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科学四上声音的传播教案设计
四年级上册 科学 声音是怎么传播的 教案

《声音的传播》教案【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够对声音传播方式作出假设,并设计相应的实验,找到问题的答案。
2.会按步驟实施实验计划,仔细观察,认真比较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知道声音能在沙、水、空气或其他物质中传播2.认识土电话,使用土电话玩通话游戏。
知道土电话是通过固体(线)传声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观察、实验、假设、资料在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2.理解科学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3.学习安静地做声学实验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比较、讨论交流等活动认识到声音是通过物质传播的【教学准备分组材料:3只封好口的塑料袋,袋中分別装有一样多的沙(土)、水和空气,带橡皮头的铅笔:两只一次性纸杯或自制纸筒,一段棉线。
【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引出课题师:上课之前老师想问同学们一个问题:科学是什么?科学就是发现问题、提出疑问、问问“为什么”科学就是研究问题、回答疑问、探究为什么。
那我们知道了什么是科学那就看看老师手里的这个玩具,见过吗,你们都有什么发现,有什么疑问,让我们带着这个发现和疑问做一个小游戏(打土电话)好不好?谁愿意来前面给老师配合一下?1.游戏方法:全班保持安静,教师通过打土电话,轻声告诉接听土电话的学生一些话,让全班同学猜老师所说的话游戏一:全班安静,不捏住棉线绳,说话是否能听见。
游戏二:全班安静,捏住棉线绳,是否能听见2.游戏注意事项:说话声音不能太大声3.交流:你有什么发现?声音是通过什么传到你耳朵里的?4.发现一:捏住棉线绳,土电话就不能工作。
发现二:土电话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一一棉线绳一一空气传播到另一个人的耳朵中的。
5.讨论:为什么棉线不拉直,土电话就不能工作?6.师生小结:因为拉直的棉线能很好地传递震动,而松松的棉线会抑制减弱并最终吸收震动,使声音无法传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声音是如何传播的?(板书:声音的传播)二、探究问题师:哎!同学们!刚才我们说声音是通过绳子传播的,思考一下声音还能从哪些物质中传播呢?(鼓励同学举手发言)你们看老师手里有什么?是沙子、水、和空气。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3.2声音的传播-附知识点梳理(2)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第三单元奇妙的声音王国2.声音的传播教学目的:知道声音要通过物质传播到达人的耳朵。
过程与技能1.能够对声音在物体中的传播方向作出假设,并设计相应的实验,找到问题的答案。
2.会按步骤实施实验计划,仔细观察,认真比较。
科学知识1.通过实验知道声音能在沙、水、空气或其他物质中传播。
2.学会制作土电话,使用土电话玩通话游戏。
知道土电话是通过固体(线)传声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观察、实验、假设、资料在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2.理解科学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
3.学习安静地做声学实验。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根据对声音在物体中传播方向的假设设计实验。
●按照设计的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并得出结论。
●知道声音能在沙、水、空气或其他物质中传播。
教学材料:烧瓶、橡皮塞、橡皮管,小铃铛;沙子、塑料袋、水;制作土电话的材料等教学步骤:集中话题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声音产生的原因是因为物体的振动,这节课我们要来研究的是声音是通过什么传播的?你们是怎么看的呢?(学生会提到通过空气传播。
)2.教师演示烧瓶中的小铃实验,提醒学生将前后听到的音量进行对比。
方法:先摇一摇烧瓶中的小铃,你听到声音了吗?往烧瓶中加少量水,放在活上烧开,然后将皮管夹紧,再摇小铃,还能听到铃声吗?引出问题:固体、液体也能传播声音吗?学生对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比较容易接受,而声音在固体、液体中的传播难以理解,这个实验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产生研究这一问题的兴趣。
探索和调查 1.那么到底固体和液体能不能传播声音呢?如果可以,传播的效果又如何呢?我们通过下面的活动来进行研究。
隔着沙子、水、空气,听一听铅笔轻轻敲击桌面的声音。
教师讲活动步骤。
提出问题:(1)塑料袋里装什么时听声音效果最好?哪个最不容易听到声音?(2)坐正身体听和把耳朵直接贴在桌面上听,哪个效果更好?2.做“土电话”的活动让学生知道棉线也可以传播声音(提醒做的时候棉线要拉直。
《声音的传播》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 教学设计

《声音的传播》教学案例一、二、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声音能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即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不同的物质传播声音的效果是不同的。
”并能简单设计声音可以向各个方向传播的实验。
2、培养学生实验分析和实验设计的能力,并引导学生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三、教学内容: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难点:设计实验研究声音传播的方向。
四、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启发五、教学仪器:教师准备:玻璃钟罩一只,抽气机一台,手机一只,水槽一个;学生器材:沙袋,水袋,气袋,纸杯,棉线,牙签。
课前准备:学生利用纸杯、棉线和牙签制作土电话。
六、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师:听说宇航员在月球上就算面对面大声地说话,对方也不能直接听到他的声音,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2、学生讨论,提出猜想。
(二)引导点拨,与学生共同探究1、活动1:钟罩里的手机(1)教师演示“钟罩里的手机”实验,提醒学生将前后听到的音量进行对比。
方法:先用手机播放铃声,你能听到声音吗?再用钟罩盖住手机,你还能听到声音吗?它有没有变化?最后用抽气机抽走钟罩里的空气,你还能听到声音吗?(2)预测实验的结果。
学生预测声音会变小或消失。
(3)观察实验现象。
刚开始能清晰地听到手机铃声,用钟罩盖住手机后,听到的声音变小了;用抽气机抽走钟罩里的空气后,就听不到声音了。
(4)讨论实验现象说明的问题。
师:玻璃钟罩里空气较多时,我们能清楚地听到声音;当钟罩里的空气越来越少的时候,我们听到的声音也越来越小了;直到抽掉钟罩里全部的空气(不可能抽得很干净),相当于真空状态,跟月球上差不多时,我们就听不到声音了。
这现象说明了什么呢?是声音不存在了?还是只是没有传到我们的耳朵,所以我们听不到?学生讨论、分析。
(5)师生共同得出结论,解决问题。
——声音能通过空气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声音的传播》优秀教案课件PPT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声音的传播》优秀教案课件PPT教学设计章节概述本文主要介绍苏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中的《声音的传播》教学内容。
本章节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的介绍:•教学目标•教师教学方法•学生学习方法•课前准备•课程设计•教学手段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了解声音是一种机械波,具有传播的特点,2.能用实验方法进行声音传播的观察和验证,3.学习并运用专业术语,例如共鸣、回声、声音的音高等概念。
教师教学方法1.引入法:老师通过控制音量大小、通过音乐、声音组成的单元、孩子熟悉的音效,激发孩子的兴趣和好奇心,并由此介绍声音的性质和特征。
2.实验探究法:通过组织实验和探究,让学生亲身感受生活中的声音,观察声音传播的现象,引导学生学习和运用科学的探究方法。
3.图片展示法:丰富图像和场景呈现,和语言相得益彰。
4.讨论互动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学生互相问答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加深理解。
学生学习方法1.实践教学:通过实际的实验教学方式,让学生亲身参与,感受声音的传播,加深理解和记忆。
2.互动探究:学生自主探究,与同学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贴近生活: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使得学生更容易理解声音传播这个抽象概念。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声音的音响及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声音,如钟表的嘀嗒声、手机的铃声、车辆的噪音等。
准备充分的几组整齐的玻璃杯、水、蜡烛、刷子等实验用品。
2.学生需要准备笔、纸。
课程设计第一步:激发学生好奇心1.在黑板上写上“发出声音”,让学生讲述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发出声音的时间和场景。
2.在幻灯片上用图片方式展示学生熟悉的声音,听完之后由学生猜测这些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3.通过图片的方式演示声音的传播,引出了学生的好奇心。
第二步:开展实验探究1.小组讨论,学生自行发表自己对声音传导原理的认识,老师作出引导讲解。
2.教师制作出实验,让学生亲手去做,锻炼学生自学的能力。
3.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声音在空气,水和固体中传播的特点并写下自己的观察结果和结论。
苏教版科学四上《声音的传播》教案设计

苏教版科学四上《声音的传播》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对声音在物体中的传播方向作出假设,并设计相应的实验,找到问题的答案。
2.会按步骤实施实验打算,认真观看,认真比较。
科学知识
1.通过实验明白声音能在沙、水、空气或其他物质中传播。
2.学会制作土,使用土玩通话游戏。
明白土是通过固体(线)传声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明白得观看、实验、假设、资料在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2.明白得科学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
3. 学习安静地做声学实验。
【教学重点】
通过观看、比较、讨论交流等活动认识到声音是通过物质传播的。
【教学预备】
1.分组材料:3只封好口的塑料袋,袋中分别装有一样多的沙(土)、水和空气,带橡皮头的铅笔;两只一次性纸杯或自制纸筒,一段棉线、牙签棒。
2.演示材料:烧瓶、小铃、水、酒精灯、胶塞、弯玻璃管、乳胶管、皮管夹。
3.电教材料:光盘——伏罂而听。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声音的传播
空气
声音是通过液体传播的
固体
教学反思。
四年级上册科学优秀教案 声音的传播|苏教版(荐)

提问:怎么做这个实验呢?
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交流。
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贴着装满水的袋子,再次听声音。
活动开始。
学生汇报结果。
提问:大家来比较一下,我们是通过空气、液体和固体听到的声
音,哪一种最大?哪一种最小?
可以再次进行简单的实验,进行比较。
学生回答、总结。
小结:声音在固体中传声效果最好,在空气中最差。
个性化修改
引入:视频——声音在真空中无法传播
提问:从这个视频中,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
老师:声音在没有空气的地方无法传播,所以宇航员在宇宙空间
中只能依靠无线通讯设备来交流。
抛出问题:那么,声音在液体和固体中能传播吗?
学生根据问题小组讨论。
老师引Hale Waihona Puke :请拿出你们的依据。学生交流。
老师:你们现在有了自己的猜想,我们要用实验来验证一下了。
老师这里有一根铅笔,你们想想,可以怎么做?
小组讨论。
结合大家讨论的结果,适时总结。
实验活动:用笔轻敲桌面,耳朵紧贴桌面听声音。
实验注意:1.实验过程中大家不能发出声音,以免干扰实验结果。
2.用铅笔轻敲,否则声音会从空气中传到耳中。
实验开始,学生注意仔细听。
汇报、交流。
老师: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那么声音可
课 题
声音的传播
课 时
1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方式
教学目标
1.知道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2.知道声音可以在不同介质中传播
3.设计实验了解声音被阻断的方法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重点: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的传播》教案

2.声音的传播【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声音能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即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不同的物质传播声音的效果是不同的。
”并能简单设计声音可以向各个方向传播的实验。
2.通过实验探究和分析,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分析和综合的能力,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想象力,并能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的问题。
3.培养学生追求新知、独立思维、重视实践的意识,通过实践来探究自然现象,养成学习科学、应用科学的情感。
体现“从生活走向科学,从科学走向社会”的课程教育理念。
【教学重点】理解声音在气体、固体、液体各种物体中都能传播。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认识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材料:线、纸杯、勺子﹑筷子......【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课题探究活动一:声音传播需要媒质。
1.出示小铃并摇动它,让学生能观察到铃锤在动,请他们听听铃声。
2.问:你们听到铃声了吗?对于这种情况你有什么看法?(在空气中能传播声音)3.学生自由讨论。
(空气是传播声音的一种重要介质,容易被人们忽视,学生回答不到点上也不要紧)4.老师演示著名的“真空铃”实验。
取下橡皮塞,向烧瓶中倒少许水,给烧瓶加热,使烧瓶中水沸腾,大量水蒸气涌出后,停止加热,并迅速塞紧橡皮塞。
冷却一会儿,待烧瓶中水蒸气大部分凝结,瓶中气体稀薄时再摇动烧瓶,听小铃铛此时的响声。
比较两次铃铛响声的强弱,可以明显地感到气体稀薄时响声弱。
由此可推得,真空不传声。
5.提问:你们听到铃声了吗?为什么会听不到小铃的声音?对于这种情况你有什么推测?请学生发表各自的看法后,引出“真空”的初步概念,让学生认识到声音不能在真空里传播。
6.师:那么声音究竟能通过哪些途径来传播呢,我们今天一起来研究一下吧!二、设计实验与活动探索物理规律活动二: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及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效果1.学生讨论:(1)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还能在其它物体中传播吗?(2)你们组能提出什么实验方案来验证你们的假设?2.学生分组讨论实验方案。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的传播》教学设计

2、声音的传播一、设计理念:本课由一组照片开始,暗示声音通过空气传播。
接下来的活动将暗示变为明示——通过减少空气从而减弱铃声来证明声音通过空气传播。
敲击底部开孔的小鼓,观察对烛火影响的活动,可以进一步强化声音通过空气传播,还可以给学生一个探究机会:改变鼓、烛之间的距离和位置,探究声波对烛火的影响。
第二、三个活动是观察固体可以传播声音的活动,这两个活动都很容易做,效果也明显。
至于声音通过液体传播的知识,教材没有安排活动,而是让学生自行设计,这是对探究能力的锻炼。
二、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教学,要求学生能理解声音在气体、固体、液体中都能传播。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会做物体传声的实验)和分析综合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知道声音可以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
难点:三种状态物体的传声效果的比较。
四、教学准备:1、分组实验材料:水槽、水、石块。
2、演示实验材料:鼓、鼓槌、纸屏(在纸屏上面粘一根细线,在细线下端拴一下泡沫塑料小球,小球位于纸屏中央,紧贴纸屏)、音叉及附件。
3、投影(实物)、投影片。
五、教学课时:1课时。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谈话:上次课,我们认识了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同学们还通过锯条“敲击”纸片的实验,发现物体振动的快慢与声音的高低的关系。
今天咱们继续探讨同学们想知道的问题:声音的传播。
(板书课题)(二)探究新知:1、指导学生认识声音传播的途径。
(1)认识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
①提问:我们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那产生的这个声音是通过什么途径传到我们耳朵里的呢?请你们根据生活中这些常见的事实分析讨论一下。
(投影显示)a.上课铃一响,在学校各楼层、在操场各个角落的同学都能迅速回到自己上课的地点;b.玩捉迷藏时,被蒙上双眼的人总是倾听身边的动静,根据声响摸索找人;c.我们经常没有抬头仰望天空,却能知道飞机正从头顶的上空飞过……学生进行讨论,老师倾听意见,需要稍加提示(如:人与发声物体间隔着什么?这说明声音是通过什么物体传播过来的?自已设身于上述例子的环境中分析,还能说明关于声音传播的什么情况?)②小结。
声音的传播教学设计5篇

声音的传播教学设计5篇第一篇:《声音的传播》教学设计《声音的传播》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声音的传播》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六·三学制)四年级下册《声音的隐秘》单元的第二课时。
本节课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声音的传播介质和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为主线,探究声音以什么形式在什么物质中传播。
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经历观看、实验、搜集整理信息等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到探究的乐趣。
教材由三局部组成:第一局部活动预备:用文字呈现了“为什么我们在学校的任何地方都能听到铃声?”,材料包提示学生需预备材料:石块、纸杯、塑料线、毛线、细铁丝、铜丝等。
引导学生依据生活现象提出问题,为课上探究活动预备相应的材料。
第二局部活动过程:活动一:声音可以在哪些物体中传播?用图文呈现了学生听收音机、贴着水槽听石块在水中相互碰撞的声音、伏在桌面不同位置听敲击桌面的声音及学生在教学楼外听到上课铃声返回教室的漫画场景图。
引导学生探究声音能在哪些物体中进行传播及声音传播的方向。
活动二:玩一玩“土号码”,比一比用哪种材料传播声音的效果更好。
用图片呈现了学生制作“土号码”和玩“土号码”的场景。
让学生在制作“土号码”、玩“土号码”的过程中体会到不同材料传播声音的能力不同,深刻理解声音可以在多种物体中传播的道理。
第三局部拓展活动:查阅资料,了解回声产生的原因。
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回声是怎样产生的,加深其对声音传播的理解。
本课遵循归纳总结出认知规律,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看现象,并通过归纳了解声音传播的隐秘,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学生分析】四年级学生对声音传播的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能初步的了解声音能传播,对声音传播的介质有感性的理解。
但对声音是以什么形式传播的,声音在介质中传播的效果的还不熟悉,需要学生在学习中不断理解和掌握。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向各个方向传播。
科学探究目标:1.在教师引导下,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声音的传播提出自己的猜测。
关于声音的传播的教案 教学设计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3-2声音的传播月日第课时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够对声音是怎么传播的作出假设;●能够设计活动活动验证假设。
知识与技能:●知道声音通过空气、水及周围的一些固体传播的。
●理解假设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教学准备:分组实验材料——水槽、水、石块。
2.演示实验材料——大鼓、鼓槌、纸屏(在纸屏上面粘一根细线,在细线下端拴一个泡沫塑料小球,小球位于纸屏中央,紧贴纸屏)。
3.挂图或投影片——水波与声波。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观看图片)1.提问:上节课后,同学们在家里用自行车、硬纸片做了振动发声实验。
通过实验,你发现纸片发声的高低与什么有关系?2.讲述:关于声音,还有很多问题值得研究,例如一个物体发出的声音是通过什么传到我们耳朵里的,是怎样传播的,传播的方向是怎样的。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声音的传播。
(二)学习新课1.指导学生认识声音传播的途径(1)认识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①讲述:上课铃一响,在学校各个地方的同学都能听见;上课时,教室内各个位置的同学都能听到老师讲课的声音。
②讨论:以上事实说明什么?③教师小结:以上事实说明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声音传播的方向是向着上、下、前、后,左、右各个方向的。
(3)设计以下的实验。
(3)认识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①讨论:声音在固体中能传播吗?有什么证据?②讲述: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来做个实验。
把耳朵紧贴在桌面上,用手轻轻挠桌底或桌腿,能听到声音吗?③学生实验。
④汇报实验结果。
⑤讨论:以上事实说明什么?为什么?⑥教师小结:实验结果说明声音在固体中也能传播。
做一个土电话,研究土电话的声音是通过什么传播的?用小木棍听小闹钟的声音。
(4)认识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
①讨论:声音在液体中能传播吗?有什么证据?②讲述: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来做个实验。
一个同学把耳朵紧贴在水槽的外壁,另一个同学在水中把两块石头相碰,在水槽外壁处能听到石头相碰的声音吗?③分组实验。
四年级上科学教学设计-声音的传播_苏教版-精选教学文档

2 声音的传播(市五小:张玉龙)教学目标:1、利用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理解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2、知道不同物质的传声效果不同。
3、能设计声音可以向各个方向传播的实验。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使学生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认识声音能在哪些物体中传播。
教学难点:比较物质的传声效果,声音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效果不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声音的传递介质很感兴趣。
2、使学生能自觉的设计声音传递的方案。
3、认识到声音传递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塑料袋、沙、水、棉线、烧瓶、纸杯、塑料瓶、绿豆、“科学制作材料袋”。
一、引入新课1、关于声音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这节课我们就研究声音的传播。
(板书课题)二、学习新课1、认识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利用电教片的实验,使同学们观察、认识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用注水加热法赶走烧瓶内的空气后,可发觉声音变小,说明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2、隔着沙子、水和空气倾听铅笔轻轻敲击桌面,比较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效果。
沙子、水、空气分别是固体、液体、气体的代表。
隔着沙子和水听声音效果较好,隔着空气听到的声音较小,因为声音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时不容易损失,而在气体中比较容易损失,尤其是开放的空气中更容易损失,这个实验表现出声音在气体、液体、固体中的传播效果不一样。
(课前准备好:每组在三只塑料袋中分别装入沙子、水和空气,封好口待用。
并要将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及时记录在纸上。
注意:把桌面整理干净,将其中的一只塑料袋平放在桌上,一只耳朵轻轻的贴在袋子上,手心捂住另一只耳朵,距离一臂远处,用铅笔有橡皮的一头敲桌子或摩擦桌面。
教室里要安静,交流时尽量用手势交流并记下自己的感受。
3、小组讨论,用哪个袋子时最不容易听到声音,把沙子、水和空气按传播声音的效果从好到差进行排序。
4、通过以上实验,大家知道声音在气体、液体、固体中都能传播。
声音正是通过这些物体才传到我们耳朵中来的,这些中间物体是架在发声物体与我们耳朵间的条件,我们把这种条件当作介质。
声音的传播-苏教2001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声音的传播-苏教2001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支持。
2.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得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有关。
3.能够理解声音可以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不同介质会对声音的传播产生影响。
二、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音响、音乐光盘、细木棒、水杯、牛奶盒、铁片、圆珠笔盒、弹性绳等材料。
2.教学媒体:课件、香水或者沙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5分钟)1.师生互动,问学生们有哪些声音;2.引入日常生活场景,启蒙学生对声音的注意。
2. 拓展声音概念(10分钟)1.讲解声音的概念,强调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学生可以用手按手臂摇摆,用手敲桌子等方式感受振动与声音之间的关系。
2.引入声音的传播概念,让学生举手说说声音的传播过程。
3. 实验环节(30分钟)1.分别拿小木棒、水杯、牛奶盒等物体敲打产生声音,询问学生声音产生的原因。
2.对每个实验器材进行分析,让学生说说声音传播的特点。
3.呈现PPT或者其他教学媒体,让学生观察两只香水瓶相向而行撞击时的效果,旨在让学生理解声音如何传播的核心概念。
4. 拓展环节(15分钟)1.通过铁片、盒子、弹性绳等进行各种不同介质下的声音传播实验,让学生理解声音的传播受到介质的限制,不同介质下声音的传播速度、音质也有所不同。
2.老师可以现场使用香水或沙画等媒体,通过呈现声音、发出声音、感受声音等方法,让学生跟着感受声音传播的感觉和态度。
5. 总结回顾(5分钟)1.老师总结课堂要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总结。
2.老师收集学生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探究合理教学方法和知识点的教育价值。
四、教学评价1.学生能否理解声音产生的原因,声音的传播方式和速度以及介质对声音传播的影响。
2.学生是否能够通过实验学习的方式,感性认识声音的传播过程。
3.学生是否能够在练习中学会如何用科学的方法观察,推理和实验来证明一些科学规律。
四年级上科学教案-声音的传播|苏教版

四年级上科学教案-声音的传播|苏教版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够对声音是如何样传播的作出假设。
能够设计活动验证假设。
知识与技能明白声音是通过空气、水及周围的一些固体传播的。
明白得假设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明白声音是通过空气、水及周围的一些固体传播的。
能够对声音是如何样传播的作出假设。
能够设计活动验证假设。
教学预备教师预备:烧瓶、小铃、水、皮管、夹子(每组一套),底面开孔的小鼓、蜡烛(每组一套),木棍、小闹钟。
学生预备:制作土的材料。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二、新授声音利用空气传播的实验做土拓展(声音在水里也能传播吗?)通过P32图,你明白声音是通过什么传播出去的吗?声音是不是利用空气传播的呢,我们做个实验看一看(强调要注意安全,同时要等到管子里有白气冒出时再夹住管子)敲击一只底面开孔的小鼓,小孔对着一支点燃的蜡烛,观看蜡烛的火焰有什么变化(改变蜡烛和鼓的距离或位置)我们家里都有了,有了相隔专门远,两边讲话都能听见,我们今天也来做一个。
讲解土的制法(注意:绳拉直和不拉直不没有区别,抓着杯子两侧和抓着杯子边缘有没有区别)做了刚才的实验,你认为除了空气能传播声音之外,还有什么能够传播声音呢?是不是像你们想像的那样,固体也能传播声音呢,我们能够再做几个实验声音在水里能不能传播?你能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你的猜想吗?推测认真观看实验预备及实验过程分组做实验,得出实验结果分组实验学生动手做,两人一组,做好了试一试,看看自己的做得如何样?分组设计实验方案,选择所需材料激发学生研究的爱好通过实验结果,使学生了解声音是要通过空气来传播的强化空气能传播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爱好,使学生通过实验初步意识到固体也能传播声音意识到固体也能传播声音强化固体也能传播声音的意识三、培养拓展摸索的能力,加强设计实验的能力。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3.2 声音的传播|苏教版 (3)

4.小结:声音就是以波的形式通过媒介物体的振动传到我们耳朵里的。
5.那么谁来说说上课铃声是怎么传到我们耳朵里的?是通过什么媒介物体传到我们的耳朵里面的呢(空气振动)
(三)研究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
1.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情况是否一样呢?老师为每组准备了三种材料,出示材料:相同长的细铁丝、棉线、尼龙绳,分别将他们装在土电话上,那么,都能听到声音吗?他们的传声效果是不是一样呢?哪种材料的传声效果最好呢?请同学们先来预测一下。
既然声音能在棉线中传播,那么声音能在其他物体中传播么?声音在其他物体中传播的效果一样么?这些问题的提出,是对声音传播的一个拓展,为此提供了三种材料,铁丝、尼龙绳和棉线。这一部分材料的处理是和书上有所不同的,并没有用书上的木条等材料,而是将三种材料分别装在前面用过的土电话上,这样更加便于学生的实验,材料的另一端套在音叉上,敲击音叉,听听能不能听到音叉的声音,哪种材料的效果好?这样的实验装置比较便于操作。学生很容易就能得出结论。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从实验中获取事实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学情分析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是声音传播的条件,这是本课教学的中心环节。学生联系生活会有一些肤浅的认识,而对于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学生就知之甚少了,所以通过实验探究声音的传播条件和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效果的差异是本课的关键所在。
3.分组活动,并填写好表格
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实验记录表
传声物体
铁丝
尼龙线
棉线
能否听到音叉的声音
哪种材料传声效果好
注:
1.能听到音叉的声音,打上“√”,不能听到音叉的声音,打上“×”。
小学《声音的传播》科学教案

小学《声音的传播》科学教案小学《声音的传播》科学教案教案的艺术性就是构思巧妙,能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能学到知识,而且得到艺术的欣赏和快乐的体验。
有关科学教案,欢迎大家一起来借鉴一下!一、教材首先来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声音的传播》是科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第5课的内容,这一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声音的大小、高低以及产生的原因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通过教材呈现的两个活动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声音的传播方式。
二、学情在教学过程中,想要更好的因材施教,就要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
我所面对的四年级学生,他们经过一年的学习,对科学已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学生考虑问题不深入,逻辑性思维不强,实验操作能力也有待提高,所以在本课当中我将通过活动引导学生,让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进一步提升科学探究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三、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将教学目标设计如下:1.知识与技能:知道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进行传播的;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学会描述实验过程和现象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从实验中获取事实是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四、教学重难点在教学目标的`实现过程中,我将教学重点设置为:重点:理解声音是需要通过物质进行传播的。
难点:知道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五、教学方法为了体现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我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讲授法,小组合作法,实验探究法,课堂讨论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在看看、想想、做做中掌握知识。
六、教学用具为了更好的完成本课目标,我将在每个小组准备土电话、1米唱的铝箔条、木质米尺、棉线、尼龙绳以及实验记录表进行实验活动。
七、教学过程接下来,主要谈谈对本课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导入新课:在这一环节我将展示一张有声贺卡,悄悄将他打开,并问:同学们,你们有什么发现呢?当位于教室各个位置的学生都说出听到了美妙的音乐声时,我将追问:为什么大家都听到了声音?贺卡传出的声音是怎么传到我们的耳朵里的?以此引入今天的新课: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学习新课《声音的传播》,来解决这些问题。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的传播》优秀教案和教学反思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的传播》优秀教案和教学反思一、教案1. 教学目标•了解声源和声音的传播;•探究声音传播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2. 教学重点•声音的传播路径;•声音的传播方式。
3. 教学难点•规律的发现和概括;•模型的构建和分析。
4.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教学模型;•学生手册。
5. 教学过程•Step 1观察实验模型–灯笼实验模型:将一只灯笼倒提起来,可以听到声音,然后把灯笼上的盖子打开,声音更响了。
–粉盒实验模型:在粉盒的一侧打一个洞发声,发现声音会从洞口向外传播。
•Step 2分组讨论–将学生分为小组,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和规律。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声音的传播:声源 -> 声波 -> 传播路径 -> 接收器。
•Step 3建立模型–提供纸片和粉笔,让学生制作小纸条模型,写上声源和传播路径。
–将模型拼接成一个完整的声音传播通道,用粉笔表示出传播的路径。
•Step 4小组发言–让每个小组依次发言,介绍自己的模型和实验结果。
–教师适时表扬和总结每个小组的成果。
6. 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观察和实验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们在观察实验模型的过程中探究声音传播方式。
通过讨论和模型制作,学生们掌握了声音传播的规律,并且培养了观察和思维能力。
同时,教师也能够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提高了教学的效果。
二、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们更轻松地理解和掌握声音传播的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了以下几点:1.规划课堂内容:在课前,我仔细分析了教材,明确了课堂目标和重点难点。
这样有助于我更好地规划授课内容,让课堂更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2.运用教学媒体:在讲解声波传播的时候,我利用了PPT演示,用深入浅出的方式呈现课堂内容,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概念。
3.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中,我采用了观察、实验、讨论、制作模型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们更加主动参与,提升了课堂互动和教学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声音的传播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对声音在物体中的传播方向作出假设,并设计相应的实验,找到问题的答案。
2.会按步骤实施实验计划,仔细观察,认真比较。
科学知识
1.通过实验知道声音能在沙、水、空气或其他物质中传播。
2.学会制作土电话,使用土电话玩通话游戏。
知道土电话是通过固体(线)传声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理解观察、实验、假设、资料在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2.理解科学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
3. 学习安静地做声学实验。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比较、讨论交流等活动认识到声音是通过物质传播的。
【教学准备】
1.分组材料:3只封好口的塑料袋,袋中分别装有一样多的沙(土)、水和空气,带橡皮头的铅笔;两只一次性纸杯或自制纸筒,一段棉线、牙签棒。
2.演示材料:烧瓶、小铃、水、酒精灯、胶塞、弯玻璃管、乳胶管、皮管夹。
3.电教材料:光盘——伏罂而听。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声音的传播
空气
声音是通过液体传播的
固体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