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合肥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研究的调研报告(完整版)
关于推进合肥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研究的调研报告_调研报告_
关于推进合肥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研究的调研报告20xx年11月,合肥被批准为全国第一个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
建设科技创新型试点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合肥跨越式发展的重大举措。
三年多来,试点市建设受到广大政协委员的高度关注。
根据市委批转的《市政协XX年工作要点》,我们组织部分委员和有关部门同志,围绕推进合肥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建设进行了专题调研。
调研组听取了市创新办、科技局等部门的情况汇报,实地考察了示范区的建设情况,邀请8个职能部门、21位专家学者和企业负责人分别进行了座谈研讨,并赴上海、深圳、大庆等城市学习考察科技创新工作的经验。
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一、科技创新资源现状及试点市建设进展情况我市是较早确立科教兴市战略的城市之一。
特别是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建设启动以来,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大力实施科技创新战略,围绕服务知识创新、突出企业创新、探索区域创新,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努力探索一条依靠自主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路子,总体呈现投入增加、实力增强、贡献提升、环境优化的良性发展态势,科技创新试点市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为工业立市战略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区域创新体系初步形成。
(一)高校和科研院所数量众多,科教资源雄厚合肥拥有以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为代表的国家和省属科研单位76个;拥有中国科技大学为代表的各类高等学校59所,博士点171个。
拥有国家同步辐射、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火灾科学等国家级与省部级重点实验室40个,其中国家级4个。
中科院等离子所已成为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iter)国际计划的主要参加单位。
(二)人才资源丰富,智力优势明显我市共有两院院士31人,其中科学院院士24人,工程院院士7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和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人数,在中部城市均排序第一;从事科学和教育工作人员比例位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每万人口专业技术人员数位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
合肥调研报告
合肥调研报告
调研目的: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合肥市各个区域的发展情况,包括经济、人口、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发展状况,为进一步研究合肥市的发展提供参考。
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现场实地调研和数据收集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各个区域的走访和相关数据的收集整理,得出了调研结果。
调研结果:
1.经济发展:合肥市整体经济发展势头良好,截至目前,GDP
总量持续增长,各个产业也呈现出相对均衡的发展态势。
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是合肥市经济发展的重点支撑。
2.人口状况:合肥市的人口规模持续增长,尤其是近年来的高
校毕业生和外来人口流动对人口规模的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
这也对就业、住宅和社会服务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基础设施建设:合肥市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完善,包括道路
交通、水电供应、通信网络等方面,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但在城市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部分老旧设施的更新和提升问题。
4.环境保护:合肥市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近年来加大了对
环境污染的治理力度,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由于工业发展和城市建设过程中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仍然存在,需要继续加
大环境保护力度。
调研结论:
综合以上调研结果,合肥市在经济发展、人口状况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仍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解决发展中的问题,特别是环境保护方面要加大力度。
在未来的发展中,可以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并加强城市规划,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为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和服务。
关于“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的调研报告
关于“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的调研报告调研报告: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一、背景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创新的加速推进,许多国家开始意识到创新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为了推动创新发展,更好地促进经济增长,许多国家纷纷提出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的战略目标。
本次调研报告旨在探讨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创建模式、成功案例以及相关政策措施,以期为我国创新型城市的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创新型城市的定义与特征创新型城市是依托于科技和创新力量发展起来的城市,具有以下特征:1. 科技驱动:创新型城市注重科技创新,具有高科技产业集聚、高科技企业数量众多的特点;2. 人才聚集:创新型城市吸引并孕育大量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以满足创新发展的需求;3. 资金支持:创新型城市有完善的创新投融资体系,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4. 政府支持:创新型城市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形成政府、企业和高等教育机构紧密合作的良好环境;5. 产业升级:创新型城市通过科技创新,实现产业升级,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三、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创建模式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创建模式因国家差异和特点而有所不同,但普遍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 基础型模式:通过建设科技园区,集聚高科技企业和创新人才,以此带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2. 国家示范区模式:政府在特定地区设立示范区,通过政策支持和经济优惠,吸引企业和人才进驻;3. 大学科技园模式:将高等教育机构和科技园区有机结合,通过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创新;4. 集群化模式:通过产业集群的形成,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实现产业升级;5. 城市大数据模式:充分利用城市大数据,提高城市运行效率,推动创新和发展。
四、成功案例分析1. 硅谷(美国):以科技和创新为核心,汇聚了包括谷歌、苹果、Facebook等众多科技公司,成为世界顶级创新中心和科技产业集群;2. 伦敦(英国):以金融、科技和艺术为三大支柱,吸引了大量高科技企业和顶级人才,成为欧洲科技创新的中心;3. 东京(日本):通过创建科技园区、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和培养高素质人才,成为亚洲最重要的科技创新中心之一;4. 深圳(中国):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新材料为主导产业,通过科技创新和人才引进,实现了经济发展的快速转型。
关于推进合肥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研究的调研报告
关于推进合肥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研究的调研报告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背景合肥市是中国科学院所在地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近年来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被确定为国家创新型城市。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合肥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推进合肥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具体举措和建议,促进其更加健康、持续、高效发展。
二、调研方法和数据来源1. 文献资料收集:收集合肥市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相关政策文件、规划报告等,了解背景和发展目标。
2. 现场访谈:与合肥市相关部门、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代表进行访谈,了解建设情况、发展需求、问题与困难。
3. 数据统计和分析:对调研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挖掘问题和发展趋势。
三、合肥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现状与问题分析1. 现状分析合肥市在创新资源和创新环境方面具备一定优势,拥有众多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人员和技术人才较为丰富。
在科技创新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就,有一些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同时,政府在创新政策和支持方面也做出了一定努力。
2. 存在问题(1)科技创新投入不足:合肥市整体科研经费投入仍然相对不足,与国际一流创新型城市相比差距较大。
(2)创新资源整合不到位:虽然合肥市有众多高校和科研机构,但创新资源整合效果不明显,创新主体之间缺乏有效的合作机制。
(3)科技成果转化难度大: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机制不健全,科技人才缺乏对市场需求的深刻理解,产学研合作机制不够成熟。
(4)创新环境不够完善:合肥市对于创新创业的政策支持力度相对不足,创新环境不够完善,缺乏对创新创业者的全程扶持。
四、推进合肥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建议1. 增加科技创新投入:加大对科研经费的投入力度,鼓励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增加创新资源供给。
2. 加强创新资源整合:建立合肥市创新资源整合平台,促进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创新主体间的深度合作。
3. 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加强科研人员对市场需求的了解和培训,推动产学研深度合作。
合肥创新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合肥创新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作者:李颖来源:《商情》2016年第28期【摘要】2016年4月底习近平总书记莅临合肥考察时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合肥这个地方是创新的天地。
本文从“得天独厚的自身禀赋”、“创新资源高地”、“创新驱动下的经济腾飞”这三大创新引擎,解析合肥在技术创新发展方面的优势,并且为下一阶段合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如何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提出一些有益的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合肥创新发展创新引擎一、引言2016年4月2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莅临合肥考察,详细了解合肥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情况,观看合肥市在智能机器人、无人机、智慧新能源以及量子通讯等方面的科技创新成果。
2016年4月26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国科技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观看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成果集中展示。
习近平同科技人员交谈时说,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合肥这个地方是“养人”的,培养出了这么多优秀人才,是创新的天地。
希望大家再接再厉、更上层楼。
然而,对于现阶段的合肥来说,无论从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等五大任务,还是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目标,都需要着眼于合肥市情,立足自身优势,通过加强改革,推动制度创新,优化现有供给结构,才能发挥合肥市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发展现状的优势,将创新打造为合肥当下及未来发展的不竭动力。
二、合肥市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发展现状分析——三大创新引擎(一)创新引擎一:得天独厚的要素禀赋早在1999年,合肥被列为全国四大科教城市之一;2004年,合肥被列为全国首个“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2010年,合肥市又入选科技部首批“创新型试点城市”。
加上合肥曾在全国率先打破科技资源配置“政出多门”的积弊,可以说合肥具有敢于改革不合理体制、发展科技创新的优良传统。
近年来,合肥市以“大湖名城,创新高地”为目标,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城市建设调研报告 合肥新市镇建设调研报告 精品
城市建设调研报告合肥新市镇建设调研报告一、国内新市镇发展实践新市镇是当今世界各国大城市郊区化和城镇化发展的一种趋势.从国内实践看,新市镇主要是指在大城市郊区,按小城市的要求建设的,能为居民提供较完善的生活条件和充足就业机会的现代化城镇,集城市和乡村优点于一体,具有全新的社会结构形态,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与一般意义上的城镇相比,新市镇的新主要体现在:一是新的结构.它是对城乡二元结构下传统小城镇建设的模式突破和转型升级.在结构布局上有更明确、更合理的功能分区和功能定位;是既能生活又能工作,能够自成体系、独立自足的新城.二是新的定位.它是大城市郊区城镇化的一种趋势、农村区域在本地城市化的一个选择,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一个重要节点和载体,是小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综合体现.三是新的方向.新市镇是在统一规划下拥有中小城市规模的城镇,是区域性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未来是要建成现代化小城市.四是新的管理.新市镇社会管理,注重采用城市管理的模式.十一五时期甚至更早,新市镇建设已在我国一些地方先行先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和经验.其中,深圳、上海、天津、江苏、浙江等地区新市镇建设已初具规模,初显成效.从建设模式看,主要有跨乡镇建设新市镇、改造郊县(郊区)驻地镇建设新市镇、在中心镇或重点镇的基础上扩建新市镇、依托开发区(工业园区)建设新市镇等模式.此外,一些地方还有房地产开发新市镇的模式.从发展特点看,新市镇建设已经成为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实践载体.各地决策的理念、目标和基本内容都将新市镇(有的地方仍称中心镇)的培育、建设和发展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大举措,摆上重要工作日程.各地新市镇建设在先行先试中走出了各具特色的新路,有的结合新农村建设来推进、有的以扩权强镇为切入点、有的致力建成现代化小城市.总的来看,已基本确立了比较明确的目标,走出了成熟的路子,形成了一系列配套政策体系,有力地推动了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升.从主要做法看,一是注重规划引领.突出规划的时代感和前瞻性,着眼于新市镇未来50年至100年的发展,把生态环保、节约集约用地、统筹发展、功能配套等新的理念贯彻落实到具体规划之中.注重从源头上、程序上控制,保证规划高起点、高水平、高标准.二是创新用地模式.通过土地置换、增减挂等集约节约用地等,为新市镇建设腾出发展空间,为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创造了条件.三是扩大有效投入.财政通过设立专项引导资金等形式扩大财力扶持,同时,实行多种市场化运作方式,拓宽新市镇建设筹资、投资和资产经营渠道.四是突出产业支撑.通过制定新市镇产业功能区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设立创业园区和集聚区,引导产业集聚,做大做强新市镇的产业.五是改革体制机制.实施以强镇扩权为重心的市镇体制改革,普遍加大管理资源和权限的下放力度.六是强化工作推进机制.一些市、县(区)、镇都成立了.高规格的领导机构和常设工作机构,建立强有力的考评机制来推进.二、合肥推进新市镇建设的重要意义和现实基础(一)新市镇建设的重要意义加快新市镇建设是合肥走新型城市化道路的重要环节.合肥未来是要建成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区域性特大城市,其城镇化的演进形态应是城市群、络化的,既要向外延伸融入长三角、当好合肥经济圈的核心;又要向内延伸抓好新市镇、培育小城市,形成结构合理、功能互补、协调发展的特大城市都市区(中心城区和副中心城区)—小城市(新市镇)-集镇的布局体系,新市镇是这个体系中不可替代的节点.加快新市镇建设是合肥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迫切需要.新市镇是连接城乡的桥梁和纽带,农村一定区域内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各类生产要素集聚的载体,是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切入点、突破口,是新时期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一方面,新市镇接受合肥都市区的辐射和扩散,获得自身发展;另一方面又利用其区域集聚与辐射功能,带动一般小城镇、乡村等周边地区的发展.加快推进新市镇建设,有利于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提升我市城乡融合和市域一体化的发展水平.加快新市镇建设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新市镇的集聚和吸纳功能,能有效地转移农民、减少农民、富裕农民,已成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重要平台.新市镇能为农业发展提供市场、资金、技术、信息和服务,是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社会化服务的重要支撑.新市镇是农业文明、农村文明向工业文明、城市文明过渡的前沿阵地和桥头堡,是向农村传播科技、文化、教育的辐射中心.这些都有利于带动新农村建设.(二)合肥小城镇建设形成的良好基础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十一五以来,合肥围绕做好工业化、城市化这两篇文章,大力实施工业立市、县域突破、创新推动和141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全市城镇化水平大幅提升,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和小城镇建设齐头并进、协调发展,为加快新市镇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全市共有建制镇35个(包括3个城关镇),建成区面积156.6平方公里,建成区人口70.1万,道路总长480公里,供水普及率75%,燃气普及率37%,垃圾处理率66%,人均公园绿化面积2.1平方米,全市城镇化率由2019年的55.8%提高到68.2%.1.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镇体系框架基本形成.2019年以来,全市城镇化率5年间提高了12.4个百分点;城镇人口5年间增加130.38万人,年均增长8.5%.5年来,通过实施撤乡并镇和村改居,市域乡镇行政区划布局不断优化.全市乡镇和行政村分别由2019年的109个和1516个减少到55个和832个,使得各镇域面积、人口规模、经济体量不断扩大.按照全域合肥、城乡一体的理念,编制了《合肥市域城镇体系规划(2019-2030)》,确立了1个中心城区、4个城市副中心、9个小城市、29个一般镇的1419新型城镇体系,一些镇已成为城市副中心的构成部分.三县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长丰县着力构建一轴(沿合淮同城化发展轴)双核(北城新区和县城)三组团(北城、县城、下塘)的123城镇发展战略布局.肥西县突出推进合肥西南副中心城市建设,逐步形成了以三河、桃花、小庙等为中心,特色鲜明、竞相发展的小城镇建设新格局.肥东县大力实施一个组团、两大片区的区域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合肥东部副中心,有选择地开发建设沿湖沿山片区、江淮分水岭片区的小城镇.2、城镇软硬件环境日益改善,综合服务功能明显提升.着力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覆盖,全市所有乡镇实现道路、公交、供水、供电、有线电视、宽带六通,公用设施覆盖中心城镇.老城区与各城市副中心及中心镇建成一刻钟快速交通,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8000多公里,城市供水络覆盖城区所有乡镇和三县近郊乡镇.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乡镇中小学、卫生院全部实现标准化建设,农村教育全面实现两免一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现全覆盖,广播电视实现村村通.在全省率先实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医保全面并轨,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参保率达100%;实现城乡低保并轨,新农保即将实现全覆盖;实现乡镇敬老院全覆盖,供养标准为全省最高.建立了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非农产业转移就业农村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50%以上.3、小城镇综合实力得到提升,一批特色乡镇快速发展壮大.全市35个建制镇中,财政收入过3亿元以上的有3个,过亿元的9个.规上工业企业总产值过5亿元的20个,其中过10亿元的16个.通过合作、托管等创新方式,推进市三大开发区与三县共建特色园区,促进工业向三县转移,加快当地工业化、城镇化步伐.一些大项目的相继入驻,使三县的工业主战场地位越来越突出.相继形成了以上派、桃花、南岗、撮镇、桥头集、岗集、双墩等为代表的工业主导型小城镇;以三河、紫蓬山、长临河、古城、吴山等为代表的历史文化旅游休闲型小城镇;以水湖、花岗、小庙等为代表的农产品加工贸易型小城镇等一批各具特色的乡镇,为培育建设新市镇提供了多种选择基础.4、扩权强镇改革试点启动,小城镇管理体制机制不断创新.出台了《关于扩权强镇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合发〔2019〕7号),全市确定了撮镇、三河、下塘等9个试点镇,各县区也相应确定了一批试点镇.按照责权利相一致的原则,在管理权限下放和土地、财政、投融资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探索.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试验区建设等改革试点,实施农村产权交易、集体建设用地确权颁证和林权制度改革,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和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联动开展户籍制度、农村金融、基层医疗卫生、新型养老保险等系列配套改革,加速推进城乡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农村资源资产资本化进程.积极组建资产经营公司,开放城建投资市场,引入多元化投融资机制,落实市级财政以奖代补资金4500万元,拉动项目投资2.67亿元.5、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互促互动,中心镇在统筹城乡发展中辐射带动作用日益显现.三县29个建制镇中建成区面积5平方公里以上的有9个,1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6个;建成区人口3万以上的有14个,5万以上的有5个.2019年,肥东县撮镇镇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规上工业总产值分别达44亿元、41.7亿元、67.2亿元;长丰县形成了以岗集镇为主要聚集地的汽车配件产业集群,以双凤开发区为主要聚集地的食品加工、现代建材产业集群,以吴山为主要聚集地的电线电缆产业集群.城镇化与新农村协调推进.大力实施新农村建设十镇百村示范工程,市级新农村示范点扩大到200个,缩并自然村1028个,建设农村集中居住区和新社区420万平方米,新增耕地4万多亩,万亩土地整治和整村推进新农村建设成为全国样板,近8万农民转为市民.(三)加快新市镇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我市小城镇建设发展良好成效和总体态势构成了我市新市镇建设的良好基础,但是在加快新市镇建设过程中,一些困难和问题也是明显的,既表现为我们在现阶段传统小城镇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又表现为与新市镇建设要求相比的差距.一是中心镇、重点镇发展不平衡,总体规模偏小.县域城镇化率只有36.5%,与全市和城区平均水平分别相差31.7和53.9个百分点.市区建成区面积达339平方公里,而县域镇区建成区面积只有147.3平方公里.靠近合肥市区周边城镇发展较快,偏远城镇建设缓慢,人口及规模基本没有增加.全市建制镇镇区人口平均只有3.3万人,最少的镇仅0.4万人;店埠、上派、水湖三个城关镇人口占全县的比重分别只有18.6%、15%、13.8%.建成区面积平均只有7.2平方公里,最少的镇仅1平方公里.与全国千强镇相比,我市小城镇区域面积、人口规模、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等经济社会指标总体偏小,差距较大.。
合肥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合肥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一、引言1.1 项目背景本报告旨在对合肥市进行可行性研究,探讨是否适合进行建设。
合肥是安徽省省会,也是中国东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合肥在科技、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均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本次研究旨在评估合肥的发展潜力以及建设的可行性,为未来合肥市的发展提供参考。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合肥市建设的可行性,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分析合肥市现有基础设施情况,包括交通、水利、通信等;2.评估合肥市的资源禀赋,包括人力资源、自然资源等;3.探讨合肥市的发展潜力,包括产业发展、人口增长等;4.分析合肥市的政策环境,包括政府扶持政策、法律法规等。
二、方法与数据2.1 数据收集本次研究主要依靠以下途径收集数据:1.合肥市相关统计数据和规划文件;2.合肥市政府部门提供的数据与调研结果;3.合肥市民的意见与建议;4.相关研究和报告的文献资料。
2.2 方法选择结合以上数据,我们将采用以下方法进行研究:1.资料分析:对收集的数据和文献进行整理和分析;2.实地考察:前往合肥市实地考察,并与相关政府部门进行座谈;3.专家咨询:邀请合肥市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咨询与交流。
三、合肥现状分析3.1 基础设施分析在基础设施方面,合肥市已经建设了现代化的交通网络、供水系统以及通信基站等。
然而,仍然存在交通拥堵、水资源短缺、通信信号弱等问题。
对于合肥市的建设,应该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提高交通、水利和通信等方面的功能和质量。
3.2 资源禀赋分析合肥市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
人力资源方面,合肥市拥有大量高素质人才,尤其是在科技、制造业等领域。
自然资源方面,合肥市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石灰石、大理石等。
这些资源为合肥市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四、合肥发展潜力评估4.1 产业发展合肥市已经成为中国科技创新的重要城市之一,拥有多家知名高科技企业和科研机构。
未来,合肥市在高科技、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推荐】关于推进合肥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研究的调研报告-范文模板 (7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关于推进合肥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研究的调研报告20**年11月,合肥被批准为全国第一个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
建设科技创新型试点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合肥跨越式发展的重大举措。
三年多来,试点市建设受到广大政协委员的高度关注。
根据市委批转的《市政协201X年工作要点》,我们组织部分委员和有关部门同志,围绕推进合肥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建设进行了专题调研。
调研组听取了市创新办、科技局等部门的情况汇报,实地考察了示范区的建设情况,邀请8个职能部门、21位专家学者和企业负责人分别进行了座谈研讨,并赴上海、深圳、大庆等城市学习考察科技创新工作的经验。
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一、科技创新资源现状及试点市建设进展情况我市是较早确立科教兴市战略的城市之一。
特别是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建设启动以来,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大力实施科技创新战略,围绕服务知识创新、突出企业创新、探索区域创新,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努力探索一条依靠自主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路子,总体呈现投入增加、实力增强、贡献提升、环境优化的良性发展态势,科技创新试点市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为工业立市战略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区域创新体系初步形成。
(一)高校和科研院所数量众多,科教资源雄厚合肥拥有以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为代表的国家和省属科研单位76个;拥有中国科技大学为代表的各类高等学校59所,博士点171个。
拥有国家同步辐射、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火灾科学等国家级与省部级重点实验室40个,其中国家级4个。
中科院等离子所已成为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iter)国际计划的主要参加单位。
(二)人才资源丰富,智力优势明显我市共有两院院士31人,其中科学院院士24人,工程院院士7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和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人数,在中部城市均排序第一;从事科学和教育工作人员比例位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每万人口专业技术人员数位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
调研报告合肥
调研报告合肥
《合肥市调研报告》
合肥市是安徽省省会,也是中国中部地区的重要城市之一。
作为国家中部崛起的核心城市之一,合肥市在经济、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都有着显著的发展。
因此,我们对合肥市进行了一项调研,以了解该城市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在我们的调研中,首先关注了合肥市的经济发展情况。
通过分析数据和对市民的采访,我们了解到合肥市的经济增长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新兴产业和核心产业不断蓬勃发展。
尤其是在高新技术产业和电子信息产业方面,合肥市已经成为全国重要的产业基地之一。
其次,我们对合肥市的科技创新情况进行了调研。
我们发现,合肥市拥有一批领先的科研机构和高水平的科研人才,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领域,合肥市都有着显著的科技创新成果,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另外,我们也关注了合肥市的城市规划和生活环境。
调研结果显示,合肥市在城市规划和建设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城市功能不断完善,生活环境逐渐改善。
同时,市民对于城市的发展也表现出了积极的态度,他们希望看到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医疗资源和文化娱乐设施的进驻。
最后,我们对合肥市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我们相信,
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和城市自身的不断努力下,合肥市未来的发展潜力巨大。
市民的生活水平将会得到更大的提升,城市的产业结构将会更加多元化,科技创新也将会迎来更多的突破。
总的来说,合肥市在经济、科技和城市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未来的发展潜力也十分巨大。
希望通过我们的调研报告,可以更好地了解合肥市的发展现状,并为该城市的未来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和意见。
调研报告合肥
调研报告合肥调研报告:合肥调研对象:合肥市民调研时间:2021年11月一、背景介绍合肥是安徽省会,也是中国科技城市之一。
该市位于中国中部,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
作为一个重要的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合肥在过去几年中经历了快速的城市化发展。
二、调研目的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合肥市民对城市环境、文化氛围、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看法,进一步了解合肥市的优势和不足之处,以及市民对未来城市发展的期望。
三、调研结果1. 城市环境:大多数受访者对合肥的城市环境表示满意,认为城市整体干净、卫生。
但也有一些受访者提到城市的空气质量问题,希望政府能加大环保力度,改善空气质量。
2. 文化氛围:许多受访者认为合肥的文化氛围日益浓厚,有很多文化活动和景点可以参观。
但也有一部分受访者认为合肥的文化氛围还不够浓郁,希望政府能加大对文化建设的投入。
3. 经济发展:大多数受访者认为合肥的经济发展较快,城市的发展潜力巨大。
他们表示对城市的经济环境较为满意。
然而,一些受访者也提到了就业机会不足和收入水平不高的问题,希望政府能进一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并提高市民的收入水平。
4. 教育资源:很多受访者认为合肥的教育资源相对较好,有很多优质的学校和教育机构。
然而,也有少数受访者提到了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希望政府能进一步加大对教育公平的关注。
5. 交通状况:大多数受访者认为合肥的交通状况较好,交通设施相对完善,交通流畅。
但也有一些受访者提到交通拥堵的问题,希望政府能采取措施缓解交通状况。
四、结论与建议根据本次调研结果,可以看出合肥市民对城市的整体满意度较高,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为了进一步提升合肥的城市形象和居民生活质量,建议政府采取以下措施:1. 加大环保力度,改善空气质量;2. 加大对文化建设的投入,丰富文化活动和景点;3. 提供更多就业机会,提高市民的收入水平;4. 关注教育公平问题,促进教育资源均衡发展;5. 采取措施缓解交通拥堵问题,提高交通状况。
城市调研报告范文5篇
城市调研报告范文5篇City Research Report Model编订:JinTai College城市调研报告范文5篇小泰温馨提示:调研报告是以研究为目的,根据社会或工作的需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调研计划,即将被动的适应变为有计划的、积极主动的写作实践,从明确的追求出发,经常深入到社会第一线,不断了解新情况、新问题,有意识地探索和研究,写出有价值的调研报告。
本文档根据调研报告内容要求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城市调研报告范文2、篇章2:关于城市管理及环境卫生管理工作文档3、篇章3:全国地方“法治城市”创建的调研报告文档4、篇章4:关于推进合肥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研究的调研报告文档5、篇章5:建设局城市环卫及建筑市场管理调研报告文档篇章1:城市调研报告范文一、城市公交基本情况我市城市公交开通于**年5月,**年11月移交交通部门管理。
目前,全市现有公交经营企业2家,公交车保有量为148辆,城市公交线路14条,设有公交站台117座,运营线路总里程311.2公里,基本覆盖新老城区以及周边的7个镇(办事处)。
二、城市公交发展规划**年,委托xxx有限公司编制完成《邳州市城市公交发展规划》,提出了近期(XX-XX年)和中远期(XX-2030年)城市公交发展目标。
预计到XX年,全市公交车保有量达到281辆,公交线路达到24条(其中新辟10条,调整线路6条);到2030年,公交车保有量达到1089辆,公交线路达到36条(新增12条,调整6条),公交线路总里程为595公里。
XX年,市交通运输局将公交发展列入交通十件为民实事之一,加大公交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计划投资2360万元,新建公交车调度中心(保养场)1座、公交首末站4座、公交港湾式站亭64个,站牌62个,新上燃气公交车20辆,稳步推进公交车运营国有化。
合肥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合肥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一、项目背景合肥作为安徽省的省会城市,也是长三角地区的重要城市之一,具有良好的地理位置优势和经济发展潜力。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合肥市面临着各种新的机遇和挑战。
为了更好地推动合肥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高城市的生活和环境质量,本报告旨在对合肥市的建设可行性进行研究,提出有效的建设方案和措施,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二、城市现状分析1. 经济发展水平合肥市作为安徽省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教中心,经济总量和拉动作用日益增强。
2019年,合肥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4115.56亿元,城市化率超过60%,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3505元,经济实力处于安徽省前列。
2. 城市规划和建设合肥市在城市规划和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城市建设不断提升。
同时,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城市生活质量逐渐提升。
3. 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合肥市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但是,城市环境污染问题仍然严重,需要进一步加大治理力度。
4. 人才和科技创新合肥市在人才和科技创新方面有一定的优势,拥有一批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和一些知名的科研院所,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三、未来发展空间和可能面临的问题1. 未来发展空间合肥市作为长三角地区的重要城市,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和空间。
近年来,中国政府提出了一系列促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合肥市将得到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将为其未来发展提供更多的机遇。
2. 可能面临的问题合肥市在未来发展中可能面临的问题包括:城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人口老龄化、产业结构不合理等。
这些问题将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一定的压力和挑战。
四、建设可行性研究1. 建设目标和方向基于对合肥市现状的分析和未来发展的预测,我们确定了合肥市的建设目标和方向,包括:加快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优化城市产业结构等。
合肥研究报告
合肥研究报告
根据最新的研究数据,合肥市是中国安徽省的省会城市,位于中国中部地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合肥市是中国科学院的重要研究中心,拥有众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是中国科技创新的重要地区之一。
合肥市的经济发展迅速,主要产业包括电子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高技术产业。
合肥市被誉为中国的“硅谷”,吸引了众多国内外企业的投资和发展。
合肥市的人口数量不断增长,城市人口已超过800万人,市区人口密度较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合肥市的城市建设也在不断改善,建有现代化的商业区、住宅区和公共设施。
合肥市的教育发展也十分重视,市内有一流的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为合肥市培养了众多高素质的人才。
合肥市的教育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教育水平不断提高。
合肥市的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多样,有众多历史古迹和风景名胜,如中国四大名楼之一的徽州古城、合肥包公祠、合肥百货大楼等。
合肥市的文化底蕴深厚,吸引了众多游客的光临。
总体来说,合肥市的发展潜力巨大,经济实力强劲,科技创新水平高,教育和文化资源丰富。
未来,合肥市将继续向着现代化国际化城市迈进,为中国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关于推进合肥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研究的调研报告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关于推进合肥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研究的调研报告推进合肥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研究的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背景合肥作为安徽省的省会城市,近年来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为了进一步推动合肥的创新和发展,合肥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打造“国家创新型城市”的目标。
为了确保这一目标的实现,进行了一系列的调研工作,以评估合肥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城市规划等方面的现状和潜力。
二、调研方法和内容本次调研采用了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实地走访、访谈等方式,收集了大量的数据和信息,对合肥的创新型城市建设进行了深入了解。
1. 科技创新水平合肥综合国家科技实力较强,多个国家级科研机构和高校的聚集使得合肥有着雄厚的科研力量和创新基础。
但在科技创新转化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困难。
建议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提升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效率。
2. 产业发展现状合肥的产业结构以制造业为主,尤其是电子信息、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占据一定的比重。
但在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发展还有待加强。
第1页/共2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3. 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合肥在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果。
但由于快速发展,仍然存在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
因此,在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中,应注重提升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调研结论和建议1. 支持科技创新,加强科研机构与企业的合作。
建立科技创新联盟,搭建科技成果转化的平台,提高科技创新的转化效率。
2. 鼓励多元化的产业发展,引进更多的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创业团队。
加大对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的支持和投入,提升产业结构的层次和规模。
3. 加快城市规划的进程,建设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
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优化城市交通和环境,提升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调研结果的意义本次调研结果对于合肥实现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目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了解合肥的现状和潜力,可以更加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制定更加科学的发展战略。
关于“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的调研报告
关于“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的调研报告调研报告: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一、研究背景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竞争的加剧,创新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为了提升城市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我国提出了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的目标。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建设过程、经验和效果,为城市的创新发展提供参考。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的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收集了各个城市的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科研机构和高校资源利用情况等数据。
同时,我们还进行了实地访谈,与相关部门领导和专家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了解了他们对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看法和经验。
三、调研结果根据我们的调研结果,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建设需要具备以下要素:1. 制定创新发展战略成功的创新型城市都设立了明确的创新发展战略,制定了相应的规划和政策措施,优化了创新的环境和条件。
2. 建立科技创新平台国家创新型城市在创新基础设施的建设上下了很大的力气。
他们建立了一批国家级科研机构和高校,提供了先进的科研设备和技术支持。
3. 吸引高端人才创新型城市需要吸引各类高端人才,包括科学家、工程师、设计师等。
他们提供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和优厚的待遇,吸引了大量的优秀人才。
4. 优化创新环境国家创新型城市注重改善创新环境,包括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的建设等。
他们为企业和创新团队提供了优质的服务和支持,降低了创新的交易成本。
5. 产业升级与转型创新型城市通过产业升级和转型,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他们注重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产业的技术水平和附加值。
四、建议和展望基于调研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建议来推动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建设:1. 加强政策支持政府需要加大对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支持力度,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为创新发展提供支撑。
2. 加强创新环境建设创新环境是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基础,我们应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为创新提供良好的环境。
3. 吸引人才创新型城市需要吸引和保留各类高端人才,我们可以提供更多的工作机会和创业支持,提升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合肥可行性研究报告范文模板
合肥可行性研究报告范文模板一、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对合肥市进行可行性分析,探讨其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的发展现状,提出合理的发展建议,为合肥市的长远发展提供参考。
二、研究背景合肥市位于安徽省中部,是全国重要的科教中心和科技创新基地。
作为安徽省省会,合肥市在科技、教育、金融、文化等领域具有较强的综合实力。
但是,由于产业结构单一、城市规划不合理等问题,合肥市的发展潜力仍未完全释放,需要进一步完善。
三、研究内容1. 经济发展分析通过对合肥市的产业结构、经济增长速度、人均收入等指标进行分析,评估合肥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
2. 政治治理分析分析合肥市政府的执政情况、治理能力和政治经济状况,探讨如何提升政府效能,改进政府服务,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3. 社会发展分析研究合肥市的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发展领域的现状和问题,探讨如何加强社会服务、提升社会文明,增强社会凝聚力。
四、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调查法、实地考察法等多种方法,搜集相关数据和信息,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得出科学的结论。
五、研究成果经过充分调研和分析,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 合肥市的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但产业结构不够多元化,应积极引导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城市经济多元发展。
2. 合肥市政府在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需进一步提升政府效能,加强政府服务水平。
3. 合肥市的社会发展较为健康,但在教育、医疗等领域仍存在不足,应加强社会服务建设,提升社会文明程度。
六、发展建议1. 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引进优质人才,推动产业升级,积极探索新兴产业发展模式。
2. 加强政府效能建设,提升政府服务水平,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增强政府治理能力。
3. 加强社会服务设施建设,优化社会资源配置,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增强社会凝聚力。
七、结论本研究为合肥市的可行性分析提供了有效的参考意见,为合肥市的长远发展提供了科学的指导。
希望各相关部门能够认真考虑本研究的建议,推动合肥市的全面发展。
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科技创新体系现状与对策研究的开题报告
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科技创新体系现状与对策研究的开题报告标题: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科技创新体系现状与对策研究背景:合肥是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先行地之一,是安徽省的省会城市。
自2017年起,合肥被列为“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这一殊荣为合肥进一步推进科技创新以及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机遇和动力。
为了更好地顺应科技创新的潮流,提升合肥的科技创新能力,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
研究目的和意义:本研究的目标是针对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分析其现有的科技创新体系的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该研究对于合肥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提升整体创新能力以及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分析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科技创新发展的现状,包括科技创新战略、科技创新投入等;2、探讨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科技创新体系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包括科技人才、科技创新环境等;3、提出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对策和建议,包括加强科技创新合作、优化创新环境等。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研法和专家访谈法等方法,综合分析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的科技创新体系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预期成果:本研究的成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的科技创新体系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揭示其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2、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指导合肥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科技创新体系;3、对于促进合肥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升其科技创新能力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实践意义。
调研报告之合肥
调研报告之合肥调研报告:合肥市一、背景介绍合肥市位于中国安徽省中部,是安徽省省会,也是长江三角洲经济圈中心城市之一。
合肥市总面积7457平方公里,总人口约1100万人。
合肥市是中国科技创新城市,也是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
二、市政情况1. 发展规划:合肥市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国家科技创新中心为目标,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提升城市功能。
2. 经济发展:合肥市的主要经济产业包括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材料等。
近年来,合肥市的经济发展迅速,人均GDP持续增长。
三、教育与科技1. 高校数量:合肥市拥有多所高水平高校,包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大学等。
这些高校的科研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培养了大量的科技人才。
2. 科研成果:合肥市在科技领域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其中最著名的是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该研究院是全国唯一的国家实验室。
四、城市建设1. 城市规划:合肥市积极推进城市建设,以提升城市品质和居住环境为目标。
近年来,合肥市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面貌得到了很大改善。
2. 城市交通:合肥市具有发达的交通网络,拥有火车站、长途汽车站和地铁系统等。
市内交通方便快捷,为居民提供了便利。
五、生活环境1. 空气质量:合肥市的空气质量相对较好,由于政府加大了环境保护力度,大气污染有所改善。
2. 文化与娱乐:合肥市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娱乐设施,包括博物馆、剧院、艺术馆等。
市民可以在这些地方感受到丰富的文化氛围。
3. 市民素质:合肥市的市民素质较高,社会秩序良好,环境整洁。
市民生活习惯良好,注重公共秩序和环境保护。
六、旅游景点1. 包河风景区:位于合肥市中心,是合肥市的重要旅游景点之一,有美丽的湖泊和迷人的山水风光。
2. 神山生态农业园:位于合肥市郊区,是合肥市的农业旅游示范基地,游客可以欣赏到大自然的美景和品尝到农产品。
七、总结综上所述,合肥市是中国科技创新城市,经济发展迅速,拥有多所高水平高校和科研机构。
合肥市的城市建设和生活环境都得到了很大改善,是一个适宜居住和旅游的城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业报告模板 | REPORT TEMPLATE
美菱、荣事达集团为主体的家电产业集群;三是以叉车、 日立挖掘机为主体的工程机械产业集群;四是以科大 讯飞、四创电子、芯硕半导体、科大立安、易能公司、 开尔纳米等企业为代表的微电子信息与新能源新材料 等新兴产业集群;五是以丰乐种业、荃银高科、隆平高 科、天禾农业、合肥绿宝为代表的(两系杂交水稻、玉 米、小麦、油菜、西甜瓜品种)高新区种子产业园初步 形成规模,以长丰草莓和肥西苗木为代表的农业产业 逐渐形成特色,具有越来越强的品牌效应。
互惠互利 共同繁荣
Mutual Benefit And Common Prosperity
专业报告模板 | REPORT TEMPLATE
报告书编号:YT-FS-2732-75 编订:****** 批准:******
关于推进合肥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 研究的调研报告(完整版)
备注:该报告书文本主要按照原定计划完成任务后形成报告,并反映遇到的基本情况、实际取得 的成功和过程中取得的经验教训、揭露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今后设想。文档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 修改和使用。
20**年 11 月,合肥被批准为全国第一个科技创新 型试点城市。建设科技创新型试点市,是贯彻落实科 学发展观、推动合肥跨越式发展的重大举措。三年多 来,试点市建设受到广大政协委员的高度关注。根据 市委批转的《市政协 XX 年工作要点》,我们组织部分 委员和有关部门同志,围绕推进合肥科技创新型试点 市建设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听取了市创新办、科 技局等部门的情况汇报,实地考察了示范区的建设情 况,邀请 8 个职能部门、21 位专家学者和企业负责人 分别进行了座谈研讨,并赴上海、深圳、大庆等城市 学习考察科技创新工作的经验。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 下:
(六)示范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 经过努力,6.6 平方公里的核心区建成道路里程 总计 17.8 公里,区域框架路网和基础设施建设已基本 完成。科技资源有效聚集,目前区内建成项目 6 个, 在建项目 20 个,签约项目 20 个,合作开发项目 4 个, 意向项目近百个,计划总投资 86 亿元。产业集群日益 显现,机电产业园以光机电一体化为特色,兼具科研 孵化、行政商务功能,集聚了一批电子类、机械类产 品为主的中小科技企业。创新工业园以培育创新型中
第2页/总20页
专业报告模板 | REPORT TEMPLATE
一、科技创新资源现状及试点市建设进展情况 我市是较早确立科教兴市战略的城市之一。特别 是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建设启动以来,在省委省政府、 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大力实施科技创新战 略,围绕服务知识创新、突出企业创新、探索区域创 新,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第一推动 力,努力探索一条依靠自主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 快发展的新路子,总体呈现投入增加、实力增强、贡 献提升、环境优化的良性发展态势,科技创新试点市 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为工业立市战略发挥了重要的 支撑作用,区域创新体系初步形成。 (一)高校和科研院所数量众多,科教资源雄厚 合肥拥有以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为代表的 国家和省属科研单位 76 个;拥有中国科技大学为代表 的各类高等学校 59 所,博士点 171 个。拥有国家同步 辐射、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火灾科学等国家级与省 部级重点实验室 40 个,其中国家级 4 个。中科院等离 子所已成为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iteT TEMPLATE
的主要参加单位。 (二)人才资源丰富,智力优势明显 我市共有两院院士 31 人,其中科学院院士 24 人,
工程院院士 7 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和中科 院“百人计划”入选人数,在中部城市均排序第一;从 事科学和教育工作人员比例位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 每万人口专业技术人员数位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XX 年底在肥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人员 9953 人,其中 科学家工程师 6473 人。
第4页/总20页
专业报告模板 | REPORT TEMPLATE
(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XX 年全市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发展到 51 个(其 中国家级 5 个),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2 个(其 中国家级 2 个),科技企业孵化器达到 12 个(其中国家 级 5 个);博士后工作站 14 个。XX 年获得国家科技进 步奖 5 项,安徽省科技进步奖 108 项。通过企业自主 创新,我市在语音合成、汽车与工程机械、家电制造、 雷达制造、交通事故预防、生物医药、纳米材料、作 物育种等技术领域形成在国内乃至国际具有领先水平 的优势技术。目前全市高新技术企业 450 家,其中, 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 15 家;上市高新技术企业 13 家。过亿元高新技术企业 70 家,过 10 亿元 20 家。规 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 值比重 52.28%。 (五)拥有自主创新品牌的产业集群初步形成 我市产业发展已形成了一批“龙头企业—产业链 —产业群”相互衔接的特色产业集群。一是以江汽集 团为主体的汽车产业集群;二是以美的、海尔、格力、
(三)知识创新活跃,成果丰硕 近年来,在肥的科研机构、高等学校承担“863”、 “973”和国家科技攻关等课题数百项,获得了大批科 技成果及奖项。同步辐射和火灾科学研究水平居世界 领先地位。在《science》、《nature》上发表论文数多 年来名列中部城市第一。“量子通信实验”、“可控热核 聚变实验研究”等 5 项成果 7 次入选中国十大科技进 展新闻、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十大新闻和中国高等学校 十大科技进展。
报告编号:YT-FS-2732-75
关于推进合肥国家创新型 城市建设研究的调研报告
(完整版)
After Completing The Task According To The Original Plan, A Report Will Be Formed To Reflect The Basic Situation Encountered, Reveal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Future Ide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