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宋诗的_理_与_趣_(1)

合集下载

宋诗理趣化及诗余——词的发展壮大

宋诗理趣化及诗余——词的发展壮大

宋诗理趣化及诗余——词的发展壮大(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职业道德、时事政治、政治理论、专业基础、说课稿集、教资面试、综合素质、教案模板、考试题库、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professional ethics, current affairs and politics, political theory,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lecture collections, teaching interviews,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lesson plan templates, exam question banks, other materials, etc.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so stay tuned!宋诗理趣化及诗余——词的发展壮大经过了唐诗不可逾越的高峰,宋诗无以为继。

浅谈宋诗的理趣美

浅谈宋诗的理趣美

浅谈宋诗的理趣美著名学者钱钟书在《谈艺录?诗分唐宋》中称:“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

诚如此言,宋诗喜欢议论,喜欢在诗中谈论哲理。

但许多宋诗在阐发道理时并非只是空洞枯燥、淡而无味的说教,而往往是寓之于形、伴之以趣,融形、理、趣于一体,从而使宋诗呈现出独特的理趣美。

理趣,顾名思义,是要说理而有趣。

这个说法是宋人先提出来的。

包恢在《答曾子华论诗》一文中说:“古人于诗不苟作,不多作。

而或一诗之出,必极天下之至精,状理则理趣浑然,状事则事情昭然,状物则物态宛然。

”包恢认为凡“状理”好的诗,必能做到“理趣浑然”。

这方面的代表作品当推苏轼的七绝《题西林壁》: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七绝从横侧、远近、高低的不同视角去描绘庐山峰峦重叠、变化多姿的景色。

作者用庐山面目随人的现象,启发人们观察事物要“出乎其外”,保持一定的距离。

只有这样,才能看清事物的真相,乃至发现出美来。

否则,就会被事物的一个局部、一个细节所阻碍,无法客观、整体的把握事物特点。

诗人在自己游山的感受的同时,也自然而然的揭示了“旁观者清,当局者迷”这一古老哲理。

“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如在言外”,语言浅近,哲理深刻,含有禅言偈语的机锋,至今仍被人引用不疲。

如果说“形”是一首诗的躯体,那么“理”便是这首诗的灵魂,“趣”便是这首诗的性格。

读这类诗歌犹如和一位幽默风趣的智慧老人在谈话,既能让你得到谆谆教诲,又让你感到和蔼可亲。

又如苏轼的另一首七绝《唐道人言天目山上俯视雷雨,每大雷电,但闻云中如婴儿声,殊不闻雷震也》:己外浮名更外身,区区雷电若为神。

山头只作婴儿看,无限人间失箸人。

唐道人是天目山中的一个道士,这首诗是作者与他交谈后有感而作。

离放电的云层越远,听到的雷声就越低;身处雷电之下,雷电似有无穷威力,令英雄豪杰也惊怖失箸(用刘备典故)。

作者由此归结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哲理:“雷霆之威”对于把浮名乃至生命置之度外的人是不起丝毫作用的。

浅析宋诗的_理_与_趣_(1)

浅析宋诗的_理_与_趣_(1)

W e n X u e Y a n J i u ☆文学研究☆收稿日期:2010-04-11作者简介:计晗(1983-),女,安徽安庆人,助教,硕士,从事英语语言文学、文学评论研究。

浅析宋诗的“理”与“趣”计晗(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北京100025)摘要:宋诗的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重视思理,在立意上创新,在内容上偏重于哲理思辨。

宋诗之“理”引人思索,给人智慧。

同时,宋诗表现出一种“乐”的时代主题,对诗之“趣”的追求和表现更成为宋诗的一种普遍风尚。

文章分别从“理”和“趣”两个方面来分析宋诗的特点,研究宋诗的审美倾向。

关键词:宋诗;理;趣;审美倾向中图分类号:I05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0)13-0151-02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中说:“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

”较之唐诗,宋诗更注重理趣,表现了诗人从对自然、社会的外在兴象转向内在人生理念世界的开掘。

在繁荣兴盛的宋代文化氛围中,宋诗在唐人遗风中变革自立,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

一、宋诗之“理”谈到宋诗,人们总是习惯于把它和唐诗作一番比较,然后便对二者的优劣进行一番争议。

这种争议,自南宋以后,众说纷纭、褒贬不一,成为中国诗歌美学批评史上一个特殊的现象。

正如近人齐治平在《唐宋诗之争概述》中所说:“而唐宋诗之争以起,自南宋以迄近代,历时八百年之久,实为文学批评史上一大公案,学诗谈艺者不容不注意及此也。

”宋人张戒在其《岁寒堂诗话》中对苏轼“以议论作诗”和黄庭坚的“只知用事押韵之为诗”深为不满,这是宋人批宋诗的滥觞。

宋人对宋诗批评最严厉且最有代表性者当推严羽。

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辩》中云:“诗者,吟咏情性也。

盛唐诗人唯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近代诸公乃作奇特解会,遂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

以是为诗,夫岂不工,终非古人之诗也……诗而至此,可谓一厄也,可谓不幸也。

”到了近现代,对唐诗与宋诗的评论就显得比较客观,最具代表性的有如缪钺《论宋诗》:“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酝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

浅论宋诗的特点及其原因

浅论宋诗的特点及其原因

浅论宋诗的特点及其原因作者:余婷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1年第12期摘要:唐诗和宋诗都是处在中国诗歌的鼎盛时期,宋诗是继唐诗之后的又一个诗歌高潮,保存下来的宋诗数量要比唐诗还要多。

本文拟就“宋诗的特点及其原因”作分析,试图通过探讨宋诗的特别之处以及形成这种诗风的原因,来说明宋诗存在的合理性。

关键词:宋诗;文质;理趣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6-0010-01一、宋诗的总特点:质胜于文一般而言,宋诗的长处在于技法上较唐诗有所进步,以及题材的扩大。

钱钟书先生认为“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谈艺录》),缪钺先生也指出“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析透辟。

”两位学者说的都是这个意思。

由此可知,宋诗总的特点在于“质胜”,下文将作三点来分析。

(一)宋诗善说理,以理趣见长宋诗中很少出现直接抒写宋人的内心情感,取而代之的是议论迭出的笔调和阐发人生中的各种理趣。

宋人以诗为武器,议论时事,干预政事,这是宋诗的一大特点。

同是讽刺统治者的奢侈享乐,晚唐杜牧《过华清宫》是直接微讽,而宋代苏轼《荔枝叹》却加上议论,体现出宋诗好议论、把说理融入写景中的特点。

其实,宋诗中的“理”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宋人的理性思维能力的提高,对于人生、社会、历史的洞察与理性把握方面,超过了唐人。

(二)宋诗有散文化倾向这是唐诗中没有的现象。

即是把散文的章法、句法、字法引入诗中,结构手段、叙事方法和语言风格具有散文化倾向。

相比唐诗中明白浅切的语言,宋诗的语言则较为委婉曲折,意境生新瘦硬。

宋诗把议论和散文自由表达手法引进诗中,善于使事用典,比喻新奇拗曲,在选词造句上讲究工巧,因此破坏了诗歌的节奏,使诗歌重现出松散的特征。

(三)宋诗多以平淡冷静的态度去体察事物以“才学为诗”,多用典,书卷气较浓,显得委曲精深。

宋人主要是“资书以为诗”,广征博引,引典用故,讲究无一字无来历,显示了宋人高度的学术水平。

宋诗鉴赏概述

宋诗鉴赏概述

(2)颈联融写景、情、说理于一体,
请简要分析。(3分) 答案:(2)颈联描绘了一幅“水鸟得鱼” 后自得其乐,“岭云含雨”来去自由的悠 闲快乐图景。/抒发了作者对水鸟、岭云 的欣羡之情,/阐明了一种淡泊名利、知 足常乐的人生哲理。/悠闲快乐之景、欣 羡之情、知足常乐之理都在这一联体现了 出来。
押题赏析

软绿柔蓝著胜衣,倚船吟钓正相宜。 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 狂脱酒家春醉后,乱堆渔舍晚晴时。 直饶紫绶金章贵,未肯轻轻博换伊。

莎 衣 [宋]杨朴
诗意:蓑衣绿蓝相间胜过锦衣,(穿上它)正好靠 在船边吟诗、钓鱼。 渔人披着蓑衣,看雨洒湖面,蒹葭苍苍,烟雾迷蒙, 闻荷花飘香,想躺就躺,想坐就坐,无拘无束,无 忧无虑。 在酒家喝醉后,在晚晴时,脱掉蓑衣,自由自在, 潇洒超脱。 任凭那紫绶金印多么珍贵,却休想用它来换取我的 蓑衣。
反馈练习:高考题例
二.阅读下面的诗句,根据提示,完成赏析(7分)湖南 三月晦日偶题 秦观 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1)宋诗多理趣。请从作品中作者对春逝态度的角度, 分析秦诗之理趣是如何表现的。(5分) 【答案】(1)秦诗的后两句,反振一笔,如异峰突起, 醒人耳目。作者认为春天固然美好,但“留春”的痴心 儿女对春逝无需遗憾,夏天深幽的树荫也足以怡人。阐 述了季节更替,风物变化乃自然规律,非人力所能为的 哲理。诗人的乐观、豪放、豁达,跃然纸上!
押题赏析

春尽 郑獬 春尽行人未到家,春风应怪在天涯。 夜来过岭忽逢雨,今日满溪俱是花。 前树未回疑路断,后山才转便云遮。 野间绝少尘埃污,唯有清泉漾白沙。 诗歌大意是:春天已经快过完了,我却还在路上漂泊, 春风也会埋怨我没能跟家人一起享受春光吧?昨夜赶 路时忽然遇上下雨,跋涉艰难,但是白天看到溪流两 边山花烂漫的美景,又觉得辛苦也是值得的。道路越 来越曲折,前面一眼望去都是树丛,真怀疑拐过去都 没有路了,刚刚翻过一座山,来路就被云岚所遮掩。 这幽静的山里真像与世隔绝了一般,不沾染半点世俗 尘埃,只有清澈的泉水缓缓流过白沙。

徐有富:宋诗的理趣

徐有富:宋诗的理趣

徐有富:宋诗的理趣就写诗宗旨而言,不外抒情、言志、说理三端。

诗歌本质上是抒情的,说理非其所长。

但爱说理却成了宋诗的一大特点。

宋严羽说:“本朝人尚理而病于意兴。

”明李梦阳说:“宋人主理,作理语。

诗何尝无理,若专作理语,何不作文而诗为耶?”稍后的杨慎也说:“宋人诗主理。

”清刘大勤说:“宋诗多言理。

”近人钱钟书也指出:“唐人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

”宋人以诗说理的内容很多,最重要的当然是表现哲理。

譬如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不少宋诗都表达了同样的意思,如梅尧臣《对花有感》:新花朝竞妍,故花色憔悴。

明日花更开,新花何以异。

恩格斯指出:“生命首先正是在于:生命在每一瞬间是它自身,同时又是别的东西。

”黄庭坚《书舞阳西寺旧题处》也说:万事纷纷日日新,当时题壁是前身。

寺僧物色来相访,我似昔人非昔人。

邵雍用诗写的哲学讲义亦称:向日所云是,如今却是非。

安知今日是,不起后来疑?向日所云我,如今却是伊。

不知今日我,又是后来谁?(《寄曹州李审言龙图》)最耐人寻味的要算孔平仲的《马上小睡》:夹路桃花眼自醉,昏昏不觉据鞍眠。

觉来已失初时景,流水青山忽眼前。

刚刚还是满眼桃花,在马背上打了个盹,眼前就是青山绿水了。

佛教徒常以诗来宣传佛教教义。

当然,宗教也属哲学范畴。

《五灯会元》卷一讲过一个故事:“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

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嘱诸摩柯迦叶。

”佛教教义难以尽说,所以佛祖释迦摩尼拈花示众以启发弟子们,自己去领悟。

“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说明只有迦叶有所领悟,所以得到释迦摩尼的青睐,成了禅宗的创始人。

中国禅宗六祖慧能认为“一念若悟,即众生是佛,故知一切万法,尽在自身中,何不从于自心顿现真如本性”。

所以他强调:“令学道者顿悟菩萨,令自本性顿悟。

”《鹤林玉露》卷一八载牟尼诗云:近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陇头云。

归来拈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浅谈宋诗中的理趣

浅谈宋诗中的理趣

“趣”字则专指诗歌的外在表现形式,有更多术的成分在里面,这个“趣”的要求是能激发读者对诗歌的审美和体会。

总之,“理趣”两字就是潜藏在诗歌中的哲理与情趣的糅合,它只能由读者去捕捉、去细品。

二、宋诗中理趣的类型论宋诗与唐诗最大的区别就是理趣的有无,因为宋诗在唐诗的基础上得到了新的创新,使得宋词的内涵充满了“理”与“趣”,因而也催生了不少流传千古的经典文著。

而根据“理趣”的种类,可以分为如下几种类型:客观规律之理、社会人生之理、读书求学之理、艺术创作之理。

我国民众自古有实践出真知的作风习惯,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习惯于以实践得出的道理作为知识和智慧的来源。

除了诗人身份,宋代的诗人们一般都具有其他身份,比如政治家、散文家、工匠、老师等身份,高水平的文化素质、丰富的人生阅历以及极高的艺术修养,都成了宋代诗人创作理趣诗歌的基础。

这些诗人们通过生活中对事物的观察和体悟,总结出了世间运作的本质规律与内在规则,通过诗歌的形式展现出来。

在唐朝时,比兴言志的作诗方法已得到了充分的应用,唐朝诗人热衷于在诗歌中弘扬自己的个性,到了宋代之后,当代诗人们不仅对大自然的事物进行描述并抒发感情。

同时,也对中国社会中的人事物进行了深度地刻画、反思以及批判。

作为我国首例创办私学的学者,创造我国儒家文化的儒学家孔子在其著作《论语》中传授了诸多关于教育的理念与值得学习的方式,里面涵盖了诸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温故而知新”等思维理念。

另外,宋代文人的地位相比武将而言也更加高,被当时的中国社会所认可,文人们凭借其高水平的文化素养以及政治地位,更愿意将自己的学习方法通过诗歌广传于世。

宋代的诗人不仅可以高度地参与到国家政治中,同时也对传统的琴棋书画展现出非凡的兴趣和技巧。

当宋代文人齐聚一堂时,他们不仅可以对诗歌本身进行探讨,还会共同对画作、琴瑟、书画等进行分享探讨。

于是,在这样的多维度思维影响下,宋代诗歌也呈现出追求意境的独特特征。

三、宋诗尚理原因略探任何事物的出现都具有其必然性与偶然性,笔者在此就这种历史现象发生的必然因素进行探讨,并将其分为主客观因素分别进行阐述。

宋诗重理的特点和原因

宋诗重理的特点和原因

宋诗重理的特点和原因
宋诗重理,这一特点在宋代诗歌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宋诗以哲理入诗,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借物象来抒发其中蕴藏的无穷理趣。

这种特点在宋诗中极为常见,如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以简洁的语言,生动地描绘出人生的哲理。

探究宋诗重理的原因,我们发现这并非偶然。

宋代士大夫文人具有多思、善思的特点,他们不再满足于前人的学术成果,而是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探索,对传统学术进行重新审视和解读。

这种理性思辨的精神,不仅推动了学术的发展,也深刻影响了文学创作。

同时,宋代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市民的兴起,为诗歌创作提供了更广阔的题材和更高的要求。

诗人需要更深入地思考和探讨社会和人生的种种问题,用诗歌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感悟。

因此,以哲理入诗成为了一种趋势,这也体现了宋诗对于思考和感悟的重视。

综上所述,宋诗重理的特点和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社会环境等多个因素的综合影响。

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不仅注重艺术表现,更注重思想深度和哲理内涵,从而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独特的印记。

浅谈苏轼诗词中的“理趣”

浅谈苏轼诗词中的“理趣”

浅谈苏轼诗词中的“理趣”浅谈苏轼诗词中的“理趣”摘要:在宋代文坛中,苏轼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在继承盛唐诗歌的辉煌成就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地开拓诗境和诗的表现手法,有意识地以议论入诗,将对事物的形象感受与哲理思考结合起来,开辟出宋诗的新生命。

而在词的创作上,苏轼更是摆脱了花间词婉转绸缪之态,无论是豪放词还是婉约词,都开始充分表现出作者的个性。

关键词:苏轼诗词理趣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他是宋代最有影响的作家,是宋代文化孕育出来的旷世奇才,历经磨难而笑对人生,思想自由,品格坚贞、坦荡、旷达。

他的诗,如天地奇观,于境无所不收,于情无所不畅;他的词,如天风海雨逼人,指出向上一路。

他学博才高,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豪放派词的开山祖,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苏轼的思想,主要是儒家思想,又兼纳了道家和佛教的学说,显著特点是“杂”,他所倡导的蜀学就是融合佛、道、儒三家的杂学。

各家思想似乎对他都有吸引力,然而,他是习惯于把政治思想和人生思想区别对待的,又大致以“外儒内佛”的形式把二者统一起来。

儒家的淑世精神与佛道化解人生苦难的虚幻意识互补,使他的人生观没有发展到对社会人生的厌恶和伤感,他在以佛老庄禅超物我齐生死的空无思想化解人生忧患的同时,也含有一种儒家士大夫在恶劣的社会政治环境中追求道德人格挺立的意味。

他援佛道入儒,又始终保持做人的气节,佛老的静达放旷用儒家道德人格的浩然正气来支撑,成就虚静高洁的心灵和淡泊超逸的人格。

宋代美学思想的一大特点,便是开拓诗的境界,追求诗中蕴涵的哲理内涵,即所谓诗的“理趣”。

在这方面取得最大成功的可以说是苏轼。

苏轼具有思想自由,旷达敏锐,性格豪放开朗,富于创新精神的特点,加之他学识渊博,才华横溢,这在其诗歌创作中成为一种艺术追求审美的理趣色彩。

作为政治家他有洞察世事的头脑和治世才干,作为诗人又有诙谐幽默机智风趣的气质。

一方面常有沸腾的儒家志士的报国热情,一方面却有顺乎自然,随缘自娱的佛老“看穿”态度,这种进退出处的复杂心情加上他升降浮沉的生活经历,形成了勤于和善于思考的性格特征,从而也使他的作品显示出更加深厚的艺术底蕴和耐人咀嚼的哲理内涵。

宋诗的理趣及其文化成因

宋诗的理趣及其文化成因

宋诗的理趣及其文化成因一唐诗和宋诗之优劣,在后代引起了旷日持久的争论。

对唐宋诗不同风格的评价,往往因个人爱好的不同而大相径庭,大致激情发越者多喜唐诗,性格沉潜者多爱宋诗。

唐诗太辉煌了,以至使人发出一切好诗皆以被唐人作完的感慨。

它像一座座巍峨的高峰威压在宋诗面前,成为宋诗难以回避与超越的文化背景。

但宋人又不甘心不超过它,于是有了种种考虑,种种安排及由此而产生的种种特点,种种利弊。

其中有些人认为宋诗的毛病在过于追求理致,驰骋辩驳,喜好奇特,这样就不如唐诗真率多情,兴致盎然。

如严羽批评宋人之诗时说道:“本朝人尚理而病于意兴,唐人尚意而理在其中。

”还说道:“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严羽“尚理”的批评,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诗者,吟咏性情也。

”这样,“理”就被排斥在诗歌艺术本质特征的大门之外了。

二客观而论,宋诗胜于唐诗之处在于诗歌创作技巧的进步,意境的深刻,取材的扩大。

大量“有理趣无理障”的哲理诗应被视为宋诗的一大成就。

在宋人之前,也曾多次出现过以诗表达哲理的诗风,如山水诗之前的玄言诗,王维等唐人诗中表现佛理禅思味道的诗都是一种哲理诗,但前者由于“质木无文,淡乎寡味”而很快被山水诗取代,后一类的诗歌在大量光彩夺目的意象诗面前,也显得黯然失色,构不成一代诗风的主流。

至宋王安石,苏轼时代,诗含哲理渐成风气,诗歌“尚理”才成为有宋一代的审美风尚。

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言:“天下有两种人,斯分两种诗。

唐诗多以风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

”苏轼可谓是宋代“理趣”诗的集大成者,苏诗中的一部分以议论的方式直接阐发哲理,其中最成功之作莫过于《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陈衍说:“此诗有新思想,似未经人道过。

”《题西林壁》一诗,表面上是写庐山,实际上是从哲理的高度提出一个认识事物的原则。

要了解掌握事物的本质、真相,必须摆脱限于一时一地的片面性和自以为是的主观性,必须对事物客观地不带成见地作全方位的历史的反复观察,深入研究。

“理趣”,宋诗的灵魂

“理趣”,宋诗的灵魂

“理趣”,宋诗的灵魂作者:来源:《作文评点报·高中版》2018年第42期中国宋代是继唐代之后出现的又一个诗歌高潮。

其诗歌不仅具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而且艺术风格上也有变化,具有独特的风貌与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

推荐此文,希望可以使你一窥宋诗风貌。

“理趣”这个说法是宋人首先提出来的。

“理趣”,顾名思义,是要说理而且有趣。

这个问题的提出,是和宋诗的特点有密切关系的。

宋诗由于受理学泛滥和韩愈“以文为诗”的影响,与唐诗以抒情为主的特点不同,比较侧重于说理。

如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这是苏轼写给他弟弟苏辙的一首诗,写的是诗人回忆当年与弟弟进京应举时路过渑池县,借宿寺庙内,在寺壁题诗的往事。

诗中前四句以“雪泥鸿爪”为喻,说明了一个发人深省的人生哲理:由于仕途坎坷,沧海桑田,变幻多故,早年的经历、理想、抱负,有如“雪泥鸿爪”,回忆起来令人感慨万千。

这样的诗乍一读来并不觉得是说理,但是仔细体会一下,就会感到其中寓有很深刻的道理。

注重“理趣”虽是宋诗的重要特点,但它的渊源却是很早的。

像陶渊明、谢灵运这样有成就的诗人,也常在诗中表现“玄旨”,却并不影响他们诗作的艺术水平。

比如谢灵运的《石壁精舍还湖中作》末尾四句全写“玄理”:“虑澹物自轻,意惬理无违。

寄言摄生客,试用此道推。

”但这是诗人从对傍晚的山水风光中感受和体会到的,它和“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

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这样优美、秀丽的景色描写不可分割地紧紧联系在一起。

正如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评谢灵运《从游京口北固应诏》一诗时所说:“理语入诗,而不觉其腐,全在骨高。

”所谓“腐”即指坠入“理障”,即说理诗违背了艺术特殊规律、丧失了审美特性;而“骨高”正指有“理趣”。

怎样才能使诗歌虽以说理为主,而又不违背艺术本身的特殊规律呢?这就要使诗歌中的理和趣相统一,达到水乳交融的境界。

浅论宋诗的特点及其原因

浅论宋诗的特点及其原因

浅论宋诗的特点及其原因
浅论宋诗的特点及其原因
宋诗是中国传统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宋徽宗赵佶统治时期(960—1279年)发展形成。

宋代文学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宋诗尤为突出,因其朴素淡雅、婉约恬淑、抒发深情而不失热情的写作风格和诗情画意的表达形式,被中国读者视为最具魅力和最有代表性的诗体之一。

下面,让我们来看看宋诗的特点和原因。

首先,宋诗以节奏韵义平缓自然、形象思维丰富神奇、话语美感凄美伤感、抒
发沧桑正气慷慨等特点,影响了后世诗词艺术。

比如,辛弃疾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写道:“玉窗琼楼,芙蓉帐暖度春宵。

”这句诗体现出了宋人表达思想的细腻,富有对自然景物的向往和热爱,把圆满的恋情表达地淋漓尽致。

其次,宋人崇尚重仁义,普及文化,改革经济,宋代文学道、学术思想得到较
为深入的发展,反映出知识分子思想境界的提高。

这不仅体现在诗文中对内容的重视上,也表现在作家对词语表达用法的深入研究中,众多宋词家精心创作出了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动人诗篇,令人折服的遣词造句。

最后,宋人热衷于自然,把自然视为最完美的艺术表达方式。

他们充分利用自
然的美丽丰富了自己的诗文内容,而且还加入了自己的思想体验,在一定程度上融合了生活和情感,使宋诗在中国文化中展示出独特的丰富性。

总之,宋诗之所以如此流传古今,因其朴素淡雅、婉约恬淑、抒发深情而不失
热情、节奏韵义平缓自然、形象思维丰富神奇、话语美感凄美伤感、抒发沧桑正气慷慨的等特点的具体体现,深受读者们的喜爱,具有独特的文学魅力。

宋诗的思理

宋诗的思理

宋诗的思理
宋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文学艺术的代表,更是思想文化的传承。

宋诗不仅表现出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还展现了宋代文人的思理能力。

宋诗中的思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宋诗表现了文人对自然的认识和理解。

宋代文人对自然的观察入微,对自然现象的解释也更为深刻。

例如,陆游的《钓台》中,他通过对钓鱼的描写,表现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尊重。

苏轼的《赤壁夜泊》中,他描绘出江水深邃、山林幽美的景象,体现了文人对自然的美感和热爱。

其次,宋诗表现了文人对人性的思考。

宋代文人对人性的认识更为深刻,他们关注人的内心世界,探究人的心理、情感及道德观念。

杨万里的《小池》中,他通过对小池塘的描写,寄托了对爱情的美好祝愿。

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他通过对元宵佳节的描绘,表达了对友情和亲情的珍视和关怀。

最后,宋诗表现了文人对社会的关注和思考。

宋代文人对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有着深刻的思考和洞察。

他们关注民生疾苦,反对腐败和权贵。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他借助水上的景象,表达了对官场腐败的批判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注。

黄庭坚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他表现出对官场清廉和政治风气的追求。

总之,宋诗的思理充分体现了文人的文化素养和思想深度,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特点和风貌,对现代人的人文素养和情感修养仍有着重要的意义。

宋朝富有理趣的诗

宋朝富有理趣的诗

宋朝富有理趣的诗宋朝诗歌融汇了前代诗歌的精华,东山再起,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风格。

其中,宋朝富有理趣的诗更是值得一提,这类诗歌在宋代诗坛上居于主导地位,对后人的诗歌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宋朝富有理趣的诗歌特点宋代诗歌注重理性的表达和感性的呈现,追求精致细腻的艺术效果。

其中,宋朝富有理趣的诗歌更体现了宋诗的这种风格。

这类诗作的特点如下:1. 内容丰富:宋代富有理趣的诗歌常常能够同时表现出诗人的感性情感和理性思考。

这类诗歌常常涉及到许多不同的主题和领域,例如自然景观、人文历史、人生哲学等。

2. 形式多样:宋朝富有理趣的诗歌不拘泥于形式,经常运用诗经、乐府、唐诗等多种古典诗歌形式,甚至还出现了词、曲等新的文学形式。

3. 细腻精美:宋代富有理趣的诗歌要求语言细腻、精美,常常使用富有韵律美感的词语和短语,达到艺术上的完美。

二、代表作品赏析既然宋朝富有理趣的诗歌如此有特色,那么我们就来欣赏一下几位著名的宋代诗人的代表作品吧。

1. 温庭筠:《南乡子·赤壁怀古》温庭筠是宋代最有代表性的诗人之一,他的《南乡子·赤壁怀古》堪称是宋代富有理趣的诗歌的代表之作。

在这首诗中,温庭筠运用了乐府的形式,将自己身处赤壁的情景和三国时代的历史相融合,刻画出了一幅壮丽的历史画卷。

2.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是唐宋时期最具才华的文学大师之一,他的诗歌创作一直以丰富的文化内涵、多样的意象和感人的情感而著称。

这首《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就是苏轼富有理趣的代表作品之一。

诗人梦游到了一个神秘的世界,通过诗歌表达出对世俗烦恼的厌倦和对心灵自由的向往。

三、总结通过我们对宋朝富有理趣的诗歌的了解,不难看出这类诗作的价值和重要性。

宋代的诗人们通过这种形式表达出深刻的感情和思考,展示了人类智慧和文化的内涵。

这种特有的文化气息和历史文化烙印,成为了现代文学创作中最重要的源泉之一。

宋代理趣诗赏析

宋代理趣诗赏析

宋代理趣诗赏析
宋代理趣诗的代表人物是朱熹。

他的《观书有感》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歌,通过描绘池塘在春风和太阳照耀下的景象,表达了世界万物的道理。

这首诗的理趣在于,它暗示了只有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学习,才能真正理解世界的奥秘和智慧。

另一首有名的理趣诗是王安石的《孤桐》。

这首诗通过描绘梧桐树的高大和枝干的曲折,表达了诗人对于人格正直和坚韧不屈的追求。

诗歌的理趣在于,它强调了只有像梧桐树一样,经历风雨和挫折,才能真正成为伟大的人物。

总体而言,宋代理趣诗注重通过自然和人生现象来揭示深刻的道理,诗歌语言简练精辟,富有哲理性和启示性。

这些诗歌作品在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于后人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宋诗之理趣(语言的狂欢)

宋诗之理趣(语言的狂欢)

宋诗之理趣——《语言的狂欢》宋诗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在于它的理趣。

宋人比较注重对哲理的体悟,往往以冷静的观察思考代替热烈的感情抒发。

诗坛革新领袖欧阳修早在景祐元年就吟出的一首变唐人之风、开宋诗面目的小诗《远山》:“山色无远近,看山终日行。

峰峦随处改,行客不知名。

”此诗即透露出诗人对人生哲理的一种体味。

本来,对于观赏者来说,山色应是有远近的,如唐人所言,在近处可见霜叶呈红,于远处可望瀑布挂川;而欧阳修一出语便泯灭了草木毕现的近景和山霭迷濛的远景的差异,并以“看山终日行”之动感强烈的诗句,委婉道出其中缘由。

欧阳修这首小诗的出现,归根到底,是日益复杂多变的北宋社会生活在文学中的微妙反映。

此诗流露出作者对生活的思考,以及力图多角度、多层次把握事物特征的哲理意识。

无独有偶,欧阳修的诗友梅尧臣吟出了《鲁山山行》一首,其审美趣味正与欧氏相通:“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树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在高高低低、广袤深远的山中不停地探索、观赏,这就是诗人所言的“野情”。

他所要观赏的山色,并非聚于一点,而是要让“好峰”在移步换形中展现它那不同侧面的身姿。

这种观赏方式自然不免劳顿之苦,然而诗人却深深沉浸于探索的乐趣之中。

欧阳修之“峰峦随处改”与梅光臣之“好峰随处改”,都力求从各个侧面立体地把握山峰之美,通过“随处改”的形象来探求山峦的更真实的面目。

在他们看来,能够观赏到“随处改”的山峰,才算得上看到了“好峰”;观赏者只有随时调整变化与被观赏对象的关系,才可能感受、领悟到更深刻的东西。

时至南宋,国步的艰难更使人感到人生的艰难,在金人威逼和南宋小朝廷统治下的人们,也许会倍感人生路途的漫长与不易。

中兴四大诗人之一的杨万里在山间行走时所吟的绝句一首,就从一个侧面抒发了饱经忧患人们的共同感受:“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六首》其五)比起上山,下岭是何等容易,而诗人却从人人看得轻易的下山之路中,窥见了漫漫人生之途的曲折艰难。

杨万里诗歌的童趣与理趣分析

杨万里诗歌的童趣与理趣分析

杨万里诗歌的童趣与理趣分析杨万里诗歌的童趣与理趣分析中小学语文教材中,选人了不少杨万里的诗作,品析诗歌中的童趣与理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引领学生赏析诚斋诗。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是南宋著名诗人,一生创作诗歌上万首。

他早年师从江西诗派,对江西诗派极为推崇,后学习王安石和晚唐诗人的绝句,至淳熙五年戊戌(1178),领悟到应该摆脱前人的藩篱而白成一家,师法自然,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诚斋体”。

在封建意识形态达到高峰的南宋,儒家思想弥漫着整个社会,理学的发展,更是给社会披上了一件神秘的袈裟。

在文以载道、诗歌言志的正统思想笼罩之下的诗作中,以自然景物、儿童趣味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数量并不多,杨万里的诗歌正是以此为特点,读起来自然流畅、清新活泼、妙趣横生,从而自成一家。

严羽《沧浪诗话》云:“南宋只有杨万里‘尽弃诸家之体而别出机杼’,形成‘诚斋体’。

”读诚斋体诗歌,不由得使人回到自然、回到童年,追忆逝去的自然之美和童年的妙趣时光。

一、杨万里诗歌中的童趣传统的山水田园诗人如王维、孟浩然等,他们的诗大多是静观其物,读之会有一种优雅宁静感,但不易引起我们的欢愉之情。

杨万里的诗,有不少是以在大自然中玩耍嬉戏为题材的,诗中处处充满童趣。

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如下:1.童“心”之趣在他的笔墨之中,大自然万物似乎都活了起来,充满了生机和灵性,让人读着读着就会有以一颗童心亲近自然、拥抱自然的质朴。

诗中所写的溪水,就像活泼淘气的小孩,扑腾着向前,却被山坡挡住去路。

于是,溪水便争吵起来,等到冲出阻碍后,又欢快地流向广阔的大地。

这种拟人化的描写,不但赋予溪水生命,同时让读者顿生童心,仿佛身融其中,体会那一丝欢愉之感。

透过诗歌,我们可以感受到杨万里就像个顽皮的孩子一样,他在用孩童的眼睛看待大自然万物。

这不得不令人感叹。

初夏时节,闲居无事,此时奔竞之心尽消,与自然贴近,与儿童贴近,用童心感受初夏的闲情,有一种说不出的满足:梅子味道很酸,吃过之后,余酸还残留在牙齿之间;芭蕉初长,而绿荫映衬到纱窗上;春去夏来,口长人倦,午睡后起来,情绪无聊,闲着无事观看儿童戏捉空中飘飞的柳絮。

浅析宋诗与唐诗的风格差异

浅析宋诗与唐诗的风格差异

浅析宋诗与唐诗的风格差异唐诗与宋诗,它们本是一脉相承的,从整个诗史来看,宋诗正是唐诗发展的必然结果。

但又存在很大差异,宋诗对唐诗并未亦步亦趋,而是在其基础上变革、创新发展起来的。

本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揭示了唐宋诗歌的差异在于:“唐诗以韵胜,宋诗以意胜”、“唐诗丰腴多彩,宋诗瘦劲平淡”。

(一)宋诗“以平淡为美”,唐诗“以丰腴为美”仰望唐诗,犹如一座巨大的山峰,唐诗表现社会生活几乎达到了巨细无遗的程度,而且写景抒情信手拈来,读来有深情远韵,有一唱三叹的感觉。

唐诗在各个方面,都表现出“熟”的特点。

宋代诗人可以从中发现无穷的宝藏,作为学习的典范,这座山峰同时给宋人造成了沉重的心理负担,他们必须另辟蹊径,才能走出唐诗的阴影。

因此,宋代诗人走出了一条与唐诗不同的路子,其风格特征,相对于唐诗而言,都是新生的。

比如梅尧臣的平淡,王安石的精致,苏轼的畅达,黄庭坚的瘦硬,陈师道的朴拙,杨万里的活泼,都可以视为对唐诗风格的陌生化的结果。

宋代诗坛有一个整体性的风格追求,那就是以平淡为美。

苏轼和黄庭坚一向被看作宋诗特征的典型代表,苏试论诗最重陶渊明,黄庭坚则更推崇杜甫晚期诗的平淡境界,苏试、黄庭坚的诗学理想是殊途同归的。

苏轼崇陶,着眼于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见苏辙《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黄庭坚尊杜,着眼于晚期杜诗的“平淡而山高水深”(〈〈与王观复书〉〉之二)。

可见他们追求的“平淡”,实指一种超越了雕润绚烂的老成风格,一种炉火纯青的美学境界。

唐诗的美学风范,是以丰华情韵为特征,而宋诗以平淡为美学追求,显然是对唐诗的深刻变革。

这也是宋代诗人求新求变的终极目标。

宋朝历经了三百多年的历史,宋诗也呈现出不同的阶段及派别,下面就分别以各阶段的诗人及诗作为例,进一步阐释“以平淡为美”这一整体性风格追求。

北宋初年,以王禹偁、林逋为代表的“白体”诗人的诗作。

王禹偁在文学主张上不满五代浮靡文风,积极倡导革弊复古,所作诗文内容较为充实,风格平易淡雅,对后来宋代文学的发展有积极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W e n X u e Y a n J i u ☆文学研究☆收稿日期:2010-04-11作者简介:计晗(1983-),女,安徽安庆人,助教,硕士,从事英语语言文学、文学评论研究。

浅析宋诗的“理”与“趣”计晗(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北京100025)摘要:宋诗的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重视思理,在立意上创新,在内容上偏重于哲理思辨。

宋诗之“理”引人思索,给人智慧。

同时,宋诗表现出一种“乐”的时代主题,对诗之“趣”的追求和表现更成为宋诗的一种普遍风尚。

文章分别从“理”和“趣”两个方面来分析宋诗的特点,研究宋诗的审美倾向。

关键词:宋诗;理;趣;审美倾向中图分类号:I05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0)13-0151-02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中说:“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

”较之唐诗,宋诗更注重理趣,表现了诗人从对自然、社会的外在兴象转向内在人生理念世界的开掘。

在繁荣兴盛的宋代文化氛围中,宋诗在唐人遗风中变革自立,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

一、宋诗之“理”谈到宋诗,人们总是习惯于把它和唐诗作一番比较,然后便对二者的优劣进行一番争议。

这种争议,自南宋以后,众说纷纭、褒贬不一,成为中国诗歌美学批评史上一个特殊的现象。

正如近人齐治平在《唐宋诗之争概述》中所说:“而唐宋诗之争以起,自南宋以迄近代,历时八百年之久,实为文学批评史上一大公案,学诗谈艺者不容不注意及此也。

”宋人张戒在其《岁寒堂诗话》中对苏轼“以议论作诗”和黄庭坚的“只知用事押韵之为诗”深为不满,这是宋人批宋诗的滥觞。

宋人对宋诗批评最严厉且最有代表性者当推严羽。

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辩》中云:“诗者,吟咏情性也。

盛唐诗人唯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近代诸公乃作奇特解会,遂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

以是为诗,夫岂不工,终非古人之诗也……诗而至此,可谓一厄也,可谓不幸也。

”到了近现代,对唐诗与宋诗的评论就显得比较客观,最具代表性的有如缪钺《论宋诗》:“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酝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

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

唐诗如芍药海棠,华繁采;宋诗如寒梅秋菊,幽韵冷香。

……唐诗则如高峰远望,意气浩然;宋诗则如曲涧寻幽,情境冷峭。

……”由此可见,宋诗的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重视思理。

诗的思理,是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有机结合的产物,是用形象思维的方式来阐释抽象的自然与人之间的哲理。

诗的思理,是诗的哲理和诗的感情二者之间的有机统一体。

是诗人通过敏锐的观察、深切的审美经验的体会,从自然界的物理现象中,从人类社会所包容的生活内容中去提炼和概括,并通过形象表达出来的一种真理性的认识。

诗歌所具有的这一特殊的思想性,其作用在于:引人思索,给人智慧,启迪人们去对自然、人生、宇宙世界作出更深入、更准确的研究和理解。

需要指出的是,在宋代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哲理,有别于一般的抽象、空乏的理,它是一种理趣。

它是通过理的表现过程,让人产生一种艺术的审美感受。

苏轼的《饮湖上初晴雨后》便是通过观察事物悟出事物妙理的一首诗。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雨蒙亦奇。

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诗写初晴及雨后两种状态下的西湖:初晴之下,水光潋滟;细雨之中,山色空蒙。

不论哪种情况下,西湖都是美的,为表现这个事理,诗人顿生妙想,把美女西施作为喻象,得出“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哲理诗句。

这既是对西湖的看法和评价,更具有普遍意义上的哲理。

二、宋诗之“趣”北宋时期,实行抑武修文的统治政策,宋太祖“杯酒释兵权”既是这一政策的集中体现,又是对文武之臣的劝乐宣言,这使得宋代文人的社会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享乐之风盛行,在诗歌创作上“怡性情、娱僚宾”的诗歌作品大量涌现,表现为娱情适性的文坛创作的社会风气,并使文学表现乐的主题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因此宋初诗坛表现出一种引人注目的明快、怡然的清新情调,宋诗鲜明地表现了“治世之音安以乐”的时代特征和创作风尚,与这种怡情适性的普遍社会风气相适应,宋代诗人更趋向于对艺术美的追求,即对诗歌创作“趣味”、“兴趣”的崇尚和追求。

如严羽《沧浪诗话》指出,“诗有别材,诗有别趣”,体现了对诗作“趣”的追151Th e o ry Re s e a rc h学论理★★★★(责任编辑/姚丽)Song of the Rationale for and InterestJI Han(Business College of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 ,Beijing 100025,China)Abstract:A n out st anding f eat ure of Song-dynast y poem s is t hat t hey are usually creat ive in t hem es and f ull of philosophical speculat ion in cont ent s.B esides t hese enlight ening philosophical t hought s,a t hem e of current t i m es-delight w as also show n i n song-dynast y poem s.Seeki ng and describing t his ki nd of “delight ”w ere prevalent at t hat t im e.This paper analyses t he charact erist ics of song-dynast y poem s in t w o aspect s “reason ”and “delight ”and probes int o t he aest het ic inclinat ion of song-dynast y poem .Key words:song-dynast y poem s ;reason ;delight ;aest het ic inclinat ion求,故宋人论诗,特别讲究诗趣,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宋初诗歌表现出了对“诗趣”之审美的普遍追求。

所谓“趣”,是指意趣、兴味、情致等。

趣是艺术境界的极致。

在宋人诗作中,“趣”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下面我们以“情趣”、“禅趣”为例具体说明。

(一)情趣情趣是在对寓于情趣的自然小景和具体事物的叙写中融入哲思理趣,做到情、景、理的浑然一体。

言在此而意在彼,具有一种引人入胜、发人深思的艺术效果。

杨万里的诗歌多表现为这种形式的趣味性。

《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诗里孩子们与生机勃勃的大自然组成了一幅令人沉醉的艺术画卷,这是人与自然关系最亲切最富有诗意的一刹那,是人对自然一种最本能最天真的感应状态,洋溢着童真、童趣,寄托着诗人独特的审美理想和精神追求。

诗人不仅善于选择日常生活中一些富于诗意的场景和细节,而且构思新奇巧妙,常以拟人手法,以风趣而又通俗流畅的语言,把大自然中景物的物态、特征和神韵给表现出来,且充溢着诙谐和机趣,使读者在品赏、回味后发出会心一笑。

所以姜夔说他“年年花月无闲日,处处山川怕见君”;周必大《跋杨廷秀石人峰长篇》更称其诗“曲尽其妙”,此评可谓得其诗情趣之妙的真谛。

(二)禅趣有宋一代,许多诗人都受当时崇佛社会风气的影响,尤其是严羽等人经常以禅喻诗,更使诗人多与佛教有着这样那样的联系。

或精研佛经,或与僧人特别是诗僧诗文唱和,因此以禅入诗便蔚然成风,从而使其诗作充溢着禅理、禅意和禅趣,这方面又以黄庭坚、苏轼等最为典型。

黄庭坚虽非皈依禅门的虔诚佛教徒,却是一个亦僧亦俗的深受禅宗影响的著名诗人,他的诗作有着鲜明的“禅趣”特色。

在《又答斌老病愈遣闷二首》中有这样的诗句“风生高竹凉,雨送新荷气。

鱼游悟世网,鸟语入禅味。

一挥四百病,智刃有余地。

病来每厌客,今乃思客至。

”诗人遭贬,内心已极痛苦,于是便向佛寻求精神寄托,借以排遣苦闷。

顿悟的诗人就像那活泼自由的鱼和鸟,不再受痛苦的纠缠和色相的诱惑,保持禅心的清静,鱼悟出了“世网”之险恶才游得那么欢乐,鸟彻悟之后叫声才如此动听,这比喻诗人已达到了无欲无念、一切归于无有的禅之最高境界,获得澄澈透明的灵性与智慧。

这不仅阐发了禅理,而且传达出一种顿悟后的禅趣。

宋朝还有很多诗人,例如南宋陈与义、杨万里、范成大等人,都与禅宗结下因缘,正因为禅宗对宋诗的影响,才形成了这样一个与唐诗有异的山水田园诗系统。

由于禅宗是佛教的一支,最高境界是绝对的寂静,因此形成宋诗的冲淡平和的意境。

三、小结透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宋代的诗歌,无论是描写山水景物,还是人的心灵性情,大多充满了理性的特点。

诗人将理性的思辨熔铸于诗的意境之中,用诗歌来表达事物所蕴涵的哲理。

同时,这种“理”又不是一般的抽象、空泛的理,而是与“趣”密不可分的,理趣结合,在诗歌创作中结合日常生活中随时接触到的富于情趣的自然小景、生活片段和具体事物的叙写,在诗歌中融入哲思理趣,做到情景与义理的浑然一体,言在此而意在彼,表达出作者对事物的新颖见解,但又不失诗的特色和情味,从而收到引人入胜、发人深思的艺术效果,给人以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的哲理启迪和审美感受,从而产生巨大的艺术吸引力,从而使宋诗具有了一种独特的审美气质和神韵,却成为了宋诗区别于唐诗的一个重要标志,成为了宋诗的一个特色。

参考文献:[1]钱钟书.谈艺录[M ].北京:中华书局,1984.[2]钱钟书.宋诗选注[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3]东坡诗论丛[C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4]张鸣.宋诗选[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5]邓魁英.中国文学史[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6]叶帮义.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宋诗研究[J].深圳大学学报,2005,(11).15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