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悔理论:不确定条件下理性选择的替代理论
后悔原理在经济决策中的应用研究
后悔原理在经济决策中的应用研究引言经济决策作为管理科学中重要的一个分支,一直以来都受到广泛的研究与讨论。
人们在经济决策时常常面临各种不确定性的情况,需要权衡利益、预测风险并做出正确的选择。
近年来,后悔原理被引入到经济决策中,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
本文将以统计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角度,探讨后悔原理在经济决策中的应用。
一、后悔原理的概念与基本原理后悔原理(Regret theory)是行为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由Kahneman和Tversky于1979年提出。
其基本原理是:人们在做出决策时,会考虑到如果选择了其他选项可能会产生的后悔感,追求最小化后悔感的决策。
与传统的期望效用理论不同,在后悔原理中,决策者的行为更多地受到结果与预期之间的差异所影响。
二、后悔原理在经济决策中的实际应用1. 投资决策在投资决策中,后悔原理可以帮助投资者考虑到如果选择了其他投资项目可能会出现的后悔感,并做出更为理性的决策。
例如,假设有一笔投资A和投资B两个选择,投资A的预期回报为10%,而投资B的预期回报为8%。
然而,投资者之前曾经错过了类似于投资A的机会,导致后悔感。
在后悔原理的指导下,投资者可能更倾向于选择投资A,以最小化可能产生的后悔感。
2. 商品选择后悔原理在商品选择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消费者往往在购买商品时希望得到最大的满足感,而后悔感往往会对这一满足感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各大商家在销售产品时通常会通过一系列附加价值来减少消费者的后悔感。
例如,提供退货、换货或者试用期等服务,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选择与回报,以此来减少消费者后悔感的发生。
3. 价格决策后悔原理在价格决策中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商家可以利用后悔原理的原理,为消费者提供不同的价格选择,从而最大化消费者的满足感与最小化后悔感。
例如,某家酒店拥有不同类型的客房,价格区间从高到低排列。
酒店可以通过设置不同的价格策略,使得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与经济实力进行选择。
消费者后悔理论研究综述
消费者后悔理论研究综述林涛【摘要】感觉是为了行为(feeling is for doing),大量的实证研究证实了后悔这一情绪对消费者的众多决策行为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本文通过文献回顾总结后悔的内涵、实验与测量方式、影响因素和在消费者决策领域中的应用等内容,最后指出后悔这一情绪在消费者决策研究领域中的重要意义。
%Feeling is for dong.A large of empirical research confirmed that regret is influential in decision-making behaviors.This article sums up the meaning;method of experiment and measurement and influencing factor of regret by literature review.In the last,it points out the significance of regret in consumer decision-making research areas.【期刊名称】《江苏商论》【年(卷),期】2012(000)003【总页数】3页(P13-15)【关键词】后悔;消费者决策;预期后悔;体验后悔【作者】林涛【作者单位】海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海南海口57022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713.3一、前言消费者决策研究一直是营销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但直到近些年学者们才开始真正注意到,除众多认知性因素之外,情绪在影响决策方面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其中,后悔作为一种重要的情绪受到了学者们最多的关注。
历史上有关后悔的研究主要有三个大的方向:哲学取向、经济学取向和心理学取向。
它们各自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后悔是如何产生的、后悔受哪些因素的影响以及后悔如何影响到个体的决策制定等问题。
本文通过文献回顾总结后悔的内涵、实验与测量方式、影响因素和在消费者决策领域中的应用等内容,最后指出后悔这一情绪在消费者决策研究领域中的重要意义。
理性选择理论
理性选择理论
理性选择理论是一种基于替代性和有效性来衡量并决定做出最佳选择的理论。
由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求和偏好,因此每个人可以在明智地选择选择中找到自己最适合的选择。
理性选择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个体在做出决定时,应当考虑可能出现的各种后果,比较不同选择的利弊,以便最终做出最佳选择。
理性选择理论的根本原则是以理性的方式决定最佳选择,并不是以个人的情感和冲动来决定。
理性的选择是从客观的角度考虑不同的选择,并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佳的选择。
做出理性选择的关键是要充分了解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后果,并考虑到自己的能力和偏好,才能做出最佳选择。
做出理性选择的过程需要仔细考虑,因为每个人的能力和偏好不同,因此最佳的选择也不同。
比如在生活中,一个人可能有多种选择,但是要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偏好,以及可能出现的后果考虑,才能做出最佳的选择。
总之,理性选择理论是一种以理性的方式做出最佳选择的理论。
通过比较不同选择的利弊,考虑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后果,并考虑到自己的能力和偏好,才能做出最佳的选择。
只有通过理性思维,才能做出最佳的选择。
决策后情绪后悔的研究述评
决策后情绪后悔的研究述评摘要:后悔是只有在决策中基于反事实思维才产生的一种消极的特殊情绪。
本文主要从后悔的定义,后悔的主要理论成果,后悔的研究范式、影响的后悔因素及后悔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述评。
关键词:决策;后悔;反事实思维后悔是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只要人们意识到或仅仅只是想象到假如做了不同的决定,那么处境或结果可能会比现在好,人们就难免会为自己的决策而感到后悔。
关于后悔的定义主要有三种:Sugden 认为后悔是将事件的真实结果和可能发生的一个比真实结果更好的假设结果相比较并伴随痛苦情绪的过程。
Landman 将后悔定义为个体在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下对过去采取或未采取某一行动而导致的消极结果产生的自责、懊恼、悔恨等心理的一种情绪状态。
Zeelenberg 认为当个体认知到或者想象出,如果先前采取其他的行为结果会更好时,后悔情绪就会产生了。
一、后悔的主要理论1.Kahneman的标准理论Kahneman 的标准理论中“做———不做”后悔认为,面对同样的损失,由做引起的后悔程度比不做引起的后悔程度更强烈。
这一发现开创了心理学对后悔研究的先河,并且成为了这一领域所发现的最主要规律。
Kahneman的“做———不做”后悔,根据有无行为发生将后悔分为两类:做的后悔(regret of action),即对已发生的行为的后悔;不做的后悔(regret of inaction),即对未发生的行为的后悔。
2.后悔的时间性模型Gilovich 和Medivec 收集到的大量短期(一星期)后悔和长期后悔材料显示,短期后悔中绝大部分是做的后悔,而长期后悔中大部分是不做的后悔。
也就是说短期后悔支持“做———不做”规律,而长期后悔却与这一规律相悖。
在此基础上,他们提出了后悔的时间性模型,短期后悔支持“做与不做规律”,而长期后悔则与这一规律相悖。
这种时间性差异的原因是“做”和“不做”引起的后悔强度都随时间而降低,但“不做”的后悔强度降低速度由于一系列的心理机制的阻止而减慢,最后使得“不做”的后悔强度超过了“做”。
后悔理论:不确定条件下理性选择的替代理论.doc
后悔理论:不确定条件下理性选择的替代理论格拉汉姆?鲁麦斯、罗伯特?护戈登瓦奇译注当前不确定性条件下选择的经济分析,主要建立在几个基本公理之上,冯?诺伊曼和摩根斯坦(1947年,萨维奇(1954)等对这些公理的表述都不尽相同。
这些公理被广泛认为代表不确定条件下理性行为的本质。
然而,众所周知,很多人的行为方式系统违反这些公理。
我们首先从卡尼曼和特沃斯基的论文《前景理论:风险条件下的决策分析》开始,这篇论文提供了这些行为的大量证据。
卡尼曼和特沃斯基提出了一种他们称为前景理论的理论来解释他们的观察。
我们在这里将提出一种比前景理论更简单的替代理论,并且我们相信它更具直觉吸引力。
本文使用下列符号。
第i个前景记作X i。
具有概率P1,…,P n (P l +…+P n=1 )的财富X I,…,X n的增加和减少,可以记作(X i,P1;…;X n,P n)。
空结果被剔除,因此前景(X,P;0,1-P)简记为(X,p)。
复合前景,如以其他前景作为结果,可以表示为(X1, P1 ;…,X n,P n)。
我们使用传统符号〉、》和s代表严格偏好关系、弱偏好和无差别。
我们规定,对前景X i和X k,有X i >X k或者X i< X k;但是,我们通常不要求关系》可传递。
1、卡尼曼和特沃斯基的证据卡尼曼和特沃斯基的实验将假设的一对前景之间的选择提供给大学的教师和学生群体。
表1列出了他们选择的结果,揭示了三种主要类型的对传统期望效用理论的违反:a)“确定性效应”或“公比效应”,例如,X5<X和X9>X10的组合以及X13V X14 和X15> X16的组合。
也有“反向公比效应”,例如,X7 >X8和X11 < X12的组合。
b)原始的“阿莱悖论”或“公共结果效应”,例如,X1 <X2和X3>X4的组合。
C)两阶段博弈中的“隔离效应”,例如,X g> X10和X17 < X18的组合。
行为经济学四大理论
哈喽,诶瑞巴蒂!今天我们给大家普及一些与行为经济学有关的知识。
行为经济学产生了4个重要的理论或者说4个结论:前景理论(或视野理论)(Prospect Theory)、后悔理论(Regret Theory)、过度反应理论(Overreaction Theory)及过度自信理论(Over confidence Theory)。
1 前景理论很多学者研究风险以及不确定性条件下的决策,提出的模型非常多,其中最常用的被接受的理性选择模型是Von Neumann和Morgenstern(1953)发展的财富预期效用理论。
该理论提供了数学化的公理,是一个标准化的模型(解决了当人们面对风险选择时他们应该怎样行动的问题),应用起来比较方便。
但是在最近的几十年,该理论遇到了很多问题,它不能解释众多的异象,它的几个基础性的公理被实验数据所违背,这些问题也刺激了其它的一些试图解释风险或者不确定性条件下个人行为的理论的发展。
前景理论(Prospect Theory)就是其中比较优秀的一个。
前景理论认为人们通常不是从财富的角度考虑问题,而是从输赢的角度考虑,关心收益和损失的多少。
面对风险决策,人们会选择躲避还是勇往直前?这当然不能简单绝对的回答,因为还要考虑到决策者所处的环境,企业状况等情况,我们先抛开这些条件来研究在只考虑风险本身的时候,人们的心理对决策的影响。
这时候我们会得出很有意思的结论。
卡尼曼的前景理论有两大定律:(1)人们在面临获得时,往往小心翼翼,不愿冒风险;而在面对损失时,人人都变成了冒险家。
(2)人们对损失和获得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损失的痛苦要远远大于获得的快乐。
2 后悔理论(遗憾理论)遗憾理论认为个人评估他对未来事件或情形的预期反应。
贝尔(Bell, 1982)将遗憾描述为将一件给定事件的结果或状态与将要选择的状态进行比较所产生的情绪。
例如,当在熟悉和不熟悉品牌之间进行选择时,消费者可能考虑选择不熟悉品牌造成效果不佳时的遗憾要比选择熟悉品牌的遗憾要大,因而,消费者很少选择不熟悉品牌。
考虑消费者预期后悔的产品换代策略研究
考虑消费者预期后悔的产品换代策略研究刘维奇;张晋菁【摘要】由于信息的易得性,面对企业的持续产品创新运营计划,消费者决策时不仅会将未来可选项纳入考虑,而且会在事前预期可能出现的后悔.本文分析了两种产品创新换代策略下零售企业与消费者的两阶段动态博弈,发现预期后悔对消费者自身购买决策具有显著影响,进一步得到不同的消费者预期后悔相对强度下企业取得均衡的条件.最后,将两种产品换代策略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共生换代策略在提高企业产品市场占有率方面更有优势,而单品换代策略能实现更高的企业利润.%Becauseofinformation availability, consumers will consciously take future purchase options into consideration and anticipate the possible regrets before decision making with frequent product introductions. This study explores and analyzes the two-stage dynamic game model of consumers and retail enterprises under two primary rollover strategies and find that the anticipated regret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purchase options of the consumers; Furthermore, we derive the conditions for the different equilibria at the different relative strengths of anticipated regret. At last,the paper make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The result show that the dual rollover strategy has more advantages in improving the market share of enterprise products,yet the single rollover strategy holds better profit.【期刊名称】《中国软科学》【年(卷),期】2017(000)011【总页数】10页(P147-156)【关键词】策略型消费者;预期后悔;产品换代;动态定价【作者】刘维奇;张晋菁【作者单位】山西大学管理与决策研究所,山西太原 030006;山西财经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山西太原 030006;山西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山西太原 030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70一、引言企业为了获得可持续的发展需要不断地推陈出新,因此产品的更新换代已然成为企业常态。
行为决策中后悔情绪的研究综述
行为决策中后悔情绪的研究综述【摘要】后悔是行为决策前后都可能出现的情绪体验。
根据心理学的定义,后悔是一种基于认知的消极情感。
当个体意识到或者想象出如果先前采取其他的行为,将产生更好的结果时,就会产生后悔情感。
同时,许多研究也表明,后悔还可能作为一种预期情绪,通过认知的中介作用影响到最终的行为决策。
这里将从后悔的概念出发,以预期后悔与体验后悔为重点,梳理行为决策中的后悔的研究方法,并评述目前学术界关于后悔的理论模型。
【关键词】行为决策预期后悔体验后悔反事实思维后悔理论1前言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时常要作出各种各样的决策,而后悔是行为决策中出现最多的的情绪体验。
国外的一项研究表明,后悔是人们日常交谈中提到最多的负面情绪。
然而,最早的决策研究主要开始于经济学领域。
由于最初的经济行为研究大多是在“理性经济人”的思维视野和理论框架下开展起来,因此,决策领域的早期研究几乎忽略了情绪的影响作用。
后来,随着社会认知科学、经济社会学、心理学以及其交叉学科的发展,“决策”不再仅仅是经济学的研究专利,尤其是将“情绪”引入“决策”研究之后,情绪与决策的关系研究备受青睐,开展最多的当属“后悔”情绪对“决策”影响的研究。
后悔情绪可以出现在心理预期中并最终对行为决策造成影响。
由此可见,行为决策中情绪的作用机制比较复杂,因此,决策与后悔情绪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机制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2后悔的概述心理学界对后悔(Regret)是这样定义的:后悔是一种基于认知的消极情感,主要发生在个体意识到或者想象出如果先前采取其他的行为,将产生更好的结果时。
由此可见,产生后悔必须有两个前提:一是个体行为(决策)的结果不好(或相对不好);二是如果改变了当事人已经完成的行为(决策)就会获得好(或相对好)的结果。
心理学界对后悔的研究是在反事实性思维(counterfactual thinking)的框架下展开的。
上面提到的“要是当初……,就好了!”“如果……,就不会这样了。
浅谈后悔理论在金融领域的拓展应用
浅谈后悔理论在金融领域的拓展应用后悔理论最早进行的是心理学方面的研究,后来派生到经济学领域。
后悔是一种严重影响决策过程并且在不同个体和不同环境间有很大差异的一种情绪。
投资者在未进行最优的货币对冲决策时会体验到后悔,因此,投资者预期他们在未来会体验到后悔,并将它们合并到目标函数当中去,笔者希望本文研究为投资者决策提供参考。
关键词:后悔后悔厌恶套期保值引言后悔是一种关于疼痛和愤怒的认知上的间接情感,它出现在代理人发现他们在过去作了一个不好的决定并且本来有可能会有一个更好的结果时。
在金融市场,当他们所选择的投资产出与另一个明显的可替代投资相比不尽如人意时,代理们会体验到后悔。
与失望相反,失望是由与之前的期望相反的负面结果产生的,而后悔则是和所作决定的责任感强烈相关的。
在实验心理学和神经生物学领域有大量的文献支持后悔情绪影响不确定性下的决策这一假设。
后悔是一种强有力的负面情绪,以至于对未来体验的展望能导致个体作出与期望效用范式相关的次优的非理性决策。
根据Connolly和Zeelenberg(2002)的陈述,后悔是从决策理论家那里所接受到的最多注意力的情绪。
在实验心理学和神经生物学方面有大量的文献表明,后悔对不确定性下的决策的影响超过了失望和传统的不确定测量。
心理学文献显示,当采取行动后的不利结果的后悔体验比没有采取行动的后悔体验更强烈。
并且,在不确定性下作决策时,预期后悔也被纳入考虑范围。
此外,预期后悔也受到未选择项的可视结果的影响。
就神经生物学的文献来看,Camille等人(2004)也表示从神经的角度来看,后悔不同于失望,并且不能够体验后悔也会扭曲在不确定性下的决策制定。
Coricelli等人(2005)测量了大脑在重复的彩票选择的活动,结果显示后悔体验会导致在作决策的一瞬间的后悔厌恶。
在跨文化和专业的环境方面也有后悔厌恶的截面数据。
最新的文献表明,后悔在医药领域是当分析真实生活中的决策的一种重要情绪,并且它被进行了情境研究。
行为经济学四大理论
哈喽,诶瑞巴蒂!今天我们给大家普及一些与行为经济学有关的知识。
行为经济学产生了4个重要的理论或者说4个结论:前景理论(或视野理论)(Prospect Theory)、后悔理论(Regret Theory)、过度反应理论(Overreaction Theory)及过度自信理论(Over confidence Theory)。
1 前景理论很多学者研究风险以及不确定性条件下的决策,提出的模型非常多,其中最常用的被接受的理性选择模型是Von Neumann和Morgenstern(1953)发展的财富预期效用理论。
该理论提供了数学化的公理,是一个标准化的模型(解决了当人们面对风险选择时他们应该怎样行动的问题),应用起来比较方便。
但是在最近的几十年,该理论遇到了很多问题,它不能解释众多的异象,它的几个基础性的公理被实验数据所违背,这些问题也刺激了其它的一些试图解释风险或者不确定性条件下个人行为的理论的发展。
前景理论(Prospect Theory)就是其中比较优秀的一个。
前景理论认为人们通常不是从财富的角度考虑问题,而是从输赢的角度考虑,关心收益和损失的多少。
面对风险决策,人们会选择躲避还是勇往直前?这当然不能简单绝对的回答,因为还要考虑到决策者所处的环境,企业状况等情况,我们先抛开这些条件来研究在只考虑风险本身的时候,人们的心理对决策的影响。
这时候我们会得出很有意思的结论。
卡尼曼的前景理论有两大定律:(1)人们在面临获得时,往往小心翼翼,不愿冒风险;而在面对损失时,人人都变成了冒险家。
(2)人们对损失和获得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损失的痛苦要远远大于获得的快乐。
2 后悔理论(遗憾理论)遗憾理论认为个人评估他对未来事件或情形的预期反应。
贝尔(Bell, 1982)将遗憾描述为将一件给定事件的结果或状态与将要选择的状态进行比较所产生的情绪。
例如,当在熟悉和不熟悉品牌之间进行选择时,消费者可能考虑选择不熟悉品牌造成效果不佳时的遗憾要比选择熟悉品牌的遗憾要大,因而,消费者很少选择不熟悉品牌。
不确定条件下的选择-阿莱悖论和前景理论
不确定条件下的选择:阿莱悖论和前景理论实验设计实验一:阿莱悖论1.第一环节:假设:两种彩票彩票1:获得3000元,概率1;获得0元,概率0彩票2:获得4000元,概率0.8;获得0元,概率0.2选择:彩票1人数:彩票2人数:2.第二环节:假设:两种彩票彩票3:获得3000元,概率0.25;获得0元,概率0.75彩票4:获得4000元,概率0.2;获得0元,概率0.8彩票3人数:彩票4人数:实验二:确定效应A.你一定能赚30000元。
B.你有80%可能赚40000元,20%可能性什么也得不到。
AB实验三:反射效应A.你一定会赔30000元。
B.你有80%可能赔40000元,20%可能不赔钱。
AB实验四:损失规避投一枚均匀的硬币,正面为赢,反面为输。
如果赢了可以获得50000元,输了失去50000元。
请问你是否愿意赌一把?请做出你的选择。
A.愿意B.不愿意实验五:参照依赖假设你面对这样一个选择:在商品和服务价格相同的情况下,你有两种选择:A.其他同事一年挣6万元的情况下,你的年收入7万元。
B.其他同事年收入为9万元的情况下,你一年有8万元进账。
实验六:看上去很美现在有两杯哈根达斯冰淇淋,一杯冰淇淋A有7盎司,装在5盎司的杯子里面,看上去快要溢出来了;另一杯冰淇淋B是8盎司,但是装在了10盎司的杯子里,所以看上去还没装满。
你愿意为哪一份冰淇淋付更多的钱呢?实验七:钱和钱是不一样的今天晚上你打算去听一场音乐会。
票价是200元,在你马上要出发的时候,你发现你把最近买的价值200元的电话卡弄丢了。
你是否还会去听这场音乐会?假设你昨天花了200元钱买了一张今天晚上的音乐会票子。
在你马上要出发的时候,突然发现你把票子弄丢了。
如果你想要听音乐会,就必须再花200元钱买张票,你是否还会去听?阿莱悖论(Allais Paradox)1952年,法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莱作了一个著名的实验:对100人测试所设计的赌局:赌局A:100%的机会得到100万元。
关于后悔纠结的心理学
关于后悔纠结的心理学
后悔和纠结是人类情感中常见的体验,它们与心理学中的许多概念和理论有关。
以下是一些关于后悔和纠结的心理学观点:
1. 预期理论:预期理论认为,人们在做出决策时会根据对未来的预期来权衡利弊。
如果决策的结果不如预期,人们可能会感到后悔和纠结。
2. 认知失调理论:认知失调理论认为,当人们的信念、态度和行为之间存在不一致时,他们会感到不适和纠结。
这种不一致可能会导致人们改变自己的信念、态度或行为,以减少认知失调。
3. 后悔理论:后悔理论认为,人们在做出决策后会评估决策的结果,并与其他可能的结果进行比较。
如果发现自己的决策导致了不良后果,人们可能会感到后悔和纠结。
4. 沉没成本谬误:沉没成本谬误是指人们在做出决策时,往往会考虑已经投入的成本,而忽略了当前的情况和未来的可能性。
这种谬误可能导致人们继续坚持错误的决策,即使已经意识到它们是错误的。
5. 情绪调节:情绪调节是指人们管理自己情绪的能力。
对于那些经常感到后悔和纠结的人来说,学习有效的情绪调节策略可能会有所帮助。
总之,后悔和纠结是复杂的情感体验,涉及到许多心理学概念和理论。
了解这些概念和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感,并采取适当的策略来处理它们。
行为经济学四大理论
行为经济学四大理论行为经济学产生了4个重要的理论或者说4个结论:前景理论(或视野理论)(Prospect Theory)、后悔理论(Regret Theory)、过度反应理论(Overreaction Theory)及过度自信理论(Over confidence Theory)。
1 前景理论很多学者研究风险以及不确定性条件下的决策,提出的模型非常多,其中最常用的被接受的理性选择模型是Von Neumann和Morgenstern(1953)发展的财富预期效用理论。
该理论提供了数学化的公理,是一个标准化的模型(解决了当人们面对风险选择时他们应该怎样行动的问题),应用起来比较方便。
但是在最近的几十年,该理论遇到了很多问题,它不能解释众多的异象,它的几个基础性的公理被实验数据所违背,这些问题也刺激了其它的一些试图解释风险或者不确定性条件下个人行为的理论的发展。
前景理论(Prospect Theory)就是其中比较优秀的一个。
前景理论认为人们通常不是从财富的角度考虑问题,而是从输赢的角度考虑,关心收益和损失的多少。
面对风险决策,人们会选择躲避还是勇往直前?这当然不能简单绝对的回答,因为还要考虑到决策者所处的环境,企业状况等情况,我们先抛开这些条件来研究在只考虑风险本身的时候,人们的心理对决策的影响。
这时候我们会得出很有意思的结论。
卡尼曼的前景理论有两大定律:(1)人们在面临获得时,往往小心翼翼,不愿冒风险;而在面对损失时,人人都变成了冒险家。
(2)人们对损失和获得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损失的痛苦要远远大于获得的快乐。
2 后悔理论(遗憾理论)遗憾理论认为个人评估他对未来事件或情形的预期反应。
贝尔(Bell, 1982)将遗憾描述为将一件给定事件的结果或状态与将要选择的状态进行比较所产生的情绪。
例如,当在熟悉和不熟悉品牌之间进行选择时,消费者可能考虑选择不熟悉品牌造成效果不佳时的遗憾要比选择熟悉品牌的遗憾要大,因而,消费者很少选择不熟悉品牌。
管理学期末考试重点-大学
管理学重点1.组织是一群人为了实现某个共同目标而结合起来协同行动的集合体2.组织的特征:①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成员②有明确的目标③有特殊的活动④独立存在的3.形成组织的三要素:合作的意愿、共同的目标、顺畅的沟通4.为什么加入组织:克服个人力量的局限性,实现考个人力量无法实现的目标5.组织发挥功能:组织成员志同道合、能力互补、沟通顺畅是组织发挥其功能的前提6.组织从本质上而言是一个利益共同体7.管理:决策、组织、领导、控制8.决策:组织在未来众多的行动可能中选择一个比较合理的方案9.领导:领导者为实现组织的目标而运用权力向其下属施加影响力的一种行为或行为过程10.控制:为了保证组织系统按预定要求运行而进行的一系列工作11.管理的基本原理:①人本原理:人是组织的中心,也是管理的中心,人本原理当是管理的首要原理,以人为中心的人本原理要求对组织活动的管理既是依靠人的管理”,也是为了人的管理②系统原理:由若干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要素或子系统组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12.社会经济组织系统共同特征:整体性、相关性、有序性、与外部环境的互动性●管理活动所要处理的每一个问题都是系统中的问题●管理必须有层次观点●管理工作必须有开发观点13.效益原则:组织目标的实现与实现组织目标所付代价之间的一一种比例关系14.适度原则:在矛盾中找到最恰当的点,进行适度管理15.管理的基本方法:左脑→理性分析(基础)右脑→直觉判断(依据)16.组织管理的基本工具:①权力:1.支配权-发号施令 2.强制权-不接受命令3.奖励权-激励从事额外工作【多用3,少用2,巧用1】命令和服从-单向;影响力-双向17..组织文化的核心是组织成员普遍认同、共同接受的价值观念以及由这种价值观念所决定的行为准则;是低成本的;发挥作用是无意识的18.只有在组织中从事并负责管理工作、有直接下属的人才是管理者19.古典管理理论:1911年泰勒《科学管理理论》1916年法约尔《工业管理与一般理论》,主要研究问题是科学管理(泰勒)、一般管理(法约尔)以及科层组织(韦伯),范围主要限于企业内部、工程技术20.早期研究:●罗伯特.欧文:人本管理先驱、学前教育家、英国第一位全国工会主席●亚当.斯密:国富论、劳动分工、经济人●查尔斯.巴贝奇:数学家21.泰勒制:①改进工作方法,根据工作要求挑选和培训工人,作业环境与作业条件的标准化②改进分配方法,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③改进生产组织,加强企业管理,设置计划部门,职能工长制,例外管理22.管理活动: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23.科层组织/科层制度=官僚组织、官僚政治,是一种通过公职或职位,而不是通过世袭或个人魅力来进行管理的理想的组织制度。
股利政策综述
股利政策综述提要本文对西方现代公司股利政策理论研究进行综合性回顾和分析,对股利政策发展进行简要评述。
一、传统股利政策理论(一)“一鸟在手”理论。
该理论是最早的股利理论。
该理论认为,由于股票价格波动较大,在投资者眼里股利收益要比资本利得更为可靠。
又由于投资者一般为风险厌恶型,宁可现在收到较少的股利,也不愿承受较大的风险等到将来收到金额较多的资本利得,故投资者将偏好股利而非资本利得。
“一鸟在手”理论是流行最广泛和最持久的股利政策理论,在起初表现为股利重要论,后经威廉斯、林纳勒、华特和戈登等发展成为“一鸟在手”理论。
其中,戈登是“一鸟在手”理论最主要的代表人物。
(二)MM股利无关论。
1961年莫迪里安尼-米勒的硕士论文《股利政策,增长和股票股价》中提出了股利无关假说。
该理论认为股利高低不影响企业的价值。
MM理论无关论成功地利用数学模型,揭示了股利政策与股票价值之间的关系,但应该看到其前提假设条件过于严格,与现实情况不吻合。
不过它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因为它提供了一个研究股利政策的思路或者说是平台,在这个基础上,理论研究者们从放松股利无关理论的假设条件入手,同时引入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拓展了股利政策的研究领域,从而形成了今天股利政策所呈现出的多样化。
(三)税收效应理论。
税收是对股利之谜最早的理论解释。
由于在资本利得上的税收优惠,投资者会偏好低股利支付率的股票,不同的股利政策会导致税收导向的客户转移效应,但是只有有限的证据支持这种效应。
Brennan建立了一个新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该模型包含一个基于股利收益的额外溢价,这个模型说明高股利股票会要求高的税前风险调整收益,以补偿税前收益的税收损失。
相反地,Black和Scholes及Fama的实证结果却表明,是不存在这个税收效应的,但是Kalay和Michaely的结论是:税前收益与股利回报有关。
二、现代股利理论(一)追随者效应。
追随者效应也可以说是广义的税差学派。
最小后悔准则的名词解释
最小后悔准则的名词解释
最小后悔准则是一种决策规则,指的是在面对不确定性的情况下,选
择一种行动方案,在未来发生任何可能的结果时,最小化可能会导致
后悔的行动方案。
在实践中,最小后悔准则的应用非常广泛,因为决策常常面临许多不
确定性和风险,而遵循最小后悔准则可以帮助决策者更好地处理这些
不确定因素。
以下是最小后悔准则相关的一些名词解释:
1. 不确定性
不确定性是指决策者在做决策时没有足够的信息或者无法准确预测未
来的情况。
这种不确定性可能来自于内部因素(例如组织资源和能力)或者外部因素(例如市场变化和竞争力)。
2. 风险
风险是指做出某种决策时,可能会面临损失或不利结果的可能性。
在
不确定的情况下,不同的决策方案会带来不同的风险。
3. 后悔
后悔是指一种情感体验,即当决策者发现选择的方案与最终结果不符或者出现意想不到的意外情况时,会感到遗憾和不满意。
后悔可以分为两种:行动后悔和不行动后悔。
4. 行动后悔
行动后悔是指在做出决策后,发现另一种决策方案的结果更好,导致决策者感到遗憾或不满意。
这种后悔是由于选择的方案存在不确定性或者风险的原因。
5. 不行动后悔
不行动后悔是指在决策前,选择不行动或者选取中立方案的决策者,在事后发现其他方案的结果更理想时的遗憾和不满意。
6. 最小后悔准则规则
最小后悔准则规则可以简单概括为“做出决策时,选择可以最小化遗憾和不满意的方案”。
实现最小后悔准则需要对每个决策方案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和比较,以确保选择的方案最大程度地减少了行动后悔和不行动后悔。
行为经济学十大经典理论
行为经济学十大经典理论1.有限理性理论内容:人们在决策过程中具有有限的理性和认知能力,因此无法准确理解所有的信息和变量,也无法做出绝对理性的判断和选择,从而会根据已有信息和简化的思维模式进行决策。
启示:人们会构建简单的心智模型来帮助决策,而不是追求绝对完美的理性。
因此实际工作中要充分考虑到人的有限认知和信息处理能力,通过提供更全面的信息和理性的训练来实现组织决策的有效性。
2.示范效应理论内容:人们在面临选择时,特别是在不确定的情况下,会倾向于观察周围的人是如何决定和做选择的,然后模仿和效法。
因为周围的人的选择可能会带来有用的信息,帮助我们节省搜索和决策的成本。
启示:人类是一个高度社交学习的物种。
周围的人和事物会对我们产生深刻影响,我们会不自觉地效法模仿他人的行为与选择,以决定自己在模糊情况下的举动。
3.状态偏差理论内容:当人们的情绪状态发生变化时,偏好和决定也会随之变化。
积极情绪会促进冒险,消极情绪会促进保守。
所以,我们的选择往往取决于当时的情绪,而非理性考量。
启示:在做选择时应该尽量避免情绪的影响,尽量基于理性和客观来判断,这会使我们的决定更加准确可靠。
4.折价理论内容:人们在做选择时,通常不会根据选择的绝对价值来判断,而是根据相对价值,也就是与某个参照点进行比较。
这个参照点影响了人们对选择价值的感知和评估。
例如,如果有两个选择A和B,如果A的价格是100元,B的价格是80元,那么B显得比较便宜,像一个"折扣"或者"特价",这会导致人们高估B的价值,觉得B是一个很好的交易或选择。
启示:在决策时人们使用的参照点和是否有"折扣"感知,会严重影响人们的选择和判断,这是行为经济学研究人类不完全理性决策时的一个重要理论。
5.锚定效应理论内容:人们在做决策时,倾向于以先前获得的信息作为参考点(即“锚定”),并且对这个锚定值产生一定的偏差。
无论是数字、价格、比较对象等,只要提供了一个参考值,人们就会被这个锚定值所影响。
第14章 不确定性条件下的价值选择理论- 前景理论
价值函数的两个重要特征 参考点上斜率的非连续性是价值函数的一个重要特 征。 价值函数的另一个特征是,斜率在损失状态时比处 于收益状态时要陡。
3.3
权重函数
权重函数具有以下属性:(图见下页)
(1)权重函数 ( p ) 是概率 的单调递增函数, (0) 0 , (1) 1 。 (2)亚确定性 (3)亚比例性 (4)次可加性 (5)极低和极高概率事件的权重主要取决于投资者的主观 感觉。
第三个实验(仅把第二个实验中的收益换成损失)
结果:完全与第二个实验相反。
第四个实验
结果:对于第一个两阶段赌局的问题,78%的受访者选择得到 3000元。对第二个问题的两个选择:20%的概率得到4000元和 25%的概率得到3000元,大部分人会选择前者。
2.5
前景理论对效用偏好的新看法
率对应的决策权重的比率小于小概率对应的权重比率 ;
(4)端点性质不良,逼近确定性事件的边界,属于概率评价 中的突变范围,决策权重常常被忽视或放大。
24
实验: 在抛一个相同的硬币连续八次都得到头像之 后,现在对第9次下赌:你赌头像还是字?
25
实验:为什么概率性保险不具有吸引力? 假设你正在考虑是否为某种财产保险,以防止火灾或盗窃之 类的损害,考查了风险和保费之后,你发现自己在购买保险或 让财产处于未保险状态两者之间并无明显的偏好,如果保险公
一个期望值
非传递性效用模型(non-transitivity utility model)
引入系统的非传递性和不连续性的概念,放弃传递性公理,用效用
偏差函数来描述偏好,以解决优势违背问题
非可加性效用模型(non-additivity utility model)
后悔理论(Regret
后悔理论(Regret Theory)后悔理论(Regret Theory)我记得有次开车时对我⼉⼦说记住我发明的开车第⼀定律:不管你怎么换道,你总是在最慢的车道上。
我说的当然是⼼理的感觉,当你觉得另⼀道快⼀些,换过去⼜会发觉更堵了。
⾏为⾦融学的学者们很早就发现了这个后悔⼼理在投资⾏为上的主导作⽤。
投资者常常后悔:⽜市中,他们为没有及时买⼊⾃⼰看好的股票会后悔,也会对过早卖出获利的股票后悔;在熊市中,没能及时⽌损卖出会后悔,获得⼩利没能兑现,然后⼜被套牢也会后悔;别⼈推荐的股票上涨,⾃⼰会因为没有跟后悔;跟了别⼈亏了⼜后悔。
由于害怕这些后悔,⼈们会优柔寡断,不愿意及时处理亏钱的股票。
有⼀些研究者认为:投资者的从众⾏为,是为了避免由于做出了⼀个错误的投资决定⽽后悔。
他们买错了⼀只⼤家都看好的股票⽐较容易获得⼼理安慰:既然⼤家都错了,所以我错了也情有可原。
害怕后悔也反映了投资者对⾃我的⼀种期望。
Hersh Shefrin和Meir Statman在⼀个研究中发现: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除了避免后悔以外,还有⼀种追求⾃豪的动机在起作⽤。
害怕后悔与追求⾃豪造成了投资者持赢利股时间太短,⽽持亏损股时间太长。
他们称这种现象为卖出效应。
他们发现:当投资者持有两只股票,⼀只赢利20%,另⼀只亏损20% ,这时⼜有⼀个新的投资机会,⽽投资者由于没有别的钱,必需先卖掉⼀只股票时,多数投资者往往卖掉赢利的⽽不是亏损的那只。
因为卖出亏损的股票会对从前的买⼊决策后悔,⽽卖出赢利的股票会让投资者有⼀种做出过正确投资的⾃豪感。
所以呢,当你要卖掉⼏只股票中的⼀只时,我劝你这么来考虑:我若是没买过这些股票,这⾥⾯哪⼀只是我现在最不想和不该投资的呢?那⼀只就是你该卖掉的。
(By the way,我的开车第⼆定律是:路上越堵,开车者越容易瞌睡。
第三定律就是开⼤⾳乐⾳量⽆助于解悃。
实际上没有什么好办法解悃的,最好的就是找个地⽅停下来,睡⼀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悔理论:不确定条件下理性选择的替代理论格拉汉姆・鲁麦斯、罗伯特・萨戈登11、 卡尼曼和特沃斯基的证据 著 瓦奇 译注当前不确定性条件下选择的经济分析,主要建立在几个基本公理之上,冯・诺伊曼和摩根斯坦(1947年),萨维奇(1954)等对这些公理的表述都不尽相同。
这些公理被广泛认为代表不确定条件下理性行为的本质。
然而,众所周知,很多人的行为方式系统违反这些公理。
我们首先从卡尼曼和特沃斯基的论文《前景理论:风险条件下的决策分析》开始,这篇论文提供了这些行为的大量证据。
卡尼曼和特沃斯基提出了一种他们称为前景理论的理论来解释他们的观察。
我们在这里将提出一种比前景理论更简单的替代理论,并且我们相信它更具直觉吸引力。
本文使用下列符号。
第i 个前景记作X i 。
具有概率p 1,…,p n (p 1+…+p n =1)的财富x 1,…,x n 的增加和减少,可以记作(x 1,p 1;…;x n ,p n )。
空结果被剔除,因此前景(x ,p ;0,1-p )简记为(x ,p )。
复合前景,如以其他前景作为结果,可以表示为(X 1,p 1;…,X n ,p n )。
我们使用传统符号>、≥和∽代表严格偏好关系、弱偏好和无差别。
我们规定,对前景X i 和X k ,有X i ≥X k 或者X i ≤X k ;但是,我们通常不要求关系≥可传递。
卡尼曼和特沃斯基的实验将假设的一对前景之间的选择提供给大学的教师和学生群体。
表1列出了他们选择的结果,揭示了三种主要类型的对传统期望效用理论的违反:a)“确定性效应”或“公比效应”,例如,X 5<X 6和X 9>X 10的组合以及X 13<X 14和X 15>X 16的组合。
也有“反向公比效应”,例如,X 7>X 8和X 11<X 12的组合。
b) 原始的“阿莱悖论”或“公共结果效应”,例如,X 1<X 2和X 3>X 4的组合。
c) 两阶段博弈中的“隔离效应”,例如,X 9>X 10和X 17<X 18的组合。
1表1 表1也揭示了“反射效应”,结果符号的改变引起相应模式偏好和风险态度的逆转,例如,X5<X6和X7>X8。
问题14和14'是反射效应的一个实例,可以解释为,冒险保守兼具的一个例子:X19>X20表示愿意参加精算公平彩票提供一个小概率的大奖品;而X21<X22表示愿意采用精算公平保险防止一个小概率的大损失。
我们还注意到一个有趣的混合风险态度。
有时,风险规避与涉及财富增加的问题有关,例如X13<X14,有时与涉及财富减少的问题有关,例如X21<X22。
同样,风险偏好,有时与涉及财富增加的问题有关,例如X15>X16,有时与涉及财富减少的问题有关,例如X7>X8。
冒险保守兼具、反射效应以及混合风险态度,都可被吸收进入传统的期望效用理论,虽然只是在以一些相当武断的假设和令人相当不满意的意义为代价的前提下。
但是,不可能吸收以上所列的(a)、(b)和(c)效应——这里的观察只违反一个或多个传统公理。
然而,在下一节中,我们将概述替代理论的框架,不仅解释反射效应和冒险保守兼具,也预测(a)、(b)和(c)描述的行为。
还有,我们认为,除了是可预测的,这种行为也可以认为是理性的,因此,我们的模型为不确定性条件下的理性选择的另一种理论提供了基础。
2、后悔理论的框架我们假想一个处在如下环境中的个体:可选世界状态为有限的数量n,其中的任何一个都可能发生。
每个世界状态j 的发生概率为P j ,其中0<P j ≤1、P 1+...+P n =1。
这里的概率,或者解释为个人已知的客观概率;或者解释为缺少确定知识的条件下,代表个人对相应状态发生的信仰或信心程度的主观概率。
个体所要做的,是在多个行动之间进行选择。
每一个行动对应一个结果的n 元组,每个世界状态都对应一个结果。
我们把发生第j 个状态的事件中第i 个行动的结果记作x ij 。
结果不考虑财富变化的形式,虽然在应用后悔理论的过程中,我们将x ij 解释为财富的增加或减少——相对于一些任意基准衡量(不需要是个人的当前财富)。
注意,与前景理论不同,这里通过行动将结果与特定的世界状态联系起来。
因此,一些不同的行动可能对应相同的前景。
为了区分这种差异,我们使用符号A 表示行动,X 表示前景。
到目前为止,后悔理论与萨维奇的理论非常相似,除了我们像冯・诺依曼和摩根斯坦那样将概率作为给定。
一个选择问题,可以包含任意数量的有效行动,但我们首先分析,在一对行动中选择的问题。
卡尼曼和特沃斯基的所有证据都是关于在一对前景中选择的行动问题。
在三个或更多行动之间选择引起一些其他问题,我们将在第四节讨论。
我们首先假设,对于任何给定的个体,都有一个非选择效用函数C (.),递增线性变换唯一2函数M (.)为每对有序的非选择效用指数分配一个实数索引。
m k ij 和c ij 之间的差,可以解释为对应欣喜或后悔感觉的效用的增加或减少。
以这种方式规范后悔和欣喜,需要假定个体体验的这些感觉的程度,只依赖于,与“是什么”和“可能本该是什么”这两个结果的非选择效用,而和这些结果的任何其他特性无关。
基于这样的假设,很自然地进一步假设,如果c ij=c kj ,则有m k ij =c ij :如果实际发生的,与可能本该发生的同样快,为每一个可能的结果分配一个实数的效用指数。
“非选择”的意义是,C (x )是结果x 对个体的效用,如果个体没有选择而体验了它。
例如,他可能迫于自然力量得到x ,或者独裁政府将x 强加给他。
因此,——对比于冯・诺依曼-摩根斯坦的效用概念——我们的非选择效用概念独立于选择效用概念定义。
我们的做法在传统意义上是实用的。
我们理解的“非选择效用”本质上是伯努利和马歇尔理解的“效用”——快乐的心理体验关联欲望的满足。
我们相信,可以这样反思、定义效用,因此我们谈论在非选择情况下体验的效用,是有意义的。
现在,假定个体遇到的特定结果,是由于他的选择行动引起的。
假设他在不确定性的情况下在行动A 1和A 2之间选择。
他选择A 1,然后第j 个世界状态发生。
因此,他遇到结果x 1j 。
他现在知道,如果他选择A 2,他会遇到x 2j 。
我们的自我反省建议我们,与结果x 1j 相关的快乐心理体验,在这些情况下,不仅依赖于x 1j 的性质,也依赖于x 2j 的性质。
如果x 2j 是比x 1j 更理想的结果,个体可能后悔:他可能反思,他本来可能会更好,但他没有选择,反思会减少来自x 1j 的快乐。
相反,如果x 1j 是更可取的结果,他可能欣喜:事实证明自己已采取最好的决定,因此产生额外的快乐。
我们猜测很多读者知道这些体验。
例如,比较所得税增加失去£100的感觉,与赛马投注失去£100的感觉。
我们猜测,大多数人会发现后者的体验更痛苦,因为它会激发后悔。
相反,比较收入减税获得£100的体验,与赌注赢得£100的体验。
现在,我们应该猜测,大多数人会发现后者的体验更愉快。
这个后悔概念在某些方面类似于萨维奇(1951)的概念,但后悔理论与他的极小极大后悔准则有很大的不同。
我们通过使用修正效用函数把后悔和欣喜概念纳入后悔理论。
假设一个个体在与行动A k 的偏好对比中选择行动A i ,并发生第j 个世界状态。
实际结果是x ij ,而如果他选择了另一个行动A k ,应该发生x kj 。
我们将C (x ij )记作c ij ,个体的修正效用为m k ij ,则有:mm ii ii kk =MM (cc ii ii ,cc kkii ) (1)。
2乐,则既不后悔也不欣喜。
同样,假设δm k ij/δc kj≤0:可能本该发生的结果越快乐,则越后悔或不高兴。
(我们将个人完全没有遇到后悔或欣喜的可能性包含为限制)。
自然,我们也假设δm k ij/δc ij>0:即,同样,修正效用随着非选择效用增加。
后悔理论假定,个体为了最大化修正效用的数学期望选择可选行动。
我们以行动A k为参照,定义行动A i的期望修正效用E k i:EE ii kk=�pp ii nn ii=1mm ii ii kk(2)。
面对A i和A k之间的选择,个体偏好A i、A k或无差别,根据E k i大于、小于或等于E i k 而定。
可能有人会问,我们为什么假定,人们将最大化修正效用的数学期望?这主要是因为,这个简单假设符合实证证据的含义。
我们不认为,最大化期望修正效用的唯一目标是符合人是理性的结论。
但是,我们相信,这并不是非理性的行为,而且,考虑到我们方法实用主义的承诺,至少存在一个前提,即体验后悔和欣喜的人们,将寻求最大化期望修正效用(在第5部分详细说明)。
注意,在后悔理论中,完全没有感到后悔或快乐的人,将只是最大化期望非选择效用。
后悔理论的这种特别情况对应传统或伯努利式的期望效用理论,将效用解释为一种心理体验。
假定人们最大化期望修正效用就是以非常自然的方式一般化伯努利理论,因为没有遇到欣喜和后悔的个体,被预期,在不确定性条件下做出决定时,可以尝试期望这些感情并考虑他们。
我们现在证明,第一节中的所有实验证据与后悔理论是一致的。
通过采用后悔理论的受限制形式,并且通过实验证据显示,这个特别的限制形式符合函数M(.),我们可以做到这一点。
特别的限制包括关于函数M(.)的简化假设。
我们假定,一个人遇到的后悔或欣喜的程度,只依赖于“是什么”的非选择效用和“可以本该是什么”的非选择效用之间的差异。
这允许我们定义一个后悔-欣喜函数R(.),给非选择效用的每一个可能的递增或递减,分配一个实数索引,记作:mm ii ii kk=cc ii ii+RR(cc ii ii−cc kkii) (3)。
它符合我们对M(.)的假设:R(0)=0和R(.)非递增。
在限定对所有的ξ有R(ξ)=0的情况下,后悔理论将产生与期望效用理论同样的预测。
既然我们要强调两者之间的不同,那么我们将假设R(.)严格递增和三次可微。
现在假设,如同上面一样,个体在行动A i与A k之间选择。
个体将有弱偏好A i≥A k,当且仅当:�pp ii nn ii=1[cc ii ii−cc kkii+RR�cc ii ii−cc kkii�−RR�cc kkii−cc ii ii�]≥0 (4)。
对于所有的ξ,很容易这样定义函数Q(.):QQ(ξξ)=ξξ+RR(ξξ)−RR(−ξξ) (5)。
因此,A i≥A k,当且仅当:�pp ii nn ii=1[QQ�cc ii ii−cc kkii�]≥0 (6)。
Q(.)是符合对称性的增函数:对于所有的ξ,Q(ξ)=-Q(-ξ)。
因此,知道ξ>0时Q(ξ)的值,就知道了对于所有的ξ,Q(ξ)的值。
关于Q(.)的三个可选简化假设,分别为:假设1:Q(.)是线性的,或等价于:对于所有的ξ,R"(ξ)=R"(-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