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 论文
《2024年汇率波动、金融稳定与货币政策》范文
《汇率波动、金融稳定与货币政策》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经济的日益一体化,汇率波动、金融稳定与货币政策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密。
汇率的波动不仅影响着国际贸易,还对国内金融市场的稳定以及货币政策的实施产生深远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汇率波动、金融稳定与货币政策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分析其对于一国经济的影响。
二、汇率波动的成因与影响1. 汇率波动的成因汇率波动主要受到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国内外经济政策、市场需求与供应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如国际贸情况、易政策的调整、资本流动、通货膨胀率等都会对汇率产生影响。
2. 汇率波动的影响汇率的波动对一国经济具有重要影响。
首先,它直接影响国际贸易和投资。
其次,汇率波动可能引发金融市场的不稳定,进而影响国内经济的稳定。
此外,汇率的剧烈波动还可能对企业的经营和国家的财政造成压力。
三、金融稳定的内涵与重要性1. 金融稳定的内涵金融稳定是指金融体系在面对各种内外部冲击时,能够保持其基本功能,如支付清算、资源配置等,同时避免系统性风险的发生。
2. 金融稳定的重要性金融稳定对于一国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
一个稳定的金融体系能够为实体经济提供良好的支持,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
而金融体系的不稳定可能导致经济危机,对经济发展造成严重破坏。
四、货币政策与汇率、金融稳定的关系1. 货币政策对汇率的影响货币政策通过调整利率、准备金率等手段,影响国内外的资本流动和需求,从而影响汇率的走势。
一般而言,降息等宽松货币政策可能导致本币贬值,而加息等紧缩货币政策则可能导致本币升值。
2. 货币政策对金融稳定的影响货币政策通过调整金融市场流动性、信贷政策等手段,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
在金融市场出现不稳定时,货币政策可以发挥“最后贷款人”的角色,提供流动性支持,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
3. 汇率与金融稳定的相互影响汇率的波动可能引发金融市场的动荡,进而影响金融稳定。
而金融市场的稳定与否又直接影响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
因此,汇率与金融稳定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毕业论文中国货币政策分析
引言货币政策是指政府或中央银行为影响经济活动所采取的措施,尤指控制货币供给以及调控利率的各项措施。
而我们中国,自1998年起就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稳健的货币政策。
即以币值稳定为目标,正确处理防范金融风险与支持经济增长的关系,在提高贷款质量的前提下,保持货币供应量适度增长,支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坚持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是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及巩固和发展宏观调控成果的需要,也是维护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举措。
货币政策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一国货币政策的出现往往与当时的社会大环境相得益彰。
稳健的货币政策是98年以后才渐渐稳定下来并付诸实施的,可见在当时的社会经济环境为其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一、稳健的货币政策形成的背景(一)90年代初的房地产热,为稳健货币政策的实施创造了大的宏观环境。
90年代初的房地产和开发区热,使得部分中小金融机构的风险问题到了97、98年时已相当突出。
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操作性风险等几大风险交互错杂,又衍生出更多的子风险,而原有的货币政策已经不能与此时的经济环境相得益彰。
1995年颁布的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我国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而实质上,我国货币政策面临着来自中央政府的多目标约束:物价稳定,促进就业,确保经济增长,支持国企改革,配合积极财政政策扩大内需,确保外汇储备不减少,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
这一系列的约束,无疑让政策执行时的效果大打折扣。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国货币政策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坚持稳定物价的单一目标,逐步弱化直至消除多目标约束成为当务之急。
(二)实际有效贷款需求不足,对稳健货币政策的建立提出了现实的要求。
尽管当时社会总需求不足的矛盾已经暴露,但是最突出的还是结构性问题,实际有效贷款需求不足。
具体地说,这些结构性问题包括七个方面:1 1、二元经济结构继续强化,反差过大。
改革开放以来,二元经济结构并不是在持续转化,而是经常出现波动、迁回、反复甚至强化的趋势。
《2024年汇率波动、金融稳定与货币政策》范文
《汇率波动、金融稳定与货币政策》篇一一、引言在全球化经济背景下,汇率波动、金融稳定和货币政策之间的相互作用变得越来越复杂且重要。
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三个主题的内在联系,以及它们对国家经济的影响。
我们将分析汇率波动的成因,探讨金融稳定的重要性,并讨论货币政策如何影响这两者。
二、汇率波动的成因与影响汇率,即两国货币之间的相对价值,是国际经济交流的重要工具。
汇率的波动主要受到经济基本面、政策因素以及市场情绪的影响。
经济基本面的变化,如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利率等,都会对汇率产生影响。
政策因素,如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以及贸易政策等,也会对汇率产生显著影响。
此外,市场情绪和投机活动也会对汇率产生短期影响。
汇率波动对经济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它会影响国际贸易和投资。
汇率的变动会影响出口商品的价格,从而影响国家的贸易平衡。
其次,汇率波动也会影响国际资本流动,从而影响国家的金融市场稳定。
此外,汇率波动还可能对国家的货币政策产生影响,因为央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需要考虑汇率的变动。
三、金融稳定的重要性金融稳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一个稳定的金融系统能够为实体经济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促进经济发展。
相反,金融不稳定可能导致资金链断裂,引发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造成严重冲击。
因此,维护金融稳定是各国政府和央行的重要任务。
金融稳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金融市场结构、金融机构的稳健性、监管制度的完善性等。
为了维护金融稳定,需要政府、央行、金融机构和市场的共同努力。
这包括加强金融监管、改善金融市场结构、提高金融机构的稳健性等。
四、货币政策对汇率与金融稳定的影响货币政策是央行为了实现宏观经济目标而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利率政策、货币供应等。
货币政策对汇率和金融稳定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货币政策通过影响利率来影响汇率。
当央行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时,会提高利率,从而使得本国货币升值。
相反,当央行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时,会降低利率,从而使得本国货币贬值。
我国货币政策现状分析货币银行学毕业论文(一)
我国货币政策现状分析货币银行学毕业论文(一)近年来,我国货币政策的调控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之一。
作为货币银行学专业的毕业生,了解我国货币政策现状,深入分析其调控特点和影响因素显得尤为重要。
一、我国货币政策的现状我国货币政策旨在调节货币供应量、保持货币的稳定价值、维护金融体系稳定。
随着时代背景、经济周期和市场结构的演变,我国货币政策的调控方式也在发生变化。
目前,我国货币政策主要采用“利率中立”的调控策略。
这一策略强调“稳健、中性、适度”的调控原则,即货币政策既要避免过度宽松,也要避免过度收紧,使货币政策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
二、我国货币政策的调控特点我国货币政策的调控特点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1.稳健中性。
我国货币政策强调保持稳健中性,既要抑制通货膨胀,也不能让经济出现不必要的萎缩。
2.灵活性。
我国货币政策在应对经济政策、金融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各种变化时,会根据需求进行适时和灵活的调整。
3.多元化。
我国货币政策采取了多种手段,如公开市场操作、利率调控、监管手段等。
在应对经济形势的变化时,根据需求进行灵活调整。
4.逐步开放。
我国货币政策逐步放开对外开放,加入国际货币体系,积极参与国际货币政策和监管合作等。
三、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因素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1.经济增长。
我国货币政策的调控与经济增长紧密相关。
在经济增长需要的时候,货币政策应该采取货币宽松策略。
当经济发展过快,出现通胀等问题时,货币政策应该采取相应的货币紧缩政策。
2.金融市场。
运用货币政策影响金融市场的利率、货币供给、流动性等方面的变化,从而实现金融市场的稳定。
3.国际经济形势。
我国货币政策的调控对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也十分敏感。
国际贸易、外汇市场等方面的变化都会影响我国的货币政策。
4.金融风险。
我国金融市场存在的风险也会对货币政策产生影响。
在金融市场出现系统性风险时,货币政策应采取相应措施,以保障金融系统的稳定。
综上所述,我国货币政策在实践中表现出了灵活性、稳健中性和多元化的特点。
《2024年结构性货币政策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范文
《结构性货币政策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篇一摘要:本文旨在探讨结构性货币政策对企业创新的影响。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实证分析,本文揭示了结构性货币政策在推动企业创新方面的作用机制,并进一步分析了不同类型企业在政策影响下的创新表现。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对结构性货币政策的理解,也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一、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货币政策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其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日益凸显。
结构性货币政策作为货币政策的一种重要形式,通过定向调控和精准发力,对企业的创新活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本文将重点研究这一政策对企业创新的影响,以期为政策制定者和企业决策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文献综述过去的研究表明,货币政策对企业创新具有重要影响。
在结构性货币政策的推动下,企业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创新活动中,从而提高了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此外,结构性货币政策还能通过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优化资源配置等方式,为企业的创新活动提供更好的环境。
然而,不同类型的企业在政策影响下的创新表现存在差异,这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分析。
三、研究方法与数据本文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对企业财务报表、政策文件、相关研究报告等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探讨了结构性货币政策对企业创新的影响。
同时,本文还运用了实证分析方法,通过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对政策影响下的企业创新表现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四、结构性货币政策对企业创新的影响1. 资金支持与研发投入结构性货币政策通过定向降准、再贷款等手段,为企业提供了低成本的资金支持。
这些资金主要用于企业的研发投入和科技创新活动,从而提高了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实证分析表明,受到政策支持的企业在研发投入上表现出更高的积极性,创新成果也更为显著。
2. 优化资源配置结构性货币政策通过优化资源配置,为企业提供了更好的创新环境。
政策鼓励资金流向高技术产业和创新能力强的企业,这有助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推动企业的创新活动。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论文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论文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传统计划调控手段功能作用的削弱,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已成为政府调控宏观经济的主要工具,两者的协调配合与灵活运用,是一个国家经济运行是否稳定的必要条件。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论文,供大家参考。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论文范文一: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资料[摘要] 当前,扩张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已经出现边际效应递减的势头,但经济增长对它的依赖性并未减弱,经济自身的增长机制依然乏力,因而,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出现了长期化的危险倾向。
国内外的历史教训表明,一旦把扩张性政策长期化,后患无穷。
防患于未然,一要防止和化解财政和金融危机,二要预防陷入“滞胀”泥潭的可能;加入世贸组织,各级领导干部要做“明白人”。
认为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不存在“民族经济”,只有无国别姓氏的“地产经济”的观点,是极其荒谬的,有害的。
按照这种观点,我们只要把市场全部拱手让给跨国公司,工业化和现代化就可以实现,13亿人口共同富裕便指日可待。
这纯粹是痴人梦语,当今世界找不到一个先例能够证实上述观点。
总结去年,规划今年,是即将开幕的九届人大五次会议的最主要的议题。
世界经济强体一片衰退的冲击波荡漾全球,我国经济逆风而上继续在适度快速增长的平台上前行。
经历了抵御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我国经济机体的免疫力、抵抗力进一步增强了。
然而,我们不仅面临外患,同时还存在着内忧,忧患意识不可无。
扩张型财政政策流露长期化倾向1998年开始,我国政府财政政策由紧缩政策转而实行扩张政策。
所谓积极财政政策,其基本特征是以增加赤字和增发国债为主要内容,所以属扩张型财政。
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刺激了投资和消费的增长,经济保持了快速增长的态势,政策效应是明显的。
但是,现在本应淡出和转型的扩张的财政政策却出现了长期化的趋势,经济快速增长染上了对扩张政策的依赖症,而潜伏的财政和金融风险却使扩张政策难以为继。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论文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论文分析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目标与政策效果【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三条规定:“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这就从立法上明确了中国人民银行作为我国的中央银行,其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人民币币值的稳定。
【关键词】货币政策;货币供应;通货膨胀;政策效果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和控制货币供给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
货币政策包括:政策的最终目标、实现目标的政策工具、监测和控制目标实现的各种操作指标和中介指标等内容。
中央银行通过对操作目标、中介目标再到最终目标的跟踪,可以及时有效地监测和控制其货币政策效果。
抑制通货膨胀、避免通货紧缩、保持价格稳定和币值稳定是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
特别是严重的通货膨胀会导致:社会分配不公、借贷风险增加、相对价格体系遭到破坏,价格信号作为市场机制有效配置资源的基础遭到破坏、经济秩序混乱,还导致货币的严重贬值,可能导致其货币体系的彻底崩溃。
面对此种困境,央行该如何应对呢?为什么会出现通货膨胀呢?一、流动性过剩是导致通货膨胀的主因。
通货膨胀是由于流通中货币供应量远远大于经济增长所需要的实际货币供应量,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是引起物价水平发生变动的根本原因。
现阶段物价水平的快速上升是由于流动性过多造成的。
二、全球流动性泛滥导致输入型通胀压力增大。
由于美、欧、日等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印钞策略营造了全球宽松的货币环境,通过采用“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发达国家实际利率降低,利差优势国际游资涌入我国,增加通胀压力。
三、自然灾害发生导致食品价格过快上涨。
2021年中国农产品总体歉收,造成物价上涨较快。
地震、干旱导致食品供应紧张,物价上涨进而引起通货膨胀。
四、成本推动。
劳动力成本增加。
春节后,各地均出现“劳工荒”现象。
劳动力成本的上涨,增加商品成本,从而引起物价上涨。
土地和房价价格的上涨也使成本增加,另外自然灾害造成的原材料短缺,农产品供不应求,这些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带动了通货膨胀。
当前我国的货币政策实施情况及其未来走向写一篇短文
【试论我国当前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在我国,随着市场化改革的逐渐深入,货币政策受关注的程度也在不断提高.目前,货币政策已成为最受社会关注的宏观政策,其每一次变化及未来可能的走势,都会牵动市场的神经,产生广泛的影响。
不过,在货币政策越来越受到关注的同时,在理论研究的层面上,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争论却一直没有停息过.对于货币政策调控而言,其是否具有有效性是至关重要的问题,它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货币政策的调控边界,以及货币政策操作的基调。
货币政策的效果决定于国家或地区的金融深度、金融制度安排与变迁乃至经济制度安排与变迁。
因此,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货币政策工具、中间目标和最终目标的选择都有其特殊性,这势必对政策的传导机制和政策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对处于金融深化过程中的发展中国家更是如此,因而需要从多方面对一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进行客观的分析和评价,才能得出一国货币政策是否有效以及如何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2003年以来,中央银行采取了一系列货币政策措施,保持货币信贷的平稳增长,加快金融体制的改革和金融市场的发展,增强货币政策在总量平衡中的作用。
综合来看,近年我国GDP年均增长10%以上,CPI年均增长控制在3。
2%以内, 广义货币供应量(M2)年均增长控制在17%左右,可见我国货币政策的实施比较有效,对实际产出和物价变动都具有重大影响。
但是与1998年以前货币政策效果相比较,近年货币政策效果有不断减弱趋势,印证了在不同的经济环境下,货币政策效果是非均衡的观点。
主要体现为:货币供应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减弱;宽松的货币政策未能避免物价走低;货币政策促进投资乏力;连续降息刺激消费微效.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当前宏观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是结构问题而不是总量问题。
(2)货币供应量的内生性增强是制约货币政策有效性的主要因素.(3)货币政策传导效应存在较长时期的外部时滞问题。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论文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论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两大重要政策工具,各有所长,各具特色,又互为条件、相互补充。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论文篇1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和配合【摘要】我国政府在2012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财政支出的扩张在中国是一个长期趋势,如何把握好扩张度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财政政策不是孤立的。
财政支出扩张究竟应该到什么程度,要受多种因素约束,可以把握的原则是让财政政策在货币政策作用不足的领域内发挥独特作用。
【关键词】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财政支出扩张协调配合一问题的提出财政支出的扩张在中国是一个长期趋势,如何把握好扩张度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面对欧债危机、世界实体经济衰退和国内经济下行压力,我国政府在2012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手段。
面对如何把握财政支出扩张“度”的难题,有必要从全局着眼,从政府政策手段综合平衡协调的角度去考虑财政支出扩张性。
财政支出扩张到什么程度,必须充分考虑货币政策手段运用到什么程度,必须充分认识货币手段的主观目标和客观效应对财政支出扩张的影响程度,并基于此,来把握财政支出扩张度。
二财政政策不是孤立的,应与货币政策相互协调配合由于我国本轮经济的收缩期与世界经济的收缩期叠加在一起,又由于金融危机的作用导致了收缩的时间延长和幅度加大。
使得当前我国面临的经济问题既有短期性的,又有中长期性的;既有总量方面的,又有结构方面的。
面对现实问题的复杂性及政策传导机制的局限性,很显然,只采用一项经济政策绝不可能实现目的,更不可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一项经济政策都难以独立承担起推进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的重任。
同时,不同的经济政策,其目标和实施的措施、手段以及工具又是不同的,其政策效果也是不同的,甚至有可能存在着某些矛盾。
浅谈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论文(2)
浅谈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论文(2)浅谈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论文篇二《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分析》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货币政策现状,并对以往的货币政策研究成果作了简短的文献综述,最后指出了我国货币政策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货币政策有效性广义货币供给贷款余额一、我国货币政策的现状2001―2002年由于我国经济中通货紧缩的现象仍然比较严重,中央银行主要实行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2003―2005年我国经济逐渐走出通货紧缩的阴影,实现的经济的快速增长,这段时间的货币政策的目标主要是有保有压;2005―2007年我国经济发展的最大特点是内外发展不均衡,导致人民币升值预期加大。
从2007年开始,为了控制日益严重的流动性过剩以及由此带了的经济过热,央行开始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主要包括上调法定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利率。
2007年我国共10次上调法定准备金率;共6次上调金融机构贷款基准利率和5次上调金融机构存款基准利率。
但到了2008年9月,为了抑制金融危机的消极影响,保持我国经济平稳发展的势头,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08年共调整存款准备金率9次、存款基准利率两次以及贷款基准利率四次。
其中对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为先升后降,对存贷款基准利率的调整均为下调。
进入2010年,我国的货币政策适用仍然频繁,到目前为止我国年内共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五次。
我国如此频繁的使用货币政策,再一次使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成为理论界讨论的热点。
国内学者基于不同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对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如庚庆锋,黄志刚(2009)从利率对汇率的影响入手分析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认为我国资本的短期流动对利率变化不敏感从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较差,需要进一步完善汇率制度,实现汇率―利率联动机制;李后建,尹希果,卞小娇(2010):认为金融创新一方面消弱了货币政策利率管道的传导效应,另一方面使得货币政策信用管道的传导及其效果变得更加复杂和不确定,并通过实证证明了金融创新的存在使得我国货币政策通过信用管道传导的产出效应大于通过利率管道传导的产出效应。
货币政策论文(精选范文6篇)
货币政策论文(精选范文6篇)货币政策也称金融政策,是国家对货币的供应根据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情况而采取"紧"、"松"或"适度"等不同的政策趋向。
本篇文章就向大家介绍几篇精选的货币政策论文范文,供给大家作为一个写作论文的参考范本。
货币政策论文精选范文6篇之第一篇:多措并举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摘要:当前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存在部分阻滞之处,突出表现为民营企业融资难和融资贵、金融市场体系分割、M2增速偏低和社会融资规模下降等。
这其中的深层次原因在于经济结构失衡、融资体系不健全、金融市场不成熟及商业银行存在制度性缺陷等。
今年我国面临的内外部经济形势严峻复杂,需要深入推进以供给侧改革为核心的经济结构性改革,推动健全多层次金融市场,完善金融改革,多措并举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金融市场;经济结构;宏观调控;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严峻复杂,我国经济下行压力明显加大,政府随之加强了逆周期调控力度,继续实施稳健货币政策。
但是,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影响中介指标,进而最终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传导途径与作用机理)仍然存在不畅之处,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货币政策的调控效果。
自2018年年中以来,国务院常务会议、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多次提出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此举不仅将提高货币政策逆周期调控效果,减缓经济下行压力,还有利于推动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的具体表现我国连续多年实施稳健货币政策,流动性总体保持充裕,存贷款基准利率已降至历史低位,但受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的影响,问题仍然较为突出主要体现在:1.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当前我国经济内部面临结构性问题和周期性问题,外部面临经贸摩擦、贸易环境恶化等极大不确定性考验,经济增速放缓,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突出,主要表现在:(1)融资利率总体较高。
新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理论论文
新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理论论文摘要:新凯恩斯主义的最优货币政策理论是当前的主流分析范式,以市场上垄断竞争的普遍性假设为基础,将名义价格刚性、理性预期、不完全信息等核心概念引入政策分析,研究通货膨胀与产出之间的直接关系,以及总体的名义冲击对实际产出的影响,联系了微观主体和宏观政策,对于政府制定货币政策和微观主体理解宏观政策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新凯恩斯主义的货币政策是在新古典综合派之后发展而成的,其新颖之处在于试图对经济中的不完全性进行解释,特别是从微观的角度,即在单个经济单位具有理性预期并追求最大化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解释。
新凯恩斯主义的一些模型将垄断竞争和名义刚性融入RBC理论所倡导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之中,既具备了理论的基础又能够很好的刻画现实经济(邵立,2010)。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两个基本假设是:货币是非中性的;市场波动是因为不完全竞争、不完全信息、价格粘性这些不完善性决定的(胡代光,1998)。
其主要的分析工具是菲利普斯曲线,并将不同的货币政策目标融合进分析框架。
一、新凯恩斯主义菲利普斯曲线1.原始菲利普斯曲线原始的菲利普斯曲线是对于经验的总结,并未形成完整的理论。
菲利普斯于1958年发表论文《1861-1957年联合王国的失业与货币工资率的变化率之间的关系》,说明了工资变化率和失业率之间的负相关关系,但并未对这一关系进行理论解释(王军,2009)。
2.新凯恩斯主义粘性价格菲利普斯曲线传统的菲利普斯曲线的缺点是缺乏基于微观基础的理论,变量之间的关系也是人为给定的,带有很强的主观性。
因此20世纪90年代,罗伯茨提出了具有前瞻性的短期通货膨胀理论,基于微观厂商的定价机制,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的方法推导出该模型,使模型具有前瞻性和坚实的微观基础。
然而摩尔和福勒尔研究了罗伯茨的模型后发现,这个模型是不完善的。
他们发现通过罗伯茨的模型推导出的结论是不符合现实的,只能得到价格存在黏性的结论,而通货膨胀却没有黏性。
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论文
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研究【摘要】经济全球化使我国与世界连接紧密,世界政治经济变革会影响我国金融市场,因此有必要完善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这一方面利于我国货币政策准确及时发挥作用,引导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保证我国免遭其他经济体影响,保持经济平稳发展。
【关键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金融市场一、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现状截至2010年底,我国资本市场有上市公司2062家,证券、基金、期货公司分别为106、62、163家,投资者数量达1.3亿。
股票总市值180030.96亿元位居全球第二,其中流通市值143678.91亿元,总成交量1042111.51万股。
这代表我国货币政策传导范围日趋广泛,资本市场发展改变了货币政策以往传导渠道和效应。
我国货币政策面临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双向传导。
资本市场虽发展较晚,但货币政策时滞性促使其地位飙升。
另外,央行利率政策对消费投资作用不显著;货币供应量放松不能有效刺激商行信贷规模的扩张;“窗口指导”效应弱化及中小企业贷款难等现象都表明我国货币政策传导不顺畅。
二、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效应(1)股票市场传导效应。
货币政策股市传导效应主要是财富和投资效应。
财富效应指价格水平变化改变货币实际购买力,影响消费水平和总需求量。
它的存在制约了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实现。
因为股价上升,个人或企业金融财富相对增加,这刺激个人和企业支出扩大,削弱央行紧缩性货币政策的效应。
相反,股价下跌使个人或企业金融财富减少,动摇他们投资和消费,引发经济衰退,陷入通货紧缩局面。
要使货币政策达到既定目标,货币当局要综合分析市场,以保证经济稳定增长。
另外,由于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的发展,股市融资日益普遍。
企业家投资信心受到股市走势影响。
股市高涨,企业家投资信心充足,利于宽松货币政策的实行;股市低迷,企业家投资冲动较小,抑制央行实施的刺激经济增长的货币政策效果。
所以,完善我国股票市场,不仅利于投资机制的健全,更利于货币政策的传导和实施。
大一形式与政策论文关于货币政策
大一形式与政策论文关于货币政策摘要:货币政策的实施是否有效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它是重要的金融宏观调控手段,货币政策的选择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作用十分重要。
本文首先介绍现阶段出现的存款搬家现象,随后分析出现该现象的原因,并对现阶段货币政策的选择提出了一些不太成熟的预测。
关键词:货币政策;存款基准利率。
近期公布的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显示,当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万多亿元,创近年来最高水平;社会融资规模达2万多亿元,创单月规模历史新高;而人民币存款锐减9000多亿元,同比少增2万多亿元。
有人将数据的这些异常解读为季节性因素,但有人认为这其中也有结构性因素的作用。
而目前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火爆,则被普遍认为是近期“存款搬家”的一个主因。
那么,如果这种情况持续,是否会对银行未来的流动性及存贷款利率造成影响?在前不久发布的去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央行明确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
在经历了去年6月和年底的两次“流动性紧张”之后,今年的货币政策是否会在保持稳健的基础上进行微调?央行将会通过哪些货币政策工具调节流动性?在近期新兴市场波动、我国经济增长不够强劲的情况下,宏观经济政策层面又将做出哪些调整?一、存款搬家探因央行近期公布的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显示,当月人民币存款减少9402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企业存款减少;人民币贷款增加1.32万亿元。
1、季节性因素存款锐减,主要体现在1月份M1增速只有1.2%,其中企业活期存款大幅减少4万亿元,同比减少4.2%,为历史首次同比负增长。
季节性体现在存款增速往往受到企业在过年前发放年终奖金和个人为过节准备现金的影响,也是每年春节前经常看到的,所以企业存款减少、住户存款增加是十分正常的现象。
2、结构性因素除了季节性因素外,还有更加长期的结构性作用,特别是企业使用资金效率的提高,我们认为,企业活存的大幅减少部分是因为企业购买了大量保本理财产品,而企业保本理财产品,在目前的监管规定下不能投放到非标资产,可能导致同业资产(影子银行的一个渠道)的大幅扩张。
《2024年汇率波动、金融稳定与货币政策》范文
《汇率波动、金融稳定与货币政策》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市场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汇率波动、金融稳定与货币政策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密。
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不仅影响着国家内部的经济稳定,也对全球经济产生深远影响。
本文将探讨汇率波动、金融稳定与货币政策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在现代经济背景下的重要性。
二、汇率波动的经济影响汇率波动是指一国货币对另一国货币价值的变动。
这种变动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但不限于国际政治形势、经济政策调整、市场供求关系等。
汇率波动对一国经济有着深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国际贸易:汇率波动直接影响一国出口和进口的成本,进而影响国际贸易平衡。
2. 资本流动:汇率波动会影响国际资本的流动,从而影响一国的投资环境和金融市场稳定性。
3. 经济增长:汇率的稳定与否对一国经济增长具有重要影响,不合理的汇率波动可能阻碍经济增长。
三、金融稳定的维护金融稳定是指一国金融体系在面对内外部冲击时能够保持正常运行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维护金融稳定对于国家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主要措施包括:1. 加强金融监管:建立健全的金融监管体系,对金融市场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现并处理风险。
2. 完善金融市场基础设施:提高金融市场的抗风险能力,保障金融交易的顺利进行。
3. 加强国际合作: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应加强金融监管领域的国际合作,共同应对跨境金融风险。
四、货币政策的作用与挑战货币政策是指一国中央银行为达到特定经济目标而采取的控制货币供应和利率等措施。
在汇率波动和金融稳定的背景下,货币政策面临以下挑战:1. 汇率管理:中央银行需在保持汇率稳定与促进经济增长之间找到平衡,以实现内外均衡。
2. 金融市场调控: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等手段,维持金融市场的稳定。
3. 通货膨胀与经济衰退的应对:在面对通货膨胀和经济衰退时,中央银行需采取适当的货币政策以稳定经济。
五、汇率波动、金融稳定与货币政策的相互关系1. 汇率波动对金融稳定的影响:不合理的汇率波动可能导致国际资本大量流出,加剧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
货币政策与通货膨胀的关系1000字论文
货币政策与通货膨胀的关系摘要:货币政策和通货膨胀是两个经济领域中的重要概念,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本文将探讨货币政策和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分析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的影响,以及通货膨胀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有着显著的影响,而通货膨胀也会制约货币政策的实施。
关键词:货币政策、通货膨胀、影响、制约引言:货币政策是指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利率等手段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政策。
通货膨胀是指物价持续上涨的现象。
货币政策和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是复杂而微妙的,这种关系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因为货币供应量的不同和价格水平的变化,经济运行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因此,本文将探讨货币政策和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分析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的影响,以及通货膨胀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一、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的影响:1. 调节货币供应量货币政策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来影响通货膨胀。
货币供应量增加会导致通货膨胀,而货币供应量减少则会抑制通货膨胀。
因此,货币政策制定者可以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来控制通货膨胀水平。
2. 调节利率水平货币政策还可以通过调节利率水平来影响通货膨胀。
当利率上升时,借贷成本增加,企业投资减少,消费支出减少,从而抑制通货膨胀。
反之,当利率下降时,借贷成本减少,企业投资增加,消费支出增加,从而促进通货膨胀。
3. 调节汇率水平货币政策还可以通过调节汇率水平来影响通货膨胀。
当汇率上升时,进口商品价格减少,从而抑制通货膨胀。
反之,当汇率下降时,进口商品价格增加,从而促进通货膨胀。
二、通货膨胀对货币政策的影响:1. 限制货币政策的实施通货膨胀可能会限制货币政策的实施。
当通货膨胀严重时,货币政策制定者可能需要采取紧缩政策来抑制通货膨胀,但这可能会抑制经济增长,造成更多的社会问题。
2. 影响货币政策的预测通货膨胀还可能会影响货币政策的预测。
当通货膨胀高于预期时,货币政策制定者可能需要采取更加紧缩的政策来抑制通货膨胀,从而影响货币政策的预测和实施。
货币政策在金融市场的影响论文
货币政策在金融市场的影响
货币政策在金融市场中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旨在通过深入分析货币政策对金融市场的影响来说明这一点。
首先,货币政策降低或提高利率,可以影响利率水平,进而影响企业的融资成本以及投资者的投资行为。
例如,政府提高利率后,企业会因融资成本增加而减少投资,投资者则可能减少投资从而引起股价下跌。
此外,货币政策还可能影响汇率水平。
如果货币政策政策宣布降低利率,国内外之间的汇率差异就会缩小,从而抑制进出口行业的发展。
另外,当政府收紧或放宽货币政策时,也会影响货币市场。
当政府收紧货币政策时,货币供应会降低,从而使货币价格上涨。
通货膨胀率也会因此升高。
而如果政府放宽货币政策,那么货币供应会增加,货币价格也会下跌,通货膨胀率会降低。
最后,货币政策还会影响金融产品的定价。
当政府收紧货币政策时,货币价格会上涨而金融产品的价格也会上涨。
同样,如果政府放宽货币政策,货币价格会降低而金融产品的价格也会降低。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货币政策会对金融市场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包括影响利率水平、汇率水平和金融产品定价等。
因此,不同的货币政策可能会对金融市场产生重大的影响。
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论文
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论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两大重要政策工具,二者都是从价值上来影响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以实现宏观调控。
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关于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论文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论文篇一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摘要: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两大重要政策工具,二者都是从价值上来影响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以实现宏观调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如何正确认识和协调这两大经济手段,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协调配合一、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必要性首先,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制定缺乏全局观念。
现实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基本上都是由各部门根据自己对经济形势的分析和判断、以本部门的经济利益为基点、依托自己的宏观调控目标和机制而制定。
财政和金融部门之间也缺乏稳定的沟通机制,致使两大政策的搭配方式和调控力度很难准确把握,乃至出现逆向调节和相互抵触。
其次,财政调控能力弱化,金融调控独木难支。
我国的年财政收入比重逐年下降,致使财政调控缺少必要的物力基础。
而金融业的持续发展,富集了足够的财力,承担起了本不属于自己职责范围的事情。
商业银行既是货币政策的调控对象,又是货币政策的传导者,由于银行承揽了本不属于自己职责范围的事情,使货币政策执行结果偏离既定目标,甚至扭曲变形。
第三,财政与银行职能错位,影响两大政策的配合。
长期以来,财政和银行关系不顺,使调控职能相互错位,影响配合绩效。
银行挤占大量财政资金,干扰了财政的调控效果。
银行代行财政宏观调控职能,突出表现在用银行贷款维持亏损企业运转和代行社会公共保障职能。
银行信贷资金成为社会投资的资金主源,银行承担总量和结构调控职能,但其成效并不显著,结构矛盾不但没能有效解决,反而日趋突出。
二、现阶段我国财政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态势分析1.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取得的主要成效。
我国经济运行,自1992年开始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到1997年成功地实现了“软着陆”,此后进一步坚持改革开放,加大结构调整力度,目前整个国民经济已经出现了宏观调控奏效、市场化水平显著提高的良好态势;2.目前宏观经济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2010年货币政策取向李彬200800270045 管理科学与工程二班【摘要】2009年我国货币政策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压力和挑战,实施了名为适度宽松实为扩张的货币政策,使得货币供应量和银行信贷出现了跳跃式增长。
同去年相比,2010年的货币政策取向应该是:在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前提下,加大对通胀预期的管理力度,适度回收流动性。
同时要妥善应对各种挑战,强化金融风险管理。
【关键词】货币政策适度宽松通胀预期2009年我国货币政策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压力和挑战,实施了名为适度宽松实为扩张的货币政策,使得货币供应量和银行信贷出现了跳跃式增长。
货币供应量M1和M2增速自年初起逐月加快,到11月末,两者增速分别达到34.6%和29.7%,成为改革开放以来第四个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高峰。
从信贷增长情况看,全年贷款余额达到40万亿,新增贷款达到9.59万亿元的历史高位,比上年多增4.69万亿,是2007年新增贷款3.64万亿元的2.63倍。
货币和信贷的高速增长,为保证经济平稳快速增长提供了充足的资金。
但是也带来了通货膨胀预期上升、资产市场泡沫加速膨胀的负面作用。
正因为如此,从去年10月起,中央银行开始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稳步回收市场流动性。
在货币市场操作和商业银行信贷投放停滞的双重作用下,2009年12月货币供应量增速开始回落,M1和M2增速分别比上月回落了2.25和2.02个百分点,降至32.35%和27.68%。
尽管如此,仍然比上年末分别高出23.29和9.86个百分点。
2010年我国货币政策面临的挑战与去年相比,2010年的货币形势更加复杂,货币政策操作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这些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如何妥善处理好通胀压力与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的关系。
通货膨胀归根结底是个货币问题。
由于2009年的货币高投放和信贷高增长,2009年11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由负转正,上升了0.6%,增速超出人们预期;12月通胀率进一步攀升至1.9%,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则首度由负转正;2010年1月,CPI虽然上升幅度低于上年12月,为1.5%,但PPI却上升了4.3%,为去年以来首次超过CPI,表明通胀压力正在释放,工业品开始成为通胀的推动因素,而且这种因素很可能会由于国际市场原材料价格的攀升①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趋势而得到强化。
从M1、M2长期波动曲线和物价走势看,大体可以将货币政策分为四种类型:从紧(货币供应量增速小于15%)、稳健(15%~20%)、宽松(20%~25%)和扩张(25%以上)。
每当货币供应量增速进入宽松区间都会引起通胀率上升(有一个滞后期),进入扩张区间则会带来严重通胀,而且延续的时间越长通胀率也越高。
例如在1984年~1987年和1991年~1995年期间,M1和M2增速都超过了25%,在紧随其后的1988年~1989年和1994年~1995年,便发生了17%以上的恶性通货膨胀。
20世纪90年代初期扩张性货币政策延续了5年之久,由此导致CPI上升了24.1%,为改革以来最高。
1997年~2008年的12年间,M1和M2增长率大体围绕着15%的中位数上下波动,物价也因此而保持基本稳定。
但是自2009年3月起,M2增速突破25%,7月起M1增速突破25%、10月起突破30%,增速明显偏快,通胀压力继续上升。
未来CPI走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货币供应量高速增长延续的时间。
尽管近10年来资产市场的快速发展会分流部分多余货币,但如果货币供应量持续保持在25%~30%左右的高位,通胀率突破5%仍将难以避免。
另一方面,目前尚不能断言世界经济已经走出金融危机影响,进入复苏周期。
尽管在各国政府规模空前的金融救援或者经济刺激的措施下,世界经济出现了明显的回升,但2010年仍然存在诸多变数。
高失业率、严重的产能过剩等问题造成全球实体经济复苏动力不足。
债台高筑的美国为应对危机开动了印钞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此起彼伏。
冰岛、拉脱维亚、爱尔兰、迪拜、希腊、葡萄牙、西班牙相继出问题。
近期英国、比利时等此前被认为相对强健的国家也开始引起市场担心并造成国际信贷市场和资产市场的波动。
未来德国、英国等欧洲核心国家会在多大程度上受到债务危机的影响,前景尚不明确。
这种状况,无疑对全球经济复苏十分不利。
近期欧洲某智库预测,今年第二季度全球体制性危机可能进一步恶化。
一旦世界经济出现二次探底,率先恢复的中国经济势必会受到冲击。
特别是在经济发展方式尚未根本转变,经济增长仍然主要依靠资源资金大量投入的情况下,宽松的货币供给仍然是保证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
在这种情况下,抑制通胀与保证经济平稳增长可能会成为两个相互冲突的政策目标。
第二,如何调控资产市场,避免出现过大泡沫。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为刺激经济,多个经济体不约而同地采取了扩张性财政政策和适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全球资金流动性大增,大量资金流入亚洲新兴国家,刺激资产市场投资活动。
在中国,2009年投放的巨量信贷有相当部分没有进入实体经济。
这些资金或者已经进入资产市场牟取短期收益,或者蛰伏在银行体系等待资产市场更好的投资时机。
因此,2010年不仅通胀压力较大,而且资产市场也仍然存在着泡沫继续膨胀的风险。
2009年尽管信贷规模巨大,但上证指数一直在3000点左右徘徊,并没有因资金充裕而出现暴涨。
虽然个别市场泡沫严重(创业板平均市盈率一度高达123倍多),毕竟市场规模小而无碍大局。
股市的稳定表明政府调控能力在提高,其主要手段,就是利用融资、再融资,对泡沫进行稀释。
②因此,除非重大因素出现变化,2010年股市应该不会出现大的泡沫,资产市场的风险仍然主要表现在房地产市场上。
新年伊始,海南房地产市场在国务院公布《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之后即出现大量泡沫,房价一路飙升,甚至还出现了房价每天上涨1000元/平方米、一天几次变动价格的高温行情。
目前在政府的强力调控下,房地产市场开始趋稳,有些过热地区房价出现回调。
但是一旦经济出现二次回落风险,需要房地产投资拉动经济,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打压泡沫的决心有可能发生动摇。
第三,如何应对人民币升值压力。
近期,美国要求人民币升值的炒作再度升温,并得到其他西方发达国家的呼应。
随着我国出口情况的改善,日本、部分亚洲国家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也会加大。
在某种程度上,人民币汇率正在演化成为政治问题。
2月25日,美国参议院15位议员联合上书美国商务部,认为中国政府操纵人民币汇率处于低位,以此在对外贸易中获利。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克鲁格曼放言要与中国打贸易战,MIT商学院教授约翰逊在美国国会听证会上威胁要把中国操纵汇率放入今年4月的财政部评估报告。
华盛顿一家研究所甚至认为,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被低估了40%左右。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近日也推波助澜,称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贬值,并被严重低估,中国应使其汇率更具弹性。
面对强大的外部压力,我国坚持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肯定会遇到一些经济贸易摩擦甚至其他报复性措施;如果在一定程度上使人民币与美元脱钩,则有可能会带来新一轮热钱涌入和资产价格上涨。
根据其他国家的经验看,货币升值通常会导致资产市场价格上涨。
国外热钱的升值预期,会吸引投机资金流入,从而推高股票和房地产市场价格。
另一方面,人民币汇率与通货膨胀两者之间还存在一定的替代关系。
如果能够容忍一个较高的通胀率(例如5%~8%),就可以间接地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因为巨额贸易顺差会因为出口商品价格的上升(相当于实际汇率上升)而减少。
当然与直接升值相比,通胀率影响实际汇率的过程较长,有关因素也更加复杂。
从目前情况看,无论是让人民币升值还是保持汇率稳定,对中国来说都是一个艰难的选择。
总之,2010年中央银行将面临货币政策的两难处境:过紧可能影响经济复苏,过松则助长泡沫和难以抑制通胀。
而且随着刺激政策对于经济复苏驱动力的逐步弱化,如果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没有跟上,这种两难的局面将会更加凸显。
因此,时机和力度的把握成为考验央行调控能力的关键因素。
2010年货币政策取向和特点温家宝总理在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10年要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由此奠定了今年货币政策的基调。
同去年相比,今年的货币政策取向应该是:在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前提下,加大对通胀预期的管理力度,适度回收流动性。
同时要妥善应对各种挑战,强化金融风险管理。
具体来说,货币政策操作应突出以下特点:第一,从抑制通胀角度出发,货币政策应由侧重于“宽松”转向“适度”。
尽管去年和今年货币政策的基调都是“适度宽松”,但重点应有明显不同。
去年为保增长而侧重于保证充足的货币供给、增加市场流动性;今年为防通胀,同时要继续夯实经济增长的基础,应更加注意政策的精细化操作,确保货币政策的灵活性和针对性,以实现既有效控制通胀预期,又防止经济出现较大波动的目标。
为此,在货币供应总量上,一方面要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充裕,保证经济运行通畅;另一方面,要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加息等调控工具,力争将过高的货币供应量降至20%上下,避免新增人民币贷款的过快增长和通胀压力的快速积聚。
第二,信贷政策应更加注意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之后,过去长期依靠高消耗、高污染和低成本实现快速增长,并高度依赖国际市场的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已经不可持续,需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推动产业升级。
为此,信贷政策应更加注重“有保有压”,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
要严格控制向“两高一低”行业和项目投放贷款,同时对于弱质产业和新兴产业,信贷政策的导向作用应进一步强化,鼓励和支持银行信贷向农业、中小企业、节能减排项目、高新技术项目、海外投资活动、兼并重组等方面倾斜。
第三,面对复杂形势,更要注意防范金融风险。
一方面,要通过调整信贷结构,强化合规性管理,对银行体系的高风险环节实施有效监控;另一方面,对于可能出现的大规模资本跨境流动要加强跟踪和监控,多部门协同动作,打击以投机套利为目的的跨境热钱流动。
第四,继续完善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加大外汇市场的波动幅度,更好地发挥市场在汇率决定过程中的作用,使人民币汇率能够在合理的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
注释①近日中钢协警告,今年国际铁矿石价格可能大幅上涨。
有分析师认为,国外三大铁矿产商希望将价格上调80%。
②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93家上市公司A股市场首发募集资金共计18319.38亿元,相比2008年的1036.52亿元增长了76.7%;实施再融资的上市公司募资资金总额3164.77亿元,比2008年度增长了913.26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