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者个体差异因素
学习者的个体差异与分析方法

学习者的特征是决定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正确认识学习者的特征有助于我们对学习者进行更为有效的指导,促进其“最近发展区”的形成和发展,并根据学习者的个体特点,恰当地进行个别化教学。
1 .学习者的心理发展特征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心理发展特征不同。
随着环境的变化、知识经验的不断丰富,小学儿童的心理也不断发展,具体表现为以下一些特征:第一,思维方式从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以抽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发展;第二,活动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增强;第三,社会化及个性化水平不断提高,掌握了基本的道德准则及形成了一定的道德行为习惯。
跨入中学阶段,学习者的生理及心理发展逐步成熟,在这一时期,学习者的抽象逻辑思维迅速发展,辩证思维初见端倪。
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显著增强;自我意识发展迅速,“自我中心化”与“去自我中心化”交替呈现。
这一时期是心理发展的过渡期,有人亦称之为“危机期”,在这一时期,教师指导得恰当与否对学习者的心理健康、价值观等有重大影响。
2 .学习者的个体差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学习者也是如此。
每一个学习者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这些独特的个体之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认知差异。
个体之间的认知差异主要体现为认知水平和认知方式(cognitive style)两方面的差异。
学习者认知水平的差异又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般认知能力的差异及起点能力的差异。
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学习者认知发展水平有早晚、高低、快慢之分;学习者认知结构有差异;认知策略有不同……这就是学习者的一般认知能力差异。
起点能力是学习者要获得某种专门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前所应具有的专门能力,即学习者的“现有发展水平”。
起点能力的差异主要表现为具备性知识和应用性知识两方面的差异。
同一教学内容,有的学习者学过,有的没有;有的学过却不会用,有的却能触类旁通……学习者的认知方式也称为认知风格,它是指学习者在对信息进行组织和加工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表现了人的知觉、记忆、思维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特征。
教案设计中的学习者个体差异考虑

教案设计中的学习者个体差异考虑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个体差异是不可避免的。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兴趣爱好和认知能力。
因此,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应该充分考虑学习者的个体差异,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首先,教师在教案设计中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
有些学生喜欢通过听课来获取知识,有些学生则更喜欢通过阅读来学习。
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风格,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资源。
例如,对于喜欢听课的学生,可以通过讲解和演示来帮助他们理解知识;对于喜欢阅读的学生,可以提供相关的书籍和资料,让他们通过阅读来学习。
其次,教师还应该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
学生对于某些主题或领域可能有着浓厚的兴趣,而对于其他主题可能缺乏兴趣。
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将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融入到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对于对历史感兴趣的学生,可以通过讲述历史故事或组织历史考察活动来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此外,教师还应该关注学生的认知能力。
不同学生的认知能力存在差异,有些学生可能理解能力较强,而有些学生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和辅导才能理解知识。
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分层教学的方式,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任务。
例如,对于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提供更复杂的问题和挑战;对于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可以提供更简单和具体的例子,帮助他们理解知识。
最后,教师还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动机。
有些学生可能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积极的学习动机,而有些学生可能缺乏学习动力。
因此,教师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供适当的学习支持,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积极的学习动机。
例如,可以通过设置学习目标和奖励机制,激励学生的学习动力;可以提供学习资源和辅导,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
综上所述,教案设计中的学习者个体差异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
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兴趣爱好、认知能力、学习习惯和学习动机,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只有在充分考虑学习者个体差异的基础上,教师才能设计出更有效、更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育心理学原理

教育心理学原理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的学科,它关注于学习者的思维、情感、行为以及教育环境对学习的影响。
教育心理学原理是指在教育实践中,基于对学习者心理特点和规律的科学原理,指导教育者合理地进行教学和引导学习。
下面将介绍几个教育心理学原理。
1. 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原理学习者在认知、情感和行为方面存在着个体差异。
教育者应根据学习者的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满足每个学习者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效果。
2. 情感因素的重要性原理情感是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
积极的情感可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动力和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教育者应注重培养学习者的情感态度,创设积极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热情。
3. 动机与目标设定原理学习者的动机和目标设定对学习的积极性和持久性有着重要影响。
教育者应帮助学习者明确学习目标,并提供适当的激励措施,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习的主动参与和持续性。
4. 反馈原理反馈是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及时准确的反馈可以帮助学习者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调整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果。
教育者应及时给予学习者反馈,鼓励和指导学习者,帮助他们改进学习方法和提高学习成绩。
5. 情境和环境的影响原理学习环境和情境对学习者的学习有重要影响。
教育者应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和情境,提供有挑战性和激发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促进学习者的主动探索和实践。
6. 前期知识和经验的重要性原理学习者的前期知识和经验对新知识的学习和理解有重要影响。
教育者应充分考虑学习者的前期知识和经验,引导学习者将新知识与旧知识进行关联,促进知识的迁移和应用。
7. 自主学习原理自主学习是培养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
教育者应鼓励学习者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质量。
以上是教育心理学原理的简要介绍。
教育者在实践中应根据这些原理,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和方法,关注学习者的个体差异,注重情感因素的培养,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和动机,提供适当的反馈和激励,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情境,引导学习者进行自主学习,促进学习者全面而有效地学习。
学生个体差异的认识与应对

学生个体差异的认识与应对个体差异是指每个学生在学习、社交、兴趣等方面存在着独特的差异。
理解和应对学生个体差异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文将探讨个体差异的原因、影响及应对方法。
一、个体差异的原因个体差异的形成原因复杂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遗传因素:每个人的遗传基因不同,影响了他们的智力、身体素质、性格特点等方面的差异。
2. 环境因素:生活环境、家庭教育方式、社会文化等对学生的个体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3. 学习经历:学生的学习经历也会对他们的认知能力、学习方法、兴趣爱好等产生影响。
二、个体差异的影响个体差异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学习效果:不同个体的学习差异导致了他们对同一学科的理解深度和学习成绩的差异。
2. 学习兴趣:个体差异决定了学生们对不同学科、知识内容的兴趣程度及选择的偏好。
3. 学习风格:不同的个体差异会导致学生在学习中选择不同的方法和策略,有的侧重理解,有的侧重记忆,这也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效果。
4. 自尊心和人际关系:个体差异会影响学生对自身的认识和自尊心的建立,进而影响到他们与他人的交往和人际关系。
三、应对学生个体差异的方法为了更好地应对学生个体差异,教育工作者需要采取相应的方法和策略。
1. 理解差异:教师需要充分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努力发现和了解每个学生独特的特点和需求。
2. 尊重差异: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要持尊重的态度,不以学习成绩评判学生的优劣,而是以每个学生的进步和努力为衡量标准。
3. 个性化教学: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差异化的教学方法,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
4. 培养兴趣:发现学生的兴趣点并培养其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5. 学习支持:提供学习支持和辅导,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让每个学生都能取得进步。
6. 身心关爱: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提供相应的心理支持和关怀,保持学生的积极心态。
7. 培养合作意识: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互助,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教学研究中的学习者个体差异

教学研究中的学习者个体差异一、引言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学生之间表现出的个体差异。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学习风格、学习能力和兴趣爱好。
教师们在教学研究中必须认识到这些个体差异的存在,并灵活地应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来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
本文将探讨在教学研究中如何有效地处理学习者个体差异。
二、认识学习者个体差异1. 学习风格差异学习风格是指学生学习、获取知识的偏好方式。
有些学生偏好视觉学习,他们通过看图、图表和视频等方式更容易理解和吸收知识;而其他学生可能更倾向于听觉学习,他们通过听讲、录音和讨论来更好地理解。
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可以帮助教师调整教学方法,例如在课堂上使用多媒体资源,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材料。
2. 学习能力差异学习能力差异主要指学生在逻辑思维、记忆力和问题解决方面的表现不同。
有些学生相对较强,能够快速理解和掌握知识,而其他学生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和辅导来达到同样的水平。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差异化教学,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提供不同难度和深度的学习任务,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宜的水平上有所收获。
3. 兴趣爱好差异学生的兴趣爱好也会对其学习产生影响。
有些学生对数学和科学等学科非常感兴趣,而其他学生可能对人文艺术或体育更感兴趣。
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可以帮助教师设计更具吸引力和互动性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
三、处理学习者个体差异的方法1. 多样化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尽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满足学生个体差异的需求。
例如,对于视觉学习偏好的学生,可以使用多媒体资源、图表和图片来呈现知识内容;对于听觉学习偏好的学生,可以通过课堂讲解、讨论和录音来提供学习机会。
2. 差异化教学差异化教学是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提供个性化的学习任务和资源。
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提供更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鼓励他们进一步拓展知识;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应给予更多的帮助和指导,确保他们能够参与到学习中来。
学习者个体差异与教学策略

学习者个体差异与教学策略学习者个体差异是指每个学生在认知、情感、社交等方面存在的差异。
这些差异在学习过程中会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
而教学策略则是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为了提高学习效果而采取的行动。
在认知方面,学生的智力水平是影响学习成绩的一个重要因素。
有些学生天生智力较高,善于思考、分析问题,而有些学生则相对较低。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需要针对不同的智力水平,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
对于智力较高的学生,可以采用更加开放的教学方式,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和探索,提高他们的创造力。
而对于智力较低的学生,则需要采取更加直观和简单的教学方法,帮助他们更容易理解和吸收知识。
另外,情感因素也是影响学习者个体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
学生的兴趣和动机对于学习的积极性和成效至关重要。
教师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来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
例如,通过引入趣味性的教学内容、实践性的学习活动,或者与学生进行互动和交流等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
此外,学生的社交能力也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成果。
有些学生较为内向,不善于与他人交流和合作,而有些学生则相反。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社交能力,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
对于内向的学生,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方式来培养他们的社交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到学习中。
而对于外向的学生,则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表达能力,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交流,以促进他们的学习和交流能力的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风格和需求。
有些学生更加偏好视觉学习,而有些学生则更注重听觉和动手实践。
因此,教师需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图像、音频、实验、实践等,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和需求。
只有在满足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激发出学生的学习潜力。
总之,学习者个体差异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
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和发展。
学习者个体差异因素

判其地道性
第十页
Oyama(1976)调查研究
❖ 结论: ❖ (1)12岁前移民美国讲话带美国人口音; ❖ (2)年龄最小的移民对语音的掌握与母语者完全
第十九页
1. “场依存”型与“场独立”型
❖ 在实际语言习得过程中,场依存者,较容易接受别 人的暗示,学习努力程度往往受外来因素影响,诱 因来自外部时学得得更好。
❖ 场独立者,在内在动机作用下,往往会产生更好的 学习效果,喜欢发现式学习,在学习未充分组织好 的材料时有较大优势。
第二十页
2. “审慎型”与“冲动型”
❖ 认知方式,是指人们对信息和经验进行加工时表现 出来的个别差异,是个人在感知、记忆和思维过程 中经常采用的态度和方式。
❖ 具有不同认知方式的学习者在语言学习中往往采取 不同的方式,因而最终的学习结果也有很大差异。
❖ 认知方式的不同类型包括:“场依存”型与“场独 立”型;“审慎型”与“冲动型”。
第十八页
一样;
❖ (3)在美国居住时间长短对口音无影响。
第十一页
4. 年龄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原因
❖ (1)生理原因 ❖ 即依据“关键期假说” 来解释年龄对第二语言习
得的影响。 ❖ (2)社会原因
❖ 一是外界压力,儿童没有外界压力,容易接受外部信息。 成人由于外界压力较大而影响语言习得;
第十二页
4. 年龄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原因
❖ 一、第二语言学习者的态度及其对第二语言习 得的影响
❖ 二、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动机及其对第二语言习 得的影响
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名词解释

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名词解释在教育领域中,学习者的个体差异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它涉及到了学习者在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会直接影响到学习者在学习中的表现和学习成就。
一、智力差异智力作为学习者个体差异的重要方面之一,指的是学习者在思维能力、认知过程和问题解决方面的不同水平。
不同的学习者在智力方面存在差异,有些学习者可能有较高的智力水平,更容易理解抽象概念和解决复杂问题;而有些学习者的智力水平可能相对较低,需要更多的时间和努力来理解和掌握相同的知识内容。
二、学习风格差异学习风格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偏好的方式和策略。
不同的学习者有不同的学习风格,有些学习者更喜欢通过听讲课程内容来学习,他们是口头型学习者;而有些学习者则更倾向于通过图像和图表来理解和记忆知识,他们是视觉型学习者。
了解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差异,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设计教学活动,以满足学习者的个体需要。
三、学习动机差异学习动机是指学习者选择和坚持学习的动力和目标。
不同的学习者在学习动机方面存在差异,有些学习者可能是内在动机驱使下的积极主动学习者,他们对学习具有自我激励的兴趣和热情;而有些学习者可能是外在动机驱使下的被动学习者,他们更多地是为了应付考试或满足他人期望而学习。
了解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差异,可以帮助教师针对不同学习者的需要提供不同的激励和支持,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
四、学习策略差异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采用的有目的的学习活动。
不同的学习者在学习策略方面存在差异,有些学习者可能更倾向于采用重复记忆和刻意练习的策略,他们更注重学习的结果与成绩;而有些学习者则可能更注重深度理解和应用知识的策略,他们更注重学习的过程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了解学习者的学习策略差异,可以帮助教师指导学习者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果和成绩。
五、情感差异情感差异是指学习者在情感体验和情绪状态上的个体差异。
不同的学习者在情感方面存在差异,有些学习者可能更容易感到焦虑和紧张,这可能会对他们的学习表现和成绩产生负面影响;而有些学习者则可能更容易感到兴奋和满足,这可能会有助于他们更好地投入学习并取得好的成绩。
第三章学生个体差异

第三章学生个体差异第三章学生个体差异一、概述学生个体差异是指在相同教育环境下,不同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化差异。
学生个体差异涉及到个人的智力、思维方式、学业成就、性格等多个方面。
了解学生个体差异是教育工作者必备的基本能力,惟独了解学生的差异性,才干更好地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促进他们的发展。
二、影响学生个体差异的因素1. 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是学生个体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不同学生中,某些基因可能会影响他们的智力、发展速度等方面,使得不同学生在同一教育环境下的表现存在明显区别。
2. 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也是影响学生个体差异的重要原因。
家庭、社会环境等都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深刻影响。
例如,不同家庭有不同的教育背景、价值观念等,这些因素可能会对学生的认知方式、学习动机等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3. 健康因素。
学生的身体状况可能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表现。
例如,身体不适可能会影响学生注意力的集中,长期的身体不适则可能会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
三、应对学生个体差异的策略了解学生个体差异对于教育工作者非常重要,但此外一方面,如何应对学生个体差异也是一个需要思量的问题。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应对策略:1. 个性化教学。
个性化教学是指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内容和教学方式。
这种教学方式更加贴近学生的需求,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
2. 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是指将学生按照学习水平、兴趣爱好等因素分为不同层次,赋予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习方式。
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最大程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求,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 鼓励多样化。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优势和兴趣爱好,教师需要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优势和特长,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发展自己的特长。
4. 赋予及时反馈。
及时的反馈可以匡助学生认识自己的学习水平,对于教师也有助于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附件:法律名词及注释:实际执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艰难及解决办法:1. 学生的差异性较大,如何应对?可以采取个性化教学、分层教学等方法,提供定制化的教学服务。
教学研究的学习者差异分析

教学研究的学习者差异分析教学研究是一门重要的学科,通过对学习者进行深入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学习者的个体差异,从而有效地设计和实施教学方案,以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求。
本文将分析教学研究中的学习者差异,并探讨其对教学的影响。
一、学习者差异的定义和分类学习者差异是指学习者在认知、情感、动机、学习风格、学习策略等方面存在的个体差异。
根据差异的性质和表现形式,可以将学习者差异分为以下几类:1. 认知差异:学习者的思维方式、记忆力、注意力等认知能力的差异,会影响学习者对信息的理解和吸收能力。
2. 情感差异:学习者的情绪、兴趣、态度等情感因素的差异,会影响学习者对学习任务的投入程度和学习动机。
3. 动机差异:学习者的学习动机、目标导向性等因素的差异,会影响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成效。
4. 学习风格差异:学习者对学习环境、教学方法和资源利用方式等的偏好和差异。
5. 学习策略差异: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采用的学习策略的差异,包括组织学习材料、记笔记、复习等方面的差异。
二、学习者差异对教学的影响学习者差异对教学具有重要的影响,了解学习者的差异可以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方案,提高教学效果。
以下是学习者差异对教学的影响的一些例子:1. 认知差异:针对认知能力较弱的学习者,可以提供更多的辅助材料和案例分析,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
2. 情感差异:对于情感情绪较低落的学习者,可以通过激发兴趣、增加互动等方式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增加学习的乐趣。
3. 动机差异:了解学习者的不同动机,可以设置不同的学习目标和奖励机制,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热情和动力。
4. 学习风格差异:根据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可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视觉型学习者更适合通过图表和图像进行学习,而听觉型学习者更适合通过听讲解进行学习。
5. 学习策略差异:针对不同的学习策略差异,可以提供不同的学习指导和支持,帮助学习者更全面地掌握学习技巧和方法。
三、教师如何有效应对学习者差异针对学习者差异,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应对:1. 个性化教学:根据学习者的差异,设计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和任务,提供个别辅导和指导,以满足学习者的需求。
学生个体差异

学生个体差异学生个体差异指的是在学生群体中,每个学生在学习、思维、情感、行为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的差异。
这种个体差异影响着学生在学校中的表现和学习成就。
了解和适应学生个体差异是教育工作者和学校管理者的重要任务之一。
本文将探讨学生个体差异的特点、影响因素以及如何针对这些差异进行教学和管理。
一、学生个体差异的特点学生个体差异是多元化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学习能力差异:每个学生在掌握知识和应用技能方面的能力不同。
有的学生天生聪颖,学习能力强,能够迅速理解和掌握新知识;而有的学生学习困难,需要更多的辅导和指导才能达到同样的学习成果。
2. 学习风格差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采取的偏好方式和方法也存在差异。
有的学生喜欢通过听课来学习,善于倾听和记忆;而有的学生更喜欢通过看书、做笔记等方式进行学习。
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有助于设计更有效的教学方法。
3. 性格特点差异:每个学生的性格都不同,有的学生外向、活泼,善于表达和沟通;而有的学生内向、安静,更擅长独立思考和自我管理。
教育工作者需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来制定适合他们的学习计划和教学方式。
二、学生个体差异的影响因素学生个体差异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遗传因素:学生的遗传背景会对其学习能力、智力水平等产生影响。
遗传因素决定了学生在认知和思维方面的潜力大小。
2. 环境因素:学生所处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以及学校环境都会对其个体差异产生影响。
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家庭教育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减小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3. 学习经历:学生的学习经历对其学习态度和学习策略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
一些学生可能在早期学习经历中遇到困难或挫折,导致学习兴趣下降或出现自信心不足等问题。
三、针对学生个体差异的教学和管理策略1. 差异化教学:教育工作者应根据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可以设置不同的学习任务和活动,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效果。
2. 学习辅导和个性化指导:针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可以提供额外的学习辅导和个性化指导。
影响语言学习者个体差异因素之一学习风格分析

工作交流罴乏响语言学习者个俸差异因素之一:学渤风格分橱1.中外关于学习风格的研究历程与现状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随着语言教学研究的重点向学习者个体差异因素的转移,学习风格受到了语言研究者越来越多的关注。
它是学习者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心理活动的一个窗口。
对学生学习风格的了解,有助于开展个性化教学,给教师和学生提供指导。
据笔者亲身经历,在英国的学校里,学生入学后教师首先对学生进行学习风宋艳梅格的测试,以了解班级学生的主要学习风格,从而调整自己的教学风格,使教与学相匹配。
我国对学习风格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
其既冠好荪i渤白四j限瞧型:是胖召国外盼尉觏移跚毛暴(康淑敏,诲颐良);二提.将学习风榴理哦泣用于教学实践中,教与学相匹配(熊宜勤,叶碧霞);三是学习风格的实证研究(胡晓琼,余心.乐);四是研制新的测量工具和软件诊断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冯士光)。
2.学习风格的研究理论2.1学习风格的涵义在学习风格的定义上学术界存在着—些分歧。
“学习风格的定义差不多与对这一课题的研究者一样多”。
K i nsi n】且(2002)将学习风格定义为:学习者所采用的吸收、处理和储存新的信息、掌握新技能的方式,这种方式是自然的和习惯性的,不会因教法或学习内容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D unn(2000)认为,学习风格是学生集中注意并试建立企业由财务人员的总监管和人人相互监督相结合的措施,来扩大和实现节能减排监管范围。
(三)强化财务人员节能减排的控制措施第一、节能减排的合法性原则,即内部控制首先应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基本规定。
第二、节能减排管理方法的创新。
科技的迅猛发展,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也给企业节能减排管理方法的创新提出了新课题。
把会计管理方法的事前控制、事前监督与反映、信息网络应用和深入到节能减排的具体工作中,使会计工作管理方法在企业节能减排中充分发挥作用。
(四)财务人员应制定一套有关节能战排的奖励机制节能减排工作在人们的思想中没引起足够重视,意识比较薄弱。
学习者动机的个体差异与培养策略

学习者动机的个体差异与培养策略学习动机是指学习者对于学习任务的赋予的主观期待,它是驱动学习行为的内在动力源泉。
学习者的动机水平和类型因人而异,有些学习者对学习充满热情,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而另一些学习者可能缺乏学习的动力,只是勉强完成学习任务。
本文将从不同的个体差异角度出发,探讨学习者动机的个体差异和培养策略。
第一,性别差异对学习者动机的影响。
研究表明,男性学习者在学习动机方面通常更加积极主动。
他们更喜欢挑战性的学习任务,追求个人成就感,对于竞争也更加热衷。
而女性学习者的动机更加注重获取知识的实际应用和个人发展。
因此,对于不同性别的学习者,教育者可以根据性别倾向设计相应的学习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和动机。
第二,年龄差异对学习者动机的影响。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者的动机往往会发生变化。
在儿童时期,学习动机主要源于个人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随着进入青春期,学生的动机往往由于学业压力和社交需求而受到影响。
而成年学习者更加注重提升个人技能和实用性知识的掌握。
针对不同年龄段学习者的特点,教育者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使学习者保持积极的学习动机。
第三,认知差异对学习者动机的影响。
学习者的认知水平和能力也会对动机产生影响。
高水平的认知能力学习者往往更加自信并具有较高的动机水平。
他们更能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更能够将学习与自我实现相联系。
而认知能力较低的学习者可能会因为学习困难而对学习失去动力。
因此,教育者应该根据学习者的认知差异,提供个性化的支持和指导,促进学习者保持积极的学习动机。
第四,文化差异对学习者动机的影响。
不同文化背景的学习者对学习的态度和动机往往存在差异。
某些文化注重个人成就和竞争,学习动机更加强烈。
而另一些文化注重集体主义和合作精神,学习动机更多地源于对他人的关怀和责任。
了解学习者所处的文化背景,可以帮助教育者更好地理解学习者的动机并制定相应的培养策略。
综上所述,学习者动机存在个体差异,可以从性别、年龄、认知和文化等方面进行分析。
学习者个体差异研究

学习者个体差异研究学习者个体差异是指学习者在认知、情感、性格、方法等方面存在的差异。
这些差异如何影响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成绩一直是教育研究的重要主题。
这篇文章旨在探讨学习者个体差异的研究,并提出相关的应对策略。
一、认知差异:学习风格学习者的认知差异主要体现在学习风格上。
有些学习者更倾向于以视觉方式获取信息,他们对图表、图像等视觉化的信息处理更为敏感。
而另一部分学习者更侧重于以听觉方式获取信息,他们更喜欢通过听讲座、听音频等方式学习。
此外,还有学习者更偏向于以动手实践的方式学习,他们通过实际操作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针对学习者的认知差异,教育工作者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例如,对于视觉型学习者,可以使用图表、示意图等来辅助教学;对于听觉型学习者,可以组织听讲座、听音频等活动;对于动手型学习者,可以设计实践性的学习任务。
二、情感差异:学习动机学习者的情感差异主要体现在学习动机上。
有些学习者内在驱动较强,他们对学习本身有着较高的兴趣和动机;而另一部分学习者则需要外部的激励才能保持学习的积极性。
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激发学习者的内在动机来提高学习效果。
例如,可以通过设计趣味性的学习任务、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等方式来增强学习者的学习动机。
此外,及时给予学习者正面的反馈和鼓励也是激发学习动力的一种重要手段。
三、性格差异:学习适应性学习者的性格差异对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适应性有重要影响。
有些学习者性格外向,善于与他人合作并分享想法;而另一部分学习者性格内向,更喜欢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
针对学习者的性格差异,教育工作者可以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方式。
例如,对于外向型学习者,可以组织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活动;对于内向型学习者,可以提供更多的独立学习资源和时间。
四、方法差异:学习策略学习者的方法差异主要体现在学习策略上。
有些学习者更善于使用记忆技巧和归纳总结等策略,以提高学习效果;而另一部分学习者则更倾向于通过实践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学习。
二语学习主要个体差异因素及学习与教学策略

二语学习主要个体差异因素及学习与教学策略一、引言二语学习是指在第一语言以外学习的语言,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多元文化的交流,二语学习者越来越多。
然而,二语学习者之间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这些差异可能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
因此,探讨二语学习的主要个体差异因素以及学习与教学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二、二语学习的主要个体差异因素1.年龄年龄是影响二语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
研究表明,儿童较成年人容易掌握语音、语法等语言结构,并能很快形成正常的语言习惯,成人学习二语时与其母语系统的差异会对其学习造成一定的影响。
2.语言能力与习惯二语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和母语习惯也会影响其二语学习效果。
如在二语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学生的语言能力较差或者母语习惯强,那么他们在学习新语言时可能会出现一定的困难,需要调整自己的学习习惯。
3.认知能力二语学习过程需要思考与记忆,因此学习者的认知能力也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
一些学习者可能因为自身认知能力的不同,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能力和方式。
4.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是影响语言学习成效的重要因素。
学生是否有积极的学习动机,以及他们使用的学习策略是否恰当,也会对二语学习效果产生影响。
三、二语学习的教学策略1.教师掌握二语教育学科知识教师需要能够了解二语学习者的背景,以及其个人差异和需求。
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教师需要有相应的教学策略,提供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2.使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可以增强教学的互动性与趣味性。
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向学生展示有趣的图片、视频和语言材料,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更多地引导学生探索学习的方法和策略,激发学习兴趣,同时鼓励学生发掘自身的潜力,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实现他们的学习目标。
四、结论以上所述,二语学习中的个体差异是影响二语学习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教学中应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最终提高学习效果。
学习者学习风格的个体差异与培养策略

学习者学习风格的个体差异与培养策略在教育领域,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学习风格密不可分。
学习风格是指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特点和习惯。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学习风格,这取决于他们的个体差异。
本文将探讨学习者学习风格的个体差异,并提出相应的培养策略。
一、学习风格的定义与类型学习风格是学生在获取、处理和组织信息时的特定方式。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学习风格可以被分为多种类型。
其中最常见的包括:1. 观察者与参与者型观察者型学习者喜欢通过观察和倾听他人的经验来学习,他们偏好被动的学习方式。
而参与者型学习者则更喜欢积极参与学习活动,通过实践和互动来获取知识。
2. 独立型与合作型独立型学习者更倾向于独自学习,能够自我管理和控制学习过程。
合作型学习者则更倾向于与他人合作学习,通过合作解决问题并分享知识。
3. 理论型与实践型理论型学习者更喜欢抽象的概念和理论,他们强调理解概念的逻辑和推理。
实践型学习者则更喜欢实践和实际运用,他们强调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
二、学习风格的个体差异与影响因素学习风格的个体差异取决于多个因素的影响,如个人的认知特点、性格特征、学习经验和文化背景等。
这些因素决定了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偏好和习惯。
1. 认知特点学习者的认知特点对学习风格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有些学生更偏向于视觉记忆,喜欢通过图表、图像来获得信息;而另一些学生则偏向于听觉记忆,他们更倾向于通过听讲座或录音来学习。
2. 性格特征学习者的性格特征也会对学习风格造成一定影响。
例如,外向性格的学生更喜欢与他人合作学习,而内向性格的学生则更喜欢独自学习。
3. 学习经验学生在不同学习经验下养成了不同的学习习惯和偏好。
有些学生可能在早期就接受了辅导班的训练,习惯于被动听课和刷题;而另一些学生可能参与了各种实践活动,更喜欢通过实际操作来学习。
4. 文化背景学生的文化背景也会对学习风格产生影响。
不同文化传统下,学生可能具有不同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模式。
教学过程中的学生个体差异处理

教学过程中的学生个体差异处理一、引言教学过程是教育工作的核心环节,旨在通过系统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和思维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学生之间会表现出明显的个体差异。
这些差异包括学生的认知能力、学习风格、兴趣爱好、家庭背景等方面,对教学效果和学生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因此,如何处理学生个体差异,成为教学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二、学生个体差异的类型及成因1. 认知能力差异:学生之间在智力水平、思维速度、记忆力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速度不同。
2. 学习风格差异: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动机、学习策略等各不相同,有的喜欢独立思考,有的善于合作交流,有的则更注重实践操作。
3. 兴趣爱好差异:学生对不同学科和内容的兴趣程度不同,有的对文学艺术感兴趣,有的对科学技术热衷,有的则对体育运动情有独钟。
4. 家庭背景差异:学生的家庭环境、教育背景、经济状况等因素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这些差异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既有遗传因素的影响,也有家庭、教育、社会等环境的影响。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并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措施,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三、处理学生个体差异的教学策略1. 个性化教学: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案。
例如,对于认知能力较弱的学生,可以采用分步教学、逐步引导的方法;对于学习兴趣不浓的学生,可以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其学习兴趣。
2. 分层教学: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差异,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层次进行教学。
这样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中取得进步。
3. 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
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还能让学生在交流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进。
4. 多元评价:改变传统单一的评价方式,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和工具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
6.4 学习者个体差异因素

4. 年龄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原 因
(1)生理原因 即依据“关键期假说” 来解释年龄对第二语言习 得的影响。 (2)社会原因 一是外界压力,儿童没有外界压力,容易接受外 部信息。成人由于外界压力较大而影响语言习得;
4. 年龄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原 因
二是情感因素,儿童的情感屏障(affective filter) 没有成人高,一般不过于计较他人对自己的态度, 愿意练习使用所学的语言。 (3)认知原因 儿童和成人的二语习得可能涉及不同过程,前者 使用语言习得机制,第二语言习得如同母语习得, 后者使用一般的问题解决能力。
2. 年龄对熟练程度的影响
学习者第二语言的熟练程度与“关键期”有关。 Lenneberg(1967)认为,自然语言习得的关键期 是2岁---12/ 13岁之间,即青春期到来之前。 这段时间,人的大脑具有可塑性,语言习得能够 自然而轻松地进行。 这一结论得到Johnson和Newport(1989)的实验 的支持。
2. 融合型动机和工具型动机
“融合型动机”是指学习者对目标语社团有所了 解或有特殊兴趣,希望与之交往或亲近,或期望 参与、融入该社团的社会生活。 “工具型动机”是指学习者的目的在于获得经济 实惠或其它好处,如通过一次考试,获得奖学金, 胜任一份工作,提职晋升、出国、在学业上进一 步深造等。
第六节 学习者的策略
二、动机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
动机是内驱力,如本能、意志、意愿和精神力量 的反射,或是由刺激和强化决定的,通常被理解 为完全静态的心理、情感状态,或某一个目标。
1. 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内在动机”是为了从参与活动本身获得愉快和 满足,它取决于外语学习者个体的内在需要。 “外在动机”则是达到某一目标的途径,如获得 外在奖励(父母的赞同、奖赏,考试取得高分 等),以及避免惩罚。 相对而言,内在动机与长远成功有联系,外在动 机与短期成功相关。
教育学中的学习者差异与个性化教学

教育学中的学习者差异与个性化教学在教育学中,学习者差异是一门重要的研究领域。
每个学生都具备不同的学习风格、兴趣爱好、能力水平和个性特点。
了解和处理这些差异对于教师来说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学习者差异的概念、影响因素以及如何进行个性化教学。
一、学习者差异的概念学习者差异是指学生在认知、情感、社会、生理等方面存在的个体差异。
这些差异包括但不限于学习能力、学习风格、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家庭背景等。
学习者差异的存在使得每个学生在学习上的需求和方式都不尽相同。
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差异性来设计教学活动,以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果。
二、学习者差异的影响因素学习者差异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影响因素:1.基因遗传:学生的智力和学习能力可能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
一些学生天生具备优秀的认知能力,而另一些学生则可能面临学习上的困难。
2.环境因素:学生成长和学习的环境对其个性发展和学习能力产生重要影响。
一个支持性的家庭环境和丰富的学习资源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的培养。
3.社会因素:学生在社会交往中也会受到影响。
同伴关系、社会压力、文化背景等都会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行为产生影响。
三、个性化教学的重要性针对学习者差异进行个性化教学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
个性化教学强调将教学方式、材料以及评估方法与学生的差异进行匹配,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个性化教学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1.激发学习动机:通过个性化教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来设计教学内容。
学生在兴趣所在的领域更容易保持学习的动力和热情。
2.提高学习成绩:个性化教学将教学内容切分为小步骤,逐步提高难度,以符合学生的学习进程。
学生在适合自己水平的情况下,更容易取得进步并取得较好的学习成绩。
3.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个性化教学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培养。
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学习风格选择学习资源和策略,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语言学习者的个体差异表现在方方面面: 在语言水平上有高有低; 在语言技能上,听说读写技能各不相同; 在认知风格上,各有特点; 在态度、动机上百花齐放; 在学习策略上,各有所长。 诸如此类的因素,构成了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习得 的个体差异。
影响L2学习者个体差异的一般因素
按照Ellis(1994)的观点,影响第二语言学习者 个体差异的一般因素可以看作是由不变因素和可 变因素构成的连续体。 不变因素:那些不被外部环境控制的因素,如第 二语言学习者的年龄、性格、语言学能等; 可变因素:那些由外部因素影响而变化的因素, 如第二语言学习者的态度、动机等。 介于二者之间的因素:如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认知 方式。
一、年龄
年龄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有三: (1)年龄对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习得速度的 影响。 (2)年龄对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熟练程度的 影响。 (3)年龄对第二语言学习者发音准确性的影 响。
1. 年龄对习得速度的影响
Krashen,Long和Scarcella(1979)认为成人在第 二语言习得速度方面优于儿童,年长儿童优于年 少儿童。 这些结论得到Snow和Hoefnagel-Hö hle(1978)的 研究的支持。 见Snow等的实验研究:
Snow等的实验研究
调查对象: 96名荷兰语学习者 调查时间:10个月 被试按年龄分为三组: 儿童(8-10岁),青少年(12-15岁)和成人 测验时间:3个月、6个月、9-10个月
测试内容:发音、形态、模仿、翻译。
Snow等的实验研究
研究结果: 词法和句法方面:青少年学得最好,成人次之, 儿童最差; 发音方面:差异很小; 语法方面:成人开始学习时有优势,但一段时间 后儿童会赶上来。 实际上,Snow等的实验结果并不完全支持Krashen 等(1979)的结论。
2. 年龄对熟练程度的影响
学习者第二语言的熟练程度与“关键期”有关。 Lenneberg(1967)认为,自然语言习得的关键期 是2岁---12/ 13岁之间,即青春期到来之前。 这段时间,人的大脑具有可塑性,语言习得能够 自然而轻松地进行。 这一结论得到Johnson和Newport(1989)的实验 的支持。
Johnson和Newport(1989)的实验
研究对象: 46名不同年龄段开始学习英语的中国 人和朝鲜人 对照组:23名英语母语者 实验内容:语法判断,如动词时态、名词复数、 动词一致等 测试方法:听录音并指出句子是否正确。 测试材料:播放的句子一半合语法,一半不合语 法
Johnson和Newport(1989)的实验
被试: 第一组3到15岁;第二组17到39岁移民美国。 结论: (1)年龄大小与英语最终获得水平密切相关; (2)15岁或10岁以前学习英语的被试与母语者的语 言能力几乎没有差异; (3)年龄较大的被试最终获得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 而且也很难达到母语者的水平。
3. 年龄对发音准确性的影响
Oyama(1976)调查研究 研究对象:60名移居美国的意大利男性移民; 移民年龄:6-20岁 居住时间:5-18年 实验任务:大声朗读和自由谈话 测量方法:抽取45秒录音片段,由两位英语母语 者评判其地道性
Oyama(1976)调查研究
结论: (1)12岁前移民美国讲话带美国人口音; (2)年龄最小的移民对语音的掌握与母语者完全 一样; (3)在美国居住时间长短对口音无影响。
4. 年龄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原 因
(1)生理原因 即依据“关键期假说” 来解释年龄对第二语言习 得的影响。 (2)社会原因 一是外界压力,儿童没有外界压力,容易接受外 部信息。成人由于外界压力较大而影响语言习得;
4. 年龄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原 因
二是情感因素,儿童的情感屏障(affective filter) 没有成人高,一般不过于计较他人对自己的态度, 愿意练习使用所学的语言。 (3)认知原因 儿童和成人的二语习得可能涉及不同过程,前者 使用语言习得机制,第二语言习得如同母语习得, 后者使用一般的问题解决能力。
二、性格
“性格”(personality),一般指人对现实的态度和 行为方式中,稳定并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 许多人认为第二语言习得者成功与否与他们的性格 特点有很大关系。 在性格因素中诸如焦虑、抑制、自尊、冒险精神等 会对二语习得有一定影响,它们使学习速度以及最 终获得的外语水平产生差异。
二、性格
心理学把性格分为“外向型”和“内向型”。 相关的假说有两个: 一是外向型学习者在交际能力上优于内向型学习 者。 二是内向型学习者在认识、学术语言能力上优于 外向型学习者。 究竟哪一类型的学习者习得效果更好,至今尚无 定论。
三、焦虑
焦虑也是影响二语习得的重要性格因素。 焦虑是由外在模糊的危险刺激引起的一种强烈、 持久的消极情感,由期待、烦乱、恐惧等感受组 成的不愉快的情绪体验。 焦虑与二语学习之间的关系: (1)焦虑与二语学习并非线性关系,适当焦虑促 进学习,过分焦虑阻碍学习。
三、焦虑
(2)处理焦虑的方式因人而异。在二语学习中, 有的人产生促进性焦虑,有的则产生退缩性焦虑。 (3)焦虑对二语学习的影响程度随着二语水平的 变化而变化。 对于二语水平不高的学习者,焦虑阻碍学习。但 是对优秀的二语学习者,焦虑反而会促进学习。
四、认知方式
认知方式,是指人们对信息和经验进行加工时表 现出来的个别差异,是个人在感知、记忆和思维 过程中经常采用的态度和方式。 具有不同认知方式的学习者在语言学习中往往采 取不同的方式,因而最终的学习结果也有很大差 异。 认知方式的不同类型包括:“场依存”型与“场 独立”型;“审慎型”与“冲动型”。
1. “场依存”型与“场独立”型
倾向“场独立型”认知方式的人,认识事物时, 很少受环境和他人影响; 倾向“场依存型”认知方式的人,认识事物时, 受环境和他人影响较大。 换句话说,场独立的个体,倾向于以分析方式看 待事物;场依存的个体,则倾向于以整体方式看 待事物。 二者在学习方法和策略上也存在较大差异。
1. “场依存”型与“场独立”型
在实际语言习得过程中,场依存者,较容易接受 别人的暗示,学习努力程度往往受外来因素影响, 诱因来自外部时学得得更好。 场独立者,在内在动机作用下,往往会产生更好 的学习效果,喜欢发现式学习,在学习未充分组 织好的材料时有较大优势。
2. “审慎型”与“冲动型”
“认知冲动型”指在简短地考察各种可能性后迅速 做出决定认知方式; “认知审慎型”,指在深思熟虑,仔细考虑所有可 能性后作出反应的认知方式。 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冲动型学习者可能迈出许 多快捷的步子; 审慎型学习者在某些阶段停留的时间会稍长一点, 但是从一个阶段跨入另一个阶段的步子可能要大一 些。
2. “审慎型”与“冲动型”
审慎型的学生在完成需要对细节作分析的学习任 务时,学习成绩较好。 与冲动型的人相比,审慎型的人更加倾向于场独 立。 审慎型学生注意广度(attention span)小,显得冷静 自若,常常抱着小心谨慎的态度,做出选择比较 精确,但速度要慢些。
五、语言学能(语言能力)
Carroll认为,语言学能是整体智力中负责语 言学习的一个特殊部分,由几个相互独立的 能力构成: (1)语音编码能力 (2)语法敏感性 (3)归纳能力 (4)机械记忆能力
五、语言学能(语言能力)
Carroll认为,语言学能在人一生中相对稳定,很难 以任何具体方式改变,所以训练和实践不能提高一 个人的语言学能。 Carroll还认为,语言学能不是二语习得的先决条件, 即所有的学习者,不管语言学能高低如何,都能达 到一定程度的二语水平。 但作为一种能力,语言学能可以帮助提高外语学习 速度、降低学习难度,因此它能预测外语学习速度。
L2学习者的态度与动机研究
一、第二语言学习者的态度及其对第二语言 习得的影响 二、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动机及其对第二语言 习得的影响
一、态度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
有学者认为,态度是语言学习者对说目的语者及 其文化的看法。由此区分了语言学习中的三种态 度: (1)对目标语社团和本族语者的态度; (2)对学习该语言的态度; (3)对语言和学习语言的一般态度。 态度与第二语言/外语学习是紧密相关的。学习者 对所学目的语以及目的语社团持有一种看法,这 种看法影响着他们的学习。
一、态度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
语言态度是人类语言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常常通过语言使用来体现; 而语言使用,又往往给语言能力的大小以决定性的 影响; 语言能力转而影响到人们使用语言的频率,通过使 用语言的效果,不知不觉地改变着人们的语言态度。 二语学习态度就是学习者对二语学习的认识、情绪、 情感、行为在学习上的倾向。
二、动机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
动机是内驱力,如本能、意志、意愿和精神力量 的反射,或是由刺激和强化决定的,通常被理解 为完全静态的心理、情感状态,或某一个目标。
1. 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内在动机”是为了从参与活动本身获得愉快和 满足,它取决于外语学习者个体的内在需要。 “外在动机”则是达到某一目标的途径,如获得 外在奖励(父母的赞同、奖赏,考试取得高分 等),以及避免惩罚。 相对而言,内在动机与长远成功有联系,外在动 机与短期成功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