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论5:古书阅读常识-1古书注释(辅修)
古汉语:古书注解(一)

古书注解(一)
一 古注的产生和发展
二 古注的类型 1 传注类:主要注释文献中的字、词、名物制度,包括传、
注、笺。 传:依照文字逐句解释疏通,如毛亨的《毛诗故训传》、 孔安国曾作《尚书传》。
何超的《晋书音义》,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有的为一批 书注音释义,如陆德明的《经典释文》、玄应《一切经音义》 等。
4 义疏类:义疏又称作“疏”“注疏”“义注”等,是一种既解
文又解释注文的注释形式。义疏不仅解释词义,也串讲句意, 甚至阐发章旨、申述全篇大意。孔颖达有“五经正义”(包括《 诗》、《周易》、《尚书》、《礼记》、《春秋》)。
3 当为、当作:改正古书中的误字。 《礼记·缁衣》“尹吉曰:‘惟尹躬及汤,咸有壹 德。’”郑 玄注:“‘吉’当为‘告’。‘告’,古 文‘诰’,字之误也。尹告,伊尹之诰也。”
《周礼·夏官·训方氏》“诵四方之传道。”郑玄注: “故书‘传’作‘傅’,杜子春云:‘传当作傅’。”
经学:
指关于儒家经典的训诂注疏、义理阐释、以及 学术流派、传承、演变等的学问。那些解释经 或发挥经义的著作,又称为“传”、“注”、 “记”、“笺”、“解诂”、“义疏”等。有 些注解经书的著作后来自己也上升为经,如 《春秋》三传后来都被列入了“十三经”。
注:解释字词以使其意义明白,高诱的《战国策注》。
笺:“笺”本义是标识、标记的意思,始于郑玄《毛诗笺》, 他尊奉毛亨《毛诗故训传》,为了申明毛亨对《诗经》的解 释,把自己对《诗经》的解释标记在旁,使人可以识别。
2 章句类:逐句逐章串讲古文的大意,汉代赵歧《孟子
章句》、王逸《楚辞章句》。
3 音义类:又称作“音训”“音注”,有的为某部书注音释义,
古书注解知识

古书注解我国古代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需要我们认真地去继承和发展。
但是,由于语言文字方面的隔阂,今人阅读前人的著作往往会遇到许多困难。
从汉代起,人们即开始了对古书的注解工作。
古注是阅读古代文献、掌握古代文化知识的桥梁。
古注本身牵涉到体例、术语等诸多方面的问题,要利用古注,首先必须了解古注。
这一章,我们围绕古注主要讲古注的重要性、古代的重要注释家及注本、古注的分类、古注的体例、古注的内容、古注的风格和古注的术语等七个方面的问题。
一、古注的重要性古代注释家距所注古代文献的时代较近,对古代文献产生的时代背景、文化特点、典章制度、风俗习惯等情况都比较了解,所以其注释的准确性相对较高。
有些词句,如果没有古人的注释,我们不是无从知道其含义,就是会出现理解上的错误。
例如:《左傅•隐公元年》: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杜预注:“方丈曰堵,三堵曰雉,一雉之墙长三丈,高一丈。
侯伯之城,方五里,径三百雉,故其大都不得过百雉。
”根据《杜注》,我们不但知道了一雉墙的体积,而且知道了三百雉并非指诸侯国首都城墙的周长,而是指首都城墙一面的长度。
又如:《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毛传:“窈窕,幽闲也。
淑,善。
逑,匹也。
言后妃有关雎之德,是幽闲专贞之善女,宜为君子之好匹。
”朱熹注:“窈窕,幽闲之意。
淑,善也。
女者,未嫁之称。
盖指文王之妃大姒为处子时而言也。
君子,则指文王也。
好,亦善也。
逑,匹也。
”根据《毛传》和朱熹注,我们得知“窈窕”本来的含义是幽闲、娴静的意思,后来才引伸出美好、漂亮这一义项。
古注并非都是正确的,其中也存在着不少错误,因此我们在阅读古注时既要重视古注,又不能盲目地相信古注,认为凡是古注都是正确的,不敢越雷池一步。
例如:《左传•隐公元年》:“庄公寤生,惊姜氏。
”杜预注:“寐寤而庄公已生,故惊而恶之。
”“寤生”之“寤”实是“啎”的通假字,本是逆的意思,杜预释“寤”为“寐寤”显然是不合情理的。
古书注解常识

二、四部书籍的重要注家及注本
(一)经部 1、十三经及注疏 (1)五经: 汉五经:《诗》《书》《礼》《易》 《春秋》 (2)七经:东汉魏晋七经:《五经》 加《论语》《孝经》
(3)唐《五经正义》《九经》《十 二经》 ①孔颖达《五经正义》:《诗经正义》 汉毛亨传,郑玄笺;《尚书正义》 汉孔安国传;《礼记》汉郑玄注; 《周易》魏王弼注;《左氏春秋》 晋杜预集解。 ②《九经》:加《仪礼》、《周礼》、 《公羊传》、《榖梁传》。
5、浑言、析言等
• 浑言、析言是一对汉语训诂学术语。 • 浑言是指同类事物的统称,又称统 言、泛言,与析言相对。
• 析言是对同类事物辨析异同,另加 别名。如《说文解字》走部:“走, 趋也。 ”段玉裁注:“《释名》: ‘徐行曰步,疾行曰趋,疾趋曰 走。’此析言之,许浑言不别也。” • “民不忘恭敬”,注“在心为敬, 在貌为恭。”
4、章句
“章句”就是离章辨句的意思。除了 对古书作逐词解释外,还要串讲句、 章的大意,分析句法,辨明篇章结 构等。如汉代王逸的《楚辞章句》 和赵岐的《孟子章句》。 《孟子章句· 梁惠王上》:孟子见梁 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 将以利吾国乎?
《章句》:“曰,辞也。叟,长 老之称也,犹父也。孟子去齐, 老而至魏,故王尊礼之。曰: ‘叟不远千里之路而来至此, 亦将有可以为寡人兴利除害者 乎?’”
3、笺
“笺”对传文进行补充订正的一种注 释。《说文》:“笺,表识书也。” 最早使用笺体的是郑玄。郑玄《六 艺论》:“注诗宗毛为主,其意若 隐略,则更表明;如有不同,即下 己意,使可识别。”(《毛诗正 义》) “笺”的特点是对前人注释的阐明、补
如《诗经召南鹊巢》:“之子于归, 百两御之”。 毛传云:“百两,百乘也。诸侯之子 嫁于诸侯,送御皆百乘。” 郑笺云:“之子,是子也。(订正) 御,迎也。(补充)”
古书的注释、标点与翻译

第一节 古书的注解
一、古书注解与训诂、训诂学 古书注解与训诂、
对古代书籍进行诠释,以沟通古今的工作, 对古代书籍进行诠释,以沟通古今的工作,谓 之给古书作注,主要有今注和古注。 之给古书作注,主要有今注和古注。 古注,古代属于小学范畴之一 训诂, 古注,古代属于小学范畴之一——训诂,它同 训诂 音韵、 音韵、文字构成古代文献语言学
言部》 说教也,从言,川声。 《说文解字·言部》:“训,说教也,从言,川声。”段 说文解字 言部 说教者,说释而教之,必顺其理, 注:“说教者,说释而教之,必顺其理,引申之凡顺皆 曰训。 曰训。” 《说文》:“诂,训故言也。从言,古声。”段注: 说文》 训故言也。从言,古声。 段注: 故言者,旧言也,十口所识前言也。训者,说教也。 “故言者,旧言也,十口所识前言也。训者,说教也。 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教人,是之谓诂……。训故者, 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教人,是之谓诂 。训故者, 顺释其故言也” 顺释其故言也”。
三国·魏 何晏 论语集解·雍也 何晏《 雍也》 三国 魏·何晏《论语集解 雍也》: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王曰务所以化道民 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包曰敬鬼神而不黩 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孔曰先 问仁。 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子曰。知者乐水。 劳苦而后得功此所以为仁子曰。知者乐水。包曰知者 仁者乐山。 乐运其才知以治世如水流而不知己仁者乐山。仁者乐如 知者动。 山之安固自然不动而万物生焉知者动。包曰日进故动仁 者静。 知者乐。 者静。孔曰无欲故静知者乐。郑曰知者自役得其志故 仁者寿。 乐 仁者寿。包曰性静者多寿考
宗毛为主,毛义若隐略, 郑《六艺论》“注《诗》,宗毛为主,毛义若隐略,则 六艺论》 注 更表明,如有不同,即下己意,使可识别也。 更表明,如有不同,即下己意,使可识别也。”
古书注解和训诂学常识

古书注解和训诂学常识通论:古书的注解、训诂学常识⼀、古书的注解古书注解的发展1.注解古书的⼯作开始于汉代。
著名的注解家有:⽑亨、孔安国、马融、郑⽞等。
2.唐⼈除了为先秦经书做注疏⼯作外,也为汉以下的其他古书做注解,如《史记》、《⽂选》。
3.宋代朱熹不受汉代学者的束缚,直接从正义⼊⼿。
4.清代学者的贡献(1)为古书作注解和考证⼯作:陈奂《诗⽑⽒传疏》、马瑞⾠《⽑诗传笺通释》、刘宝楠《论语正义》、焦循《孟⼦正义》、王先谦《庄⼦集解》、郭庆藩《庄⼦集释》。
(2)古籍校勘的⼯作(3)以读书札记的形式,对古书的词句诠释和⽂字校订提出⾃⼰的看法:王念孙《读书杂志》,王引之《经义述闻》,俞樾《古书疑义举例》等等。
注解的任务1、注明出典。
如李善《⽂选》注。
2、划分段落,诠释⼤意。
3、阐明哲学思想。
如郭象注和成⽞英疏《庄⼦》。
传、笺、疏“传”指阐明经义。
如《⽑诗故训传》。
“笺”有补充与订正⽑传的意思,⼀⽅⾯对⽑传简略隐晦的地⽅加以阐明,另⼀⽅⾯把不同于⽑传的意见提出,使可识别。
郑⽞《六艺论》:“注诗宗⽑为主,⽑义若隐,略更表明。
如有不同,即下⼰意,使可识别也。
”作者不仅解释正⽂,还给前⼈的注解作注解,这种注解⼀般叫做“疏”,也叫“正义”。
《⼗三经》及其注疏者集注:把前代各家的注选集在⼀起,再加上⾃⼰的注解,成为集注或集解。
注解常见的四种情况A、释词。
B、串讲。
把⼀句或⼏句连串起来讲解。
在串讲中附带注释了词义。
C、释词并串解。
前两种⽅式的同时使⽤。
D、通释全章⼤意。
常见训诂术语1.释义的术语⽈、为、谓之:被释词放于其后。
不仅⽤来释义,还⽤来分别同义词或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
《论语·学⽽》:“有朋⾃远⽅来,不亦说乎?”郑⽞注:“同门⽈朋,同志⽈友。
”《尔雅·释天》:“⾕不熟为饑,蔬不熟为馑。
”《尔雅·释器》:“⾻谓之切,象谓之磋,⽟谓之琢,⽯谓之谓:格式是“甲谓⼄也”。
被释词放于其前。
往往以具体释抽象,或以⼀般释特殊。
5古书的注解、句读及翻译

3
高诱《战国策注》 《吕氏春秋注》 《淮南子注》 何休《春秋公羊传解诂》(注) 王逸《楚辞章句》(注) 服虔《春秋左氏传注》
4
魏晋南北朝 : 何晏《论语集解》 魏王弼《周易注》 《老子注》 郭象《庄子注》 郭璞《尔雅注》 杜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
5
魏晋南北朝三大注:
裴松之《三国志注》 刘孝标《世说新语注》 郦道元《水经注》(疑为汉· 桑钦著《水经》)
三碩 歲鼠 貫碩 女鼠 莫無 我食 肯我 顧黍
31
貫古亂反是《经典释文》的注音,唐陆德明 著。它汇集了唐代以前各家给先秦经书(包 括《老子》和《庄子》,因为《老子》《庄 子》在唐代也被称为经)所做的注释(以注 音为主,也有少数羲训),注音(兼释羲) 总集。先秦古籍中的注音,一般都摘自《经 典释文》。这部书本来是脱离具体注释对象 的一部完整的著作,宋代以后,人们才把它 的注释移到每本书相应的正文之下。
32
沈:指沈重, 穴 下 之 箋 著《毛诗音》, 同 辭 云 反 已失传。 土職逝
如樂往 字土也 他有往 古德矣 反之將 沈國去 徒○女 古樂與 反音之 訣洛訣 古注別
逝 將 去 女 適 彼 樂 土
33
大 或食 大 於碩 汝 宜 之 往 令 三 斂 碩 羲 箋 不 謂人 鼠 鼠大 國 故 彼 矣 恩 載 我 鼠 曰 云 作 之禾 能 屬至 也 也 樂 將 德 以 財 碩 國 爰 鼫 雀 苗 人 有 是 ○ 言陆机:晋人,著《毛诗曰 土去眷來君鼠人 鼠 鼠 人 立 鼫 徙 傳 往草木鸟兽虫鱼疏》。 也 者汝顧事非無疾 之 逐 交 鼠○ 貫 將 以 之 我 汝 直 食 其 【 字 則前 正事去此彼也矣重我君疏 其 按走 兩 義 ○ 者 樂 樂 君 曾 斂 黍 重 】 義 此入 腳 陸曰 正 謂 土 土 既 無 於 猶 斂 碩 或 經樹 於 機碩 羲 我 若 有 如 於 我 言 畏 鼠 如 作空 頸 疏大 曰 往 往 德 是 我 又 國 人 至 陸 碩中 上 云釋 釋 之 則 之 與 之 不 君 比 得 言 鼠亦 跳 今詁 詁 他 曰 國 之 處 修 國 之 我 訓有 舞 河文 文 國 得 我 訣 肯 其 君 碩 所 之五 善 東釋 ○ 將 我 所 別 以 政 無 鼠 ○ 為技 鳴 有獸 箋 去 所 以 言 教 我 重 言 正
古代汉语阅读常识

古代汉语阅读常识学院第六章古书阅读常识文学院第一节古书的注释古人注和今人注古书的注释:古人注——清代及之前的注释,用文言文写成,有一定的体例(简称古注)今人注——用现代汉语白话文写成,较为通俗(一般来说,可包括"五四"以来学者的注释,但解放后的较多).古人注是今人注的源头;今人注是在古人注的基础上选择,翻译而来的,即使没有古注,也多依古注推衍.一,古注是我们读懂古书的桥梁和阶梯(古注的优势)第一,从时代上说,古注更接近古书的文本,从语感各方面都能体会得更为真切.叔武将沐,闻君至,喜.捉发走出,前驱射而杀之.公知其无罪也,枕之股而哭之.(《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左传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译文:"把头枕在尸体的大腿上而哭他."晋·杜预《春秋左氏传集解》:"公以叔武尸枕其股."第二,古注常涉及字词意义的演变和古代社会文化知识.因此,要真正读懂古书,就必须依靠古注(如《礼记正义》汉·郑玄注, 唐·孔颖达疏) .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是以昏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皆主人筵几於庙,而拜迎於门外,入揖让而升,听命於庙,所以敬慎重正昏礼也.听命,谓主人听使者所传婿家之命.○昏者,一本作"昏礼者",婚礼用昏,故经典多止作昏字.合,如字,徐音合.好,呼报反.采,七在反,采择也.期,徐音情,又如字.筵音延.使,色吏反.传,直专反.[疏]"昏礼"至"礼也".○正义曰:此一节总明昏礼之义,而拜迎於门外,揖让而升,自从始至终也.○"纳采"者,谓采择之礼,故《昏礼》云:"下达,纳采,用雁也."必用雁者,《白虎通》云:"雁,取其随时而南北,不失节也.又是随阳之鸟,妻从夫之义也.""问名"者,问其女之所生母之姓名,故《昏礼》云"谓谁氏",言母之女何姓氏也.此二礼一使而兼行之.○"纳吉"者,谓男家既卜得吉,"与女氏也.○"纳徵者,纳聘财也.徵,成也.先纳聘财,而后昏成,《春秋》则谓之"纳币".其庶人则缁帛五两;卿大夫则玄纁,玄三纁二,加以俪皮;及诸侯加以大璋,天子加以谷圭,皆具於《周礼》经,注也."请期"者,谓男家使人请女家以昏时之期,由男家告於女家.何必"请"者,男家不敢自专,执谦敬之辞,故云"请"也.女氏终听男家之命,乃告之.纳吉,纳徵,请期每一事,则使者二人行.惟纳徵无雁,以有币故,其馀皆用雁.○"主人筵几於庙"者,谓行此等之礼.主人,谓女父母设筵几於祢庙.此等皆据《士昏礼》而知之也.○"听命於庙"者,谓女之父母,听受婿之使者之命於庙堂之上两楹之间也.第三,古人注是今人注的源头.第四,当代大型辞书的许多解释也是从古注而来,有时读古注比查工具书更能解决问题(例如教材P277"加").第五,目前还有许多古书没有今人注,只能依靠古注.二,古书注释的发展概况(一)注释的萌芽——先秦《礼记·乐记》:"《诗》云:'肃雍和鸣,先祖是听.'夫肃,肃敬也;雍,雍和也.夫敬以和,何事不行." 《孟子·梁惠王》:"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1)注释多在古籍正文中(2)他注多补充事实史料,阐发微言大义如《左传》(复印材料:"【经】二十有四年,春,王正月.")(二)汉代的古书注释1.古注在西汉开始兴起的原因:(1)内部因素:语言变化产生解释的需要.从先秦到两汉语言不断发生变化,先秦时代著作的语言到两汉时,不少人已看不懂.(2)外部因素:统治者的提倡.秦始皇"焚书坑儒",秦代很快灭亡.汉代从西汉初的惠帝就提倡读书,因为他们发现儒家经典是其巩固思想的有力武器.(3)文化因素:经今古文之争.到汉代,先秦的儒家经典有两个版本,因为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的政策,当时的知识分子只能把典籍偷偷保存下来.他们保存的方式有两种:或埋在地底下,或背诵下来口耳相传.到西汉初,埋在地下的书被挖出来,由于它们是用先秦的古文字写成的,所以叫做"古文经".口耳相传的一派把他们所记诵的内容用汉代当时的文字默写出来,叫做"今文经".这原是版本的不同,但朝廷对一个经典只立一个博士,于是古文经和今文经都强调自己的解释好,这样的论争也促进了古书注释的发展.2,注释对象以解经为目的,所注之书大部分为经部典籍.3,注家注本毛亨《毛诗诂训传》,郑玄《毛诗笺》,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何休《春秋公羊传注》,赵歧《孟子章句》,王逸《楚辞章名》,高诱《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4,注释体式: 章句,传注(三)魏晋南北朝的古书注释1,注释对象:注释范围扩大,除儒家经典外,史,子,集部的古书均有注释;小学著作.2,注家注本王弼,韩康伯的《易注》,杜预的《春秋经传集解》,何晏的《论语集解》,裴骃的《史记集解》,裴松之的《三国志注》,郦道元的《水经注》,郭璞的《尔雅注》,《方言注》.3,注释体式(1)受佛学讲佛经方式影响,古书注释产生"义疏"体式.(2)兼采前人各家之说解,产生"集解"体式(四)唐代的古书注释(古注的又一高峰)1,注释对象:经史子集2,注家注本孔颖达《五经正义》,司马贞《史记索隐》,张守节《史记正义》,颜师古《汉书注》,李善《文选注》等.3,注释体式(1)唐的义疏也叫"正义".(2)音义类注释体式产生.陆德明《经典释文》4,唐代义疏的特点(1)解释词句及考证名物制度较翔实,引证丰富,保存了汉魏一些经注旧说.(2)唐疏遵守"疏不破注"原则.(五)宋代的古书注释1,注释对象:经史子集2,注家注本朱熹的《四书集注》,《诗集传》,《楚辞集注》3,注释特点(1)宋代的注释受宋代哲学影响大(2)儒家学说中渗入佛教思想;程朱理学致力阐述义理;其治经多讲义理.(六)清代的古书注释1,注释对象(1)整理注释经史子等文献(2)注释传统语言学著作(小学的黄金时代)(3)读书札记中的字词句解释及名物制度考证2,注家注本陈奂《毛诗传疏》,刘宝楠《论语正义》,焦循《孟子正义》,王先慎《韩非子集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王念孙《广雅疏证》,郝懿行《尔雅义疏》3,注释体式读书札记(王念孙《读书杂志》,王引之《经义述闻》)小结注释源于先秦;两汉时形成大的规模, 体例上趋于完备,成熟;魏晋南北朝时,注释范畴进一步扩展;唐代步入又一个高峰;清朝则在注释的范围和方法上都走上了顶峰.古注是宝贵的文化遗产.三,古书注释的体式类型(一)传注类1,诂,训[唐]孔颖达《毛诗·周南·关雎诂训传疏》:"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意思是:"诂"是解释古代与现在不同的词语;"训"是解说事物的形貌.[清]马瑞辰《毛诗诂训传名义考》:"盖诂训本为故言,由今通古皆曰诂训,亦曰训诂;而单词则为诂,重语则为训."单词,是指单音节词;重语,是指叠音词(和连绵词).其实,在注书过程中,古人对训,诂往往不作严格区分.凡侧重于字词,名物解释的,一般称作"诂","训".2,传是传述的意思.传原本指解释儒家六经的书.《论衡·正说》:"圣人作其经,贤者作其传."严师古注《汉书》曰:"传谓解说经义者也."如:《左传》,《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传述《春秋》经义的,故称"春秋三传".其中《左传》重在阐述吏实,证发经义;《公羊》,《谷梁》重在阐明经文大义.到后代,传也做一般的注释名称,如朱熹《诗集传》,就与集注相似.3,注是注释的通称.注的本义是灌注.古代经书多难懂,好象水道阻塞,必须灌注才能疏通,所以把对经文的解释也叫做注.古代经与注本分离,东汉以来,始经,注合载,就经下注.4,笺是表识的意思.始于郑玄《毛诗笺》.这种注释,一般是对原注隐而不显略而不详之处加以申发,或者记下自己的不同看法.开头没有"笺云"的是汉毛亨的"传","笺云"是汉郑玄的"笺",圆圈以后是陆德明的注音(二)章句类是离章辨句的省称,是分析古书章节句读的意思.章句不像传注类注释那样以解释词义为主,而着重于逐句逐章串讲,分析大意.如东汉赵歧的《孟子章句》.每篇按意义分为若干章,每篇末用"章指"概括全章旨意(如教材P525"不见诸侯").(三)义疏类义疏,是疏通其义的意思.这是一种既释经文,又兼释注文的注释.义疏类注释常常旁征博引,罗列大量材料,证发经注,此其长;但有时不免烦琐冗长,使人目眩. 义疏的体例:以《春秋左传正义》为例(教材P528"曹刿论战"),用双行小字排在正文下(教材改为单行横排),直接跟在正文后的小字是晋杜预的注,圆圈以后是陆德明的注音,"疏"字后是唐孔颖达的"疏".疏的体例一般是举出所要疏的经文或注文的首尾各二三个字,用圆圈隔开,然后用"正义曰"再疏解.(四)集解类集解类注释是汇集众说并加上编者意见的一种注释.如王先谦《荀子集解》:用双行小字排在正文下,直接跟在正文后的小字是唐杨倞的注,圆圈以后是所集清人各家的注解,如王念孙,郭松焘,卢文弨等,如果王先谦自己要发表意见,则用"先谦案"表示 .(五)音义类音义是一种注音释义的著作.唐陆德明的《经典释义》是音义类注释的代表作.这类著作以注音为主,有时兼有简单释义,或指出经典不同版本的异文现象.音义书在给多音多义的词注音时,注音本身即暗含着释义.毋音无恶恶上乌路反下如字臭昌救反好好上呼报反下如字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毋音无.恶恶,上乌路反,下如字.臭,昌救反.好好,上呼报反,下如字.四,古注的常用术语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古书注解逐渐形成一些程式化的用语,我们称之为古注的术语.不同的术语,具有着不同的特点,发挥着特定的作用.因此,要想顺利地阅读古书注解,必须对古书注解的常用术语有所了解.如:《尔雅·释训》:"鬼之言归也."1,曰,为,谓之(1)都是用来解释字词含义的(2)被解释的词都放在术语的后面(3)都能用来辨析近义词,同义词(4)都可译作"叫","叫做"等例如:《诗经·魏风·硕鼠》:"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悬特兮."毛传:"兽三岁曰特."《楚辞离骚》:"各兴心而嫉妒." 王逸注:"害贤为嫉,害色为妒." (辨析同义词)《论语先进》:"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朱熹注:"谷不熟曰饥,菜不熟曰馑."《尔雅》作:"谷不熟为饥,菜不熟为馑." ;《谷梁传》作:"二谷不升谓之饥,三谷不升谓之馑")2,谓与"谓之"的差别:①使用的位置不同(被释词在前)②解词的内容不同("谓之"是一般性释义)"谓"常用来解说词语在特定文句中的具体含义或特指对象,相当于"说的是","是指","指的是". 有时也用于讲解句意,相当于"这句话是说".例如:《孟子》:"树艺五谷."赵岐注:"五谷谓稻黍稷麦菽也."《楚辞·离骚》:"恐美人之迟暮."王逸注:"美人谓怀王也."·《礼记·檀弓上》:"子高曰:我死则择不食之地而葬我焉."郑注:"不食,谓不垦耕."讲解句意例:《荀子·劝学》:"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首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杨注:"入首耳,著乎心,谓闻则志而不忘也.布乎四体,谓有威议润身也.形乎动静,谓知所措履也."(讲解句意也可以用"言")3,犹(1)用近义词解释;(2)用今语释古语;(3)指出该词在句中用的是引申义.有"相当于","等于说"的意思.《孟了梁惠王上》:"直不百步耳."朱熹注:"直,犹但也."《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杜预注:"间,犹与也."《孟子·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赵岐注:"老,犹敬也;幼犹爱也." 《诗·魏负·葛履》:"掺掺女手,可以缝裳."毛传:"掺掺女手,可以缝裳."毛传:"掺掺犹纤纤."4. 言用以串讲句意和章旨,或用以指出言外之意.例如:《诗·秦风·黄鸟》:"交交黄鸟,止于桑,谁从穆公子车仲行,维此仲行,百夫之防."郑笺:"防犹当也.言此一人当百夫."《诗经·周南·卷耳》:"陟彼砠矣,我马瘏矣,我仆痡矣,云何吁矣!" 郑玄笺:此章言臣既勤劳於外,仆马皆病,而今云何乎其亦忧矣,深闵之辞.《左传·昭公三年》:"国之诸市,屦贱踊贵."杜注:"言刖多."5,之言,之为言声训术语,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词来注释.形训:通过分析汉字的形体结构来解说其意义.屯:《说文》:"屯,难也.象草木之初生,屯然而难.从屮,贯一.一,地也.尾曲."三种常见的训释方法:形训,声训,义训《释名》:"襟,禁也.交于前,所以禁御风寒也."义训:不依赖读音或字形,直接阐述一个字词的含义.《晏子春秋》:"景公饮酒,酲三日而后发."注云:"发,起也.言醉寝三日而后起也." (酲,音呈)声训:依据读音线索来探求词语的含义.《论语·季氏》:"吾恐季氏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郑玄注:"萧之言肃也.墙谓屏也.君臣相见之礼至屏而加肃敬焉,是以谓之萧墙."《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朱熹注:"政之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德之为言得也,得于心而不失也."《周礼·地官》:"媒氏:下士二人,史二人,徒十人."郑玄注:"媒之言谋也.""之言""之为言"用例:6,读若,读如主要的作用是注音.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凡言'读若'者,皆拟其音也."又《周礼汉读考·序》:"'读如','读若'者,拟其音也.古无反语,故为比方之词."《楚辞·离骚》:"又重之以修能."洪兴祖注:"故有绝才者谓之能,此读若耐."《吕氏春秋·大乐》:"浑浑沌沌."高诱注:"浑读如衮冕之衮."读若,读如也可用来说明通假现象(前人把这种用本字来改读古书中的假借字的做法叫"破读").《礼记·儒行》:"谗谄之民,有比党而危之者,身可危也,而志不可夺也.虽危,起居竟信其志." 郑玄注:"信,读如屈伸之伸,假借字也."《楚辞·九歌·国殇》:"霾两轮兮絷四马."洪兴祖注:"霾读若埋."7,读曰,读为一般是用本字来说明通假字,点明通假现象("破读").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凡传注言'读为'者,皆易其字也."又:"'读为'亦言'读曰'."《逍遥游》:"而御六气之辩."郭庆藩注:"辩读为变."《汉书·李广传》:"不识曰:"李将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师古曰:"卒读曰猝."8,如字注音术语.表示某字要按照它本来的读音去读.例如:(1)《礼义·大学》:"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陆德明音义:"其恶恶,上如字,下乌路反."(2)《春秋·隐公元年》:"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杜预集解:"段不弟,故不言弟."陆德明音义:"弟,音悌,又如字."9,衍文,脱文"衍文"也叫"衍字",也简称"衍".指古籍在传抄刊刻中误加的字."脱文"也叫"夺字",也简称"脱".指古籍在传抄刊刻中漏掉的字.其他术语:"当为(当作)"指出讹字,"倒文"指出字的位置颠倒,"本作""一本作"指出版本差异,"句""绝句""上读""下读"表明句读,"词""辞""语助""语词""发声"指出虚词,等等.五,古书注释的主要内容(一)语言文字方面的注释1,解字词(1)注音(2)释义(3)破读(4)文字校勘2,释文句(1)串讲句意(2)指出言外之意(3)指出比喻意义(4)归纳章指(5)分析句读(6)讲解语法(a)虚词的诠释(b)句式的分解(c)词序变异,词类活用的说解(二)非语言文字方面的注释1,诠释成语典故2,考证名物制度小结:读古注应该注意的问题(1)先要了解古注的体例.(2)弄清注疏文字与被注问题的对应关系.(3)弄清各家观点和本书编者的倾向.(4)有分析有批判地读古注.如将《左传·隐公元年》"庄公寤生"解释成"寤寐而庄公生"(杜注),"儿堕地便能开目视者谓之寤生"(应劭《风俗通》)之类.(5)自己动手,解决靠古注仍无法解决的问题.。
古书阅读常识

古书阅读常识第十章古书阅读常识第一节古书的注释一、古注对于阅读古书的作用我们学习古文,尤其是学习先秦的文言文,离不开注解。
古言语的注解,可以分为今人注和古人注两类。
从时间上说,清人和清人以前的注释都属于古人注,简称古注。
古注比起今人注来要难读得多,但我们不能不读,因为古注具有今人注所没有的特色,对于阅读古书有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古注是阅读古言语的阶梯和桥梁。
我们今天读不懂古书,障碍大致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语言文字方面的障碍,其中包括古今词义的变化,古书中特殊的语法现象,古书在流传、抄刻过程中的讹误,等等;二是知识性的障碍,由于古书记载的事情离我们已很遥远,我们对当时的社会生活、典章制度、礼仪习俗等各方面缺乏了解。
其实,这些障碍古人读书时同样会遇到。
为了使人们读懂古书,一代一代学者付出了大量的辛勤劳动,为许多古书作注释。
古人作注,大抵从两方面进行,一是对字词句进行训释,以排除语言文字的障碍;二是对古文中所涉及的诸如政治、经济、军事、礼制、名物、习俗等方面的情况进行解说,以排除知识方面的障碍。
古人的注释为我们阅读架设了阶梯和桥梁,通过阅读古注,我们既可以通晓文意,又可以从多方面了解古代社会生活,扩大知识面。
例如我们读《礼记·王制》“天子诸侯无事则岁三田”下的一段注疏,就可以详细了解古代打猎的具体做法和古人关于保护生物资源的具体规定;读《左传·昭公四年》“古者日在北陆而藏冰,……于是乎用之”下的注疏,可以了解古代藏冰的制度以及冰的多种用途;读《诗·小雅·常棣》“傧尔笾豆,饮酒之饫”(安按:傧,音bìn,陈列;笾,音biān,盛食物的竹器;饫,音yù,私宴)下的注文,可以知道宗族私宴的细节。
其次,古人注释,接近实际,较为可靠。
古人注书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就是他们当时离经典文献成书年代不远,他们生活的社会和前代社会在制度上一脉相承,因此他们对古书所记载的各方面情况有感性认识,比较熟悉。
古书的注解(复习资料)

古书的注解内容提要一、古注出现的原因和意义二、古注的作用和意义三、古注源流沿革四、古注的名称(重点)五、古注的条例六、古注的内容七、古注的风格八、古注的常用术语(重点)九、怎样读古注一、古注出现的原因(一)历史与语言的隔阂。
例如:(1)《孟子·梁惠王上》:“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
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赵岐注:“折枝,案摩,折手节,解罢枝也。
刘熙注:“折枝,若今之案摩也。
”朱熹注:“为长者折枝,以长者之命折草木之枝。
”(2)现代的“翻译”:《周礼》有官叫“象胥”、《国语》称为“舌人”。
周秦有“遒人”,即“行人”之官,每年出外采访代语方言。
(刘歆《与杨雄书》)(3)《诗·小雅·采绿》:“五日为期,六日不詹。
”《方言》“詹,至也。
楚语也”(4)杜甫《戏作俳谐体遣闷》“家家养乌龟,顿顿食黄鱼”。
《尔雅义疏》:[鸬鹚],蜀人畜以捕鱼。
(二)表达的需要《公羊传》:京师者何?天子之居也,京者何,大也;师者何,众也。
天子之居必以重大之辞大也。
《墨子》:“梦者,卧而以为然。
”《韩非子》有《解惑》《喻老》,《荀子》有“天论、礼论、乐论”。
内容提要二、古注作用与意义古注可靠,今注之源。
古人注——清代及之前的注释,用文言文写成,有一定的体例(简称古注)今人注——用现代汉语白话文写成,较为通俗(一般来说,可包括“五四”以来学者的注释,但解放后的较多)。
(一)读懂古书的重要途径例1《左传·隐公元年》: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杜预注:“方丈曰堵,三堵曰雉,一雉之墙长三丈,高一丈。
侯伯之城,方五里,径三百雉,故其大都不得过百雉。
”例2 寤言不寐,愿言则嚏。
(《诗经·邶风·终风》)汉·郑玄《毛诗笺》:“言,我;愿,思也。
~当读为不敢嚏咳之嚏。
我其忧悼而不能寐,汝思我心如是,我则嚏也。
今俗,人嚏云人道我,此古之遗语也。
”例3 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
古书注释与标点

古书中在某字下注以“如字” 古书中在某字下注以“如字”,这是又一种 注音方法,说明此字在这里应读本音,用本义。 注音方法,说明此字在这里应读本音,用本义。 礼记·大学 大学》 故好而知其恶, 《礼记 大学》:“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 其美者,天下鲜矣。 音义: 其恶恶,上如字, 其美者,天下鲜矣。”音义:“其恶恶,上如字, 下乌路反。 下乌路反。” 左传·昭公三年 昭公三年》 寡人愿事君, 《左传 昭公三年》:“寡人愿事君,朝夕 不倦;将奉质币,以无失时,则国家多难,是以 不倦;将奉质币,以无失时,则国家多难, 不获。”音义:“朝,如字。难,乃旦反。 不获。 音义: 如字。 乃旦反。
(2)释义 ) 义训(直训) ① 义训(直训) 义训(直训),直接解释词义。常用“ ),直接解释词义 义训(直训),直接解释词义。常用“某, 某也” 某者,某也” 某者也” 某也”、“某者,某也”、“某,某者也”、 等格式表示。 “某,某”等格式表示。 孟子·滕文公下 滕文公下》 志士不忘填沟壑, 《孟子 滕文公下》:“志士不忘填沟壑,勇 士不忘丧其元。 赵注: 勇士,义勇者也。 士不忘丧其元。”赵注:“勇士,义勇者也。元, 首也。 首也。” 论语·为政 为政》 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 为政》:“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集解: 格者,正也。 集解:“格者,正也。” 荀子·劝学 劝学》 木直中绳, 以为轮, 《荀子 劝学》:“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 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 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杨注: 直也。 杨注:“輮,屈;槁,枯;暴,干;挺,直也。”
(四)集解类 集解类是汇集众说并加上编者意见的一种注释。 集解类是汇集众说并加上编者意见的一种注释。包括 集解、集注、集传、集释等。如何晏的《论语集解》 集解、集注、集传、集释等。如何晏的《论语集解》,朱 熹的《孟子集注》 诗集传》 郭庆藩的《庄子集释》 熹的《孟子集注》、《诗集传》,郭庆藩的《庄子集释》 即是。 即是。 晋杜预的所撰《春秋经传集解》 名为“集解” 晋杜预的所撰《春秋经传集解》,名为“集解”,但 它只是将《春秋经》和《左氏传》聚集在一起进行注解, 它只是将《春秋经》 左氏传》聚集在一起进行注解, 与上面所说的汇集众说的“集解”名同实异。 与上面所说的汇集众说的“集解”名同实异。 (五)补注类 五 补注类 是一种对前人注释作补充、订正的注释。补注类注释 是一种对前人注释作补充、订正的注释。 有补、补疏、补释、补义、补正等名称。宋洪兴祖《 有补、补疏、补释、补义、补正等名称。宋洪兴祖《楚辞 补注》 清王先谦《汉书补注》 焦循《论语补疏》 补注》,清王先谦《汉书补注》,焦循《论语补疏》,就 是这类著作。补注往往能为理解原文提供一些新材料, 是这类著作。补注往往能为理解原文提供一些新材料,提 出一些新见解,值得参考。 出一些新见解,值得参考。
古书的注解

古书的注解1.古书注释的时间:古书的注解工作应该说是从春秋战国时期就开始了。
汉代已经是大规模地为古书作注了,兴起了经学笺注的热潮,两汉古书的注解主要是围绕儒家五经展开的。
2.古人注古书的目的:时代的变化,语言的发展,口授和传抄的错误,后代人,如汉代人,就已经不完全能读懂先秦的许多典籍。
简言之就是为了读懂古书,从而利于继承和发展我国古代文化。
例举如下。
《尚书·泰誓》:“我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
”漢代孔安國註:“我治理之臣雖少而心德同。
十人:周公旦、召公奭shì、太公望、畢公、榮公、太顛、閎hóng夭、散宜生、南宮适kuò及文母。
”3.今天学习古注的目的:除了以上的目的外,另外对同一本书有不同注释人,各人观点不一,取舍之间有时不很容易决定。
还有,古人的注解一般比较简略,注解的体例和术语也比较生疏4.常见的古书注解大家:汉代的有:郑玄、毛亨、孔安国、马融、何休、赵岐。
晋代的有:杜预、郭璞,范宁。
魏代的有:王弼、韩康伯、何晏。
唐代的有:陆德明、孔颍达、贾公彦、徐彦、杨士勋、唐玄宗。
6.古书注解的体例:主要有三类,传注体、义疏体、集解体。
(1)传注体:以解释文献词句意义为主的注释体例。
常见的名称(术语)有“传、注、笺”。
传:是传述的意思,指传述古代经文的文义。
从传述的内容来看,有的侧重在敍述事件的原委,如《春秋左氏传》,有的侧重在解释字词,如《毛诗诂训传》。
注:取义贯注,文义艰涩,需要适当地加以解释才能通晓,就如同水道阻塞,必须贯注才可通畅。
所以“注”就是诠释的意思。
“注”,古书又写作“注”,二者音义同。
笺:是表识的意思。
本指读书时有所领悟,便用笔标志在原文的一侧,所以注文比较短小、简约。
它不但注释经书的原文,亦对原有的注解予以补充和修订。
疏:亦叫“正义”。
唐代以后出现的一种注释术语。
不仅解释原文,而且还给前人的注释作注(义疏体术语,后叙)。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三岁贯女。
第一单元-古书的注解

(一)古注兴起旳原因 1.语言旳发展演变 因为语言发展,先秦旳文件到了汉代人们已 经不能完全看懂了. 2.尊儒读经旳需要。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旳提议。 设置五经(易、书、诗、仪礼、春秋)博士 。 汉景帝时鲁恭王坏孔子宅 《礼记》、《尚书》、《春秋》、《论语》、 《孝经》等用古文写成旳经书,古今文之争 . 3.急救古籍 汉代广开献书、采书之门。
前面旳恶读(取乌旳声母,路旳韵母)wū,背面旳恶 读它一般旳音è。
前面旳好,读‘呼报’反切出来旳音,背面旳好读它 一般旳音。
(三)指出古书错误旳 11.当为﹑看成 用来改正古书中旳误字。如 《周礼》:“诵四方之传道”。 郑玄注:“故书‘传’作‘傅’,杜子春云:
“傅看成‘傳’” .(传)
12.衍文、脱文 也叫“衍字”,也简称“衍”。指古籍在传抄
既释义又阐明读音,一般都是声训,即用与被解释旳词 声音相同或相近旳词来进行解释,如
《礼记》:“古者公田藉而不税。”郑玄注:“藉之言借
也。”
古注中也有用“之言”来解释用字通假现象旳。如
《诗经》:“既敬既戒,惠此南国。”郑笺:“敬之言警 也。”
8.读为﹑读曰
这两个术语主要是用来阐明通假,即用本字来阐明正文 中旳假借字及古今通用字。如:“信,读为伸”,“巨,读
3.犹
被释语在前,解释语在后。大致有四种情况: 用同义(涉及近义)词来解释。如“同犹俱也。” 用远引申义来解释。如“老犹敬也,幼犹爱也”。 以今语释古语。“谁为,犹为谁也。” 以常用字释非常用字。如“直犹但也。”
4.貌,之貌
都用来解释表达某种性质﹑状态旳形容词,相当于 “……旳样子”。如“莞尔,小笑貌”。 5 .辞(词)也﹑语词也﹑语助也﹑发声
第一单元 通论 古书旳注解
古汉语通论-古书的注解(上)

古汉语通论-古书的注解(上)我国比较重要的古籍,前人大都作过注解。
今天我们要想比较顺利地读懂一部古书,一般都要参看旧注。
有些文字比较艰深的古书,如果不参看旧注甚至根本无法读懂。
注解古书的工作开始於汉代。
秦以前的许多典籍传到汉代,由於种种原因(如语言的发展,口授和传抄的错误等),汉代人已经不能完全读懂;於是有一些人专门为这些古书做注解,像毛亨、孔安国、马融、郑玄等,都是著名的注解家。
郑玄对先秦的经书,像《周易》《毛诗》《周礼》《仪礼》《礼记》《论语》等书,都曾作过注解。
这些注解对我们了解先秦古籍非常有用,如果没有汉代学者这一番辛勤的工作,有许多先秦古籍我们今天是很难读懂的。
到了唐代,距离汉代又有六七百年了,许多汉人的注解在唐代人看起来,又不是那么容易理解了,於是出现了一种新的注解,作者不仅解释正文,而且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
这种注解一般叫做“疏”,也叫“正义”。
例如现在最通行的《十三经注疏》中的《诗经》(注:《十三经注疏》大多数是汉朝人或魏晋人做的注,唐宋人做的疏,各部书的注疏人如下:《周易》:魏王弼、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尚书》:旧题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诗经》: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周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仪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礼记》: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左传》: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公羊传》:汉何休注,唐徐彦疏;《春秋谷梁传》: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论语》: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孝经》:唐玄宗注,宋邢昺疏;《尔雅》:晋郭璞注,宋邢昺疏;《孟子》:汉赵岐注,宋孙奭疏;),就是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
毛传、郑笺的“传”和“笺”,当时都各有特定的意义,“传”指阐明经义,“笺”有补充与订正毛传的意思,一方面对毛传简略隐晦的地方加以阐明,另一方面把不同於毛传的意见提出,使可识别。
先秦经书的注解一般都比较难读。
这一方面是因为注解家数繁多,各有侧重,看法也常常不一,取舍之间,有时很不容易决定;另一方面是因为注文比较简略,注解的体例和术语对一般读者来说都比较生疏。
古书注解知识讲解课件

古人注和今人注
古书的注释: 古人注——清代及之前的注释,用文言文写成, 有一定的体例(简称古注) 今人注——用现代汉语白话文写成,较为通俗 (一般来说,可包括“五四”以来学者的注释, 但解放后的较多)。 古人注是今人注的源头;今人注是在 古人注的基础上选择、翻译而来的,即使没有 古注,也多依古注推衍。
• 大型辞书的许多解释也是从古注而来,有时 读古注比查工具书更能解决问题。
• 4、古注中包含着许多语言学和其他学科的 理论 • 既见君子,不我遐弃。(《诗经·周南·汝 坟》) 唐·孔颖达《毛诗正义》:“‘不我遐弃’ 者,犹云‘不遐弃我’也。古人之语多倒, 《诗》之此类众矣。”
• 《說文》:“誼,人所宜也。”段玉裁注:“誼、 義古今字。周時作誼,漢時作義,皆今之仁義字也。 其威儀字,則周時作義,漢時作儀。凡讀經傳者, 不可不知古今字。古今無定時,周爲古則漢爲今, 漢爲古則晉宋爲今,隨時異用者爲古今字。”
古书注解的重要性
清代戴震《爾雅文字考序》:“昔之婦孺聞而輒曉
者,更經學大師轉相傳授,仍留疑義,則時爲之矣。” 由於語言的發展變化,前人寫的書後人看不懂了, 需要有專門知識的人來注釋。 古代注釋家距所注古代文獻的時代較近,對古代文 獻產生的時代背景、文化特點、典章制度、風俗習慣等 情況都比較了解,故其注釋的准確性相對較高。 《孟子·梁惠王上》:“爲長者折枝,語人曰:我 不能。是不爲也,非不能也。” 趙歧注:“折枝,案摩,折手節,解罷枝也。 劉熙注:“折枝,若今之案摩也。” 朱熹注:“爲長者折枝,以長者之命折草木之枝。” (謬)
1、古注是我们读懂古书的重要途径
寤言不寐,愿言则嚏。(《诗经·邶 风·终风》) 汉·郑玄《毛诗笺》:“言,我;愿,思 也。~当读为不敢嚏咳之嚏。我其忧悼而不 能寐,汝思我心如是,我则嚏也。今俗,人 嚏云人道我,此古之遗语也。” 《詩經·豳風·七月》:“七月食瓜,八月 斷壺,九月叔苴。”毛亨傳:“壺,瓠也。 叔,拾也。苴,麻子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传】
“传”是传述的意思。“传”原本指解释儒家六 经的书。 《论衡·正说》:“圣人作其经,贤者作其传。” 颜师古注《汉书》曰:“传谓解说经义者也。” 如: “春秋三传”、《毛诗诂训传》
到后代,传也做一般的注释名称,如朱熹《诗集 传》,就与集注相似。
• 【注】
“注”是注释的通称。 注的本义是灌注。古代经书多难懂,好象 水道阻塞,必须灌注才能疏通,所以把对 经文的解释也叫做注。 古代经与注本分离,东汉以来,始经、注 合载,就经下注。 如:郑玄“三礼”注
6.清代的古书注释
(1)注释对象 ①整理注释经史子等文献 ②注释传统语言学著作(小学的黄金时代) ③读书札记中的字词句解释及名物制度考证 (2)注释体式:读书札记 (王念孙《读书杂志》、王引之《经义述闻》)
(3)清代的注家注本
• “十三经清人注疏”: 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孙诒让《周礼正义》、马瑞辰 《毛诗传笺通释》、刘宝楠《论语正义》、王先谦《诗三 家义集疏》、洪亮吉《春秋左传诂》„„ • 王先谦《庄子集解》、《荀子集解》、《汉书补注》; 孙诒让《墨子间诂》; •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戴震《方言疏证》; 郝懿行《尔雅义疏》;王念孙《广雅疏证》„„ • 王念孙《读书杂志》;王引之《经义述闻》; 俞樾《群经平议》、《诸子平议》、《古书疑义举例》„„
《 经 典 释 文 春 秋 左 氏 音 义 》 ·
《 经 典 释 文 礼 记 音 义 》 ·
《 十 三 经 注 疏 礼 记 正 义 》 ·
(四)古书注释的内容及常用术语
1.语言文字方面的注释
解字词 释文句
2.非语言文字方面的注释
诠释成语典故 考证名物制度
语言文字方面的注释
• 解字词:包括注音、释义、破读、文 字校勘等四方面内容。 • 释文句: 通常做的工作有串讲句意, 指出言外之意,指出比喻意义,归纳 章指,分析句读,讲解语法等。
经 典 古 注 代 表
(三)古书注释的体式类型
• 传注类 • 章句类 • 义疏类 • 集解类 • 音义类
传注类
• 【诂、训】
唐·孔颖达:“诂者,古也,古今异言, 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 告人也。” 黄季刚先生《训诂学定义及训诂名称》: “诂者,故也,即本来之谓。训者,顺也, 即引申之谓。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 谓。”
3.魏晋南北朝的注释
(1)注释对象:注释范围扩大,除儒家经典 外,史、子、集部的古书均有注释;小学著 作。 (2)注释体式 ①受佛学讲佛经方式影响,古书注释产生“义 疏”体式。 ②兼采前人各家之说解,产生“集解”体式。
(3)注家注本:
• • • • • • • • 何晏《论语集解》; 杜预《春秋经传集解》; 韦昭《国语解》; 王弼、韩康伯《易注》; 裴骃《史记集解》; 皇侃《论语义疏》; 郦道元的《水经注》 ; 郭璞的《尔雅注》、《方言注》。
• 阮元等编《经籍纂诂》:收集唐代以前各 种古籍的训诂成说,包括经史子集各部中 重要著作的各家注释,以及汉晋以来各种 字书、韵书的解释。它既集古书传注材料 之大成,又兼有字书、辞书的功用。
• 宗福邦等编《故训汇纂》,商务印书馆, 2003。
小 结
• 注释源于先秦;两汉时形成大的规模, 体 例上趋于完备、成熟;魏晋南北朝时,注 释范畴进一步扩展;唐代步入又一个高峰; 清朝则在注释的范围和方法上都走上了顶 峰。 • 古注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凡言‘读若’ 者,皆拟其音也。”又《周礼汉读 考·序》:“‘读如’、‘读若’者, 拟其音也。古无反语,故为比方之词。”
4.唐代的古书注释
(1)注释对象:经史子集 (2)注释体式: ①唐的义疏也叫“正义”。 ②音义类注释体式产生。陆德明《经典释文》 (3)唐代义疏的特点: ①解释词句及考证名物制度较翔实,引证丰富, 保存了汉魏一些经注旧说。 ②唐疏遵守“疏不破注”原则。
(4)隋唐的注家注本
• 孔颖达等编“五经正义”: 《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义》、 《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 • “九经义疏”:贾公彦《周礼疏》、《仪礼疏》; 徐彦《春秋公羊传疏》;杨士勋《春秋谷梁传疏》。 • 《史记》三家注: (裴駰《史记集解》) 司马贞《史记索隐》、张守节《史记正义》。 • 颜师古《汉书注》;李贤《后汉书注》; • 杨倞《荀子注》;成玄英《庄子疏》; • 李善的《文选注》 。
• 【笺】
“笺”是表识 的意思。 一般是对原注 隐而不显略而不 详之处加以申发, 或者记下自己的 不同看法。 如: 如: 郑玄《毛诗笺》
章句类
章句之名,是离章辨句的省称,是分析古书章节 句读的意思。 作为一种注释,章句不像传注类注释那样以解释 词义为主,而着重于逐句逐章串讲、分析大意。 汉代一些儒者治学,从辨析章句入手,故章句体 兴于汉。 赵歧《孟子章句》、王逸《楚辞章句》 章句体虽不以解释词义为主,但它在对句意的串 讲、分析中,往往包含了对原文词义的解释,这 是应该注意的。
先 秦 两 汉
魏晋南北朝
隋 唐
宋 代
清 代
1.注释的萌芽——先秦
(1)注释多在古籍正文中
《礼记·乐记》:“《诗》云:‘肃雍和鸣, 先祖是听。’夫肃,肃敬也;雍,雍和也。夫敬 以和,何事不行。” 《孟子·梁惠王》:“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 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 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纳徵”者,纳聘财也。徵,成也。先纳聘财,而后 昏成,《春秋》则谓之“纳币”。其庶人则缁帛五两; 卿大夫则玄纁,玄三纁二,加以俪皮;及诸侯加以大璋, 天子加以穀圭,皆具於《周礼》经、注也。○“请期” 者,谓男家使人请女家以昏时之期,由男家告於女家。 何必“请”者,男家不敢自专,执谦敬之辞,故云“请” 也。女氏终听男家之命,乃告之。纳吉、纳徵、请期每 一事,则使者二人行。惟纳徵无雁,以有币故,其馀皆 用雁。○“主人筵几於庙”者,谓行此等之礼。主人, 谓女父母设筵几於祢庙。此等皆据《士昏礼》而知之也。 ○“听命於庙”者,谓女之父母,听受婿之使者之命於 庙堂之上两楹之间也。
当代大型辞书的许多解释也是从古注而来, 有时读古注比查工具书更能解决问题。
• 《左传·庄公十年》:“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 《辞源》: 1.增加;2.超越;3.侵凌;4.安放;5.担任。 • 《辞海》增补: 6.算法之一;7.戴上;8.施及。
• 杜预注:“祝辞不敢以小为大,以恶为美。”
(二)古书注释的发展概况
(一)古注对于阅读古书的作用
• 首先,古注是阅读古文的阶梯和桥梁。 • 其次,古人注释,接近实际,较为可靠。
• 再次,读古注有时比查字典更能解决问题。
古注常涉及字词意义的演变和古代社会文化 知识。要真正读懂古书,就必须依靠古注。 《礼记正义· 昏义》: “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 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是以 昏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皆 主人筵几於庙,而拜迎於门外,入揖让而 升,听命於庙,所以敬慎重正昏礼也。”
《论语集解序》元盱郡覆宋本
论 语 集 解
荀 子 集 解
音义类
音义是一种注音释义的著作,兴起于魏晋,另有 音训、音诂、音注、音解、音证、音隐、音释等 名称。 唐陆德明的《经典释文》由《周易音义》、《尚 书音义》、《毛诗音义》、《周礼音义》等十四 部典籍的音义组成,是音义类注释的代表作。 这类著作以音为主,有时兼有简单释义,或指 出经典不同版本的异文现象。音义书在给多音多 义的词注音时,注音本身即暗含着释义,这是应 该注意的。
(2)他注多补充事实史料、阐发微言大义 如《左传·庄公十年》“曹刿论战”。
《左传· 庄公十年》:
【经】十年,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
【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 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 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 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 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 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 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 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 “可矣。”遂逐齐师。
义疏类
义疏,是疏通其义的意思。这是一种既释经文, 又兼释注文的注释。 义疏兴起于魏晋南北朝,唐代又称作“正义”, 也称作“疏”。 义疏类注释常常旁征博引,罗列大量材料,证发 经注,此其长;但有时不免烦琐冗长。 宋代以前,疏和经注是单行成书的。宋代以后, 为方便阅读,才将疏和相应的经注合刊在一起。 所以义疏类注本都含经传原文、注、疏等几部分, 而且排列有定则,有明显的标记相隔。
集解类
集解类注释是汇集众说并加上编者意见的 一种注释。它包括集注、集传、集释等。 如: 何晏《论语集解》 郭庆藩《庄子集释》 朱熹《孟子集注》 王先谦《荀子集解》 读集解类注本应先读其序,因为所集各家 的姓名在书的序言中已作交待,以便了解 本书集有几家之说。集解类注释所引各家 之说一般按时代先后排列。
解字词——注音
• 古书注音的对象,主要是一些多音多 义词。
• 注音的方法常用反切和直音,有时也 以“读若”、“读如”、“如字”等 用语指出读音。例如:
例如:
《诗·秦风·黄鸟》:“黄鸟,哀三良 也。国人刺穆公以人从死,而作是诗 也。”郑笺:“三良,三善臣也,谓奄 息、仲行、鍼虎。从死,自杀以从死。” 音义:“行,户郎反,下皆同。鍼,其 廉反,徐又音针。从死,上才容反。”
听命,谓主人听使者所传壻家之命。○昏者,一本作“昏 礼者”,婚礼用昏,故经典多止作昏字。合,如字,徐音 閤。好,呼报反。采,七在反,采择也。期,徐音情,又 如字。筵音延。使,色吏反。传,直专反。 【疏】“昏礼”至“礼也”。○正义曰:此一节总明昏 礼之义,而拜迎於门外,揖让而升,自从始至终也。 ○“纳采”者,谓采择之礼,故《昏礼》云:“下达,纳 采,用雁也。”必用雁者,《白虎通》云:“雁,取其随 时而南北,不失节也。又是随阳之鸟,妻从夫之义 也。”○“问名”者,问其女之所生母之姓名,故《昏礼》 云“谓谁氏”,言母之女何姓氏也。此二礼一使而兼行之。 ○“纳吉”者,谓男家既卜得吉,与女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