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科举制3学案人教新课标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 科举制3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

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学习目标】1、了解科举制度在隋朝产生的背景,掌握科举制度创立的过程及作用2、把握科举制度在唐朝逐渐完善的过程,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3、掌握科举制度对中国以及世界的影响【学习重点】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的过程【学习难点】科举制的作用及其对中外的深远影响【学习方法】1、通过分析科举制的影响,培养学生从具体历史事实引出结论的能力。
2、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科举制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进步,是隋唐繁荣的因素之一,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
从而使学生认识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
【知识链接】今天的人们习惯把考上大学称作“登龙门”,也常常把当年本地高考文理科的第一名分别称为“文科状元”、“理科状元”。
你知道“登龙门”一词的由来吗?“状元”又是怎么回事呢?【知识梳理】一、科举制的诞生科举制的含义:魏晋以来的官员主要从_____________________中选拔。
为了改变这种选拔制度,隋文帝开始用_________的方法来选拔官员。
形成标致:隋炀帝正式设_________,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二、科举制的完善唐朝的科举考试主要科目有:_________、_________。
科举制完善的关键人物①唐太宗:大大扩充国学规模,进士科考中第一名成为___________。
②武则天:大力提倡科举,开创_______、_________。
③唐玄宗:________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歌谣记忆):科举制度隋朝创,唐朝继承再发扬。
【问题探究】科举制度由隋朝创立,唐朝完善,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1300多年,直到清朝末才被废除。
请你说说隋唐时期科举制的影响。
【反思小结】【精讲点拨】科举制对邻国的影响科举制对朝鲜半岛上的国家有重要影响。
682年,新罗就仿照唐朝建立国家,规定以儒家经典为主要课程。
788年,新罗又仿唐朝科举,设“读书三品科”,规定由国家按三品统一考试,科目全为儒家经典。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科举制的创立》学教案优秀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科举制的创立》学教案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科举制的创立背景、过程及其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史料解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培养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科举制的创立过程及其影响。
2.教学难点:科举制对古代社会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同学们,大家好!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上一节课的内容,我们学习了什么?对了,是“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经济发展”。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新的内容——《科举制的创立》。
在此之前,我想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在古代,人们是如何选拔官员的呢?2.探究一:科举制的创立背景(1)同学们,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科举制的创立背景。
请大家翻到教材第4页,阅读“科举制的创立背景”部分。
请一位同学分享一下你的阅读心得。
3.探究二:科举制的创立过程(2)根据同学们的回答,我们得知:科举制是由隋文帝杨坚在隋朝大业三年(605年)创立的。
4.探究三:科举制的影响5.课堂小结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科举制的创立背景、过程及其影响。
请大家回顾一下,我们学到了什么?对了,我们学到了科举制是由隋文帝杨坚创立的,它选拔了大量真才实学的人才,促进了社会进步和文化教育的发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课后作业(2)查阅资料,了解科举制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四、板书设计1.科举制的创立背景:隋朝统一全国,士族衰落,庶族兴起2.科举制的创立过程:隋文帝杨坚,大业三年(605年)3.科举制的影响:选拔人才,推动社会进步,促进文化教育发展,形成重视读书的风气,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五、教学反思重难点补充:1.教学难点:科举制对古代社会的影响(1)师:同学们,你们认为科举制对古代社会最大的影响是什么?生:可能是选拔出了很多有才能的人。
师:非常好,那么这样的选拔对当时的社会有哪些具体的好处呢?(2)师:科举制让很多出身平民的人也有了做官的机会,你们觉得这对社会有什么影响?生:可能让社会更加公平。
七年级历史下册《“科举制”的创立》学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科举制”的创立》学案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科举制”的创立》学案新人教版知识与技能知道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主要情况,了解它给隋唐社会带来的影响;培养理清事件发展脉络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讨论隋朝创立科举制度的原因、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带来的变化、科举制度的影响等问题,培养从具体历史事实引出结论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科举制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进步,是隋唐繁荣的因素之一。
认识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
如何客观评价科举制度正反两方面的作用及其对中外的深远影响。
复习提问:隋文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统治,在用人方面有什么共同点?(注意任用贤才,选拔有才干、有道德的人当官。
)设问过渡:隋朝之前,怎样选拔官吏呢?原来,必须有地方官吏、高门权贵的推荐,才能当高官。
(所谓“高门”就是“高等”的意思。
)地方官吏、高门权贵推荐的人当上高官之后,就要“知恩图报”,往往利用职权来维护推荐者的特权,不利于皇帝加强中央集权。
所以,隋文帝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实行有效的统治,废除了旧的选官制度,创建新的选官制度,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吏,叫做科举制度。
【自主学习】一、科举制的诞生⑴隋文帝时期,为改变魏晋以来的选官制度,开始用的方法来选拔官吏。
⑵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二、科举制的完善:唐朝时科举制逐渐完善,常设的考试科目中以、两科最为重要,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
⑴唐太宗:①扩充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②严格录取应试者(进士的录取率只有百分之一二)⑵武则天:武则天时创设了殿试和。
⑶唐玄宗:①唐玄宗时,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②玄宗曾八次亲自面试应试者。
三、科举制的影响:⑴科举制改善了,使有才识的读书人可以入朝为官;⑵科举制促进了的发展;⑶科举制促进了的发展,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⑷科举制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1300多年,直到清末才被废除。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3课 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

第3课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1教学目标1、识记与理解记住科举制创立的时间和主要标志,了解隋唐科举制的主要内容,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的进步作用。
2、能力与方法通过学习科举制,认识这一制度既有利于隋唐统治者控制人才,又为隋唐的繁荣提供了人才,培养学生辨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方法;通过比较古今考试制度,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科举制考试制度是促进唐朝繁荣的原因之一。
认识符合社会发展的考试制度的进步性,从而理解我国当今改革考试制度的正确性;通过了解我国科举制度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学情分析作为初一的学生,对科举制度有零散的了解,对科举制和当下考试制度的认识往往简单化、情绪化;缺乏史料分析的训练,但思维活跃,表现欲强,好动而富有创意。
所以从这一点出发,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学习。
3重点难点重点:科举制度的创立及在唐朝的发展。
难点:科举制的发展及作用。
4教学过程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现代社会中,考试繁多。
升学要考试,招工要考试,技术资格要考试,选拔官员也要考试。
作为选拔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考试已深入人们的生活。
但中国最早的考试制度产生于何时?它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过程?有哪些重大影响?让我们一起走进本课的学习。
活动2【活动】预习导学(一)科举制度的创立从三国到南北朝,主要用__________选择官员。
朝时,创立了科举制度。
______ 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开设_____科,我国科举制度正式创立。
从此做官凭真实才学,选官权力收回中央。
科举制度的基本特征是________ ,____________ 。
(二)科举制度的发展1.唐朝时科举制度有很大发展,逐步走向_____ 化和______化。
考生来源很广,考试内容和程序都有明确规定,管理非常严格。
其中_____科尤其被看重,在科举制度中居主导地位。
2.唐朝科举分______和______ 两大类。
人教版历史七下《科举制的创立》word学案

人教版历史七下《科举制的创立》word学案一、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要紧情形。
(2)了解科举制度给隋唐社会带来的阻碍。
2.能力目标:通过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共同学习,互相促进的能力。
二、学习重点和难点:1.学习重点: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完善。
2.学习难点:体会隋唐时期选官方式的进步。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皇榜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之中隐含着一个成语“名落孙山”;你明白“皇榜”、“名落孙山”都与我国古代的哪一考试制度在关吗?(二)自主学习,完成填空。
科举制的产生(1)隋文帝开始用的方法来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置,我国的正式产生。
科举制的完善(2)唐朝科举制度逐步完善,常设的科目以、两科最重要。
、、是完善科举制度的关键人物。
(3)唐太宗重视的培养和选拔,他大大扩充了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
(4)武则天大力提倡科举。
在洛阳宫殿,她亲自出题面试应举的人,这是的开始;她还让各州每年选送武艺好的人,进行骑射等考试,称为。
(5)唐玄宗时,成为进士科要紧的考试内容。
科举制的阻碍(6)科举制改善了,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科举制促进了的进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
科举制促进了的进展,专门因为进士科重视诗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7)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缓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朝末年才被废止。
(三)合作探究:(1)隋朝是科举制度的产生时期。
①为改变官员选拔中的弊端,隋文帝和隋炀帝各采取了什么措施?②(变一变)科举制度产生于什么朝代哪位皇帝在位的时候?科举制度产生的标志是什么?(2)唐朝是科举制度的完善时期。
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在科举制的完善过程中,做出了突出奉献(关键人物)。
①唐太宗为完善科举制做出的奉献是什么?②女皇武则天在科举制度的考试形式和考查科目上有什么创新?②唐玄宗把什么做为进士科的要紧考试内容?④唐朝的科举考试中,常设的考试科目专门多,以哪两科最重要?哪一科的考试和录用相对更困难?“状元”是哪一科考试的第一名?⑤明经科考试有一种叫做“帖经”的试题类型:考官任意选取儒家经典中的某一段,用纸条遮盖其中的几个字或几句话,要求考生将其默写出来。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科举制的创立》学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科举制的创立》学教案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科举制的创立》学教案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学习目标:1、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主要情况。
2、了解它给隋唐朝社会带来的影响。
3、认识科举制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进步,是隋唐繁荣的因素之一,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
认识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
4、认识科举制度对世界文明社会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重点:科举制创立和逐渐完善。
难点:科举制的作用和影响,并对科举制进行客观评价。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师:同学们,我们在选拔班委和三好学生时要求很高,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必须成绩优良、有真才实学。
良好成绩的取得与一次次的考试是分不开的。
提到考试,我们每位同学都可谓是久经沙场的老将,我们知道考试是今天社会对人才的一种较为公平的选拔方式。
那么在古代社会是如何选拔人才的呢?(一)科举制的诞生1 科举制是古代一种重要的选拔人才的制度,那么它通过什么方式选拔?什么样的制度叫科举制?2 科举制度是在什么时候出现的?(隋朝)隋唐以前我国采用什么方法来选拔官吏?(魏晋的“九品中正制”)(存在弊端)3 隋朝为什么要创立科举制?4 通过对科举制的分析,比较科举考试和原来的选官制度,看看有什么进步和影响?思考一下科举考试的受益者是那些人?(二)科举制的完善1 唐朝科举考试的科目,以哪两科最为重要?2 唐朝科举制的完善与哪些皇帝有关?3 他们分别为科举制度的完善作了哪些贡献?4 问题探究:“明经”考试“进士”考试5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中“唐玄宗处理‘拽白’者”的故事,思考回答:这件事说明科举制度讲究什么原则?(三)科举制的影响1 科举制对中国及世界的影响2 科举制的废除二、合作探究古今考试制度比较,看看有哪些异同点?三、课堂小结皇帝名称在科举制方面的贡献四、巩固练习1(a)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的首创者是()A汉武帝B隋文帝C隋炀帝 D武则天2(a)隋朝时,家境贫寒、学富五车的张三赴京赶考,金榜题名,踏上仕途。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科举制的创立》教案

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知识:科举制产生、完善及影响。
2.能力:通过讨论隋朝创立科举制的原因,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带来的变化、科举制度的影响等问题,培养学生从具体历史事实引出结论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2.通过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培养学生共同学习,互相促进的能力。
3.利用地图、图片等直观教具辅助教学,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
4.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科举制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进步,是隋唐繁荣的因素之一,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
从而使学生认识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科举制度的创立和逐渐完善、对科举制的评价。
教学难点:科举制度与以往选官制度的本质区别。
【教学方法】图文结合法、诗词辅助法、讨论法、讲述法和启发诱导式。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世界上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的科举制。
今天我们习惯上把考上大学称作“登龙门”,也常常把当年本地高考文理科第一名分别称为“文科状元”“理科状元”。
那么,这些叫法都来源于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你知道科举制是什么时候诞生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内容。
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一、科举制的诞生1.科举制诞生的背景曹魏后期,九品中正制开始发生变化,它很快就被势力雄厚的门阀世族所把持。
这些豪门大族世代为宦,把持了所有的高官显职,九品中正制也就把门第出身作为品评的唯一标准了,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
隋朝建立之初,还是沿袭前朝的选官制度,但两年之后,隋文帝就下诏予以废除。
下面请同学们思考:九品中正制到了隋代,除了读书人不满之外,还有哪些弊端最终导致了隋文帝下诏废除?大家可以分组讨论,派出代表发言。
一组:九品中正制发展到后来成为豪门大族控制政权的工具,选拔不到真实的人才。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科举制的创立》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科举制的创立》教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科举制的创立》教案,欢迎大家阅读。
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教案栏目。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科举制的创立》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情况。
2.分析科举制度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认识科举制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进步,是隋唐繁荣的因素之一。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黄梅戏《女驸马》,并用“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这一首诗的末句进行解说,引出科举考试这一话题。
二、明确目标:(重点突出,简明扼要)1.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情况。
2.分析科举制度的影响。
3.认识科举制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进步,是隋唐繁荣的因素之一。
三、学习新课:师:请同学们先不看教科书,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什么是科举制度?生:(让学生自己讨论,自由发言。
)师:同学们讲得都很有道理,简而言之,通过考试的方式来选拔官吏的制度就叫科举制度。
师:大家都预习过课文,请一起回答:科举制度是什么时候出现的?生: (隋朝)师:现在,请同学展示你们的预习成果,派一位代表介绍隋唐以前我国采用什么方法来选拔官吏。
生:(根据自己准备的材料介绍“九品中正制”)师:好,×××同学出色地完成了预习任务,关于九品中正制大家只需要明白一点就够了。
那就是到了后来,必须有地方官吏、高门权贵的推荐,才可以做高官。
许多有真才实学的人由于出身寒微,难以担任中央和地方高官,正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现在我们讨论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这种选官方式有什么不好?生:(让学生踊跃举手,自由发言)师:现在,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17页的内容,找出在科举制度的产生过程中有哪几件重要事情。
生:(学生阅读课文后,举手回答,)教师归纳(见第9张幻灯片)。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讨论以下问题(幻灯片第10张)合作探究一:科举制度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会给权贵子弟、出身低微的读书人、朝廷分别带来什么变化?教师指导学生一步一步思考,得出结论:1高门权贵子弟——失去“无论优劣,都可做官的特权2地方官和高们权贵——失去“选官实权”3 出身低微的读书人——得到了“凭才学做官的公平机会”4朝廷(皇帝)——得到“集中了选官权力和真正的人才”(二)科举制完善于唐朝教师过渡:从唐太宗开始,科举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教案新人教版

3. 确定教学媒体使用:为辅助教学,本节课将使用多媒体教学资源。例如,播放与科举制相关的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科举制的实际情况;展示科举制的图片和图表,让学生更清晰地了解科举制的发展历程和考试内容;利用电子白板等设备,展示学生的讨论成果和答案,促进学生的互动和思考。
九.教学反思与改进
首先,我觉得导入部分很成功,通过展示古代科举考试的画卷,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但我也意识到,对于一些学生来说,他们对科举制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帮助学生建立坚实的基础。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尽力突出重点,讲解清晰。但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在课堂上显得有些被动。我意识到,我需要更多的互动来激发他们的兴趣。也许,我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或角色扮演等方式,让他们更积极参与进来。
1. 作业布置
本节课的作业布置将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和目标,旨在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高能力。具体作业布置如下:
(1)阅读作业:要求学生阅读教材中关于科举制的相关章节,加深对科举制起源、发展和影响的理解。
(2)思考题:布置一些与科举制相关的思考题,如“科举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什么?”,“你认为科举制对现代考试制度有何启示?”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 表达能力:在课堂讨论和发言环节,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提高。他们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用合适的词汇和句式进行描述和论证。
4. 历史思维能力:通过学习科举制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得到培养。他们能够从历史的角度看待问题,分析问题的原因和影响,并能够将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
历史人教七年级下册《科举制的创立》教案03

《科举制的创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主要情况,以及它给隋唐社会带来的影响。
2、能力目标:①通过讨论科举制度给人才选拔方式带来的变化、科举制度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②讨论科举制度的深远影响时,通过古今对比、中外联系,培养学生用联系、比较的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价值目标:通过对科举制度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科举制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用人制度的重大进步,是隋朝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举措,是隋唐繁荣的原因之一,符合历史发展的需要,是古代政治文明的结晶。
科举制度也是中国对世界的一项开创性贡献,从而鼓励学生开拓进取,不断创新。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根据大纲的要求及知识点在本课中的地位作用和学生的理解能力,确定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科举制的完善与影响分析,认识隋唐时期政治开明、开放的特点。
难点:科举制产生的原因分析。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让“时间之轮”带我们穿越时空,来到隋朝。
那时的你是隋炀帝统治时期的一介平民,你有可能做官吗?那你可以通过什么途径来实现呢?(有可能。
科举考试。
)教师在学生作答的基础上引出课题。
本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有关科举制的一些问题。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让学生“入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课题,明确目标。
二、教师引导,探究交流。
突出重点、突破重点。
(一)科举制产生的原因分析有问我答:1.隋朝时,隋文帝灭陈,南北重归统一。
那么怎样管理刚统一的南方地区呢?怎样管理如此辽阔的疆域呢?是靠隋文帝自己管理吗?2.我们知道“得民心者才能得天下”,隋文帝是怎样做的?他如何笼络人心?3. 隋文帝是怎样选拔官员呢?为什么不沿用以前的选官制度?4.什么时候诞生的科举制度呢?科举制诞生后有什么积极意义呢?(科举制的创立科举制的影响:改善了用人制度)(板书)5.科举制的诞生使许多有才能的人凭才学做官,你能说说有谁吗?答:房玄龄、王维、白居易、姚崇潜心修文,刻苦攻读,学业大进,参加科举,考中进士,步入政坛,先后做了三次宰相。
人教部编版七下历史期末专题导学案:科举制

人教部编版七下历史期末专题导学案:科举制部编版七下历史期末专题:科举制夯实基础一、隋朝:1.建立:隋文帝废除了前朝的注重门第的选官制度,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2.意义: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此后,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1300多年。
二、唐朝1.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成为最重要的科目;2.武则天:创立殿试制度;三、宋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影响: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四、明朝:(2)北宋武将为什么发出这样的感慨?为什么当时的人不以从军为荣?材料三: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宋初大幅度增加了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材料四:《劝学诗》宋真宗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3)结合所学,分析科举制的发展对宋代社会有哪些深远影响?材料五:赵宋王朝是被一而再,再而三的外族入侵势力所颠覆,但从王朝内部来说,横亘两宋三百多年始终没有一股政治势力膨胀到足以威胁赵宋皇位的稳固。
——《浅析宋代文官制度的得失》材料六:(注:枢密院是宋朝的最高军事机构)(4)根据材料五、六和教材内容,谈谈这种政策会带来怎样的影响?2.自古以来,人才的选拔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权贵垄断,选官看重门第,不太注重才能,世家大族的子弟通过门第即可进入仕途。
初中: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课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教案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教材历史教课方案( 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学校:年级:任课教师:历史教课方案 /初中历史/七年级历史教课方案编订: XX文讯教育机构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课科举制度的创办和发展教课方案教材简介 : 本教材主要用途为历史给人们供给了经验,历史学是全部学科的基础,没有历史就没有传承,就没有其余各样学科。
历史不不过留给我们不过,相同也有教训,本教学设计资料合用于初中七年级历史科目 , 学习后学生能获得全面的发展和提升。
本内容是依据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能够放心改正调整或直接进行教课使用。
第三课科举制度的创办和发展教课目的:一、识记与理解:科举制创办的时间和标记,认识隋唐科举制的主要内容,理解科举制在隋唐期间的进步作用。
二、能力与方法:经过学习科举制,认识这一制度既有益于隋唐统治者控制人材,又为隋唐的繁华供给了人材,培育学生辩证剖析问题的能力和思想方法;经过比较古今考试制度,培育学生的比较剖析能力。
三、感情态度价值观:经过认识科举考试制度是促使唐朝繁华的原由之一,认识切合社会发展的考试制度的进步性,进而理解我国此刻改革考试制度的正确性;经过认识我国科举制度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加强学生的民族骄傲感。
教课要点和难点:一、要点:科举制的创办及在唐朝的发展二、难点:唐朝科举制的作用教课方法:解说、议论、归纳教课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现唐诗一首孟郊《考中后》:往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纵思无涯。
春风喜悦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
此诗反应了古代念书人考中以后的巨大变化,今日我们一起来认识隋唐朝的科举制的历史话题。
二、解说新课:(一)、科举制的创办1、科举制产生的背景:九品中正制已经不适应需要,很多地主知识分子要求参加政权,隋朝一致全国后需要大批的有才华横溢的人材。
2、科举制正式创办的标记及其产生的作用?科举制的创办从地主知识分子中选拔了大批的人材,和缓了地主阶级内部的矛盾,扩大了统治基础。
隋文帝命令“分科举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
【学习目标】
1、了解科举制度在隋朝产生的背景,掌握科举制度创立的过程及作用
2、把握科举制度在唐朝逐渐完善的过程,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3、掌握科举制度对中国以及世界的影响
【学习重点】
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的过程
【学习难点】
科举制的作用及其对中外的深远影响
【学习方法】
1、通过分析科举制的影响,培养学生从具体历史事实引出结论的能力。
2、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科举制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进步,
是隋唐繁荣的因素之一,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
从而使学生认识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
【知识链接】
今天的人们习惯把考上称作“登龙门”,也常常把当年本地高考文理科的第一名分别称为“文科状元”、“理科状元”。
你知道“登龙门”一词的由来吗?“状元”又是怎么回事呢?
【知识梳理】
一、科举制的诞生
科举制的含义:魏晋以来的官员主要从_____________________中选拔。
为了改变这种选拔制度,隋文帝开始用_________的方法来选拔官员。
形成标致:隋炀帝正式设_________,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二、科举制的完善
唐朝的科举考试主要科目有:_________、_________。
科举制完善的关键人物
①唐太宗:大大扩充国学规模,进士科考中第一名成为___________。
②武则天:大力提倡科举,开创_______、_________。
③唐玄宗:________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歌谣记忆):科举制度隋朝创,唐朝继承再发扬。
【问题探究】
科举制度由隋朝创立,唐朝完善,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1300多年,直到清朝末才被废除。
请你说说隋唐时期科举制的影响。
【反思小结】
【精讲点拨】
科举制对邻国的影响
科举制对朝鲜半岛上的国家有重要影响。
682年,新罗就仿照唐朝建立国家,规定以儒家经典为主要课程。
788年,新罗又仿唐朝科举,设“读书三品科”,规定由国家按三品统一考试,科目全为儒家经典。
同时还派遣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参加科举考试。
新罗著名诗人崔致远,就是入唐后考中科举的。
唐朝的科举制和制度对日本也有影响。
日本大化革新后,也仿照唐制,在中央和地方设立寮、国学,通过教育培养人才,并重用从唐朝归来的留学生。
【当堂检测】
1、隋唐时期,最有利于知识分子实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理想途径是()
A.建立军功
B.努力耕织
C.参加科举考试
D.依靠门第出身
2、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于哪一位皇帝统治时期()
A.隋文帝
B.隋炀帝
C.唐太宗
D.唐玄宗
3、香港影片《武状元苏乞儿讲的是我国最后一位武状元的故事,那么首创武举的是()
A.唐太宗
B.武则天
C.唐高宗
D.唐玄宗
4、高考作为我国选拔人才的主要形式,到2009年已回复32年了。
那么你知道唐朝主要采用什么制度选拔人才吗?()
A.世袭制
B.九品中正制
C.科举制
D.八股取士
5、明经科考试中的“帖经”类似于今天语文考试中的()。
A、选择题 B.填空题 C.问答题 D.作文题
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第5课“合同为一家”第6课对外友好往来
【学习目标】
1、了解和掌握吐蕃的社会发展及与唐朝的关系,了解回纥、粟末、南诏的社会
2、了解祖国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和发展的,民族友好交流有利于各民族的发展,这
种关系是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
3、了解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的情况,包括日本派往中国的遣唐使与唐文化对日本产生
的深远影响、鉴真和尚东渡日本、隋唐与新罗的频繁的来往、唐玄奘西游取经等史
实。
【学习重点】
1、吐番的发展及唐与吐番的友好关系。
2、唐朝与日本、天竺的交往
【学习难点】
1、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和作用
2、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原因
【学习方法】
1、列表比较唐朝与吐番等民族的交往情况
2、采用分类法来了解隋唐时期对外交往的情况,听过阅读,了解交往盛况出现的原因。
【知识链接】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这首广为传唱的歌曲,生动地反映了我国各民族和睦相处、携手共创美好生活的新局面。
这一局面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唐朝是这个历史过程的重要阶段。
那么,唐朝的民族政策有什么特点呢?
【知识梳理】
一、根据课本内容完成下列图表
二、唐朝的对外交往
1、对外政策: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日本的关系—遣唐使、鉴真东渡
唐玄宗时,______应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他设计的___________,至今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
3、唐朝与新罗的关系—主要有贸易往来和文化交往两方面
4、唐朝与天竺的关系—玄奘西行
唐朝时,派高僧_______从______出发,前往_______,他专心翻译佛经,写成《__________》。
【问题探究】
1、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他的话是什么意思?体现了什
么样的民族政策?
2、唐朝对周边国家有很大的影响力,请你说说这是为什么?
【精讲点拨】
唐朝对外交往活跃
唐朝国势强盛,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因而受到各国的尊重,享有很高的声望。
从这个时期起,唐朝成为中国的象征,各国人民开始把中国人称作唐人,这种称呼至今仍在一
些国
家沿用。
唐朝高度发达的经济和文化,对很多国家很有吸引力。
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曾对他的弟子说:“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
”安史之乱以前的唐朝,处在强固稳定时期,政治上很自信,奉行“中国既安,四夷自服”的方针;在文化上也敢于并蓄兼收,群花同放。
因此,唐王朝在对外交往中,采取了比较开明的政策,鼓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
再加对外交通发达,周边各国的使臣和商人,纷纷前来中国,与中国通商往来的国家发展到七十多个,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
唐文化远播到东西方各国,对许多国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当堂检测】
1、我国历史上的“合同为一家”指的是()
A.汉朝与匈奴的关系
B.唐朝和新罗的关系
C.唐朝和靺鞨的关系
D.唐朝和吐番的关系
2、下列国家,受唐朝文化影响最大、在社会生活上至今还保留着唐朝人的某些风尚的是()
A.朝鲜 B.阿拉伯 C.日本 D.印度
3、玄奘西游和鉴真东渡备受后人称颂,其主要原因是()
A.不畏艰难的精神
B.有高深的佛教学识
C.研究和弘扬佛学的执着追求
D.促进中外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