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月相 教案5

合集下载

2024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教学课件月相

2024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教学课件月相

2024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教学课件月相一、教学内容本课件基于2024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教材,涉及第3章“地球和宇宙”的第4节“月相”内容。

详细内容包括:月相的定义、月相的形成原理、月相的变化规律、月相与地球、月球运动的关系,以及月相观测技巧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月相的基本概念,理解月相的形成原理。

2. 培养学生观察月相变化的能力,了解月相与地球、月球运动的关系。

3. 激发学生对天文学的兴趣,提高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月相的形成原理、月相变化规律。

难点:月相与地球、月球运动的关系,月相观测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地球仪、月球仪、手电筒、月相变化图。

学具:学生用地球仪、月球仪、手电筒、月相观察记录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让学生在课前观察月亮,记录月相变化。

(2)课堂上,请学生分享观察到的月相变化,引导学生思考月相变化的原因。

2. 例题讲解(1)讲解月相的定义、形成原理。

(2)分析月相变化规律,讲解月相与地球、月球运动的关系。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根据月相变化图,识别不同月相。

(2)指导学生使用地球仪、月球仪,模拟月相变化过程。

4. 小组讨论(1)分组讨论月相观测技巧。

(2)强调月相观测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兴趣。

六、板书设计1. 月相定义、形成原理、变化规律。

2. 月相与地球、月球运动的关系。

3. 月相观测技巧。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月相的定义、形成原理。

(2)画出月相变化图,并解释变化原因。

(3)列举三种月相观测方法。

2. 答案:(1)月相是月球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地球、月球、太阳三者相对位置的变化所形成的现象。

(2)月相变化图及解释见教材。

(3)月相观测方法:观察记录、模拟演示、利用天文软件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月相概念的理解,对月相变化规律的掌握,以及对月相观测技巧的应用。

2. 拓展延伸:(1)组织学生进行月相观测活动,提高观察力。

七年级科学下册44《月相》优质教案浙教版

七年级科学下册44《月相》优质教案浙教版

七年级科学下册44《月相》优质教案浙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七年级科学下册第44课《月相》,依据浙教版教材内容进行设计。

主要涉及教材第三章《地球与宇宙》的第五节,详细内容围绕月相的概念、成因、变化规律以及月相与潮汐的关系展开。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月相的概念,理解月相形成的原理。

2. 培养学生观察月相变化的能力,使其能解释生活中的月相现象。

3. 引导学生了解月相与潮汐的关系,激发他们对地球宇宙现象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月相的概念、成因及变化规律。

难点:月相与潮汐的关系,以及月相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月球模型、地球模型、手电筒、月相变化图。

2. 学具:学生分组准备观察记录表、画图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月球模型、地球模型和手电筒,模拟月相的形成过程,让学生直观感受月相的变化。

2. 知识讲解(1)月相的概念及成因(2)月相的变化规律(3)月相与潮汐的关系3.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中的例题,讲解如何观察月相,以及如何根据月相判断农历日期。

4.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观察月相变化图,填写观察记录表,并尝试画出月相变化过程。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月相的概念、成因2. 月相的变化规律3. 月相与潮汐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并记录一个月内的月相变化,分析月相变化规律。

2. 答案:根据观察记录,绘制月相变化图,并说明月相变化规律。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月相与潮汐的关系,探索地球宇宙现象的奥秘。

推荐阅读《探索宇宙》等科普书籍,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2. 知识讲解中的月相变化规律3. 例题讲解中的月相观察方法4. 随堂练习的设计与实施5. 作业设计中的观察记录与分析6.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一、实践情景引入实践情景引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的关键环节。

通过模拟月相形成过程,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直观感受月相变化,从而加深对月相概念的理解。

4.4月相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

4.4月相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
描述:从新月到满月再到新月的变化过程。
答案:用箭头和图形表示月相从新月到满月再到新月的变化过程。
3. 例题三:月相观测
题目:请根据下面的描述,回答问题。
描述:某天晚上,你观察到月亮是半圆形的,亮面朝右。请问现在是哪种月相?接下来,月亮会发生什么变化?
答案:现在是上弦月。接下来,月亮会逐渐变圆,最后成为满月。
拓展与延伸
1. 拓展阅读材料:
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月相,我推荐以下拓展阅读材料:
- 《天文爱好者》杂志中的相关文章,如《月相的奥秘》、《月相变化的原因》等。
- 《自然科学史》一书中的相关章节,介绍了月相观测的历史和发展。
- 互联网上的天文科普网站,如国家天文台官方网站、天文在线等,它们提供了丰富的月相知识和观测方法。
板书设计
①条理清楚、重点突出:
- 月相定义:月亮在不同阶段的外观变化。
- 月相分类:新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
- 月相变化规律:新月到满月再到新月。
②简洁明了:
- 月相图示:用简单的图形和箭头表示月相的变化过程。
- 月相口诀:新月在上弦,满月在下弦,上上而下下,左减右加减。
③艺术性和趣味性:
- 月相故事:用一个简短的故事来串联月相的变化,如“月亮姐姐的成长日记”。
- 应用案例分析是否能够准确地描述案例,并能够合理地解释月相在该案例中的应用。
对于存在问题的作业,我会给出具体的改进建议,如建议学生加强对月相变化规律的理解、提高报告的结构和逻辑性、加深对月相应用案例的分析等。同时,我还会鼓励学生在下一次作业中进行改进,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能力。通过这样的作业布置与反馈,学生能够更好地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3. 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学习月相的变化规律和形成原理时,学生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首先,学生可能难以理解月相变化的原因和机制,需要通过实际观察和模型演示来加深理解。其次,学生可能对于观测月相的技巧和方法不够熟悉,需要进行实际的观测练习和指导。此外,学生可能对于复杂的月相分类和命名规则感到困惑,需要通过具体的案例和图片来进行解释和区分。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教学课件月相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教学课件月相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教学课件月相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探讨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三章《地球与宇宙》的第五节“月相”的内容。

详细内容将围绕月球的基本知识、月相的成因、月相的变化规律以及月相与地球的关系等方面进行。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月球的基本特征,理解月相的成因及其变化规律。

2.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月相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激发学生对宇宙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月相的成因、变化规律及其与地球的关系。

难点:月相变化规律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月球仪、地球仪、手电筒、PPT课件。

2. 学具:笔记本、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张夜晚的月亮图片,引发学生对月相的好奇心,进而导入新课。

2. 新课导入:使用月球仪和地球仪,结合PPT课件,讲解月球的基本特征、月相的成因及变化规律。

3. 实践活动:分组让学生用手电筒照射地球仪和月球仪,观察月相的变化,增强学生对月相成因的理解。

4.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关于月相变化的题目,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一份关于月相变化规律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月球的基本特征2. 月相的成因3. 月相的变化规律4. 月相与地球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并记录一个月内每晚月亮的变化,分析月相的变化规律。

2. 答案:根据观察记录,分析月相变化规律,如上弦月、满月、下弦月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月相的理解程度,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查阅关于月相的资料,了解月相与人类生活、文化等方面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实践活动的设置与操作3.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的选择4. 作业设计的观察与实践要求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重点在于月相的成因、变化规律及其与地球的关系。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月相》说课教学课件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月相》说课教学课件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月相》说课教学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教材第六章第一节《月相》。

主要内容包括:月相的形成原因、月相变化规律、月相与潮汐的关系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月相的形成原因,理解月相变化规律。

2. 掌握月相与潮汐的关系,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现象的能力。

3. 增强学生对科学的热爱,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月相变化规律的理解,月相与潮汐关系的掌握。

教学重点:月相形成原因,月相变化规律,月相与潮汐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月相演示仪、地球仪、月球仪、投影仪。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包括小灯泡、乒乓球、白纸、剪刀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观察夜晚的月亮,让学生思考月亮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形状。

2. 例题讲解:讲解月相形成的原因,引导学生理解月相变化规律。

4. 演示实验:利用月相演示仪,直观展示月相变化过程,加深学生对月相规律的理解。

5. 知识拓展:讲解月相与潮汐的关系,让学生了解自然现象之间的联系。

6. 小组讨论:讨论月相与人类活动、海洋生物的关系,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月相形成原因2. 月相变化规律3. 月相与潮汐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一个月内的月相变化,记录下来,并分析变化规律。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月相变化规律和月相与潮汐关系。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难度。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观察其他自然现象,如太阳、星座等,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科学素养。

同时,组织学生进行课外实践活动,如参观天文馆、开展天文观测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2. 例题讲解3. 演示实验4. 知识拓展5. 小组讨论6. 作业设计一、实践情景引入1. 不同时间观察到的月亮形状有何不同?2. 月亮形状变化的原因是什么?3. 月相变化对我们生活有什么影响?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关注月相变化现象,为后续教学内容做好铺垫。

七年级科学下册44《月相》教案浙教版

七年级科学下册44《月相》教案浙教版

七年级科学下册44《月相》教案浙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44课《月相》。

教材主要介绍了月相的定义、形成原因以及不同月相的出现规律。

具体内容包括:1. 月相的定义:月亮在地球上所呈现的不同面貌称为月相。

2. 月相的形成原因:月球绕地球旋转,同时月球本身也在自转,地球、月球和太阳之间的相对位置不断发生变化,导致我们看到的月相也不断变化。

3. 不同月相的出现规律:新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等月相的出现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月相的定义、形成原因和不同月相的出现规律。

2. 能够观察并描述不同月相的特点。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月相的定义、形成原因和不同月相的出现规律。

难点:月相形成原因的理解和不同月相的出现规律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月相模型、地球仪、幻灯片等。

2. 学具:月相观察记录表、月相图册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月亮的照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月亮的不同面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月相。

2. 讲解:利用月相模型和地球仪,讲解月相的形成原因和不同月相的出现规律。

3. 观察:让学生拿出月相观察记录表,记录一个月内不同日期的月相,并尝试解释观察到的现象。

4.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讨论不同月相的出现规律。

6. 练习:让学生完成月相图册中的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1. 月相的定义2. 月相的形成原因3. 不同月相的出现规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今晚的月相,并描述其特点。

答案:今晚的月相是新月,呈暗淡的白色,形状像一个细长的弯钩。

答案:一个月内,月相从新月逐渐变为满月,然后再逐渐变为新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2.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和思考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3. 学生在观察月相的过程中,培养了团队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2024年七年级科学下册44《月相》教案浙教版

2024年七年级科学下册44《月相》教案浙教版

2024年七年级科学下册44《月相》教案浙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2024年七年级科学下册第44章,主题为“月相”。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月相的概念、月相的形成原因、月相的变化规律以及月相与潮汐的关系。

详细内容涉及教材第二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中的第二部分“月相及其变化”。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月相的概念、形成原因及变化规律,了解月相与潮汐的关系。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天文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探索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月相变化规律的理解、月相与潮汐关系的掌握。

2. 教学重点:月相的概念、形成原因、变化规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月球仪、地球仪、手电筒、多媒体设备。

2. 学具:观察记录表、画图工具、学习手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月相变化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月相现象的兴趣,提出问题:“为什么月亮的形状会发生变化?”2. 基本概念:介绍月相的概念,解释月相形成的原因。

3. 实践探究:a.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月相变化规律。

b. 观察实验:利用月球仪、手电筒等教具,模拟月相变化,引导学生观察并记录。

4. 例题讲解:讲解与月相相关的例题,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布置与月相相关的练习题,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6. 拓展延伸:介绍月相与潮汐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自然界中的相互联系。

六、板书设计1. 月相的概念2. 月相形成原因3. 月相变化规律4. 月相与潮汐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解释月相形成的原因。

b. 描述月相的变化规律。

c. 分析月相与潮汐的关系。

2. 答案:a. 月相形成的原因:月球绕地球运动,地球、月球、太阳的位置关系发生变化,导致地球上观察到的月相形状不同。

b. 月相变化规律:新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循环往复。

c. 月相与潮汐关系:月相变化影响潮汐大小,如满月、新月时潮汐较大,上弦月、下弦月时潮汐较小。

2024年七年级科学下册浙教版教学设计月相教案浙教

2024年七年级科学下册浙教版教学设计月相教案浙教

2024年七年级科学下册浙教版教学设计月相教案浙教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七年级科学下册浙教版,具体章节为《月相》。

详细内容包括:月相的定义、月相的种类、月相的形成原因、月相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月相的基本概念,了解月相的种类和形成原因,理解月相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月相现象,提高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月相现象的兴趣,培养探索自然科学的热情。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月相的概念、种类及形成原因,月相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难点:月相形成原因的理解,月相与地球自转和公转关系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月球模型、地球模型、手电筒、多媒体课件。

学具:笔记本、笔、观察记录表。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月相现象,如诗句、图片等,引发学生对月相的好奇心。

2. 基本概念:讲解月相的定义,让学生了解月相是什么。

3. 月相种类:介绍新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等月相种类,配合月球模型和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

4. 形成原因:讲解月相形成的原因,引导学生运用地球模型和手电筒进行模拟实验。

5. 例题讲解:分析月相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通过例题进行讲解。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观察记录表,分析月相变化规律,进行随堂练习。

六、板书设计1. 月相的概念、种类及形成原因。

2. 月相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一个月内月相的变化,记录下来,并分析变化规律。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掌握程度,改进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天文现象,了解其他天体的运动规律,激发探索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月相形成原因的理解。

2. 月相与地球自转和公转关系的理解。

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和随堂练习设计。

一、月相形成原因的理解1. 利用地球模型和手电筒进行模拟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月相的形成过程。

2024年七年级科学下册44《月相》教案浙教版

2024年七年级科学下册44《月相》教案浙教版

2024年七年级科学下册44《月相》教案浙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44讲,主题为“月相”。

详细内容包括:第一章《地球和宇宙》的第五节“月相和潮汐”,着重探讨月相的形成、变化规律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学生理解月相的概念,掌握月相变化规律及其原因。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宇宙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月相的形成、变化规律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难点:月相变化的原因,月相与地球潮汐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月球仪、天文望远镜、多媒体设备。

2. 学具:观察记录表、彩色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一张月相变化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月相现象,提出问题:“为什么月亮的形状会不断变化?”2. 新课导入:讲解月相的概念,引导学生学习月相的形成、变化规律。

a. 通过地球仪、月球仪演示月相变化过程。

b. 分析月相变化的原因。

3. 实践操作:分组进行观察活动,记录月相变化。

a. 学生分组,每组观察一个月相周期。

b. 学生记录观察到的月相形状、时间、位置等信息。

4. 例题讲解:分析月相变化的原因,讲解月相与地球潮汐的关系。

5. 随堂练习: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月相变化练习题。

六、板书设计1. 月相的概念、形成、变化规律。

2. 月相变化的原因、月相与地球潮汐的关系。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观察月亮,记录一个月相周期内月亮的形状变化。

b. 分析月相变化的原因,解释月相与地球潮汐的关系。

2. 答案:a. 月相形状变化:新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残月。

b. 月相变化原因:月球绕地球公转,地球、月球、太阳之间的相对位置不断变化。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月相概念、变化规律的理解程度,观察活动的效果。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月相与人类生活、天文观测等方面的联系,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第5节月相教案(浙教版科学教案)

第5节月相教案(浙教版科学教案)

第5节⽉相教案(浙教版科学教案)第5节⽉相教案⾦华五中钱慧丽教学⽬标: 1、探究并理解⽉相变化形成的原理。

2、掌握⽉相变化的规律。

3、知道⽉相变化与农历的关系。

教学重点:1、⽉相的变化规律。

2、⽉相知识在⽇常⽣活中的应⽤。

教学难点:⽉相变化的形成原理。

课前准备:1、学⽣课前准备:观察⽉相,把乒乓球⽤铅笔把⼀半涂⿊做⽉球。

2、教学器材:⼀半涂⿊的篮球,电教设备(电脑、投影仪),挂图。

3、教学课件:⽉相形成原理的课件。

教学过程:【引⼊】苏轼的《⽔调歌头》⾥⾯有句话“⽉有阴晴圆缺,⼈有悲欢离合”,那我们⽣活中看到的⽉亮⼜是如何的呢?⼤家先动⼿把你脑海中的⽉亮的形状画出来。

【学⽣活动】画⽉亮的形状。

学⽣画完后,⾃告奋勇拿到讲台的展台来交流。

这⼏位同学平时对⽣活的观察很仔细,我们看到的⽉球形态是不⼀样的,我们把⽉球的各种圆缺形态叫⽉相。

【点课件】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相。

【板书】⼀、⽉相形成原因的探究。

我们知道⽉球是圆的,那为什么我们看到的⽉球会有阴晴圆缺的变化?(为什么会产⽣⽉相?)【引导】1.⽉球本⾝会发光吗?怎么发光的?(太阳总是把半个⽉球照亮,我们能看到的⽉球只是其⼀部分,哪部分?——太阳照到的⼀半;所以,实际上我们看到的⽉光是来⾃于哪⾥?——太阳的反射光线。

)2.⽉球,地球,太阳三者有什么关系?(地球绕着太阳转,⽉球绕着地球跑)3.⽉球是怎样运动的?(⾃西向东〈逆时针〉绕地球公转、⾃转及随太阳转)建⽴⽇、地、⽉三者位置的改变⽽形成⽉相的假设。

【学⽣活动⼀】先给最前⾯、最后⾯、最左边、最右边的中间的四位学⽣每⼈⼀个⼀半涂⿊的篮球,告诉他们⿊板如果是太阳,⼿上的篮球是⽉球,他们该怎样举起⼿上的球(未涂⿊的⼀半代表太阳光照射的⼀⾯要正对⿊板),假设其余的同学在地球上,观察四个球的位置关系及记录观察结果。

【学⽣活动⼆】请9位学⽣上讲台,按照⽉相实验A-H位置站⽴成⼀个⼤圈,其中⼀个⼈观察,边观察边在⿊板上画出相应位置看到的⽉球明亮部分。

七年级科学下册浙教版教学设计月相教案浙教

七年级科学下册浙教版教学设计月相教案浙教

七年级科学下册浙教版教学设计月相教案浙教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七年级科学下册浙教版第五章第一节“月相”。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月相的定义、月相的形成原理、月相的变化规律以及月相与地球、太阳之间的关系。

具体章节内容为第12节。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月相的概念,了解月相的形成原理和变化规律,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月相现象。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提高学生合作学习、交流表达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提高学生关爱自然、珍惜资源的思想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月相形成原理的理解,月相变化规律的掌握。

教学重点:月相的概念,月相与地球、太阳之间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地球仪、月球仪、手电筒、挂图、PPT等。

学具:学生分组准备地球仪、月球仪、手电筒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月相现象,如“月有阴晴圆缺”,引发学生对月相现象的兴趣,导入新课。

2. 例题讲解:(1)月相的概念及形成原理。

(2)月相变化规律:新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残月。

(3)月相与地球、太阳之间的关系。

3. 随堂练习:让学生观察月球仪,描述不同月相的特点,分析月相变化的原因。

4. 小组讨论:讨论月相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潮汐、航海等。

六、板书设计1. 月相的概念2. 月相的形成原理3. 月相的变化规律4. 月相与地球、太阳之间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月相的概念及形成原理。

(2)画出月相变化规律示意图,并解释每个阶段的特点。

(3)举例说明月相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月相的概念、形成原理和变化规律。

但在教学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接受程度,适时调整教学节奏。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月相现象,结合地理、物理等学科知识,深入研究月相与地球、太阳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七年级科学下册44《月相》教案浙教版

七年级科学下册44《月相》教案浙教版

七年级科学下册44《月相》教案浙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44讲《月相》。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第一章“月相与月球运动”,详细讲解月相的成因、月球的公转与自转、月相变化规律等;第二章“月相与我们的生活”,探讨月相与潮汐的关系以及月相在农业生产、渔业捕捞等方面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月相的成因、月球运动的基本知识,理解月相变化规律。

2.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与月相相关的现象,提高实践能力。

3. 激发学生对天文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月相成因的理解,月相变化规律的掌握。

教学重点:月相与月球运动的关系,月相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地球仪、月球仪、手电筒、月相变化图。

学具:学生分组准备白纸、剪刀、胶带等,用于制作月相变化模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月相变化图,引导学生关注月相现象,提出问题:“为什么月亮的形状会发生变化?”2. 新课导入:讲解月相的成因、月球运动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了解月相变化规律。

3. 实践活动:学生分组制作月相变化模型,观察并记录月相变化过程。

4.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例题,讲解月相变化规律的应用。

5. 随堂练习:设计有关月相变化规律和应用的相关习题,检验学生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月相的成因2. 月球运动公转自转3. 月相变化规律4. 月相与生活七、作业设计a. 为什么新月和满月之间间隔约29.5天?b. 为什么潮汐与月相有关?2. 答案:a. 因为月球的公转周期约为29.5天,所以新月和满月之间间隔约29.5天。

b. 月相变化会影响海洋潮汐,因为月球对地球的引力会影响海洋水位。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学生对月相成因的理解是否到位,是否需要进一步巩固;2. 学生在制作月相模型过程中,是否掌握了月相变化规律;3. 是否有针对性地进行随堂练习,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拓展延伸:1. 了解月相与二十四节气的关系;2. 探讨月相变化对地球生物的影响。

七年级科学下册浙教版教学设计月相精品教案浙教

七年级科学下册浙教版教学设计月相精品教案浙教

七年级科学下册浙教版教学设计月相精品教案浙教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在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四章《地球与宇宙》第二节“月相”中,深入学习月相概念、成因及其变化规律。

详细内容涉及:月球基本概况,月相定义,月相产生原因,月相变化周期性及其与地球、太阳相对位置关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月相概念,掌握月相变化规律,解月相与地球、太阳之间位置关系。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学生实验操作和合作学习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兴趣,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和科学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月相概念、成因和变化规律。

难点:月相变化与地球、太阳位置关系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月球模型、地球仪、太阳光照射模拟装置。

2. 学具:每组一个地球仪、一个月球模型、一个月相观察记录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月球模型,让学生观察月亮不同形状,引发学生对月相变化思考。

2. 例题讲解:通过月球、地球和太阳相对位置关系,讲解月相成因和变化规律。

3.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操作地球仪、月球模型,观察不同时间月亮形状,记录在月相观察记录表上。

六、板书设计1. 月相概念2. 月相成因3. 月相变化规律4. 月相与地球、太阳位置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月相概念及成因。

(2)画出月相变化示意图,并解释每个阶段月相名称。

2. 答案:(1)月相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时,地球、月球和太阳相对位置关系使月球在地球上呈现出不同形状。

(2)见附件。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操作、观察和讨论,使学生掌握月相概念、成因和变化规律。

课后,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不足,针对学生掌握程度,进行有针对性辅导。

拓展延伸方面,可引导学生解人类探月历史和我国探月工程发展,激发学生爱国情怀和科学探索精神。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选择与安排在教学内容选择上,我特别关注月相成因及其变化规律,这是本节课核心。

2024年七年级科学下册44《月相》精彩教案浙教版

2024年七年级科学下册44《月相》精彩教案浙教版

2024年七年级科学下册44《月相》精彩教案浙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七年级科学下册第44课《月相》,涉及教材的第三章《地球和宇宙》的第五节。

详细内容主要围绕月相的概念、月相变化的原因、月相的周期性及其与地球、月球运动的关系等方面进行讲解。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月相的概念,掌握月相变化的原因和规律。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的能力,激发他们对宇宙科学的兴趣。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他们能够独立观测月相,并分析月相变化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月相变化的原因、规律及与地球、月球运动的关系。

难点:理解月相变化背后的科学原理,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月球仪、手电筒、月相变化图。

2. 学具:学生分组准备白纸、笔、剪刀、胶带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月相变化图,引导学生观察月亮在一个月内的变化,提问:“月亮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2. 例题讲解:讲解月相变化的原因,引导学生通过地球仪、月球仪等教具理解月相变化规律。

3. 随堂练习:分组讨论,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观测到的月相现象。

4. 知识巩固:通过手电筒照射地球仪和月球仪,模拟月相变化,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月相规律。

六、板书设计1. 月相的概念2. 月相变化的原因3. 月相的周期性4. 月相与地球、月球运动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月亮一个月内的变化,记录月相,并分析其变化原因。

2. 答案:根据观察记录,分析月相变化规律,解释变化原因。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是否掌握了月相的概念、变化原因和规律,能否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天文现象,推荐阅读关于月相的科普文章,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组织实地观测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月相变化,增强他们对科学的热爱。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中学生对月相变化的观察和思考。

月相教案浙教版科学教案

月相教案浙教版科学教案

月相教案浙教版科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科学教材《月相》章节,详细内容包括:月相的概念及其成因,月相变化规律,月相观测技巧以及月相与潮汐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月相的概念、成因及变化规律,掌握月相观测的基本技巧。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月相现象,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天文学的兴趣,培养探索自然奥秘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月相的成因、变化规律及观测技巧。

难点:月相变化规律的理解以及月相与潮汐关系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月相演示仪、地球仪、月球仪、天文望远镜。

学具:笔记本、笔、放大镜。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月相图片,引发学生对月相变化的好奇心,引入新课。

2. 新课讲解:(1)月相的概念及成因:利用月相演示仪,讲解月相的概念、成因及分类。

(3)月相观测技巧:介绍月相观测的基本技巧,如选择观测时间、地点等。

(4)月相与潮汐的关系:讲解月相与潮汐的关联性,解释潮汐现象。

3.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巩固所学知识。

4. 随堂练习:设计月相观测、月相变化规律等练习题,让学生动手实践,提高运用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月相的概念、成因及分类2. 月相变化规律3. 月相观测技巧4. 月相与潮汐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观察月亮,记录一个月内的月相变化,并解释变化原因。

(2)简述月相与潮汐的关系。

2. 答案:(1)月相变化记录表(略)。

(2)月相与潮汐关系:月相变化会影响潮汐的大小和涨落时间。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月相变化规律的理解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天文现象,组织天文观测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同时,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月相现象,激发学习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月相变化规律的理解。

2. 月相与潮汐关系的掌握。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月相》说课教学课件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月相》说课教学课件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月相》说课教学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教材第四章《地球与宇宙》第一节《月相》。

详细内容包括:月相的定义、月相变化的原因、月相的周期性以及月相与潮汐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月相的概念,掌握月相变化的原因及周期性。

2. 培养学生运用月相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

3. 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月相变化的原因及周期性。

教学重点:月相的概念及其与潮汐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月相演示仪、地球仪、月球仪、多媒体课件。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材料(小球、手电筒、记录表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让学生观察夜晚的月亮,思考月亮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形状?(2)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观察月亮的心得。

2. 例题讲解(1)讲解月相的概念,使用月相演示仪展示月相变化过程。

(2)分析月相变化的原因,结合地球仪和月球仪进行讲解。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分组操作月相演示仪,观察并记录月相变化。

(2)根据教材图示,让学生绘制月相变化图。

4. 知识拓展(1)讲解月相与潮汐的关系,举例说明潮汐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介绍我国古代利用月相观测天文现象的例子,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教师点评学生表现,强调月相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1. 月相的概念2. 月相变化的原因3. 月相的周期性4. 月相与潮汐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并记录一个月内月亮的形状变化,分析月相与潮汐的关系。

2. 答案:根据观察记录,绘制月相变化图,并解释月相与潮汐的关系。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月相变化的理解程度,以及对月相与潮汐关系的掌握情况。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察天文现象,参加天文知识竞赛,提高科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

2. 实践情景引入的设计。

3.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

月相教案初中浙教

月相教案初中浙教

月相教案初中浙教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月相的概念,知道月相的变化规律。

2. 培养学生观察月亮变化的习惯,提高对天文现象的兴趣。

3.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研究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月相的概念及变化规律。

2. 观察月亮变化的方法。

教学难点:1. 月相变化规律的理解。

2. 观察月亮变化的方法。

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

2. 月相图。

3. 月相变化视频。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课件或黑板,展示月亮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月亮的变化。

2. 提问:同学们,你们注意到月亮每天都在变化吗?它有哪些变化?二、自主学习(5分钟)1.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月相的概念及变化规律。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讨论月相的变化规律。

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教师讲解月相的概念,解释月相的变化规律。

2. 教师通过月相图,引导学生观察月相的变化。

3. 教师播放月相变化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月相的变化。

四、实践操作(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月相,观察并记录月亮的变化。

2. 学生将观察到的月相变化画在纸上,并进行展示。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月相的变化规律。

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心得,交流如何更好地观察月亮变化。

3. 教师对学生的观察记录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建议。

教学延伸:1. 邀请天文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月相及天文现象。

2. 组织学生进行月相观察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月亮变化,让学生了解月相的概念及变化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同时,要培养学生观察月亮变化的习惯,提高对天文现象的兴趣。

在实践操作环节,要关注学生的操作情况,给予及时的指导和评价。

七年级科学下册44《月相》教案浙教版

七年级科学下册44《月相》教案浙教版

七年级科学下册44《月相》教案浙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七年级科学下册第44讲《月相》,依据浙教版教材内容进行教学。

具体内容包括:月相的定义与形成原理,月相变化规律的探究,月相与海洋潮汐的关系,以及月相观测实践活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月相的概念,理解月相形成的原理。

2. 培养学生观察月相变化的能力,掌握月相变化规律。

3. 使学生了解月相与海洋潮汐的关系,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月相的形成原理,月相变化规律。

难点:月相变化规律的理解,月相与海洋潮汐关系的探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月球仪、手电筒、挂图等。

2. 学具:学生分组准备手电筒、白纸、画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月相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月相变化,提出问题:“为什么月亮会有不同的形状?”2. 新课导入:讲解月相的概念,分析月相形成原理。

3.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月相观察实践活动,用手电筒模拟太阳光照射月球,观察并记录月相变化。

4. 例题讲解:分析月相变化规律,讲解月相与海洋潮汐的关系。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绘制月相变化图,加深对月相变化规律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1. 月相概念2. 月相形成原理3. 月相变化规律4. 月相与海洋潮汐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并记录一个月内的月相变化,绘制月相变化图。

2. 答案:月相变化图,标注各阶段月相名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月相变化规律的理解,提高课堂实践活动效果。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月相与农业生产、渔业捕捞等生活的关系,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月相变化规律的探究2. 月相与海洋潮汐关系的理解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活动设计一、月相变化规律的探究1. 月相形成原理:月球绕地球公转,地球绕太阳公转,太阳光从不同角度照射月球,形成不同的月相。

2. 月相变化过程:新月→上弦月→盈凸月→满月→亏凸月→下弦月→残月→新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件演示】老师带头,新月,朔,初一,日、月、地。然后按逆时针的方向转动月球,学生一起回答……峨嵋月——上弦月,西边亮,初七初八,日地月垂直-—凸月-—满月,望,十五十六,日、地、月-—凸月-—下弦月,东边亮,二十二二十三,日地月垂直—-残月-新月
【课外练习】
1、设计实验:我们看到的月球的月面始终是一样的,也就是说月球始终以同一面对着地球,你能设计实验来证明吗?
这样,月球绕着地球跑了一个周期,这个周期有29.53天,我们叫做农历月,又叫朔望月。
农历上规定,当月球是新月的时候是初一,月球满月的时候是十五或十六。
【思考】为什么会有两个日子?——月球绕地球转的周期不是30天,所以日历里面安排的农历月有时候是29天,有时候是30天,所以,满月的日子变成了十五或十六。
【课堂练习】【课件演示】
1、判断下面各图分别是什么月相。一个一个出现。
2、两个同学在学了月相后,在郊外旅游,分别看到了如下的月相,你能说出它们分别是农历多少吗?
3、看日地月三者位置,得出月相;判断接下去月球亮的部分多了还是少了;再判断过了7天后月相又是什么?
【小结】今天这堂课我们通过实验知道了月相产生的原理和月相变化的规律,并能通过月相推算出当天的农历。下面再一起来回顾一下:
大家可以看到,我们能看到的月球只是其一部分,哪部分?——太阳照到的一半;所以,实际上我们看到的月光是来自于哪里?——太阳的反射光线。
很好!下面我想请5位同学上来。
我现在有一个一般涂黑,一半是白色的排球。我们把这个当作月球,一位同学拿着这个月球,另一个同学来当地球。我们假设太阳光平行的从我们的右边射过来(黑板上画好太阳光),现在请这两位同学来给我们演示一下月球绕地球转的情况。
4、教学课件的制作;
网上的月相课件很多,很杂,关键是选择一个适合自己学生,适合自己教学的。对于这节课课件的选择,也是经历了一个从复杂(功能多,用起来复杂)到简单的过程。太花反而让学生把原有的知识给模糊掉。其实其他科目的课件也是如此,教师更多的是选择而不是制作。这里面要注意的就是不要让教学跟着课件走,而是课件恰当的用到教学中。我现在制作课件主要是以收集资料为主,然后以菜单形式列出,需要用了就跳,属于朴素型。
6、做完实验后可以和其他小组互相交流一下。
【学生活动】观察月相,老师下去指导,指出错误,并督促记录情况。
画完后,请几个代表上来展台展示,进行比较。指出错误的,并分析错误的原因。然后给出正确的记录,并把正确的月相贴到黑板上。下面的同学和老师一起把画的月相和书上的月相图用字母对应起来。
下面,我们就用课件来更深入的探索一下月相变化的规律。
接下来按这个规律请学生回答——再转过1/8圈,月球的左边亏了一点,但还是凸出来的,叫凸月。再转过1/8圈,日地月三者又垂直了,月球的左边(西边)变成一半亮了,我们叫做下弦月。再转过1/8圈,右边又亏了一点,又变成了峨嵋月,但是为了和上面的峨嵋月区别开来,我们把它叫做残月。再转过1/8圈,月球又回到了地球和太阳的中间,又变成了新月。
课程资源的准备与开发
把乒乓球用铅笔把一半涂黑做月球。
用软件来表现月相随日期的变化
教 、学 预 设
调 控 对 策
【引入】上课前播放“水调歌头”的FLASH,创设学习月相的情境。
上课前,我们听了一首关于月亮的MTV,里面有句话“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那我们生活中看到的月亮又是如何的呢?大家先动手把你脑海中的月亮的形状画出来。
我们在座的同学做实验的是要注意几点:
1、要两个人合作,比如一个当月球,一个当地球的观察者。然后再换过来。
2、一定要边观察,边记录你看到的月相,记录在发下来的表格中。3、因为座位的活动范围不大,所以大家可以站起来做。
4、小球白色的一面一定要朝向太阳光射过来的方向,演示错误的动作。
5、先观察1234四个位置,然后再观察这四个位置中间的月相。
【课件演示】说明:太阳光在右边,中间是地球和月球的位置,右上角是月相在相应位置的月相。
当月球在太阳和地球的中间时,我们看到的月球时全黑的,我们把它叫做新月(朔,黑板上写出)。然后逆时针转过1/8圈,我们看到月亮露出了一部分,叫做峨嵋月。再转过1/8圈,当日地月三者垂直时,我们看到月球的右边是亮的,我们知道星空中的方位是左东右西,所以右边亮的我们把它叫做上弦月。再转过1/8圈,我们看到右边亮的范围变大了,有点凸出来,我们把它叫做凸月。再转过1/8圈,日地月三者又回到了一条直线上,但我们看到的月球全部都是亮的,我们把它叫做满月(望,黑板上写出)。
【学生活动】演示月球绕地运动,过程中指出月球亮的一面始终要朝向太阳光(学生的右边),然后老师在黑板上贴上四个位置的月相。然后当月球的同学分别站到1、2、3、4四个点上,当地球的同学观察一个位置,然后把看到的相应的球、月球三者的位置不同,我们看到的月相也不一样。
比较黑板上老师贴的和学生贴的,问:为什么这两个会不同呢?——视角不同,人是在地球上看的。
好,下面大家看P105图3-31的图,外面的一圈表示月球亮的一半始终朝着太阳光的方向。里面的一圈表示人在地球上看到的月相。强调:从地球的角度观察,下面的图要倒过来看。然后补充完成几个空白的月相图。
互相交流,看看画的对不对?拿一本学生的书上来展示。
很好,大家这堂课都表现的很出色,下面就来考验一下大家。
【学生活动】画月亮的形状。
学生画完后,自告奋勇拿到讲台的展台来交流。
这几位同学平时对生活的观察很仔细,我们看到的月球形态是不一样的,我们把月球的各种圆缺形态叫月相。【点课件】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月相。
一、月相变化的形成原理。
我们知道月球是远的,那为什么我们看到的月球为什么会有阴晴圆缺?(为什么会产生月相?)
2、探究:月相和时间的关系。
在中秋节满月的时候,我们看到月球在18:00从东边升起,早上6:00在西边落下。在新月的时候,月球和太阳一起在6:00从东边升起,一起在18:00从西边落下。
根据这个规律,你能推算出上弦月,下弦月什么时候升起,什么时候落下吗?还有峨嵋月,两个凸月,下弦月。
3、观察记录:长期观察月相变化。
【推理,讨论】那在新月和满月之间的上弦月出现在农历什么时候呢?下弦月又是什么时候呢?——上弦月:初七、初八;下弦月:二十二,二十三。
那么1、2、3、4四个位置之间的月相又是农历多少呢?大家下课后可以自己去推算,然后互相交流一下。
实验做了,看也看了,思考也思考过了,下面大家能不能给我一个月球会产生圆缺变化的理由呢?——日地月三者位置变化,使站在地球上的人看上却月球有圆缺的变化。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你觉得是什么原因呢?
小组代表发言——(所有假设都成立)
这几位同学都很善于思考,假设都很不错。那下面我们就要通过实验来验证我们的假设。我们已经学习了太阳和月球,那我们先来看看月球,地球,太阳三者的关系。
学生回答:地球绕着太阳转,月球绕着地球跑。
那方向怎么样的呢?——都是逆时针的。【看课件】
接下来我们也要一起从地球的角度来探究一下月相的形成原因和变化规律。
【学生活动】
下面每两位同学手里都有一个一半黑一半白的小球,白的代表太阳光照射的一面,所以要朝向哪里呢?——太阳光射过来的方向(右边)然后我两位同学要合作来进行探究。
之前我们再请这两位同学演示一下。当月球的拿着双色的小球再分别站到1、2、3、4的位置上,也看到同样的效果。好,谢谢这两位同学。
要求:自己设计表格,连续记录一个月的月相及当时的日期,时间,你看到的方向等……(可以隔日进行)








开完课后,感悟这堂课,印象还是非常深刻的。
1、教材难度的把握;
一开始设计的时候,前面用了段诗歌引入,出现了月相和时间的联系,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判断当时的月相和画中的月相是不是合的起来?然后带着问题通过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学到知识后去解决这个问题。其实这个已经涉及到高中的地理知识了,试教的预备年级学生接受不了。于是从课程标准出发,把难度降低到相应的程度,只要求学生掌握月相形成的原因和月相和农历的关系,而不需要研究月相和时间的关系。解决这个难点的关键就是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3、教学环境制约课堂教学;
去开课的观摩教室学生和老师都坐满了,下面的学生根本没有大幅度活动的空间,于是只好放弃大球(保留一个演示),其他都用小球(去买了乒乓球,一半涂黑),但买回来制作好以后,发现那边的学生有了这种小球的教具,那乒乓球就白做了,所以,信息的流通性非常重要,同时各个学校之间教学资源的不平衡也是非常明显。但同学小球演示后,学生体验了月相原理,再利用课件让学生对此进行巩固,进行总结。
课 题
3.5月相(第一课时)
日 期




1、探究并理解月相变化形成的原理。
2、掌握月相变化的规律。
2、知道月相变化与农历的关系。






1、抓住晴天机会,安排学生在农历月初的傍晚开始连续观察月相,并坚持绘图记录,掌握规律。
2、在学生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利用图片、动画、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形象地介绍月相产生的原理,培养空间的想象能力。
2、教学资源的制作和收集;
为了让学生更直接的体验月相形成的原因,光老师演示,或者课件说明是不够的,只有让学生站到观察者的角度去自己探究并得出结论,这种印象才是深刻的。开始的时候,准备了几个排球,把一半用黑色的尼龙纸包起来。在试教的时候,学生也能活动起来。学生探究活动的时候,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也非常重要,哪些地方要学生自己设计,哪些地方教师必须进行强调,都要在课前做好设计。教师先组织几个学生进行了演示,从而确保下面学生的探究能顺利进行。但要正式去上课,又遇到了一个问题。
5、其他
课前,放首“水调歌头”的MTV,使学生放松并进入学习有关月相知识的情境,这也是多元化教学的一部分。上课过程中,因为听课的人多,加上和学生第一次接触,学生对于有些问题显的有点腼腆。有些学生可以回答的,就果断的让学生再进行讨论,从而在其自主探究后,启发得出结论。课堂最后布置的作业从易到难,让学生学习后能够和生活联系起来,从而得到巩固。最后的弹性作业考虑到学生基础比较好,所以设计了让学生进行推理月相和时间的关系,对学生也是一个挑战。另外长期观察月相的任务,是个长期探究,这对于学生以后会更多的联系科学留心观察生活是个启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