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课程内容的既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

第一节课程内容概述

一、课程内容的概念(上)

什么是课程内容?这是课程理论不能回避的基本问题。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影响了课程内容选择与组织的逻辑形式。从总体上讲,课程内容是根据课程目标,有目的地选择的各种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知识体系,它是课程的核心要素。考察课程内容的实质,必须从逻辑上把课程内容与教材、学习活动、学习经验或教育经验区别开来。

1.课程内容与教材

教材,又称教科书,是指以文字和图形等语言符号形式反映一定的课程内容的教学用书,是以事实、原理与体系等形式来说明课程内容中理论知识的体系,它是课程内容直接的物质载体。但教材不完全等于课程内容,因为课程内容所包含的直接经验、情感性经验是教材难以再现的。

课程内容设计上传统的方式是把教材等同于课程内容.“传统教育”派的课样内容设计,存在着“课程内容即教材“的取向。如果把课程内容定义为“教材”,或者等同于“教材“.就会把课程内容看做是事先规定好了的东西,这样对学生来说,学习内容是由外部力量规定的他们必须接受的东西,而不是学生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正如杜威曾经风趣地指出的那样,由于教材并不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在教学中设法引起学生的兴趣,使材料有趣,教材脱离学生生活.让学生“在他正高兴地尝着某些完全不同的东西的时候,吞下和消化一口不可口的食物”杜威的分析说明,以教材表示课程内容,往往直接导致课程内容脱离学生的生活,脱离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因为教材不能再现课程内容的全部。把课程内容等同于教材,就如同把课程等同于学科一样,犯了以偏概全的逻辑错误:

2.课程内容与学习活动

通过活动分析法来确定和设计课程内容的倾向,早在斯宾塞时期就开始了。斯宾塞根据学生未来成人的五个生活领域,设计了一个比较庞大的课程内容体系。20世纪以来,博比特、查特斯、塔巴(Taba、H.)等课程理论家主张,通过研究成人的活动,识别各种社会需要,把它们转化为课程目标,再把这些目标转化成学生的学习活动,构成课程内容,这就是所谓课程内容设计的“活动分析法”。活动分析法被认为是课程内容设计的一种有效的编制技术,英国教育家怀持梅就曾说:“教育只有一种教材,那就是生活的一切方向”。从课程内容设计的角度看,活动分析法关注的不是向学生呈现什么系统化的理论知识,而是要学生积极从事各种活动,注重学生的外显的学习活动,从而认为“课程内容即学习活动”活动分析法主张的“学习活动”强调外显的、动态的内容,把动态的“活动”作为课程内容,似乎是把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探究活动看成是课程内容,实际上,从单个的课程要素说,课程内容应是静态的,它所包含的也不仅仅是直接经验形态的东西,把课程内容等同于学习活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3.课程内容与学习经验

从前面讨论的国外关于课程的定义中我们知道,“学习经验”或‘教育经验”是课程理论常用的术语.那些定义基本上把“学习经验”或“教育经验”当作课程内容的同义词。泰勒在他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经常使用“学习经验”或“教育经验”。他认为学刁经验既不同于一门课程所涉及的内容,也不同于教师所从事的活动。课程内容设计中存在着一种“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的取向。

把“学习经验”作为课程内容,强调的是学生对课程的理解、体验,强调学生已有认知结构的情感特征对课程内容的支配作用,认为课程内容不是由课程专家支配的,而是受学生

控制的。课程内容中的知识只能是学会的,而不是教会的。把课程内容视为学习经验;有利于充分尊重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但也给课程设计带来了更大的难度。

以上三种不同的观点则从不同性质和不同形态的知识形式、课程实施过程等角度看待课程内容,从不同的侧面揭示课程内容;但课程内容不等于教材,不等于学习活动,不等于学习经验:这些观点在国内和国外课程理论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理解课程内容的实质,需要把课程内容与教材、学习活动和学习经验等相关概念区别开来。

二、课程内容的概念(下)

关于课程内容((curriculum contentt)的概念,国外课程理论中有较大的分歧。一种观点认为,课程内容是在教育机构范围内要向学生灌输的知识;另一种观点认为,课程内容是在—门课程中所教授或所包含的知识,也是指一些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法则和问题等。“前者是课程知识社会学的观点,他们认为课程内容与教育目标直接相关,课程内容反映了社会权利控制的法则。课程知识社会学学者们更倾向于把课程内容称为课程知识(curriculum knowledge)或教育知识(educational knowledge)。后者是技术学的观点,是从课程内容的设计及其构成的角度来定义课程内容的。这两种观点都把课程内容仅仅局限于间接经验或理论知识,有一定的片面性。

我们认为,课程内容是一系列比较系统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总和。课程内容是根据课样目标从人类的经验体系中选择出来,并按照一定的逻辑序列组织编排而成的知识和经验体系。

课程内容的基本性质是知识,它具有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种形态、任何形式的课程都必须包括一定的直接经验或间接经验。直接经验是指与学生现实生活及其需要直接相关的社会知识、自然知识及其技能的总和,如社会生活经验、学生处理与自然事物关系的知识和经验、技能技巧等等。直接经验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直接相关,是课程内容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出于课程性质的不同,有的课程甚至全以直接经验为主,如活动课程。间接经验即理论化、系统化的书本知识,它是人类认识的基本成果,间接经验具体包含存各种形式的科学中。

三、课程内容的意义

课程内容是课程的核心要素,是课程内在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课程内容对实现课程目标、安排学习活动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之间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任何类型的课程,其内容都是以课程目标为直接依据选定的.课程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课程目标的要求。课程内容的合理性程度,制约着教育目标和课程目标,影响着人才培养的具体质量规格。课程内容的内在结构不同,也直接影响着学生发展的素质结构状况。正因为如此,人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面临着“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这一经典的课程内容问题。

课程内容影响着课程实施中教和学的活动方式。课程内容的性质不同,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不同的教学活动方式。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采用,以及教学辅助材料和手段的设计等方面,都必须考虑课程内容的性质及其要求。直接经验的教学与间接经验的教学在整个教学方式上具有本质的区别。

总之,设计合理的课程内容,是课程设计与课程实施的核心问题。任何课程理论和课程改革,都需要客观地回答“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这—经典的课程内容问题。

四、课程内容的内在要素

从总体上看,课程内容是由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种性质的知识要素构成的:作为课程内容,不论是间接经验的知识,还是直接经验的知识。都包含一定的内在要素。一般来说,任何形态的课程内容都应包含五种基本的要素,即认知性知识或经验要素、道德性知识或经验要素、审美性知识或经验要素、健身性知识或经验要素、劳动技术性知识或经验要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