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利益-地方政府行为的重要诱因

合集下载

地方政府行为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地方政府行为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地方政府行为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地方政府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地方政府的行为,不仅影响着当地经济的发展,也影响着整个国家的发展。

然而,由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地方政府的行为可能会对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第一,地方政府的行为可能会导致不公平竞争。

在某些情况下,地方政府可以利用政治优势来干预市场,从而让某些企业获得竞争优势。

例如,地方政府可以向某些企业提供税收减免或其他优惠政策,这将使得这些企业能够以更低的成本获得市场份额,从而抢占其他企业的市场份额。

这样的行为不仅会扰乱市场秩序,还会破坏企业家精神,让市场经济的效率受到损害。

第二,地方政府的行为可能会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

地方政府可能根据自己的需要或利益,将资源分配给某些产业或行业,而忽略其他产业或行业的需求。

例如,地方政府可能会将大量的投资和资源分配给房地产行业,这将导致其他行业面临资金和资源短缺的问题,从而限制了其他行业的发展和创新。

这种资源配置不合理的行为,不仅会影响当地经济的发展,也会影响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

第三,地方政府的行为可能会导致行政成本的增加。

地方政府可能会制定大量的行政规定,从而增加企业的运营成本和管理成本。

例如,地方政府可能会要求企业必须在当地注册,这将增加企业在其他地区开展业务的成本。

此外,地方政府可能还会要求企业必须购买当地政府指定的某些产品或服务,这将增加企业的采购成本。

这种行政成本的增加,不仅会降低企业的盈利能力,还会限制企业的发展和创新。

第四,地方政府的行为可能会导致环境问题的加剧。

地方政府可能会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例如,在某些地区,地方政府可能会容忍企业进行污染环境的行为,从而让企业能够降低生产成本。

这种行为将导致环境污染加剧,影响公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也会挫伤企业的社会形象和声誉。

尽管地方政府的行为可能会对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但我们不能否认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基于行为的基础是利益谈政府利益对政府行为的影响及如何完善监督机制

基于行为的基础是利益谈政府利益对政府行为的影响及如何完善监督机制

基于行为的基础是利益谈政府利益对政府行为的影响及如何完善监督我们知道,任何主体的行为最终都是由自身利益驱动的。

查尔斯.林德布洛姆在《“竭力对付”的科学》一书中指出,每种重要的利益或者价值都有自己的监管人。

“这些监管人以两个极不相同的方法在它们的权限内保持这些利益。

第一,纠正另一机构造成的损害。

第二,在损害发生前加以预测和防止。

”主权国家的利益只能由政府来监管,换句话说,政府在监管国家利益上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实际上,在现代社会,为了国家的利益,政府所承担的职责已大大扩展,其内涵也更加深远。

政府行为不是抽象的, 它是指各种各样的政府机构的具体行为。

在任何国家, 每一个政府组织都代表了某一方面的政府利益。

与此相应,这些政府组织的政治过程一般也由某一方面的利益所驱动。

因此,任何组织行为的直接动因就是该组织的集体利益。

从人性上说,人人都追求利益。

因此,如果存在官员可能私自出售政府产品的经济运行机制,存在政府产品的短缺,同时又没有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那么,腐败便无法避免。

可以想象, 在利益驱动下,任何一个和生产要素分配及商品流动有关的政府机构都会有极大的积极性来设置各种政府产品。

一、政府利益的表现形式所谓的政府利益,主要是指政府机构中存在的一些非社会公共性的或非国家整体性的利益,是政府对满足自身需求的社会稀缺资源的占有。

政府利益根据不同标准,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

从内容上看,政府利益主要可以分为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

政治利益主要是指政府对满足自己政治需要的稀缺政治资源的占有,主要表现为政府声誉,公众的支持率等。

经济利益主要是指政府对满足自己经济需要的稀缺经济资源的占有,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长率,就业率等。

从层次上来看,我们可以把政府利益可以分为政府组织整体的利益,政府部门利益,政府官员利益三个方面。

二.政府利益存在对政府行为产生的影响转型时期政府利益的存在对政府的行为有着很大的影响,这些影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导致政府机构自我扩张,阻碍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

地方政府的角色原型、利益选择和行为差异——一项基于政策过程研究的地方政府理论

地方政府的角色原型、利益选择和行为差异——一项基于政策过程研究的地方政府理论

地方政府的角色原型、利益选择和行为差异——一项基于政策过程研究的地方政府理论地方政府的角色原型、利益选择和行为差异——一项基于政策过程研究的地方政府理论地方政府在现代社会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决策和行为直接影响着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的许多问题。

然而,不同地方政府之间的角色原型、利益选择和行为差异却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本文基于政策过程研究的理论,从角色原型、利益选择和行为差异三个方面,探讨了地方政府的特点和变化。

首先,地方政府的角色原型是其行为和职能的基础。

在中国,地方政府通常被视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其角色原型主要包括投资者、规划者和服务者。

作为投资者,地方政府通过引进外来投资和扶持本地企业,促进经济增长和创造就业机会。

作为规划者,地方政府负责规划城市建设、土地利用和交通网络,以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的竞争力。

作为服务者,地方政府的职责是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如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以满足居民的日常需求。

其次,地方政府的利益选择在不同地区和时期表现出差异。

一方面,地方政府需要平衡各种利益,包括经济利益、社会利益和政治利益。

经济利益主要涉及增长速度、经济结构和产业竞争力等方面,社会利益主要关注居民的福利和生活质量,政治利益主要涉及政府的合法性和稳定性。

另一方面,地方政府的利益选择也受到国家政策和市场竞争等外部因素的影响。

在国家政策层面上,地方政府必须遵循中央政府的指导方针,并按照国家发展战略来调整其利益选择。

在市场竞争层面上,地方政府需要与其他地区竞争,争取资源和投资。

最后,地方政府的行为差异主要体现在政策制定和执行的过程中。

在政策制定阶段,地方政府需要根据本地区的特点、优势和需求来制定相应的政策。

这涉及到搜集和分析数据、研究和评估政策措施的效果,以及与利益相关者的沟通和协商。

在政策执行阶段,地方政府需要具备执行能力,并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推进政策的实施。

这可能涉及到资源配置、项目管理和监管执法等方面。

总之,地方政府的角色原型、利益选择和行为差异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地理、历史、政治和经济等。

地方政府行为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地方政府行为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地方政府行为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近年来,地方政府行为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备受关注。

地方政府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实施者,其政策和行为对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地方政府行为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双向的,既可以促进经济增长,也可能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

本文将探讨地方政府行为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中的影响因素。

第一部分:地方政府行为对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地方政府在宏观调控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行为可以有效地促进经济的发展,推动区域经济增长。

首先,地方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激励措施,吸引外商投资和人才流入。

这些政策的实施,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支持,促进了投资和消费的增加,带动了就业的增长。

其次,地方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们积极引导资金投向关键领域,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和研发,加大对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升地区的发展潜力。

地方政府在公共服务方面的提升,为企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促进了经济的持续增长。

此外,地方政府还能通过加强对市场的监管,维护市场秩序和公平竞争的环境,推动经济的繁荣。

他们加大对行业垄断和不正当竞争的打击力度,提升市场透明度和公正性,保护企业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降低市场风险,增强了市场的活力和竞争力。

第二部分:地方政府行为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地方政府的行为不可避免地可能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制约经济的发展。

首先,地方政府在一些领域的政策执行不力,可能导致资源的浪费和分配不均。

一些地方政府追求政绩和地方经济增速,过度依赖房地产业等传统产业,而忽视了环境保护和绿色产业的发展。

这种短视行为可能会导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环境污染等问题,给经济带来潜在的风险。

其次,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一定的行政干预和地方保护主义倾向。

一些地方政府以地方利益为重,对外地企业和投资采取不利扶持政策,导致市场壁垒和不公平竞争的情况。

地方政府土地违法违规驱动力分析

地方政府土地违法违规驱动力分析

地方政府土地违法违规驱动力分析地方政府土地违法违规行为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而这一现象的产生和持续发展是由多重因素所驱动的。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多个层面对地方政府土地违法违规的驱动力进行分析,以期对这一问题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政治因素地方政府土地违法违规的驱动力中,政治因素始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政治官员的权力寻租是导致土地违法违规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一些地方,政府官员为了谋取私利,通过违法手段变相圈占土地,获得不正当利益。

地方政府官员的绩效考核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土地违法违规行为。

地方政府官员为了完成“经济增长”等指标,常常使用土地资源来作为“政绩”的代价,从而使得土地违法违规的行为层出不穷。

二、经济因素经济因素是地方政府土地违法违规行为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土地财政的依赖性使得地方政府倾向于通过违法手段获取土地来填补财政赤字。

由于土地出让和征地补偿是地方政府的重要财政来源,因此地方政府在财政收入不足时,常常会通过非法手段来获取土地资源。

地方政府的政绩观念也是导致土地违法违规的重要原因。

为了实现经济增长和吸引投资,地方政府往往会在土地利用上“重经济轻生态”,以至于违规占用耕地、毁林开垦等现象屡见不鲜。

三、社会因素社会因素在地方政府土地违法违规的驱动力中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地方政府土地违法违规的驱动力中,社会结构的变迁是一大特点。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土地被大量占用以满足城市建设的需要,这也使得地方政府存在着更多的动机来通过违规手段来获取土地。

地方政府在土地违法违规行为中也存在社会监督不力的问题。

由于一些地方政府存在权力寻租和权力寻租相互勾结的情况,使得一些违规行为难以受到社会的监督,从而也助长了土地违法违规的驱动力。

四、环境因素地方政府土地违法违规行为的驱动力是多方面的,既有政治、经济、社会等因素,也有环境因素。

解决地方政府土地违法违规的问题,需从多个方面入手,既要加强政治监督,也要完善土地财政体制,同时也需要推动环保政策的全面落实。

地方立法中部门利益倾向的成因及对策

地方立法中部门利益倾向的成因及对策

地方立法中部门利益倾向的成因及对策原文作者:何慧娟自宪法和法律赋予地方立法权以来,地方立法就确立了民主和科学的基本价值,并一直致力于提高立法的民主化和科学化程度。

经过30多年的有益探索,地方立法逐步走向完善,为各地推进改革开放、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法制保障,为国家立法进行了重要补充和积极探索。

但地方立法毕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由于受立法理念、立法力量、立法技术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地方立法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中部门利益倾向已成为制约地方立法质量的突出障碍。

一、地方立法中部门利益倾向的表现形式在地方立法实践中,由地方政府提请制定地方性法规的议案或起草地方性法规草案所占的比例一直居高不下,其中一部分不同程度地带有部门利益倾向。

这种倾向在地方立法中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最突出的表现大致有以下三种:一是重权力轻权利。

在社会利益日趋多元化的时代语境下,地方立法已成为平衡、保护各方利益的最后一道屏障,但在公权力和私权利博弈的过程中,“借法扩权”,以立法之名,行侵权、垄断和谋取部门利益之实,非法限制或剥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利,增加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法定义务的现象仍时有发生。

最典型的就是增加行政审批、行政收费与行政处罚等管理手段,即只要某项社会活动与本部门的工作职责有一点关联,相关部门都要借助立法形式增设本部门对此项活动的审批权、收费权和处罚权。

二是重职权轻职责。

在现代民主法治条件下,行政权力源自人民主权,人民授予行政机关管理权,是为了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所授之权同时承载着重大的责任。

但从我国30多年的法制发展史来看,权力一直走在责任前头,虽然近年来立法者已经正视这一问题,在立法中着力补救,但仅仅是缩短了权力与责任之间的距离而已,离两者齐头并进还相差甚远。

实践过程中,很多地方性法规都对行政职能规定得细之又细,一一列明,恐有遗漏,而对行政机关在执法过程中应遵循的程序、条件以及应承担的责任则一笔带过,或干脆避而不谈。

地方政府存在的经济学理由

地方政府存在的经济学理由

六、制度多样性和改革试验
与单一政府体制相比,包括地方政府在内的多 级政府体制能够带来特有的“制度多样性” 和“改革试验”方面的好处。即便是实行集 权体制的政府,通常也会在某种程度和范围 内 容许甚至鼓励地方政府发展多样化的制 度安排。 思考:从经济试验区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国务院近日批准设立山西省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 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山西省作为我们国家重要的资源和能源基地,长 期以来为国家的能源安全、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 的贡献。在山西为国家经济的持续、健康、稳定 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确实存在着产业结 构相对单一,经济污染严重,生态环境被严重破 坏等问题。 山西省通过综合配套改革,为山西省的经济发展 探索出一条新道路。
Thank
you
三、受益原则和规模经济
基于最佳规模经济以及受益原则,某些 服务由某个规模适当的地方政府负责提 供,而不是由国家级政府负责提供,可 以产生更高的经济效率,而且更为公平 (避免向那些不能从地方服务中受益的 人征税)。 思考:流动人口与户籍问题的一定程度 家蒂伯特在“地方 支出的纯理论”的著名论文中,强调了 地方政府(国家内部各辖区)间竞争对 于经济效率的重要性,为财政分权理论 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学理由。
地 方 政 府 理存 第 由在 一 的 节 经 济 学
1、国家治理的必要条件 2、有效提供地方公共物品 3、受益原则和规模经济 4、竞争的理由 5、经济干预的理由 6、制度多样性和改革试验
一、国家治理的必要条件
在规模相对较大的国家(尤其是地理人 口大国)中,单一的中央政府几乎无法 对国家实施有效的治理: 1.信息传递的需要 2.信息处理的需要 3.公民参政议政、服务多样化的需要
五、经济干预的理由
在许多情况下,地方政府能够比中央政 府实施更有效的经济干预。在实践中, 地方政府在经济干预方面比较富有成效 的政策领域是区域政策。 思考:广东的“腾笼换鸟”

对地方政府和地方利益的过度妥协和压制

对地方政府和地方利益的过度妥协和压制

对地方政府和地方利益的过度妥协和压制随着中国不断发展,地方政府的作用日益凸显。

在中国的政治体制中,地方政府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地方政府不仅负责城市的建设与管理,还承担着社会事务的许多重要职能。

然而,随着地方政府的权力不断增强,一些地方政府也开始出现了一些问题,包括对利益的过度妥协和压制。

一、对地方利益的过度妥协地方政府作为地方的代表,必须考虑到当地经济和民生发展的多重因素。

因此,在地方政府与利益集团的交锋中,地方政府往往会选择对某些利益进行过度妥协。

1.1 破坏环境的开发由于某些地方需要大规模发展经济,地方政府往往会将环境保护视为次要的因素。

为了吸引投资和产业发展,地方政府或许会在环保法规和标准方面进行妥协,使得一些环境破坏性的项目得以顺利开发。

这种过度妥协将会伤害到地方的生态环境,并造成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损失。

1.2过度拥抱产业为了吸引投资和推动经济发展,一些地方政府会过度妥协,在政策和资金支持方面对一些企业给予过度优惠。

而一些企业无节制的发展并不会对当地的经济和环境产生积极影响,反而可能使得当地资源的分配出现问题,照顾企业的利益而忽略了普通民众的利益。

1.3提供不合理的政策优惠地方政府往往会为了吸引投资,在政策优惠和资金支持方面过度妥协。

这些政策优惠可能会给企业带来不公平的竞争优势,并使得政府财政收益减少。

更重要的是,这些政策优惠可能会直接削弱了政府在经济和社会领域的权威和稳定性。

二、对地方利益的压制虽然一些地方政府会对利益集团过度妥协,但也有一部分地方政府会对利益集团进行严厉的压迫。

这种地方政府对利益的压制,同样也不利于整个社会的稳定发展。

2.1 长期不给予支持地方政府可能会对某些利益集团进行长期的忽视,不给予足够的政策和资金的支持。

这种行为将会使得利益集团不能正常的运转,从而时常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2.2剥夺其发展的权利地方政府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奉行高压政策,以维护政府的权威和稳定性。

中国社会利益集团影响地方政府决策的内容

中国社会利益集团影响地方政府决策的内容

中国社会利益集团影响地方政府决策的内容一、从媒体公开报道的有关利益集团活动的案例,以及笔者经实地调研所获得的材料看中国利益集团对地方政府决策的影响,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1)地方政府干部人事任免地方政府机关的职位本身,不仅是一些利益集团试图获取的重要资源,也是实现其他利益的重要途径。

因此,利益集团影响地方政府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影响干部人事的任免决策。

一些地方实力派人物,或因经济实力,或因人脉关系,或两者兼而有之,对地方基层政府的干部人事安排,也有着重要影响力。

2)地方政府公共投资地方政府为市政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农田水利建设等所进行的公共投资决策,是一些利益集团竞相角逐的重要领域。

有些利益集团,总是想方设法要求建设对自己有利的政府公共投资项目(公园、道路、桥梁等城市基础设施),或是这些项目的规划(规模、选址等)更符合自己的利益。

3)地方政府财政资金分配由地方政府财政部门负责的财政资金分配预算决策,也是一些利益集团竞相角逐的重要领域。

地方政府财政部门,在编制财政预算计划时,常常会遇到这种情形,即各部门、各单位都强调自己工作的重要性,或通过主管领导打招呼,或借助上级文件依据,或通过编制发展规划等,争取获得尽可能多的财政预算资金。

这是政府内客观存在的特殊利益集团(各部门或单位都有自身的特殊利益,都可以视为利益集团),影响地方政府财政资金分配决策的典型。

4)地方政府财政税收不少地方企业或企业集团,除了采用作假帐逃税、偷税、漏税等非法手段谋取利益外,还往往与地方政府税务部门公开“讨价还价”,争取少交税。

一些实力强大的企业(集团),甚至干脆要求地方政府减免税负,给以税收优待,否则便扬言迁址公司。

地方政府为了招商引资,也常常不得不许诺和出台一些税收优惠政策。

由一些纳税较多的从业职员组成的专业团体,也可能向地方政府税收决策施加影响。

5)地方政府政策法规的制定政策法规是地方政府利益调控和分配的重要手段,也是某些特定利益诉求合法化的重要依据。

地方政府部门利益化问题成因与治理

地方政府部门利益化问题成因与治理

人大 民 主的 发展 路径
徐 振 光在 《 大研 究}O O 第4 人 2L年 期上 载文《 论人 大民主及 其
发 展 路 径 》 为 , 大 民 主 是 我 国联 系群 众 、 映 民 意 、 决 矛 盾 认 人 反 解
的 最 主 要 民 主 形 式 , 要 实现 人 大 民主 , 挥 人 大 民 主 主 渠道 的 但 发
制 度 不 正 规 等 为 地 方 政 府 部 门利 益 化 提 供 空 间 ; 财 税 体 制 不科 学 , 财 政 管 理 体 制 不 先 进 、 收 管 理 体 制 不 完 善 为 地 方 政 府 部 如 税
门利 益 化 提 供 条 件 ; 法 机 制 不 健 全 , 主 体 不 正 规 、 序 不 严 立 如 程
“ 方性 ” 地 和民 间色彩的社会 关 系, 以依 靠 民间法来 处理 。三是 可
要 坚持 以提 高 农 民 现 代 法律 素 养 为 目标 , 实加 强 法 律 文化 的 建 切 设 与 重 构 。要 加 大 对 农 民原 有 的 宗 族 观 念 、 乡土 意 识 和 民 间 价 值 的 改 造 , 广 大 农 民 进 一 步 提 高 民 主 法 治 的 素 养 . 立 权 利 和 义 使 树 务 相 统 一 的 法 制 观 念 。 四是 要 坚持 “ 解优 先 ” 方 法 , 极 构 建 调 的 积 法律 效 果 与 社 会 效 果 相 统 一 的 多元 化 矛 盾 纠 纷 调 解 机 制 。

个 重 要 渊 源 。二 是 要 坚持 “ 容 与 协 调 ” 原 则 , 国 家 法 与 民 宽 的 将
间 法 的 适 用 领 域 或 范 围做 出一 个 基 本 界 定 。 对 属 于 具 有 强 烈 的

地方政府土地违法违规驱动力分析

地方政府土地违法违规驱动力分析

地方政府土地违法违规驱动力分析地方政府在土地管理过程中存在着种种违法违规行为,这一问题不仅在国内引起了广泛关注,也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

地方政府土地违法违规行为的驱动力是多方面的,它们既有政治、经济、社会等多重因素的综合影响,也与地方政府自身的管理能力和制度约束相关。

了解这些驱动力,有助于深入分析和解决土地违法违规问题,促进地方政府合法合规地进行土地管理。

地方政府土地违法违规行为的驱动力在于政治和制度因素。

在一些地方,政府官员为了政绩考核和晋升机会,会通过推动土地开发项目来提高地方GDP,带动地方经济增长。

地方政府往往会将土地开发作为底线工作,不顾生态环境和农民权益,盲目扩大土地开发规模,甚至违法、违规地出让土地。

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填平财政赤字,会通过土地出让获取财政收入,这也会导致地方政府竭力推动土地开发,导致违法违规行为层出不穷。

地方政府土地违法违规行为的驱动力还在于经济利益驱动。

一些地方政府在土地出让过程中,为了谋取私利,通过非法手段将土地低价出让给开发商或者土地开发商,导致财政资金流失和国家资源浪费,最终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获取土地开发带来的税收和地方经济发展带来的财政收入,会纵容土地违法违规行为的存在,导致土地管理失序,甚至导致土地资源的过度消耗。

社会因素也是地方政府土地违法违规行为的驱动力之一。

近些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土地资源供不应求,导致土地市场供求关系不平衡,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地方政府会通过违法违规手段满足土地需求,拉动地方经济增长。

与此农村土地流转也是导致土地违法违规行为的原因之一。

一些地方政府贪图利益,为了吸引外部投资,纵容地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导致农民土地被侵占、被收买,产生了一些土地流转中的违法违规现象。

除了以上几种驱动力外,地方政府自身管理能力和监管制度不完善也是促成土地违法违规行为的原因。

一些地方政府在土地管理过程中,监管不力,执法不严,导致一些违法违规行为得不到有效约束和制裁。

地方政府自利性

地方政府自利性

浅谈地方政府的自利性姓名:石敏专业年级:政治学2011级学号:128619030129【摘要】政府自利性, 是与政府公共性相对应的不占主导地位的一种政府属性, 它表现为政府以潜在或显在的方式去追求政府自身的利益, 而政府自身的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既有重叠的地方又有不一致的地方。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的形成,一些地方政府以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和牺牲社会公众利益来实现其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问题越来越突出。

这种地方政府逐利性行为不仅使各地间陷入了恶性竞争的循环之中,而且也使公众福祉、市场秩序、政府公信力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社会遭到严重损害。

【关键词】地方政府自利性表现原因对策【正文】一、地方政府自利性的表现。

地方政府自利性是指政府偏离公共效用最大化的目标,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的目标属性。

其大致包括以下三点内容:一是政府官员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努力使政府在微观方面偏离公共效用;二是政府机构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使政府行为偏离公共效用;三是地方政府作为独立行为主体追求地方利益最大化和本级政府利益最大化。

(一)政府官员追求个人利益。

作为一个社会中的人, 政府官员与社会经济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他们也具有自身的利益要求。

非财政供养人员的利益需求主要是通过市场手段来解决, 依据能力本位、效率优先原则进行一次分配, 市场这种“看不见的手”自发产生作用, 人在自利动机的引导下, 努力提升自身素质, 增强本领, 提高技能, 以期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

这种自利性不仅无可厚非, 还需要倡导、鼓励。

因为在个人效用最大化的过程中, 不知不觉地增进了公共利益, 增加了国家的财税收入。

但是政府工作人员是财政供养人员, 他们的利益诉求只能在职场(公共组织)内获得, 即政府工作人员的自利主要通过组织的自利得到满足, 政府工作人员既是行政权力的行使者, 又是普通公民, 具有为自己谋取利益的优越条件。

斯蒂格勒在分析政府官员的自利性时认为:“一个理性的人必然受到对其行动有影响的刺激机制支配。

论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地方政府行为

论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地方政府行为

论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地方政府行为在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作为独立利益主体的地方政府从各自的利益出发,纷纷发展行政区经济,对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要打破“行政区经济”,促进我国区域经济统一协调发展,必须从地方政府行为出发,转变地方政府职能、建立地方政府行为的刚性约束机制、以“科学发展观”为基础确立科学的地方政府政绩考核机制。

标签:区域经济一体化;地方政府行为;职能转变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市场经济的内在需求,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必然的趋势。

但是,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程度还很低,发展的速度还比较慢,尤其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与行政区划存在矛盾和冲突。

在现有的行政体制内,每一个行政区划就是一个政治经济实体和地方利益主体,这样就势必构成贸易壁垒和行政壁垒,影响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阻碍了区域统一市场和区域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打破行政区经济,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成,必须优化地方政府的行为。

1 发展行政区经济给区域经济一体化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1)导致地方保护主义的盛行,妨碍统一、竞争、有序市场的建立。

打破计划经济条件下市场的行政分隔,建立统一、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

而当前地方政府出于自身利益考虑,搞地方主义,大力发展行政区经济直接成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一大障碍。

行政区经济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企业竞争中渗透着强烈的地方政府经济行为。

市场经济下的分权使地方政府成为相对独立的利益主体,有发展地方经济和增加地方财政的责任,成为地方政府积极主动地推动地方政府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但同时各地方政府纷纷采取地方保护的政策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地方政府为保护本地企业,会以政府行为介入市场竞争,运用行政手段防止资源流出,从而限制统一市场的形成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

有关部门发现,目前地方保护行为已经由过去禁止本地资源外流主要转变为限制外地产品进入当地市场为主;保护手段则由直接下发“红头文件”为主转变为制定一些当地产品才具备的所谓的技术、质量、环保和安全标准,达到限制外地产品的目的;保护范围从产品扩大到劳动力、资金等生产要素。

影响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力的利益因素分析

影响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力的利益因素分析

目录一、地方政府形成,演变,权限 (2)(一)地方政府形成的基础 (2)(二)地方政府的演变 (2)(三)地方政府对权限 (2)(四)中央与地方关系 (3)二、利益 (4)(一)具体个人与集体关系的基本性质 (4)(二)具体个人之间利益关系的基本模式 (4)(三)具体个人之间利益关系模式的转化 (5)(四)利益形态:权利 (5)三、公共政策执行力与地方利益主体 (6)(一)概念 (6)(二)根源 (7)四、公共政策执行的乏力与消解 (7)(一)公共政策执行的基础条件 (7)(二)政策执行主体的利益需要 (7)(三)地方决议存在的问题 (8)(四)消解政策执行的乏力 (8)参考文献 (9)影响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力的利益因素分析摘要:人类社会是一个有组织的社会,国家是一个高度组织化的组织,它的运行对于任何个人,任何集体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国家的高度组织化,必然导致层级结构的出现,处于最上方的是中央政府,下方的则是地方政府,后者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更为紧密。

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各级地方政府其权力运行的方式及体现均表现为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而地方政府在公共政策的执行方面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在研究国家权力运行的过程当中将不可避免的利益的分配问题,而人类行为的最终动机与目的都是对于利益的追求,人类自身所组织起的国家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人类更好的追求自身利益的一种手段。

作为由单个个人所组织起来的地方政府如何处理好利益与政策以及政策执行的关系,其所表现出来的政策执行力直接关系到本地区的稳定与发展,甚至对于整个国家的稳定与发展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字:地方政府利益政策执行力一、地方政府形成,演变,权限(一)地方政府形成的基础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产生了国家,即国家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产物。

根据马克思主义,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国家是阶级社会中的人类社会政治组织,当今世界无论西方国家,还是其他国家均槪莫其外。

课后题解-公共政策学(第二版)-第九章公共政策执行

课后题解-公共政策学(第二版)-第九章公共政策执行

第九章公共政策执行1、试述公共政策执行的含义、特点和作用。

含义:公共政策执行,就是政策执行主体为了实现公共政策目标,通过各种措施和手段作用于公共政策对象,使公共政策内容变为现实的行动过程。

公共政策执行的本质是遵循政策指令所进行的变革,是将一种政策付诸实施的所有行动的总和。

特点:目标的导向性、内容的务实性、行为的能动性、手段的权威性。

作用:(1)公共政策执行是实现政策目标的重要途径。

公共政策的价值和意义只有通过政策执行才得以实现。

(2)公共政策执行是检验政策质量的唯一环节。

(3)公共政策执行是制定后继政策的基本依据。

2、试分别论述第一代、第二代政策执行研究路径的优缺点?试述执行研究整合路径的主要模型的变量关系以及施柏丽划分的府际运作关系类型。

第一代:这种政策执行研究的优点在于正确地指出了公共政策制定与执行之间存在的鸿沟,强调了政策制定者所处的核心地位,要求政策执行者必须秉承上级的意志,忠实地实现上级的意图和目的,拓宽了政策研究的视野,提高了行政效率;并指认出了政策执行过程中多元参与者联合行动的复杂性,因而也为后来所谓的府际间关系研究视角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②但自上而下政策执行研究也存在着很多缺点:(1)自上而下研究路径过多地关注与中央或高层决策者的目标设定和方案规划,容易忽视其他基层组织、地方执行机构在政策制定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2)自上而下研究路径要求完美的、天衣无缝的政策方案,这在现实中并不存在。

(3)政策制定与政策执行之间的区分是不必要的、无意义的,且政策实践过程中也难以实现。

(4)自上而下研究路径偏重于个案研究,存在着局限性。

(5)自上而下研究路径强调层层节制的科层制,不易发挥基层组织的积极性,也容易引起基层组织的反弹。

(6)该研究路径忽略政策执行者的内在世界与价值观都是值得检讨的缺失。

第二代:优点在于:一方面它纠正了自上而下路径忽视其他行动者重要性的问题,强调了政策制定与政策执行的互动性,要求政策执行者参与到政策制定当中去,有利于调动政策执行者的积极性,使公共政策更符合实际;而另一方面,自下而上路径要求给予基层组织和官员自由裁量权,有利于使其应对复杂的政策情景。

地方政府的角色原型、利益选择和行为差异——一项基于政策过程研究的地方政府理论

地方政府的角色原型、利益选择和行为差异——一项基于政策过程研究的地方政府理论

地方政府的角色原型、利益选择和行为差异——一项基于政策过程研究的地方政府理论地方政府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不仅是政策的实施者和监管者,同时也是利益的平衡者和服务的提供者。

本文旨在通过对地方政府的角色原型、利益选择和行为差异的研究,探讨地方政府的理论基础及其在政策过程中的作用。

首先,地方政府的角色原型是其行为和责任的基本框架。

地方政府是集权国家中实施政策的关键机构,拥有权力和资源来解决本地区的问题。

地方政府的角色原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地方政府是公共利益的代表者。

他们应该根据公众的利益来决策,并将公共权力用于公共事务的管理和服务。

地方政府需要平衡不同群体的矛盾和冲突,解决社会问题,以实现社会公平和公正。

其次,地方政府是政策的制定者和实施者。

他们负责具体实施国家政策,并根据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制定和调整政策。

地方政府应该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资源分配的要求,制定合理的政策,同时确保政策的执行和效果。

此外,地方政府还是经济发展的推动者。

他们应该积极引导本地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

地方政府应该加强与企业、社会团体和居民的沟通与合作,共同推动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然而,在政策过程中,地方政府的角色原型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进而导致其利益选择和行为差异。

首先,地方政府的利益选择受到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制约。

政治因素是地方政府利益选择的重要驱动力。

地方政府需要在政府系统内部和各级政府之间博弈,以争取更多的资源和权力。

不同政治派别和利益集团的竞争使地方政府面临着一系列的利益选择。

经济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地方政府的利益选择。

由于地方政府依赖于财政收入和资源分配,追求自身的经济利益也是地方政府行为的重要动因。

地方政府往往会采取各种方式来吸引投资和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以实现自身的利益最大化。

社会因素对地方政府的利益选择和行为差异也有一定影响。

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福利和民生需求的差异,以及社会矛盾和利益诉求的多样性,都会导致地方政府在政策制定和执行中的差异。

基于利益关系的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关系200936151758

基于利益关系的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关系200936151758

2008年第5期经济经纬 EC ONO M I CS URVEY No .5 2008基于利益关系的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关系欧阳日辉1,吴春红2(1.中央财经大学中国发展和改革研究院,北京100081;2.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004)摘 要:在经济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有着不同的利益,利益关系成为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核心问题,两者的冲突主要表现在地方经济增长问题上。

改革开放以来,形成了许多新的利益集团和利益群体。

地方政府为了显示政绩,与利益集团联盟,在经济上为G DP 和利税进行竞争,在政治上为晋升而竞争。

为了改变地方政府从辖区利益出发解释和执行中央宏观经济政策的现象,我们有必要从制度上创新,构建和谐的中央与地方关系。

关键词: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利益关系;公共选择作者简介:欧阳日辉(1973-),男,湖南宁远人,经济学博士,中央财经大学中国发展和改革研究院副研究员,财政学博士后,主要从事宏观经济政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08)05-0011-04 收稿日期:2008-05-28 在理解一个经济的绩效时,政治与经济之间具有无可争议的内在联系。

因此,我们必须发展一个真实的政治经济原理,必须实行政治学与经济学的更大整合。

这促使制度与宏观经济学家,包括演进博弈论者,都不得不审视社会各阶层不同的经济与政治利益集团对政策与制度的不同偏好与需求,探求中央与地方关系对宏观经济政策效果的影响。

公共选择理论借用理性“经济人”假设分析政府组织和官僚行为,开辟了崭新的政府研究的新视角,可将微观上的官僚个人追求私利行为与宏观上的政府行为结合起来,对经济现实问题有较强的解释力。

一、经济政策制定和执行中的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皮科克(A lan Peacock )划分了三大政治市场:初级政治市场、政策供给市场和政策执行市场。

在初级政治市场上,政治家把政策卖给选民,选民则为政治家支付选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方利益:地方政府行为的重要诱因地方政府之间竞争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地方利益。

地方利益既包括地方公共利益,也包括地方政府利益,它们都是客观存在的。

地方利益的存在,对于地方政府的行为具有双重效应,有着双重影响。

标签:地方政府;地方利益;地方政府利益;地方政府行为一、地方利益的涵义全治平、江佐中认为,地方利益主要表现为地方的经济利益,并指出:“地方经济利益是指地方在经济上的好处”,“凡是在经济上对某个地方有利的东西,都属于该地方的经济利益”。

〔1〕程必定则是从这样定义区域利益的(笔者认为区域利益与地方利益之间有相似处,可以借鉴):“区域利益有两个含义,即广义的区域利益和狭义的区域利益。

简单地说,广义的区域利益是区域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诸方面的发展中,由自己的贡献和地位所确立的各方面的总体权益;狭义的区域利益是指区域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由自己的贡献所确定的经济利益。

”〔2〕张可云认为,“所谓区域利益,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下,由经济上具有同质性或内聚性且构成空间单元具有一定的共同利益的彼此邻接的地区所组成的经济区的主体预先设定的或通过区域经济活动而实现的、能满足特定区域内主体(个人或企业或集团或地方政府等)或中央政府在特定区域内的需要的一定质与量的客观对象,它体现在区域竞争过程之中,通过区域经济联系实现。

”〔3〕第一个定义比较通俗易懂,但作为定义稍嫌不足;第二个定义则未对区域内的主体进行明确指代;第三个定义力求从上面提及的“利益”概念的各个组成要素来定义区域利益,具有一定的可取之处。

笔者认为,要合理界定“地方利益”,首先必须明确“地方利益”的利益主体。

一般我们认为,地方内的公众(包括个人和企业)应该是地方利益的当然主体,现在学术界争论的焦点是“是否承认(地方)政府利益的存在”。

一种观点〔4〕认为,不存在所谓的“政府利益”,政府的所有利益都应该体现为对公共利益的追求,目前存在的政府自利现象不是政府的应有现象,它是政府发展不成熟的表现,是一种必须经过努力才能克服的现有现象。

还有一种观点〔5〕认为,政府利益是客观存在的,应对政府利益给予承认。

笔者认为,地方政府作为社会中一种客观存在的组织,是有其自身利益的追求的,应该予以承认。

故此,笔者认为,地方利益就是能满足一定行政区划内主体(包括个人、企业和政府)的需要、通过一定的社会生产活动(或社会交往活动)所实现的、具有一定质与量的客观对象。

二、地方利益的分类地方利益按照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类。

本文按照利益主体的不同、利益对象的不同和利益的正当与否把地方利益分为三类。

(一)公众利益和政府利益这是按照利益主体的不同所做的分类。

所谓公众利益,就是能满足一定区域内社会大众各方面需要的地方利益。

比如说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生活质量的改善、就业机会的增多、企业经济效益的增强等。

而政府利益则是相对于公众利益而言的,是地方政府在行政过程中,凭借丰富的政治资源所追求的自我利益。

比如政府官员的利益、政府部门的小集团利益以及地方政府的整体利益等。

(二)经济利益、政治利益、社会利益这是按照地方利益的不同内容所作的划分。

地方经济利益是地方在经济上所追求的利益,也是地方最根本、最重要的利益。

它包括从地方经济发展中获取的各项直接经济利益,如人均GDP、人均收入、财政收支等的不断增长,也包括从地方经济发展中获得的各项间接利益,如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等。

全治平、江佐中将地方的经济利益归纳为以下十四项:居民生活水平、人口的质量与数量、就业、居民收入、物价、财政、资金、外汇的留用与使用、经济基础、物质资料、自然资源、科学技术、市场条件、经济政策〔6〕。

地方政治利益则是地方在政治上所追求的利益,包括地方政府、地方安全等政治制度利益;选举、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等政治行为利益;满足物质与精神需要等的地方行政权力等政治产品利益等等。

〔7〕地方社会利益是多维的,它包括地方的生态环境利益、社会治安利益、文化教育利益、劳动就业利益等等多方面的内容。

也可以这么认为,除了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之外的都是地方的社会利益。

从根本上讲,经济利益决定政治利益和社会利益,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又反过来作用于经济利益。

地方经济利益是地方政治利益和地方文化利益的基础,地方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是地方经济利益的集中表现。

地方利益的最大化就是指地方经济利益、地方政治利益、地方社会利益等的综合利益的最大化。

(三)正当利益和非正当利益这主要是针对地方政府利益的正当与否所作的划分,因为笔者认为地方公众利益应该是当然的正当利益,除非这种利益的行使损害了别的地方的居民对同样利益的行使。

政府的正当利益是指政府通过合理行使行政权所追求的不与公众利益相违背的利益。

这种合理正当的政府利益能增强政府的行政能力。

政府利益是有一定的正当合理性的,“只要这些利益要求不超过一般利益集团的利益需求水平,尤其是它们都是通过公开和制度范围内的途径实现的,我们就可以说这种政府利益是处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8〕地方政府的非正当利益是这样一种利益:它或者是通过非法手段或滥用行政权而获得的;或者是与地方公众利益相违背;或者与国家的整体利益相违背。

比如地方政府盲目地扩大政府规模、地方政府官员进行权力寻租等而追求的利益就是非正当利益。

三、地方利益与地方政府行为(一)地方利益对地方政府行为的积极影响地方独立利益的存在,有利于地方政府积极行政。

虽然我们在前面已经说过,地方利益既包括地方公众的利益,也包括地方政府本身的利益,但是从一定程度上说,地方政府的利益追求与公众的利益是相容的。

首先,对公共利益的追求和维护始终是一个地方政府的主要职责。

政府存在的目的就是为公众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如果失去这一目标,政府就不能获得公众的信任和支持,就不能获得政治权威,也就不可能生存下来。

其次,地方政府对自我利益的追求必须以公众利益的实现为前提。

我们说,地方政府官员的主要个人利益一是金钱,二是仕途上的升迁。

而如果没有良好的工作业绩,就不可能获得这种升迁,这里的“良好工作业绩”就是中央政府认可的地方公共利益的实现。

再次,地方政府对自我利益的追求还有可能带来地方公众利益的增加。

比如说,一般地方政府都会积极追求地方财政收入的增加,而地方财政收入的增加与当地社会生产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是息息相关的,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政府就会努力发展本地经济,而本地经济的发展与地方民众利益的提高是密切相关的。

所以我们说,地方政府对地方利益的追逐是有一定积极作用的。

地方独立利益的存在,是地方政府之间展开竞争的主要动因,而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在改革开放前,地方政府没有利益意识,也就没有竞争的动力。

而自从实行分税制改革后,地方政府竞争的热情被激发了出来,国民经济也有了明显的增长。

虽然,地方政府之间的恶性竞争具有很大的破坏作用,但我们也不能不看到,地方政府在竞争中为了提高本地的综合竞争力,也纷纷进行着一系列的改革,比如说进行“政务超市”的改革,以提高办事效率;进行制度创新,以提高自己的公共服务水平,而这样做的最终受益者还是广大人民群众。

目前,我国地方政府之间的合作也开始密切和频繁,而诱导地方政府之间通力合作的原因也是地方利益。

因为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那种地区封锁、地方保护等恶性竞争手段已经不能给地方带来正面效应,而只有通过合作,地方利益才能实现。

(二)地方利益对地方政府行为的消极影响地方利益对地方政府行为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地方政府对不合理的政府利益的追求。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地方政府官员利用手中的职权谋取个人私利。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官员也是经济人,也会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而手中的权力则成为他们追求个人利益的重要手段。

虽然我国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反腐倡廉建设,但“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思想还在很多政府工作人员的头脑中存在,现阶段我国反腐败的形势依然很严峻。

高官腐败的情况没有得到改变,而且,腐败还呈现出年轻化、手段多样化的特点,这不仅危害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还极大地损害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致使政府的形象和威望在人民心中严重受损。

第二,政府各部门对部门利益的追求,导致利益部门化。

利益部门化使得政府各部门各自为政,彼此难以协调沟通。

遇到有利的事情,争相插手,都希望能“分一杯羹”,而面对无利可图的情况尤其是需要承担责任时,则你推我攘,竭力摆脱“烫手山芋”。

利益部门化还使得各部门内部结成严密的利益共同体,使腐败呈现出集团化的趋势,导致反腐难度的进一步增大。

第三,政府利益导致政府机构扩张。

根据帕金森定律,政府机构都有一种自我扩张的欲望。

帕金森还指出,“在任何实际上处于和平时期的行政部门中,可以预料其工作人员将按照下列公式增加:X=2Km+LN。

K是通过任命下属谋求晋升的工作人员数;L代表任职年龄和退休年龄之间的差异;m是用于答复部门内部的各种文件的人员——小时数;N是所辖实际单位数;X将是每年所需要的新的工作人员数。

”〔9〕。

政府机构扩张,不仅造成了人浮于事的工作局面,影响了政府的工作效率,而且还加重了财政负担。

第四,政府利益还导致政府行为失范和扭曲。

一些政府部门把政府公共行政行为市场化,对有利可图的领域,不该管的也紧抓不放;而无利可图或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业务,该管的却不管,导致事业受损。

比如,发展基础教育、保护生态环境等都极其重要,但往往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在自身特殊利益的驱动下,一些政府机关把本该属于无偿服务的项目变成了有偿服务项目,运用行政权力收取或过多地收取各种管理费,把行政权力当成了获取自身特殊利益的工具。

乱收费、乱罚款之所以在一些地方屡禁不止,并演变为难以遏制的部门不正之风,其原因就在于此。

[参考文献]〔1〕全治平,江佐中.论地方经济利益〔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3.〔2〕程必定,等.区域经济学〔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9:189.〔3〕张可云.区域大战与区域经济关系〔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1:181.〔4〕任晓林,谢斌.政府自利性的逻辑悖论〔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3,(06).〔5〕陈友青.政府是否有自身的利益〔J〕.理论与改革,2001,(02):89—90.〔6〕全治平,江佐中.论地方经济利益〔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3—7.〔7〕洪远朋,陈波.地方利益与中国经济发展〔J〕.财经论丛,2001,(4):1—6.〔8〕高庆年.政府的自利性及其法律调控〔J〕.探索,2001,(01):42.〔9〕〔美〕杰伊·M·沙夫利兹,阿尔伯特·C·海德.公共行政学经典著作(英文版)〔M〕.美国伊利诺伊:多尔西出版社,1987:25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