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扶阳讲记》谈附子的临证应用

合集下载

火神派扶阳第一要药——附子(中七)

火神派扶阳第一要药——附子(中七)

火神派扶阳第一要药——附子(中七)(四十二)唐祖宣经验(《名中医论方药》)临床用附子6~30g,常用以下配伍:——配白芍、黄芪、白术、党参、茯苓、当归、桃仁、红花、赤芍、干姜、甘草,治阳虚型脉管炎。

——配桂枝、干姜、白芍、细辛、木通、甘草、川芎、苏木、刘寄奴,治雷诺病。

唐氏认为,凡患肢发凉,扪之冰冷,喜暖恶寒,疼痛时感觉发凉者均为附子应用指征。

(四十三)唐福安经验(《名中医论方药》)临床用附子9~30g,常用以下配伍:——配党参、黄芪、白术、丹参、桂枝、炙甘草、麦冬、茯苓、炮姜、降香,治心气不足、脾阳不振之证。

——配干姜、全瓜蒌、薤白、丹参、桂枝、炙甘草、茯苓,治心阳不足、胸阳痹阻之证。

(四十四)诸方受经验(《名中医论方药》)临床用附子6~15g,常用以下配伍:——配天麻、杜仲、续断、薏苡仁、威灵仙,治腰椎骨质增生性关节炎引起的腰腿痛。

——配黄芪、升麻、泽泻、茯苓、防风、牛膝、白术,治坐骨神经痛,病程久,兼有腿足水肿者。

——配党参、白术、当归、血竭,治创伤骨折急症,疼痛剧烈,脉细弦数,手足冷,神气虚怯欲脱。

(四十五)焦树德经验(《名中医论方药》)临床用附子3~12g,常用以下配伍:——配干姜、人参、山萸肉、炙甘草,治寒厥。

——配防风、羌活、独活、桂枝、威灵仙、薏苡仁、白术、炙甘草,治痛痹。

——配制草乌3g,治尫痹肾虚寒盛证。

(四十六)焦中华经验(《方药传真》)临床用附子10~120g,常用以下配伍:——配肉桂,治阳虚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焦氏认为,凡具肾阳亏虚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附子用量由小及大疗效颇佳。

(四十七)印会河经验(《方药传真》)临床用附子3~30g,常用以下配伍:——配干姜、白术,治阴寒腹泻。

——配茯苓、白术,治阳虚水泛之证。

——配大黄,治慢性肾功能衰竭。

印氏认为,附子的应用指征是脉细,肢凉。

(四十八)王必舜经验(《方药传真》)临床用附子3~30g,常用以下配伍:——配党参、白术、干姜,治脾胃虚寒。

扶阳学派运用附子之经验

扶阳学派运用附子之经验

扶阳学派运用附子之经验目录一、内容概览 (2)1. 扶阳学派的概述 (2)2. 附子的药性与应用 (4)3. 文献综述 (5)二、扶阳学派的理论基础 (6)1. 阳气的重要性 (7)2. 阴阳平衡理论 (8)3. 桂枝汤类方剂的应用 (9)三、附子在扶阳学派中的应用 (10)1. 附子理中丸的临床应用 (11)2. 四逆汤类方剂的临床应用 (12)3. 附子泻心汤的临床应用 (13)上热下寒证 (14)咽喉肿痛 (15)四、扶阳学派运用附子的经验总结 (16)1. 附子的剂量与用法 (17)2. 个体化治疗的策略 (18)3. 配伍其他药物的考虑 (18)4. 注意事项与副作用处理 (19)五、讨论 (21)1. 扶阳学派运用附子的特色与优势 (22)2. 附子在扶阳学派中的地位与影响 (23)3. 对现代中医药发展的启示 (24)六、结论 (25)1. 扶阳学派运用附子的经验总结 (26)2.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27)一、内容概览扶阳学派运用附子的历史背景:分析附子在扶阳学派发展过程中的历史地位,及其随着医学理论发展而不断丰富的应用经验。

附子在扶阳学派的临床应用:详细介绍附子在各种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包括具体病症、治疗方法及效果评估。

附子与其他药物的配合使用:阐述附子与其他药物配伍的原理、方法及其在治疗中的协同作用。

扶阳学派运用附子的经验总结附子在扶阳学派中的独特应用经验,以及历代医家对附子运用的独到见解和贡献。

附子运用的注意事项与风险防控:强调附子运用的安全性,提出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及风险防控措施。

1. 扶阳学派的概述作为中医学领域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这一学派起源于中国古老的阴阳五行学说,强调阴阳平衡在人体健康中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扶阳学派的理论体系中,阳气被赋予了至高无上的地位,被视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当阳气充沛且运行畅通时,人体各项机能得以正常运转,反之则会出现生理功能减退、疾病频发的状况。

扶阳派附子运用规律探讨

扶阳派附子运用规律探讨

扶阳派附子运用规律探讨扶阳派附子运用规律探讨---方证药证研究(转贴)(2011-01-24 17:30:55)扶阳派附子运用规律探讨摘要:探讨扶阳学术,离不开姜桂附,尤其离不开附子。

本文总结了历代医家尤其是扶阳派应用附子的规律,作者从临证实践探讨附子的应用指征,配伍原则等,对附子的运用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善用姜桂附,是扶阳派的标志,探讨扶阳学术,离不开姜桂附,尤其离不开附子。

明?张景岳将附子、人参、熟地与大黄列为“药中四维”,“礼、义、廉、耻”,古为国之四维,意为立国安邦之要,药中四维,即治病保命之要药。

但附子大热,药性竣烈,并且有毒,应用不无顾忌。

如何安全有效的运用附子,最大限度的发挥其功用,就必须熟练掌握附子的药性、应用指征、配伍原则、服用剂量、煎煮方法、毒性及应对方法等:「1」1附子的药性《神农本草经》:附子气味辛温有大毒,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疮,破癥坚,积聚,血瘕,寒湿,痿躄、拘挛、膝病不能行步。

金?刘完素:附子大辛大热、气厚味薄,---无所不至,为诸经引用之药。

《素问病机原病式》金?朱丹溪:气虚热甚者,稍用附子,以行参芪,肥人多湿,亦宜少加附子以行经。

《丹溪心法》金?王好古:附子能导虚热下行,以除冷病,治督脉为病,脊强而厥。

《汤液本草》元?吴绶:附子乃阴症要药,伤寒及一切阴寒急症,急须用之,若待阴极阳竭而用之,已迟矣。

舍参、附不用,将何以救之?《伤寒蕴要》明?戴原礼:附子无干姜不热,得甘草则性缓,得桂枝则补命门。

《证治要诀》明?李时珍:乌附毒药,非病危不用,而补药中少加引导,其功甚捷。

明?虞抟:附子禀雄壮之质,有斩关夺将之气,能引补气药行十二经,追散失之元阳;引补血药入血分,以养不足之真阴;引发散药走腠理,以逐在表之风寒;引温暖药达下焦,去在里之冷湿。

《医学正传》明?缪仲醇:附子性走而不守,入补气药则温中,入补血药则强阴,并能搜逐风湿,为百病之长。

《本草经疏》明?倪朱谟:诸病真阳不足,虚火上升,咽喉不利,饮食不入,服寒药愈甚者,附子乃命门主药,能入其窟穴而招之,引火归原,则浮游之火自熄矣。

扶阳要药论附子

扶阳要药论附子

扶阳要药论附子(二十六)顽固性失眠案——四逆汤加味朱某,女,38岁,农民。

2011年8月18日就诊。

患者有顽固性失眠病史10年余,曾服中西药物,情况时好时坏,始终无法彻底改善,特别是每月经期前后失眠加剧,多方求治不效。

现症见:表情抑郁,情绪低落,无精打采,喜长叹息,气短懒言,畏寒肢冷,时有心胸烦躁,夜晚上床则睡眠不实,通宵难以正常入眠,口苦咽干,大便干结,小便短赤,月经色黯量少,头脑昏沉,舌淡稍胖大、苔薄质稍燥,脉沉弦无力。

证属阳虚肝寒,升降失调。

治宜温阳疏肝,调其升降。

方用四逆汤加味,药用:制附子30g(先煎),炮姜30g,炙甘草30g,白芍40g,升麻10g,柴胡10g,龟板10g,砂仁30g,黄柏10g,栀子6g,乌药10g,益智仁20g,党参30g,磁石30g,生龙牡各30g,丹参30g,三七10g,石菖蒲10g,生麦芽30g。

6剂。

二诊(8月24日):自述服药第1天后,夜晚熟睡,心情舒畅,6天下来,一如常人,数十年未曾有过的感觉,要求巩固治疗。

予上药6剂,隔天服药1剂。

【按语】失眠之病人多伴有焦虑症,焦虑症患者多伴有肝郁之表现,但病人全身却是一派之阳虚症状,这种情况就是典型的阳虚肝郁夹热证。

在治疗上,以四逆汤为主扶阳治根本,同时佐以养肝、柔肝、疏肝、清肝之品,并配合补气安神、镇潜活血之法,对于本病起着很关键的作用。

但扶阳为本,疏肝为辅,佐以配合其他之法,才能符合病情,而临床疗效显著。

(二十七)围绝经期综合征案——桂枝加附子汤高某,女,48岁,本院职工。

2011年8月21日就诊。

患者近2年来月经停止,之后出现阵发性烘热汗出,频繁发作,曾在上海某医院服用中药汤剂30余剂,无明显效果。

现症见:阵发性烘热汗出,每天数十次,面部潮红,汗出之后微恶风寒,背部怕冷,白天无精打采,夜晚难以入眠,梦多易醒,口苦咽干,冬天手脚冰凉,比常人怕冷,舌质红淡略燥,苔薄腻稍燥,脉浮细数、重按无力。

证属阴阳两虚。

治宜协调阴阳。

【引用】扶阳要药附子自述附子最有用亦最难用

【引用】扶阳要药附子自述附子最有用亦最难用

【引用】扶阳要药附子自述附子最有用亦最难用【引用】扶阳要药附子自述附子最有用亦最难用扶阳要药附子自述在天府之国,巴蜀之地,不知从何时起,当地百姓就有用我炖肉及噙食以保健疗病的习惯。

江油为我的故乡,至今街上还将我当土特产卖,色如冰糖,可自用或以馈赠亲友。

每到冬至,几乎家家户户都用我炖狗肉,吃起来我的味道和土豆差不多,嚼着面面的。

我的出生地主要在该地域的江油、彰明、平武、绵阳,广西的安顺为主,陕西及其他省份有散在分布,但以江油和安顺为最好。

可以这么说吧,乌头是我的生母,我是从母体上附生出的,不是“十月怀胎”,也称得上“相依为命”。

母亲和我是田园栽培,近亲草乌为野生,为了与其区分,母亲就叫成了川乌。

还有为了与另一药物白附子有别,我又被叫成了黑附子。

这个白附子与因我的加工法不同而制成的“白附片”不是一回事,切记切记。

我移苗于冬至,收于夏至,每年暑季三伏日是我的出新季节,这与天道的运行一致哦,《易经》中坤应西南,四川地属西南,属坤土最厚的地方,土能够藏火,能够把天道所给的阳气,聚集给我雄厚的热力。

6月中旬至8月上旬采挖后,一身泥的我经药农水洗、煮、切片,水漂及胆巴水浸泡等各种不同炮制工序而分别叫为“盐附子、黑附片、白附片”。

市场上有三种附片销售,即黄附片、黑附片、白附片,以黑、白附片为主,川人常食用的即白附片,是药农将我身上的泥洗净经常规胆巴浸泡、清洗、去皮、晒干后,再用硫磺熏后供人们食用的干杂食品,色白或嫩黄,非常好看,毒性极小,药用也可以。

四川自贡那是有名的盐都,盛产井盐,熬盐后剩的就是胆巴水,性至寒。

《内经》云“阳化气,阴成形”,我的加工炮制就是用它,如制作豆腐成形必须用石膏这大寒至阴之物一样。

过去我的炮制用九蒸九晒,再用胆巴水浸泡,泡了以后用长流水冲洗。

现在的制法我的功用大受影响,尤其是昧着良心的商家,偷漏工序,胆巴水不漂洗净,这时我因胆巴水的影响,则偏寒凉,有毒,再加煎煮时间如果少于2个小时,还可能会出现轻微中毒症状,甚则中毒至死。

扶阳方药实战:掌握这5大类方!

扶阳方药实战:掌握这5大类方!

扶阳方药实战:掌握这5大类方!医品阁 2023-02-19 07:03 发表于广东附子类方□附子应用范围1. 患者神识虽然清楚但精神非常疲惫,经常想睡觉,但睡不熟,呼之即醒,状如朦胧。

也有些患者但见疲惫貌,诉说病情时有气无力,或思维较慢。

2. 比较:以下为实热证石膏证:身热、大汗、烦渴、舌干。

黄连证:身热烦躁、不眠、舌红苔黄腻。

大黄证:身热便秘、舌干焦。

□四逆汤2. 比较3. 吴佩衡阴阳辨证十六字诀阴证:身重恶寒,目瞑嗜卧,声低息短,少气懒言;兼见口润不渴或喜热饮而不多,口气不蒸手。

阳证:身轻恶热,张目不眠,声音洪亮,口气臭粗;又兼见烦渴喜冷饮、口气蒸手。

4. 范中林用四逆汤重视舌象,其舌质多淡或淡红、暗淡,舌体胖或有齿痕,舌苔白腻、灰腻、白滑。

□阴寒体质□四逆加人参汤《伤寒论》加人参均在大汗、大下之后,患者出现脉沈迟、微弱,身体疼痛,舌上干燥、渴感明显等症状。

□真武汤临床上只要有以上二、三项症状,并见以下指征者,可以使用真武汤。

1. 茯苓、白朮是治疗小便不利、浮肿的必用药物。

2. 芍药是治疗腹痛、脚挛急的药物,常与甘草同用。

3. 真武汤证是附子证加小便不利、浮肿、腹痛、腹满等症。

4. 比较□附子泻心汤本方证一方面是腹满、上腹部痞满胀痛、大便不通或里急后重、心烦乱、舌苔黄腻的大黄黄连证;一方面则是恶寒四肢冷,出冷汗,脉沈微弱的附子证。

干姜类方□干姜证谢低下,临床表现为呕吐物、泻下物清稀无臭,痰液如水样,患者恶寒喜热,面色青黄,肢冷身寒,声低气微,舌淡白,苔白腻。

2. 比较:3. 干姜舌临床诊断意义大。

□理中汤1. 甘草干姜汤:治疗里寒证的烦躁、吐逆、及肺中冷、眩晕、多涎唾。

2. 附子理中汤:加附子,治理中汤证兼见四肢厥冷、精神萎靡、脉为弱者。

3. 连理汤:加黄连,治理中汤证兼见烦躁、心下痞痛、舌红苔黄腻、唇暗红者。

4. 桂枝人参汤:加桂枝,治理中汤证兼见自汗、身痛、恶风者。

5. 枳实理中丸:加枳实、茯苓,治理中汤证伴见腹胀满拒按者。

我是怎样跟师学习扶阳医学的——附子法系列(一)

我是怎样跟师学习扶阳医学的——附子法系列(一)

我是怎样跟师学习扶阳医学的——附子法系列(一)我是怎样跟师学习扶阳医学的——附子法系列(一)彭重善临证心法之附子法系列1、四逆汤法【组成】:附子、炙甘草、生姜。

【方解】:附子大辛、大温、大毒,至刚至烈,且刚中有柔,能内能外,能上能下。

得姜、甘草,使火土有用,阴阳得理,气血得调,健强脾胃,而脏腑而肌腠而皮毛,气血往来有恒,交流无阻,运用有方,身无疾病矣。

【应用要点】:用于一种情况是肾脉沉弱甚,阳虚较显著的;另一种情况是肾脉浮空,不归根,阳要脱,或者阳有外越的现象,应速用。

临床上,常在四逆汤法的基础上,加吴茱萸、人参、安桂、砂仁(最常用)。

2、白通汤法【组成】:附子、炙甘草、生姜、葱白。

【方解】:附子大辛、大温、大毒,至刚至烈,且刚中有柔,能内能外,能上能下。

得姜、甘草,使火土有用,阴阳得理,气血得调,健强脾胃,而脏腑而肌腠而皮毛,气血往来有恒,交流无阻,运用有方,身无疾病矣。

得葱白,下入肾中之阳,上达肺阴,内行冲脉,使百脉通达,气血交流,而营卫得协和,阴阳得以燮理,上安下泰,外清内和,全身自如矣。

【应用要点】:用于当脉沉取洪大或劲或结,但肾脉弱甚,其人或沉睡,或无神不语。

可以用来缓解这些症变,这样的病人病症的变化一般都会很大,或者是神经衰弱的也可用,并可愈。

凡是年稍长、脑力不够用的,可以常服四逆白通汤。

为提高白通汤治疗效果,方中加童便也常用。

3、扶正祛邪法【组成】:附子、桂枝、术、生楂肉、淫羊藿、炙甘草、生姜。

【方解】:本法乃附子加上桂枝基本法一,成为附子桂枝基本法一。

附子大辛、大温、大毒,至刚至烈,且刚中有柔,能内能外,能上能下。

得桂枝为先锋使,领阳循行,由内而中而外,使阳布满全身,能防患于未然。

得白术佐之,为先后并茂,使水土合德,土覆其水,使水制而泛滥不生,而天下太平矣。

得楂肉,化阳分之湿,脾旺而水积可行。

得淫羊藿,引坤土之性与水相合,入肾窍,环精室,启男女氤氲之性,上通天,中达地,水火互助,乾坤反本,脾胃交固,先后永定矣。

郑钦安扶阳论中附子生用和炮用的分析

郑钦安扶阳论中附子生用和炮用的分析

郑钦安扶阳论中附子生用和炮用的分析在近代四川著名医家郑钦安创制的扶阳论中,四逆汤、建中汤是祖方,附、桂、姜、草则是根本之药,尤以附子最为常用,也最能代表其扶阳理念。

郑氏临床时,常附桂相伍,多用于扶下阳(坎);附草相伍,多用于扶上阳(离);附姜相伍,多用于扶中阳(坤)。

毫无疑问,附子是核心,在方剂中是左右方药功效走向的重要因素。

因而,弄清郑钦安如何使用附子,掌握其运用附子的配伍规律,是揭开郑氏扶阳之秘的一个重要入口,同时也有实际的临床价值。

郑氏附子方组成结构在郑钦安46首药物和主治明确的方剂中,含有附子的方剂共13首,其中《医法圆通》1首,《医理真传》12首,其中“阳虚证问答”8首、“阴虚证问答”1首、“杂问”3首。

这13首方剂中,8首的原方为伤寒方,1首为后世方剂,4首是郑氏的自创方。

附子方用药分析13首附子方的用药非常分散,共涉31种药物,其中只用过1次(即仅见于一个方剂的)19种,它们是:饴糖、地黄、当归、阿胶、龟板、龙骨、牡蛎、葱白、川椒、砂仁、半夏、麻黄、桂心、黄土、蛤粉、茯苓、乌梅、大黄、黄柏,药性是偏温偏补的。

出现在2个以上方剂中的药物有12种,它们是:附子(13次)、炙甘草(8次)、生姜(4次)、干姜(3次)、桂枝(3次)、人参(2次)、大枣(2次)、白芍(2次)、细辛(2次)、白术(2次)、黄芩(2次)、黄连(2次)。

这些药物中,除了附子和炙甘草,其使用率基本没有统计学意义,但若将它们看作一个药物组合,是否能找到郑氏处方用药的特点呢?答案应是肯定的。

笔者作了一个简单的试验,只用这12味药物来组合成《伤寒论》中的方剂,不考虑剂量。

经反复比对,组配出的伤寒方共19首。

仔细分析后,发现这些方剂具有如下特点:其一,过半数(10首)方剂有附子,在方中多作臣佐之用。

其次为桂枝,有9首,在方中多为主药。

其二,桂枝汤加减的药物组配最为常见,方数达11首,如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桂枝附子汤、桂枝加附子汤等,但其中含有芍药的方剂很少。

附子临床应用体会

附子临床应用体会

附子临床应用体会附子,中医药学中一种有着悠久历史及传承的重要药物,从古到今以及在所有民族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近一两千年的发展中,附子的功效也被认可,其附子的药理作用主要有温热补气和补血的效果,可用于治疗各种类型的疾病和症状。

在附子临床应用方面,根据不同病症的特点,附子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方法加以应用,比如内服、外用、贴敷等,以有效治疗患者的疾病。

首先,附子可以内服,以治疗内脏的病症。

一般来说,附子可以通过具有温热补血的效果,治疗失血性休克、缺血性梗阻性脑卒中、冠状动脉性心脏病以及其它类型的内脏病症。

通常我们会将附子煎汤或熬药,并结合其它中药来用于治疗患者的疾病。

其次,附子可以作为外用药物进行使用,一般用于治疗外观病症。

其附子药效主要有镇痛、调经功能,可用于治疗痛经、腰痛、肌肉疼痛等病症。

附子外用的方法也比较多,比如敷药、贴片、泡脚等,利用附子的补血调经作用,治疗病症。

最后,也是最常见的一种方法,就是贴敷附子,这种方法一般用于治疗肢体上的病症。

附子常用于治疗疼痛治疗,常用于肩膀、腰部等位置的疼痛治疗,也可以用于治疗关节炎、肌肉疼痛等病症。

附子贴敷时,一般会用醋加热,再将附子贴于肢体上,使用附子进行贴敷,可以有效地缓解患者的疼痛病症。

从上述可以看出,附子在临床治疗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的功效多样,可以根据病症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比如内服、外用、贴敷等,有效地缓解患者的病症,是一种十分实用的药物。

最后,应该指出的是,虽然附子具有多种功效,其临床应用也十分普遍,但由于附子的性质可以激发血液循环,可能会增加出血风险,因此在使用附子时,应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谨慎酌情使用,以免造成更多的伤害。

火神派扶阳第一要药——附子

火神派扶阳第一要药——附子

火神派扶阳第一要药——附子上篇附子的功效与应用一、绪言附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的子根的加工品。

入药用其子根,其块根(母根)呈圆锥形为乌头。

拉丁文名 Radix aconiti lateralis preparata,英文名字 Common Monkshood Root。

呈横切片,其名称有多种,如有生附子、黑附子、白附子、姜附子、扒耳片、刨附片、卦片、白扒片、黑扒片、尾片、侧子、虎掌、漏篮子、熟白附子、明附片、刁附、川附子等。

其母根名曰乌头。

处方名有附子、附片、生附子、盐附子、白附片、黑附子、黑顺片、黑片、顺片、熟附子、熟片、熟附片、熟附块、制附子、制附片、川附子、淡附子、淡附片、炮附片、炙附子、炙附片、黄附片等多种称呼。

(一)历史渊源附子系常用药物之一。

它作为药用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早在周代(公元前1066年~公元前256年)就已经用来治病,并指出附子是一种毒性植物药。

到了公元前220年《神农本草经》记载了附子的性能效用,并列为下品;继该书之后,历朝历代的医药学家,对附子的名称、产地、栽培、采集、炮制、成分、药理、适应症、临床应用以及毒性等诸多方面,均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为我们后来者学习与应用,提供了正反两方面借鉴。

关于附子来历,曾有过一个美丽的传说:传说很久很久以前,附子是山中的一种野生植物,没被人们发现它的价值。

那时候乾元山一带的人体质很差,生病的多,冬天又特别寒冷,到了冬天有不少人被冻死了。

在金光洞修炼的太乙真人很同情民间的疾苦,就提炼丹药给穷人治病。

可是生病的人多,炼的丹药往往不够用。

太乙真人发现山里长了一种野苗苗,根底长了一个圆果子,可以加工成一种乌黑发亮的片子。

太乙真人就把这种药片叫做乌药。

人吃了这种药能增强体力,冬天吃了又能起防寒的作用。

太乙真人就把这种药的加工方法教给了乾元山一带的人。

后来他又收了哪吨做徒弟,师徒俩又在原来加工乌药的基础上再创造新方法进行加工,加工出了一种药效比乌药更高的新药来。

火神派扶阳第一要药——附子(上五)

火神派扶阳第一要药——附子(上五)

火神派扶阳第一要药——附子(上五)五、附子的合理应用(一)概论附子在临床中应用广泛,用之得当,效果卓著。

但也不可滥用附子,因附子毕竟是辛热有毒之品,用之当掌握其阳虚症的适应症,即辨证为前提的原则。

曾有人统计过某名医一段时间的处方,无一方不用附子,无一人不用附子,还有人撰文认为说什么方药里都可加附子,就像做菜放味精提鲜一样;还有的认为附子就像激素一样,什么病都可以用上一点儿。

这些观点都违背了辨证论治的精神,都是欠妥的。

特别是互联网等多种媒体的传播,加上某些或有意或无意的渲染,“火神派”的火似乎已经偏离了原来的学术思想,少数似懂非懂、浅尝辄止的医生,将“火神”的这把“火”与附子应用直接划上了等号,这种不分虚实寒热、阳虚、阴虚的做法,都严重地偏离了郑钦安的思想本意。

一个真正的学者,是在学好郑钦安医学三书的前提下,把握好阳虚、阴虚证的辨证原则,并且借鉴当代诸多火神派医家具体经验的同时,依据辨证论治的原则,当热则热,当寒则寒,是在分辨阴阳辨证思想的指导下,“功夫全在阴阳上打算耳”(郑钦安),善于抓住阳虚证本质的情况下,应用好扶阳学说理论,而后充分发挥附子的独特作用,而不能把“火神”之“火”看做为一种时尚流行。

有人认为,火神派源于四川一带,这与其当地特殊的地理环境有密切的关系。

四川盆地属温润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冬暖、春早、夏热、秋雨的特点,与中国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比较,1月平均温度一般都高出3○C以上,最低温度一般高出10○C以上,造成盆地湿气重、雾多、日照少的气候特色。

成都一年中阴雨天多达250~300天,形成了阴雨多、阳光少的气候特点。

正是这种湿热的气候特征,形成了四川人独特的饮食习惯,川菜都以麻辣味为特点,全国闻名,而川人将附子当菜吃,也就意味着附子在四川人身上有着或多或少的耐受性,但是其他地区有多少人能耐受如此剂量的附子就很难说了。

这种观点似乎有一定的道理,但笔者认为也并非完全正确。

原因是:郑钦安之亲传弟子卢铸之先生,在郑氏去世之后遵师命,曾3年多时间游遍中国的20多个省,去观察火神派理论是否能在全国合理应用,结果考察后认为,扶阳学说适用于全国各地区。

火神派扶阳临证备要,火神派扶阳第一要药

火神派扶阳临证备要,火神派扶阳第一要药

火神派扶阳临证备要,火神派扶阳第一要药介绍中药材硫磺中药硫磺是中药中使用了数千年的药材,常外用治疗疥癣,亦有很多口服的用途。

《中国药典》:硫黄【拼音名】Liú Huánɡ。

【英文名】 SULFUR【别名】硫磺、黄牙、天生黄【来源】本品为自然元素类矿物硫族自然硫,采挖后,加热熔化,除去杂质;或用含硫矿物经加工制得。

【性状】本品呈不规则块状。

黄色或略呈绿黄色。

表面不平坦,呈脂肪光泽,常有多数小孔。

用手握紧置于耳旁,可闻轻微的爆裂声。

体轻,质松,易碎,断面常呈针状结晶形。

有特异的臭气,味淡。

【鉴别】本品燃烧时易熔融,火焰为蓝色,并有二氧化硫的刺激性臭气。

【炮制】硫黄:除去杂质,敲成碎块。

制硫磺:取净硫黄块,与豆腐同煮,至豆腐显黑绿色时,取出,漂净,阴干。

每100kg硫黄,用豆腐200kg 。

【性味】酸,温;有毒。

【归经】归肾、大肠经。

【功能主治】外用解毒杀虫疗疮;内服补火助阳通便。

外治用于疥癣,秃疮,阴疽恶疮;内服用于阳痿足冷,虚喘冷哮,虚寒便秘。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研末油调涂敷患处。

内服1.5~3g,炮制后入丸散服。

【注意】孕妇慎服。

【贮藏】置干燥处,防火。

【备注】(1)天生黄为天然升华硫磺。

呈不规则砂状结晶或颗粒状,大小不等,黄绿色,微有玻璃样光泽。

质较硫磺纯净,其性味、功能、主治与硫磺相似。

【摘录】《中国药典》如何评价火神派李可医案的真实性?我没有看过他的书。

但是我父亲是老中医,还有我父亲的一位朋友,也是在我们当地非常非常有名望的老中医!对于我父亲的那位朋友,我是非常的敬佩他的!记得父亲以前给我推过他的书。

我父亲对他大加赞赏,记得理科好像和他的弟子写过一本关于癌症方面的书籍里面说了,治疗癌症和一切的妇科疾病都要从脾胃入手,真绝了。

火神派,我记得我父亲的一位朋友,曾经推过一个叫郑清安的人。

是四川籍的,非常的牛逼。

哦,对了,记得父亲也曾经说过,一定要注意人体的阴阳平衡,一切都得辩证的治疗,不能够一味的扶阳,反而有些人的身体会失衡。

火神派用附子中医基础-红叶医学网-PoweredbyPHPWind

火神派用附子中医基础-红叶医学网-PoweredbyPHPWind

火神派用附子中医基础-红叶医学网-PoweredbyPHPWind一、缘起近年来,在中医领域里,火神派声誉鹊起,就像冬天里的一把火,迅速烧遍了大江南北。

李可、卢崇汉、刘力红等火神派领军人物的名字与身影也频繁出现于各地中医讲坛与论坛上。

相当多的中医师开始在临床上大剂量地使用附子。

火神派的理论是阳主阴从,认为人体阳气的作用是最主要的,人之所以生病主要是因为阳气不足,因此,治病的方法是以扶阳为主,用药的方法是重用辛热药附子。

曾经有人问李可:阳虚与阴虚之证各占多少,李可回答说:我从未见过一个真正的阴虚患者。

让火神派一反中医传统阴阳平衡的理论,重阳轻阴,见不到阴虚证的原因何在呢?我认为,就是因为火神派在临床上广泛地运用了辛热药附子,并且取得了良好疗效的事实。

有了这个事实基础,火神派才有理由提出几乎是百人皆阳虚,百病皆寒症的医学观点。

在火神派中,附子被视为圣药。

如郑钦安《医理真传》中说:“古云‘热不过附子’,可知附子是一团烈火也。

凡人一身,全赖一团真火,真火欲绝,故病见纯阴。

”。

而卢崇汉《扶阳讲记》提到:“附子温通阳,暖命门,温坎水,破阴凝。

附子可以说是扶阳第一要药。

”。

根据《扶阳讲记》中述,卢崇汉使用附子的习惯为:制附片占了全年处方的96.8%;制附片的用量,最轻的是60克,最重的是一剂250克。

另如在《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中,范氏使用的附子量普遍在一剂30克到120克之间,除此以外有一次15克,两次20克,有三次达到了250克,更有一次是用了一剂500克。

而在《吴佩衡医案》中,附子的用量大部份是一剂15克到160克,曾有一次用上一剂400克。

《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中,附子的用量也在一剂30克至300克之间。

可见火神派几乎是百病重用附子,换句话说,就是火神派能够用重附子治百病。

既然附子是火神派的圣药,没有附子,也就没有火神派。

因此,笔者认为要弄懂火神派,关键是在认清附子的作用机理,从而掌握附子的运用规律。

扶阳派使用附子的诀窍(上)

扶阳派使用附子的诀窍(上)

扶阳派使用附子的诀窍(上)附子乃毛茛科药用植物乌头子根之加工品。

因其附生于母根乌头上,如子附母,故有附子之名。

《神农本草经》开始了首次记载,曰:“附子味辛温。

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创,破症坚积聚,血瘕,寒温,踒(御览作痿)。

躄拘挛,脚痛,不能行步(御览引云:为百药之长,大观本,作黑字)。

生山谷。

”陈修园对毒性有经典的解释:“凡物性之偏处则毒,偏而至无可加处则大毒。

”即物性的偏寒、偏热、偏温、偏凉,这叫毒。

偏性小的为小毒,偏至无可加处为大毒。

所有中药均有其偏性,故均为毒药,仅仅是毒性轻重而已。

偏性极大者为大毒之中药,可纠正部分危重病人身体的寒热阴阳偏性,故可救命。

所以附子成了回阳第一品药、救命第一要药,就因为它的大毒,因它偏至了无可加处。

附子的极大偏性,也即是这个毒性,正是它回阳救逆之所在。

世界上本无不偏(毒)之良药,亦无不偏(毒)之疾病。

中医治病用药即用其偏性,寒证严重的,就须用偏性极大的药才能够纠正过来,附子则可。

使用附子,准确辨证,配伍精当,以偏制偏,临床可获奇效。

仲景临床应用附子主在少阴证,以“脉微细,但欲寐”为指征。

《伤寒论》中此法方药运用颇多,如治疗阳虚外感的麻黄附子细辛汤,因发汗太过导致漏汗的桂枝加附子汤,阳气将绝四肢厥逆需回阳救逆的四逆汤,阳虚便秘时使用的大黄附子汤,能够解除寒邪痹阻的附子粳米汤等等。

附子乃毛茛科药用植物乌头子根之加工品。

因其附生于母根乌头上,如子附母,故有附子之名。

《神农本草经》开始了首次记载,曰:“附子味辛温。

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创,破症坚积聚,血瘕,寒温,踒(御览作痿)。

躄拘挛,脚痛,不能行步(御览引云:为百药之长,大观本,作黑字)。

生山谷。

”陈修园对毒性有经典的解释:“凡物性之偏处则毒,偏而至无可加处则大毒。

”即物性的偏寒、偏热、偏温、偏凉,这叫毒。

偏性小的为小毒,偏至无可加处为大毒。

所有中药均有其偏性,故均为毒药,仅仅是毒性轻重而已。

偏性极大者为大毒之中药,可纠正部分危重病人身体的寒热阴阳偏性,故可救命。

邢彬

邢彬
和应用指征。这方面的内容,在大会的论文集当中,已经写的比较详细了,我想呢,就没有必要再去念,我想简要地,把一些主要的内容和大家讲一讲。
我觉得附子的主治,它有一些是确定无疑的,是必须要用的,就是它有回阳救逆的功效,主治亡阳证;还有补火助阳的功效,主治阳虚证;有散寒的功效,主治寒邪入侵,或者是寒从中生的证候;还有呢,就是止痛的作用,对于以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症起到对症治疗的目的。这些是确凿无疑的,都应当要用,或者是首选,总而言之就是选用的频率是比较高的。此外,它还有祛风、祛风湿、利水、化饮、燥湿、除痰、祛风痰、行气化瘀的功效。这个呢,在一般的中药学的教材中,或者在一般的医书当中没有提到,实际上如果翻翻古书的话,这些功效应当说也是比较确凿的。在论文集当中,我都做了说明了。比方说,燥湿的作用,附子在这方面的作用应该说也是比较确凿的,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间接的,在湿证当中,可以考虑用附子,半夏泻心汤里面虽然是没有附子的,里面是有干姜的,但是乌梅丸里面是有附子的,乌梅丸,我也经常把它用于治疗有湿,又有虚,有热又有寒这种错杂的病症,它可以起到燥湿的作用。比方说附子化瘀的作用,也是比较确凿的,在小续命汤等续命汤的类方里面,你可以把附子理解为祛风,也可以把附子理解为化瘀,上海中医药大学的潘华信教授他就是把附子认为有化瘀的作用,他写过一篇文章叫《附桂抗瘀血论》。实际上在肝病当中,附子也有化瘀作用。在60年代的文献当中,就可以看到有人把附子作为一个向导的药,认为附子能够和其他的药物配合,起到化瘀、通络、入肝经的作用,能够治疗慢性肝病。当然,他不是把附子作用一种主药。
那么刚才说的是现在的加工方法,实际上50年代来说,卫生部为了简化加工,据说是只剩下三种附子的炮制品,就是盐附子、黑顺片和白附片。黄附片这些都没有了。但是说是这么说,我确实看到过黄附片,黄附片因为是祝味菊——大家看祝味菊的书都知道——祝味菊是喜欢用黄附片的。黄附片,实际上是用干姜、姜黄、红花、甘草这些药把它染色的,有的人说是用什么松花粉加工,这种说法是不对的。实际上附子炮制的方法,从古至今有很多很多,在《中药炮制品古今演变评述》一书当中就介绍了20余种炮制方法,辅料有40余种,很多。如果做一个简单的归类,我们以清代为划分界限,那么清代以前的炮制存在什么问题呢?就是没有用胆巴、盐水,它容易腐烂,在有些书当中,如朱丹溪的著作当中,讲到附子的特点也讲到过,就是在炮制的过程当中,要经常把腐烂的捡出来,所以当时的炮制方法使得腐烂的附子很多。从清代开始,采用的胆巴、盐水浸泡的方法,一直沿用至今,它的目的就是为了防腐。

扶阳火神派:老中医李可应用附子的经验

扶阳火神派:老中医李可应用附子的经验

扶阳火神派:老中医李可应用附子的经验李可【1933---】老中医,当代著名的火神派特色医家,以擅长应用大剂量附子而著称,崇尚火神派扶阳理念,精研郑钦安阳主阴从之理,重剂应用以附子为主的方剂治疗奇难杂症,疗效卓著,受到当代众多临床医家的研究与学习。

继【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杂病经验专辑】出版之后,又有门人弟子整理出版了【跟师李可抄方记。

肿瘤篇】,【李可学术经验学步实录】等,现就其应用附子的经验整理归纳如下。

1.附子的剂量探讨近代由于受教科书的影响,附子的用量一般在10克左右,而且还注明要先煎,这样的方法已经成了当代应用附子的定律,李可认为;为什麽中医救治心衰垂危重症乃生死参半?细究其原因,不外乎两点;一是历代医家用伤寒方,剂量过轻,主药附子,仅10克左右。

二是考【伤寒论】四逆汤原方,用生附子1枚,按考古已有定论的汉代度量衡折算,附子1枚,约合今之20克,假定生附子之毒性与药效为制附子两倍以上。

则【伤寒论】原方剂量所用附子,相当于现代制附子40---60克,而历代及近代用四逆汤仅为原方剂量的1/10---1/6。

如现代教科书四逆汤剂量常为制附子6---10克【先煎】,干姜10克,炙甘草6克。

像这样轻的剂量,李可认为要救生死于顷刻,诚然难矣。

李可老中医为了探索附子的用量,历经9年时间,在临床上一步一步地进行摸索,1961年7月,曾治1例60岁垂死老妇,患者四肢冰冷,测不到血压,摸不到脉搏,仅心口微温,呼吸、心跳未停,遂破格重用制附子150克,于四逆加人参汤中,武火急煎,随煎随喂,1小时后终于起死回生。

由此之后,李可认为,凡用经方治大症,一是要辨证得当,见机即投,不可犹豫,二是要掌握经方的基础有效剂量,一次用足,大剂频投,日夜连服,方能阻断病势,解救危亡。

经数十年的临床考究,李可以经方原方折量为准【即按张仲景伤寒论中论述的剂量】,此点又为20世纪80年代考古发现汉代度量衡所证实,即汉代一两,合现代15.625克。

扶阳讲记---麻黄附子细辛汤的临床应用

扶阳讲记---麻黄附子细辛汤的临床应用

扶阳讲记---麻黄附子细辛汤的临床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的临床应用接下来讨论麻黄附子细辛汤。

这个方子很简单,就三味药。

我在临床上称其为麻黄附子细辛法,把它化裁后进行使用。

这个方子出自《伤寒论》少阴篇地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主之。

”它用来治疗人体在阳气虚在情况下,感受寒邪,出现了正邪相争而导致的发热。

用麻黄辛温发汗,表散风寒,开宣肺气;用附子,状元阳,补命火,搜逐深陷的寒邪;用细辛,走经串络,入髓透骨,启闭开窍,即助麻黄表散风邪,开通上焦清窍,还助附子温暖命门,拨动肾中机窍。

所以麻黄附子细辛汤这个方子,具有极其强大的温通肾阳,开闭启窍,宣肺散寒的功力。

可以用来治疗寒邪困阻肾阳、闭塞清窍而引起的疾病,往往能够收到极好的效果。

暴哑暴哑这个病一般来的都很突然,说不出话来,甚至可以一点点都发不出声了。

在1988年12月7号,我接治了一个从阿坝藏族自治州赶来的病人,他是一个56岁的男性教师,一个多月前,突然降大雪,因为他穿的衣服少,受寒了,出现了头痛、项强、恶寒,他当时就连服了三片解热镇痛片,服下去过后就大汗出,汗一出,头痛减轻了,但是第二天,就说不出话来了,声音完全哑了,这时有些惊慌了,马上到当地医院去就诊,但经过治疗没好转,所以来成都。

我见到这个人,比我个子还高,很壮实,但是由于这个病折腾的他好几个礼拜了,一副倦容,想讲话又讲不出来,只有用笔写,他写的症状是:头痛、项强、身痛、微微恶寒,咽痛。

我看舌质是淡红,舌苔是白润,脉沉紧。

我认为是寒中太少两经所导致的暴哑,治疗的方法是宣肺、温肾、暖脾,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生姜,方子是:麻黄15 附子75 细辛15 生姜60(附子先煎两小时下后药)。

这个方子吃了一付,病人大汗,随之头痛、项强、身痛、恶寒明显减轻了,声音能够发出一点点了。

两剂药后,所有症状完全消失,声音也恢复了。

但还微微感到有些乏力,所以原方去掉麻黄、细辛加桂枝30 淫羊藿20 砂仁15 又吃了两付,体力完全恢复了,一共四付药,就完全好了,在成都呆了四天,就回阿坝去了。

扶阳要药论附子

扶阳要药论附子

扶阳要药论附子(三十一)胆囊切除后疼痛案——四逆汤加味朱某,女,61岁,市民。

2011年9月20日就诊。

患者因胆囊结石而行切除术,手术之后,切除部位阵发性疼痛,4个月来多次因疼痛而住院,也未能彻底缓解。

现症见:右上腹部切口瘢痕处疼痛,活动与进食后加剧,痛时不敢活动、不敢进食,气短懒言,身困乏力,动则汗出如洗,舌淡嫩、苔白稍腻,脉左手浮弱,右手沉细。

证属阳虚血瘀。

治宜温阳活血,佐以补气理气。

方用四逆汤加膈下逐瘀汤化裁,药用:制附子30g(先煎),炮姜30g,炙甘草30g,红参30g,当归10g,川芎10g,元胡30g,桃仁10g,红花10g,丹皮10g,赤芍30g,枳壳30g,香附10g,丹参30g,三七10g,乌药10g,生黄芪120g,生麦芽30g。

10剂。

用法:水煎服,每天1剂。

随访(9月28日):服药3天,疼痛消失,出院。

10月10日访问:自服完中药后,右上腹未再出现疼痛。

10月30日:一切很好,未再发作疼痛,只是刀口处活动过度及天阴下雨之时,略感隐隐作痛,平常活动已无任何症状。

【按语】胆囊手术之后,由于手术创伤及体质没有能够得到很好的恢复,遗留下反复性疼痛难以根除。

从中医角度来看,这是因为手术后瘀血没有及时散开,加上胆囊切除之后,虽然胆囊不存在,但其升降功能仍然存在,由于其在自身升降过程中,胆汁行走的道路发生了改变,加上瘀滞不通,因而出现反复性疼痛。

结合病人辨证,显然是一派阴证阳虚之表现,特别是动则汗出如洗,更说明是阳虚气更虚。

因此,治疗以扶阳活血为主,方用四逆汤加人参,合上王清任膈下逐瘀汤,专职膈下瘀血症。

方药对症,临床疗效确切。

笔者曾应用该种方法,治疗这样的情况约有10余例,均取得了良好效果。

(三十二)股骨头坏死案——独活寄生汤加附子等龚某,男,38岁,农民。

2011年9月29日就诊。

患者确诊为“右侧股骨头坏死”年余,曾多方求治效果不佳。

近期内拍X线报告:右侧股骨头斑片状骨质破坏,髋关节线模糊不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扶阳讲记》谈附子的临证应用——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导论坛第四讲刘法洲老师从《扶阳讲记》(以下简称《讲记》)附2中指出:《周易》在提示阴阳矛盾的对立、依存和消长转化的运动中,始终强调了“阳主阴从”的两者关系,如《彖传》中说:“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

”谈到“乾元”时则说是“乃顺承天”,其意是说,阳为统辖,阴为顺承。

附1中说,“在生理上,维持生命的正常生存是阳气,它关系到生命的强弱与存亡……在兵变过程中,矛盾的主要方面仍然是阳气。

”说得很好,早在《黄帝内经》时代,先哲就早已指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

可惜的是,先哲的话,没有被我们当代人所重视。

《讲记·扶阳理路》第二节从八个方面谈了我们当代人,体内阳气容易受到伤害的情形,讲得很中肯,很深刻。

卢崇汉老师说:“卢氏运用附子,没有脱离阴阳学说这一基本理论的指导。

”所以在谈附子的临证运用之前,有必要谈谈用现代人的视角如何解读中医的阴阳学说,因为真理有时是需要重新勾勒的。

纪由先生说(《阴阳初探》中国华侨出版社1996版):首先应了解人类所处的空间是属于阳性偏高的场。

按照阴阳的本性,在阳性偏高的场区,由于阴少阳多,已经获得阴性中和的阳性,必然把阴性排在内部,这就是阳为表阴为里的根本原因。

……这个空间属于阳性的光子还不能完全被淹没,是阳有余而阴不足(P57)。

那么,“动属阳就是阳性之间互相排斥争夺阴性的现象。

静是阴阳平衡时作用力相互抵消的现象”。

“阴性偏少,缺者为贵,来之不易的阴性,只能深藏在内,才不会轻易被夺走。

”而‘阳在外阴之使也,阴在内阳之守也’的提法,就非常形象地描述了这种关系。

P58, “人体的正常体温是36度,这个温度本身如果与阴阳完全平衡淹没状态的温度是摄氏零下273度相比,自身已经是阳性偏高的现象了。

”“生命本身就是阴阳的不平衡状态,如果阴阳完全平衡时,各种作用力都被淹没了,生命也就不存在了,从这个意义上讲,生命是阴阳复杂结构既因不平衡不断地进行引、斥、中和(阴阳交感)的规定值。

”或者说“阳平阴秘”其实就是“中医中所称的平衡恒定值的维持,是相对的平衡。

”以阳为本,重视阳气的“阳主阴从”说之所以是正确的,一方面我们是处于阳性偏高的场中,另一方面,生命以及人类产生的本身,都已经是阳性偏高的现象了。

也可以说是适应了这个阳性偏高场的结果。

所谓“阴阳失调”,在本质上讲是机体不能适应外界阳性偏高场的各种反应。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什么叫其气必虚?机体能量低下,阳气不足,不能适应外界阳性偏高的场,就是其气必虚;反过来,能量足,阳气不亏,就是正气存内,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

《讲记·扶阳理路》第二节中指出:“生命的根本是阳。

所以不但是建安纪年来的十年是伤寒十居其七,乃至于今天,将来,依然是伤寒十居其七。

”讲得很正确!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只要太阳系还存在,地球还存在,我们人类还存在,那么“阳主阴从”说就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内经》说:“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在众多的医学流派中,只有最年轻的火神派,“认证只分阴阳,功夫全在阴阳上打算”,所以我个人认为,对生命本质的把握,只有火神派才更准确,对疾病的处置只有火神派才更便捷。

记得陈瑞春老师在《伤寒实践论》中说:“(目前)中医确实是很难统一,这是一般人的看法,包括中医、西医和老百姓都这么看!……学术争鸣推动了中医学术的发展,应当继承和发扬!那么中医的学术有百家争鸣,难道就不能统一吗?不管它千差万别,万事不离其宗,都应当统一到经典著作上来……经典著作是各家学术形成的基础。

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医学术统一到经典著作上来,以经典著作的理论来统一中医学说,就是天经地义的了。

”既然火神派继承了《易经》、《黄帝内经》以及《伤寒论》的学术思想且有所发展创新,对生命本质的把握、对疾病的处置,更准确、便捷,那么目前国内的众多医学流派是否应该溶入到火神派之中呢?我想,回答应该是肯定的。

辽宁彰存悌老师在《中医火神派探讨》一书中说:“火神派在现代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和发掘价值……研究和继承火神派,显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这种说法,完全正确,我表示十分赞同。

然而,从学术研究的角度而言,火神派中的“伤寒五段论”以及“伤寒恒论”中的一些观点,不无可商之处。

我们学习火神派的重点应该是“重视阳气,擅用附子的风格”。

郑钦安说:“补坎阳之药,以附子为主”什么叫坎阳?水中之阳就是坎阳,这个水不应理解为H2O,而是津和血等有形物质。

《讲记》159页传道录食道癌处方中有黄芪60克,当归15克,病人的舌质很淡,苔中根白厚腻,脉右滑尺浮,重取关寸全无,左脉无根,55岁男性。

卢师在给改方时,黄芪改为50克,去掉了当归、党参,增加了生晒参、杭巴戟、菟丝子,减干姜加生姜。

病人服了七剂,溃处又有明显好转,脓进一步减少,只是疼痛没有改善。

卢师在点评时说:“法夏、茯神、党参这些现阶段完全可以不用……力专而效宏。

另外,方里加一味当归,就变成往气血上走了,可不可以呢?补益气血对这个病当然会有帮助,但明显地觉得浅了一个层次,浅一个层次挽回的希望就会少去很多。

当归去掉换成巴戟、菟丝子就是出于这样的考虑。

”对于这个点评,我有不同的考虑。

从病人的舌、脉、症堪,其气血并不是过剩,而是不足。

《调经论》说:“人之所有药,血与气耳。

附子,能引补气药入气分以追复散失之元阳,引补血药入血分以滋不足之真阴”。

著名金匮大家何任先生曾说,不断扶正,适时祛邪乃疗癌症之大法。

而补益气血失扶正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方中归芪之用乃当归补血之意。

前已言及,我们补的是水中之阳,再者卢师前面也承认补益气血对这个病有帮助,既然有帮助,那么挽回的希望怎么会少去很多呢?在气虚不断得到补充的情况下,再用上附子,恰恰就是“补水中之阳”。

简言之,不去当归,减干姜加生姜再加巴戟、菟丝,效果会更加。

另外,这个方服了十剂,疼痛没有改善。

关于肿瘤疼痛,卢师说:“肿瘤疼痛,关键还是阳气问题,内寒不断,疼痛主因就不断。

”随后又说:“标证还是要考虑,固本一段时间后,病情有好转,可以稍稍兼顾一下这个问题。

选药尽量选用耗散比较小的,以台乌和元胡来论,可选台乌,因台乌耗气作用要比元胡小一些。

我个人认为,对于危难重病,不到万不得已,不能轻易用耗气药。

诚如卢师所言:“若疼痛严重,心神不定,卧起不安,元阳也就无法安住本位,解决了疼痛,也就等于在保命。

”那么,具体到这位病人,下一步的疼痛问题又该怎么解决呢?药理研究证明,用附子所含的乌头碱0.1mg/kg体重的剂量,其镇痛效果较吗啡6mg/kg体重剂量的作用还强(刘应柯张仲景运用附子法探析(J)国医论坛1998(13),9)。

应该说,附子是最理想的止痛药物。

既然从精气考虑,从元阳考虑,那么这个方子的改动就不宜用耗气的乌药,而应倍附子量以收一举两得之功,不知卢师以为然否。

此外,卢师在《讲记》中谈到层面问题,如果能达到卢师层面,当然是最好的,但正如卢师所言,这个问题急不来,要“慢慢积累”。

如果刻意去追求层面,就容易出问题。

我手中有一份名为山人的发给其学生的服药须知,须知共十二条,病人服药过程中会出现种种不适的反应,拿十二条对照一下,可以免除病家疑虑而坚持服药。

这十二条的罗列,对临证使用附子,确实带来极大的方便。

但需要指出的是,它只适用于特定的人群。

据其学生讲,面对诸多患者,山人均以四逆汤投之,嘱病人常服,久服等待病情转变,转至太阳,按太阳治,转阳明按阳明治,转少阳按少阳治。

这种用药方法,可能就是出于层面的考虑。

我们知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当今的社会,当今的世界,虽然人心不古,但确有相当一部分人“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即昏便息”,由于种种原因,如饮食、劳倦、情志、房室等,造成体内阴寒之气偏盛,服用姜附剂之后的反应可用十二条来对照。

另外还有一类人也是相当多的,大多数是年轻人,当然,大学生也包括在内,他们追求时尚,追求夜生活,用中医的话说就是阴阳颠倒。

我们的气血每天都在消耗,同时,每天都在再生。

而晚上九点至夜一点,这四个小时,就是再生的最佳时间段。

据一位大学生跟我讲,只有第四军医大学的学生依然坚持晚十点至晨六点的睡眠制度。

年轻人、大学生,缺子时觉几乎已成普遍规律。

尤其大学生,多数在初中、高中阶段就可以熬夜了。

到了大学继续保持熬夜习惯。

常识告诉我们,缺子时觉就上火。

上是对下而言,这个“上”不仅仅指方位,更应从动词意义去理解。

熬夜就能把下身能量调动上来。

于是就“享用”冰淇淋、雪糕、冰啤酒和汽水等等。

久而久之,津亏血少,下焦寒盛的局面就形成了。

面对阴阳颠倒的这群人,因为禀赋不同,津亏、血少、寒盛的程度就不同,用四逆汤时就应不同程度地添加生津养血之品。

如果不加味,有人确实就吃好了,有人就不仅仅掉头发、牙疼,甚至还掉了牙,还有人,脾肾之阳不但没有得到补益,反而出现了遗精现象。

阴津是什么?刘力红老师说,阴津是阳气的存在方式。

顺着这个思路想下去,不难悟出不加味就有可能收到南辕北辙的效果。

记得,当年同仁医院丛法滋老师说:“从临床角度而言,用四逆加人参汤的几率远比单纯用四逆汤几率大得多。

”我想大约也是出于同样的原因吧!据我个人体会,在姜附运用过程中,如果津药、血药运用得当,病人会由原来的易掉头发变为不易掉头发,白发能逐渐变黑。

就是说,在恢复体质的过程中,生津养血之品是不可忽视的。

有这样一则小故事,1956年,成都李克光教授在为西学中班上诊断课,述及裂纹舌时,谓其多为阴液耗损,虚火上炎,致使舌体失荣润而裂口。

课后,某主治医主动出示舌面,果然裂纹有如疤痕。

但他谈笑风生,自信健康无病。

言之无意,常人见裂纹舌,亦不定又何种诊断意义,似可不必过于强调,李教授却深信该君阴虚较甚。

孰料两年后,李教授在结核病室会诊时,某君因咳嗽、咯血,确诊为肺结核,住院治疗。

晤谈中,感叹良深,衷心悦服中医学博大精深。

仅凭舌诊一项,竟能于未病之前,预测疾病的发展趋势(《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家专集》P53)。

这个小故事中值得我们关注的是某君虽然有明显的阴虚症状,但却谈笑风生。

某君其实是先天素质很强的火。

阴阳是互根的,万物负阴而报阳。

阳气者,精则养神。

谈笑风生说明虽阴虚较重,但还未到阴损及阳的程度,否则就不会谈笑风生了。

望而知之谓之神嘛!在郑钦安的医书里有阳虚问答和阴虚问答两节,但没有阴阳两虚问答,实际上,阴阳两虚证是大量存在的。

《讲记》第十三页有人问:“阴虚,就是阴虚,为什么阴虚都变成了阳虚了呢?”据余临证体会,所谓阴虚,实际上都阴阳两虚,或者说是阳虚前提下的阴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