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宾虹小故事

合集下载

千古以来第一用墨大师——黄宾虹

千古以来第一用墨大师——黄宾虹

千古以来第一用墨大师——黄宾虹
黄宾虹(1865-1955),初名懋质,后改名质,字朴存,号宾虹,别署予向、虹叟、黄山山中人,原籍安徽省徽州(今黄山市)歙县,生于浙江金华,成长于老家歙县潭渡村。

近现代画家、学者,擅画山水,为山水画一代宗师,与齐白石并称“南黄北齐”。

黄宾虹价值最高的一幅作品《黄山汤口》价值3.45亿元
黄宾虹的绘画技法,早年行力于李流芳,程邃,以及髡残,弘仁等,但也兼法元、明各家。

所作重视章法上的虚实、繁简、疏密的统一;用笔如作篆籀,遒劲有力,在行笔谨严处,有纵横奇峭之趣。

新安画派疏淡清逸的画风对黄宾虹的影响是终生的,六十岁以前是典型的“白宾虹”。

六十岁以后,从新安画派的疏淡清逸,转开学习吴镇的黑密厚重的积墨风格。

以此为转机,黄宾虹开始由“白宾虹”逐渐向“黑宾虹”过渡。

1928年黄宾虹首游桂、粤,画了大量写生作品。

自此以后,黄宾虹基本上从古人粉本中脱跳出来,而以真山水为范本,参以过去多年“钩古画法”的经验,创作了大量的写生山水,在章法上前无古人。

七十岁后,所画作品,兴会淋漓、浑厚华滋;喜以积墨、泼墨、破墨、宿墨互用,使山川层层深厚,气势磅礴,惊世骇俗。

所谓“黑、密、厚、重”的画风,正是他逐渐形成的显著特色。

这一显著特点,也使中国的山水画上升到一种至高无上的境界。

黄宾虹在完成“黑宾虹”的转变后,又进行“水墨丹青合体”的试验。

用点染法将石色的朱砂、石青、石绿厚厚地点染到黑密的水墨之中,“丹青隐墨,墨隐丹青”,这是受西方印象派启发,思以将中国山水画两大体系(水墨与青绿)进行融合的一大创举。

作为书画鉴定家的黄宾虹

作为书画鉴定家的黄宾虹

5 . 厘米, 面红色甍蓉树枝 .其上栖一锦 36
鸡,其下秋菊一 ,上舞蝴蝶一对,细勾晕 染,工丽雅致 。但后人多认为此乃赵佶的代
笔 画 ㈨
上述数例.难免有以徐邦达先生鉴定结 论为砰判标足之嫌,_ 则不然。黄宾虹首先 奕
是一位书画家,其次才是书画牲定家 而徐
邦选虽也兼善书画,但他在书画鉴定上用力
片 世界眼光从事中国画学著述的美术史家 . j
他尤精 于中国传统书画史的研究.而他的研
究 一向注重I 它从史出 以论贯史.道艺并重
法理 并行,这些特点只须一览上述文字 .既 能晓畅 流利,明白如话。黄宾虹的确不是职
业书 画鉴定宗 ,但对 中西艺 术研究 皆有不
凡的建树 , 同时又 是一位颇具 功 力的书画 家.对书画鉴定 自然有着深邃的见解。如他
中国2 世纪公认的画坛巨匠.尤其在山水画 0
宾虹 与美术 史等 .所涉厦领域极为广阔 ,随 择一处即可 见其涉猎之博浩 .学识之深湛 。 这位卓绝 一代的 书画大家 ,无疑是一座 取之
不竭的文化宝库。
二 鉴 定 故 宫 书 画
领域取 得卓越贡献,堪与齐自石相颉颃,人
称 “ 齐南黄 。若与其他大家相比,黄宾 北 虹 更具文 人气质和学识,是一位典型的学者 型画家 ,他在金石学 、美术史学、诗学、文
而号滨虹 ,嗣后改 写为宾虹 ,中年 以后以字
行 世。其 别 号尚有于向 、虹若 虹庐 虹
宾虹 与中国画学 史,黄宾虹的绘 画与书法 、
黄宾虹与中 国画论 黄宾虹 与他的时代 黄
曳 黄 山山中人等 。原 籍安徽 省辙县 西多潭 渡村 .【 6 年 【 7 8 5 月2 日生于浙江省盎华城 西 南铁岭头 ,1 5 年草于浙江省杭州市 他是 95

黄宾虹在金华的师友及其画事

黄宾虹在金华的师友及其画事

黄宾虹在金华的师友及其画事1865年1月27日子时,黄宾虹出生在浙江金华城西铁岭头的一户徽商之家。

其父黄定华(1829—1894)在金华经营布店,娶金华方氏为妻(即黄宾虹的母亲)。

黄宾虹一家先后居住在金华铁岭头、兴让坊、三元坊等处。

黄宾虹13岁随父返原籍歙县应童子试;16岁返回金华,考入金华丽正书院;十八九岁时都在金华书院修业备考。

其26岁时,父亲商业破产,举家迁回原籍歙县潭渡村,唯其四弟黄赞继仍留在金华从商,二妹、三妹被送金华郑、金两家当童养媳。

此后,黄宾虹又多次返金华访亲友、拜祖坟。

溪上群峰黄宾虹作金华山川秀美,文化鼎盛,被称为“小邹鲁”。

黄宾虹在该地受到若干位名师的教诲。

他本就在诗文上学有所长,同时受师长的陶染,对书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打下了良好的根基。

金华的这些师友开启了黄宾虹的慧根,引导他走向艺术之途,对其一生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作用。

黄宾虹对于故乡金华更是魂牵梦萦、情意绵长。

在他的画作中,有关金华的山水画为数不少。

他在自述及文集中常常提起金华的师友,对他们念念不忘。

黄宾虹在《自撰年谱》中记曰:“前聘汤溪邵赋清师,年六十余,为余童子师。

”这位金华汤溪的邵赋清(1809—?)工诗善书,是黄宾虹的启蒙老师,教授五岁的黄宾虹读“四书”。

黄宾虹六岁时随父避乱至金华北山,居住在罗店镇。

其父延请李灼先、李咏棠兄弟教授黄宾虹诗文、书画。

李国柽,一作国蛏,字灼先,浙江金华罗店人,晚清金华地方名士,善画山水。

李国棠,字咏棠,浙江金华罗店人,廪生,李国柽之弟。

黄宾虹随师游览了金华北山三洞,并住在李灼先的憩园读其藏书。

我们在罗店的民居中曾发现李灼先山水画的遗迹。

如今,憩园仍在,但已经破败不堪。

李咏棠的后人说,“土改”时,祖上所收集的字画及黄宾虹小时候学习的画稿都被放在憩园大门前空地上放火烧光了。

黄宾虹在六七岁时遇到了两位对他艺术影响极大的恩师—倪谦甫、倪逸甫兄弟。

黄宾虹在《八十自述》中详细记录了向他们求教的经历:“时有萧山倪丈炳烈善书。

青山夕照 劫后余生

青山夕照 劫后余生

青山夕照劫后余生黄宾虹在中年的时候似乎已经知道他此生将会长寿,所以从那时起他对自己一生的艺术就作了规划,在艺术的大道上,他一路欣赏风景,走得非常从容。

这看似有些玄乎的说法,通过了解黄宾虹学习传统的过程可以得到印证。

比如黄宾虹晚年曾经说过,他学习传统遵循的步骤是:“先摹元画,以其用笔用墨佳;次摹明画,以其结构平稳,不易入邪道;再摹唐画,使学能追古,最后临摹宋画,以其法备变化多。

”按照他自己的安排,进入最后一个阶段即“开始”学习宋画的时候。

黄宾虹已经是70岁左右的老人了,而他一生的艺术创作正是这个时候出现了质的飞跃。

70岁对于黄宾虹而言,仅仅是进入“中年”而已,而对于他的艺术生命来说,一生的辉煌则刚刚开始。

因此,他一生的许多重要游历是在50至70岁期间完成的。

这期间,他先后“登临山东历山,漫游了江苏的虞山、太湖,浙江的天目、天台和雁荡;又去江西,游匡庐、石钟山;入福建,游武夷;赴广东,登罗浮,游越秀;远至广西,畅游桂林、阳朔、昭平平乐。

又自湘水入湖南,登衡山,游岳麓,放舟洞庭。

”直至1932年,69岁的他出游川蜀大地,历时近一年(参阅河北教育出版社《黄宾虹》)。

而他每次出游画下的大量写生稿许许多多直至晚年才得以整理――假如一个人的大限可望,那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让自己的步履走得如此从容的。

80岁时,他才基本收住他的双足,开始在心中一次又一次地邀游他曾经游历过的山水。

今天我们见到的黄宾虹晚年大量的山水作品为纪游作品,原因即在于此。

生理生命与艺术生命支持他不断向艺术的高峰攀登,并且如同坐标的两轴将他这一时期的许多纪游作品定位在了中国乃至世界美术的经典位置上。

1948年7月,黄宾虹结束了他长达11年的北平生活南迁。

这是一次令他欣喜的回迁,毕竟是80多岁的老人了,南归之念时时袭心。

8月份,他经上海抵达杭州,选择这座他非常熟悉的文化底蕴丰厚、自然风景迷人的古老城市作为他生命的归宿地,这一年黄宾虹85岁。

《黄宾虹先生山水写生册》就是他到达杭州后创作的一本纪游精品。

黄宾虹 浑厚华滋,泼墨山前远近峰

黄宾虹 浑厚华滋,泼墨山前远近峰

黄宾虹浑厚华滋,泼墨山前远近峰作者:暂无来源:《中华儿女》 2014年第16期孙聚成岑其伟大的艺术家,也有生前寂寞度过一生的心酸,尽管奔波劳累,作品等身,但仍然像一块黄金,被时代的尘埃蒙蔽。

岁月沧桑,当繁华洗尽,云开雾散,艺术的价值终被推崇,了却多少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黄宾虹就是这样一位大器晚成的画家。

黄宾虹高寿至92岁,他在世时的画作并不受当时的主流人群认同喜爱,当时的名流这样说:黄宾虹只是个“落魄画家”。

黄宾虹临终前也曾说:“我死后50 年,我的画会热闹起来。

”黄宾虹(1865-1955),近现代画家,学者。

原籍黄山市歙县,生于浙江金华,成长于老家歙县潭渡村,初名懋质,后改名质,字朴存,号宾虹,别署予向、虹叟、黄山山中人等。

黄宾虹的一生在平凡中度过,并饱经困苦挫折的磨砺。

童年时代的黄宾虹已经显露出对艺术的极大热忱。

6岁时,他开始临摹家藏的沈庭瑞山水册,并师从郑珊、陈崇光等学花鸟,9岁开始学习篆刻,10岁就能做五言诗,并题在自己的山水画轴上……年轻时的黄宾虹在准备科举考试之外,最大的爱好就是诗词、书画、篆刻。

这一爱好伴随他一生,并成为他最引以为傲的事业从22岁到扬州任两淮盐运使署录事开始,黄宾虹开始了长期的职业文案工作。

1907年,黄宾虹前往上海居住达30年之久。

前20年里,他主要在报社、书局担任一些新闻和美术编辑工作,以文字工作谋生。

1937年,黄宾虹由上海迁居北平,被聘为故宫古物鉴定委员,兼任国画研究院导师以及北平艺专教授。

1948年返杭州,任国立杭州艺专教授。

著名画家李可染、林散之等皆其为入室弟子。

新中国成立后,他正式成为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教授、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研究所所长,1953年被华东行政委员会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寂寞的文字工作,贫穷的日常生活,尽管有“落魄画家”的称谓,黄宾虹仍然能够坚守其心。

黄宾虹寓居上海时,生活颇为艰辛,他租了间陋室,屋里无任何设备,房租却一涨再涨,以致负担不起,“常因觅屋不得,为之栖栖惶惶”。

大栅栏相关的名人故事

大栅栏相关的名人故事

大栅栏相关的名人故事大栅栏是北京市中轴线上一座历史悠久的重要文化景观,许多名人的故事与之相关。

在这些故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大栅栏所承载的历史与文化的重要性,以及这座古老街区的影响力。

一位与大栅栏相关的名人故事中,我们可以提及清代官员、学者文人黄宾虹。

黄宾虹是中国现代艺术名家,他出生在北京,与大栅栏有着深厚的渊源。

黄宾虹在大栅栏的一间小屋中度过了他的童年时光。

这个小屋被称为“黄宾虹故居”。

在这里,黄宾虹接受了传统文化的熏陶,他的绘画才华也在这里得到培养和发扬。

黄宾虹的作品以富有东方哲学思想的艺术手法闻名于世,他的艺术成就使他成为了中国近现代艺术史上的重要人物。

另一位名人故事中,我们可以提及中国现代文学巨匠鲁迅。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在大栅栏的花市街居住过一段时间。

在那里,他写下了许多经典的文学作品,如《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

鲁迅的作品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不公,由此引发了一系列思潮和变革。

鲁迅通过他在大栅栏居住的经历,传递了他对社会现实的观察和思考,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文学发展的方向。

大栅栏还存在许多与商贾相关的名人故事。

在清代,大栅栏是一个繁忙的商业街区,吸引了许多商贾和财富富商。

王府井的创始人王世英就是其中之一。

他是一位商贾巨头,经商精明,积累了巨额财富。

王世英的商业帝国在大栅栏达到了巅峰,对当时的北京市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的商业成功为大栅栏带来了繁荣和繁华,也为他在当时的社会地位提升奠定了基础。

这些名人故事让我们更加了解了大栅栏这个地方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通过这些故事,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历史的传承,还可以感受到大栅栏所承载的文化底蕴。

它是一个见证了众多名人辛勤努力、独特才华和伟大成就的地方。

无论是黄宾虹、鲁迅还是王世英,他们的故事都丰富了大栅栏的历史色彩,让每一个来访的人都能在这里感受到中华文明的千年智慧和辉煌。

黄宾虹小故事

黄宾虹小故事

用画换米“七七”芦沟桥事变后,日本帝国主认公然侵占华北,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内迁。

时任该校教授的黄宾虹,年已78岁,却留在北平,生活陷入困境,经常三餐不济。

正在危难之际,有个德州卖米人,常常在黄宾虹住地——北平石附马胡同一带兜售大米。

他的米又白又香,黄老时常光顾,日子一长便混熟了。

这天,黄老又去买大米,德州人称了五公斤,倒进黄老的米袋。

黄老往衣袋里一掏钱,谁知空空的,心中一慌,流露出不好意思的表情。

“哎哟哟,没带钱,怎么办?”黄老无可奈何地说。

“没带钱,没关系,下次再说。

”德州人毫不在意。

“那怎么行,那怎么行……”黄老两手摸着衣袋还在嘟囔时,德州人已挑着米担走了。

从此,德州人不等黄老来买,每隔八、十天就送给他几公斤大米。

黄老手头拮据,但一家人要吃饭,大米不能不要。

于是,德州人每次送大米来,黄老照例送一幅画给他,德州人也十分感激。

从此,黄老以画换米度日。

拒日伪聘任黄宾虹在北平苦度到1940年,境遇还是没有改善,经济困难,忧心如焚,不得不把心爱的名画也卖掉,以补生活之急需。

此时,黄宾虹在国际上也享有盛誉,英国人史德尼编印《中华名画集》,专程请黄宾虹作序。

日本画家田边华敬请黄宾虹为他作一幅山水画,并来函感谢,备致仰慕之意。

为此,北平文物研究会积极向日伪政府推荐黄宾虹出任北平美术馆馆长,并三番五次地来和黄老商议。

黄老尽管朝不保夕,生活处境困难,但是他对夫人说:“这和当年筹安会派谢莲荪作说客是一样的招式。

”筹安会谢莲荪是怎么回事呢?1915年袁世凯窃国称帝,派人四处笼络一批知名人士为其使用。

大画家黄宾虹在上海办画刊、编书籍,名声显赫。

这天他刚刚小憩,有人告知:北京来人,现在客厅等候。

宾虹出来一看,愣住了,原来是北京筹安会的谢莲荪。

此人他过去就认识。

“筹安会让兄弟专程来邀请宾虹赴京,共成大业,万望勿辞。

至于待遇么,北京方面将从优考虑。

”“鄙人才浅德薄,碍难从命。

”宾虹一口回绝。

谢莲荪走后,宾虹对朋友说:“谢莲荪是筹安会的人,特来为袁世凯作说客的。

可歌可泣的忘年交——黄宾虹与傅雷的故事

可歌可泣的忘年交——黄宾虹与傅雷的故事
黄宾虹与傅雷的忘年之交,并非一般意义上的 俗民之交。傅雷在黄宾虹身上看到了中国画的希望 与生路,黄宾虹在傅雷身上找到了知音和激励。他 们的友谊已经到了“息息相通,事事相切”“生无 请言,死无托词”的最炽烈、最真挚、最高尚的境 界。
8月号·书画艺术/57
从1943年傅雷第一次得到黄宾虹的作品算起, 到1955年黄老去世的13年间,傅雷得到并收藏的黄 宾虹作品共60多幅,连同册页的页数计算,则在 150帧以上,这还不包括转送他人的。一个画家将 自己的作品如此大量地馈赠于一位友人,这在画史 上并不多见。就是这13年间,傅雷给黄宾虹写了 121封信(现保存于浙江省博物馆),除了给儿子 傅聪的通信外,没有比这更多的了。
56/书画艺术·8月号
艺海事
yi hai gu shi
傅雷对国画的研究一直有很浓的兴趣,然多 为批评与指摘,唯独对黄宾虹的画爱之有加。作家 施蛰存对黄宾虹晚年的画不以为然,认为太浓太 黑,称之为“墨猪”。傅雷一听,把施蛰存训斥了 一顿,认为施根本不懂画。最为感人的是,傅雷还 曾在上海为蛰居北平的黄宾虹举办个人画展。黄宾 虹总是将自己的画作称之为“拙作”“习作”,是 他攀登绘画高峰过程中的不成熟之作,是至臻前的 练习。因此,他从不出自己的画册,也从不举办个 人画展。直到1943年黄宾虹80岁时,才由在上海的 好友与弟子筹划为其举办个人画展,但一时困难重 重。当傅雷得知这一策划后,自告奋勇,投以全 力。他将手头上赖以糊口的翻译工作全部停下,夜 以继日地为黄宾虹的画展辛劳奔走,从托裱字画、 落实场地、发送请柬、选定时日,到跑邮局取黄宾 虹寄来的画作邮包等都亲自承担。他还刊印了《黄 宾虹先生山水画册》《黄宾虹书画展特刊》,精心 撰写了《观画答客问》,以一问一答的形式,全面 深入地介绍黄宾虹画作的特点和超越历史、超越他 人的地方,并对看不懂的地方甚至非议等作出引 导、解释。为此,他忙碌了数个通宵。画展最终取 得了圆满成功。在开展的5天里,参观有签名者600 余人,未签名者约是其三、四倍之多,展出的160 件作品全部售罄。至于画展的收入问题,黄宾虹请 傅雷按他的意见作一一处理。

国画艺术大师黄宾虹简介

国画艺术大师黄宾虹简介
以前,又把积墨法改为渍墨法,完成了他的“浓、淡、破、泼、
渍、焦、宿”7字墨法论。这是他几十年对国画艺术理论研究和
国画艺术实践的经验总结。
黄宾虹的传世作品有:《蜀江归舟图》轴(藏上海博物馆)、
《谢灵运诗意图》轴(藏中国美术家协会)。1954年上海人民美
术出版社出版《黄宾虹山水画集》;1962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辟了一条新路。
黄宾虹一生多才多艺,尤以绘画为最,因此他的诗几为画名
所掩。除此以外,他还善书法,兼治金石文字、篆刻,精通鉴赏,
并对画论画史见解精辟。他认为明代名家的笔墨沉雄桀骜,而清
代各名家的笔墨流于柔疲,即使自以为笔下有金刚杵的王麓台,
也不能免修饰涂泽之迹。他从此得出结论,国画艺术的最高境界,
获释。1905年应聘安徽公学任教。1908年至上海参加国学保存会
开办藏书楼。1909年与柳弃疾等人创立“南社”,并参与编辑
《国粹学报》、《国学丛书》、《神州国光集》等书刊画册,宣传
民族、民主革命思想。1921年参加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所工作,
任美术部主任。1926年任上海神州国光社编辑,发起成立上海艺
上山都要小住,少则几十日,多则累月经年,并自号“黄山山中
人”。黄宾虹每到一处,总是全身心地投入真山真水的怀抱,留
下了许多诸如“雨淋墙头月移壁”的动人故事。就这样,黄宾虹
在真山真水中探索艺术的真谛,他认为晨昏云雾中的深山幽谷具
有特殊的美感, 于是他的画多是苍黑的层峦叠嶂,形成了郁郁苍
苍、厚重深邃的独特风格,在古之画家所不敢逾越的荆棘丛中开
中央美术学院民族美术研究所所长、华东分院教授、中国人民政
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等。1955年1月90寿辰时获华

福建名人故事

福建名人故事

福建名人故事福建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孕育了许多杰出的名人。

他们或是政治家、军事家,或是文学家、艺术家,他们的事迹和成就都为福建增添了光彩。

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些福建名人的故事吧。

第一位名人是福建著名的革命家林觉民。

林觉民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杰出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

他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也是中国工农红军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林觉民曾经参与领导过福建事变,领导了福建人民的武装起义,建立了福建苏维埃政权。

他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中国革命的先驱者之一。

第二位名人是福建著名的文学家林语堂。

林语堂是20世纪中国著名的作家、翻译家、文学评论家和文化名人。

他的文学作品以其优美的文字和深刻的内涵而著称,代表作有《吾国与吾民》、《中国的历史与文化》等。

林语堂的作品被译成多种语言,广泛传播于世界各地,对中国文学的国际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三位名人是福建著名的音乐家邓丽君。

邓丽君是中国著名的女歌手,被誉为“亚洲音乐天后”。

她的歌声温柔动人,深受人们喜爱,代表作有《甜蜜蜜》、《何日君再来》等。

邓丽君的音乐作品风靡了整个华语乐坛,她被誉为“永远的偶像”,对中国流行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四位名人是福建著名的画家黄宾虹。

黄宾虹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被誉为“近代国画宗师”。

他擅长山水画,作品以其雄浑大气、意境深远而著称,代表作有《巴山夜雨》、《寒江孤影》等。

黄宾虹在中国美术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对中国画坛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上就是一些福建名人的故事,他们各自在不同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为福建乃至整个中国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的事迹和成就激励着我们,让我们铭记他们的功绩,传承他们的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黄宾虹生平

黄宾虹生平

黄宾虹,原名懋质,因生于农历元旦,又取名元吉,又因讳十世祖元吉名,改名质,字朴存。

用别号甚多,以宾虹为最。

祖籍安徽歙县西乡潭渡村,生于浙江金华。

黄宾虹一生跨越两个世纪,两种时代,最终以中国画大师名世。

而重要的是他的思考和实践,有着深刻的世纪之变的印记。

在社会激变而产生的精神文化困境以及艺术发展的诸多难题面前,黄宾虹谨守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传统,从探索民族文化源头入手,以“浑厚华滋”即健康和平的生存理想和淳厚振拔的精神重塑为艺术创造的美学指归,数十年孜孜埋头苦干。

所以,他的成就是多方面的,绘画则集中体现了他对艺术史传统的深层热忱和洞察。

体现了他对中国画发展前景的独特见解和创造。

这一创造的意义更在于为中国画史进入现代竖起了一块新的里程碑。

同时,他的创造精神也为我们展现了一分质朴而伟大的中国知识分子艺术家在时代激流中执着、智慧的一生。

“画品之高,根于人品”,黄宾虹一生勤劳谦虚,诲人不倦。

从青年时代起,他就是一位爱国主义者,当他九十寿辰之际,华东文化部授予他“中国人民优秀画家”的称号。

宾虹大师逝世之时嘱其家属,将其收藏的古今名画2283件,铜器、瓷器、玉器及他自己的数千件作品全部赠给国家,足见先生热爱祖国之忱。

纪年农历正月初一即公元一八六五年一月二十七日子时同治四年乙丑诞生于浙江金华铁岭头。

公元一八六六年同治五年丙寅三岁。

在金华。

旧民主主义革命领袖孙文(中山)诞生。

公元一八六七年同治六年丁卯四岁。

在金华。

公元一八六八年同治七年戊辰五岁。

在金华。

公元一八六九年同治八年己巳六岁。

在金华。

“前聘汤溪邵赋清师,年六十余,为童子师。

家塾藏有《字汇》等,稍稍能检阅,粗知字有形声谊,能好问。

”(宾虹自撰年谱稿)“六岁,临摹家藏的沈廷瑞(樗崖)山水册,极得老师亲友的赞许。

”(王伯敏著《黄宾虹》)公元一八七零年同治九年庚午七岁。

在金华。

“到了七岁,识字千余。

”(王伯敏著《黄宾虹》)公元一八七一年同治十年辛未八岁。

在金华。

是年宾虹族侄崇惺授庶吉士,官闽中,绕道来金华八咏楼。

黄宾虹的全家福-----《家庆图》

黄宾虹的全家福-----《家庆图》

黄宾虹的全家福-----《家庆图》黄宾虹的全家福——《家庆图》今年是国画大师黄宾虹诞辰150周年。

150年前的除夕夜,1865年1月27日子时,浙江金华城西铁岭头的一户徽商之家喜得贵子,他就是黄宾虹。

黄宾虹,初名元吉,原名懋质,字朴存,后名质,号宾虹。

他的父亲黄定华(1829-1894年),字定三,号鞠如,祖籍安徽歙县潭渡村。

14岁时迫于生计,随父兄同往金华做生意,经营布店,开设“广达布总号”。

黄定华的原配汪氏早逝,续娶金华方氏为妻,即黄宾虹的生母,育有四子二女,黄宾虹为长子。

陈春帆《家庆图》百年前,摄影技术还没有在中国民间普及,照相对于一般民众而言还是一件奢侈的事,民间的肖像画师就承担着为人留影的工作。

黄宾虹家是个一家八口的大家庭,他青少年时期也没有一张全家福的照片流传于世,却有一帧画师创作的《家庆图》(见附图),可以让我们后人一窥黄宾虹家庭的风貌。

黄宾虹16岁那年,家中双喜临门:他考入金华丽正书院,又逢他父亲50寿诞。

黄定华特地请来义乌籍画家陈春帆作《家庆图》,随后让黄宾虹拜陈春帆为师,黄宾虹随陈春帆游览了义乌。

这次拜师学艺,并非纯粹是因为黄宾虹喜好绘画,而是为了学一技之长可以谋生,类似齐白石青年时拜师学画肖像,但这次学艺使黄宾虹受益无穷。

黄宾虹传世的人物画极少,他在山水画中的点景人物,笔简意足,可见人物功夫颇深,绝非率尔操觚。

《家庆图》画面中央的人物为黄宾虹的父亲黄定华,其蓄短须,着长袍,手持书卷端坐在山石之间,仪态闲适。

黄父右侧一少年即是黄宾虹,其左手持手卷,右手指点画面,他的小弟依偎长兄之侧,持手卷一端,似兄弟二人品赏图画。

父子三人身后有秀竹一丛,益增幽雅之趣。

房舍边有两个持书卷相依的童子,也是黄宾虹的弟弟。

房舍内妇人手抱小女倚窗相望,留小辫的女子偎依身旁,是黄宾虹的母亲方氏和两个妹妹。

作品布景屋宇井然,清池环抱,梧桐翠柏点缀庭院。

人物则聚散有序,各得其所。

笔墨工而不匠,设色浓淡相宜,阖家欢庆、诗画传家的祥和儒雅之气跃然纸上。

黄宾虹:笑在最后的艺术大家

黄宾虹:笑在最后的艺术大家

黄宾虹:笑在最后的艺术大家作者:来源:《公关世界》2019年第10期1865年1月27日,黄宾虹出生在金华。

他的父亲是一位徽商,祖籍是安徽歙县潭渡村,如今在潭渡村还存有黄宾虹故居。

故居正屋为三开间楼屋,前有低廊和小天井,黄宾虹自题为“宾虹草堂”和“虹庐”。

左廊通“冰上飞鸿馆”,屋前为小院,出左院门,为“玉森斋”,是一座三开间平房。

前院有假山石块,名“石芝”,黄宾虹常在画上题“写于石芝室”或“石芝阁”,即指此处,现辟为“黄宾虹纪念馆”,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宾虹4岁就被保姆抱在手上,看他的父亲作画,父亲有时还让黄宾虹随意涂鸦。

黄宾虹6岁时,父亲请了一位金华老经师教他读四书,父亲本人还亲自督教《说文解字》。

黄宾虹13岁回安徽歙县参加童子试被录取。

15岁就学习拳术、舞剑,会骑马。

16岁就在金华有小画家之誉。

17岁那年回歙县应试获为秀才。

这期间打下的厚实的中国文化根基,对他的一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特别指出的是,黄宾虹不是读死书,而是有非常好的悟性。

黄宾虹在26岁那年,全家从金华迁回老家歙县潭渡村,前后在故里潭渡村生活约30年。

退回老家的黄宾虹,跟随父亲制墨,养家糊口,继续师从名儒汪宗沂先生。

他的老师做过李鸿章的幕僚,后弃官归隐教学。

汪宗沂还有两个与黄宾虹年龄相仿的儿子,长子汪福熙善书,次子汪鞠友善画,三个小伙子意气相投,相互激活,教学相长,成为一段佳话。

黄宾虹后来还有机会帮助清代大画家黄真民的后人整理所收藏的名画,让黄宾虹有机会见到许多宋元真迹。

黄宾虹最爱新安画派的渐江,他的画清逸萧散,兼有北宋风骨,元人气韵。

那次整理中发现有两幅渐江的真迹,一幅是仿“元四家”吴镇和倪瓒的长卷,一幅是《枯木竹石》。

后来黄宾虹在画斋里待了许多天,凡自己喜爱的真迹都细细加以临摹。

黄宾虹之所以与其他艺术家不同,就是他本人有强烈的中国士的精神,包括他后来与谭嗣同的交往,以及在潭渡村聚徒教练拳术,就是希望在国家危难之际准备实力,以图大举。

黄宾虹生平事迹观后感

黄宾虹生平事迹观后感

黄宾虹生平事迹观后感看了黄宾虹的生平事迹,就像走进了一场五彩斑斓又充满深沉韵味的大冒险。

以前对黄宾虹只是略有耳闻,知道他是个画画很厉害的大师。

可深入了解他的生平后,那可真是惊掉了我的下巴。

这位老兄,简直就是为画画而生的。

他一生对绘画的热爱就像熊熊燃烧的火焰,从来就没有熄灭过。

黄宾虹年轻的时候,那也是个充满探索精神的小青年呢。

他到处游历,看山看水看世界。

你想啊,他背着个行囊,在山川之间穿梭,眼睛就像扫描仪一样,把那些大自然的美景一股脑儿地全装进心里。

这种对大自然的痴迷,就像是孩子对糖果的热爱,根本停不下来。

他看到那些山水,不是简单地瞧一眼,而是像要把山水的灵魂都给看穿。

我仿佛能看到他站在山脚下,仰着头,眼睛里闪着光,心里琢磨着:“这山的纹理,这水的走势,我得怎么把你们画到纸上呢?”他的绘画之路可不是一帆风顺的。

就像走在一条布满荆棘的小道上,时不时就被扎一下。

但他可没被这些困难吓倒。

他不断地尝试,不断地摸索。

有时候画出来的东西可能不被当时的人理解,就像他在说一种很前卫的语言,别人都听不懂。

可是他不管啊,依旧我行我素地沉浸在自己的绘画世界里。

这种坚持,真的让我特别佩服。

就好比大家都在走平坦的大马路,他却独自开辟了一条崎岖的小路,还坚定地走下去,他坚信自己能走出一片新天地。

而且黄宾虹对绘画的钻研那叫一个深入骨髓。

他的晚年,眼睛都不好使了,可还在画画。

我就想啊,这得是多爱画画啊,都已经看不清这个世界了,还能凭借着心中的印象和感觉,一笔一笔地勾勒出那震撼人心的画作。

这就像是一个武林高手,已经到了不用眼睛看,仅凭感觉就能出招制敌的境界。

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叫热爱,什么叫执着。

看他的生平事迹,我还觉得他特别像一个宝藏挖掘者。

在绘画这个巨大的宝藏里,不停地挖掘着更深层次的东西。

他不仅仅是在画山水的表面,而是深入到山水的内部,把那些隐藏的韵味、气质都给挖掘出来,然后用笔墨展现在纸上。

他的画就像是一个神秘的世界,每一笔都蕴含着他对大自然、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友谊故事

友谊故事

摘自中学生作文网作者佚名1、艺坛忘年两知己:傅雷(1908.4.7—1966.9.3)是我国杰出的翻译家。

黄宾虹(1865年-1955)是我国著名的画家。

他俩相识于20世纪20年代末,那时傅雷才20岁,而黄宾虹已是年近古稀之年。

在后来出版的《傅雷书信选集》中收录的216封傅雷手书中,寄交黄宾虹的就有96封。

更令人惊奇的是黄宾虹这位了不起的山水画大师,在长期不被人知后,如重见天日的稀世珍宝般闪耀出熠熠的光彩,是得力于傅雷的不遗余力的推荐。

在他俩的交往中,最突出的一件事,就是在1944年黄宾虹80寿辰时,傅雷与一些朋友为他举办的一次个人画展。

这对80岁的黄宾虹来说是第一次。

当时黄宾虹困居北京,而画展是在上海。

一切事宜均由傅雷等人操办。

傅雷还在画展的“特刊”上撰文高度评价黄宾虹。

他说,由于宾翁的概括与综合能力极强,所以一生中的发展也最多,成功也最晚,60岁左右的作品尚未成熟,直到70岁以后,才开始登峰造极。

在综合方面,宾翁是石涛以后第一人。

摘自中学生作文网作者佚名2、马克思(1818年5月5日到1883年3月14日)与海涅(1797年12月13-1856年2月17日):马克思和诗人海涅之间有着深厚的友谊。

海涅给马克思主办的《莱茵报》写稿,马克思与他一起修改。

后来,海涅创作了《西里西亚纺织工人之歌》,深刻揭露和愤怒地抨击了德意志反动统治,马克思高兴地称他为“同志”。

1845年,法国反动统治者无理驱逐马克思,马克思临行时写信给海涅道:“离开海涅使我最痛苦,我真想把您也打进我的行李之中去。

”以后,又时常询问海涅的创作和健康,并经常给海涅写信。

海涅也深深怀念马克思,记挂着马克思的安危。

摘自中学生作文网作者佚名3、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到1976年9月9日)与柳亚子(1887年5月28日—1958年6月21日):1945年期间,毛泽东多次会见国民党左派元老、南社著名诗人柳亚子先生。

柳亚子后来撰写七律诗来称赞毛泽东,并向他索句,毛泽东将自己在1936年2月所作的《沁园春·雪》相赠,柳亚子喜获绝妙的好词,立即和了一首词,并抄送在《新华日报》发表。

黄宾虹的生平简介

黄宾虹的生平简介

黄宾虹的生平简介黄宾虹简介黄宾虹(1865 年1月27日——1955 年3月25日),原籍安徽省徽州歙县,生于浙江金华,成长于老家歙县潭渡村,初名懋质,后改名质,字朴存,号宾虹,别署予向。

近现代画家,擅画山水,为山水画一代宗师。

六岁时,临摹家藏的沈庭瑞(樗崖)山水册,曾从郑珊,陈崇光等学花鸟。

精研传统与关注写生齐头并进,早年受“新安画派”影响,以干笔淡墨、疏淡清逸为特色,为“白宾虹”;八十岁后以黑密厚重、黑里透亮为特色,为“黑宾虹”。

他的技法,得力於李流芳、程邃,所作重视章法上的虚实、繁简、疏密的统一;用笔如作篆籀,洗练凝重,遒劲有力,在行笔谨严处,有纵横奇峭之趣。

所谓“黑、密、厚、重”的画风,正是他显著的特色。

黄宾虹个人经历1865年乙丑1月27日(农历乙丑年元旦),名懋质,又名元吉,后易名质,字朴存,号滨虹。

原籍徽州歙县潭渡村,诞生于浙江金华府城西之铁头岭寓所。

13岁随父返歙县应童子试,名列前茅。

民国丁戊间,易字宾虹,以字行。

因生于正月子时,未立春,循旧俗,自我纪年均增一岁,本表从之。

1869年己巳,地方不靖,随父避乱至金华山,居罗店,延师启蒙,从李灼先、李咏棠习举业。

课读之暇,尤爱好金石书画。

从萧山倪翁处闻“当如作字法,笔笔亦分明”画诀。

1870年庚午,家塾藏有《字汇》等书,稍能检阅,粗知字有形声之谊。

入金华山中读书,习画甚勤。

1871年辛未,族侄黄崇惺以庶吉士分发福建归化,道经金华,为订课程并游八咏楼。

抵归化后以重订《潭滨琐志》寄赠。

1872年壬申,程健行来授四子书及五经,凡五年。

1874年甲戌,读族祖黄白山《字诂》及黄春谷《梦陔堂文说》、《经说》。

1875年乙亥,从赵经田、应芹生、李灼先、李咏棠问学,五经毕业,习为诗。

1876年丙子,随父返歙县应童子试,名列前茅。

在故里旧族处得观所藏古代书画真迹,尤喜董其昌、查士标山水画。

1877年丁丑,奉父母命,偕胞弟懋庚、族侄崇保赴歙县应院试,列高等。

近代大师——黄宾虹

近代大师——黄宾虹


黄宾虹的绘画价值,随着时间的 推移,其效应已显示出来,而其 艺术价值的显现,又是全方位的。 除其山水画外,花鸟画也境界不 凡,书法成就更不能等闲视之; 他还有着自己的画学理论建构; 其金石篆刻、文字学、考古学也 颇有建树。黄宾虹的确是一位 “不能仅以画史目之”的学者型 艺术家。由于黄宾虹在美术史上 的突出贡献,在他90 岁寿辰的时 候,被国家授予“中国人民优秀 的画家”荣誉称号。
法从理中来,理从造化至,气至则造化入画,自然在笔墨之中而跃现于纸变化中
来。法备气上。——1953年语。见王伯敏编《黄宾虹画语
录》
古人论画,常有“无法中有法”、“乱中不乱”、“不齐之齐”、 “不似之似”、“须入乎规矩之中,又超乎规矩之外”的说法。此皆 绘画之至理,学者须深悟之。——1955年3月病中语。见王
69~70岁, 黄宾虹有巴 蜀之游。这 是他绘画上 产生飞跃的 契机。其最 大的收获, 是从真山水 中证悟了他 晚年变法之 “理”。证 悟发生在两 次浪漫的旅 游中

七十岁后,所画作品,兴会淋漓、 浑厚华滋;喜以积墨、泼墨、破墨、 宿墨互用,使山川层层深厚,气势 磅礴,惊世骇俗。所谓“黑、密、 厚、重”的画风,正是他逐渐形成 的显著特色。这一显著特点,也使 中国的山水画上升到一种至高无上 的境界。
他的花鸟画,偶 一为之,雅健清 逸,别具一格。 书法师承钟鼎文 和晋魏。行草取 法王献之、颜真 卿,楷书取法 《郑文公碑》、 《石门铭》、褚 遂良等。博采众 长,出以己意, 浑朴沉雄之中隐
含着清刚秀逸。
论文话语录

作山水应得山川的要领和奥秘,徒事临摹,便会事事依人作嫁,自为画 者之末学。——1948年语。见王伯敏编《黄宾虹画语录》
代表作品《秋林图》

“失明”导致的黄宾虹剧变

“失明”导致的黄宾虹剧变

“失明”导致的黄宾虹剧变黄宾虹是中国近现代山水画史上承前启后之人。

最为美术界称道的是,黄宾虹在艺术生涯的晚期创作中(1948-1955,即85-92岁,尤以1952年失明后更为突出)没有借用任何西方的观念、技法或图式,而是沿用千年以来传统笔墨,不仅超越了自己,也超越了历史。

以上大概是目前美术界对黄宾虹晚期艺术的认识,但另一方面不时也会有学者认为学界对其晚期艺术认识仍然不够,认为黄的社会影响力也远不如其他几位艺术家。

笔者认为之所以造成如此错位的局面,是因为很多人并不认为1952年秋(壬辰)“失明”这一客观身体变故在黄宾虹晚期变法中起了重要作用,进而也不愿意或者未能认识到黄宾虹晚期和早中期作品的巨大本质差异,只是将这种差异视为一种循序渐进的风格进化。

而在这背后,美术史家的逻辑是黄宾虹的主观创造和历史责任感才是促进其绘画风格不断“发展”的主要原因。

但在笔者看来,正是“失明”导致了这种断裂式的剧变——从有皴到无皴,从而促使黄宾虹从相对平庸走向卓越。

当然这一剧变,也是以黄宾虹深厚全面的笔墨功夫为基础的。

艺术史家无论是出于对大师的尊重,还是过于笃信大师的主观创新能力,并不愿意完全承认一夜之间两种风格的巨大价值落差,而是坚持认为这是一种风格逐渐进化。

而另一方面,拍卖市场残酷地证明了黄宾虹中早期艺术的平庸和晚期的卓越。

不得不说,近年来学界似乎并不认可其晚期艺术与中早期艺术的水准和对中国山水画史的贡献有着本质的差异。

学界过于将这次“剧变”(1952-1953)归功于黄宾虹本人主观作用。

在艺术史家看来,失明只不过是一个小插曲,至多也就是一种催化剂,无论是否有这个意外,黄宾虹始终是那个一以贯之不断变法突破、最终破茧成蝶的大师。

而实际的情况是,在近一年(1952-1953)内,黄宾虹由于失明,无法描画以皴法为基础的“具象”山水,只能依靠几十年高超的笔墨功夫有意无意间造就出以“点”为基础的“抽象”山水,其中一批署“壬辰八十九”和“葵巳九十”的作品尤能说明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宾虹用画换米“七七”芦沟桥事变后,日本帝国主认公然侵占华北,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内迁。

时任该校教授的黄宾虹,年已78岁,却留在北平,生活陷入困境,经常三餐不济。

正在危难之际,有个德州卖米人,常常在黄宾虹住地——北平石附马胡同一带兜售大米。

他的米又白又香,黄老时常光顾,日子一长便混熟了。

这天,黄老又去买大米,德州人称了五公斤,倒进黄老的米袋。

黄老往衣袋里一掏钱,谁知空空的,心中一慌,流露出不好意思的表情。

“哎哟哟,没带钱,怎么办?”黄老无可奈何地说。

“没带钱,没关系,下次再说。

”德州人毫不在意。

“那怎么行,那怎么行……”黄老两手摸着衣袋还在嘟囔时,德州人已挑着米担走了。

从此,德州人不等黄老来买,每隔八、十天就送给他几公斤大米。

黄老手头拮据,但一家人要吃饭,大米不能不要。

于是,德州人每次送大米来,黄老照例送一幅画给他,德州人也十分感激。

从此,黄老以画换米度日。

拒日伪聘任黄宾虹在北平苦度到1940年,境遇还是没有改善,经济困难,忧心如焚,不得不把心爱的名画也卖掉,以补生活之急需。

此时,黄宾虹在国际上也享有盛誉,英国人史德尼编印《中华名画集》,专程请黄宾虹作序。

日本画家田边华敬请黄宾虹为他作一幅山水画,并来函感谢,备致仰慕之意。

为此,北平文物研究会积极向日伪政府推荐黄宾虹出任北平美术馆馆长,并三番五次地来和黄老商议。

黄老尽管朝不保夕,生活处境困难,但是他对夫人说:“这和当年筹安会派谢莲荪作说客是一样的招式。

”筹安会谢莲荪是怎么回事呢?1915年袁世凯窃国称帝,派人四处笼络一批知名人士为其使用。

大画家黄宾虹在上海办画刊、编书籍,名声显赫。

这天他刚刚小憩,有人告知:北京来人,现在客厅等候。

宾虹出来一看,愣住了,原来是北京筹安会的谢莲荪。

此人他过去就认识。

“筹安会让兄弟专程来邀请宾虹赴京,共成大业,万望勿辞。

至于待遇么,北京方面将从优考虑。

”“鄙人才浅德薄,碍难从命。

”宾虹一口回绝。

谢莲荪走后,宾虹对朋友说:“谢莲荪是筹安会的人,特来为袁世凯作说客的。

”“那你打算怎么办?”朋友问。

“助纣为虐,不是君子所为。

”黄宾虹对袁世凯称帝深恶痛绝,南社不少社员——革命志士就死在袁氏及其爪牙手下。

现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下,作为日伪政府的北平美术馆馆长,他更视若粪土,不屑一顾。

夫人若婴问:“先生作何打算?”“坚辞不就。

”黄老走到画室,挥笔画梅花一幅,题诗曰:烟云富贵,铁石心肠。

耐此岁寒,以扬国光。

拒日寿宴1943年,黄宾虹年已八旬,原打算吃碗寿面,喝杯寿酒,就算祝寿了。

由于他的知名度高,朋友、弟子争相祝寿,海内外友好人士纷纷函电祝贺。

上海傅雷、裘柱常、顾飞发起,由张菊生、陈叔通、李拨可、王秋眉、邓秋枝、高吹万等联名,在上海宁波同乡会举办《黄宾虹先生八秩书画展》,并印《黄宾虹山水画册》及“特刊”,遥祝先生寿诞。

北平名画家齐白石首先送来贺件,内封一幅《蟠桃图》,以祝贺黄宾虹君80初度;北平友人傅沅叔、郭啸麓等发来请柬,内称:“设宴北海,为黄宾虹君祝贺80寿。

”黄公渚、溥心畲、寿石工等在东四二条蛰园摆宴为先生称觞。

一时,黄老的信函电文往来不绝,他忙得不亦乐乎。

突然接到日本人来函,拆视之,内云:“为了共存共荣,特为黄宾虹君举行庆寿大会。

”黄老不胜气愤,将函件弃之于地,对若婴说:“北海和东四二条两处都是好友,我们自应全家赴宴;日本人举行的所谓‘庆寿大会’不能参加。

”若婴同意,即按照吩咐行事。

然而日本人三番五次催促,说:“寿堂已布置就绪,客人也已请好,特派车来接。

”这是日本人利用黄老威望,收买人心的把戏。

黄宾虹始终回避、推托,拒不参加。

在那个艰难的年代,黄老坚守“青山则无衰老可忧”的信念,隐晦地告诉朋友:“祖国不会亡”,他更在山水画中,寄托无限爱国之情,所谓黄宾虹“八十岁以后大突破”,他只要闭目思索一下,就会“胸贮五岳,神来笔下”。

艺术成就中国画大师黄宾虹先生,以其八十余年的书画艺术实践。

从早年一开始就着眼于书画的笔墨特色。

体会到国画艺术最高境界就是要有笔墨,形成“笔酣墨饱”融合的内容和美感。

笔法与墨法结合起来,构成了法备始于北宋,历代相传。

笔墨是形成书画的基本,也是书画的重要表达形式。

中国画舍弃了笔墨,就失去它的特殊形体,也就算不得中国画。

笔墨特色为中国画所独具。

黄先生终其一生,对历代传统笔墨技法,作深入的研究,他所归纳的五种笔法,用笔要平、圆、留、重、变;将墨法分为七种,用墨有浓、淡、破、泼、渍、焦、宿。

并将“五笔”、“七墨”的传统技法消化,为己所用,在实践中有所发现和创造,他从鉴赏古今名画中领会“笔力是气、墨彩是韵”。

笔墨之中自有气韵生动存在,善用笔法和墨法,则笔笔有气韵、点点有气韵,就是从笔墨中来,不必于笔墨之外去求气韵。

黄先生很注重金石书画融会贯通。

他的书法造诣精深,受益于金文、玺印、碑刻、墨迹广泛探讨,融金石书画为一体、擅长行书和篆书,用笔踏实有力,不刚不柔,流畅自然,体会用笔的妙处。

重视书画同源,“以书入画”相融合,表现肥不臃肿,瘦不枯赢的笔墨效果。

以写意性的笔法,画树枝以篆书之法、亭子忘记房屋以隶书笔意,山石勾勒用转笔就有自然凹凸姿态,灵活而立体,作画笔法通于书法就是这个道理。

黄先生七十岁以前“外师造化”深入生活的源泉,遍激名山大川。

所到之处近登黄山、九华、长江沿岸景色,远游两广、桂林、阳朔、雁荡、青城、峨嵋等处舟车游览,每到一处,勾画速写,所得大批画稿,归来后默写加工成品的纪游图,都是追忆之作。

经过“行万里路”对自然界的“游”与“悟”,不断从变幻莫测的自然中寻得灵感的源泉。

心领神会的创作,构成画的“内美”因素。

积累了丰富的第一首资料,因此他的作品新颖变化,从不雷同。

尤其晚年进四川,登雁荡喜游夜山观察,得阴面山的雄奇、沉郁、幽深的景色。

对黄先生晚年的画风有很大的影响。

黄先生七十四岁以后困居北平沦陷区的逆境,发愤致力书画变法,深知“变者生、不变者淘汰”的道理。

再经寒窗磨练,实现老年法研究。

先生青年时期曾随父亲经营墨业,参加作坊制墨,得知墨的烟胶质量和性能。

将保存一些自制墨带到北平备用,因北方秋风干燥,墨已成碎块,先生说此碎墨品质甚佳,在家乡可以交墨店作坊回炉制面墨锭,此地只能在瓷罐内泡成宿墨使用。

先生平时砚中宿墨累累,从不洗砚作画。

此后更加重发挥宿墨法的应用。

渍墨法的前人未做到的一个难关,对渍墨作为重要的墨法之一,经先生多次的试验被突破了,超过前人,发挥渍墨法使用,这是一种创造。

为晚年的山水画法备创造了“墨、密、厚、重”的新面貌。

所谓由“白宾虹变成墨宾虹”山水的境界,以“笔苍墨润”表达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的气象。

形成“浑厚华滋”自成一家的风格。

表现了民族精神。

林风眠林风眠是20世纪的杰出艺术家。

他成熟早,艺术探索期长,对艺术专心的程度高。

在致力于中西融合的画家中,他付出的劳动最大,成就最突出。

由于种种原因,林风眠及其艺术被长期冷落,但真正的艺术家和他的艺术的价值,总会被认同。

近年来,关心、喜爱、研究林风眠艺术的人愈来愈多。

杭州、上海相继成立了摿址缑哐芯炕釘,大陆、香港和台湾陆续刊出林风眠研究论文。

对研究者来说,林风眠的绘画艺术有个最重要的课题,一是它的精神内涵,二是它的形式创造和语言运用。

由于林风眠对东西方艺术都有深入了解,并作了持久的融会探索,使我们的研究复杂而困难,涉及面广而有趣。

潘天寿1925年1月,在上海完成《中国绘画史》,2月,在杭州写成序言。

6月20日,与刘海粟、诸闻韵等教授联名在《申报》刊登启事,接受订件,为五卅惨案中死伤的工人、市民举行义卖画展。

作《晴峦晓色》、《春风淡荡》、《古梅》等。

1926年7月,所编《中国绘画史》。

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冬,与俞寄凡、潘伯英发起创办了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

1927年春,新华艺专招收第一期学生,潘天寿出任教育系主任教授。

在杭州1928年初春,应邀担任杭州国立艺术院中国画主任教授,兼书画研究会指导教师。

自此一直定居杭州。

同时兼任上海美专、新华艺专等校授课教师。

是年冬,与王一亭、刘海粟在名医徐小圃家宴请日本画家桥本关雪。

桥本关雪与他笔谈:"南画创于中华。

可惜我不是中国人,不在中华长大,对各地名胜古迹观光机会不多,每隔一二年便来旅行写生一次,以弥补缺陷、增强修养。

"潘天寿在归途中对刘海粟说:"我们生在中华真是三生有幸。

桥本很用功,一心想继承我国南宋诸大家的神韵,可惜感情欠深沉,下笔仍是岛国人本色,作品回味不多。

我们要奋力笔耕,不能让东邻画家跑到我们前面去啊?作《绯袍》、《青山白云》等画。

1929年春,赴上海参观唐宋元明古画及石涛、八大专题展,作《读八大石涛二上人画展后》诗。

是年夏,参加艺专组织的访日美术教育参观团,走访了东京美术学校,帝国绘画馆、博物馆等机构,了解日本艺术教育情况。

作《鸡冠八哥》、《西湖秋色》。

1930年,作《观瀑图》、《幽谷图》。

1931年,参加"艺苑"画展,作品《兰花》收入美术展览会专号。

作《江洲夜泊》、《石壁飞瀑》、《山居图》、《霜天暮钟》等。

1932年,与诸闻韵、吴茀之、张振铎、张书旂等组织"白社"国画研究会,主张以"扬州八怪"的革新精神从事中国画创作。

曾先生在上海、南京、杭州和苏州等地举办画展,甚获好评,并出版二集《白社画集》,其中收入了潘天寿的《江洲夜泊》、《梅兰竹石》、《赠悲鸿鱼鹰图》、,芭蕉雄鸡》、《穷海秃鹫》、《石梁飞瀑》、《松壑鸣泉》等作品。

10月,参加"新华艺专教授近作展览"。

1933年,作品参加徐悲鸿在法国巴黎主持的"中国近代绘画展览"。

10月17日到22日,"白社"第二届画展在中央大学礼堂举行。

修改《中国绘画史》,编写《中国书法史》初稿。

作《夕阳山外山》、《鳜鱼》等作品。

1935年春节,"白社"第三届画展在杭州开幕。

加入朱念慈所创"莼社"。

9月,参加"百川画会"。

作《江洲夜泊》、《山居图》。

1936年,所编《中国绘画史》经修改后再版,列入"大学丛书"。

8月,"白社"第四届画展在苏州公园图书馆举办。

作《梦游黄山》。

抗战至解放前1937年4月1日,潘天寿作品《墨猫》、《行书立轴》在南京美术陈列馆举办的"第二届全国美术展览会"展出。

《江洲夜泊图》在"中国画会第六届展览会"展出。

1938年,整理旧诗稿,编成《诗賸》一册。

1939年春,在国立艺专绘画系主持中国画专业。

1940年,作《楚兰图》。

1941年,作《秃笔山水》、《山居图》、《兰竹石》、《小城山水》等。

1943年,编写《中国画院考》。

整理历年诗作,编为《听天阁诗存》付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