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_核酶pdf(DOC)

第八章_核酶pdf(DOC)
第八章_核酶pdf(DOC)

第八章核酶

从人类认识到酶的存在开始到20世纪80年代初,人们一直认为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这一概念根深蒂固,近似乎成为定论。

然而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分校的Thomas Cech和耶鲁大学的Sidney Altman各自独立发现具有生物催化功能的RNA却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这一认识观念。

1981年Cech等发现四膜虫的核糖体前体RNA可以在没有蛋白质存在的情况下自身催化切除内含子,完成加工过程。

具体事件:

1981年Thomas Cech等在研究

rRNA

前体加工成熟时就发现四膜虫的26rRNA 前体中含有插入序列(IVS),在rRNA前体成熟过程中,IVS通过剪接反应被除去,并证实这一剪接反应不需要任何蛋白

质的参与,是四膜虫的基因内区自行拼接的。

1981年,耶鲁大学的Sidney Altman等在从事RNaseP的研究中也发现了这一现象,RNaseP是细菌和高等生物细胞里都有的一种tRNA加工酶,它能在特定的位点上切开tRNA前体。

1983年,就在Thomas Cech等发现RNA能自行拼接后的两年后,Sidney Altman等就证明:在较高的Mg2+浓度下,RNaseP中的RNA(M1RNA)就单独具有催化tRNA前体成熟的功能,而其蛋白质组分却不具备此种催化功能。

根据当时催化剂不仅能加快反应速率,而且在反应前后催化剂本身不发生改变的准确定义,在Thomas Cech等发现四膜虫26SrRNA前体IVS

的自身拼接后,科学家们还排斥它作为生物催化剂的资格,认为那是一种自体催化反应,拼接后的成熟rRNA

与前体不同,尚不能被看成是严格意义上的催化剂。

Sidney Altman等的发现就从实验上消除了这一异议,原因是RNaseP所

催化的反应是一种异体分子间的反应,而该反应正是在RNA的催化下完成的。

此后,1984年R. Lewin在Science 发表的题为“First True RNA Catalyst Found”的报道标志着RNA催化剂的正式诞生。

R. Lewin, First True RNA Catalyst Found , Science, 1984, 20:266-267

Thomas Cech等把这类具有催化裂解活性的RNA分子取名为Ribozyme,

在我国1994年科学出版社出版的《英

汉分子生物学与生物工程词汇》将Ribozyme译为核酶,这是最普遍的译

法,也可被叫做核糖拟酶。

结果:

这些具有催化活性的RNA的发现改变了传统上“酶是蛋白质”的观念,从此对具有催化活性的RNA,即核酶(ribozyme)的结构、催化机制以及应用的研究日益深入。

核酸分子在总体的催化潜力上和蛋白质相差甚远,但由于可以遗传和变异而被自然界保留下来催化一些特殊的反应。

核酶由于具有许多优点而受到重视,例如用于治疗的核酶注射入体内不会产生免疫原性,对具有切割活力的核酶可以更加自由的设计其切割RNA的位点。

分子进化工程的诞生,使核酶的研究迅速发展,人工进化出自然界中不存在的多种功能的核酶(包括单链DNA酶),这些研究成果在理论和实际应用中都有着巨大的意义。

核酶

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传统观念

只有蛋白质才能有催化功能

上世纪80年代初

核酶Cech和Altman各自独

立地发现

RNA

生物催化功能酶蛋白质

只有蛋白质才能

有催化功能

I型内含子核酶研究进展

型内含子核酶研究进展* 李志杰 张 翼 **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武汉430072) 摘要 型内含子核酶作为最早被发现的RNA 催化剂,在过去20年里得到了深入研究.相关研究成果使人们在RNA 的生物学功能、催化特征、结构与折叠特征等方面的认识有了革命性更新.回顾了 型内含子核酶研究的主要进展,重点对近年来在 型内含子核酶的结构和折叠方面所取得的重要成果进行了介绍,分析和总结.关键词 型内含子,核酶,催化,结构,折叠学科分类号 Q71 在 型内含子核酶被发现之前,蛋白质一直被认为是唯一具有催化功能的生物大分子.1982年,Krug er 等[1]报道了在没有蛋白质存在的条件下,四膜虫(T etr ahymena ther mop hilia )26S rRNA 的前体可以在体外自我剪接(autoex cision 或self splicing ),它所含的 型内含子RNA 可以催化核酸主链上的磷酸二酯键断裂和连接反应.在随后的几年中,更多的实验事实证明四膜虫 型内含子具有和蛋白质酶相似的催化能力[2].几类其他的RNA 也相继被证明具有催化活性.为了与蛋白质酶类相区别,化学本质为RNA 的具有催化功能的生物大分子被统称为核酶(ribozyme). 除了 型内含子核酶之外,过去十几年里陆续发现的核酶主要包括:锤头状核酶(hammerhead ribozyme),发卡状核酶(hairpin ribozyme),HDV 核酶(hepatitis delta virus ribozyme),Neurosp ora v arkud satellite 核酶,RNase P 核酶,以及 型内含子核酶等[3]. 近两年来,人们又发现两种重要的有催化活性的RNA:一种是真核生物剪接体所包含的U2和U 6RNA [4],另一种是核糖体大亚基rRNA [5].核糖体大亚基rRNA 是目前发现最大的核酶,它所具有的肽键转移酶活性在已经发现的各种核酶中也显得很特殊,因为无论其他核酶所催化的反应有多复杂,其本质都是磷酸酯键转移反应.另外,人们通过体外演化(in vitro evolution)的方法得到了一些可以催化其他生化反应的人工核酶. 1 型内含子核酶的体外催化 1 1 天然 型内含子核酶所催化的反应 型内含子核酶所催化的典型反应是包括两步 磷酸酯键转移反应的RNA 剪接反应.在这个反应 中需要镁离子、外源鸟苷或其磷酸化衍生物(GM P 、GDP 、GTP).首先,一个外源鸟苷的3!羟基攻击5!剪接位点的磷原子,并与内含子5!的第一个核苷酸形成3!,5!磷酸二酯键;然后,5!外显子的3!羟基攻击3!剪接位点的磷原子,导致内含子的释放和外显子的连接(图1).这个反应机制是由体外剪接研究得到的,实验证明此反应中间产物在体内也存在,表明 型内含子在体内的剪接是通过同样的反应机制.剪接反应释放出5!端连有外源G 的内含子是 型内含子自剪接反应的显著特征 [6] . Fig 1 Self splicing mechanism of group introns [6] 图1 型内含子的自剪接反应[6] 圆圈? #? 所在处为剪接位点.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0170213). **通讯联系人.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技术系. Tel:027 ********,Fax:027 ******** E mail:yi z hang@ 收稿日期:2002 11 20,接受日期:2002 12 28

核酶的发现与应用

U pA G pU 5'外显子3'外显子 内含子 核酶的研究进展 摘要: 80年代初,由美国科学家Cech 和Altman 发现了核酶,随着人类基因工程研究的深入,工作者和基础科学研究人员开始注意到核酶在各方面的应用潜力。 关键词: 概念 分类 剪接机制 反义核酸技术 医学上的应用 应用实例 技术问题 核酶的概念 核酶一词用于描述具有催化活性的RNA, 即化学本质是核糖核酸(RNA), 却具有酶的催化功能。核酶的作用底物可以是不同的分子, 有些作用底物就是同一R NA 分子中的某些部位。核酶的功能很多,有的能够切割RNA, 有的能够切割DN A, 有些还具有RNA 连接酶、磷酸酶等活性。与蛋白质酶相比,核酶的催化效率较低,是一种较为原始的催化酶。 核酶的分类 剪接型核酶:这类核酶具有核酸内切酶和连接酶两种活性。、作用机制:通过既剪又接的方式除去内含子 。需要鸟苷酸或鸟苷及镁离子参与 剪接机制: I 型内含子的结构特点: 1、拼接点序列为5’U... (3) 2、中部核心结构 3、内部引导序列 pGpA G pU 3'U 5' O H

4、剪接通过转酯反应进行 剪切型核酶:这类核酶催化自身或者异体RNA的切割,相当于核酸内切酶。 这类RNA进行催化反应时只切不接。类型:1) 自体催化剪切型2) 异体催化剪切型。 特点:在Mg 2+ 或其他二价金属离子存在下,在特定的位点,自我剪切,产生5‘-OH 和2’, 3‘-环磷酸二酯末端。 核酶的应用 核酶是在对多种植物病毒卫星RNA及类病毒RNA的自我剪接研究中发现的,数量较少,常见于rRNA的内含子。 核酶的具体作用主要有: 1.核苷酸转移作用。 2.水解反应,即磷酸二酯酶作用。 3.磷酸转移反应,类似磷酸转移酶作用。 4.脱磷酸作用,即酸性磷酸酶作用。 RNA内切反应,即RNA限制性内切酶作用。核酸内切酶可以催化水解多核苷酸内部的磷酸二酯键。有些核酸内切酶仅水解5′磷酸二酯键,把磷酸基团留在3′位置上,称为5′-内切酶;而有些仅水解3′-磷酸二酯键,把磷酸基团留在5′位置上,称为3′-内切酶。能专一性地识别并水解双链DNA上的特异核苷酸顺序,称为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当外源DNA侵入细菌后,限制性内切酶可将其水解切成片段,从而限制了外源DNA在细菌细胞内的表达,而细菌本身的D NA由于在该特异核苷酸顺序处被甲基化酶修饰,不被水解,从而得到保护。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可被分成三种类型。Ⅰ型和Ⅲ型限制酶水解DNA需要消耗ATP,全酶中的部分亚基有通过在特殊碱基上补加甲基基团对DNA进行化学修饰的活性。Ⅱ型限制酶水解DNA不需要ATP也不以甲基化或其它方式修饰DNA,能在所识别的特殊核苷酸顺序内或附近切割DNA。因此,被广泛用于DNA分子克隆和序列测定。

核酶的发现与基本内容

核酶的发现与基本内容 什么是核酶 核酶(ribozyme)是具有催化功能的RNA分子,是生物催化剂,可降解特异的mRNA 序列。核酶又称核酸类酶、酶RNA、核酶类酶RNA。与蛋白质酶相比,核酶的催化效率较低,是一种较为原始的催化酶。 核酶的发现 1981年,Thomas Cech和他的同事在研究四膜虫的26S rRNA前体加工去除基因内含子时获得一个惊奇的发现∶内含子的切除反应发生在仅含有核苷酸和纯化的26S rRNA前体而不含有任何蛋白质催化剂的溶液中,可能的解释只能是:内含子切除是由26S rRNA前体自身催化的,而不是蛋白质。 为了证明这一发现,他们将编码26S rRNA前体DNA克隆到细菌中并且在无细胞系统中转录成26S rRNA前体分子。结果发现这种人工制备的26S rRNA前体分子在没有任何蛋白质催化剂存在的情况下,切除了前体分子中的内含子。这种现象称为自我剪接(self-splicing),这是人类第一次发现RNA具有催化化学反应的活性,具有这种催化活性的RNA称为核酶。 这一发现之后不久,在酵母和真菌的线粒体mRNA和tRNA前体加工、叶绿体的tRNA 和rRNA前体加工、某些细菌病毒的mRNA前体加工中都发现了自我剪接现象。 Thomas Cech 和S.Altman因发现了核酶而获得1989年诺贝尔化学奖。 (内含子:断裂基因的非编码区,可被转录,但在mRNA加工过程中被剪切掉。前体:修饰加工前,刚刚转录出来的RNA) 核酶的特点 核酶的功能很多,有的能够切割RNA,有的能够切割DNA,有的还具有RNA连接酶、磷酸酶等活性。与蛋白质酶相比,核酶的催化效率较低,是一种较为原始的催化酶。 大多数核酶通过催化转磷酸酯和磷酸二酯键水解反应参与RNA自身剪切、加工过程。

酶工程复习纲要

题型及分值: 1、名词解释15分,5个名词 2、判断题15分,10小题 3、填空题20-24分,每空1分或0.5分 4、问答题31-35分,4小题 5、计算题15分,2小题 复习要点: 第一章 1、酶工程的概念及酶工程研究的内容。 2、酶学的发展史及标志酶的概念 第二章 1、简述酶的活性中心的特点、组成及酶的作用机理(重点共价催化与酸碱催化)。 2、简述酶的特性,并举例详述酶的专一性。 3、某酶的初提取液经过一次纯化后,经测定得到下列数据,试计算比活力,回收率及纯化倍数。初提取液:体积120ml ,活力单位200 u/ml ,蛋白氮2.5mg/ml ;硫酸铵沉淀后:体积5ml ,活力单位810 u/ml ,蛋白氮1.5mg/ml 4、酶的系统分类、酶的生产方法和分离纯化、酶活力的概念,比活力的概念 5、盐析法,凝胶过滤法及离子交换法分离酶的原理 6、米氏方程的意义 7、酶的可逆抑制作用的类型及特点 第三章 1、什么是固定化技术?酶为什么要固定化?固定化酶与游离酶相比有什么优缺点?举例(2个)说明酶被固定后,产生的效果。 2、氨基酰化酶20mL固定化,反应后滤液及洗涤液共50mL。若原酶活力1000u/mL,洗涤液活力20u/mL。0.5g固定化酶活力为100u(共得50g固定化酶)。问固定化酶的相对活力是多少?回收率及结合率是多少? 3、酶的固定化法有哪些,各有什么优缺点? 第五章 1、什么是酶分子的修饰?为什么要进行酶分子的修饰?酶分子修饰后,酶的性质有有什么变化? 2、解释酶的大分子修饰、酶的化学交联修饰,酶的亲和修饰的概念。 第六章:核酶 1、核酶的定义 2、核酶的种类 第七章:抗体酶、模拟酶、印迹酶 1、概念:抗体酶、模拟酶 2、抗体酶的设计思路及制备方法(两种方法)。4、模拟酶的定义及其分类。5、什么是环糊精,简要说明是怎样用环糊精来模拟胰凝乳蛋白酶的? 6、印迹技术、模板分子、印迹聚合物、印迹酶。 7、简述印迹聚合物的制备过程。 第八章:非水介质中酶催化反应 1、何谓酶的非水相催化,非水相酶促反应的优势是什么? 2、常见的有机介质反应体系的种类。 3、酶在非水介质中的性质

酶的应用与发展论文

酶的应用与发展论文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摘要:生物工程是现代科技的一项高新技术,是当今最有发展前景的学科之一。而酶工程是生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酶作为生物催化剂,它广泛应用于食品、酿造、淀粉糖、制革、纺织、印刷、医药、石油化工等20多个领域。它可提高产品品质、改进产品工艺、降低劳动强度、节约原料和能源、保护环境,并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关键字:酶工程酶的固定化酶的应用前景 从世界范围而言,酶制剂总量的55%是水解酶,主要用于焙烤食品、酿酒、淀粉加工、酒精和纺织等工业;35%是蛋白酶,主要用于洗涤剂、制革和乳品工业;其余是药用酶制剂、试剂级酶制剂和工具酶。 1酶工程 酶工程技术是利用酶和细胞或细胞器所具有的催化功能来生产人类所需产品的技术,包括酶的研制与生产,酶和细胞或细胞器的固定化技术,酶分子的修饰改造,以及生物传感器。 酶的生产 酶的生产是各种生物技术优化与组合的过程,分为生物提取法、生物合成法和化学合成法三种,其中生物提取法是最早采用而沿用至今的方法,它是指采用各种提取、分离、纯化技术从动物、植物、器官、细胞或微生物细胞中将酶提取出来;生物合成法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酶生产的主要方法,是指利用微生物细胞、植物细胞或动物细胞的生命活动而获得人们所需酶的技术过程;而化学合成法因其成本高,且只能合成那些已经弄清楚化学结构的酶,所以难以进行工业化生产,至今仍处在实验室研究的阶段。

酶的纯化 酶的纯化属于一种后处理工艺,包括粗制工艺与精制工艺,对超酶液进行浓缩精制是生产高质量酶制剂的重要环节。其提纯手段一般是依据酶的分析大小、形状、电荷性质、溶解度、专一结合位点等性质而建立。要得到纯酶,一般需要将各种方法联合使用。最常用的纯化方法有根据溶解度特性的沉淀法;根据电荷极性的离子交换层析、等电点聚焦电泳等;根据大小或重量的离心分离、透析、超滤等;根据亲和部位的亲和层析、共价层析等。 酶的固定化技术 酶的固定化技术是把从生物体内提取出来的酶,用人工方法固定在载体上,这是是酶工程的核心,它使酶工程提高到一个新水平。自从1969年世界上第一次使用固相酶技术以来,至今已有40多年的历史。由于固定化酶的运动被化学或物理的方法限制了,能将其从反应介质中回收,所以原则上能在批量操作或连续操作中重复使用酶。 固定化酶具有如下性质:酶的稳定性提高;最适pH值改变;酶的活性和催化底物有所变化;最适温度有所提高,对抑制剂和蛋白酶的敏感性降低;反应完成后可通过简单的方法回收,且酶活力降低不多,这样可使酶重复使用[3]。同时由于酶没有游离到产品中,便于产品的分离和纯化;实现批量或连续操作模型的可能,可进行于产业化、连续化、自动化生产。 2酶的应用现状 在食品业的应用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发现及其应用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发现及其应用 早在1930年,Keilin和Mann就发现了SOD,不过,当时他们仅认为是一种蛋白质,并命名为血铜蛋白。直到1969年,McCord和Fridovich在研究对黄嘌呤氧化酶时,发现SOD具有酶的活性,并正式把它命名为superoxidedismutse,中文名即为超氧化物歧化酶。 超氧化物歧化酶 一、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分类及作用 根据分子中所含的金属辅基不同,SOD可分为Cu,Zn-SOD,Fe-SOD,Mn-SOD 和Ni-SOD四类。其中Cu,Zn-SOD主要存在于真核细胞的细胞浆中,如猪血、鸭血、猪肝等动物血液和内脏器官等组织中;Mn-SOD存在于真核细胞的线粒体、细菌中;Fe-SOD只存在于原核细胞中,如海藻中的螺旋藻、铁钉叶等;Ni-SOD 是最近发现只存在于某些极少数原核细菌中。 SOD是机体内天然存在的超氧自由基清除因子,它可以把有害的超氧自由基转化为过氧化氢和氧气,生成的过氧化氢会被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分解为完全无害的水。因而SOD是机体内防止自由基损伤的第一道防线,,是生物体内最重要的抗氧化酶。SOD作为机体内最有效、最重要的抗氧化酶之一,能有效清除老年机体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超氧自由基,延缓衰老。 二、自由基 自由基是一类非常活跃的化学物质,是个有不成对(奇数)电子的原子或原子团。其中最重要的是超氧自由基,它可聚集体表、心脏、血管、肝脏和脑细胞中。如果沉积在血管壁上,会使血管发生纤维性病变,导致动脉管硬化,高血压,心肌梗塞;沉积在脑细胞时,会引起老年人神经官能不全,导致记忆、智力障碍以及抑郁症,甚至老年性痴呆等,是造成人类衰老和疾病的元凶。而在衰老的皮肤和脑中存在的脂褐素和蜡样质,可使皮肤变黑和粗糙,这两种物质也是由自由

RNA酶的发现

RNA酶的发现 “酶是细胞内高效和高度专一的生物催化剂,酶的本质是蛋白质”,在生物化学及有关教科书中对酶都是这样叙述的。毫无疑问,这种说法是正确的,因为已研究的数千种酶,它们无一例外都是由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然而,有一个实验事实引起了科学家的关注,许多真核生物的DNA转录成mRNA 时,其原始转录产物的分子量比转译成相应蛋白质的mRNA的分子量要大得多,说明DNA的原始转录产物(亦称mRNA前体)是通过某种加工后才成为成熟的mRNA的,这种成熟的mRNA才能转译成蛋白质。那么这种后加工过程是怎样进行的呢?科学家们发现在mRNA前体分子中总是有一些不连续的小片段核苷酸序列,称居间序列(IVS),在mRNA成熟过程中,它们被切除了,是否是这些IVS行使剪切mRNA前体转变成熟的mRNA的功能?之后,在真核细胞DNA转录成rRNA前体和tRNA前体时都发现了它们在成熟过程中切除了部分序列,因此如何证明这种“自我剪接”现象成为众多科学家关注的对象。 1981年,美国科罗拉多大学CechT.R.实验室用一种原生动物四膜虫的26S rRNA前体做实验时发现,在rRNA成熟过程中确实剪下了一个IVS序列, 长度为413个碱基,他们把它称为L 19RNA,就是这个L 19 RNA可剪切rRNA前体 使它成为成熟的rRNA,因此L 19 RNA具有类似于酶的催化作用。经他们反复研究后证实,在这一剪接过程中确实没有酶或其他蛋白质的参与,也不需要能量物质ATP或GTP,完全是rRNA前体自身的催化反应,由于这是一种核糖核酸催化核糖核酸的反应,因此他们把具有催化功能系列的IVS称谓核酶(Ribozyme)。这一惊人的发现不久被一系列的实验所证实,为此年轻科学家Cech于1989的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科学家们发现这种由核糖核酸组成的核酶的催化性质与由氨基酸组成的蛋白类酶具有十分相似之处,例如核酶也是高度专一 的,四膜虫中L 19RNA只催化底物多聚核糖核酸,对五聚脱氧胞苷酸(dpC 5 )或 五聚脱氧腺苷酸(dpA 5)不但没有活性而且还是L 19 RNA的抑制剂。由此可见, 酶与核酶除了它们的一级结构组成不同外,作为生物催化剂的催化特征与作用特点是相同的。 迄今为至,科学家已发现了7类自然界存在的核酶,即第一类内含子、第二类内含子、核糖核酸酶P的RNA亚基、锤头型核酶、发夹型核酶、肝炎

核酶的发现与应用

姓名:乔艳红学号:1241410052 年级:2010级班级:一班 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时间:2011年11月9日

核酶的发现与应用 一、核酶的发现 1981年,Thomas Cech和他的同事在研究四膜虫的26S rRNA前体加工去除基因内含子时获得一个惊奇的发现∶内含子的切除反应发生在仅含有核苷酸和纯化的26S rRNA前体而不含有任何蛋白质催化剂的溶液中,可能的解释只能是:内含子切除是由26S rRNA前体自身催化的,而不是蛋白质。为了证明这一发现,他们将编码26S rRNA前体DNA克隆到细菌中并且在无细胞系统中转录成26S rRNA前体分子。结果发现这种人工制备的26S rRNA前体分子在没有任何蛋白质催化剂存在的情况下,切除 了前体分子中的内含子。这种 现象称为自我剪接 (self-splicing),这是人类第一 次发现RNA具有催化化学反 应的活性,具有这种催化活性 的RNA称为核酶。这一发现 之后不久,在酵母和真菌的线 粒体mRNA和tRNA前体加 工、叶绿体的tRNA 和rRNA前体加工、某些细 菌病毒的mRNA前体加工中都发现了自我剪接现象。Thomas Cech 因发现了核酶而获得1989年诺贝尔化学奖。核酶的发现在生命科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在进化上使我们有理由推测早期遗传信息和遗传信息功能体现者是一体的,只是在进化的某一进程中蛋白质和核酸分别执行不同的功能。核酶的发现为临床的基因治疗提供了一种手段,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二、核酶的概念 核酶一词用于描述具有催化活性的RNA, 即化 学本质是核糖核酸(RNA), 却具有酶的催化功 能。核酶的作用底物可以是不同的分子, 有些作 用底物就是同一RNA分子中的某些部位。核酶 的功能很多,有的能够切割RNA, 有的能够切割 DNA, 有些还具有RNA 连接酶、磷酸酶等活性。 与蛋白质酶相比,核酶的催化效率较低,是一种 较为原始的催化酶。

核酶的发现与应用

核酶的发现与应用 一、核酶的发现 1968年Francis Crick在他的论文“基因密码的起源”一文中提到“可能第一个酶是具有复制能力的RNA”时,没有人予以注意。 20年后,在1987年第52届冷泉港定量生物学国际讨论会上Alan Weiner做会议总结时又重复了20年前Francis Crick的话,会议注意力已集中到最近发现的具有酶活性的RNA分子上。 1981年,Cech发现四膜虫rRNA的前体在没有蛋白质的情况下能专一地催化寡聚核苷酸底物的切割与连接,具有分子内催化的活性。 1983年,Altman等发现大肠杆菌RNaseP的蛋白质部分除去后,在体外高浓度镁离子存在下,与留下的RNA部分(M1 RNA)具有与全酶

相同的催化活性。 1986年,Cech又证实rRNA前体的内含子能催化分子间反应。 核酶的发现对于所有酶都是蛋白质的传统观念提出了挑战。1989年,核酶的发现者T.Cech和S.Ahman被授予诺贝尔化学奖。 二、核酶的应用 (一)应用于生命起源的研究 体内选择技术的应用已经找到了一些催化基本生化反应(如RNA 剪切、连接、合成以及肽键合成等)的核酶,这些结果支持了在蛋白质产生以前核酶可能参与催化最初的新陈代谢的设想。 (二)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1、通过识别特定位点而抑制目标基因的表达,抑制效率高,专一性强。 2、免疫源性低,很少引起免疫反应。 3、针对锤头核酶而言,催化结构域小,既可作为转基因表达产物,也可以直接以人工合成的寡核苷酸形式在体内转运。 4、用于RNA的修复,核酶、反义核酸和小分子RNA(snRNA)是RNA修复的常用工具。核酶是天然的具有催化能力的RNA分子,能特异性地催化RNA剪接。经过基因工程改造的核酶,可以位点特异性地切割任意给定的RNA分子。 5、核酶抗肝炎病毒的研究:目前人们已进行了核酶抗甲型肝炎病毒(HAV)、乙型肝炎病毒( HBV)、丙型肝炎病毒( HCV)以及HDV作用的研究。人工设计核酶多为锤头状结构,少部分是采用发夹状核酶。 6、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Ⅰ型(HIV-Ⅰ)核酶。1998年,美国加利福尼

酶的应用与发展论文

摘要:生物工程是现代科技的一项高新技术,是当今最有发展前景的学科之一。而酶工程是生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酶作为生物催化剂,它广泛应用于食品、酿造、淀粉糖、制革、纺织、印刷、医药、石油化工等20多个领域。它可提高产品品质、改进产品工艺、降低劳动强度、节约原料和能源、保护环境,并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关键字:酶工程酶的固定化酶的应用前景 从世界范围而言,酶制剂总量的55%是水解酶,主要用于焙烤食品、酿酒、淀粉加工、酒精和纺织等工业;35%是蛋白酶,主要用于洗涤剂、制革和乳品工业;其余是药用酶制剂、试剂级酶制剂和工具酶。 1酶工程 酶工程技术是利用酶和细胞或细胞器所具有的催化功能来生产人类所需产品的技术,包括酶的研制与生产,酶和细胞或细胞器的固定化技术,酶分子的修饰改造,以及生物传感器。 1.1酶的生产 酶的生产是各种生物技术优化与组合的过程,分为生物提取法、生物合成法和化学合成法三种,其中生物提取法是最早采用而沿用至今的方法,它是指采用各种提取、分离、纯化技术从动物、植物、器官、细胞或微生物细胞中将酶提取出来;生物合成法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酶生产的主要方法,是指利用微生物细胞、植物细胞或动物细胞的生命活动而获得人们所需酶的技术过程;而化学合成法因其

成本高,且只能合成那些已经弄清楚化学结构的酶,所以难以进行工业化生产,至今仍处在实验室研究的阶段。 1.2酶的纯化 酶的纯化属于一种后处理工艺,包括粗制工艺与精制工艺,对超酶液进行浓缩精制是生产高质量酶制剂的重要环节。其提纯手段一般是依据酶的分析大小、形状、电荷性质、溶解度、专一结合位点等性质而建立。要得到纯酶,一般需要将各种方法联合使用。最常用的纯化方法有根据溶解度特性的沉淀法;根据电荷极性的离子交换层析、等电点聚焦电泳等;根据大小或重量的离心分离、透析、超滤等;根据亲和部位的亲和层析、共价层析等。 1.3酶的固定化技术 酶的固定化技术是把从生物体内提取出来的酶,用人工方法固定在载体上,这是是酶工程的核心,它使酶工程提高到一个新水平。自从1969年世界上第一次使用固相酶技术以来,至今已有40多年的历史。由于固定化酶的运动被化学或物理的方法限制了,能将其从反应介质中回收,所以原则上能在批量操作或连续操作中重复使用酶。 固定化酶具有如下性质:酶的稳定性提高;最适pH值改变;酶的活性和催化底物有所变化;最适温度有所提高,对抑制剂和蛋白酶的敏感性降低;反应完成后可通过简单的方法回收,且酶活力降低不多,这样可使酶重复使用[3]。同时由于酶没有游离到产品中,便于产品的

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化学》考试大纲

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院《生物化学》考试大纲 一、考试内容 绪论 生物化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任务、生物化学的发展简史、生物化学与工农医的关系。 第一章蛋白质 1、蛋白质的化学组成及分类;蛋白质的分子大小与形状;蛋白质生物功能的多样性; 2、氨基酸的基本结构;氨基酸的分类:20种氨基酸的英文名称、缩写符号及结构式及其分类标准;氨基酸的理化性质;氨基酸的分离和分析鉴定。 3、肽的化学结构;肽的物理化学性质;天然存在的活性肽;多肽合成;肽链上氨基酸的排列顺序,N端、C端;氨基酸顺序测定的一般步骤; 4、蛋白质空间构象的研究方法;多肽链折叠的空间限制;蛋白质的二级结构;纤维状蛋白;а-角蛋白和β-角蛋白,胶原蛋白与三股螺旋构象,弹性蛋白、肌纤维。超二级结构、结构域和三级结构,球状蛋白质构象的基本特征、蛋白质分子中的次级键、次级键在维系蛋白质空间构象中的作用;蛋白质的变性和复性。 5、寡聚蛋白质的构象和四级结构;蛋白质一级结构决定高级结构;细胞色素c的种属差异与生物进化;蛋白质一级结构的变异与分子病;肌红蛋白与血红蛋白的结构和功能;蛋白质的分离纯化和鉴定。 第二章酶学 酶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酶催化作用的特点;酶的化学本质及其分子组成;酶的命名和分类;酶的专一性;酶活力测定和酶的分离纯化;核酶和抗体酶;酶促反应动力学;酶的作用机理和酶的调节;酶的活性中心;酶促反应机理;酶活性的调节控制;同工酶、诱导酶的定义及生物学意义。 第三章维生素和辅酶 脂溶性维生素的结构和功能;水溶性维生素的结构和功能 第四章核酸 1、核酸的分类、分布 2、核酸的生物学功能:DNA是遗传物质的基础(细菌的转化实验、病毒转导),RNA 与蛋白质合成。 3、核酸的结构: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核苷酸;核酸的一级结构;Chargaff法则;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左手螺旋(Z-DNA),DNA的三级结构---超螺旋。RNA的高级结构。RNA的类型,RNA的碱基组成等 4、核酸的理化性质:核酸的水解;核酸的酸碱性质;核酸的紫外吸收特性;核酸的变性、复性和分子杂交;热变性和Tm值,DNA复性动力学。核酸的分离提纯与定量测定。 5、核酸的研究方法:核酸酶;核酸的凝胶电泳。 第五章代谢总论:新陈代谢的基本概念;新陈代谢的普遍原理与特点;研究中间代谢的方法;人类基因组的研究与代谢研究的关系。

现代酶工程复习题

现代酶工程习题 第一章绪论 1. 酶工程的概念、分类及其研究内容。 2. Payen和Person、Buchner兄弟、Sumner、Fisher、Koshland、Henri、Michaelis 和Menten、Jacob和Monod、Cech和Altmam及千佃一郎对酶工程学的发展做出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第二章酶工程基础 1、酶的命名 EC 1.1.1.1代表一种什么酶类?P9 2、酶的化学本质?P15 3、氨基酸残基的类型?什么是酶的必需基团?什么是酶的活性中心?P16 4、酶的催化反应特点?P31 5、酶催化反应的作用机制?P35 6、什么是平衡态假说和拟稳态假说?要求会推导方程。 7、米氏常数Km的含义?P45 8、画出并简述从菠萝皮中提取蛋白酶的工艺及原理?P21 9、分析影响微生物产酶量生产工艺方面的因素及常用控制方法?(若结合到中性蛋白酶的生产,参数及方法需具体化) 10、酶生物合成方面的因素有哪些?具体到酸性蛋白酶的生产,分析提高产酶量可能的措施? 11、酶分离纯化方法有哪些?分离纯化时注意事项?酶分离纯化的一般步骤?酶为什么要分离纯化?

12、列举酶在淀粉类食品、蛋白类食品及果蔬类食品方面的应用?简述酶的应用对食品科学的发展意义? 13、什么是酶固定化?固定化酶优点?固定化酶方法?P66 14、固定化对酶活性及酶反应系统的影响的原因? 15葡萄糖在葡萄糖异构酶存在时转化为果糖的反应机理为: 试分别用如下不同方法推导出反应速率方程: (ⅰ)平衡态近似法; (ⅱ)拟稳态近似法。 第四章酶反应器的设计和放大 1、画出分批搅拌罐式反应器和连续搅拌罐式反应器的示意图,说明它们在操作上的异同? 2、什么是反应器放大?有哪些放大方法? 3、影响酶反应器操作的因素有哪些?如何确定及控制这些因素? 第五章酶的分子修饰与改造 1、什么是酶的分子修饰?主要方法有哪些? 2、为什么要对酶分子进行修饰?举例说明。 第七章核酶与脱氧核酶(不要求) 第八章抗体酶 1、什么是抗体酶? 2、将抗体转变为酶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1946年,鲍林(Pauling)用过渡态理论阐明了酶催化的实质,即酶之所以具有催化活力是因为它能特异性结合并稳定化学反应的过渡态(底物激态),从而降低反应能级。1969年杰奈克斯(Jencks)在过渡态理论的基础上猜想:若抗体能结合反应的过渡态,理论上它则能够获得催化性质。1984年列那(Lerner)进一步推测:以过渡态类似物作为半抗原,则其诱发出的抗体即与该类似物有着互补的构象,这种抗体与底物结合后,即可诱导底物进入过渡态构象,从而引起催化作用。根据这个猜想列那和苏尔滋

第六章 抗体酶(提纲)2013

第七章抗体酶 一、抗体酶的概念 抗体 由抗原诱导产生的,在结构上与抗原高度互补并与抗原具有特异结合功能的免疫球蛋白。 抗体的最显著的特征是 ·多样性和专一性 酶是生物催化剂 酶是一类具有催化功能的生物分子 酶反应有两个主要的特征: 高催化效率、高选择性 1946 年,Pauling 用过渡态理论阐明酶催化的实质 酶之所以具有催化活力是因为它能特异性结合并稳定化学反应的 过渡态(底物激态),从而降低反应能级。 过渡态理论 · · · · · 过渡态理论是解释酶催化原理的经典理论。 对任何化学反应,反应物在变为产物之前,必须获得一定的能量,成为活化态或称过渡态。过渡态处于最高能阶上。 过渡态与反应物的能阶之差称为活化能。 获得活化能的多少与反应的速度成正比。 过渡态理论认为,酶与底物的结合经历了一个易于形成产物的过渡态,实际上是降低了反应所需的活化能。 与反应过渡状态结合作用 在酶催化的反应中,与酶的活性中心形成复合物的实际上是底物形成的过渡状态 酶与过渡状态的亲和力要大于酶与底物或产物的亲和力 二、抗体酶的发展 抗体酶设想:1969——奇思妙想

抗体和酶有两个共性:蛋白质;专一性 酶的过渡态理论 1975——东风破 ·1975 年,Kohler 和Milstein 发明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单克隆技术,使抗体酶的生产成为可能。 1986——梦想照进现实 1986 年,Schultz 和同事在研究中首次观察到抗体具有选择性的催化活性, 并将其命名为催化抗体(catalytic antibody) 与此同时,Lerner 小组也发现了这个现象 同年,美国《Science》杂志同时发表了他们的发现,并将这类具有催化 能力的免疫球蛋白称为抗体酶(abzyme) 1986 年Schultz 以对硝基苯酚磷酸胆碱酯(PNPPC)作为相应的羧酸二酯的过渡态类似物。 诱导产生的抗体酶使水解反应速度加快12000 倍。 1991——一切皆有可能 随后,Schultz 实验室对抗体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至1991 年,发现的抗体酶可以成功催化所有 6 种酶促反应和数十种类型的常规反应 20 世纪90 年代起,抗体酶已经开始应用于传统酶无法实现的活体反应和 某些传统化学反应 三、抗体酶的特点 抗体酶具有典型的酶反应特性 与配体(底物)结合的专一性,包括立体专一性,抗体酶催化反应的专一性 可以达到甚至超过天然酶的专一性。 具有高效催化性,一般抗体酶催化反应速度比非催化反应快102~106倍,有的反应速度已接近于天然酶促反应速度。 抗体酶还具有与天然酶相近的米氏方程动力学及pH 依赖性等。 抗体酶的特性 一种对酶促反应过渡态特异的抗体 结合了酶与抗体的优点,既可以起酶促催化作用,又可以起抗体的 选择性和专一性结合抗原的作用。 1、能催化一些天然酶不能催化的反应 有许多化学反应还没有已知酶催化进行 抗体的多样性决定了抗体酶催化反应类型多样性 抗体酶可以根据需要人工裁制 从原理上讲,只要能找到合适的过渡态类似物,几乎可以为任何化学反应提供全新的蛋白质催化剂。——Schultz 抗体酶的催化反应类型

RNA酶的发现

RNA 酶的发现 “酶是细胞内高效和高度专一的生物催化剂,酶的本质是蛋白质”,在生物化学及有关教科书中对酶都是这样叙述的。毫无疑问,这种说法是正确的,因为已研究的数千种酶,它们无一例外都是由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然而,有一个实验事实引起了科学家的关注,许多真核生物的DNA转录成mRNA 时,其原始转录产物的分子量比转译成相应蛋白质的mRNA勺分子量要大得多,说明DNA勺原始转录产物(亦称mRNA前体)是通过某种加工后才成为成熟的mRNA勺,这种成熟的mRNA才能转译成蛋白质。那么这种后加工过程是怎样进行的呢?科学家们发现在mRNA前体分子中总是有一些不连续的小片段核苷酸序列,称居间序列(IVS),在mRNA?熟过程中,它们被切除了,是否是这些IVS行使剪切mRN厕体转变成熟的mRNA勺功能?之后,在真核细胞DNA专录成rRNA前体和tRNA前体时都发现了它们在成熟过程中切除了部分序列,因此如何证明这种“自我剪接”现象成为众多科学家关注的对象。 1981年,美国科罗拉多大学CechT.R.实验室用一种原生动物四膜虫的26S rRNA前体做实验时发现,在rRNA成熟过程中确实剪下了一个IVS序列,长度为413个碱基,他们把它称为L I9RNA就是这个L I9RNA可剪切rRNA前体使它成为成熟的rRNA因此L19RNA具有类似于酶的催化作用。经他们反复研究后证实,在这一剪接过程中确实没有酶或其他蛋白质的参与,也不需要能量物质ATP或GTP 完全是rRNA前体自身的催化反应,由于这是一种核糖核酸催化核糖核酸的反应,因此他们把具有催化功能系列的IVS 称谓核酶(Ribozyme)。这一惊人的发现不久被一系列的实验所证实,为此年轻科学家Cech于1989的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科学家们发现这种由核糖核酸组成的核酶的催化性质与由氨基酸组成的蛋白类酶具有十分相似之处,例如核酶也是高度专一的,四膜虫中L19RNA只催化底物多聚核糖核酸,对五聚脱氧胞苷酸(dpC5)或五聚脱氧腺苷酸(dpAJ不但没有活性而且还是L19RNA的抑制剂。由此可见,酶与核酶除了它们的一级结构组成不同外,作为生物催化剂的催化特征与作用特点是相同的。 迄今为至,科学家已发现了7 类自然界存在的核酶,即第一类内含子、第二类内含子、核糖核酸酶P的RNA亚基、锤头型核酶、发夹型核酶、肝炎 6病毒核酶和VS核酶,前3种常含数百个核苷酸,因此称大分子核酶,后4 种含

上海交大生物化学考试大纲

上海交大生物化学考试大纲 绪论 生物化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任务、生物化学的发展简史、生物化学与工农医的关系。 第一章蛋白质 1、蛋白质的化学组成及分类;蛋白质的分子大小与形状;蛋白质生物功能的多样性; 2、氨基酸的基本结构;氨基酸的分类:20种氨基酸的英文名称、缩写符号及结构式及其分类标准;氨基酸的理化性质;氨基酸的分离和分析鉴定。 3、肽的化学结构;肽的物理化学性质;天然存在的活性肽;多肽合成;肽链上氨基酸的排列顺序,N端、C端;氨基酸顺序测定的一般步骤; 4、蛋白质空间构象的研究方法;多肽链折叠的空间限制;蛋白质的二级结构;纤维状蛋白;а-角蛋白和β-角蛋白,胶原蛋白与三股螺旋构象,弹性蛋白、肌纤维。超二级结构、结构域和三级结构,球状蛋白质构象的基本特征、蛋白质分子中的次级键、次级键在维系蛋白质空间构象中的作用;蛋白质的变性和复性。 5、寡聚蛋白质的构象和四级结构;蛋白质一级结构决定高级结构;细胞色素c的种属差异与生物进化;蛋白质一级结构的变异与分子病;肌红蛋白与血红蛋白的结构和功能;蛋白质的分离纯化和鉴定。 第二章酶学 酶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酶催化作用的特点;酶的化学本质及其分子组成;酶的命名和分类;酶的专一性;酶活力测定和酶的分离纯化;核酶和抗体酶;酶促反应动力学;酶的作用机理和酶的调节;酶的活性中心;酶促反应机理;酶活性的调节控制;同工酶、诱导酶的定义及生物学意义。 第三章维生素和辅酶 脂溶性维生素的结构和功能;水溶性维生素的结构和功能 第四章核酸 1、核酸的分类、分布 2、核酸的生物学功能:DNA是遗传物质的基础(细菌的转化实验、病毒转导),RNA 与蛋白质合成。 3、核酸的结构: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核苷酸;核酸的一级结构;Chargaff法则;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左手螺旋(Z-DNA),DNA的三级结构---超螺旋。RNA的高级结构。RNA的类型,RNA的碱基组成等 4、核酸的理化性质:核酸的水解;核酸的酸碱性质;核酸的紫外吸收特性;核酸的变性、复性和分子杂交;热变性和Tm值,DNA复性动力学。核酸的分离提纯与定量测定。 5、核酸的研究方法:核酸酶;核酸的凝胶电泳。 第五章代谢总论 新陈代谢的基本概念;新陈代谢的普遍原理与特点;研究中间代谢的方法;人类基因组的研究与代谢研究的关系。 第六章生物能学 有关热力学和能的一些基本概念;化学反应中自由能的变化和意义;高能磷酸化合物的定义、类型、ATP的结构特征及其自由能释放、ATP重要生物学功能及系统的动态平衡。 第七章糖代谢 1、糖酵解:酵解与发酵,酵解途径,酵解过程中ATP的合成,丙酮酸的去路,酵解途径的调节。 2、三羧酸循环:丙酮酸脱氢酶系及其调控;三羧酸循环途径;三羧酸循环的ATP生成、三羧酸循环中的酶的立体专一性、三羧酸循环的回补反应、三羧酸循环的调节。 3、其它途径:磷酸戊糖途径、磷酸戊糖途径的生理意义;糖醛酸途径;糖异生途径、糖异生途径的前体、糖异生途径的生理意义及调节。糖原合成与分解的途径、调节等。 第八章氧化磷酸化

酶概论习题

酶概论习题 一、填空题 1.酶是____________产生的,具有催化活性的____________。 2.T.Cech从自我剪切的RNA中发现了具有催化活性的,称之为这是对酶概念的重要发展。 3.结合酶是由和两部分组成,其中任何一部分都催化活性,只有___________才有催化活性。 4.有一种化合物为A-B,某一酶对化合物的A,B基团及其连接的键都有严格的要求,称为,若对A基团和键有要求称为,若对A,B之间的键合方式有要求则称为。 5.与化学催化剂相比,酶具有、、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催化特性。 6.从酶蛋白结构看,仅具有三级结构的酶为,具有四级结构的酶,而在系列反应中催化一系列反应的一组酶为。 7.全酶由和组成,在催化反应时,二者所起的作用不同,其中___________决 定酶的专一性和高效率,起传递电子、原子或化学基团的作用。 8.延胡索酸酶只对反丁烯二酸起催化作用,而对顺丁烯二酸则无作用,因而此酶具有 _____________专一性。 9.酶能加速化学反应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结合形成了_____________ , 使_____________呈活化状态,从而_____________了反应的活化能。 10.辅助因子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__等。其中 _____________ 与酶蛋白结合紧密,需要_____________除去,_____________ 与酶蛋白结合疏松,可用_____________ 除去。 11.1986年,Lerner RA,Schultz PG等人发现了具有催化活性的_____________,称 _____________。 12.判断一个纯化酶的方法优劣的主要依据是酶的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 1.从组织中提取酶时,最理想的结果是 A、蛋白产量最高 B、转换系数最高 C、酶活力单位数值很大 D、比活力最高 2.酶催化底物时将产生哪种效应 A、提高产物能量水平 B、降低反应的活化能 C、提高反应所需活化能 D、降低反应物的能量水平 3.下列那一项符合“诱导契合”学说

核酶的发现和应用

核酶的发现和应用 一、核酶的发现 从人类认识到酶的存在开始直至20世纪80年代初,人们一直以为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然而美国科罗斯拉多大学博尔分校的Thomas Cech和耶鲁大学的Sidney Altman 均发现具有生物催化功能的RNA,这说明某些RNA 具有催化活性。 1981年Thomas Cech等在研究rRNA前提加工成熟时就发现四膜虫的26SrRNA前体中插入含有插入序列(IVS),在rRNA前体成熟过程中,IVS通过剪切反应被除去,并证实这一剪切反应不需要任何蛋白质的参与,是四膜虫的基因内区自行拼接的。与此同时,Sidney Altman等在从事RNase P 的研究中也发现了这一现象,RNase P是细菌和高等生物细胞里都有的一种tRNA加工酶,它能在特定的位点上切开tRNA前体。早在1978年Sidney Altman等就从纯化的RNase P中分离出了一中蛋白质和一种RNA(M RNA), 1 RNA单独存在时均不具备RNase P活性,而只早期的实验结果是蛋白质和M 1 有当两者混合后才可恢复RNase P活性。1983年,就在Thomas Cech等发现RNA能自行拼接后的两年后,Sidney Altman等就证明:在较高的Mg2+浓度下,RNase P中的RNA(M RNA)具有催化tRNA前体成熟的功能,而其蛋白质组分 1 却不具备此催化功能。但根据当时催化剂不仅能加快反应速度,而且在反应前后催化剂本身不发生改变的准确定义,在Thomas Cech等发现四膜虫26SrRNA前体IVS的自身拼接后,科学家们还排斥它作为生物催化剂的资格,认为那是一种自体催化反应,拼接后的成熟rRNA与前体不同,商不能被看成是严格意义上的催化剂。Sidney Altman等的发现就从实验上消除了这一异议,原因是RNase P所催化的反应收拾一种异体分子间的反应,而该反应正是在RNA的催化下完成的。此后,1984年《Science》发表的题为《First True RNA Catalyst》的报道标志着RNA催化剂的正式诞生。Thomas Cech

核酶 (英文及中文) 最终成稿

Ribozyme Ribozyme 核酶 (Catalytic RNA molecule) 制作:cz12062008

1.1.What is a Ribozyme? What is a Ribozyme? Ribozymes are true enzymes.. Ribozymes are true enzymes A ribozyme is an RNA molecule (分子) that is capable(能力) of catalyzing (催化)a chemical reaction. NOT PROTEIN(蛋白)

discovered First Ribozyme discovered First Ribozyme 上世纪80年代,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的Thomas Cech(The intron in Tetrahemena is the pre-rRNA of Tetrahemena is The intron in the pre-rRNA of Sidnery Altan n(The M1 self-spliced)和美国耶鲁大学的Sidnery Alta in ribonuclease P is catalytic)各自独立地发现RNA具有RNA in ribonuclease RNA 生物催化功能.从而改变了生物催比剂的传统概念。 1989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Sid Altman Tom Cech

I型内含子 剪接型核酶 II型内含子 锤头核酶 剪切型核酶 发夹核酶 自体催化 丁型肝炎病毒(HDV)核酶 RNaseP RNaseP 异体催化 2.核酶的分类 通过既剪又接的方式除去内 含子(Intron) 自身催化的 反应是只切不接。异体催化能 剪切所tRNA 前体的5‘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