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相关论文
毕业论文中国货币政策分析
引言货币政策是指政府或中央银行为影响经济活动所采取的措施,尤指控制货币供给以及调控利率的各项措施。
而我们中国,自1998年起就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稳健的货币政策。
即以币值稳定为目标,正确处理防范金融风险与支持经济增长的关系,在提高贷款质量的前提下,保持货币供应量适度增长,支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坚持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是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及巩固和发展宏观调控成果的需要,也是维护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举措。
货币政策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一国货币政策的出现往往与当时的社会大环境相得益彰。
稳健的货币政策是98年以后才渐渐稳定下来并付诸实施的,可见在当时的社会经济环境为其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一、稳健的货币政策形成的背景(一)90年代初的房地产热,为稳健货币政策的实施创造了大的宏观环境。
90年代初的房地产和开发区热,使得部分中小金融机构的风险问题到了97、98年时已相当突出。
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操作性风险等几大风险交互错杂,又衍生出更多的子风险,而原有的货币政策已经不能与此时的经济环境相得益彰。
1995年颁布的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我国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而实质上,我国货币政策面临着来自中央政府的多目标约束:物价稳定,促进就业,确保经济增长,支持国企改革,配合积极财政政策扩大内需,确保外汇储备不减少,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
这一系列的约束,无疑让政策执行时的效果大打折扣。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国货币政策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坚持稳定物价的单一目标,逐步弱化直至消除多目标约束成为当务之急。
(二)实际有效贷款需求不足,对稳健货币政策的建立提出了现实的要求。
尽管当时社会总需求不足的矛盾已经暴露,但是最突出的还是结构性问题,实际有效贷款需求不足。
具体地说,这些结构性问题包括七个方面:1 1、二元经济结构继续强化,反差过大。
改革开放以来,二元经济结构并不是在持续转化,而是经常出现波动、迁回、反复甚至强化的趋势。
《2024年汇率波动、金融稳定与货币政策》范文
《汇率波动、金融稳定与货币政策》篇一一、引言在全球化经济背景下,汇率波动、金融稳定和货币政策之间的相互作用变得越来越复杂且重要。
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三个主题的内在联系,以及它们对国家经济的影响。
我们将分析汇率波动的成因,探讨金融稳定的重要性,并讨论货币政策如何影响这两者。
二、汇率波动的成因与影响汇率,即两国货币之间的相对价值,是国际经济交流的重要工具。
汇率的波动主要受到经济基本面、政策因素以及市场情绪的影响。
经济基本面的变化,如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利率等,都会对汇率产生影响。
政策因素,如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以及贸易政策等,也会对汇率产生显著影响。
此外,市场情绪和投机活动也会对汇率产生短期影响。
汇率波动对经济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它会影响国际贸易和投资。
汇率的变动会影响出口商品的价格,从而影响国家的贸易平衡。
其次,汇率波动也会影响国际资本流动,从而影响国家的金融市场稳定。
此外,汇率波动还可能对国家的货币政策产生影响,因为央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需要考虑汇率的变动。
三、金融稳定的重要性金融稳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一个稳定的金融系统能够为实体经济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促进经济发展。
相反,金融不稳定可能导致资金链断裂,引发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造成严重冲击。
因此,维护金融稳定是各国政府和央行的重要任务。
金融稳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金融市场结构、金融机构的稳健性、监管制度的完善性等。
为了维护金融稳定,需要政府、央行、金融机构和市场的共同努力。
这包括加强金融监管、改善金融市场结构、提高金融机构的稳健性等。
四、货币政策对汇率与金融稳定的影响货币政策是央行为了实现宏观经济目标而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利率政策、货币供应等。
货币政策对汇率和金融稳定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货币政策通过影响利率来影响汇率。
当央行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时,会提高利率,从而使得本国货币升值。
相反,当央行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时,会降低利率,从而使得本国货币贬值。
《2024年结构性货币政策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范文
《结构性货币政策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篇一摘要:本文旨在探讨结构性货币政策对企业创新的影响。
通过分析结构性货币政策的实施背景、企业创新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结合实证研究方法,本文深入探讨了结构性货币政策如何影响企业创新投入、创新成果及市场应用。
研究发现,结构性货币政策能够显著提升企业创新投入,推动企业进行创新活动,并对企业创新成果的市场应用产生积极影响。
一、引言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货币政策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工具之一,其结构性调整对于促进企业创新具有深远的意义。
面对经济全球化、技术变革以及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已成为其持续发展的关键。
因此,研究结构性货币政策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对于优化货币政策、促进企业创新具有重要价值。
二、结构性货币政策的概述结构性货币政策是指通过调整货币政策的结构,引导资金流向特定领域或特定类型的经济主体,以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和转型升级。
这种政策手段主要包括定向降准、再贷款等措施,其核心目的在于刺激特定行业或企业的发展,优化资源配置。
三、企业创新的现状及影响因素随着科技进步和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创新的压力与动力日益增强。
当前,企业创新面临诸多挑战,如技术更新速度加快、市场竞争加剧等。
同时,企业内部因素如研发投入、人才储备、组织管理等也对创新产生重要影响。
此外,政策环境尤其是货币政策对于企业创新的支持程度也是不可忽视的外部因素。
四、结构性货币政策对企业创新的影响1. 结构性货币政策对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研究表明,结构性货币政策的实施显著提升了企业对于创新的投入。
由于货币政策的定向调整,使得资金更加容易流向具有创新潜力的企业和项目。
这些政策措施降低了企业的融资成本,提高了企业的资金流动性,从而鼓励了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推动创新活动的开展。
2. 结构性货币政策对企业创新成果的影响在资金支持和政策引导下,企业能够更加顺利地开展创新活动,产生更多的创新成果。
这些创新成果不仅包括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还包括管理模式的创新和市场模式的变革。
我国货币政策现状分析货币银行学毕业论文(一)
我国货币政策现状分析货币银行学毕业论文(一)近年来,我国货币政策的调控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之一。
作为货币银行学专业的毕业生,了解我国货币政策现状,深入分析其调控特点和影响因素显得尤为重要。
一、我国货币政策的现状我国货币政策旨在调节货币供应量、保持货币的稳定价值、维护金融体系稳定。
随着时代背景、经济周期和市场结构的演变,我国货币政策的调控方式也在发生变化。
目前,我国货币政策主要采用“利率中立”的调控策略。
这一策略强调“稳健、中性、适度”的调控原则,即货币政策既要避免过度宽松,也要避免过度收紧,使货币政策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
二、我国货币政策的调控特点我国货币政策的调控特点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1.稳健中性。
我国货币政策强调保持稳健中性,既要抑制通货膨胀,也不能让经济出现不必要的萎缩。
2.灵活性。
我国货币政策在应对经济政策、金融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各种变化时,会根据需求进行适时和灵活的调整。
3.多元化。
我国货币政策采取了多种手段,如公开市场操作、利率调控、监管手段等。
在应对经济形势的变化时,根据需求进行灵活调整。
4.逐步开放。
我国货币政策逐步放开对外开放,加入国际货币体系,积极参与国际货币政策和监管合作等。
三、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因素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1.经济增长。
我国货币政策的调控与经济增长紧密相关。
在经济增长需要的时候,货币政策应该采取货币宽松策略。
当经济发展过快,出现通胀等问题时,货币政策应该采取相应的货币紧缩政策。
2.金融市场。
运用货币政策影响金融市场的利率、货币供给、流动性等方面的变化,从而实现金融市场的稳定。
3.国际经济形势。
我国货币政策的调控对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也十分敏感。
国际贸易、外汇市场等方面的变化都会影响我国的货币政策。
4.金融风险。
我国金融市场存在的风险也会对货币政策产生影响。
在金融市场出现系统性风险时,货币政策应采取相应措施,以保障金融系统的稳定。
综上所述,我国货币政策在实践中表现出了灵活性、稳健中性和多元化的特点。
《2024年结构性货币政策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范文
《结构性货币政策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篇一摘要:本文旨在探讨结构性货币政策对企业创新的影响。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实证分析,本文揭示了结构性货币政策在推动企业创新方面的作用机制,并进一步分析了不同类型企业在政策影响下的创新表现。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对结构性货币政策的理解,也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一、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货币政策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其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日益凸显。
结构性货币政策作为货币政策的一种重要形式,通过定向调控和精准发力,对企业的创新活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本文将重点研究这一政策对企业创新的影响,以期为政策制定者和企业决策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文献综述过去的研究表明,货币政策对企业创新具有重要影响。
在结构性货币政策的推动下,企业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创新活动中,从而提高了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此外,结构性货币政策还能通过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优化资源配置等方式,为企业的创新活动提供更好的环境。
然而,不同类型的企业在政策影响下的创新表现存在差异,这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分析。
三、研究方法与数据本文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对企业财务报表、政策文件、相关研究报告等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探讨了结构性货币政策对企业创新的影响。
同时,本文还运用了实证分析方法,通过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对政策影响下的企业创新表现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四、结构性货币政策对企业创新的影响1. 资金支持与研发投入结构性货币政策通过定向降准、再贷款等手段,为企业提供了低成本的资金支持。
这些资金主要用于企业的研发投入和科技创新活动,从而提高了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实证分析表明,受到政策支持的企业在研发投入上表现出更高的积极性,创新成果也更为显著。
2. 优化资源配置结构性货币政策通过优化资源配置,为企业提供了更好的创新环境。
政策鼓励资金流向高技术产业和创新能力强的企业,这有助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推动企业的创新活动。
《2024年结构性货币政策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范文
《结构性货币政策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篇一摘要:本文旨在深入探讨结构性货币政策如何影响企业创新。
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本文从政策实施背景、企业创新动因、政策影响路径及实际效果等方面展开分析,旨在为政策制定和实施提供参考依据,同时为企业发展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
一、引言在全球化经济的大背景下,企业创新已成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结构性货币政策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工具,其对企业创新的影响不容忽视。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出发,系统研究结构性货币政策对企业创新的影响。
二、结构性货币政策的背景及理论依据结构性货币政策是在特定时期,为了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发展质量而采取的一种政策工具。
其理论基础包括对实体经济信贷的调节、利率的调控等。
这种政策对于稳定经济增长、调整经济结构具有积极意义。
特别是对于支持新兴产业、科技创新等关键领域,其影响更为显著。
三、企业创新的动因及发展现状企业创新是企业保持竞争力的关键,也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
企业创新的动因包括市场需求、技术进步、政策支持等多方面因素。
当前,我国企业创新发展迅速,但仍然面临资金短缺、技术瓶颈等挑战。
四、结构性货币政策对企业创新的影响路径1. 信贷渠道:结构性货币政策通过调整信贷政策,为企业提供更多的融资渠道和资金支持,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从而促进企业创新。
2. 利率渠道:通过调整利率水平,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特别是支持科技创新等关键领域,激发企业创新的积极性。
3. 政策引导:政府通过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技术创新,进一步促进企业创新发展。
五、实证研究及结果分析本研究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对某地区的企业进行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收集数据并进行分析。
结果显示:1. 结构性货币政策实施后,企业融资渠道得到拓宽,融资成本有所降低,有利于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
2. 政策支持对企业的研发投入有显著影响,大多数受访企业表示在政策引导下增加了研发投入。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论文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论文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传统计划调控手段功能作用的削弱,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已成为政府调控宏观经济的主要工具,两者的协调配合与灵活运用,是一个国家经济运行是否稳定的必要条件。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论文,供大家参考。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论文范文一: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资料[摘要] 当前,扩张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已经出现边际效应递减的势头,但经济增长对它的依赖性并未减弱,经济自身的增长机制依然乏力,因而,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出现了长期化的危险倾向。
国内外的历史教训表明,一旦把扩张性政策长期化,后患无穷。
防患于未然,一要防止和化解财政和金融危机,二要预防陷入“滞胀”泥潭的可能;加入世贸组织,各级领导干部要做“明白人”。
认为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不存在“民族经济”,只有无国别姓氏的“地产经济”的观点,是极其荒谬的,有害的。
按照这种观点,我们只要把市场全部拱手让给跨国公司,工业化和现代化就可以实现,13亿人口共同富裕便指日可待。
这纯粹是痴人梦语,当今世界找不到一个先例能够证实上述观点。
总结去年,规划今年,是即将开幕的九届人大五次会议的最主要的议题。
世界经济强体一片衰退的冲击波荡漾全球,我国经济逆风而上继续在适度快速增长的平台上前行。
经历了抵御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我国经济机体的免疫力、抵抗力进一步增强了。
然而,我们不仅面临外患,同时还存在着内忧,忧患意识不可无。
扩张型财政政策流露长期化倾向1998年开始,我国政府财政政策由紧缩政策转而实行扩张政策。
所谓积极财政政策,其基本特征是以增加赤字和增发国债为主要内容,所以属扩张型财政。
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刺激了投资和消费的增长,经济保持了快速增长的态势,政策效应是明显的。
但是,现在本应淡出和转型的扩张的财政政策却出现了长期化的趋势,经济快速增长染上了对扩张政策的依赖症,而潜伏的财政和金融风险却使扩张政策难以为继。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论文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论文分析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目标与政策效果【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三条规定:“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这就从立法上明确了中国人民银行作为我国的中央银行,其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人民币币值的稳定。
【关键词】货币政策;货币供应;通货膨胀;政策效果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和控制货币供给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
货币政策包括:政策的最终目标、实现目标的政策工具、监测和控制目标实现的各种操作指标和中介指标等内容。
中央银行通过对操作目标、中介目标再到最终目标的跟踪,可以及时有效地监测和控制其货币政策效果。
抑制通货膨胀、避免通货紧缩、保持价格稳定和币值稳定是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
特别是严重的通货膨胀会导致:社会分配不公、借贷风险增加、相对价格体系遭到破坏,价格信号作为市场机制有效配置资源的基础遭到破坏、经济秩序混乱,还导致货币的严重贬值,可能导致其货币体系的彻底崩溃。
面对此种困境,央行该如何应对呢?为什么会出现通货膨胀呢?一、流动性过剩是导致通货膨胀的主因。
通货膨胀是由于流通中货币供应量远远大于经济增长所需要的实际货币供应量,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是引起物价水平发生变动的根本原因。
现阶段物价水平的快速上升是由于流动性过多造成的。
二、全球流动性泛滥导致输入型通胀压力增大。
由于美、欧、日等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印钞策略营造了全球宽松的货币环境,通过采用“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发达国家实际利率降低,利差优势国际游资涌入我国,增加通胀压力。
三、自然灾害发生导致食品价格过快上涨。
2021年中国农产品总体歉收,造成物价上涨较快。
地震、干旱导致食品供应紧张,物价上涨进而引起通货膨胀。
四、成本推动。
劳动力成本增加。
春节后,各地均出现“劳工荒”现象。
劳动力成本的上涨,增加商品成本,从而引起物价上涨。
土地和房价价格的上涨也使成本增加,另外自然灾害造成的原材料短缺,农产品供不应求,这些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带动了通货膨胀。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论文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论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两大重要政策工具,各有所长,各具特色,又互为条件、相互补充。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论文篇1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和配合【摘要】我国政府在2012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财政支出的扩张在中国是一个长期趋势,如何把握好扩张度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财政政策不是孤立的。
财政支出扩张究竟应该到什么程度,要受多种因素约束,可以把握的原则是让财政政策在货币政策作用不足的领域内发挥独特作用。
【关键词】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财政支出扩张协调配合一问题的提出财政支出的扩张在中国是一个长期趋势,如何把握好扩张度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面对欧债危机、世界实体经济衰退和国内经济下行压力,我国政府在2012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手段。
面对如何把握财政支出扩张“度”的难题,有必要从全局着眼,从政府政策手段综合平衡协调的角度去考虑财政支出扩张性。
财政支出扩张到什么程度,必须充分考虑货币政策手段运用到什么程度,必须充分认识货币手段的主观目标和客观效应对财政支出扩张的影响程度,并基于此,来把握财政支出扩张度。
二财政政策不是孤立的,应与货币政策相互协调配合由于我国本轮经济的收缩期与世界经济的收缩期叠加在一起,又由于金融危机的作用导致了收缩的时间延长和幅度加大。
使得当前我国面临的经济问题既有短期性的,又有中长期性的;既有总量方面的,又有结构方面的。
面对现实问题的复杂性及政策传导机制的局限性,很显然,只采用一项经济政策绝不可能实现目的,更不可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一项经济政策都难以独立承担起推进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的重任。
同时,不同的经济政策,其目标和实施的措施、手段以及工具又是不同的,其政策效果也是不同的,甚至有可能存在着某些矛盾。
浅谈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论文(2)
浅谈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论文(2)浅谈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论文篇二《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分析》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货币政策现状,并对以往的货币政策研究成果作了简短的文献综述,最后指出了我国货币政策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货币政策有效性广义货币供给贷款余额一、我国货币政策的现状2001―2002年由于我国经济中通货紧缩的现象仍然比较严重,中央银行主要实行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2003―2005年我国经济逐渐走出通货紧缩的阴影,实现的经济的快速增长,这段时间的货币政策的目标主要是有保有压;2005―2007年我国经济发展的最大特点是内外发展不均衡,导致人民币升值预期加大。
从2007年开始,为了控制日益严重的流动性过剩以及由此带了的经济过热,央行开始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主要包括上调法定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利率。
2007年我国共10次上调法定准备金率;共6次上调金融机构贷款基准利率和5次上调金融机构存款基准利率。
但到了2008年9月,为了抑制金融危机的消极影响,保持我国经济平稳发展的势头,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08年共调整存款准备金率9次、存款基准利率两次以及贷款基准利率四次。
其中对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为先升后降,对存贷款基准利率的调整均为下调。
进入2010年,我国的货币政策适用仍然频繁,到目前为止我国年内共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五次。
我国如此频繁的使用货币政策,再一次使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成为理论界讨论的热点。
国内学者基于不同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对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如庚庆锋,黄志刚(2009)从利率对汇率的影响入手分析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认为我国资本的短期流动对利率变化不敏感从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较差,需要进一步完善汇率制度,实现汇率―利率联动机制;李后建,尹希果,卞小娇(2010):认为金融创新一方面消弱了货币政策利率管道的传导效应,另一方面使得货币政策信用管道的传导及其效果变得更加复杂和不确定,并通过实证证明了金融创新的存在使得我国货币政策通过信用管道传导的产出效应大于通过利率管道传导的产出效应。
《2024年汇率波动、金融稳定与货币政策》范文
《汇率波动、金融稳定与货币政策》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经济的日益一体化,汇率波动、金融稳定与货币政策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密。
汇率的波动不仅影响着国际贸易,还对国内金融市场的稳定以及货币政策的实施产生深远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汇率波动、金融稳定与货币政策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分析其对于一国经济的影响。
二、汇率波动的成因与影响1. 汇率波动的成因汇率波动主要受到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经济基本面、利率差异、市场需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经济、政策及地缘政治事件均可能对汇率造成影响。
2. 汇率波动的影响汇率波动直接影响国际贸易和投资,导致跨境资本流动的不稳定。
对于国内经济而言,汇率波动可能影响出口、进口价格、消费者信心及国际竞争力。
三、金融稳定的内涵与重要性1. 金融稳定的内涵金融稳定是指金融体系在面对内外部冲击时,能够保持正常运转和基本功能,确保金融市场的平稳运行和金融资产的合理定价。
2. 金融稳定的重要性金融稳定对于一国经济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一个稳定的金融体系能够为实体经济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降低系统性风险,保障国家经济安全。
四、货币政策与汇率、金融稳定的关系1. 货币政策对汇率的影响货币政策通过调整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等手段影响国内货币供应和需求,从而影响汇率水平。
当一国采取宽松货币政策时,可能降低本国货币的汇率,提高出口竞争力;反之,紧缩货币政策可能导致本国货币升值。
2. 货币政策对金融稳定的影响货币政策通过调整金融市场流动性、信贷规模等手段,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
在金融风险较高时,货币政策可以提供流动性支持,降低市场恐慌,维护金融稳定。
3. 汇率波动对货币政策的影响汇率波动可能对一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产生影响。
当汇率出现大幅波动时,央行可能需要采取干预措施,以维护金融市场和经济的稳定。
这可能影响到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效果。
五、应对策略与建议1. 建立健全的金融监管体系为维护金融稳定,应加强金融监管,建立完善的监管体系和风险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并应对潜在风险。
货币政策论文(精选范文6篇)
货币政策论文(精选范文6篇)货币政策也称金融政策,是国家对货币的供应根据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情况而采取"紧"、"松"或"适度"等不同的政策趋向。
本篇文章就向大家介绍几篇精选的货币政策论文范文,供给大家作为一个写作论文的参考范本。
货币政策论文精选范文6篇之第一篇:多措并举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摘要:当前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存在部分阻滞之处,突出表现为民营企业融资难和融资贵、金融市场体系分割、M2增速偏低和社会融资规模下降等。
这其中的深层次原因在于经济结构失衡、融资体系不健全、金融市场不成熟及商业银行存在制度性缺陷等。
今年我国面临的内外部经济形势严峻复杂,需要深入推进以供给侧改革为核心的经济结构性改革,推动健全多层次金融市场,完善金融改革,多措并举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金融市场;经济结构;宏观调控;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严峻复杂,我国经济下行压力明显加大,政府随之加强了逆周期调控力度,继续实施稳健货币政策。
但是,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影响中介指标,进而最终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传导途径与作用机理)仍然存在不畅之处,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货币政策的调控效果。
自2018年年中以来,国务院常务会议、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多次提出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此举不仅将提高货币政策逆周期调控效果,减缓经济下行压力,还有利于推动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的具体表现我国连续多年实施稳健货币政策,流动性总体保持充裕,存贷款基准利率已降至历史低位,但受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的影响,问题仍然较为突出主要体现在:1.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当前我国经济内部面临结构性问题和周期性问题,外部面临经贸摩擦、贸易环境恶化等极大不确定性考验,经济增速放缓,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突出,主要表现在:(1)融资利率总体较高。
新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理论论文
新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理论论文摘要:新凯恩斯主义的最优货币政策理论是当前的主流分析范式,以市场上垄断竞争的普遍性假设为基础,将名义价格刚性、理性预期、不完全信息等核心概念引入政策分析,研究通货膨胀与产出之间的直接关系,以及总体的名义冲击对实际产出的影响,联系了微观主体和宏观政策,对于政府制定货币政策和微观主体理解宏观政策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新凯恩斯主义的货币政策是在新古典综合派之后发展而成的,其新颖之处在于试图对经济中的不完全性进行解释,特别是从微观的角度,即在单个经济单位具有理性预期并追求最大化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解释。
新凯恩斯主义的一些模型将垄断竞争和名义刚性融入RBC理论所倡导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之中,既具备了理论的基础又能够很好的刻画现实经济(邵立,2010)。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两个基本假设是:货币是非中性的;市场波动是因为不完全竞争、不完全信息、价格粘性这些不完善性决定的(胡代光,1998)。
其主要的分析工具是菲利普斯曲线,并将不同的货币政策目标融合进分析框架。
一、新凯恩斯主义菲利普斯曲线1.原始菲利普斯曲线原始的菲利普斯曲线是对于经验的总结,并未形成完整的理论。
菲利普斯于1958年发表论文《1861-1957年联合王国的失业与货币工资率的变化率之间的关系》,说明了工资变化率和失业率之间的负相关关系,但并未对这一关系进行理论解释(王军,2009)。
2.新凯恩斯主义粘性价格菲利普斯曲线传统的菲利普斯曲线的缺点是缺乏基于微观基础的理论,变量之间的关系也是人为给定的,带有很强的主观性。
因此20世纪90年代,罗伯茨提出了具有前瞻性的短期通货膨胀理论,基于微观厂商的定价机制,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的方法推导出该模型,使模型具有前瞻性和坚实的微观基础。
然而摩尔和福勒尔研究了罗伯茨的模型后发现,这个模型是不完善的。
他们发现通过罗伯茨的模型推导出的结论是不符合现实的,只能得到价格存在黏性的结论,而通货膨胀却没有黏性。
《2024年汇率波动、金融稳定与货币政策》范文
《汇率波动、金融稳定与货币政策》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市场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汇率波动、金融稳定与货币政策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密。
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不仅影响着国家内部的经济稳定,也对全球经济产生深远影响。
本文将探讨汇率波动、金融稳定与货币政策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在现代经济背景下的重要性。
二、汇率波动的经济影响汇率波动是指一国货币对另一国货币价值的变动。
这种变动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但不限于国际政治形势、经济政策调整、市场供求关系等。
汇率波动对一国经济有着深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国际贸易:汇率波动直接影响一国出口和进口的成本,进而影响国际贸易平衡。
2. 资本流动:汇率波动会影响国际资本的流动,从而影响一国的投资环境和金融市场稳定性。
3. 经济增长:汇率的稳定与否对一国经济增长具有重要影响,不合理的汇率波动可能阻碍经济增长。
三、金融稳定的维护金融稳定是指一国金融体系在面对内外部冲击时能够保持正常运行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维护金融稳定对于国家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主要措施包括:1. 加强金融监管:建立健全的金融监管体系,对金融市场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现并处理风险。
2. 完善金融市场基础设施:提高金融市场的抗风险能力,保障金融交易的顺利进行。
3. 加强国际合作: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应加强金融监管领域的国际合作,共同应对跨境金融风险。
四、货币政策的作用与挑战货币政策是指一国中央银行为达到特定经济目标而采取的控制货币供应和利率等措施。
在汇率波动和金融稳定的背景下,货币政策面临以下挑战:1. 汇率管理:中央银行需在保持汇率稳定与促进经济增长之间找到平衡,以实现内外均衡。
2. 金融市场调控: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等手段,维持金融市场的稳定。
3. 通货膨胀与经济衰退的应对:在面对通货膨胀和经济衰退时,中央银行需采取适当的货币政策以稳定经济。
五、汇率波动、金融稳定与货币政策的相互关系1. 汇率波动对金融稳定的影响:不合理的汇率波动可能导致国际资本大量流出,加剧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
货币政策与通货膨胀的关系1000字论文
货币政策与通货膨胀的关系摘要:货币政策和通货膨胀是两个经济领域中的重要概念,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本文将探讨货币政策和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分析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的影响,以及通货膨胀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有着显著的影响,而通货膨胀也会制约货币政策的实施。
关键词:货币政策、通货膨胀、影响、制约引言:货币政策是指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利率等手段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政策。
通货膨胀是指物价持续上涨的现象。
货币政策和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是复杂而微妙的,这种关系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因为货币供应量的不同和价格水平的变化,经济运行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因此,本文将探讨货币政策和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分析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的影响,以及通货膨胀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一、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的影响:1. 调节货币供应量货币政策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来影响通货膨胀。
货币供应量增加会导致通货膨胀,而货币供应量减少则会抑制通货膨胀。
因此,货币政策制定者可以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来控制通货膨胀水平。
2. 调节利率水平货币政策还可以通过调节利率水平来影响通货膨胀。
当利率上升时,借贷成本增加,企业投资减少,消费支出减少,从而抑制通货膨胀。
反之,当利率下降时,借贷成本减少,企业投资增加,消费支出增加,从而促进通货膨胀。
3. 调节汇率水平货币政策还可以通过调节汇率水平来影响通货膨胀。
当汇率上升时,进口商品价格减少,从而抑制通货膨胀。
反之,当汇率下降时,进口商品价格增加,从而促进通货膨胀。
二、通货膨胀对货币政策的影响:1. 限制货币政策的实施通货膨胀可能会限制货币政策的实施。
当通货膨胀严重时,货币政策制定者可能需要采取紧缩政策来抑制通货膨胀,但这可能会抑制经济增长,造成更多的社会问题。
2. 影响货币政策的预测通货膨胀还可能会影响货币政策的预测。
当通货膨胀高于预期时,货币政策制定者可能需要采取更加紧缩的政策来抑制通货膨胀,从而影响货币政策的预测和实施。
货币政策在金融市场的影响论文
货币政策在金融市场的影响
货币政策在金融市场中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旨在通过深入分析货币政策对金融市场的影响来说明这一点。
首先,货币政策降低或提高利率,可以影响利率水平,进而影响企业的融资成本以及投资者的投资行为。
例如,政府提高利率后,企业会因融资成本增加而减少投资,投资者则可能减少投资从而引起股价下跌。
此外,货币政策还可能影响汇率水平。
如果货币政策政策宣布降低利率,国内外之间的汇率差异就会缩小,从而抑制进出口行业的发展。
另外,当政府收紧或放宽货币政策时,也会影响货币市场。
当政府收紧货币政策时,货币供应会降低,从而使货币价格上涨。
通货膨胀率也会因此升高。
而如果政府放宽货币政策,那么货币供应会增加,货币价格也会下跌,通货膨胀率会降低。
最后,货币政策还会影响金融产品的定价。
当政府收紧货币政策时,货币价格会上涨而金融产品的价格也会上涨。
同样,如果政府放宽货币政策,货币价格会降低而金融产品的价格也会降低。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货币政策会对金融市场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包括影响利率水平、汇率水平和金融产品定价等。
因此,不同的货币政策可能会对金融市场产生重大的影响。
《2024年汇率波动、金融稳定与货币政策》范文
《汇率波动、金融稳定与货币政策》篇一一、引言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汇率波动、金融稳定和货币政策已经成为国际金融领域的三大核心问题。
这三大要素的变动不仅直接影响一个国家的经济稳定,而且对整个全球经济体系的健康运行也具有深远影响。
本文将深入探讨汇率波动、金融稳定与货币政策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相互影响。
二、汇率波动的分析汇率波动是指一国货币对另一国货币价值的变动。
这种变动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但不限于经济政策、国际贸易、国际投资以及地缘政治等。
汇率的波动性对一个国家的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它不仅影响国际贸易和投资,还对国内物价、就业以及国际收支平衡产生深远影响。
三、金融稳定的定义与重要性金融稳定是指金融体系在面对各种冲击时,能够保持其基本功能并防止系统性风险的发生。
金融稳定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它不仅是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基础,也是实现可持续经济增长的重要条件。
金融不稳定可能导致金融危机,从而对实体经济造成严重冲击。
四、货币政策的制定与执行货币政策是一个国家中央银行为了实现宏观经济目标,如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等,而采取的调控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等措施。
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对一个国家的经济有着重要影响,它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经济运行和金融市场的稳定。
五、汇率波动、金融稳定与货币政策的互动关系1. 汇率波动对金融稳定的影响:汇率的大幅波动可能导致货币贬值或升值,从而影响国内外的投资和贸易活动。
这种影响可能对金融市场造成压力,进而威胁到金融稳定。
2. 金融稳定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当金融市场出现不稳定时,中央银行可能需要采取措施来维护金融稳定,这可能会对其货币政策产生一定的影响。
例如,为了维护金融稳定,中央银行可能需要调整利率或改变货币供应量等措施。
3. 货币政策对汇率波动的影响:货币政策的变化,如调整利率或改变货币供应量等,都会影响一国货币的供需关系,从而影响汇率的波动。
同时,货币政策也可以通过影响国内外的投资和贸易活动来影响汇率的波动。
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论文
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论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两大重要政策工具,二者都是从价值上来影响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以实现宏观调控。
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关于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论文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论文篇一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摘要: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两大重要政策工具,二者都是从价值上来影响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以实现宏观调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如何正确认识和协调这两大经济手段,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协调配合一、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必要性首先,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制定缺乏全局观念。
现实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基本上都是由各部门根据自己对经济形势的分析和判断、以本部门的经济利益为基点、依托自己的宏观调控目标和机制而制定。
财政和金融部门之间也缺乏稳定的沟通机制,致使两大政策的搭配方式和调控力度很难准确把握,乃至出现逆向调节和相互抵触。
其次,财政调控能力弱化,金融调控独木难支。
我国的年财政收入比重逐年下降,致使财政调控缺少必要的物力基础。
而金融业的持续发展,富集了足够的财力,承担起了本不属于自己职责范围的事情。
商业银行既是货币政策的调控对象,又是货币政策的传导者,由于银行承揽了本不属于自己职责范围的事情,使货币政策执行结果偏离既定目标,甚至扭曲变形。
第三,财政与银行职能错位,影响两大政策的配合。
长期以来,财政和银行关系不顺,使调控职能相互错位,影响配合绩效。
银行挤占大量财政资金,干扰了财政的调控效果。
银行代行财政宏观调控职能,突出表现在用银行贷款维持亏损企业运转和代行社会公共保障职能。
银行信贷资金成为社会投资的资金主源,银行承担总量和结构调控职能,但其成效并不显著,结构矛盾不但没能有效解决,反而日趋突出。
二、现阶段我国财政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态势分析1.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取得的主要成效。
我国经济运行,自1992年开始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到1997年成功地实现了“软着陆”,此后进一步坚持改革开放,加大结构调整力度,目前整个国民经济已经出现了宏观调控奏效、市场化水平显著提高的良好态势;2.目前宏观经济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货币政策相关论文一、变量选取及数据处理由于M1数据从1990年才开始公布,故而1979年至1989年的相关数据由M0代替。
财政政策变量用中央政府财政支出增长率数据表示,并利用HP滤波处理之后得到的周期(Cycle)部分代替。
由于货币、财政政策的目标为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所以用全国GDP和商品价格指数以及各省市GDP和商品价格指数作为货币、财政政策的最终目标变量。
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选取1979-2010年的全国GDP、CPI、商品价格指数及M1、中央政府财政支出、人口数等全国年度数据;选取各省区的GDP商品价格指数、人口数等地区年度数据。
为了剔除因人口增长快慢而扭曲的货币政策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以各省区的人均GDP作为区域经济变量数据2。
其次,与大部分研究直接得到各省区物价指数的平均值不同,我们以各个地区的实际生产总值占四大地区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总和的比重为权重,计算得到加权平均后的各省市商品价格指数(以商品价格指数1978=100为基准来求实际值)。
这一做法提高了物价指数的精确度。
最后,对各变量的实际值进行平稳化处理。
二、平稳性和协整检验及格兰杰因果关系(一)平稳性检验利用VAR模型做格兰杰(Granger)因果检验以及脉冲响应分析需满足序列平稳性条件,故利用ADF单位根分析检验各序列的平稳性。
的单位根检验表明,财政政策变量(CZ)、货币政策变量、四大地区物价变量(SI_PR_DONG、SI_PR_DONGBEI、SI_PR_ZHONG、SI_PR_XI)、以及四大地区产出变量(SI_GR_DONG、SI_GR_DONGBEI、SI_GR_ZHONG、SI_GR_XI)取自然对数后的一阶差分值满足平稳性条件,且是一阶单整的(二)协整检验结合单位根检验和各个变量的图示,确定协整分析的常数项和时间趋势项;并利用AIC或SC最小准则确定最佳滞后阶数,对各变量进行协整分析。
说明,经过对数变换后的地区人均GDP(LNGDP)、物价水平、货币和财政变量间只存在一个协整关系。
因此初步判断货币、财政政策与产出和物价之间存在长期的稳定关系。
(一)VAR模型估计结果对实证模型的选择,近似主题的文献较多采用VAR、SVAR、VECM 等模型做实证分析。
虽然这些计量模型均无法准确捕捉改革开放后30年中的区域经济结构与宏观经济政策工具的变迁4,但考虑到研究的可行性以及参照同类文献的做法有利于比较,故本文仍采用VAR模型做实证分析5。
利用VAR(k)模型对货币量(M1)、财政支出(CZ)分别与东部、东北部、中部、西部等不同区域的人均GDP及价格指数进行分析。
东部、东北部、中部、西部的不同k值采用AIC或SC最小原则确定,分别为3、1、1、1。
表4货币量(M1)、财政支出(CZ)与四大区域产出及价格VAR模型估计结果注:估计结果下方的R-Squared值是单个方程的拟合优度。
对货币量(M1)、财政支出(CZ)与东部人均GDP(SI_GR_DONG)、价格指数(SI_PR_DONG)四个变量之间的VAR(3)模型估计结果表明,前二个方程拟合优度稍小为0.72,后两个方程的拟合优度均在0.8以上,表明模型能较好解释变量之间的关系。
因此本文主要考虑后两个方程的估计结果。
货币量(M1)、财政支出(CZ)与东北部人均GDP(SI_GR_DONGBEI)、价格指数(SI_PR_DONGBEI)四个变量之间VAR(1)模型估计结果表明,除了第四个方程拟合优度为0.73之外,其他三个方程的拟合优度均在0.5以下,表明模型解释变量之间的关系比较差。
为了分析完整性,对东北、中部以及西部区域也进行脉冲响应分析。
货币量(M1)、财政支出(CZ)与中部人均GDP(SI_GR_ZHONG)、价格指数(SI_PR_ZHONG)四个变量之间VAR(1)模型估计结果表明,除了第四个方程拟合优度为0.63之外,其他三个方程的拟合优度均在0.37以下,表明模型解释变量之间的关系比较差。
货币量(M1)、财政支出(CZ)与西部人均GDP(SI_GR_XI)、价格指数(SI_PR_XI)四个变量之间VAR(1)模型估计结果表明,除了第四个个方程拟合优度为0.65之外,其他三个方程的拟合优度均在0.33以下,表明模型解释变量之间的关系比较差。
不过,VAR模型相对不那么在意拟合度和系数的显著性问题。
下面采用脉冲响应函数来描述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冲击,对各区域人均GDP和加权平均的商品零售价格指数造成的动态影响(二)脉冲响应函数及累计脉冲响应函数的分析结果在各VAR模型中,分别考虑狭义货币供应量(M1)及中央财政支出(CZ)变动在未来10年内对东部、东北部、中部、西部等4大区域人均GDP实际值、关于货币政策区域经济效应,东部、东北部、中部、西部四大区域在经历货币政策冲击之后,在第一年达到最大响应值,分别为0.020272、0.014757、0.014913、0.001565。
从大小来看,“东部>中部>东北部>西部”。
从区域经济效应累计值来看,货币政策冲击产生后,东部、东北部、中部区域在第二年达到最大累计响应值,而西部则第一年已达到最大累计响应值,分别为0.031895、0.018998、0.022865、0.001565。
按累计响应值大小来排序,也得到了“东部>中部>东北部>西部”的类似排序。
可见,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地区差异性并未随时间而有大的变化。
另外,中国货币政策对西部区域几乎不产生影响。
这点和Granger因果检验的结果是吻合的。
关于货币政策区域物价效应,之前的Granger因果分析表明,在1%显著水平下,M1与中国各个区域的物价之间具有双向因果关系。
而从脉冲响应分析结果来看,四大区域均在第二年达到响应峰值,分别为2.59148、2.136434、2.119478、1.789887。
按响应大小来排序,为“东部>东北部>中部>西部”。
虽然货币政策区域价格效应也存在地区差异性效应,但是其区域价格效应差异远远小于区域经济效应。
从上述脉冲响应分析结果可见,中国货币政策主要影响东部区域的经济和物价水平,其次为东北和中部区域,对西部区域的影响比较小。
有意思的是,中国财政政策区域经济效应的大小排序恰好相反,为“西部>中部>东北>东部”。
并且财政政策达到响应峰值时间也属西部是最快的。
不仅如此,财政政策累计效应也得到了“西部>中部>东北>东部”的同样结果。
可见与货币政策类似,财政政策区域经济效应的地区差异性也未随时间而起大的变化。
综合来看,上述关于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区域经济效应的地区差异性结果,为我们构建合理的且相互补充的财政、货币政策组合提供了许多的可能性。
这一结论和格兰杰检验结果具有相互印证性6。
关于货币政策的时差,在整个区域货币政策实施第一年达到效应峰值,除了西部区域之外,第二年累计效应达到峰值,第三年开始起效应变为负。
财政政策效应在西部第一年、在中部第二年、在东北第三年、在东部第四年达到效应峰值。
不难发现,虽然从财政政策效应的大小来看,西部区域效果最明显,但其效果保持的时间较短。
这可能与中西部区域支柱产业不足、区域竞争优势较低、区域产业单一等原因有关;财政政策实施初期主要投入在基础实施建设上,因而实行初期效果较明显,但因缺乏强有力的产业支撑,其后续拉动经济的作用有限,导致了其效果保持的时间较短。
因此,截至目前,通过财政政策尚无法充分弥补因货币政策实施所导致的区域经济差距。
有效发挥财政和货币政策组合的效力,可能需要更为有力的产业政策的配合。
四、结论本文利用Granger检验、VAR和脉冲响应分析等方法,对中国1979-2010年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区域经济效应”、“区域物价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证实了中国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性。
虽然对中国货币和财政政策在区域经济效应上具有地区差异性的发现,与既有研究具有一致性。
但本文的分析更强调单一政策和组合性政策效力的不同,尤其强调组合性政策对相关的产业配套政策的可能的依赖性。
具体而言,货币政策区域经济效应的大小排序为“东部>中部>东北部>西部”;财政政策区域经济效应的排序恰好相反。
货币政策主要影响东部区域的发展,导致区域经济差距的扩大。
这可能由货币政策实行之后,资金及生产要素主要流入到区域竞争优势强、投资环境良好、产业收益率高的东部发达区域所致。
但脉冲分析则表明,财政政策的实行会带来整个区域的物价下降。
这可能是因为财政政策主要投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城镇化建设上,会通过促进生产而导致总供给移动,最终导致了物价下降7。
总之,财政和货币政策的组合可能要比单一的财政或货币政策更为有效。
应综合考虑两个政策在区域经济效应与区域物价效应上的地区差异性,从而构建合理的且相互补充的财政、货币政策组合。
由于财政政策尚无法完全弥补因货币政策实施所导致的区域经济差距,故可能需要更为有力的产业政策的配合,以有效发挥财政和货币政策组合的调控效力。
《货币政策对经济进展的作用》从紧货币政策的实行将会提高银行贷款的标准,增加企业贷款的难度。
新余市中小企业的发展大都需要银行的贷款业务作为支持,但是从紧政策的提出将会对企业的贷款造成一定的影响。
一方面企业的贷款标准有所提高。
为了更好地保障商业银行的自身利益,银行会提高企业贷款的标准,一些企业由于缺少相关的条件,不能及时得到银行的贷款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发展。
新余市的银行主要是提高了房地产行业的贷款标准,减少流动资金贷款,控制各个行业的贷款。
另一方面大部分银行实行了有保有压的信贷政策。
适度从紧的贷款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银行优化信贷结构,商业银行制订了相关的贷款标准,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适合的贷款客户和贷款项目。
从紧的货币政策的实行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地控制经济发展中的通货膨胀,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经济的发展,企业的贷款受到一定的限制。
当前应该如何降低从紧的货币政策对于企业发展的影响更好地促进新余市经济的发展成为经济管理者需要及时解决的问题。
政府还可以采取有效地措施引进外地的资金,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注入资金,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
另一方面对中小企业实行贷款担保。
政府对于新余市的经济发展需要做出相应的项目规划,选择发展前景比较好的企业重点负责项目的建设。
政府为了更好地保障中小型企业的发展需要为企业的贷款提供一定的担保,扩大企业的担保规模,可以适当地建立一些担保机构加强民间资金的支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