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分散系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物质的分散系》教学设计

《物质的分散系》教学设计

课程篇【教学目标】1.了解胶体及分散系的概念、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区别。

掌握电解质、非电解质的概念。

2.通过归纳、讨论、练习,掌握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重点】电解质、非电解质的概念和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难点】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方法】问题解决法、比较归纳发现法、讲述法、实验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

【课型】新课(课时:1)。

【教学过程】联系旧知:物质按组成的分类情况。

物质纯净物单质化合物{混合均匀混合物(溶液等)非均匀混合物(悬浊液、乳浊液等){⎧⎩⏐⏐⏐⏐⎨⏐⏐⏐⏐提出问题:红褐色的液体是溶液还是浊液?猜想与假设:(1)溶液(2)浊液方案设计:分别用光束照射盛有浊水、CuSO4溶液和红褐色液体的试剂瓶,在与光束垂直的方向(侧面)进行观察。

进行实验:实验液体光束照射时的现象红褐色液体有一条“光亮”的通路CuSO4溶液看不到此现象浊液看不到此现象思考:为什么光在不同液体中传播性质不同?查阅资料:光的传播过程解释:浊液中粒子直径>1×10-7m,光线照射到粒子时,发生光的反射。

溶液中粒子直径<10-9m,光线照射到粒子时,发生很微弱的散射,肉眼观察不到,光束可以透过溶液。

红褐色液体(Fe(OH)3胶体)中,1×10-9m<粒子直径<1×10-7m,光线照到粒子时发生强烈散射,肉眼看到有一条光亮的“通路”。

结论:当光束通过胶体时,在垂直于光线的方向可以观察到一条光亮的“通路”,这种现象叫“丁达尔效应”。

(可用来鉴别胶体和溶液———物理方法)提出问题:胶体有净水作用吗?初中化学中我们学过什么物质具有净水的作用?联系生活:生活中常用来净水的是十二水硫酸铝钾,俗称明矾,溶于水可形成Al(OH)3胶体,Al(OH)3胶体具有很好的吸附作用,是一种良好的净水剂。

结论:胶体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胶体能够吸附水中悬浮的固体颗粒凝聚沉降,从而达到净水目的。

比较与归纳:三种体系主要有什么异同点?相同:分散系是指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所形成的混合物。

物质的分散系教案

物质的分散系教案
【学生】沉思、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结论:三种溶液里的自由移动的离子是电离产生的,其过程可用电离方程式来表示。
【迁移应用】(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提升学生的能力)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A:NaCl溶液导电,所以NaCl溶液是电解质;
B:固体NaCl不导电,但NaCl是电解质;
C:Cu能导电,所以Cu是电解质;
【学生】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混合物,称为分散系。
【板书】
1.分散系: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混合物。
教学过程
修改与建议
分散质:能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去的物质
分散系
分散剂:被分散到其中的物质
【教师】上述三位同学实验中得到的三种混合物,是否为分散系?
【学生】是,属于分散系。
【板书】
浊液: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于10-7m的分散系叫做浊液(悬浊液或乳浊液);
胶体: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在10-9m~10-7m之间的分散系叫做胶体;
溶液: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小于10-9m的分散系叫做溶液。
【教师】同学们都爱动脑筋,能够很快得出结论。下面我们再来一起做实验,了解胶体具有的性质和与溶液的区别,以及胶体的应用。
D:SO3溶于水能导电,所以SO3是电解质;
E:BaSO4的水溶液不导电,所以BaSO4是非电解质。
2、下列物质
⑴液态氯化氢 ⑵硫酸 ⑶熔融MgCl2⑷胆矾晶体 ⑸食盐水 ⑹酒精
⑺铁 ⑻BaSO4⑼SO3⑽石墨
其中能导电的物质有,
属于电解质的是,
属于非电解质的是。
3、电离方程式的书写:NaCl=
H2SO4=
【板书】
3.胶体的性质与应用【学生】看教材P14的资料卡“胶体的应用”。然后总结:

1.3.1物质的分散系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人教版(2019)化学必修第一册

1.3.1物质的分散系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人教版(2019)化学必修第一册
4.胶体的形成和性质
①形成:分散剂将微粒分散在介质中。
②性质:介稳性、散射现象、丁达尔效应。
5.溶液的组成和性质
①组成:溶剂和溶质。
②性质:均一性、稳定性、扩散性。
6.浊液的形成和性质
①形成:机械搅拌或添加沉淀剂。
②性质:不稳定性、散射现象。
7.分散系的应用
①应用:催化剂、染料、食品、医药等领域。
8.物质的分散系的鉴别方法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物质的分散系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物质的分散系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案例分析等。
强调物质的分散系在现实生活或学习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物质的分散系。
-鉴别方法:包括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激光散射仪等。
9.物质的分散系的应用实例
-实例:包括墨水、牛奶、泥土等。
10.物质的分散系的研究进展
-进展:包括纳米技术、生物技术等领域的应用和研究。
板书设计
1.物质的分散系的定义和特点
①定义: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的体系,其中一种物质以微粒形式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
2.不同分散系的形成原因和性质差异
3.分散系的分类和性质
难点:
1.理解并掌握分散系的形成原因和性质差异
2.能够运用模型和理论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物质分散现象
解决办法:
1.通过生活实例和实验现象,直观地展示分散系的定义和特点,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认知。
2.利用多媒体工具,展示不同分散系的图像和结构,加深学生对分散系性质的理解。
①鉴别方法: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激光散射仪等。

物质的分散系教案

物质的分散系教案

物质的分散系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了解物质的分散系的定义和重要性。

2. 掌握物质的分散系的分类和基本概念。

教学内容:1. 物质的分散系的定义:介绍什么是物质的分散系,包括分散系统和分散介质的概念。

2. 物质的分散系的重要性:解释物质的分散系在科学研究和工业应用中的重要性。

3. 物质的分散系的分类:介绍溶液、悬浮液、乳液、气溶胶等不同类型的分散系。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饮料、药剂等,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分散现象。

2. 讲解物质的分散系的定义和重要性。

3. 讲解物质的分散系的分类,并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不同类型的分散系。

作业与练习:1. 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不同类型的分散系的实际应用案例,进行分享。

2. 学生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对物质的分散系的理解。

第二章:溶液的制备和性质教学目标:1. 掌握溶液的制备方法。

2. 了解溶液的性质,包括均一性、稳定性和浓度。

教学内容:1. 溶液的制备方法:介绍溶解、稀释、混合等制备溶液的方法。

2. 溶液的性质:解释溶液的均一性、稳定性和浓度的概念。

教学活动:1. 讲解溶液的制备方法,并通过实际操作演示。

2. 讲解溶液的性质,并通过实验或模拟实验展示溶液的均一性和稳定性。

3. 讲解溶液的浓度概念,并介绍浓度计算方法。

作业与练习:1. 学生完成溶液制备的实验,记录实验结果并进行分析。

2. 学生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对溶液制备和性质的理解。

第三章:悬浮液的制备和性质教学目标:1. 掌握悬浮液的制备方法。

2. 了解悬浮液的性质,包括分散性、稳定性和沉降速度。

教学内容:1. 悬浮液的制备方法:介绍悬浮液的制备方法,如机械搅拌、超声波分散等。

2. 悬浮液的性质:解释悬浮液的分散性、稳定性和沉降速度的概念。

教学活动:1. 讲解悬浮液的制备方法,并通过实际操作演示。

2. 讲解悬浮液的性质,并通过实验或模拟实验展示悬浮液的分散性和稳定性。

3. 讲解悬浮液的沉降速度及其影响因素。

物质分散系教案

物质分散系教案

物质分散系教案
教案标题:物质分散系教案
教学目标:
1. 理解物质分散的概念和原理
2. 掌握物质分散的方法和技术
3. 能够应用物质分散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1. 物质分散的定义和分类
2. 物质分散的方法和技术
3. 物质分散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1. 理解物质分散的原理
2. 掌握物质分散的技术操作
3. 能够灵活运用物质分散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1. 实验器材:玻璃烧杯、搅拌棒、滤纸等
2. 实验物质:盐水、沙子、糖水等
3. 教学课件:包括物质分散的原理、方法和应用案例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不同的混合物,引导学生思考混合物中的组成部分是如何分散在一起的,引出物质分散的概念。

2. 理论讲解:介绍物质分散的定义、分类和原理,引导学生理解物质分散的基
本概念。

3. 实验操作:组织学生进行物质分散的实验操作,让他们亲自体验不同物质的分散方法和技术。

4. 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展示物质分散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对物质分散知识的兴趣和探索欲。

5. 拓展应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所学的物质分散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和展示。

教学反思:
1. 教学方法:通过理论讲解、实验操作、案例分析和拓展应用的方式,激发学生对物质分散知识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2. 教学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物质分散的过程中既能够理解其原理,又能够掌握其操作技术和应用方法。

3. 教学效果:通过教学反思和学生表现,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确保学生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初中化学分散系教案

初中化学分散系教案

初中化学分散系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物质的分类方法,掌握混合物的划分类型及其划分依据,准确描述分散系、分散质、分散剂的概念。

2. 通过实验操作和观察,提高观察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3. 从物质分类的学习中,感受物质世界的奇妙,培养学科兴趣。

教学重难点:1. 分散系、分散质、分散剂的概念,溶液与胶体的区别。

2. 混合物的划分依据,溶液与胶体的区别。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提问:我们已经学习过物质的分类,那么按照物质组成成分的种类,可以把物质怎样进行分类呢?2. 学生回答: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混合物由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

3. 教师提问:纯净物可否进一步分类?4. 学生回答:可以分为单质和化合物。

5. 教师引导:接下来,我们进一步研究混合物——分散系。

二、探究新知(15分钟)1.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找到分散系的概念。

2. 学生回答:分散系是指由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中形成的体系,前者属于被分散的物质,称作分散质;后者起容纳分散质的作用,称作分散剂。

3. 教师讲解:溶液、胶体、浊液是常见的分散系。

溶液是指分散质粒子直径小于1纳米的分散系,胶体是指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纳米到100纳米之间的分散系,浊液是指分散质粒子直径大于100纳米的分散系。

4. 教师提问:溶液与胶体的区别是什么?5. 学生回答:溶液的分散质粒子直径小于1纳米,胶体的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纳米到100纳米之间。

三、实验操作(15分钟)1. 教师演示如何进行溶液、胶体、浊液的制备。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3.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分散系、分散质、分散剂的概念,以及溶液与胶体的区别。

2. 学生分享学习感悟,提出疑问。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完成教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 收集生活中常见的分散系实例,下节课分享。

物质的分散系教学案

物质的分散系教学案

物质的分散系教学案(第1课时)姓名:班级小组号:一、教学目标1.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了解胶体的重要性质和应用。

2.知道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和鉴别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胶体的概念和性质教学难点:胶体与其它分散系之间鉴别方法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清晨,在茂密的森林中,从树叶间透过的一道道光柱;雾天,公路上奔驰的汽车,车灯射出的一道道光柱。

这些自然现象是怎样产生的?这一章我们就探讨这方面的有关知识。

知识点1.物质的分散系及其分类【自主学习】阅读课本13页完成下列空白1.分散系(1)概念:分散到所形成的体系。

(2)组成:分散质:的物质分散系:的物质如:CuSO4溶液,是把硫酸铜固体溶解(分散)到水中形成的,因此该溶液中分散质是CuSO4分散剂是水。

指出下列分散系中的分散质、分散剂(3)分类:①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于10-7m的分散系叫。

②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在之间的分散系叫胶体。

③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小于10-9m的分散系叫。

知识点2.胶体的性质和应用【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14页完成下列问题1.胶体的性质和应用(1)丁达尔效应:当光束通过,在垂直于光线的方向可看到光束通过溶液时此现象,胶体这个性质可用来(2)吸附性:具有吸附性,吸附水中的。

因此胶体常用于(1)如何用简便方法鉴别胶体和溶液?(2)氢氧化铁胶体常用于净水,为什么?知识点4.胶体的应用阅读课本P14同学们试着总结胶体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四、课堂训练【基础训练】1、下列物质不属于分散系的是()A.水B.氯化钠溶液C.泥浆D.淀粉溶液2.胶体的最本质的特征是()A.丁达尔效应B.具有吸附性C.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在1nm~100nm之间D.透过滤纸3、下列关于胶体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胶体外观不均匀B、胶体分散质粒子不能透过滤纸C、胶体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0-9m-10-7m之间D、胶体不稳定,静置后容易产生沉淀4、Fe(OH)3胶体和FeCl3溶液共同具备的性质是()A.较稳定,密闭放置不产生沉淀B.有丁达尔现象C.分散质粒子可透过滤纸D.都为红褐色5.用特殊方法把物质加工到纳米级(10-9m-10-7m,1nm=10-9m)的超细粉末微粒,然后制得纳米材料。

物质的分散系教案

物质的分散系教案

物质的分散系教案一、教案背景介绍物质的分散是化学和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将固体、液体或气体分散在另一个介质中。

分散系是指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体系,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对物质的分散和稳定性起着重要的影响。

本教案旨在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学生互动让学生深入理解物质的分散系。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物质的分散、溶剂、溶质、分散剂和胶体的概念。

(2)掌握常见分散系统的特点和分散相互作用的影响因素。

(3)了解分散系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引发学生思考和观察,培养其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验探究:通过一系列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分散系统的性质和变化。

(3)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和科学探究的兴趣。

(2)强化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应用和实际意义的认识。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步骤教学内容:物质的分散系教学步骤:第一步:激发兴趣(5分钟)1.引入:通过提出一个问题或实例引发学生的思考,如“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哪些分散系统?”2.学生回答问题。

第二步:知识导入(10分钟)1.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物质的分散现象,引导学生了解分散系统的概念。

2.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溶剂、溶质、分散剂和胶体的定义和特点。

3.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一些常见的分散系统,并在黑板上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

第三步:实验探究(30分钟)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以观察不同分散系统的性质和变化。

2.实验1:制备淀粉溶胶,加入不同浓度的碘溶液观察其变化。

3.实验2:制备洗衣粉溶液,加入硬水和软水分别观察其变化。

4.实验3:用透明胶纸制成胶体溶液,加入盐水观察其变化。

5.学生观察现象、记录数据和总结实验结论。

第四步:概念讲解(15分钟)1.教师根据实验结果和学生观察总结,解释分散相互作用的影响因素和胶体溶液的形成。

高一化学教案13物质的分散系

高一化学教案13物质的分散系

1.3物质的分散系一、核心素养发展目标1.能根据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对分散系分类,知道胶体是一种重要的分散系。

2.了解丁达尔效应,并能区分溶液和胶体。

3.了解电解质及非电解质的概念。

4.会书写部分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胶体的判断及性质;2.电解质及非电解质的概念及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难点:电解质及非电解质的判断。

三、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分组讨论法、归纳法等四、教学过程【导入】复习导入,溶液的组成【生】溶质和溶剂【讲解】像溶液,是一种物质的分散系。

1.定义:由一种或几种物质(称为分散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称为分散剂)中形成的混合物体系。

溶液就是一种均一、稳定的分散系【展示】食盐水【问】其分散质和分散剂分别是什么?【生】分散质:溶质:NaCl分散剂:溶剂:水【展示】其他分散系,如云、有色玻璃、烟、珍珠等【问】其分散质和分散剂分别是什么?【生】云:分散质:水滴或冰晶;分散剂:空气有色玻璃:分散质:某些胶态金属氧化物;分散剂:玻璃烟:分散质:固体小颗粒;分散剂:空气珍珠:分散质:碳酸钙;分散剂:水【展示】九种分散系【讲解】常见的物质分散系有三种【问】本质区别是什么?【生】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讲解】【问】如何制备Fe(OH)3胶体?【展示】Fe(OH)3胶体制备过程实验【问】如何鉴别胶体和溶液?【展示】鉴别实验视频【讲解】当光束通过胶体时,在垂直于光线的方向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该现象称为丁达尔效应。

【展示】光线通过三种分散系时的路线图【讲解】溶液中只有分子和离子,粒子直径<1nm,光线课直线通过;胶体分散系1nm<粒子直径<100nm,光线发生折射;浊液分散系粒子直径>100nm,光线被返回。

【展示】生活中的丁达尔现象【展示】溶液、胶体过滤的实验视频【生】溶液、胶体可透过滤纸【展示】溶液、胶体置于半透膜中的实验视频【生】溶液离子可透过半透膜,胶体不能。

【讲解】胶体应用胶体应用领域正在不断扩大,形成了化学研究的重要分支——胶体与表面化学。

教学案5物质的分散系

教学案5物质的分散系
(2)金属氧化物,如Na2O,MgO,CaO,Al2O3等它们在熔化状态下能够导电,因此是电解质。
【总结】电解质包含哪些类别物质:酸、碱、盐和常见的金属氧化物等。
同时要注意的是
判断某化合物是否是电解质,不能只凭它在水溶液中导电与否,还需要进一步考察其融化状态下是否导电。例如,判断硫酸钡、碳酸钙和氢氧化铁是否为电解质。硫酸钡难溶于水(20℃时在水中的溶解度为2.4×10-4 g),溶液中离子浓度很小,其水溶液不导电,似乎为非电解质。但溶于水的那小部分硫酸钡却几乎完全电离(20℃时硫酸钡饱和溶液的电离度为97.5%)。因此,硫酸钡是电解质。碳酸钙和硫酸钡具有相类似的情况,也是电解质。对其他难溶盐,尽管在水溶液中难溶,但只要在融熔融状态下能导电,也是电解质。
【板书】4、化合物
电解质:像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的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的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学生探究】电解质包含哪些类别物质:酸、碱、盐等。
【问题解决】下列属于电解质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属于非电解质的是_____________
C2H5OHSO3、H2SO4、BaSO4、Na2O、Al2O3、Ba(OH)2、Fe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与探究,掌握探究的基本方法。
2.学会比较观察法
【教学重难点】胶体的概念电解质的概念电离方程式的
【教学过程】
【学生探究】展示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标本,请大家通过观察分析一下这三种混合物的特点:
溶液:(如:氯化钠溶液)均一、稳定、透明
乳浊液:(如:植物油和水)不均一、不稳定、不透明
(3)在电解质溶液中,阳离子所带的正电荷总数等于阴离子所带的负电荷总数。
NaCl == Na++ Cl-

物质的分散系教学设计(优秀范文5篇)

物质的分散系教学设计(优秀范文5篇)

物质的分散系教学设计(优秀范文5篇)第一篇:物质的分散系教学设计《物质的分散系》教学设计一、学习内容分析根据《学科指导意见》的意见要求:初步认识物质的科学分类方法,学会从不同角度对化学物质及物质间的转化进行分类的基本方法,在此过程中掌握根据物质的存在状态、根据分散质粒子大小等进行分类。

了解分散系的含义,知道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和鉴别方法。

了解分散系的含义,知道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和鉴别方法。

胶体的概念只要求了解其不同于溶液的特性,对胶体的凝聚、布朗运动等不宜扩展。

本课是苏教版化学必修一专题一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中物质的分散系,主要内容是分散系的定义和分类、胶体的概念,通过探究活动得出胶体的性质。

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物质和化学反应类型的分类,不同物质的聚集状态的为微观结构和不同性质,为分散系的分类和探究胶体的性质做了铺垫。

同样,本节课的学习将会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所以本节课在教学内容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重点:分散系的定义和胶体的概念及性质教学难点:胶体的性质和应用二、学习者分析1、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学生在初中时已经学习了一些分类的方法,如将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知道如何利用运用不同方法对物质进行分类,对分散系的分类就容易理解了。

溶液的概念,“溶液是由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形成的混合物”,结合悬浊液和乳浊液的概念,进而总结出分散系的概念。

这些都为学习本课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2、学生学习本课内容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学生初中时对胶体的接触很少,无法通过探究活动,掌握胶体的性质,不了解因为胶体的直径的散射产生的丁达尔现象,不知道运用胶体的性质区分溶液和胶体,不能发散思维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化学本质。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分散系的定义和分类,溶液、浊液和胶体的本质区别2、知道胶体的概念,掌握胶体的重要性质和应用3、能用胶体的性质解释一些生活中实际的问题【过程与方法】1、通过复习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的概念和性质,总结分散的概念,学生学会了知识类比推理和信息共同点的概括2、通过硫酸铜和氢氧化铁胶体的探究胶体的性质—丁达尔效应,学生提高了科学探究的能力,如何运用丁达尔效应区分溶液和胶体,学会活学活用的能力。

《物质的分散系 第1课时》教学设计【化学苏教版高中必修1(新课标】

《物质的分散系 第1课时》教学设计【化学苏教版高中必修1(新课标】

第三单元物质的分散系第1课时常见的分散系◆教学目标1.认识胶体的重要性质和应用。

2.能用物质的分散系的概念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胶体的重要性质和应用。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情景链接】阳光照进树林,为什么会有一条光亮的通路?为什么长江的入海口会形成沙洲?向豆腐里加入石膏,就变成了豆腐,是什么原因呢?明矾为什么能净水?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就需要认识几种常见的分散系。

讲授新课教学环节一:分散系及其分类【讨论】CuSO4溶液、振荡后的植物油与水的混合物、泥水在组成上有何区别?各有什么特性【归纳与整理】【过渡】一般来说,我们把由一种或几种物质(称为分散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称为分散剂)中形成的混合物体系称为分散系。

溶液、悬浊液、乳浊液都属于分散系。

【讲解】分析分散系的概念、举例说明分散系的组成。

【思考与交流】分散质可以是气体、液体或固体,分散系也可以是气体、液体或固体,那么分散系有几种组合方式?并举例。

【归纳与整理】【思考与交流】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能对分散系进行分类吗?【归纳整理】根据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小对分散系进行分类,分散系可分为溶液、胶体、乳浊液或悬浊液。

【例1】下列有关分散系的说法正确的是()A.分析系一定是混合物,分散质一定是纯净物B.凡是均匀、稳定的液体,就是溶液C.溶液的分散质一定是液体D.胶体分散质粒子的直径介于溶液和浊液之间解析:根据分散系的概念可知,分散系一定是混合物,但分散质可能是纯净物也可能是混合物,A选项错误;均匀、稳定的液体也可能是纯净物,B 选项错误;溶液的分散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C 选项错误。

根据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小,可以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

其中分散质粒子的直径为1~100 nm 的分散系是胶体,胶体分散质粒子的直径介于溶液和浊液之间,D 选项正确。

答:D【例2】现有如下各实验:A .将1 g KCl 加入10 g 沸腾的水中;B .将1 g 可溶性淀粉加入到100 g 水中,搅拌均匀后煮沸;C .将1 g CaCO 3粉末加入100 g 水中充分振荡;D .将0.1 g 植物油加入10 g 水中,充分振荡混匀;E .将96 mL 乙酸与5 mL 水充分混合。

物质的分散系教案

物质的分散系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物质的分散系教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物质的分散系的基本概念。

2.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溶液、浊液、胶体等分散系的特点和区别。

3.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物质的分散系的概念。

2. 溶液、浊液、胶体等分散系的特点和区别。

教学难点:1. 物质的分散系的形成原理。

2. 溶液、浊液、胶体等分散系的本质区别。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物质组成、分子间作用力等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物质的分散系概念:介绍分散系的概念,解释分散剂和分散质的关系。

3. 讲解溶液、浊液、胶体等分散系的特点:分别阐述溶液、浊液、胶体的定义、特点和组成。

4. 分析溶液、浊液、胶体等分散系的区别:从粒子大小、稳定性、光学性质等方面进行比较。

5.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回顾上一课时所学内容,为新课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

2. 讲解物质的分散系的形成原理:介绍分散剂和分散质之间的作用力,解释不同分散系的形成过程。

3. 讲解溶液、浊液、胶体等分散系的本质区别:从粒子大小、形成原理、稳定性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

4.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分散系现象,如海水、豆浆等,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5.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三、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物质的分散系知识的掌握程度。

2. 课堂练习: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果。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理解能力。

四、教学策略1. 采用直观教具、图片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知识。

2. 运用对比分析方法,让学生清晰地了解溶液、浊液、胶体等分散系的区别。

3. 结合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4. 鼓励学生提问、讨论,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物质的分散系教案

物质的分散系教案

物质的分散系教案第一章:物质的分散系概述教学目标:1. 了解物质的分散系的定义和分类。

2. 掌握分散剂和分散质的概念。

3. 理解分散系的特点和应用。

教学内容:1. 物质的分散系的定义和分类。

2. 分散剂和分散质的概念。

3. 分散系的特点和应用。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物质的分散系的定义和分类,分散剂和分散质的概念。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理解分散系的特点和应用。

教学活动:1. 引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分散现象。

2. 讲解物质的分散系的定义和分类。

3. 讲解分散剂和分散质的概念。

4. 分析实际案例,理解分散系的特点和应用。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物质的分散系的定义和分类的理解。

2. 案例分析:评估学生对分散剂和分散质的概念的理解。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题目,巩固学生对分散系的特点和应用的认识。

第二章:溶液的制备和性质教学目标:1. 掌握溶液的制备方法。

2. 了解溶液的性质,包括均一性、稳定性和透明度。

3. 理解溶液的浓度和稀释的概念。

教学内容:1. 溶液的制备方法。

2. 溶液的性质,包括均一性、稳定性和透明度。

3. 溶液的浓度和稀释的概念。

教学方法:1. 实验法:通过实验演示溶液的制备和性质。

2. 讲授法:讲解溶液的制备方法,溶液的性质和浓度稀释的概念。

教学活动:1. 引入新课:通过实验演示溶液的制备,引发学生对溶液的兴趣。

2. 讲解溶液的制备方法。

3. 讲解溶液的性质,包括均一性、稳定性和透明度。

4. 讲解溶液的浓度和稀释的概念。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教学评价:1. 实验操作: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技能。

2.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溶液的制备方法和性质的理解。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题目,巩固学生对溶液的浓度和稀释的概念的认识。

第三章:悬浊液和乳浊液的制备和性质教学目标:1. 掌握悬浊液和乳浊液的制备方法。

物质的分散系教案

物质的分散系教案

物质的分散系学习目标:1、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了解胶体的重要性质和应用。

2、知识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初步学会书写电离方程式。

【主干知识】一.物质的分散系 1.分散系分 散 系 2.溶液、胶体、浊液的比较 3.胶体的性质:(1)丁达尔效应:当一束光通过胶体时,从与入射光线垂直的方向可以看到 。

(2)如何区别溶液和胶体?(3) 胶体的应用: 例1.所谓纳米材料是指研究、开发出直径从几纳米至几十纳米的材料,若将纳米材料到混合物具有的 性质是 ( )A.能全部透过半透膜B.具有丁达尔现 C .一定是无色透明溶液 D.不能透过滤纸例2.下列关于Fe(OH)3胶体的制备,正确的操作是 ( )A 、 将FeCl 3 溶液滴入蒸馏水中即可B 、 将FeCl 3 溶液滴入热水中,得到黄色液体即可C 、 将FeCl 3 溶液滴入沸水中,得到红褐色液体即可D 、 将FeCl 3 溶液滴入沸水中,并继续加热煮沸至生成红褐色沉淀即可【达标训练】:1、用特殊方法把固体物质加工到纳米级(1-100nm ,1nm=10-9m )的超细粉末粒子,然后制得纳米材料。

下列分散系中的分散质的微粒直径和这种粒子具有相同数量级的是 ( )A .溶液B .悬浊液C .胶体D .乳浊液2.下列事实与胶体知识无关的是 ( )A .明矾净水B 。

胶态磁流体治癌 C.粗盐潮解 D.氯化铁溶液止血3.能区分胶体和溶液的方法是 ( )C.能透过滤纸的是溶液D.用肉眼观察,均匀透明的是溶液4.下列关于胶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分散质的微粒直径在10-9 ~ 10-7m之间B.光线透过胶体时,胶体中可发生丁达尔效应C.用平行光照射NaCl溶液和Fe(OH)3胶体时,产生的现象相同D.Fe(OH)3胶体能够使水中悬浮的固体颗粒沉降,达到净水目的5.下列现象与胶体无关的是()A.日常生活中看到的烟、云、雾B.向豆浆中加入石膏制得可口的豆腐C.FeCl3溶液呈现棕黄色D.向沸水中逐滴加入FeCl3 稀溶液,得到红褐色透明的分散系6.氯化铁溶液与氢氧化铁胶体具有的共同性质是()A.分散质微粒直径都在1nm-100nm之间B.分散质粒子都能吸附杂质而净水C.都能通过滤纸D.呈红褐色7. 溶液、浊液和胶体的本质区别是()A.透明程度 B.分散质粒子的大小 C.稳定性D。

高中化学分散系教案

高中化学分散系教案

高中化学分散系教案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是关于高中化学中的分散系。

分散系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的混合体系,其中一种物质以粒子形态分散于另一种物质中。

本节课将围绕分散系的分类、性质、应用等方面进行详细讲解,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分散系的基本概念,掌握分散系的制备方法和性质测试,并能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对象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中二年级的学生。

经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溶液、浊液等基本概念,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实验操作能力。

但在分散系的深入理解和应用方面,学生仍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本节课将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适当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分散系的定义、分类及特点;(2)了解分散系的制备方法及其影响因素;(3)掌握分散系的稳定性、动力学、光学性质等基本性质;(4)学会运用分散系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实际问题解决能力;(5)掌握分散系的表征方法,如粒径分析、沉降速度测量等;(6)培养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课堂讲解、实验演示、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掌握分散系相关知识;(2)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分散系制备与性质之间的关系;(3)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4)设计实验任务,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掌握分散系的制备与表征方法;(5)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知识视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2)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分散系现象,认识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创新的精神,增强对科学研究的信心;(4)教育学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树立绿色化学观念;(5)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力和耐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物质的分散系教学设计

物质的分散系教学设计

物质的分散系教学设计物质的分散系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了解分散系的含义,学会根据分散质粒子大小对分散系进行分类,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了解胶体的重要性质和应用,知道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和鉴别方法。

2.知道电解质和非电解质,能通过实验现象,探求电解质溶液导电的本质原因,能够从微观角度理解化学物质的存在状态,初步学会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3.体会分类研究的方法在分散系、化合物中的运用。

二、教学重点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和鉴别方法;电离方程式。

三、设计思路溶液和浊液这两种混合物虽然初中也涉及过,但是,还没有从分散系的角度对混合物进行分类。

胶体的知识研究的不是某种物质所特有的性质,而是物质的聚集状态所表现出来的性质。

这对学生而言是一个较为陌生的领域,是学生通过分类思想来研究物质、观察物质的新的切入点。

胶体的性质表现在很多方面,教学中可联系生活实际,加深了解有关胶体的性质和重要应用,使学生认识到物质的性质不仅与物质的结构有关,还与物质的存在状态有关,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

在溶液导电性实验的基础上引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然后,通过介绍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和电离,引出NaCl电离方程式的书写,以及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为后续课程学习离子方程式打下基础。

四、教学过程[导入] 初中我们学过溶液和浊液,它们都是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到其它物质中形成的,我们可以将它们称为分散系。

溶液和浊液的性质有哪些差异?它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它们的.本质区别是什么?溶液和浊液的本质区别在于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小:浊液: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于10-7m;溶液: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小于10-9m。

那么,分散质粒子的直径介于10-7m到10-9m之间的分散系叫做什么呢?它又有哪些特殊的性质呢?我们将分散质粒子的直径介于10-7m到10-9m之间的分散系称为胶体,胶体有一些特殊的性质。

[实验1] 氢氧化铁胶体对光的作用(丁达尔效应)实验步骤:把盛有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铁胶体的两只小烧杯放在暗处,用聚光手电筒(或激光笔)从侧面照射烧杯。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1.1《物质的分散系》参考教案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1.1《物质的分散系》参考教案

第一单元 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第4课时 物质的分散系学习目标:1.了解分散系的含义,学会根据分散质粒子大小对分散系进行分类,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了解胶体的重要性质和应用,知道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和鉴别方法。

2.理解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知道电解质溶液导电的本质原因,能够从微观角度理解化学物质的存在状态,初步学会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3.体会分类研究的方法在分散系、化合物中的运用。

学习重、难点:胶体概念的确立,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和鉴别方法;电离方程式。

教学过程:一、 导入新课引入]在冬季时,我们经常会看见这样一种景象:早晨大雾笼罩。

或在某些地区,雨后出现晴朗的天空时,常会看见美丽的彩虹。

这些现象是怎样产生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物质的分散体系。

二、 推进新课教学环节一:物质的分散系板书]一、物质的分散系展示]泥水悬浊液、油水乳浊液、NaCl 溶液,请仔细观察、辨认。

提问]三种混合液的宏观特征是什么?浊液不均一、不稳定、不透明,而溶液是均一、稳定、透明的液体。

设问]三者又有何相似之处呢?讲述]以上三者都是由一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混合物。

这种混合物称为分散系。

板书]1、分散系、分散质、分散剂(1)分散系:由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混合物。

思考]溶液、悬浊液、乳浊液三种分散系中的分散质分别是什么?其本质区别是什么? 分析]溶液中溶质是分散质,呈分子或离子状态,肉眼直接看不到。

而悬浊液和乳浊液中分散质是由巨大数目粒子聚集成的肉眼可直观的固体小颗粒和小液滴。

显然,分散系 分散质:能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去的物质分散剂:被分散到其中的物质其区别在于分散质粒子的大小不同。

正于此,使不同分散系的宏观特征和性质产生了较大差异。

溶液呈高度均一、稳定、透明态;浊液不均一、不稳定、不透明,悬浊液静置产生沉淀,乳浊液静置易分层。

板书]2、分类(1)溶液分散质粒子直径<1nm;(2)浊液分散质粒子直径>100nm;(3)胶体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nm ~100nm之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质的分散系》教学设计
一、学习内容分析
根据《学科指导意见》的意见要求:初步认识物质的科学分类方法,学会从不同角度对化学物质及物质间的转化进行分类的基本方法,在此过程中掌握根据物质的存在状态、根据分散质粒子大小等进行分类。

了解分散系的含义,知道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和鉴别方法。

了解分散系的含义,知道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和鉴别方法。

胶体的概念只要求了解其不同于溶液的特性,对胶体的凝聚、布朗运动等不宜扩展。

本课是苏教版化学必修一专题一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中物质的分散系,主要内容是分散系的定义和分类、胶体的概念,通过探究活动得出胶体的性质。

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物质和化学反应类型的分类,不同物质的聚集状态的为微观结构和不同性质,为分散系的分类和探究胶体的性质做了铺垫。

同样,本节课的学习将会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所以本节课在教学内容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重点:分散系的定义和胶体的概念及性质
教学难点:胶体的性质和应用
二、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
学生在初中时已经学习了一些分类的方法,如将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知道如何利用运用不同方法对物质进行分类,对分散系的分类就容易理解了。

溶液的概念,“溶液是由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形成的混合物”,结合悬浊液和乳浊液的概念,进而总结出分散系的概念。

这些都为学习本课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2、学生学习本课内容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学生初中时对胶体的接触很少,无法通过探究活动,掌握胶体的性质,不了解因为胶体的直径的散射产生的丁达尔现象,不知道运用胶体的性质区分溶液和胶体,不能发散思维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化学本质。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分散系的定义和分类,溶液、浊液和胶体的本质区别
2、知道胶体的概念,掌握胶体的重要性质和应用
3、能用胶体的性质解释一些生活中实际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复习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的概念和性质,总结分散的概念,学生学会
了知识类比推理和信息共同点的概括
2、通过硫酸铜和氢氧化铁胶体的探究胶体的性质—丁达尔效应,学生提高了科
学探究的能力,如何运用丁达尔效应区分溶液和胶体,学会活学活用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胶体性质的丁达尔现象和吸附性,学生树立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活
实践的意识
2、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增加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
树立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积极自主探究学习的热情。

四、教学准备
实验试剂:NaCl溶液、泥沙悬浊液、植物油乳浊液、CuSO
4溶液、Fe(OH)
3
胶体、
泥沙
实验仪器:激光笔、玻璃棒、烧杯
五、教学过程
导课:在PPT上展示黄山云海的图片
教师:我们班有同学去过黄山吗?有没有看过黄山的云海呢?图片上就为大家展示了气势磅礴、云雾缭绕的黄山云海。

大家知道吗?这美丽的云海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种分散系。

下面进入到我们今天的学习。

板书:物质的分散系
教师:实物展示:NaCl溶液、泥沙悬浊液、植物油乳浊液请学生观察并回忆溶液的概念。

学生:溶液是由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物质的混合物。

教师:回答正确。

而泥沙悬浊液是由泥沙分散到水中形成的混合物,植物油乳浊液是由植物油分散到水中形成的混合物。

(PPT上展示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概
念,并用不同颜色标注共同点)同学们发现这三者有什么公共点吗?
学生:都是由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物质中形成的混合物。

教师:同学们总结的很正确。

概念中的一种或几种物质称为分散质,另一种物质称为分散系,
板书:分散系: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分散系)形成的混合体系
教师:那么如何区分分散质和分散剂呢?看混合物的相对成分,分散剂大于分散质
(PPT中展示表格)请同学们完成表格,填出刚刚三种分散系的分散质和分散剂
学生:回答并填写表格
教师: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老师知道这个也难不倒大家,那么20%酒精和75%酒精分散质分别是什么?点名回答。

XX学生:20%酒精分散质是乙醇,分散剂是水;75%的酒精分散质是水,分散剂是乙醇。

教师:非常好,相信大家已经掌握了。

我们已经接触过了很多种分散系,如此多的分散系,如何将其归类呢?第一种方法根据分散系和分散质状态的不同分为9种。

那么黄山云海的属于哪一种呢?(呼应开头,对导课留下的疑问解答)(PPT上展示9中分散系,让学生简单看一下,不必掌握)
学生:云海的分散质是小水滴,液态,分散剂为空气,气态。

教师:第二种方法根据分散质大小的不同,分为溶液、浊液、乳浊液,这是三者本质的特征。

(重点强调)
板书:溶液<1nm(10-9m)
浊液>100nm(10-7m)
胶体1-100nm(10-9-10-7m)
演示动画:滤纸的孔径=10nm,半透膜的孔径=1nm
(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更加对分散质大小有深刻的认识。


教师:前面两种分散质初中时已学习相关知识,而胶体并没有深入的了解,接下来学习胶体的概念和性质。

板书:胶体: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在1-100nm的分散系
教师:胶体的性质又有哪些呢?让我们通过两个实验来探究。

溶液,演示实验1:让学生拉上窗帘,实验需要黑暗的环境,用激光笔照射CuSO
4
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没有任何现象
胶体,观察实验现象
再同样用激光笔照射Fe(OH)
3
学生:一条光亮的通路
教师:同学们观察的非常仔细啊,这种现象称之丁达尔效应
板书:丁达尔效应:当光束通过胶体时,在垂直于光线的方向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
教师:那么同学们现在知道如何区分溶液和胶体了吗?
学生:利用丁达尔效应
演示实验2:在两只烧杯中分别加入相同量的泥沙,再向其中一只烧杯加入适量胶体,搅拌后静止片刻,比较两只烧杯的浑浊程度。

的Fe(OH)
3
学生:加入胶体的烧杯变澄清了。

胶体净水。

教师:很好,这是因为胶体具有吸附性,因此生活中用Fe(OH)
3
板书:胶体具有吸附性
教师:学习完了胶体,我们通过一个表格来比较一下溶液、浊液和胶体
请同学们根据刚刚所学的知识完成表格。

教师:从同学们的回答和表格的完成情况,大多数同学已经掌握了今天的知识,没有掌握的同学积极请教别人噢。

我们再来回忆一下胶体的概念和性质
学生:回答胶体的定义和性质
教师:非常好,让我们趁热打铁,随堂练习一下。

1、胶体和其他分散系(溶液、浊液)的本质区别是( A )
A、分散质粒子的大小
B、是不是一种稳定的体系
C、会不会产生丁达尔效应
D、粒子有没有带电荷
教师:XX同学回答的很正确,没有忘记老师强调的知识点。

本节课到此结束,请同学们课后完成相关联系,巩固知识。

六、板书设计
物质的分散系
1、分散系: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分散系)形成的混
合体系
溶液<1nm(10-9m)
浊液>100nm(10-7m)
胶体1-100nm(10-9-10-7m)
2、胶体: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在1-100nm的分散系
性质:丁达尔效应:当光束通过胶体时,在垂直于光线的方向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
胶体具有吸附性
七、形成性评价
1、胶体和其他分散系(溶液、浊液)的本质区别是( A )
A、分散质粒子的大小
B、是不是一种稳定的体系
C、会不会产生丁达尔效应
D、粒子有没有带电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