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经病的传变顺序

合集下载

六经辨证分类

六经辨证分类

六经辨证分类一、六经病证的分类六经病证是外邪侵犯人体,作用于六经,致六经所系的脏腑经络及其气化功能失常,从而产生病理变化,出现一系列证候。

经络脏腑是人体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故某一经的病变,很可能影响到另一经,六经之间可以相互传变。

六经病证传变的一般规律是由表入里,由经络而脏腑,由阳经入阴经。

病邪的轻重、体质强弱,以及治疗恰当与否,都是决定传变的主要因素。

如病人体质衰弱,或医治不当,虽阳证亦可转入三阴;反之,如病护理较好,医治适宜,正气得复,虽阴证亦可转出三阳。

因而针对临床上出现的各种证候,运用六经辨证的方法,来确定何经为病,进而明确该病证的病因病机,确立相应的治法,列出一定的方药,这正是六经病证分类的意义所在。

(-)太阳病证太阳病证,是指邪自外入或病由内发,致使太阳经脉及其所属脏腑功能失常所出现的临床证候。

太阳,是阳气旺盛之经,主一身之表,簇摄营卫,为一身之藩篱,包括足太阳膀胱经和手太阳小肠经。

外邪侵袭人体,大多从太阳而入,卫气奋起抗邪,正邪相争,太阳经气不利,营卫失调而发病;病由内发者,系在一定条件下,疾病由阴转阳,或由表出里。

由于病人体质和病邪传变的不同,同是太阳经证,却又有中风与伤寒的区别。

1。

太阳经证太阳经证,是指太阳经受外邪侵袭、邪在肌表,经气不利而出现的临床证候。

可分为太阳中风证和太阳伤寒证。

(l)太阳中风证太阳中风证,是指风邪袭于肌表,卫气不固,营阴不能内守而外泄出现的一种临床证候。

临床上亦称之为表虚证。

【临床表现】发热,汗出,恶风,头痛,脉浮缓,有时可见鼻鸣干呕。

【证候分析】太阳主表,统摄营卫。

今风寒外袭肌表,以风邪为主,腠理疏松,故有恶风之感;卫为阳,功主卫外,卫受病则卫阳浮盛于外而发热;正由于卫阳浮盛于外,失其固外开合的作用,因而营阴不能有内守而汗自出;汗出肌腠疏松,营阴不足,故脉浮缓。

鼻鸣干呕,则是风邪壅滞而影响及于肺胃使然。

此证具有汗出,脉浮缓的特征,故又称为表虚证。

这是对太阳伤寒证的表实而言,并非绝对的虚证。

六经辨证传变顺序为太阳,阳明,少...

六经辨证传变顺序为太阳,阳明,少...

六经辨证传变顺序为太阳,阳明,少...这个理论说起来有些复杂了,首先三阴三阳来自何种理论?来自万年之前的玄学《象数学》的象数三十(是三与十),象数三十呈“十”字分布,周边各有六个象数,合二十四……在浑天太极理论中是“地文在上”之论;为什么分出一个阳明与厥阴?是十二“月”相,在此强调是十二月不是十二时,何为“月”不是以年十二月的月,黑白两仪的十二消息卦!故两阳合“明”,什么是日月合明?日者不是今天的一日,是太极一周,月者,不是今天的月亮,是三十个黑白两仪“卦爻”之象。

十二月的上半年,不是时间的上半年,是正弦曲线是上弧度,同理,下半年是两阴交尽的厥阴,结果是:少阳太阳阳明太阳少阳少阴太阴厥阴太阴少阴……的一个“○”的轮回,同时,阳明呈手、厥阴呈足之象,手足分左右,把这个轮回分成左右双耳,太极之象矣;一到十二月从足到手,这就是《黄帝内经·灵枢·阴阳系日月篇》为什么只有足没有手之论,而张景岳《类经图翼》与之不同是有手有足,再把张景岳理论中分成两半,手足十二经就是一个太极之象。

庞大的理论在这个码字困难真是难以说清,但不学易,不理解伏羲太极(中医以礼齐人的礼)是无法理解三阴三阳论,很多人崇拜“一气周旋”,为什么不知道所谓的一气周旋就是伏羲《易经》的六十四卦象呢?一气周旋的“一”就是“道”,一气周旋是“画”出了一个什么?画出了一个无极本体呀,玄学符号之“○”,中医万年之前的理论就是数字化医学理论,我们却要崇拜西医?太阳为表,阳明为里……六经辩证也是《黄帝内经》的理论,(我个人理解,不见得对)这个理论不是针对西医物形之人,是“六经”辩证,何为六经,厥阴风木应肝经……的六经,主令、从令生成风热暑湿燥寒,本标六气,表里本是三阴三阳的“三对”组合,太阳为表是足太阳膀胱经,阳明为里是手阳明大肠经,少阳半表半里的是手少阳三焦经,阳为“府”在上,足太阳主令,手少阳小肠丙火,水火异位是表,阳明大肠经主令,足阳明胃从令化燥是里,是中土之湿里面的“里”;少阳是三焦与胆,三焦是一个玄学上中下的大“○”,胆是一个对应无极本体的小“○”,半表半里……,推论有些大胆,可以拍砖,讨论有助于拯救传统医学。

六经病的传变顺序

六经病的传变顺序

六经病得传变顺序六经病得传变顺序一般就是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但也有不经此顺序得情况,或直中,并病等。

厥阴病就是最危重得阶段。

★太阳病六经病之一,出自《伤寒论》。

太阳病包括经证与腑证。

多由外感风寒所致。

经病包括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腑病包括太阳蓄水证与太阳蓄血证。

太阳经证分为三型(1)其人营卫不与,卫失固外开阖之权,肌表疏泄者为中风(即伤风,不就是脑溢血)。

(2)其人卫阳被遏,营卫郁滞不通,肌表致密者为伤寒。

(3)其人外受温邪,津伤内热者为温病。

中风: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表虚证)。

伤寒:发热,无汗,恶寒,脉紧,体痛(表实证)。

温病:发热,口渴,不恶寒(里热证)。

中风、伤寒、温病,均属表证,所以均有“发热,头痛,脉浮”,但其鉴别点就是:中风:脉浮缓,有汗,舌苔薄白。

伤寒:脉浮紧,无汗而喘,舌苔薄白。

温病:脉浮数,发热,口微渴,微恶寒,舌尖舌质红绛。

太阳腑证分为二型(1)邪气内入膀胱,影响膀胱气化功能失调,以致气结水停,小便不利,为蓄水证。

(2)热结下焦,瘀血不行,以致鞭满如狂,小便自利为蓄血证。

蓄水证:发热恶风,小便不利,消渴,水人则吐,脉浮数。

蓄血证:小腹急结或鞭满,如狂发狂,小便自利,身体发黄,脉沉结。

鉴别点:蓄水就是邪人膀胱气分,故只有小便不利而无神志症状。

蓄血就是邪入膀胱血分,故只有神志症状而无小便不利。

太阳又称巨阳,统摄营卫,主一身之大表,故太阳居三阳之首,为六经藩蓠。

风寒袭表,太阳首当其冲,此时,卫气虽已受伤,但犹能达表抗邪。

正邪相争于表,经气不利,则症见脉浮、头项强痛面恶寒。

卫气行于脉外,功能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

风寒外袭,卫气受伤,温煦外御功能降低,就是以恶寒(包括中风)。

1、太阳经证治法(1)中风:为太阳表虚证,就是卫强营弱,营卫不与,治疗中风只需调与营卫,汗出病解,可用桂枝汤。

(2)伤寒:为太阳表实证,腠理致密不得汗出,非开表发汗不足以祛邪外出,可用麻黄汤。

六经辩证六经传变概述!

六经辩证六经传变概述!

六经辩证六经传变概述!六经辩证六经辨证,始见于《伤寒论》,是东汉医学家张仲景在《素问·热论》等篇的基础上,结合伤寒病证的传变特点,论治外感病的辨证方法。

以六经(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为纲,将外感病演变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证候,归纳为三阳病(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三阴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六类,分别从邪正盛衰,病变部位,病势进退及其相互传变等方面阐述外感病各阶段的病变特点。

凡是抗病能力强、病势亢盛的,为三阳病证;抗病力衰减,病势虚弱的,为三阴病证。

六经病证,是经络,脏腑病理变化的反映。

其中三阳病证以六腑的病变为基础;三阴病证以五脏的病变为基础。

所以说六经病证基本上概括了脏腑和十二经的病变。

六经病证的分类六经病证是外邪侵犯人体,作用于六经,致六经所系的脏腑经络及其气化功能失常,出现一系列证候。

经络脏腑是人体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故某一经的病变,很可能影响到另一经,六经之间可以相互传变。

六经病证传变的一般规律是由表入里,由经络而脏腑,由阳经入阴经。

病邪的轻重、体质强弱,以及治疗恰当与否,都是决定传变的主要因素。

如病人体质衰弱,或医治不当,虽阳证亦可转入三阴;反之,如病护理较好,医治适宜,正气得复,虽阴证亦可转出三阳。

一、太阳病证太阳病证,是指邪自外入或病由内发,致使太阳经脉及其所属脏腑功能失常所出现的临床证候。

太阳,是阳气旺盛之经,主一身之表,簇摄营卫,为一身之藩篱,包括足太阳膀胱经和手太阳小肠经。

外邪侵袭人体,大多从太阳而入,卫气奋起抗邪,正邪相争,太阳经气不利,营卫失调而发病;病由内发者,系在一定条件下,疾病由阴转阳,或由表出里。

由于病人体质和病邪传变的不同,同是太阳经证,却又有中风与伤寒的区别。

1、太阳经证太阳经证,是指太阳经受外邪侵袭、邪在肌表,经气不利而出现的临床证候。

分为太阳中风证和太阳伤寒证。

(l)太阳中风证太阳中风证,是指风邪袭于肌表,卫气不固,营阴不能内守而外泄出现的一种临床证候。

六经病的传变顺序

六经病的传变顺序

六经病的传变顺序六经病的传变顺序一般是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但也有不经此顺序的情况,或直中,并病等。

厥阴病是最危重的阶段。

*太阳病六经病之一,出自《伤寒论》。

太阳病包括经证和腑证。

多由外感风寒所致。

经病包括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腑病包括太阳蓄水证和太阳蓄血证。

太阳经证分为三型(1)其人营卫不和,卫失固外开阖之权,肌表疏泄者为中风(即伤风,不是脑溢血)。

(2)其人卫阳被遏,营卫郁滞不通,肌表致密者为伤寒。

(3)其人外受温邪,津伤内热者为温病。

中风: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表虚证)。

伤寒:发热,无汗,恶寒,脉紧,体痛(表实证)。

温病:发热,口渴,不恶寒(里热证)。

中风、伤寒、温病,均属表证,所以均有"发热,头痛,脉浮”,但其鉴别点是:中风:脉浮缓,有汗,舌苔薄白。

伤寒:脉浮紧,无汗而喘,舌苔薄白。

温病:脉浮数,发热,口微渴,微恶寒,舌尖舌质红绛。

太阳腑证分为二型(1)邪气内入膀胱,影响膀胱气化功能失调,以致气结水停,小便不利,为蓄水证。

(2)热结下焦,瘀血不行,以致鞭满如狂,小便自利为蓄血证。

蓄水证:发热恶风,小便不利,消渴,水人则吐,脉浮数。

蓄血证:小腹急结或鞭满,如狂发狂,小便自利,身体发黄,脉沉结。

鉴别点:蓄水是邪人膀胱气分,故只有小便不利而无神志症状。

蓄血是邪入膀胱血分,故只有神志症状而无小便不利。

太阳又称巨阳,统摄营卫,主一身之大表,故太阳居三阳之首,为六经藩蓠。

风寒袭表,太阳首当其冲,此时,卫气虽已受伤,但犹能达表抗邪。

正邪相争于表,经气不利,则症见脉浮、头项强痛面恶寒。

卫气行于脉外,功能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

风寒外袭,卫气受伤,温煦外御功能降低,是以恶寒(包括中风)。

1.太阳经证治法(1)中风:为太阳表虚证,是卫强营弱,营卫不和,治疗中风只需调和营卫,汗出病解,可用桂枝汤。

(2)伤寒:为太阳表实证,腠理致密不得汗出,非开表发汗不足以祛邪外出,可用麻黄汤。

六经病证的分类与传变

六经病证的分类与传变

六经病证的分类与传变六经,始见于《伤寒论》,是东汉医学家张仲景在《素问·热论》等篇的基础上,结合伤寒病证的传变特点所创立的一种论治外感病的方法。

它以六经(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为纲,将外感病演变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证候,总结归纳为三阳病(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三阴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六类,分别从邪正盛衰,病变部位,病势进退及其相互传变等方面阐述外感病各阶段的病变特点。

凡是抗病能力强、病势亢盛的,为三阳病证;抗病力衰减,病势虚弱的,为三阴病证。

六经病证,是经络,脏腑病理变化的反映。

其中三阳病证以六腑的病变为基础;三阴病证以五脏的病变为基础。

所以说六经病证基本上概括了脏腑和十二经的病变。

运用六经,不仅仅局限于外感病的诊治,对内伤杂病的论治,也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一、六经病证的分类六经病证是外邪侵犯人体,作用于六经,致六经所系的脏腑经络及其气化功能失常,从而产生病理变化,出现一系列证候。

经络脏腑是人体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故某一经的病变,很可能影响到另一经,六经之间可以相互传变。

六经病证传变的一般规律是由表入里,由经络而脏腑,由阳经入阴经。

病邪的轻重、体质强弱,以及治疗恰当与否,都是决定传变的主要因素。

如病人体质衰弱,或医治不当,虽阳证亦可转入三阴;反之,如病护理较好,医治适宜,正气得复,虽阴证亦可转出三阳。

因而针对临床上出现的各种证候,运用六经的方法,来确定何经为病,进而明确该病证的病因病机,确立相应的治法,列出一定的方药,这正是六经病证分类的意义所在。

(一)太阳病证太阳病证,是指邪自外入或病由内发,致使太阳经脉及其所属脏腑功能失常所出现的临床证候。

太阳,是阳气旺盛之经,主一身之表,簇摄营卫,为一身之藩篱,包括足太阳膀胱经和手太阳小肠经。

外邪侵袭人体,大多从太阳而入,卫气奋起抗邪,正邪相争,太阳经气不利,营卫失调而发病;病由内发者,系在一定条件下,疾病由阴转阳,或由表出里。

《伤寒杂病论研究》六经传变,疾病传变规律

《伤寒杂病论研究》六经传变,疾病传变规律

《伤寒杂病论研究》六经传变,疾病传变规律六经传变六经的传变规律有三种,第一种是循经传,第二种是越经传,第三种是枢机传。

因为越经传里面还有两种独特的传变方式,即表里传和开阖传,加上循经传和枢机传共计五种。

第一种循经传。

循经传是指外感疾病按照三阴三阳的规律、由“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的次序逐条经往下传,三阳传变,三阴递进。

所谓三阳传变,指的是如果太阳传少阳,少阳证备,则太阳证罢,完全传人少阳则不见太阳证;少阳完全传人阳明,则不见少阳证。

而三阴是递进关系,太阴传入少阴,同时具有太阴和少阴的症状;少阴传入厥阴,同时有太阴、少阴、厥阴的症状。

第二种越经传。

越经传就是不按照“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的规律去传。

越经传是隔一条经,比如太阳传人阳明,阳明传入少阴,少阳传入太阴,都是中间隔了一条经,称之为越经传。

越经传又有两种特殊的方式,第一种是表里传,第二种是开阖传。

表里两经相传,包含了两种方式,其中阳明传太阴是循经传,而少阳传厥阴与太阳传少阴都是越经传,都隔了一条经——少阳传厥阴隔着太阳经,太阳传少阴隔着厥阴经。

所以,少阳厥阴、太阳少阴的表里传是越经传,而太阴-阳明的表里传是循经传。

第四种开阖传。

因为太阳、太阴为开,阳明、厥阴为阖,所以阳明传太阴就属于开阖传。

第五种传变方式我们叫枢机传,是指少阳、少阴之间的相互传变。

第一种是寒体人,由太阳传少阳,少阳传阳明,传人阳明以后寒化传入太阴,太阴传少阴,少阴传厥阴,按照“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的次序传经。

这是正常的六经传变的渠道,最后从厥阴转出少阳。

这种寒性体质的人,传入太阴以后,是寒化的。

第二种是热体人,由太阳传少阳,少阳传阳明,传入阳明以后热化传人少阴,少阴传厥阴,按照“太阳-少阳-阳明-少阴-厥阴”的次序传经,最后还是转出少阳。

热性体质的人不传太阴。

在标本法一章中已讲得很清楚:太阴本湿而标阴,标本同气,从其本,所以太阴无热证。

《伤寒论》六经传变规律初探

《伤寒论》六经传变规律初探

《伤寒论》是中国古代著名医学经典之一,是汉代张仲景所著的一部医书。

其中,六经传变是《伤寒论》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对于研究疾病的传变规律、诊断和治疗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帮助。

六经传变,是指人体经脉的传导变化。

《伤寒论》认为,人体经脉分为太阳经、少阳经、阳明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六经,每一经都有自己的特点和特定的病理变化规律。

当人体发生疾病时,常常表现出一些特定的症状和体征,这些症状和体征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疾病所在的经脉和病变的程度。

六经传变的规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从表及里。

病变往往先从表面的经脉开始,逐渐向深部的经脉传变。

例如,感冒初期的症状多表现在太阳经上,随着疾病的加重,可以波及到其他经脉。

由里及表。

病变也可以从深部的经脉开始,逐渐向表面的经脉传变。

例如,中暑等疾病可以先波及到太阴经,然后再扩散到其他经脉。

上下相随。

有些疾病的传变是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的,也有些疾病是同时影响上部和下部的经脉。

例如,肝炎等疾病可以影响肝经和胆经,同时对上下两部位造成影响。

左右相连。

有些疾病的传变会同时影响左右相对称的经脉,例如,风湿病等可以同时影响太阳经的左右两侧。

阳证以热、寒、温为主,阴证以虚、实、痰为主。

不同的经脉和疾病表现出的症状也会有所不同,需要针对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总之,六经传变是《伤寒论》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它为医生判断疾病的位置和程度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六经条文辩证顺序口诀

六经条文辩证顺序口诀

六经条文辩证顺序口诀阳明经证跟着来,这就像是太阳下山后月亮慢慢升起来啦。

阳明病的时候啊,发热可就比较厉害了,就像身体里住了个大火龙,呼呼地喷火呢。

汗出也特别多,就像刚洗完澡一样,身上总是湿漉漉的。

大渴啊,就感觉嘴巴里像沙漠一样干干的,想喝好多好多水。

脉呢是洪大的,就像大河里发大水,水流又急又猛。

阳明病还有腹满的情况,肚子鼓鼓的,就像吹起来的小气球。

这些症状就告诉我们可能是阳明经出问题了,就像信号灯亮起来告诉我们这里有状况啦。

少阳证啊排第三,就像走在路上第三个看到的风景。

这个少阳病呢,口苦咽干目眩是最明显的啦。

口苦就像吃了很苦很苦的药一样,舌头都难受。

咽干呢,就感觉喉咙里像有小沙子在磨,痒痒的又干干的。

目眩就是看东西会晕乎乎的,就像坐在旋转木马上看周围的世界。

往来寒热也很特别,一会儿觉得热,像在太阳下晒着,一会儿又觉得冷,像走进了冰窖里。

这就像天气一会儿晴一会儿雨一样多变呢。

少阳经的这些症状,我们也要好好记住呀。

太阴证来啦,这是第四个要记的哦。

太阴病主要是肚子方面的问题比较多呢。

腹满而吐,肚子满满的,还老是想呕吐,就像小肚肚里面装了太多东西,要把多余的吐出来才舒服。

食不下,就像小嘴巴罢工了,不想吃东西,看到好吃的也没兴趣。

自利益甚,肚子老是咕噜咕噜响,然后就拉肚子,就像小水管漏水一样止不住。

时腹自痛呢,肚子会时不时地疼一下,就像有个小虫子在肚子里捣乱。

太阴病的这些症状,就像小暗号一样,我们要能识别哦。

少阴证排在第五喽。

少阴病可有点复杂呢。

但咱们可以简单地想,少阴病会让人没什么精神,就像小花朵没浇水一样蔫蔫的。

脉微细,但欲寐,脉摸起来又细又小,就像小丝线一样,而且老是想睡觉,就像小懒虫一样怎么都睡不够。

还有可能会怕冷,就像冬天的小松鼠躲在树洞里还觉得冷。

有的时候还会心烦,就像心里有只小蚂蚁在爬来爬去。

少阴病的这些症状,就像小谜语一样,我们要仔细分辨才能知道是少阴经出了问题呢。

厥阴证是最后一个啦,排第六呢。

张仲景的六经太阳、少阳、阳明、厥阴、少阴、太阴,怎样排序?

张仲景的六经太阳、少阳、阳明、厥阴、少阴、太阴,怎样排序?

张仲景的六经太阳、少阳、阳明、厥阴、少阴、太阴,怎样排序?通常以六经传变之次第排序,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

六经相续相通。

阴阳之经原互相表里,太阳与少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为表里。

凡互为表里者,阴阳之经并行,阳行于表,阴行于里。

这样的排序,是以《黄帝内经》素问热论篇的理论为基准:【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肌肉,其脉侠(同夹)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脏者故可汗而已;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咽喉),故腹满而嗌干;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六日厥阴受之,厥阴之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

】1.太阳经太阳亦称“隆阳”,是阳气旺盛之经。

阳气循膀胱经脉达于肌表,敷布于全身。

太阳处于他经之外,故主表,排序在前。

寒邪侵袭在表,即太阳时相中阴超过自身本位而侵犯到阳的本位上,发为太阳病。

2.阳明经阳明,阳气旺盛涵义,是阳气发展的高峰阶段,阳热之气旺盛到了极点的恶象征。

阳气升发超过了在外的阴的正常约束,阳热之气无法正常收降导致,即为阳明病。

3.少阳经少阳,有阳气初生的含义,故又有“小阳”、“幼阳”、“稚阳”之称。

少阳之火为“少火”,“少火生气”,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赖此火温养。

若邪犯少阳,胆气郁结则生理性“少火”就变为病理性“壮火”,“壮火食气”,故少阳为病多以火气病变为主。

阴寒之邪侵犯半表半里,即少阳时相中阴超过了它的本位,使阳气郁滞,发为本病。

4.太阴经太阴,有阴气旺盛的意思,因其位于三阴之表,故又有'太阴为开'之说。

太阴病中之'太阴',主要是指脾(胃)而言。

脾胃为元气之本,元气是健康之根,脾胃伤则元气衰,元气衰则病由所生。

六经传变: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六经传变: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张仲景六经辩证中顺序: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太阳病首先是体表肌肤上所表现出来的症状和太阳经所过的地方所现出来的证状, 包括太阳伤风, 太阳伤寒, 以及太阳温病等。

太阳病感冒身体强壮的七天会自愈,如果一周不愈,病邪就向里传。

疾病传变里传有两种, 一是入阳明, 一是入少阳。

阳明病阳明病就是进入胃及大肠系统, 病人会产生燥热, 所以身体强壮的人阳明无寒症, 全部是热症, 而且会饥饿,能吃全身冒冷汗, 全身热, 且便秘, 大便排不出来。

表症如果传入阳明的话, 病毒就不会再往里走, 到此为止。

分两种情况:一虽然发热出汗,面目通红但是大便不干结,这时就用白虎汤。

在胃的下方有东西堵着的时候, 便秘, 肚子痛, 病人呈现的症状是朝食暮吐,说明这个东西堵在胃里面, 这时候用大黄甘草汤。

有的人表症进入少阳, 少阳如果没有治好的话, 就进入阴经。

阳是指是外面,属于腑,阴是里面指脏, 阴经就是进入肝心脾肺肾, 进入内脏了。

少阳病进入少阳,也就是胆经和三焦经西医就是淋巴系统和内分泌系统, 症状是往来寒热,口苦、咽干甚至目眩。

在太阳的时候, 病人只会觉得寒, 怕冷怕风。

但进入少阳,病人会忽冷忽热, 两个太阳穴会间有疼痛, 间有恶心呕吐,甚至身体转侧疼痛,有这些症状我们就知道病人得了少阳病。

有两种汤剂可以治疗, 小柴胡汤及大柴胡汤。

疾病由阳转阴,先进入的就是足太阴, 足太阴就是进入脾脏,其实脾脏包含了西医所讲的胰脏,胰脏调节血醣, 影响体重。

脾主少腹,大腹翩翩, 就是太阴寒湿太重,脾主肌肉, 营养骨节, 四肢; 脾脏管饮食, 胰脏管味觉。

吃东西有没有味道是胰脏在管,脾脏管饥饿。

如果脾弱不能治水,身体就会沉重,肚子胀, 四肢胀, 胃口不好。

平时不贪凉饮冷就会有一个好的太阴系统(营养系统),人就不容易生病。

少阴病太阴病病没有治好, 则进入少阴。

少阴是指心脏和肾脏。

少阴病的症状是嗜眠,但欲寐或者病邪自心包经进入心脏, 必定是晚上失眠, 睡不好。

为什么六经传变的次序是那样的?

为什么六经传变的次序是那样的?

为什么六经传变的次序是那样的?现代人学《伤寒论》,很头痛的一个问题就是六经传变的次序。

为什么是按照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的次序来进行的,而不是和十二经络相符合,难道两者在概念上有本质区别吗?经络学说是中医学的基础,它清晰地向我们描述了人体的经络路线。

可是,西方科学却始终观察不到这些路线,于是乎,不少国人也晕了头,一部分人也开始怀疑经络路线的存在,还有一部分人胡思乱想什么能量波。

其实,经络真正要描述的是人体的组织液循环通道,因为人体的能量主要是靠自由氢质子在水分子链上的快速递进,通过包络在无机离子周围的有序水层的周期组织与离散来进行传递的。

西医观察不到经络路线,并不是它不存在,而是解剖方法造成了组织液的流失,使这些微循环观察不到罢了。

可以这样说,如果在组织液充盈的时候进行观察,可以确定性地观察到十二经脉路线的存在。

人体是一个非常有秩序的结构,它集中体现在经络系统在人体的分布是一层一层的,秩序井然。

见下图。

这颇像原子空间的层次一样,由外至内,手太阴肺经和手阳明大肠经相表里;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相表里;足厥阴肝经和足少阳胆经相表里;手少阴心经和手太阳小肠经相表里;手厥阴心包经和手少阳三焦经相表里;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相表里。

现代人理解经络,总是把神经和血管从经络中挑出来,其实,它们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

其中,神经和血管是维束管道,它负责物质和能量的快速传递,十二经络是人体的微循环,它负责把神经和血管与局部的细胞联系起来,最基础的则是连续在全身的组织液,它是整体普遍联系的物质基础,整体的能量主要就是通过分子的周期组织与离散来进行传递的。

一旦明白了整体普遍联系的方式,就知道中心和层次之间的关系了,如果说中心基础频率是1的话,那么周围的经络中能量波动的频率就是它的整数倍,各经络之间也是通过倍频关系来相关的。

如肺经与大肠经,虽然在结构上没有明显的关系,但它们却通过能量传递的倍频关系联系起来。

中医和西医对五脏的认识有着根本的不同,西医的认识是解剖学上的,而中医的认识是以脏腑为中心的功能系统,其中,以这个脏腑为中心的经络系统也是这个功能系统的一部分。

六经传变

六经传变
六经传变,向来以为太阳-少阳-阳明之顺序,近日读《此事难知》得少阳在阳明之后,顿觉病机启召如画。
太阳阳中之阴水,为三阳之首,能循经传,能越经传;阳明为中州之土,主纳而不出,如太阳传至此,为循经传;少阳上传阳明,下传太阴,如太阳传至此,为越经传。
太阴肺脾之经,上传少阳为顺,下传少阴为逆,此为上下传,如太阳传太阴,非仅误下传可致,若寒杀其阳,降入太阴肺脏,留滞肺经,气机宣降不得,则成吐逆之症(呕属阳;吐属阴也);下坠入大肠而成自利之症;故“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故太阴之证,不必全然定在脾经也(外感六淫,终离脾肾较远)。
少阴为阴中之阳水,上传太阴为顺,下传厥阴为生,如太阳传至此,乃表传里也;
厥阴为阴中阴木,上传少阴为实,再传太阳为自愈。

中医诊断学:六经辨证精选全文

中医诊断学:六经辨证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中医诊断学:六经辨证1、六经辨证的概念:对疾病发展过程中具有普遍性的症候,从病理上加以概括,并以阴阳为纲,分为两大类病证,并根据疾病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病变特点,在阴阳两纲的基础上,又分为六个证型;即太阳证、阳明证、少阳证,合称为三阳证;太阴证、少阴证、厥阴证,合称为三阴证。

2、六经辨证的意义:六经辨证主要适用于外感病辨证。

通过六经分证,可以了解正邪盛衰及病势的进退缓急情况,从而为治疗提供依据。

3、六经病证候:分三阳经证和三阴经证。

4、六经病证的传变规律:合病、并病、传经与直中。

一、六经病证(一) 太阳病证[临床表现]主脉主症,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证型有二种:太阳中风证:发热恶风,有汗,脉浮缓。

太阳伤寒证:发热恶寒,无汗,脉浮紧。

[证候分析]太阳病为正邪亢奋,交争肌表所致。

太阳中风主要病机,风邪伤卫,营卫失调所致。

阳气浮越,则发热,营阴失守;则汗出,汗出肌腠疏松,故恶风。

此属表虚证(与太阳伤寒表实相对而言)。

太阳伤寒主要病机:寒邪袭表,卫阳被束,营阴郁滞所致。

寒邪伤阳则恶寒,阳气被郁则发热;寒为阴邪,凝涩营卫,故见诸痛;寒主收引,闭塞皮毛,故无汗;外寒内舍于肺,肺气失宣,故作喘;寒邪盛实,故脉紧。

此证属太阳伤寒表实证。

(二) 阳明病证[临床表现]阳明经证:身大热、汗大出、大渴引饮、面赤心烦、舌苔黄燥、脉洪大。

阳明腑证:日晡潮热、手足濈然汗出,脐腹部胀满疼痛、大便秘结,或腹中矢气频转,甚者谵语,狂乱,不得眠,舌苔黄厚干燥,边尖起芒刺,甚至焦黑燥裂。

脉沉迟而实或滑数。

[证候分析]阳明经证主要病机,邪热弥漫全身,充斥阳明经脉,但尚未与肠中糟粕互结成燥屎,腑气尚通之证。

邪热内盛,则发热面赤;热盛津伤,故汗出口渴;热扰神志不宁,故心烦。

舌、脉均为里实热之证。

阳明腑证主要病机,邪热传里,与肠中糟粕相搏,形成燥屎内结,腑气不行之证。

邪热传里,津液大伤,里热炽盛,故燥屎阻结于内而变生诸症;阳明经气旺于日晡,腑中实热,弥漫于经,则日晡潮热,手足濈然汗出,邪热与糟粕结而不通,充斥肠间,则脐腹部胀满疼痛,大便秘结;燥矢内结,结而不通,气从下失,故腹中矢气频转;邪热炽盛上蒸而熏灼心宫,则谵语,狂乱,不得眠;热盛而津劫故舌苔干燥,起芒刺,甚或焦黑燥裂;燥热内结于肠,脉道壅滞而邪热迫急,故脉沉迟而实,或滑数。

六经病证的传变是怎样的?

六经病证的传变是怎样的?

六经病证的传变是怎样的?
为了帮助各位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生更好地备考复习,医学教育网小编专门整理了六经病证的传变如下:
1.传经
病邪自外侵入,逐渐向里发展,由某一经病证转变为另一经病证,称为“传经”。

按伤寒六经的顺序相传者,即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称为“循经传”;
若是隔一经或两经以上相传者,称为“越经传”;
相互表里的两经相传者,称为“表里传”,如太阳病传少阴病等。

2.直中
伤寒病初起不从阳经传入,病邪直入于三阴者,称为“直中”。

3.合病
伤寒病不经过传变,两经或三经同时出现的病证,称为“合病”。

如太阳阳明合病、太阳太阴合病等。

4.并病
伤寒病凡一经病证未罢,又见他经病证者,称为“并病”。

如太阳少阴并病、太阴少阴并病等。

吴雄志老师六经传变

吴雄志老师六经传变

吴雄志老师六经传变
六经巡经传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

三阳传变,三阴递进。

寒性体质巡经传,厥阴转出少阳
太阳传少阳,柴胡桂枝汤;少阳传阳明,大柴胡汤
阳明传太阴,白虎加人参汤,其背恶(微)寒(阳虚)
入少阴,附子理中或四逆汤。

入厥阴,白通加猪胆汁汤,厥热胜复,转出少阳。

越经传
热性体质太阳少阳阳明少阴厥阴,转出少阳(太阴无热证)
阴虚内热
郁体人(肝炎肝硬化胆囊炎胆结石)太阳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转出少阳
太阳病柴胡桂枝汤
少阳传太阴,柴胡桂枝干姜汤证
传入少阴动血
传入厥阴动风
伏邪温病太阳少阳少阴,转出少阳
潜伏少阳,内陷少阴
伏于少阴厥阴,青蒿鳖甲汤、蒿芩清胆汤
温病太阳阳明少阴厥阴,转出少阳(按热化转归)
表里传
阳明传太阴(巡经传)
少阳传厥阴太阳传少阴(越经传)
开阖传
阳明传太阴
白虎汤中知母,避免清气分热而伤阴(少阴)
枢机传
少阳少阴咽喉截,黄芩生地细辛
第283条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
咽痛而复吐利。

少阳无寒证,寒为脾虚。

中医疾病传变规律

中医疾病传变规律

中医疾病传变规律中医疾病传变规律是中医学名词,即疾病传变具有一般zhi规律特征,也就是说疾病在发展变化过程中具有一定的规律特征。

传变,即疾病的发展变化。

在六经病症中,学术界称之为“传经”,即病邪自外侵入,逐渐向里发展,由某一“经”病症转变为另一“经”病症。

在卫气营血辨证中,李积敏将它称之为“传分”,即病邪自外侵入,逐渐向里发展,由某一“分”病症转变为另一“分”病症。

在三焦辨证中,李积敏将它称之为“传焦”,即病邪自外侵入,逐渐向里发展,由某一“焦”病症转变为另一“焦”病症。

共分为五大类:循传、越传、直中、合病、并病。

循传在六经病症中,称为“循经传”,即按照伤寒六经的顺序相传,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

在卫气营血辨证中,李积敏将它称之为“循分传”,一般学术界称为“顺传”。

即病变从卫分开始,依次传入,卫分→气分→营分→血分。

在三焦辨证中,李积敏将它称为“循焦传”,学术界仍称之为“顺传”。

即由上焦手太阴肺开始,依次传入,上焦→中焦→下焦。

越传在六经病症中,称之为“越经传”,即是隔一经或两经以上相传者。

在卫气营血辨证中,李积敏将它称之为“越分传”,学术界一般将此称为“逆传”,即邪入卫分后,不经过气分阶段而直接传入营分或血分。

在三焦辨证中,李积敏将它称之为“越焦传”,即邪自上焦越传下焦。

在三焦辨证中,学术界也有“逆传”之说,但它是指病邪从肺卫而传入心包者,并非我们所说“越焦传”之概念。

直中在六经辨证中,伤寒病初起不从三阳经传入,而病邪经直入于三阴病者,称之“直中”。

在卫气营血辨证中,温病发病之初无卫分证,而经见气分证或营分证,李积敏将此称之为“直中”。

如“直中气分”、“直中营分”、“直中血分”等。

在三焦辨证中,起病即见中焦或下焦病症者,李积敏将它称为“直中”。

如“直中中焦”、“直中下焦”等。

合病在六经辨证中,伤寒病不经过传变,两经或三经同时出现的病证,称之为“合病”。

如太阳阳明合病、太阳太阴合病等。

六经病之间有什么关系?掌握六经传变的临床意义是什么?

六经病之间有什么关系?掌握六经传变的临床意义是什么?

六经病之间有什么关系?掌握六经传变的临床意义是什么?在外感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体质的强弱,治疗的适当与否,将影响着邪正斗争的关系,呈现出复杂的临床表现。

六经病是脏腑经络病理变化的反映。

脏腑经络又是紧密联系的统一整体。

故六经病之间不是各自孤立没有联系的,而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传变转化的,即由一经的病变涉及到另外一经。

“传”是传经,是指疾病循着一定的趋向,沿着一定的规律发展。

如太阳病传入少阳或阳明。

“变”是指疾病在某些条件的影响下,起着性质上的变化。

如阳证转变为阴证,阴证转变为阳证。

六经病的传变形式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1、循经传也称顺经传,是指疾病按着三阳三阴的顺序,依次传变。

这表示疾病出表入里,由轻而重,或由实转虚,由阳转阴逐步发展的趋势。

2、越经传,指疾病的传变不是按照三阳三阴的顺序,依次传变,而是由原来的某一经,传到了与自己不相毗邻的另一经。

它是属于一种跳跃式的传变方式。

如由太阳病直接传入太阴。

3、表里传,指脏腑相表里的两经病证发生传变。

如由太阳病传入少阴;少阳病传入厥阴;阳明病传人太阴。

外感病的传变与否,大抵取决两个重要因索,一为邪正消长力量的对比;一为治疗处理的是否恰当。

若正气充足,抗邪有力,病多在本经自愈,不发生传变,或由里达表,由阴出阳,病势转轻。

若邪气很盛,正气虚衰,抗邪无力,则往往导致邪气长趋直,使病情急转直下,由表入里,由浅入深,迅速传变。

总之,疾病的传变是比较复杂的,它常常不是按三阳病三阴病六经排列的顺序,而是可顺可逆,可进可退,错综多变,因此临床上必须根据脉症的实际表现和变化,来判断疾病的传与未传及传变趋势。

如《伤寒论·太阳篇》提到:“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都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问题。

了解六经病的传变规律,在临床上有很重要的意义,可以及早地判断疾病的转归,做到不治已病治未病,达到缩短病程早期治愈的目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经病的传变顺序六经病的传变顺序一般是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但也有不经此顺序的情况,或直中,并病等。

厥阴病是最危重的阶段。

★太阳病六经病之一,出自《伤寒论》。

太阳病包括经证和腑证。

多由外感风寒所致。

经病包括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腑病包括太阳蓄水证和太阳蓄血证。

太阳经证分为三型(1)其人营卫不和,卫失固外开阖之权,肌表疏泄者为中风( 即伤风,不是脑溢血) 。

(2)其人卫阳被遏,营卫郁滞不通,肌表致密者为伤寒。

(3)其人外受温邪,津伤内热者为温病。

中风: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表虚证)。

伤寒:发热,无汗,恶寒,脉紧,体痛(表实证)。

温病:发热,口渴,不恶寒( 里热证)。

中风、伤寒、温病,均属表证,所以均有“发热,头痛,脉浮”,但其鉴别点是:中风:脉浮缓,有汗,舌苔薄白。

伤寒:脉浮紧,无汗而喘,舌苔薄白。

温病:脉浮数,发热,口微渴,微恶寒,舌尖舌质红绛。

太阳腑证分为二型(1)邪气内入膀胱,影响膀胱气化功能失调,以致气结水停,小便不利,为蓄水证。

(2)热结下焦,瘀血不行,以致鞭满如狂,小便自利为蓄血证。

蓄水证:发热恶风,小便不利,消渴,水人则吐,脉浮数。

蓄血证:小腹急结或鞭满,如狂发狂,小便自利,身体发黄,脉沉结。

鉴别点:蓄水是邪人膀胱气分,故只有小便不利而无神志症状。

蓄血是邪入膀胱血分,故只有神志症状而无小便不利。

太阳又称巨阳,统摄营卫,主一身之大表,故太阳居三阳之首,为六经藩蓠。

风寒袭表,太阳首当其冲,此时,卫气虽已受伤,但犹能达表抗邪。

正邪相争于表,经气不利,则症见脉浮、头项强痛面恶寒。

卫气行于脉外,功能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

风寒外袭,卫气受伤,温煦外御功能降低,是以恶寒(包括中风)。

1.太阳经证治法(1)中风:为太阳表虚证,是卫强营弱,营卫不和,治疗中风只需调和营卫,汗出病解,可用桂枝汤。

(2)伤寒:为太阳表实证,腠理致密不得汗出,非开表发汗不足以祛邪外出,可用麻黄汤。

(3)温病:为内热津伤,《伤寒论》未出方治,个人意见:当以辛凉轻透为主,可用银翘散。

2.太阳腑证治法(1)蓄水:系膀胱气化不行而致水气停蓄,五苓散(茯苓、猪苓、桂枝、泽泻、白术) 具有化气利水的功能,故为蓄水证主方。

(2)蓄血:系瘀血不行,热结下焦,应攻瘀逐血,可根据轻重缓急,选用桃核承气汤3.太阳病兼证治法(1)太阳中风兼气逆作喘,用桂枝汤加厚朴、杏仁治之。

(2)太阳病兼项背强几几(即拘急不舒),有汗属表虚,无汗属表实,虚用桂枝加葛根汤,实用葛根汤。

(3)太阳病兼热郁于内(内热,烦躁,口渴),有汗属表虚,无汗属表实,虚用桂枝二越婢一汤,实用大青龙汤。

(4)太阳病内挟水饮(干呕,痰软),如表实无汗,心下有水气,证见发热恶寒无汗喘咳干呕的,治以小青龙汤。

如太阳中风而水气僻积胸胁,证见发热恶寒汗出头痛,心下及胁部痞鞭满痛,干呕短气,表证已解的,用十枣汤(芫花、甘遂、大戟、大枣)攻之。

(5)太阳病兼里虚不足,如阴阳两虚心中悸而烦者,治宜以小建中汤。

如气血亏乏,心力不继,脉结代,心动悸者,治以炙甘草汤。

★阳明病伤寒六经病之一。

为阳气亢盛,邪从热化最盛的极期阶段的伤寒。

证候性质属里实热。

《伤寒论》说:“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 “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 “阳明病外证云何? 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 “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衣,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清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则止后服。

”“阳明病,汗出多而喘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

” 总结凡出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脉大等证,就叫阳明病。

阳明病分经证和腑证二类;阳明经证是邪在胃中的病变;阳明腑证是邪在大肠的病变。

病理机制1.阳明经证:外邪入里化热,热与燥相合于胃中,以致消烁津液,出现身热、汗出、口渴引饮、脉洪大等。

2 .阳明腑证:外邪人里化热,与大肠的燥热相合,以致津液被耗,燥结成实,《伤寒论》阻滞于中,即产生潮热、谵语、便秘、腹满而痛、脉沉实等证。

中医诊断当其高热散漫之际,则以寒凉药清热为治,所以阳明经证主要用清法,可选用辛寒苦寒清解里热的方剂;若热与实结于大肠则以寒下药为治,急下存阴,争取时间,不使煎熬津液,所以腑证主要用下法,可选用苦寒泻下的方药。

1 .阳明经证治法:阳明经证是里热蒸腾所致,表里俱热,所以治宜石膏汤。

2.阳明腑证治法:阳明腑证是邪热已与大肠糟粕搏结成实热证。

治疗的目的是排除燥实,清肃里热。

由于病变有轻重缓急的不同,所以阳明腑证的治法有三个方子:调胃承气汤为泻下缓剂,是治疗腑实初起,结而未实,或津液受损以燥热为主的证候,小承气汤是治疗腑实以痞满实为主;大承气汤是治疗腑实以痞满燥实为主。

“实则阳明,虚则太阴”,这是一句有实践经验的中医谚语。

阳明病可以转变为太阴病,也就是抗病力由强到减弱的表现,预后不良;太阴病也可以转变为阳明病,则表示抗病力由弱转强,预后佳良。

★少阳病伤寒六经病之一。

外感病邪在半表半里所致的证候。

以口苦,目眩,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多呕,默默不欲食为特征。

少阳病或来自太阳;或起病即为少阳病的,乃因气血衰弱,邪气内入,与正气相搏于少阳经所致。

有在经、在腑之分。

少阳经证为邪气侵入少阳经所表现的证候。

多见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肋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苔白或薄黄,脉弦。

治宜和解少阳,方用小柴胡汤。

少阳腑证为邪气侵犯胆腑所表现的证候。

多见呕吐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

治宜和解少阳,通腑泻热,方用大柴胡汤。

《伤寒论》说:“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鞭,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

”“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鞭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

”概括:凡出现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脉弦细等脉证,就叫少阳病。

少阳证是邪在肝胆的病变。

外邪侵犯肝胆,肝胆之气火上逆而亢,以致出现口苦、咽干、目眩。

邪在胆而逆(影响)在胃,故有喜呕不欲食等消化功能失常。

气机不爽即发生胸胁苦满。

邪正相争,正气虚弱不能抗邪外出则往来寒热。

1.少阳正治法少阳病无太阳之表证,邪不在表,故不可发汗(若汗则耗伤津液,反使病邪内传);无阳明之里实证,邪不在里,故不可用下法(若下则阴虚火动而易成惊);胸中无邪实,邪不在胸膈,故不能吐(若吐则伤阳成悸)。

所以少阳有三禁(禁汗、禁下、禁吐)。

少阳病的治疗原则,应以和解表里为主(即不发汗的解热法),然而,少阳病多是有兼表兼里,可在和解的基础上,兼用太阳汗法,或兼用阳明下法,随证施治。

因为少阳病是邪居半表半里,有和解表里作用的小柴胡汤为少阳病的正治方。

2.少阳兼证治法(1)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痛,心下痞结,微呕,是少阳兼太阳病,可用柴胡桂枝汤。

(2)少阳证而复见腹满痛,郁郁微烦,心以下急,大便不通,舌苔干黄等,是少阳兼阳明里实证,用大柴胡汤。

(3)少阳病腹中拘急而痛,脉象浮 1 啬沉弦,是少阳病兼里气不足,先用小建中汤补虚,服药后里虚得复,而少阳病证不减,再用小柴胡汤和解之。

(4)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等,是邪热陷于少阳,水饮不化,当宜柴胡桂枝干姜汤和解宣饮。

(5)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身痛不可转侧,是邪入少阳正虚神浮,可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6)热气(胃热)上逆呕吐、寒邪犯胃而腹痛,是上热下寒,用黄连汤清上温中。

★太阴病《伤寒论》说:“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鞭。

” 概括:临床上凡是出现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时腹自痛,脉缓弱等证,就叫太阴病。

是脾虚湿盛,病在脾经病变。

外感病病程中,病邪入阴的第一阶段,为中焦阳气虚衰,脾胃机能减退,寒湿不运所表现的证候。

寒湿内阻,损及脾阳,或寒邪直犯脾经,损及脾胃都会影响水谷的消化和排泄,寒湿邪阻运化,故时腹自痛。

寒湿犯胃故呕吐。

胃气呆滞故食不下。

寒湿不化,脾气不升,故见自利。

1.太阴病正治法太阴病因属里虚寒证(脾胃虚寒,故其治疗原则,当以温法补法为主,以温中散寒为重点。

如表证偏重的,先行解表;里证为急的,先治其里。

《伤寒论太阴篇》没有肯定方子,我们根据里虚寒证来看,自当温里为主,特补出理中汤为太阴病主方。

2 .太阴病兼变证治法(1)既有下利腹胀满(太阴里虚证),又有身体疼痛(太阳表证),是里虚挟表,当先用理中汤温里,然后再用桂枝汤治表。

(2)表证未解,而又有腹满时痛,用桂枝加芍药汤(桂枝汤加重芍药用量),表未解挟有宿食而里实满痛,用桂枝加大黄汤。

性质:里虚寒。

太阴病的成因,一为传经,三阳病而中气虚者,每易转为脾胃虚寒的证候;二为直中,由于里阳素虚,起病即见虚寒证候;三为误治,苦寒泻下太过克伐里阳。

主要临床表现:下利,泻下物多为清稀,可呈水样,也可见白色粘液,腹胀腹痛呈间歇性,喜温喜按,纳差,恶心呕吐,舌淡苔白腻,脉弱。

病机分析:本证以寒湿侵袭,脾胃虚弱为特征。

寒湿之邪侵袭,脾胃之气虚弱,健运失职,肠道传化失司,则下利,泻下物多为清稀,呈水样或见白色粘液,说明本证之下利为虚寒性下利;寒湿中阻,脾胃虚弱,气机阻滞坝IJ 腹胀腹痛呈间歇性,且喜温喜按;寒湿中阻,健运失职则纳差;胃气上逆则恶心呕吐;舌淡苔白腻,脉弱为虚寒之象。

★少阴病伤寒六经病之一。

外感病病程中,心肾阳虚,虚寒内生或心肾阴亏,阳热亢盛所表现的证候。

少阴病的形成,或来自传经之邪,或心肾阴虚,外邪直中,或汗下太过,内夺肾阴。

邪犯少阴,既可从阴化寒,又可从阳化热,但就伤寒而言,阳虚的寒证占主要地位。

少阴寒化证为阳气不足,病邪内入,从阴化寒,呈现出全身性的虚寒征象。

表现无热恶寒,脉微细,但欲寐,四肢厥冷,下利清谷,呕不能食,或食入即吐。

治宜急温少阳,方用四逆汤。

若脉微欲绝,反不恶寒,甚至面赤,为阴盛格阳,治宜回阳救逆,方用通脉四逆汤。

少阴热化证为少阴阴虚阳亢,从阳化热的证候。

多见心烦不得卧,口燥咽干,舌尖红赤,脉象细数。

治宜滋阴清热,方用黄连阿胶汤。

甚而阴液欲竭者,急下存阴。

《伤寒论》说:“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

”“少阴病,恶寒身蜷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

” 概括:少阴病是六经中最后层次和最危重的阶段,多出现精神极度衰惫、欲睡不得,似睡非睡的昏迷状态。

少阴病是邪在心肾的病变,分寒化热化二种。

阳气不足,故脉微。

阴血不足,故脉细。

虚弱萎靡故但欲寐。

心肾水火不济,病邪从水化寒,阴寒内盛,故出现一派寒化症状。

若病邪从火化热伤阴而阴虚阳亢,则出现一派热化症状。

少阴病的治疗原则,以扶阳,育阴为主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