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气虚弱,寒湿中阻
脾虚寒湿重怎么调理
脾虚寒湿重怎么调理生活中很多人身体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湿气问题,湿气太重,会导致人体产生很多不适症状,如:脸部长痘痘、大便粘稠不成形、舌苔厚重、嘴巴发苦、口臭、精神不济等。
目前引起湿气重的原因很多,如:环境潮湿、饮食不当、脾胃虚弱等,本文就简单介绍下脾虚寒湿重怎么调理。
脾虚寒湿重是很常见的一种问题,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大多是与不良的生活习惯或是一些慢性疾病耗损有关系,还有一些患者是因为先天的体质较弱而造成的,不论什么原因,都会对身体造成影响,那么脾虚寒湿重怎么调理呢?★1、多运动:体内的湿气要排除最好就是通过运动,运动的排汗不仅能够排毒,更能够有效地把多余的湿气排出来,并且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
★2、蒸汗:蒸汗有湿蒸干蒸之分,它能够促进身体的毒素排出,是一种“坐着就能够排毒”的活动,更适合一些“不大愿动”的朋友,而且也能够把体内的湿气有效排出。
★3、中药茶:德圃的湿清草茶,帮助内部调理,去走湿气。
★4、薏仁赤小豆汤:薏仁与赤小豆都是没有什么味道的药材,这样的搭配煲成一锅当水喝,能够有效地去除体内的湿气,女孩子多喝更能够有助减少水肿!★5、多喝清热去湿汤:用适量的土茯苓、茯苓、赤小豆、陈皮,加瘦肉或者猪骨煲汤,能够有效地起到清热的作用并能够去湿,这是广东的传统去湿汤,适合夏天饮用。
★6、少吃盐,多健脾:吃东西比较“重口味”的朋友往往都比较容易惹来湿气,因为“重口味”会加重对脾胃的负担,大家在饮食上少吃多盐食物,并且多吃一些流质和五谷类食物。
脾虚寒湿重会对我们的身体和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我们在平时一定要养成良好的生活规律,适当参加体育锻炼,饮食清淡一些,多吃蔬菜和水果,避免烟酒刺激,尽量少吃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这样可以有效的避免和治疗脾虚寒湿重的情况。
如何通过中医调理脾胃虚的湿寒
如何通过中医调理脾胃虚的湿寒中医学认为,脾胃是人体的“后天之本”,对身体的消化吸收和养生起着重要作用。
当脾胃出现虚弱的情况时,往往会引发湿寒的问题,导致身体不适。
本文将介绍如何通过中医调理脾胃虚的湿寒,以帮助您恢复健康。
一、了解脾胃虚和湿寒的特点脾胃虚是指脾胃功能减弱或失调,造成食欲减退、消化不良、身体虚弱等症状。
湿寒则是指体内湿气过重,与寒邪相结合,使身体出现湿重、浮肿、肌肤发黏等症状。
了解这两者的特点,才能更好地进行调理。
二、调理饮食1. 调整饮食习惯:饮食要规律,主食以稀粥、面条为主,可以适量添加些许温热的食物,如姜、葱、蒜等,可以帮助脾胃消化。
2. 少食增频:多次少量进食,避免饥饿感和过饱感,减轻对脾胃的负担。
3. 忌寒凉食物:避免寒凉食物的摄入,如冷饮、生冷水果等,以免加重湿寒的症状。
4. 合理搭配食物:可选择具有健脾化湿作用的食物,如山药、薏米、红枣等,以促进脾胃功能的恢复。
三、中药调理1. 补益脾胃:选用一些具有补益脾胃的中药进行煮汤或制成药膳,如党参、白术、茯苓等,可以增强脾胃功能,改善湿寒情况。
2. 祛湿化浊:使用一些祛湿化浊的中药,如炙甘草、陈皮、苍术等,有助于消除体内的湿气,改善湿寒症状。
3. 穴位按摩:按摩足三里、中脘、气海等穴位,可以通过刺激经络来调理脾胃,舒缓湿寒的不适。
四、良好生活习惯1. 保持舒适温暖的环境,避免寒湿侵袭。
2. 适量运动,增加体内阳气的活动,促进湿气的排出。
3. 睡眠充足,保证足够的休息时间,有助于脾胃的恢复。
五、情志调理情绪变化对脾胃健康影响很大,保持心情舒畅、乐观积极,避免过度焦虑或压抑,有利于脾胃功能的平衡。
通过中医调理脾胃虚的湿寒,需要坚持持续的努力,同时也需要专业中医的指导和帮助。
希望本文的介绍对您有所启发,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更好地保护脾胃健康,提升自身的免疫力和健康水平。
推荐-辨症:脾虚寒湿和脾虚湿热
辨症:脾虚寒湿和脾虚湿热脾虚寒湿和脾虚湿热都具有脾虚湿浸的特点,即纳食少,腹胀,饭后加重,大便溏薄,肢体倦怠,少气懒言,头身困重,,或浮肿,或消瘦,舌淡苔白,边有齿痕,脉濡缓等症。
如果兼寒湿困脾,则中阳受阻,脘腹痞闷胀痛,泛恶欲吐,便溏,口淡不渴,面色晦黄,或肌肤面目发黄,黄色晦暗如烟熏,或肢体浮肿,小便短少。
舌淡胖苔白腻。
如果兼湿热蕴脾,则腹部痞闷,纳呆呕恶,便溏尿黄,肢体困重,或面目发黄,或色泽鲜明如橘子,皮肤发痒,或身热起伏,汗出热不解,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齿痕舌:舌体的边缘见牙齿的痕迹,即为齿痕舌。
主病及相关研究:齿痕舌多因舌体胖大而受齿缘压迫所致,故齿痕舌常与胖大舌同见,多属脾虚,主虚证。
若舌质淡白而湿润,所为脾虚而寒湿壅盛。
齿痕舌的成因,多由于脾虚不能运化水湿,湿阻于舌而古体胖大,受齿列挤压而形成因痕,故齿痕常与胖嫩舌同见,一方面由于舌体水肿,属脾之阳虚而湿盛,另一方面由于舌体肌肉松弛,张口不足,属脾之气虚。
齿痕舌主病:——淡白湿润而有齿印,属寒湿壅盛;——淡红而有齿痕,属脾虚或气虚;——红而肿胀满口,边有齿痕,多属湿热痰浊壅滞;总之可分成气虚与阳虚丙型:(1)气虚型:脾气虚弱,主证:舌质浅谈,舌苔薄白,舌体胖嫩,舌边齿痕,面色恍白或痿黄,气短懒言,头重身肿,倦怠乏力,自汗,饮食减少,食后腹胀,泛恶欲吐,大便溏泻,脉细弱无力。
治则:补中益气。
(2)阳虚型:主怔:舌质谈白,舌面湿润多津,或舌面水滑,舌体圆大胖嫩,边有齿痕。
面色苍白或青黑,神疲乏力,倦怠喜卧,口淡不渴,纳呆食少,腹中冷痛,得温方舒,胃寒肢冷,尿清便塘,或见浮肿,脉沉微。
治则:辛温补阳。
常用的中成药有:人参健脾丸、藿香正气丸、参苓白术丸、附子理中丸、加味保和丸等。
中国正常人的面色微黄,略带红润,稍有光泽,中国医学称之为“常色”。
病时,面色色泽发生变化,称为“病色”。
中医认为五色主病,即“色青多为肝病,色赤多为心病,色黄多为脾病,色白多为肺病,色黑多为肾病”。
脾虚湿困的中医调养与辨证治疗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脾虚湿困的中医调养与辨证治疗
导语:在生活中,有很多人体质都偏向一点亚健康的状态,有些人有点脾虚或者肾虚,那么脾虚湿困的症状是什么呢?什么是脾虚湿困?脾虚湿困症状即
在生活中,有很多人体质都偏向一点亚健康的状态,有些人有点脾虚或者肾虚,那么脾虚湿困的症状是什么呢?什么是脾虚湿困?
脾虚湿困症状
即湿困脾土。
指脾虚导致内湿阻滞的病机。
脾主运化水湿,脾虚则运化功能低下,引起水湿停滞;水湿的停滞,又反过来影响脾的运化。
症见饮食减少、胃脘满闷、大便溏泻,甚或恶心欲吐、口粘不渴或渴喜热饮、肢体困倦,甚或浮肿,舌苔厚腻,脉缓等。
什么是脾虚湿困
脾虚湿困是中医病名,即湿困脾土。
指脾虚导致内湿阻滞的病机。
脾主运化水湿,为胃行其津液,脾虚则运化功能低下,引起水湿停滞;水湿的停滞,又反过来影响脾的运化。
症见饮食减少、胃脘满闷、大便溏泻,甚或恶心欲吐、口粘不渴或渴喜热饮、肢体困倦,甚或浮肿,舌苔厚腻,脉缓等。
治宜健脾利湿。
中医治疗当以清热祛湿,淡渗利湿,芳香化湿为主,方剂可以采用,参苓白术散加味,霍香正气丸加味等治疗。
脾虚湿困病理
脾虚湿困脾气虚弱,脾失运化,水湿停聚,临床以脘腹满闷,泄泻,浮肿为主要表现的证。
常见于痰饮、呕吐、泄泻、黄疸、水肿,以及西医的慢性胃肠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肾炎等疾病。
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与脾运化水湿功能攸关。
若素体虚弱,或劳倦过度,饮食失调,甚或呕吐、泄泻太过,则损伤脾气、脾阳,导致脾运化水湿功能低下,水湿停滞,形成脾虚湿困证。
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中医助理医师考试中医基础理论知识:脾的病机
中医助理医师考试中医基础理论知识:脾的病机脾的病机1.脾的生理病理特点:脾位于中焦,与胃相表里,主肌肉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外应于腹。
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并能统摄血液的运行。
脾主升清,喜燥恶湿。
脾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饮食水谷运化机能减退,血液的生成和运行障碍,以及水液代谢失调等。
脾气亏虚为脾的基本病理变化,但脾运湿而恶湿,脾虚则生湿,湿盛又易困脾,故脾虚湿盛为脾病的病理特点。
2.脾的基本病理变化:脾为太阴湿土,脾的功能以脾的阳气为之主,故脾的运化功能障碍,主要是由于脾的阳气虚损,失于升清,运化无权所致。
脾的统血功能,实际上是脾的阳气固摄作用的体现。
故脾的病理变化以脾之阳气失调为主。
(1)脾阳(气)失调:脾的阳气失调主要表现在脾气虚损、脾阳虚衰及水湿中阻等几个方面。
①脾气虚弱:脾气虚弱又称脾气虚。
脾胃虚弱,脾气不足,中气不足。
凡饮食不节,或过服消导克伐之剂,以及情志失和,思虑太过,或禀赋素虚,或过于劳倦,或久病失养,皆可损伤脾气,使其运化水谷、运化水湿,以及化生气血的功能减退,从而导致脾气虚衰。
脾气虚的病机特点,系以脾脏本身的运化功能衰退,即脾失健运为主,多表现为消化吸收能力减弱,水谷饮食精微之输布和气血化生能力不足等谷气不足和后天精气亏乏的病理改变,所以,单纯脾气虚弱,一般来说,可视为慢性消化吸收机能减退的综合病理表现。
脾气虚弱可以引起如下病理变化:其一,消化吸收功能减退。
脾气虚弱,运化无权,则食欲不振、纳食不化、腹胀便溏,或轻度浮肿,谓之脾失健运。
其二,气血双亏。
脾失健运,化源不足,可现面黄肌瘦,少气懒言,四肢倦怠乏力等全身气血不足之候。
其三,中气下陷。
脾气升举无力,甚至下陷,则为中气下陷或称气虚下陷。
脾气不升,可见眩晕体倦、内脏下垂、久泄脱肛、便意频数、小便淋漓难尽等。
其四,脾不统血。
脾气虚不能统摄血液,则可出现便血、月经淋漓不断或忽然大下、月经过多、肌衄等各种慢性出血现象,称为脾不统血。
中医内科摘要。
感冒:风寒束肺:辛温解表。
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
风热犯肺:辛凉解表。
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
前方解毒,后方解表。
暑湿伤表:清暑祛湿解表。
新加香薷饮。
气虚感冒:益气解表。
参苏饮。
阴虚感冒:滋阴解表。
加减葳蕤汤。
阳虚感冒:助阳解表。
再造散。
咳嗽: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三拗汤、止嗽散。
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桑菊饮。
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桑杏汤。
痰湿蕴肺:燥湿化痰,理气止咳。
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
痰热郁肺:清热肃降,豁痰止咳。
清金化痰汤。
肝火犯肺:清肺泄肝,顺气降火。
黛蛤散合加减泻白散。
肺阴亏虚:滋阴润肺,化痰止咳。
沙参麦冬汤。
哮病:冷哮:宣肺散寒,化痰平喘。
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
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
定喘汤、越婢加半夏汤。
(有表用后方)寒包热哮:解表散寒,清化痰热。
小青龙加石膏汤(表寒为主),厚朴麻黄汤。
风痰哮:祛风涤痰,降气平喘。
三子养亲汤。
虚哮证:补肺纳肾,降气化痰。
平喘固本汤。
喘脱危证:补肺纳肾,扶正固脱。
回阳急救汤、生脉饮。
肺脾气虚:健脾益气,补土生金。
六君子汤。
肺肾两虚:补肺益肾。
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
河车大造丸。
喘证:风寒壅肺:宣肺散寒。
麻黄汤合华盖散。
表寒肺热:解表清里,化痰平喘。
麻杏石甘汤。
痰热郁肺:清热化痰,宣肺平喘。
桑白皮汤。
痰浊阻肺:祛痰降逆,宣肺平喘。
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肺气郁痹:开郁降气平喘。
五磨饮子。
肺气虚耗:补肺益气养阴。
生脉散合补肺汤。
肾虚不纳:补肾纳气。
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
正虚喘脱:扶阳固脱,镇摄肾亏。
参附汤送黑锡丹。
肺胀:痰浊壅肺:化痰降气,健脾益肺。
苏子降气汤(上盛下虚)合三子养亲汤(偏降)。
表寒里饮小青龙汤。
痰热郁肺:越婢加半夏汤或桑白皮汤。
痰蒙神窍:涤痰,开窍,息风。
涤痰汤。
阳虚水泛:温肾健脾,化饮利水。
真武汤合五苓散。
肺肾气虚:补肺纳肾,降气平喘。
平喘固本汤合补肺汤。
肺痈:初期:疏风散热,清肺化痰。
银翘散。
成痈期:清肺解毒,化瘀消痈。
脾胃虚弱如何通过中药调理来改善
脾胃虚弱如何通过中药调理来改善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脾胃虚弱会给身体带来诸多不适,如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胀、腹泻、乏力等。
在中医理论中,脾胃虚弱有多种分型,调理方法也因人而异。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探讨一下脾胃虚弱如何通过中药调理来改善。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脾胃虚弱的常见类型。
脾胃虚弱主要分为脾气虚、脾阳虚、胃阴虚和脾胃虚寒等。
脾气虚是脾胃虚弱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类型,主要表现为食少、腹胀、便溏、神疲乏力、少气懒言等。
针对脾气虚,常用的中药方剂有四君子汤。
四君子汤由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组成。
人参大补元气,白术健脾燥湿,茯苓利水渗湿,炙甘草调和诸药。
这四味药合用,共奏益气健脾之功。
脾阳虚则在脾气虚的基础上,出现了畏寒肢冷、脘腹冷痛、喜温喜按等症状。
调理脾阳虚,可用理中丸。
理中丸由人参、干姜、白术、炙甘草组成。
其中干姜温中散寒,为君药;人参大补元气,白术健脾燥湿,炙甘草调和诸药。
全方有温中祛寒、补气健脾之效。
胃阴虚的表现为胃脘隐痛、饥不欲食、口燥咽干、干呕呃逆等。
对于胃阴虚,一贯煎是常用的方剂。
一贯煎由北沙参、麦冬、当归、生地黄、枸杞子、川楝子组成。
其中北沙参、麦冬、生地黄、枸杞子滋阴养胃,当归养血和肝,川楝子疏泄肝气。
诸药合用,滋阴疏肝,养胃生津。
脾胃虚寒常见于胃脘冷痛、得温则减、呕吐清水、食少便溏等症状。
此时可选用黄芪建中汤。
黄芪建中汤由黄芪、桂枝、白芍、生姜、大枣、饴糖组成。
方中黄芪补中益气,桂枝温阳散寒,白芍缓急止痛,生姜、大枣调和脾胃,饴糖温中补虚。
全方温中补气,和里缓急。
除了上述方剂,还有许多单味中药也具有调理脾胃虚弱的作用。
白术,味苦、甘,性温。
归脾、胃经。
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的功效。
常用于治疗脾气虚弱所致的食少、腹胀、便溏等。
山药,味甘,性平。
归脾、肺、肾经。
具有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的作用。
对于脾胃虚弱、食少便溏、虚劳咳嗽等有一定的调理效果。
茯苓,味甘、淡,性平。
脾胃辩证
脾胃辩证【要点精讲】(一)脾胃概述1脾①生理功能脾主运化:运化水谷;运化水液脾主升清脾主统血②病理状态运化功能减弱运化水谷↓:消化功能↓食少,腹胀,便溏运化水液↓:浮肿,水湿痰饮清阳不升:头晕,困重;湿困;气陷,内脏下垂脾不统血:出血③主要症候虚证脾气虚脾气虚脾虚气陷脾不统血脾阳虚实证:寒湿,湿热2 胃①生理功能:仓廪之官,水谷之海,主受纳腐熟水谷②病理状态及主要症候:虚—胃气虚、胃阴虚、胃阳虚实—寒饮停胃、胃热炽盛、食滞胃脘、气滞胃脘(二)证型分析一脾病辨证1 虚证①脾气虚证●涵义:指脾气不足,运化失职,以食少、腹胀、便溏及气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病因病机:A寒湿侵袭,饮食不节损伤脾土B劳倦过度,忧思日久,吐泻太过C禀赋、年老、大病脾虚失养●临床表现:A脾虚水谷不运:纳少腹胀,食后尤甚;便溏;面色萎黄B水湿不化:浮肿,肥胖C气虚:形瘦倦怠●辨证要点:纳少,腹胀,便溏以及气虚症候②脾虚气陷证●涵义:指脾气虚弱,中气下陷,以脘腹重坠,内脏下垂及气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
又名脾[中]气下陷证。
●病因病机:A脾气虚进一步发展;B久泄久痢、劳累太过损伤脾气、清阳下陷C妇女孕产过多、产后失调●临床表现: A脾气虚:神疲乏力,气短懒言,纳呆B下陷:头晕;坠胀感;内脏下垂C二便:便意频数、久泻不止;小便浑浊●辨证要点:脾气虚症候以及脾气下陷所致的以脘腹重坠,内脏下垂为主要表现的症候③脾不统血证●涵义:指脾气虚弱,不能统摄血行,以各种慢性出血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
又名脾[气]不摄血证。
●病因病机: A脾气虚进一步发展B劳倦过度,损伤脾气统血无权●临床表现:A脾气虚:神疲乏力,气短懒言B慢性出血:口鼻、皮肤、二便、月经日久→气血两虚:面色萎黄、舌淡,脉细无力●辨证要点:脾气虚(或气血两虚)症候以及慢性出血④脾阳虚证●涵义:指脾阳虚衰,失于温运,阴寒内生,以食少、腹胀腹痛、便溏等为主要表现的虚寒证候。
又名脾虚寒证。
太阴病_精品文档
【病因病机】脾气素虚,复感风寒或误下损伤 中阳,而表邪不解。
【诊断要点】脉浮,发热恶寒,纳差,便溏。
29
【鉴别诊断】
太阳中风证 太阴兼表证
感 受 风 寒 之 脉 浮 发热恶寒
病机 症状
卫失固密,营阴外泄 中阳不足,风寒外束 汗出,头项强痛 纳差,便溏,神疲乏力
30
【辨证思路】 1、首辨是否有外感表证:发热恶风寒,脉
23
【治疗措施】调和阴阳,疏络活血。 1、病情轻者:用桂枝加芍药汤,以桂枝汤调
和中焦阴阳,加重芍药用量以理脾和营,缓急 止痛。《本草思辨录》“芍药抑木疏土而破结, 故为腹痛专药”。 2、病情较重,出现大实痛者:用桂枝加大黄 汤。即在桂枝加芍药汤的基础上再加大黄。
24
三、太阴病兼表证
【概述】 1、概念:指中阳不足,感受外邪或本在太
2、肺(功能在太阳):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 朝百脉而主治节,为相傅之官,以,下络大肠,还循胃口,
为十二正经之始。 足太阴脾经接足阳明胃经,起于大趾之端,过
大腹。
其经络通过别络与足阳明胃经与手阳明大肠经 相表里。
3
二、太阴病理 (一)成因
12
【临床表现】腹满腹痛,食不下,呕吐,下利, 口不渴(手足自温),神疲乏力,舌苔白厚腻 或水滑,脉濡弱或迟缓。
13
证候分析(虚则太阴,实则阳明,轻则太阴,重则少阴):
脾阳不足
运化失职 寒湿内生 鼓动无力
不能化谷 不能化水 寒湿中阻 升降失常
脾络不和 寒湿弥漫
水湿中阻
食不下 腹满
清气下陷
下利
若治疗得当,脾阳恢复——病愈。
太阴病过用温补,或寒湿久郁化热,阳复太过,转 属阳明。
脾虚湿气重怎么调理
脾虚湿气重怎么调理脾虚湿气重是一种常见的中医辨证类型,主要以脾阳虚、脾湿为主要病机,表现为疲乏无力、胸腹胀满、食欲不振、口黏腻等症状。
调理脾虚湿气重需要综合运用中医药、饮食调理和生活习惯等多方面的方法,下面将详细介绍。
一、中医药调理方法:1. 温补脾阳:中医经典方剂如理中丸、香砂六君子汤等可用来温补脾阳,增加脾胃的消化功能。
2. 祛湿利水:可以选用独活寄生汤、苓桂术甘汤等方剂来祛湿利水,促进湿气的排出。
3. 健脾消食:常用的健脾消食方剂有六君子汤、保和丸等,有助于促进消化吸收和改善食欲不振的症状。
4. 理气行滞:适用于胸腹胀满等症状,可选择行气药物如砂仁、陈皮等。
5. 调理肝气:肝属木,脾属土,肝气郁结会导致脾失健运,所以通过调理肝气可以间接改善脾虚湿气重的状况,常用的方法有舒肝活血汤等。
二、饮食调理方法:1. 饮食宜清淡:避免油腻、辛辣和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脾胃负担。
2. 避免冷饮:冷饮会伤害脾胃阳气,所以尽量避免或减少饮用冷饮。
3. 合理分配饮食:每餐可以适量摄入五谷杂粮、蔬菜、水果等,保持饮食平衡。
4. 增加粗粮摄入:粗粮富含纤维素,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改善脾胃功能。
5. 注意饮食习惯:宜慢咀嚼细嚼慢咽,不宜暴饮暴食或过度饱食,避免吃零食和高糖食物。
三、生活习惯调理方法:1. 定时作息: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 适量运动:适量的锻炼有助于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和代谢功能,但要避免过度疲劳。
3. 改善精神状态:情绪波动会影响脾胃功能,所以要保持心情愉快,避免过度紧张或焦虑。
4. 合理用药:严重脾虚湿气重者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避免滥用或乱用药物。
综上所述,脾虚湿气重的调理需要综合运用中医药、饮食调理和生活习惯等多方面的方法。
在进行调理时,我们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方法,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调理,以达到改善身体状况的目的。
同时,调理过程需要坚持,并注重调理的全面性和系统性,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辨脾病证候
脾胃功能 失调
运化失司 胃气上逆
土壅木郁
脘痞或痛,纳少便溏 泛恶欲呕
面目肌肤发黄
寒湿 困扰
阳气被遏,温化失司 肢体浮肿,小便短少
寒湿下注,带脉失约 妇女白带量多
寒湿重浊,阻遏清阳
头身困重
口淡不渴,舌体胖,苔白滑或白腻 脉缓弱或沉细为寒湿内盛之象
辨证要点:脾胃纳运功能障碍及寒湿内盛。
湿热蕴脾证
湿热蕴脾证是指由于湿热内蕴中焦,脾胃纳运失职所
气虚机 体功能 低下
不能充养机体 面部失荣 宗气亦虚
肢体倦怠,形体消瘦 面色萎黄 少气懒言
舌淡苔白,脉虚弱脾气虚弱之征
辨证要点:纳呆,腹胀,便溏与气虚症状并见
脾虚气陷证
脾虚气陷证是指脾气不足,运化失职所表现的证候。
脾虚 升举无力
内脏失于固托 清气下陷
脘腹重坠作胀,食后更甚
肛门重坠,或久泄不止 甚或脱肛,或子宫下垂
寒邪伤阳 津血凝滞
恶寒肢冷,口淡不渴,面白 或青,苔白润脉弦或沉紧
辨证要点:脘腹冷痛,发病急剧与实寒症状并见。
类证鉴别:胃阳虚证与寒滞胃肠证
食滞胃肠证
饮食停滞胃肠,以脘腹胀满疼痛,呕泻酸馊腐臭为主
症的证候。
食滞胃肠 气失和降
脘腹胀满疼痛拒按
食阻气机,通 降、传导失职
食积于内 拒于受纳 食滞肠道 阻塞气机
舌红苔黄,脉滑数为火热内盛之象
辨证要点:胃脘灼痛拒按,消谷善饥与实热见症并见。
类证鉴别:胃阴虚证与胃热炽盛证
寒饮停胃证
寒饮停胃证:是指寒饮停积于胃,胃失和降,以脘腹痞 胀、胃中有振水声、呕吐清水等为主要表现的症候。
寒饮停胃 胃失和降
气机阻滞 胃气上逆
脘腹痞胀
五脏六腑阴阳失调的症状与药物治疗
寒湿型体质的表现有:畏寒、肢冷、腹胀、大便清稀、身体酸重、浮肿、头晕、没精神、易感冒等等。
平时多运动,多吃一些辛辣、利水食物如生姜、五香粉、丝瓜、冬瓜、山药等等,有利于改善身体寒湿的症状。
如果用中药方,应选用温肾利水的方剂。
方如金匮肾气丸、附子理中丸、茯苓四逆汤等等。
五脏六腑阴阳失调的症状与药物治疗1.肺阴虚症状:两颧骨红赤,潮热盗汗,五心烦热,鼻咽干燥,干咳少痰,声音嘶哑,舌红少津,苔薄或无,脉象细数治疗原则:养阴清肺常用药物:生地,沙参,麦冬,元参,玉竹,芦根,杏仁,瓜篓,桔红中成药:养阴清肺丸,贝母二冬膏2.肺气虚的症状:面色剐白,精神萎靡,咳喘无力,声音低微。
自汗多汗,气短懒言,甚则息微,呼吸短浅,凉汗淋漓,舌苔淡薄,脉象虚软。
治疗原则:益气固脱,收敛肺气常用药物:人参,白术,茯苓,五味子,川贝母常用中成药:补中益气丸1.脾胃阴虚的症状:口干舌噪,齿噪津少,脘腹涨满,或见热痛,心中嘈杂,饥不欲食,干呕欲吐,反胃呃逆,舌质红赤,苔黄而干或光无苔,脉象细数治疗原则:养阴扶脾,清热益胃常用药物:沙参,麦冬,玉竹,白扁豆,梗米,糯米,知母,元参,莲米常用中成药:玉泉丸2.脾胃气虚的症状:形体消瘦,面色萎黄,气短懒言,倦怠无力,四肢发软,不思饮食,腹胀,唇淡不荣,大便糖泻,内脏下垂,舌质胖大,脉象虚弱治疗原则:补中益气,健脾养胃常用药物:人参,白术,茯苓,党参,黄芪,大枣,淮山药,炙甘草常用中草药:香砂养胃丸,人参健脾丸,补中益气丸1.心阴血虚症状:形体消瘦,心慌气短,心烦易惊,头昏眼花,健忘失眠,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舌淡少津,脉象细弱治疗原则:养阴清热,宁心安神常用药物:当归,川穹,白芍,地黄,麦冬,玉竹,丹参,枣仁,夜交藤,合欢皮中成药:香砂安神丸,归脾丸,天王补心丹2.心阳气虚症状:面色苍白,心慌气短,心胸憋闷,胸弊背冷,畏寒喜稳,自汗多汗,甚则面色惨白,神识恍惚,冷汗淋漓,呼吸短浅,四肢厥冷,舌质淡而胖,舌苔白润,脉象细弱,甚至脉结代,脉律不整治疗原则:益气扶阳,补心安神常用药物:人参,党参,黄芪,白术,五味子,茯神,附子,肉桂1.肾阴虚症状:头昏耳鸣,听力减退,牙齿动摇,毛发枯萎,腰脊酸痛,嘲热盗汗,口燥咽干,梦遗滑精,舌质红赤,脉象沉细常用药物:熟地,山茱萸,淮山药,牡丹皮,茯苓,泽泻,桑棋子,枸杞子,炙龟板,知母,黄柏,憋甲中成药:六味地黄丸,左归丸,知柏地黄丸2.肾阴虚症状:畏寒怕冷,腰膝酸冷,深疲易倦,小便清长,夜尿频多,遗尿失禁,尿后余沥,性欲减退,阳痿早泄,遗精难育,宫寒不孕,舌质淡而胖,脉象虚弱治疗原则:稳肾扶阳,填精补髓常用药物;熟地,枸杞,肉苁蓉,免丝子,金缨子,仙灵脾,锁阳,肉桂,附子,五味子,鹿角胶,杜仲中成药:金匾肾气丸,河车大造丸,有归丸1.肝阴血虚症状:两肋疼痛,性急易燥,视物不清,眼干涩,肌肉跳动,爪甲枯薄,关节酸软,肢体麻木,舌红而瘦,苔黄少津,脉象玄细治疗原则:滋阴养血,补肝调肝常用药物:沙参,麦冬,当归,地黄,枸杞,五味子,白芍,酸枣仁,木瓜,川茧子,猪肝,鸡肝,羊肝心是脏腑中最重要的脏器,被尊称为"君主之官"。
胃阳不足,湿阻气滞所致的原因
胃阳不足,湿阻气滞所致的原因
在中医理论中,胃阳不足、湿阻气滞是一种病理状况,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
以下是可能导致这种情况的一些原因:
饮食不当:过食生冷、寒凉的食物,或者长期饮食不规律,可能损伤胃阳。
气候湿寒:长期处于湿寒的环境中,比如潮湿的天气,可能导致湿阻气滞。
情绪不稳:情绪波动大、长期情绪抑郁、忧虑等不良情绪可能影响脏腑功能,包括胃阳的正常运转。
寒冷环境:长时间暴露在寒冷的环境中,尤其是胃脏部位,可能导致胃阳不足。
饮水过多:过量饮水可能冲淡胃液,影响胃阳的功能。
脾胃虚弱:脾胃是消化吸收的关键器官,如果脾胃功能本身就不足,可能导致湿阻气滞。
长期慢性病:慢性病、消耗性疾病可能导致体质虚弱,进而影
响胃阳的正常运作。
体质因素:个体体质差异也可能导致一些人更容易出现胃阳不足、湿阻气滞的情况。
在中医的治疗中,针对这种状况,医生可能会采取调理饮食、调节情绪、使用中草药等综合治疗的方式,以恢复正常的脏腑功能。
然而,在考虑治疗前,最好咨询专业中医医生的建议,以确保对症下药。
考研中医综合-脏腑辨证(一)
中医综合-脏腑辨证(一)(总分:87.50,做题时间:90分钟)一、A型题(总题数:21,分数:31.50)1.心血虚证与肝血虚证的主要鉴别症状是∙A.面色萎黄∙B.唇睑淡白∙C.月经量少∙D.舌质淡白∙E.脉细无力(分数:1.50)A.B.C. √D.E.解析:[解析] 肝血不足,冲任空虚故月经量少;其余选项是血虚证的一般特征,心、肝均可见。
2.头晕目眩,口苦,呕恶,烦躁不寐,惊悸不宁,胸闷喜太息,苔黄腻,脉弦滑,可诊为∙A.胆郁痰扰∙B.脾胃湿热∙C.肝胆湿热∙D.肝火上炎∙E.心肾不交(分数:1.50)A. √B.C.D.E.解析:[解析] 惊悸不宁、口苦病在胆,烦躁不寐、苔黄腻脉滑为痰热内盛,故为胆郁痰扰。
3.胸背彻痛剧烈,主要是由于∙A.痰浊阻肺∙B.痰热蕴肺∙C.心血不足∙D.心脉闭塞(分数:1.50)A.B.C.D. √解析:[解析] 胸痛彻背,背痛彻胸是心脉痹阻的典型表现。
4.下列证候中,不出现耳鸣的是∙A.肝火炽盛证∙B.寒滞肝脉证∙C.肾精不足证∙D.肝阳上亢证(分数:1.50)A.B. √C.D.解析:[解析] 肝胆火盛循经上攻,或肾精不足耳窍失充,或肝肾阴虚肝阳上亢均可导致耳鸣。
5.形寒肢冷,脘腹冷痛,纳呆呕恶,大便稀溏,肢体浮肿,腰膝酸软,舌淡苔白滑,此证属于∙A.脾气虚∙B.脾阳虚∙C.脾肾阳虚∙D.寒湿困脾∙E.寒滞胃肠(分数:1.50)A.B.C. √D.E.解析:[解析] 形寒肢冷舌淡苔白滑为寒象,脘腹冷痛纳呆便溏病在脾胃,浮肿腰膝酸软病位在肾。
6.眩晕与下列哪项并见,对诊断肝血虚证最有意义∙A.面白舌淡∙B.心悸脉细∙C.胁肋隐痛∙D.肢体麻木(分数:1.50)A.B.C.D. √解析:[解析] 肝在体为筋,肝血虚,筋脉失于濡养故见肢体麻木。
7.下列哪项是心气虚证与心阳虚证的共同症状∙A.心悸旺忡∙B.畏寒肢冷∙C.心痛入夜加剧∙D.舌淡胖,苔白滑∙E.脉沉迟无力(分数:1.50)A. √B.C.D.E.解析:[解析] 心阳虚是在心气虚基础上出现寒象,其余选项都是阳虚寒象,只有A是两者共有。
传统中医调理怎样治疗脾胃虚弱
传统中医调理怎样治疗脾胃虚弱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饮食结构也在不断地发生改变。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大部分的人们会出现脾胃问题,从而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由于出现食欲不振或者食欲不良的情况,从而导致体重不明原因的减轻。
脾胃功能出现问题在中医术语中又被称为脾胃虚弱。
多数人们会因脾胃虚弱而诱发身体相应的一系列的疾病发生,因此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
随着中医事业不断的发展和进步,人们逐渐对中医有了全新的认识和了解,通过传统中医调理方法治疗脾胃虚弱也被更多的患者所接受和使用,并且,此治疗方法在临床中也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和成绩。
一、脾胃虚弱(一)什么是脾胃虚弱脾胃虚弱一词主要来源于中医学的名词术语。
在中医角度,所谓的脾胃虚弱则为脾气虚、脾阳虚以及胃气虚和胃阳虚的情况,同时中医认为,脾胃虚弱主要的诱因,为饮食不节、劳累过度、年老体衰以及大病初愈等情况,还有部分患者是因为慢性疾病所诱发出现脾胃虚弱症状。
由于以上众多的诱因会在不同时期消耗患者脾胃的气血功能,从而导致患者脾胃气血不足、亏损等症状。
致使患者脾胃功能不断减弱,以至于失去调节功能,从而使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
(二)脾胃虚弱的临床症状脾胃虚弱在临床中主要变现为患病周期时间较长,腹泻程度时轻时重,大便多成水样,色淡且无臭味,同时便中还会存在未进行消化的食物残渣。
部分患者会在进食后即刻出现腹泻的情况,同时,饮食过度者还会出现腹部胀气等情况。
脾胃虚弱者整体则表现为面色发黄,舌苔薄白以及脉象虚弱无力等情况。
当患者长期处于脾胃虚弱的情况之下,身体的新陈代谢功能减弱,内分泌功能出现紊乱,同时,身体的各项机能平衡会被严重的破坏,从而导致一系列相应疾病的发生。
二、传统中医调理如何治疗脾胃虚弱(一)药物治疗脾胃虚弱者可以在中医的指导下进行中药治疗,酌情用药,根据患者病情在进行适当的调整中草药的搭配。
其中对于脾胃气虚的患者,因其主要的症状表现为逆食、胃部胀痛、大便溏泻、面色发黄,因此,可使用香砂养胃丸以及参苓白术散。
补脾胃去寒湿中药方有什么呢
补脾胃去寒湿中药方有什么呢很多女人在秋冬季节都会出现手脚冰凉的现象。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这都是属于湿寒的一种症状。
下面由店铺给大家介绍补脾胃去寒湿中药方吧,仅供大家参考。
补脾胃去寒湿的中药方益母草、丹参、川芎、郁金、赤芍、桃仁、红花、当归、延胡索、三棱、莪术、刘寄奴、水蛭可降全血度。
乳香、没药、三棱、莪水、桃仁、山楂、郁金、刘寄奴可降血液粘滞性。
川芎、红花、五灵脂可降低血小板黏附性。
当归、川芎、赤芍、红花、刘寄奴可降低血小板聚集性。
补脾胃去寒湿的护理工作第一是头部头为“诸阳之会”,突遭雨淋或冬季不戴帽子,寒湿就会侵袭头部,出现头痛、头昏、头部沉重的感觉。
晚上洗头后湿着头发睡觉,寒邪也容易侵入,所以一定要擦干晾干或用吹风机吹干后再入睡。
第二是肩颈背部此处受寒日久,可引起颈椎病、肩周炎、背痛等病症。
经常按摩大椎穴可振奋阳气。
最简便的方法是两掌心搓热捂在大椎穴(低头时颈后突起最高点的凹陷处);或者在洗澡时调高水温,用热水冲大椎穴五六分钟。
天冷外出最好戴上围巾,穿个坎肩。
第三是口鼻冷饮会把寒气带入胃部,胃寒则易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鼻是空气进出的通道,寒气可以随呼吸侵入肺部,导致寒痰咳嗽等症。
第四是腰腹和前胸腰部有命门穴,受寒会引起腰痛;腹部有神阙穴(即肚脐);前胸有膻中穴,长期寒瘀可致乳腺结节等症。
女性穿衣露脐会导致腹泻、痛经、不孕等病症。
第五是腿脚中医常讲,“寒从足下生,病从寒中来”,一些人喜欢光着腿、穿凉鞋,甚至秋冬还不穿袜子,很容易诱发老寒腿、膝关节炎等。
建议平时多用热水泡脚,还可以在水中放一些生姜、花椒、干辣椒,以促进腿脚的血液循环。
足部特别怕冷的人,睡觉时不妨穿上袜子。
补脾胃去寒湿的食疗法茯苓粥茯苓粉20克,粳米100克,盐、生姜粒少许。
粳米淘净。
粳米、茯苓粉放入锅,加水适量,用武火烧沸,转用文火熬至糜烂,再加盐、生姜粒,搅匀即成。
每日2次,早晚餐用。
能健脾祛湿。
冬瓜粥冬瓜100克,粳米100克。
治疗脾虚湿气大的中药方子
治疗脾虚湿气大的中药方子
以下是治疗脾虚湿气大的中药方子:
脾虚湿气大是中医常见的证候,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腹胀、大便稀溏、肢体困倦等症状。
以下是一个治疗脾虚湿气大的中药方子:
**参苓白术散**
组成: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山药、白扁豆、莲子肉、薏苡仁、砂仁、桔梗。
功效: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主治:脾虚湿盛证。
症见饮食不化,胸脘痞闷,肠鸣泄泻,四肢乏力,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腻,脉虚缓。
方解:方中党参、白术、茯苓益气健脾渗湿为君;山药、莲子肉助君药以健脾益气,兼能止泻,白扁豆、薏苡仁助白术、茯苓以健脾渗湿,均为臣药;砂仁醒脾和胃,行气化滞,为佐药;桔梗宣肺利气,通调水道,又能载药上行,以益肺气,为佐使药。
炙甘草健脾和中,调和诸药,为使药。
注意事项:本方为健脾渗湿止泻的常用方,脾虚湿盛证以泄泻为主者尤为适宜。
若湿热泄泻者,禁用本方。
以上方子仅供参考,具体情况需要根据个人体质和病情进行调整。
在使用中药方子之前,建议先咨询专业的中医医师,以确保安全和有效性。
寒湿阻滞的治疗原则
寒湿阻滞的治疗原则
寒湿阻滞的治疗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温阳散寒:使用温热的药物,以祛除体内寒湿之气,恢复阳气。
常用的药物包括附子、干姜、肉桂等。
2. 祛湿利水:使用利尿、利湿的药物,以排出体内多余的水分和湿气。
常用的药物包括茯苓、泽泻、车前子等。
3. 健脾益气:通过调理脾胃,增强脾胃的运化功能,促进气血的生成和运行,从而改善寒湿阻滞的症状。
常用的药物包括党参、白术、黄芪等。
4. 行气活血:通过调理气血,促进气血的流通,从而改善寒湿阻滞的症状。
常用的药物包括当归、川芎、赤芍等。
5. 综合治疗:根据具体情况,结合针灸、按摩、拔罐等中医治疗方法,以及适当的运动和饮食调理,综合治疗寒湿阻滞的症状。
需要注意的是,治疗寒湿阻滞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包括体质、年龄、性别等因素,以及是否有其他慢性疾病等。
因此,在治疗前最好咨询专业医生或中医师的建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脾气虚弱,寒湿中阻,去寒湿、键脾的药:
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党参15克,白术10克,茯苓30克,陈皮10克,法半夏10克,木香10克,砂仁10克,炙甘草10克,薏米30克,山药30克,桂枝6克,生姜三片,大枣8枚。
水煎服,每日一剂,早晚服用。
白术(炒)25克干姜12克党参25克甘草(炙)9克茯苓15克水煎服。
寒多者,加桂枝15克气郁加陈皮12克枳壳12克
脾气虚弱,寒湿中阻最对证的就是归脾丸和理中丸
祛湿比较好的汤药的是参苓白术散了可以适当加减药物来对应寒湿困脾合上平胃散
人参6茯苓20白术15陈皮12莲子12甘草10山药15砂仁9苍术9厚朴6升麻3黄芪12
中气下陷:
病证名,简称下陷。
多指脾气虚以致组织弛缓不收、脏器松弛导致脱垂一类病证。
脾居中焦,其气主升,若饮食劳倦伤脾,或久病损脾,皆可致脾阳虚陷,升提失司。
多见于脱肛、久泻、子宫脱垂及小儿囟陷等。
治宜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化湿药适用于:脾为湿困的腕腹痞满,呕吐泛酸,大便溏薄,食少体倦,舌苔白腻,或湿热困脾的
口甘多延等。
配伍方法:寒湿者配温里散寒药
湿热者配清热燥湿药
或者配行气药
注意:阴虚血燥及气虚者慎用
不宜久煎
寒湿淤阻,阳气不通:党参30克茯苓12克炒白术10克羌活10克泽泻10克川芎7克熟地10克细辛5克肉桂10克制川乌10克川牛膝10克杜仲10克威灵仙10克狗脊10克川断10克独活10克桑寄生10克
水煎服一天一副早晚各服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