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作用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朗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摘要:朗读是一项口头语言的艺术,需要创造性地还原语气,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活生生的有声的口头语言。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最古老、最优秀的教学方法之一,有着其他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关键词:朗读语感记忆领悟表达

当前,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异彩纷呈,硕果累累,有目共睹。但也有不少的语文教师仍然沉陷在语文教学的误区中,重分析,轻诵读,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肤浅的、架空的、重复的、无用的乃至故弄玄虚、故作高深的分析中去,没有真正地朗读课文或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仅把朗读当成是活跃课堂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的一种手段,作为课堂教学中的一种穿插。这样一来,学生很难真正品味到课文的原汁原味,很难直接、完整地感受课文的内涵美,从而使最具灵性美感的语文课堂变得枯燥乏味。这种做法实在是舍本逐末、背离了语文教学的宗旨,是语文教学的最大失误。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朗读,在朗读中整体感知,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在朗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我们要认真反思这个问题,要正本清源,返璞归真,让语文课堂重新响起琅琅读书声。

下面,我就谈谈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一、朗读能促进学生语感的培养。

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是以古今中外具有典范性的优秀言语作品

去广化、深化、美化、敏化学生的输入型语感,并以此为龙头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朗读是听读活动中最重要的教学形式,它对于培养学生语感能力,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水平,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语感能力的培养涉及对词义的理解、词语的选择、句子的规范和变化、语言色彩、语言风格等诸多方面。但不论哪个方面都是学生在听过、读过之后在头脑中留下的印象感觉。它既是经验的,又是不自觉的。从语文教学角度来说,我认为语感教学就是使学生在长期的规范语言动用和语言练习中养成一种带有浓重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它既包括在良好的语言环境中反复运用语言而不自觉地养成一种良好习惯,又包括平时的语文学习中自觉地运用语言知识来分析、使用语言而形成的能力。而朗读是语感培养的基本方法。在朗读中,学生能够体会到文章的内容、神韵、风格,感知文章的精髓,通过朗读练习,让学生品出言中之意,悟出言中之理,感受言中之情,既丰富了语言库存,又陶冶了情操,练习了语感。

二、朗读是加强学生记忆的有效办法。

朗读能加深记忆,巩固记忆,能呼唤人们的感知和想象,起到联想记忆的作用。大量朗读背诵范文,是中国人学习语文的一个基本方法。自古以来,无论是学本国语文还是外国语文,我们中国人都大量采用朗读这个办法。日本有一位心理学家,叫高木重朗,他曾说过:“一般来说,朗读比较好记。尤其是头脑不清醒的时候,更应该清楚地读出声来,这是因为朗读会给大脑以刺激,思想轻易集

中到一点,整个身心似乎进入了‘临战’状态。”他说的也是这个道理。青少年时期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阶段,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

三、朗读能促进学生领悟能力的提高。

朗读是表层的、个别的感受,属于感性熟悉,是熟悉的第一步;分析归纳,是对文章内容的深层的普遍的领悟,属于理性熟悉,是第一步的深化。只有让学生反复朗读,充分熟悉那些感性元素后,才可能调动脑中已有的语言背景和经验,进入对文章的深层的整体的把握。因此,我们必须把学习的重点放在学生的朗读上。学生反复朗读,才能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和背景经验,激发出思考的热情,从而获得深刻的语言洞察力和透视力。古代大教育家朱熹对朗读有许多独到的见解,他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又指出:“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就是要求学生通过朗读和思考的实践,提高领悟力,培养语言能力。“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有其一定道理的。

四、朗读能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美文佳作,唯有多读多吟,方能真正品味其妙处,从而陶冶人的生活情趣,提高人的修养品味。在朗读中,学生会不知不觉地获得文学鉴赏的能力:随着朗读的不断进行,学生对美的感受会更加细

腻,并不由自主地往形式美以外的范畴渗透。当感性的积累达到一定的程度时,茅塞顿开的时候也就到了。正如古人所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因此,我们千万不要在朗读上吝啬时间。我们要用大量时间让学生无拘无束地读书,进行感受的量的积累,因为鉴赏力的获得往往表现为一种顿悟,是量的积累的必然结果,是不需要也不可能安排时间的。当学生对文章的意蕴有了理性的把握后,再回头去朗读,会对形式美产生更深刻的熟悉,从而实现对艺术作品的全面、深刻的审美感悟。这就是“好书不厌百回读”的原因。

五、朗读还是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

初中学生初学写文章,模拟不失为一条捷径。中学语文课文都是经过编者精选的优秀而规范的文字作品。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多次触摸课文中的语言文字,积累词汇,熟悉句型,不断地直接受到作家规范而优美文笔的潜移默化,在大脑皮层就会留下连贯的、系统的、符合语言条理性的痕迹。精读细赏过的文章烂熟于心,会转化成人的语言背景,一旦有相似的情景出现,她就会渗透出来,迁移到诱发物上去,利用现成的形式表达新的内容。这样,写,就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都形象地说明了读书量的积累会产生质的飞跃。因此,在古代文言和口语基本脱节的情况下,语文教育基本上能让大部分学生得心应手地运用文言写作,这恐怕主要得归功于朗读的教化。

总之,朗读,是语文学科最重要的特性,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

环节。我们必须对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的范读以及对学生朗读的指导与训练给予高度的重视,一定要认真对待,并要努力提高朗读的艺术水平,使语文课的特点真正得以体现,使学生在朗读中逐步形成良好的语感,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