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练习题

合集下载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 简答题重点整理汇总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 简答题重点整理汇总

社会心理学整理名词解释:1、基本归因错误:高估内在性情因素对行为的影响,而低估情境因素的作用的倾向。

2、自动化思维:是指无意识的、不带有意图目的、自然而然的并且不需要努力的思维。

以过去的经验和知识为基础,对周围环境进行的一种自动分析。

3、图式:人们用来组织关于某个主题的知识,关于周围世界的心理结构,这种心理结构会影响人们注意、思考和识记的信息。

4、刻板印象:将某群人概括化,将同样的特征分派到该群体中所有成员,而不管成员之间实际上的差异。

5、可提取性:图式和概念在人们头脑中所处位置的优越性,以及当我们对社会世界做出判断时,使用这些图式的可能性有多大。

6、固着效应:人们关于自己和社会世界的观念会保持下去,即使知道支持这些信念的证据是假的,也是如此。

7、自证式预言:图式的持久性特点导致人们对他人的行为会产生一种预期;这种预期会影响其对待他人的方式;这种方式又会导致他人的行为与自己最初的预期相一致,最终使这一预期成为现实。

8、内隐人格理论:人们将多人格特质归入同一类图式。

例如:很多人认为,善良的人也大方。

(“美即是好”的刻板印象)9、内归因:行为与自己的人格或态度有关。

10、外归因:行为与他所处的情境有关。

11、一致性偏见:推论人们的行为与他们的人格一致的倾向。

(忽略了情境因素的影响)12、当事人与旁观者差异:在观察别人的行为时偏好做人格归因,在解释自己的行为时却更加着重于情境因素的倾向。

(知觉显著的是其他人,而没有对自己投以同等的注意力;当事人比观察者掌握更多有关自己行为的情境因素)13、归因偏见自利归因:将成功归于内部人格因素,将失败归于外部情境因素——找借口不切实际的乐观:认为好事更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坏事更可能发生在别人身上。

公平世界的信念:认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14、防卫归因:使我们不受脆弱及难免一死等感受困扰的解释。

人们倾向于将不幸归因于受害者自身,为了让自己觉得不可能(很少可能性)会遭受同样的不幸。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对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

人,既指个体也包括群体。

社会心理和社会犯罪行为则所指个体或群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队源自于社会规范、群体压力、自我暗示、他人建议等社会影响所作出的内锥果和表征反应。

变量:指在性质、数量上可以变化、操纵或测量的条件、现象或特征。

效度:是指所测结果符合该测量的目的的程度,或说在测量被测对象时所具有的真确度。

信度:指一个测量所测出分数的稳定性或可靠性,亦即为测出的分数的可重复性。

研究者偏向:指研究者对研究结果的期望会自觉不自觉地表现在与被试者的相互作用中,并影响被试者在实验中的表现,从而使实验结果产生偏差。

被试者偏向:指研究者对研究结果的希望可以自觉不自觉地表现在与被试者的相互作用中,并影响被试者在实验中的整体表现,从而并使实验结果产生偏差。

操作性定义***实验室实验法***二、简述题:1、详述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因果关系和有关关系a两个变量间的两种关系b相关关系只是指两个变量的值一同变化;当数值一同增加或一同减少时,其为正相关;当一个数值增加而另一个数值减少时,其为负相关。

c因果关系则指一个变量是另一个变量变化的原因。

d有时有关关系中存有着因果关系,但有关关系并不必然就存有因果关系。

2、详述内在效度和外在效度的差异a内在效度指研究结果反映所要测量的心理差异的程度,减少或消除人为性或无关干扰的程度。

b外在效度指研究结果的归纳程度。

归纳程度低,则外在效度低。

c一般来讲,实验室研究内在效度低,外在效度高;现场实验则恰好相反。

3、比较实验室实验法与现场实验法的好坏㈠实验室实验实验室实验是在特定的实验室条件下进行的,能对所研究的情境给予很高程度的控制,能最大限度地突出重要因素,防止无关因素的干扰。

优点:一就是实验者可以最小程度地掌控毫无关系变量的影响;二就是随机精心安排被试消解被试间差异的影响,从而暴露出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题简答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1295)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题简答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1295)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题简答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1295)一、名词解释1.社会角色:是指个人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符合社会期望的一套行为模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

2.责任扩散:是指当发生了某种紧急事件时,如果有其他人在场,那么在场者所分担的责任就会减小,也就是说提供帮助的责任扩散到其他人身上。

3.社会影响:是指在社会力量的作用下,引起个人的信念、态度、情绪及行为发生变化的现象。

4.群体思维:也叫小群体意识,是群体的一种特定思维方式,指的是为了维护群体表面上的一致,而阻碍了对问题的所有可能解决办法和行动方案作出实事求是且准确的评价,从而导致了错误的决策的现象。

5.偏见:是指人们基于非客观、非真实的认识而对他人或他群体产生的消极态度和情绪指向。

6.归因:人们从可能导致自己及他人行为发生的各种因素中,认定行为的原因并判断其性质的过程。

7.社会认知:是指个体通过人际交往,根据认知对象的外在特征,推测与判断其内在属性的过程。

8.自我实现的预言:我们对他人形成一定的印象之后,就会对他人产生相应的期望,而此期望又引导我们采取相应的行为来实现此期望,这一现象就叫自我实现的预言。

9.从众: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为了和群体中的大多数人保持一致而采取的改变知觉、判断、信仰或行为的倾向。

10.去个性化:指个体丧失了抵制从事与自己内在准则相矛盾行为的自我认同,从而做出了一些平常自己不会做出的反社会行为。

11.刻板印象:就是人们对一个社会群体所形成的固定而概括的印象。

12.社会态度:个体自身对社会存在所持有的一种具有一定结构和比较稳定的内在心理状态。

社会心理学(复习题集)

社会心理学(复习题集)

《社会心理学》复习题集一、选择题:1. ( )阶段,儿童开始形成最初的人格倾向,这一时期的儿童心理活动带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抽象概括能力还比较差。

A.0岁一1岁半 B.1岁半一3岁 C.3岁一6岁 D.6岁一10岁2.移民国外所伴随来的个体社会化过程属于 ( )A.初级社会化 B.预期社会化 C.再社会化 D.继续社会化3.态度的构成要素中,核心成分是( )A.认知成分 B.情感成分 C.行为倾向成分 D.价值成分4.社会心理学意义上的自我觉知指()A.发动并维持自我意识活动过程的高度集中的自我注意状态B.个体对自身状况所作的肯定或否定的判断C.影响自我意识形成、影响自我意识的方向或目标的心理加工过程D.对自己身心状况、人——我关系的认知、情感以及由此面产生的意向5.个体自我概念发展的核心机制是( )A.生理的成熟和发展 B.对有关自我词的掌握C.自我觉知 D.认知能力的提高和社会互动6.科学家研究发现,被动物抚养长大的人类诸如狼该、熊孩等没有自我意识,其根本原因在于( )A.他们存在生理缺陷 B.他们没有参与社会生活、与他人相互作用C.他们并没有出现物——我感觉分化 D.他们的生理发展不成熟7.以下不属于社会心理学意义上的“群体”的是( )A.大学合唱团 B.围在路边看热闹的人群C.英国曼联足球队 D.夫妻二人组成的两口之家8.现实生活中,我们会发现一个现象:在一个北美人和一个阿拉伯人面对面的友好交往中,阿拉伯人步步紧逼,而北美人却连连后退,这种现象说明( ) A.比起北美人,阿拉伯人待人更热情B.和阿拉伯人比起来,北美人更喜欢独处C.人际交往的空间距离受到文化背景的影响D.人际交往的空间距离受到性别差异的影响9.素不相识的两个个体第一次见面时形成的印象,称为()A.首因效应 B.第一印象 C.印象形成 D.人际认知10. 有些人在总体印象的形成上并不是简单地把他人的诸特征的评价分值累加,而是将各个特征的分值加以平均,然后根据平均值形成对他人的总体印象,这是()A.加法模式 B.平均模式 C.加权模式 D.加权平均模式11.()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出版了《社会心理学:大纲与资料集》,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出版了《社会心理学导论》,这两本书标志着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

《社会心理学》试卷(奥鹏作业)

《社会心理学》试卷(奥鹏作业)

《社会心理学》试卷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45分)1、自变量;答:自变量即研究假定为原因的变量,一般为影响社会行为或心理表现的外部条件。

实验中通常以实验条件为自变量。

2、随机分配;答:随机分配指每一被试在各种实验条件下的机会是完全均等的。

3、印象管理;答:印象控制也称为印象管理,是指一个人以一定方式去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的过程。

也就是人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使别人所形成的有关自己的印象符合自己期望的过程。

4、首因效应;答:一种解释认为,最初获得的信息及由该信息形成的第一印象在总的印象形成过程中作用更大,因为最初接触陌生人时,注意的投入完全而充分,因此印象也更为鲜明、强烈。

而对后继的信息,人的注意会游离,从而使后继信息对印象的影响作用下降。

对于首因效应的更主要的解释是认为对于后继信息,人们是按照先入为主的最初印象的轨道来解释的。

5、自我实现的预言;答:自我实现预言,也叫自证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是指我们对待他人的方式会影响到他们的行为,并最终影响他们对自己评价,或自己对自己的评价会影响到自己未来的行动。

6、归因;答:根据有关的外部信息、线索对人的内在状态或依据外在行为表现推测行为原因的过程,称为归因,也叫归因过程。

7、图式;答:所谓图式,是人的大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

另外,图式(schema)也表征特定概念、事物或事件的认知结构,它影响对相关的信息的加工过程,也指生物形态学的图式。

8、偏见;答:偏见是人们认识世界万事万物所萌动的臆断情由,它携带着主观意识情感看问题,论人就事。

9、内隐社会认知;答:内隐社会认知是指在社会认知过程中虽然个体不能回忆某一过去经验(如用自我报告法或内省法),但这一经验对个体的行为和判断依然具有潜在影响的认知现象。

它是一种深层的、复杂的社会认知活动,是认知主体不需努力、无意识的操作过程。

10、态度;答:态度定义较为典型的说法有以下几种:第一,认为态度是一种评价或情感反应。

社会心理学练习试题(一)

社会心理学练习试题(一)

社会心理学练习试题(一)一、填空题(每空格1分,共10分)1、社会心理学是研究(1)的科学3、弗洛伊德强调心理动力对行为的驱动,认为个体天生拥有两种本能驱动力,一种是(2),一种是(3)4、由于中国人爱面子,怕丢脸,怕遭人议论却又乐于议论别人,由这一套“议论系统”引发出了严重的社会焦虑,主要表现为情爱焦虑、(4)、地位焦虑、(5)、表现的焦虑。

8、集群行为产生的整个过程中,有两个重要心理机制,一是(6),二是(7)。

9、社会心理学研究的特有技巧是(8)10、自我知觉是指(9),内容有两个基本成分:自我概念和(10)构成二、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1、自我概念2、人际关系3、曝光效应4、偏见5、去个性化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1、矛盾的态度比不矛盾的态度对行为的预测力要弱()2、测谎仪通过测量伴随情绪的几种生理反应,如呼吸的改变、心血管活动出汗来测量个体是否撒谎,因而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完全能鉴别出是否撒谎()3、不管说服者的可信度还是有说服力的信息以及充分的论据,只要自己不愿被说服,说服就是无效的,除非他愿意改变自己的态度。

()4、母性动机是一种心理性动机。

()5、在冲突管理中,双方都放弃部分利益,以便在一定程度上满足部分需求,即双方都有所坚持,也有所退让,这是一种顺应模式()6、人们在有选择的时候,体会到的认知失调高()7、相关研究就是一种因果关系研究()8、19世纪,直接为社会心理学的产生做了理论上和方法上准备的是德国民族心理学和法国群体心理学()9、强调礼尚往来,讲究平衡和对等是一种共享关系()10、人们把功劳归于自己,把失败归于外因的倾向是一种行动者和观察者偏差()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25分)1、简述引起侵犯行为发生的原因2、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3、简述成就动机主要通过什么渠道习得4、简述如何克服团体思维5、简述社会心理学研究的特点五、分析题(20分)(1)玛丽安·基切夫人是一位家庭主妇,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声称接受到来自超级生物的信息,据她说这些超级生物是克拉利昂行星上的的守护者,她对媒介说,1954年12月21日,一场洪水将要到来,并将整个北半球淹没,生活在这里的所有人(只除下少数经选择的人)都将归于死亡。

传媒通识课-社会心理学课后习题答案

传媒通识课-社会心理学课后习题答案

传媒通识课-社会心理学课后习题答案1.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是什么?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与社会之间相互影响关系的学科。

它探讨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个体对社会环境的适应以及社会对个体行为和思维的影响。

2. 社会认知是什么?社会认知指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自己和社会事物进行认知的过程。

它涉及到人们观察、思考、记忆和解释社会信息的能力和过程。

3. 请解释社会影响和社会压力的概念。

社会影响指个体在社会群体中因为他人的言行或期望而改变自己的态度、价值观或行为。

社会压力则是由于个体与社会期望之间的不匹配而引起的不适和压力感。

4. 解释一下社会标准和社会规范的区别。

社会标准是社会对特定行为的期望或期待的结果,可以是明确的或隐含的。

社会规范是特定社会中对行为的具体要求,是指导行为的规则和准则。

5. 请列举三种影响个体行为的社会力量。

- 权威力量:个体会受到领导者、专家或权威机构的影响。

- 社会认同力量:个体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接纳,因此会与他人保持一致。

- 社会压力力量:个体可能由于担心社会评价或群体压力而改变自己的行为。

6. 解释一下社会角色的概念。

社会角色是指个体在社会中扮演的特定身份和所需履行的预期行为。

社会角色可以是家庭成员、职业角色、社会地位等。

7. 什么是认知失调?认知失调是指个体拥有相互冲突或不一致的认知要素时产生的不适和紧张感。

个体会尝试通过调整自身的认知元素或寻求新的信息来减轻认知失调的不适感。

8. 请解释群体性行为的概念。

群体性行为是指个体在社会群体中采取与个体行为不同的行为方式。

在群体中,个体的行为受到社会影响、他人的行为模范以及群体动力的影响。

9. 解释一下欺骗现象。

欺骗现象指的是个体在社会交往中故意提供虚假信息或伪装自己的行为。

欺骗可以出于个人利益、社会角色需求或为了维护自尊心。

10. 请解释自我概念的概念。

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理解。

它涉及到个体对自己的特征、能力、角色和身份的认知,以及个体如何与他人进行比较和评价。

社会心理学复习

社会心理学复习

社会心理学复习一、名词解释1、刻板印象:对各类人持有的一套固定的看法,并以此作为判断评价其人格的依据,称为社会刻板印象。

2、首因效应:人们根据最初获得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不容易改变,甚至会左右后来认知主体对后续信息的解释。

3、近因效应:倾向于注意认识对象的当前表现而忘了他最初的印象。

一般来说,亲近的人近因效应更明显。

4、群体极化:是指群体讨论倾向于使群体成员的初始观点得到加强。

5、归因理论:就是根据人的外部特征对其内部的心理状态或行为的原因所做的解释和推论。

6、社会助长:是指个体从事某项活动时,他人在场促使其活动完成,提高其活动效率的现象,也称社会促进。

7、社会懈怠:是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也称社会逍遥或社会惰化。

8、人际关系:是人们在共同活动中彼此为满足各种需要而建立起的相互间的心理关系。

9、功利性角色:是指该角色行为是计算成本、讲究报酬、注重实际效益的。

10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在其规范的基础上,使全体成员情感共鸣、价值定向相同或行为保持一致的内在聚合力,也称内聚力。

二、简答题与论述题1、社会交换理论①含义:主要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出现的基本心理过程及其交换行为之间关系的理论。

②社会交换理论的思想来源:A古典经济学家,社会心理学家接受了关于人性自私的基本假设并视其为公理. B 行为主义学家斯金纳,强化即提供某种报酬,是行为形成和改变的根本规律。

③.霍曼斯的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与人交往的本质是一个社会交换过程,不仅涉及到物质的交换,同时还包括非物质如情感、信息、服务等方面的交换。

人们如何看待与他人的关系主要取决于人们对关系中回报的与成本的评价和鉴定。

阿福夫妇确定了六种基本回报:爱、金钱、地位、信息、物品和服务,分为特定性的维度和具体程度的维度。

*霍曼斯六组解释社会交换理论的命题:A成功命题:对于人们采取的所有行动来说,某人特定的行动越是经常得到报酬,则该人越可能采取该行动。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整理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整理

00266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中偏向社会性质的分支领域,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社会化:指人类个体在社会环境下,从生物人、野蛮人发展成为社会人的过程。

道德社会化:将特定社会所肯定的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加以内化,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道德行为的过程。

性别角色社会化:是个体学习自己所属文化规定的性别角色的过程。

道德认知:是指个体对是非,善恶,美丑等行为准则以及执行它的意义的认识。

道德情感:是个体按照一定的道德标准去评价他人或自己的思想言行时所产生的一种内心的体验。

道德行为:个体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所采取的各种行为。

个性化:指个体在特定社会条件影响下,在实现社会化的同时形成个人心理、行为倾向的独特性过程。

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我的认识、评价和期望。

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和判断的过程。

社会印象:是指在社会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社会心理现象,主要指人们利用各种可能的信息资料形成对他人的印象。

累加模式:指我们在对他人形成印象时,把认知到的有关他人的各种品质相加,求其和,以此形成对他人的总体看法。

晕轮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

首因效应:第一印象在人们交往时所发生的先入为主的作用。

近因效应:指的是新得到的信息比以往所得到的信息更加强烈,会给我们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

投射作用:指一个人内在心理的外在化,即把自己的情感、意志等特征投射到他人身上,强加于人,以为他人也如此,结果往往对他人的情感、意向做出错误的评价,造成人际交往障碍。

印象管理:指一个人通过一定的方式影响别人形成的对自己的印象的过程。

社会认知偏见:指对于社会刺激的不正确的认识达到了固定化的程度。

社会态度:指我们对现实社会世界所有方面的评价,包括我们对问题、观点、他人、社会团体、物品等满意或不满意的反应。

《社会心理学》课程作业答案

《社会心理学》课程作业答案

《社会心理学》课程作业《社会心理学》课程作业1一、名词解释1、人际关系:社会心理学上所研究的人际关系是狭义的人际关系,指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心理关系,更关注心理关系的亲密性、融洽性和协调性。

2、冲突:冲突是一种对立状态,表现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互关联的主体之间的紧张、不和谐、敌视甚至斗争的关系。

3、冲突管理: 指在一定的组织中对各种冲突的管理。

4、旁观者效应:在有人需要紧急救助时,在场目睹此情境的人越多,出面相救的可能性越小的现象。

5、侵犯行为:又称攻击行为,是一种有意伤害他人,引起他人生理上和心理上痛苦的行为。

二、判断对错并对错题加以改正1、在人际交往中,正面的评价更易受别人欢迎。

错。

由负面转向正面更易受别人的欢迎。

2、在平行冲突中,存在客观的分歧,但双方都未能准确地知觉到分歧的存在。

错。

双方都准确地知觉到这种分歧。

三、简答:1、简述费斯克提出的社会关系的四种模式。

答:费斯克认为社会互动主要有四种模式:²共享:由团体成员共享感情与资源,不分彼此。

²权威排序:依据年龄、阶层、地位等形成不对等的权威与顺从关系。

²对待互惠:双方平等,强调对等回报与交易的平衡。

市场定价:双方基于理性,进行得失衡量,考虑成本与收益的比率。

2、试述影响人际发展的主要因素。

答:相貌的吸引、正面的交往、相似性与互补性。

3、简述社会侵犯行为的原因。

答:对侵犯行为的反击;为达到某种目的而侵犯;本能的表现;由于受挫折而侵犯;基于模仿而侵犯四、论述1、试述阿得曼的社会渗透理论。

答:阿特曼认为人际关系由交往的广度与深度两个维度;系的发展由表层向深层发展,一般经过四个阶段;人们根据对回报成本的计算来决定是否增加对关系的投入;良好人际关系一般经过四个阶段:定向阶段、情感探索阶段、情感交流阶段和稳定交往阶段。

2、如何应对日常生活中的侵犯行为?答:学会采取自持行为,即在不侵犯别人权利的情况下维护自己的权利。

采取自持行为的技巧:基本的自持是对维护自己权利的简单表达在受到别人没有充分理由的批评时,采取模糊化的方法,然后进一步说明你的主张;在发现和对方在某件事上以前达成的约定被他忽略时,可以用自持的陈述或提问提醒对方;使用坚决而稳定的语音和以事实为基础的语气;不谴责或指责对方,也不要威胁对方。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练习题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练习题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练习题1. 首因效应答:在社会认知过程中,最先的印象对人的认知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2。

社会印象答:社会印象试人们通过与认知对象的接触和知觉,在头脑中形成并留在记忆里的认知对象的形象.3.印象整饰答:在日常互动中,人们总是通过行为来表现自己以便给人留下印象,互动的双方有能力运用某种互动的技巧对自己的印象进行控制、管理和整饰,这就是印象整饰。

4。

晕轮效应答: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它是指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人格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之后,人们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

5。

镜中我。

答:此概念为库利所提出,指一个人的自我意识无非是他意识到的他人对自己的看法的反映。

也正是通过理解自己在他人那里造成的反映,才完成了社会化。

6. 自我意象答:“自我意象”是我们对自己在不同情境或不同场合的角色身份的反映。

7。

角色丛答:与行动者的各种身份中的某个身份相联系的所有角色的集合.8。

侵犯线索答:一种与侵犯行为相联系的环境刺激。

只有当个体所面临的情境中存在激发侵犯行为的这种“侵犯线索”时,其内在的那种侵犯的“准备状态”才会转化为外在的行为表现。

9. 亲社会的侵犯答:是为了达到群体的道德标准所能接受的目的,以一种为社会所认可的方式所采取的侵犯行为。

10.“宝宝玩偶”实验答:班杜拉做的一项经典实验,三个组的儿童共同目睹了一成人踢打一可以伸缩的冲气玩具。

以说明儿童在观察成人的示范行为时,不仅极易模仿成人的行为,而且他们的模仿还受到他们对行为的后果的预测的影响。

11。

皮格马利翁效应答:皮格马利翁效应也称“期望效应”,老师的期望和看法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发展。

12.初级群体答:初级群体又叫“首属群体”,指的是由面对面互动所形成的、具有亲密的人际关系的社会群体。

13。

参照群体答:参照群体是个人在确定自己的地位时与之进行对比的人类群体。

14。

差序格局答:差序格局时费孝通提出的中国人的群体行为模式.在这种独特的格局中,“己”是中心,就像一枚投入水中的石子;而“己”与他人形成的社会关系就像石子泛出的水的波纹一样,依亲疏程度一圈圈往外推,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15. 同辈群体答:同辈群体,又称同侪群体、同龄群体或伙伴群体。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题简答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1295)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题简答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1295)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题简答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1295)一、名词解释1.社会角色:是指个人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符合社会期望的一套行为模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

2.责任扩散:是指当发生了某种紧急事件时,如果有其他人在场,那么在场者所分担的责任就会减小,也就是说提供帮助的责任扩散到其他人身上。

3.社会影响:是指在社会力量的作用下,引起个人的信念、态度、情绪及行为发生变化的现象。

4.群体思维:也叫小群体意识,是群体的一种特定思维方式,指的是为了维护群体表面上的一致,而阻碍了对问题的所有可能解决办法和行动方案作出实事求是且准确的评价,从而导致了错误的决策的现象。

5.偏见:是指人们基于非客观、非真实的认识而对他人或他群体产生的消极态度和情绪指向。

6.归因:人们从可能导致自己及他人行为发生的各种因素中,认定行为的原因并判断其性质的过程。

7.社会认知:是指个体通过人际交往,根据认知对象的外在特征,推测与判断其内在属性的过程。

8.自我实现的预言:我们对他人形成一定的印象之后,就会对他人产生相应的期望,而此期望又引导我们采取相应的行为来实现此期望,这一现象就叫自我实现的预言。

9.从众: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为了和群体中的大多数人保持一致而采取的改变知觉、判断、信仰或行为的倾向。

10.去个性化:指个体丧失了抵制从事与自己内在准则相矛盾行为的自我认同,从而做出了一些平常自己不会做出的反社会行为。

11.刻板印象:就是人们对一个社会群体所形成的固定而概括的印象。

12.社会态度:个体自身对社会存在所持有的一种具有一定结构和比较稳定的内在心理状态。

13.利他行为:对别人有好处、没有明显自私动机的自觉自愿的行为。

14.群体思维:也叫小群体意识,是群体的一种特定思维方式,指的是为了维护群体表面上的一致,而阻碍了对问题的所有可能解决办法和行动方案作出实事求是且准确的评价,从而导致了错误的决策的现象。

社会心理学试题含答案

社会心理学试题含答案

社会心理学试题含答案
试题一
1.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们在社会环境中的思维、情感和行为。

2. 社会心理学的核心概念是什么?
- 社会心理学的核心概念包括个体与群体关系、社会认知、社会影响、社会动机等。

3. 请简要解释以下社会心理学概念:
- 社会认知:指个体对社会环境和他人的认知过程,包括社会知觉、社会记忆和社会判断等。

- 社会影响:指他人对个体的行为、态度和情感产生的影响,包括社会规范、社会压力和社会比较等。

- 社会动机:指个体在社会交往中的动机和目标,包括归属需求、权力需求和互惠原则等。

试题二
1. 请简要解释以下社会心理学实验方法:
- 实验方法:通过对变量的控制和操纵,确定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

- 问卷调查:通过向受试者提供一系列问题,收集他们的意见和观点的研究方法。

- 观察法:通过观察和记录受试者的行为和特征,了解其心理过程的研究方法。

2. 社会心理学实验的伦理问题有哪些?
- 社会心理学实验的伦理问题包括知情同意、隐私保护、权益保障和结果披露等方面的问题。

3. 请简要描述以下社会心理学实验结果:
- 康纳斯实验:证明了从属与亲和的关系在人类社会中具有重要意义。

- 米尔格拉姆实验:揭示了人们对权威的服从程度,即所谓的“顺从实验”。

- 尤第实验:证明了群体压力对个体判断的影响,即所谓的“拖延实验”。

以上只是对社会心理学的一些试题和简要解答,希望能帮助您对这门学科有更深入的理解。

社会心理学题目与答案

社会心理学题目与答案

社会心理学考试参考题目一、名词解释1、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2、变量:指一个具体有不同数值的量,其量大小能够视察和测量。

变量一般分为自变量和因变量。

自变量是研究者选用或操纵的变量,以确定对其心理或行为的影响。

因变量是被试者在实验中的行为反应。

3、信度:指测量本身的一贯性,如果测量的分数是渴重复的,一贯的,则测得的分数就是可信的。

一项研究结果经过重复后得到类似的结果,就意味着这项研究是可信的。

4、社会化:个体在社会环境影响下,认识和掌握社会事物、社会标准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个体得以独立的参加生活。

一句话,通过社会化使个体从自由人变成社会人。

个体实现社会化是个特别长的过程。

5、社会角色:是指个体在现实的社会关系和生活环境中所处的地位、身份,而根据这种社会地位、身分,规定了这个个体应当具有的心理和行为。

6、角色期望:现实生活中的角色是由社会及其对应的文化规定的,人们正是根据个体的社会角色对他抱绝对的希望,称之为角色希望。

7、态度8、社会知觉:心理学术语,指具有社会意义的那种知觉,而社会意义是离不开人的,所以社会知觉也称人知觉、对人知觉、人际知觉,包括个体自我的知觉,对群体成员和群体本身的知觉。

9、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在人们交往中这种比較重视最先得到的信息,据此对别人下判断,而在最初的印象形成之后,人对后来的信息就较不重视的现象,称为首因效因。

在与他人接触中,对初交者形成印象,所根据的材料往往在时间上有绝对间隔,因而材料出现的次序对于印象形成作用不大一样。

人都根据间隔段后面的材料形成印象,这种现象称为近因效应。

10、第一印象:在与陌生人交往的过程中,所得到的有关对方的最初印象称为第一印象。

第一印象并非总是正确,但却总是最鲜明、最牢固的,而且决定着以后双方交往的过程。

11、晕轮效应:也称光环效应,指对他人知觉的一种偏差倾向。

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某些主要品质有个良好印象之后,就会认为这个人的一切都好,这个人就被一种积极的光环所笼罩;反之也一样,如果一个人被认为是坏的,所以他就被消极的光环所笼罩,从而也就被赋予其他不好的品质。

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练习题

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2分*5个=10分1,社会心理: 由社会因素引起的直接或间接地反映社会事物与社会关系并对社会行为产生导向作用、对社会发生影响的心理活动2,社会心理学: 是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怎样收到他人现实、想象、隐含的影响3,人际吸引: 人与人之间积极的肯定的亲密状态或关系4,犯错误效应:一个优秀的人如果偶尔犯非原则性的错误, 会提高他的人际吸引的现象5,首因效应: 人与人初次交往所获得的最初信息对双方以后交往活动的影响6,晕轮效应: 又叫光环效应, 对交往对方某一方面特征所形成的印象会影响对此人其他方面特征的评价7,刻板效应:又叫社会定势, 在交往时, 对某类人的共同特征所形成的印象会影响对群体中某一个人的评价8,人际沟通: 个体与个体之间以感情为基础的直接的交往过程人际关系: 个体与个体之间以感情为基础的直接的,关系10, 印象整饬: 个体有意识地控制自己在他人心目中形象的过程11, 归因: 观察者利用各种线索和信息对行为者行为的结果进行分析的过程12, 侵犯行为: 一个个体向另一个个体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对方造成社会标定的有害行为13, 利他行为: 个体所作为的对他人或者社会能带来积极的影响的自愿的行为14, 从众行为: 在群体压力下, 个体在任职、情感和行为是哪个表现与大家一致的现象15, 社会促进: 由他人在场的情况下会提高工作成绩和效率的现象16, 相似性: 在客观上双方具有一致性, 主观上能意识到的特点17, 补偿性: 人与人之间的差异通过一定的能力、气质、性格等方面进行补偿18, 强迫性:在空间位置上比较接近交往频率较高易产生人际吸引二,简答题 5分*6个=30分1.西方学者关于社会心理学的看法取向(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取向)1)社会化, 把自然人转变成社会人的过程。

代表会人物纽夸姆, 墨菲。

社会人的条件: 掌握生活技能, 遵守社会规范, 有社会生活目标, 会扮演各种社会角色社会角色: 由社会地位决定的, 符合大多数人的社会期望的一整套行为模式和心理倾向社会交换:霍班斯, 社会互动是物质和非物质交换的过程取向(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取向)1)社会行为: 勒温 (P*E) 社会行为=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2)群体3)社会影响: 奥尔波特, 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是怎样受到他人的现实的、想象的、隐含的影响人际互动: 人与人相互交往建立的人际关系取向(跨文化的社会心理学)1)不同文化模式的人的心理特点2)性别角色差异2.社会心理的基本特征1)社会存在: 人类加工过的社会物质的存在社会意识:人对社会存在的反应, 人的精神活动的总和包括三个层面【1】社会意识形态: 稳定的, 具有阶级性。

心理学:社会心理学题库一

心理学:社会心理学题库一

心理学:社会心理学题库一1、填空题所谓人际印象形成是指,认知的主体把有关他人的各种信息综合在一起从而形成对他人的()的过程。

正确答案:整体印象2、填空题周围环境对行为的影响是通过()作为中介变量产生的。

正确答案:(江南博哥)情绪3、填空题奖励未必都能起着激励作用,若个体本身内在动机很强,不当的奖励反而会使人们低估内在原因对行为的影响程度。

这在社会心理学上被称为()正确答案:过度辩护效应4、填空题认知评估理论认为,在相同的环境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情绪反应,是因为该环境刺激对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意义,而此不同的意义则来自()正确答案:不同的认知评估5、名词解释遵从正确答案:遵从是由于群体成员行为或信念上的改变,这种改变是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压力的结果。

6、名词解释自我图式正确答案:是个体按照特定方式组织与自我有关的信息的概念结构。

7、判断题社会心理学家米尔格拉姆的一系列实验发现,人们是不会愿意服从权威的不道德命令给别人施加痛苦的。

正确答案:错参考解析:斯坦利·米尔格拉姆和服从权威实验(1961年)27岁的耶鲁大学心理学教授斯坦利米尔格拉姆刊登了一份广告,邀请读者参加一项有关记忆的科学研究。

在实验中有一个学生单独在一间房子里,负责实验的科学家向他提问,如果回答错误,米尔格拉姆就要求受试者通过控制台上的开关电击那个学生,电压从15伏到标明“危险”的450伏。

电压一直上升,当电压已经显示“危险”,被电击的那个学生开始尖叫,最后尖叫被不祥的沉默所代替。

尽管有所犹豫和抗议,可是65%的参加者还是听从指令进行实验。

那个被电击的学生实际上是一名演员,他只是在模仿被电击的声音,其实没有受到一点伤害。

米尔格拉姆的这个实验证明了各种普通人都会被权威说服去虐待一个陌生人———如果他们相信可以把责任全部推到权威身上的话。

8、单选行为链是通过行为的()得来线索的。

A、反馈B、发生C、强化D、减弱正确答案:A9、多选有关自我意识说法正确的是()。

社会心理学试题及答案完整版

社会心理学试题及答案完整版
A. 弗洛伊德
B. 马斯洛
C. 费斯汀格
D. 斯金纳
答案:C
5. 社会影响的三种主要类型包括:
A. 顺从、服从、认同
B. 顺从、服从、模仿
C. 顺从、认同、模仿
D. 服从、认同、模仿
答案:A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 简述社会心理学中的社会认同理论。
答案:社会认同理论是由亨利·塔吉菲尔提出的,它认为个体的自我概念部分来源于他们所属的社会群体。个体通过与群体成员的比较来评估自己的地位和价值,这种比较有助于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
社会心理学试题及答案完整版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心理过程和行为的科学。以下是一套社会心理学试题及答案的完整版,供学习者参考。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
A. 个体心理
B. 社会行为
C. 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D. 社会结构
答案:C
2. 从众现象通常发生在: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
1. 论述群体思维对决策过程的影响。
答案:群体思维是指在高度凝聚力的群体中,为了维护群体的一致性和和谐,个体可能会抑制自己的观点,从而导致决策过程的质量下降。群体思维可能导致忽视重要的信息,过度乐观,以及对风险的低估,最终可能导致不良的决策结果。
2. 分析社会影响对个体态度和行为改变的作用机制。
2. 解释社会学习理论在社会心理学中的应用。
答案:社会学习理论由阿尔伯特·班杜拉提出,它强调观察学习和模仿在个体行为发展中的作用。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后果来学习新的行为模式,这种学习过程在社会化和社会影响中起着关键作用。
3. 描述自我效能感的概念及其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社会心理学复习题

社会心理学复习题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我们可以把社会心理学定义为从心理的角度研究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个体与社会以及群体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学科。

实验心理学之父-奥尔波特:1924年出版的《社会心理学》一书,被人们公认为实验社会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试图从个体心理和个体人格结构中找到对人类行为和心理的解释,力图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来研究社会心理学,虽然看起来取得了一些较精确的结果,但不研究社会结构、社会情境,很难透彻地研究社会心理.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跨文化研究法。

一、选择题、填空题首因效应:是先行信息的加重作用,当人们第一次与某物或某人相接触时会留下深刻印象,只加工及储存自己印象深刻的;近因效应:是指当人们识记一系列事物时对末尾部分项目的记忆效果优于中间部分项目的现象.这种现象是由于近因效应的作用.前后信息间隔时间越长,近因效应越明显。

刻板印象:刻板印象是偏见的认知成分,一般人常对某些群体的成员存有一定的刻板印象。

光环效应:是负面特性的加重作用,推动力在于当自我确定了对于客体的喜好后期望将这一喜好无限的放大;态度转变的4个阶段:模仿、服从、同化、内化埃里克森8个阶段论:婴儿期、学步期、儿童早期、小学期、青少年期、成年期、成年早期、老年期。

婴幼儿期与儿童期:信任VS不信任;青春期与青年期:认同感VS角色混乱教养方式:可以分为专制型、放任型和权威型三种凯莉的三维归应理论:一贯性、区别性、一致性利他的决策理论过程知觉到需要、个体责任归属判断、权衡损失和筹赏、决定如何给予帮助。

社会角色:是一种行为模式,具体说是一种符号,是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及其权利义务要求的行为模式(乔治·米德)。

投射法:通过间接的方法来了解一个人对某一事物的态度,它通过分析人们对某个刺激物所产生的联想来推测其态度。

模拟试验研究:斯坦福大学心理系教授津巴多(P.G.Zimbardo,1971;Haney&Zimbardo,1998)设计了一个模拟的监狱实验。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社会心理学》考试题型一.名词解释4×3 = 12二.简答题5×6 = 30三.实例分析题1×15 = 15四.判断题14×1 =14五.单项选择题7×2 = 14六.应用分析题1×20 = 20复习思考题:1.简述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P21更加注意线索对行为和内在心理过程的作用,强调思想与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即个人自身的因素与行为和环境要素是交互作用的关系,而行为则受个人和环境两方面因素的影响。

同时,个人不是终极的输出端,而是对行为者和环境发生作用的一个要素。

社会行为的背后有注意、保持、复制、动机等几个方面的社会学习的过程。

2.简述社会交换理论的基本观点。

P23社会交换理论认为,社会中的任何事物都有特定的价格,整个社会活动的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相互等价地给予或回报彼此间所需要的事物。

交往本质是“收益"与“代价"的社会交换,人们的相互作用往往是“收益”和“代价"并存,“收益"和“代价”需要维持平衡与合理。

3.简述认知失调理论的基本观点。

P27认知失调理论认为,当各认知因素之间出现“非配合性”关系时,认知主体就会产生认知失调。

这种失调会产生心理压力,促使个人改变有关观念或行为,以减少或避免这种失调。

4.简述社会同一性理论的基本观点。

P30社会分类、群际比较及人们对积极社会同一性的追求,是群际冲突和群际歧视产生的根源。

5.简述自我类化理论的基本内容。

P32①在群体中,人们的自我定义会发生改变,个人同一性会让位于社会同一性.②从个人认同到社会认同的转变不仅发生在大规模群体事件中,也可以在面对面的小群体中发生,甚至在实验室想象的群体中也可以出现。

③当人们认同自己群体的时候,就开始出现去个人化和自我刻板的过程。

6.简述角色理论的基本概念。

P35每个个体都会获得一定的社会角色例:青春期的儿童产生角色冲突角色冲突角色创造角色偏离(很好的支持)(过度的否定)成为“好孩子”成为“坏孩子”(角色创造) (角色偏离)7.简述角色理论的主要观点。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重点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重点

1、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从社会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2、社会化:人们形成社会认可的社会行为模式和对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刺激给予合适稳定反应的过程。

政治社会化:是指个体政治态度和信念的形成过程。

民族社会化:指个体形成民族大多数人共有的特性,使自己具有所属民族的民族性的过程。

法律社会化:指个体形成某一特定社会要求的法律观念和遵守法律行为的过程。

3、文化:在一特定群体或社会的生活中形成的、并为其成员所共有的生存方式的总和.4、同辈群体:是由地位相近,年龄、兴趣、爱好、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大体相同的人组成的一种非正式群体.5、政治社会化:是指个体政治态度和信念的形成过程。

6、民族社会化:指个体形成民族大多数人共有的特性,使自己具有所属民族的民族性的过程。

7、法律社会化:指个体形成某一特定社会要求的法律观念和遵守法律行为的过程。

8、道德社会化:人们将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内化的过程。

9、性别角色的社会化:男女个体学习所属文化规定的性别角色的过程。

10、反向社会化: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进行广泛的文化吸收的过程。

11、社会角色:由一定的社会地位所决定的符合一定社会期望的行为模式.12、角色学习:指个体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对自己所扮演角色的认识、态度和情感的总和.13、角色扮演:是角色的实现,要经过角色期待、领悟、实践三个阶段。

角色期待:指社会对某一角色的行为模式的期望和要求。

角色领悟:是角色扮演者对角色规范和角色要求的认识和理解.角色实践:是角色扮演的实际过程,是角色领悟的发展。

14、角色紧张:当一个人同时进行多重角色扮演时,面对各种不同的角色要求,个人在时间和精力的分配上发生矛盾,就会产生角色紧张。

15、角色冲突:指角色扮演者在角色扮演情境中在心理上、行为上的不适应、不协调状态。

16、角色不清:由于社会的迅猛发展,人们常感到许多角色的行为规范超出了他们过去习以为常的范围,不知道这些角色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和怎样去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练习题1. 首因效应答:在社会认知过程中,最先的印象对人的认知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2. 社会印象答:社会印象试人们通过与认知对象的接触和知觉,在头脑中形成并留在记忆里的认知对象的形象。

3.印象整饰答:在日常互动中,人们总是通过行为来表现自己以便给人留下印象,互动的双方有能力运用某种互动的技巧对自己的印象进行控制、管理和整饰,这就是印象整饰。

4. 晕轮效应答: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它是指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人格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之后,人们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

5. 镜中我.答:此概念为库利所提出,指一个人的自我意识无非是他意识到的他人对自己的看法的反映。

也正是通过理解自己在他人那里造成的反映,才完成了社会化。

6. 自我意象答:“自我意象”是我们对自己在不同情境或不同场合的角色身份的反映。

7. 角色丛答:与行动者的各种身份中的某个身份相联系的所有角色的集合。

8. 侵犯线索答:一种与侵犯行为相联系的环境刺激。

只有当个体所面临的情境中存在激发侵犯行为的这种“侵犯线索”时,其内在的那种侵犯的“准备状态”才会转化为外在的行为表现。

9. 亲社会的侵犯答:是为了达到群体的道德标准所能接受的目的,以一种为社会所认可的方式所采取的侵犯行为。

10.“宝宝玩偶”实验答:班杜拉做的一项经典实验,三个组的儿童共同目睹了一成人踢打一可以伸缩的冲气玩具。

以说明儿童在观察成人的示范行为时,不仅极易模仿成人的行为,而且他们的模仿还受到他们对行为的后果的预测的影响。

11. 皮格马利翁效应答:皮格马利翁效应也称“期望效应”,老师的期望和看法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发展。

12.初级群体答:初级群体又叫“首属群体”,指的是由面对面互动所形成的、具有亲密的人际关系的社会群体。

13. 参照群体答:参照群体是个人在确定自己的地位时与之进行对比的人类群体。

14. 差序格局答:差序格局时费孝通提出的中国人的群体行为模式。

在这种独特的格局中,“己”是中心,就像一枚投入水中的石子;而“己”与他人形成的社会关系就像石子泛出的水的波纹一样,依亲疏程度一圈圈往外推,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

15. 同辈群体答:同辈群体,又称同侪群体、同龄群体或伙伴群体。

它是由地位相近,年灵、兴趣、爱好、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大体相同的人组成的一种非正式群体。

16. 对称性社会互动答:互动双方有类似的行动,双方彼此的行为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互动方式。

17. “民意领袖”答:“民意领袖”是群体或组织内部的一些颇有影响的人物,他们可能是非正式群体的领导,也可能是某一非正式群体的代言人。

18. 文化反哺指在疾速的文化变迁时代发生的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进行广泛的文化吸收的现象19.社会判断是在社会知觉和社会印象基础上对认知客体的评价和推论。

一、单项选择练习题1. 目前通行的心理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主要是建构于什么理论的基本框架之上:( B )A. 精神分析理论B. 社会学习理论C. 生理解剖理论D. 符号互动理论2. 文化人类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其传统的研究方法是跨文化的:( B )A. 问卷调查法B. 现场研究法C. 历史资料法D. 实验室实验法3. 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现代社会科学,主要研究:( B )A. 个人心理B. 社会心理C. 人类社会行为D. 人类社会结构4. 费孝通的《江村经济》和怀特的《街角社会》在收集资料时基本上采用的是:( D )A. 访谈法B. 文献档案法C. 实验法D. 观察法5. 解决实验者倾向性的办法之一,是采取实验中的:( B )A. 不问法B. 双盲法C. 单盲法D. 暴露法6. 第一个用“价值中立”概念来表达客观性原则的是:( A )A. 迪尔凯姆B. 帕森斯C. 韦伯D. 马克思7. “价值中立”原则认为,科学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应是独立于研究者的:( B )A. 经济地位B. 价值立场C. 家庭环境D. 男女性别8.社会心理学的三种主要的研究取向除了心理学取向、社会学取向外,还有一种是:( C )A. 政治学取向B. 经济学取向C. 文化人类学取向D. 教育学取向9.人格在心理学当中常指一个人从整体上表现出来的:( D )A.人品特征B.学习状态C.道德情感D.心理面貌10.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取决于个体经历的:( C )A.家庭结构B.人际关系C.社会化进程D.学校教育11. 弗洛依德认为,在人的人格发展中,具有决定作用的是伊列克缀情结和:( C )A. 皮格马利翁情结B. 马林诺夫斯基情结C. 俄迪浦斯情结D. 米尔格拉姆情结12.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存在着两个自我概念,一个是self,另一个是:( C )A. IB. MeC. egoD. super-ego13.人格是个体内部决定其特征行为和思想的身心系统的:( A )A.动力组织B.内在潜能C.情感侧面D.心理面貌14.Self是个体有关自己的:( B )A.客观经验B.主观经验C.具体思维D.抽象思维15.最早提出印象形成中的近因效应的是:( D )A.阿希B.戈夫曼C. 林语堂D.卢钦斯16.认知者在与熟人交往时,起较大作用的是:( A )A.近因效应B.首因效应C. 末尾效应D.晕轮效应17.刻板印象一经形成便具有较高的:( C )A.变化性B.反复性C. 稳定性D.联想性18.和基本归因错误有着十分密切联系的是:( A )A.“行动者-观察者效应”B.“前台-后台效应”C. “首因-近因效应”D.“主我-客我效应”19. 表明教师的期望和看法直接影响着学生发展的是:( A )A. 皮格马利翁效应B. 洛伦兹效应C. 托马斯效应D. 唐璜效应20. 电影和电视中的暴力节目直接影响到儿童的:( A )A. 侵犯行为B. 劳动行为C. 消费行为D. 群体行为A.人品特征B.学习状态C.道德情感D.心理面貌21.个体生活情境层次是个体人格形成和发展的:( B )A.动力机制B.微观机制C.中观机制D.宏观机制22.库利认为,自我或人格是社会的产物,其产生只能通过:( A )A.社会互动B.个人冥想C.历史演化D.学术研究23. 儿童天生的“语言获得装置”简写成:( A )DB. HADC. CADD. FAD24. 弗洛依德认为,在人的人格发展中,具有决定作用的是伊列克缀情结和:( C )A. 皮格马利翁情结B. 马林诺夫斯基情结C. 俄迪浦斯情结D. 米尔格拉姆情结25. 反向社会化又称:( B )A. 无社会化B. 逆向社会化C. 顺向社会化D. 标准社会化26.库利认为,自我或人格是社会的产物,其产生只能通过:( A )A.社会互动B.个人冥想C.历史演化D.学术研究27.皮亚杰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分为前后相继的:( A )A.两个阶段B.三个阶段C. 四个阶段D.七个阶段28. 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老年期的主要任务是获得:( A )A. 完满感B. 安全感C. 羞耻感D. 勤奋感DB. HADC. CADD. FAD29. 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学龄期的主要任务是克服:( B )A. 内疚感B. 自卑感C. 羞耻感D. 孤独感30.《心灵、自我与社会》一书的作者是:( B )A.费孝通B.米德C. 詹姆士D.库利31.“狼孩”虽经教育也难以象正常人那样说话,似乎说明:( A )D不存在B. HAD不存在C. CAD不存在D. FAD不存在32.坎特有关个体在组织中的态度和行为的理论建立在:( B )A.学习情境的三个结构特点的基础上B. 工作情境的三个结构特点的基础上C.本能情境的三个结构特点的基础上D. 生活情境的三个结构特点的基础上33.拉皮尔认为态度与行为间存在着很大的:( A )A.不一致性B.一致性C. 排斥性D.重叠性34.费希伯恩和阿泽恩就态度与行为关系,提出了:( C )A.“行动意图模式”B.“态度意图模式”C. “态度行为模式”D.“主观期待模式”35.瑟斯顿量表也称:( C )A.等量法B.差量法C. 等距法D.差距法36.进行著名的“单面和双面传播”实验的是:( C )A. 拉皮尔B. 瑟斯顿C. 霍夫兰德D. 李凯尔特37.用来消除偏见和歧视的一种方法是在认知上将外群成员:( C )A.社会化B. 敌对化C. 个体化D. 理想化38.从手段来看,非正式沟通多采用:( C )A.文字的方式B. 表情的方式C. 口头的方式D. 暗号的方式39. 提出“近体学”概念的是:( C )A.伯德惠斯戴尔B. 阿希C. 霍尔D. 乔姆斯基40. 模仿可以分为自发的模仿和:( C )A.先天的模仿B. 习得的模仿C. 自觉的模仿D. 被动的模仿41、莫里诺发明了表示群体内成员相互吸引或排斥的示意图,取名叫:( C )A.社区图B. 社会图C. 社网图D. 社量图42. 角色可以划分为先赋性角色和:( D )A.先天性角色B. 后发性角色C. 自发性角色D. 自致性角色43. 戈夫曼的“角色投入”相当于萨宾的:( D )A.“角色扮演”B. “角色功能”C. “角色意识”D. “角色参与”44. 根据角色表现的隐显状况,可以划为潜隐性角色和:( C )A.凸现性角色B. 明显性角色C. 活跃性角色D. 自致性角色45. 萨宾和艾伦觉得用来代替“角色扮演”一词的是:( A )A.“角色行使”B. “角色功能”C. “角色意识”D. “角色参与”46. 在萨宾看来,浏览商品的顾客是属于:( B )A. 0度参与B. 漫不经心参与C. 生物性参与D. 深度参与47. 过程角色论者提出,只有从动态、从角色扮演的全过程来分析角色才能建立合理的:( B )A. 行为理论B. 角色理论C. 动机理论D. 态度理论48. 时尚最为常见的初始形态是:( B )A. 时尚B. 时髦C. 时趣D. 时狂49. “棒框测验”表明,女性属于:( B )A. 场域独立型B. 场域依赖型C. 时间独立型D. 时间依赖型50、“棒框测验”表明,男性属于:( A )A. 场域独立型B. 场域依赖型C. 时间独立型D. 时间依赖型51. 奥尔波特发现并证实了他人在场对一个人完成任务具有:( B )A. 抑制作用B. 促进作用C. 比较作用D. 暗示作用52. 里弗斯发现,生活在不同文化中的民族可能会有不同的:( C )A. 性经验B. 听错觉经验C. 视错觉经验D. 越轨经验53. 伯里发现,游牧民族多属:( A )A. 场域独立型B. 场域依赖型C. 时间独立型D. 时间依赖型54 在传统中国社会,最重要的善行和德行是:( D )A. 慈爱B. 致富C. 个性D. 孝55.脸面的社会学研究告诉我们,脸重在守护,而面子重在:( A )A. 争取B. 维护C. 破坏D. 创造简答题1. 简述学校作为社会化机构的重要性答:作为社会化机构,学校的重要性首先表现在它在较长的时间内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教育,而这种长期的系统的教育,对儿童的社会行为的模塑在现代社会中是无以替代的;其次,学校的重要性还在于它有着独特、完整的机构,它是社会的雏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