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疾病病人的心理分析及心理护理体会
慢性肾功能衰竭病人的护理体会
慢性肾功能衰竭病人的护理体会慢性肾功能衰竭为各种原发和继发性肾脏疾病持续进展的共同转归,终末期称为尿毒症。
慢性肾脏疾病已经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之后又一个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变成全球性卫生问题,成为新的流行病。
对慢性肾衰患者护理不仅要从疾病观察、症状治疗护理,饮食护理,而且还要重视对患者的心理了解,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
研究表明,治疗和护理对减少其并发症和降低病死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慢性肾衰;病因;护理;总结慢性肾功能衰竭(CRF)简称肾衰,是指各种原因造成的慢性进行性肾实质损害,肾单位严重毁损,致使肾脏不能维持内环境稳定而出现氮质血症,代谢紊乱和全身多系统受累的临床综合症。
随着病情的进展,根据肾小球滤过功能降低的程度,将慢性肾衰分为四期:1 肾贮备能力下降期:血肌酐正常,病人无症状。
2 氮质血症期:是肾衰早期,出现氮质血症,血肌酐升高,无明显症状。
3 肾衰竭期:血肌酐显著升高,病人贫血较明显,夜尿增多及水电解质失调,并可有轻度胃肠道、心血管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4尿毒症期:是肾衰的晚期,临床出现显著的各系统症状和血生化异常[1]。
1 病因及发病机制1.1病因任何能破坏肾的正常结构和功能的泌尿系统疾病,均可导致肾衰。
国外最常见的病因依次为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肾小球肾炎等。
我国则为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等。
1.2 发病机制健存肾单位学说、矫枉失衡学说、肾小球高压和代偿性肥大学说、肾小管高代谢学说、血压增高和脂质代谢紊乱学说。
肾功能恶化的机制尚未完全明了。
肾小球内“三高”,即肾小球毛细血管的高灌注、高压力和高滤过,而肾小球内“三高”会引起肾小球硬化、肾小球通透性增加,使肾功能进一步恶化。
2一般护理2.1 日常护理慢性肾衰竭病人以休息为主,尽量减少对病人的干扰,并协助其做好日常的生活护理,如对视力模糊的病人,将物品放在固定易取的地方,对因尿素霜沉积而皮肤瘙痒的病人,每日用温水擦澡。
分析慢性肝病病人心理状况及护理措施论文
分析慢性肝病病人的心理状况及护理措施【摘要】目的研究慢性肝病病人的主要心理状况及相应的护理措施。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年收治的慢性肝病患者324例,采用问卷调查法和心理访谈法调查患者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并据此制定针对性的、系统的心理护理措施。
结果调查结果显示,18.7%(61例)的患者感觉受到社会歧视,81.7%(263例)的患者均不同程度的存在一种或多种消极心理。
67.7%(219例)的患者有社会归属需要和正常社交需求。
结论对慢性肝病患者进行心理疏导能够显著减轻患者的消极心理,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肯定和推广。
【关键词】慢性肝病;心理;护理慢性肝病多指临床上常见的慢性、进行性、弥漫性肝病,如肝硬化、慢性肝炎、脂肪肝、乙肝等,具有起病较急、自觉症状明显、出血量大等临床特点[1]为复杂,多表现为焦虑、恐惧、暴躁、自暴自弃等消极心理,这些反过来又会影响患者的病情。
我院近年在慢性肝病的临床常规护理之外,开始加强对患者心理状态的关注和心理问题的疏导,以帮助患者培养积极心态,配合治疗。
现结合实例进行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慢性肝病患者324例,其中男178例,女146例,年龄27-73岁,平均年龄42.6岁。
具体病况为:肝硬化94例,脂肪肝27例,慢性乙型肝炎110例,慢性丙型肝炎34例,重症肝炎39例,酒精肝20例。
所有患者临床上均有不同程度的黄疸、腹水、肝功能异常等症状。
1.2 调查方法采用自制问卷调查法和心理访谈法相结合来调查慢性肝硬化患者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其中问卷调查分为3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心理画测试,第二部分为简化版抑郁自评量表(sds),第三部分为患者心理状态自评,即患者写出自己治疗期间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如焦躁、沮丧、恐慌等。
在进行问卷调查的同时由责任护士对患者进行心理访谈,以此来对患者的主要心理问题进行分析。
2 结果调查结果显示,本组患者中有18.7%(61例)的患者感觉受到社会歧视,81.7%(263例)的患者均不同程度的一种或多种消极心理,主要表现为:焦虑(75.6%)、烦躁(69.4%)、恐惧(56.3%)、抑郁(41.6%)、失望(29.7%)、其它(9.1%)。
普通外科患者的心理问题及其心理护理对策探析
普通外科患者的心理问题及其心理护理对策探析【摘要】普通外科患者人群数量大,多数又要接受手术治疗,普外患者的心理问题已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文结合普通外科患者常见的心理问题,分别提出护理对策,解决其心理问题。
【关键词】患者;心理问题;心理护理当前临床工作中,虽然心理护理的开展比较普遍,许多护理人员已经开始注意与病人交流和沟通,试图在心理方面更多的帮助病人,但是总体而言还是缺乏具有针对性的具体实施方法,函待进一步深化。
1把握普通外科患者心理问题的特征要对普通外科患者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必须把握其心理问题的规律特点。
通过前面的研究,我们得出普通外科患者常见的心理问题有焦虑、抑郁、担忧、易激惹及闯入回避。
并且损伤部位、损伤严重度、住院时间、文化程度、年龄、职业、婚姻状况、医疗费用来源、受伤责任人认知不同,普通外科患者的心理问题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
腹部损伤病人焦虑、抑郁、担忧、易激惹等心理问题均较重;四肢损伤病人焦虑和易激惹问题较重,胸部损伤病人易激惹问题较重。
住院3-7天的病人抑郁、易激惹比其他时段的病人重。
中度伤患者担忧程度明显重于轻度伤患者,而且有患者心理问题随着损伤严重度增高而加重的趋势。
病人文化程度越低,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越重。
35-60岁的普通外科患者焦虑问题重于16-34岁者。
体力劳动患者担忧、焦虑、抑郁、易激惹、闯入回避明显比脑力劳动患者重,闯入回避问题比无职业的患者重。
支付医疗费用越多的人员焦虑问题越重。
已婚患者比单身患者更容易产生焦虑、抑郁、易激惹、闯入回避等心理问题。
认为责任在他人的患者的担忧、易激惹问题较认为责任在自己的患者重。
因此,护士要把握这些规律特点,并据此对不同的普通外科患者制定不同的心理护理计划,实施不同的心理护理措施。
2针对普通外科患者心理问题的心理护理对策心理护理就是护士在护理过程中,通过良好的语言、情绪、行为去改变患者的心理状态,使患者到达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以达到促进患者身心早日康复的目的。
对病人及家属的心理护理论文
对病人及家属的心理护理(摘要):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单纯性地为病人做心理护理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只有通过家属的积极配合,通过家属与患者之间的亲密关系和熟悉的表达方式,使病人的心理护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使护理计划得以顺利实施,既有利于病人的康复,又能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
(关键词):病人家属、心理、护理近年来,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护理已成为现代护理模式和护理程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病人是否能得到及时正确的医治。
疾病治疗的成败与护理工作质量有密切的关系,要提高医疗护理质量,除了给病人做好基础护理外,还必须注意病人的心理状态,了解和掌握病人的心理需要,消除各种不良的心理因素,以取得病人的积极配合。
因此,护理人员必须熟悉掌握各科病人的不同心理特点才能做好心理护理。
由于疾病来的突然,自觉症状明显,病人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因而往往产生紧张及焦虑。
有的病人病情重,害怕疾病恶化,表现出急躁情绪,病人对反复检查及治疗缺乏耐心,有时对医护人员的态度表现为生硬、粗暴。
病人对入院后进行的必要诊断方法和综合治疗措施不了解,有些还会增加痛苦,病人在接受不熟悉的医疗操作中产生恐惧和不安心理。
部分需要长期治疗的慢性病人,考虑到经济问题,老人和小孩的抚养问题,以及今后的工作,生活问题,而产生种种忧虑。
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单纯性地为病人做心理护理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只有通过家属的积极配合,通过家属与患者之间的亲密关系和熟悉的表达方式,使病人的心理护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使护理计划得以顺利实施,既有利于病人的康复,又能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然而我们同时发现大部分家属也比较紧张、焦虑、恐惧。
他们过分照顾病人、夸大病情,对医务人员提出过高要求,所以我们要想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首先要做好病人家属的心理护理。
一、什么是心理护理心理护理是心理学在护理过程中的应用,也是护理行为对病人心理活动影响的实施。
第 1 页共 13 页人在患病后都会产生特有的心理需求和反应。
病人常见的心理问题与心理护理技巧
心理护理技巧:
关键点是给予病人安全感 使病人感到医护人员可亲、可信 让病人感受到你的关心和急病人所急的态度 尤其注意不要有看似冷漠的神情、态度或语气
术前术后的心理特点与心理护理
术前: 1.害怕:疼痛与死亡 2.担心,是否会出意外、残废等 术前心理护理:针对病人的害怕与担心做好解释 工作,减轻焦虑使其合作 术后:常常为手术结果焦虑,或因疼痛而生抑郁 心理护理: 1.及时告知手术结果 2.帮助病人缓解疼痛 3.帮助病人克服抑郁反应 4.鼓励病人积极配合康复指导或者康复操等练习
尊重
爱与归属 的需要
分析各信息,了解病人的需要: 不同病人在不同时期 都会有各种各样的需要。
安全的需要
生理的需要
病人的需要-1
举例: 气管插管呼吸 机辅助呼Biblioteka 时自我实现 的需要尊重
呼吸顺畅 饮食的供给 温度适宜 缓解疼痛 保障休息和睡眠等
爱与归属 的需要
安全的需要
生理的需要
给予和帮助,满足患者需要
其 他
依赖
依赖心理
患病例后病人大都有产生一种依赖的心理状态。病人 往往对自己日常行为生活自理的确良自信心不足,事 事依赖别人去做,行为变得被动顺从;情感脆弱;一 向独立、意志坚强的人也变得犹豫不决;一向自负好 胜的人变得畏缩不前等。 病人的严重被动依赖心理对疾病是不利的,姑息迁就 病人的依赖心理难以培养病人与疾病作斗争的坚强信 念。 医护人员应尽量发挥病人在疾病过程中的积极主动性, 对严重依赖者应采用必要的心理治疗方法,如认知行 为治疗等。
Page 43
危重病人的心理特点与护理技巧
心理过程分期
1.否认期 2.愤怒期
心理护理要点
住院病人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及护理对策论文
住院病人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及护理对策【摘要】住院病人由于打乱了正常的生活秩序,且由健康人角色转变为病人角色,会发生一系列的心理变化。
住院病人由于机体处于异常状态,不得不离开了原来熟悉的工作环境和家庭生活,进入生疏的病区生活环境,往往难以接受周围陌生的人群和集体化的生活方式。
护士必须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心理治疗和护理,热心为他们排忧解难。
医务人员了解住院病人的心理特点就能针对性做好心理治疗工作,促进病人早日康复。
【关键词】心理问题护理措施【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0231-02在对住院病人的护理中,发现由于患者本身的心理素质、性格以及对疾病的认识敏感性、耐受性不同,会产生一些心理反应或问题,需引起重视和进行恰当的护理。
1 刚入院的病人心理活动的主要特点如下:1.1 不安全感病人患病住院治疗,意味着病情较为严重或较为复杂,因此可能产生不安全感。
病危的病人还面临着死亡的威胁,忧心忡忡。
1.2 孤独感病人离开自己熟悉的家庭环境与工作环境,来到陌生的医院病房,心情抑郁,情绪低沉,产生孤独感与寂寞感。
1.3 牵挂感病人住进医院,还常常牵挂家庭生活的安排、子女的教育与自己的工作等问题。
针对上述病人入院的心理特点,医务人员与家属要安慰与鼓舞病人,激发他们与疾病作斗争的积极性,增强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
2 对于住院时间久的病人医务人员应注意的心理特点及护理2.1 忧郁多发生在住院时间长,病人表现为情绪低落,自信心降低,在原有疾病的基础上主诉身体不适感加重,且伴有睡眠、食欲障碍。
护理对策:多疏导病人,鼓励病人尽情发泄诉说,待病人心情稍平静后给予疏导,帮助分析病情及预后,提出当前如何配合治疗。
对抑郁严重者应注意了解有无自杀意念,并采取适当措施。
2.2 疑虑多发生在具有固执、敏感、多疑、自我关注等性格的病人,或对医学常识一知半解。
主诉较多,涉及各系统各器官,但主观症状无法从生物学角度解释。
冠心病患者心理特征分析与护理体会
冠心病患者心理特征分析与护理体会护理学是医学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国内外越来越重视心理因素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运用心理学知识护理病人,在生物护理过程中,探索病人心理变化规律,选用最佳护理措施影响病人的心理活动,以调节病人心理状态,使其早日康复。
本文以我院自2010年以来,120例住院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男性101例,女性19例,年龄52-80岁,平均年龄66岁,其中心理特征明显者70例。
现将其心理分析、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冠心病心理分析与护理根据临床观察,将70例冠心病患者的心理状态归纳以下三类:1.1焦虑恐惧心理:该型患者共34例,占48.6%。
此类病人由于长期治疗效果不佳,自觉症状明显,如胸闷,心前区不适和心绞痛频频发作,或病人对治疗丧失信心,或看到同类病人的死亡而感到预后严重。
由于上述种种情况,均可导致病人焦虑不安,病人焦虑心理的发展又可提高病人对疾病的自身体验阈值,从而夸大了对疾病的感受,使病人产生无惧心理。
其表现为烦躁不安,对周围人与物十分淡漠,对原来喜欢参加的文娱活动也索然不味。
针对本型心理特点,护理人员应设法安定患者情绪,对患者高度同情、理解和帮助,态度诚恳和蔼,关心他的起居,对他的要求尽理给予满足,使他们感到护理人员随时都在关心他的健康,消除患者种种疑虑,并应用典型病例向病人说明冠心病的良好预后以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在处理各种紧急情况时,护理人员的态度应镇静自若,成熟教练,以减少病人的紧张情绪。
例1:关**,男,69岁,患冠心病已27年,合并糖尿病和脑血栓后遗症。
由于久治不逾,再加上二次脑血栓,使其对疾病康复失去信心,同时也非常恐惧。
入院近一个月,病情未见好转,情绪变得异常急躁,医护人员的所作所为只要不顺他意,就发脾气,由于病情需要反复查尿糖,开始时还配合,后来索性拒查,当问到他时,他不耐烦地回答,查不查都一样,反正好不了。
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的心理评估与护理干预模式研究
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的心理评估与护理干预模式研究作者:贾玮王鸿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年第10期【摘要】目的:对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给予心理状态评估并进行护理干预。
方法:通过对2012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72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进行心理评估及护理干预模式研究,结果:60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占77%,37例患者通过护理干预积极配合治疗治愈出院,23例患者通过护理干预能够正确认识慢性前列腺疾病并能解除心理障碍症状明显好转。
结论: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大部分存在心理障碍,给予护理干预措施对其治疗起到重要作用。
【关键词】慢性前列腺炎;心理评估;干预模式【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165—02慢性前列腺炎是临床中男性的常见病、多发病,可引起尿频、腰骶部等部位不适或疼痛、性功能障碍等症状,并可引起一系列的神经精神异常,病程长,迁延不愈,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
据统计,目前在泌尿男科门诊中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占35%—50%,有关专业治疗慢性前列腺炎医疗机构临床调查,某城市20岁以上男性中前列腺疾病高发的致病原因,心理障碍导致的高达50%。
作为男性生殖系统常见疾病,慢性前列腺炎已经不仅仅是身体疾病,在很多男性身上它已成为一种身心疾病,这已逐渐成为医学界的共识。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2年12月72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年龄18——52岁,平均35.78+9.56岁,其中18—25岁12例,26—45岁37例,46—52岁23例;文化程度,小学15例,高中22例,大专以上35例;婚姻状况,未婚17例,已婚55例。
1.2方法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常规的临床医护措施,同时,对诊断明确的患者入院后护士即给予系统心理评估,评估方法除一般病人评估外,增加了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和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相关因素调查问卷,根据心理评估结果对不同心理状态给予相应护理干预。
不同情况下病人的心理护理
不同情况下病人的心理护理不同情况下病人的心理护理不同情况下病人的心理护理一、急性病人的心理护理急性病人,是指那些发病急、病情重因而需要紧急抢救的病人。
过去有种错误的观点,认为急性病人病势危急,医护人员的任务就是以最佳的技术和最快的速度抢救病人,无须实施心理护理。
近十年来,随着抢救护理科学的形成和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对急性病人也同样需要进行心理护理。
因为急性病人不是面临生命威胁,就是遭受躯体伤残,心理正处于高度应激状态。
此时,如果进行良好的心理护理,就会缓和其紧张情绪,有助于转危为安。
否则,如果在病人心理上高度紧张之时,再加上抢救时的种种劣性刺激,就会加重病情,甚至造成严重后果。
队急性病人焦虑恐惧、紧张不安,渴望得到最佳和最及时的抢救,以便转危为安。
但急性病人的心理活动又是复杂的,多种多样的。
瞬间袭来的天灾、人祸或恶性事故等超常的紧张刺激,可以摧毁一个人的自我应对机制,出现心理异常。
一向自以为健康的人突然患了心肌梗塞或神志清醒和脑卒中等,也会因过分恐惧而失去心理平衡。
还有那些慢性疾病突然恶化的病人,易于产生濒死感,恐怖、悲哀、失助、绝望等消极情绪往往可以加速病人的死亡。
病情不同、年龄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经济条件不同等也对病人的心理活动有影响。
因此,医护人员要善于具体分析每个急性病人的心理状态,以便有针对性地做好心理护理。
由于急性病人的主导心理活动是恐惧,因此,心理护理的中心任务是增强病人的安全感。
1.使病人感到医护人员可亲急性病人大都求医心切,一旦进入医院,顿有绝路逢生之感。
这时,医护人员应当做到紧张而又热情地接诊。
亲切而又耐心地询问,悉心体贴关怀周到,使病人感到在危难之时遇到了救命的亲人。
这种医患关系,对抢救过程能否顺利进行有极大的影响,直接影响抢救和治疗效果。
2.使病人感到医护人员可信医护人员娴熟的医疗操作技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不仅是赢得时间使病人转危为安的保证,同时对病人来说又是心照不宣的支持、鼓舞和依靠力量。
疾病终末期老年患者安宁疗护中的心理状态特征分析及干预策略
疾病终末期老年患者安宁疗护中的心理状态特征分析及干预策略摘要:目的分析老年恶性肿瘤或慢性疾病终末期悲者实施安宁疗护中的心理状况特征分析和心理干预效果。
方法随机将老年终末期患者40例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20例。
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强化心理干预。
结果对比两组的焦虑、抑郁评分,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 );对比两组的舒适度,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老年恶性肿瘤或慢性疾病终末期患者会具有焦虑、抑郁等心理状态,在实施安宁疗护中强化心理干预,可以改善患者不良心理状态,提高患者心理舒适度,使得患者度过最后时光。
关键词:恶性肿瘤;慢性疾病终末期;安宁疗护;心理干预安宁疗护是一种针对没有治愈希望的患者采取的主动护理方法。
目的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患者在临终末期的心理恐惧,尽量减少患者的心理应激反应。
同时配备专业的医疗团队,提供护理,协助患者解除疾病的痛苦。
不是放弃治疗,而是尊重生命的价值,通过特殊的护理方法安抚患者的恐惧,引导患者冷静地面对疾病和即将到来的死亡。
目前,安宁疗护在我国的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大部分恶性肿瘤或慢性病终末期患者还没有得到高质量的护理支持。
本研究分析安宁疗护对老年恶性肿瘤或慢性病终末期患者的心理干预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收治的老年恶性肿瘤或慢性疾病终末期患者40例进行研究,随机分成两组,研究组、对照组各20例。
两组患者的生存期不低于3个月,没有精神障碍。
对照组,男性患者13例,女性患者7例,年龄范围60-80岁,平均年龄(72.34±2.46)岁;研究组,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6例,年龄范围60-81岁,平均年龄(72.72±2.50)岁,两组患者的癌症类型包括胃癌、乳腺癌、肺癌。
对比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没有显著差异(P> 0.05)。
1.2护理方法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干预,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老年慢性病人的护理及心理特征
老年慢性病人的护理及心理特征作者:夏琼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年第06期【摘要】目的:探讨老年人的心理护特征,并进行相应的病情观察与护理,使老年病人获得满意的护理。
方法:对我科2012年收治的630例慢性病人,根据性格的不同进行有针对的护理。
结果:630例老年病人经过护士的耐心护理,增加了安全感和亲切感,对护士产生了信任感,能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及护理。
结论:在给老年人护理时要以病人的心理状态去理解病人,对病人有同情心,尊重老年人的人格和隐私,顾及到病人的内心感受,从而让老人以最佳心理状态接受治疗及护理,使患者早日从病痛中解脱出来。
【关键词】老年人;心理特征;慢性病;中医护理【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167-02随着社会的进步,物质财富的丰富,现代医学的迅速发展,人类的寿命正在延长,老年人口比例逐渐增加,老年人的健康也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全社会的重视,老年人由于器官、组织、细胞的生理性自然衰老,生理和心理功能都逐渐减退,躯体适应能力逐渐下降,慢性病发病率高,并发症多,恢复缓慢,病痛和衰老的心理压力,干扰着他们的工作和生活,这就要求我们护理人员在临床护理中必须了解老年人各方面的情况,不仅要帮助患者维护机体的健康,更要维护心理的健康。
总结我科对630例慢性病患者的心理特点和中医护理在疾病治疗中的作用,要求护理人员掌握不同的心理特征,并运用自己所学的中医护理知识来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更好地体现“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
1 一般资料选择我科慢性病2012年1——12月共收治630例老年人慢性病人,其中男426例,女204例,年龄60——88岁,平均75岁2 讨论2.1老年人的心理特点2.1.1 慢性病患者的心理特点患者由于长期的疾病折磨,多次患病且又害怕疾病再次发作,精神高度紧张,焦虑不安,心理压力较大,而且由于长期患病,对疾病的诊疗及转归基本了解,对治疗缺乏信心自觉自己成了废物而自卑。
2024年慢病工作心得体会(4篇)
2024年慢病工作心得体会慢性病是当前社会面临的一大健康问题,也是我们医疗工作者所面对的挑战。
作为一名从事慢病工作多年的医生,我希望通过这篇文章向大家分享我在2024年慢病工作中的心得体会。
首先,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慢性疾病的患病率越来越高。
这意味着我们在慢病工作中面临的压力和挑战也在增加。
在这样的环境下,我深刻认识到了预防工作的重要性。
过去,我们往往是在病人确诊患病后才进行治疗和干预,而现在,我意识到应该更加注重慢性病的早期预防和干预,尤其是在高危人群中。
通过提供定期的健康体检和健康教育,让人们认识到自己的潜在健康问题,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来预防疾病的发生,这将会对降低慢性病的发病率和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起到积极的作用。
其次,在慢病工作中,与患者的良好沟通十分重要。
尤其是在对患者进行个性化管理时,我们需要与患者建立起互信和共赢的关系。
在过去,我常常采取传统的医生角色,将患者视为被动的接受者。
但是,在2024年,我开始更加注重患者的主动性和参与度。
通过与患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倾听他们的需求和意见,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患者的困惑和焦虑,并给予他们合适的支持和指导。
这样的个性化管理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接受治疗和管理自己的疾病,并提高生活质量。
再次,综合性团队在慢病工作中的作用愈发凸显。
在2024年,我加入了一个由各个专业人员组成的慢病管理团队,这包括医生、护士、营养师、心理咨询师等。
在这个团队中,我们共同协作,为患者提供了更加全面和综合的服务。
比如,通过与营养师合作制定个性化的饮食计划,帮助患者调整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通过与心理咨询师合作,帮助患者应对心理压力和抑郁情绪。
综合性团队的配合不仅提高了慢病管理的效果,还降低了患者的治疗负担和医疗费用。
此外,我在2024年的慢病工作中也深刻认识到了信息技术的重要性。
在过去,我们往往面临着加班加点的情况,因为要处理大量繁琐的数据和文件。
而在现在,我利用信息技术的进步,通过电子病历系统进行数据管理和交流,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病人的护理措施及案例分析
护理措施
(二)病情观察
观察病人呼吸困难严重程度,有无进行性加重。 观察病人咳嗽、咳痰情况,痰液的性质、颜色、量。 定期监测动脉血气分析、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变化。 密切观察病人有无呼吸衰竭、自发性气胸、肺心病等并发症表现。
(五)健康指导
护理措施
家庭氧疗指导
长期家庭氧疗(LTOT)指征 ➢ Pa02<55mmHg或Sa02<88%,伴或不伴高碳
酸血症。 ➢ Pa0255-70mmHg或Sa02<89%,并肺动脉
高压、心衰、水肿或红细胞增多症。
(五)健康指导
护理措施
家庭氧疗指导
氧疗方法 ➢ 鼻导管持续低流量(1~2L/min)吸氧,吸氧
时间大于15h/d。 氧疗目的 ➢ 病人在海平面水平,静息状态下,
PaO2≥60mmHg以上,或使SaO2升至90%。
(五)健康指导
护理措施
家庭氧疗指导
有效指标 ➢ 病人呼吸困难减轻,呼吸频率减慢,发绀减轻,心率
减慢,活动耐力增加。 氧疗注意事项 ➢ 供氧装置周围严禁烟火,防止氧气燃烧爆炸。 ➢ 定期更换、清洁、消毒。
病例: 病人李某,男,汉族,65岁,农民。吸烟史30年,慢性咳嗽、咳痰20余年, 每年持续3个月以上,近2年出现呼吸困难。1周前受凉后上述症状加重,痰 多粘稠,不易咳出,食欲减退来院就诊。查体:T:37.3℃,P:85次/分, R:28次/分,BP:100/75mmHg。视诊发绀明显,胸廓呈桶状,触诊语 颤减弱,叩诊过清音。初步考虑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案例分析
问题2解析
针对首优问题的主要护理措施 首优护理问题:清理呼吸道无效 主要护理措施:
心身疾病的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措施
心身疾病的心理护理心理护理措施随着改革开放与经济发展,市场竞争加剧与生活节奏加速,人们生活方式的变迁,所引起的心理应激反应增加,由此使得高血压、溃疡病、糖尿病等心身疾病逐年增加。
心身疾病患者随着病情变化,时喜时悲,紧张、焦虑、忧愁、急躁、烦闷等消极情绪也经常出现。
针对慢性病病程长、见效慢、易反复等特点,调节情绪、变换心境、安慰鼓励,使之不断振奋精神,顽强地与疾病作斗争。
针对心身疾病的防治,单纯依赖于药物治疗是片面的,难以完全奏效,必须结合积极有效的行为干预和心理护理,方能提高病人的主观能动性和自我抗病能力,防止不良心理的刺激,改善病情,提高疗效。
心理护理的对象是病人,主体则是医护人员和亲属,是通过他人对病人进行的心理支持和帮助,解决病人心身症结,提高病人的信心和勇气,克服心理障碍来更好地战胜疾病。
基于这一认识,在针对心身疾病开展心理护理时,首先要求医护人员及其亲属能够尊重和关心病人,建立起信任、和谐的医患关系、护患关系及家庭关系,形成良好氛围;其次要求医护人员及其亲属有一定的心身医学知识和技巧,并了解病人的心理反应。
在这样的基础上,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心理护理。
1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1)通过心身相关的综合分析,可以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如有何想法和要求,以便采取必要的相适应的心身护理措施。
2)通过对患者心身反应的深入了解和科学分析,采取行之有效的、针对性较强的护理和预防方法。
如:慢性高血压患者在天气变化幅度较大的情况下,感到头晕等身体不适症状,此时应考虑是气温的变化大,由于血管的收缩而引起血压值的波动不平稳所造成;或为某件事引起过大的思想情绪波动,也会造成血压的不稳定,针对这些因素进行积极地防治。
3)建立新型护患关系,尊重患者,关心患者,一切从患者的健康出发。
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高度的信任感,良好的护患关系是一切心理治疗成功的基本保证。
4)做好护理工作,解除患者的心身症结。
护士必须通晓心身医学专业知识和技巧,具备良好的心理素养和品质,同时还需掌握其他临床医学科学知识。
慢性疾病患者的心理分析及心理护理体会
到疲劳为原则 。指导患者功 能锻 炼实 际上就 是指导老年 人运 动 ,因为
过度的静止反 而使患者恢复 慢、身体活动 能力差 、思维能力 低下 ,因 此 ,动静结合 ,指导患者早期 活动对 疾病 的恢复非常有效 。
3结
果
本组4 例 患者 均采用皮牵引。4 例痊愈 ,2/ 3 l  ̄ 迁延不愈合 ,治愈 牢 J I
2 . 6功能锻 炼
吸人 ,以稀释痰 液利于 咳出பைடு நூலகம்②泌尿系感染 护理 。老年 男性患者 。 肾功 能 随年龄增加 而减退 ,常患有 前列腺肥大 、加之不 习惯 卧位排尿等 因
素 ,容易发生尿 潴留而继发泌 尿系感染 。因此 ,长期 卧床的患者要 鼓 励 多喝水 ,有尿 要及时排空 ,排尿时挤压 下腹 部可帮助膀 胱 内残余尿
过久容易 发生褥 疮 。解 除受压 是预 防褥疮 的有效措施 。要保持患者 的 床铺平整 、清洁 、干燥 。患者在二便 时易使衣服和被 褥潮湿 、污染 ,
注意检查 ,一旦潮湿要 及时更换 。要 经常按摩受压及 突出部位 ,以改 善局部血 液循环 。对于 褥疮的好发部位 如骶尾 、肩胛骨 、足 跟、内外 踝 ,牵 引带周围 的皮肤 应加用气 圈、棉 圈 、海绵 垫或睡气垫床 。并加 强观察 和按摩 。可使 用红花酒 或5%酒精按 摩 ,每2 翻身按摩一 次 , 0 h 早 晚温 水擦 浴 。 ④便秘 护理 。老 年 患者 由于 卧床 时 间长 ,活动 量 J 小 ,胃肠 蠕动减慢 ,易发生便秘 。因此 ,应鼓励 患者多食 富含 纤维 的
生命体征 的变化 尤为重要 ,做到早发现及 时治疗 。 2 . 5饮食护理 良好 的膳食 能促进骨折 早期愈合 ,特别是老 年人体质弱 ,骨质疏 松 ,四肢软弱无力 ,骨折后 的饮食 营养更为重 ,根据老年 人消化功能
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焦虑及抑郁情绪的影响
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焦虑及抑郁情绪的影响【摘要】目的:探讨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实施心理护理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2021年6月到2022年6月我院收治的80例老年心力衰竭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n=38)提供常规护理,研究组(n=42)常规护理期间加强心理护理,对比负面情绪评分。
结果:研究组SAS、SDS量表评分均更低,P<0.05。
结论: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护理中实施心理护理可缓解其负面情绪,有利于病情好转,建议推广并应用。
关键词:老年患者;慢性心力衰竭;心理护理;负面情绪慢性心力衰竭是由多种因素引发的心脏结构与功能异常改变而引起的一组复杂的临床综合征,好发于老年群体,典型表现是气短、心悸、胸闷、乏力,该疾病病情较为复杂很难治愈且具有较高的复发率[1]。
临床治疗该疾病多采取药物治疗,然而大多数老年患者对疾病存在知识盲区,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很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因此,有必要为其提供有效的护理干预[2]。
本次研究着重探讨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实施心理护理的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21年6月到2022年6月我院收治的80例老年心力衰竭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n=38,男/女=21/17),年龄及均值65-80(71.35±4.52)岁,病程及均值0.5-6(3.85±1.25)年;研究组(n=42,男/女=22/20),年龄及均值65-80(71.27±1.44)岁,病程及均值1-7(4.02±1.15)年,一般资料P>0.05,见表1。
患者对研究知情且自愿参与。
表1一般资料[n(%)]/()1.2方法对照组:该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
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持续进行心电图监测,叮嘱患者卧床休息。
围绕慢性心力衰竭健康知识进行讲解,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分享预后效果好的案例提高患者的信心。
遵医嘱服用利尿剂,每天摄水量在1000-1500ml,少量且多次饮水,预防发生水钠潴留叮嘱患者遵医嘱用药。
心理护理体会浅谈
心理护理体会浅谈随着社会的进步,现代医学已从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化。
心理和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不可忽视[1]这种模式的特征是把生物、心理、社会诸因素结合起来考虑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强调人的机体在内外环境中的整体性。
1心理护理的必要性病人由于疾病缠身,活动受到限制,又处于特定的环境之中,故有一些特殊的心理需要。
在疾病过程中的心理因素具有双向作用,其不良情绪与病程以及愈后密切相关。
掌握病人的心理需要,对于疾病的恢复十分关键。
因此,心理调护具有重要地位。
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个别干预,对病人进行心理疏导,使其恢复健康的心理与情绪,是促进疾病康复的重要手段与措施。
2心理护理的针对性对于初诊病人,因不知自己得了何种疾病,就医心切,加上环境陌生,需要相关检查,因此情绪紧张,焦虑,心里负担加重,这时护士应该主动接待,热情指导,诚挚相助,力求使病人消除陌生心理,适应环境变化,让病人感到亲切和温暖,消除紧张情绪,减轻心理负担,使病人安心治疗。
对于复诊病人,尤其诊断未明确的病人,疑虑焦灼。
此时病人期望得到同情、关心、帮助和尊重,同时又希望尽早明确诊断和医疗保护。
护士应尽量满足病人的基本需求,消除悲观失望情绪,给病人以心理安慰,进行心理疏导,消除患者的顾虑。
对于慢性病患者,除叮嘱其坚持用药外,还应根据不同的对象做好康复指导,用案例鼓励病人,增强其治愈的信心。
年老体弱患者就诊时,护士应以儿女般的心情尊重、关怀老人。
若老人走路不便,应主动上前搀扶;如无陪护人员,应帮助护送或指明路线,使病人感到温暖如家。
3心理护理的艺术性3.1倾听与交流语言是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情感交流、信息传递、实施诊断的重要媒介。
对病人进行心理疏导,首先要学会耐心倾听病人的诉说。
我们应该运用“神入”,在心理学上,神入是理解与同情的结合。
我们在倾听时,要努力理解病人所讲的具体问题,不应摆出一副一贯正确的面孔,应该深入理解病人在想些什么,感觉什么,以及希望做些什么。
常见疾病心理反应及其护理诊断
常见疾病心理反应及其护理诊断疾病心理反应是指正常人患病后所产生的各种心理反应,通常表现为负性情绪,如焦虑、疼痛、恐惧、悲伤、抑郁、悲观等。
当人体长期处于负性情绪时,免疫细胞对病原微生物的吞噬能力减弱,产生细胞因子、淋巴因子、抗体、补体的分泌功能降低,进而对病原异物的识别功能减退,导致机体的整体抗病能力下降,甚至会延长康复期并可能对愈后的个性也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如何全面细致地观察患者的言行举止,体察其心理变化,作出恰当的护理诊断,以便有放矢地给予身心两方面的护理,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就几种常见的疾病性心理反应如焦虑、疼痛、恐惧、抑郁等表现,其原因、护理诊断等简要讨论如下。
1 焦虑1.1 焦虑的生理及心理反应焦虑是由于应激而产生的一种烦躁不安的心理状态,通常表现出明显的生理反应和心理改变。
中医认为焦虑症多为肝失疏泄,心肾不交证。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其发病机制可能与脑内神经递质-受体系统、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等系统功能失调有关[1]。
由于肝气郁滞,内分泌失调,患者通常表现为纳差、腹胀、嗳气、口干、易汗、心悸、恶心、呕吐、疲劳、停经、口吃、抽搐、心脏神经官能症等内在生理反应。
患者的心理反应也会随之发生变化,通常表现为抵抗或逃避。
其外在行为通常有愤怒、否认、伪装快乐、专心于某种活动、哭泣、负罪感、角色失败等。
苏宝珠等采用“交谈法”对280例住院患者进行了随机调查,结果80%以上的被调查者均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各种焦虑性心理反应[2]。
1.2 焦虑产生的影响因素焦虑产生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如遗传因素、性格特征、精神因素及生物学因素等。
遗传因素在焦虑症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其血缘亲属的同病率为15%,其中单卵双生子高达50%。
自卑、自信心不足、胆小怕事、谨小慎微等性格特征也容易使患者对轻微挫折或身体不适感到紧张或引起情绪波动,从而造成焦虑。
轻微挫折和不满等精神因素也可成为焦虑的诱因。
在生物学因素方面,研究表明,焦虑症患者的血乳酸水平均较正常人显著增高,常有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过度释放,许多主要影响中枢5-羟色胺的药物对焦虑症有效,说明其生物学因素是多方面的。
癌症患者的心理及护理
癌症患者的心理及护理近年来,随着疾病谱的改变,癌症已经成为导致人们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由于癌症的早期发现和诊断对现有的医疗手段来说尚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而大多数晚期癌症又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于是,许多患者认为患了癌症就等于是被宣判了死刑。
因此,被诊断为癌症,甚至仅仅是自己怀疑患了癌症,就会使人们的心理受到极大地冲击,产生很强的心理反应。
例如有一个病人,第一天还走着来看病的,知道自己患上癌症后,第二天就躺倒在病床上不能动弹了,像这样的例子临床上不知道遇到多少个了。
临床上遇到的很多实例都可证明,心态对癌症患者的影响无可估量。
然而,不同阶段的肿瘤患者,其心理活动常有所不同。
一、怀疑与确诊初期当患者身体出现不适症状而又无法用自己有限的医学常识解释时,许多人的第一反应常想到是不是癌症?这种预感会引起他的焦虑恐慌,促使其急切求医。
在接受检查和寻求诊断期间,他们常处于心情矛盾之中,时而焦虑、恐惧,时而又怀有希望。
此期,多疑心较重,顾虑重重,对周围人的言论、动作敏感,尤其注意医护人员的言语行为;同时又怀着侥幸心理,希望最后能否定肿瘤,希望最终能证实自己只是虚惊一场。
这种心态一直可延续到患者获知或由种种迹象猜测到真相时为止。
癌症患者的消极心理反应,又恰恰是他们心身健康和生命质量的“宿敌”。
了解癌症患者消极心理反应的一般规律,是医护人员指导癌症患者获得最佳心身状态的前提。
这一阶段患者的心理波动最为剧烈。
除上述表现外,还常常表现为:震惊、否认、埋怨、愤怒、悔恨、恐惧、沮丧等等。
也有少数人,大都是上了年纪且生活比较平顺的老年人会顺意接受一切。
二、确诊后患者的心理变化获知被诊断为癌症的信息后,患者的心理反应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这四个时期的顺序和时间并没有一定的规律,可以同时发生,也可能重复发生,或只是停留在某个阶段。
⑴休克-恐惧期但患者听到诊断消息的即刻,即产生暂时性知觉的消失,感到心慌、眩晕,看上去茫然、面无表情,无法辨认周围的人、事、物,甚至有些人会晕倒,这称之为“休克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慢性疾病病人的心理分析及心理护理体会关键词:
心理护理;心理分析;护理体会
慢性疾病病程长,症状顽固,病情反复,病人长期经受疾病的折磨,往往产生各种不良的心理反应,而不良情绪和心理往往又会诱发疾病发作,促进疾病的进展,导致恶性循环。
因而,对慢性疾病病人进行心理分析和个性化的心理护理十分重要。
1一般资料
本组慢性疾病病人215例,其中患心血管疾病100例、肝硬化40例、糖尿病55例、脑血栓20例。
2心理分析
2.1沮丧心理对缺乏思想准备的病人来说,一旦得知自己患了慢性疾病,就会想到疾病无法治愈,且需要长期治疗,从而导致沮丧不安情绪。
215例慢性病病人中有
55."8%的病人因为反复住院,影响正常生活秩序,经济负担加重,觉得对不起家人,感到十分忧愁。
44."2%的病人因病情反复,对治疗缺乏信心,感觉自己成了无用之人而自卑沮丧。
总之,慢性疾病给病人的工作、婚姻、经济收入和事业等方面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使病人灰心丧气或者满腹牢骚。
有位48岁姓徐的糖尿病患者非常沮丧的抱怨说:
“得了这样的病,吃喝要限制,处处要小心,还要一直吃药,一辈子都不自在了。
”
2.2择优心理慢性病人为了早日摆脱疾病痛苦,往往产生择优心理,到处找知名专家或者偏方,不惜代价,期望有立竿见影的疗效,经常一个疗程还没完成又急着换另一个疗程,反而耽误了疾病的正常治疗。
2.3悲观抑郁心理有的慢性病人丧失劳动能力,经济困难,又需家属长期照顾,感到拖累家庭,情绪异常悲观,对生活失去信心,拒绝参加社会活动。
比如一位姓李的肝硬化伴腹水患者,住院期间情绪低落,对周围事物毫不关注,对医护人员和家属的关心也视而不见,整日沉默不语。
2.4被动依赖心理有的慢性病人因为长期得到医务人员及家属的关怀照顾而依赖性增强,变得脆弱,本来可以做的事情也不做,总希望别人多关心自己。
有的病人病情稳定也不愿出院,担心出院后病情变化,对医护人员产生依赖心理。
比如一位56岁的冠心病病人,病情稳定时不愿出院,家属对其劝解时,患者反而责怪其家属不顾其死活,不愿为其花钱治病,使家属既难过又尴尬。
2.5多疑恐癌心理久治不愈的病人,经常怀疑自己换了不治之症。
出现一点新的症状就焦虑不安。
这种病人喜欢寻根问底,自己翻阅有关资料,看到相似的症状就容易对号入座,自我诊断。
例如一位换乙型肝炎合并肝硬化的女患者因惧怕疼痛而不敢下床活动,食寝难安,以致全身乏力,日益消瘦,随即认为自己患了肝癌,惶恐不安。
多疑心理严重影响了疾病的恢复,沉重的心理负担往往会使疾病恶化。
2.6药物依赖心理和抗药心理有
44."2%的病人特别迷信某种药物,以为要治好病非它不可,对药物十分依赖。
有
34."9%的病人由于长期服用某种药物或某种药物副反应明显而难以忍受,故而对该种药物产生惧怕心理,甚至拒绝服用。
另外
20."9%的病人没有这两种心理,听从医生安排。
2.7情绪不稳易冲动很多病人因病情每况愈下,不能接受现实,情绪变得不稳定,遇事容易激动,不近人情,经常与病友或医务人员发生冲突。
比如一例63岁的男性患者,因脑血栓而偏瘫,虽然家属和医护人员都尽心给予照顾,但患者情绪不稳,有时对人不理不睬,有时喜欢发脾气,甚至大哭大闹,食欲不振,睡眠不佳,对治疗护理不配合,长期下来出现营养不良,免疫力低下,导致多种并发症。
2.8敏感心理健康人精力集中于家庭和事业,心理活动多指向外界事物。
慢性疾病病人多将注意力转向自身,异常敏感,对极轻微的冷、热、光的变化及疼痛也显得不能忍受。
3心理护理
根据每位病人的具体情况,对其心理和社会状态做好充分的评估后,有针对性的实施个体化心理护理措施。
3.1为患者提供理想的环境和心理支持
有些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直接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
因此,我们给病人创造一个舒适和谐的环境,尽可能减少对病人的不良刺激,保证其身心休息。
主动与患者沟通,通过良好的语言态度和行为,建立信任,为患者解决实际问题,保证诊疗计划顺利完成。
3.2解释疏导,调节患者情绪,促进乐观态度
病人的消极情绪与他们疾病的直接刺激有关,也与病人的认知评价有关。
本组215例病人中,消极情绪者占
76."7%,对于这些心理承受能力差,意志力薄弱的病人,我们以坚定的口气劝解病人:
“与其愁苦度日,不如开开心心的面对每一天。
”病人认清自己的能力,认识到生命的真实价值,才能积极的配合治疗。
如两位肝硬化男性病人,一位行钱的病人性格外向,乐观开朗,积极配合诊治,对疾病采取接受适应的态度,一边治疗,一边适当参加社会活动,一月后病情好转,肝功能恢复正常。
而另一位姓张的病人性格内向,对疾病非常恐惧,整日卧床不起,愁绪满怀,导致疾病日益加重。
由于病人对疾病的认识和评价不同,采取两种截然不同的情绪反应,从而产生不同的治疗效果。
3.3正确耐心指导,热情关心鼓励患者
对于有择优心理和盲目求医的患者,我们正确引导,耐心劝阻,解释慢性疾病治疗所需的疗程,帮助他们正确对待疾病,认识到慢性病虽不能治愈,但
只要日常生活中加以注意,坚持复查和治疗,病人是能够恢复和维持一定健康水平和高质量生活状态的。
慢性病人大多生活态度消极,需要我们主动热情与其交流,耐心听取患者心声,使其心情舒畅,保持平和的心态,以利于早日康复。
3.4理解同情感化患者
慢性病人长期遭受身心折磨,情绪波动较大。
我们时刻不忘体谅同情他们,换位思考,即使病人表现粗鲁无礼,我们也以真诚的心去感化他们,维护病人自尊,赢得了病人的信赖和尊敬。
3.5宣传教育,帮助克服抗药及药物盲从心理
根据患者的年龄、性格、病情等耐心指导,一方面宣传药物的治疗作用,一方面有分寸的解释药物的副作用。
对抗药心理严重的患者耐心解释,适当诱导,使病人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而提高疗效。
对个别病人,我们结合其病情将一些有关的化验检查结果进行告知,使他们相信病情确以好转,从而激发其积极的情绪。
3.6严密观察患者的心理动态,防患于未然
有些病人为摆脱身心痛苦,可能产生自杀动机,此时病人心理上激烈冲突,往往表现异常。
在这方面,我们能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如安排专人陪护,亲人陪伴,加强巡查,适当给予镇静剂等。
4结果
通过积极的心理分析和个体化心理护理,91%的慢性疾病病人的不良心理状态得以改善。
我们的工作减轻了病人的心理压力,使病人获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促进了病人的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