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 光度法基本原理1
合集下载
红外吸收的基本原理
as CH 2 s CH 3
~ 2925 cm
1 1
~ 1450 cm CH 2 ~ 1465 20cm1
as CH 3
1
~ 2870 cm
s CH 3
~ 1375cm
1
s 1 CH ~ 2850 cm 2
CH 2 ~ 720cm1
(三)振动自由度(vibrational degree of freedom):指分 分子中 子独立的振动数目,或基本的振动数目。 N个原子组成分子,每个原子在空间有三个自由度
AX 2 型分子
CH 2 ~ 1465 20 cm 1
面内摇摆(in-plane rocking)ρ:基团作为一个整体在平面内 摇动,键角无变化:
AX 2 型分子
CH 2 ~ 720cm 1
— (CH 2 ) n — n 4
2)面外(out-of-plane)弯曲γ:弯曲振动垂直几个原子构成 的平面。
AX 3 型分子
as CH 3
~ 2960 cm
1
2.弯曲振动(bending vibration):又叫变形振动(denformation vibration):指键角发生周期性变化、而键长不变的振动。
1)面内(in-plane)弯曲振动β:弯曲振动发生在由几个原子 构成的平面内,有以下两种情况: 剪式振动(scissoring vibration)δ:振动中键角的变化类 似剪刀的开闭.
F=4 F=3
注意:上述规律不适用于组成分子的官能团的基本 振动数的推算。 吸收峰与振动自由度的关系: • 可以用振动自由度估计吸收峰数量 • 并非每个振动都产生基频峰 • 吸收峰数常少于振动自由度数
分光光度计与分光光度法
γ-射线排成一列,即组成电磁波的波谱,如下图所示。
2.2.1 分光光度计的 光谱范围
包括波长范围为400~760 nm的可见光区和波长范围 为200~400 nm的紫外光区。不同的光源都有其特有的 发射光谱,因此可采用不同的发光体作为仪器的光源。
钨灯的发射光谱:钨灯光源所发出的400~760nm 波长的光谱,光连续色谱;该色谱可作为可 见光分光光度计的光源。
3. 以7200可见光分光度计为例,讲解可见光分光度 计的正确使用方法
4. 以UV-754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为例,讲解紫 外光光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
1. 分光光度法定义 与应用
1.1 定义: 分光光度法是利用物质所特有的吸收光谱来鉴 别物质或测定其含量的分析检测技术。
1.2 特点: 灵敏、精确、快速和简便,在复杂组分系统 中,不需要分离,即能检测出其中所含的极少量物质。
氢灯的发射光谱:氢灯能发出185~400 nm波长的 光谱,可作为紫外光光度计的光源。
谱(1)
如果在光源和棱镜之间放上某种物质的溶液,此 时在屏上所显示的光谱已不再是光源的光谱,它出现 了几条暗线,即光源发射光谱中某些波长的光因溶液 吸收而消失,这种被溶液吸收后的光谱称为该溶液的 吸收光谱。
不同物质的吸收光谱是不同的。因此根据吸收光 谱,可以鉴别溶液中所含的物质。
4、有色物稳定性高 其它离子干扰才小。如三
磺基水杨 酸铁的Kf =1042 , F- 、H3PO4 对它无干 扰。
5、显色过程易于控制 而且有色化合物与显
色剂之间的颜色差别应尽可能大。
| m MaRx m Rax | 60nm
回本节目录
二、 显色反应条件的选择
1、显色剂用量 ,适当过量。
2、溶液酸度 既要防止被测离子生成沉淀,又需
2.2.1 分光光度计的 光谱范围
包括波长范围为400~760 nm的可见光区和波长范围 为200~400 nm的紫外光区。不同的光源都有其特有的 发射光谱,因此可采用不同的发光体作为仪器的光源。
钨灯的发射光谱:钨灯光源所发出的400~760nm 波长的光谱,光连续色谱;该色谱可作为可 见光分光光度计的光源。
3. 以7200可见光分光度计为例,讲解可见光分光度 计的正确使用方法
4. 以UV-754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为例,讲解紫 外光光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
1. 分光光度法定义 与应用
1.1 定义: 分光光度法是利用物质所特有的吸收光谱来鉴 别物质或测定其含量的分析检测技术。
1.2 特点: 灵敏、精确、快速和简便,在复杂组分系统 中,不需要分离,即能检测出其中所含的极少量物质。
氢灯的发射光谱:氢灯能发出185~400 nm波长的 光谱,可作为紫外光光度计的光源。
谱(1)
如果在光源和棱镜之间放上某种物质的溶液,此 时在屏上所显示的光谱已不再是光源的光谱,它出现 了几条暗线,即光源发射光谱中某些波长的光因溶液 吸收而消失,这种被溶液吸收后的光谱称为该溶液的 吸收光谱。
不同物质的吸收光谱是不同的。因此根据吸收光 谱,可以鉴别溶液中所含的物质。
4、有色物稳定性高 其它离子干扰才小。如三
磺基水杨 酸铁的Kf =1042 , F- 、H3PO4 对它无干 扰。
5、显色过程易于控制 而且有色化合物与显
色剂之间的颜色差别应尽可能大。
| m MaRx m Rax | 60nm
回本节目录
二、 显色反应条件的选择
1、显色剂用量 ,适当过量。
2、溶液酸度 既要防止被测离子生成沉淀,又需
第十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如果用△ E电子,△ E振动以及△E转动表示各能级 差,则:
E电 E振 E转
能级差 E h h c
由分子中的电子能级、振动能级和转动能级跃迁产 生的光谱称分子吸收光谱。
2.分子吸收光谱的分类: 分子内运动涉及电子能级、振动能级和转动
能级三种跃迁能级,
E电 E振 E转
对应的波谱区范围如下:
吸收曲线与最大吸收波长 max
①同一种物质对不同波长光的吸光度 不同。如KMnO4在400nm吸收少, 在525nm吸收最大,吸光度最大处 对应的波长称为最大吸收波长λmax ②不同浓度的同一种物质,其吸收曲 线形状相似,λmax不变。而对于不同 物质,它们的吸收曲线形状和λmax 则不同。 ③吸收曲线可以提供物质的结构信息,
电子的基团。 例: C=C;C=O;C=N;—N=N— 注:当出现几个生色团共轭,则几个生色团所产生的
吸收带将消失,代之出现新的共轭吸收带,其波 长将比单个生色团的吸收波长长,强度也增强。
下面为某些常见生色团的吸收光谱
生色团 烯 炔 羧基 酰胺基 羰基 偶氮基 硝基 亚硝基 硝酸酯
溶剂 正庚烷 正庚烷 乙醇 水 正己烷 乙醇 异辛酯 乙醚
称最小吸收波长(λmin) 。
3.肩峰:在一个吸收峰旁边 产生的一个曲折。 4.末端吸收:只在图谱短波 呈现强吸收而不成峰形的
部分。
5. 生色团
所谓生色团,是指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中含有p -
p*和n-p*中跃迁的基团,即能在紫外-可见光范围内产 生吸收的原子团。 对有机化合物:主要为具有不饱和键和未成对
概述
一、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是研究物质在紫外可见光区(200 ~ 800 nm)分子吸收光谱的分析方 法。
可见光区 400~760nm;紫外光区200~400nm。 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特点 (1)灵敏度较高:灵敏度可达10-5~10-7g/mL (2)选择性较好:多组分共存溶液中,无需化学
第九章第1节 光度法基本原理
⑴
σ→σ*跃迁
所需能量最大,σ电子只有吸收远紫外光的能量才能发 生跃迁。饱和烷烃的分子吸收光谱出现在远紫外区(吸收波长
λ<200nm,只能被真空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到)。如甲烷的 λ为125nm,乙烷λmax为135nm。
⑵
n→σ*跃迁
所需能量较大。吸收波长为150~250nm,大部分在远 紫外区,近紫外区仍不易观察到。含非键电子的饱和烃衍生 物(含N、O、S和卤素等杂原子)均呈现n →σ*跃迁。如一氯 甲烷、甲醇、三甲基胺 n →σ* 跃迁的λ分别为173nm、 183nm和227nm。
第九章 紫外-可见分 光光度分析法
一、概述 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三、分子吸收光谱与电子跃迁 四、光的吸收定律 五、定量分析方法 六、准确度、灵敏度及检测限
第一节 基本原理
一、概述
基于物质光化学性质而建立起来的分析方法称之为光化 学分析法。 分为:光谱分析法和非光谱分析法。 光谱分析法是指在光(或其它能量)的作用下,通过测 量物质产生的发射光、吸收光或散射光的波长和强度来进行 分析的方法。 吸收光谱分析 发射光谱分析 分子光谱分析 原子光谱分析
♥
紫外吸收光谱
2. 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及吸收曲线
M + hν 基态 E1 M* M + 热 M + 荧光或磷光 激发态 (△E) E2
ΔE = E2 - E1 = h ν 量子化 ;选择性吸收; 分子结构的复杂性使其对不同波 长光的吸收程度不同; 用不同波长的单色光照射,测吸光 度— 吸收曲线与最大吸收波长λ max; 光的互补:蓝 黄
♥ (4)不同浓度的同一种物质,在某一定波长下吸光度 A 有差异,在
λmax处吸光度A 的差异最大。此特性可作为物质定量分析的依据。 ♥ (5)在λmax处吸光度随浓度变化的幅度最大,所以测定最灵敏。
第一节 吸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第二节 光吸收的基本定律第三节 吸光
要依据。
第二节 光吸收的基本定律
一、Lambert-Beer 定律 二、偏离 Lambert-Beer 定律的原因
一、Lambert-Beer 定律
吸光度和透光率的定义分别为:
A def lg I0 I
T def I I0
吸光度与透光率的关系为:
A =-lgT
1760 年, Lambert 指出:一束平行单色光通 过有色溶液后,光的吸收程度与溶液液层的厚度 成正比。
吸光度与显色剂用量的关系
2. 溶液的酸度 溶液的酸度对显色反应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以下三个方面: (1)溶液的酸度对被测组分存在状态的影
响: 大多数被测金属离子易水解,当溶液 pH 增大时,可能生成各种类型的氢氧基配合物, 甚至生成氢氧化物沉淀,使显色反应不能进行 完全。
(2)溶液的酸度对显色剂的平衡浓度和颜 色的影响:大多数显色剂是有机弱酸或有机弱 碱,当溶液的 pH 变化时,将影响显色剂的平 衡浓度,并影响显色反应的完全程度。另外, 有一些显色剂本身就是酸碱指示剂,它们在不 同 pH 的溶液中具有不同的结构,而产生不同 的颜色,所以对显色反应也有影响。
(3)仪器设备简单,操作简便、快速,选 择性好。由于新的显色剂和掩蔽剂不断发现, 提高了选择性,一般不需分离干扰物质就能进 行测定。
(4)应用广泛。几乎所有的无机离子和具 有共轭双键的有机化合物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 用吸光光度法进行测定。
第一节 吸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
一、光的基本性质 二、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 三、吸收曲线
三、吸收曲线
如果将不同波长的光通过一定浓度的某一溶 液,分别测定溶液对各种波长的光的吸光度。以 入射光的波长 λ 为横坐标,相应的吸光度 A 为 纵坐标作图,可得到一条吸光度随波长变化的曲 线,称为吸收曲线或吸收光谱。
第二节 光吸收的基本定律
一、Lambert-Beer 定律 二、偏离 Lambert-Beer 定律的原因
一、Lambert-Beer 定律
吸光度和透光率的定义分别为:
A def lg I0 I
T def I I0
吸光度与透光率的关系为:
A =-lgT
1760 年, Lambert 指出:一束平行单色光通 过有色溶液后,光的吸收程度与溶液液层的厚度 成正比。
吸光度与显色剂用量的关系
2. 溶液的酸度 溶液的酸度对显色反应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以下三个方面: (1)溶液的酸度对被测组分存在状态的影
响: 大多数被测金属离子易水解,当溶液 pH 增大时,可能生成各种类型的氢氧基配合物, 甚至生成氢氧化物沉淀,使显色反应不能进行 完全。
(2)溶液的酸度对显色剂的平衡浓度和颜 色的影响:大多数显色剂是有机弱酸或有机弱 碱,当溶液的 pH 变化时,将影响显色剂的平 衡浓度,并影响显色反应的完全程度。另外, 有一些显色剂本身就是酸碱指示剂,它们在不 同 pH 的溶液中具有不同的结构,而产生不同 的颜色,所以对显色反应也有影响。
(3)仪器设备简单,操作简便、快速,选 择性好。由于新的显色剂和掩蔽剂不断发现, 提高了选择性,一般不需分离干扰物质就能进 行测定。
(4)应用广泛。几乎所有的无机离子和具 有共轭双键的有机化合物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 用吸光光度法进行测定。
第一节 吸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
一、光的基本性质 二、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 三、吸收曲线
三、吸收曲线
如果将不同波长的光通过一定浓度的某一溶 液,分别测定溶液对各种波长的光的吸光度。以 入射光的波长 λ 为横坐标,相应的吸光度 A 为 纵坐标作图,可得到一条吸光度随波长变化的曲 线,称为吸收曲线或吸收光谱。
第十章 分光光度法
透光度,透射比。用T表示。
注:溶液的透光率T反映了物质对光的吸收程度, T越大表示它对光的吸收越弱;反之,T越小,表 示对光的吸收越强。
T 取值为0.0 % ~ 100.0 %
T
全部吸收
T = 0.0 %
全部透射 T = 100.0 %
2.吸光度: 为透光率的负 A lg I0 lg 1 = lgT
(四)吸光系数 1.定义(物理意义)
一定条件下,吸光物质在单位浓度及单位液层 厚度时的吸光度,叫这个物质的吸光系数。
2.两种表示方法
(1) 摩尔吸光系数( ε ):表示一定波长下,吸光物质的溶液
浓度为1mol/L,液层厚度为1cm时,溶液的吸光度。
(2)百分吸光系数(
E1% 1cm
):表示一定波长下,吸光物质的溶
黄 橙
红
/nm 颜色 400-450 紫
450-480 蓝 480-490 青蓝 490-500 青 500-560 绿 580-610 黄 610-650 橙 650-760 红
互补光 绿
黄 橙 红 紫 蓝 青蓝 青
物质的颜色与光的关系:
完全吸收
光谱示意 复合光
表观现象示意
完全透过
吸收黄色光
二.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
A. A~λ曲线
B. A~c曲线
C. A~V曲线
D. E~V曲线
4、紫外分光光度法中,为了使测定结果有较高 的灵敏度和准确度,入射光的波长应( )
A.最大吸收波长
B.最小吸收波长
检测器 作用: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并放大 光电管,光电倍增管
信号输出 表头、记录仪、屏幕、数字显示
第十章
1 光源
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中,常用的光源 有两类:热辐射光源和气体放电光源 热辐射光源适用350nm-800nm,用于可见 光区,如钨灯和卤钨灯;气体放电光源适 用150nm-400nm,用于紫外光区,如氢灯 和氘灯。
注:溶液的透光率T反映了物质对光的吸收程度, T越大表示它对光的吸收越弱;反之,T越小,表 示对光的吸收越强。
T 取值为0.0 % ~ 100.0 %
T
全部吸收
T = 0.0 %
全部透射 T = 100.0 %
2.吸光度: 为透光率的负 A lg I0 lg 1 = lgT
(四)吸光系数 1.定义(物理意义)
一定条件下,吸光物质在单位浓度及单位液层 厚度时的吸光度,叫这个物质的吸光系数。
2.两种表示方法
(1) 摩尔吸光系数( ε ):表示一定波长下,吸光物质的溶液
浓度为1mol/L,液层厚度为1cm时,溶液的吸光度。
(2)百分吸光系数(
E1% 1cm
):表示一定波长下,吸光物质的溶
黄 橙
红
/nm 颜色 400-450 紫
450-480 蓝 480-490 青蓝 490-500 青 500-560 绿 580-610 黄 610-650 橙 650-760 红
互补光 绿
黄 橙 红 紫 蓝 青蓝 青
物质的颜色与光的关系:
完全吸收
光谱示意 复合光
表观现象示意
完全透过
吸收黄色光
二.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
A. A~λ曲线
B. A~c曲线
C. A~V曲线
D. E~V曲线
4、紫外分光光度法中,为了使测定结果有较高 的灵敏度和准确度,入射光的波长应( )
A.最大吸收波长
B.最小吸收波长
检测器 作用: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并放大 光电管,光电倍增管
信号输出 表头、记录仪、屏幕、数字显示
第十章
1 光源
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中,常用的光源 有两类:热辐射光源和气体放电光源 热辐射光源适用350nm-800nm,用于可见 光区,如钨灯和卤钨灯;气体放电光源适 用150nm-400nm,用于紫外光区,如氢灯 和氘灯。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解:已测得 s'(Cu2) 0.08mg/ L,s'(Mg2) 0.06mg/ L
原子吸收的适宜吸光度A: 0.15-0.6
c1
s' 0.15 0.0044
34 s'
2.72mg / L
s' 0.6 c2 0.0044 136 s' 10.88mg/ L
Cu2+较适宜的测定范围c:2.7-10.9mg/L,上述所得
第十三章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 第三节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第四节 实验方法
第一节 概述(generalization)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基于气态的基态原子在某特定波长光的辐射 下,原子外层电子对光的特征吸收的现象所 建立的方法 。
特点: (1) 检出限低,10-9-10-12 g·mL-1; (2) 准确度高,1%-5%; (3) 选择性高,一般情况下共存元素不干扰; (4) 应用广,可测定70多个元素(各种样品中)
单位mg/L
检出限越低,仪器的性能越好,对元素的检出能 力越强。
四、 定量分析方法
1.校准曲线法 配制一系列不同浓度的标
准溶液,由低到高依次测定 ,将获得的吸光度A对应于浓 度作校准曲线,在相同条件 下测定试样的吸光度A,从校 标准曲线上查出对应的浓度 值。
或由标准溶液吸光度和浓度计算出 线性方程,将测定试样的吸光度A数 据带入方程中计算。
消除:加入大量易电离的一种缓冲剂以抑制 待测元素的电离。 例:加入足量的铯盐,抑制K、Na的电离。
(三)、化学干扰
通过在标准溶液和试液中加入某种光谱化学 缓冲剂来抑制或减少化学干扰: (1)释放剂—与干扰元素生成更稳定化合物使 待测元素释放出来。
分光光度法专业知识课件
E1’ molecular vibration E1’’ molecular rotation E0 Ground level
互补(色)光
complementary colors
第一节 分光光度法 基本原理
若溶液选择性地吸收了某种颜色旳光, 则溶液呈吸收光旳互补色。
二.物质旳吸收光谱
用不同波长旳单色光依次
① c 一定, A∝b Lambert ② b 一定, A∝c Beer
A =εbc
三、Lambert-Beer定律
A =bc
溶液厚度b, 单位:cm
浓度c,单位molL-1
摩尔吸光系数,单位Lmol -1cm-1
若用质量浓度替代c
A = ab
质量浓度 , 单位: gL-1
质量吸光系数a, 单位: Lg -1cm-1
常用参比溶液
成份 溶剂 显色剂
溶剂空白 √ ×
试样
×
其他 合用范 围
× 显色剂、试 样均无吸收
试剂空白 √ √ 试样空白 √ ×
×
√ 试样无吸收 显色剂有吸
收
√
√ 显色剂无吸 收,试样有
吸收
第四节
提升测量敏捷度和精确度旳措施 自学 要点看: 分光光度法旳误差起源 显色剂旳选择 测定条件旳选择
本章小结
As,在相同条件下测出试样溶液旳吸光度 Ax,则试样溶液浓度cs可按下式求得:
Ax /As= cx / cs cx = cs Ax /As
参比(空白)溶液 blank
I 参比溶液旳作用:扣除一切不起源于 目旳产物旳光吸收。
如:消除吸收池、溶剂、试剂、干扰物旳影响。
常用参比溶液:
①溶剂空白 ②试剂空白 ③试样空白
分析化学第九章吸光光度法
3. 分光光度计及其基本部件:
光源-单色器-比色皿(吸收池)-检测器-显
(1)光源 : 钨丝灯:可见、红外 400-1000nm氢灯或 氘灯:紫外 160-350nm (2)单色器: a.滤光片:有机玻璃片或薄膜,利用颜色互补原理。 b.棱镜:根据物质的折射率与光的波长有关。玻璃 棱镜:可见,石英棱镜:紫 外、可见。 c.光栅:在玻璃片或金属片上刻划均匀的线,1200 条/mm, 衍射、干涉原理。
吸收光谱有原子吸收光谱和分子吸收光谱 单色 单一波长的光 光 光 复合光 由不同波长的光组合而成的光
两种不同颜色的单色光按一定的强度比 光的互补 例混合得到白光,那么就称这两种单色 光为互补色光
光的互补示意图
KMnO4溶液的 吸收曲线 (cKMnO4:a<b<c <d)
分子、原子、离子具有不连续的量子化能级,仅 能吸收当照射光子的能量hv与被照射粒子的 E激 - E基 =(hv)n因为不同物质微粒的结构不同, 共有不同的量子化能级,其能量差也不相同,因此 对光的吸收具有选择性。若固定某一溶液的浓度 C 和液层厚度 b ,测量不同 λ下的 A ,以吸光 度 A 对吸收波长λ 作图,就得到-吸收曲线, 即吸收光谱。 初步定性分析:不同物质吸收曲线的形状与最大 吸收波长不同。 定量分析:不同 C 的同一物质在吸收峰附近的 A 随 C ↑而增大,吸收曲线是吸光光度法中选择测 定波长的主要依据。
3.温度:通过实验确定温度范围,通常在室温下 进行。 4.溶剂:一般螯合物在有机溶剂中溶解度大,提高 显色反应的灵敏度。如Cu(SCN)42-在水中大 部分离 解,几乎无色;在丙酮中呈蓝色。
5.显色时间:通过实验找出适宜的显色时间。
6.干扰组分:共存组分与显色剂生成有色络合物, 正干扰;生成无色络合物,负干扰。 干扰的消除: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吸收曲线与最大吸收波长 max可用不同波长的单色
光照射,测吸光度得到——扫描
同一种物质对不同波长光的吸光度不同。吸光度最大
处称为吸收峰,所对应的波长称为最大吸收波长max
峰 肩
末端吸收 谷
吸收曲线可以提供 物质的结构信息,并 作为物质定性分析的 依据之一。 不同浓度的同一种物质,其吸收曲线形状相似λmax不变。而 对于不同物质,它们的吸收曲线形状和λmax则不同。
二、无机化合物的吸收光谱
无机化合物的UV-Vis光谱吸收光谱主要有: 电荷迁移跃迁及配位场跃迁
配位场跃迁( d一d、 f 一f 跃迁)
在配体存在下过渡金属元素5个能量相等的d 轨道和镧系、 锕系7个能量相等的的 f 轨道裂分,吸收辐射后,低能态的d 电子或f电子可以跃迁到高能态的d或f轨道上去。 绝大多数过渡金属离子都具有未充满的 d 轨道,按照晶体场 理论,当它们在溶液中与水或其它配体生成配合物时,受配 体配位场的影响,原来能量相同的 d轨道发生能级分裂,产 生 d-d 电子跃迁。 必须在配体的配位场作用下才可能产生, 所以称为配位场跃迁;
n<p
n
n
p
非极性溶剂中 极性溶剂中
n >p
n p
非极性溶剂中 极性溶剂中
溶剂的极性除了影响吸收峰的位置,还影响吸收光谱 的精细结构:
N HC
N
CH 对称四嗪
N
极性溶剂使精细结构消失
蒸汽中
环己烷
水中
4. 体系pH的影响
pH影响吸光物质的存在形态,产生不同的吸收光谱. 如苯酚,在酸性或中性水溶液中,有210.5nm及270nm 两个吸收带;而在碱性溶液中,则分别红移到235nm和
吸收波长为150~250nm,大部分在远紫外区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E— 吸光系数(absorptivity)
T与A的关系
T 100% 50% 25% 10% 1.0% 0.1% 0.01% 0.001% 0%
A 0 0.301 0.602 1.00 2.0 3.0 4.0
5.0
上述说明: T值为0%至100%内的任何值。 A值可以取任意的正数值。
入射光强度 I0
等 条件一定时, E 仅与吸收物质本身的性质有关, 与待测物浓度无关; (3)同一吸收物质在不同波长下的E 值是不同的。在最大 吸收波长λmax处的摩尔吸收系数E max表明了该 吸收物质最大限度的吸光能力,也反映了光度法 测定该物质可能达到的最大灵敏度。
(4)可作为定性鉴定的参数;
(5)物质的吸光能力的度量
? EK2带
B带 R带
苯乙酮的紫外吸收光谱
四、影响吸收带的因素
• 位阻影响 • 跨环效应
共轭系统共平面性↓→共轭效应↓ → max ↓(短移), ↓
• 溶剂效应 溶剂极性↑→ K带长移,R带短移
• pH影响
max 210.5nm,270nm
235nm,287nm
位阻影响
顺式
反式
二苯乙烯顺反异构体 的紫外吸收光谱
最大处对应的波长称为最大吸收波长λmax。 吸收曲线的形状、λmax及吸收强度等与分子 的结构密切相关。
在吸收曲线上,最大吸收峰所对应的是最大吸收波长 (λmax),为不同化合物的特征波长。吸收曲线的形状是物 质定性的主要依据,在定量分析中可提供测定波长,一般以灵 敏度较大的λmax为测定波长。
峰与峰之间的部位叫谷,该处对应波长为最小吸收波长。 在图谱短波端只呈现强吸收但不成峰的部分称为末端吸收 (end absorption)。
T与A的关系
T 100% 50% 25% 10% 1.0% 0.1% 0.01% 0.001% 0%
A 0 0.301 0.602 1.00 2.0 3.0 4.0
5.0
上述说明: T值为0%至100%内的任何值。 A值可以取任意的正数值。
入射光强度 I0
等 条件一定时, E 仅与吸收物质本身的性质有关, 与待测物浓度无关; (3)同一吸收物质在不同波长下的E 值是不同的。在最大 吸收波长λmax处的摩尔吸收系数E max表明了该 吸收物质最大限度的吸光能力,也反映了光度法 测定该物质可能达到的最大灵敏度。
(4)可作为定性鉴定的参数;
(5)物质的吸光能力的度量
? EK2带
B带 R带
苯乙酮的紫外吸收光谱
四、影响吸收带的因素
• 位阻影响 • 跨环效应
共轭系统共平面性↓→共轭效应↓ → max ↓(短移), ↓
• 溶剂效应 溶剂极性↑→ K带长移,R带短移
• pH影响
max 210.5nm,270nm
235nm,287nm
位阻影响
顺式
反式
二苯乙烯顺反异构体 的紫外吸收光谱
最大处对应的波长称为最大吸收波长λmax。 吸收曲线的形状、λmax及吸收强度等与分子 的结构密切相关。
在吸收曲线上,最大吸收峰所对应的是最大吸收波长 (λmax),为不同化合物的特征波长。吸收曲线的形状是物 质定性的主要依据,在定量分析中可提供测定波长,一般以灵 敏度较大的λmax为测定波长。
峰与峰之间的部位叫谷,该处对应波长为最小吸收波长。 在图谱短波端只呈现强吸收但不成峰的部分称为末端吸收 (end absorption)。
分光光度法
适用范围: 分子中含有芳环或共轭双键的有机药物,在紫外光区有特征
吸收 外观有颜色的药物在可见光区有特征吸收 都可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进行分析。
仪器
可见分光光度计
721型分光光度计
仪器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一、基本组成
光源
单色器
样品室
检测器
显示器
1. 光源
在整个紫外光区或可见光谱区可以发射连续光
把分子吸收能量随波长变化的情况记录下来所得 的图谱为吸收光谱。
利用物质的吸收光谱进行定性、定量及结构分析 的方法称为吸收光谱法, 简称光谱法。
三、光的吸收定律
(一)百分透光率(T)和吸收度(A) 入射光 I0 → 吸收Ia → 透射It
I0 = Ia + It 透光率(描述入射光透过溶液的程度)
一、光的性质与波长范围
光的性质
光是一种电磁波,具有波粒二象性,即波动性和 粒子性。
光在传播时表现了光的波动性
一定的光波具有一定的波长 、频率 、光速c等 参数来描述:
c=
续前:
波长: 相邻两波峰或波谷之间的距离,波长的单位 可用纳米(nm),微米(um)表示:
1nm=10-3um=10-6mm=10-7cm=10-9m 频率( ): 是每秒内光波的振动次数,单位是
A=-lgT=ECL 朗伯-比尔定律适用于无色溶液、有色溶液及气
体和固体的非散射均匀体系。
(三)吸收系数
吸光物质在单位浓度、单位液层厚度时的吸收度。 A
E= CL
当溶液的浓度C的单位不同时,吸收系数的意义和表 示方法也不同,常用的表示方法有两种:
1、摩尔吸收系数:是指在一定波长下,溶液浓度为 1mol/L,液层厚度为1cm时的吸收度,用ε表示。
吸收 外观有颜色的药物在可见光区有特征吸收 都可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进行分析。
仪器
可见分光光度计
721型分光光度计
仪器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一、基本组成
光源
单色器
样品室
检测器
显示器
1. 光源
在整个紫外光区或可见光谱区可以发射连续光
把分子吸收能量随波长变化的情况记录下来所得 的图谱为吸收光谱。
利用物质的吸收光谱进行定性、定量及结构分析 的方法称为吸收光谱法, 简称光谱法。
三、光的吸收定律
(一)百分透光率(T)和吸收度(A) 入射光 I0 → 吸收Ia → 透射It
I0 = Ia + It 透光率(描述入射光透过溶液的程度)
一、光的性质与波长范围
光的性质
光是一种电磁波,具有波粒二象性,即波动性和 粒子性。
光在传播时表现了光的波动性
一定的光波具有一定的波长 、频率 、光速c等 参数来描述:
c=
续前:
波长: 相邻两波峰或波谷之间的距离,波长的单位 可用纳米(nm),微米(um)表示:
1nm=10-3um=10-6mm=10-7cm=10-9m 频率( ): 是每秒内光波的振动次数,单位是
A=-lgT=ECL 朗伯-比尔定律适用于无色溶液、有色溶液及气
体和固体的非散射均匀体系。
(三)吸收系数
吸光物质在单位浓度、单位液层厚度时的吸收度。 A
E= CL
当溶液的浓度C的单位不同时,吸收系数的意义和表 示方法也不同,常用的表示方法有两种:
1、摩尔吸收系数:是指在一定波长下,溶液浓度为 1mol/L,液层厚度为1cm时的吸收度,用ε表示。
分析化学-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非吸收线干扰是一种背景吸收(background absorption)。
现象:
原子化过程中生成的气体分子、氧化物、盐类等对共振线 的吸收及微小固体颗粒使光产生散射而引起的干扰。
消除方法:
邻近线法、连续光源(在紫外光区通常用氘灯)法、塞 曼(Zeeman)效应法等。
化学干扰 (chemical interference)
∝ 基态原子数N
这是原子吸收法的重要理论基础,如能准确测量积分吸 收,即可求得原子浓度。
峰值吸收法 (peak absorption)
采用锐线光源,通过测定吸收线中心频率的峰值吸收系 数计算待测元素的原子数。
2 ln2 2 ln 2 K K d ν KN K0~N 0 ν Δ ν π ν π
原子从基态激发到能量最低的激发态(称为第一 激发态),为共振激发,产生的谱线称为共振吸 收线。 共振线是元素所有谱线中最灵敏的谱线。常用元 素最灵敏的第一共振吸收线作为分析线。原子吸收 线一般位于光谱的紫外区和可见区。
原子在各能级的分布
理论研究和实验观测表明,在热平衡状态时,激发态原子数 Nj 与基态原子数No的关系可用玻尔兹曼 (Boltzmann)方程表示
压力变宽(pressure broadening)
由于吸光原子与蒸气原子相互碰撞而引起能级稍微变 化,发射或吸收光量子频率改变而导致的变宽。
• 赫鲁茲马克变宽(Holtsmark broadening, ν R ) 又称共振变宽,同种原子间碰撞引起的谱线变宽,它随 试样原子蒸气浓度增加而增加。
检测器的作用是将单色器分出的光信号进行 光电转换,常用光电倍增管。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类型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是中心频率位置,吸收系数极大值一半处,谱线轮廓上 两点之间频率或波长的距离。
谱线具有一定的宽度,主要有两方面的因素:一类 是由原子性质所决定的,例如,自然宽度;另一类是外 界影响所引起的,例如,热变宽、碰撞变宽等。
整理课件
5
第一节 基本原理
• 二、原子吸收光谱的测量 1,积分吸收 在吸收线轮廓内,吸收系数的积分称为积分吸 收系数,简称为积分吸收,它表示吸收的全部能 量。若能测定积分吸收,则可求出原子浓度。但 是,测定谱线宽度仅为10-3nm的积分吸收,需要分 辨率非常高的色散仪器。
最强共振线都低于 600 nm, Ni / N0值绝大部分在10-3以下, 激发态和基态原子数之比小于千分之一,激发态原子数可以
忽略。因此。基态原子数N0可以近似等于总原子数N。
一、原子吸收光谱轮廓
原子吸收光谱线有一定宽度。一束不同频率强度为I0的
整理课件
3
第一节 基本原理
平行光通过厚度为l的原子蒸气,一部分光被吸收,透过
(一)火焰原子化器
火焰原子化法中,常用的是预混合型原子化器,它是由雾化器、 雾化室和燃烧器三部分组成。用火焰使试样原子化是目前广泛应用 的一种方式。它是将液体试样经喷雾器形成雾粒,这些雾粒在雾化 室中与气体(燃气与助燃气)均匀混合,除去大液滴后,再进入燃 烧器形成火焰。此时,试液在火焰中产生原子蒸气。
整理课件
13
第二节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二)非火焰原子化器
非火焰原子化器常用的是石墨炉原子化器。 石墨炉原子化法的过程是将试样注入石墨管中间 位置,用大电流通过石墨管以产生高达2000 ~ 3000℃的高温使试样经过干燥、蒸发和原子化。
与火焰原子化法相比,石墨炉原子化法主要 具有如下特点:
谱线具有一定的宽度,主要有两方面的因素:一类 是由原子性质所决定的,例如,自然宽度;另一类是外 界影响所引起的,例如,热变宽、碰撞变宽等。
整理课件
5
第一节 基本原理
• 二、原子吸收光谱的测量 1,积分吸收 在吸收线轮廓内,吸收系数的积分称为积分吸 收系数,简称为积分吸收,它表示吸收的全部能 量。若能测定积分吸收,则可求出原子浓度。但 是,测定谱线宽度仅为10-3nm的积分吸收,需要分 辨率非常高的色散仪器。
最强共振线都低于 600 nm, Ni / N0值绝大部分在10-3以下, 激发态和基态原子数之比小于千分之一,激发态原子数可以
忽略。因此。基态原子数N0可以近似等于总原子数N。
一、原子吸收光谱轮廓
原子吸收光谱线有一定宽度。一束不同频率强度为I0的
整理课件
3
第一节 基本原理
平行光通过厚度为l的原子蒸气,一部分光被吸收,透过
(一)火焰原子化器
火焰原子化法中,常用的是预混合型原子化器,它是由雾化器、 雾化室和燃烧器三部分组成。用火焰使试样原子化是目前广泛应用 的一种方式。它是将液体试样经喷雾器形成雾粒,这些雾粒在雾化 室中与气体(燃气与助燃气)均匀混合,除去大液滴后,再进入燃 烧器形成火焰。此时,试液在火焰中产生原子蒸气。
整理课件
13
第二节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二)非火焰原子化器
非火焰原子化器常用的是石墨炉原子化器。 石墨炉原子化法的过程是将试样注入石墨管中间 位置,用大电流通过石墨管以产生高达2000 ~ 3000℃的高温使试样经过干燥、蒸发和原子化。
与火焰原子化法相比,石墨炉原子化法主要 具有如下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不同浓度的同一种物质,其吸收曲线形 状相似λmax不变。而对于不同物质,它们的吸 收曲线形状和λmax则不同。
(3)吸收曲线可以提供物质的结构信息,作为物质定性分析的依据之一。
(4)不同浓度的同一种物质,在某一定波长下吸光度 A 有差异,在λmax处 吸光度A 的差异最大。此特性可作为物质定量分析的依据。 (5)在λmax处吸光度随浓度变化的幅度最大,所以测定最灵敏。吸收曲线 是定量分析中选择入射光波长的重要依据。
T = I t / I0 吸光度A与透光度T的关系:
A = -lg T
朗伯—比耳定律是吸光光度法的理论基础和定量测定的 依据。应用于各种光度法的吸收测量; 摩尔吸光系数ε在数值上等于浓度为1 mol/L、液层厚度 为1cm时该溶液在某一波长下的吸光度; 吸光系数a(L·g-1·cm-1)相当于浓度为1 g/L、液层厚度 为1cm时该溶液在某一波长下的吸光度。
• 解:依题意可知
• Cd2+ :的浓度为:
5.0 10 6 10 10 3
5.0 10 4 g / L
A=-lgT=-Lg0.445=0.35
a A 0.35 7.0 102 L g 1 cm1 bc 1 5.0 104
k
1
0.35 5.0 104
7.869104
8.0 104 L mol / cm
3 吸收光谱曲线的实际意义和绘制
(1)吸收光谱曲线的意义:
•
吸收光谱曲线是吸光光度法选择测量波长的依椐,它表示物质对
不同波长光吸收能力的分布情况。由于每种物质组成的特性,只吸收
一定波长的光,所以每种物质的吸收光谱曲线都有一个最大吸收峰, 最大吸收峰对应的波长称为最大吸收波长。在光度分析中,都以最大
= A 1 + lg2 - lg(1+10 - εbc )
讨论:
A总 =A1 + lg2 - lg(1+10-εbc )
(1) = 0; 即: 1= 2 =
则: A总 =lg(Io/It)= bc
(2) ≠0 若 <0 ;即 2< 1 ; - bc>0,
lg(1+10 bc )值随c值增大而增大,则标准曲线偏离
4 朗伯-比尔定律的适用条件
1. 单色光
应选用max处或肩峰处测定
2. 吸光质点形式不变 离解、络合、缔合会破坏线性关系 应控制条件(酸度、浓度、介质等)
3. 稀溶液 浓度增大,分子之间作用增强
四. 偏离比尔定律的原因 1 非单色光作为入射光引起的偏离
假设由波长为λ1和λ2的两单色光 组成的入射光通过浓度为c的溶液,则:
2.摩尔吸光系数ε的讨论
(1)吸收物质在一定波长和溶剂条件下的特征常数;
(2)不随浓度c和光程长度b的改变而改变。在温度和波长 等条件一定时,ε仅与吸收物质本身的性质有关,与待测物
浓度无关; (3)可作为定性鉴定的参数; (4)同一吸收物质在不同波长下的ε值是不同的。在最大吸 收波长λmax处的摩尔吸光系数,常以εmax表示。εmax表明了该 吸收物质最大限度的吸光能力,也反映了光度法测定该物质 可能达到的最大灵敏度。
直线向c 轴弯曲,即负偏离;反之,则向A轴弯曲,即正偏 离。
A总 =A1 + lg2 - lg(1+10-εbc )
(3) | |很小时,即ε1≈ε2:
可近似认为是单色光。在低浓度范围内,不发生偏离。若
浓度较高,即使| |很小, A总 ≠A1 ,且随着c值增大,A总
与A 1的差异愈大,在图上则表现为A—c曲线上部(高浓度区)弯曲 愈严重。故朗伯—比耳定律只适用于稀溶液。
A 1=lg(Io1 /It1 )=ε1bc
A 2=lg(Io2 /It2 )=ε2bc
故:
It1 IO1 10ε 1bc ;
It2
I 10ε 2bc O1
式中:Io1、Io2分别为λ1、λ2 的入射光强度; It1、It2分别为λ1、λ2 的透射光强度;
ε1、ε2分别为λ1、λ2的摩尔吸光系数;
• .例:某有色溶液在1cm比色皿中的 A=0.400。将此溶液
稀释到原浓度的一半后,转移至3cm的比色皿中。计算 在相同波长下的A和T值。
• 解: A=-lgT
• 设b1=1cm b2=3cm A1=0.400 C2=0.5C1 A2=?
• A1=Kb1C1
• A2=Kb2C2
得 A2=0.60
(4) 为克服非单色光引起的偏离,首先应选择比较好的单色
器。此外还应将入射波长选定在待测物质的最大吸收波长且吸 收曲线较平坦处。
2 化学性因素
• 朗—比耳定律的假定:所有的吸光质点之间不发生相互 作用;假定只有在稀溶液(c<10-2mol/L)时才基本符合。
当溶液浓度c >10 -2 mol/L 时,吸光质点间可能发生缔合等 相互作用,直接影响了对光的吸收。 • 故:朗伯—比耳定律只适用于稀溶液。
因实际上只能测总吸光度A总,并不能分别测得
A1和A2,故:
A总 = lg(Io总/It总 ) =lg(Io1+Io2)/(It1+It2) = lg(Io1+Io2)/(Io110-ε1bc +Io210-ε2bc )
令: ε1-ε2 = ; 设: Io1 =Io2
A总 = lg(2Io1)/It1(1+10 - εbc )
二 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及吸收曲线
M + h M*
M +热
基态
激发态
M + 荧光或磷光
E1E
=
(△E)
E2 - E1 = h
E2
量子化 ;选择性吸收;
当光子的能量= E = h =h C
当光子的能量=被测物质电子跃迁需要的能量
时,此种波长的光子则被吸收,这就是物质对光 的选择性吸收。
分子结构的复杂性使其对不同波长光的吸收程度不同
例1 邻二氮菲光度法测铁
(Fe)=1.0mg/L, b=2cm , A=0.38
计算 和
E 1% 1cm
解: c(Fe)=1.0 mg/L=1.0×10-3/55.85 =1.8×10-5mol/L
=
0.38 2 1.8 ×10-5
= 1.1104Lgmol-1gcm-1
A
=
E 1% 1cm
gbgc
c =1.0mg/L=1.0×10-3 g /1000mL = 1.0×10-4g/100mL
E11c%m = 0.38/2.010-4 = 1.9103
or
E1% 1cm
=
10
/M
=
1.1105
/55.85
=
1.9103
• 例 .有50.00mol含Cd2+5.0ug的溶液,用10.0mol二苯硫腙-氯仿溶液萃 取(萃取率≈100%)后,在波长为518nm处,用1㎝比色皿测量得 T=44.5%。求吸收系数a、摩尔吸收系数κ.
• 例:某有色溶液的浓度为C,在1cm比色皿中的透光度T=40.0%, 将此溶液稀释到原浓度的一半后,透光度T1为多少? 若浓度是原来 的两倍, T2又是多少?
• 解: A=-lgT T=10-bc
• 溶液稀释到原浓度的一半后,透光度为T1=10-bc/2 = T1/2
• 浓度是原来的两倍, T2=10-bc×2 = T2
112.41
例:钴和镍与某显色剂的络合物有如下数据:
λ/nm
KCo/L×mol-1×cm-1 KNi/L×mol-1×cm-1
510 3.64×104 5.52×103
656 1.24×103 1.75×104
将0.376g土壤试样溶解后配成50.00ml溶液,取25.00ml溶液进行处理, 以除去干扰物质,然后加入先色剂,将体积调至50.00ml.此溶液在510nm处 吸光度为0.467,在656nm处吸光度为0.374,吸收池厚度为1cm。计算钴镍在 土壤中的含量(以μg·g-1表示)。 解:根据题意列出方程组 A1=K1 xbCx+K1YbCy
A2=K2XbCx+K2YbCy 已知:A1=0.476 A2=0.374 K1x=3.64×104 K2X=1.24×103 K1Y=5.52×103 K2Y=1.75×104 解得 Cx=0.96×10-5mol/L Cy=2.07×10-5mol/L Mx=[Cx×0.05×2×58.9332]/0.376=152μg.g-1 My=[Cy×0.05×2×58.6934]/0.376=323μg.g-1
• 布格(Bouguer)和朗伯(Lambert)先后于1729年和1760年阐明了
光的吸收程度和吸收层厚度的关系。A∝b
I I-dI
I0
s
It b dx
• 1852年比耳(Beer)又提出了光的吸收程度和吸收物浓度之间也
具有类似的关系。A∝ c
• 二者的结合称为朗伯—比耳定律,其数学表达式为:A= εb c
9.2 吸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
吸光光度法是基于被测物质的分子对光具有选择性吸收 的特性而建立起来的分析方法。
• 一、特点 1.灵敏度高:测定下限可达10-5~10-6mol/L, 10-4%~10-5% 2.准确度 :能够满足微量组分的测定要求: 3.相对误差小 :2~5% (1~2%) 4.操作 :简便快速 5.应用广泛:有色物质和能显色的物质。
Cr2O72-、MnO4-的吸收光谱
Absorbance
1.0 350
0.8
Cr2O72-
0.6
0.4
0.2
300 350 400
525 545 MnO4-
500
600
700 /nm
苯 (254nm)
甲苯 (262nm)
A
230
(3)吸收曲线可以提供物质的结构信息,作为物质定性分析的依据之一。
(4)不同浓度的同一种物质,在某一定波长下吸光度 A 有差异,在λmax处 吸光度A 的差异最大。此特性可作为物质定量分析的依据。 (5)在λmax处吸光度随浓度变化的幅度最大,所以测定最灵敏。吸收曲线 是定量分析中选择入射光波长的重要依据。
T = I t / I0 吸光度A与透光度T的关系:
A = -lg T
朗伯—比耳定律是吸光光度法的理论基础和定量测定的 依据。应用于各种光度法的吸收测量; 摩尔吸光系数ε在数值上等于浓度为1 mol/L、液层厚度 为1cm时该溶液在某一波长下的吸光度; 吸光系数a(L·g-1·cm-1)相当于浓度为1 g/L、液层厚度 为1cm时该溶液在某一波长下的吸光度。
• 解:依题意可知
• Cd2+ :的浓度为:
5.0 10 6 10 10 3
5.0 10 4 g / L
A=-lgT=-Lg0.445=0.35
a A 0.35 7.0 102 L g 1 cm1 bc 1 5.0 104
k
1
0.35 5.0 104
7.869104
8.0 104 L mol / cm
3 吸收光谱曲线的实际意义和绘制
(1)吸收光谱曲线的意义:
•
吸收光谱曲线是吸光光度法选择测量波长的依椐,它表示物质对
不同波长光吸收能力的分布情况。由于每种物质组成的特性,只吸收
一定波长的光,所以每种物质的吸收光谱曲线都有一个最大吸收峰, 最大吸收峰对应的波长称为最大吸收波长。在光度分析中,都以最大
= A 1 + lg2 - lg(1+10 - εbc )
讨论:
A总 =A1 + lg2 - lg(1+10-εbc )
(1) = 0; 即: 1= 2 =
则: A总 =lg(Io/It)= bc
(2) ≠0 若 <0 ;即 2< 1 ; - bc>0,
lg(1+10 bc )值随c值增大而增大,则标准曲线偏离
4 朗伯-比尔定律的适用条件
1. 单色光
应选用max处或肩峰处测定
2. 吸光质点形式不变 离解、络合、缔合会破坏线性关系 应控制条件(酸度、浓度、介质等)
3. 稀溶液 浓度增大,分子之间作用增强
四. 偏离比尔定律的原因 1 非单色光作为入射光引起的偏离
假设由波长为λ1和λ2的两单色光 组成的入射光通过浓度为c的溶液,则:
2.摩尔吸光系数ε的讨论
(1)吸收物质在一定波长和溶剂条件下的特征常数;
(2)不随浓度c和光程长度b的改变而改变。在温度和波长 等条件一定时,ε仅与吸收物质本身的性质有关,与待测物
浓度无关; (3)可作为定性鉴定的参数; (4)同一吸收物质在不同波长下的ε值是不同的。在最大吸 收波长λmax处的摩尔吸光系数,常以εmax表示。εmax表明了该 吸收物质最大限度的吸光能力,也反映了光度法测定该物质 可能达到的最大灵敏度。
直线向c 轴弯曲,即负偏离;反之,则向A轴弯曲,即正偏 离。
A总 =A1 + lg2 - lg(1+10-εbc )
(3) | |很小时,即ε1≈ε2:
可近似认为是单色光。在低浓度范围内,不发生偏离。若
浓度较高,即使| |很小, A总 ≠A1 ,且随着c值增大,A总
与A 1的差异愈大,在图上则表现为A—c曲线上部(高浓度区)弯曲 愈严重。故朗伯—比耳定律只适用于稀溶液。
A 1=lg(Io1 /It1 )=ε1bc
A 2=lg(Io2 /It2 )=ε2bc
故:
It1 IO1 10ε 1bc ;
It2
I 10ε 2bc O1
式中:Io1、Io2分别为λ1、λ2 的入射光强度; It1、It2分别为λ1、λ2 的透射光强度;
ε1、ε2分别为λ1、λ2的摩尔吸光系数;
• .例:某有色溶液在1cm比色皿中的 A=0.400。将此溶液
稀释到原浓度的一半后,转移至3cm的比色皿中。计算 在相同波长下的A和T值。
• 解: A=-lgT
• 设b1=1cm b2=3cm A1=0.400 C2=0.5C1 A2=?
• A1=Kb1C1
• A2=Kb2C2
得 A2=0.60
(4) 为克服非单色光引起的偏离,首先应选择比较好的单色
器。此外还应将入射波长选定在待测物质的最大吸收波长且吸 收曲线较平坦处。
2 化学性因素
• 朗—比耳定律的假定:所有的吸光质点之间不发生相互 作用;假定只有在稀溶液(c<10-2mol/L)时才基本符合。
当溶液浓度c >10 -2 mol/L 时,吸光质点间可能发生缔合等 相互作用,直接影响了对光的吸收。 • 故:朗伯—比耳定律只适用于稀溶液。
因实际上只能测总吸光度A总,并不能分别测得
A1和A2,故:
A总 = lg(Io总/It总 ) =lg(Io1+Io2)/(It1+It2) = lg(Io1+Io2)/(Io110-ε1bc +Io210-ε2bc )
令: ε1-ε2 = ; 设: Io1 =Io2
A总 = lg(2Io1)/It1(1+10 - εbc )
二 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及吸收曲线
M + h M*
M +热
基态
激发态
M + 荧光或磷光
E1E
=
(△E)
E2 - E1 = h
E2
量子化 ;选择性吸收;
当光子的能量= E = h =h C
当光子的能量=被测物质电子跃迁需要的能量
时,此种波长的光子则被吸收,这就是物质对光 的选择性吸收。
分子结构的复杂性使其对不同波长光的吸收程度不同
例1 邻二氮菲光度法测铁
(Fe)=1.0mg/L, b=2cm , A=0.38
计算 和
E 1% 1cm
解: c(Fe)=1.0 mg/L=1.0×10-3/55.85 =1.8×10-5mol/L
=
0.38 2 1.8 ×10-5
= 1.1104Lgmol-1gcm-1
A
=
E 1% 1cm
gbgc
c =1.0mg/L=1.0×10-3 g /1000mL = 1.0×10-4g/100mL
E11c%m = 0.38/2.010-4 = 1.9103
or
E1% 1cm
=
10
/M
=
1.1105
/55.85
=
1.9103
• 例 .有50.00mol含Cd2+5.0ug的溶液,用10.0mol二苯硫腙-氯仿溶液萃 取(萃取率≈100%)后,在波长为518nm处,用1㎝比色皿测量得 T=44.5%。求吸收系数a、摩尔吸收系数κ.
• 例:某有色溶液的浓度为C,在1cm比色皿中的透光度T=40.0%, 将此溶液稀释到原浓度的一半后,透光度T1为多少? 若浓度是原来 的两倍, T2又是多少?
• 解: A=-lgT T=10-bc
• 溶液稀释到原浓度的一半后,透光度为T1=10-bc/2 = T1/2
• 浓度是原来的两倍, T2=10-bc×2 = T2
112.41
例:钴和镍与某显色剂的络合物有如下数据:
λ/nm
KCo/L×mol-1×cm-1 KNi/L×mol-1×cm-1
510 3.64×104 5.52×103
656 1.24×103 1.75×104
将0.376g土壤试样溶解后配成50.00ml溶液,取25.00ml溶液进行处理, 以除去干扰物质,然后加入先色剂,将体积调至50.00ml.此溶液在510nm处 吸光度为0.467,在656nm处吸光度为0.374,吸收池厚度为1cm。计算钴镍在 土壤中的含量(以μg·g-1表示)。 解:根据题意列出方程组 A1=K1 xbCx+K1YbCy
A2=K2XbCx+K2YbCy 已知:A1=0.476 A2=0.374 K1x=3.64×104 K2X=1.24×103 K1Y=5.52×103 K2Y=1.75×104 解得 Cx=0.96×10-5mol/L Cy=2.07×10-5mol/L Mx=[Cx×0.05×2×58.9332]/0.376=152μg.g-1 My=[Cy×0.05×2×58.6934]/0.376=323μg.g-1
• 布格(Bouguer)和朗伯(Lambert)先后于1729年和1760年阐明了
光的吸收程度和吸收层厚度的关系。A∝b
I I-dI
I0
s
It b dx
• 1852年比耳(Beer)又提出了光的吸收程度和吸收物浓度之间也
具有类似的关系。A∝ c
• 二者的结合称为朗伯—比耳定律,其数学表达式为:A= εb c
9.2 吸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
吸光光度法是基于被测物质的分子对光具有选择性吸收 的特性而建立起来的分析方法。
• 一、特点 1.灵敏度高:测定下限可达10-5~10-6mol/L, 10-4%~10-5% 2.准确度 :能够满足微量组分的测定要求: 3.相对误差小 :2~5% (1~2%) 4.操作 :简便快速 5.应用广泛:有色物质和能显色的物质。
Cr2O72-、MnO4-的吸收光谱
Absorbance
1.0 350
0.8
Cr2O72-
0.6
0.4
0.2
300 350 400
525 545 MnO4-
500
600
700 /nm
苯 (254nm)
甲苯 (262nm)
A
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