是否引入公共政策以及何时引入公共政策。

一社会问题及其解决途径1 社会问题的定义在一个社会群体的生活中至少另一部分人同时感到不满的状态和现象2 社会问题的认定和价值标准A 社会问题的认定(事实分析方法,价值分析方法)B 认定过程中的价值标准(福利,效率,公平)3 社会问题的解决途径A 作为非正式部门的社区最基本的途径空间特点(非正式性,第四部门)B 三个正式部门二市场失灵政府失灵和志愿失灵的原因分析及其缺陷三政府角色与公共政策1 政府角色定位规范理论关于公共政策理想作用范围的理论2 基本逻辑(价值标准体系,解决社会问题各种方案的综合评价,按评判结果选优)3 争论事实层面价值层面(效率与公平)4 政府与其他部门关系类型划分(替代性,补充型)趋势(市场化趋势,第三部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社区角色变迁:发展中被侵蚀,发达国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三章公共政策系统分析一公共政策主体1 官方决策者(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中国共产党)2 非官方决策者(利益集团,政党,大众传媒,思想库,公民个人)二公共政策客体1 公共政策的直接客体:社会问题是社会的实际状态与期望状态之间的差距2 公共政策的间接客体:目标群体是那些受公共政策规范管制调节和制约的社会成员A 与主体之间相互作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B 从利益关系的角度进行认识,差别冲突矛盾所以需要永公共政策去调节和规范公共政策制定的根本目标是处理好三者利益关系,实现三者利益的和谐C 目标群体的态度理解接受遵从公共政策的程度是决定公共政策有效性的关键性因素之一。

公共政策分析的理论与方法

公共政策分析的理论与方法

公共政策分析的理论与方法第一章:概述公共政策是指由政府制定、实施的对社会进行干预和调节的计划和行动。

公共政策分析是对公共政策的性质、影响、以及有效性等进行系统和科学的研究方法。

公共政策分析的重要性在于能够评估政策效果,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政策调整,以达到更好的政策效果。

本文将探讨公共政策分析的理论与方法。

第二章: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理论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其中,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策制定者具有一定的利益倾向,其制定的政策可能存在问题;制度理论认为一定的制度环境对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有着重要的影响;政策实施理论认为实施过程中的官僚主义与公众参与度等因素也对政策实施效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第三章:公共政策分析的方法公共政策分析是一种复杂的研究过程,其中包含了多种方法。

其中,政策评估以及政策影响分析是两种较为常用的研究方法。

政策评估是评估政策实施效果的过程,其包含了随机对照实验、中介变量分析等多种方法。

政策影响分析则是通过采用建模的方式来分析政策对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

此外,公共政策分析还包括利益相关者分析、政策设计等多种方法。

第四章:公共政策分析的数据分析方法公共政策分析需要对政策制定、实施、影响等方面进行数据分析。

其中包含了多种数据分析方法,包括多元回归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等。

多元回归分析通过建立回归方程来研究变量之间的关系;因子分析是一种将多个指标整合成少数几个综合指标的方法;聚类分析则是将样本按照其相似性进行分类的方法。

多种数据分析方法可以互相协同,从不同角度对公共政策进行研究。

第五章:公共政策分析的局限性与挑战公共政策分析虽然可以起到评估政策效果的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包括政策信息的不完整性、数据分析的局限性、以及研究方法和理论的不完善等问题。

此外,政策制定与实施本身的特殊性也为公共政策分析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包括政策制定者交换信息的困难、官僚主义等问题。

第六章:结论公共政策分析是对政府干预性计划和措施的综合评估和研究,其理论和方法对于政策制定者的正确性和有效性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公共政策学 第一讲公共政策的理论分析共28页文档

公共政策学 第一讲公共政策的理论分析共28页文档
第四,对于法律适用来说,法律明文优于法律精神、不得偏 离法律的明文成为公认的原则。政策执行则强调精神优于条文、 实质重于形式。
第五,虽然政策和法都具有强制性,但政策执行是以国家强 制力为后盾,如果没有法律依据一般不直接动用强制力。而法 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而往往直接动用国家强制力来执法。
第六,政策和法都要求具有稳定性和连续性,但
第二,法和政策都是调整人的行为,亦即调整社会关系的准 则、标准。其作用都在于它们是国家进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 的工具。
第三,在法治国家,法和政策的制定可以具有相同的程序。 狭义的法,即立法决策的制定都要由方案的提出、审议、通过、 公布等必经的环节;这种程序大体上也适用于行政法规(行政 决策)和地方性法规(地方政策)的制定过程。
2、现代公共政策的发展特征 (1)公共政策问题的复杂化 第一,政策问题具有相关性 第二,政策目标具有多重性 第三,政策问题具有动态性
(2)公共政策主体多元化
仅就公共政策的制定而言,至少有三类主体通过不同的方式 直接或间接地介入了政策的制定过程
这三类主体是: 国家公共法权主体,即国家法定的公共权力主体。他们被称 之为体制内的政策力量;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具体理解公共政策: 第一,公共政策主体。 第二,公共政策的目标取向。 第三,公共政策过程。 第四,公共政策体系。 第五,公共政策功能。 第六,公共政策是一种行为准则或行为规范。
政策与法的异同:
(1)政策与法之同
第一,在法治国家,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主体与法的制定 和执行主体是相同的,即都是公共权力机关。换言之,政策和 法都是由国家制定、认可并保证其执行的。同样的,政策与法 都是国家意志的表现,其权威性都源于国家合法地拥有强制力。
(2)政策与实践

公共政策课程公共政策分析的理论和方法

公共政策课程公共政策分析的理论和方法

策 科 学 》 , 中 国 径;(3)团体途径;(4)精 造性思维方法;(4)政策价值观及其分析
人 民 大 学 出 版 社 英途径;(5)制度途径
方法
1998年版
郭 巍 青 《 现 代 公 决策模型:(1)理性决策; 定性分析:(1)情景分析法;(2)合议
共 政 策 分 析 》 , (2)渐进决策;(3)精英决 分析法;(3)德尔斐;(4)博弈分析法;
表2 组织(制度)分析模型要点表
要素
主要内容
补充
研究范围
政府机构与公共政策有着密切关系,陈振明:突出制度安排 公共政策的采纳、执行和实施,都 及机构设置与公共政策 必须依靠政府机构来进行,政府赋 之间的关系 予公共政策以合法性、普遍性和强 制性(托马斯·戴伊《理解公共政 策》的观点)
旧 制 度 主 从正式制度与成文规则角度探讨制 宁骚分为历史制度主义、
换言之,就是在领导集体内部充分发扬民主,可以就 各种政策问题、政策方案,各抒已见,展开讨论,甚 至是争论。在此基础上就各种政策方案进行表决,实 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最终以多数人的意见为 意见,允许少数人保留个人意见,但在行动上必须服 从集体的决定。
集体决策模型的优点是有利于克服“权力过分集中” 和“一个人说了算”的独断专横弊病,实现在领导集 体内部集思广益,但并没有改变人民大众远离决策过 程的问题。
(3)德尔斐;(4)主观概率预测;(5)
北 京 大 学 出 版 社 理论模型:(1)渐进主义决 超觉理性
1997年版
策;(2)综合决策;(3)团 定量分析:(1)预测;(2)经济效益;
体决策;(4)精英决策;(5)(3)回归;(4)投入产出;(5)模糊
政治系统决策
陈 振 明 主 编 《 政 (1)系统途径;(2)过程途 (1)系统分析;(2)定量分析;(3)创

2024公共政策理论与实践作业答案

2024公共政策理论与实践作业答案

2024公共政策理论与实践作业答案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计25分)1. 公共政策:公共政策是指政府为了实现公共利益,通过立法、行政等手段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行为和措施。

公共政策涉及到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多个领域,旨在解决社会问题,提高政府治理能力,促进国家发展。

2. 政策制定:政策制定是公共政策过程的第一阶段,是指政府为解决特定问题或实现特定目标,通过收集信息、分析数据、征求民意、制定方案等方式,确定政策内容和政策手段的过程。

3. 政策执行:政策执行是公共政策过程的关键环节,是指政府将政策内容转化为具体行动,将政策目标落到实处的过程。

政策执行涉及到政府各部门、社会组织和公民的协同合作,需要充分调动社会资源,确保政策效果。

4. 政策评估:政策评估是公共政策过程的重要环节,是指通过收集数据、分析效果、评估绩效等方式,对政策实施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进行总结,为政策调整和优化提供依据的过程。

5. 政策监督:政策监督是指对公共政策制定、执行、评估等过程进行监督和检查,确保政策合法性、合规性和有效性的行为。

政策监督旨在防止政策滥用权力和资源,保障公共利益。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计30分)1. 请简述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

答:公共政策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公共性:公共政策旨在实现公共利益,满足社会公共需求,涉及全体社会成员的利益。

(2)目标性:公共政策针对特定问题或目标制定,具有明确的政策目标和预期效果。

(3)合法性:公共政策依法制定,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宪法规定,具有法律效力。

(4)动态性:公共政策随社会环境变化而不断调整和优化,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

(5)执行性:公共政策需要通过政府各部门、社会组织和公民的协同合作,将政策内容转化为具体行动。

2. 请简述政策制定的一般过程。

答:政策制定的一般过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问题识别:识别社会问题,明确政策制定的必要性。

(2)政策方案设计:针对问题制定可行的政策方案,包括目标、手段、预算等。

第四讲 政策制定的理论与方法

第四讲 政策制定的理论与方法

第四讲公共政策制定的理论与方法公共政策制定的书目很多,我们这里让大家阅读的7本关于公共政策制定的著作和1篇论文按照公共政策的两大研究范式来了划分。

属于第一种研究范式——政策科学,即追求政策科学的科学性,致力于揭示政策制定过程的一般知识和一般逻辑的只有两部——那就是杰弗里.维克斯的《判断的艺术——政策制定研究》、《逆境中的政策制定》,我们所列出的其他数目都是属于第二种研究范式——政策分析研究范式,即着眼于政府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以提高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能力,改善公共政策质量。

托马斯·R·戴伊是美国著名非营利教育机构——林肯公共服务研究中心主席,曾任佛罗里达州立大学麦肯锡政府研究系教授。

戴伊教授在美国政府和公共政策研究领域享有盛名,撰写了大量专著和论文。

其〈民主的讽刺〉、〈州和社区中的政治〉、〈理解公共政策〉、〈最谁统治美国〉等书版式再版,极具社会影响。

《自上而下的政策制定》探讨了基金会、智囊团、政治捐助者、特殊利益代表集团、院外活动者、律师事务所和公共媒体在美国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和进行的各种活动。

而自上而下的政策制定模式描述的是国家的精英集团通过什么样的过程将他们自己的价值观和偏好转化为公共政策,整个过程都充满了精英集团与政府(包括国会和法院)的互动。

指出美国自上而下的政策制定模式是由美国社会的财富和权力的结构决定的。

书中通过对大量案例、数据、图表、特写、调查问卷等,使作者的观点建立在大量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具有说服力。

的语言将美国政策制定过程的方方面面进行了角度新颖的分析。

本书让我们看到,在这个号称民主圣殿的美国,公共政策也并非反映了“民众的要求和呼声”,而是通过自上而下的制定模式反映了占统治地位的精英集团的价值观念和兴趣爱好。

尽管自上而下的政策制定模式并不是很受欢迎,但托马斯·R.戴伊仍然认为,在国家精英集团的权力切实受到宪法限制的前提下,自上而下的政策制定与民主的真谛并不矛盾,并不会损害到美国民主的核心价值观。

[公共政策分析]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范文

[公共政策分析]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范文

[公共政策分析]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范文公共政策分析第一章导论: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理论与框架第一节公共政策的本质一、公共政策的概念从理论上讲,凡是为解决社会公共事务中的各种问题所制定的政策,都是公共政策。

在我国,所有制定公共政策的主体中,最基本、最核心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和政府。

从一般意义上讲,公共政策是由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和民众,为实现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事务实施共同管理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1. 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不仅仅是对社会性公共事务的管理,还包括政治性公共事务和经济性公共事务的管理。

2. 社会公共事务所指的“社会”是相对的,比如全球、全国、地区、社区。

3. 社会公共事务所指的“公共事务”不仅包括人们公认的、涉及到所有或绝大多数人的共同事务,而且也包括那些可能转换为前者,但却与部分人,甚至个别相关的事务。

国内学者陈振明认为:“政策是国家机关、政党以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内,为实现或服务于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目标而采取的政治行为或规定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方法、方针、条例等的总称。

”美国学者戴维·伊斯顿从政治系统分析的理论出发,认为公共政策是政治系统权威性决定的输出,因此它是对全社会的价值作有权威的分配。

二、公共政策的本质 1. “利益”是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 2. 对社会利益的权威性分配政策的形成过程,实际上就是各种利益群体把自己的利益要求输入到政策制定系统中,由政策主体依据自身利益的需求,对复杂的利益关系进行调整的过程,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是社会各种利益冲突的集中反映。

3. 利益分配的基础及其动态性 (1) 利益分配的基础是社会利益的增进;(2) 分配利益是一个动态过程,在增进社会利益的前提下,分配的利益基础是选择利益和整合利益,分配的关键是利益落实。

Ø 利益选择:政府把利益分给谁,首先来自政治统治的目的。

政府要选择那些与政府的价值取向一致的社会群体作为分配对象,满足他们的利益需要。

公共政策分析

公共政策分析

1.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准则和行动计划。

2.公共政策的功能:1、导向功能2、调控功能3、分配功能4、发展功能3.公共政策的类型:纵向划分:1.元政策2.基本政策3.具体政策横向划分1.政治政策2.经济政策3.社会政策4.文化政策4.公共政策系统:包括公共政策主体、公共政策客体和公共政策环境。

要素之间相互不影响、相互作用。

公共政策的运行正是以公共政策系统为基础的。

5.如何认识公共政策价值:管理价值文明价值理性价值6.公共政策价值的意义:有助于合理确定公共政策目标有利于规范公共政策价值导向有利于协调公共政策利益关系7.现行政策体现了哪些价值偏见:正义效率平等民主秩序发展利益8.公共政策环境:第一,公共政策环境是一个包含大量因素的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几乎涵盖了公共政策面临的一切外部条件;第二,公共政策环境对于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具有十分重大的影响,它决定了公共政策的必要性及公共政策执行的效果;第三,公共政策环境与公共政策之间不断进行各种资源和信息的交流,构成一个循环的系统。

9.公共政策与政策环境的相互关系:1.公共政策环境是公共政策赖以生存的前提和基础2.公共政策必须适应政策环境3.政策环境的改变是公共政策变革的压力和动力4.公共政策对于政策环境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10.政策环境的特征:复杂性多元性特殊性可变性11.政策网络:是一种分析政策参与过程中团体与政府关系方法,它是一群行动者之间建立某种稳定程度的社会关系形态,以促成政策问题或方案的形成或发展。

12.公共决策体制:是决策权力分配的制度和决策程序、规则、方式等的总称。

13.公共决策的特点:1.决策制定与决策执行相对分工显著2.决策行动与决策研究分工日益明显3.决策系统与信息系统明显的结合4.“人”与“机”明显的结合5.高度分工与高度综合的有机整体逐渐形成。

14.公共决策体制结构:1.智囊系统2.决策系统3.执行系统4.信息系统5.监督系统15.公共决策规则:1.投票规则2.听证制度3.专家咨询制度与脑库16.中国决策体制存在的问题:1.公共决策系统及机构方面存在缺陷2.公共决策还未实现从经验决策到科学决策的根本性改变3、政策科学理论研究滞后于决策实践4.政策研究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公共政策分析的理论方法和实践应用

公共政策分析的理论方法和实践应用

公共政策分析的理论方法和实践应用公共政策分析是一种研究政策制定、执行和评估过程的学科,旨在提高政策制定的效能和效率,为社会和国家的发展提供有针对性、可实施的政策建议。

随着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推进,公共政策分析逐渐成为政府决策的重要工具,但对于政策制定者、执行者和评估者来说,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大。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探讨公共政策分析的方法论和应用实践。

一、公共政策分析的理论方法公共政策分析的方法论主要包括问题诊断、方案设计、风险评估和效果评估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涉及不同的理论工具和技术手段。

1.问题诊断阶段问题诊断是公共政策制定的第一步,其核心在于了解政策制定过程中的问题、需求和目标,为后续的方案设计提供指导。

在这个阶段中,政策分析者需要应用政策分析的经典理论,比如制度分析、政策网络理论、政治经济学等,对政策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发掘隐含的矛盾和瓶颈。

此外,政策分析者还需要掌握社会调查、访谈、问卷调查等基础调研方法,深入了解影响政策实施的社会、经济、文化因素,为问题诊断提供实证支持。

2.方案设计阶段方案设计是公共政策制定的核心环节,其目标是为政策问题找到最优解决方案。

政策分析者在这个阶段中需要动用多种分析方法,比如成本效益分析、政策模拟、决策树分析等,对不同的政策方案进行评价和比较,确定最适合的方案。

此外,政策分析者还需要掌握博弈论、实验经济学、信息经济学等高级分析方法,探索政策制定中的策略性选择和利益博弈,寻找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合作和竞合的平衡点。

3.风险评估阶段风险评估是公共政策制定的必要步骤,其目标是为政策制定者提供风险管理的建议。

在这个阶段中,政策分析者需要应用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等方法,全面考虑不同利益主体的权益,预测争议、法律和政治风险,并提出优化的风险规避和风险承担策略。

4.效果评估阶段效果评估是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的监督机制,其目标是为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提供政策效果的反馈和调整建议。

陈庆云版【精品PPT】-公共政策分析(第二版)-第一章+导论: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理论与框架精选全文

陈庆云版【精品PPT】-公共政策分析(第二版)-第一章+导论: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理论与框架精选全文
引导,某项政策对一部分人的观念与行为,原本是起到间接引导作用的, 在一定条件下这种间接引导作用却转变成直接引导作用。从作用结果来看 ,公共政策的导向功能包括正向引导功能和负向引导功能。
公共政策的调控功能是指政府运用政策,在对社会公共事务中出现的各种 利益矛盾,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公共政策作为政府用以管理社会的工具,首先必须在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与需要方面,起到巨大的政治作用。
公共政策的本质是社会利益的集中反映; 对利益的需求是人类行为的动因;【个人角度】 公共政策的本质应该是政府对社会利益实行的权威性分配。【政府角度】
3.利益分配的基础及其动态性
公共政策的实质之一是如何增进社会利益; 人们即会关心分配前的状况,又要关心分配后的结果,以及若干其他的分配以外的问题。 分配利益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分配的基础是选择利益和整合利益;分配的关键是利益落实。 (利益选择、利益整合、利益分配、利益落实)
2.整体性
公共政策要解决的问题是 复杂的,许多问题交织在一起, 相互影响。孤立地解决某一问 题,往往是不成功的,因此需 要整体地分析、解决问题。例 如:北京治霾
政策整体功能的发挥,需 要不同的政策环节相互连接, 组成一个有机的政策体系,同 时还需要注意政策内容、政策 过程与环境之间的整体作用。 例如:计划生育
13
重点概念掌握
划重点
公共政策分析是对政府为解决各类公共政 策问题所采取的对政策的本质、产生原因及实 施效果的研究。
14
第三节 公共政策分析——公共政策分析的框架
2.公共政策分析的三种模式
麦考尔-韦伯分析模式
政策内容:政策将要影响的特定目标或目标集合,期望的特定事件过程,选择的特定行动路线,提出的说明意图的特定陈述,以及采取的 特定行动。

公共政策理论

公共政策理论

2.公共问题的类型 (1)按地域和行政区划分: 全球性或国际性公共问题 全国性公共问题 地区性公共问题 和社区性公共问题 (2)按公共问题的性质分: 管制性公共问题 基础性公共问题 服务性公共问题 保障性公共问题
3.公共政策问题的特点 (1)相互关联性 (2)主观性 (3)可变性
4.公共政策问题的发现与提出途径 (1)公共组织在公共管理过程中发现问题的 存在并加以注意 (2)各利益集团通过政治途径反映问题 (3)部分公民、民间组织或媒体通过呼吁或 请愿的方式提出问题,引起有关公共决策机 构的关注 (4)专家、学者通过发表学术研究论文的方 式提出社会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
公共政策是公共管理学研究 的核心内容之一。公共政策是公 共组织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 的重要准则,是公共管理实践的 灵魂。
一、公共政策的概念、性质
(一)公共政策的概念 公共政策是公共行为主体在职能范围 内为了某一特定的,经过政治活动所选择 的行动方案,并通过公共管理过程实现这 一特定目标的过程。 在公共管理过程中发展出来的各项方 针、原则、策略、措施、计划和行为规范 的总和是公共政策的主要表现形式。
1.自上而下的公共政策执行途径 自上而下的政策执行途径以政策的制 定者为出发点,认为制定政策的政治领导 人所形成的政策偏好会具体化为下层行政 官员执行政策的行为,所以这种途径关注 的焦点是政策的制定者,着重研究政策制 定者的偏好对具体政策执行者、从而对政 策执行效果的影响。
2.自下而上的公共政策执行途径 自下而上的公共政策执行途径以政策 执行者为出发点,认为具体执行政策的每 一个下层公共管理者对政策的理解和他们 所采取的执行政策的措施,是政策执行成 功与否的关键。因此,这种途径关注的焦 点是政策执行者,并着重研究他们执行政 策的具体举措对政策效果的影响。

公共政策分析

公共政策分析

第一节公共政策的含义一、什么是公共政策?公共政策具有明显的跨学科特征并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不同的研究者会从不同的分析角度,应用不同的理论和方法去研究不同的政策现象,而不同的公共政策实践亦需要具有针对性的、不同的公共政策理论与方法,这就使得对公共政策概念的解释遇到一些麻烦。

在学术领域,人们对其含义的理解歧义颇多,并没有形成一致的界定和彼此的认同。

这里我们只提及一些最具代表性的观点并加以适当的讨论。

这一定义主要是从政策制定和政策执行的角度对公共政策进行界定,对理解公共政策具有一定的启发性作用,但它很不全面。

首先,制定政策的人不只限于政治家,直接或间接参与政策制定的还有公众、社会不同阶层和各种利益团体的代表,以及政府机构的一些公务人员;其次,执行政策的人也不仅限于国家公务人员,还应包括一些政治家、司法人员和有关群众;第三,公共政策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其范围远比法律法规更为宽泛,如政府的大型计划、政治首脑的讲话和指示、政府会议通过的决议等。

∂行政学鼻祖,美国学者伍德罗•威尔逊(Woodrew.Wilson)先生认为,公共政策是由政治家(具有立法权者)制定的并由行政人员(国家公务人员)执行的法律和法规。

哈罗德• 拉斯维尔(Harold 这种定义强调了公共政策的设计功能及其目标取向,具有一定的道理,因为理性的政策制定通常会有科学的论证和合理的程序。

但是,行动计划和方案难以含盖所有的公共政策,而且,把目标要素作为公共政策的必要条件也欠妥当,因为公共政策的目标有时并不十分明确。

∂sswell)在创立政策科学时曾提出,公共政策是“一种含有目标、价值和策略的大型计划。

”美籍加拿大学者戴维•伊斯顿(David Easten)认为“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作权威性分配。

”•这种定义是从传统政治学原理的角度理解公共政策,侧重的是公共政策的价值分配功能。

其中所涉及的“价值”应从广义去理解,它是指所有有价值的东西,不仅包括实物、资金和知识,还包括权力、声誉和服务。

公共政策评估的理论与方法

公共政策评估的理论与方法

公共政策评估的理论与方法公共政策评估是指对政府和公共机构制定的政策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评价和检验,以提供决策支持和政策改进的过程。

公共政策评估的意义在于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技术,对政策的实施效果、成本效益、社会影响等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估和监督,从而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的参考和依据。

本文将从理论和方法两个方面对公共政策评估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启示。

1.1公共政策评估的意义公共政策评估是对政府与公共机构为解决公共问题而制定的政策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估,可以帮助政府更好地了解政策实施的效果,发现问题和不足,并为政策调整和改进提供实质性的意见和建议。

公共政策评估能够促进政策的科学决策和有效实施,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普惠性,增强公众的信任和满意度,从而实现公共政策的优化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公共政策评估的基本原理包括科学性原则、实证性原则、价值取向原则和责任追究原则。

科学性原则是指评估过程要依据客观的事实和数据,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进行评估,采取客观、中立的立场。

实证性原则是指评估结果要具有实证依据,能够反映政策的实际效果和影响。

价值取向原则是指评估过程要注重社会公正、民主参与和多元共享的价值取向,充分考虑社会文化、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影响。

责任追究原则是指评估过程要明确相关责任主体和责任范围,对政策实施中的问题和责任人员进行相应的追究和处理。

公共政策评估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决策理论、政策分析理论、社会学理论、经济学理论和管理学理论等。

决策理论为评估提供了决策支持的方法和技术,能够帮助政府科学地制定政策目标和方案。

政策分析理论能够帮助评估者对政策的实施效果和成本效益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估。

社会学理论能够帮助评估者深入了解政策对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影响。

经济学理论能够帮助评估者对政策的经济效益和社会福利产生的影响进行全面的评估。

管理学理论能够帮助评估者更好地管理和组织评估过程,以确保评估结果的客观和准确。

公共政策评估的方法论主要包括实证性方法、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综合评价方法和案例研究方法等。

公共政策评估的理论与方法

公共政策评估的理论与方法

公共政策评估的理论与方法1. 引言1.1 什么是公共政策评估公共政策评估是指对政府或组织实施的政策进行系统评价和分析的过程。

通过评估政策的实施效果、影响和可持续性,以便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决策参考和改进政策的建议。

公共政策评估涉及对政策目标、实施过程、结果和影响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评估和分析,以确保政策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公共政策评估是对公共政策的一种监督和检查机制,旨在提高政策的效果和透明度,保障公众利益和社会福祉的最大化。

通过公共政策评估,政府和组织可以及时了解政策的实施情况和效果,及时做出调整和改进,确保政策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公共政策评估是政策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促进政策科学化、制度化和民主化具有重要意义。

1.2 为什么需要公共政策评估公共政策评估是对政府实施的各项政策进行科学、客观、全面的评价,旨在了解政策的实施效果和影响。

为什么需要公共政策评估呢?公共政策评估可以帮助政府及时发现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而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提高政策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公共政策评估可以提供决策参考,帮助政府更加科学、理性地制定政策,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

公共政策评估可以增强政府的透明度和问责制度,使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更加公开和规范。

最重要的是,公共政策评估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推动政策的有效落地,造福广大人民群众。

公共政策评估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是政府治理和社会发展的必要手段和方式。

1.3 公共政策评估的研究意义公共政策评估的研究意义在于为政府和决策者提供客观、科学的评估结果,帮助他们了解政策的效果和影响。

通过评估,可以发现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政府提供改进政策的建议和方向。

公共政策评估也能够促进政策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增强政策的合法性和可持续性。

通过研究公共政策评估,可以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推动政策的有效实施和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

公共政策评估的研究意义不仅在于提高政策的效果和效率,还在于增进政府与社会的信任和合作,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公共政策评估的理论与方法

公共政策评估的理论与方法

公共政策评估的理论与方法公共政策评估是指对公共政策实施的结果和影响进行系统化、客观化的评价和分析过程。

它旨在提供政策制定者和决策者对政策效果的有效反馈和监督,以便增强政策的合理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公共政策评估涉及的理论和方法多种多样,下面将介绍几种常用的理论和方法。

一、成本效益分析成本效益分析是一种常用的公共政策评估方法,它通过比较政策实施前后的成本和效益,来评估政策的经济效果。

成本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效益可以是经济效益和非经济效益。

成本效益分析可以帮助政策制定者和决策者判断政策是否值得实施,以及如何合理分配资源来实现最大的效益。

二、逻辑模型逻辑模型又称为逻辑链模型或因果链模型,是一种将政策因果关系可视化的方法。

它通过将政策的目标、政策措施、政策产出和政策效果等要素进行逻辑串联和分析,来描述政策的逻辑关系和实现路径。

逻辑模型可以帮助评估者更好地理解政策的逻辑框架,明确政策目标和预期效果,从而更准确地评估政策的有效性和实施过程中的问题。

三、质性评估质性评估是一种基于文本分析和案例研究的评估方法,着重分析政策实施中的过程和机制,以及影响政策结果的因素。

质性评估可以通过采访、观察、文献分析等方式收集政策实施的信息和数据,从而深入理解政策实施的背景、问题和挑战,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有关政策改进的建议。

四、时间序列分析时间序列分析是一种基于数据的评估方法,通过收集政策实施前后的时间序列数据,来评估政策对某个指标的影响和效果。

时间序列分析可以通过统计方法,如回归分析、差分法等,来检测政策实施对指标变化的影响程度和显著性。

时间序列分析可以帮助评估者确定政策的成效,找出政策改进的关键要素,并预测政策的长期趋势。

公共政策评估涉及的理论和方法多种多样,每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适用范围。

综合运用不同的理论和方法,可以实现对公共政策的全面评估和分析,以便更好地指导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公共政策评估的理论与方法

公共政策评估的理论与方法

公共政策评估的理论与方法1. 引言1.1 研究背景公共政策评估是一种评估政府制定和实施的公共政策的效果和影响的重要手段。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府职能的不断扩大,公共政策评估越来越被政府部门、学术界和社会公众所重视。

研究背景中的主要问题是公共政策的实施和效果如何评估,如何提高政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以及如何促进政策评估与政策制定的有机结合。

由于政府部门的政策制定和实施常常具有复杂性和多元性,需要通过科学的评估方法来掌握政策的实际效果,为政府提供决策和调整政策的依据。

公共政策评估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以上内容共计200字】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公共政策评估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作用,探讨公共政策评估对政府决策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为有效推动公共政策评估的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方法指导。

通过深入研究公共政策评估的理论与方法,可以为政府部门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提供参考依据,促进公共事务的透明和民主化,提高政策执行的效率和效果。

通过总结公共政策评估的局限性和挑战,可以为今后进一步完善公共政策评估的机制和体系提供借鉴和改进的思路,推动公共管理的现代化和有效性。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公共政策评估的理论与方法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为相关研究和实践工作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参考,为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1.3 研究意义公共政策评估是对政府实施政策的效果进行评估和监测的过程,其在政策制定和实施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研究公共政策评估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公共政策评估有助于提高政策的效果和效率。

通过评估政策的实施情况和效果,政府可以及时发现政策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及时调整和改进政策方案,从而提高政策的实施效果和效率。

公共政策评估有助于增强政府的透明度和责任制。

通过公开评估结果,公众可以了解政府的政策实施情况和效果,提高政府的透明度,同时也可以监督政府是否按照政策目标和承诺来履行职责,强化政府的责任制。

公共政策评估有助于提升政府的决策能力和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论资源与分析:土政策没有明确的制定者,可以认为,它是在多方参与的博弈中形成的。

名校不录取第二志愿考生事实上已成为招生政策的组成部分。

政策的分析必须考虑各方面利益需求与获得,才能判断其合理与否。

当然,这还需要有效的分析手段。

高校招生是一个众多考生、学校之间的博弈过程,政策(博弈规则)的实际变化必定导致各方战略空间及支付情况的变化。

到底谁能从中获益呢?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具体分析各方是如何进行博弈的。

为了讨论方便,我们首先将考生与学校的情况简单化:假定超过首批录取分数线的考生只有某相对高分、相对低分两种成绩,高分考生集合为A、低分考生集合为B;学校也只有甲、乙两所,甲校的社会声誉、学生毕业后预期收入等高于乙校。

考生是有限理性的经济人,他们要进行尽可能理性的选择,实现社会认同、预期收入等方面的最大化。

学校也是“经济人”,它必定要在招生中实现自身效用的最大化,即录取考生的平均分要尽量高。

通过对考生与学校之间的博弈分析可知(分析过程略),甲校的招生政策选择对后果没有明显影响,因为即使它愿意接纳第二志愿考生,考生也不会将它填为第二志愿;因此能使用土政策的只是乙校。

乙校拒绝录取第二志愿考生,加大了将甲校作为第一志愿的风险,减少了其预期效用,必定使惧怕风险的考生的战略和行动改变,以甲校为第一志愿的高分考生比例下降。

反之,以乙校为第一志愿的高分考生比例将上升。

所以,在甲校、乙校录取分差别较大的情况下。

就吸引(迫使)更多的高分考生将乙校作为第一志愿而言,乙校不录取第二志愿考生的做法是有效的。

但考生的预期效用被降低了,这对考生是不利的。

然而,通过拒绝第二志愿考生来吸引较多的高分考生将本校作为第一志愿,只是乙校的手段,乙校的最终目的是录取更多的高分考生,但这里个别学校、个
别考生面对的博弈对手是“自然”,“参与人决策的后果依赖于‘自然’的选择”(张维迎著:《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47页)。

乙校可以通过不录取第二志愿考生,让更多的考生将乙校作为第一志愿,但它同时也放弃了未被甲校录取的第二志愿考生,这就使乙校能否实现效用最大化变得不确定。

况且,果真乙校的录取分高了,意味着考生面临的风险加大,而预期效用却没有变大;“自然”这个博弈者也有某种“理性”,即使乙校录取考生的分数提高了,也会给“自然”一个竞争激烈的信号,导致优质生源的“大小年”现象(越是高分考生激烈竞争的学校,越易今年高分生源充足、录取的加权平均分很高,而来年情形却正好相反)加剧。

我们可以定性地推论,高分考生数量不足时,如果坚持只录取第一志愿考生,就会降低学校的预期效用。

学校与“自然”之间的博弈是一种动态博弈,一方的行动会影响另外一方的战略选择,学校在选择招生政策时,必须考虑“自然”的战略空间,而不应将对方的战略空间人为缩小。

没有证据表明,拒绝第二志愿考生对乙校肯定是有利的。

下文还将证明,由于优质生源的志愿分布波动,乙校坚持采取不招收第二志愿生源的做法,会使自己蒙受损失。

现在,我们将考察学校之间在招生过程中的博弈。

前文已说明,甲校乙校的录取分相差很大时,甲方在招生政策上将无可选择,因此双方无法博弈。

为此我们假定甲、乙两校的实力、社会认同极为接近。

假定两校均不拒绝第二志愿考生,这时考生将甲、乙作为第一志愿时的预期效用函数相等。

如果乙校单独拒绝第二志愿考生,甲校的预期效用会变小。

甲校能做的是,采取与乙校相同的录取方法。

这样双方就达到了占优战略均衡(类似于“囚徒困境”)。

理论上看,似乎双方都占不到便宜,与以前双方都不拒绝第二志愿考生时相比,也未吃亏;但实际上,我们前面隐含了一个未说明的假设,即在博弈双方都选定战略后,考生志愿分布会因为战略改变而变化,却不会在同样战略组合下出现分布波动。

严格地讲,这一假设是不成立的。

大量考生组成的“自然”肯定会有志愿分布的波动。

两校均不录取第二志愿考生,会使志愿分布的波动转化为录取分数的波动,本来分数的波动是可以用吸纳第二志愿考生来减弱的。

通过更仔细的论证(论证过程略)可发现,两个没有明显强弱之分的学校的各年度平均预期效用因为占优战略均衡的实现而变小了,这与囚徒困境的情形是完全一样的。

而无论甲乙两校谁的生源过分充足或不足,拒绝第二志愿考生的做法总是让考生的利益受损。

还可以进一步证明(证明过程略),相对较弱学校即使能通过拒绝第二志愿考生获益,这种获益也是暂时的;以后,相对较弱学校将受损。

也许部分较好学校率先拒绝第二志愿考生的初衷之一,是想从更好的学校和同等学校争夺优质生源。

但“最好学校”、“较好学校”、“一般学校”的数量和招生人数呈现出金字塔结构,“较好学校”能从最好学校处争来的好处是极有限的和暂时的,而在同等学校博弈达到占优战略均衡时,这些学校的年度预期效用都下降了。

较多的“较好学校”从较少的“最好学校”争来的好处,不足以抵消它们陷入“囚徒困境”时的损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