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性意象与理性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性意象与理性设计

摘要:人们通过视觉和情感建立最直接的城市意象,但是这种感性的意象不能用来控制城市的发展和设计。城市必须要有宏观清晰的结构和有序的肌理,体现高度的理性,以保证其能够有条不紊的运转,所有复杂的城市问题得到应有的寄托。感性的认识城市,理性的设计城市。

关键词:城市意象;视觉;情感;结构;秩序

Abstract:Through visual and emotional people establish the most direct urban image, but this kind of perceptual images cannot be used to control the development of design of the city. A city must have macro clear structure and orderly texture, reflecting height of rational, in order to ensure its rule operation, and all complex urban problems deserve the sustenance. Perceptually know a city, and rationally design it..

Key Word:The image of the city;vision;emotion;structure;order

1 视觉和情感

凯文·林奇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方法获得其城市意象:1.在市民中抽样访谈,获取他们对环境的意象;2.在实地受过训练的观察者形成的环境意象进行检验。

城市中的人(包括本地的原住居民和外来的旅游者)看到了城市

中的什么,感受到了什么,美好的愉悦的还是混乱的厌恶的,说不清楚的还是毫无感觉的。在偌大的城市中,人们如何找到自己,如何明确的知道自己到底在城市中的什么地方。

凯文·林奇首先关注的是城市中个体的行为及其对于城市的直观意象。相似或者相同的个体被归类至一个群体。群体中的大多数人能够达成共识,形成群体意象。在关注个体的城市意象的同时也关注群体的城市意象。

凯文·林奇对于城市意象的研究,引入了人类认知世界的内心模式,重视城市中个体和群体对于城市的感知,激发了对个体行为模式和城市认知地图的广泛研究,对后世的城市规划设计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视觉的外在感知和情感的内在感知是最直接的,同时也是最瞬间的。前一秒的天堂和后一秒的地狱,究竟相差在什么地方?因为情感变了,所以整个世界都变了。

虽然个体的行为模式和感知模式具有相似性或者同一性,可以归纳出某种群体模式。但是,对个体行为以及对该行为产生影响的个体情感的研究,是否能够形成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群体行为和情感模式?是否可以以此为基础进行城市设计?不同背景和经历的个体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中所呈现出的城市意象是不同的,其不具有可叠加性,不能进行归纳,不能形成群体,也就无所谓群体的城市意象。在

此基础之上进行的城市设计是错乱的、破碎的,甚至是彻底废弃的。

城市是一个巨大的机器,一刻不停的运转。在一定条件下,单方面的视觉和情感的要求也许可以控制局部,并且产生一定的变化。但是,就整体而言,这种局部的控制并没有最终的结果,也不可能有最终的结果。

观察者不是设计师。虽然观察者在形成城市意象的过程中是充当着一个能动的角色,也在城市意象的形成过程中加入了某些创造性的成分,但是观察者就是观察者,不能左右城市的设计。

2 结构和秩序

凯文·林奇建立了一个城市的结构模型,即城市由道路(Path)、边界(Edge)、区域(District)、节点(Node)和标志物(Landmark)五个元素所构成。

道路(Path)是城市中观察者习惯、偶然或者潜在的移动通道,是城市意象中的主导元素。人们沿着道路移动,观察城市;其他的城市元素也是沿着道路布局展开的。

边界(Edge)是城市中两个部分的边界线,是连续过程中的线性中断,可以作为一种横向参照,而不是坐标轴。

区域(District)是城市中观察者有“进入”其中感觉的二维平面,具有某些共同的能够被识别的特征。这些特征能够从内部进行确认,

同时也可以作为外部的参照。大多数人是通过区域构建自己的城市意象的。

节点(Node)是城市中观察者能够进入的具有战略意义的点,是一种结构转向另一种结构的连接点。有的时候节点不仅仅是简单的聚集。

标志物(Landmark)是城市中观察者只能位于其外部而不能进入的点,也是一类点状参照物。标志物通常被用来确定身份或者结构。

上述的五个城市意象构成元素之间有规律的重叠交叉,而非互相孤立,它们互相强化、互相呼应,互相矛盾,互相破坏。

1933年,CIAM《雅典宪章》将城市功能归纳为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1960年,凯文·林奇将城市结构拆解为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两者分别建立了有关功能和结构的城市模型。

在运动中,人们通过最直观的视觉体验建立起对实际城市空间的意象,又根据视觉体验,把一个大尺度的城市划分为若干个小尺度的局部单元。但是,在运动的过程中获得的视觉感知是不连续的。那么,以此为依据划分的城市局部空间也就相应的被割裂了,局部和局部之间的联系被忽略,由局部形成的整个城市也就缺乏一种结构性的秩序。结构性的秩序也许存在于某几个局部中,但是整个城市缺乏一个宏观的结构。

凯文·林奇强调:“如果城市清晰可读,那么,就能给人们提供更多的视觉愉悦和情感保障,增强人在城市空间中体验的潜在深度和强度。”

在整体上,城市必须有一个宏观的清晰的结构,以形成有序的网络组织,用以解决各种各样的复杂的城市问题。

3 城市的发展和设计

城市是一个不断成长和变化的复杂有机体。任何理论或者模型都只能作用于城市发展的某一个阶段或者某一个局部,而不能从整体上进行把握。

城市是一个整体,不是一块专门用来分割的巨大土地。城市结构和秩序的形成要联系其内部隐藏的潜在秩序、与周围环境联系和先前的经验;不能单纯的依靠个体或者群体的意象,也不能单纯的依靠某种模型。城市是一个混合体,将其分割和肢解,只能使城市变得支离破碎,并且严重影响其功能,甚至导致城市的死亡。城市的肌理、结构、层次、凝聚力等特质也在分割和肢解中丧失殆尽。

城市内部有一种潜在的力量,包括社会的、经济的、文化的、政治的等等,能够将城市中的日常生活进行功能性的集中,也能将其进行有机的疏散,使得城市从混沌的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时间上、空间上和功能上的内部有序运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