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经济重心的南移

合集下载

课件3:第10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

课件3:第10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

阿拉伯半岛 东

高丽.日本 临明安州 广州 泉州 印 度
苏门答腊岛
农业

、 南 方
手工业
商业 都市 1.商业城市繁荣开封.临安

济 发 展
商业
对外 2.海外贸易发达市舶司 贸易



货币 3.北宋四川的出现交子南宋纸币和铜钱并行
北 宋 最 早 的 纸 币 交 子
四川
南宋纸币会子
讨论:
1.隋唐时期,科举制明确规定,商从及其子弟不得参加科举考试。 宋朝的科举放宽要求,允许商人中有“奇才异行者”应举,这说 明了什么?

商业 都市
1.商业城市繁荣 开封.临安



对外 2.海外贸易发达 市舶司
展 的
商业
贸易


货币
宋朝海外贸易为什么发达?有何表现?
(1)宋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达为海外贸易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宋朝有发达的造船业和航海技术,能够进行远洋航行。 (3)宋朝对海外贸易实行鼓励政策从而大大促进了海外贸易的发展。 表现:海外贸易超过前代;范围广;有闻名世界的大商港(广州.泉州); 设置市舶司;宋朝的外贸收入在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

农业
水稻产量居粮食首位

经 济
经济
棉花推广到长江流域

作物
茶树的种植栽培得到推广
展 的
手工业


商业
太湖圩(围)田
宋代耕获图
粮食作物景 德占镇城白稻的瓷引进与推广;苏湖成为粮仓;水
南 方
农业
稻产量居粮食首位 哥经窑济瓷作碗物 棉花.茶树的种植和栽培得到推广

高一历史期中考试复习

高一历史期中考试复习

北接西伯利亚
西北达巴尔喀什湖
东北至黑龙江以北 外兴安岭和库页岛
西跨葱岭
东 临 太 平 洋 东南到台湾 及附属岛屿 南包南海诸岛
西南至西藏
五、社会经济繁荣的诸种表现(A)
六、《四库全书》与文字狱(A)
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
九州风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龚自珍
《四库全书》
七、朝贡贸易(A) 朝贡贸易:古代中国政府与海外诸国进行的以朝贡为名的 有限制的特殊贸易形式。明代尤为突出。

圣祖 康熙
1661-1722

仁宗 嘉庆
1796-1820

宣宗 道光
1820-1850

文宗 咸丰
1850-1861

溥仪 宣统
1908-1911

德宗 光绪
1875-1908

穆宗 同治
1861-1874
四、清朝巩固多民族国家的措施(A)
1、抗击沙俄(东北) • 沙俄于17世纪中叶侵入中国黑龙江流域 • 康熙时,两次雅克萨之战沉重打击俄军 • 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中俄东段边界 2、巩固西北 • 历经康雍乾三朝平定准噶尔部叛乱 • 乾隆时平定回部叛乱,统一天山南北,设伊犁将军,管辖当 地军政 3、治理西藏(西南) • 雍正时,设立驻藏大臣直接监督西藏政务 • 乾隆时,规定驻藏大臣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实行金 瓶掣签制,由驻藏大臣监督达赖、班禅的转世程序 4、台湾回归(东南) • 1662年,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 康熙时,清军攻占台湾,设台湾府,驻军守备
火药和火器,改变战争方 1、源于炼丹,唐末用于军事;2、宋代火 式,传入欧洲,利于资产 药配方成熟,制成火器; 3 、南宋发明管 火药 阶级推翻以骑士阶层为基 状火器;4、宋元(13世纪)、阿拉伯、非洲 术 与欧洲 印刷 术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课件完美版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课件完美版
请结合教材P60、61第一子目,归纳、整理 辽宋夏金元时期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表现。
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一)农业: 1. 耕作制度:稻麦复种制普及、
两熟南方普及、三熟、产量提高 2. 经济结构:固定经济作物种植;
南方植棉区逐渐普遍,棉纺织业
农业商品化加强 3. 边疆地区的开发: 开垦面积,耕作方式,产量,品种等
政治:北方战乱,南方相对稳定;政府的重视支持。 自然: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三、经济重心南移 (三)影响:航P59
1. 海外贸易的发展:南方沿海沿江城市的迅速发展,海 上交通和运输业发展。
2. 城市发展:南方工商业城市数量增多,商品经济发达。 3. 人口分布:南方人口迅速膨胀,占全国比重不断增大。 4. 文化教育的发展:科举考试采取南北分卷制度。 5.民族交融:促进了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 6.生态环境:过度开发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
四、社会的变化 (一)表现:
宋代科举发展(航P57)
1.门第观念淡化:科举制向全社会开放、平民家庭士人
进入政坛、婚姻择偶
2.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贱民阶层数量显著减少
3.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
雇佣服役、租佃制(地主、佃农)
宋代土地政策:不抑兼并 ——农民身份变化和职业的流动
4. 金元时期出现一定程度的逆转,但大趋势没变。
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二)手工业:
1.制瓷业:①宋代:五大名窑
②元朝:青花瓷和釉里红。瓷器成 为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
2. 矿冶业:①东京的居民普遍使
用煤作燃料。②燃料改进提高了金 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
3. 印刷业:迅速发展,活字印刷
术出现,有力推动了文化普及。
宋代采煤示意图

高一历史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知识点

高一历史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知识点

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一、经济的变化
1.农业的发展
2.手工业的发展
3.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①市场:面向大众的基层市场蓬勃涌现。

②边境:官方设置榷场,进行互市交易;民间贸易也相当活跃。

③货币:货币需求量剧增,纸币出现。

④外贸:海外贸易非常繁荣,外贸税收成为宋元重要财源。

⑤城市发展:北宋东京、南宋临安、元朝大都。

4.经济重心南移
(1)过程
①唐中叶以来,南方经济实力逐渐超过北方。

②北宋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

③北宋灭亡,进一步奠定了南方的经济重心地位。

(2)影响
①经济上: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苏湖熟,天下足”。

②交通上:为将南方财赋顺利北运,元朝重新开通大运河,开辟长途海运航线。

③文化上:北宋时,南方人在科举考试中优势明显,朝廷采取南北分卷制度。

自南宋起,江浙一带尤其成为人才集中的地区。

二、社会的变化
1.原因
①隋唐时期士族阶层在政治上已经衰落。

②科举制度更加完善。

③出身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

④择偶标准以当下政治、经济地位为重,而不再关心祖先名望。

⑤社会经济尤其是商品经济的发展。

⑥土地政策的变化,租佃关系的发展。

2.表现
①门第观念的淡化。

②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③国家对社会控制相对松弛。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高一历史新教材考前知识必背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高一历史新教材考前知识必背

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1.农业:(1)粮食作物: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在南方普及,有些地方可以一年三熟,粮食产量大大提高。

(2)经济作物:①出现了固定种植经济作物的农户;②棉花在宋朝开始在内地种植,元朝得到推广,推动纺织业的发展。

(3)户口增长:北宋末年人口突破一亿。

(4)边疆开发:边疆地区获得进一步开发,农业有了显著进步。

2.手工业:(1)制瓷业:①宋朝:五大名窑(汝、哥、定、官、钧);②元朝:青花瓷和釉里红;③宋元时期,瓷器大量出口海外成为继丝绸之后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

(2)矿冶业:北宋煤的开采量很大,都城东京居民普遍用煤作燃料;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提高。

(3)印刷业:宋元时期发展迅速,推动文化普及,带动造纸业的发展。

(4)纺织业: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

二、商业和城市的繁荣1.商业:(1)市场:①面向大众的基层市场蓬勃涌现。

②宋与辽夏金之间经济往来密切,官方设榷场进行互市贸易,民间贸易十分活跃。

(2)货币:①商品流通规模大,货币需求剧增。

②北宋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③元朝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

(3)贸易:外贸税收成为宋元两朝国库的重要财源。

丝织品、瓷器等远销国外,香料、珠宝输入中国。

主要外贸港口有广州、泉州、明州等。

2.城市:(1)表现:①宋朝:北宋东京和南宋临安人口超出百万,市场活跃,交易频繁,娱乐活动丰富多彩。

②元朝:杭州被外国旅行家称为“世界最富丽名贵之城”。

元大都是当时北方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商品集散地。

(2)宋代城市的新特点空间凡县治以上的城市都有官设的市作为交易场所;县城以下禁止设市。

市处在城中特定位置原先禁止设市的城郭和乡村也允许置市贸易(草市)坊市界限不复存在;市分散在街巷,形成街市管理设市令或市长管理商业不再受官府直接监控职能政治中心\军事重镇经济功能大大增强三、经济重心南移1.主要原因:①北方战乱,人口南迁,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生产技术。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学案 岳麓版必修2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学案 岳麓版必修2

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课程标准学法指导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通过现在行政区图与古代四大经济区域图的比较,正确理解古代的山东、山西的地理概念。

2.通过图示法理解区域经济和经济重心的南移。

知识点一四大经济区的形成1.划分依据司马迁根据汉代经济分布的特点,将全国划分为四大经济区:山东、山西、江南和龙门碣石以北。

2.四大区域地区项目山东地区山西地区江南地区龙门碣石以北地区分布河南崤山以东,史称中原河南崤山以西特点经济最发达,是最重要的粮食产地是传统的农业区之一人口稀少生产技术落后是传统畜牧区或半农半牧区地区长期居于全国经济重心的地位与山东、山西相比,经济实力相差距大经济实力十分有限3.区域特点:从战国到东汉,全国的经济区域已呈现出多样性和经济实力发展不平衡的特点。

知识点二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1.第一次高潮(1)时间:两晋之际。

(2)原因:汉族统治阶级内乱和少数民族内迁。

(3)影响:中原人口纷纷向南迁徙,黄河流域的农业生态环境迅速恶化。

2.第二次高潮安史之乱使黄河流域又一次遭到严重破坏,大批北方人口再度南迁,南方经济实力大为提高。

3.第三次高潮两宋之际,金灭北宋的靖康之变引起北方人口的第三次南迁高潮。

知识点三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1.原因(1)中原人口的南迁,不但为南方地区提供了大量劳动力,也带来了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2)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

(3)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本来就蕴涵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

2.过程(1)初步开发:①时间:孙吴、东晋、南朝时期。

②表现:初步形成稻麦兼种、水陆互补的作物体系,南方的耕地面积和产量大幅度提高。

(2)加速发展:①时间:中唐以后。

②表现:南方继续加速发展,逐渐超过了北方。

(3)南移完成:①时间:南宋时期。

②表现: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南方正式成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

3.影响(1)经济重心的南移带来了文化重心的南移。

自南宋起,江浙地区已成为人才密布区。

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教学设计--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1)

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教学设计--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1)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教学设计➽教学背景分析:1. 教材分析:本课内容是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第 11 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本课主要介绍了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的情况,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城市的发展,以及经济重心的南移和社会的变化。

2.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对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发展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情况的认识可能较为模糊。

因此,教师需要在教学中着重讲解这一时期的历史特点,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历史时空观念。

➽核心素养:1. 唯物史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历史发展是受到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的,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 史料实证:通过运用史料,如文献、遗址、文物等,来证明和解释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情况,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历史素养。

3. 时空观念: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把握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历史时空背景,培养学生正确的时空观念。

4. 历史解释:通过分析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经济、社会与文化特点,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使其能够解释这一时期的历史现象。

5. 家国情怀:通过学习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历史,激发学生对我国历史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城市的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以及社会的变化。

2. 教学难点:经济与社会文化的相互作用,以及这一时期的历史特点。

➽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分析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情况,引导学生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特点。

2. 讨论法: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这一时期的历史认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 史料分析法:教师运用史料,如文献、遗址、文物等,来证明和解释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情况,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历史素养。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高一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高一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8.唐代之前商人奉行“千里不贩籴”的行规,远距离运粮成本 高企。至宋代,“富商大贾,自江淮贱市粳稻,转至京师,坐 邀厚利”,并涌现出一批商业重镇,包括临清、聊城、济宁、 徐州、淮安、扬州、镇江等。这反映出( )A.水运交通发展 推动长途贩运的兴盛
B.抑商政策废弛影响商人的社会地位C.区域经济繁荣促进地 域性商帮兴起
2.隋唐时期官营手工业系统严密,工匠分别从各州县征召或 雇佣,加入匠籍,世袭不变,长役无酬。宋代官营手工业一般 不再无偿征调民间服役工匠,大都采用一种介于征调和雇募之 间的“差雇”制。这一变化表明( )A.民营手工业发展迅速
B.统治政策调整推动社会进步C.工匠的身份地位有一定 的提高 D.手工业经营方式变化
B.保障了茶户的基本收益C.利于缓解政府财政危机 D.加速了农产品的商品化
【答案】C 根据材料可知,宋代设置专门的机构对茶叶贸易进行了严 格管理,这就有利于从中收取商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C项正确;这 一制度是政府干预茶叶交易的表现,利于缓解政府财政危机,并不一定 推动边地贸易的繁荣,也不一定能有效保障茶户的基本收益,排除AB项; 材料中的制度利于缓解政府财政危机,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 故选C项。
【答案】D 北宋时期,一些著名的店铺利用各种形式为自己 进行广告宣传,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商业竞争的激烈和营 商活力的激发,D项正确;《清明上河图》虽然写实,但也存 在对现实的艺术加工,排除A项;汉魏时期,书法艺术开始走 向自觉,排除B项;材料只介绍了一家酒店的外观,无法据此 得出市民生活的丰富多样的结论,排除C项。故选D项。
【答案】B 根据材料“大农弃田避征役,小农挈家就兵籍。良 田茫茫少耕者”“从今无复官劝农”可知,募兵制度影响了农 业的正常耕作,阻碍了自耕农经济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说 明当时募兵制度阻碍了自耕农经济发展,未体现重农抑商政策 受到冲击,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自耕农经济发展受到抑制,C 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工商业发展促进农 业生产,排除D项。故选B项。

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学案模板

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学案模板

建湖一中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高一历史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2023.10.23编写人:阿狸爱吃鱼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课标要求】了解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社会与文化等方面的新变化;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重点:理解商业和城市的繁荣与经济重心南移。

难点:理解经济发展带来的社会变化。

【教材研读】▶▶自主学习·必备知识知识点1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1.农业的发展耕作制度宋朝一年两熟的________在南方已经相当普及,有些地方一年三熟经济结构(1)一些地区出现了固定种植某种________的农户(2)棉花在内地的种植始于________,在元朝得到大力推广,南方植棉逐渐普遍边疆农业在辽夏金元统治之下,漠北、东北、西北、西南的农业都有显著进步2.手工业的发展制瓷业(1)宋朝出现了________;元朝烧出了新型彩绘瓷器青花瓷和釉里红(2)________时期,瓷器成为继丝绸之后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矿冶业北宋时期煤的开采量很大,都城________的居民普遍使用煤作燃料印刷业宋元时期发展迅速,有力地推动了________的普及,进一步带动了造纸业的发展知识点2商业和城市的繁荣1.商业发展的高峰市场基层市场蓬勃涌现。

宋与辽夏金各政权之间通过________进行互市交易,民间贸易也相当活跃货币北宋:钱币年铸造量多并开始出现________元朝:在全国范围内将纸币作为________发行海外贸易(1)税收:________成为宋元两朝国库的重要财源(2)商品:大型远洋海船装载丝织品、瓷器等,远销________许多国家和地区,输入中国的商品则以香料、珠宝等为主(3)外贸港口:主要有广州、泉州、明州等2.城市宋朝东京和南宋临安人口多时均超过百万,市场活跃,交易频繁,娱乐活动丰富多彩元朝元朝恢复临安的旧称杭州,它被外国旅行家称为“世界最富丽名贵之城”。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 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点(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 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点(中外历史纲要上)

法】
④引发党争与分裂,未能挽救衰亡。
①改革要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和利益
②改革措施必须行之有效,具有广泛群众基础; 启示 ③改革要有长远目标,不可操之过急;要讲究策略和步骤;
④改革要注意用人得当等。
考点训练
1 、 宋朝在州府设通判,重要州府设两名,民户少的州可以不置,但若武官任知州,则
必置。通判有自己专属的衙门通判厅,与知州(府)共议政务、同署文书,“有军旅之事
A ,则专任钱粮之责”。据此可知,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是( )
A.规范地方行政
B.防止武人干政
C.提升军事能力
D.削弱州府权力
2 、 王安石在变法中“募饥民修水利”,以“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与
“煮粥赈灾”“开仓放粮”等赈灾方式相比,王安石此举力图( C )
A.尽量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
B.稳定灾区的社会秩序
以"理财"、"整军"为中心,加强国家对农业、商业、军事、科举,教育等诸多领域的控制
原则
和管理 ①富国: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均输法(徙贵就贱,用近易远,协调供需)方田 均税法、市易法(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 措施 ②强兵:恢复“兵农合一”征兵制,取代募兵制。如: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军器监 ; ③育才:改革科举制、整顿太学。
(5)为了增加政府收入,统治者支持、鼓励;
(6)经济重心南移,人口压力增大。
考点训练
5、以诗证史是史学研究的方法之一。表1中宋人诗句与其可以反映出的历史现象对应
A 正确的是诗句( )
诗句
历史现象
A 碧豆密争桑荫底,绿荷杂出稻花中 土地利用率提高
B 尽将精好输公赋,次把斗升求市人 赋税征收货币化

历史必修二: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历史必修二: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提示 古代的山东、山西与现在的山东省、山西省不是一个概念,它们是以河南崤 山为界,以东为山东,以西为山西。
(2)龙门碣石以北是传统的农业区,但经济实力有限。( × )
提示 龙门碣石以北是传统的畜牧区,并非农业区。 3.特点 从战国到东汉,全国的经济区域呈现出多样性和经济实力发展 不平衡 的特点。
二、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
√C.经济重心南移带动文化重心南移
D.南方人更热衷于当官
123456
解析 从表中可明确看出,明朝内阁大学士中南方人数大大多于北方人数。从经济
与文化的关系层面来分析,题干表格信息实际上反映了经济重心的南移带动了文化
重心的南移,故选C项。
南方
北方
南浙福四广贵江湖广云北山山河陕
直江建川西州西广东南直东西南西
应用1 画像砖的整幅画面以船纹为主,反映出汉代江南地区的经济生活状况,显示 了这一地区人口稀少, 生产技术 落后,开发缓慢的经济特征。
史料二 入宋以后……不论是政治上的风云人物还是文坛领军人物,大多是南方的面 孔了。在科举考试中,南方人的优势明显,北宋后期不得不采取南北分卷的制度,特 许南北方分别考试,单独录取,以维持南北地区间取士人数之大体均衡。
知识结构
返回

核心素养
时空观念
汉代司马迁划分的四大经济区
应用 司马迁根据汉代经济分布的特点, 将全国划分为四大经济区:图中A 是 山西 、B是山东 、C是龙门碣石以北 、 D是江南 。其中长期居于全国经济重心 地位,属于黄河流域的传统农业区的是 A(山西) 和 B(山东) 。
史料实证
1.印证教材观点 史料一 下图是汉朝反映江南地区百越族经济生活的画像砖。
判断正误 经济重心南移经历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奠基、中唐以后开始、南宋时期最终完成的发

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江南
长江以南
经济实力差距较大
龙门碣 石以北
山东、山西以 北
传统的畜牧业或半农 半牧区,经济实力十 分有限
①四大经 济区是司 马迁根据 汉代经济 自然条件优越,开发 分布的特 较早,人烟稠密 点而划分 的 ②从战国 地势复杂,气候炎热 到东汉, 潮湿,不利于开发。 全国的经 大部分地区人口稀少, 济区域已 生产技术落后 呈现出多 样性和经 济实力发 展不平衡 气候寒冷,土地贫瘠 的特点
岳 麓 版 历 史
第一单元 答案: 一、1.山西 江南 龙门碣石以北 汉代经济分布的
特点
2.全国经济重心
畜牧区或半农半牧
3.多样性
岳 麓 版 历 史
经济实力发展不平衡 二、1.两晋之际 2.唐安史之乱 三、1.中原人口 南方社会环境 南宋 汉族统治阶级内乱,少数民族内迁 安史之乱 南迁 3.两宋之际 劳动力 2.孙吴 东晋 靖康之变 技术 中唐 南朝 生产工具
第一单元 以上材料体现了中国古代的什么历史现象?它对中国 经济格局产生了什么影响?
岳 麓 版 历 史
第一单元
岳 麓 版 历 史
第一单元 本课第一目“四大经济区的形成”,分析了我国古代 经济发展的多样性和不平衡性。第二目“中原人口的大量
外迁”,介绍了古代中原人口大量南迁的三次高潮及南迁
的原因和影响。第三目“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分 析了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原因及影响。贯穿于 本课的线索是“经济重心”,即介绍分析古代经济重心及 其南移以及南移的原因和影响。
岳 麓 版 历 史
第一单元 2.过程 (1) 初 步 开 发 : 经 过 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的开发,江南地区初步形成了稻麦兼种、水

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4篇)

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4篇)

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经济重心的南移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的时间:南宋时期。

南方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发展的表现:1)水稻跃居全国粮食作物首位;4)桑蚕业的中心也由北方移到南方;5)官府在杭州、苏州、成都等地都设有官办的丝织作坊,江浙一带出现了“机户”;6)南宋末年,海南岛已发展出较为先进的棉纺织工具;7)江西景德镇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

海上丝绸之路:1)背景:由于西夏的兴起,中原通往西域的中外商路受阻;商业的繁荣和经济中心的南移,促使宋朝政府重视并鼓励海外贸易。

2)三大外贸港:广州、泉州、明州。

3)表现:在贸易港口设立市舶司;设有专供外国商人居住的“番坊”和用于番货贸易的“番市”。

4)大宗贸易商品:香料、丝织品和瓷器。

5)路线:以中国泉州为起点,可通往日本、高丽、东南亚、印度、波斯和阿拉伯。

6)影响:不仅是宋朝政府获得了巨额的财政收入,也给通商各国的文明进程增添了活力。

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二)文学成就(1)诗经:收录了西周到春秋的三百多首诗,分风、雅、颂三部分,是现实主义的源头、儒家经典。

(2)楚辞:屈原是代表人,《离骚》是代表作、浪漫主义源头。

(“风”“骚”并称)(3)汉赋:词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反映大一统景象。

代表人物有司马相如、张衡等。

(4)唐诗:社会繁荣、对外开放、科举考试促进了唐诗的繁荣。

代表人物有李、杜、白等。

(5)宋词:有柳永、李清照等为代表的婉约派,苏轼、辛弃疾等为代表的豪放派。

(6)元曲:包括元杂剧和散曲,代表人物有关汉卿、马致远。

(7)明清小说: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出现了四大名著以及文言短篇小说《聊斋志异》和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等。

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三)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1、古代商业发展:①商朝:职业商人和最早货币产生②周朝:商业由官府控制(工商食官)③春秋战国:私商逐渐取代官商成为商人主体;商业繁荣,形成了许多都会④隋唐:长安、洛阳、扬州等成为闻名中外的商业大都会;对外贸易发达;城市里坊市分开⑤宋朝:对外贸易发达;出现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打破市坊界限,店铺随处可设,农村中出现草市;打破日中为市限制,出现晓市、夜市⑥明清:涌现出许多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如徽商、晋商2、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①商业起源很早,并且在不断地发展。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2_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及原因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2_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及原因

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及原因一、过程1.东晋南朝:趋向平衡。

西晋灭亡以后,南方地区经历了从东晋南朝的政权更替。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差距缩小、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

2.隋唐五代:开始南移。

隋唐时期,南北方经济均获得极大发展。

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

但是安史之乱以后,北方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北方经济再次受到严重破坏,至唐朝后期,已经出现了“赋之所出,江淮居多”的现象。

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战乱频繁,而南方战祸较少,相对安定。

整个五代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南方日益成为全国经济的先进地区,人口数量超过了北方。

3.两宋时期:最终完成。

两宋时期,北方同样战乱频繁。

北宋灭亡以后,南宋政权偏安于东南一隅,使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

当时太湖流域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江南的农业生产已经超过北方,完全取代了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

至元朝,为解决“南粮北运”问题,还大力兴办漕运和开辟了规模空前的海运,足以说明南方经济的重要性。

可见,南宋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的阶段。

明清时期,南方经济中心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

二、原因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发生南移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主要表现在:1.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安定,为南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

例如隋唐时期社会经济比较繁荣,但后来由于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的影响,北方的社会安定受到了破坏;五代十国期间,北方几乎平均每十年就要爆发一次大规模战争;两宋期间。

与少数民族政权对峙,战争更是接连不断。

2.北方大量劳动人民为了躲避战乱而南迁,充实了南方的劳动力,并且带去先进的工具和技术。

例如从西晋末年到南朝开始,北方南迁的农民达九十万之多,占北方总人数的八分之一。

这就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

南迁的北方人民还给南方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

南方地区从火耕水耨的原始耕作方法,发展到用粪来作肥料。

高中历史 第1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课时作业3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岳麓版必修2-岳麓版高一必

高中历史 第1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课时作业3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岳麓版必修2-岳麓版高一必

课时作业3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基础巩固1.四大经济区中在汉唐时期居于全国经济重心地位的是( )①某某地区②某某地区③江南地区④龙门碣石以北地区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解析:汉唐时期,全国经济重心在黄河流域。

答案:A2.中原地区能够率先成为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其决定因素是( )A.诸侯争霸的中心B.政治中心所在地C.铁器牛耕率先出现并普及D.文化昌盛,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中原地区的平原多利于农耕,生产工具的发展提高了生产力,C项中铁器和牛耕属于生产力的发展,加之中原地区农业经济高度发达,故能够率先成为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

答案:C3.《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而足……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这说明汉代江南的经济状况是( )①人烟稀少②耕作技术落后③商品交换不发达④贫富分化的程度较低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D.③④解析:从“地广人稀”可以看出①项,“火耕而水耨”可以看出②项,“不待贾而足”可以看出③项,“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可以看出④项。

答案:A4.两晋之际我国人口迁移的原因有( )①战乱②少数民族内迁③自然灾害④环境恶化A.①②④B.③④C.②③D.①④答案:A5.中唐以后,某某成为全国经济中心。

这反映的主要问题是( )A.江南经济开始得到开发B.江南经济逐渐超过北方C.江南正式成为经济重心D.南北经济发展趋向平衡解析:中唐以后,南方经济逐渐超过北方。

答案:B6.对南宋时期江南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的因素包括( )①中原人口南迁②政治重心南移③南方政局相对比较稳定④自然条件较好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结合南宋时期分析不难判断。

答案:D7.我国的南北分界自古是淮河秦岭一线。

据美国学者贾志扬统计,唐代科第人物北方占绝对优势,然而到了宋朝,考中进士淮河以南却占了95.2%。

山东省东营市历史高一上册期中达标自测试题及答案

山东省东营市历史高一上册期中达标自测试题及答案

山东省东营市历史高一上册期中达标自测试题班级: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一、单选题(每题3分)1.下列关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表述,正确的是:A. 唐朝时期经济重心已完成南移B. 北宋时期南方已成为全国经济重心C. 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主要是北方战乱频繁D. 经济重心南移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但仅限于经济领域答案:C解析:唐朝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开始明显,但并未完成;北宋时期,南方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到南宋时期,南方才真正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包括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等;经济重心南移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不仅限于经济领域,还影响了文化、社会结构等多个方面。

2.下列哪项不属于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特点?A. 以小农经济为主体B. 实行精耕细作C. 广泛采用机械化生产D. 强调天人合一的农业思想答案:C解析:中国古代农业发展以小农经济为主体,实行精耕细作,强调天人合一的农业思想,但并未广泛采用机械化生产,因为当时的技术条件和社会环境还未达到这样的水平。

3.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表述,错误的是:A. 春秋战国时期,商业活动逐渐活跃B. 汉代开辟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贸易C. 唐朝时期,坊市制度严格限制商业活动D. 宋朝时,纸币成为全国唯一的流通货币答案:D解析:春秋战国时期,商业活动逐渐活跃;汉代开辟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贸易;唐朝时期,坊市制度严格限制商业活动的时间和地点;宋朝时,纸币(如交子)开始出现并逐渐流通,但并非全国唯一的流通货币,铜钱、白银等仍是重要的流通货币。

4.下列哪项不是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表现?A. 城镇商业繁荣B. 区域性商帮的出现C.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D. 出现了现代银行体系答案:D解析:明清时期,城镇商业繁荣,区域性商帮(如晋商、徽商)的出现,以及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如江南地区的纺织业),都是商业发展的重要表现。

湖南省衡阳市湖湘教育三新探索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联考 历史参考答案

湖南省衡阳市湖湘教育三新探索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联考 历史参考答案

2023年11月湖湘教育三新探索协作体高一期中联考历史参考答案1.A【解析】考点:中华文明的起源。

根据材料“中华文明的直接源头有多个”“又以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为主,是多种区域文明交流、融合、升华的果实”,可知该材料意在说明中华文明的形成具有鲜明的“多元一体”特征,所以A选项符合题意,其余选项与材料所给信息无关。

2.C【解析】考点:商周国家管理制度。

商朝内外服制下,商王被认为是联盟的“诸侯之长”,是一种松散的政治联盟。

西周分封制下,“封建亲戚,以蕃屏周”,以宗法血缘为纽带,层层分封,周天子成为“诸侯之君”,成为“天下共主”,王权呈现强化的趋势。

C选项正确。

A选项无法从图片中取得有效信息,属于无关选项;B选项两者皆有,无法体现变化;D选项是郡县制的影响。

3.C【解析】考点:商周青铜文明。

研究历史,尤其是上古历史,既要利用文献,又要利用实物,用出土实物来证明文献,用文献记载来解读出土文物,双重互证,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久远年代的历史研究。

故C选项说法最为合理。

A选项认为出土实物是唯一可信史料,表述过于绝对,应排除。

B选项认为《尚书》不具备史料价值,错误。

《尚书》作为一部编年体史书,记录了大量的历史事件和文献资料,是研究古代历史宝贵的资料来源。

D选项认为历史事件必须具备实物与文献相互印证才具有真实性,“必须”这一表述过于绝对,应排除。

答案:C。

4.C【解析】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

鲁国三桓四分公室、晋国六卿倾轧和齐国田氏的专权,是一个卿大夫发展壮大,进而夺取诸侯王权力的过程,反映了宗法分封制趋于瓦解。

故C选项正确,D选项有误。

A选项与史实不符,历史上战国后期社会发展渐趋于统一。

B选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答案:C。

5.A【解析】考点:先秦华夏认同。

在夷狄认同华夏的过程中,文化的地位比血缘重要,政治发挥的作用比血缘、文化等因素更为重要。

故A选项正确,排除B和C选项;D选项表述错误。

6.B【解析】考点:商鞅变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历史经济重心的南移第2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复兴高级中学徐宁[教学目标]1.知道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过程和表现;知道海上丝绸之路兴起的原因、概况、主要商品及其影响。

2.通过思考和概括唐朝中晚期至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养成综合归纳的能力;通过思考和总结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我国的农业、手工业生产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商业和对外贸易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居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对外贸易的发展为传播中国古代文明、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

通过学习考古领域探寻海上丝绸之路的动态研究进程,了解中国考古工作者对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古沉船进行考察、捞掘以重现历史上中国人走向世界的辉煌过程,培养历史研究的兴趣与热情,进一步引发民族自豪感。

[重点与难点]重点:海上丝绸之路。

难点: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说明: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为传播中国古代文明、促进世界文明发展作出了贡献,故为本课重点。

经济重心的南移需要从政治、经济、自然等多角度全面分析和理解,对学生理解分析能力的要求较高,故为本课难点。

[教学设计]1.导入新课2.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气候影响,宋代以前粮食主要以旱地作物小麦、粟为主,这类作物适宜生长的环境是北方的温带大陆气候。

北宋时占城稻传入,到南宋成为主要农作物,明朝时产量提高、面积扩大,水稻不适宜在温带大陆性气候下种植,而适宜在江南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内种植,这里光热条件好,雨热同期,水资源丰富,水利工程开发好。

江南多以平原丘陵区为主,土层深厚,易于开垦和操作。

茶树、甘蔗、柑橘这些经济作物更是适宜在江南种植。

交通运输及海外贸易也促进了江南的发展。

(7)黄河流域农业生态的恶化北方水土流失严重,自然资源遭到破坏,环境恶化,影响了农业生产。

这种情况主要是人为的烧毁森林、滥垦荒地造咸的,结果造成水土流失,土地面积减少。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朝长江流域仍是“江南卑温,……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

”汉以后长江流域开发进程加快,至南朝后期沿赣江一带已开发成重要的稻米产地。

从东晋、南北朝到隋唐宋朝时期的几百年间,北方战乱频繁,人口大量南徙,使南方人口明显大增,移民纷纷转向丘陵山区开荒种地,从而促进了长江流域山区的开发。

——李文澜《唐代长江中游水患与生态环境诸问题的历史启示》材料二:在长江流域早期开发中,畲田开发是一种典型形式。

畲田,“峡中刀耕火种之地也,春初砍山,众木尽噘。

至当种时,伺有雨候,则前一夕灭之,借其灰以粪。

明日雨作,乘热下种,即苗盛倍收。

”这种耕作方式至今在我国四川、云南等长江流域地区仍有所见。

材料三:历史上荆江洪水水位抬高统计3.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史性地抵达中东历史名城、阿曼首都马斯喀特,开始全球火炬传递第9站的活动。

中国驻阿曼大使潘伟芳近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北京奥运圣火在马斯喀特的传递将成为具有千年历史的“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马斯喀特是阿曼苏丹国首都,位于阿拉伯半岛东端,是阿拉伯半岛的“东大门”,也踞守着波斯湾的门户。

潘伟芳大使说,其实对于中国人来说,阿曼并不陌生,因为马斯喀特就是古代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在中东地区的起点:“中国同阿曼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关系,早在1500多年前,阿曼的水手就利用木质帆船远渡重洋,在海上漂流两年多时间,最后到达中国南部港口广州或泉州,这就是阿曼水手开辟的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它也见证了两国人民古老的传统友谊。

”8~9世纪时,阿曼已然成为中国唐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

郑和在七下西洋的过程中曾经四次到访阿曼。

思考:请大家阅读本目,归纳海上丝绸之路兴起的原因?具体表现?内容和影响?兴起的原因:传统商路受阻;商业繁荣和经济重心南移;政府鼓励(南宋统治者认为“市舶之利,颇助国用”,所以实行鼓励对外贸易的政策。

例如:商人如能招致外商,可授一定官职;管理对外贸易的官吏如能发展通商关系,也可以得到晋级的机会。

)具体表现:通商国约50余;东南沿海贸易三大外贸港(广州、泉州、明州);设立市舶司(管理贸易事务,征收商税);设有“番坊”与“番市”。

内容:输入香料、珍宝、药材等商品与输出丝织品、瓷器、茶叶等商品;“海上丝绸之路”或“香料之路”名称由来。

内外影响:宋获得巨额的财政收入(绍兴末年,泉州、广州两市舶司每年收入达200万贯,约占当时南宋政府年度财政总收入的二十分之一);也给通商国文明进程增添活力。

课外拓展:考古发现――中国“寻宝”海上丝绸之路中国考古工作者正在对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古沉船进行考察、捞掘,以重现历史上中国人走向世界的辉煌。

丝路起始:打捞“南海Ⅰ号”“南海Ⅰ号”长30.4米,宽9.8米,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船舱内保存文物总数为6万~8万件。

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一直以来大多是依据文献资料,“南海Ⅰ号”文物将为之提供丰富的实物依据。

在“南海Ⅰ号”前期探摸工作中出水的文物,大多是中国与外国间的贸易货品,其中以瓷器为主,还有金饰、漆器、石制、木质、金属制品等生活用品。

其中有类似阿拉伯手抓饭时使用的“喇叭口”瓷盘,还发现了眼镜蛇骨骸,专家推测为船上曾住有阿拉伯、印度商人,眼镜蛇为其饲养的宠物。

专家由此判断,当时这艘古船正赴西亚或者中东地区进行海外贸易,这也应该是在“海上丝绸之路”的西向航线上。

“南海I号”现已出水2000多件完整瓷器,汇集了德化窑、磁灶窑、景德镇、龙泉窑等宋代著名窑口的陶瓷精品,品种超过30种,多数可定为国家一级、二级文物。

出水瓷器带有明显的异域风格,被认为是宋代接受海外订货“来样加工”的产品。

中国古陶瓷协会会长、陶瓷鉴定泰斗耿宝昌对着“南海I号”上出水的瓷器连呼惊叹:“搞了一辈子的瓷器研究,却从未见过如此多的瓷类珍宝,很多连听都没听说过!”丝路中途:发掘“华光礁Ⅰ号”南宋中期的一天,一艘从福建地区驶出的货船在西沙群岛附近借着北风向东南亚行驶,突然海面上狂风大作,这艘排水量在60吨以上的木制帆船,飘至华光礁北边搁浅后慢慢沉入海底。

800多年过去了,1998年,中国考古队员在渔民的带领下发现了这条沉船,并给它命名“华光礁Ⅰ号”。

这艘古船船体残长20米,宽约6米,舷深3~4米。

“‘华光礁Ⅰ号’沉船是我们第一次在中国远海发现的海上丝路的‘珍珠’,有了它,海上丝路中国段才算完整。

”中国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主任张威告诉《国际先驱导报》。

2007年3月开始,中国考古工作者开始对该船进行抢救性挖掘。

据张威说,以前由于技术和资金方面的限制,中国对水下文物考古限于近海,“华光礁Ⅰ号”沉船遗址探秘,将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考古工作由近海推向远海。

“华光礁Ⅰ号”出水文物,证明了南宋时期中国海上丝路贸易的繁盛。

当时的中国商船主要从广州、泉州、宁波、扬州等地出发,到达波斯湾、红海,乃至北非和地中海沿岸国家。

丝路终段:肯尼亚搜索沉船几百年前,一艘中国商船在肯尼亚东南海岸的拉穆附近触礁沉没,船员们为了求生,爬上了拉穆群岛中的帕泰岛。

至今,帕泰岛上还生活着可能是中国人后裔的非洲人。

随着当地越来越多的中国瓷器碎片、甚至完整的精美瓷器被渔民们无意间打捞出水,这个传说似乎也渐渐变得真实起来。

经过专家鉴定,在这些瓷器中有一部分的确为郑和船队年代航海遗留的文物,也就是说,中国沉船在肯尼亚海域的确有存在的可能!这也揭开了中4.小结[资料附录]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

果嬴蛤,不待贾而足。

地势饶食,无饥馑之患。

以故窳偷生,无积聚而多贫。

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干金之家。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材料二: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白居易《忆江南》材料三: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杜牧《江南春》材料四: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林升《题临安邸》材料五:(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成熟),则数郡忘饥。

——《宋书》材料六:——摘自杨远《西汉至北宋中国经济文化向南发展》材料七:汉朝长江流域仍是“江南卑温,……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

”汉以后长江流域开发进程加快,至南朝后期沿赣江一带已开发成重要的稻米产地。

从东晋、南北朝到隋唐宋朝时期的几百年间,北方战乱频繁,人口大量南徙,使南方人口明显大增,移民纷纷转向丘陵山区开荒种地,从而促进了长江流域山区的开发。

——李文澜《唐代长江中游水患与生态环境诸问题的历史启示》材料八:在长江流域早期开发中,畲田开发是一种典型形式。

畲田,“峡中刀耕火种之地也,春初砍山,众木尽噘。

至当种时,伺有雨候,则前一夕灭之,借其灰以粪。

明日雨作,乘热下种,即苗盛倍收。

”这种耕作方式至今在我国四川、云南等长江流域地区仍有所见。

材料九:历史上荆江洪水水位抬高统计材料十:唐代至清末长江较大水灾初步统计——材料二、三、四均相自《长江流域水患研究》[板书设计]过程原因现[训练设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朝长江流域仍是“江南卑温,……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

”汉以后长江流域开发进程加快,至南朝后期沿赣江一带已开发成重要的稻米产地。

从东晋、南北朝到隋唐宋朝时期的几百年间,北方战乱频繁,人口大量南徙,使南方人口明显大增,移民纷纷转向丘陵山区开荒种地,从而促进了长江流域山区的开发。

——李文澜《唐代长江中游水患与生态环境诸问题的历史启示》材料二:在长江流域早期开发中,畲田开发是一种典型形式。

畲田,“峡中刀耕火种之地也,春初砍山,众木尽噘。

至当种时,伺有雨候,则前一夕灭之,借其灰以粪。

明日雨作,乘热下种,即苗盛倍收。

”这种耕作方式至今在我国四川、云南等长江流域地区仍有所见。

材料三:历史上荆江洪水水位抬高统计材料四:唐代至清末长江较大水灾初步统计——材料二、三、四均相自《长江流域水患研究》问题:1.结合历史知识分析长江流域开发的进程和原因。

2.结合材料分析长江流域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3.运用哲学价值观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长江流域古代开发的认识。

参考答案:1.进程:西汉以后开发进程加快,至唐宋时长江流域逐步成为中国的经济重心。

原因:江南自然条件优越,政治安定;北方战乱;劳动人民南迁。

2.问题:生态环境破坏,水位抬高,水灾逐年增加。

原因:落后的耕作方式(畲田)导致植物被破坏,水土流失。

3.认识:古代长江流域的经济开发,只注重了自然的经济价值,忽视了自然的生态价值。

这种片面的价值观,导致了对大自然的过度挥霍,最终遭到自然惩罚。

因此,今后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应重视环境保护,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