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的职业化培养模式
职业教育的课程模式——职业化课程
于强调学科 的理论性 , 内容 以抽象的概念、 其 原理、 定律 为主 , 以间接 经验 为 主 , 无法 直接 在生 产 、 务 服 和 管理工 作 的第 一线 直 接应 用 。学 科课 程 的这 一 特 征 与职业 教 育 的应用 性相 矛 盾 ,因此不 利 于 调动 学 生学 习 的积 极性 。 3 ,学科 型课 程 不 利 于 培 养 学生 用全 面 的观 点 分析 实际问题 、 决 实际 问题 的 能 力。 解 每项 工作 都是 整 体 和系统 的 ,职 业 教育 的应 用 性要 求 职业 教 育 的 课 程要 能完 整 和系统 地反 映一 项工 作 过程 。 而 , 然 学 科课 程 强调 各 自学 科 的独 立性 ,造成 和 加深 了各 门 课 程 间 的分 离 ,割 裂 了专 业知 识 在 职业 中 的相 互联 系, 与职 业教 育 的整体 性相 矛盾 , 利 于学 生把握 职 不 业 活动 的整 体发 展规 律 ,也 不 利 于培 养学 生 用全 面 的观 点分 析实 际 问题 、 解决 实 际 问题 的能力 。 这些 矛盾 要 求我 们在 职 业 教育 中摒 弃 学科 型课 程 , 讨新 的课 程模 式 。 者认 为 职业 化课 程 是与 职 探 笔 业 教 育相适 应 的课 程模 式 。
维普资讯
CHENGREN AoVU J-
|童●-
285第 5 0/ 总 2 期 00 6
文章 编号 :0 1 7 4 2 0 ) 5— 0 5— 2 10 —8 9 (0 8 0 0 8 0
—
霸
黄桃 红
( 冈职 业技 术 学 院 , 黄 湖北 黄 冈 4 80 ) 30 2
摘 要 : 现 阶 段 的 职 业 教 育 中主 要 采 用 学 科 型 课 程 , 实践 证 明 学科 型 课 程 与职 业教 育有 很 多 矛盾 , 要 开 发 职 业 在 但 需 化课 程 。 业化 课 程 以职 业 岗位 为 设 置 依 据 , 职 以工 作 任 务 为 内容 , 工作 流程 为序 , 工 作 中完 成 教 学 。 计 职 业化 课 以 在 设 程 包括 分析职 业 岗位 、 分析 岗位职责、 编写教材 、 设计教学环境和方 法、 制定考核标 准和方法等五个环 节。 关键 词 : 业 教 育 ; 程 模 式 ; 业 化 课 程 ; 计 步骤 职 课 职 设 中 图分 类 号 : 72 G 1 文 献 标 识 码 : B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职业化”探索
高职 院校 真 正 的核 心竞 争 力 不 是拥 有 什 么 样 的专 业 ,什 么样 的实 验 、 习 设 备 和什 么 样 的 师资 , 是 实 而 能够 围绕企业 、 社会 、 家长 、 生 的需 学 求 设计 出 “ 职业 化 ” 养模 式 , 培 帮助 学 生 锻炼 “ 职业化 ” 帮助企 业储 存人 力 , 资源 . 并且 根据 学生 和企 业 的反馈情
中, 由于理 论基 础 、 认识 水平 、 办学 条
、
“ 职业化 ” 的含义
笔者 认 为 , 职业 化” “ 是指 培养 顾 客 至上 的 、 循 某种专 业标 准 开展 工 遵 作 的专业人 士 的过 程 。 具体 讲 ,职业 “ 化” 是培 养专 业化 的工 作知 识 、 能 、 技 专业 化 的工作方 式 、 业化 的工 作操 专 守 的过程 。 专业 化 的工 作技能包 含技
维普资讯
高职 院校 人才培 养模 式 的“ 业 化 ” 索 职 探
■陈 斌
摘 要 :职 业化 是 培 养顾 客 至 上 “
的企业 管理 和经 营模 式 国际 化 、 才 人 需求 的 国际化趋 势 , 重视 “ 使 职业 化 ” 的培 训 和研 究成 为现 代企 业 的标 志 ,
高 。l企业 存在 着对“ l 】 职业 化” 才的 人 巨大需 求 , 然而 为企 业 和社会 培养 实 用 型 、 术技 能 型 劳 动 型人 才 的高 技
同一种道 德准 则来 办事 , 才能 运转 流 畅 , 能协 作 默 契 , 才 因此 “ 业 化 ” 职 是
一
种教养 、 种 习惯 、 种理 念 , 是 一 一 也 种 体制 、 一种 机制 。
模 式 则要 求 实现 岗位 管理 “ 职业 化”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与文化基础课程改革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性
01
满足社会对特定职业领域人才的需求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针对社会上对某一职业领域的人才需求,进行系
统化的课程设计和培养过程,确保学生具备从事该职业领域所需的知识
和技能。
02
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和职业发展前景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
够获得实际工作经验,提高其就业竞争力,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的职业发
文化基础课程改革注重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培养,能够提高学生的职 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有助于实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推动教学模式创新
文化基础课程改革的推进,能够促进高职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推动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与文化基础课程改革协同发展的路 径
展和晋升。
03
推动职业教育领域的改革和创新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教育领域改革和创新的重要内容之一,通
过不断优化课程设计、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能够推动职业教育领域的
改革和创新。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与问题
01
02
现状:目前,我国高职 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已经 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 在实际运行中也存在着 一些问题,如课程设置 不够合理、实践教学环 节不够完善、与行业企 业合作不够紧密等。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对文化基础课程改革的要求
适应行业需求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强调与行 业需求的对接,因此文化基础课 程改革应注重行业所需的知识、 技能和素质的渗透,以满足行业
对人才的需求。
突出实践能力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实践 能力的培养,因此文化基础课程 改革应加强实践环节的设计,提
高职院校以人为本职业生涯教育模式探析
为应对 就业 压力 , 目前我 国大 多数 高 职 院校 职
业生 涯教 育 的内容基 本是 局 限于 分析 就业 形 势 、 讲
解 就业 政策 、 供 就业 信 息 等服 务 性 工 作 , 学 生 提 对 综 合职 业素质 的培养 以及心 理调 适 、 业教 育 等 方 创 面着力 较少 。另 外 , 些学 校缺 乏 针对 学 生个 体 特 一 点 的专 门咨询 和有效 指导 , 这些 对 学 生 的后续 发 展
3 高 职 院 校 加 强 “ 人 为 本 " 职 业 以 的 生涯 教 育 工作 的探 索
对 高职 学 生 进行 职 业 生 涯 教 育 是 社 会 经 济 发 展 的客 观要 求 , 是 个 体 可 持 续 发 展 的 客 观 要 求 。 也 高职 院校 应 当积 极 拓展职 业生 涯 教 育 的功 能 , 努力 构建 “ 以人为本 ” 的职业 生涯 教育 与服 务体 系 。
起 不 到 较 好 的 推 动 作 用 。 在 形 式 上 , 多 数 高 职 院 大
纯从 事就 业指 导服 务 的局 限 , 职业 生涯 教 育工 作 把
视 为一个 完 整 的 系统 工 程 , 科 学 发 展 观 指 导 下 , 在
从结 合我 国职业生 涯教 育 的现状 , 鉴 国外 职业 生 借
) 女 , 东 泰 安 人 , 士 , 要 从 事 当 代 中 国 的 马 克 思 主 义 、 想政 治 教育 研 究 。 , 山 硕 主 思
1 8
无 锡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第n卷
培养 、 职业 观与 职 业 道 德 教 育 , 学 生 个 人 的 全 面 把
发展作 为职业 生涯 教育 的重点 , 以一 种长 远发 展 的
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了“ 市场导 向 、 政府调 控 、 学校推荐 、 学生
和用人单 位双 向选择 ” 的就业机 制 , 这一 改革形 成 了“ 向选择找 市场 , 足市场 双 立 靠 竞争 , 竞争 制胜靠实力” 的局面 , 这些对 大学生来 讲 , 疑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在 无 就业竞 争 日趋激 烈的今天 , 每年都会有不 少的大学生徘徊 于就业大门之外 , 同时也 有相 当一部分大 学生就 业后 因不能适 应 就业工作 环境 、 企业 文化 、 际关 系等面 人 临失业 或第二次择业 。 大学生 的就业观念 及 职业 素养 的问题 开始引起高 校教 育工 作 者的高度关注 。 根据广西 机 电职业 技术学 院最 近三 年 对 10 0 0多 家 用 人 单 位 的 调 查 发 现 ,
“ 做中学 ” 将职业意识 教育 、 , 职业道 德教
育与职业技能培养相结合 。 各专业根据 自 身的特点 ,在校内生产性 实习实训基地 , 以行 业企业就业岗位的人才标准 , 对学生
养规律 , 构建了校企合 作 、 工学结合 的“ 职
业化 三级递进 ” 人才培 养模式 , 在提 高教
人单 位进行 顶岗实 习的教育 , 主要 为学 生 进入社会成为职业人做好充分准备 。 各专 业针对不同的企业和不同的岗位 , 设计 顶 岗实习课 程包 , 供学生选择学 习。由学生 根据 自身的特点 、 兴趣和就 业意 向 , 择 选
相应行业企业的顶 岗实习 岗位 , 按照相 并
【 参考文献 】
口广西机 电职 业技术 学院
魏建新
【 摘
要】 阐述 职业素质 在 高职 人 才
业情 感缺 乏 、 正确 的职业态度 缺乏 、 职业 理想 和职业道德 缺乏有关 , 毕业生职业 意 识 不足已成 为提 高毕业 生就业质 量的“ 瓶
高职教育“四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 [1]1 ̄-仁 生.技校学生技 能训 练方法探 索[J】.龙
岩学院学报,2005,(s1). (责任编辑 李 琳)
(上接第 24页)传 统教 学 方 法 与 教学 手段 的束 缚 ,从 根 本上 保 证 “四化 ” 教学模式的实施 。充分利用实训 设备 、 仪器 ,采取模 拟教学 法 、问题探 究教 学法 、小组 合作 教 学 法 等教 学 方式 , 完成实训、实验、实习等实践教学内容。
育部 关于 以就业 为导 向深化高 等职 业
教育改革 的若 干意见》 (教高 [2004]
1号) 和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
业教 育教 学质量 的若 干意见》 (教 高
 ̄2006] 1高技 能人才 成为 了各高职 院校 共
同的责任 。因此 ,教学模 式改 革与 创
符号 ,简 明扼要地 将工 作原理 展示 给 学生 。这样 ,将操 作步骤 分解 后 ,不 仅使 学生容 易接 受 ,而且对 其他 型号 的磨床 电路可 以进行 同样的扩展分析 , 既能 充分发 挥学 生的想 象力 ,又能开 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分析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培养模式
分析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培养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职业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
在职业教育中,高职院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渠道之一。
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能够适应现代化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所需人才,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重要方法。
本文将从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定义、意义、实施及优势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定义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是指,在高职院校教育中,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以使学生在毕业后不仅有一定的理论水平,而且具有较强的实践经验和实际能力。
工学结合是指将工程技术和学科结合,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将教学内容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旨在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等重要职业技能。
二、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意义高职院校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不是简单的为了让学生取得毕业证书,而是为了将学生的学习成果转化为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为社会提供人才的需要。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出现,使得高职院校教育过程中注重实践,为学生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提供了保证。
1.培养人才,符合市场需求随着市场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
而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从实践出发,培养能够适应市场的职业人才。
在学习期间,学生通过实践锻炼,能够更快地掌握专业知识,并能够更好地理解实践与理论之间的联系,这为学生毕业后切实地解决具体问题做好了准备。
2.提高学生的创造性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实施,能够使学生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自主探究出更多的实践经验,培养自己的自主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
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更好地锻炼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出创新的能力,使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更加成熟、技能更加熟练。
3.培养高素质人才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可以更好地协调教学资源,加强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融合,让学生更好地提高主观能动性,将理论知识变成实际能力,快速转换成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培养 high质人才。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部分案例
4 0 取 - 美t 0 91.5 第 3 盟^ 2 0 22 6期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校 企 合 作 深 融合
订 单 培 养 结硕 果
措 1 平台” “ . “ +需求”构建动态课程体系。 ,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以人才市场需求调研 、 企业
核 由学校 负责 , 综合考察 学生 知识 、 能和基 本职业 素质 。 技
成 学校提升了影响力, 吸引了海南航空 、 中铁集团和北京精雕等公司合作进行订单培养 , 效 提高 了学校为行业 、 产业服务的能力 ; 企业得到所需的高技能 、 高素质人才 , 产品质量
不 断得到 提升 ; 学生成 功就业 , 成为 企业技术 骨十 、 技术 主管。
员会 、 教学 资源开 发委 员会 、 学运行 协调 委员会 、 教 考核评 价委 员会 、 财务 控制 委员会 等工 作协 调组织 , 优化校企资源 。与长春华 阳汽车 贸易有限责任公 司实行股 份制合作办学 , 构建 “ 教学 T厂” .双线交 织网的课程体 系—— “ + ” 。2 3 2 循环工学 的内容 。企业教 育与学校教育
厅 调研和 毕业生追踪 调查 结果分析 为依据 , 也 构建 “ 台” “ 平 + 需求 ” 的动 态课 程体 系。针对不
一警 褒 一 嚣 每 一 势 一 辩 r 一
同企业需 求进行 1 年需求 满足期 的课程设置 , 体制上 保障 一年制企业 订单培养 需要 。2 从 .
“ 学校 ” “ + 企业 ”完 善教学 组织管 理 。企业 与学校 就 订单 培养 达成初 步意 向后 , , 首先协 商确
定 学校 、 企业 和学生 三方 的责 、 、 , 权 利 并签署 相关协议 以保证 其落实 。3 学习 ” “ 作” 全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工 , 面执 行 5 s规范管 理 。在订 单培 养过程 中 , 学校 和企业共 同在 学生 的生活 、 习和工作 中全 学 面按“ s 标 准进行 管理 。 . 业” “ 5” 4“ 专 + 职业 ” “ + 岗位 ”完 善学生 考核工作 。 业和 岗位课 程考 , 专
论“1+3达N”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
论“1+3达N”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摘要]文章提出要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入高职高专教育,构建融二者为一体的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并对该模式整体功能特性及在实际运用中的障碍进行了分析,具有一定理论和实际价值。
[关键词]职业人素质构成职业发展路径人才培养模式一、“1+3达N”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1+3达N”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是在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上,以“职业化人品塑造、职业化技能培养”为核心,以职业岗位训练为主线,达到毕业生上岗即能顶岗并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
“1+3达N”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内涵为:“1”是指高职高专教育平台,“3”是指职业人素质、职业生涯规划、职业发展路径;“N”是指与职业发展匹配的N种职业化人才。
二、“1+3达N”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思路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模式要与高职生的职业发展相一致,从职业生涯规划的战略高度进行设计,将职业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融为一体。
这是我们研究职业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问题及其相关结构模式的根本依据。
由此,笔者根据系统论的整分合原理,首先,将高职教育分为职业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两大类;其次,将高职教育定位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再次,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定位为为职业教育服务,使之培养出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最后,将二者整合到统一的学习实践路径中,培养出职业化人才。
三、“1+3达N”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的整体构成高职高专教育主要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根据胜任特征理论,运用逆向分析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素质的具体构成进行分析。
胜任特征的构成一般有六个层面:(1)知识:岗位任职者所需掌握的基本知识、专业知识以及相关信息;(2)技能: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3)社会角色:个体对社会规范的认知和理解;(4)自我认知:个体如何看待与认识自己;(5)个性特质:个人所具有的生理、认识与心理特点;(6)动机:人们内心深处反复出现的一种牵挂,它驱动、指导并选择行为。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核心能力“三位一体”培养模式实践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核心能力“三位一体”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摘要:随着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人们的职业生存和生活方式不断发生着变化。
中共中央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的“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意味着国家将继续把经济持续发展作为一个工作重点。
国家的社会产业结构将向更深层变化,职业岗位变动会更加频繁,以快速适应岗位发展需求的职业核心能力的重要性将进一步凸显出来。
所以,高职院校在职业人才的培养和人力资源开发中,必须立足全面发展的理念,在人才培养上着重加强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本文笔者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以日常教学经验为基础,探讨了“课堂教学+第二课堂+校外实践”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并进行深入实践。
从教学效果反馈看,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有极大的能动作用。
关键词:职业核心能力人才培养模式三位一体理论实践中共中央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的“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意味着国家将继续把经济持续发展作为一个工作重点。
“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五项经济发展措施将深入推动未来社会产业结构的变化,知识技术更新周期进一步缩短,所以,以能力为本位的高等职业教育要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必须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合作精神以及计划设计、实施和评估反馈等系统行动能力的、全面发展的劳动者和高素质的社会公民”。
也就是说,对职业人才的培养要突出可持续发展能力。
这种在职业生涯中可迁移、可携带,能适应岗位不断变换并且伴随人们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通常被称为职业核心能力。
本文笔者以河北女子职业技术学院的为例,对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模式和实践上进行了初步研究。
一、坚持职业行动导向,能力本位的教学理念,搞活课堂教学1.优化课程体系,设置多元化课程,采取任务驱动方式教学。
“3+2”职业教育模式人才层次化培养课程体系建构
次 的人才 , 更有效地促 进各 种职业的发展 。因此 , 职业教育应该 展水平 。
促成 职业人 才的分层 , 帮助学生在初次就业时找准 自己的岗位 ,
减少 学生 从学 校到工 作 岗位之 间的损耗 。 “ 3 + 2 ” 职业 教育模 式
式。 根据 制度安排 , 学 生在 中职学 校学 习三年 , 获得 中职文凭 这两种 职业 人才培养 模式人才分层 受阻 的缺 陷 , 在 保 留中职毕
后, 可 以选 择就业或 者升学 , 如果 升学 , 则 可 以到高职院校继 续 业生就业流 向的 同时 , 拓宽了中职毕业 生升学流 向的渠道 , 让更 深造 两年 以获得 高职文凭 。从 中职 到高职 的过程 , 有 的学校 需 多有意愿 、 有 能力 、 有 知识 的中职毕业生升人高 职 , 从 而把各个
◎; 毒 ( 柏职 业
“ 3 + 2 " 职 业教 育模式 人才层次化培养课程体 系建构
林 海亮 李雪
[ 摘要 ] ‘ ‘ 3 + 2 ” 职业教 育模 式人 才层次化培养课程体 系具有 强调两 阶段教育差异性 、 培养 目标 的相 互衔接 、 强调分流等特点 , t 3 +
2 ” 职业教 育模 式有助 于培 养社会需要 的人 才 。建构有 效衔接 的人 才层次化 的“ 3 + 2 ” 职 业教 育模 式 中高职课程体 系, 教 育者应 该根
[ 中图分类 号] c 7 1 0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0 0 4 — 3 9 8 5 ( 2 0 1 3 ) 3 2 — 0 0 1 9 - 0 3
6 4 1 1 1 2 )
“ 3 + 2 ” 职业 教育模式 是 中高职贯 通培养模式 。它 以培养 目 升学 的诉 求 , 也无法满 足社 会对高技 能人 才 的需求 ; “ 五年一贯 标、 专业课程衔接为纽带 , 中职和高职双方共 同确定 人才培养 目 制” 的中高职贯通模 式 , 由于把 中职生按照高 职生 的高技能人才 标, 制订人 才培养方 案 , 确定课程体 系和课程 内容 , 分学段组 织 培养 目标来 培养 , 使得 职业 教育难 以培养不 同层次 人才 以满足 实施 教 育教 学 及 管理 , 共 同完 成职 业人 才 培养 工作 的 一种 方 社会对 不 同层次人 才的需 求 。 “ 3 + 2 ” 职业 教育模 式就是 要破 除
高等教育的职业化与人才培养
促进产教融合:职业化 教育体系需要高校与产 业深度融合,共同推进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 现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有 机衔接。
职业化与教育质量的关系
职业化进程中, 教育质量的提升
是关键
职业化要求教育 内容更加实用、
贴近实际
职业化有助于提 高教育者的专业 素养和教学水平
职业化与教育质 量相互影响、相
互促进
添加标题
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产学研合作,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注重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建立多元化的人才评价体系,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和全面发展。
未来高等教育职 业化的发展趋势
经济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日 益增长
职业化教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 的趋势
企业对人才技能和素质的要求 不断提高
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高等教育普及化
高等教育国际化
高等教育信息化
高等教育多元化
职业化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提升教育质量:职业化要求高等教育更加注重实践和应用,促进了教育质 量的提升。
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职业化教育使学生更具备实际工作能力和经验,提 高了就业竞争力。
推动产学研一体化:职业化促使高等教育与企业、科研机构等合作,实现 产学研一体化。
促进教育资源整合:职业化推动了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整合,提高 了教育效率。
高等教育的职业 化进程
章节副标题
职业化在高等教育中的体现
课程设置:强调实用性和职业导向,与行业需求紧密结合 实践教学: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加实习和实践环节 教师队伍:聘请具有行业经验和职业背景的教师,提高教学质量 职业导向:鼓励学生参与职业规划,提供就业指导和服务
关于高职院校“职业化”教育的思考
关于高职院校“职业化”教育的思考作者:梁清华来源:《科技资讯》 2011年第9期梁清华(内蒙古包头市昆区包头钢铁职业技术学院内蒙古包头 014010)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迎来了快速发展期,高职教育的发展更加注重特色和质量的提高,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已成为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旋律,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的关于“职业化”几点思考。
关键词:职业化高职院校课程改革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1)03(c)-0186-01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在专业建设中如何把握“以就业为导向”,笔者认为可以从以“职业化”角度为突破口展开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职业化是一种工作状态的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实现人的职业化要求其在知识、技能、观念、思维、态度、心理素质上符合职业规范和标准。
在企业中,一个职业化程度高的员工,才能成为一个非常优秀的员工。
高职专业建设的核心工作是培养符合职业标准、能够承担相应岗位职责的人才,这也是高职专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
职业教育发展要与社会人才需求和就业方式的转变密切相连,把社会对职业人才的需求转化为对职业教育的需求。
1 突出高职教育的“职业性”“职业化”教育是指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质特征是“职业性”,是为某些职业培养、训练人才,而不是从事与眼前用途无关的学术研究,应真正从服务劳动者职业生涯发展需要出发。
高职院校突出职业性,也就是突出“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是高职教育至为重要的社会责任。
这要求高职院校既要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并重,使学生很快适应企业的需要,又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调动各方面的力量,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教育和培养,努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使其能较快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的建设者。
而“职业化”的能力不能简单理解为某一岗位、某一特定的职业能力,学生将来安身立命之本不一定是他所掌握的某项专业技能,而是他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特别是他的创新和创造能力。
论“1+3达N”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基于职业生涯规划的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
性 人 才 一 一 职 业 人 素 质 的 构成 。 高素 质 技 能性 人才一一职业 人素质在 实际职业中 , 外 化 为 职 业 化 理 论 、 职 业 化 人 品和 职 业 化 技 能 。其 中 , 识 、技 能 是 表 层胜 任特 征 , 知 也 是 基 础 素 质 ,是 衡 量 高 职毕 业 生 是 否 能 质、职 业生涯规划 、职业发展路 径 ;“ ”一 成 为 合格 职 业 人 的 基 础 标 准 ;社 会 角 色 、 N 指与 职业 发 展 匹配 的 N 种职 业 化 人才 。 自我 认 知 、 个性 特 质 和动 机 是 深 层 次 胜 任 二 、“ +3达 N”高职 高专 人才 培养模 特 征 ,也 是 提 高性 素 质 ,是 衡 量 高 职 毕 业 1 生 能 否 成 为 优 秀 职业 人的 鉴 别 标 准 。 如 表 式 构 建 思 路 高职 高 专 教 育 是 高职 生职 业 发 展 的 一 1所示 。这样 图 l中的职 业人 素质就 转化 为 个 阶 段 ,为 其职 业 发 展 服 务 。 因此 ,高职 更 为丰 富 的表 l。 高 专 教 育培 养 模 式 要 适 宜 高职 生的 职 业 发 展 ,站 在其 职 业 生 涯 规 划 的 战 略高 度进 行 设 计 ,将 职 业 教 育 与 职 业 生涯 规 划 教 育 融 合 为 一 体 。这 样 ,既 有 利 于职 业教 育 ,使
蟹幽
论 “ + 达 N” 离职 高专人才培荠模式 13
基 于职 业 生涯 规 划伪 高职 高专 人 才培 养模 式
文 0 全福 泉 林 德 钦 ( 东科 学技 术 职 业 学院 广 东珠 海 ) 广
摘 要 :把 职 业 生 涯规 划教 育 引 入 高职 社会 规 范的 认 知和 理解 ;④ 自我 认 知 : 体 个 高专 教 育 ,构 建 了融 二 者 为 一体 的 高职 高 如何 看 待与 认识 自己 ; ⑤个 性特 质 : 个人 所 专人 才培 养模 式 ,并 对 该模 式 整体 功 能特 具 有 的生 理 、认 识 与心 理特 点 ; ⑥动 机 : 人 性 及 在 实 际运 用 中的 障碍 做 了分析 , 具 有 们 内心 深处 反 复 出现 的 一 种牵 挂 ,它驱 动 、 定 理 论 和 实 际运 用导 向价 值 指 导并 选择 行 为[ 】 1 。这 些胜 任特 征是 在特 关 键 词 :职 业人 素质 构 成 ;职 业 发展 定 工作 岗位 、组 织 环 境 和 文 化 氛 围 中任 职 路 径 ;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者 所 具 备 的 任 何 可 以 客 观 衡 量 的 个 人 特 “ +3达 N”高职 高专人 才培 养模 质 ,也 是 未 来 高 职 生 职 业 发 展 所 要 具 备 1 的 , 因此 ,它 是 高 职 生 职 业生 涯规 划 胜 任 式 的 内 涵 “+ i 3达 N” 高职高专 人才 培养模式是 特 征 的 构 成 , 同 时 考 虑 到 动 态性 的 缘 故 , 在职 业 生 涯 规 划 的 基 础上 , 以 “ 业 化 人 它 同 样 是 高 职 生 要 达 到 “ 岗 即 能 顶 岗 ” 职 上 品 塑造 、职 业 化 技 能 培养 ”为 核 心 ,以 必 要 求 及 为 职 业 发 展 所 要具 备 的 高素 质技 能
高职院校职业素质培养模式与策略
高职院校职业素质培养模式与策略[摘要]文章阐述了职业素质教育及现状,并提出高职院校职业素质培养模式与教学策略,例如加强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学生明确对职业的认识;改革教学模式,使职业素质培养与教学实施融合起来;加强工学结合,引入真实人才需求,做到就业准备进课堂等。
[关键词]高职职业素质教育培养模式一、职业素质教育(一)职业素质职业素质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其主要表现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个性及职业情况等方面。
现代企业对人才的判断标准包括:专业、敬业、创业、诚信、务实、合作六个方面。
某知名企业对职业人的要求可以归纳为以下五点:知识:知识是基础,但仅仅有知识也是不够的;人际交往:现代企业中,越来越重视团队精神,人际交往就显得尤为重要;责任感:对自己所做的事情负责是作为一个合格职业人的先决条件;能力: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整体体现,能力和知识是不能画等号的;敬业:职业人要真正意义上做到“干一行,爱一行”,真正喜爱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事业,才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工作。
(二)职业素质教育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学生对职业的认识、就业技巧等。
传统的素质教育指的是德智体三个方面的教育;而职业素质教育既不是传统的素质教育,也不是职业教育。
它是融合素质教育的职业教育,是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法纪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就业创业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为主线的德育内容体系。
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围绕专业对应企事业单位对于高职毕业生在职业素质方面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对高职学生进行职业素质教育和培养。
(三)高职职业素质教育现状研究发现,高职学生在对职业素质的认识方面,对即将从事的职业选择方面以及在对求职就业的准备方面都存在不足。
主要有以下几点:高职学生在毕业前对即将求职就业的职业素质认识不足、准备不足;高职院校的职业素质培养体系不够完善;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模式形式比较单一;学校教育与实际需求脱节,工学结合有待加强。
基于职业发展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职业 能力是职业发展 的根本 。其 中职业专 门能力是 获取职业机会 的前 提 ; 通 用 职 业 能 力 可 以 帮 助学 生 获 得 更 多 的职 业 选 择 , 拓 宽 了 职 业 横 向发展 的宽度 ; 而 职业 核心能力 是学生 的职业纵 向可持续发展 的动 力来源 , 提升了职业纵向发展的高度 , 是学生职业 生涯终身发展的基石 。 三、 基 于 职 业 发 展 的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构 成 根据 职业发 展的 内涵 , 基于职业 发展 的人 才培养模 式是建立 在专 业知 识系统 学习与核心 能力系统训 练的基础 上 , 以培 养学生职业 胜任 能力 与职业 角色分析能力及社会 经济发展与环境分析能力 为 目标的培 养模 式。职业发展 的胜任特征包 括 : 1 、 知识结构 : 包 括就 任职业相关的 专业 知识 和满足人全 面发展需要 的文化基 础知识 , 专 业知识 的学习是 职业 能力 的基础 ; 2 、 技能 结构 : 与职业相 匹配的特殊能 力 , 包括 与职业 相关 的智 慧能力与运动能力 , 如对 于物业管理专业 的学生 , 技能结构包 括 客户投诉 与 处理能 力 , 物 业解说 与接待 能力 , 物业 维护 与维修 能力 等; 3 、 自我认 知与评估 : 个人对 自我性格与 气质的正确 判断 , 认 清 自我
科技 信息
基 于职业发展的离职人才 培荠模 式研究与实跬
广 东科 学技 术 职 业 学院建 筑工程 与 艺 术设计 学院 乔艳 丽 全福 泉
[ 摘 要] 本文提 出高职 教育应 以个体的职业发展 为主线 , 构 建以 学生 为 q - 心的课程体 系, 关 注学生的综合职业 素质的养成 , 提 高学 生的职业适应能力 , 以得 到 可 持 续 的发 展 。 [ 关键 词] 职业发展 人 才培 养模 式 职业能力 课程体 系
“四化三体系”在中高职教育衔接建设中的研究
“四化三体系”在中高职教育衔接建设中的研究“四化三体系”是指高职教育的四化(专业化、应用化、职业化、技能化)和中职教育的三体系(行业结构体系、职业结构体系、课程体系)。
这种教育模式的研究旨在探讨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的衔接问题,以提高中职生的职业素养和培养适应现实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中职教育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需求的教育阶段,是高中阶段教育的一部分。
中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适应农村和城市劳动就业需求,具备一定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
由于中职教育的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与高职教育存在差异,使得很多中职毕业生在进入高职阶段后,面临着适应和跨越的困难。
为了解决中高职教育衔接存在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就业竞争力,研究者提出了“四化三体系”的教育模式。
四化旨在实现高职教育的专业化、应用化、职业化和技能化。
专业化是指高职教育注重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化是指高职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职业化是指高职教育注重培养学生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技能化是指高职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而中职教育的三体系则是指行业结构体系、职业结构体系和课程体系。
行业结构体系是指中职教育按行业划分,确定不同行业的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向;职业结构体系是指中职教育按职业划分,确定不同职业的教学目标和培养要求;课程体系是指中职教育按课程设置,确定教学科目和课程内容。
在“四化三体系”下,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之间的衔接更加紧密。
高职教育可以基于中职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注重学生的职业化培养和技能化培训,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职业需求。
高职教育可以根据行业和职业的需求,设置专业化的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提供更加贴近实际的教育体验。
实施“四化三体系”的教育模式还需要解决一些问题。
需要明确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和培养目标,制定衔接方案和政策措施。
需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职业素养,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
2024年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招生计划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才培养模式也在不断与创新。
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2024年中高职教育开始推行贯通培养模式,该模式旨在打破传统教育的壁垒,实现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贯通,培养更加综合素质的高级专门人才。
下面是2024年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的招生计划:1.招生范围和对象:招生范围为全国范围内,对象为具备高中毕业文化程度的学生,年龄不限。
2.招生学校:中高职学校、职业技术学院、高等职业学院等。
3.招生专业:招生专业以技术类为主,包括但不限于机械制造、电子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医学护理、酒店管理等。
4.招生计划:根据全国各地经济发展需求和人才需求情况,在各招生学校设定相应的招生计划。
招生计划包括中职学校与高职学校的学生名额分配,比例约为3:75.招生形式:招生形式采用统一考试与综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考试科目包括语文、数学等核心科目,以及与相关专业相关的技能与知识测试。
6.考试内容:招生考试内容将突出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重点考察学生的创新思维、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
7.录取方式:综合考试成绩与学生的档案综合评价相结合,按照一定比例进行综合录取。
8.培养模式: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在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和培养手段上进行深度整合。
学生在中职阶段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通过实习实训等方式提前接触和熟悉职业技能。
在高职阶段,继续拓宽知识面,增加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并引导学生进行实际项目开发和实际场景模拟。
9.课程设置: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在课程设置上进行整合,注重综合实践与专业理论的结合。
将职业化课程和高职课程有机结合,设计相应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10.培养评估: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将实施全程评估制度,对学生在中职和高职阶段的学习成果和综合能力进行评估,及时调整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
通过上述的招生计划,2024年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将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高的就业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职教育的职业化培养模式摘要:展望中国,中国正在向世界制造业强国迈进,而专业型人才的匮乏是当下最大的制约因素,培养人才靠教育,培养制造业专业型人才靠的是高职教育。
高职教育的任务可谓是艰巨,为了能担负起这个重任,高职教育需要的是不断建设发展自身。
纵观当今的企业,普遍的心声——越来越缺少“职业化”的员工。
“职业化”是以顾客利益出发点、遵循某种特定专业标准而展开工作的专业化过程。
这种人才便是“职业化”人才。
高职教育本身的使命是向社会输入应用型人才,这种应用型人才应该是向“职业化”人才靠拢的,所以高职教育的模式应不断向职业化培养模式发展。
关键词:高职教育;职业化;培养模式高职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简称。
中国在1980年初建立职业大学,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颁布,巩固了其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地位,高职教育的发展也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到如今我国高职教育经过了三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完善了高等教育的框架体系,为更多群众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宽广舞台。
但是高职教育还存在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需不断改进自身问题,才能跟得上国内以及国际的教育发展脚步。
一、高等教育的现状近几年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迅速形势大好。
各类高职高专院校数量增加、规模不断壮大,招生人数急剧上升。
但在这繁荣表象的背后,高职教育实则有不少问题,其中最明显的一个问题是就业率低。
就业是民生之本。
据调查统计,2003年全国高职毕业生就业率是55%。
近年来高职院校招生比例不断上升,但是就业率远远没有达到预想值。
这个就业问题梗在高职教育的喉咙。
如果这个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或是改善,很可能危及高职教育的发展,同时也会影响到中国教育的整体发展,最后制约国民经济的发展,所以这要引起高职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反思和重视。
高职教育是一种“技术性”教育,直接与就业挂钩,是专门为生产、服务、管理等一线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教育体系,其专业设置是以社会职业和岗位为依据,所以说高职教育是紧紧与社会关联的,高职教育输出的人才应该是企业欢迎和需要的员工。
但是现在事实并不是我们所预想的那么美好,摆在高职教育前面的是一条艰辛的路,高职教育如何找到自己的正确的方向,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了。
纵观当今的企业,普遍的心声——越来越缺少“职业化”的员工。
高职教育本身的使命是向社会输入应用型人才,这种应用型人才应该是向“职业化”人才靠拢的,所以高职教育的模式应不断向职业化培养模式发展。
二、“职业化”定义何为“职业化”?到目前为止相关权威机构还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大家见仁见智众说纷纭。
要了解“职业化”首先要从职业说起。
中国“职业”一词最早见于《国语·鲁语》,古代的“职”和“业”是各有所指,“职”是指官事,“业”是指农牧工商。
现代的“职业”是指从业人员为获得主要生活来源所从事的社会分工的类别。
现在国内普遍认为,职业就是工作类别的称谓,是大家生存的手段。
职业化就是在某种职业中,形成特定标准的工作知识与技能的一种过程。
在《美国传统词典》中“职业化”(professional)有如下几种解释:①遵照某些专业和标准展开工作;②具有某种专业特长或是某一领域的专家;③全身心投入到给定的工作并视之为职业或靠它维持生计。
“职业化”的词源本是“profess”,意思是“向上帝发誓,以此为职业。
”在医学界医学院中要立志成为医生的学生们要在医神阿波罗以及埃斯克雷彼斯诸神面前宣读“希波克拉底”九条誓言,即“the oath of hippocrates”。
看来“职业化”一般来说都是工作方面的专业用语,是与工作的知识和技能相关的。
笔者认为“职业化”是顾客利益为第一位、遵循某种特定专业标准而展开工作的专业化过程。
形象来说:“职业化”就是在工作方式,个人知识储备,技能水平都具有一定的专业性。
所谓“职业化”的员工说白了就是具备专业素养的员工,根据市场、企业实际需求培养出来的人才。
三、职业化培养模式的现实意义展望中国,中国正在向世界制造业强国迈进,而专业型人才的匮乏是当下最大的制约因素,培养人才靠教育,培养制造业专业型人才靠的是高职教育。
中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越来越需要的是“职业化”的人才,中国的现代企业需要的“职业化”的员工。
但是现在中国高职毕业生人数多,达到“职业化”程度的人数却并不多。
提升竞争力的手段是提升执行力,这便需要高水平的“职业化”。
中国企业向世界500强最需要学习的就是“职业化”。
目前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其实质就是人才的竞争。
在人才的竞争中,国内企业因企业员工的“职业化”程度低而往往处于劣势地位。
有资料显示,90%的公司认为,制约企业发展的最大因素是缺乏“职业化”的员工;有86%的人认为企业领导者“职业化”素养亟待提高。
高等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企业培养出实干型、技术型、职业化的人才。
所以,高等教育都是围绕这一目标来制订培养计划的。
高职教育要以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为指导,创新培养模式,才能为企业和社会经济做出贡献。
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学校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方式和培养过程,它主要包括教师教育理念的灌输、专业方面的设置、培养途径与特色选择等方面。
真正有验证性的培养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而应该是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及高职院校本身特点,灵活变化、不断组合的。
从某种角度来说社会和企业就是高职教育的“客户”,高职院校是销售,销售的产品就是学生。
要让“产品”畅销,前提是要保证你的产品是“客户”需要和欢迎的。
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呈现新的变化,企业现在以及将来需要的是“职业化”的人才。
社会和企业需要的是“职业化”的员工,高职院校跟着这条主线走,才能有“顾客”的光顾,所以高职教育发展职业化培养模式很有必要,有利于满足“顾客”的需求,得到市场的认可,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高职教育的“职业化”培养模式,准确来说并不是要求高职院校教什么给学生,而是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使其成为“职业化”人才。
高职教育实施职业化培养模式,其终极目标不是让高职学院拥有多大的名气、多优秀的专业,多么先进的实验设备,而是根据社会和企业的需求,尽学校所有的能力,按照这些需求去培养出“职业化”学生,并且根据学生在企业实习或上岗的情况,找出问题及时调整,免费为学生提供修正服务,让学生不断优化,培养出更多“职业化”人才,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
这么良性循环的高职教育,才能吸引企业,让企业成为学院永远的客户。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无特色,人才培养过程存在很大的问题,盲目追从招生率和应试教育。
教非学生所愿意学,学非企业所愿意用。
高职教育实施“职业化”培养模式,有利于高职院校办出自身特色,提高质量,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保证高职院校能走在健康的道路上。
四、高职教育“职业化”培养模式的途径1.专职管理岗位职业化所谓专职管理岗位职业化,就是要设置专职管理岗位,由专家型的人担任,负责整个高职学院“职业化”的目标管理,这是高职院校实现“职业化”培养模式改革的前提和基础。
其实我们现实中每一个岗位都应该有其特定的知识和技能、工作方式和工作素养,都有专职的管理岗位人员把这些岗位所需要具备的知识、技巧、方式、素养,有学术性地研究、描述出来,制订一套对应的科学化的目标管理体系,并依此对员工进行科学规范的目标管理,从而实现专业化的管理和预期的目标。
高职院校的“职业化”管理人员,要明确每一个领导和教职员工所需要具备的知识和技巧、工作方式和工作素养,要将它们形成纸质文字,就是要有个“职业化”的掌舵人来领导高职院校走向“职业化”的航向。
2.组织和工作流程职业化组织和工作流程职业化就是要求高职院校要做到组织机构简化工作流程简化。
第一是组织和部门简化。
高职院校的组织层级应该尽量简化,把层级控制在五层之内,否则就不够“职业化”。
删减职能交叉的部门,减少沟通和指挥方面的程序。
第二是工作流程简化。
工作流程做到简便、快捷、高效3.教学人员知识技能职业化高职教育要实现职业化培养模式,教师“职业化”是必不可少的。
教师要“职业化”,又必须要充分掌握“职业化”知识,才能对学生进行“职业化”培养,这就必须要求高职教学人员要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知识与技能要多元化和时代化在知识多元化的时代高职院校教师的知识不能只限于本专业。
高职院校的“职业化”培养模式的实施,要求教师除了精通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还要了解很多其他相关或非相关的专业的、最新的知识和技能,即所谓的知识多元化和时代化。
高职教师对“职业化”知识要比学生、企业知道得多、广。
(2)教师要不断学习高职教育要实现职业化培养模式,教学人员要增强学习力,只有经常读书学习,才能有创新的意识去开展职业化培养模式。
教学人员要经常到职业教育发达地区去参观,学习发达职业教育学院的经验,探索有特色创意的教学模式。
当然这种创新并不容易,不是一个现学就能现卖的程序,我们可以先模仿,加上改良,也是一种创新。
当然在寻找和探索“职业化”培养模式的过程中,教学人员要善于同其他人交流教学方法,特别是与自己有不同方法和理念的教师多交流研究,能润色自身的“职业化”内涵,推动职业化培养模式的进程。
4.教学管理工作职业化“职业化”的教学工作是大工程,需要全盘布局,细节着手。
首先要选择好的教材跟“职业化”挂钩,这是高职院校“职业化”培养的前提和基础。
其次教学领导要抓好“职业化”教学工作,要深入教学第一线,才能真正发现“职业化”教学工作的问题。
再次由于高职教育的对象参差不齐,高职院校要因材施教。
新生入学时要委派一个资深的、“职业化”程度非常高的教师言传身教。
要求这种教师在这个特定专业领域比较有经验,“职业化”程度很高,有“职业化”培养经验。
可以肯定的是这种教师对学生的“职业化”培养有非常有效的促进作用。
5.就业职业化高职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就业率的100%。
在高职院校探索和实施“职业化”培养的过程中要跟上企业脚步,与企业合作,共同培养“职业化”人才。
学生在接受学院职业化培养之后,与企业接轨,进入企业工作。
假设学生就是物品,在企业使用过程中出现问题,达不到社会和企业“职业化”标准,这时学院就应该把学生“回收”,让学生再回学院“职业化”修炼。
高职院校与企业以就业为依托点,共同培养“职业化”的学生,事倍功半。
高职院校在开展“职业化”培养模式的过程中,要用心用力,要有责任心,对企业对学生负责,培养出优秀的“职业化”人才,才能摆脱高职教育面临的就业困境,提升高职教育的整体竞争力,推动中国高等教育整体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1]刘春生,徐长发.职业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饶征,彭青峰.任职资格与职业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3]李宏飞.职业化:21世纪核心竞争力.新华出版社.(作者单位广东省东莞市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