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人教版)】物质分类及转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新2024秋季高中化学必修人教版第一册《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新2024秋季高中化学必修人教版第一册《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教学设计:新2024秋季高中化学必修人教版第一册《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及转化》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学生能够识别并区分不同类别的物质(如纯净物、混合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等),理解其宏观性质与微观结构的关系。

2.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通过实例分析,学生能够理解物质之间可以相互转化,认识到这种转化是自然界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础。

3.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培养学生基于物质的性质、组成和变化规律,推理判断物质类别及转化关系的能力,初步构建物质分类及转化的认知模型。

4.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对物质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鼓励其通过实验、观察等方法探究物质的性质及转化规律。

5.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认识物质分类及转化在日常生活、工业生产及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树立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物质的分类标准及其类别(纯净物、混合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等)。

•各类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及其实例。

三、教学难点•理解并区分复杂物质的类别,如酸、碱、盐等化合物的分类。

•掌握物质转化过程中的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区别。

四、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含物质分类及转化示意图)•实验器材:常见物质的样品(如水、空气、铁、二氧化碳等)、试管、烧杯等•教材、教辅资料及网络学习资源五、教学方法•讲授法:结合多媒体讲解物质的分类标准及类别。

•实验演示法:通过展示物质的性质实验,帮助学生直观理解物质分类的依据。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物质转化实例,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归纳总结法:引导学生归纳物质分类及转化的规律,形成知识体系。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生活实例引入:展示几种常见物质(如水、空气、铁钉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及它们之间的区别。

•提出问题:如何对这些物质进行分类?它们之间能否发生转化?如何转化?2. 新课教学•物质分类:•讲解纯净物与混合物的概念,通过实例区分。

新人教版新教材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第一章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及转化》教学设计(教案)

新人教版新教材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第一章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及转化》教学设计(教案)

新人教版新教材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第一章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及转化》教学设计(教案)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及转化教学设计第1课时【课标要求】对于本节,新课标的要求是“能根据物质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使学生感悟到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用分类法进行分类是一种简单、有效的科学方法。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体验进行分类的目的及意义。

2.学会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3.掌握“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这两种常用的,具体的分类方法。

过程与方法:在化学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化学问题,学会评价和反思,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善于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将生产、生活实践与所学的化学知识相联系的意识。

使学生认识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认识个体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分类法的意义及常见化学物质的分类方法【教学方法】讲授、讨论、实验探究、总结。

【教学用品】多媒体设备,大小不同、颜色不一的玻璃小球若干等【教学过程】课堂备用练习:练习1:请按教材图示,画出Fe、Cu、S、H2、HCl、NaOH、H2So4、Ba(OH)2、NaHCO3、K2O、CuO、NaCl 的树状分类图。

练习2:人们把球分成篮球、排球、羽毛球等属于( )。

A.树状分类法B.环状分类法C. 球状分类法D.交叉分类法练习3.给物质分类的好处在于 ( )。

A.有利于认识事物B.有利于弥补事物的先天不足C.有利于人们开拓视野D.有利于发现事物的特性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及转化教学设计第2课时物质的分类学习目标:1.熟悉酸、碱、盐的性质。

2.了解研究物质通性的思路和方法。

3.熟悉常见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

教学过程:初高中衔接内容——1.酸、碱、盐的性质(1)酸的主要化学性质(2)碱的主要化学性质(3)盐的主要化学性质2.物质的转化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通过化学变化可以实现物质之间的转化。

高中必修第一册统编人教版《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优秀教学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必修第一册统编人教版《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优秀教学教案教学设计

专题01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知识导图】【目标导航】物质的分类的考查方式主要是判断各选项的正误,考查角度是对概念的辨析;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转化会结合与社会热点相关的物质、材料、工业流程等进行考查;分散系的相关知识主要侧重胶体性质与应用的考查。

题型为选择题1、物质的分类、物质的性质与变化常与其他知识综合考查,一般以选择题形式出现。

2、分散系的知识考查频率不高,难度不大,一般出现在选择题的个别选项中。

【重难点精讲】一、物质的分类(一)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分类(1)同一种可以组成不同的单质,由同一种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之间互称为同素异形体;不同元素可以组成化合物,100多种元素可以能成种类繁多的物质。

我们可以采用树状分类法和交叉分类法来认识和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用途、制备等。

(2)树状分类法和交叉分类法A.树状分类法对同类事物按某种标准再进行分类的方法叫树状分类法,根据物质的组成可以采用树状分类法对物质进行分类如下:B.交叉分类法对同一种物质按不同的标准分类的方法叫交叉分类法,从不同的标准对同一物质进行分类,可以采用交叉分类法对物质进行分类。

(3)根据物质的性质也可以对物质进行分类根据氧化物质的性质可对氧化物进行分类,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叫碱性氧化物,如CaO;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叫酸性氧化物,如CO2;既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又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叫两性氧化物,如Al2O3;既不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又不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叫不成盐氧化物,如NO、CO;大多数非金属氧化物是酸性氧化物,大多数金属氧化物是碱性氧化物。

特别提醒:(1)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不一定都能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酸或碱,如SiO2、Fe2O3。

(2)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Al2O3。

(3)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NO2、Al2O3。

(4)碱性氧化物都是金属氧化物,但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Mn2O7为酸性氧化物,Al2O3为两性氧化物,Na2O2为过氧化物。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第一册教学设计 第一章 第一节 第一课时《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第一册教学设计 第一章 第一节 第一课时《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元素与物质的分类”是《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版)》中主题2“常见的无机物及其应用”中二级标题“元素与物质”的内容,在新人教版教材中位于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的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本节内容既承接了初中的相关知识,又为后续化学反应的分类以及元素化合物的知识打下基础,同时对学生核心素养(尤其是“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发展亦起到重要作用。

从章标题来看,新教材将旧教材中的第二章移至第一章,很好地衔接了初中化学的相关内容,降低了学生初学高中化学知识的难度。

从节标题来看,本节内容增加了“物质的转化”这部分内容,使学生认识到物质转化的途径。

在本课时的具体内容设置方面,新人教版在物质分类方法层面变化不大,但增加了物质分类的角度(通过物质性质分类),并加入同素异形体、酸(碱)性氧化物、物质的转化等知识点,体系更加完整。

二、学情分析1.学生已了解或掌握的与本节课相关的知识点如下:(1)物质由元素组成;(2)物质的分类;(3)CO2、CaO的化学性质。

2.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推理能力(演绎推理、类比推理等),但还需要教师加以引导。

三、素养目标【教学目标】1.能根据元素组成和物质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2.能结合物质的类别说明或预测物质的性质,进而实现物质的转化;3.能体会到分类对化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评价目标】1.通过对表格中物质的分析,诊断并发展学生对物质分类角度和方法的认识;2.通过对酸(碱)性氧化物以及物质转化图的探讨,诊断并发展学生对物质性质及转化的分析推理能力;3.通过对图书分类与物质转化的分析,诊断并发展学生对分类价值的认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物质的树状分类法;酸(碱)性氧化物;物质的转化2.教学难点:物质的转化五、教学方法1.问题链(围绕着框图中的物质进行一系列问题驱动)2.演绎推理(含碳元素物质的分类、同素异形体、Na2O的性质物质的转化)3.类比推理(碱性氧化物的性质)六、教学设计思路本节课先从图书馆的分类引入物质分类的意义及角度,而后以框图的形式呈现了一些物质,整节课围绕着这些物质依次探讨两种分类法、同素异形体、酸(碱)性氧化物等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学习物质的转化。

化学第一章第1节物质的分类和转化教学设计(新教材人教版)

化学第一章第1节物质的分类和转化教学设计(新教材人教版)

化学第一章第1节物质的分类和转化教学设计(新教材人教版)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及变化1.1.1物质的分类【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感受分类方法对于化学科学研究和化学学习的重要作用。

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知道分类的多样性,知道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教学难点常见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

【课前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实验仪器。

【教学过程】分类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

运用分类的方法不仅能使有关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系统化,还可以通过分门别类的研究,发现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

对于数以千万计的化学物质和为数更多的化学反应,分类法的作用几乎是无可替代的。

在认识事物时,运用多种分类方法,可以弥补单一分类方法的不足。

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是化学分类中常用的两种分类方法。

一、分类法的涵义分类是根据对象的共同点和差异性,将对象区分为不同的种类,并且形成有一定从属关系的不同等级的系统的逻辑方法。

它也是研究和学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常用的科学方法。

分类能帮助人们迅速找到所需要的物品或信息,是人们最熟悉、也是最方便的工作方法。

在社会生活、经营管理和科学技术中得到广泛应用;在化学研究领域,运用分类的方法不仅能使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系统化,还可以通过分门别类的研究,发现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

二、常用的分类法分类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是两种常用的、具体的分类方法。

1.交叉分类法:(1)含义: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对同一事物进行多种分类(交叉分类)的一种分类方法。

(2)特点:能从多个角度认识某一物质的多重属性。

2.树状分类法:(1)含义:采用树状形式对同类事物进行再分类的一种分类方法。

(2)特点:能认识各类物质之间的从属关系。

三、分类法的应用1.物质的分类:我们研究物质的时候,通常要研究物质的组成、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因此,我们可以根据物质的组成、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来对物质进行分类。

《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课堂教学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课堂教学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章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第1.1节物质的分类《物质的分类》主要包括了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和分散系及其分类两个内容。

新课标中要求根据物质的组成和结构进行分类。

在整个高中化学中,本节课起到很好的承先启后、提纲挈领的重要作用。

学生通过对分类法的学习能够对以往的化学知识进行系统化的梳理,并且为今后将要学习的更为庞大的化学知识体系奠定重要的基础。

同时学生学习了这种分类方法,打破了以往化学中以“族”的概念来学习化学知识,而以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类别的视角去研究化学,从而使得化学知识更具有生活性。

【核心素养】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学会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理解分类的多样性,知道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通过探究活动,学习与他人合作交流,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通过对胶体性质的实验探究,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实验方法在化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使学生学会科学、合理运用观察、比较、实验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验、推理、分析、归纳能力。

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对自己所熟悉的知识进行分类,感受到分类法对化学科学研究和学习的重要性,能在以后学习生活中中进行实际应用。

【重难点】1.知道分类方法并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2.胶体、溶液、浊液之间的比较,胶体性质【课前准备】学生自主预习、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新课引入:开门见山,直接引入课题。

新课讲授:一、分类的方法1、单一分类法只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如:O 2、O 3的混合物、金刚石与石墨的混合物等,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纯净物才是单质。

2、交叉分类法交叉分类法就是对被分类的对象应用多种不同的单一分类法进行分类被分类的物质物质类型分类标准3、树状分类法树状分类法是对同类事物按照某种属性进行分类。

被分类的对象的整体与分出类型间的关系以树状陈列式表示。

二、物质的分类1、物质分类的依据(1)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分类(2)物质分类的方法从不同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可以得到不同的结果。

1.1《物质的分类及转化》教案高一上学期化学人教版

1.1《物质的分类及转化》教案高一上学期化学人教版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物质分类的基本方法和意义。

掌握物质之间转化的基本条件和规律。

能够通过实验观察物质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式,主动获取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教学重点:物质分类的依据和方法。

物质之间转化的条件和规律。

教学难点:理解抽象的物质分类标准。

掌握物质转化的化学方程式及其背后的微观解释。

教学准备:实验器材:试管、烧杯、滴管、酒精灯等。

化学试剂:钠、水、酚酞指示剂、盐酸、氢氧化钠等。

教学课件:包含物质分类图表、实验步骤和示例图片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约5分钟)【教学场景】教室前方的屏幕上展示了一张超市货架的照片,各类商品井然有序地分类摆放。

学生们好奇地注视着屏幕,等待教师的引导。

【教师活动】教师微笑着指向屏幕上的照片,并提问引导学生进入课题。

【师生对话】师:“同学们,你们看这张超市货架的照片,有没有注意到商品是如何摆放的?”生1:“老师,商品都是按照种类摆放的。

”师:“非常好!这样摆放有什么好处呢?”生2:“方便我们找到想要的东西。

”师:“没错,分类摆放不仅方便了顾客,也提高了超市的管理效率。

同样地,在化学的世界里,我们面对着成千上万的物质。

为了更好地研究它们、应用它们,我们也需要对这些物质进行分类。

”【设计意图】通过超市商品分类摆放的实例,引出物质分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学生从生活中的经验出发,自然地过渡到化学知识的学习中。

【过渡语】“那么,在化学中我们是如何对物质进行分类的呢?不同种类的物质之间又能否相互转化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物质的分类及转化这一神秘的化学世界。

”教师的话语充满了激情和期待,成功地点燃了学生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讲授新课(约35分钟)物质分类(约15分钟)【教师活动】教师打开课件,展示出一幅清晰的物质分类图表。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1册学案设计 第一章 第一节 第一课时《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1册学案设计 第一章 第一节 第一课时《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第一章第一节第一课时《物质的分类及转化》学案【学习目标】1.通过对表格中物质的分析,掌握物质分类的角度和方法;2.通过对酸(碱)性氧化物以及物质转化图的探讨,提升对物质性质及转化的分析推理能力;3.通过对图书分类与物质转化的分析,体会分类的价值。

【学习过程】Na Mg Fe NaCl NaOH Fe(OH)3CO CO2 C H2O2 O3Na2CO3CaO Na2O SO3K2CO3H2SO4H2CO3一、元素与物质的关系1.组成这些物质的元素有哪些?2.你能从元素组成的角度将这些物质分类吗?3.上面列出了一些含碳元素的物质,如何根据物质的分类进行梳理?4.根据同素异形体的概念,你能发现表格中的同素异形体吗?二、元素与性质的关系1.根据CO2、SO3的相关化学方程式,得出酸性氧化物的性质:2.根据酸性氧化物的性质,类比得出碱性氧化物的性质:3.预测Na2O能发生的反应(写出相关的化学方程式):三、物质的转化结合以上物质转化的路径思考:如何用Cu制备CuSO4?(写出相关的化学方程式)【学习效果】一、单项选择题I1.科学家发现C60后,近年又合成了许多球形分子(富勒烯),如C50、C70、C120、C540等,它们互称为()A.同一物质B.同种化合物C.同素异形体D.无法判断2.某网站报道,科学家通过电解Fe2O3、SiO2、CaO的熔融液(1600 ℃)制得了铁。

按照树状分类法对熔融液中的三种物质进行分类,其中正确的是()A.均属于混合物B.均属于金属氧化物C.均属于纯净物D.均属于非金属氧化物3.将下列各组物质按单质、氧化物、酸、碱、盐分类顺序排列,其中正确的是()A.水银、干冰、硫酸、烧碱、食盐B.碘酒、冰、盐酸、烧碱、食盐C.氢气、二氧化硫、硝酸、纯碱、胆矾D.铜、氧化铜、醋酸、生石灰、氯化铜4.Na2CO3俗名纯碱,下面是对纯碱采用不同分类法的分类,不正确的是()A.Na2CO3是碱B.Na2CO3是盐C.Na2CO3是钠盐D.Na2CO3是碳酸盐5.按照物质不同的分类方法,H2SO4应属于()①酸②氢化物③氧化物④含氧酸⑤难挥发性酸⑥混合物⑦二元酸⑧化合物A.①⑥B.①④⑦⑧C.①②④⑤⑥D.①④⑤⑦⑧6.下列物质属于酸性氧化物的是()A.COB.SiO2C.H2O2D.MgO7.从物质类别的通性角度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金属单质可以与非金属单质反应B.酸性氧化物可以与碱反应C.非金属单质一定能与酸反应D.部分碱性氧化物可以与水反应二、单项选择题II8.某同学在奥运五连环中填入了5种物质,相连环物质间能发生反应,不相连环物质间不能发生反应。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第1课时》教学设计【化学人教版高中必修第一册(新课标)】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第1课时》教学设计【化学人教版高中必修第一册(新课标)】

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第1课时 物质的分类◆ 教学目标1.认识分类对化学研究的重要性,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2.认识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掌握胶体的性质及胶体与其他分散系的区分方法,能够用胶体的性质解释自然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 教学重难点1.常见化学物质的分类方法。

2.胶体及其主要性质。

◆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图书馆中数不胜数的图书要分类陈列以便于人们查找,快递企业对数以千万计的物品要分类处理以提高工作效率。

同样,为了认识和研究的方便,对于数以千万计的物质,人们常根据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或用途进行分类。

【交流讨论】回忆初中阶段知识,根据物质的组成对物质进行分类。

【过渡】我们把这种分类方法形象地称为树状分类法。

【讲授新课】教学环节一: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分类 知识点一 常见的分类法【讲授】树状分类法:把物质按照从属关系进行分类的一种分类方法。

举例:物质混合物 纯净物单质非金属单质 化合物有机化合物无机化合物 氧化物 酸 碱 盐金属单质根据物质的组成分类根据物质的性质分类【交流讨论】(1)金属氧化物一定是碱性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一定是酸性氧化物?答:碱性氧化物是金属氧化物,但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也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Mn 2O 7是酸性氧化物,但属于金属氧化物,CO 、NO 是非金属氧化物,但不是酸性氧化物。

(2)酸性氧化物均能溶于水生成相应的酸?碱性氧化物均能溶于水生成相应的碱?答:部分酸性氧化物能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酸,如SO 3 + H 2O = H 2SO 4等,有些酸性氧化物不能与水反应,如SiO 2不和水反应。

部分碱性氧化物能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碱,如CaO + H 2O = Ca(OH)2等,碱性氧化物不能与水反应,如CuO 不和水反应。

酸性氧化物通常能与碱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相应的盐,如SO 2 + CaO = CaSO 3等。

人教版化学必修1《物质的分类及转化》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人教版化学必修1《物质的分类及转化》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人教版化学必修1《物质的分类及转化》教学设计[精选多篇]第一篇:人教版化学必修1《物质的分类及转化》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物质的分类及转化”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一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内容,是完成初高中课程内容衔接的重要载体,其将初中所学的单一、孤立的物质及反应梳理扩展为高中阶段多样、系统的物质反应体系,渗透分类观、物质转化观等化学学科学习的基本思想方法,旨在用其发现物质及变化的规律,并预测物质的性质及可能发生的变化。

本部分内容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xx年版)》中属于主题2:常见的无机化合物及其应用这一部分,内容要求“认识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种类的物质,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可以对物质进行分类;同类物质具有相似的性质,一定条件下各类物质可以相互转化;认识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具体先介绍了物质分类的方法,并从多种分类的角度来认识物质世界;根据分散质微粒直径大小来分引入了胶体这一基本概念,补充了初中对混合物体系的认识,进而精选代表物质,探寻了从“单质-碱性氧化物-碱-盐”以及“单质-酸性氧化物-酸-盐”分别代表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物质之间的转化规律,并用其指导生产生活实际。

通过本节课内容的学习,学生不仅需要将初中所学的知识由点构成线合理关联起来,更需要在掌握的事实性知识的基础上开始建构并逐步形成基本的化学学科观念,指导高中阶段后续内容的学习,从而实现学科素养的提升。

二、学情分析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一些典型物质的基本性质,涉及单质、氧化物(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酸、碱、盐等物质类别。

但学生的知识是单一的,分散的没有进行系统地整合,也就不能更清晰地认识其中所蕴含的规律。

而高中阶段,学生将面临的不再是单一的物质,而往往是复杂的实际的甚至是陌生的物质体系,更迫切地需要学科思想方法的指导,由此可分析学生的发展点如下:1、基于分类思想,构建化学知识框架,并在后续学习中不断丰富,形成化学学科学习的基本模式。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第1课时》示范课教学设计【化学人教版高中必修第一册(新课标)】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第1课时》示范课教学设计【化学人教版高中必修第一册(新课标)】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第1课时)大单元-高中化学必修1第一章第一单元1.认识物质的科学分类方法,会从不同角度(尤其是物质的组成和性质角度)对常见物质进行分类。

并能用比较和分类等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

2.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通过化学变化,可以实现物质间的转化。

面对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你是否想过,这些物质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我们可以分类认识和研究物质。

那么,怎样分类才能更有效地帮助我们认识和研究物质呢?【任务一】交叉分类法与树状分类法 【任务二】物质的转化【任务一】交叉分类法与树状分类法1.实际生活中分类法的应用 【活动设计】请同学们分析图片资料,思考一下:图书馆的图书、超市的物品、回收的垃圾、快递公司的包裹为什么要进行分类?学生分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课题。

从生活实际入手,让学生思考并感受生活中物质分类给人们带来的方便快捷。

学习目标情境导入学习任务学习活动2.化学学科中分类法的应用【活动设计】在日常生活中,同学们常会接触到下列物质:空气、乙醇(C2H5OH)、水、硫酸铵、铜、碘酒、氧气、石墨、食盐水。

请将以上物质进行分类,并说明分类的依据。

展示金刚石、石墨、C60图片。

讨论金刚石、石墨和C60之间是什么关系(如元素组成、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等)。

Na2SO4、Na2CO3、K2SO4、K2CO3这几种盐可以如何分类?【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交流讨论,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在化学上,我们常根据物质的组成、状态、性质等对物质进行分类。

应用树状分类法和交叉分类法,让学生体会不同分类法的优缺点。

3.不同氧化物分类问题的讨论【活动设计】让学生体会到分类是有标准的,同一事物可以有多种分类方法。

【任务二】物质的转化1.各类物质的性质【活动设计】【设计意图】在前面物质分类的基础上,从初中学习过的物质入手,引导学生思考并归纳同类物质的性质。

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分类的好处,并加深对各类物质性质的认识。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及转化》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及转化》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及转化》说课稿一、教材背景和教学目标1. 教材背景《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及转化》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的第一节内容,介绍了化学的基本概念以及物质的分类及转化规律。

2. 教学目标•掌握基本化学概念,如物质、元素、化合物等;•熟悉物质的分类方法,并能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进行归类;•了解物质的转化规律,包括化学反应及其表示方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1. 教学重点•物质的分类方法及其特点;•物质转化的基本规律。

2. 教学难点•理解物质的分类方法与元素、化合物的概念之间的关系;•理解物质转化规律与化学反应及其表示方法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5分钟)为了引起学生对本节内容的兴趣,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导入:(例子1)老师带一些物质样品,如铁粉、盐酸、水等,让学生观察这些物质,发现它们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分类方法。

(例子2)老师出示一些物质的图片或名称,让学生根据特点进行分类,如固体、液体、气体等,引导学生思考分类的依据。

2. 学习与讨论(30分钟)2.1 物质的分类方法及特点提醒学生注意教材P1的内容,解释物质的分类和元素、化合物的概念,重点讲解以下几种分类方法:(1)按物质的存在状态分类:固体、液体、气体;(2)按物质的组成分类:元素、化合物、混合物;(3)按物质的性质分类:金属、非金属、金属loids。

引导学生思考不同分类方法的特点及其适用场合,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进行讨论。

2.2 物质的转化规律与化学反应讲解物质的转化规律及其与化学反应的关系。

解释化学反应的定义及其表示方法,包括化学方程式、物质的组成与变化等。

引导学生通过实例理解物质转化规律与化学反应之间的关系,例如铁与盐酸的反应,让学生观察并描绘出方程式。

3. 练习与巩固(15分钟)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练习,如:1.将以下物质进行分类:水、氧气、铁、二氧化碳、盐、可可粉。

1.1物质的分类及转化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1.1物质的分类及转化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章节旨在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特别是科学探究与理性思维。通过学习物质的分类及转化,学生将能够发展以下核心素养:能运用分类方法对物质进行科学归类,理解物质性质与类别之间的关系,培养归纳与概括的能力;能运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物质的转化现象,提升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在实验探究中,学生将学习观察物质变化、分析变化过程,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实验技能;通过对比不同物质转化的案例,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灵活的思维方式,为形成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奠定基础。
-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物质分类的依据、不同类别的特性以及物质转化的基本规律。
-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具体物质的分类和转化过程;进行实验活动,观察金属活动性序列。
- 解答疑问:针对学生在讨论和实验中的疑问,进行实时解答。
学生活动:
- 听讲并思考:学生认真听讲,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积极思考。
- 反思总结法:通过反思,帮助学生认识自身的学习状态,促进自我提升。
作用与目的:
- 巩固学生对物质分类及转化的知识。
- 通过拓展学习,提高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术素养。
- 通过反思总结,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能力。
六、教学资源拓展
1. 拓展资源:
- 化学科普书籍:《化学的奇思妙想》、《元素的故事》等,这些书籍以生动有趣的方式介绍了化学基本概念和物质性质,帮助学生加深对物质分类及转化的理解。
2. 拓展建议:
- 鼓励学生阅读化学科普书籍,了解化学发展史和科学家们的研究故事,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 指导学生查阅学术期刊,关注化学教育领域的最新研究,提高学生的学术素养。
- 推荐学生观看教学视频,特别是实验操作部分,让学生在课后复习和巩固实验技能。

《第一章 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化学人教版2019必

《第一章 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化学人教版2019必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物质分类的基本观点和常见物质的分类方法。

2. 学会通过物质分类进行物质的互相转化干系分析。

3. 培养化学思维,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物质的分类方法,学会分析物质的互相转化干系。

2. 教学难点:复杂物质的分类和转化干系分析,需要结合化学反应进行理解。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包含各种物质的图片和示例。

2. 准备常见物质的化学式和常见反应的实验器械。

3. 准备一些复杂物质的分类和转化干系的案例,供学生分析和讨论。

4. 准备一些习题,用于学生练习和检验学习效果。

四、教学过程:本节课是《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的第一课时,以下是具体的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新课:起首通过一些常见物质的分类和转化实例,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分类和转化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2. 展示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知道本节课需要掌握的内容和需要达到的目标。

3.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分配不同的任务,如钻研不同类型物质的性质、分类方法和转化干系等。

通过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认识和团队精神。

4. 展示学习资料:提供学习资料,包括物质的分类、转化干系和实验操作等,让学生自主探究和学习。

5. 组织教室交流:学生分组讨论结束后,组织各组代表在教室上进行交流,分享学习效果和怀疑,互相学习和启发。

6. 教师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加深印象和理解。

7. 安置作业:安置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作业,包括练习题、实验报告等,稳固所学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分组讨论、自主探究、教室交流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合作认识和团队精神。

同时,教师也注重引导和启发,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物质分类方法的原理,掌握常见物质分类的标准和转化方式。

1.1物质的分类与转化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1.1物质的分类与转化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1.1 物质的分类与转化 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物质的分类与转化,涉及的是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的第1.1章节。具体内容包括:
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我提出以下改进措施和建议:
1. 在课堂管理方面,我将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采取更加灵活和宽容的管理方式,营造一个积极、和谐的课堂氛围。
2. 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我将提供更多的个别辅导和指导,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关键知识点,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3. 在教学方法上,我将继续探索更多创新的教学策略,如利用信息技术和在线资源,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学习材料和工具,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游戏:设计相关的化学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物质分类与转化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确定教学媒体和资源的使用
为提高教学效果,我将运用以下教学媒体和资源:
PPT:制作精美的PPT,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物质的分类与转化的知识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视频:播放相关的教学视频,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物质分类与转化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学生反馈:
积极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在学习物质分类与转化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和讨论,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和期望,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同时,我还将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变化,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
4.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不断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教学经验和教训,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反思,我发现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并积极寻求改进的方法和策略。同时,我还将关注学生的学习进步和成长,为自己的教学提供更多的灵感和动力。

1.1物质的分类及转化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1.1物质的分类及转化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能够运用“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这两种常用的方法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分类。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化学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化学问题,学会评价和反思,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善于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对自己所熟悉的知识进行分类,感受到分类法对化学科学研究和学习的重要性,能在以后学习生活中中进行实际应用。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常见的物质及变化的分类方法。

【难点】常见的物质及变化的分类方法、应用。

三、教学分析《物质的分类》是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主要包括了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和分散系及其分类两个内容。

物质的分类是新课程背景下化学教学的新内容之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更是伴随新课程而生的一个内容。

新课标中要求根据物质的组成和结构进行分类。

在整个高中化学必修1和必修2中,本节课起到很好的承先启后、提纲挈领的重要作用。

学生通过对分类法的学习能够对以往的化学知识进行系统化的梳理,并且为今后将要学习的更为庞大的化学知识体系奠定重要的基础。

同时学生学习了这种分类方法,打破了以往化学中以“族”的概念来学习化学知识,而以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类别的视角去研究化学,从而使得化学知识更具有生活性。

四、教学过程(一)新课讲解第一环节:导入新课采用学生常见的生活场景-超市购物引入“分类”的话题。

由于本节课的课题很简单,也很生活化,只是没有进行系统的学习。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知识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学会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是化学知识也更具有系统化,便于以后的学习和教学。

第二环节:新课教学采用“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出发点,结合问题情境,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参与新知的建构。

1.交叉分类法教师通过问题,在初中化学中我将元素、物质如何分类,引出化学中“分类”的概念。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概念辨析(1)金属氧化物一定是碱性氧化物?(2)非金属氧化物一定是酸性氧化物?(3)酸性氧化物均能溶于水生成相应的酸?【设计意图】通过问题驱动的方式,在初中基础上学习酸性氧化物及碱性氧化物的概念。

【思考与交流3】对下列盐进行分类Na2SO4、K2SO4、Na2CO3、K2CO3,并说出你的分类标准。

【拓展应用】工业生产中,常需要K2SO4,如何选定原料来制备K2SO4?【设计意图】通过对盐的分类,学习交叉分类法的使用方法,拓展到实际生产中。

【学习评价一】练习1、下列每组中的两种物质之间的关系为同素异形体的一组是()A.CaO和CaS B.和C.C60和C70 D.HCNO和HOCN练习2、对下列酸用交叉分类法进行分类,并说出你的分类标准。

H2SO4、HCl、H2CO3、H3PO4【设计意图】加深对同素异形体概念的理解,对酸进行分类,掌握交叉分类法的使用,同时也复习酸的定义。

【学习任务二】分散系【初高中知识链接】【思考与交流1】从物质分类的角度看,CuSO4溶液、泥水、振荡后的植物油与水的混合物属于什么类?【设计意图】链接初中所学的混合物可以分为溶液、悬浊液、乳浊液,提出分散系的概念。

【思考与交流2】以CuSO4溶液、泥水、振荡后的植物油与水为例,说说这三种分散系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分散剂相同,属于液体分散系。

不同点:稳定性不同、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不同。

【设计意图】通过宏观现象,建立粒子尺度与宏观性质的关系,提出胶体的概念。

【学习任务三】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和性质教材P8实验【1-1】(演示实验: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观察实验现象。

提出问题:如何区分溶液和透明的胶体?【设计意图】通过实验学习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和性质—丁达尔效应。

列举生活中的丁达尔现象,加深同学们对丁达尔效应的认识。

【学习评价二】1、(教材P10)4.当光束通过下列物质时,不会出现丁达尔效应的是( )。

①Fe(OH)3胶体②水③蔗糖溶液④FeCl3溶液⑤云、雾A. ②④⑤B.③④⑤C.②③④D. ①③④2、某混合液中含泥沙、淀粉、氯化钠三种成分,如何将它们逐一分离开来?(提示:淀粉溶液是胶体)可参照下图信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
【过渡】应用分类法研究化学物质。

【活动2】对物质进行分类,说出分类依据。

【小结】基于物质组成对物质进行分类;得出同素异形体的概念。

【活动3】基于分类的思想对氧化物再认识。

【阅读资料】几种氧化物的重要化学性质。

【思考】物质组成和性质之间的关联。

【小结】应从物质的组成和性质两个方面综合考虑才能得到“既方便理解又总结反应规律”的分类结果。

【活动4】如何吸收烟气中的SO2?
【思路外显】初步建立基于物质类别认识物质性质的认知模型。

【小结】分类的意义:探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指导陌生物质的学习。

【活动5】基于分类的思想对溶液和浊液进行比较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