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行为分析

合集下载

地方政府行为对社会经济效益的影响实证分析

地方政府行为对社会经济效益的影响实证分析

地方政府行为对社会经济效益的影响实证分析近年来,地方政府在推动经济发展、改善民生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地方政府行为对社会经济效益的影响一直是学术界和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这一问题展开实证分析。

首先,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方面的行为对社会经济效益有着显著的影响。

在地方政府招商引资方面,他们积极提供优惠政策、注重政务环境建设等措施,吸引了大量投资和企业落户。

这样的行为不仅刺激了地方经济的增长,还带来了就业机会和税收增长,进而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其次,地方政府的政策调控对社会经济效益也有着深远影响。

例如,通过土地供应、产业布局、金融支持等手段,地方政府可以调控房地产市场,维护市场的稳定。

合理的房地产政策能够避免房价过快上涨引发的社会问题,保障市民的住房需求。

类似地,地方政府还可以通过加强环境保护、重视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政策来提高社会福利水平,优化社会资源的分配。

此外,地方政府对社会经济效益的影响还体现在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上。

地方政府在城市规划中合理规划用地、控制城市扩张速度,能够有效提升城市的品质和宜居性,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

同时,地方政府还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改善了交通、能源、通信等方面的条件,满足了人民对更好生活的需求。

但是,地方政府行为对社会经济效益的影响并非完全正面。

有时候,地方政府在推动经济发展时过分注重GDP增长,忽视了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

这种盲目追求经济增长的行为可能会带来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对社会经济效益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地方政府应当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追求经济发展与环境可持续性的平衡。

总之,地方政府行为对社会经济效益的影响是复杂而多样的。

在经济发展、政策调控、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地方政府的行为都会对社会经济效益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地方政府应当认真对待自身行为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并采取适当措施来最大限度地推动社会经济效益的提升,以实现持续稳定的发展。

我国地方政府经济行为激励有效性分析

我国地方政府经济行为激励有效性分析

我国地方政府经济行为激励有效性分析熊 毅摘要:用经济学激励理论分析政治代理人的经济行为,可以发现官员外在激励有效性不高的原因。

在委托代理关系中,激励要有效必须具备一定条件,而在政治委托代理关系中,由于满足激励有效性的条件难以具备,使得委托人对官员的业绩很难考核准确,很难实行货币奖励,官员的业绩不能准确考核,官员就会出现道德风险,官员得不到货币奖励官员就会出现经济行为政治目的,两者都会增加代理成本和社会福利的损失,导致激励考核有效性缺乏和激励奖励有效性缺乏。

关键词:激励;有效性缺乏;官员;经济行为中图分类号:D693.62;F04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7-5833(2006)11-0043-07作者简介:熊 毅,中南财经大学经济系副教授(湖北武汉430050)一、引言尽管我们距离富于理想色彩的计划经济越来越远了,但时至今日地方政府在辖区经济活动中依旧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地方政府以各种方式积极介入经济,往往导致了结果的非经济性,也就是缺乏经济效率的结果。

对于该结果成因的研究,长期以来一直吸引着学者们的学术兴趣。

先前的研究普遍强调经济与财政激励。

例如:沈立人、戴园晨①分析了财政性分权和财政包干对形成诸侯经济、地方保护、重复建设的影响;young②分析了财政激励与价格扭曲对产业同构化的影响。

这些解释都在某种层面上揭示了政府经济行为的直接目的,应该说具有一定的说服力,但不足的是他们缺乏对地方政府经济行为最终目的解释,因而也就无法回答这样的问题:如果说财政激励是政府积极介入经济导致结果非经济性的原因,那么为何同样受到财政激励的国家之间,大多可以通过国际协定,达成贸易自由和国际分工,而在一国之内不同地区之间却不能达成类似协定?甚至朝该方向努力都很艰难呢?随后的研究将市场和官场的竞争结合起来,很好的解释了经济行为的最终目的。

例如:周黎安分析了地方政府间的经济竞争,最终目的是官员个人要获得官场上的晋升,这种经济行为后面的政治目的,也就是经济行为的最终目的,决定了官员的经济行为并非以经济效率为标准,而是以能否升迁为标准,如此出现结果的非经济性也就不难理解了。

试析地方政府在政策执行中的主体行为偏差现象

试析地方政府在政策执行中的主体行为偏差现象

试析地方政府在政策执行中的主体行为偏差现象[摘要]地方政府作为政策执行者在政策执行过程中经常出现与政策制定初衷相悖的现象,本文分析了地方政府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偏差行为的表现形式和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确保公共政策的顺利实施。

[关键词]政策执行主体行为偏差一、政策执行中地方政府的主体行为偏差的表现形式政策执行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实际的政策实施过程中,有效性常常会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受到影响,甚至产生政策执行偏差。

政策执行偏差是指政策执行者在实施政策的过程中,由于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其效果偏离政策目标并产生了不良后果的政策失真现象。

执行主体的行为偏差就是指,政策执行主体在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由于主观故意或执行手段、方式的选择不当而引起背离政策精神或引起政策执行结果背离政策目标的行为。

执行主体的行为偏差往往是导致政策执行失败的直接原因,因此,有必要对政策执行主体的偏差行为进行分析。

其中本文所指的地方政府主要指中国省级或省级以下各级政府组织和行政主体。

地方政府作为政策执行者在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偏差行为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概括起来主要有下列几种。

1、象征式政策执行在政策执行的过程中,执行主体只做表面文章,没有具体措施,只做政策宣传,而不务实际。

其总的特点就是对政策束之高阁,不予贯彻执行。

中央政策的权威性和强制性决定了凡属党和国家的公共政策,都必须按规定如实传达,认真贯彻执行,但在执行中,有些地方政府由于各种原因,对中央政策阳奉阴违,仅做表面的应付和宣传,制定象征性执行措施,并不采取具有可操作性的具体措施去落实。

2、选择式政策执行在政策执行的过程中,一项完整的政策只有部分被贯彻落实,其余则被遗弃。

一项大的政策往往包括若干个小政策,是一个多层面、多因素有机整体,是为了解决共同的政策问题而整体设计出来的。

但有些地方政府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没有严格按照中央政策所规定的实施对象、范围、目标、力度进行,而是根据地方获利大小,人为地任意割舍中央下发的各项政策,“断章取义,为我所用”。

有限理性视角下的地方政府行为分析

有限理性视角下的地方政府行为分析
2O O 9年 l O月
社 会科 学家
S oCI AL S CⅢ NTI T s
Oc. 0 t  ̄0 9

( 1 期, 第 O 总第 10 5 期)
【 政治 文明与构 建和谐社会 】
( o1 , n r l o1 0 N .0Ge ea . ) N 5
有限理性视角下的地方政府行为分析
关键词 : 有限理性 ; 方政府行为 ; 地 进化博弈分析 ; 优化思路
中 图分 类号 : 6 5 D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0 2 3 4 ( 0 9 1 - 04 o 10 — 2 0 2 0 )0 0 4 — 4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取 向的确立 , 地方政府在社会经 济活 动 中有着 相对 特殊 的身份 、 地位 、 能和行 为 。 职 一 方面 , 作为 政府 , 它是 国家行 政序 列 中 的一 个 环节 , 既 地 方 政 府 作 为政 府 管理 体 系 的 重 要 组 成部 分 之 承担着执行 中央政府宏观经济调控指令的职能 , 又享 直以来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 有监督 、 管理和调控地方经济运行 的职能 ; 另一方面 , 这 点是 有 目共睹 的 , 也是 其他 国家不 能 比拟 的 。 但是 , 作为 所有 者 , 又是 国有地 方经 济 的投 资人 和保 护人 , 它 纵 观我 国社 会 制度变 革 历程 ,在不 同的 发展 时期 , 由 当然地拥有促进 国有地方经济发展和资本增值的职 于 中央政府 对 制度选 择 的不 同 , 方政 府 在 整个 政府 地 能。在这种集双重身份和多种职能于一身 , 中央政府 管 理 体 系 中所 处 的地 位 、 挥 的作 用 、 求 的 目标 以 发 追 对 之 又无有 效 的激 励 和约束 机制 的特 殊 背景 下 , 地方 及 产生 的行 为等方 面是 有较 大差异 的 。 政府 在 把 握 自身行 为边 界 、 选择行 为 手段 时 难免 会 产 在 传统 体制 下 , 中央政 府通 过 指令 性 的计 划 投 资 生“ 越位 ”“ 位 ” “ 位 ” 、错 、缺 的问题圄 因此 , 。 在社 会 主义 和生产 、 管制价格 、 集中税收与统一金融等手段 , 对资 市场经济体制下 , 如何规范、 约束地方政府行为 , 充分 源进行计划统一配置。 在这种“ 四位一体” 高度集中的 调 动 地方 政 府 积 极 性 , 进 国民经 济 健 康 发展 , 促 已成 计 划管 理 体制 下 , 方 政府并 不 具有独 立 利 益 主体 的 地 为倍 受 人们 关 注 的焦 点 问题 。 地位 , 缺乏经济管理权力和资源配置的功能 , 其经济 对 政府 行 为 的研究 , 统理 论是 基 于理 性 经济 人 传 管 理权 限是 很小 的 , 理范 围也十分 有 限 。因此 , 这 假设 展开 的 。认 为政 府是 “ 管 在 理性 ” , 过政 府 的干 预 的 通 种 体制 下 , 方政府 只是 承担 着 一种 计划 执 行 和维 护 可 以有效地克服市场缺陷,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地 的职 能 。地 方 政府 的政 绩 , 主要 表现 在执 行 中央计 划 显然 , 这些 理论 对 于研 究 我 国的政府 行 为及 其 职能 安 的完 美 程度 上 , 如绝 对 服 从计 划 安 排 , 丝不 苟 地 按 排仍然是有一定参考价值 的。 一 但是 , 现实经济生活中, 照计戈 的要求办事 , q 按时完成计划任务等等。在处理 对地方政府完全理性的假设显然过于苛刻 , 许多政府 中央政 府 和企 业关 系 的问题 上 , 方政府 没有 独立 的 行 为 据此 也难 以得 出有效 解释 。 地 有 限理 性假设 的提 出为我们对政 府行 为 的研 究提 “ 格 ”既不 会与 中央 政府 “ 人 , 串通 ” 压 制企 业 扩张 生 来 产 , 不会 与企业 “ 也 共谋 ” 来对 付 中央计 划 的制约 【 l 】 。 供 了一 个全新 的视 角 ,本文 拟 引入 有限理 性理论 分析 改 革开 放后 ,随着 我 国体 制改 革 的不 断深 化 , 地 我国地方政府行为 ,并在此基础上为规范地方政府行 提高地方政府运行效率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方 政府 的地位 和作 用也 发生 了相应 的变化 , 其是 社 为、 尤

地方政府行为与经济发展的影响效应分析

地方政府行为与经济发展的影响效应分析

地方政府行为与经济发展的影响效应分析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地方政府行为对经济的影响也变得愈发重要。

本文将分析地方政府行为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效应,力图揭示其中的内在机制与影响路径。

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首先,地方政府通过建设基础设施,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例如,修建道路、桥梁和港口等基础设施,改善了交通运输和物流效率,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

此外,地方政府还通过扶持产业发展、引进外资等措施,为当地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其次,地方政府的行为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还表现在优化资源配置上。

地方政府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了积极作用,通过税收政策、土地出让、产业规划等手段,引导资源向有优势、有特色的产业领域集聚。

这样一方面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另一方面也加强了当地产业的竞争力。

然而,地方政府行为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

一方面,地方政府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行政干预过多,阻碍了市场的自由竞争。

例如,地方政府可能通过市场准入的限制,限制外来企业的进入,保护本地企业的垄断地位,导致市场无法有效运行。

另一方面,地方政府过度依赖土地财政,导致土地资源过度使用和浪费。

由于土地财政对于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性,地方政府经常将土地资源用于卖地来补充财政缺口,这无疑对土地资源的规划和保护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除了以上的正、负面影响之外,地方政府行为还对经济发展产生了其他方面的影响。

例如,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常常以经济增长速度为重要指标,这促使地方政府过度追求GDP增长,而忽视了生态环境保护和公共服务的建设。

此外,地方政府行为还会对投资环境、企业创新活动等方面产生影响,影响着经济的长期发展。

综上所述,地方政府行为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效应。

地方政府通过基础设施建设、资源优化配置等措施,为经济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和环境。

然而,地方政府行为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如行政干预过多和土地资源浪费等。

因此,加强对地方政府行为的监督与规范,提高政府行为的透明度与公正性,成为促进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任务。

房地产开发中的地方政府行为分析

房地产开发中的地方政府行为分析

“ 国第 一 拍 ” 中 的广 州 亚 运 城 地 块 经 过 4 4次 举 牌 , 终 由 富 力 、 居 乐 、 最 雅 碧 桂 园组 成 的联 合 体 以 2 5亿 元 的天 价 夺 得 , 全 国地 王 新 纪 录 。此 前 7 5 创
月, 长沙一块 土地 以 9 2亿元的价格成 交, 创下 了我国土地公 开 出让 市场 上单宗土地 的最高价。在 2 1 0 0年两会 上 , 政府提 出 了“ 完善 土地收 入管 理使用办法 , 抑制 土地价格过快上涨”的工作 目标 , 但是在 在全 国两会结 束 后 的第 一天 就 遭 遇 N z 京 一 天 出 现 三 个 “ 王 ” l L 地 的现 实 。 1 日, 京 单 5 北 天 成 交 6块 土 地 , 中 3块 被 公 认 为 新 的 “ 王 ”, 仅 成 交 总 价 创 造 了 其 地 不 20 0 9年 以来 的 新 纪 录 , 面 均价 也 直 逼 每 平 方 米 3万 元 。 土 地 价 格 的 大 楼 幅攀升增 加了房产商 的开发成本 , 导致房价的不断疯涨 。 二 、 方 政 府 在 房 地 产 市 场 中 的 一 般 行 为及 其 影 响 地 ( 房地产土地市场 中地方政府 的一般行 为及其 动机 一) 我 国特殊的土地产权制度决定 了政府 对房地产 进行 干预的必然 性。 由于管理职能和 目标函数不同 , 中央政府 和地方政府 对房地 产市场 的干 预是不 同的。地方政府既是房地产市场最 直接 的管理者 , 又是房地 产发 展的受益者 , 这种双重地位决定了房地产经 济运行 中地方政府 行为 的内 生性 。地方政府有着强烈的短期内实现和 维护地方 经济利益 的动机 , 房 地产业 的发展可增加地方政府 的税 收收入 , 因此地方政 府容易 产生短视 行 为, 通过大量出让土地获得更 多的财政 收入。在城 市国有 土地管理体 制改革 中, 由于 从 中 央 到地 方 并 未 形 成 完 整 统 一 的 土 地 所 有 权 收 益 预 决 算体系 , 地方政府在此环境下将该 项收益 中 的大部分 进行 ‘ 外循 环”, 体 可 以更 为 灵 活 地 进 行地 方 财政 支 出安 排 , 而不 受 中央 财 政 的约 束 。 由于一个地区企业 的兴旺与招 商引资规 模显示着 地方政绩 , 在政府 渴望企业来投资的条件下, 作为厂 商成本 的用 于厂房 等工业建筑 设施 的 土地出让价格在企业与政府 的博弈 中必然较 低 ; 而用 于住宅 的土 地价格 就不同了 , 只要市场能够承受 , 价越高 , 地 地方 财政 收入就越 多。财政收 入增加了 , 政府 就有财力去增加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 , 促进城市经济繁荣

产业扶贫中地方政府行为偏差与成因分析

产业扶贫中地方政府行为偏差与成因分析

产业扶贫中地方政府行为偏差与成因分析【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产业扶贫中地方政府行为偏差及其成因分析。

在分析了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在首先阐述了产业扶贫的重要性,接着介绍了地方政府行为偏差的表现,并分析了造成这种行为偏差的成因,包括制度机制不完善和地方政府责任意识不强等因素。

最后的结论部分提出了加强制度建设和提升地方政府责任意识的建议,以推动产业扶贫工作的有效开展。

加强制度建设和提升地方政府责任意识是解决地方政府行为偏差问题、提高扶贫效果的关键举措,对于建设更加公平和可持续的扶贫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产业扶贫, 地方政府, 行为偏差, 成因分析, 制度机制, 责任意识,加强建设, 提升效果1. 引言1.1 研究背景产业扶贫是当前扶贫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发展产业来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地方政府在产业扶贫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政策制定和执行直接影响着扶贫效果。

一些地方政府在实施产业扶贫工作中存在行为偏差的现象,导致了扶贫效果不佳甚至适得其反。

深入研究地方政府行为偏差的表现和原因,加强制度建设,提升地方政府责任意识,对于促进产业扶贫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取得更好的扶贫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对产业扶贫中地方政府行为偏差及其成因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如何加强制度建设和提升地方政府责任意识,从而为产业扶贫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建议。

1.2 研究意义产业扶贫作为扶贫工作的重要手段,对于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而地方政府在产业扶贫中的行为偏差,则可能影响扶贫工作的效果和可持续性。

研究地方政府在产业扶贫中存在的行为偏差及其成因,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研究地方政府行为偏差的表现,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地方政府在扶贫工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为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扶贫政策提供参考。

分析地方政府行为偏差的成因,有助于深入挖掘扶贫工作中的制度性问题和管理漏洞,为优化扶贫政策和提升扶贫效果提供依据。

加强制度建设和提升地方政府责任意识,不仅可以规范地方政府在扶贫工作中的行为,还可以提高其扶贫效果和可持续性,促进扶贫工作的顺利推进。

我国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行为分析

我国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行为分析

我国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行为分析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行为。

首先,文章介绍了土地财政的概念和背景,以及其对地方政府财政的重要性。

接着,文章分析了我国地方政府在土地财政方面的行为,包括土地出让、土地收益、土地使用权转让等方面。

然后,文章探讨了土地财政的利与弊,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最后,文章总结了我国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行为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对策。

1. 引言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土地成为了地方政府财政的重要来源之一。

我国地方政府通过土地出让、土地收益等手段,获取大额财政收入,这种行为被称为“土地财政”。

然而,土地财政的运行不仅受到政策和制度的影响,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因此,对我国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行为进行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2. 土地财政的概念和背景2.1 土地财政的概念土地财政是指地方政府通过土地出让、土地收益等方式获取财政收入的行为。

2.2 土地财政的背景我国土地财政的出现是由于改革开放以来土地制度的改革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

土地财政对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性在不断增强,成为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

3. 我国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行为3.1 土地出让土地出让是地方政府获取土地财政收入的重要手段之一。

地方政府通过出让土地使用权,获取土地出让金和地方税收。

3.2 土地收益地方政府通过土地使用权转让、出租等方式获取土地收益,这成为地方政府重要的财政来源之一。

地方政府通过调整土地使用权价格、收取土地转让税等手段提高土地收益。

3.3 土地使用权转让地方政府将土地使用权出让给开发商或企业,获取土地使用权转让费等收入,成为地方政府的重要财政收入。

4. 土地财政的利与弊4.1 土地财政的利土地财政为地方政府提供了大量财政收入,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城市化进程,提高了居民的生活水平。

4.2 土地财政的弊土地财政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土地财政过于依赖土地出让和土地收益,存在较大风险。

地方政府官员出现不作为行为的原因分析

地方政府官员出现不作为行为的原因分析

地方政府官员出现不作为行为的原因分析作者:徐钰淇来源:《青年与社会》2019年第24期摘要:当前部分地方政府官员在高压反腐态势、严峻经济转型形势、政绩锦标赛等因素影响下的不作为的现象十分突出。

到改革的深水区的关头,他们却没有表现出应有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反而出现消极等待、懒政、怠政的行为,一定程度上阻碍社会经济发展和党员干部队伍整体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文章将主要分析和阐明当前影响地方政府官员出现不作为行为的外部原因,并进一步阐述在这些外部原因下地方政府官员的客观难处、心理变化以及如何选择了不作为行为。

这里的外部原因区别于官员个体的自身原因。

通过在深入了解地方政府官员处境的基础上理解其行为,试图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地方政府官员不作为;政绩考核;政绩锦标赛;高压反腐地方政府官员是地方一级的国家机关的领导,上至省级下至县乡,各个国家机关的各级领导都包括在内。

地方政府在地方的规范权、领导权、监督权、管理权的行使和运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方政府官员,而且官员在其职权范围内主管大小事物。

因此地方政府官员的权力和相应的职责任务都是很大的。

在以往政府施政中也会存在不作为的行为,但不如现在突出和普遍,主要是哪些外部原因造成的,以下将详细展开分析。

一、政绩考核指标从一维转变成多维改革开放后国家曾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的主要任务就是发展经济,在这一时期,地方政府官员的核心任务甚至是唯一任务就是发展当地的经济,其政绩考核指标就是当地的GDP增长,一定程度上GDP数字越高相应地仕途越好,这样的强有力的直白的激励,也使官员们的行为变得简单粗暴和出格,造成许多不良影响,例如经济增长方式较落后、能源过度消耗、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贫富差距过大等。

慢慢这样的“唯GDP论”已不再适应社会的需要和发展,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强调对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考核要看全面工作,不能仅仅把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率作为考核评价政绩的主要指标,要把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社会和谐进步、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建设等作为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

招商引资中的地方政府行为分析

招商引资中的地方政府行为分析

招商引资中的地方政府行为分析111招商引资中的角色定位问题招商引资, 本质上是一种商业行为, 属于竞争性领域, 政府理应从招商引资中逐步淡出, 交给企业或其他市场主体, 按照商业规则和市场规律去做, 政府的职能决定它的角色定位。

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中角色的正确定位应该是当地产业政策的制定者; 投资环境的营造者;市场秩序的监督者和维护者; 公共产品的提供者。

但在地方政府融资过程中有角色错位、越位、缺位的表现:1,政府在融资过程中角色错位、越位的表现;招商引资说到底是一种市场行为、经济行为其主角是企业和有关中介机构, 政府应该遵循市场经济规则坚持政企分开原则。

2,政府在融资过程中角色缺位的表现;政府过于重视融资的数量, 却忽视地区的软环境建设, 造成政府在融资过程中角色的缺位。

12绩效指标评估体系不合理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绩效评估中存在的缺陷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1,基于“政府本位”的绩效评估价值取向。

2,评估制度缺乏法制化。

3,在实际绩效评估中出现了重“过程”、轻“结果”的情况。

4,缺乏健全的评估体系和指标。

13恶性税率竞争近年来,地方政府超出法律范围制定优惠政策尤其是税收优惠政策来吸引客商的现象时有发生,给我国带来了消极影响。

税收在招商引资工作中应如何发挥作用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问题。

这种恶性税率竞争的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破坏税收环境,造成不公平竞争。

2,影响gdp指标统计的真实性,妨碍各级政府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准确把握。

3,内资企业受到歧视,这主要表现在:①,针对内、外资企业我国有两套企业所得税制度,据有关部门测算,税前列支标准和税收优惠不一致。

外资企业平均负担率为11%,内资企业平均负担率为22%,国有大中型企业负担率为30%,[4]外商实际上享受到了超国民待遇。

②,很多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往往只注重对外来企业特别是外商投资企业的引进,而歧视本土企业,在税收政策优惠上人为地设置不同标准,同时使得很多内资企业纷纷到国外避税港注册,然后以外资的名义投资国内,出现很多“假外资”。

地方政府行为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地方政府行为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地方政府行为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地方政府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地方政府的行为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地方政府行为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首先,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中具有推动作用。

地方政府通过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吸引外来投资、制定优惠政策等手段,积极推动本地区的经济发展。

例如,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吸引外资,提供土地、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从而吸引了大量的外资投资。

这些投资不仅促进了当地产业的发展,还带动了就业和人民收入的增加,推动了经济的繁荣。

其次,地方政府的行为对于营商环境的改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营商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创新和发展。

地方政府通过改善行政审批流程、降低税负、提供专业的服务等措施,极大地改善了营商环境。

例如,一些地方政府成立了投资促进机构,为企业提供政策咨询、法律服务等支持,缩短了企业的办理时间,提升了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

然而,地方政府的行为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

首先是政府干预过多的问题。

为了追求政绩和经济增长,一些地方政府过度干预市场,扭曲了资源配置。

例如,一些地方政府以土地财政为主要收入来源,过度依赖土地出让,导致土地供应过剩,产生了一系列不良影响。

此外,地方政府在引导经济发展时,过度重视重工业和传统产业,忽视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这些问题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隐患和不稳定因素。

另外,地方政府在土地使用权、资源配置等方面的不公平现象也影响了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

一些地方政府在土地出让中存在权力寻租和不公平竞争的问题,导致资源的不平等分配。

这种不公平现象不仅使社会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也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现象。

这种不公平现象不仅限制了企业的发展,也对社会的稳定产生了负面影响。

总之,地方政府的行为对社会经济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地方政府需要加强政府职能转变,减少过度干预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政务公开和透明度,加强与企业和社会的沟通和合作。

房地产市场的地方政府行为分析

房地产市场的地方政府行为分析

房地产市场的地方政府行为分析随着我国城镇化的不断推进,房地产市场在过去几十年里一直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

在这个行业里,地方政府无疑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他们的决策和行为对房地产市场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并对投资者和居民造成着深远的影响。

因此,一个精明而负责任的地方政府对于房地产市场的平稳运转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分析房地产市场中地方政府的行为呢?下面是我的一些观点。

首先,地方政府的行为对房地产市场有着巨大的影响。

为了推动城市发展和经济增长,地方政府往往会采取各种措施鼓励本地区的房地产市场,例如开发新的土地、批准新的建筑项目和促销活动等。

这些举措可以帮助地方政府增加收入、创造就业和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但是,过于激进的举措也会导致投机炒作和房价暴涨,而且在房地产市场泡沫破裂的时候,会给社会经济带来巨大冲击。

顺应市场而不是盲目激励,才能长治久安。

其次,地方政府的规划和决策对房地产市场具有长远的影响。

地方政府负责制定城市规划、本地区的发展计划和新建项目的审核。

他们制定的计划和规划直接决定了未来的房地产市场格局,比如新建住宅项目的位置、规模和类型。

一个长远规划完善,取消一些不必要的干涉,推出合理政策,对于不但对于市场的发展有益,而且对于整个市民的生活也构成良好奉献。

再次,地方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管理和监管非常重要。

地方政府负责确保房地产市场的公平竞争、防范房地产市场的恶性竞争和投机炒作、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监管和监督、提高国土出让、可持续发展等。

地方政府应当对开发商的行为进行严格监管,监督是否满足质量标准和安全要求,确保投资人和购房人的合法权益。

此乃一个注重法制和声誉的政府应尽责之举。

最新,地方政府与房地产市场的关系需要更多的透明度和公开透明度。

政府与市场之间,应当保证信息的公开立竿见影的行为,使整个市场运作更加公开和透明。

完善公开制度,打造开放的市场环境。

让市民了解房地产市场,了解房地产市场上的风险和机遇。

地方政府行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分析

地方政府行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分析

地方政府行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分析地方政府作为一个重要的经济管理机构,在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的行为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是我们值得深入研究和分析的。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出发,探讨地方政府行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

首先,地方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的积极投资对于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基础设施的良好建设和发展能够为各个行业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进而促进生产力的提升。

例如,给予农村地区充分的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可以加强农产品的市场流通和交易,提高农民的收入。

同时,获得良好的基础设施还能吸引更多的外来投资,推动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

因此,地方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资不仅是为经济增长铺平了道路,也是保障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

其次,地方政府在产业引导和支持方面的行为也对经济增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地方政府通过出台产业政策,扶持和引导本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升级发展。

例如,在推动绿色能源产业发展方面,地方政府可以提供税收减免政策和金融支持,以促进新能源企业的快速成长。

此外,地方政府还可以通过设立产业园区和科技创新中心等措施,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和条件,吸引和扶持创新创业者,进而推动产业的快速发展。

这些行为都能够为经济增长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在促进外贸发展方面,地方政府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地方政府可以积极参与国际贸易洽谈,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鼓励企业积极开展对外贸易。

此外,地方政府还可以为企业提供相关的扶持和资金支持,帮助企业开展海外市场的拓展。

通过这些行为,地方政府可以促进本地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提高产品的出口比重,为经济增长贡献了源源不断的外汇收入。

另外,地方政府在人才引进和就业创业方面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地方政府可以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和措施,吸引高素质人才来本地就业创业。

例如,提供住房补贴和税收减免政策,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条件。

此外,地方政府还可以加大对初创企业的资金支持力度,为创业者提供创新创业的平台和机会。

金融生态优化与地方政府行为分析(一)

金融生态优化与地方政府行为分析(一)

金融生态优化与地方政府行为分析(一)摘要:中国金融生态具有鲜明的制度结构特征和社会文化特征。

在探讨我国金融生态问题,分析政府行为模式对金融生态的影响,为金融生态建设和优化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金融生态;制度变迁;地方政府行为。

金融生态是一个非常重要且具有创造力的仿生学概念,它借用生态学的理论来诠释金融体系的运行及其同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依存、彼此影响的动态关系。

将生态学的概念和理论引申到金融领域,是金融理论研究方法的一大创新,更为重要的是,它有利于研究者对金融可持续生存与发展的一系列问题做出本源性的剖析。

在金融海啸席卷全球的当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金融生态概念的界定关于金融生态解释存在的争议主要有两方面:一是金融生态是否等同于金融生态环境;二是金融生态主体的范围如何界定。

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说法有以下几种。

周小川(2004)认为,“金融生态”是指金融运行的外部环境,包括法律、社会信用体系、会计与审计准则、中介服务体系、企业改革的进展及银企关系等方面。

苏宁(2005)则指出,“金融生态”是一个比喻,它不是指金融业内部的运作,而是借用生态学的概念来比喻金融业运行的外部环境,主要包括经济环境、法制环境、信用环境、市场环境和制度环境等。

徐诺金(2005)提出,金融生态是各种金融组织为了生存和发展,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及内部金融组织相互之间在长期的密切联系和相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分工、合作所形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特征,执行一定功能作用的动态平衡系统。

李扬(2005)认为,金融生态系统是由金融主体及其赖以存在和发展的金融生态环境构成,两者之间彼此依存、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动态平衡系统。

关于金融生态内涵的观点可归纳为两类:一类认为,金融生态是影响金融运行的外部环境,如周小川、苏宁等;一类认为,金融生态不仅包括外部环境,也包括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内部因素,如李杨、徐诺金等。

应当说,作为一个全新的概念,上述这些专家和学者对金融生态的诠释为人们客观认识和深入研究金融生态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地方政府行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分析

地方政府行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分析

地方政府行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分析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地方政府通过一系列行为对经济增长产生着积极的影响,促进了地方经济的繁荣。

本文将从政策支持、资源调配以及投资环境等角度,分析地方政府行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

首先,政府的政策支持对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地方政府制定和执行一系列经济政策,促进了产业的发展和企业的壮大。

例如,采取积极的财税政策,给予企业税收减免、贴息等优惠政策,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吸引了更多的企业投资于当地,进而刺激了经济增长。

此外,地方政府还通过制定产业扶持政策,积极支持新兴产业和具有竞争优势的传统产业,促进了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了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其次,地方政府通过资源调配来促进经济增长。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的合理配置十分关键。

地方政府可以通过调控资源配置,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例如,在土地资源方面,地方政府可以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土地使用权,鼓励土地的开发和利用,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此外,地方政府还可以加强公共财政的投入,增加教育、医疗、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优化投资环境,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从而推动地方经济的快速增长。

最后,地方政府在投资环境方面的改善也对经济增长有着积极的贡献。

地方政府通过减少行政审批时间、简化办事流程等措施,提高投资环境的透明度和便利性。

这不仅吸引了更多的投资者进入当地,还为企业提供了更好的发展空间。

此外,地方政府还加强了对企业的服务,提供政策咨询、培训等支持,帮助企业解决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的增长。

综上所述,地方政府行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是不可忽视的。

通过政策支持、资源调配和投资环境的改善,地方政府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然而,在推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地方政府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应对环境污染、处理经济结构调整等问题。

因此,地方政府应不断优化政策,加强监管,推动可持续发展,以进一步提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实现经济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浅谈地方政府竞争的异质化——非理性竞争行为分析

浅谈地方政府竞争的异质化——非理性竞争行为分析

浅谈地方政府竞争的异质化——非理性竞争行为分析引言地方政府竞争是指不同地区的政府在资源分配、经济发展等方面进行竞争的现象。

地方政府竞争的异质化意味着地方政府在竞争中表现出不同的行为特征和策略选择。

其中,非理性竞争行为是指在地方政府竞争中出现的违背经济效益原则、损害整体利益的行为。

本文将探讨地方政府竞争的异质化现象,并分析其中的非理性竞争行为。

地方政府竞争的异质化特征地方政府竞争的异质化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发展目标的差异不同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目标上存在差异。

一些地方政府注重经济增长,追求GDP的高速增长;而其他地方政府更注重民生福祉,追求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这导致了不同地方政府在政策制定和资源配置上的差异。

2. 产业结构的差异不同地方政府在产业结构上存在差异。

有些地方政府更注重发展传统产业,如制造业和重工业;而其他地方政府则更注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这导致了不同地方政府在产业政策和经济发展方向上的差异。

3. 资源禀赋的差异不同地方政府在资源禀赋上存在差异。

一些地方政府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石油、天然气等;而其他地方政府则相对资源匮乏。

这导致了不同地方政府在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上的差异。

非理性竞争行为的分析在地方政府竞争中,由于各地方政府的异质化特征和利益冲突,常常出现非理性竞争行为。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非理性竞争行为的分析:1. 地方政府间补贴竞争为了吸引外来投资和产业转移,一些地方政府采取了大量的财政补贴手段,给予企业优惠政策和补贴。

这种竞争行为虽然在短期内能够吸引和扩大投资,但在长期内会导致资源浪费和政府财政负担加重。

此外,不同地方政府的补贴政策也可能引发竞争相消费的情况,降低整体的经济效益。

2. 地方政府间土地竞争土地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一些地方政府为争夺土地收入和地方税收,会采取过度开发土地、抢占土地等非理性竞争行为。

这种行为不仅会破坏生态环境,而且会导致土地资源的浪费和不合理利用。

地方政府政策执行力不足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地方政府政策执行力不足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一、地方政府政策执行的相关概述 (1)(一)公共政策…………………………………………………………(二)地方政府政策执行力……………………………………………(三)当前我国地方政府政策执行的大致模式………………………二、“新国五条”执行情况分析………………………………………(一)“新国五条”细则内容…………………………………………(二)地方具体实施情况分析…………………………………………三、地方政府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一)政策执行中的问题………………………………………………(二)地方政策执行偏差的原因………………………………………四、改善地方政府政策执行力的对策…………………………………(一)转变单一执行主体为多元执行方………………………………(二)充分授权…………………………………………………………(三)完善监督机制的同时协调各方…………………………………(四)政策制定与政策执行相分离……………………………………针对一项新出现的社会问题,政府会出台一系列的相关政策,并通过一定的政策执行模式,来改善和解决问题,达成特定的政策目标。

这些政策要得以落实必须由地方政府来具体贯彻执行,但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在政策执行的过程中依旧存在诸如权力划分不对等、执行主体单一、政策制定与执行主体重合、利益不协调等问题。

本文从“新国五条”出发对这几个问题加以分析,发现地方政府政策执行力之所以不足,是由政策本身、财权与事权相分离、市场经济下的利益多元化等因素造成的。

要解决这些不足,可从多元执行主体、授权、完善监督机制、政策制定与执行主体相分离这几个方面入手。

关键词:地方政府政策执行力“新国五条”地方政府政策执行力不足的原因及对策分析——从“新国五条”的落实中谈起一、地方政府政策执行的相关概述(一)公共政策由于国情、民情、党情等方面的差异,国内外学者对于公共政策的解读存在一定的差异。

伍德罗·威尔逊认为,公共政策是由政治家,即具有立法权者制定的,而由行政人员执行的法律和法规。

地方政府在社会管理中的权宜式治理行为分析

地方政府在社会管理中的权宜式治理行为分析
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很长一段时间经济发定的时候地方政府出于维护社会基本安定目展方面的gdp指标是官员绩效考核的重要依的而采取一系列临时性的权宜性行为具有某据而在不断强调社会管理的今天中央越来越必要性稳定压倒一切也具有某种正当强调社会稳定方面的绩效并且对地方官员实从小从眼前的冲突着手防止产生矛盾的叠行社会管理方面不力的一票否决
1 0 4
可 以说 , 地方 政 府 在 经 济 发展 中 的权 宜 式 行 为 伴 随着 改 革 开 放 以来 的整 个 过 程 , 甚 至 是 地 方 二 、地 方政 府权 宜式社 会 管理 的表现 当前 , 社 会管 理 已经 成 为地 方 政 府 的头 等 大事 , 地 方 政府 尽 管 在社 会 管 理方 面 投 入 了 巨 大 的精 力和 财力 , 但是 效果 并不 理想 , 甚 至陷入 了“ 越 维越不 稳 ” 的怪 圈 , 由维 稳 引发 的不 稳定 事 件频 频发 生 。许 多地 方 存 在着 明显 的“ 社 会 管 理 的悖 论 ”: 社 会 管 理 的投 入 与 结 果 往 往 适 得 其反 。究 其原 因是地 方 政 府 陷 入 了一 种 “ 权 宜 式 治理 ” 的行为模式之 中, 地 方 政 府 社 会 管 理 的理 念 、 组 织 和实 施 等都 是 基 于这 种 模 式 而 展 开 的 。概 括起 来 , 地 方政 府 权 宜 式社 会 管理 主要体 现在 以下 几个 方 面 :


地方 政府 权宜 式治 理 :
未 有 的权力 空 间和作 为 利益 相对 独立 的主体 地 位 的确 立 , 其越 来越 以 一种 “ 理性 ” 的准 则 来行
从 经 济发展 到社 会 管理
在 中国, 地 方政 府这 种 权 宜 式 治理 模 式 不

地方政府投资行为的风险分析与控制

地方政府投资行为的风险分析与控制

地方政府投资行为的风险分析与控制地方政府在促进经济发展、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投资也成为地方政府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之一。

然而,地方政府投资行为的获取资金难、信息不对称、监管不完善等风险也随之而来。

因此,本文将对地方政府投资行为所带来的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控制风险的措施。

一、风险分析1. 获得资金难地方政府投资需获得资金,但有时资金较难获取,因此地方政府采取非法或非经济的手段融资,如借用高利贷、增发债券等手段。

然而,这些手段往往会使融资成本得到提高,如果收益与成本无法匹配,则可能导致投资亏损。

2. 资金使用不当地方政府投资的项目、领域和对象等因素复杂,因此资金的使用难免出现问题。

例如,投资项目可能投入资金量过大,也可能存在盲目的、过于好高骛远的投资决策。

这些投资行为会造成一定程度上的经济浪费和资源浪费,使地方政府难以恰当利用税收收入和财政赤字,大大影响地方财政的可持续性发展。

3.信息不对称地方政府往往缺乏详细的市场信息,投资者和融资商也缺乏必要的准确信息,导致信息披露不足、虚假宣传等情况出现,或者一些私人正处于权力网络中从中获益,这些都可能产生风险,甚至会导致金融市场的奇异和不稳定。

4. 监管不完善地方政府在经济领域有很大的权力,而监管机构却对政府投资行为的规范管理和监督跟进力度不足,导致投资失控的风险增高。

二、风险控制措施1.建立健全风险评估制度地方政府需要建立健全的风险评估制度,全面了解项目的风险程度,对项目进行风险分析和评估,对高风险项目进行重点监管。

2. 严格的投资审批程序地方政府在决定投资项目时应该建立一个比较完善的投资审批程序,并严格按程序操作。

审批过程中应注重用户意见,尊重民意,有问题应该及时纠正。

3.加强投资决策的透明度和公开性地方政府应该加强投资决策的透明度和公开性,提供更详细的市场信息,大大降低了信息不对称的风险和监管不完善的风险,切实维护经济秩序。

4.完善监测和监督体系地方政府应该加强监管体系建设,将制度监督和市场监督有机结合,完善风险监测、风险分析、风险防范、风险评估、风险应对、风险制约等管理措施,形成一套有效的风险防控体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财政分权的过程中,中央政府把一部分经过选择的决策 权下放到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可以自主地控制地方经济, 建立新的企业,利用自筹资金进行投资等。
包干化的财政体制意味着地方政府只要完成了上缴中央的 指标,就可以各种方式广开财源,增加地方政府的实际收 入。
.
13
年份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地方财政支出/ 全国财政支出
69.7 70.8 72.9 72.6 71.1 68.5 65.3 69.5 69.3
差额
25.4 23.0 22.3 21.5 20.6 19.6 17.5 21.9 24.3
.
16
年份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地方财政收 地方财政支
.
8
公共选择理论关于政府自利性的论述
•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是由政治家和政府官员组 成的,这些政治家和官员也是“经济人”,“没有 理由认为政治家和官员有了一种特殊身份就变成了 奉行利他主义原则的天使。”
.
9
地方政府自利性的具体表现
• 一是政府官员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 • 二是政府机构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 三是地方政府作为相对独立的行为主体,追求地方
相当于地方财政收入 17 28 55 54 39 42 51 34 49 77
.
15
地方财政收入/支出占全国财政收入/支出比例(单位:%)
年份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地方财政收入/ 全国财政收入
44.3 47.8 50.6 51.1 50.5 48.9 47.8 47.6 45.0
.
3
.
4
制度与行为
• 案例:英国人如何往澳大利亚运送犯人
.
5
“经济人”假设
• 经济人假设是指作为个体,无论处于什么地位,其人的本 质是一致的,即以追求个人利益,满足个人利益最大化为 基本动机,都希望以尽可能少的付出,获得最大限度的收 获,并为此可以不择手段。
.
6
• 亚当·斯密:“我们每天所需要的食物和饮料,不 是出自屠户、酿酒家和面包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 们自利的打算。我们不说唤起他们利他心的话,而 说唤起他们利己心的话,我们不说我们自己的需要, 而说对他们有好处。”
利益的最大化和本级政府利益的最大化。
.
10
当前地方政府行为的制度环境
财政体制改革与地方政府行为 压力型体制与地方政府行为 政绩考核模式与地方政府行为 政府间竞争与地方政府行为
.
11
.
12
分权化改革和地方政府利益主体的确立
在分权化的财政体制下,地方政府成为拥有独立的财力和 财权,具有独立的经济利益目标的公共事务管理主体,而 不再是传统统收统支的财政体制下一个纵向依赖的行政组 织。
• 第二, 预算内地方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税收, 而税收的征收主 要依赖于生产型的增值税, 这激励了政府对 GDP 最大化的追求。
• 第三, 由于 GDP 的增长依赖于投资与出口, 所以 “招商引资” 成为政府的重要工作, 且成效的高低与所提供的 “优惠条件” 密切相关。
• 第四, 优惠条件竞争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政府利用其土地一级市 场的垄断权与建设用地的管制权竞相提供 “低地价” 甚至 “零 地价” 以及其他低门槛准入 (如低环保、 低劳保、 低工资等), 于是 “区际竞争” 又转化对农地的侵蚀及其租金享益的 “竞 赛”, 进而导致了资源的浪费与环境的破坏。
• 第五, 预算外财政收入则依赖于获取 “征地价格剪刀差”, 从 而进一步使土地掠夺与占用在已有的路径依赖下雪上加霜。
与此同时,上海作为地方自行发债试点之一,今年计 划发行89亿元地方债券,主要用于保障性安居工程和市政 建设等。贵州目前正在编制《贵州省生态文化旅游发展规 划》,收集各地上报项目2382个,筛选出总额高达3万亿元 左右的重点投资项目。短期内各地投融资计划纷纷出台, 被网友戏称为“地方版四万亿”刺激计划。
入/全国财 出/全国财
政收入
政支出
45.4
69.9
45.1
72.3
47.7
74.1
47.2
75.3
45.9
77.0
46.778.7来自47.680.0
48.9
82.2
差额
24.5 27.2 26.4 28.1 31.1 32.0 32.4 33.3
.
17
土地流失的内在逻辑
• 第一, 财政的分权制度导向了地方政府将经济目标———财政 收入放在了重要的位置。
.
1
地方政府行为的逻辑
.
2
材料:地方政府掀起新一轮投资潮
今年上半年,中国GDP增速三年来首次跌破8%。在经 济增长放缓的大背景下,中央把“稳增长”摆在了更加突 出的位置。地方政府纷纷出台庞大的投资计划以刺激经济 增长,应对经济下行压力。
7月16日,宁波下发了《宁波市政府关于推进工业经济 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的若干意见》,提出扩大投资等六方 面内容;7月23日,南京发布《市政府关于进一步扩大内需 拉动消费的若干意见》,出台系列政策,涵盖投资拉动、 房地产消费等领域。7月25日,长沙市委、市政府公布了雄 心勃勃的投资计划:融资8292亿元,上马195个建设项目, 涵盖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型城市化布局等多个领域。河南开 封棚户区、城中村改造及保障性安居工程预计四年花费达 1000亿元,而开封去年财政收入只有几十亿。
.
14
2001-2010年全国土地出让金数据表(单位:亿元,%)
出让金 1296 2417 5421 6412 5884 7677 11948 9600 15810 27111
增幅
87 124 18 -8 30 56 -20 65 72
地方财政收入 7803 8515 9850 11893 15101 18304 23573 28650 32581 35383
• 大卫·李嘉图提出来经济人的“流氓假设”:社会 是由一群群无组织的个人组成的,每个人以一种计 算利弊的方式为个人的利益行动;每个人为达到这 个目的,尽可能地合乎逻辑地思考和行动。
.
7
政府行为的公共性与自利性
• 孔子:政者,正也。
• 亚里斯多德:城邦以正义为原则。 • 洛克:所有政治权利的设立,“都只是为了 公众福利”。 • 康德:从公共权利的全部质料之中进行抽象, 那么我就只剩下公共性这一形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