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宾虹小故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宾虹
用画换米
“七七”芦沟桥事变后,日本帝国主认公然侵占华北,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内迁。
时任该校教授的黄宾虹,年已78岁,却留在北平,生活陷入困境,经常三餐不济。
正在危难之际,有个德州卖米人,常常在黄宾虹住地——北平石附马胡同一带兜售大米。
他的米又白又香,黄老时常光顾,日子一长便混熟了。
这天,黄老又去买大米,德州人称了五公斤,倒进黄老的米袋。
黄老往衣袋里一掏钱,谁知空空的,心中一慌,流露出不好意思的表情。
“哎哟哟,没带钱,怎么办?”黄老无可奈何地说。
“没带钱,没关系,下次再说。
”德州人毫不在意。
“那怎么行,那怎么行……”黄老两手摸着衣袋还在嘟囔时,德州人已挑着米担走了。
从此,德州人不等黄老来买,每隔八、十天就送给他几公斤大米。
黄老手头拮据,但一家人要吃饭,大米不能不要。
于是,德州人每次送大米来,黄老照例送一幅画给他,德州人也十分感激。
从此,黄老以画换米度日。
拒日伪聘任
黄宾虹在北平苦度到1940年,境遇还是没有改善,经济困难,
忧心如焚,不得不把心爱的名画也卖掉,以补生活之急需。
此时,黄宾虹在国际上也享有盛誉,英国人史德尼编印《中华名画集》,专程请黄宾虹作序。
日本画家田边华敬请黄宾虹为他作一幅山水画,并来函感谢,备致仰慕之意。
为此,北平文物研究会积极向日伪政府推荐黄宾虹出任北平美术馆馆长,并三番五次地来和黄老商议。
黄老尽管朝不保夕,生活处境困难,但是他对夫人说:“这和当年筹安会派谢莲荪作说客是一样的招式。
”
筹安会谢莲荪是怎么回事呢?1915年袁世凯窃国称帝,派人四处笼络一批知名人士为其使用。
大画家黄宾虹在上海办画刊、编书籍,名声显赫。
这天他刚刚小憩,有人告知:北京来人,现在客厅等候。
宾虹出来一看,愣住了,原来是北京筹安会的谢莲荪。
此人他过去就认识。
“筹安会让兄弟专程来邀请宾虹赴京,共成大业,万望勿辞。
至于待遇么,北京方面将从优考虑。
”
“鄙人才浅德薄,碍难从命。
”宾虹一口回绝。
谢莲荪走后,宾虹对朋友说:“谢莲荪是筹安会的人,特来为袁世凯作说客的。
”“那你打算怎么办?”朋友问。
“助纣为虐,不是君子所为。
”黄宾虹对袁世凯称帝深恶痛绝,南社不少社员——革命志士就死在袁氏及其爪牙手下。
现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下,作为日伪政府的北平美术馆馆长,他更视若粪土,不屑一顾。
夫人若婴问:“先生作何打算?”
“坚辞不就。
”黄老走到画室,挥笔画梅花一幅,题诗曰:
烟云富贵,铁石心肠。
耐此岁寒,以扬国光。
拒日寿宴
1943年,黄宾虹年已八旬,原打算吃碗寿面,喝杯寿酒,就算祝寿了。
由于他的知名度高,朋友、弟子争相祝寿,海内外友好人士纷纷函电祝贺。
上海傅雷、裘柱常、顾飞发起,由张菊生、陈叔通、李拨可、王秋眉、邓秋枝、高吹万等联名,在上海宁波同乡会举办《黄宾虹先生八秩书画展》,并印《黄宾虹山水画册》及“特刊”,遥祝先生寿诞。
北平名画家齐白石首先送来贺件,内封一幅《蟠桃图》,以祝贺黄宾虹君80初度;北平友人傅沅叔、郭啸麓等发来请柬,内称:“设宴北海,为黄宾虹君祝贺80寿。
”黄公渚、溥心畲、寿石工等在东四二条蛰园摆宴为先生称觞。
一时,黄老的信函电文往来不绝,他忙得不亦乐乎。
突然接到日本人来函,拆视之,内云:“为了共存共荣,特为黄宾虹君举行庆寿大会。
”黄老不胜气愤,将函件弃之于地,对若婴说:“北海和东四二条两处都是好友,我们自应全家赴宴;日本人举行的所谓‘庆寿大会’不能参加。
”
若婴同意,即按照吩咐行事。
然而日本人三番五次催促,说:“寿堂已布置就绪,客人也已请好,特派车来接。
”这是日本人利用黄老
威望,收买人心的把戏。
黄宾虹始终回避、推托,拒不参加。
在那个艰难的年代,黄老坚守“青山则无衰老可忧”的信念,隐晦地告诉朋友:“祖国不会亡”,他更在山水画中,寄托无限爱国之情,所谓黄宾虹“八十岁以后大突破”,他只要闭目思索一下,就会“胸贮五岳,神来笔下”。
艺术成就
中国画大师黄宾虹先生,以其八十余年的书画艺术实践。
从早年一开始就着眼于书画的笔墨特色。
体会到国画艺术最高境界就是要有笔墨,形成“笔酣墨饱”融合的内容和美感。
笔法与墨法结合起来,构成了法备始于北宋,历代相传。
笔墨是形成书画的基本,也是书画的重要表达形式。
中国画舍弃了笔墨,就失去它的特殊形体,也就算不得中国画。
笔墨特色为中国画所独具。
黄先生终其一生,对历代传统笔墨技法,作深入的研究,他所归纳的五种笔法,用笔要平、圆、留、重、变;将墨法分为七种,用墨有浓、淡、破、泼、渍、焦、宿。
并将“五笔”、“七墨”的传统技法消化,为己所用,在实践中有所发现和创造,他从鉴赏古今名画中领会“笔力是气、墨彩是韵”。
笔墨之中自有气韵生动存在,善用笔法和墨法,则笔笔有气韵、点点有气韵,就是从笔墨中来,不必于笔墨之外去求气韵。
黄先生很注重金石书画融会贯通。
他的书法造诣精深,受益于金文、玺印、碑刻、墨迹广泛探讨,融金石书画为一
体、擅长行书和篆书,用笔踏实有力,不刚不柔,流畅自然,体会用笔的妙处。
重视书画同源,“以书入画”相融合,表现肥不臃肿,瘦不枯赢的笔墨效果。
以写意性的笔法,画树枝以篆书之法、亭子忘记房屋以隶书笔意,山石勾勒用转笔就有自然凹凸姿态,灵活而立体,作画笔法通于书法就是这个道理。
黄先生七十岁以前“外师造化”深入生活的源泉,遍激名山大川。
所到之处近登黄山、九华、长江沿岸景色,远游两广、桂林、阳朔、雁荡、青城、峨嵋等处舟车游览,每到一处,勾画速写,所得大批画稿,归来后默写加工成品的纪游图,都是追忆之作。
经过“行万里路”对自然界的“游”与“悟”,不断从变幻莫测的自然中寻得灵感的源泉。
心领神会的创作,构成画的“内美”因素。
积累了丰富的第一首资料,因此他的作品新颖变化,从不雷同。
尤其晚年进四川,登雁荡喜游夜山观察,得阴面山的雄奇、沉郁、幽深的景色。
对黄先生晚年的画风有很大的影响。
黄先生七十四岁以后困居北平沦陷区的逆境,发愤致力书画变法,深知“变者生、不变者淘汰”的道理。
再经寒窗磨练,实现老年法研究。
先生青年时期曾随父亲经营墨业,参加作坊制墨,得知墨的烟胶质量和性能。
将保存一些自制墨带到北平备用,因北方秋风干燥,墨已成碎块,先生说此碎墨品质甚佳,在家乡可以交墨店作坊回炉制面墨锭,此地只
能在瓷罐内泡成宿墨使用。
先生平时砚中宿墨累累,从不洗砚作画。
此后更加重发挥宿墨法的应用。
渍墨法的前人未做到的一个难关,对渍墨作为重要的墨法之一,经先生多次的试验被突破了,超过前人,发挥渍墨法使用,这是一种创造。
为晚年的山水画法备创造了“墨、密、厚、重”的新面貌。
所谓由“白宾虹变成墨宾虹”山水的境界,以“笔苍墨润”表达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的气象。
形成“浑厚华滋”自成一家的风格。
表现了民族精神。
林风眠
林风眠是20世纪的杰出艺术家。
他成熟早,艺术探索期长,对艺术专心的程度高。
在致力于中西融合的画家中,他付出的劳动最大,成就最突出。
由于种种原因,林风眠及其艺术被长期冷落,但真正的艺术家和他的艺术的价值,总会被认同。
近年来,关心、喜爱、研究林风眠艺术的人愈来愈多。
杭州、上海相继成立了摿址缑哐芯炕釘,大陆、香港和台湾陆续刊出林风眠研究论文。
对研究者来说,林风眠的绘画艺术有个最重要的课题,一是它的精神内涵,二是它的形
式创造和语言运用。
由于林风眠对东西方艺术都有深入了解,并作了持久的融会探索,使我们的研究复杂而困难,涉及面广而有趣。
潘天寿
1925年1月,在上海完成《中国绘画史》,2月,在杭州写成序言。
6月20日,与刘海粟、诸闻韵等教授联名在《申报》刊登启事,接受
订件,为五卅惨案中死伤的工人、市民举行义卖画展。
作《晴峦晓色》、《春风淡荡》、《古梅》等。
1926年7月,所编《中国绘画史》。
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冬,与俞寄凡、潘伯英发起创办了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
1927年春,新华艺专招收第一期学生,潘天寿出任教育系主任教授。
在杭州
1928年初春,应邀担任杭州国立艺术院中国画主任教授,兼书画研究会指导教师。
自此一直定居杭州。
同时兼任上海美专、新华艺专等
校授课教师。
是年冬,与王一亭、刘海粟在名医徐小圃家宴请日本画家桥本关雪。
桥本关雪与他笔谈:"南画创于中华。
可惜我不是中国人,不在中华长大,对各地名胜古迹观光机会不多,每隔一二年便来旅行写生一次,以弥补缺陷、增强修养。
"潘天寿在归途中对刘海粟说:"我们生在中华真是三生有幸。
桥本很用功,一心想继承我国南宋诸大家的神韵,可惜感情欠深沉,下笔仍是岛国人本色,作品回味不多。
我们要奋力
笔耕,不能让东邻画家跑到我们前面去啊?作《绯袍》、《青山白云》等画。
1929年春,赴上海参观唐宋元明古画及石涛、八大专题展,作《读八大石涛二上人画展后》诗。
是年夏,参加艺专组织的访日美术教育参观团,走访了东京美术学校,帝国绘画馆、博物馆等机构,了解日本艺术教育情况。
作《鸡冠八哥》、《西湖秋色》。
1930年,作《观瀑图》、《幽谷图》。
1931年,参加"艺苑"画展,作品《兰花》收入美术展览会专号。
作《江洲夜泊》、《石壁飞瀑》、《山居图》、《霜天暮钟》等。
1932年,与诸闻韵、吴茀之、张振铎、张书旂等组织"白社"国画研究会,主张以"扬州八怪"的革新精神从事中国画创作。
曾先生在上海、南京、杭州和苏州等地举办画展,甚获好评,并出版二集《白社画集》,其中收入了潘天寿的《江洲夜泊》、《梅兰竹石》、《赠悲鸿鱼鹰图》、,芭蕉雄鸡》、《穷海秃鹫》、《石梁飞瀑》、《松壑鸣泉》等作品。
10月,参加"新华艺专教授近作展览"。
1933年,作品参加徐悲鸿在法国巴黎主持的"中国近代绘画展览"。
10月17日到22日,"白社"第二届画展在中央大学礼堂举行。
修改《中国绘画史》,编写《中国书法史》初稿。
作《夕阳山外山》、《鳜鱼》等作品。
1935年春节,"白社"第三届画展在杭州开幕。
加入朱念慈所创"莼社"。
9月,参加"百川画会"。
作《江洲夜泊》、《山居图》。
1936年,所编《中国绘画史》经修改后再版,列入"大学丛书"。
8月,"白社"第四届画展在苏州公园图书馆举办。
作《梦游黄山》。
抗战
至解放前
1937年4月1日,潘天寿作品《墨猫》、《行书立轴》在南京美术陈列馆举办的"第二届全国美术展览会"展出。
《江洲夜泊图》在"中国画会第六届展览会"展出。
1938年,整理旧诗稿,编成《诗賸》一册。
1939年春,在国立艺专绘画系主持中国画专业。
1940年,作《楚兰图》。
1941年,作《秃笔山水》、《山居图》、《兰竹石》、《小城山水》等。
1943年,编写《中国画院考》。
整理历年诗作,编为《听天阁诗存》付梓。
作《秋酣》、《行书画论手卷》。
1944年,潘天寿的《中国花卉画之起源及其派别》一文发表于《前途》杂志第1卷第4号。
编著教材《治印丛谈》。
作
《山斋晤谈》、《黄山虬松》、《观瀑图》、《微雨蔷薇》、《江洲夜泊》等。
1945年,在重庆举办个人画展,甚至获好评。
作《浅绛山水》等。
1946年,作《幽兰灵芝》、《秋风红菊》等。
1947年,潘天寿《佛教与中国绘画》一文收入王扆昌主编中华民国36年《美术年鉴》。
作《水墨山水》。
1948年,潜心创作,数量剧增。
作有《萱花狸奴》、《垂杨系马》、《秋夜》、《灵芝》、,旧友晤谈》、《盆兰墨鸡》、《秋意》、《乔松》、《柏园》、《松下观瀑》、《松鹰》、《行乞》、《濠梁观鱼》、《烟雨蛙声》、《读经僧》、《磬石墨鸡》等,由此确立了他在艺术上的独特面貌。
解放后
1949年,作《耕罢》。
1950年,任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民族美术研究室"主任,与吴茀之竺一起大量收购、鉴定民间藏画,分类造册,装裱修整,充实院系收藏,为教学提供了充分的直观教材。
作人物画《踊跃争缴农业税》、《文艺工作者访问贫雇农》、《种瓜度春荒》。
1952年,作《丰收图》。
1953年,与吴茀之、诸乐三等人赴山东讲学。
作《江南春雨》、《江洲夜泊》、《和平鸽》、《焦墨山水》。
1954年,著《中国画用具材料常识·毛笔的常识》一文。
为北京饭店作《小憩》、《红荷图》。
作《竹谷图》、《之江遥望》、《美女峰》、《睡猫》、《江洲夜泊》、《晚风荷香》。
1955年,作《对于文艺思想的体会》的发言,明确提出了自己对于发展民族艺术的主张。
认为要创造中华民族的新文化,一定要研究继承过去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重视发展民族形式。
强调"真诚、坚毅、虚心、细致地研究古典艺术"。
作《灵岩涧一角》、《梅雨初晴》。
1956年,撰写《顾恺子》一书和《吴道子的生平概况》。
作《石榴玉簪》、《恭贺年禧》、《越王台》。
1957年,撰写《中国画题款之研究》、《谈谈中国传统绘画的风格》。
在《美术》1957年第1期上发表《回忆吴昌硕先生》一文。
在《美术研究》1957年第1期上发表《吴道子的生平概况》,第4期上发表《谁说"中国画必然淘汰"》。
作《记写雁荡山花》、《莹莹山水》。
1958年,作品《露气》参加12月莫斯科举行的《社会主义国家造
型艺术展览会》。
作《鹫石图》、《铁石帆运》、《小篷船》、《松鹫》、《长松流水》。
1959年4月1日在《文汇报》上发表《要有更美的画》。
撰写《花鸟画简史》初稿。
应邀以《鹫鹰》、《小篷船》、《江天新霁》等作品参加苏联举办的《我们同时代人》展览。
作《记写百丈岩古松》、《晴晨》、《江天新霁》、《国色天香》、《江山如此多娇》。
1960年,作《夕阳山外山》、《堪欣山社竹添子孙》、《松石》、《小龙湫一截》、《百花齐放》、《初晴》、《映日荷花别样红》。
1961年4月,在北京"全国高等院校文科教材会议"上,提出中国画系人物、山水、花鸟三科分科教学的建议,写《中国画系人物、山水、花鸟三科应该分科学习的意见》。
作《携琴访友》、《春塘小暧》、《松鹰》、《抱雏》、《梅兰夜色》、《晴峦积翠》、《小亭枯树》、《雨后千山铁铸成》、《梅鹤》、《微风燕子斜》、《雁荡写生》、《水墨花石》。
1962年4月,在杭州召开的"全国高等院校文科教材会议"上,提议国画专业应把诗词、书法、篆刻等列为正式课程。
秋,"潘天寿画展"在新落成的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随后又到上海、杭州等地展出。
冬,参加美院举办的素描教学讨论会,提出中国画要有自己的基础训练方法。
在《东海》杂志1962年10月号上发表《谈黄宾虹山水画的成就》。
为缅甸驻华大使馆作《雨霁》,现藏于钓鱼台国宾馆。
作《南天秋雁》、《青绿山水》、《梅花芭蕉》、《晴霞》、《菊竹》、《石榴》、《欲雪》、《鱼乐》、《秀竹幽兰》、《记写少年时故乡山村中所见》、《写西湖中所见》等。
1963年元旦,"潘天寿画展"由上海美协、中国画院主办,在上
海美术馆展出。
在潘天寿主持下,美院正式成立书法篆刻科。
事理《听天阁诗存》。
作《小龙渊下一角》、《雁荡山花》、《听天阁图卷》、《春酣国色》、《无取限风光》。
1964年,"潘天寿画展"在香港展出。
作《泰山图》、《暮色劲松》、《光华旦旦》、《蛙石》。
1965年春,随学校师生到上虞县参加农村社教运动。
作《菘菜》、《指墨南瓜》、《红菊醺风》、《数点梅花》。
文革,最后的岁月
1966年春,作《梅月图》。
6月初,"文化大革命"爆发,被关进牛棚监禁达三年之久。
1967年初,被带到嵊县参加批斗大会。
1968年,浙江美院"打潘战役"达到以高潮。
1969年初,被押往家乡宁海县等地游斗,回杭州途中在一张香烟壳纸背面写下最后首诗:“莫此笼絷狭,心如天地宽。
是非在罗织,自古有沉冤。
”4月,重病中被押往工厂劳动。
由于心力衰竭引起昏迷,送医院抢救,此后即卧床不起。
1970年8月,因得不到及时、认真的治疗,出现严重血尿。
1971年5月,在听了向他宣读的"定案结论"(定案为"反动学术权威",敌我矛盾)后,愤慨疲备至极,又大量出血,再度送往医院抢救。
1971年9月5日,天明前,潘天寿在冷寂黑暗中长辞。
丰子恺
丰子恺(1898—1975年)漫画家、作家、翻译家、美术教育家。
原
名丰润,又名丰仁。
浙江崇德(现属桐乡)人。
1914年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从李叔同学习音乐、绘画。
1921年东渡日本,学西洋画。
回国后在浙江上虞春晖中学和上海立达学园任教。
1925开始文学创作并发表漫画。
1928年任开明书店编辑。
1931年出版第一本散文集《缘缘堂随笔》。
以漫画著名艺坛。
并写作了以中小学生和一般音乐爱好者为对象的音乐读物32种。
文笔浅显生动,起了普及西洋音乐知识的启蒙作用。
50年代还从事介绍苏联的音乐教育、音乐情况及翻译歌曲。
抗战爆发后,举家内迁,在任教的同时积极从事抗日文化活动。
抗战后返沪杭,居家从事创作和翻译。
新中国成立后定居上海,曾任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中国美协上海分会主席、上海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上海市文联副主席等职。
文学创作以散文为主。
主要有《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缘缘堂续笔》等。
漫画有《子恺画全集》。
译著有日本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俄国屠格涅夫的《初恋》和日本古典名著《源氏物语》等。
出版有《丰子恺文集》(7卷)。
他的绘画,文章在几十年沧桑风雨中保持一贯的风格:雍容恬静,其漫画更是脍炙人口。
丰先生作品流传极广,失散也很多,就是结集出版的五十余种画册也大多绝迹于市场,给读者带来极大遗憾。
在丰子恺先生的作品中,漫画恐怕是最为著名的了。
往往是寥寥几笔,就
勾画出一个意境,比如《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几个茶杯,一卷帘栊,便是十分心情。
丰先生的许多漫画,都是以儿童作为题材的,我最喜欢其中的《阿宝赤膊》,《你给我削瓜,我给你打扇》和《会议》。
读丰先生的儿童漫画,让我们这些所谓的成
人都觉得惭愧。
什么时候,我们这个世界,能少一些欺诈,少一些执着,多一些自然,多一些淡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