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学术人要遵守的学术规范以及评价体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术人要遵守学术规范,建立和维护学术规范,有学术规矩意识,自己要知道规矩;也要让自己的学生知道规矩。学术需要规矩,社会也需要规矩,各行各业都需要规矩。有规矩,就需要遵守,需要维护。没有规矩,不遵守规矩,随意破坏规矩,真的会乱套的。这就是大家都知道的一句话: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说得远一点,我们这个社会缺乏的事情很多,需要建立的事情很多。不少人已经意识到,当今人们缺乏职业精神,或者说是敬业精神。做好自己的事情是最重要的。那么,人们是否就不需要管闲事?见到歪门邪道也视而不见?把自己冷冻起来,冷漠得对周围只有漠视,内心只存自己?这样的话,就更可怜了。没有温度的人,永远会感觉寒冷的。社会有共识,社会需要公德。公共意识,也是每个公民需要具备的。
比如人才工程。一波一波的各种人才计划,如果出发点的基础就有缺陷,怎么会期待有一个好结局呢?人才需要引进,需要提升,需要支持,但是最最重要的是:提升一批,不能打击一批。引进一批,不能排挤一批。
现实中很多时候是执政者明目张胆破坏规矩,不守规矩。也时不时按照自己的意愿随意设立“规矩”。没有有效的监督机制,权力过于集中。有“XX 长负责制”,没有“XX 长责任制”。“XX 长负责制”成了“XX 长说了算”。这就是很多问题的根源了。由于体制中的类似这样的问题,不但使得很多问题得不到解决,反而制造产生了更多更严重的问题。严重的时候,正气无法彰显,邪气占据上风。环境污染严重,长期的雾霾天气,让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人们,喘不过气来。长此以往,歪风邪气横行,没有正义,没有规矩,乌烟瘴气……. 所以,就有了“揭竿起义者”。违反规矩者,应该有专门执行规矩的人来按照规矩处理。由于周围充满了不作为者,越俎代庖,应该鼓励吗?揭竿而起,应该喝彩吗?越轨,需要勇气。但是,越轨是有代价的。
我们都期望美好的环境。很多情况是,违背自然规律,违背生态规律,打着“科学”的名义,做着违背科学的事情。澳大利亚“引进”的兔子成灾导致的生态灾难,似乎没有让很多人觉醒。也没有让很多人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破坏程度。生物入侵的例子还是不断出现,环境污染的事件更是数不胜数。很多人担心转基因生物在自然界中的生态安全问题,也总是有人不相信,甚至极力反对。环境,不能是改造一处,恶化另一处。“美化”一处,破坏一处。
只要感觉正义,就可以不顾一切。只要正义,谁都可以抓捕他人,审讯他人,宣判他人。这显然是

不可以的。正义行为需要建立在正义的制度基础之上。再扩展一点。我们很多的事情,看起来似乎“很正确”,实际上不是。不少事情,看起来很“公平、合理”,实际上也不是。我们这些所谓理智的人,确实做了和做着很多不理智的事。过去是,现在是,可以预测将来还是。循环、轮回,这就是历史吗?为什么呢?
我们揭发一个学术不端者,真正目的不是打击和搞臭这个人,更多的是针对这类事情。只要形成一个规矩,任何人,任何地位,都需要按照规矩去行事。揭露学术不端的意义是在于杀一儆百,主要是警示作用,为了建立和维护正常的制度和规范。
掌权者会根据需求而经常制定一些“特殊”政策。很多事情上,由于问题复杂,往往会特殊一批,照顾一批,同情一批,宽容一批,等等。这样很人性化吗?有时候看起来是很人性化,但很多公平也就是这样“无意识”破坏的,也不排除是故意的。有没有真正的特殊情况需要特殊对待呢?一定会有。特殊情况,需要正规的方式进行特殊处理。特殊事情,更不能采取特殊方式进行特殊地照顾。
目前,中国的科学在质和量都还落后于美国,但中国科学的奖项多于美国。中国在国家层面有多个奖项(国家最高科技奖、国家自然科学几等奖)、还有部委(科学院和教育部内部)、地区(省市)、和各专业协会的奖项。美国国家科学奖每年只有 10 人、部委和地区极少奖项,而奖项主要都在专业学会内部。奖太多了并不能刺激科学发展,可能还有害处:有些单位热心谋求奖励带坏风气。
不得不说,我国并不是现代科学的发源地,评价科学工作也非我国熟练的长项。因此,学术领域我们有很多地方需要学习和改进。在科学奖励和荣誉方面,我国出现比较奇怪的现象。比较国际上,我国科学成就不如美国,奖项却多于美国。比较国内情况,我国重要的科学工作被忽略、原创性学者被埋没,体制性问题导致一些人常被要求评价超出其理解能力的工作。
这些现象并非简单的历史问题,而可以影响年轻人的走向。在我国有越来越多重要科学工作的情况下,以幼稚的方法评判重要的工作可能带来超出个人的负面影响。
需要改进我国的科学评价体系、改善我们社会的文化习俗,根除我国目前通常不负责任、表面化和情绪化的评价,改革一些部门工作的改革,使成长中的科学人才避免被浮燥影响,坚持重科学实质的正道。所以,在目前的情况下,公开讨论和评价重要科学工作,对我国改进学术评价是有意义的。
我国的荣誉和奖项绝大多数是个人自荐、或本单位推荐。这样助长

中国科技界自吹自擂,也导致一些年轻人很快学会在各种场合给自己评功摆好,而不是进行交流学术。在一次学术会议上,我曾忍不住请一位年轻人停止用 PPT 叙述其他人对他工作的评价,而谈学术本身。单位推荐还导致单位竞争,出现一些恶劣的情况。国际上,被推荐者不参与、常常不知情。我参与过几次推荐,一直到被推荐者获奖后,获奖人与我都无交流。
我国常常有很多专家对一些工作进行间接评审,而评审者很多不能全部理解真实内容。有些人只以相关论文发表的国际刊物作为评价的主要标准,有些专家对国际刊物匿名的评审意见非常重视,认为是很客观的评价。匿名评审最关键的是是否同意文章的发表,而具体意见中几句好话、坏话不是关键,不能作为整体意见,因为匿名评审没有这种要求。这些都是间接评审的例子,评审者都没有了解被评审工作,而是偷懒、或无能。
中国很多奖项和荣誉列出量化指标。国际奖项基本依赖文字叙述,对工作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所谓量化是客观的说法,完全不对,因为都是主观判断后的结果。某个刊物每篇文章不过是几个人评审的结果,不能因为刊物有 SCI 分数就认为每篇文章可以量化评价。科学工作的评价只能是通过比较而做出。实际上,任何“好”的判断都是比较的结果3110643181研究论文发表企鹅.否认这一点只能是虚伪。未明确如何比较、未说出比较对象,可以是因为交流双方都知道背景,也可以是对外行说出背景没有很大意义,也可以是外交辞令。无论中国有些坚持虚伪的文化角落是否承认,比较实际是日常发生的事情。如何比较当然有质量的差别:匍匐在地上的昆虫自然看不出身边的土堆和远处的大山有差别。不仔细阅读相关领域文献,而简单听反映一个侧面的答辩,自然也不可能做出合适的判断。
中国的奖项和荣誉经常跨专业,而科学发达国家很少跨专业的奖项。中国的国家奖项、科技部的奖项、科学院和教育部的奖项、各省市的奖项全部是跨专业的,评审时绝大多数评委绝大多数时候都不能把握所评的内容、且常常不懂。诺贝尔奖分专业,美国国家科学奖虽然跨专业,但其评审过程是分专业,国家决定不同专业的比例,并无人进行跨专业评价。其实,除了极少情况,世界上多数时候无人有能力进行跨专业评价。跨专业评价的结果导致国内很多人不追求真正的质量,而是想方设法忽悠外行。
我国评价过程不仅在责任心、尊重事实、评价水平等方面有问题,而且常常情绪化。毫无疑问,青蒿素是我国过去一个世纪在医药方面最突出的工作,而即使在因为获得 L

asker 奖而创中国获国际奖记录的情况下,屠呦呦及 523 其他主要人员仍未获国内任何奖项。中国人好内斗而两败俱伤,官方评价体系无序、过分在意矛盾而不能撇开情绪进行客观评价。如果有很好的评价体系,就应该无论他们如何矛盾,屠呦呦和 523 一些代表性科学家都应该获得中国多个奖项。有人和黎润红、张大庆对 523 计划和屠呦呦的工作有过文章,任何人全面读该文章,都清楚我们的意思是有多个人有重要贡献,而单独最重要的明显是屠呦呦。(虽然屠呦呦的贡献小于美籍华人与美国科学家在《细胞》介绍中的说法,但她仍是第一代表人,其他 3 人、5 人组合都会有一定争议,而一定可以拿出没有争议的 10 人以内的组合)。
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去年国家最高科学奖的评价过程中,我们文章的一句话被抽出来作为否定屠呦呦重要性的依据的一点,而不看整体评价。我们理解 523 计划内很多人不喜欢屠呦呦,但我们坚持认为科学的评价不在于个人的喜好、不在于个人是否有矛盾、不在于个人是否人格完美,而在于具体工作和具体贡献的程度。
我国的绝大多数奖项和荣誉评价或评审时间过短。评价者通常事先没看过资料,需等到评审会临时读材料、听答辩,而在多数评审者非同领域专家的情况下,多半无从立即进行评判。国际的奖项和荣誉绝大多数事先有材料,评价者可以查文献、思考,在参加评委会讨论时已经有准备,讨论也就比较充分,解决疑难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