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高考模拟试题
2023-2024学年高三新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卷含参考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三新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卷含参考答案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气氛”是什么?我们的很多感受都源于空间中的气氛,气氛需要我们通过感官系统去感知,而我们的心情(内在因素)也会对感受气氛的结果有所影响。
我们其实并不需要一个准确的词汇去定义气氛,它更像一个信号,被捕捉、被感知。
有时艺术家并没有用语言对作品进行一些解释,但人们依旧能通过他的作品感知他所想表达的内容,而这更像是一种默契,属于人与人之间或人与自然之间的默契。
位于德国门兴格拉德巴赫的艺术作品“Hausur”就是解释“气氛”一词很好的例子。
“Hausur”是一栋由葛雷格·施奈德在1985年精心改造的房屋。
对于观者而言,建筑内的房间已经不再是正常意义上的房间了,因为只有运用全部的感官才能体会每个空间,体会独属于作品的唯一的气氛。
每件艺术品、每场艺术展都有着唯一性,不同的场地、不同的氛围都会让观者有不同的感受,而观者也无时无刻不在用其感官勾勒着自己眼中的世界。
艺术作品释放的信息通过感官传递到我们的大脑,大脑再综合所有信号,将这种气氛转化为我们的感受。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且值得思考的过程,但这种信息的传递不仅仅是单向的,我们也可以把我们的感受再用某种形式传回某个空间,使其转化为另一种气氛,从而再次被发现、被感受。
气氛是属于自然的固定组成部分,艺术家通过自己的方式将这种气氛转化为感受。
这种方式即艺术方法,它常以特殊的方式引起我们注意,这种方式和艺术家的生活息息相关,它不会被拘束,但同时基于他们对自然的理解。
反过来观察,气氛对于自然也有着极其独特的意义,因为它不同于科学技术那样有着清晰的理解方式。
综上来看,气氛可以认为是一种媒介并以媒介的形式参与到艺术中。
感官是气氛的创造与体味的桥梁。
例如听觉。
声音的传播快速、直接,情感的传递也十分高效。
在法国艺术家塞菜斯特·布谢·穆日诺名为《无题》的声音装置作品中,他运用设备使媒介间有不同的运动状态,从而以声音来表达视觉的信息。
2024年青岛市高三一模语文高考模拟试卷试题(含答案详解)
2024年高三年级第一次适应性检测语文试题2024.03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座位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秦岭被认为是中国南北分水岭,是中国重要的地理标识之一。
1908年地理学家张相文在《新撰地文学》中提出的“北岭淮水”说,是近代以来最早以秦岭为中国南北分界线的观点。
中国地理自古以南北来划分,少以东西来界定,因秦岭阻隔,形成了南北两种不同的文化,既有“江南杏花春雨,塞北铁马秋风”的南北方截然不同的风景,也存在南稻北麦、南船北马的迥异生活方式。
以秦岭为轴心地带形成的华夏文明具有鲜明的南北文化差异,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像华夏民族这样具有强烈的南北意识,文化的各个分支均有南北分流情形。
然而中国人的南北意识不是早就有的,秦汉时,“汉文化的核心地带,一直在黄河中、下游流域;关中和山东,曾是两个高度的开发区”。
汉唐文献中,秦岭之南经常被描述为沼泽与丛林之地,到处是烟瘴之气、怪鸟异兽,故而开发较迟。
及至晋室南迁,才初步改变北方经济、文化在华夏文明中占主导地位的态势。
中国南北疆域分化,南北自然、人文景观存在差异。
秦岭具有横亘东西、划分南北的自然地理特征,在华夏民族不断向秦岭南麓开拓、发展的过程中,中国南北意识逐渐形成,滋养出华夏文明独有的南北文化。
历史上秦、汉、隋、唐、元、清都有秦岭南北疆域空间和政权上“大一统”的行政区划。
晋之后的一个世纪,中国又以黄河与长江流域的划分而分裂,从而出现南北中国的局势。
从十一到二十世纪,长江流域甚至更南的地域逐渐成为中国经济、文化中心。
中国文化也存在南北分流的现象。
浙江省宁波市 2023—2024学年高三第一学期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浙江省宁波市2023—2024学年高三第一学期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35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 题。
对于中国动画电影而言,民族风格既是起点,也是高峰,同时还是整个行业的一大执念,各个时期价动画电影的标准都离不开民族风格这一标尺。
尤其是21 世纪之交,面对好莱坞“狼来了”的生死冲击中国动画电影在《宝莲灯》之后就陷入了长期的低迷。
直到《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哪吒之魔童降世》之前,中国动画电影甚至没有一部可以达到这一基本考核标准的作品。
对于出品方追光动画而言,在《长安三万里》之前也创作了《白蛇: 缘起》《新神榜:杨》等作品,历经了三个发展阶段。
在其小切口实践创意表达、技术实现等第一阶段,《小门神》《阿唐奇遇》《猫与桃花源》等相对中小成本影片,就呈现出了非常清晰的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融会贯通的尝试,并且在现代动画技术上完成了多维度的经验积累。
在完成创意表达、技术实现等初步积累进入到第二阶段之后,《白蛇: 缘起》《新神榜:哪重生》等影片呈现出了“重工业化”的样貌,除了动画视效上接近世界主流动画电影的水平,在类型上也非常大胆地尝试了赛博朋克、蒸汽朋克和废土朋克等20 世纪70 年代以来北美的通俗流行文化类型。
这种整体性“突进”的尝试,在中国动画电影史上还是首次。
所以在经过第二阶段类型、风格等“极限”式探索之后,到了第三阶段,《白蛇2:青蛇劫起》《新神榜: 杨》等影片尽管作为各自系列影片前作的延续,但在题材和类型上都已经呈现出相对“回撤”的艺术上的均衡性,更注重整体的协调度和完成度,特别是《新神榜: 杨》在动画的视觉特效上又默默将行业标尺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白蛇》系列、《新神榜》系列,不仅有着稳定的票房表现,在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有着不错的口碑,并且登陆奈飞等知名流媒体平台。
据此,我们再回看《长安三万里》,其意义就不仅仅是合家欢、全年龄向等所能简单概括的。
新高考八省联考2025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2(解析版)
新高考八省联考2025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2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文学主题与历史主题、时代主题紧密相连。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当今中国的时代主题,也是新时代文学的主题。
心系民族复兴伟业,热忱描绘新时代新征程的恢宏气象,是当代作家的使命所在。
以脱贫攻坚为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摆脱贫困的广袤乡土正朝着乡村振兴的目标迈进。
相应地,在文学界涌现出赵德发《经山海》、陈毅达《海边春秋》、王松《暖夏》、季栋梁《西海固笔记》等以脱贫攻坚为主题的优秀作品。
这些作品虽然题材各异,形式风格不同,但从中我们能看到因地制宜的脱贫实践,看到扶贫干部、乡村群众、创业青年、支教老师等人物故事,感受到苦干实干的奋斗精神。
与此相似,生态文明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新命题,也拓宽着我们的思想视野,给文学创作提供前所未有的广阔空间。
作家们瞄准这些命题,以文学的方式记录时代步伐,描绘发展画卷。
新时代文学主题更加鲜明,源于当代作家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和更加自觉地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同时也离不开作家在文学创作上的锤炼打磨。
“登高使人心旷,临流使人意远。
”越来越多的作家意识到,只有深刻把握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以文学的方式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不断锤炼文学深入时代、表现时代的能力水平,新时代文学才能真正做到与时代同频共振。
深刻把握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是当代作家贯穿创作始终的功课。
这不仅意味着作家要带着历史视野穿透现实,认识时代主题的独特性与丰富性,书写时代主题所带来的重大社会变革以及蕴含其中的中国精神;还意味着要对文学手法进行探索打磨,更独到地切入主题,更艺术性地呈现主题,将主题高度真正转化成艺术高度。
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传统、现代因素相互交织,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彼此并存,既不同于以往的历史,也不同于经典作家已有的文学叙述。
语文(天津卷)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卷(考试版A4)
2024年高考考前押题密卷高三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用2B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
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每小题共3分,共9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这个冬天,围炉煮茶悄然走红。
古色古香的院落中,生一炉火、烧一壶茶、放两把干果、烤几颗橘子或柿子,与三五好友围炉而坐,不禁让人想起白居易笔下“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的情景。
都达夫在《江南的冬景》中也曾写道“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总都道围炉煮茗,或吃煊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
”其实,围炉煮茶古已有之。
早在唐代,茶圣陆羽就在《茶经》中记录了煮茶的过程,到了宋代,又出现了点茶、分茶、斗茶等技艺,绵延千年的茶文化毋庸()地成为了围炉煮茶的基因和底蕴。
在古代,围炉煮茶与流筋曲水同为文人雅事,一茶一酒,(),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与浪漫。
围炉煮茶在现代人中的流行,是()火热的传统文化回归生活的又一例证,“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不仅是陶渊明的追求,也是都市人()的心之所向。
围炉,不只煮茶饮茶,细品的是文化,慢煮的是生活。
茶炉前氤氲的香气,构筑起消弭寒意的诗和远方,在人间烟火中体味诗意生活,“围炉煮茶,能饮一杯无”?1.依次填入选文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置疑殊途同归连续返璞归真B.质疑殊途同归连续洗尽铅华C.置疑异曲同工持续返璞归真D.质疑异曲同工持续洗尽铅华2.在选文中横线处填入句子,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A.不仅能满足消费者的休闲、社交、品饮需求,在快节奏的生活工作中“偷得浮生半日闲”,还能品味其他娱乐方式无法提供的文化审美B.在快节奏的生活工作中“偷得浮生半日闲”,不仅能满足消费者的休闲、社交、品饮需求,还能品味其他娱乐方式无法提供的文化审美C.在快节奏的生活工作中“偷得浮生半日闲”,不仅能品味其他娱乐方式无法提供的文化审美,还能满足消费者的休闲、社交、品饮需求D.不仅能品味其他娱乐方式无法提供的文化审美,在快节奏的生活工作中“偷得浮生半日闲”,还能满足消费者的休闲、社交、品饮需求3.下列对选文中涉及的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浪漫主义诗人,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代表作《琵琶行》《卖炭翁》等。
高三语文高考模拟测试题及答案
高三语文高考模拟测试题及答案高三语文高考模拟测试题第Ⅰ卷(共36分)一、(每小题3分,共15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
牡丹是中华名花,它那雍荣华丽的硕大花朵就是吉祥富贵的象征,牡丹文化是盛世的象征。
唐代对牡丹的热爱是全社会的风气,上至皇宫,下至民间,无不为它的华贵之气 (倾倒/折服)。
刘禹锡在脍炙人口的《赏牡丹》中说:“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然而,这样一种富有文化传统堪为国花的著名花卉,①。
二十世纪80 年代以前,中国植物分类学界对牡丹不甚重视,对野生牡丹的研究很不充分,随着中国经济 (逐步/逐渐)繁荣,牡丹重新成为人们广泛 (关心/关注)和喜爱的花卉,植物学家这才开始仔细研究牡丹的“家普”。
如今牡丹的家世已班班可考,但长期以来,人们或为观赏牡丹的花,或为获取它的根皮入药,不断滥采乱挖,野生牡丹陷入濒危、灭绝的困境。
国色天香的牡丹,长期以来在为人们贺喜添乐的同时,自己却默默忍受着诸般委屈,甚至殇痛……1.文中加点的词语,字音字形无误的一项是( )(3分)A.花卉(hui) 雍荣华丽B.家普(pǔ) 班班可考C.濒(pn)危脍炙人口D.殇(shāng)痛国色天香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A.折服逐渐关心B.折服逐步关注C.倾倒逐步关心D.倾倒逐渐关注3.在文中①处横线上依次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①却也揭开了牡丹鲜为人知的委屈和殇痛②人们对它的研究少之又少③身世却一直是个谜团④直到近些年研究才慢慢有所深入⑤在揭开了牡丹神秘的面纱的同时A.②①⑤④③B.⑤③④②①C.③②④⑤①D.③①②④⑤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这些年来,随着人们接触的新事物越来越多,观念越来越开放,再加上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国人的自驾游活动搞得风生水起。
B.美国UIGO科研团队宣布,他们发现了来自于13亿光年外的引力波,引力波与阿尔法射线、贝塔射线一样,无声无臭,看不见,摸不着。
2024年4月沧州市高三语文高考第二次模拟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年4月沧州市高三语文高考第二次模拟试卷2024.4注意事项:1.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大家都知道,艺术与美有密切的关系。
但也许有很多人觉得,科学跟美没有什么关系。
我是研究物理学的。
物理学的发展要经过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实验,或者说是与实验有关系的一类活动;第二个阶段从实验结果提炼出来一些理论,叫作唯象理论;唯象理论成熟了以后,如果把其中的精华抽取出来,就成了理论架构——这是第三阶段;最后一个阶段,理论架构要跟数学发生关系。
其实,上述四个不同的步骤里都有美,而美的性质不完全相同。
大家都见过虹和宽,觉得漂亮极了,美极了。
为什么会觉得美呢?因为它们都呈圆弧状而且有很特别的规律:虹是42度的圆弧,红色在外边,紫色在里边;霓是大一点的弧,是50度的弧,其色彩排列顺序与虹相反,红色在里头,紫色在外面。
虹和霓具备这个规律,所以即使是小孩子也会觉得它们非常非常漂亮。
这是一种在实验经验里美的标准例子。
实验阶段结束后,就到了唯象理论阶段。
虹和霓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原来虹和霓是太阳光在小水珠里折射而产生的光学现象。
在虹的小水珠里是一次内反射,在霓里是两次内反射。
计算的结果验证了这样的事实:一次或者两次反射以后,就会出来42度或者50度的弧。
一个人了解到这点以后,他对于这个美的现象的理解又深入了一层。
再进一步就到了理论架构阶段,这个到19世纪才完成。
2024年4月高三语文新高考I卷备战模拟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年4月高三语文新高考I卷备战模拟试卷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墨家的科技思想,与墨子及其弟子丰富的科学实践活动分不开,体现了科学理论与科学实践的有机结合。
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翟一身兼具经验家、技术家、工匠和科学理论家的素质和品格。
他在力学、光学、数学、逻辑学等方面都进行过一定的研究,已经有意识地开展了一些科学观察和实验活动。
墨子是手工机械制造的能手,会造车,善造守城器械,熟悉生产技术工艺,有丰富的科学技术知识。
墨家的科技思想,以生产实践为基础,以概念和理论分析为手段,既有浓厚的实践性、实用性,又有一定的抽象性和理论性。
墨家科技思想的核心是“为天下兴利除害”,主张从有利于人民生产、生活的功利主义价值观出发,研究利用自然法则。
《墨经》总结了辘轳、滑车、车梯等器械的工作原理,提出利用杠杆、斜面移动重物,提高生产效率,减轻体力劳动负担。
墨子说:“故所为功,利于人谓之巧,不利于人谓之拙。
”墨家认为衡量手工技艺、发明创造的价值,是看其是否有利于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即所谓“功,利民也”(《经上》35条)。
这突出地表现了墨家功利主义科学价值观。
墨家的科学思想是建立在实验科学和科技实践的基础之上的。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中,不乏重大的科技发明,但是却缺少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探索和归纳的思维。
墨家既能从实践中获得丰富的科学技术资料,又能对科学技术资料进行系统理论研究,并在科学研究活动中引入实验的环节,如光学投影和成像实验、小孔成像实验,虽然比较粗糙,但它们表明墨家已建立了初具结构的科学活动过程。
胡适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中就曾说:“墨家论知识,注重经验,注重推论。
看《墨辩》中论光学和力学的诸条,可见墨家学者真能做许多实地实验。
这是真正的科学精神,是墨学的贡献。
”墨家的科技思想与其“巧传则求其故”的命题联系在一起,对科技知识采取一种与近代以来西方科学相似的态度。
2023-2024学年高三新高考摸底语文检测试题附参考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三新高考摸底语文检测试题附参考答案一、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909年,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在研究欧洲某处的地震记录时发现,地震纵波的参数在地表下50千米深度处显著改变。
他认为这是地质结构在此处急剧变化所致。
后来人们证实。
该突变面在全球普遍存在,并将其命名为“莫霍面”。
界面以上的区域称为地壳,界面以下的区域称为地幔。
随后几十年间,关于莫霍面的结构形态和物质组成。
再无革命性的研究发现。
当下,科学家已无法压制对地底世界的好奇……1957年,美国的地质学家和海洋学家们在会议中提出了“打个洞,直抵莫霍面!”的想法。
会后,“莫霍计划”正式启动策划。
考虑到大陆上地壳平均厚度33千米,而大洋地壳平均厚度仅7千米,策划组织判断,要想钻穿地壳,到达地幔,就得在水下开展。
如今我们已经知道,虽然只是打洞,但钻穿地壳这件事没那么简单,莫霍计划打一开始就难题不断。
面对重重困难,科学家决定先定个小目标——在海底戳几个浅洞,找找感觉。
他们改装了一艘钻探船,于1961年在太平洋西海岸靠近墨西哥的海域钻了5口深度不超过200米的井。
该船返回时,时任美国总统肯尼迪致电祝贺。
称之为科学史上“历史性里程碑”。
遗憾的是,这几口浅洞几乎是莫霍计划的全部直接成果。
莫霍计划的预算不断增加,取得的成果却寥寥无几,让人感觉很没盼头。
毕竟,在20世纪60年代那会儿,美国还有非常重要的航天事业要发展。
1966年,美国国会砍掉了拨款,莫霍计划搁浅。
莫霍计划的初衷是钻穿地壳,虽然这个目标没实现,但科学家通过这个项目发现,在海底钻凿采集地质数据和样品,无疑是一种新颖又直接的“窥探”地球的手段。
1968年,美国四大海洋所共同提出“深海钻探计划”,这也开启了已延续数十年的、地球科学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计划。
迄今,该计划经历深海钻探计划、大洋钻探计划、综合大洋钻探计划、国际大洋发现计划的多次更名、扩建、重构,已取得丰硕的科研成果。
山东省临沂市2024届高三第二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山东省临沂市2024届高三第二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除了讲求实用以外,我们还要有一种为学问而学问的兴趣,为真理而真理的态度。
逻辑就它的本身说,是一种纯粹科学。
逻辑之学,自亚里士多德轫创以来,经过中世纪,到九十余年前,一直是在冬眠状态之下。
而自十九世纪中叶波勒等人重新研究以来,突飞猛进,与纯数学合流。
由于晚近逻辑发展之突飞猛进,引起数学对于其本身的种种根本问题之检讨与改进。
写文运思而依照逻辑方式,是一件颇不易办到的事,好比在这个世界上,全然健康的人也不多见。
很少人能说他的运思为文全然无逻辑上的毛病,即使是逻辑专家,也不能完全办到这一点。
逻辑训练,除了积极方面可能助长我们的推论能力以外,在消极方面可以多少防止错误的推论,而且可以直接或间接帮助我们免除种种常见的谬误。
(摘编自殷海光《逻辑新引》)材料二:稻草人谬误是指在论辩过程中通过歪曲对方来反驳对方,或者通过把某种极端荒谬的观点强加给对方来丑化对方的诡辩手法。
就像树起一个稻草人做靶子,并自欺欺人地以为:打倒了这个稻草人,也就打倒了对方。
歪曲对方观点的重要手法有夸张、概括、限制、引申、简化、省略、虚构,等等。
例如,无政府主义者故意把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论点“人们的经济地位决定人们的意识”,歪曲为“吃饭决定思想体系”,并对这个荒谬的论点大加攻击。
有人驳斥了这一偷换论题的诡辩手法:【甲】“究竟何时、何地、在哪个行星上,有哪个马克思说过'吃饭决定思想体系'呢?【乙】为什么你们没有从马克思著作中引出一句话或一个字来证实你们的这种论调呢?诚然,马克思说过,人们的经济地位决定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思想,【丙】可是谁向你们说过吃饭和经济地位是同一种东西呢?难道你们不知道,像吃饭这样的生理现象是与人们的经济地位这种社会现象根本不同的吗?【丁】如果说人们的经济地位等同于吃饭,那么有钱人就不买书不看报只是当个饭桶喽?”稻草人谬误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避强就弱、避重就轻、避实就虚,即论敌本来为自己的观点提出了很多论据,在反驳时,却避开对方所提出的那些强有力的、重要的、实实在在的论据,而专挑那些比较弱的、不太重要的、虚的论据展开反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语文模拟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西辽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地区及海岱地区这些新石器文化核心区衰落,中原核心区稳步崛起,中原中心趋势形成,这是中国史前文化格局改变的历程。
旧大陆西部即我们传统上所说的中亚和西亚传来的农作物(大麦、小麦)和绵羊、山羊、黄牛和马等家畜,显然对中国史前文化格局的改变起了作用。
同时,伴随着冶金技术的东传,青铜铸造技术在中原地区扎根、发芽、开花和结果,标志着青铜时代全球化的形成。
然而,西来的新作物与家畜,对于中原地区的产业仅为补充,未起到多大的作用。
青铜时代的全球化对于中原的崛起作用有限。
因此可以说,青铜时代的全球化不是中国史前文化格局彻底改变的根本动因。
造成中国新石器时代传统核心区域文化衰落以及中国史前文化格局彻底改变的根本原因,是以长江流域为代表的史前商品经济基础与以黄河中游地区(后来的中原)为代表的小农经济基础之间长期博弈。
最终,黄河中游地区由于其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总体和谐并充分适应东亚地区的生存环境,战胜了长江流域的商品经济,导致中国史前文化格局的改变。
以专营农牧两侧的中间商贸为经济基础的半月带社会政体或文化中心,是长江中下游地区传统商品经济文明中心衰落后兴起的,半月形地带的兴起得益于其农牧交错带的经济地理区位。
随着夏商周三代东亚文明中心的形成,半月带文化与文明衰落,半月带的功能从欧亚东西双方贸易的媒介,转变为在中原和欧亚草原之间的“保护膜”,如同带有瓣膜的细胞壁,总体上起到阻隔东西方自由交流的作用。
正如英国学者杰西卡•罗森夫人所认为的那样,东西双方只是透过半月带即她所谓的“中国弧”进行“接触”,并非“交流和融合”,中原仅仅是有选择地接受西方的文化因素与技术。
中原透过半月带这一“保护膜”向西方输出的恐怕主要也只有丝绸和粟了。
考古资料表明,中原夏商周三代许多先进的发明和政治策略,都被视为国家机密一一核心“秘密武器”而被禁止西传,比如发达的天文历法知识体系、完备的圭表测量技术,以及天下观、礼乐制度观念、玉礼器制度观念等等,从而进一步加大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与此相反的是,中原许多政治发明和技术,却对朝鲜半岛、东南亚地区开放,影响极为深远。
显然,先秦时期中原政权始终将东亚大陆视为自己安全的腹地和大后方,而将欧亚草原高地视为外方。
先秦时期中原政权的这种亲疏观念,使得以旧大陆西部为策源地的“青铜时代的全球化” 停留在浅表的金属、作物、家畜三类技术层面,并主要将青铜、牛羊、小麦引入“祀与戎” 领域,这不仅加深了青铜时代东西双方的异质化,还进而使先秦时期的中原成为坚挺的东亚文明核心。
(摘编自何驽《中国史前文化格局与青铜时代全球化》)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 中国史前文化格局的改变表现为西辽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地区等新石器文化核心区的衰落。
B. 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传统商品经济文明中心衰落后,半月带的兴起,与半月带独特的经济地理区位优势有关。
C. 西来的新作物与家畜对中原地区的影响有限,中国史前文化格局的改变与西来文化、文明无关。
D. 中原许多政治发明和技术对东南亚等地区影响深远,阻挡了西方文化进入东亚、东南亚地区。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文章从分析中国史前文化格局改变的原因入手,阐述了中原核心区崛起的独特的经济、政治因素。
B. 文章运用了比喻论证方法,如第四段用“细胞壁”比喻半月带所起的作用,化抽象为具体,深入浅出。
C. 文章引用英国学者杰西卡•罗森夫人的观点,作为文章关于中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的补充论据。
D. 文章以青铜时代的全球化为立论的前提,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层次分明,逻辑严密。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中原文明战胜长江流域文明,说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和谐、适应环境的文明更有生命力。
B. 半月带从欧亚贸易的媒介转为东西方自由交流的障碍,使夏商周三代东亚文明中心形成。
C. 如果中原夏商周三代的先进技术和政治观念没有被禁止西传,可以缩小东西文化的差异。
D. 先秦时期的中原成为坚挺的东亚文明核心,与中原政权对东西方的亲疏观念有密切关系。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铁丝网上的春天袁鹰都说春天来了。
可是,春天在哪里呢?上海早已成了“孤岛”[注],但这座“孤岛”上没有青山,没有绿水,是一座灰色的、黑色的岛。
公园里,倒也有山,那是假山,石头堆成的;也有水,那是假水,人工开凿的池塘,小得可怜。
水里也有船,那是小孩的玩具,纸的,洋铁皮的。
我多么想念离别了三年的西湖、钱塘江、南高峰和北高峰。
到春天,苏堤上一株杨柳一株桃,迷住你不忍归去。
湖光山色,在梦里也是那么妩媚动人。
想起“柳浪闻莺”,想起“断桥残雪”,想起杭州口音的“划子要吗”,禁不住“一声河满子,双泪落君前”了。
梦醒后,抬头依然只从天并一角看到灰蒙蒙的天空。
工厂烟囱从早到晚喷着浓黑的烟雾,把上海的天空熏染得像一块发黑的擦桌布,又像铅块一样沉重。
这是春天吗?又说春天在郊外。
于是,我带着弟弟妹妹们去寻找。
从曹家渡五角场沿苏州河向西走,走过圣约翰大学校园。
从漆了黑油漆的竹篱笆朝里边张塑,能看到浓浓的绿荫,仿佛也能嗅到花香,还传来一阵阵笑语。
大学校园里的春光是诱人的,但不知道他们能享受多久呢?“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惜花常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请珍惜你们拥有的这一点春光吧!我为你们祝福。
再往前去。
绕过兆丰公园,就到了铁路边。
马路同沪杭铁路平行地伸展着。
铁路两侧,青青的野草倒是长得很盛,那是被春风吹醒的。
沿铁路架了铁丝网,像一只巨大的蜈蚣,一条带剌的长蛇,匍匐在那里。
铁丝是新换的,青光闪闪。
铁丝网围住了“孤岛”,锁住了“孤岛”上的人。
我无端地感到一阵战粟,好似被这铁丝网捆住了手脚,全身动弹不得。
“看,快看那边!”弟弟妹妹们喊起来,“那边铁丝网上!”铁路西侧的铁丝网上,挂着一只破风筝。
那是一只最普通的风筝,既不是燕子喜鹊,也不是老鹰蜈蚣,而是最常见最便宜的瓦片风筝。
不知什么时候吹落到铁丝网上来的,已经被铁丝网刮破了,只剩下一个骨架,半张破碎的纸,红红绿绿,看不清那上面画的是什么。
“风筝,一只风筝!”弟弟妹妹们继续喊着。
在我们住的拥挤不堪的弄堂里,是看不到风筝,也没法放风筝的。
“风筝,快看风筝!”是的,这只风筝,应该在湛蓝的长空翱翔,在青青草地和绿绿竹林上空飘荡,在洒满阳光的小山坡上旋舞高升。
伴随它的,应该是无忧无虑的欢笑,应该是漫山遍地的鲜花,应该是人们对春天的向往,应该是对阳春美景的享受。
风筝,也一定有过这样的梦。
然而,现在它只能挂在铁丝网上。
线断了,它从高空悠悠荡荡地跌落下来,而且那么巧,竞落在无情的铁丝网上。
它的主人——放风筝的孩子,早已失望、闷闷不乐地走了,回家去了。
它从哪里来?它的家在哪里?谁也不知道。
只知道它现在挂在铁丝网上,而且已经刮破了。
它曾为它的主人带来一阵春天的喜悦,然而,就如肥皂泡泡一样幻灭了。
它垂着头,在叹息吗?在哭泣吗?在怀念家乡和主人吗?要不了两三天,也许就是明天,风吹雨打,连现在这个支离破碎的骨架,也会无影无踪。
弟弟妹妹们停在这边一侧的铁丝网下,一定很想跨过铁路去,将那只风筝从那边铁丝网上解救下来。
但是不可能,我们都被铁丝网拦住,我们只能隔着铁丝网,隔着沪杭铁路的铁轨,向它行注目礼,向它凭吊。
春天被挂在青光闪闪的铁丝网上。
回去的时候,还依依不舍地回头望了望。
似乎同一位偶然相遇的好朋友告别。
但愿今夜不要下雨——我们在心里默祷着。
一九四一年春,上海曹家渡(选自《袁鹰散文选集》)【注】人们习惯将1937年11月日本占领上海至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的4年时间称为“上海孤岛时期”。
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文中两处引用古人诗词句子,前者表达了作者对杭州湖光山色、风土人情的眷恋之意;后者表达了作者对春光的珍惜之情。
B. “像一块发黑的擦桌布”“像铅块一样沉重”这些比喻句既突出上海天空灰蒙蒙的特点,也表达了作者对城市环境严重污染的忧患。
C. “可是春天在哪里呢?”“这是春天吗?”这两个疑问句,或引起下文,或总结上文,标示思路,暗示文章主旨,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D. 文以寻找春天为线索,以行踪为序,叙写了我和弟弟妹妹从城里到郊外找寻春天的过程, 写景状物,情寓其中,含蓄蕴藉。
5•综合全文,赏析“春天被挂在青光闪闪的铁丝网上”这句话。
(5分)6•文章为什么要用很多笔墨描写“风筝”?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2013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提出到2015年节能环保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新的支柱产业。
2015年两会上,李克强总理指出:“我国节能环保市场潜力巨大,要把节能环保产业打造成新兴的支柱产业。
”什么叫支柱产业?产业产值达到GDP的2%,就可以作为支柱产业。
2016年,我国GDP突破74万亿元,按照2%计算,支柱产业年产值应该在 1.5万亿元左右。
2016年9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培育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主体的意见》,提出要推进“绿色环保产业不断增长,产值年均增长15%以上”。
不过,在产业总产值之外,看一个产业是否足够强大,还要看产业中单个企业的产值。
龙头企业对整个产业乃至国民经济的带动和影响作用是巨大的。
国家发改委在上述《意见》中明确指出,到2020年,要“培育50家以上产值过百亿的环保企业”。
从2016年的情况看,城投控股、光大国际、亿利洁能、三聚环保、启迪桑德等业内知名的上市公司,还没有一家产值能够达到百亿规模,72家知名环保公司总营收只有不到1700亿元。
而同期,世界五百强企业一一法国威立雅环境集团的营收已达239亿欧元,相当于1800亿元人民币。
近年来,全国各地都在大规模地开展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努力提升环境质量,环保产业赶上了最好的发展时机。
据环保部环境规划院测算,“十三五”期间,全社会环保投资将达到17万亿元,是“十二五”期间的3倍以上,环保产业将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
然而,环保产业要成为支柱产业,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瀚蓝环境总裁金铎认为,促进产业发展的动力来自两个方面。
首先,必须通过提高环保标准和严格执法,倒逼出环保产业的市场空间。
其次,在“倒逼”的同时,对节能环保方面表现优异的企业,政府要给予优惠,这样才能促进整个生产环节的绿色化。
近年来,环保产业发展中出现了一些无序现象。
低价竞争导致企业利润率大幅下降,进而在治理环节偷工减料,不少环境治理企业甚至沦为集中排污地,令公众极端愤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