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比赫尔巴特与杜威的教育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比赫尔巴特与杜威的教育思想
赫尔巴特与杜威二人对于教育界的影响是有目共睹的,他们提出的教育思想对于整个教育界而言都是一笔财富。
二人对于教育的理解及有共同点,也有分歧。
对他们教育思想的研究对于我们理解教育这个概念有着深远的意义。
首先我们先了解下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约翰.菲力德利赫.赫尔巴特是近代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出生在一个律师家庭,从小受到了严格的家庭教育,同时也广泛接受了各种新的思想。
1806年著《普通教育》,并在哥尼斯堡大学创办第一所教育研究所。
非凡的个人经验注定他在教育思想上必定有大的作为。
赫尔巴特是近代第一个试图把教育建立为一门科学的人。
古代社会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及后来的夸美纽斯、洛克、卢梭、裴斯泰洛奇等人,都曾提出过自己的教育体系。
但都没有形成科学规律的形式。
赫尔巴特试图在伦理学的基础上建立教育目的论,在心理学基础上建立教育方法论;他不仅指明了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指出了它同其他学科的相互关系,而且提出了科学的术语、定义和分类。
赫尔巴特教学理论是基于他的心理学,称之为“统觉联合论”。
他认为心灵原始是一无所有,只是接受外界印象的受容器。
我们内省了解的,只是一些感觉、愿望和观念。
心灵作用首先靠与外界接触,而后产生种种统觉;各种统觉联合心灵作用的种种,这些统觉的互相联合或排斥,有一定的机械性。
他甚至用数学公式来说明心灵作用的现象,以奠定近代教育科学化的基础。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是建设心灵或培养品德的过程,而建设心灵的原料是教材与课程。
他主张教材应包括两种知识:第一种知识是与外界事物接触的知识,从物体本身、力量性质和自然法则推理而来的实证知识。
第一种知识来自与事物接触感觉,就像未进学校的儿童累积了许多感官得来的具体经验;但是这些经验进入学校后就会发现有许多错误,因为这些知识太偏狭,缺乏有系统的推理。
教师要补救这种缺点,应运用两种方法:一是提示学生接触广泛事物,使得到完整而广泛的见识;二是教导学生从这些感官得来的具体经验,经思考和判断的推理,使得到实证的知识。
第二种知识是来自社会关系交互作用的体会。
他认为比第一种知识更重要,因为这是所有智力和道德发展的基础。
这是从个人与个人间的谅解和判断,扩大到对整个社会的广泛谅解,最后到个人和社会共同与神的交互关系。
从历史、文学、语言以及艺术方面的教材可以获得这种知识;他特别强调历史和文学的重要,他主张和文化时代理论相配合。
他认为人类经过不同文化的时代,一个时代比上一时代更进步而且更复杂。
如果要使当代文化更成熟,必须先了解过去的经验。
他说,历史是人类的老师。
而且他认为当代成人社会关系、道德目的和其判断,往往太复杂,与学生生活实际经验脱节。
因此他主张最好让学生阅读历史和过去的文学,比较更简明,而且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阅读过去英雄生平的故事,其生活、行为、和思想都含有启发学生伦理领悟和培养品格的效果。
赫尔巴特主张课程组织应有两种原则:第一种是集中原则,是将学生注意力集中在单一的观念,将意识集中在单一的思想。
他的门徒根据这种原则将课程组织为“核心课程”,即在课程中将所有研究集中在一共同中心科目。
采用集中原则的理由有三:一是课程中所有学科研究范围太广,无法全部均衡顾及。
二是心灵作用统一,因而个人知识也应统一;三是伦理观念是基于心灵作用统一原则。
第二种是相关原则,即使中心科目的每个部分都包括相关科目充分的数据;譬如以研究发现美国新大陆为中心科目,那么有关的历史、地理、绘画、地图、自然、文学和数学等方面均须适当的配合,成为完整的教材。
因为有关教材的配合,使学习更易体会。
赫尔巴特认为道德教育不仅直接影响儿童的心灵,而且能指导他们的感情、愿望和行为,形成他们的性格。
道德教育的方法应该依靠学生已有的美德。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找到学生的善良特征,甚至学坏了的学生的善良特征。
用一个火花燃起另一个火花。
道德教育的方法,他认为包括以下几种:约束学生;限定学生;规定明确的行为规则;使儿童心灵保持“宁静和明朗”;以奖励和谴责去鼓舞儿童的心灵;劝告规律的生活方式,家长要保证儿童合理的生活秩序,同时,还要帮助学生分辨是非,抵制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袭。
赫尔巴特所建立管理儿童的制度曾经广泛地推行着,这种制度的缺点在压抑儿童的创造性,使他们绝对服从成人的权威。
接下来我们来讨论下杜威的教育思想。
约翰·杜威,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实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之一,功能心理学的先驱,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代表。
19世纪流行的是殖民时期沿袭下来的旧教育,再加上19世纪后期从德国传入的赫尔巴特教学方法逐渐刻板化,使得当时的学校陈陈相因,缺乏生气。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是当时传统教育的改造者,是新教育的拓荒者,他提倡从儿童的天性出发,促进儿童的个性发展。
(一)教育即“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教育能传递人类积累的经验,丰富人类经验的内容,增强经验指导生活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而把社会生活维系起来和发展起来。
广义地讲,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与人接触、相互影响、逐步扩大和改进经验,养成道德品质和习得知识技能,就是教育。
由于改造经验必须紧密地和生活结为一体,而且改造经验能够促使个人成长,杜威便总结说“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为“经验改造”。
(二)教育无目的论在杜
威的心中,在不民主、不平等社会中,教育只是外力强加于受教育者的目的的。
在民主的社会中就不同了,应当奉行无目的论。
实则,在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日益激化的年代,杜威很强调教育在改进社会方面的效用,杜威教育目的论的资产阶级性是显而易见的。
(三)“学校即社会”杜威认为人们在社会中参加真实的生活,才是身心成长和改造经验的正当途径。
所以教师要把教授知识的课堂变成儿童活动的乐园,引导儿童积极自愿地投入活动,从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养成品德和获得知识,实现生活、生长和经验的改造。
(四)教学论杜威以教育是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的理论为基础,对教材和教法等课题。
做出和传统观念不同的论述。
1、在教材的选择上,杜威建议“学校科目的相互联系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
具体地讲是学校安排种种作业,把基本的人类事物引进学校里来,作为学校的教材。
2、在教学方法上,杜威主张“从做中学”,他认为儿童不从活动而由听课和读书所获得的知识是虚渺的;(五)道德教育论。
杜威说:“道德是教育的最高和最终的目的。
”“道德过程和教育过程是统一的。
”在杜威看来,德育在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
杜威极力强调道德才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力量。
在实施方面,杜威首先主张“由活动中培养儿童的道德品质”,其次是要求结合智育达到德育的目的。
再则,他很注重教育方法的道德教育作用(六)儿童中心论杜威是在批判旧教育的过程中提出“儿童中心主义”思想的,也就是说,是在“破旧”中“立新”的。
在杜威看来,在传统教育那里,“学校的重心在儿童之外,在教师,在教科书以及你所高兴的任何地方,唯独不在儿童自己即时的本能和活动之中”,教科书“是过去的学问和智慧的主要代表”,而“教师是使学生和教材有效地联系起来的机体,教师是传授知识和技能以及实施行为准则的代言人”。
因而,传统教育的弊病是显而易见的:“传统教学的计划实质上是来自上面的和外部的灌输。
它把成人的标准、教材和方法强加给只是正在逐渐成长而趋于成熟的儿童。
差距是如此之大,所规定的教材、学习和行动的方法,对于儿童的现有能力来说,都是没有关联的。
进过上述对赫尔巴特与杜威的教育思想的了解,我们对于其在教育思想上的异同也有了大致的了解。
首先,我们来分析其共同点。
一、强调教育培养的人为社会发展服务;二、都重视学生的道德教育;三、强调教学阶段,对教学过程进行分析,赫尔巴特提出三阶段说,杜威提出思维五步法或探究五步法。
接着,我们对其不同点也加以论述。
一、教育目的不同。
赫尔巴特强调教育是人未来生活的一种准备;杜威提出教育无目的论。
他反对外在的、固定的、终极的教育目的。
在杜威看来,外在的教育目的是强加的,不能充分考虑儿童的本能与需要;固定的教育目的缺乏灵活性,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具体情况;终极的教育目的是一种
理论上的虚构和假设,因为世界是变动不息的。
“教育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无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
”“教育就是生长;在它自身以外,没有别的目的”。
这就是杜威最著名的教育目的论。
二、教师与学生地位不同。
赫尔巴特强调教师是中心,以教师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杜威提出儿童中心论,整个教育过程中要以儿童为中心,要求尊重儿童的天性;三、课程方面不同。
赫尔巴特强调以系统知识为中心,重视学科学习,忽视学生的生活经验,杜威以其经验论哲学为基础,提出了“做中学”和从经验中学的课程理论。
杜威始终反对把成人和专家们事先编好的教材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而主张以儿童的直接经验为教育的起点。
他强调对直接经验进行组织、抽象和概括。
四、教学方法不同。
赫尔巴特强调教师的讲授,杜威十分推崇这种从做中学或从经验中学习的教学方法。
这种方法强调教学必须考虑儿童本性发展的特点,必须考虑儿童的接受能力和个别差异,教学必须考虑儿和需要,使儿童积极、主动地学习。
五、教学重点不同。
赫尔巴特强调学生会对知识的掌握,杜威非常关注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他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科学思维的方法。
六、教学过程不同。
在教学过程上,杜威依据学生在做中学的认识发展提出了五个阶段的过程:从情境中发现疑难;从疑难中提出问题;作出解决问题的各种假设;推断哪一种假设能解决问题;经过检验来修正假设、获得结论。
它被简明地概括为: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五步,也有人把它叫做五步教学法。
而赫尔巴特试图根据心理学来阐述教学过程,提出了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阶段,揭示了课堂教学的某些规律性。
这一理论对指导和改进教学实践起了积极作用,它也标志着教学过程理论的形成。
赫尔巴特的教学过程理论后来被他学生所发展。
赫尔巴特的教学过程理论,注意运用心理学于教学,重视系统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领导作用,加强了课堂教学并使上课规范化,这都使教学得到改进、质量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