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颤动的导管消融治疗指南解读

合集下载

心房颤动的高效消融治疗进展(全文)

心房颤动的高效消融治疗进展(全文)

心房颤动的高效消融治疗进展(全文)心房颤动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目前,经皮导管消融术已成为房颤患者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以肺静脉前庭隔离为基石的导管消融术也取得了确切的成就。

成功的肺静脉隔离(Pulmonary Vein Isolation,PVI)取决于肺静脉开口或前庭周围能够产生连续的、跨壁的组织损伤,且对邻近器官不造成损伤[1-2]。

射频导管消融为逐点消融,即使是单一的消融损伤间隙也可能导致房颤的复发。

此外,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仍然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射频消融持久损伤的产生取决于多种因素,其中三个关键变量是消融功率、持续时间和接触力。

传统的PVI策略应用的能量输送范围为25-35W,即低功率长时程(low power and long duration, LPLD)的消融方式逐点消融[3-4],这导致手术时间较长和相关并发症的风险较高。

最近,由于射频消融导管和相应系统的改进,消融接触力可以控制,人们对高功率消融策略(45-70W),又称之为高功率短时程(high power short duration,HPSD)的消融方式,越来越感兴趣。

多项研究证明HPSD 可能获得相似的病变深度和较少的并发症,且消融时间明显缩短,效率明显提高[5-6]。

此外,近年来出现了多种新型的消融能量及技术,如多电极射频球囊消融导管、热球囊消融、可视激光球囊消融和脉冲电场消融等。

一、射频消融原理射频消融的过程存在两个主要的加热阶段:阻抗式加热和传导式加热。

阻抗热会直接导致局部心肌不可逆的损伤和死亡,形成透壁损伤。

传导热则被动传导至更深的心肌组织层,造成深层组织的潜在可逆损伤(水肿)[7]。

传导热是由于阻抗热传导而来,具有时间依赖性[8]。

我们的目的是选择合适的能量及时间的分配,使消融产生的阻抗热既能够达到左房透壁性损伤,又能尽量减少长时程消融产生过多的传导热导致邻近组织的损伤。

因此人们提出了HPSD消融。

高功率短时间消融中阻抗热发挥主要作用,大大减少了传导热带来的对周边组织损伤的不确定性。

初识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术

初识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术

初识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术心房颤动(房颤)是常见的心律失常性疾病,不仅影响生活质量,还可以导致脑卒中或心力衰竭等致残、致死性的并发症,危害较大。

前面提到,房颤的治疗包括抗凝、心室率控制及节律控制3个方面。

节律控制治疗除药物及电复律外,还有相对较新但发展迅速的介入治疗方法——导管射频消融术。

在此简单介绍,希望大家在了解这种技术后可以对其不再陌生或恐惧,以后还会将各部分分开来详细介绍,敬请期待。

一、什么是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术导管射频消融术是通过外周血管将消融设备送入心脏,通过高频电流能量造成局部心肌坏死治疗心律失常的方法。

其名字里包括一个“术”字,其实与外科手术不是一个概念,严格讲都不能算作手术,体表也没有明显的伤口,它是一种介入操作,只不过我们内科医生喜欢把这种操作也称作“术”,以区别于药物保守治疗。

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术是节律控制治疗的一种方法,其主要目的是减少或终止房颤的发作以改善症状和生活方式。

它也是目前治疗房颤效果最好的内科方法,显著优于电复律及抗心律失常药物。

二、诞生与发展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术诞生于1994年前后,灵感来自于治疗房颤的外科手术,可以说是个比较年轻的技术,算得上“90后”了,但成长却十分迅速。

大约自1998年起,全球电生理室均开始尝试和改进这项技术,我国房颤的射频消融治疗也开始于这个时期。

经过10余年的发展,该技术已经基本成熟。

三、原理研究表明,房颤大多起源于肺静脉,少数可能来自肺静脉外的一些位点,因此隔离肺静脉的心电活动可治疗房颤。

肺静脉位于左心房后方,是连接肺和左心房的血管,一般有4条(图1)。

名字叫“静脉”,里面流动的实际是动脉血,肺静脉负责把肺里氧合好的血液输送回心脏。

射频是一种高频电流能量,作用于心肌时可以导致局部坏死,此后以瘢痕组织替代愈合,从而截断传导通路。

打个比方,这就好比森林大火时拔除树木和野草而制作的隔离带。

沿肺静脉开口周围或邻近的左心房壁通过消融导管一点一点进行消融,使点连成圈,组成隔离带,将房颤病灶隔离开来,使之不能向整个心脏传导而达到治疗目的(图2)。

2023年美国心房颤动指南解读——心房颤动导管消融

2023年美国心房颤动指南解读——心房颤动导管消融

2023年美国心房颤动指南解读——心房颤动导管消融
李康;丁燕生
【期刊名称】《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年(卷),期】2024(32)3
【摘要】2023年美国心脏病学会(ACC)、美国心脏协会(AHA)、美国胸科医师学会(ACCP)和美国心律学会(HRS)心房颤动(房颤)诊断与治疗指南,提出对房颤患者尽早干预和持续治疗,强调早期节律控制的重要性。

近年的研究证实无论持续性房颤还是阵发性房颤,导管消融的疗效均优于抗心律失常药物,且尽早实施节律控制策略是提高房颤导管消融成功率的重要因素。

对于经选择的房颤患者,新指南将导管消融提升为节律控制的一线治疗策略。

从长远来看,相对年轻的房颤患者从导管消融中获益更多。

在消融策略方面,对于所有接受导管消融的房颤患者,肺静脉隔离是首要目标,其他消融终点目前证据不足。

【总页数】4页(P164-167)
【作者】李康;丁燕生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4
【相关文献】
1.2017美国心律学会/欧洲心律学会/欧洲心律失常学会/亚太心律学会/拉美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协会专家共识声明:心房颤动导管和外科消融更新要点解读
2.心房颤
动导管消融联合肾交感神经消融——心房颤动合并高血压治疗的新策
略?3.<em>2017</em>年HRS/EHRA/ECAS/APHRS/SOLAECE心房颤动导管消融和外科消融专家共识解读4.阵发性心房颤动导管射频消融术后心房颤动复发原因分析5.心房颤动家族史与年轻心房颤动患者导管消融术后复发的关系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指南解读|经冷冻球囊导管消融心房颤动中国专家共识解读

指南解读|经冷冻球囊导管消融心房颤动中国专家共识解读

指南解读|经冷冻球囊导管消融心房颤动中国专家共识解读摘要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快速性心律失常,经导管消融已成为房颤治疗的有效方法之一。

经冷冻球囊消融房颤技术是近几年房颤治疗的创新技术,在临床推广普及过程中,操作、治疗参数及并发症的预防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组织专家共同倡导并组织撰写了'经冷冻球囊导管消融心房颤动中国专家共识',旨在规范与推广该消融技术的临床应用。

本文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国内外房颤处理指南、共识和最近相关文献,对其重要内容进行解读和评述。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快速性心律失常,经导管消融已成为房颤治疗的有效方法之一,而肺静脉电隔离(pulmonary vein isolation,PVI)已被公认为房颤导管消融治疗的基石。

然而,由于较低的持久性PVI而致复发率增高,很多研发致力于安全和更持久的PVI,包括发展一次性消融达到PVI技术。

经冷冻球囊导管消融(cryoballoon ablation,CBA)做为一次性PVI技术的代表,自2005年在欧洲上市以来,迅速推广至其他国家,已成为PVI的标准方法之一。

我国自2013年开始应用CBA治疗房颤,且在2016年由一代冷冻球囊更新至二代产品(Arctic Front Advance,美国美敦力公司),迄今已逾2万余例。

尽管多个研究均表明经CBA治疗房颤具有很好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且学习曲线短、严重并发症少,但仍需较多的技术和流程规范、培训、推广和质量控制等,以进一步提高CBA治疗房颤的安全性和疗效。

为此,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联合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组织专家制定并于2020年4月在《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和《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同时发表'经冷冻球囊导管消融心房颤动中国专家共识'(共识)[1-2],共识撰写共分为10个部分,包括背景、原理和特点、适应证与禁忌证、术前准备、围术期抗凝治疗、手术操作建议、冷冻效果的评价指标、并发症的预防、术后随访和复发患者的处理、培训建议,内容涵盖冷冻球囊导管消融房颤的整个过程。

心房颤动诊断和治疗中国指南(2023版)解读PPT课件

心房颤动诊断和治疗中国指南(2023版)解读PPT课件

心内电生理检查
对于复杂心律失常的诊断及射 频消融术前评估具有重要作用

03
心房颤动的治疗
药物治疗
抗心律失常药物
通过影响心脏电生理特性,恢复窦性心律并防止房颤 复发。
抗凝药物
降低房颤患者血栓栓塞事件的风险,如华法林、达比 加群等。
控制心室率药物
减轻房颤症状,改善心功能,如β受体阻滞剂、钙通 道拮抗剂等。
定期监测患者的心律,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的心律失常。
卒中的预防
对于高危患者,可考虑使用抗血小板药物进行卒中预防。
心理支持与干预
提供心理支持,帮助患者应对房颤带来的焦虑、抑郁等情 绪问题。
05
特殊人群的心房颤动管理
老年人心房颤动的管理
风险评估
针对老年患者,进行全面风险评估,包括症 状、心功能、合并症等。
强化综合管理
指南强调对房颤患者进行综合管理,包括危险因素控制、药物治疗 、生活方式干预等方面。
重视患者教育和心理支持
指南提倡加强患者教育和心理支持,帮助患者更好地了解和管理自 己的健康状况。
02
心房颤动的诊断
临床表现与分型
阵发性房颤
心悸、气短、胸闷等症状突发 突止,持续时间通常小于48小
时。
持续性房颤
3
QRS波形态通常正常
但如合并室内差异性传导或原有束支传导阻滞时 ,QRS波可增宽变形。
辅助检查方法
01
02
03
04
动态心电图
对于阵发性房颤的诊断具有重 要意义,可监测24小时内的
心电变化。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
对于左心耳血栓及房间隔缺损 等疾病的诊断具有较高价值。
心脏磁共振成像
对于评估心脏结构、功能及心 肌病变具有重要意义。

房颤导管消融治疗

房颤导管消融治疗

房颤导管消融治疗―――应裹足不前或是大阔步前进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2006-7-7 14:41:10 点击:次发表评论文字大小:大中小文章号:W013071房颤对人类危害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快速心律失常,一人一生发生房颤的风险在25%左右, 60岁后每增加10岁房颤的发病率增加1倍,我国发病率为0.77%,房颤患者数接近1000万。

房颤对人类的危害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研究表明房颤患者健康状况、生理功能、社会功能和心理健康状况均比冠心病患者差;第2是房颤可导致心力衰竭;第3方面危害是栓塞致残,房颤心房内形成的血栓脱落后可导致不同部位动脉栓塞,Framingham 研究显示房颤导致的栓塞20%发生在外周血管,80%发生在脑血管,即脑梗塞,属于卒中的一种,非瓣膜病房颤年卒中率与患者年龄密切相关,50-69岁为1.5%、 80-89岁为23.5%,平均为5%。

非瓣膜病房颤卒中的发生率是普通人群的2~7倍,瓣膜病卒中的风险更高,是普通人群的17倍,脑梗塞患者1/4是因房颤所致,房颤患者卒中致残率和致死率均明显高于无房颤患者,除此之外房颤无症状性脑栓塞率较高,这可能与老年痴呆有关;最后,房颤患者可增加死亡率,Fr amingham研究显示房颤患者死亡率明显高于无房颤患者、生存时间中位年数显著小于无房颤患者,这种影响与性别和年龄有关(见表1)。

美国Cleveland心脏中心对1972-2000年间冠脉搭桥术后46984例患者长期随访研究也证实房颤显著降低患者长期生存率,合并房颤患者15年生存率显著低于无房颤患者(23% VS. 46%, P<0.001),因而房颤被比喻为“无形杀手”。

表1 房颤对死亡率的影响( Framingham研究)死亡(%)生存时间中位数*(年)男女男女55~74岁( 10年死亡率)有房颤 61.5 57.6 12.6 12.1无房颤 30.0 20.9 18.1 21.375~84岁(5年死亡率)有房颤 74.8 66.1 5.1 2.2无房颤 44.4 27.9 12.3 8.6* 为55~64岁人群长期维持窦性心律--抗心律失常药物“力不从心”房颤对人类所造成的危害无人怀疑,但是节律控制(努力维持窦性心律的过程)和心率控制两种治疗策略却存在争议,AFFIRM (AF Follow-up Invest igation of Rhythm Management)、RACE(Rate Control Versus Electrical Cardioversion for AF)和 STAF (Strategies for Treatment of AF)研究结果均显示节律控制与心率控制两种策略死亡率无差异,是否可以认为“房颤危害不大”呢?是否可以认为不需要恢复窦性心律呢?答案是否定的。

经冷冻球囊导管消融心房颤动专家共识及护理管理

经冷冻球囊导管消融心房颤动专家共识及护理管理
封堵及消融
完全封堵肺静脉注射造影剂评估封堵情况开始冷冻消融前用生理盐水冲洗冷冻球囊导管
点击屏幕上的冷冻消融“CryoAblation” 开始进行消融术者应该保持冷冻球囊导管位于合适位置约90s,以达到最佳封堵、粘附、消融
冷冻效果的评价指标
温度:有研究发现,冷冻达1min时,若温度显示下降到-40℃,说明球囊对肺静脉的封堵良好,可作为即刻PVI的独立预测因素。冷冻的最低温度严格控制在-55℃以内是合理的TTI(冷冻消融开始至PVI的时间): 封堵良好的情况下,大部分肺静脉会在60s内达到PVI,且冷冻延长120s后,永久损伤率高达96.4%。冷冻消融时间和次数: 目前尚无统一标准。建议:①TTI<60s,第一次消融180s ,第二次巩固消融120s 。② TTI > 60s ,停止消融,调整球囊位置。 ③如果无法记录TTI ,在球囊封堵良好的情况下,第一次消融120s ;复温后观察,如已完成PVI,可重复消融一次,消融时间180s 。④如经过调整球囊封堵仍然不良,可以考虑分段隔离,术中观察PVP的变化,在影像学和标测电极的指导下,完成对肺静脉的完整隔离。 ⑤左下和右上肺静脉消融时,短时间内温度下降过快可能导致并发症的发生,建议调整球囊位置。⑥任何情况下,冷冻消融仪显示温度<-55℃,建议停止冷冻以免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术后管理及护理
术后药物使用静脉PPI三天,口服PPI两月;ACEI/ARB改善左房重构阵发性AF者术后无需AAD。持续性AF者术后服用胺碘酮或普罗帕酮3月,有利于窦律维持。
术后管理及护理
术后抗凝术后4h低分子肝素4000U皮下注射一次,次日改口服抗凝药(如利伐沙班或者华法林 ),口服华法林患者应监测INR值,需要服抗凝药3个月维持手术效果。
心理护理: 房颤是中老年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其病因复杂,患者常常出现焦虑、抑郁和 悲观的负面情绪,所以术前与患者和家属充分的沟通,告知冷冻球囊消融治疗房颤的手术经过和注意事项,使其对消融术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和认知,消除其不良情绪,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使患者更好的配合手术、治疗和护理。通过术前宣教,患者的紧张不安得到有效的缓解,情绪稳定。

详解导管射频消融技术

详解导管射频消融技术

详解导管射频消融技术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详解导管射频消融技术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到底算手术吗李毅刚教授:导管射频消融术严格来讲,应该算是一种微创手术。

治疗过程中主要是通过穿刺血管,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DSA)引导下,把电极导管沿着血管送入心腔,精确定位引起心动过速的关键病灶,用电极导管头端紧紧贴靠该处,在局部释放射频电流(100千赫兹~兆赫兹),在很小的范围内(约3~4毫米直径及深度)产生热效应,使局部组织内水分蒸发,直接摧毁关键病灶,从根本上治疗心动过速。

是否每个房颤患者都能做导管射频消融李毅刚教授:房颤患者病情千差万别,而把握好房颤消融术适应证是关键。

阵发性房颤无疑是导管消融术的最佳适应证,随着射频消融术的发展,持续性或者持久性房颤、心房明显增大(大于45毫米)的阵发性房颤也成为其适应证。

对于发作频率很小的阵发性房颤和同时合并需要进行外科开胸手术的房颤患者,目前暂不推荐应用导管射频消融术。

导管射频消融术优势在哪李毅刚教授: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术的特点是微创、不留疤、不需要全身麻醉。

以下三类人选择房颤导管消融术的话,获益比较多:①吃抗心律失常药控制不了、症状比较明显、发作非常频繁的阵发性房颤患者;②持续性房颤的患者;③合并其他心脏病,例如冠心病、瓣膜性心脏病、扩张性心肌病等的患者。

对于有器质性心脏病,比如心衰、高血压型心脏病、瓣膜性心脏病、心肌病的患者来说,导管消融术和药物治疗、外科手术相比,可以明显降低房颤的复发率,增加成功率,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心衰发作频率越频繁越容易出现房颤,有房颤就会更容易心衰。

经过临床研究证实,导管消融术能够终止这个恶性循环,明显改善患者的心功能。

在心功能检查上,能够看到反映心功能的指标明显改善,左心室射血分数升高,BNP(脑利钠肽)降低;在症状上,患者能感受到心衰症状的明显缓解,过去稍微活动一下就累,手术后活动量增加或者能够正常活动。

房颤消融术实施方案

房颤消融术实施方案

房颤消融术实施方案
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会导致卒中等严重并发症。

房颤消融术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已经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房颤消融术的实施方案,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进行相关手术。

一、患者评估。

在进行房颤消融术之前,首先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

包括患者的年龄、病史、合并疾病、心功能状态等方面的评估。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需要谨慎选择手术适应症。

二、术前准备。

在确定患者适合进行房颤消融术后,需要进行术前准备工作。

包括心脏超声检查、心电图、肺功能检查等,以确保患者的身体状况适合手术。

同时,还需要告知患者手术的相关风险和注意事项,取得患者的知情同意。

三、手术操作。

房颤消融术的手术操作需要在心脏电生理实验室进行。

手术前需要进行局部麻醉,然后通过穿刺在患者的腹股沟或颈部插入导管,将导管引入心脏内。

在导管的引导下,医生使用消融射频能量或冷冻技术对心脏进行消融操作,以恢复心脏的正常节律。

四、术后管理。

术后需要对患者进行密切监测,包括心电图监测、心功能状态评估等。

同时,还需要给予患者抗凝治疗和抗心律失常药物,以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在患者出现不适或并发症时,需要及时处理并给予相应的支持治疗。

五、随访管理。

房颤消融术后,患者需要进行定期的随访管理。

包括定期复查心电图、心脏超声等,评估手术效果和患者的心功能状态。

同时,还需要对患者进行相关的健康教育,指导其注意饮。

2023从新指南看房颤导管消融适应症变迁与发展

2023从新指南看房颤导管消融适应症变迁与发展

2023从新指南看房颤导管消融适应症变迁与发展随着越来越多临床循证证据的公布,导管消融术已成为心房颤动的一线治疗方案。

2023年ESC房颤管理指南以及2023年心房颤动诊断和治疗中国指南中对于导管消融内容做出了更加详尽、客观的评价,导管消融术的适应证也得以进一步扩大。

导管消融目前房颤节律控制的重要临床治疗手段通过导管消融进行节律控制已积累了充分的研究证据,相比抗心律失常药物,导管消融可显著降低房颤复发风险、减少心血管住院。

以导管消融作为阵发性房颤的一线治疗在减少有症状的房颤复发、改善生活质量方面明显优于抗心律失常药物。

2016ESC房颤指南对于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的持续性或长程持续性房颤患者,导管消融的推荐强度仅为Ha,证据等级仅为C o2023ESC房颤管理指南中提示,导管消融的适应证范围得到了进一步扩大:导管消融是药物治疗失败的持续性房颤无复发危险因素患者和经患者同意的阵发或持续性房颤合EF降低心衰的I类推荐治疗策略,证据等级提升为A或B。

但基于当前CABANA研究及CAST1E-A F研究的结果,房颤导管消融的适应证仍主要在于改善房颤相关症状。

同时,2023ES指南将复发因素作为患者是否应导管消融的重要参考依据,并强调了针对房颤危险因素进行综合管理的重要性。

不合并复发的主要预测因素的症状性持续性房颤患者,在使用I类或In类抗心律失常要治疗前,导管消融可作为一线治疗(Ua,A);合并房颤复发的主要预测因素的症状性持续性房颤患者,在使用I类或In类AAD治疗前,导管消融可作一线治疗(∏b,C)。

房颤合并心衰患者行导管消融会有明显临床获益房颤和心衰有共同的危险因素,两者互为因果,因此二者常合并存在。

房颤患者发生心衰的风险是无房颤患者的1~2倍,心衰患者发生房颤风险则是无心衰患者的2倍。

随着各项大型研究的结果公布,针对心衰合并房颤患者治疗策略的临床优化更是得到学术界的广泛重视。

CABANA研究的事后分析显示,对于合并稳定性心衰(以HFpEF为主)的患者,导管消融与死亡率降低、房颤复发减少与症状改善显著相关。

《心房颤动诊断和治疗中国指南(2023)》精解

《心房颤动诊断和治疗中国指南(2023)》精解

《心房颤动诊断和治疗中国指南(2023)》精解指南围绕房颤的流行病学及危害、临床评估、卒中预防、节律控制、心室率控制、急诊处理、综合管理等七个方面,重点收集和引用亚洲、国内临床研究及人群队列研究的成果与数据,使指南更适用于中国房颤患者群体,具有鲜明中国特色。

如根据2014-2016年我国的房颤流调结果,结合中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估计我国约有1200万房颤患者。

因约1/3的患者不知晓患有房颤而漏诊部分阵发性房颤,我国实际房颤患者数应该高于上述估算。

1、房颤的分类根据房颤发作的持续时间,以及转复并长期维持窦性心律的难易程度和治疗策略选择,将房颤分为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持久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

指南用持久性房颤取代既往根据字面直译的“长程持续性房颤”,并对永久性房颤给出了一些客观的定义,包括“转复并维持窦性心律可能性小,房颤持续10~20年以上,心电图显示近乎直线的极细小f波;或心脏磁共振成像显示左心房纤维化面积占左心房面积的30%以上”。

2 、房颤筛查筛查是房颤早诊早治的重要手段。

✓推荐对于年龄≥65岁的人群,在就医时可考虑通过脉搏触诊或心电图进行房颤的机会性筛查(Ⅱb,A);✓年龄≥70岁的人群,可考虑通过定期或连续心电监测进行房颤的系统性筛查(Ⅱb,A);✓推荐具有心脏植入式电子装置的患者常规程控时应评估心房高频事件,并明确房颤诊断(I,C);✓对未诊断房颤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可考虑在1年内完成每3个月1次,每次至少7天,累计超过28天的心电监测以进行房颤筛查(Ⅱb,C)。

3、卒中风险评估年龄是卒中的重要影响因素。

研究显示:➢年龄≥50岁的亚洲房颤患者的卒中风险即开始增加。

➢年龄55~59岁、无其他卒中危险因素的亚洲房颤患者与合并一个危险因素患者的卒中风险相似,➢65~74岁、无其他卒中危险因素的患者与合并2个危险因素患者的卒中风险相似,并发现年龄>55岁的亚洲房颤患者服用口服抗凝药(OAC)可显著获益。

心房颤动指南解读: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22)

心房颤动指南解读: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22)
抗凝治疗在降低血栓栓塞事件风险的 同时,增加了出血事件的发生风险。 因此,对接受抗凝治疗者均应采用 HAS-BLED评分进行出血风险评估。该 评分的价值在于筛查出血高危因素以 利及时纠治,降低出血风险。如合并 大出血或重要脏器出血,应及时选用 特异性或非特异逆转剂及其他相应治 疗。
三、心房颤动脑卒中预防
三、心房颤动脑卒中预防
▲对于高龄(≥80岁)、肾功能受损以及存在其他出血高危险因素者需相应减少NOAC剂量(
下表),避免引起严重出血事件。
三、心房颤动脑卒中预防
▲房颤抗凝流程
三、心房颤动脑卒中预防
▲当由NOAC转换为VKA时,由于
VKA起效较慢,需要同时使用NOAC 与VKA一段时间直至INR达标。为 避免NOAC对INR检测产生影响,应 在下一剂NOAC服药前监测INR。 NOAC转换为肠道外或皮下注射抗 凝血剂时,普通肝素或低分子肝 素可在下一次应用NOAC前进行注 射。如合并有急性冠脉综合征 (ACS)等相关指征,则可提前给药 。
三、心房颤动脑卒中预防
▲NOAC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使用过程中无需常规监测凝血功能。相比华法林,
患者服用NOAC的依从性更好,停药率更低。结合不同的临床实际情况,NOAC的使用应审 慎把握适应证与禁忌证。目前,合并机械瓣置换术以及中、重度二尖瓣狭窄的房颤为 NOAC明确的禁忌证。轻到中度的其他瓣膜疾病(如主动脉瓣狭窄、二尖瓣反流等)被纳入 NOAC的RCT研究,其有效性和安全性与无心脏瓣膜疾病的患者总体一致。RIVER试验结果 表明,在生物瓣合并房颤的患者中,利伐沙班在达到主要终点(死亡、主要心血管事件、 大出血)的平均时间不劣于华法林。
二、心房颤动的流行病学及危害
▲2.心衰
心衰和房颤常同时存在并形成恶性循环,两者有 相同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及心脏瓣膜病 等,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的心 衰发生率分别为33%、44%和56%。房颤致射血分数 降低的心衰(HFrEF)或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 (HFpEF)的发病率增加2倍;房颤的发生率与纽约 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相关,NYHAⅠ级的心 衰患者房颤发生率<10%,而NYHAⅣ级患者中为55% ,不仅如此,严重的心衰也会增快房颤的心室率 。

房颤的导管射频消融术前和术后注意

房颤的导管射频消融术前和术后注意

房颤的导管射频消融术前和术后注意事项心房颤动房颤是一种十分常见的快速心律失常,通常呈阵发性或持续性发作,发作时患者会感到心悸、胸闷、乏力、头晕等症状,部分患者甚至伴有焦虑;房颤时快速而不规则的心室率,会使心房丧失对心室的辅助灌注作用,心输出量明显降低,使患者感到明显的不适;长时间的心动过速易导致心动过速性心肌病;同时,长时间心脏的不协调收缩还导致血液在心房内淤滞,易形成血栓,从而引发栓塞或卒中;所以房颤是一种需要积极治疗的疾病;现阶段房颤治疗的目标是:1、转复房颤心律,使之恢复为窦性心律;2、控制房颤发作时快速的心室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3、预防房颤的严重并发症:血栓栓塞或卒中;初发房颤一般先行药物治疗,治疗房颤的药物有:转复心律的药物即抗心律失常药物控制心室率的药物主要是减慢快速的心室率维持窦性心律的药物预防血栓形成的药物如华发林除此之外,还有其他非药物治疗方法治疗房颤,诸如房颤的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术PVAI,适合这种方法治疗的房颤人群包括:发作频繁的阵发性房颤或慢性房颤患者药物治疗无效的房颤患者不能耐受抗心律失常药物,或用药后出现严重副作用者身体情况较好,能够耐受导管射频消融术什么是房颤的导管射频消融术或称肺静脉前庭电隔离术研究表明几乎所有的房颤均和肺静脉有密切的关系,通常情况下人类有四根肺静脉从心脏后部汇入左心房约占80%,少数病人可以多于或少于4根;肺静脉电隔离术PVAI,即导管射频消融术,是通过周围静脉血管将直径约2.5mm的导管送入心房,在心房与肺静脉相连的部位发放射频能量,沿肺静脉开口消融一周,形成环形的疤痕,将异常激动限制在肺静脉,使之不能外传,从而阻断异常节律的传导路径,达到根治房颤的一种技术;在某些情况下,心脏内其他一些部位也可发放异常冲动,这些部位同样也需要被隔离;尽管药物较为普遍的应用,但是许多患者治疗效果并不满意;还有一些患者虽然药物治疗有效但不能耐受药物的副作用;唯一能够既避免外科手术,又能够治愈房颤的安全有效的方法就是导管射频融治疗 ;射频消融的导管是一种细长的导管,可以通过人的外周静脉进入心脏;通过消除引起房颤的心脏内异常电活动而达到治疗的目的;这项治疗需要专业的电生理医师进行;这项治疗在专用的导管室进行,患者平卧于X-光手术床上,皮肤粘贴上心电记录电极,医生通过穿刺静脉插入导管直至心脏 ;穿刺静脉的选择通常为股静脉,锁骨下静脉;在X光的指导下,电极通过静脉送到右心房,在右心房和左心房之间的房间隔处,医生会选择一个相对薄弱的位置进行穿刺,这样导管可以直接从右心房进入左心房进行操作;而房间隔穿刺孔在术后可以自然愈合封闭;导管的尖端可以操纵定位,贴靠于心肌组织时可以记录局部心脏电活动,还可以进行心脏内的电刺激;其中一种电极尖端可以加热,进而用于消融掉导致房颤发作的异常心肌组织;这种消融仅仅对极少一部分心肌组织产生凝固作用;其产生的范围很小;尽管消融时产生的症状极少,但少数患者仍会有不适感;如果不适感较重,医生会应用一些镇静剂或止痛剂来缓解症状;导管射频消融术术前准备包括:既往病史的系统回顾详细的体格检查血尿粪常规检查、肝肾功能检查等心电图检查心脏的超声心电图检查24小时心电图检查HOLTER通过这些检查,医生将会共同商讨适合您的治疗方案,进一步确定您是否具有此项手术的适应证;并将具体的医疗计划告知您及您的家属风险性房颤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术一般是比较安全的;但是如同其他的一些创伤性操作,同样存在一定的风险;但是医生会尽自己最大的责任心,并通过一些防范措施将手术风险降低到最低程度How successful is PVAI in treating atrial fibrillation Success rates for PVAI are defined as restoring a patient's normal sinus rhythm while not being dependent on medications to control the heart rhythm.Pulmonary vein isolation has an 80 to 85 percent success rate with the first ablation. For those who have returned for further ablation, the successrate has been 95 percent.成功率PVAI手术成功的定义是指房颤病人转复并维持窦性心律,不再需要任何药物来控制心律;在本中心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房颤的一次成功率为80%-85%;术前注意事项:术前房颤持续时间超过24小时,长时间的心房顿抑,容易在心房内形成血栓,所以术前应常规行食道超声TEE检查,检查是否有血栓形成;并排除其他心脏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疾病如果术前服用华发林,INR监测调至合适的范围术前的药物治疗通常术前三天停用华发林和抗心律失常药物不要自行停用任何药物,除非您已经将您的病情告知主治医生,让他帮助您做出决定应注意什么饮食手术开始的前一天晚上可以正常饮食;但是午夜12点之后请避免进食及进水或者咀嚼其他食物,主要包括:口香糖、薄荷等;如果您因为服药必须饮水,请尽量只喝一小口水;刷牙时也要避免吞咽水;穿着方面入院前请不要化妆和涂指甲油;穿舒适的便服;入院后我们将为您更换统一的服装原因,请将首饰包括结婚戒指和手表及其他贵重的物品放在家里;您随身携带的其他物品可放在柜子里入院时该带些什么;带上原先服用的一切处方药,但是最好在咨询过主治医生后,请他根据您的具体病情指导您服用;术前也可听听轻柔的音乐缓解焦虑紧张的情绪;手术开始时,护士将会为您建立静脉通道,主要是在手术过程中注入液体或药物我们将会通过静脉注入镇静药,这种药物会使您很快入睡,处于深度镇静状态,术前行常规消毒和铺巾颈部,胸部、手臂及腹股沟区将会进行消毒,准备手术手术在何处实施手术实施的地点为导管室监测设施术中我们将通过监测仪观察患者的心率及心律情况,主要应用的监测设施包括:除颤器/复律器-帮助转复过快或过慢的心率除颤器/复律器-帮助转复过快或过慢的心率心电图监测血压计测量血压标测系统—协助医生找到异常激动的起源点射频消融仪-消融心律失常血氧计—测量血氧饱和度X线透视仪-通过影像学观察消融过程心内超声-帮助重建心房,评估肺静脉血流情况如何通过血管将导管送至心脏当您处于深度镇静后,医生将会进行股静脉及锁骨下静脉的穿刺,然后通过这些穿刺点将导管送至心脏,通过其他装置发放射频能量,进行消融;同时还可通过监测系统观察心脏重建及肺静脉血流情况导管通过周围静脉先进入右心房,再通过穿刺针至左心房当导管准备好后,医生通过监视器观察心脏的传导途径,然后发放射频能量将异常激动隔离在肺静脉,从而阻断房颤的发生当消融完成后,电生理专家将会通过装置观察心脏内的电信号在消融过程中病人的感觉怎么样在消融过程中您将一直处于深度镇静状态,开始时可有烧灼感在发放射频能量的过程中您可能有轻微的不舒服感或胸部烧灼感;术中应保持安静,制动,并避免深呼吸;如果在术中感到疼痛,应让医生活或护士给您适当加药手术过程将会持续多久手术过程将会持续3到5小时医师将会撤除导管并在穿刺点加压包扎防止出血;穿刺点不需要缝线,只需绷带包扎手术之后,医生会将手术的大概过程及结果告知病人及家属手术之后会有什么感觉术后48小时内可能会出现乏力及胸部不适感,如果症状明显加重或持续时间很长请告知您的主治医生,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对症处理术后需住院吗术后制动6-8小时,一般需住院观察3天术后前三月须服用抗凝剂,如华发林预防血栓栓塞;同时需频繁监测INR评估华发林用量的指标,使之维持在合适的抗凝强度内;术后还需继续服用两、三个月左右的抗心律失常药术后三月内仍有可能出现心律失常,故术后还需继续服用两、三个月左右的抗心律失常药以对抗,必要时行复律治疗术后由应由您的家人陪伴您回家,无须长期卧床休息,可做适当的活动帮助恢复身体的功能如短时间散步应避免过于剧烈的活动回家后的注意事项回家后五天内不要游泳,洗澡尽量采用淋浴,避免盆浴;保持穿刺点干净和干燥通常术后48小时即可正常活动,但是在一个星期内应避免举起超过10磅的物品术后三月内您仍然可能会感觉到心悸甚至短阵的房颤感觉,由于术后心房肌存在顿抑,这种现象也是正常的,当心脏功能完全恢复,就有可能转复;如果发生这些情况,请与医生联系;如果出现以下情况请与医生联系体温超过38.4摄氏度局部红肿或血肿房颤的症状术后三月我们也将为您制定详尽的随访,可能会做一下检查ECGHOLTER心脏彩超螺旋CTINR其他血液检查术后三月如果仍有房颤相关症状,可考虑施行第二次手术。

导管射频消融术

导管射频消融术

导管射频消融术导管射频消融术是一种介入性医疗技术,用于治疗心脏病患者的心脏电活动异常,通过导管将射频能量传送到心脏组织,使异常电活动源无法正常传导。

导管射频消融术广泛应用于心内电生理学领域,可有效治疗心房颤动、快速性心律失常等疾病,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导管射频消融术的原理是利用高频电流产生的热量,损伤异常电活动源。

该技术需要经验丰富的医师和先进设备的支持,以确保治疗的安全和有效性。

在手术过程中,医师将导管插入患者的血管中,引导它到心脏部位。

然后,医师通过导管传送射频能量到异常电活动源,使其被消融、破坏,从而阻断异常的电信号传导。

导管射频消融术是一种非手术、微创的治疗方法。

相比传统的手术方式,导管射频消融术具有许多优势。

首先,该技术所需的切口较小,减少了手术创伤。

其次,导管射频消融术具有较低的并发症风险,患者术后恢复较快。

此外,由于手术创伤小,导管射频消融术可以重复进行,使医生能够更好地调整治疗策略以提高治疗效果。

导管射频消融术在心脏电生理学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其中最常见的应用是治疗心房颤动。

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会导致心脏不协调地收缩,增加血栓形成和中风的风险。

通过导管射频消融术,医生可以找到并消灭心房颤动的异常电活动源,恢复心脏的正常节律。

这种治疗方法已被证明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除了治疗心房颤动外,导管射频消融术还可以用于治疗其他类型的心律失常,如心室颤动、室性心动过速等。

此外,导管射频消融术还可以用于治疗心脏瓣膜病患者的心律失常,以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预后。

尽管导管射频消融术在心电生理学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仍然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治疗效果受个体差异的影响较大。

有些患者可能需要多次治疗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其次,导管射频消融术在治疗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风险,如心包穿孔、食管搏动等并发症。

因此,医生在治疗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评估风险和益处,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总之,导管射频消融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心脏电活动异常的介入性医疗技术。

心房颤动的导管消融术操作技术规范

心房颤动的导管消融术操作技术规范

心房颤动的导管消融术操作技术规范心房颤动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心律失常疾病,可以通过导管消融术来进行治疗。

导管消融术是一种通过导管进入心脏进行治疗的微创手术,可以破坏心房内产生心房颤动所需的传导通路,从而恢复正常的心脏节律。

以下将介绍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的操作技术规范。

1.术前准备:在进行导管消融术之前,应通过各项检查明确患者的病情和病因。

患者需要进行心电图、超声心动图、X线透视以及必要的血液检查等。

2.麻醉:导管消融术可以采用各种麻醉方法,包括全身麻醉和局部麻醉。

一般情况下,全身麻醉适用于年轻患者,而局部麻醉适用于年龄较大或有严重合并症的患者。

3.设备准备:术前需要准备好导管消融术所需的设备,包括射频消融导管、三维心脏成像系统、电生理监测设备等。

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消毒,以避免交叉感染。

4.心电图定位:通过心电图和三维心脏成像系统,可以准确定位心脏的解剖结构,包括心腔、心房内的结构,以及心房颤动的传导通路。

这一步骤非常重要,需要仔细检查和标记。

5.穿刺导丝:在腹股沟或锁骨下静脉穿刺处插入导丝,并通过插入导管的方式将导丝转送至心脏。

在导丝的引导下,导管可以顺利进入心房。

6.导管定位:通过导管和三维心脏成像系统,可以准确定位导管的位置,确保导管在适当的位置进行消融。

在定位过程中要注意细心和谨慎,避免误伤周围组织。

7.射频消融:在确认导管位置准确后,通过导管进行射频消融。

射频消融是一种通过高温射频能量破坏心脏组织的方法,可以破坏心房颤动所需的传导通路。

在进行射频消融时,要注意控制射频能量的大小和消融的时间,避免对周围组织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8.术后观察:在消融术结束后,需要对患者进行观察和监测,包括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以评估手术效果。

术后患者需要密切关注有无并发症,并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相应的药物治疗和康复。

总之,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在操作过程中需要遵循严格的技术规范。

术者需要具备丰富的解剖学和电生理学知识,并熟练掌握相关的操作技术。

ESC 2020年心房颤动管理指南解读(全文)

ESC 2020年心房颤动管理指南解读(全文)

ESC 2020年心房颤动管理指南解读(全文)2020年8月29日,欧洲心脏病学会(ESC)与欧洲心胸外科协会(EACTS)协作共同发布了《2020 ESC/EACTS心房颤动诊断与管理指南》(以下简称“新版指南”),新指南在2016年ESC心房颤动(房颤)管理指南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新,整合了房颤的最新证据,解答了部分长期存在的临床问题,首次提出了重要的综合管理路径。

“ABC”房颤整合管理的诞生2016年ESC指南提出了房颤“整合管理”的思路,而“ABC”房颤整合管理由2020年ESC房颤管理指南正式提出,这一管理思路的提出,标志着房颤管理正式进入以患者为中心、以改善临床预后为目的的结构化管理,是房颤管理上的“里程碑”事件。

The Atrial Fibrillation Better Care(ABC)分为三个部分:“A”:即抗凝与避免卒中(Anticoagulation/Avoid stroke);“B”:即更好的症状管理(Better symptom management);“C”:即心血管和危险因素与合并症控制(Cardiovascular andComorbidity optimization)。

该房颤整合管理方案目前已被证实,能够为房颤患者带来更多效益。

mAFA-Ⅱrial研究是由北京301医院郭豫涛教授牵头,国内11家机构参与的一项大型随机对照试验,旨在比较使用ABC管理策略与传统管理方式,对房颤患者全因死亡率、卒中发生率、心血管再住院率的影响。

研究共纳入1646名患者接受ABC管理策略,1678名患者接受传统管理,分别随访了262天和291天,主要终点为卒中、全因死亡率、心血管再住院率组成的复合终点,次要终点为再住院率。

研究结果显示ABC管理组的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下降61%(1.9% vs. 6.0%,HR 0.39,P<0.001),再住院率下降68%(1.2% vs. 4.5%,HR 0.32,P<0.001),与传统管理组相比显著改善临床预后(图1)。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房颤动的导管消融治疗指南解读
房颤“率与律”控制的循证医学包括多个著名的临床研究。

多中心随机临床试验:PIAF、RACE 、STAF 、HOT CAFE 、AFFIRM 研究结果一致提示,节律控制并不能有效减少死亡、卒中率。

即节律控制并不优于室率控制。

但是,上述的临床试验入选标准受条件制约:年龄、心功能、房颤的类型等。

而且,上述的临床试验随访时间均小于5年。

此外,抗心律失常药物长期治疗,不能忽视的是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

目前,我们缺乏理想的抗心律失常药物。

2012年Raluca 房颤节律和室率控制的长期随访观察研究发现,从第5年开始,节律控制患者死亡率较室率控制有所下降;第8年节律组死亡率下降达28%。

提示节律控制可能在长期治疗中存在优势。

房颤导管消融恢复窦律的几率要远高于药物治疗。

有效避免因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带来的致心律失常作用与副作用。

对有适应证的患者导管消融治疗已经成为房颤节律控制的最佳治疗选择。

房颤节律控制中,导管消融对比药物治疗RAAFT-1 研究(Wazni,2005),MANTRA -PAF 研究(Cosedis-Nielsen,2012),RAAFT-2 研究(Mo rillo,2014),三个大规模随机试验(研究关于房颤消融VS 药物治疗作为一线选择),房颤复发率的Meta 分析指出,消融手术相对于药物治疗减少37%的复发率。

鉴于此,2012 HRS/EHRA/ECAS 专家共识,
2014 ACC/AHA/HRS 指南、2016ESC 指南把房颤射频治疗作为一线选择分别写入指南。

2016ESC房颤指南指出: 1、症状明显的阵发性房颤患者,为改善症状和预防房颤再发,根据患者的意愿,比较获益/风险后,导管消融可以作为一线治疗手段来替代药物治疗Ⅱa B;(跳过抗心律失常药物,直接推荐导管消融)2、对于药物治疗无效、反复发作、症状明显的阵发性房颤患者推荐导管消融治疗ⅠA; 3、导管消融应该推荐给伴有心衰和EF降低的症状性房颤患者(心动过速心肌病所致的心衰)Ⅱa C ;
4、对于症状明显的持续性或长程持久性房颤,如果药物不能改善症状,结合患者的意愿,经过房颤团队评估获益/风险后,可以考虑导管消融Ⅱa C。

正在进行的导管消融对房颤长期预后研究:CABANA(导管消融与抗心律失常药物疗效对比)研究。

CABANA研究是一项由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发起的多中心随机临床试验,计划纳入3000例患者。

CABANA研究目的在于长期随访比较导管消融和药物治疗对心房颤动患者死亡率的影响,次级终点包括栓塞事件、生活治疗以及医疗费用等。

我们期待CABANA研究的最终结果,将指导房颤的治疗策略更为合理。

结合临床与指南,心房颤动符合导管消融适应证,应尽早推荐消融
治疗。

对较年轻的阵发性房颤患者应力争节律控制。

根据患者房颤的类型、基础心脏病、临床状况的采取不同治疗措施。

理想治疗策略是: 参照循证证据,结合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策略。

随着房颤导管消融的普及与飞速发展,房颤导管消融的术式也不断进步。

1994年,Swartz提出通过导管迷宫术治疗房颤的新理念。

1998年,法国Haïssaguerre无可辩驳地证实:⑴阵发性房颤的发作是由“局灶”冲动所触发;⑵触发房颤的局灶绝大多数(>90%)位于肺静脉;
⑶导管将这些局灶消融后,62%的患者不再复发。

2000年,意大利Pappone医师首创的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环肺静脉线性消融术。

因为单纯环肺静脉电隔离(CPVI)消融术对持续性房颤的治疗效果不如阵发性房颤,故使用复合的消融术式治疗持续性房颤是各大电生理中心的策略。

Haïssaguerre 研究发现,对于长程持续性房颤根据术中具体情况采用步进式或个体化消融策略可以显著提高房颤患者远期窦律维持率。

复合消融已成为目前持续性房颤的主要消融策略。

各大电生理中心复合术式不尽相同。

复合消融术中房颤自行转为窦性心律可能提示房颤基质改良成功。

但过度消融可能导致术中并发症增加,术后形成新的医源性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可达25%)。

STAR AF Ⅱ研究从12个国家48家经验丰富的中心入选了598例持续性房颤患者,以1∶4∶4的比例随机将其分配至单纯PVI组(n=67)、PVI+复杂碎裂电位消融组(n=263)以及PVI+线性消融组(n=259)。

主要终点为单次消融术后无房颤(>30 s)复发。

试验显示,单纯肺静脉电隔离患者中未
复发比例为59%,联合复杂碎裂电位消融治疗患者为49%,联合线性消融(左心房顶部线与二尖瓣峡部线交叉)患者中比例为46%
(P=0.15)。

复杂消融术联合肺静脉电隔离治疗并不能预防持续性房颤复发。

2015年,发表于JACC杂志上的CHASE AF试验比较了持续性房颤患者接受PVI+复杂碎裂电位消融+线性消融(n=75)和单纯PVI+电复律(n=78)的治疗效果。

研究中所有患者均首先接受PVI,以终止房颤为目的的Stepwise消融策略的疗效并未优于单纯PVI,可见PVI依然是房颤消融的基石。

2016年,Paul A. Scott等进行了一项荟萃分析,旨在衡量持续性房颤患者进行复杂碎裂电位消融和线性消融的临床获益。

结果发现,与单纯PVI相比,持续性房颤患者经复杂碎裂电位或线性消融获益并不明显,反而增加手术以及射线暴露时间。

根据上述研究,部分专家认为复杂碎裂电位与峡部线性消融可能不是持续性心房颤动消融术中精准的补充消融策略,可能需要针对患者个体化的心律失常基质。

目前,对持续性心房颤动的机制研究尚无突破性进展,故导管消融持续性房颤的长期成功率亦无显著提高。

目前,对于阵发性心房颤动,选择射频或冷冻,环肺静脉电隔离(肺静脉-左心房双向电隔离)是阵发性心房颤动消融的主流术式。

对少数肺静脉外房颤触发灶(上腔静脉等)的消融可增加这部分患者的消融成功率。

2016ESC房颤管理指南提出:“对于持续性心房颤动,环肺静脉电隔离(肺静脉-左心房双向电隔离)是持续性心房颤动消融的基础术式。

第一次消融,进一步附加消融的术式似乎不合理。

对复发的患者,
可考虑附加消融的术式”。

持续性心房颤动导管消融目前尚无统一的标准方案,需要进一步研究。

基础术式+附加消融术式可提高持续性心房颤动的消融成功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