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_2

合集下载

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_《中国哲学简史》读书心得五篇

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_《中国哲学简史》读书心得五篇

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_《中国哲学简史》读书心得五篇《中国哲学简史》是2012年在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该书作者是冯友兰,译者是涂又光,赵复三。

该书以一本篇幅有限的哲学史专著,打通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其中充满睿智与哲人洞见。

下面是我整理的几篇读后感,供大家参阅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1)哲学始于思想以前,我总认为哲学很深奥,很遥远,甚至认为我一定接触不到哲学。

然而,我读了《中国哲学简史》后,不得不惊叹,冯友兰先生真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

虽然对我而言,读这本书有些吃力,但冯友兰先生并没有使用令人望而生畏的专业术语,而是用了许多文浅意深的语言进行论述,还是深深吸引了我。

读完这本书,我改变了我的想法,哲学离我并不远,哲学,始于思想。

在书中,冯友兰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人要有思想,首先要弄清楚人能够思想什么,这就是说,在对人生进行思考之前,我们要对思想进行思想。

”这句话我认为是哲学的根本。

人要能认清自己,认清自己能够思考什么,什么才是自己的思想范畴,在自己的思想范畴之内进行不断地思考,深层次的思考也就能变成反思;自己思考,反思自己,这也许就是哲学的本质吧。

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说的“认识你自己”,与冯友兰先生所说是相通的,一切的哲学都是建立在“认识你自己”之上的。

只有充分地认识自己,哲学才能使我们提升心灵的境界,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

哲学,即智慧之学,人的智慧来自于人的思考。

无论多么伟大的学者、哲学家,他们的智慧源泉都来自于他们那善于思考的大脑,从思考中得到真理,真理的诞生也就是哲学的出现,对他们而言,哲学,无处不在。

“就我而言,哲学是对人生系统的反思。

人只要还没有死,他就还是在人生之中,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对人生进行反思,至于系统反思的人就更少了。

”这段话依然来自《中国哲学简史》,它足够验证“哲学是始于思考”的。

“反思”无非就是思想的思想,即深层次的思考,而“系统的反思”是聚反思、总结于一体,就像优秀的学者、哲学家,他们不但善于思考,还善于总结,总结的产物就是“真理”,就像我上面提到的“真理的诞生”,它就是关于思考的总结。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4篇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4篇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4篇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1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又好比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事情总是如此,有一个极端就有另一个极端的代表来跟它作对。

所谓“物极必反”,本是道家哲学,便是事情发展到极端,向反方向转化。

告诉世人,告诫世人,事情的本性都有它的局限性。

我们都在找一个“度”,这个平衡点。

倘若强行超越,恐怕要适得其反,丧失自己。

吕不韦与众多门客在编辑《吕氏春秋》时,曾用“全则必缺,极则必反,盈则必亏”这十二个字将物极必反诠释的很到位;老子《道德经》中有“物壮则老,谓之不道。

不到早已”的道理;清代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描写了贾府盛极必衰的过程。

这一道理贯穿古今时空。

这个成语使我联想到一个词——欲望。

若控制得当,它是我们达到某种目的的利器;若控制不当,便是使人坠入“万劫不复的深渊”的凶器。

所以行事为人,力求平易朴实,脚踏实地。

再举个例子,如果吃得太多,对身体有益的物质也会转变为对人有害的东西,所以饮食要适度;画蛇添足,行事过于多余,结果可能比不做还要糟糕。

所以,一切都要顺乎自然,要遵循万事万物的运行规律自然发展。

善从何处而来,恶也从何处而生,而那些避免邪恶的方法也会应运而生。

深水在很多方面是有益的,同时也是有害的。

因为深水有溺水之险,但与此同时,却也找到了避免溺水的方法——学会游泳。

所以,在困境到来时,我们也不必一筹莫展,解决的方法也在应运而生,就像小孩子一生下来,便有哭的本领,后来才学会了笑;一个人不先了解悲哀,便不会了解快乐。

把握好事情的“平衡点”是重要的。

或许我们会为此磕磕绊绊,但会在下一次幽暗时刻到来之前用光明战胜。

回归到本质,我们应抵抗外物诱惑,保持纯真自我,万物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应与时代通变。

遇到新问题和新需求,准确无误的把控这个度。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2所谓读史能够明智,看一件事物需要了解它形成发展演绎的整个过程,方能对其现状理解的更为透彻。

2023年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_2

2023年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_2

2023年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2023年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1刚读完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先说一下对这本书的理解和感受,再说一下我个人的读书观。

我没有看过其他人写的中国哲学史,只是从《陈寅恪讲国学》中了解到,陈寅恪对冯友兰的这本评价非常高,觉得它真正发挥了"了解之同情"的态度,客观而公正地去看待中国历代的哲学观点。

虽然没有对比,但是我也能感受到它态度的客观、公正,对待各家观点不做过多个人的评判,只是用通俗易懂、直白浅显、清晰流畅的语言,将中国历史历代的大哲学家、著名学派(儒、道、墨、法、阴阳、佛、新道家、禅宗、新儒家)及其主要观点娓娓道来。

他不对读者的判断施加任何影响,态度严谨、风格朴实,再加上简洁语言的魅力,读起来没有任何压迫感。

任何人读完后,都可以从中选取自己喜欢的'、认同的学派,去针对性地找相关著作来研读。

不管作为一位哲学史研究者还是作为书的作者,冯大师的这种风格,都是值得推崇的。

也难怪这本书在哲学史著作里,堪称最经典。

因为书叫《简史》,所以对各家观点和哲学家本人的生平都没有做深入的介绍。

单从入门角度来看,已经能勾起人的兴趣了。

在看书之前,我不知道儒学在各个朝代都得到了不同的重视和新的阐释,也不知道禅宗原来是佛学和道家的结合。

老庄学说宏大但晦涩隐秘,向郭注解却把老庄哲学解释得非常高明而又进步,让我想要深入探究。

道教的产生原来是因为佛教进入中国后,引发了大众对民族宗教缺失的愤怒感。

新儒学和先秦儒学差别非常大,到底哪个更高明众说纷纭。

中国人并不是没有对封建礼教的反抗和个人独立意识的追求,魏晋名士的"风流"佳话一直在历史长河中闪闪发光——但也可能正是因为缺乏才显得可贵吧。

冯大师说,哲学是对人生有系统的反思的学科。

我可能在这方面比较晚熟,一直到目前奔三的年纪了,才发现自己渐渐开始选择性地去相信和实践某些哲学学派的观点,在这个过程中清晰了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以西方客观主义、自由主义为主。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想最新5篇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想最新5篇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想最新5篇(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故事大全、作文大全、教案大全、游戏大全、句子大全、诗词大全、家庭教育、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tories, composition, lesson plans, games, sentences, poems, family educatio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primary education, other model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想最新5篇《中国哲学简史》是一部享誉中外、具有世界影响的中国哲学名著。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3篇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3篇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3篇下面是本店铺整理的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3篇,供大家赏析。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1一、为什么读哲学史?人们常说:读史使人明智。

了解一个事物需要看他形成发展演变的整个过程,才能更透彻地了解他的现在。

现在我们中国人的观念一定与古代哲学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所以我今年暑假选读了一本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

二、介绍冯友兰。

冯友兰,世界公认的中国现代哲学家。

六十多年前,冯友兰先生在美国大学开讲座,向西方人讲授中国传统文化。

其英文讲稿整理后写成《中国哲学简史》。

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哲学简史》不仅一直是世界许多大学学习中国哲学的通用教材,更成为许多西方人了解中国思想文化的入门书,可以说是历久弥新。

这本书用二十余万字的篇幅讲述几千年中国哲学史,选材精当,文笔精妙,深入浅出,以有限的篇幅打通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其中充满睿智与哲人洞见,正如冯先生自己所说小景之中,形神自足。

所以说,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是学习中国哲学,特别是中国哲学史的最好选择之一。

现在本书被列入北大学生应读书目,同时还被确定为语文新课标深阅读丛书之一、与《傅雷家书》、《美的历程》并称为学生三书。

三、现在我向大家汇报一下我的读书所得。

(一)哲学的作用哲学是对人生的系统的反思,以前我们都学过,他教我们世界观方法论,让人感觉到它正确的无懈可击,很高深,也很枯燥,离我们的距离很远。

再加上现代社会专业知识日益精确化,专家们对越来越少的东西知道得越来越多,而哲学家对越来越多的东西知道得越来越少。

在这样的背景下,学哲学还有用吗?关于哲学的功用是什么,冯友兰先生有这样的见解:哲学不报告任何事实,所以不能用具体的、物理的方法解决任何问题。

例如,它既不能使人长生不老,也不能使人致富不穷。

可是它能够给人一种观点,从这种观点可以看出生死相同、得失相等。

从实用的观点看,哲学是无用的。

哲学能给我们一种观点,而观点可能很有用。

用庄子的话说,这是无用之用。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3篇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3篇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3篇作者冯友兰先生出现在《无问西东》片尾的彩蛋里,绝对的大师级人物,不仅是哲学史家,本人更是一名哲学家。

1935年写作完成两卷本巨著《中国哲学史》,1946-1947年冯先生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用英文讲授中国哲学史,英文讲稿由他的学生布德整理成书,就是这本《中国哲学简史》,是中国哲学的入门经典。

大家创业网精心为大家整理了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3篇,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1哲学是一门囊括万千的学问,它大到研究宇宙中普遍存在的真理,可指导科学的发展,却又小到会去探讨每个人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指导你的待人接物。

每一个人的个人哲学,会影响他的人生轨迹,反过来,一个人的人生轨迹也会展现他的哲学观。

因此,在读过冯友兰所著的中国哲学简史后,我在此记录下我所赞同的观点,并希望其日后可以为我所用。

道生万物道,即道理,宇宙间万事万物的规律。

任何一个存在都有自己的道理和规律,任何一个问题也有最妥善的解决方法。

如果你事先摸清它的规律,在制定妥善的计划,那么相信问题会迎刃而解事半而功倍。

而如果你偏不信邪,在分析出任何道理之前盲目的横冲直撞,那么即使能解决问题也会花费不必要的时间精力。

举一个高中政治老师常用的例子,劈柴时,用力方向与木柴的纹路在同一方向上往往是最省力的,这里木柴的纹路便是指木柴的道,而你挥动斧子的方向便是你的发力方向,两者重合便可一击断木。

出世与入世出世是一般的道家处世态度,即隐居于荒山老林之中不问世事。

杨朱曾说过,损一毫利天下,不予也。

其意为,就算可以通过损伤到我一点点的利益而惠及普天之下的所有生灵,我也是不愿意的。

这便是极端而典型的出世,也是成语一毛不拔的由来。

儒家所崇尚的入世便是指学而优则仕,安邦定国,以天下为己任。

抛头颅洒热血,愿牺牲自己的利益而成全普天下之人。

在我看来,这两者似乎都有些极端了,我向往这两者中的一个平衡。

一个现代人,归隐于桃花源之中,完全脱离都市的喧嚣与二十一世纪的先进科技似乎并不现实。

关于中国哲学简史读书心得【三篇】

关于中国哲学简史读书心得【三篇】

关于中国哲学简史读书心得【三篇】百度百科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网络百科全书,旨在创造一个涵盖所有领域知识,服务所有互联网用户的中文知识性百科全书。

在这里你可以参与词条编辑,分享贡献你的知识。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中国哲学简史读书心得【三篇】,供大家借鉴与收藏。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心得1中国哲学起于农,祖先们在春种秋收的自然规律中觉醒,寒来暑往,日月盈虚,于是便有了反者道之动,进而完善出了中庸之道。

这个理论贯彻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于是我们格外重视此间原则,在繁盛时不忘谨慎常存,在黑暗时不忘静候光明。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这句话出自老子《道德经》的第四十章,意思是说道的运动循环往复,道的作用微妙柔弱。

此句基本上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个是物极必反,另一个是相反相成。

中国传统文化中,各类事物的究极之境终归都是返璞于自然。

譬如书法,初学者起先临摹名家,按照约定的章法规范去练习,而习到最后,待你忘了这些条框约束,于手中纸笔浑然一体,才真正做到了炉火纯青。

再譬如写作也是一样,好的文章绝非华美辞藻的堆砌,而是以简洁清晰的叙事,浑厚深邃的思想流传于世。

杜甫堪为诗圣,便是他那朴实而真挚的诗文,没有任何金雕玉饰,却是字字滴血字字含泪的真大义。

这便是中国人讲究的物极必反,因此我们的中庸之道讲究凡事总要差那么一点,不及比太过好,不做比做得过多好;因此我们才觉得大成若缺,大盈若冲,我们才会提出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的道理。

也正是因此,中国文化才更加强调谦逊和低调的美好品质。

中华民族有着有异于其他民族的坚韧,这也和中国哲学的发展密不可分。

在天灾人祸面前,我们坚信千百年前祖先的智慧教诲。

相反相成便是告诉人们,你得先俯下去,为了更好地勃发。

无论说天人合一,内圣外王,还是儒道互补,中国传统文化究其主旨都离不开正反比较的叙述。

智慧哲人们总能从两个相对立的事物中找到关联,不是非黑即白,而是相反相成,这才是中国哲学要义。

物极必反,相反相成,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可以用矛盾的观点来解释。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通用25篇)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通用25篇)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通用25篇)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篇1在《中国哲学简史》中,冯友兰先生对于宗教的认识是每一种大的宗教就是某种哲学加上一定的上层建筑,——即迷信、教义、礼仪和体制等。

可以看出任意一个伟大的宗教内核必定有一个哲学体系的加持。

现实中对于宗教的贬低化应该是片面地只看到了宗教的迷信层面而未注意到它的教义、礼仪和体制。

因此冯先生描述哲学的两大特点:其一是系统性,其二是具有反思性的。

人作为思考主体进行思考的时候,经常容易受到周遭环境的限制和影响,特定的生活中,体悟生活和生命便会有特定的方式。

所以在哲学中会有一定的强调、一定的省略,组成了哲学的特点。

而中国的哲学之所以发展至今日,与其中国的背景因素不无关系。

尤其是中华民族的地理、经济背景,冯先生在第二章开篇引用了《论语》(《雍也》第二十一章)里的孔子的一段话:“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冯先生引用此话将中国文明与两希文明(希腊和希伯来)做对比,希腊文明属于典型的海洋文明,身处于地中海,扼守连接欧洲和小亚细亚的咽喉。

因此从古希腊从开始至雅典时代,对于商业十分看重,除了有北面的山区,其中有马其顿人、色雷斯人,雅典的城邦面临大海,有着海洋民族的特性。

而中国一直是农业大国,只有一面靠海,而且从古至今中国人下远洋的次数并不多,例如徐福东渡到日本为秦始皇求丹药,还有作为中国远洋团队上的创举郑和下西洋。

因此东亚的地理条件决定了中国是土地式文明,而非海洋式文明。

开篇的山和水是不是有可能分别暗指的便是中华文明比做乐山,更为静态,西方的动态的海洋文明比做乐水,更为动态。

中国是一个大陆国家。

因此在古代的中国人心目中,世界就是他们生活的这片土地。

在中文里,“普天之下”和“四海之内”都是表示“世界”。

但是对于希腊人,一直处于海洋国家会不明白,居住在“四海之内”(比如说,住在克里特岛上),怎么就是住在“普天之下”。

从孔子的时代直到十九世纪末,中国的思想家们从来没有到海上冒险的经历。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热推5篇)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热推5篇)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热推5篇)1.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第1篇看《中国哲学简史》看的非常吃力,不要说能读到什么,有什么领悟,能把这本书大致浏览一下翻一遍,都是件痛苦的事情。

看这书最大的感觉就是,在这书之前,应该对百家各自的书籍有过涉猎,不然只是看对百家的归纳总结和评论,会让人措手不及,眼睛和心灵都饱受折磨。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对儒家和道家稍微熟悉一点,是当年高考奠定的基础,为了高考,对《论语》、《孟子》、《庄子》的内容都有较为认真的学习,所以读这些的时候,感觉像遇到老熟人,至少知道其中大意和主旨。

看了本书之后,发现自己以前的理解更加片面一些,没有将儒家作为一个体系去理解那些内容,更多的只是从字面意思去了解儒家思想。

一个是从面到点的分析,一个是从点到面的探索,两个不同的境界,所探究出来的深意当然不可相比。

比如“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以前理解的小人,会跟现今社会上通俗理解的小人混为一谈,虽然知道这两个小人肯定不是一个意思,但我猜想现在通俗理解的小人,应该很大缘由是从这引申过去的。

读完这本书我更加理解了这小人的含义已经此话的缘由。

在儒家体系,遵循的是三纲五常(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仁、义、礼、智、信。

)的伦理关系,而各阶级有有不同等级的,按照士、农、工、商各自排序。

而小人是平民老百姓,是不在这序列以内的,他们没有获得教育的资源,不知道深明大义为何物,唯利益而趋,女子也是如此。

所以孔子说,不要跟女子和小人讲道理,是讲不通的。

喜欢冯老对哲学的态度。

一直以来都觉得高深莫测,哲学是可以给人新的知识的。

但冯老说,哲学不是增加积极的知识,而是在于提高心灵的境界,获得高于道德的价值。

这样,我感觉我对哲学可以更加大胆一些,应该不会将其束之高阁。

看完这本书,感觉更多的是对中国各种文化的一种解析、概括,而这些影响着每一位中国人的所思所想、处世哲学,有人认可儒家克己复礼,有人喜欢道家洒脱随心,有人喜欢名家善于辩论,也有人崇拜心学内圣外王。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相关推荐《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通用7篇)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

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通用7篇),欢迎大家分享。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1哲学这个词看起来很深奥,但,在我再读冯友兰先生的这本《中国哲学简史》后,逐渐领悟原本模糊的概念或观点。

哲学和思想是相关联的,它们都与人类思维有关,相互衍生又相互丰富,但二者并不等同:1、哲学是一门思维的科学,属于学术;而思想是人类脑海中的一种意识,属于行为。

所以,先有思想,再有哲学。

2、它们涉及的范围也不同。

哲学家关心的是真理、逻辑等,而思想家关注社会、哲学、人伦、道德等各个方面。

3、把思想相同的(至少相类似的)人聚集在一起,找到他们共同思想上的特点,继而形成一门学术,如儒家、墨家等,就叫中国哲学。

4、再通俗一点,哲学家一般是思想家,但思想家不一定是哲学家。

哲学的本质和思想也有关联。

以书中的一句话为例“就我而言,哲学是对人生系统的反思”,这句话从某个角度而言意味着哲学是思想的思想。

正是因为思想包含哲学,所以哲学家们能有不同表达自己思想特点的方法。

这也是书中第一章第三点所讲到的。

有用比喻表述思想的,也有用格言表述思想的,还有用事例表述思想的。

无论是明示还是暗示,各位哲学家们都是为了能用各自的方法说明道理,把思想传播给后人,让他们对此加以思考。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2选取读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是正因自己一向喜爱哲学,尤其是喜爱渗透中国古典文化的哲学。

虽然很多人说这本书晦涩难懂,然而在我看来,它已是将中国几千年的哲学思想以最简单的方式呈现给了读者,正因毕竟这本书成书的最初目的是为了给外国人上中国文化课。

毋庸置疑的是,这本书英文版在当时绝对堪称是国外第一本对中国哲学从古代的孔子直到今日,进行全面说的英文书籍。

而冯友兰更是中国知识界公认的最优秀的学者之一。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心得范文四篇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心得范文四篇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心得范文四篇中国哲学简史读书心得篇1再次翻开《中国哲学简史》,我首先看的是老子这章。

因为最近在写道德经的解读,兴趣在这里。

兴趣是读书最大的推动力。

1、解开一个迷,道德经这本书比孔子的年代要晚。

我们都知道孔子向老子求教的故事,所以会认为道德经是比孔子更早的东西。

不过按冯友兰的考证,不是这回事。

他认为《道德经》这本书固然可能有老子的一些话在里面,但有可能这本书并非他一人所撰写。

我所要坚持的,只是说,整个地看来,这部书的思想体系不可能是孔子以前或同时的产物。

冯友兰认为,这书比孔子的时代要晚。

这解开了我的一个疑问。

我发现道德经很多内容,实际上是跟孔子唱反调的。

比如,孔子主张圣人应该以仁为本,而老子则说:圣人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如果道德经的确成书于孔子之后,这种唱反调就容易理解了。

2、物极必反:自然的不变规律老子认为,万物变化所遵循的规律中最根本的是"物极必反"。

这不是老子的原话,而是中国的成语,它的思想无疑是来自老子。

老子的原话是"反者道之动"(第四十章),和"逝曰远,远曰反"(第二十五章)意思是说,任何事物的某些性质如果向极端发展,这些性质一定转变成它们的反面。

这构成一条自然规律。

所以"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第五十八章),"少则得,多则惑"(第二十二章),"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第二十三章),"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第四十三章),"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第四十二章)。

所有这些矛盾的说法,只要理解了自然的基本规律,就再也不是矛盾的了。

但是在那些不懂这条规律的一般人看来,它们确实是矛盾的,非常可笑的,所以老子说;"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第四十一章)知道这个道理,有两个最直接的好处:1、好处一:当你处在低谷的时候,你知道物极必反,你对未来会更有信心。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范文(精选9篇)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范文(精选9篇)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范文(精选9篇)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然后将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读后感。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范文(精选9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篇1哲学是什么?小时候,我完全没接触过,感觉它就像是人们经常谈论的那些很厉害的东西。

现在,我依然不懂哲学是什么,总以为它太难,太深奥了。

几周前,老师让我们读《中国哲学简史》,我想从中找到我想要的答案。

我花了三个星期读完了这本书。

刚读时,觉得挺乏味的,完全不理解其中的大道理,但当老师推荐我们“啃”读之后,我才发现这本书的奥妙所在:它所说的许多观点和理论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是相吻合的,非常神奇,细细阅读之后,感觉这本书还很有韵味。

这本书有太多的道理和深度。

我只想谈谈对最典型的儒道互补思想的粗浅看法。

儒家主张仁和爱人,主要讲述如何与人相处,如何更好地融入社会,展现人的善良本性。

相反,道教主张无为而治,认为一切都有自己的善恶因果,人们只需要消除不该做的事情,甚至无为。

儒家提倡入世,融入社会,以人为本。

道教提倡出生,清心寡欲,以自然为本。

这两个家庭看似对立,无关紧要,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以出生和入世为例,儒家倡导的入世其实就是融入社会,把握人际关系。

儒家本身也做到了入世,因为儒家行为高调。

汉武帝时期也有罢废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潮流,使儒家家族家喻户晓,成为当时百家之首。

与儒家相比,道教要低调得多,因为道教属于那种隐藏的学校,它追求精神上的满足感和灵魂的超脱感,非凡的粗俗似乎已经成为道教的独家术语。

此外,道教崇尚人与自然,心灵的高尚尤为重要,这也是出生的象征。

所谓“儒道互补”,就是做到既出世又入世。

人类一生下来就会融入社会这个集体,在现代这个华灯璀璨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总要比人与自然间的相处多得多,所以处理人际关系就显得尤其重要。

在我看来入世虽然肤浅,却实用,出世虽然会获得所谓的最高成就,但那是虚无缥缈的。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心得体会(2)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心得体会(2)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心得体会(2)中国哲学简史读书心得篇五中国哲学简史读书心得的详细内容如下:很早就听说了冯友兰先生的大作《中国哲学简史》,这是第一本全面介绍中国各派哲学理论的学术著作。

最早了解他还是通过他的女儿宗璞的几篇散文,家学渊源深厚的宗璞也成为了一代散文名家。

但直到这学期学习马哲课,我才真正捧起这本中国哲学史上里程碑之作。

书中冯先生展现出的深厚的理论基础,博闻强识的渊博知识,对中国哲学思想的独特理解使我完全沉浸其中。

原先我对中国哲学所知仅限于天人合一,是通过阅读钱穆的书获得的,冯先生在全书开始就论述了天人合一。

“照中国哲学家们说,那就是成为圣人,而圣人的最高成就是个人与宇宙的同一。

”;“它是最理想主义的,同时又是最现实主义的;它是很实用的,但是并不肤浅。

入世与出世是对立的,正如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也是对立的。

中国哲学的任务,就是把这些反命题统一成一个合命题。

”(第一章)人与自然,现实与理想,入世和出世,中国的哲人们就是在不停地寻找着这两种极端中间的那个平衡点。

宗教和哲学的关系是必须在讨论哲学之前就理清楚的。

“中国人不大关心宗教,是因为他们极其关心哲学。

他们不是宗教的,因为他们都是哲学的。

他们在哲学里满足了他们对超乎现世的追求。

他们也在哲学里表达了、欣赏了超道德价值,而按照哲学去生活,也就体验了这些超道德价值。

”;“在未来的世界,人类将要以哲学代宗教。

这是与中国传统相合的。

人不一定应当是宗教的,但是他一定应当是哲学的。

他一旦是哲学的,他也就有了正是宗教的洪福。

”(第一章)。

他并没有像西方哲人一样展开去通过逻辑推理分析讨论宗教和中国哲学的差异性,他没有给予什么实际的信息,而是在一个超层面完成了哲学对宗教的分离。

这本身就是中国哲学思想的体现,这很好理解,就如同传教士本身必须信奉____,科学家必须拥有辩证法和实证精神一样,研究哲学的冯先生自身也是中国哲学的典型体现.我一直相信,每一种文化都必须发源于她的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哲学当然也是如此。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5篇)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5篇)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5篇)《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1最近我阅读了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这部专著始终是世界各高校中国哲学的通用教材,在西方影响很大。

但凡对中国文化感爱好的人千万不要错过这本书,它是你进入中国文化的捷径和地图。

你不必迷失在浩瀚难懂的典籍中晕头转向就能清晰了解,那些令我们景仰的圣人曾经是怎样思想的,他们的主要理论是什么,后来又是怎样进展或是被利用的。

书名虽是中国哲学史,但其实也是中国文化史,由于中国文化的主要载体就是这些圣人的经典,那是中国人的根子,是中国人的血脉和骨骼,中国人的人生哲学就起源于那里,中国几千年来就浸淫其中,那里有中国人几千年积累下来的大才智。

因此说此书浓缩了中国文化的精华并不为过。

这本书介绍了中国历史上几乎全部有影响的哲人,以及儒、道、佛、禅宗。

甚至利用前两章介绍了中国哲学的大背景,这对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及中国现代年轻人尤其有关心。

当然这只是冯友兰的读书笔记,提纲挈领地表达了他对中国文化和中国哲人的理解。

读冯友兰先生的书,常常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他的许多观点我深以为然,比方:人不满意于现实世界而追求超越现实世界,这是人类内心的一种渴望:在这点看事物,也就意味着取消自我。

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如今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当成为的人。

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制造。

自然境界最低,其次是功利境界,然后是道德境界,最终是天地境界。

它们之所以如此,是由于自然境界,几乎不需要觉解;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较多的觉解;天地境界那么需要最多的觉解。

道德境界有道德价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价值。

天地境界又可以叫做哲学境界,由于只有通过哲学,获得对宇宙的某些了解,才能到达天地境界。

但是道德境界,也是哲学的产物。

道德行为,并不单纯是遵循道德律的行为;有道德的人也不单纯是养成某些道德习惯的人。

他行动和生活,都必需觉解其中的道德原理,哲学的任务正是赐予他这种觉解。

2023年《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6篇

2023年《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6篇

2023年《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6篇《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1大概不知道哪里来的心血来潮,然后一门心思的寻找哲学方面书籍要阅读。

经过网上查询,朋友推荐,终于选择了《中国哲学简史》这本书,然后当即在网上选购,坐等到货。

速度蛮快,然后拿到书的那一刻,欣喜若狂。

然后就翻开《中国哲学简史》,沉入到其中,了解古往今来的哲学家思想,去思考相关问题。

我想,哲学的魅力,更多的是,精神境界的提高。

后来,了解到作者冯友兰先生写这本书是在国外。

学生根据其日常授课进行整理,编纂了此书。

一开始只是英文版,先后翻译成很多语言。

后来才翻译出了中文版,带到国内。

《中国哲学简史》一经问世,立即被人们津津乐道,甚至是热爱。

成了很多外国人研究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中国人了解古代诸子百家的好书籍。

好的书籍,我当然要涉猎一番。

书中讲述了中国哲学的精神和背景以及诸子百家的起源,分别讲述了具有代表性的儒家,道家,名家,墨家,阴阳家,中国佛学、禅宗。

还有,中国哲学在现代世界的发展和状况。

总体来说,本书按照时间节点,叙述了很多的百家思想。

可读性,可观赏性、可操作性极强。

是研究哲学的人不可多得的工具书,能够开启和萌发相关思维。

说实在的,我不懂啥事哲学。

之前一直在阅读古典书籍,虽然读的都是精简版,但是其中心思想,还是能够了解和掌握的`。

我一直渴望通过阅读古代书籍,能够窥探一丝智慧,萌发我愚钝的思维。

去反思自己,剖析自己,知道古今人生的规律。

直到我阅读《中国哲学简史》,发现其实有很多苟合之处。

正如《周易》一样,其实讲究物极必反,万事万物顺着规律去推进;《道德经》的精髓莫过于,有和无,无为而治,讲究唯心。

而儒家历经好几个阶段,所推崇的是想就是“三纲五常”。

这也是我经常跟朋友聊天讲述的,“君臣、父子、兄弟”和“仁义礼智信”,儒家对于周朝礼法的继承和发扬,起到了很多积极的作用,后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的思想成为治国理邦的规则。

概览诸子百家,领略那个事情人们的思想,对于我来说,能够细致的静下心来去琢磨。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优秀2篇)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优秀2篇)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优秀2篇)《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篇一当我捧起这本《中国哲学简史》时,这种感觉顿时释然。

此书的作者,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并没有使用令人望而生畏的专业术语,而是以深入浅出的语言进行讲述,让人一读之后,欲罢不能。

冯友兰先生对哲学“入世”与“出世”的剖析让人心境豁然开朗。

佛家说,生是人生苦痛的根源。

柏拉图说,肉体是灵魂的监狱。

这些归结起来仿佛是说,欲得到最高的成就,必须脱离尘罗世网,必须脱离社会,甚至脱离“生”。

这种哲学,即普通所谓“出世的哲学”。

另有一种哲学,注重社会中的人伦世务。

这种哲学只讲道德价值,不会讲或不愿讲超道德价值,即普通所谓“入世的哲学”。

有人认为,儒家是入世哲学的代表,并举例证明。

孔子有个学生问死的意义,孔子回答说:“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孟子说:“圣人,人伦之至也。

”(《孟子·离娄上》)照字面讲这句话是说,圣人是社会中的道德完全的人。

从表面上看,中国哲学是入世的。

因为中国哲学所注重的是社会,不是宇宙;是人伦日用,不是地狱天堂;是人的今生,不是人的来世。

但冯友兰先生指出,从更广更深的角度而言,这种看法有失公允。

中国哲学中的一个主要流派道家认为,生命是个赘疣,是个瘤,死亡是除掉那个瘤。

即使是儒家,也有“出世“的成分。

儒家所指的圣人,是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行动上道德完美的人。

他的人格是所谓“内圣外王”的人格,内圣,是其内在的修养成就;外王,就是其在社会上的功用。

只不过儒家和道家的侧重点不同,儒家重“名教”(把各种社会关系规范化),道家贵“自然”(顺事物和人的本性);儒家讲“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道家讲“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儒家讲究三纲五常,道家讲求修身养性。

儒家“游方之内”显得比道家入世;道家“游方之外”,显得比儒家出世。

这两种思想看来相反,其实却相辅相成,使中国人在入世和出世之间,取得较好的平衡。

入世哲学是强心剂,出世哲学是清醒剂,入世哲学使人关注社会价值,出世哲学使人关心自我的超越价值,入世哲学使人振奋,出世哲学使人安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1在《中国哲学简史》中,冯友兰先生对于宗教的认识是每一种大的宗教就是某种哲学加上一定的上层建筑,——即迷信、教义、礼仪和体制等。

可以看出任意一个伟大的宗教内核必定有一个哲学体系的加持。

现实中对于宗教的贬低化应该是片面地只看到了宗教的迷信层面而未注意到它的教义、礼仪和体制。

因此冯先生描述哲学的两大特点:其一是系统性,其二是具有反思性的。

人作为思考主体进行思考的时候,经常容易受到周遭环境的限制和影响,特定的生活中,体悟生活和生命便会有特定的方式。

所以在哲学中会有一定的强调、一定的省略,组成了哲学的特点。

而中国的哲学之所以发展至今日,与其中国的背景因素不无关系。

尤其是中华民族的地理、经济背景,冯先生在第二章开篇引用了《论语》(《雍也》第二十一章)里的孔子的一段话:“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冯先生引用此话将中国文明与两希文明(希腊和希伯来)做对比,希腊文明属于典型的海洋文明,身处于地中海,扼守连接欧洲和小亚细亚的咽喉。

因此从古希腊从开始至雅典时代,对于商业十分看重,除了有北面的山区,其中有马其顿人、色雷斯人,雅典的城邦面临大海,有着海洋民族的特性。

而中国一直是农业大国,只有一面靠海,而且从古至今中国人下远洋的次数并不多,例如徐福东渡到日本为秦始皇求丹药,还有作为中国远洋团队上的创举郑和下西洋。

因此东亚的地理条件决定了中国是土地式文明,而非海洋式文明。

开篇的山和水是不是有可能分别暗指的便是中华文明比做乐山,更为静态,西方的动态的海洋文明比做乐水,更为动态。

中国是一个大陆国家。

因此在古代的中国人心目中,世界就是他们生活的这片土地。

在中文里,“普天之下”和“四海之内”都是表示“世界”。

但是对于希腊人,一直处于海洋国家会不明白,居住在“四海之内”(比如说,住在克里特岛上),怎么就是住在“普天之下”。

从孔子的时代直到十九世纪末,中国的思想家们从来没有到海上冒险的经历。

但是用现代的角度来看孔子和孟子所住的地方都离海很近,孔子住在鲁国,而孟子所在的邹国也在山东境内。

但是在《论语》里,孔子只有一次提到海:“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从我者,其由与?”(《公冶长》第六节)因此,海在孔子心中是个未知、遁世之处,人迹罕至之处。

而这是只有自己的道不行,才会去的地方。

而仲由作为孔子的七十二贤之一,一直是以勇气出名。

据说,仲由听到孔子的这句话,非常高兴。

但是孔子却并没有因仲由的过分热心而感到特别满意,他说:“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意思说,仲由虽然勇敢,可惜不能裁度事理。

)而孟子提到海的话很简短。

他说:“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孟子将海和圣人的思想相比,展现了更多不可知不叹的一面。

(《孟子·尽心章句上》)看着孔子和孟子对于海洋的未知和惊叹。

对比之下,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出生在海洋国家,漫游列岛的经历和感悟和孔孟又是多么不同。

而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的哲学家们不仅生活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之中,还生活在不同的经济环境之中。

中国是个大陆国家,中华民族历来依靠农业来维持生存。

在冯友兰先生那个时期,中国的参与农业生产的全体人口中占总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五至八十。

在一个农业国家里,财富的首要基础是土地。

因此,在中国历史上,一切社会、经济思想以至政府的政策措施都以土地的分配和利用为中心。

比如周朝井田制、明代的摊丁入亩、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以及中共领导人在革命中提出的“打土豪、分田地”等一系列口号,土地公有制度和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土地承包责任制"。

冯先生表达了在一个农业国家里,无论和平时期或战争时期,农业都同样重要。

中国历史上,公元前480至前222年是战国时期和今日世界在很多方面都颇为相似。

当时中国分裂为许多封建的小王国。

每个小国都把“耕战之术”作为国家的要务。

最后,“七雄”中的秦国,在经济和军事上都占优势,得以战胜其他六国,从而使中国在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政治统一。

因此中国哲学家们的社会经济思想都强调要区别“本”和“末”,农业生产被认为是立国之本,而商业则被看为是立国之末端,因为经济生产主要靠农业,而商业只关系到产品的交换。

商品的交换终究要以生产为前提,在一个以农业为基础的国家里,农产品是主要的产品,因此在中国历史上,各种社会、经济的理论和政策都重农抑商。

因此在中国古代社会,商人不受到重视。

在中国的传统社会里,把民众按行业分为士、农、工、商四等,士和农这两种行业受到社会的尊重,士通常是来自地主阶级,农就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因此家庭中若是“耕读世家”,往往是引以为傲,例如安徽的皖南黄山下的宏村都会有牌匾写着“耕读世家”,不仅要读书还要耕作,一方面了解格物之理,一方面读圣贤书。

还有如湖南也有很重的乡绅文化。

学者一般出身于地主家庭,不需亲自耕地,而农民一般被称作佃农,租用别人的土地进行耕种,但是家庭的兴衰和农业生产的好坏直接联系在一起:农业收成好,他们受益;农业收成坏,他们也受连累。

因此,他们的宇宙观和人生观都主要反映了农民的思想。

而加上这批学者受过教育,使他们得以表达农民自己没法表达的思想,这种表达在中国就采取了哲学、文学和艺术的形式。

因此中国的哲学艺术中有许多耕读的传统。

目前有谈及中国人民的信仰危机也有类似观点,中国的乡土文化扎根之深,并非轻松可以撼动,当把这种农业文明抽身而走的时候,似乎并未为这些空隙填入新的超道德价值观。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2说到中国哲学,这是争议不小的四个字。

比如,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先驱,黑格尔就说过,中国没有哲学。

他说,中国所处的东方是人类历史的开端,象征了思想的贫乏和愚昧。

“中国”在黑格尔哲学额体系中,起到的是反衬西方文明的作用。

他贬低中国传统思想中的儒家和道家。

他说,“孔子是中国人的主要哲学家,但他的哲学也是抽象的”,“没有能力给思想创造一个范畴王国”,当这种抽象的思想走向具体时,就成为“道德、治国之术、历史等,但这类的具体者本身并不是哲学性的”。

至于道家,“‘道’只是普遍的抽象,恍惚不定”,是“原始的理性”;道家的“无”是“单纯的、自身同一的、无规定性的、抽象的统一”,没有超出抽象的开始阶段。

(来自《哲学讲演录》)但是要弄清楚中国是否真的'有哲学,我觉得这件事情要拆开来看。

“中国哲学”与“哲学”究竟在目前的语言环境里的定义是什么呢?“哲学”[philosophy],来自希腊语Φιλοσοφ?α,原意是“爱智慧”。

如果一定要从西方那一套思想理论来看。

在大部分他们的语言环境里,哲学似乎都等于与“思辨哲学”,他们讲究层层严密推理。

他们似乎非常不能够认同中国这些传统思想家们随便拿一个比喻就来说道理的行文方式,也不能get到那些浪漫的点。

不过我倒是觉得,在现行通用的中文语境里,“哲学”是指一种向内探索的学科,寻求解答“世界是什么”,“我是什么”,“我该如何面对这个世界”这样子的抽象的自身和外界的关系的学科(哈,一点个人理解,轻拍轻拍)。

这么说的话,“中国哲学”这四个字就是非常自然能够成立的了。

中国哲学的思想,在我看来,连绵地沉淀了几千年的重量,很是厚重,加上古人们的浪漫习惯,他们讲哲学建立在直觉之上。

因此,有一些概念很多时候都没法一环扣一环地推理出来。

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

”就把哲学讨论问题的第一步,下定义,这件事情给堵死了。

所以,对于我这样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近乎小白的人来说,如何选择一本轻盈又踏实的哲学史书,是很重要的。

《中国哲学简史》就是这样一本书。

它是冯友兰于194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讲授中国哲学史的英文讲稿,所以带有科普目的,读起来很是轻松。

又加上那个年代的人深厚的国学底蕴和严肃的治学背景,这本书的内容又非常经得起推敲。

在前文里,冯友兰说,人类的最根本最自然的先天欲望之一,就是对于超乎现世的追求,即所谓“超道德价值”。

什么是“超道德价值”呢?对于日常生活中,我们做事情的目的,大多数都是具备了“道德价值”的,也就是说这些事情对自己,对别人或者对社会有一些有益的影响。

而在这次道德价值之上呢,有一层更高的对于“宇宙”这种神秘力量的敬畏和对自我生命的超越。

这样的想法,大概是继承了斯宾诺莎的理论。

斯宾诺莎虽然也提出了“爱上帝”,但是他认为自然本身就是神的化身。

这也是为什么宗教从四大文明起源的西欧(天主教),阿拉伯半岛,印度(佛教)的三大文明中各自起源发展。

而中国,虽然没有诞生宗教,却诞生了解决追求超道德价值问题的哲学(代替了宗教的位置)。

所以说,我们的文化从骨子里就是哲学的。

中国哲学,并不拘泥于“智慧”本身,而着力于提高我们自身的精神境界,从而引导人去追求超道德价值。

道家的“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道德经》第二章),儒家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的横渠四句),这些观念所追求的境界,在我看来,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等同于“信仰”。

因而,这样子的中国哲学,才能引导中国文化背景下的人达到精神的完满。

对“天”的敬畏贯穿了中国哲学思想的始终。

康德曾经说,“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

”我想,所谓“天”可能就是康德所说的“头上的星空”吧。

对于正文内容,这本书是按照时间顺序来的。

从先秦的诸子百家写起,一直讲到经学时代结束(一直到康有为为止),基本上涵盖了整个中国古代和近代早期的哲学发展。

不过由于篇幅原因,它的主要内容还是集中在儒、墨、阴阳、名、道、法这六家的思想。

对于哲学思想的最基础的普及,我觉得这本书做得很棒。

比如,儒家究竟被怎样反对过,为何它的反对者纷纷失败?比如,道家在老子之前,杨朱的理论是怎样的(“贵己”“重生”“人人不损一毫”)?比如,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又是怎么回事?再后来,佛教如何影响中国哲学,并且本土化,诞生了,禅宗这样一个静默的哲学?这样的问题有很多,如果展开讲,大概一两万字是不够的。

我非常推荐大家去读一读这本书。

虽然这本书也有一点小小的瑕疵。

比如对于某一些细节的论断,后来被考古结论所打脸,比如有一些方面还是有一些主观。

但是,作为一个想要粗浅了解自身所处的文化背景的脉络与发展的读者,它还是相当值得阅读的。

对超乎现世的追求是人类先天的欲望之一,中国人并不是这条规律的例外。

他们不大关心宗教,是因为他们极其关心哲学。

他们不是宗教的,因为他们都是哲学的。

他们在哲学里满足了他们对超乎现世的追求。

他们也在哲学里表达了、欣赏了超道德价值,而按照哲学去生活,也就体验了这些超道德价值。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3寒假我反复认真的研读《中国哲学简史》,总感觉似懂非懂,虽然我在努力的看,还是觉得这本书读起来非常费劲。

书中古代哲学家们的思想读后有种让人熟悉又陌生的说不清的感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