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本源 让语文课堂走进生活田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归本源让语文课堂走进生活田园
——小学室外语文学习活动的组织与调控
【内容摘要】室外语文学习活动只有组织与调控得当,才会使得语文教学这个系统真正变得开放,有效地与外界有物质的、信息的交流,从而变得极富生命活力。本文从室外语文学习活动组织和调控的三大困惑切入,解构了解决困惑的基本对策,并分列层面举隅说明了对策施行的具体操作。
【关键词】室外语文学习活动组织与调控困惑对策
室外语文学习活动以其浓厚的趣味性、感受的直观性、时空的开放性、过程的实践性适时地走进了我们的课堂,使得幽雅秀气的校园风貌、清新隽永的自然风光成了我们宝贵的教学资源,彰显了我们的语文教学的生命活力。如何才能更为有效地进行组织和调控呢?
一、组织和调控的三大困惑
室外语文学习活动受制约较多:一是学习内容和室外环境的相互制约;二是室外环境对语言学习方式的制约;三是对教师调控能力的要求高。因而,在实践时我们常在关键处迷惑。
1.室外语文学习活动如何在室外这个特定场域中把握课堂的有效性
由于室外活动的特点,如何可以将学生的情绪调动到空前活跃的程度却并不失控?学生的活跃如何做到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学习内容与范围之内的活跃,而不是无目的、无秩序、无方向的乱“活”?如何在尽情地发散之后,又巧妙地收回到语文教学内容与目的上来,让学生的思维与情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之中尽情地、极大程度地得到发挥?如何在这活跃的气氛下,对学生进行语言、语法、逻辑等方面的矫正,从容地、不留痕迹地将一项项语文基本功的综合训练,扎扎实实地落在每一个学生身上,从而不至于导致“活动”趋向表面化、形式化?
2.室外语文学习活动把语文学习带入生活的源点,但如何才能做到不“喧宾夺主”
室外语文学习活动由于其突出开放性、主体性、挑战性,很适合于能力培养,诸如自主学习的能力、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所以,有些老师动不动就让学生走出课堂,恨不得什么内容都到室外习得:上《长城》希望能带着孩子去长城;学《鲸》就希望去大海……我们应该清醒:室内语文学习活动在培养学生语言素养上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价值。如何权重室内外才更有针对性,更有效率,更能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
3.室外语文学习活动使语文学习活动走出狭窄的视野,但来到了广阔的天地并不等于就来到了语文学习的乐园
虽然室外语文学习活动使语文学习走出狭隘,但学生只有在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环境中才会积极主动。如果说环境脱离了学生的已有经验,超越其所能接受的界限,他们就难以介入环境,也就无法与环境产生交流、共鸣。因此,如何洞察学生的需要,寻找或创设与之相适的环境,避免学生的室外学习兴趣成为“昙花一现“,就成了亟需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
二、解决困惑的基本对策
1.“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活”与“实”的统一
由于室外语文学习活动的特殊性,如何在活跃的气氛下,将语文基本功训练扎扎实实地落在每一个学生身上,从而不至于导致室外语文学习趋向表面化、形式化呢?
(1)“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一次室外语文学习活动要达到什么目的、什么要求,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并要告诉学生;每次活动应有详细计划,应有连续性。同时要注意不管我们的学习活动涉及到哪个领域,哪门学科,采取哪些方式,其落脚点都在“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2)“形散而神不散,表乱而内不乱”。室外语文学习活动易“活”,也易“乱”。教师在课堂上把握好、引导好,是解决“活而不乱”的关键。一是要把握好整体方向——明确教学目标不能变;二要是规范好学生的室外学习习惯,比如:爱惜环境、尊重他人创造与想象等。
(3)“适当‘纵容’,善待‘偶然’”。室外环境中肯定会出现许多这样、那样的偶然事件。我们应采取“宽容”、“转换”、“停顿”、“幽默”、“暗示”等策略,让学生在尝试中得出结论,在交流中产生共鸣,在运用中获得满足,使室外语文学习活动真正“活”起来了。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室外”与“室内”的融贯
室外这个特定场域更适合深入体验、直观感受等实践性学习方式,对文本的感悟更多的时候适合在室内环境下的静心吟咏。因此,作为引领者更需注意做好协调,使内外和谐。
(1)强化认同与贯通,明确室内学习对室外学习的重要价值。“小学语文课文大多是经过反复推敲的名篇佳作,在教学中要努力创设一种充满生命活力的情境,引领孩子感悟文章的内涵和诗意,品味隐藏在语言文字中的作者的浓浓情意。”因此,语言实践主要还应该立足于课内。室内语文课指给了方向,我们才能在室外大胆探索;室内给了深厚的底蕴,我们才能在室外尽情滋补。至于选择室外还是室内,则需要针对不同课堂的不同要求,适者生存。
(2)引导走进生活,在室外田园中充盈室内建构的自我。室外与室内一脉相承,又有突破与创新,可以成为室内的辅助和调剂。我们应该充分运用室外语文学习活动的优势,积极引导学生将“狭窄的眼界”变为“广阔的世界”,在室外语文学习情景中培养并发展个性特长与能力,让学生张开感知之网,从“熟视无睹”到“敏于感知”,从寻常中洞察不寻常,并能将这些发现诉诸笔端,日渐丰富其内心世界。
3.“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短暂”向“持久”的转变
如何洞察学生的需要,寻找或创设与之相适应的环境?如何使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不会因室外语文学习活动的次数增多而逐渐降低呢?
(1)用“童贞的眼睛”,引领“室外的学习世界”。我们教师首先要走进学生的生活:看看他们穿的、玩的、用的是什么;听听他们谈的、唱的、说的是什么……在学生的生活中寻找室外语文学习活动素材,开掘童趣。这样,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语文的题材就会取之不竭。
(2)消除学习的痕迹,激发走进生活田园的兴趣。布鲁纳说:“要使学生对一个学科有兴趣的最好办法,是使他感到这个学科值得学习。”我们应尽可能地使室外语文学习活动与周围的山水、田园等建立相关性的联系,以唤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亲切与好奇。
(3)以效用为主体,让评价弥漫生活的气息。儿童的生活语言极为丰富:有的想象奇特,极有灵气;有的咄咄逼人,透着虎气……我们可留心收集学生日常生活语言,并在室外学习中加以利用。例如,有一天下了一场大雨,我们在走廊上赏雨,忽然有个学生说:“一定是老天爷伤心透顶了,这雨就是从他眼里流出的热泪,洒得满天都是……”多么有趣的想象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