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有哪些不同观点
论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兼论科学与伪科学的界线
论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兼论科学与伪科学的界线一、概述在探讨人类认知世界的深度与广度时,我们不可避免地要触及到科学与非科学之间的划界问题。
这一问题不仅关乎知识的分类和理解,更对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具有深远的影响。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类对世界的认知不断深化,科学与非科学之间的界线也在不断地调整与演变。
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实质上是关于知识的本质、来源和验证方式的探讨。
科学,作为一种系统的知识体系和方法论,其特点在于严谨性、实证性和可重复性。
它通过观察、实验、推理和验证等手段,揭示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而非科学,则可能包含各种信仰、传统、习俗等,其知识来源和验证方式可能与科学存在显著的差异。
在科学与非科学之间,还存在一个特殊的领域——伪科学。
伪科学常常打着科学的旗号,但实际上却缺乏科学的严谨性和实证性。
它可能诉诸神话、神秘主义或伪技术,误导公众,甚至对社会造成危害。
明确科学与伪科学的界线,对于维护科学的尊严和权威,促进社会的繁荣和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包括回顾历史演变、分析本质差异、探讨伪科学的产生和危害等。
同时,本文还将强调科学与非科学划界问题的现实意义和重要性,呼吁广大公众增强科学素养,提高识别和防范伪科学的能力。
1. 科学与非科学划界问题的重要性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在科学研究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这一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纯粹的哲学问题,更是关系到科学进步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
明确科学与非科学的界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评价科学知识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避免被非科学或伪科学的信息误导。
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对于维护科学知识的真实性和权威性具有重要意义。
科学作为一种系统的知识体系和方法论,其特点在于其严谨性、实证性和可重复性。
与此相比,非科学则可能缺乏这些特点,其知识体系可能包含各种信仰、传统、习俗等,缺乏严格的实证验证和科学方法的指导。
参考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
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是科学哲学中的首要与基本问题,也是贯穿自然科学以及科学哲学发展始终的问题。
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也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不断发展变化。
尤其到了现代,在划界标准上流派很多,他们的思想也相差很大。
本文主要对浅述了其中影响较大的流派:逻辑实证主义、证伪主义及历史主义的划界标准。
一、逻辑实证主义的证实性标准作为当代西方科学哲学的第一个流派的逻辑实证主义,其理论核心便是所谓的“经验证实原则”。
经验证实原则是指:任何一个命题只有能被经验证实或否证(证伪)才有意义;反之,如果既不能为经验证实,又不能被经验证伪,即无法用经验来鉴别其真伪的话,它们就无意义,而是一些形而上学的“废话”,它们就应当从科学哲学中清除出去。
任何命题只要能被经验证实的才是有意义的、科学的;否则就是无意义的、非科学的或形而上学的。
由此表明科学理论只是能被观察和实验所证实的假说。
二、波普尔的证伪性标准波普尔:单凭经验不能证实理论。
他提出了其证伪性的划界标准:“一个理论的科学地位的标准是它的可证伪性,或可反驳性,或可检验性。
”他将非科学命题或理论划分为如下六类:逻辑上已列尽可能的命题、重言式命题、数学命题、形而上学命题、伪科学命题、宗教神话等。
科学理论通过不断证伪而发展。
但就其划界问题理论而言,他仍坚持以“经验”作为判别科学与非科学的唯一标准。
一方面可将数学命题、划归为非科学。
三、历史主义的划界标准1.库恩的“范式”标准库恩在多种意义上定义过“范式”,但就“范式”的内核而言,即指某一科学家集团在某一专业或学科中所具有的共同信念。
这些信念规定了他们共同的基本观点、理论与方法,为他们提供共同的理论模型与解决问题的框架,从而形成为该学科的一种共同传统,并为该学科的发展规定了共同的方向。
他认为范式才是一门科学成其为科学的必要条件。
即“拥有一个范式,有了范式所容许的那种更深奥的研究,这是任何一个科学部门达到成熟的标志。
自然辩证法
1.科学与非科学的区分。
科学划界问题指区分科学与伪科学及其他非科学的界限问题。
此问题由逻辑实证主义提出,其核心是科学划界标准。
关于科学划界问题大致形成以下四种观点,逻辑经验主义的观点、批判理性主义观点、科学历史主义观点与科学实在论的多元观点。
逻辑经验主义认为有意义的命题才是科学的命题,否则便是非科学的问题。
批判理性主义者波普尔认为科学的理论或者命题具有普遍性,不可能被经验证实,而只能被经验证伪,因为经验总是个别的,所以他主张可被证伪的理论或者命题才是科学的,否则是非科学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科学和伪科学,非科学是有本质区别的。
可检验性是科学区别于伪科学的根本标准。
伪科学是伪装成科学形式的非科学,是一种社会现象,其内容不具有客观真理性。
不可检验性和伪装是伪科学的基本特征。
一般的非科学是指不满足精确性和可检验性的命题问题或者理论,无法运用自然科学方法进行检验或者评价。
科学是追求真理的事业,但是我们无法把科学与非科学严格地区分为正确与错误。
所以,它是在不断地排除错误中实现的。
2. 科学是以事实为基础的,但是我们无法严格地指出从事实到理论的道路;同时我们也无法把理论严格地还原为事实。
3. 科学中存在着假想的成分,如果没有假想,我们不能设想科学的进步。
两者的区分是从知识到方法的区分,具有相对性。
(1)科学具有非常强的相对性,可检验性,可批评性,非常明显的进步性。
科学是可以通过实践加以检验的,是真实的问题。
而非科学是指一些不能证实、也不能证伪,即不能由实践来回答的问题。
诸如鬼神、上帝、永动机等问题。
(2)当科学中存在错误时,可以通过批评来进步的,由批评性来理解科学的进步性。
而非科学不具有批评性,因而也不具有进步性。
(3)科学与非科学的区分不是永恒不变的,是相对的。
随着科学背景知识的变化和发展,一些过去被认为是非科学的问题也可能转变为科学问题。
因此,既要弄清科学同非科学的区别,又要了解两者的区别是历史的可变的。
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有哪些不同观点
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有哪些不同观点。
非科学和伪科学是从科学群中划出来的。
就是说,在不满足于一般划界标准中所称之为科学条件的命题,均被推到科学以外的非科学范围,即不满足于逻辑经验主义和批判理性主义的可证实性和可证伪性检验之外的题被称为非科学。
满足可检验性和可重复性标准是判断严格意义上科学命题的必要条件,同时也需要满足积累性、进步性和预见性功能。
因此,我们把那些不满足科学命题必要条件,即不可检验的知识理论体系,统称为非科学。
伪科学是把没有科学根据的非科学理论或方法宣称为科学或比科学还要科学的某种主张。
分界问题是区分科学与非科学的问题,也是科学的性质问题。
(1)逻辑经验主义有意义的命题能被经验验证。
提供超量的经验内容,它是使一个陈述成为科学的充分条件,同时这个超量内容也应是可检验的。
(2)波普尔的可证伪性标准可检验性即为可证伪性,可检验性是一个命题在原则上可以用经验(观察、实验)验证它是一个陈述之成为科学的必要标准,一个陈述不具备可检验性就不是科学的,但是仅仅具备可检验性并非就是科学的。
(3)历史主义学派①库恩、拉卡托斯坚持一种相对的、变化的划界标准,区分在于是否是在范式和研究纲领的指导下解决疑难②费耶阿本德的“怎么都行”(4)邦格的多元划界标准(5)辩证唯物主义的可检验性标准理解:在科学哲学领域,虽然各派学者关于科学划界问题的认识及其确立的划界标准各不相同,但除了极端历史主义者之外,各派学者基本上都承认科学划界问题是科学哲学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
而关于划界标准的选择,逻辑经验主义和批判理性主义将科学理想化,把理论和经验事实的关系看作是决定科学本质的唯一因素,企图从这种关系中去寻求科学划界普遍的、绝对的标准;极端的历史主义者则完全否认理论和经验事实的关系在决定科学本质重的意义和作用,而把社会学、心理学因素的作用片面的夸大;温和的历史主义者把科学理论看作有一个历史进程的理论体系。
在这里科学划界的标准不再是恒定的、不变的、绝对的,二是历史的、发展的、相对的,并有主观的介入,渗透着心理和社会的因素。
自然辩证法答案
自然辩证法及其研究内容⏹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发展的一般规律(自然观)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科学技术观)、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科学技术方法论)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科学社会学)的理论体系,是对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相互关系的概括、总结。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学科的理论基础和前提,是人们对自然界总的最根本的看法,主要研究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研究人和自然的关系等。
它旨在对自然界的存在方式、演化发展以及人和自然的关系作出唯物的同时又是辩证的说明。
⏹科学技术观研究的是科学技术的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人们对科学技术总的看法。
它在自然观和历史观相统一的原则指导下,考察科学技术自身内部矛盾发展的规律性⏹科学技术方法论研究的是科学技术方法的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它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为指导,在现代科学技术水平上,对各门科学技术研究的特殊方法加以总结,概括出适用于各门科学技术的普遍的原则。
⏹科学社会学是阐明各种社会因素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并深刻揭示科学技术是社会生产力这一本质属性,以及科学、技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辩证关系第一部分:自然观⏹从静态看自然,自然是什么?如何存在?自然界的物质性自然界的系统性自然界的层次性从动态上看自然,自然是如何发展的?自然界的演化发展第一讲自然界的物质性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概念、物质实体、物质属性1 物质概念: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2 物质实体⏹能独立存在、自我支持而不需要别的东西作为载体加以支持的自立体,是属性、关系、变化过程的主体、载体和基体。
⏹因此,相对属性、关系和过程来说实体是“第一存在”。
而属性和性质不是独立存在的东西,而是依附于实体而存在,是形容、刻画与表征实体的东西(所以又被称为“第二存在”)。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2
第一题资料:III 人们对机械论、自然观的正确认识(观点,历史贡献,局限性)①首先我们要回答什么是机械自然观,有哪些内容和观点:(1)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特征是:自然的不变性、原子的基本性、机械的直观性、世界的既成性。
它是建立在与近代自然科学相适应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基础上的。
与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状况相适应,形成了观察、实验、分析、还原等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这种方法,是近几百年来在认识自然界方面获得巨大进步的基本条件。
但是,它也给人们留下了一种习惯:把自然界的事物和过程孤立起来,撇开广泛的总的联系去考察,堵塞了人们从了解部分到把握整体、洞察普遍联系的道路。
由于牛顿力学的成功典范,形成了科学史上的力学终极解释体系,而早期自然科学的这种研究方法被培根和洛克从自然科学移到哲学中以后,就造成了最近几个世纪所特有的局限性,即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经典力学一统天下,分析还原方法盛行于世,只注意局部,不注意整体;只注意研究个别,不注意研究一般;把为了研究方便而人为地割裂和分离看成是自然界本身存在地界限和鸿沟,把活物归结为死物,把运动归结为静止,把复杂归结为简单,把高级运动归结为低级运动,把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看成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一成不变的东西。
(2)形而上学自然观: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导致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其基本观点是:整个自然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的性质取决于组成它的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的数量组合和空间结构;物质具有不变的质量和固有的惯性;一切物质运动都是物质在绝对、均匀的空间和时间中的位移,都遵循机械决定论的因果关系;物质运动是由于外力的推动。
于是,自然界、宇宙被设想成一种不是能动的实在,而是一架处于自然之外的神操纵的庞大机器。
人与自然是分离对立的,人处于自然之外,是与自然不同的存在者。
简言之,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及其种类和形态都彼此孤立、互不联系,永不变化,有变化,也只是机械运河动量的交换,而这种变化的原因只是事物的外在因素(外力)所推动。
自然辩证法论述题
自然辩证法论述题四、论述题1、从科学划界的角度,批判伪科学科学与非科学的区分属于科学划界问题,当非科学伪装成科学时就会成为伪科学。
科学划界问题的核心是科学划界标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科学与非科学有着本质的区别,科学具有可观察性、可控制性、可检验性、可重复性,而可检验性是验证科学与非科学的根本标准。
可检验性首先意味着试验方法是最重要的科学方法,任何科学理论必须能够经得起实验检验; 其次,可检验性保证了科学发展观的社会承认机制的客观性和合理性。
伪科学是伪装成科学的非科学,是一种违反了科学规范,违背科学精神的社会现象,其内容不具有客观真理性,其基本特征是欺骗和伪装。
伪科学是一种现代迷信,他们的共同点就是把假的说成真的,把非科学伪装成科学以达到某种庸俗低级甚至卑鄙的目的。
我国伪科学大致有四种:江湖骗子、学术骗子、政治骗子、商业骗子。
伪科学通常与别有用心的宣传和诈骗连在一起。
因此,打击伪科学要规范学术行为、政治行为、商业行为,建立反欺诈的法律体系和监控机制。
2、通过某一具体科学技术问题说明数学建模方法以解数学应用题为例来说明五步建模方法:(1)确定研究对象所属系统,即确定数学应用题属于什么类型的题目;(2)确定基本量及其性质,即确定题目中的变量及其各自的性质,谁是自变量,谁是因变量;(3)根据相关学科知识,确定基本量的关系,即分析判断写出其基本量之间的关系;(4)求解模型,即求解方程等;(5)解的分析和评价,即检验解是否符合该数学应用题的所有要求。
3、从人类与自然界协调发展的角度,论可持续发展观的意义。
当前,人类和自然界处于对立状况,随着人口急剧增长,人类的科技力量急剧增长,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变大,资源危机、生态危机、环境危机日益严重,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也越来越大,为了减轻环境恶化,使得人与自然界协调发展,我们必须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的需要造成危害的发展。
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科学与非科学的区别
需要指出的是,非自然科学不是非科学。 因为非自然科
学与自然科学虽然在研究对象、研究手段和方法及目的上 有明显区别, 但共同点是都具有客观实在性, 即研究对象均 是客观实在的不同运动形式, 如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 生物的、思维的和社会的运动形式, 正因为运动形式的不同, 才分为不同的科学形态。而非科学则不具有科学研究对象 的客观实在性这一本质特征, 其研究对象要么是虚构的, 要 么是臆造的, 要么是凭空想象的。 这一点必须澄清, 混同二 者会造成思想上的混乱。
(4)文化现象论 从文化大背景去看, 科学是一种文化现象。 这种文化现 象是人类心智( 理性)现象、语言现象、精神现象、社会现 象和历史现象相互作用共同建构的, 是一种非常复杂的人类
特有的现象。
以上四种观点远没有穷尽对科学本质的认识, 仅是对科 学这一整体现象( 或活动) 的不同侧面的解释和说明。看来 科学是一个极为复杂的东西, 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 深化而不断丰富自己的内涵。
2.狭义的科学
狭义的科学专指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为 非自然科学。人们对自然科学的理解主要有五点:
(1) 知识体系论 (2)探索活动论 (3)工具论
(4)约定论(5)信念论
这五个方面存在着很大的片面性,因而是不可取的。
总结
概言之, 科学是人类能动地认识和改造外部世界的一种 探索性活动, 是人类的一种特殊实践活动, 它有其共同体、 结构和建制, 具有实验性、探索性、理性和逻辑性等特征, 并通过内部诸要素的相互作用形成完整的、不断发展的由 定理、定律和理论等构成的实证知识体系。
科学与非科学的区别
郭安廷 15207020 信管学院
目录 一.什么是科学 二.什么是非科学 三.两者的区分
自然辩证法论述题复习参考题库.doc
自然辨证法考试必备1、对在中国如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谈一谈你的看法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1.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人类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已经有三百多万年的历史。
在这漫长的历史中,人类文明的进化经历了原始文明(采集与狩猎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三大阶段。
工业文明历时三百年,它为人类创造了以往无法比拟的财富。
但是,工业文明是建立在大量消耗自然资源和排放废弃物的工业经济的基础之上的,因而严重地损害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系统。
从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社会, 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
在生态自然观指导下,生态文明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为宗旨,强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共同发展,在维持自然界再生产的基础上进行经济再生产。
2.生态文明包含的内容生态文明包含着下述二个相互区别、相互联系的层面:一是物质生产层面。
生态文明的主导产业是生态产业,即以生态化为目标的农业、工业、信息业与服务业。
其核心是维护“自然一社会一经济”生态系统平衡的基础产业一生态农业。
它的生产过程是由自然界再生产过程(自然生产力)和经济再生产过程(社会生产力)交织在一起进行的。
与此相联系,生态文明的消费方式受制于:自然界的承受能力。
二是社会制度层面。
生态文明是在上述物质生产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兴的社会制度。
从政治、经济、法律、伦理、教育等方面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为维护良好的自然生态坏境建立相应的法规与机构,以协调和解决在环境保护中的人与人的关系。
二是思想观念层面。
生态文明的思想观念的核心要素是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的生态化思想。
在思维方式上,要打破工业化的思维方式。
在价值观念上,我们要破除把经济价值凌驾于社会价值与生态价值之上的工业文明的价值观。
2、科学假说形成的主要途径是怎样的?科学假说的形成同要回答的科学问题分不开,所以,阐明怎样提出假说、提出什么假说,首先必须明确所要回答的问题,就是说必须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
浅谈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原创论文
浅谈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摘要:科学与非科的划问题的实质,是要分析清楚科学不同于其他任何非科学的观念形式的基本性质是什么,或者说,是要划出一个界线来回答“科学是什么”。
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会引发出科学哲学中的许多相关问题,因而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对科学的正常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要全面、较正确地区分科学与非科学,我们必须保持一个辩证的态度。
在9周的《科学方法》公共课学习后,我就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浅谈一下自己总结后的看法。
正文:现代社会,科学迅猛发展,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日益增强。
什么是科学,成为科学观中的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这时就出现了一个“划界”问题,即科学与非科的划界问题。
一、科学与非科学的含义科学一词,英文为 science,源于拉丁文的 scio,其本意是“知识、学问”,1999 年版《辞海》中将科学定义为“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的规律的知识体系。
”法国《百科全书》中认为“科学首先不同于常识,科学通过分类,以寻求事物之中的条理。
此外,科学通过揭示支配事物的规律,以求说明事物。
”而英国科学委员会则将科学定义为“以日程现象为基础,用系统的方法对知识的追求、对大自然的理解以及对社会的理解。
”我们可以这样说,科学是一种解决问题分析问题方法但绝对不是全部。
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
或者说,科学是以范畴、定理和定律形式反映世界本质和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
人们能够通过生产实践和学科实验而获得知识,但是,零散的经验知识还不是科学,科学是关于事物本质和普遍规律的理论知识。
科学研究一要强调逻辑分析,二要强调实证检验,两者相结合才能得出规律性的认识。
非科学是指科学以外的所有知识体系或观念。
有的学者将其扩大为科学之外的其它社会要素部分,包括文学、艺术、宗教、民俗、政治、经济、军事活动中的经验和谋略、生产、管理、医疗诊断等活动中的经验诀窍,甚至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过程中的直觉思维活动等。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思考题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答:(1)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基础。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最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观的高级形态,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
(2)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建立在古代科学技术基础上的朴素唯物主义和自然辩证法的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最初思想渊源。
(3)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16-17世纪的自然哲学家门吸收当时的自然科学成果,尤其是牛顿经典力学理论,概括和总结自然界及其与人类的关系所形成的总的观点。
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重要思想渊源。
(4)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继承了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批判地吸收了法国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德国唯心主义自然观中的合理因素,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固有缺陷,以19世纪自然科学成果为基础,形成的关于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总的观点。
实现了自然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完成了自然观发展的否定之否定的历程。
(1)古代朴素自然观以直观性、思辩证和猜测性的方式从整体上把握认识自然界的本原和发展,但缺乏系统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依据,尤其是将非物质性的东西当作先于物质世界的独立存在,并认为物质世界是它的派生物,为唯心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借口,最终导致人类认识的分化。
(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核心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虽然在实证科学的基础上继承和坚持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但是不懂得一般与个别、运动和静止等的辩证关系,以一种片面的、孤立的和静止的方法观察自然界,即不懂得自然界的辩证法,自然不能把唯物主义坚持到底。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克服了以往哲学自然观的缺陷,坚持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原则,突出了物质世界的整体性和矛盾性,提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强调了人类起源于自然界、依赖于自然并在把握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能够能动地和改造自然。
也探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
也探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科学至关重要,因为我们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科学。
但是,什么是科学,什么是非科学,至今仍众说纷纭。
比如,中医与科学的关系已有百年的争议历史[1]。
近年来,现代医学是不是科学也成为争论问题[2-3]。
因此,什么是科学?科学与非科学之间有没有严格的界限?如果有,这个界限是什么?如果没有,原因是什么?这些都成为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本文认为解决这些问题不能拘泥于书本定义、概念或逻辑思辨,而要从科学知识的具体的产生过程去理解和判断。
1 根据目前的科学定义不能划定科学与非科学的界限区分科学与非科学,一般依赖科学的定义,可是至今没有统一的科学定义。
比如,《辞海》(1999年版)认为“科学是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的规律的知识体系”。
百度百科认为“科学是将各种知识通过细化分类研究,形成逐渐完整的知识体系”。
而维基百科认为“科学是通过经验实证的方法,对现象进行归因的学科”。
不同的定义反映出人们对科学的认识存在各种偏差,但是这种不一致会模糊我们对科学与非科学的界限认识。
2 科学哲学对科学与非科学界限的认识科学哲学是专门研究科学特征的一门学科,对什么是科学,什么不是科学,科学与非科学之间的界限是什么,科学哲学做了深入的研究。
在科学哲学史上,划界问题曾是逻辑实证主义讨论的一个核心问题。
逻辑实证主义提出可证实性原则是区分科学与非科学的标准[4]。
但是,波普尔认为可证实性存在着一个很大的缺陷,就是它所使用的是归纳逻辑,而归纳逻辑具有不周全的特点,无论列举多少例子,都不能归纳和证明一个领域的全部。
因此,波普尔提出了可证伪性标准来解决划界问题,也就是举反例否证,而不是一个个举例实证,以解决逻辑实证主义的缺陷。
他认为一切知识、命题只有经得起证伪的才是科学的,否则就是非科学的[5]。
但是证伪主义也存在很多问题,后来库恩提出有无范式是区分科学与非科学的标准。
所谓范式,即某一科学共同体成员共有的一整套标准和规定。
浅析科学与非科学的三种划界标准
浅析科学与非科学的三种划界标准
科学与非科学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们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划分科学和非科学的标准是必要的。
在本文中,我们将浅析科学与非科学的三种划界标准。
首先,我们来看看科学的定义。
科学是一种方法,可以用来解决客观事实的问题。
科学的基本原则是通过实践,以及实验和观察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它的目的是提供准确的结果,以便在将来的实验中使用。
其次,我们来看看非科学的定义。
非科学是一种以理论或情感为基础,以不确定性为特征的知识体系。
它不依赖于实验,而是依赖于主观的认识,以及古老的传统和信仰。
它的目的是给人以某种意义上的解释,而不是客观的事实。
最后,我们来看看三种划界标准。
首先,科学和非科学之间的界限可以用实践和理论的区别来表示。
科学是实践的,而非科学是理论的。
它们之间的界限是由实验和观察所界定的。
其次,科学和非科学之间的界限可以用定性和定量的区别来表示。
科学是定量的,而非科学是定性的。
它们之间的界限是由准确度和精确度所界定的。
最后,科学和非科学之间的界限可以用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的区别来表示。
科学是直接观察的,而非科学是间接观察的。
它们之间的界限是由可观测性和可衡量性所界定的。
以上就是科学与非科学的三种划界标准的浅析。
科学和非科学之间的界限可以通过实践和理论、定性和定量、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的区别来界定。
科学和非科学在当今社会中都有重要的地位,因此,正确理解和划分它们之间的界限是非常重要的。
论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兼论科学与伪科学的界线
论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兼论科学与伪科学的界线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科学与非科学之间的划界问题,并进一步阐明科学与伪科学之间的界线。
科学作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手段,其边界的确定对于科学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科学与非科学之间的界线并非一成不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这一界线也在不断变化和调整。
因此,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读者提供更为清晰的认识和理解。
文章将首先回顾科学与非科学划界问题的历史演变,探讨不同历史时期对科学与非科学界定的不同观点。
接着,文章将分析科学与非科学在方法论、认识论、价值观等方面的本质差异,揭示科学与非科学之间的根本区别。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进一步探讨科学与伪科学之间的界线,分析伪科学产生的原因和危害,并提出识别和防范伪科学的策略和方法。
文章将强调科学与非科学划界问题的现实意义和重要性,指出只有明确科学与非科学的界线,才能更好地推动科学的发展和应用,促进社会的繁荣和进步。
文章也呼吁广大公众增强科学素养,提高识别和防范伪科学的能力,共同维护科学的尊严和权威。
二、科学与非科学的定义与特点在讨论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之前,首先需要明确两者的定义与特点。
科学,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知识体系和方法论,其核心在于通过系统的观察、实验、推理和验证,探究自然界的客观规律。
科学的特点在于其严谨性、实证性和可重复性。
严谨性体现在科学研究必须遵循一定的方法论和规范,确保研究的逻辑严密和数据的准确性;实证性则强调科学研究必须以可观测和可验证的事实为基础,避免主观臆断和偏见;可重复性则要求科学研究的结果能够在相同条件下被其他研究者重复验证。
相比之下,非科学则缺乏这些特点。
非科学知识体系可能包含各种信仰、传统、习俗等,它们可能没有经过严格的实证验证,或者其验证过程缺乏科学方法的指导。
非科学并不排斥主观性和个体经验,其知识来源可能更多地依赖于传统、信仰或权威。
科学与伪科学的划界
科学与伪科学的划界科学哲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科学划界问题。
虽然人们认为这个问题不可能有完美的形而上学解答,但是瑞典科学哲学家图奥梅拉在其代表作《科学、行动和实在》的第十章中,还是力图尝试找到一些标准,来刻画科学的本性或科学研究活动及科学方法的特征,把科学与伪科学加以区分。
首先,科学的客观性标准包括两个方面。
其一是研究领域的客观性:科学审查实在的事物,它们是石头、动物、电子和历史文献。
其二在于科学至少在主体间性方面是客观的,科学探索的行为者是科学共同体的成员,探索的促动背景是由它们的共同态度(或共同意向、共同需要和共同信念)形成的,而不是由个人的特异希望和想法形成的;科学研究的过程至少必须原则上是彻底开放的,这个特征也包括(至少在原则上)可重复性的要求,例如科学实验的结果必须是可重复的,尽管可重复性的严格内容是有争议的,但是一些有关的可重复性依然应该加以坚持。
科学的另一个显著特征是批判性。
科学的批判本性并没有对所有的预设放任不管,而是对它们采取批判的、怀疑的态度。
在科学中,没有什么东西能够逃脱批判的武器,预设、概念、理论和假设、理论推导、实验装置和实验设施、从数据引出的结论等等都要受到无情的批判和严格的审查。
不用说,一切批判和怀疑也以它自己的背景假定为基础,但是这些假定能够修改和变更。
与科学的批判本性相关,科学也具有可检验性。
所谓可检验性,特别指的是经验可检验性(该性质依赖于探索领域)科学方法相对于进入理论形成的思想而言是极其宽松的,容许大胆的、可能靠不住的思想存在是合理的。
重要的是不要压制科学的创造性,容许所有的花都开放,但是,必须把理论和假设是可以检验的(和可以证伪的)要求加于其上。
可检验性仅仅是间接的,它建立在大量辅助假设的基础上。
但是理论容许的检验越严格,则理论越好。
如果科学不满足可检验性的要求,它就不会再生产和发展,就会变得僵化,乃至转化为伪科学。
批判性和可检验性与自我矫正性密切相关。
自我矫正性是科学方法的一个主要特征。
科学、非科学、伪科学的划界
自近代科学以来,常常出现利用划界问题来提倡伪科学打击真正的科学。 比如1616年,罗马教廷在审判伽利略后,曾宣布哥白尼学说是“伪科学”; 20世纪30年代,希特勒法西斯上台后,曾宣布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犹太人 的科学”,是“伪科学”;1948年,斯大林领导下的苏共中央还曾正式提出决 议,宣布孟德尔的遗传学理论是“伪科学”,迫使大批科学家入狱。 “伪科学”
非科学特点
非科学按其完备程度及其与科学密切的程度可分为系统性非科学和非系统 性非科学。 前者如形而上学和宗教具有较完备或系统的知识体系,也具有科学的部分特 征如理性和逻辑性,与科学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既对立又统一,既有促进科学 的一面,又有阻碍科学的一面。 后者如神学、灵学、占星术和迷信等几乎没有任何科学的特征,其体系一般 也不完善,远离科学而靠近愚昧,与科学完全对立。因而有必要作区分。但需澄 清的是,非科学还不是伪科学,但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成伪科学,当且仅当它冒充 科学时。
科学、非科学、伪科学的划界
动科学院B组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界问题的意义
划界问题的实质是要分析科学不同于其他非科学的观念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或者说是划出一个界线来回答“科学是什么”。这个问题的思考会引发许多相 关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在科学的实际运行中,科学与诗歌、小说、戏剧、宗教、神话等意识形式 更容易区别,困难的是科学与形而上学的区别。
总结
显而易见,知识体系论从静态对自然科学进行描述,不足以反映自然科学的本 质。探索活动论从动态对自然科学进行考察,关注的仅是其认识过程,而忽视其 作为知识的一面。 工具论将自然科学当作应付环境的工具,仅注意到其功利的一面,是典型的实 用主义。约定论强调科学共同体的作用,突出了其主观性、非理性和社会性的 一面,而忽视了自然科学的客观性和真理性。 信念论关注人的精神方面,将自然科学归结为科学共同体的共同信念,这与宗 教的信仰方式没有多少区别,因而不可取。 概言之,科学是人类能动地认识和改造外部世界的一种探索性活动,是人类的 一种特殊实践活动,它有其共同体、结构和建制,具有实验性、探索性、理性和 逻辑性等特征,并通过内部诸要素的相互作用形成完整的、不断发展的由定理、 定律和理论等构成的实证知识体系
探析科学与非科学划界问题
探析科学与非科学划界问题作者:任前丰来源:《今日财富》2016年第36期摘要:科学划界问题是科学哲学的基本问题,它用来判别某种知识类型是不是科学知识。
波普尔、库恩和拉卡托斯的划界标准是其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三种观点。
从他们对科学划界的纷争可以看出,科学划界的标准是没有确定性,而要绝对的区分科学与非科学,这是根本不可能的。
本文指出对他们划界问题的分析,可以使我们辩证地看待科学与非科学之间的关系,但在两者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才是最可取的。
关键词:划界标准;科学;非科学;波普尔;库恩;拉卡托斯;张力;科学的划界问题是科学哲学领域长期研究的问题,李醒民先生在《划界问题和科学划界》中指出“划界问题不仅仅是科学哲学中一个意义深远的学术问题划界的实际意义即划界在科学研究活动和社会建制中的实践意义也是不可低估的”。
这说明明确科学划界的标准和意义对促进社会生活科学健康地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这个问题的实质,是要分析清楚科学不同于其他任何非科学的观念形式的基本性质是什么,或者说,是要划出一个界线来回答“科学是什么”。
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会引发出科学哲学中的许多相关问题,因而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同时这一问题对科学的正常发展,对于科学家的研究工作,对于在知识分子和广大民众中宣传和普及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提高国民的科学素质,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划清科学与非科学的界线问题,既是一个重要的、深层次的哲学问题,又是一个科学家所关心的、对科学有重大影响的问题,所以科学家和哲学家历来关心这个问题。
但是,应当承认,只有在进入20世纪以后,划界问题才获得了真正深入的研究。
划界问题成了20世纪的科学哲学发展中首先被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
在20世纪的科学哲学中,对划界问题做出了深入研究的,主要是两个理性主义的科学哲学学派,即逻辑实证主义学派和波普尔学派。
往后的历史主义学派在这个问题上的贡献主要是对以往的划界理论进行解构,对于如何正面解决这个问题却无多大的建树。
04 第四讲 科学划界问题——科学、非科学与伪科学之分
5月27日,美国公民自 由联合会(ACLU)提出 上诉; 原告方认为,“590法 案”违犯了联邦宪法 第一修正案中国家与 宗教相分离的有关条 款。
被告方则认为,“590法案”并没有支 持或偏袒任何一个宗教派别。 “创世科学”与“进化科学”是关于 起源问题的两个不同的科学模型。
“创世科学”的科学模型
②用鼻认字
1980年初,发现辽宁本溪人张宝胜能用鼻认 字,6月,该市科协组织对张的测试,肯定了 他的功能。后又发现他能作人体透视。
③特异功能、气功热
从1982年下半年开始,特异功能的宣传开始 改头换面,与气功联系在一起。认为‚气功‛ 可以开发‚特异功能‛,于是掀起了气功热。
某著名科学家发表文章,认为‚中医、气功 和人体特异功能的统一,可能引起医学的革 命,而医学的革命可能引起整个科学的革 命。……那是翻天覆地的事,是科学要整个 改变面貌,整个世界也会大大地向前发展。”
美国“创世论”与“进化论”的世纪之争 (20世纪) ‚美国的反进化论运动不只是 科学与宗教相冲突的表现,也 不能简单的将其归结为愚昧无 知者的反科学运动! 不同的科学观念或科学划界标 准在特定社会、政治和文化背 景下的直接碰撞!‛
这场争论始终贯穿着 “科学是什么或科学 不是什么?”这一主 题; 这场争论导致了人类 历史上第一次运用国 家法律禁止或捍卫一 个具体的科学理论。
“进化科学”的科学模型
“进化科学”是指进化的科学证据以及从这些科学 证据中得出的推论。 (1)宇宙从无序的物质中通过自然过程产生,生命从 非生命中通过自然过程产生; (2)变异和自然选择足以使较早时期的低级生命种类 发展出现有的所有生命类别;
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
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
科学和非科学的划界标准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同的学术领域和哲学思想会给出不同的答案。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划界标准:
1. 实证性:科学必须是基于实证证据的,而非科学则可能是基于信仰、主观感受或者完全没有证据的。
2. 可重复性:科学研究的结果必须能够经由重复实验而得到验证,而非科学则可能是没有办法或者无法重复的。
3. 可证伪性:科学研究必须是可以被证伪的,也就是说,必须存在某些测试或者数据可以证明其是错误的。
而非科学则可能是无法被证伪或者没有明确定义的测试方法。
4. 理论框架:科学通常会有某种理论框架或者理论体系,可以解释现象和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指导。
而非科学则可能是没有这样的理论框架或者其理论框架无法被证伪。
5. 社会认可:科学通常会被学术界和社会广泛认可和接受,而非科学则可能只是个别人或特定社群所接受。
这些划界标准都不是绝对的,也存在交叉和互相矛盾的情况。
因此,判断某个研究是否属于科学范畴需要考虑多个因素,而不是单一的标准。
证伪主义与精致证伪主义[精选.]
浅谈证伪主义与精致证伪主义摘要波普尔、拉卡托斯是当代西方科学哲学发展进程中批判理性主义和历史主义的代表人物。
波普尔在批判逻辑实证主义的可证实原则和归纳法的基础上提出了证伪主义理论,拉卡托斯在发展他的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精致证伪主义。
本文从比较和分析的角度出发,通过二者异同点的比较,分析了证伪主义与精致证伪主义的批判与继承的关系,对于以后科学哲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证伪主义;精致证伪主义;科学知识的增长前言波普尔处在一个自然科学革命的时代,也是自然科学期待重大发现的时代,需要建立科学发现的方法论,波普尔顺应了这种需要。
他考察了古希腊的哲学传统,认为批判对于哲学、哲学家、哲学流派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这种批判精神打破了教条,人类僵化的思维,以及不可证实的科学。
波普尔秉承爱因斯坦批判精神和康德唯理主义哲学思想,独创地把他们糅合在一起,于20世纪20年代开创“批判理性主义”学派。
他在探讨科学知识增长的过程中,批判了逻辑实证主义的可证实原则和归纳法,提出了以证伪原则、试错法和科学发展动态模式为主要内容的证伪主义思想。
拉卡托斯是历史主义学派的代表,他承认科学史和科学哲学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赞同康德所说的“没有科学史的科学哲学是空洞的,没有科学哲学的科学史是盲目的”。
[1]拉卡托斯认为,从科学史的角度看,如果严格恪守波普尔的朴素证伪主义,科学理论就无法发展,因为理论早在萌芽时期就被扼杀了,而且波普尔的朴素证伪主义始终处在动态的跌宕之中,与科学史和科学发展的实际不符。
因此,拉卡托斯认为波普尔的朴素证伪主义是不恰当的,从而发展出了精致证伪主义,这是对波普尔朴素证伪主义的批判性继承。
一、证伪主义和精致证伪主义的基本观点(一)证伪主义的主要内容证伪主义既是波普尔解决“分界问题”与“归纳问题”的关键,也是他的科学认识论与方法论的基础。
他认为,归纳法只能告诉人们过去,不能告诉人们未来。
从数学的观点看,无论过去的重复数有多大,它只是一个有限数,而未来是无限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有哪些不同观点。
非科学和伪科学是从科学群中划出来的。
就是说,在不满足于一般划界标准中所称之为科学条件的命题,均被推到科学以外的非科学范围,即不满足于逻辑经验主义和批判理性主义的可证实性和可证伪性检验之外的题被称为非科学。
满足可检验性和可重复性标准是判断严格意义上科学命题的必要条件,同时也需要满足积累性、进步性和预见性功能。
因此,我们把那些不满足科学命题必要条件,即不可检验的知识理论体系,统称为非科学。
伪科学是把没有科学根据的非科学理论或方法宣称为科学或比科学还要科学的某种主张。
分界问题是区分科学与非科学的问题,也是科学的性质问题。
(1)逻辑经验主义
有意义的命题能被经验验证。
提供超量的经验内容,它是使一个陈述成为科学的充分条件,同时这个超量内容也应是可检验的。
(2)波普尔的可证伪性标准
可检验性即为可证伪性,可检验性是一个命题在原则上可以用经验(观察、实验)验证它是一个陈述之成为科学的必要标准,一个陈述不具备可检验性就不是科学的,但是仅仅具备可检验性并非就是科学的。
(3)历史主义学派
①库恩、拉卡托斯坚持一种相对的、变化的划界标准,区分在于是否是在范式和研究纲领的指导下解决疑难
②费耶阿本德的“怎么都行”
(4)邦格的多元划界标准
(5)辩证唯物主义的可检验性标准
理解:在科学哲学领域,虽然各派学者关于科学划界问题的认识及其确立的划界标准各不相同,但除了极端历史主义者之外,各派学者基本上都承认科学划界问题是科学哲学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
而关于划界标准的选择,逻辑经验主义和批判理性主义将科学理想化,把理论和经验事实的关系看作是决定科学本质的唯一因素,企图从这种关系中去寻求科学划界普遍的、绝对的标准;极端的历史主义者则完全否认理论和经验事实的关系在决定科学本质重的意义和作用,而把社会学、心理学因素的作用片面的夸大;温和的历史主义者把科学理论看作有一个历史进程的理论体系。
在这里科学划界的标准不再是恒定的、不变的、绝对的,二是历史的、发展的、相对的,并有主观的介入,渗透着心理和社会的因素。
但是,逻辑经验主义、批判理性主义和历史主义者都是试图用一种特征或一种标准来区分科学或非科学。
随后邦格的多元标准弥补了上述逻辑经验主义、批判理性主义和历史主义者划界标准的不足,但邦格没有考虑到量化的划界标准是否可能,而且所谓的精确性也相当模糊。
另外,邦格提出的科学划界模型是静态的,没有考虑到各个要素的变化以及要素与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尽管逻辑经验主义将“可检验性”作为科学划界的唯一标准是有问题的,但是可检验性也确实是科学区别于非科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另外,像历史主义者强调科学划界中的“价值判断”,也即社会的、心理的因素,其重要性同样是不可忽略的。
在科学划界中,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必定是统一的,但事实判断是价值判断的基础和前提。
因而,确立科学划界标准必须是多元的、全方位的,而不是一元的、单层面的;科学划界标准应该是发展变化的,并具有随历史发展的相对性,而不是静止的,绝对的;科学划界的标准应当是相对精确的,可操作的,而不能是随意的,没有现实意义的;最后科学划界的对象不仅仅局限于科学理论或科学知识,而应包括科学实践在内。
明确这几条原则,人们就可以结合具体情况,进一步深化、发展科学划界这项亘古常新的事业。
科学与非科学的分界标准有以下几点:第一是可检验性,可检验性是一个命题在原则上可以
用经验验证它是一个陈述之成为科学的必要标准,一个陈述不具备可检验性就不是科学的,但是仅仅具备可检验性并非就是科学的;第二是经验的标准,提供超量的经验内容,它是使一个陈述成为科学的充分条件,同时这个超量内容也应是可检验的;第三是逻辑的标准即有清楚界定的应用范畴且自恰、简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