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版高考语文全国复习讲义:散文阅读 专题二考点突破 考点六探究文本意蕴和创作意图
高考语文总复习 第2章 专题2 第3节 散文深层探究课件 新人教版
要求。
二、答题步骤 第一步:通读文本,感知文章大体内容。
第二步:分析题干,定位原文相关区间。
第三步:选择合适的切入角度,构思答案。 第四步:组织语言作答。
散文探究题答题原则
1.紧扣文本,尊重文本
探究题不是随心所欲的探究,而是立足文本的探究,所以 需要:①尊重文本所提供的全部材料,在解读文本时,不能断 章取义,必须依据文本的全部材料,特别是材料中的关键内 容;②尊重客观现实和普遍的认知规律,文章往往是对现实生
3.善于有序呈现结果 角度与层面应属两个不同的维度,当它们彼此不交叉时,
可以分别表述。而且不管哪个“角度”和“层面”,都要善于
由浅近到纵深这样有序排列,且在每一条的前面,都尽可能地 用一句纲领性的语句作个提示,这样就保证自己的陈述条理清 楚,层次井然了。另外,要注意的是不论选择“角度”还是 “层面”,都要选定两到三个,这样可以充分满足“不同”的
活的浓缩,它表现的也往往是普遍的认知规律。
2.答案简明而规范 考试时间不允许考生信马由缰、长篇大论 ( 有明确字数要
求的除外),所以答题时需要三言两语点到要害。在组织语言作
答时应考虑到答案的规范性,一般宜用“总分总”式回答,或 分条作答。要注意叙(对文章内容的复述或引用 )、析(对作品的 思想内容、艺术特点等进行揭示)、评(通过分析得出的结论)三 个方面的有机结合。
鸟”故事表现了求真求美的理想;唐人诗句“早是有家归未
得,杜鹃休向耳边啼”,表达了思乡之情。这些丰富意蕴,寄 托着中国人对高尚的道德情操的追求和对美好情感的向往,契 合了中国人独特的民族文化心理。
一、常用方法
1.“神聚形散”法
所谓“神聚”,是研究题干要求,紧扣住题干要求的几个 关键词来思考;所谓“形散”,就是思维发散开来,注意“从 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形散”的过程,就是从不同角度 和层面细化“神聚”的过程。
【步步高】高考语文总复习讲义 散文阅读 专题二 潜在题型六 文本意蕴探究题 尊重文本 立足自我
潜在题型六文本意蕴探究题——尊重文本,立足自我掌握探究的原则和方法一、掌握探究的原则1.立足文本,尊重作者探究题不论要求从何种角度探究,归根结底是基于对文本的准确理解,万不可脱离文本凭空发表意见。
忽略文本材料,只是就题解题,往往断章取义。
探究题具有开放性,但这种开放并不是完全的开放。
其实无论题干如何开放,都必须扣紧文本的提示,领会作者的思想倾向,切不可天马行空,任意而为。
必须依据文本所提供的有关信息,有所发现。
必须尊重文本,尊重作者,尊重作者的观点。
2.观点鲜明,分析有理有据既是探究,就应明正误、优劣、支持或反对态度,切不可模棱两可、东拉西扯、词不达意,或者简单武断、空洞偏激。
既要阐明观点,又要作有理有据的分析。
“理”与“据”应从文本中来,应从自己的生活和阅读积累中来。
边练边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小小说是一串鲜樱桃,一枝带露的白兰花,本色、天然。
小小说不是压缩饼干、脱水蔬菜,不能把一个短篇小说拧干了水分,紧压在一个小小的篇幅里,变成一篇小小说。
小小说不能写得很干,很紧,很局促。
越是篇幅有限,越要从容不迫。
小小说自成一体,所以也叫“微型小说”。
小小说就像咫幅盆景,可以仿宏伟之自然。
小小说就像宋人在扇子上画龙舟竞渡图一样,用笔虽极工细,但是一定要留出很大的空白,不能挤得满满的。
空白,是小小说的特点。
可以说,小小说是空白的艺术。
中国画也讲究“计白当黑”。
因为注意“留白”,小小说的天地便很宽余了。
所谓“留白”,简单直截地说,就是少写。
应该在写的时候就控制住自己的笔,每琢磨一句都要想一想——这样才能做到句有余味,篇有余意。
1.作者在本段中写道:“因为注意‘留白’,小小说的天地便很宽余了。
”请以莫泊桑的《项链》为例,简述“留白”手法的妙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留白的好处在于启发,让读者与文本产生互动,使文本更显得余味悠长。
高考语文总复习现代文阅读板块二现代文阅读Ⅱ__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二散文阅读复习任务四探究文本意蕴课件
的,这种情况下,标题常 战斗;“为了忘却”则说明难以
常就是对主旨的表达或哲 忘却
理的启示
结构思路 思考标题是否表明文章的 必修上册《荷塘月色》的标题既
(包含线索) 线索或暗示结构思路
是写作对象,又是文章的行文线索
二、标题作用(表达效果)思考角度 1.分析内容上的作用 (1)内容: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交代写作对象;②概括事件或暗示 事件的发展,呼应细节;③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④是全文的 “文眼”(提示文章中心)。
二、“个性化探究性试题”的基本形式
文本 研讨式
这类试题研讨的话题答案指向比较明确,就是对文本进行 探究。内容包括对文本语言的理解、表现手法的探讨等。 考生的理解需要以文本为依据
认识 探讨式
由文本延伸拓展到社会生活领域,探究社会认识问题,考 生可以就自己的认知作答。观点可以和作者不同,但一定 要符合社会公认的道德标准和常识,也就是普世价值观念
能带来的“清”“静”“悲凉”的意味。 理解标题意蕴需要从表层
(2)“北平”是纯粹的地名,不包含作者的感情 意蕴(交代时间、地点、
色彩。而“故都”一词突出了北平的历史地位, 人物、内容等)角度理解;
赋予此地一种历史沧桑感、厚重感与怀旧感, 还要结合背景从作者情感、
也暗含一种文化底蕴。这种感觉与作者对北平 态度等角度理解
如深深的海洋,波动在阳光下,泛起绸缎般的华丽。花朵们忙了一夜,终 于捯饬一新,佩戴着天上的彩霞和地上的雨露,跟着绿浪摇摆曼舞。游人 醉入花丛,欢喜得忘乎所以,浪漫地比照远方的场景,直把这草原夏日叫 作草原的春天。他们不曾体验,因此不懂,草原的春天是一场望眼欲穿的 期盼,而最终让你看到的却永远是结尾的那一瞬。
【精选】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第一部分专题二文学类文本阅读2散文阅读2突破内容要点概括类2大题型课件
(2015年天津卷)
样。
事(人) 物,本 身所带 有的各 种形容 词。
二、“审题干,定方向”“据要点,找对应”两步 骤技法应用
【例文】 (2015·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云和梯田
张抗抗 传说中“中国最美的云和梯田”,隐匿于浙西南括苍
山脉雾气迷蒙的群峰深处,弯弯绕绕的盘山公路,
倏然甩出一角空地。人已在山腰,朝山下的开阔谷地 望去,错落有致的梯级田畔,覆盖了周围山坡,似一个硕 大的环状天池,嵌于青葱滴翠的崇山峻岭之间。
阳光迎面扑来,俯视崇头镇外的山中梯田,好似面对 着一座宽大露天体育馆。若是早几个时辰,此处可见著名 的“云和梯田日出”奇景。
无论冬夏——太阳每天都攀着湿淋淋、银闪闪、绿油 油或是金灿灿的梯子,从山间的水田里升起来。
此时,眼前那些高低起落、依次递接的田畔,或大或 小或长或短,依山就势形状各异,顺着山坡一块块不规则 地蜿蜒开去。一层层沉降,通往山洼里黑瓦白墙的小村落; 一层层升高,则通往山顶的云端去了。
在高低起落的坡地上,经年累月日复一日,开垦出一 小块一小块、一小片一小片的田地。或宽或窄的梯田,一 长条一小块,不规则地依山势上下伸展。最小的梯田田畔, 被称为“巴掌田”,即便春种一兜稻秧、秋收一把稻谷, 也不会轻易放弃。历经千百年实践,先人积累了垦种梯田 的丰富经验。无论何样贫瘠陡峭的山地,
但凡人迹所至之处,就有了人造的梯田。梯田以水田、 树木、竹林调节气候,保持四季的气温与湿度,建立起一 个自我循环的生态环境,具有固化山体植被、保护水土之 功。
抓住景物特征 寻找形容词概括
“蜿蜒”“弧形椭圆形拱形 牛角形簸箕形”等。
①依山就势,形状各异;② 色彩纷呈,景象迥异;③完 美交融,智慧;④和谐、文 明。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散文阅读指导课件(共40张PPT).ppt
①我第一次对线条感兴趣,是有人送我一个细长的瓶子,里面 装着一种很名贵的牡丹油。但我“买椟还珠”,目不见油,竟被 这个瓶子惊呆了。它的设计非常简洁,并没有常见的鼓肚、细腰、 高脚、束口等扭扭捏捏的俗套。如果把瓶盖去掉,就剩下左右两 条对称的弧线。但这线条的干净,让你觉得是窗前的月光,空明 如水;或是草原深处的歌声,直飘来你的心底。我神魂颠倒,在手 中把玩、摩挲不停。工作时置于案头,常会忍不住抬头看两眼。
近年高考散文常见题型梳理
5、语句语段作用分析题
2020年新高考I《建水记》 8. 本文记建水城时,在饮食描写上花费了大量笔墨,对此你如何理解? 8. ①写饮食,就是写建水城独具特色的地方风物及其历史传承;②写 饮食,就是写人的日常生活和城的烟火气息,这是文章所要表现的建 水古城的城市品格。
近年高考散文常见题型梳理
6.人物形象、形象特征归纳,人物作用分析
2019年高考天津卷 《萨丽娃姐姐的春天》 《五年真题》18 1.文中的老祖母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你认为这一形象对萨丽娃有什么 影响?(6分)(全国卷) 1.形象:老祖母是一位勤劳、坚忍、慈爱、敬畏自然的传统牧民形象; 影响:老祖母传授给萨丽娃养羊的技能,给萨丽娃的心灵打上草原文化 的烙印,召唤她回归草原;老祖母的优秀品质对萨丽娃影响深远,传统 美德得以传承。
近年高考散文常见题型梳理
2、理解词语、概念的含义
2017年全国II卷高考题 林徽因《窗子以外》 5. 结合全文,说明文中“窗子”的含意。(5分) 5.答案:①指具体的窗子,如铁纱窗、玻璃窗,分隔了 不同的生活场景;②指“无形的窗子”,即心态与观念 的限制,造成了自我与外部世界的隔膜。
近年高考散文常见题型梳理
人的神经,几千年来书不完、变无穷、说不够、赏不尽。再如舞蹈,一个舞 蹈家的表演实际上是无数条曲线在空间做着力与势、虚与实、有与无的曼 妙组合,不停地在我们的脑海里形成视觉的叠加。正如纸上绝不会有两幅 相同的草书,台上也绝不会有两个相同的舞姿。这永不休止的奇幻变化,怎 么能不教你的神经止不住地兴奋呢。至于音乐,那是声音加时间的艺术,是 不同声音的线条在不同时间段上的游走,轻轻地按摩着我们的神经,形成听 觉上的驻留。所谓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其实那梁上绕着的是些乐谱的彩 色线条。
高考语文复习 现代文阅读(散文)探究文本意蕴教案
现代文阅读〔散文〕第六节探究文本意蕴真题体验:1.〔2009·某某〕〔原文见第1节“真题体验〞〕请探究都江堰蕴含了“上善假设水〞的哪几层深意。
解析该题很好地落实了当年考纲提出的“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要求。
探究深意有三个层级:一是从都江堰本身来考虑,都江堰巧妙的利用自然条件,让水完全自动地为民兴利造福,不需要耗费资源,且数千年如此,确实是无可争辩的上等之善;二是由堰及人,从修建和维护都江堰的人考虑,他们修建和维护了都江堰,没有他们,也就不会巧妙地开发利用这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他们实在可以称为“上善之人〞;三是由此引申为“做人做事〞,可以从启迪做人角度考虑。
答案以水比喻“上善〞,即都江堰是上善之作;修筑和维护都江堰的李冰及其后任可谓上善之人;由此引申出做人要做上善之人,做事要做上善之事。
2.(2009·某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耕作的诗人X 炜俄国画家列宾给托尔斯泰画了一幅耕作图。
它长久地吸引了我,让我想象那个杰出的老人,想象他与土地须臾不可分离的关系。
也许这是一个伟大诗人与庸常写作者的最本质、最重要的区别。
在房间里专注于自己的所谓艺术和思想的人,可能不太理解一个耕作的诗人。
对于他,稿纸和土地一样,笔和犁一样。
于是他的稿纸就相当于一片田园,可以种植,可以催发鲜花、浇灌出果实。
在这不息的劳作之中,他寻求着最大的真实,焕发出一个人的全部激情。
离开了这些,一切都无从谈起。
在诗人的最重要的几部文学著作之间的长长间隔里,我们都不难发现他怎样匍匐到土地上,与庄园里的农民,特别是孩子和农妇们打成一片,割草、缝鞋子、编识字课本、收割、种植……他做他们所做的一切,身心与土地紧密结合。
这对于他,并非完全是刻意如此,而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他只能如此。
他就是这样的一个生命。
他在它们中间。
他可以融化在它们之中,融化在泥土之中。
我们现在可以看到诗人在亚斯纳亚·波利亚纳树林中那个简朴的坟墓。
2024年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分析散文的主旨意蕴 课件
的童年时代。在漫长寒冷的冬夜,《鲁滨孙漂流记》等书 里的插图,让他想象遥远的热带。狭窄的独木船、拿着弓 箭和长矛的光身子的人、椰子树林,都让他感到甜蜜和陶 醉,产生了一种身临其境的幻觉:“我不但看到,而且以 自己的整个身子感觉到了那么多干燥的炎热,那么多阳 光!”以至于多年后,他有机会来到那些地方时,心中浮 现的第一感觉就是:对,对,所有这一切正如我三十年前 首次“看到”的那样!
解析:分析文中句子的深层意蕴。分析文中句子的 深层意蕴,包括对句子深层意思的领会,对句子修辞方 式、方法的理解,对句子作用的分析,对作者用意的解 说等。分析该句要抓住关键词“新奇”和“庆幸”,分析 作者对什么感到新奇,又为何觉得庆幸。街上,古今相 映成趣,现代科技让汴京灯节重现历史繁华,让作者既 感叹城市的新气象;改革开放,让人民生活富裕,精神 焕发,使作者庆幸遇到了改革开放的好时代。
是贫穷而兼病弱,却拥有敏锐的感受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现实生活中的阻碍反而进一步激发起他们的热情。一幅图 画,书里一段并不起眼的描绘,都能够成为点燃他们灵感 的火种。借助无限的想象,他们能够生动地描绘出一个地 方的景色氛围,读来有身临其境之感。
法国诗人波德莱尔就突出地体现了这样一种才华。他 的不少篇章,都表达了对于远方的向往。远方,始终是一 个充满魅力和诱惑的巨大泉眼,汩汩涌流出诗意和美。波 德莱尔的女友有着一半非洲血统,据说正是她周身所散发 出的异域气息令他痴迷,她的秀发,她的一颦一笑,都让
旅行足以满足我们对远方的向往,或者不可以满足我们
对远方的向往,观点旗帜鲜明。
第二步:分层论述自己的观点。分点论述自己观点成 立的理由,如本题论述“头脑中的旅行足以满足我们对远 方的向往”的理由:①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束缚不可避免, 我们未必有条件、有能力踏遍万水千山。②头脑中的旅行 能超越现实旅行的局限,我们凭借丰富的想象力和敏锐的 感受力可以领会旅行的真正精神,领略远方的精彩。
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散文阅读之探究文本意蕴
作者的写作意图 从标题在文中的语境义、中心义中提炼要点,用文 第四步 提炼整合答案 中的点题句、中心句、主旨句、结论句,进一步印 证标题含义,再按照要求,精练语言,整合答案
2.标题设计原因探究 标题有时就是一个名词或者短语,理解其表层含义是深
第二步:抓关键, 再理解深层含义:从第十二、十三段可以看出,萨丽娃姐
多层面分析 姐从城市回到草原创业并取得成功,迎来了事业上的春天; 从第十四、十五段可以看出,她的成功也代表着新一代牧 民充满希望的未来,是新一代牧民的“春天”
精准突破二 意蕴类探究 散文作品往往具有丰富的意蕴,从读者角度来说,理解作品意蕴有两层含义: 一是对作品本身蕴含的思想、情感的把握;二是对作品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个 性思考。
⑲好容易等到了“灯火阑珊”时。哦,这话儿也许不算准确,已是夜露生凉 月横中天了,兴趣浓浓的观灯人,还是一簇簇一队队地蜂拥不绝。
⑳汴京城名不虚传,而汴京人也果有奇术异能!你看那一盏盏巧夺天工的彩 灯,真个是收尽了祥云五色荧煌炫转,那千百盏争奇斗俏的灯,一一地当街密密 地排列开来,交相辉映,金光四射。近近地看,真是千姿百态,大放光华,直教 人眼花缭乱;远远地望,只见高高低低,五彩斑斓,飞旋流转,闪闪烁烁,道它 是银河垂地,一点也不夸张。不信的话,此时你抬头望望中天,平日如练的素月, 也悄然失色,端端地消淡了许多光华。
②傻念头想过万万千,我却从不以为可笑,倒觉得这些记忆,永远像蜜汁一 样醇甜。
③大概就因为这颗未泯的童心吧,一些别人认为是不算稀奇的事,在我,却 总要兴奋地大喊大叫。
④现在,我就又想叫喊了:最近,我真的看见了天上落下的星河——那明亮 得耀眼的珠宝。
散文阅读专题六:探究标题、意蕴-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备考之散文阅读总复习(全国通用)
必备知识
2.意蕴式探究两层面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表层意蕴
文本中所涉及的基本内容,如文中的人、事、物、景等所 蕴含的不同意义以及所体现出的作者的情感倾向
民族心理
①精忠报国②崇尚自然③中庸稳重④追求大一统 ⑤安土重迁,叶落归根⑥爱好和平,厌恶战争等
主要指人的意义和价值、社会责任、个人尊严、
深层意蕴
人文精神
人生理想等方面,核心是人的价值追求;还指对 人性的关怀,如对生命的关怀,对弱势群体的关
关键能力
典型例题:2021·全国甲卷·《当痛苦大于力量的时候》
探究标题“五思考” (3)思考标题是否表达了作者的感情和态度。要特别注意标题中表达感情的词语, 这些词语往往是作者对写作对象的特征或内在意蕴的一种概括,要结合文章内 容准确理解其含义。 (4)思考标题是否揭示文章的主旨。 (5)思考标题是否是文章的线索。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 专题六:探究标题、意蕴
考情分析
探究是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发现、有创见,是以识记、理解 和分析、鉴赏为基础,在创新性思维方面发展了的层级,是考试能力中 的最高级。探究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其设题角度多涉及主旨意蕴、审美 意蕴及创作意图等。近年来,高考命题在“探究”上淡化了许多,虽然 不冠以“探究”字样,但不少题目的实质仍是探究。散文探究与小说探 究在探究角度及方法上差不多,仍以主旨意蕴为主,要求思考深刻、开 掘广泛。对于我们复习来说,需要掌握探究的原则和方法,以及常见探 究题型的探究要点。
怀,对苦难的悲悯情怀等
学科认知
主要指哲学道理(哲理)、美学文学原理、文化历 史规律等
关键能力
1.物象意蕴探究。物象意蕴探究题的解题方法同前面分析形象特点、 物象特点及作用一样,只不过要综合全文,把特点与作用联系起来, 由表及里,由实及虚。重点看其主旨意蕴、象征意蕴和结构意蕴。 2.情感意蕴探究。情感意蕴是指作品的情感意义或取向,即作者的情 感态度等。它不同于思想意蕴,思想意蕴是指作品表现出的思想意义 或价值,是作品带给读者的思考和认识。探究散文的情感意蕴,要重 点抓住几点: (1)抓住文中“情语”。要捕捉文中断断续续或显或隐的情感语言,从 而确定作者的情感倾向。尤其要抓住文眼句、议论抒情句这些能直接、 鲜明地表达作者情感的语言。 (2)抓住文中众多不同的材料,挖掘作者对它们的不同情感态度。“不 同的材料”在文中主要指不同的人、物、景、事等。
2025届高考一轮总复习语文 专题二 散文阅读 探究标题、意蕴、意图
专题二散文阅读探究标题、意蕴、意图题型一探究标题1.在《秦腔》中,贾平凹是如何以“秦腔”为线索组织材料、安排文章结构的?答案:“秦腔”是文章的线索,文章以“秦腔”为核心,按照先介绍秦腔的基本信息,再详细描写秦腔所形成的特殊文化风俗,最后感悟思考秦腔厚重的文化精神和情感内涵的顺序安排文章结构。
①介绍秦腔的基本信息。
“秦腔”是一种流行在某一特定区域的地方戏曲。
所以作者在文章的第一部分介绍了秦腔的生成地域、唱腔特点和情感冲击力,让读者对秦腔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
②描绘围绕秦腔所形成的特殊文化风俗。
在文章主体部分,作者首先以时间为顺序,描绘了秦腔戏排演、演出过程中的种种场面和细节,充分表现出秦川人对秦腔的喜爱与痴迷;然后笔触向秦腔演出后延伸,饶有兴味地介绍了秦腔所引发的生活中的悲喜剧。
③结尾部分,作者在介绍了秦腔在秦川人心中的崇高地位后,写自己对秦腔的感悟和思考,将秦腔与秦川人的喜怒哀乐和对真善美的追求联系在一起,升华了主旨,拓展了文章的内涵。
2.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中,鲁迅把“忘却”与“记念”这一对反义词作为标题的一部分是否矛盾?请简要分析。
答案:不矛盾。
①所谓“忘却”在本文指“摆脱”“搁置”的意思,是将由战友牺牲而带来的无比悲痛暂时搁置在一边,把情绪从悲痛中摆脱出来,化悲痛为力量,以更有效的战斗来纪念死者。
②而对于反动派杀害烈士的这笔血债,对于战友为革命而献身的光辉业绩,作者却是永远不会忘记的。
③“为了忘却”实际是为了战斗,而唯有战斗,才是对烈士的最有价值的纪念。
散文标题的类型和作用探究标题“五思考”1.思考标题自身义(表层含义)和在文中的含义(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等)2.思考标题是否点明写作对象的特点或写作内容有的标题,直接点明写作对象。
作答时要特别关注写作对象的特点,探究作者为何写这一对象;有的标题由写作对象和修饰性或者限制性词语组成,作答时,要特别关注修饰语,结合文章内容揣摩其内在的意蕴,明确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025届高考语文总复习+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Ⅱ+专题二+第二节+散文阅读
第一部分 现代文阅读Ⅱ
专题二 文学类文本阅读 第二节 散文阅读
高考演练
一、(2023 年全国甲卷,有改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机械的诗——旅途随笔之一 巴金
为了去看一个朋友,我做了一次新宁铁路上的旅客。三个朋
友伴着我从会城到公益,我们在火车里大概坐了三个钟头。时间
很长,天气很热,但是我并不觉得寂寞。
我们走到了大街上。今天,真是一切都明亮了起来,活跃了 起来。石头道上的水洼子被阳光照着,像一面面的镜子;女人头 上的金属饰物随着她们的脚步一明一灭;挑煤炭的出了满头大汗, 脱了帽子,就冒出一大片蒸气,而汗水被阳光照得一闪一闪的。 天空自然是蓝的了,一个小孩子仰脸看天,也许是看一只鸽子, 两行小牙齿放着白光,真是好看。小岫自然是更高兴的,别人的 高兴就会使她高兴,别人的笑声就会引起她的笑声。可是她可并 没有像我一样关心这些街头的景象。她丝毫没有驻足而稍事徘徊 的意思,她的小手一直拉着我向前走,她心里一定是只想着到橘 子林去。
了一下。她是在看她自己的小指甲。而且我也看见,她的小指甲 是相当长的,也颇污秽了,每一个小指甲里都藏着一点黑色的东 西。
我不愿再提起到橘子林去的事,我知道小岫对眼前这件事看 得入神了,我不愿用任何言语扰乱她,我看她将要看到什么时候 为止。
赶马车的人把那一只马蹄子修好了,然后又丁丁地钉着铁掌。
钉完了铁掌,便把马蹄子放下了。那匹马把整个身子抖擞了一 下,我说那简直就是说一声谢谢,或者是故意调皮一下。然后, 人和马,不,是人跟着马,可不是马跟着人,更不是人牵着马, 都悠悠然地走了,走到那破烂的茅屋里去了。那茅屋门口挂着一 个大木牌,上边写着拙劣的大字:“叙永骡车店”。有店就好了, 我想,你们也可以少受一些风尘。
高考语文一轮精品复习讲义:第二章 专题三 核心突破六
核心突破六探究文本意蕴——思考要广,开掘要深“探究”有三个小考点,探究重点放在第一个小考点: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
意蕴就是文学作品里渗透出来的理性内涵,比如说作品中渗透的情感,表现出来的风骨,某种精神或某种取向等。
作品的意蕴不等同于作品的主题思想,是指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情感等多方面的内容,属文本的纵深层次。
作品的主题思想是构成意蕴的主要方面。
但是很多作品的主题思想不是确定的,或不是唯一的,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和读者感受到的思想有时也是不同的。
并且随着读者不同视角和层面的转换,也能发现作品的新意蕴。
不过,考试中的“意蕴”是实实在在的,有明确的指向,更有明确的答案和得到答案的依据。
比如涉及的具体探究有句子意蕴、标题意蕴、主旨意蕴、意象意蕴、思想意蕴、情感意蕴等。
探究意蕴很讲究角度和层面。
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探究,讲的是“广”字,求的是丰富意蕴;也可以从不同的层面探究,由浅层到深层,讲的是“深”字,求的是深层意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玫瑰为开花而开花张丽钧独自坐在玫瑰园里,想着关乎玫瑰的心事。
这么繁盛,这么美艳。
但我却不想说,她们是为了答谢辛勤的园丁而开花;也不愿说,她们是为了酬酢和畅的惠风而开花;更不能说,她们是为了繁衍后代而开花。
还是诗人说得妙:玫瑰为了开花而开花。
——的确,对一朵玫瑰而言,开花就是一切。
我曾是一个可怜的“目的主义者”。
以为有“目的”的行为才是有价值的行为。
就这样,我欣然将心交给“目的”去蛀蚀。
当我将自己摆在一朵绝美的花面前,我就像一个强迫症患者,本能地摸手机,本能地要拍照。
从哪一天开始,我背弃了那个浅薄焦虑的自我?我已经学会“零负担”地欣赏一朵花,驻足,心动,玩索,然后带着感动,悄没声离开。
马年到来的时候,有人发来一个段子,大意是讲“马如人性”:见鞭即惊为圣者,触毛即惊为贤士,触肉始惊为凡夫,彻骨方惊是愚人。
就想,有没有第五种马呢?它不惊,亦不驽;它不愿为“鞭影”而奔突,只肯为释放生命而驰骋;它俯瞰氤氲草色,仰观高天流云,它总是乐意在残照里完美一幅剪影;它保持着可贵的矫健与豪野,它感谢上苍让它成为了一匹美学意义上的马。
原创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精品课件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现代文阅读 第二章 第6节 散文 探究文本意蕴
二、方法探究 做探究题成功的基石是:紧扣文本,尊重文本,在文本中 寻找依据,提取有效信息,通过联想把文本信息、试题要求和 自己已有知识联系起来。在具体做题过程中,尤其注意三点: 1.善于选择探究切入角度 因为高考考点是“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去探究,所以做 探究题选择从哪个角度切入探究很重要。是从主题角度,还是 从表达技巧角度;是从作者角度,还是从“我”的角度;是作 深层探究,还是作广度视角探究。这些,既要从题干中“读” 出来,又要根据题干要求,选择一个或多个切入角度。特别要 学会根据文本本身的内容进行多方位的联系,选择那些与文本 联系较为密切的方向作为探究视角。
知识与题型
一、考点探究 1.角度和层面 所谓“角度”,是指看事情、问题的立足点或出发点。总的角 度便是读者的角度。较具体说,散文有具体材料、结构和情感角度 等。 所谓“层面”, 是指某一层次和某一方面。 它与“角度”有交 叉、包含关系。例如,时代背景层面(角度)、细节描写层面(角度), 语言表达层面(角度)等。 概括地说, 角度和层面是指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为表达此内容而 选用的艺术手法, 即“内容”和“形式”两大方面, 在这两大方面 内,又包括较多的具体的角度和层面。 面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的考点要求, 同学们答题时既要 对某一角度和层面进行深入探究, 又要思路开阔, 从不同可以认为人是有灵魂的,因为 我们平素看不到的内心世界,在这个时候往往会 显影,会左右我们的言行。柳宗元的《江雪》一 诗, 应该是孤绝心境的最美描绘。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在此绝灭之境,能心平气和地 垂钓,是一境界。能够不与人伍的独钓又是一境 界,而能在绝灭孤独之中钓寒江之雪,乃是最高境 界。以前老师讲课总说这是诗人失意心态的写照。
联系人生种种如荒 野无灯的处境。
高考语文总复习现代文阅读板块二现代文阅读Ⅱ__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二散文阅读复习任务二归纳内容要点课件
恰巧在抗战不久,我也到山西去,有人告诉我你在洪洞的前线,离着 我很近,我转给你一封信,我想没有两天就可见到你了。那时我心里可开 心极了,因为我看到不少和你那样年轻的孩子们,他们快乐而活泼,他们 跑着跑着,工作的时候嘴里唱着歌。这一群快乐的小战士,胜利一定属于 你们的,你们也拿枪,你们也担水,中国有你们,中国是不会亡的。虽然 我给你的信,你没有收到,我也没能看见你,但我不知为什么竟很放心, 就像见到了你一样。因为你也是他们之中的一个,于是我就把你忘了。
记得当我们都是小孩子的时候,当我离开家的时候,那一天的早晨你 还在大门外和一群孩子玩着,那时你才十三四岁,你看着我离开家,向着 那白银似的满铺着雪的无边的大地奔去。你恋着玩,对于我的出走,你连 看我也不看。
而事隔六七年,你也就长大了,有时写信给我,因为我的漂流不定, 信有时收到,有时收不到。但我读了之后,竟看不见你,不是因为那信不 是你写的,而是在那信里边你所说的话,都不像是你说的。比方说——生 活在这边,前途是没有希望的……
(2)对于弟弟先后在上海和山西的两段生活,“我”都放在周围年轻人 的群体生活中来叙述,且有不同的感受。请对此加以分析。 [解题提示] 借鉴P109《记念刘和珍君》概括事件的思维角度,然后再挖 掘事件背后的“感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但是没有读过你的几封这样的信,我又走了,越走越离得你远了。 可弟,我们都是自幼没有见过海的孩子,海是生疏的,我们怕,但是 也就上了海船,飘飘荡荡的,前边没有什么一定的目的,也就往前走了。
不知多久,忽然又有信来,是来自东京的,说你是在那边念书了。恰 巧那年我也要到东京去看看,我想这一次可以见到你了。这是多么出奇的 一个奇遇。
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课件:第一部分 专题 三学案六散文探究2类题型突破(共41张PPT)
一、审准题目不跑偏
题干示例
审题定向
(2015·山东卷)文中的五个问句, 要注意区分散文探究意蕴
意蕴丰富,设置巧妙。请结合 题答题要求的差别:
全文谈谈你的认识。
(1)题干中有“画线
(2015·江苏卷)请探究文章最后 一段中画线句的意蕴。
(2015·湖北卷)与现实中的旅行 相比,“头脑中的旅行”是一 种替代性的旅行,它可以满足 人们对远方的向往吗?请结合 文章内容和个人生活体验,谈 谈你的看法。
从作者方面来说,作品中的意蕴,是其思想、情感 的综合体。思想意蕴侧重于反映社会、自然、人生等方 面的思想意义或所蕴含的道理;情感意蕴侧重于表现文 本所蕴含的歌颂、赞美或否定、反对等情感态度。
从读者方面来说,理解作品意蕴有两层含义:一是 对作品本身蕴含的思想、情感的把握;二是对作品思想 观点和情感态度的个性思考。
“游子的小家”等不同人生阶段对家、对人生的体验和 感受,重点答出标题与这些感受的“照应”关系;如果认为 “家是人们心口的痛”为题合适,就要注意分析“家”的“线 索”的作用,贯穿全文,突出人们对家有着无法割舍的情感。
答案:(示例一)以“人这一辈子”为题合适。理由:① 与文章分阶段叙说人生体验相照应。②突出“人这一辈子” 与家的千丝万缕的联系。③口语化的标题,有生活气息。
看标题本身是否有鲜明的艺术特点,如形象 生动、言简意赅等;看标题是否引起读者的 阅读兴趣,给读者带来深度思考。
标题优劣探究“2 步骤”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人这一辈子 石钟山
①家是什么,每个人对家的理解或许都是不一样的。 每个人、每个时期,对于家的概念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差 别。家是藏在心底里的一个小巢,秘密而又温暖,不管 什么人,只要一想起家,心里是热的,眼睛是潮湿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Ⅰ掌握探究的原则和探究题的总体要求一、牢牢掌握探究的两个原则1.立足文本,尊重作者探究题不论要求从何种角度探究,归根结底是基于对文本的准确理解,万不可脱离文本凭空发表意见。
忽略文本材料,只是就题解题,往往断章取义。
探究题具有开放性,但这种开放并不是完全的开放。
其实无论题干如何开放,都必须扣紧文本的提示,领会作者的思想倾向,切不可天马行空,任意而为。
必须依据文本所提供的有关信息,有所发现。
必须尊重文本,尊重作者,尊重作者的观点。
2.观点鲜明,分析有理有据既是探究,就应明正误、优劣、支持或反对态度,切不可模棱两可、东拉西扯、词不达意,或者简单武断、空洞偏激。
既要阐明观点,又要作有理有据的分析。
“理”与“据”应从文本中来,应从自己的生活和阅读积累中来。
二、掌握探究题的总体要求(2015·四川)《太湖碎锦》(原文见本章专题二“考点三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和重要句子的含意”)文中说:“近观不如远眺之美,大凡山水之胜,都有这个境界。
”你是否赞同这个说法?结合本文和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思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一)赞同。
近观和远眺是两种不同的审美视角。
远眺比近观更能领略自然景物的整体特征和独特风貌。
如文中东山莫釐峰“云气滃然如蒸”的迷蒙奇幻之美,正为远眺所得。
现实生活也是如此,近观事物,固然能体验到细节之美,但很难统观全局之胜。
因此,只有立足高远,面向未来,才能凭高视远,达到人生更高境界。
(示例二)不赞同。
远眺只能让人获得事物的概貌,近观才能让人发现和体察细微之美。
本文作者若仅远眺而不近观,就无法领略石公山“像斧削过,没有了山脚”的奇景。
现实生活也是如此,想要领略到近处的美与人生的当下意趣,就要立足眼前风景和现实人生。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首先要理解所给语句的含意,“远眺”时一览无余,可得总体、宏观之美,又能略去无数瑕疵,朦胧之中富有诗意。
“近观不如远眺”即为此意。
题目要求结合文本和生活实际谈看法,就是要结合具体内容,不能脱离文本。
精要点拨解答探究性题目要展示一个真实的探究过程,所答文字要显示出探究的意趣。
(1)紧扣文题要求,在文本中寻找依据。
探究性阅读讲求个性化认识,但认识不能超出文本这一基础,切不可对文本只做粗略肤浅的浏览后,就乱作分析,乱下判断,从而犯误解文意的错误。
作者的意图和艺术表现的效果应当得到尊重。
(2)依据原文思路,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
熟悉作者的情感态度,是进行探究的第一步。
这就要求我们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性和抒情性的语句,把握住这些,就能很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以对人物形象的把握来讲,作者对作品中人物倾注的情感的褒贬,是理解好人物形象和主题的基础,所以要弄清作者写了一件什么事,通过这件事体现了作品中人物的什么性格,表现了什么主题。
(3)选择探究切入角度,善于进行层面切割。
是从主题角度,还是从表达技巧角度;是深层探究,还是广度探究。
这些,既要从题干中“读”出来,又要根据题干要求,选择一个或多个切入角度。
特别要学会根据文章本身的内容进行多方位的联系,选择那些与文章联系较为密切的方向作为探究视角。
(4)注意答题格式及层次,善于有序呈现结果。
首先要应题,可用“我对这个问题是这样看的”“我认为”“我觉得”等句式来表述。
其次,有序地写出自己的几点感受或理由。
角度与层面应属两个不同的纬度,当它们彼此不交叉时,可以分别表述。
不管哪个“角度”和“层面”,都要善于由浅近到纵深这样有序地排列,且在每一条的前面,都尽可能地用一句纲领性的语句做提示,以保证自己的陈述条理清楚,层次井然。
Ⅱ熟悉高考常见探究题型,把握探究角度和方法一、探究文本意蕴题(一)探究重要句子意蕴题(2015·江苏)《比邻而居》(原文见本章专题二“考点一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1.请探究文章最后一段中画线句的意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不同的生活状态也有相同的生活内容;蕴含了对端午等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艾草的熏烟升华了不同的生活状态,从而达成一种火辣与安静、绚烂与明净的平衡。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语句意蕴的理解。
端午到了,生活状态、风格迥异的各家在这一天却都弥漫着相同的艾草味,在表明不同的生活状态也会有相同的生活内容的同时,也暗含着对以端午节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认同。
在艾草香中,仿佛油垢也一点点消除,空气都被洇染成青色,艾草的熏烟将各种不同的生活状态都进行了升华,从而使各种生活状态互相交融,不分彼此地聚集在一起,达到一种美好的平衡。
精要点拨探究文中重要句子的丰富含意与分析文中重要句子的丰富含意在答题方法上是相同的,都要抓住句中关键词语、结构层次、表达特色并联系上下文,只是前者在选取句子上不同,它一定选取最能涵盖全文主旨、情感或关涉文章的多数内容的句子作探究,不像后者可以选取一些关涉局部文字的句子。
前者之所以叫探究,是因为它强调由浅入深、由表层到深层。
一般而言,第一个点是该句的表层意思,第二个点是背后的意思,第三个点是与主旨、情感相关的意思,第四个点可能是结合背景或联系现实得出的意思。
(二)探究标题意蕴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托尔斯泰的声音乔叶2013年9月,我来到了俄罗斯图拉州的托尔斯泰庄园。
这是第二次来俄罗斯,听说此次行程里有图拉,我忍不住欢呼起来——上次我就想去图拉,可是行程里没有。
我一直想去看看托尔斯泰的家,也想象过很多次他的家:仿佛那是我阔别已久、魂牵梦绕的老家。
果然很熟悉,前生今世般的熟悉。
俭素的地下室,静穆的书房,似乎还有着淡淡体温的楼梯扶手,透过窗户向外望去,还有那一大片葳蕤清朗的苹果园。
只有一样出乎意料:那窄小得不可思议的床。
我甚至觉得,如果躺在那床上,一翻身就会保不齐掉下来。
据说是为了禁欲。
也就是说,床之所以这么窄,就是为了让人躺着不那么舒服。
“你以为都像你们呀,在豪华席梦思上翻来滚去物欲横流的。
要么人家怎么是托尔斯泰呢?”有朋友揶揄。
好吧,托尔斯泰就是托尔斯泰。
这窄小的床也让我觉得亲切起来,正如他早年的放荡也让我亲切。
相比四面光、八面净完美无瑕的神,我更爱犯过错误走过弯路做过蠢事的神,因为他来自于人,和我一样的人的肉身。
《日瓦戈医生》里那段话说得甚合我心:“我不喜欢正确的、从未摔倒、不曾失足的人。
他们的道德是僵化的,价值不大。
他们面前没有展现生活的美。
”走进一个很小的房间。
窗帘低垂,阳光淡照。
随行的翻译突然停下来,示意我们噤声:“下面,有一份礼物,要你们用耳朵接收。
”礼物?用耳朵接收?“你们要听到的,是托尔斯泰的声音。
一百年前的托尔斯泰的声音。
”她说。
很快,墙角的留声机被打开了。
有杂音嗞嗞嗞嗞地传来,我的身体微微地颤抖起来。
一个声音出现了。
……是俄语、英语,抑或是法语?都有可能,托尔斯泰精通十几种语言。
可无论是什么语,我都听不懂他在说什么。
一句也听不懂。
可是我一直微微颤抖着,泪水盈眶。
我面朝墙壁,背对着人,不想让别人看到我的神情。
不,我一点儿也不是为此感到难堪和羞耻,我只是不想让任何人打扰我,在此时此刻。
我听着他的声音。
是的,这是他的声音。
这是托尔斯泰,是他。
这声音一点儿也不亢奋、激昂。
它平静、沉厚、慈祥、苍哑,甚至还有一些疲惫。
听着听着,有孩子们稚嫩的声音出现了。
翻译说,这是托尔斯泰在和庄园农奴的孩子们说话。
我终于确认:托尔斯泰说的是俄语。
和这些他深爱着的孩子们说话,他当然要说俄语。
留声机被关掉,我随着人流向前走着,耳朵里依然回想着他的声音。
快走出房门的时候,我回头看了看那台留声机——这是爱迪生1907年送给他的礼物。
感谢爱迪生,不然我不会觉得如此满足——我最满足的当然是托尔斯泰的文学,不过虽然他的文学是他的灵魂精髓,虽然他的文学是那么伟大、那么慈悲、那么温暖,可是请原谅我这庸俗的人吧,在他的文学之外,我还是想亲近一下他身体发肤的那一切:他的房子,他的衣服,他的床,他的苹果园,他的墓地,他的照片和画像,他的鞋子,他的哑铃,他的钟表,他的笔记本,他的声音……所有这些都印证着他的尘世履痕,都印证着他和我一样的人的肉身。
也因此,我如此珍爱他的声音,不,也不仅仅是如此。
他的声音对我的意义绝不仅仅是声音。
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啊:他是父亲一样的人。
在他死后,“俄罗斯人感到自己成了孤儿”。
这是托尔斯泰研究专家安德烈的话吧。
而高尔基也曾说过这样的话:“只要这个人还活着,我在这个世上,就不是一个孤儿。
”他是俄罗斯人的精神父亲,也是我的——作为一个少年失父的人,这么多年来,我在物质层面早已经自足,精神上却一直都在寻找父亲。
托尔斯泰是我最早确认的精神父亲。
而此时,他的声音,让我无比真切地牵到了他的衣襟,灵魂的衣襟。
哪怕这个人的身体已经不在,只要他的灵魂还在,我在这个世上,就不是一个孤儿。
我请求他认养我的心灵。
我对他重述了一遍高尔基的话,然后说:“你对我的意义亦如是。
”他沉默了一会儿,以最简洁的一个字作了应答:“嗯。
”2.结合全文,探究“托尔斯泰的声音”包含的深刻意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托尔斯泰的声音真真切切,让人感受到了真真切切的存在。
(2)托尔斯泰的声音里有对俄罗斯这片土地和人民的爱。
(3)托尔斯泰是俄罗斯人的精神之父,他的思想和精神是俄罗斯人的精神家园。
(4)托尔斯泰也是作者的精神父亲,作者在他的声音里感受到了心灵的归宿。
精要点拨标题意蕴主要表现在:1标题自身义(表层义);2在文中的含意,主要包括引申义、象征义或比喻义;3主旨(情感)义。
探究时宜由表及里,结合材料内容,尤其要关注照应标题、点明标题的文字,并联系文章的主旨、情感,不难探究出其多重意蕴。
(三)探究文本思想意蕴和情感意蕴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窗外[墨西哥]奥克塔维奥·帕斯在我的窗外大约三百米外的地方,有一座墨绿色的高树林:树叶和树枝形成的高山摇来晃去,好像随时都会倾倒下来。
众多的高树,它们的树冠都倒垂向地面,形成一大片“液体”,仿佛不断波动的浪脊。
狂风撼动着它们,吹打着它们,把它们折腾得大吼小叫。
树林左右扭动,上下弯曲,然后带着高亢的呼啸声重新挺直身躯,接着又伸展肢体,仿佛要连根拔起,逃离原地。
不,它们不会示弱。
倘若这些大树开步走的话,它们一定会摧毁阻碍它们前进的一切东西。
但是它们宁愿立在原地不动。
天空布满钢铁色的云,远方的云几乎是白色的,靠近中心的地方即树林的上空就发黑了:那里聚集着深紫色的暴怒的云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