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军等 场景理论与城市公共政策

合集下载

场景理论与城市发展--芝加哥学派城市研究新理论范式

场景理论与城市发展--芝加哥学派城市研究新理论范式

场景理论与城市发展--芝加哥学派城市研究新理论范式吴军;夏建中;特里·克拉克【期刊名称】《中国名城》【年(卷),期】2013(000)012【摘要】Chicago research team leaded by Professor Terry N. Clark proposed a new paradigm of urban studies---Scene theory.Scene theory makes researchers expand urban space from the natural and social attributes levels to the practical level of the location culture of consumption. They found that different combinations of urban amenities will form the the different urban scene. Different urban scene contains a specific cultural value orientation,then this cultural value orientation could attract different groups who can practice the culturalconsumption.Therefore, it promotes reg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This conclusion is based on the survey of international metropolis, New York, Los Angeles, Chicago, Paris, Tokyo,Seoul and the like.%以芝加哥大学终身教授特里·克拉克(Terry Clark)为代表的研究团队提出城市研究新范式“场景理论”。

场景理论文献综述

场景理论文献综述

2有关 “ 场景”的概念
进入后 工业社会 之后 ,与 以往研究 的侧重 点不 同的是, “ 场景 ”一词更强调存在于一定 的地理 区域 之中,需要一 定 的物质载体 ,并且具有各种物质表现形 式,它与后工业 发展 的联接是通过优秀 的人力资源来实现 ,这种优秀 的人 力资源 就是创造性群体 。 在 《 场景理论 :区域发展文化动力 的探索及 启示 》一文 中 ,认为学术界 “ 场景 ”问题 的研究是 以对特定群体在 一定 都市环境和设施条件 下的文化消费研究作为前提 的。芝加 哥 大学社会学教授特里 ・ 克拉克认为 ,不 同的人群会对不 同的 都市设施产生反应 ,而不同的都市设施也能够解释不 同类 型 的人 口增 长 。因此 ,“ 场 景 ”的区域 发展路径 以加 强都市设 施建设为驱 动力 ,以都市设施 建设中价值观 的体现为核 心, 以吸引优秀人力 资源为 目标 ,在经济知识时代 以及后工业社 会区域发展进程 中,用优秀人 力资源 带来的资金、投 资、技 术、先进 管理等经济要素为手段 ,实现经济社会发展 目标和 区域发展文化动力 的建构 。 传播学者约书亚 ・ 梅罗维茨在 《 消失 的地域 :电子媒介 对社会行为 的影 响》中将 “ 媒介理 论”与 “ 场景 理论 ”两个 理论整合 。其 中一条 路径 的理 论来源是戈夫曼 的场景主义 , 即社会环境 的变化对人 的行为 的影 响,在很大程度上 ,梅罗 维茨是顺着戈夫曼 的场景主义作 的一个 延续 ,作为场景主义 者,戈夫 曼和梅罗维茨都认为 ,社会场景是人们语言表达和 行为方式的一个神秘 的框架 ,人们会对不同的场景进行不 同 的定义, 并对 该场 景有 一个特定 的规则和角色 。 此外 , 在 《 媒 介场景理论 :媒介研 究的新视角 》一文 中,学者 李哲认为 , 社会 场景和人们紧密相关 ,它构成了人们生活和行动 的范 围, 不 同的社会场景有着不 同的规则和角色 ,对场景的思考能够 帮助我们 解决很多 问题 ,特别是行 为问题。 克拉克强调 ,工业社会 以生产为导 向,而后工业社会则

场景理论与城市发展

场景理论与城市发展

场景理论与城市发展作者:吴军夏建中特里·克拉克来源:《中国名城》2013年第12期摘要:以芝加哥大学终身教授特里·克拉克(Terry Clark)为代表的研究团队提出城市研究新范式“场景理论”。

该理论把对城市空间的研究从自然与社会属性层面拓展到区位文化的消费实践层面。

他们对纽约、洛杉矶、芝加哥、巴黎、东京和首尔等国际大都市研究后发现,都市娱乐休闲设施的不同组合,会形成不同的都市“场景”,不同的都市场景蕴含着特定的文化价值取向,这种文化价值取向又吸引着不同的群体前来进行文化消费实践,从而推动着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这是后工业化城市发展的典型特点。

该理论为我国城市发展和公共政策制定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理论视角。

关键词:场景理论;城市发展;芝加哥学派中图分类号:C912.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144(2013)-12-08(7)都市空间结构的研究一直是西方学术界城市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而芝加哥学派则是众多研究中的典型代表,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帕克(Park,R.E.)生态区位理论,伯吉斯(Burgess)的同心圆理论,霍伊特(Hoyt,H.)的扇形理论以及怀特(White,J.)城市空间重塑理论。

这些理论主要是对城市空间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分析。

进入21世纪,以芝加哥大学终身教授特里·克拉克(Terry Clark)为代表的研究团队[1]提出城市研究新范式“场景理论”。

该理论把对城市空间的研究拓展到区位文化的消费实践层面。

他们对纽约、洛杉矶、芝加哥、巴黎、东京和首尔等国际大都市研究后发现,都市娱乐休闲设施的不同组合,会形成不同的都市“场景”,不同的都市场景蕴含着特定的文化价值取向,这种文化价值取向又吸引着不同的群体前来进行文化消费实践,从而推动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这正是后工业化城市发展的典型特点。

本文对该理论的介绍和分析,可为我国城市发展与规划、服务与管理以及相关公共政策制定提供新的理论框架。

公共政策评估的理论与方法

公共政策评估的理论与方法

公共政策评估的理论与方法公共政策评估是对公共政策实施效果的研究和评价,以促进政策的改进和提高,其理论与方法涉及多个学科和领域。

下面将介绍公共政策评估的理论与方法。

一、公共政策评估的理论1. 政策理论:公共政策评估基于对政策目标、政策制定过程和政策实施的理解。

政策理论主要有制度理论、利益群体理论、实用主义理论等。

评估者需要了解政策背后的动因和目的,以便更好地评估政策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2. 评估理论:公共政策评估依赖于评估理论,包括价值评估、效果评估、成本效益评估等。

价值评估关注政策的公平性、正义性和道德性;效果评估关注政策的实施效果和目标达成情况;成本效益评估关注政策实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评估理论提供评估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有助于评估者进行科学、全面的评估。

3. 系统理论:公共政策评估需要考虑政策实施的系统性和复杂性。

系统理论提供了分析和理解政策实施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方法和工具,如因果关系模型、路径分析、综合评估等。

系统理论为公共政策评估提供了整体思考和综合分析的方法。

二、公共政策评估的方法1. 问卷调查:通过设计问卷,广泛征求政策影响的受益者、实施者、相关群体等的意见和反馈,获取社会大众的意见和观点。

问卷调查能够量化评估对象对政策的认知和满意程度,提供客观数据支持。

2. 实地调研:通过实地调研,观察和采集政策实施过程中的情况和问题,了解政策实施中的困难和挑战,从而提出改进建议。

实地调研可以对政策的有效性和可行性进行实证研究,帮助评估者更准确地评估政策的实施效果。

3. 统计分析: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政策实施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发现其中的规律和问题。

通过建立模型和进行回归分析,对政策的影响因素和效应进行量化,为政策评估提供具体的指导和参考。

4. 成本效益分析:通过对政策实施的成本和效益进行比较和评估,研究政策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成本效益分析可以帮助政策制定者在有限资源下做出最优的决策,提高政策的效率和效果。

学堂 国家治理 课程2022-《公共政策分析》习题答案

学堂 国家治理 课程2022-《公共政策分析》习题答案

国家治理课程练习题(提醒:选项对应内容可能会有变化,应用前请核对具体选项对应的内容,标黄色部分)一、公共政策分析学习目标:1.了解公共政策的本质及其对经济社会乃至人类文明发展的影响作用。

2. 学习公共政策的理论和价值目标。

3. 学习全景式公共政策分析的理念、方法。

4. 应用公共政策的理念和方法深刻理解和帮助分析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治理方面的各种问题。

基本书目:1.马克思《共产党宣言》《资本论》。

2.陈振明编著《公共政策分析导论》。

3.安德森《公共政策制定》(Public Policy Making by Anderson, James E. )。

4.蓝志勇,范柏乃:公共管理研究与定量分析方法 [M]. 科学出版社。

第一周课程内容和方法介绍1.按照政策范畴,可以将公共政策分为(BCD)A、宏观政策B、元政策C、基本政策D、具体政策【按政策范畴分分为,元政策(era)、基本政策(area)、具体政策(specifity)。

例如元政策就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政策有农村包围城市,精准扶贫就是具体政策。

】2.“全景式公共政策”模型包括以下哪些元素(ABCDEFG)A、时间B、空间C、范畴D、目标E、内容F、外部环境G、内生动力View)强调全面地看问题,这些综合的视角就包括时间、空间、范畴、目标、内容、外部环境、内生动力。

【“全景视角”(PanoramicView)强调全面地看问题,这些综合的视角就包括时间、空间、范畴、目标、内容、外部环境、内生动力。

】3.“他第一次意识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这句话出自(C)A、《共产党宣言》B、《反杜林论》C、《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D、《资本论》【这是马克思“亲密的革命战友”恩格斯对马克思一生贡献的评价。

】4.马克思的思想是分阶段的。

(√)【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形成有四个阶段:理想主义阶段;黑格尔主义阶段;费尔巴哈派阶段;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和完善阶段】【马克思的思想至少可以被分为青年马克思、中年马克思、革命后的马克思、老年马克思。

城市社会学研究前沿:场景理论述评

城市社会学研究前沿:场景理论述评

城市社会学研究前沿:场景理论述评2014年05月07日15:22 来源:《社会学评论》2014年第2期作者:吴军字号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102 摘要:随着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城市形态开始由生产型向消费型转变。

随着城市形态的转变,以生产为基础的传统社会理论在解释城市更新与发展方面受到了挑战。

为了应对这种挑战,新芝加哥学派提出“场景理论”,对这些问题进行重新诠释。

新芝加哥学派认为,场景的构成是“生活娱乐设施”组合。

这些组合不仅蕴含了功能,也传递着文化和价值观。

文化和价值观蕴含在城市生活娱乐设施的构成和分布中,并形成抽象的符号感和信息传递给不同的人群。

正是这种不同文化与价值观的场景吸引着高级人力资本聚集,催生新兴产业,推动城市更新与转型。

该理论以消费为导向,以生活娱乐设施为载体,以文化实践为表现形式,重塑后工业城市更新与转型路径。

关键词:城市社会学;场景理论;新芝加哥学派作者简介:吴军,社会学博士,中共北京市委党校社会学教研部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社会学与城市政策。

一、为什么要研究城市“场景”纵贯社会理论的历史,解释城市发展的思维大体可以分为两种:一是从生产的观点来研究消费与居住,二是从人力资本的视角来分析工作与就业。

这两种理论视角及其所形成的理论对工业社会的城市发展做出了贡献。

其中,代表学者有亚当·斯密(Adam Smith)、卡尔·马克思(Karl Marx)、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等。

他们把土地、劳动、资本和管理作为生产要素,来解释城市发展,这些构成了社会理论最初的解释范式。

到20世纪50年代,大批人口涌入城市,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工业城市兴起,城市不断向外扩张,于是,有些学者认为,在解释城市发展的模式中,应该加入人力资本要素。

这些学者把人力资本看作是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

持这种观点的代表学者有芝加哥大学经济学教授西奥多·舒尔茨(Theodore持这种观点的学者有芝加哥大学社会学教授特里·克拉克(Terry Clark)、哈佛大学经济学爱华德·格莱泽(Edward Glaeser)、多伦多大学的理查德·佛罗里达(Richard Florida)和丹尼尔(Daniel Silver)等。

场景理论下的浙中未来乡村建设框架与策略探索——以浙江省义乌市义亭镇缸窑村为例

场景理论下的浙中未来乡村建设框架与策略探索——以浙江省义乌市义亭镇缸窑村为例

第57卷 第11期 广 东 蚕 业 V ol.57,No.11 2023年11月GUANGDONG CANYE Nov . 2023142DOI :10.3969/j .issn .2095-1205.2023.11.43场景理论下的浙中未来乡村建设框架与策略探索——以浙江省义乌市义亭镇缸窑村为例王诗涵(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义乌 322000)摘 要 近年来,作为全省首批未来乡村试点村,义亭镇缸窑村在数字化建设、协同共治、金融政策、文旅融合等方面作出了有效尝试,对于建设未来乡村、助推“两个先行”,探索乡村高质量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文章基于场景理论和浙江省乡村振兴政策体系,以义亭镇缸窑村为例,探索了浙中未来乡村建设的框架和策略,以期助力浙江省未来乡村建设。

关键词 未来乡村;乡村建设;场景理论;数字赋能;框架;策略;缸窑村 中图分类号:F3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205(2023)11-142-03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进程中,数字赋能是浙江打造景美人和业兴共富示范村的“秘密武器”。

数字技术与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全面融合,让乡村变得越来越有“智感”。

义亭镇缸窑村在未来乡村建设过程中不断探索,并就文旅融合、数字化治理以及互联网医疗等方面率先作出尝试。

本文结合场景理论,总结出义亭镇缸窑村的实践路径,以期为浙江中部地区优化未来乡村建设路径提供参考。

1场景理论文献综述场景理论中的“场景”一词来源于“Scenes ”的翻译,根据电影中的场景概念,“场景”包括对白、场地、道具、音乐等影片希望传递给观众的信息和感觉。

芝加哥大学社会学教授特里·克拉克从美学和消费维度出发,提出场景的构成是“生活娱乐设施”(Urban Amenities )的组合,这些组合不仅具备一定的功能,也传递着城市文化和价值观。

同时,价值观蕴含在城市生活娱乐设施的构成和分布中,并形成抽象的符号和信息传递给各类人群[1]。

场景理论在老年人居住满意度研究及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中的应用展望

场景理论在老年人居住满意度研究及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中的应用展望

场景理论在老年人居住满意度研究及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中的应用展望侯学英(云南财经大学物流与工程学院,云南昆明650221)[摘要]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老年友好型社区成为城市研究和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

在对相关研究梳理和评述的基础上,从研究视角、研究侧重点、研究空间尺度和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中实际应用性四个角度介绍了场景理论在老年人居住满意度研究及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中的适用性、创新性和实用性,并提出了研究构架。

通过对邻里场景研究可发掘出吸引老年人群进行空间实践和消费的场景维度,在邻里中适当新增或对现有的老年友好型场景维度的城市舒适物进行功能挖掘,实现老年友好型社区的建设。

[关键词]老年人;居住满意度;老年友好型社区;场景理论[中图分类号]C9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6043(2023)04-0035-02[作者简介]侯学英(1974-),女,黑龙江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城市弱势人群与邻里。

[基金项目]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YB2022092)。

第2023年第4期(总第560期)商业经济No.4,2023Total No.560一、相关研究综述第七次人口普查显示,人口老龄化已成为21世纪我国新的基本国情,养老问题成为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

近年来,原居安老,即老年人在自己熟悉的环境(家庭或社区)里度过晚年,成为备受各国政府和学者提倡的养老方式[1-2],这就将养老问题从个人及家庭层面扩展到了邻里社区层面。

在此背景下,老年友好型城市和社区建设已成为城市规划与建设的重要内容[3-4]。

从人与环境匹配角度,老年友好社区是指通过完善的基础设施和服务,有效满足老年人多样化需求,让老年人可以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并实现自我价值的社区[3-4]。

而老年人居住满意度,即老年人对其所处邻里社区的评价和感受是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的基础[5-6]。

现有研究结果表明:老年人生活圈主要集中在住区及周边0.5-1.0km 的邻里社区范围[7-8],邻里的建成环境和社会环境均会对老年人群的居住满意度产生影响[9-14]。

公共政策评估的理论与方法

公共政策评估的理论与方法

公共政策评估的理论与方法公共政策评估是指通过系统地收集、整理、分析、评价和反馈信息,对政府制定的公共政策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估和监督。

它是公共管理中的重要一环,可以帮助政府更好地了解政策的实施效果和社会反馈,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同时也可以增加社会公众对政府工作的监督和信任。

公共政策评估的理论和方法包括许多方面,下面将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

公共政策评估的理论包括政策评估与政策学、组织理论、决策理论、行政管理理论等相关理论。

政策评估与政策学理论是公共政策评估理论的基础,它研究政府的政策制定和执行的规律和原则,认为政府制定政策必须充分考虑实际情况和社会需求,并且在政策执行过程中要及时进行评估和调整。

组织理论和决策理论则强调政府组织和官员在具体的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障碍和决策方式,政策评估可以帮助政府管理者更好地了解和应对这些挑战,提高政府组织和官员的绩效。

行政管理理论关注公共管理的效率和效果,认为政府制定的政策必须能够解决社会问题和促进社会发展,政策评估可以帮助政府了解政策的实施效果,为政府提供优化政策的建议和方案。

公共政策评估的方法包括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两种。

定性评估是指通过描述和分析政策实施的情况、反馈和影响,以及相关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和建议,从而评价政策的质量和效果。

定性评估方法主要包括文件分析、案例研究、访谈调查、焦点小组讨论等。

文件分析是通过收集和分析政策文件、统计数据、调查报告等资料,对政策实施的情况和效果进行评估。

案例研究是通过具体的实例和案例来分析政策实施的情况和反馈,从而评价政策的效果和可行性。

访谈调查和焦点小组讨论则是通过与相关利益相关者进行交流和讨论,获取更深入的信息和意见,对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和反馈。

公共政策评估的途径包括外部评估和内部评估两种。

外部评估是指政府委托专业机构或独立评估团队,对政府制定的公共政策进行评估和监督。

外部评估具有客观性和独立性的优势,可以为政府提供科学和客观的评估结果和建议。

场景理论与城市公共政策——芝加哥学派城市研究最新动态

场景理论与城市公共政策——芝加哥学派城市研究最新动态

作者: 吴军[1];特里N.克拉克[2]
作者机构: [1]中共北京市委党校社会学教研部,北京100000;[2]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美国芝加哥60637
出版物刊名: 社会科学战线
页码: 205-212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1期
主题词: 场景理论;公共政策;芝加哥学派;城市
摘要:全球化、个体化、中产阶层化以及文化消费的增长等对后工业化城市的转型与发展带来了影响,同时,也对城市公共政策的制定与设施提出了新的挑战。

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塑造城市特征、如何实现城市增长与市民认同、如果保留城市传统与容纳多样性、如何建立较强情感纽带的社区共同体以及如何吸引高级人力资本等问题摆在了城市领导者面前。

芝加哥学派提出的城市研究新范式,即“场景理论”,为解答这些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场景理论视角下城市历史街区空间特征及再造研究——以广州恩宁路永庆坊为例

场景理论视角下城市历史街区空间特征及再造研究——以广州恩宁路永庆坊为例
1 引言
当前,城市更新的研究领域慢慢从单一的物质层面的
形态空间设计转向物质、社会、经济和文化等相结合的
多元综合规划。其中,以城市文化为导向的历史街区保
护与更新成为近几年来各学者研究的热点,通过构建空
间、设施、活动、文化与社会价值相互渗透的网络体系, 形成以人为本的社区价值观,实现街区乃至整个地区的 高质量发展。
4 场景理论在历史街区相关研究应用中的探索 4.1 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相关研究进展
清华大学吴良镛院士以北京旧城菊儿胡同为实践,探 索北京新四合院人居环境的改造模式,提出城市“有机更 新”的理论与项目建设途径 [2]。在此基础上,有学者对历 史街区的空间保护更新展开了进一步的研究。姚迪、戴德 胜等提出了历史街区的保护改造工作需要转变发展策略, 即从“空间改造”转向“价值重塑”,通过赋予无形文化 以有形的场所与载体,创造“动态生活场景”来实现街区 文化的传承 [3]。赵鹏飞、姚子刚等通过对街区感知要素进 行分解,探究空间使用者由于空间感知差异呈现出的不同 街区空间认同倾向,分别从经济认同、文化认同和情感认 同三个方面展开分析,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更新提供新 的发展路径 [4]。
何 花 He Hua
摘要 在当今存量时代的大背景下,城市的土地资源和用地功 能面临着进一步的转型升级,其中量大面广的历史街区具有 独特的地方文化特色,在城市中逐渐承担着文化价值的“消 费空间”这一重要角色,对促进城市文化消费发挥着极大作用。 因此,研究基于场景理论,从文化的消费实践层面对永庆坊 的空间场景展开研究,构建场景体系,并通过测度分析总结 空间特征,进一步提出其空间再造的未来发展方向,从而更 好地实现历史街区空间场景的特色化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历史街区;场景理论;空间特征;空间再造;永庆坊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19892/ki.csjz.2023.11.26

公共政策评估的理论与方法

公共政策评估的理论与方法

公共政策评估的理论与方法1. 引言1.1 研究背景公共政策评估是一种评估政府制定和实施的公共政策的效果和影响的重要手段。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府职能的不断扩大,公共政策评估越来越被政府部门、学术界和社会公众所重视。

研究背景中的主要问题是公共政策的实施和效果如何评估,如何提高政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以及如何促进政策评估与政策制定的有机结合。

由于政府部门的政策制定和实施常常具有复杂性和多元性,需要通过科学的评估方法来掌握政策的实际效果,为政府提供决策和调整政策的依据。

公共政策评估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以上内容共计200字】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公共政策评估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作用,探讨公共政策评估对政府决策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为有效推动公共政策评估的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方法指导。

通过深入研究公共政策评估的理论与方法,可以为政府部门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提供参考依据,促进公共事务的透明和民主化,提高政策执行的效率和效果。

通过总结公共政策评估的局限性和挑战,可以为今后进一步完善公共政策评估的机制和体系提供借鉴和改进的思路,推动公共管理的现代化和有效性。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公共政策评估的理论与方法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为相关研究和实践工作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参考,为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1.3 研究意义公共政策评估是对政府实施政策的效果进行评估和监测的过程,其在政策制定和实施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研究公共政策评估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公共政策评估有助于提高政策的效果和效率。

通过评估政策的实施情况和效果,政府可以及时发现政策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及时调整和改进政策方案,从而提高政策的实施效果和效率。

公共政策评估有助于增强政府的透明度和责任制。

通过公开评估结果,公众可以了解政府的政策实施情况和效果,提高政府的透明度,同时也可以监督政府是否按照政策目标和承诺来履行职责,强化政府的责任制。

公共政策评估有助于提升政府的决策能力和水平。

公共政策评估的理论与方法

公共政策评估的理论与方法

公共政策评估的理论与方法公共政策评估是指对公共政策的实施效果、成本、可行性等方面进行系统评价,以探究政策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是否符合社会期望、是否有效和可持续。

其理论与方法是公共管理研究的重要领域,下面分别从政策评估的范畴和评估方法两方面进行介绍。

一、政策评估的范畴政策评估可以分为描述性评估、规范性评估、目标导向评估三种类型,它们的起点、目标与涉及的问题存在差异,如下所述:1. 描述性评估描述性评估主要关注政策实施过程、政策相关的社会现象、政策对于利益群体和社会发展的影响等方面,反映政策实施的现状和问题。

这种评估主要用于政策的规划和制定,以及对政策实施中出现的问题与难点的分析。

规范性评估主要关注公共政策是否符合国家和社会的规范要求,如政策的合法性、公正性、公平性等,反映政策是否基于规范性原则实施。

这种评估主要用于制约和调整政策实施的过程,以预防政策过度或不当发展,提高政策的合法性和社会责任感。

3. 目标导向评估目标导向评估主要关注政策产生的实际效果,如政策是否能够实现政策目标、是否取得了预期的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效果。

这种评估主要用于检验政策的有效性、针对性和实用性,为政策调整和完善提供支撑。

政策评估方法包括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两种类型,其中,定性评估强调理解和解释政策过程和结果,对调查和实证研究方法进行了批判性审视和应用。

定量评估则强调对政策结果和效果进行量化和精确化分析,是政策研究中的主要工具之一。

下面分别从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两个方面进行介绍:定性评估方法强调深入的实地调查、因果关系判断、多角度分析和交互式反馈,以了解政策实施的实际状况和效果。

(1)案例研究案例研究法重点描绘政策实施的具体环境、相互关系和各种影响,以便全面地了解政策实施的进展情况和特定要素的作用。

对于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也可以通过案例研究法进行深入研究,并针对性地提出改进建议。

(2)焦点群体研究焦点群体是一种特殊的人群,在政策实施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反应对于政策评估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大城市发展的新行动战略:消费城市

大城市发展的新行动战略:消费城市

大城市发展的新行动战略:消费城市吴军【摘要】城市优势随着城市形态的转变而发生着深刻变化.哈佛大学城市经济学家爱华德·格莱泽(Edward Glaeser)和芝加哥大学城市社会学家特里·克拉克(TerryClark)分别对美国纽约、芝加哥、洛杉矶、费城、波士顿和底特律等大城市研究后发现,以制造业为代表的传统工业从城市中心撤离或衰竭,而以文化创意和休闲娱乐为主的新兴产业逐渐兴起.大都市的城市形态从生产导向型向消费导向型开始转变,一个新的城市时代已经悄然来临,即以消费为主的后工业城市形态;而这种城市形态的优势体现在:城市作为一种生活场域在吸引高素质人力资本方面的能力.【期刊名称】《学术界》【年(卷),期】2014(000)002【总页数】9页(P82-90)【关键词】大城市;新行动战略;消费城市【作者】吴军【作者单位】中共北京市委党校社会学教研部,北京100044【正文语种】中文一、城市结构的转型:消费城市形态的出现城市的优势和竞争力会随着城市形态的转变而发生变化。

哈佛大学城市经济学家爱华德·格莱泽(Edward Glaeser)教授和芝加哥大学城市社会学领军人物特里·克拉克(Terry Clark)教授分别对美国纽约、芝加哥、洛杉矶、费城、波士顿、底特律等大都市研究后发现,以制造业为代表的传统工业从城市中心撤离或衰竭,而以文化创意和休闲娱乐为主的新兴产业逐渐兴起。

〔1〕大都市的城市形态从生产导向型向消费导向型开始转变,一个新的城市时代已经悄然来临——以消费为主的后工业城市形态。

城市结构的转型触发了新城市形态的出现,在一个以消费为主的后工业城市形态下,大城市优势会发生哪些改变?大城市的竞争力又将如何体现?大城市发展的新动力何在?对这些议题的研究与探讨至关重要,而且它们已经开始被纳入到城市领导者的议程上来。

爱华德·格莱泽结合自己对纽约和波士顿的研究给出了自己的解释。

城市高学历青年人才的消费场景需求分析

城市高学历青年人才的消费场景需求分析

城市高学历青年人才的消费场景需求分析
吴军;武旋;王修齐
【期刊名称】《中国名城》
【年(卷),期】2022(36)12
【摘要】营造现代时尚的消费场景,提升城市生活品质,有助于提升高学历青年人才的幸福感和认同感,促进城市社会发展。

基于高学历青年人才需求,以问卷调查为主,通过因子分析构建了高学历青年人才的消费场景需求类型,包含社区生活场景、社区服务场景、购物消费场景以及文化娱乐场景等。

其中,30岁以上的高学历青年人才对于社区服务场景的需求程度高于30岁以下的高学历青年人才。

这些发现为城市研究制定“筑巢引凤”“优巢留凤”相关政策提供有益参考。

通过消费场景营造,优化与完善城市功能,可以提升城市生活晶质,构筑未来城市发展的持久优势与竞争力。

【总页数】7页(P10-16)
【作者】吴军;武旋;王修齐
【作者单位】中共北京市委党校社会学教研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
【相关文献】
1.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高学历青年人才现状分析及对策
2.浙东地区高学历青年人才区际流动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浙江宁波镇海区的实证调查
3.杭州城市
人才吸引力及其提升策略——基于杭州987名高学历青年人才的问卷调查4.基于认知理论的医院高学历青年人才培养工作探索5.落差与逃离:县域高素质青年人才流动的质性研究——以高学历青年教师离职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理解公共政策学——概念界定五部曲

理解公共政策学——概念界定五部曲

理解公共政策学——概念界定五部曲
黄建伟
【期刊名称】《高等农业教育》
【年(卷),期】2006()5
【摘要】半个世纪以来,公共政策学取得长足的进展,但其学科概念的界定却一直因争议颇多而显得比较模糊。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习者和研究者更好地理解公共政策学到底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本文试通过梳理学科名称、界定研究对象、总结研究方法、归纳研究途径、描述学科性质这“五部曲”来界定公共政策学的概念。

【总页数】5页(P59-63)
【关键词】理解;公共政策学;公共政策;概念界定
【作者】黄建伟
【作者单位】江西农业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34
【相关文献】
1.中国城镇空间形态类型的二元界定与八极划分--兼论"山地城市学"中"山地城市"概念的界定 [J], 陶石;卢海滨
2.阅读理解测试中客观题难度概念的界定 [J], 杨帅
3.制度与公共政策的清晰界定——读《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 [J], 韩晓莉
4.文化政治省思:运思逻辑、概念界定与理解语境 [J], 陈金山
5.界定中国社会学里的“中”“西”问题是理解中国“本土的”社会学的核心议题[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吴军等场景理论与城市公共政策场景理论与城市公共政策——芝加哥学派城市研究最新动态吴军,[美]特里N.克拉克(Terry N.Clark)文章来源于:《社会科学战线》2014年第1期。

[摘要]全球化、个体化、中产阶层化以及文化消费的增长等势力对后工业化城市的转型与发展带来了影响,同时,也对城市公共政策的制定与设施提出了新的挑战。

在这样的影响下,如何塑造城市特征、如何实行城市增长与市民认同、如果保留城市传统与容纳多样性、如何建立较强情感纽带的社区共同体以及如何吸引高级人力资本等问题摆在了城市领导者面前。

芝加哥学派提出的城市研究新范式,即“场景理论”,为解答这些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字] 场景理论公共政策芝加哥学派城市一、城市公共政策面临的新挑战过去三四十年间,城市政策的最根本挑战已发生改变,而且这种改变几乎发生在全世界上所有城市。

全球化(Globalization)、个体化(Individualization)、中产阶层化(Gentrification)以及文化消费的增长(The rise of cultural consumption)等势力影响着后工业化(Post-industrialization)城市的转型与发展。

全球化全球化作为一种力量对城市转型与发展已产生深远影响。

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全球化对城市影响的经济维度,比如金融、自由贸易以及服务外包等,然而,全球化所带来的文化后果与社会心理等方面,学者论述的却较少,尤其把“城市”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来分析。

这就为以消费为中心的后工业城市发展与转型提出了新挑战。

以芝加哥为例,新媒介激发了全球性的“相关群体”。

从1980年起,芝加哥的电视、网络、移动客户端等覆盖面大幅度提高,从市政厅到偏僻乡村,从传统教堂到开放酒吧,居民和外来游客都可以同时收看到本地新闻和资讯。

就如一名挪威游客曾说过:“芝加哥昨天发生的变化(华盛顿竞选市长成功),我们完全清楚,因为在挪威看到了电视网络转播。

”借助于这些媒介,芝加哥市政和议会的形象在全球观众心目中开始塑造。

用社会学术语“相关群体”(Reference Group)来解释这种现象再恰当不过。

尽管他们不是芝加哥人,但是,借助媒介所塑造的芝加哥全球形象,对他们来芝加哥旅游、社交和参加会议等产生了影响,而且这种影响会越来越大。

这就提醒城市领导者,公共政策的制定不仅对本地居民产生影响,而且还对“相关群体”发生作用。

除此之外,比较性思维催生了城市发展的全球标准。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城市与城市、社区与社区的比较变成了可能,而且也会越来越普遍,芝加哥大学终身教授Terry Clark在他的新书《The Theory of Scenes》[①]给出了一个结论:比较性思维催生城市发展的全球标准。

这种标准尤其是体现在城市街区设施和市民组织的建设上,比如城市博物馆、现代艺术馆、水族馆、交响乐厅、市民广场、艺术节以及各种市民组织等。

例如,芝加哥市长Daley 为推动芝加哥国际化,专门雇佣汉语教师在中小学开展普通话培训;印第安纳波利斯为吸引相关的爱好群体前来居住,在市中心建造摩托车文化长廊;纽约为吸引游客把时代广场打造成步行街……类似的例子很多,这种现象的实质是: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塑造城市特色和市民认同(Civic Identity):我们是谁?我们希望以什么样的形象输出给全世界?我们现在拥有什么?与其他城市相比,我们的不同之处在哪里?我们的市民感受如何?如何建立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社区呢?如何吸引外来高素质人才呢?……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并不容易,但是,场景理论为解开这些困惑提供了一种可操作的方法。

文化消费的增长芝加哥学派Terry Clark领衔的“财政紧缩与都市革新”(FAUI)项目组[②],历时十几年,耗资1700万美元,对纽约、洛杉矶、芝加哥、东京、首尔、巴黎等1000多个城市设施与文化实践做了深入细致调查,结果发现,公民在教育、艺术、音乐、电影、餐饮以及其他娱乐休闲方面的文化消费不断增长;尤其是年轻人和低收入群体对文化活动的参与。

事实上,公民文化参与的需求增加将会对城市公共政策产生一些影响。

这方面典型的例子当属波士顿(Boston)。

由于受到清教徒精神传统的影响,学校、教堂、博物馆等元素是城市的主流基调,节俭、禁欲等仍然是当地政治文化的主流价值。

不过,随着后工业社会的转型,传统产业优势逐渐减弱,新兴产业又没有出现,城市发展动力开始萎缩。

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新一轮城市化过程中,类似波士顿的城市就开始衰落。

为了扭转这种颓废,50年代波士顿实行城市转型,向高新技术和文化产业转型,吸引电子高科技产业、重建都市休闲娱乐设施、鼓励市民组织参与各项活动和创办各种公共文化艺术节等。

在城市领导者的鼓励下,更多市民对文化艺术的态度变得开放,更多公共政策制定价值导向于区域场景的活力:清理年久失修的喷泉、绿化城市道路、粉刷街道墙壁、举办文化艺术节、提倡自行车出行、鼓励公共场所的艺术表演……这些政策帮助城市官员把社区塑造成一个有魅力的街区场景,吸引高素质人才前来工作、生活和消费。

随后,其他城市效仿波士顿,比如西雅图(Seattle)和明尼阿波利斯(Minneapolis)。

这些城市的发展和转型无一例外的印证了:城市定位、规划设计、服务管理、重建都市娱乐休闲设施和市民组织,这些作为一个整体,共同营造一种特别的“城市气质”(都市场景),来吸引不同群体进行消费实践活动,从而推动区域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中产阶层化中产阶层化(Gentrification)是指一个旧区从原本聚集低收入人士,到重建后地价及租金上升,引致较高收入人士迁入,并取代原有低收入者。

中产阶层化的转变过程可能因着重建速度而需时多年,但引伸的结果是本区生活指数提高,原居住的低收入者最后可能反被新迁入的高收入者歧视,或引致原居住的低收入者不得不迁离往更偏远或条件更差的地区维持生活[③]。

这是早期美国城市扩展的主要特点。

然而,从1950S到1970S,与早期中产阶层化恰巧相反的是“白人大逃离”(While Flight)[④]——受过更好教育、具有更高收入的欧洲后裔从城市中心区向郊区撤离,因为中心城市区嫣然成了拥挤嘈杂、暴力犯罪和种族歧视的代名词,而郊区的新鲜空气、静谧田园、干净草坪以及整齐栅栏等成了白人们幸福生活场景空间。

不过,最近几十年,中产阶层化这种移民方式又开始出现。

芝加哥学派对美国大城市研究也印证了这一点:更多年轻人、富裕阶层、受过良好教育的人群向中心城区开始聚集。

与之前“白人大逃亡”所带动的郊区化截然相反:城市中心地带的人口开始迅速增长,比如Phoenix、Atlanta和Houston。

纽约时报专栏作家David Brooks把这种现象称为“回归城市运动”(Back to city movement)。

回归城市运动将为城市街区重建带来一系列动力,比如消费增加、休闲娱乐需求、都市设施更新、房屋租金升高以及种族、教育、年龄与职业的多样化挑战等。

因此,中产阶层化作为学术标签在分析这样的移民现象比较有用。

因为它能够使政策注意力转移到人口群体移动与城市生活的结合上。

这就涉及到一个核心议题:一个地方具有怎么样的特征或者如何改造一个地方使其具有某种特点,吸引高级人力资本和相关产业,从而驱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个体化个体化(Individualism)是指人的普遍特征,即只有个体才具有能动性。

在美国语境中,个体化代表着个体自由、尊严、正义方面的进步,以及个体自我发展、愿意选择加入某一社会、市场或政治组织的权利与自由。

个体化客观上带来的选择机会增多,生活在某种程度上出现了“权变”(Contingency)现象。

换句话说,个体生活道路的选择开始逐渐摆脱传统纽带(家庭背景、社会阶层等)的影响而变得更加多变和开放。

我们承认,个体出生时是与特定的民族、国家、城市、家庭、宗教以及从事各种职业的父母“绑定”在一起;不过,我们的问题是:之后,个体又将会去哪里呢(学习、工作和生活)?去还是留,基督徒还是无信仰,或者是重新沿着父辈的生活道路再走一遍呢?这些是开放性的话题。

但是,这些话题所涉及到的一个核心命题:什么样的价值或因素影响着个体生活道路的选择?再加上,伴随着国家福利、各种保险计划和基金项目等,孩子和妻子对父母和丈夫的依赖性减弱,老人们对子女物质方面的依赖减少。

孩子们有更多的空间和机会发展出自己的口味或喜好。

比如,在时尚方面,利用Twitter和Facebook等社交网络,通过互联网、电视等途径随时都能获取来自全球不同的讯息,包括由新闻、电影、视频、音乐和图片等构成的地方景象。

这些会激发他们的兴趣,拓展了他们对某地的向往,从而使其借助交通工具达到某地成为可能。

因此,随着生活选择驱动力变得多元,选择个人化的特点逐渐呈现。

这就意味着,在后工业社会里,休闲娱乐和文化活动在个体选择时扮演者重要角色。

这也是理解为什么有的地方经济和人口增长较快,有的地方反而比较慢的重要因素。

二、场景理论为应对挑战提供了新思路全球化、个体化、中产阶层化和文化消费需求的增长对城市公共政策提出了新的挑战。

如何塑造城市特征?如何实现城市扩张和市民认同?如果保留城市传统与多样性?如何建立具有较强情感纽带社区共同体?如何吸引高素质人力资本?……对这些问题的讨论,离不开对都市场景(Urban Scenes)的分析。

城市领导者如何把场景(Scenes)的理念整合到公共政策当中,从而推动城市转型与发展,区域经济繁荣与社会稳定。

场景理论的内涵场景理论(The Theory of Scenes)是芝加哥大学终身教授特里·克拉克(Terry Clark)领衔的研究团队提出的城市研究新范式。

该理论把对城市空间的研究从自然与社会属性层面拓展到区位文化的消费实践层面。

他们对纽约、洛杉矶、芝加哥、巴黎、东京和首尔等国际大都市的研究后发现,都市娱乐休闲设施和各种市民组织的不同组合,会形成不同的都市“场景”,不同的都市场景蕴含着特定的文化价值取向,这种文化价值取向又吸引着不同的群体前来进行文化实践,从而推动着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这正是后工业化城市发展的典型特点。

该理论为我国城市发展和公共政策制定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理论视角。

具体来讲,场景是由各种消费实践所形成的具有符号意义的空间。

正如“社区”(Community)这个概念的运用一样,揭示围绕着个体生老病所展开的各种实践活动组成的符号意义;同理,“场景”这个工具将会揭示各种消费实践活动的符号意义。

场景包括5个要素[⑤]:(1)邻里(Neighborhood);(2)物质结构(Physical structures);(3)多样性人群,比如种族、阶级、性别和教育情况等(Persons labeled by race, class, gender, education, etc.);(4)前三个元素以及活动的组合(The specific combinations of these and activities );(5)场景中所孕育的价值(Legitimacy, Theatricality and Authenticity)。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