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可:基于“学习任务群”的语文教学设计
整本书阅读课程教学论文
![整本书阅读课程教学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5ec64e2e0242a8956aece4c6.png)
整本书阅读课程教学论文概要:本文针对建构符合“整本书阅读”特性的课程,实施有效教学指导的实际问题,以《唐宋词简释》整本书阅读教学为例,提出了引入“登山型”课程高效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的任务驱动策略、支架策略、协作知识建构三个策略。
目前,在新课标背景下,整本书阅读引入“登山型”课程教学意义重大,值得我们铺开运用。
罗森赛恩认为,支架式教学是教师或者更有能力的同伴为帮助学习者解决独自不能解决的问题,也即帮助学习者跨越当前水平和目标之间的距离而提供帮助和支持的过程。
协作知识建构要建立学习共同体,通过学习共同体的相互作用,促使学习效果的产生。
一、新课标关于课程结构的优化(一)语文学习任务群2017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课程的设计依据中提到:“‘语文学习任务群’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
”首都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蔡可教授在《基于“学习任务群”的语文教学设计》中提到:“从学习任务群出发,语文教学设计的最基本单位,应该是单元,这里的‘单元’不一定对应的是教材中的单元,而是基于课程目标与学科核心素养、由教师结合教材意图设计的高度整合的语言文字问题解决情境,是学生针对问题解决的完整学习进程。
”(二)整本书阅读2017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结构中提到:“学习任务群1‘整本书阅读’的学习贯穿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个阶段。
设置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展阅读视野,反思阅读习惯,建构阅读整本书的阅读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
”三、引入“登山型”课程适合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登山型”课程是日本著名教育学者佐藤学教授提出的。
他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里提到:“今后,学校教育的单元有必要设计为以‘主題·探求·表现’为单位的‘登山型’课程。
在这种模式中,要创造这样的学习,即设定作为教学内容核心的主题,学生能用多种多样的方式,展开活动的、合作的、探究的学习,并能相互表现和共享学习的成果。
基于学习任务群语文教学设计(蔡可)
![基于学习任务群语文教学设计(蔡可)](https://img.taocdn.com/s3/m/46020524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662b847.png)
基于学习任务群语文教学设计(蔡可)近年来,学习任务群教学法在语文教学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基于学习任务群设计语文教学,提升语文教学的效果和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学生学习任务的分析在设计语文教学任务前,应先了解学生的学习任务。
通过分析学生的特点、学习目标、知识水平、认知能力等方面,来制定适合学生的教学任务。
二、多样化的语文教学任务设计1. 阅读理解任务阅读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因此阅读理解是必不可少的学习任务。
通过组织学生进行文本阅读、提问、讨论、笔记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写作任务写作是语文能力中极为重要的一项。
通过启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供写作题目、范文,教授写作策略、技巧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语言应用任务语言应用是语文能力的重要方面,通过设计语文应用任务,如语音练习、语法、表达训练等,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4. 课外拓展任务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可以设置一系列的课外拓展任务,如文学作品阅读、文化活动、比喻语使用等。
促进学生拓宽自己的文化视野。
三、学习任务群的整合设计语文教学任务时,需要注重任务群的整合。
整合不同类型的任务,让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协作,构成有机的学习任务群。
例如在一个自然历史学习任务中,加入阅读文本、提出问题、写作阶段等多种任务元素,达到全方位学习的效果。
四、评估和反思针对学习任务群的设计,教师需要制定评价体系,在任务完成后,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价,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且不断反思和改进任务的设计。
综上所述,通过学习任务群教学法的应用,可以提高语文教学和学习的效果,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语文学习中。
同时,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出彩未来。
文学阅读教学设计变化
![文学阅读教学设计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7ecfe20a783e0912a3162a51.png)
二、从“私聊”到“群聊”(阅读方式)
姚尚春:以“体裁”为议题 “基于活动的古代诗歌群诗阅读教学” 孙雪梅:以“题材”为议题 “现代人的精神安放” 《乡土情结》《乡愁的滋味》《“迷失”在故乡》《暮雨乡愁》 一种乡思——→别样情语——→精神安放
二、从“私聊”到“群聊”(阅读方式)
范例:秋的发现与表达(郑桂华、季丰、羊立彦、黄卉)
驱动学生去研读文本,促使知识 在新的情境中的迁移运用
5.《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是马克思中学毕业时写的,联系恩 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进行比较阅读,想一想,马克思是否 实现了当年的职业理想?你从中受到哪些启发?与同学们交流一下。情境更加综合,知识更加复杂,进 6.请调研社会上不规范、不得体的语言运用现象,并像“体检”一 入创造层级 样,分析其病因,开具“诊断书”,完成一份语言健康“体检”报 告。
一、从“问题”到“任务”(设计思路)
研讨课《一个人的遭遇》
1.“一个人” 指的是谁?经历了哪些事情? 情节
2.这些事是悲还是喜?为什么用“遭遇”? 人物
3.明明两个人,为什么标题是“一个人”? 主题
4.为什么“不能让他看到男人的泪”?
反思
问题探讨 文本研习 活动体验 《课路)
2019省优质课《常与变:战争语境中的死亡讲述》(黄惋莉)
涉及文本:《落日》《百合花》《亮剑》《一个人的遭遇》
一、从“问题”到“任务”(设计思路)
2019省优质课《常与变:战争语境中的死亡讲述》(黄惋莉)
一、从“问题”到“任务”(设计思路)
蔡可: 修订后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基于“学习任务群”
三、从“课文”到“课程”(教学变革)
绍兴一中:
谢谢
THANK YOU
必修下第四单元 《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
![必修下第四单元 《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https://img.taocdn.com/s3/m/0d3a7010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8f3735d.png)
波有声传播再到网络和多媒体传播的发展和趋 势,各发展阶段信息内容、形成和传播媒待的 特点;
• 网络时代信息传播所面的问题,“规范中国的 网络语言使用”
• 《传播媒介变迁的社会影响》
• 媒介形态的发展历程,如何带来人们思想 观念、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及至整个社会 结构的变迁;“所有的媒介技术的数字化 已经成为可能”
• 2.根据不同媒介,对一则招聘启事进行改写 ,从而体会不同媒介用语的特征。
• 学习任务二 善用多媒介
• 为参加学校戏剧节,为班级的节目写一个 跨媒介宣传推广方案
• 在学习任务一基础上,进一步利用媒介传 播信息。学习会使用必要的语言辅助工具 ,设计相应宣传方案。
• 学习任务三 辨识媒介信息
• 当今人们的生活被海量信息包围,需要具 备一定辨识信息的自觉与能力。
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必修下
第四单元 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
首都师范大学 蔡可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学习任务群
学习任务群
单元
单元
单元
高中语文教材
• 基于学习任务群,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
• “实用类阅读与表达”“当代文化参 与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语言积累、 梳 理与探究”“整本书阅读与交流”等 学习 任务群所涉单元,以采取以语文实 践活动 为主,设置运用情景,组织学生 活动,整 合语文学习资源。
课时数不够怎么办
• 学习资源不是课文,教学不是讲读课,要针对任 务,引导学生善于运用精读、速读、跳读、快速 浏览、复读等多种方式提炼概括信息;
• 利用生活中和跨媒介传播有关的现象,寻找教育 契机,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基于任务群的语文教学设计
![基于任务群的语文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5083a98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4e92413.png)
3. 写作模板与范例
3. 写作成果展示与评价
3
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
1. 积累常用汉字及词语
汉字及词语表
1. 诵读法
1. 汉字及词语卡片
1. 听写与默写
2. 梳理汉字的音形义关系
2. 归类法
2. 汉字音形义关系图
2. 汉字音形义辨析题
3. 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3. 实践应用法
3. 语言文字运用练习
3. 自主合作探究法
3. 孔子生平及思想介绍
3. 课堂讨论与问答
2
实用类文本阅读与交流
1. 提升信息筛选与整合能力
实用类文本(如说明文、议论文)
1. 默读法
1. 实用类文本材料
1. 信息筛选题
2. 掌握实2. 写作练习与互评
3. 学会撰写简单的实用类文本
基于任务群的语文教学设计
序号
学习任务群
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教学资源
评估方式
1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以《论语》十二章为例)
1. 了解孔子与《论语》的相关知识
《论语》十二章
1. 朗读法
1. 课文及注释
1. 背诵课文
2. 掌握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
2. 积累法
2. 相关文言词汇表
2. 默写重点句子
3. 体会孔子倡导的修身和为学之道
3. 语言文字运用实践活动
语文学习任务群设计与教学三维度
![语文学习任务群设计与教学三维度](https://img.taocdn.com/s3/m/b9b34a26336c1eb91b375d20.png)
学 论 而 言 ,从 教 学 内 容 的选 择 、 要 价 值 在 于 定 向 。第 二个 问题 : 问题 形 成 聚 合 的力 量 ,来 解 决 中
教 学 目标 的 确 定 转 向 学 习任 务 “这 些 称 呼 在 文 中的具 体 意 思 是 心 问题 ,完 成 中心 任 务 ,以 使 中
语文学习任务群设计与教学三维度
4
◎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黄 伟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 梅培军
‘‘ 习任务 群 ”是《普 接 对 教 材 的 编 写 产 生 重 要 影 学 习 活 动 ,学 习效 能 受 到 充分 关
于 通高中语文课程 响 。 当然 ,其 独特 价 值 还 在 于必 注 ;三 是 “群 ”,强 调 的是 综 合 性 、
务 ”,先 明 确 “任 务 ”才 能 产 生 真 问题 :“文 中有 哪 些 关 于 ‘绿 ’的 绕 着 一 个 中心 问 题 向 各 方 向 辐
实 有 效 的语 文 学 习 活 动 。就 教 称 呼?”这 一 问题 是 基 础 性 的 ,主 射 展 开 ,但 是 又 紧 紧 围绕 着 中心
对 学 习任 务 群 的 研 究 ,是 新 时 代 提 出 的 新 要 求 。 学 习任 务 群 的 设 计 将 会 带 来 哪 些 变革 ? 其 要 点 和 重 心 是 什 么 ? 其 组 织 架 构 是 怎 样 的 ? 教 学 中 又 该 如 何 实 施 ? 本 期 我 们 围 绕 这 些 问题 展 开 讨 论 。
标 准 (2017年 版 )》提 出 的 新 概 将 引 起 教 学 实 践 形 态 的 变 化 。 关 联 性 、情 境 性 ,既 注 重 在 语 文 念 ,课 标 共 设 置 了 十八 个 学 习任 “学 习任 务 群 ”这 一 概 念 并 不 艰 学科 内部 形成 听 、说 、读 、写 的联 务群 ,不同的学习任务群承担着 涩 难 懂 ,顾 名 思 义 有 三个 要 点 : 动 ,也 注 重将 言 语 实 践 引 向生 活 不同的学 习任务 ,但都共 同指向 一 是 “学 习”,从 关 注 “教 ”转 向关 实 践 ,在 生 活 实 践 中学 习 语 文 。 语 文学 习 的核 心 素养 ,成 为课 程 注 “学 ”,强 调 自主性 、主动 性 ,同 笔 者 认 为 学 习任 务 群 引起 教 学 内容 的重要载 体和路径 。这一 时指 向语 文 学 习 活 动 ,关 注 言语 实 践 形 态 的 变 化 可 以从 三 个 维 概 念 预示 着 高 中 语 文 课 程 内容 实 践 ;二 是 “任 务 ”,强 调 任 务 意 度 来 思 考 ,由此 实 现 学 习任 务 群 组 织 的结 构 性 变 革 ,继 而 将会 直 识 ,以任务驱动 的方式开展语文 教 学 实践 价 值 的落 实 和提 升 。
学习任务群理念下的单篇课文教学设计与实施——以《雾在哪里》教学为例
![学习任务群理念下的单篇课文教学设计与实施——以《雾在哪里》教学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a7dda354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2f.png)
学习任务群理念下的单篇课文教学设计与实施——以《雾在哪里》教学为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指出,语文学习任务群是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
在使用现行统编小学语文教材进行教学时,要落实新课标精神,教师需要基于任务群的理念,重新审视和解读教材,对教学活动进行重构。
然而,学习任务群作为新课标第一层级的核心概念,具体的每一节课主要还是基于单篇课文的学习,那么如何组织学习任务群,在课堂中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下面以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雾在哪里》为例,谈谈任务群理念下单篇文本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一、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单元整体“任务”设计新课标提到,学习任务的安排应体现连贯性,注重单元整体规划,教学中应遵循教材编排的特点,着眼大单元大任务的整体驱动,助推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因此,学习任务群中的驱动任务是必不可少的。
那么,如何创设一个适切的学习任务,推动学习任务群的活动开展呢?教师可以关联现实情境,结合学习任务群的人文主题,明确核心大任务;关联单元要素,分解设计系列子任务;关联系列子任务的特性,逐步推进学习活动的开展。
如此,融主题、要素、情境、任务为一体,开展任务群学习活动,让学生体验学习的真实性、实用性,从而引发学习兴趣,驱动真实学习。
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围绕人文主题“想象”,编排了三篇课文及一个语文园地,《古诗二首》《雾在哪里》《雪孩子》和语文园地里“字词句运用”以及“看图写话”都与想象有关,和单元主题结合紧密。
融主题、要素、情境、任务为一体,开展任务群学习活动,让学生体验学习的真实性、实用性,从而引发学习兴趣,驱动真实学习。
基于任务群的单元教学设计总构想为:以单元核心目标为出发点,围绕特定学习主题和任务情境,设计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开展具有情境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学习活动,达成语文素养提升的目标。
依据该总构想,我们将本单元的主题确定为“人与自然”,情境任务确定为“插上想象的翅膀,认识神奇的大自然”,核心目标为以下三条:一是借助图片,抓住关键词句等展开想象,感受课文描绘的景物或人物形象;二是借助课文语言图式等支架表达自己的想象;三是学习默读,试着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高中古诗词教学学习任务群设计例谈
![高中古诗词教学学习任务群设计例谈](https://img.taocdn.com/s3/m/4c86912c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dc.png)
高中古诗词教学学习任务群设计例谈作者:刘保锋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21年第09期高中古诗词教学是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思维想象能力、审美鉴赏能力等诸多能力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载体。
不过,从当前普通高中古诗词教学的现状来看,学生还存在学习的瓶颈,诸如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不足,难以理解诗词的主旨和蕴含的感情等。
课堂教学则表现为重讲解轻朗诵、重分析轻品味、重解释轻探究的境况,在学习兴趣激发、理解突破、鉴赏感悟等方面并不能给学生科学的指引,更难以在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理解与传承等方面培育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一定程度上妨碍了高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与提升。
“语文学习任务群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以学习任务群的形式重新设计了高中语文课程,“学习任务群”通过优化组织学习资源,设计多样的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自主活动,自己去体验环境,完成任务,发展个性,增长思维,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高中古诗词传统教学的短处。
新课标强调,学习任务群的构建需要在“课程观”的基础上,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以主题为引领,设计真实的语言运用环境,开展结构化的单元群文阅读,并策划引导学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去学习解决真实问题。
所以,本文以高中古诗词教学“学习任务群”设计为例,选择从“学习情境创设”“学习内容选择”和“学习方式应用”三个角度入手,进行实践研究,既是对前述高中古诗词教学难点的破解探究,也是对新课标要求落地的积极尝试。
一、学习情景创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真实、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是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发展和表现的载体。
语文实践活动情境主要包括个人体验情境、社会生活情境和学科认知情境。
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
![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f482477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ac.png)
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以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提出“学习任务群”这一概念,为构建新时期素养型课堂提供了启示。
学习任务群是一种全新的课程内容组织形式,是以学习主题引领、情境任务创设,整合语文学习的多个要素,来引导学生在语言运用的过程中提升学科核心素养的集合体。
学习任务群理念下的教学不仅是教学模式的创新,也是核心素养落地的关键。
特别是在当前语文教材无法完全适配新课标理念的背景下,如何以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分析教材,怎样设计教学才能将理念付诸实践,这是当前语文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大单元”这一概念是近年关注的热点,被视为一个完整的“学习故事”,强调的是对课程要素的再编排,其最终目的是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由此可见,学习任务群和大单元教学具有共通性,两者都以发展学科核心素养为宗旨。
因此,笔者将两者相融合,以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研究样本,尝试以任务群的形式呈现学习内容,以大单元的模式来实施教学,探究学习任务群理念下的大单元教学的路径,为构建素养型课堂提供借鉴。
一、明确任务群定位,重构大单元模式(一)明确单元目标,实现任务群定位单元目标是整个大单元教学的目的和归宿,它回答了“学生将学会什么”这一问题,指向的是单元要解决哪些问题。
在制订单元目标时,要站在学生的立场去关注学生的“学”,而并非教师怎样教。
以学生为中心来制订单元目标,就是要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立足学科核心素养,综合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梳理出学生在本单元所要掌握的知识、技能,以及情感价值观方面的目标。
本单元在人文主题“美丽的大自然”的引领下,编排了以下四篇课文:《观潮》《走月亮》《现代诗二首》和《繁星》,四篇文章均以自然之物为对象展开描写,使学生在阅读中领略自然之美。
单元语文要素分别是“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和“推荐一个好地方,写清楚推荐理由”,阅读要素旨在以课文的熏陶,引导学生掌握多种“边读边想象”的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想象能力。
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动物农场》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
![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动物农场》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667b407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f6.png)
一、教育理念整本书阅读是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18个学习任务群中的一个。
根据蔡可的说法,整合是学习任务群的本质特征。
第一,整合是学习情境上的。
语文核心素养是隐形的,在真实的情境下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因此,教学设计的起点是如何创设真实情境、真实任务。
第二,整合是学习内容的整合。
先设计综合性的、有挑战性的大问题,再设计一系列辅助性的小问题。
第三,整合是学习方法的整合。
将批注、研究报告、文学创作等,各种实用文体写作,演讲、辩论、演戏等学习方法有机地融合在学习任务中。
第四,整合是学习资源的整合。
纸质文本、多媒体资源、网络资源、社区资源都可以为我所用。
近几年,学习任务群和整本书阅读的浪潮席卷而来,在见过不少教学设计之后,我产生了自己的思考。
首先,好的任务群设计建立在对文本的深度解读基础之上,不深刻理解文本,很难设计出有创造性的任务群。
其次,好的任务群设计是为具体的文本量身打造的学习路径,绝不是千篇一律的模式和套路。
再次,好的任务群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做中学”,学生积极主动,充满兴趣。
设计任务时应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
基于以上的认识与思考,我进行了任务群导向的《动物农场》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
二、教学设想基于文本理解的教学设想。
《动物农场》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农场的一群动物造反,推翻了压榨它们的农场主的统治,建立了一个平等的社会。
它们以为从此可以过上民主平等的生活了,没想到农场领袖———聪明的猪们篡夺了革命的果实,成为比人类东家更加独裁和极权的统治者。
这篇小说告诉我们,革命成功以后,并没有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
《动物农场》是一本著名的书,被称为反乌托邦小说、政治讽喻小说。
乔治·奥威尔是一位著名的作家,他还著有小说《1984》《缅甸岁月》,散文集《我为什么要写作》等。
杰弗里·迈耶斯为他写了传记,北大的李零教授解读过《动物农场》,《动物农场》还多次被拍成电影和动画片。
当大量资料汇集在一起,教师要做的是取舍。
蔡可《基于“学习任务群”的语文教学设计》
![蔡可《基于“学习任务群”的语文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3d0a624376baf1ffc4fad3c.png)
《语文学习》2018年1期基于“学习任务群”的语文教学设计首都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蔡可在新一轮高中课改中,修订后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从学科育人价值的角度,凝练了“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方面学科核心素养;提出新的课程结构,“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纲,以学生的语文实践为主线,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包括“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当代文化参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文学阅读与写作”“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等18个学习任务群(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由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课程构成,以上列举为必修部分的7个学习任务群)。
修订后课程标准18个学习任务群的设置,充分顾及问题导向、跨文化、自主合作、个性化、创造性等因素,并关注语言文字运用的新现象和跨媒介运用的新特点。
作为一种新的课程组织方式,怎样理解学习任务群,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基于学习任务群如何做教学设计,它和以往的教学又有什么样的关系……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将尝试作一些解说。
一整合:学习任务群的本质特征“语文学习任务群”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
课程标准不只在界定学习任务群时提出了“整合”的要求,其他部分也多次提到整合。
课程内容方面,要“通过梳理和整合,将积累的语言材料和学习的语文知识结构化,将言语活动经验逐渐转化为具体的学习方法和策略”;教学建议方面,“加强课程实施的整合,通过主题阅读、比较阅读、专题学习、项目学习等方式,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整体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围绕核心素养,整合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评价建议方面,提出“语文教师应根据实际需要,整合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考查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情况”;教材编写建议方面,“要体现课程整合的理念,根据学习任务群的特点和学习任务群的组合等整体设计学习活动”。
学习任务群研究综述(下)
![学习任务群研究综述(下)](https://img.taocdn.com/s3/m/e6053860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d9.png)
立言•视界学术领跑栏目编辑张万利 ***************学习任务群研究综述(下)李博雅,靳彤(四川师范大学,四川成都610066)文章编号:1〇〇2 -2155(2021)04 -0010 -04中图分类号:G 632.0目前关于“学习任务群”的 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 由“必修”到“选择性必修”再到 “选修”循序渐进,又横向关联 的课程设计思路;二是各板块与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关系。
现 有研究基本上是对这样的设计 思路进行解释,而这与此前执行 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 验稿)》的思路(即“必修”五个 模块加“选修”五个系列、若干 模块的课程设计思路有何渊源, 有何异同,如何扬弃各自的长短 等问题)缺乏关联。
特别是选 修部分,高中语文课标(实验) 的选修部分设计思路明晰,课程 内容丰富,但执行情况差强人意, 从课程设计角度看,有很多值得 反思的地方。
新的“学习任务群” 设计思路是否能扬长避短,如何 扬长避短需要进一步探讨。
(四)“学习任务群”的价值价值方面的研究,多从课程 标准、教材编制和教学等方面讨 论“学习任务群”的价值维度与 取向。
课程标准方面,吴欣歆认为 课程文件中的核心概念由单元、文献标识码:A 单篇、模块再到“学习任务群” 的提出,标志着语文课程价值导 向的变化,更注重课程的科学性 和实践性、教学的综合性与学生 的参与性。
“学习任务群”的提 出改变了语文课程内容建构的 思维方式和基本路径。
每个 “学习任务群”规定的学习目标 与内容,以学生的语文实践为主 线设计,以自主、合作、探究性学 习作为主要学习方式,增强了语 文课程的科学性,体现了语文课 程的实践性。
“学习任务群”立 足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组合学 习要素,且“任务”强调在真实 的语言情境中运用语言,促进了 语文教学的综合性,提高了学生 的参与度。
杨碧君等人将2003年《普 通髙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与“2017年版课标”从编排方 式、学习内容等方面进行比较, 认为“学习任务群”从新时代人 才培养需要出发,更能体现国家 意志、时代要求,其编排方式是 对旧版(以“能力立意”为本的 课程基本任务)的补充,强调了 课程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价值,其体例设计和描述也有利于 教师把握素养培养的途径和方 式;部分“学习任务群”在必修 和选择性必修中的贯通设计则 打破了“2003年课标”必修和选 修内容割裂的现象;核心素养概 念的提出,矫正了以往重知识、 轻能力、忽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 教育偏失。
学习任务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
![学习任务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ebc722a0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21.png)
学习任务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摘要:2022新课程标准在我们期盼中走进了校园,为课堂教学带了方向,对于小学语文来说,给予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其中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学习任务群的提出,这对当前传统讲授的教学方式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更加倡导一组组地学习,任务的提出要具有情境性、实践性与综合性的特点,重视学习的实用性与探究性,促进学习能力的不断提升。
因此笔者以学习任务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应用进行思考。
关键词:新课标;学习任务群;小学语文为了进一步了解学习任务群这一新的理念,笔者对课标中有关学习任务群的概念与实施导向进行了深入地解读与分析,了解这一教学模式以任务为驱动,以一系列项目活动为载体,以群为支点进行统整的方法,通过对一系列任务不断地探究、补充与印证,落实系统化的学习,让学生的语言思维与意识得到更好地发展。
在了解课标学习任务群理念指导后,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进行实践与运用,真正地为学生提供优质化的教育,是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与解决的重点问题。
一、以阅读主题为导向,设计学习任务群方案新课标是语文教学的指导,对于语文阅读教学来说,主张在实践中进行整合与规划,不再以以往点对点、碎片化的教学为唯一方式,可以采用群的方式,设计一系列的学习任务,以具体的实践活动出发,以问题任务为形式,让学生最大可能地参与进来,更好地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例如:在四年级下第三单元是诗歌单元,主要是带领学生了解与赏析诗歌,基于这一教学目标,教师设计了一系列的教学活动。
“了解诗歌”,回顾学过的诗歌;读一读古诗;利用书籍、报刊、网络等收集自己喜欢的诗歌,小组合作整理并制作小诗集;“赏析诗歌”,同桌或小组成员间互赏小诗集;分享交流诗歌感受;“创编诗歌”,指定内容,不限体裁,鼓励学生创作诗歌;与同作者或者同类型的古诗进行对比,感受古诗魅力;“展示诗歌”,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创编,整理小诗集;在班上开展综合性学习,如:以“叩响诗歌的大门”为主题,举办诗歌朗诵会,学生亲自参与活动主持、服装、道具制作等;借助这一系列的学习任务来学习本单元的古诗,学生参与兴趣明显提升,而且也能自主地参与并完成这些任务,进而获得了更多的体会,凸显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价值。
基于“学习任务群”理念的写作教学设计思路
![基于“学习任务群”理念的写作教学设计思路](https://img.taocdn.com/s3/m/b5b2d818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3b.png)
基于“学习任务群”理念的写作教学设计思路作者:薛璇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21年第11期“学习任务群”是核心素养取向下课程组织的创新方式,深刻影响到统编语文教材编写体例,而且“有着丰富意涵,是引领语文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华丽转身的原点所在”,对统编语文教材的写作教学实践进行了积极的理念重建。
这迫切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应答,主动探索设计思路,推动写作教学范式的变革,为统编语文教材下写作教学实施提供可兹借鉴的思路。
本文以统编教材八(上)第三单元“学习描写景物”写作教学为例,探讨基于“学习任务群”理念的写作教学设计创新思路。
一、创设任务情境,规定写作交际语境任务情境是学习任务群的组成要素和基本特征,随着中高考语文试卷写作命题任务情境化,以及“交际语境写作”“过程写作”“任务驱动写作”等新型写作理念的发展,创设任务情境在新的教育背景下逐步成为写作教学设计的共识。
任务情境是对写作起点进行定位,涉及“话题、作者、读者、目的、内容、文体”等六个要素,创设任务情境要具有完整性(包含上述六个要素)、真实性(真实或拟真的实境)、合理性(切合学生生活经验)、趣味性(唤醒表达欲望)、普适性(每个学生都能写)等五大特征。
统编教材八(上)第三单元“学习描写景物”附后三道写作实践题,对写作话题、内容以及技法进行了提示和解释,但缺乏作者、读者的身份、写作目的、文体要求,根据完整性、真实性、合理性、趣味性、普适性五大特征,我们可以适当创设以下任务情境。
(见表一)任务情境任务情境规定“以什么角色、对谁、为什么、用什么方式写”等写作交际语境,是写作的逻辑起点。
学生通过任务情境体验,表达欲望被唤醒,外在感官机能和内在记忆储存得以调动,在形、情、意的交互中形成写作活动,与“情动辞发”“为时为事”写作逻辑一致。
二、整合多维学习资源,提供高阶认知材料群“学习任务群”作为语文素养培育的实施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实现语言、技能与精神的“同构共生”。
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
![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ded72dec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bd.png)
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是一种以任务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旨在通过让学生参与到真实且有意义的任务中,促进他们的语文学习和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
以下是一个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的例子:任务一:写一封感谢信目的:让学生学习并运用感谢信的写作规范和技巧,并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步骤:1. 教师简要介绍感谢信的写作规范和常用句型,并与学生一起分析并比较不同感谢信的特点。
2. 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值得感谢的人物或团体,并共同讨论并确定感谢信的收件人、内容和写作方式。
3. 学生们根据讨论结果,开始撰写感谢信的初稿,并在小组内进行互相修改和完善。
4. 学生们进行最终的修改和润色,确保感谢信的格式正确、内容完整、语言流畅。
5. 学生们在课堂上互相分享自己的感谢信,并表演或朗读感谢信,展示自己的成果。
任务二:参观博物馆并撰写观后感目的:通过参观博物馆,让学生了解和欣赏文化艺术作品,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并提高他们的观察、思考和写作能力。
步骤:1. 教师先介绍博物馆的作用和价值,以及常见的文化艺术作品的种类和特点。
2. 学生们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博物馆进行参观,并观赏某类文化艺术作品,如绘画、雕塑、书法等。
3. 参观后,学生们在小组内讨论并整理观后感的内容,包括对作品的理解、感受和评价。
4. 学生们根据讨论结果,撰写观后感的初稿,并在小组内进行互相修改和完善。
5. 学生们进行最终的修改和润色,确保观后感的结构合理、内容丰富、语言精准。
6. 学生们在课堂上互相分享自己的观后感,展示自己对文化艺术作品的理解和欣赏。
通过以上的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学生们将通过参与真实而有意义的任务,培养语文学习和语言运用能力,提升表达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同时,他们还将通过观察、思考和写作等活动,发展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提高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学习任务群”视域下高中古诗词教学研究——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
![“学习任务群”视域下高中古诗词教学研究——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3d8315c1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a4c2b5f.png)
100美眉 2023.05下教研与美育教学研究“学习任务群”视域下高中古诗词教学研究Research on the teaching of ancient poetry in high schools from theperspective of "learning task group "——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雷颖[1] 雷越[2] Lei Ying Lei Yue(渤海大学文学院[1],辽宁 锦州 121000;吕梁学院中文系[2],山西 吕梁 033001)摘 要:“学习任务群”理念的提出,创新了高中语文课程设计,使得语文课堂教学发生了重大转变。
部编版新课标以“学习任务组”为单位,通过设置学习任务,对学生进行语言能力的训练,以此突破语文教学改革中遇到的瓶颈。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将古诗词融入到“学习任务群”中,以提高学生的核心能力,是目前中学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
本文以部编版新教材为依托,对中学语文教师在“学习任务群”视野下的古诗词教学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学习任务群;古诗词教学;部编版新教材;教学设计Abstract: Take the new textbooks "Forever Happy Music " and "Nian Nu Jiao " as examplesAbstract The concept of "learning task group " has innovated the design of high school Chinese courses and brought about major changes in Chinese classroom teaching.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of the Ministry is based on the "learning task group", which sets learning tasks to train students in language ability, so as to break through the bottleneck encountered in the reform of language teaching. In secondary school Chinese teaching, how to integrate ancient poetry into the "learning task group " to improve students' core ability is an important issue in secondary school language education. Based on the new textbook, this paper studies the teaching of ancient poetry by secondary school Chinese teache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earning task group ".Keywords: learning task group; teaching ancient poetry; Department Edition of new textbooks; Instructional design一、引言中华古典诗词在我国中学语文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它对我国古代汉语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探索学习任务群理念在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运用
![探索学习任务群理念在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运用](https://img.taocdn.com/s3/m/2f2dd349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6e.png)
探索学习任务群理念在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运用作者:许纯丽来源:《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2021年第76期【摘要】广东地区正式使用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以语文核心素养、学习任务群为依据设置高中语文课程。
在课堂教学实践与日常教学活动中,应该准确理解教材中学习任務群的设置,为建构真实情境奠定基础;应该挖掘教材中隐含的学习任务群,为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夯实基础;应综合考查学生在不同学习任务群中的表现,为真实评价学生提供依据。
【关键词】学习任务群;学习任务群理念;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教育部先后发布《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版),2020年,广东地区正式使用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以语文核心素养、学习任务群为依据设置高中语文课程。
关于“学习任务群”有如下描述:“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纲,以学生的语文实践为主线,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
语文学习任务群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
若干学习项目组成学习任务群。
”高中语文教学发生了较大变化,对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技能与文化素养也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以学习任务群为依托,探究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的运用,在运用中学习、思索,在学习、思索中探究运用,对课堂教学实践的切实开展有重要意义。
一、准确理解教材中学习任务群的设置,为建构真实情境奠定基础。
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以相关人文主题安排教学内容,在每个单元前面有编有“单元导语”,每篇课文后面编有“学习提示”,每单元后面编有“单元学习任务”,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教材内容更加明确地衔接。
如,统编版教材必修上册第一单元,以“青春的价值”为主题,安排了三个课程,选编了一首词(毛泽东《沁园春·长沙》)、四首诗(郭沫若《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闻一多《红烛》、昌耀《峨日朵雪峰之侧》、雪莱《致云雀》)、两篇小说(茹志鹃《百合花》、铁凝《哦,香雪》)。
蔡可:基于“学习任务群”的语文教学设计
![蔡可:基于“学习任务群”的语文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5b043f0856a561252d36fb4.png)
【聚焦高中语文新课标】蔡可:基于“学习任务群”的语文教学设计编者按2013年,教育部启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验稿的修订工作。
本次修订深入总结21世纪以来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宝贵经验,充分借鉴国际课程改革的优秀成果,努力将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修订成既符合我国实际情况,又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纲领性文件,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
为了帮助广大一线语文教师全面、精准地把握新课标的设计理念、组织架构和实施要求,本刊约请了课标组的王宁老师、郑桂华老师和蔡可老师,从不同角度对新课标内容予以阐述,集中探讨新课标在教学实践层面的有效策略。
基于“学习任务群”的语文教学设计首都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蔡可在新一轮高中课改中,修订后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从学科育人价值的角度,凝练了“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方面学科核心素养;提出新的课程结构,“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纲,以学生的语文实践为主线,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包括“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当代文化参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文学阅读与写作”“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等18个学习任务群(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由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课程构成,以上列举为必修部分的7个学习任务群)。
修订后课程标准18个学习任务群的设置,充分顾及问题导向、跨文化、自主合作、个性化、创造性等因素,并关注语言文字运用的新现象和跨媒介运用的新特点。
作为一种新的课程组织方式,怎样理解学习任务群,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基于学习任务群如何做教学设计,它和以往的教学又有什么样的关系……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将尝试作一些解说。
一整合:学习任务群的本质特征“语文学习任务群”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
课程标准不只在界定学习任务群时提出了“整合”的要求,其他部分也多次提到整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聚焦高中语文新课标】蔡可:基于“学习任务群”的语文教学设计原创2018-01-26蔡可语文学习编者按2013年,教育部启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验稿的修订工作。
本次修订深入总结21世纪以来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宝贵经验,充分借鉴国际课程改革的优秀成果,努力将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修订成既符合我国实际情况,又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纲领性文件,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
为了帮助广大一线语文教师全面、精准地把握新课标的设计理念、组织架构和实施要求,本刊约请了课标组的王宁老师、郑桂华老师和蔡可老师,从不同角度对新课标内容予以阐述,集中探讨新课标在教学实践层面的有效策略。
基于“学习任务群”的语文教学设计首都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蔡可在新一轮高中课改中,修订后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从学科育人价值的角度,凝练了“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方面学科核心素养;提出新的课程结构,“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纲,以学生的语文实践为主线,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包括“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当代文化参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文学阅读与写作”“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等18个学习任务群(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由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课程构成,以上列举为必修部分的7个学习任务群)。
修订后课程标准18个学习任务群的设置,充分顾及问题导向、跨文化、自主合作、个性化、创造性等因素,并关注语言文字运用的新现象和跨媒介运用的新特点。
作为一种新的课程组织方式,怎样理解学习任务群,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基于学习任务群如何做教学设计,它和以往的教学又有什么样的关系……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将尝试作一些解说。
一整合:学习任务群的本质特征“语文学习任务群”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
课程标准不只在界定学习任务群时提出了“整合”的要求,其他部分也多次提到整合。
课程内容方面,要“通过梳理和整合,将积累的语言材料和学习的语文知识结构化,将言语活动经验逐渐转化为具体的学习方法和策略”;教学建议方面,“加强课程实施的整合,通过主题阅读、比较阅读、专题学习、项目学习等方式,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整体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围绕核心素养,整合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评价建议方面,提出“语文教师应根据实际需要,整合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考查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情况”;教材编写建议方面,“要体现课程整合的理念,根据学习任务群的特点和学习任务群的组合等整体设计学习活动”。
重视整合,一方面,语文是一门高度综合性的课程;另一方面,整合既是语文学习的目标,也是语文学习的方法与途径。
以过去常见的三类文体教学为例,文学类文本、论述类文本、实用类文本在修订后课程标准中大致可以对应“文学阅读与写作”“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实用性阅读与交流”,这里为什么没有直接从文体角度来命名学习任务群,并不是要取消文体,毕竟,“辨体”是阅读教学的第一要义,辨清文体是选择阅读方法的必要条件,然而对于课程目标却并不充分。
学生为什么要学这三类文体,目的是什么——这三个学习任务群在必修阶段要引导学生达到的目标分别是:提升“审美体验”、提高“理性思维水平”、“提高阅读与表达交流的水平,增强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
这是学科核心素养在学习任务群中的目标分解,文体学习要为这一目标服务。
例如,学习戏剧,需要了解戏剧的文学性和剧场性,理解和欣赏戏剧的艺术表达,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并不是只能读文学剧本,也可以读剧评文章、谈戏剧创作社会历史背景类的社科文章,甚至也可以读知名演员的演出体会,学生可以读不同类型的文本,还可以在读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改编课本剧、观看戏剧、集体排演等,多角度、全方位感受戏剧的艺术魅力,从而理解人生与社会。
这样的学习,已经超越文体,紧扣戏剧文体的特点,走向基于素养的问题解决,丰富了学生语文学习的体验,也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
无论是学校里的学生,还是已经走上社会的成年人,其语文生活基本都是多文本、多情境、多样化的,是高度整合的。
基于学习任务群的教学设计,要能重建学生整合式的语文学习生态,将不同类型的文本、不同的学习方式引入教学,设计那些有助于问题解决,有助于引发学生阅读行为、多样化阅读策略的教学过程,以往的讲解式、分析式的文章教法自然会发生变化。
学习过程的改变,才能真正提升素养。
二“整合”设计:突出素养本位从学习任务群出发,语文教学设计的最基本单位,应该是单元,这里的“单元”不一定对应的是教材中的单元,而是基于课程目标与学科核心素养、由教师结合教材意图设计的高度整合的语言文字问题解决情境,是学生针对问题解决的完整学习进程。
结合语文不同学习内容的特点,单元的设置可以是主题,可以是典型语用现象、典型文学现象,可以是融合了重要学科知识的任务,在最基本的教学单位设计基础上,才有一堂课、一篇文章、一个知识点的最小单位的设计。
把握课程目标,从单元出发,以素养的视角来审视篇目教学、知识教学的作用,引入有助于达成单元目标的各种类型的篇目文本,有机融入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大量阅读、深入阅读、自主阅读,提升语文素养。
第一,整合是学习情境上的。
核心素养是个体面对复杂的不确定情境时所表现出来的必备品格、关键能力与重要观念,这些品格、能力、观念不可能直接传递,学生只有在尽力解决真实情境问题的过程中才能获得。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隐性的,必须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通过一定的表现性行为才能体现,这种体现又有一定的综合性。
因此,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起点应在于如何去创设真实情境、真实任务,引发学生的言语行为表现,而不是将经典文本、必备知识当成教学的起点。
这里的任务情境不是教学中的一个导入环节;或是通过“讲个故事”将学科知识做所谓学生本位的庸俗化处理,而是结合学习的主题,将整个学习内容、学习进程都置于情境之中,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开放性和挑战性。
语文教学设计需要结合学习任务群的要求,去创设融合了重要学科知识的问题解决情境、能够引导学生广泛而深度参与的学习情境。
例如,“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可以针对人工智能热点,从“人工智能未来社会发展的影响”主题切入,设置“人工智能将会使哪些职业消失”的调查研究这一任务情境,引入介绍人工智能、讨论人工智能的科普类文章,通过阅读、访谈、资料搜集与分析、研讨,完成调查报告实用类文本的撰写。
这时,我们会发现,所谓“实用”,既是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通过不同的阅读策略学习、掌握各类实用文体;更是教师和学生一起,在用“语文”的方式来参与社会、践行人生。
第二,整合意味着学习内容的整合。
如果我们有了素养的意识,并能围绕素养去设计整合式的单元,为了实现这个最基本教学单位的目标,就可以引入多种类型文本的配合;各篇目哪些精读、哪些略读,哪些只是快速浏览,包括篇目在单元中的定位、衔接,以及多篇文章的分组与结构,这是一个系统设计的结果。
例如诗歌的阅读,并不是文学史的学习,而是为了感受诗歌语言与日常语言的不同,提升审美鉴赏力,那么完全可以打破国别甚至古今,阅读古今中外的诗作,发现古诗到新诗发展过程中的“变”与“不变”;借中国诗阅读的所学所获,去解决外国诗鉴赏的问题;将外国诗与中国诗关联,从影响、联系等方面做文章;还可以打破文体,阅读诗歌作品与诗评诗论,去感受诗歌语言的“变形”与“陌生化”,等等。
由于缺乏整合的意识,以往教学中容易导致基于篇目的碎片化学习,影响教学中局部与整体、课堂与课程关系的处理,主干不突出,失之琐碎。
教学中遇见经典文章、知识概念,考虑到这里有问题“点”,需要设计一些问题,就开始“深入”挖掘,但任何一篇文章,几乎都可以设计出众多贴合于文本的问题。
单独看这些问题都是符合文本内容的,但如果缺少整合,每一个独立设计的好问题,并不一定符合教学的内容,不必然能实现单元的目标,而且容易失之繁、多,耗费有限的学习时间。
教学中抛出的问题,需要考虑问题和问题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解决这些问题,为什么就能达成本单元的目标。
站在整合的视角,教学要从任务情境出发,先设计有一定综合性的、必须深入探究才能解决的上位问题(这方面理科教育领域里的“大概念”教学有其参考价值,即将学习组织为趋向于大概念的、连续的、有联系的学习进程,“围绕涉及重要科学领域的有结构、有联系的科学核心概念和模型——大概念来进行学习”),再去设计一系列小问题。
有助于上位问题解决的小问题,才是最有效的问题。
要做到解决完这些小问题,核心知识的学习水到渠成,达成单元目标,上位的问题也自然得到解决。
语文知识也是重要的语文学习内容,同样需要整合,一是知识如何有效体现语用,怎样落实那些体现语文核心素养的知识点、能力点;二是知识在语文学习中的有序分布与螺旋上升,怎样体现学习梯度;三是知识的呈现方式,如何在典型语用现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形成对知识的结构化认知,掌握语理,并能在真实情境中规范得体地运用。
第三,整合也是学习方法的整合。
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是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活动,反映在听说读写等表现性的行为上,作为最常见的语文学习方式,它们是密不可分的整体,不是单一的技能训练,也不是简单地从主题内容层面上贴标签式地呼应,而是根据单元需要有意设计的结果。
例如,在学习的不同阶段,与阅读教学紧密结合,设置不同类型的表达与交流任务,通过批注、概要、随笔、杂感、札记、时评、小论文、研究报告、文学创作,以及各类实用文体写作,通过口头报告展示交流,指导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读书,把阅读体验、观点见解、研究结论通过不同形式的口语、书面语合情合理地表达出来,形成丰富多样的过程性学习成果,完成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的整合。
这里并不是要取消传统的专项写作课,而是更突出写作在语文学习中所能发挥的效益,一是通过写作助推学生的阅读进程,形成“阅读循环”;二是实现“作文”到“写作”的回归,完成特定探究问题、实现交流交际目的的写作,将写作能否完成探究任务、能否很好地派上交流用场当作评价的重要尺度,不一定必须要求成文,但一定是与单元有机整合的写作任务,面对的是本单元中一个需要探究的具体问题,考查的是完整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