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谢灵运
陶渊明与谢灵运诗歌分析
陶渊明与谢灵运诗歌分析陶渊明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田园诗人,而谢灵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山水诗人,两个人虽然生活在一个时代,其诗歌却截然是两个时代的代表。
在历史上,魏晋诗歌诗风的古朴在陶渊明那里达到高峰,而谢灵运为排遣政治上的失意,写下大量山水诗,开创了南朝的一代新风,追求声色。
因为谢灵运代表了诗歌艺术发展的主要趋势,他在生前身后,都获得了极大的赞誉和推崇。
但他在诗歌的艺术成就上,显然不及陶渊明。
后世对两位诗人的评价各有多极,但绝对的一点是,整个盛唐诗歌能达到艺术的高峰,主要源于汲取了两位诗人所代表的诗风的精华。
至于一个时代与另一个时代诗歌诗风的过渡,也体现在陶渊明、谢灵运两位诗人的诗歌中。
在陶渊明之前,也包括陶渊明的大多诗人的诗歌主要是写意,就如陶渊明的田园诗歌,所写田园之景,所诉内心之情,都是充满诗意的,他在写诗的时候,从不追求名句,刻意雕琢某句,而是追求整篇诗歌的浑然一成,所有的情感都是自由流露。
在陶渊明之前,所有诗人写山水、实景,但都没有成为真正的流行趋势,直到谢灵运,先前诗歌写意的趋势渐渐没落,而对诗歌句子斟酌,追求写实成为真正的诗歌发展趋势。
诗歌诗风,真正从写意风转为写实风。
谢灵运所写的山水诗,放弃了浑然一体的整体结构,去追求字句匠心。
在陶渊明的诗中,我们窥不见练字、修辞的踪迹,而是意象的加成、平淡无奇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率真自然的表现出来,很少有华丽的词藻,夸张的手法,奇特的想象。
在谢灵运的诗歌中,没有了陶渊明那气象混沌、难以句摘的特点,他放弃浑然一体的诗歌特征,而是追求单个事物的临摹,讲究炼字,喜用骈句,注重色彩的对比和构图的和谐。
就如《入彭蠡湖口》这首诗中的“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
” “秀”与“屯”的运用,绝非偶然,而是经过次次斟酌锤炼后决定的。
在《游赤石进帆海》的“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中的“和”与“歇”也是如此。
两个人风格的不同,也是两个时代诗风转变的象征。
陶渊明认为,简单的诗句是不能诉尽诗人内心的情意的,那他就致力于突破语言的局限性,强调言外之意,发挥语言的启示性。
陶渊明与谢灵运的诗歌异同
陶渊明与谢灵运的诗歌异同范本如下:正文:陶渊明和谢灵运是中国历史上两位著名的诗人,他们在诗歌创作上都有着独特的风采和影响力。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陶渊明和谢灵运的诗歌进行比较,探讨其异同之处。
一、创作背景和时代背景的异同陶渊明和谢灵运的诗歌创作背景和时代背景存在明显的异同。
首先,陶渊明活动在东晋末年,是一个动乱的时期。
他在诗歌中表达了对乱世的痛苦和对自由自在田园生活的向往。
而谢灵运则生活在唐朝盛世,有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他的诗歌更多地表达了对时代荣耀的赞美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二、诗歌主题和意境的异同陶渊明和谢灵运的诗歌主题和意境上也有明显的异同。
陶渊明的诗歌主题较为广泛,包括自然景观、人生哲理、乡土情怀等多个方面,他善于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思考。
而谢灵运的诗歌主要围绕着对时代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感悟展开,他的诗作更为典雅,富有哲理性和艺术性。
三、表达方式和技巧的异同陶渊明和谢灵运在诗歌的表达方式和技巧上也有一些异同之处。
陶渊明的诗作简练自然,语言质朴真实,常常采用对景写景的手法,通过具体的描写来表达情感。
而谢灵运的诗作则更多地运用修辞手法和比喻,使诗歌更具艺术感和凝练性。
四、影响力和地位的异同陶渊明和谢灵运的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
陶渊明以其丰富的创作和深刻的思想被誉为“田园诗的祖师”,他的诗歌对后世的影响非常大。
谢灵运虽然没有陶渊明那样广泛的影响力,但他的诗歌在唐代文学中也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唐代诗人之首”。
附件:本文档附带的附件为陶渊明和谢灵运的代表作品选集,以供读者参考。
法律名词及注释:在本文中,未涉及法律名词及注释。
陶渊明与谢灵运
• 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已微。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 (《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 从以上例句可以看出,谢灵运讲究炼字,喜用骈句,注 意色彩的对比和构图的和谐。 • “白云抱幽石”的“抱”字,“绿筱媚清涟”的“媚” 字,“远峰隐半规”的“隐”字,“林壑敛暝色”的 “敛”字,这些动词都是锤炼而成,决非脱口而出。 • 以“洲萦”对“岩峭”,以“夕曛”对“晓霜”,以 “空水”对“云日”,以“云霞”对“林壑”,也处性到写实性
陶诗:注重言外的效果,发挥语言的启示 性,以调动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去体会那 些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东西,蕴含着炽 热的感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常采用白 描的手法) 如他笔下的青松、秋菊、孤云、归鸟等意 象,无不渗透着诗人的性情与人格,甚至 成为诗人的化身和人格的象征
陶渊明:《饮酒》其五
陶渊明后期的田园诗没有了初归田园时那 种欢愉与忘情,在他后期的田园诗中,常 常流露出绝望的哀叹。如:令人感伤的是 《乞食诗》: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 草没前庭” 。如门拙言辞。主人解余意, 遗赠岂虚来?谈谐终日夕,觞至则倾杯。情 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感子漂母惠,愧 我非韩才。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
陶渊明
以田园生活来表示自己的 理想及与统治阶级的决裂
谢灵运
借山水以"忘忧"来避世远 祸
摹像与写意兼重,田园景观 擅长用实笔摹像,山水形 主观意象浓 象多客观性 陶诗朴素明净,质朴自然 谢诗则富丽精工,典雅妍丽
陶渊明,谢灵运诗歌风格的形成及比较
陶渊明,谢灵运诗歌风格的形成及比较
陶渊明和谢灵运是唐代诗坛上的两位杰出诗人,他们的诗歌风格在当时备受推崇。
本文将就陶渊明和谢灵运的诗歌风格进行分析比较,探究其形成的原因。
首先,陶渊明的诗歌风格以清新自然、豁达淡泊为主要特点,他通常写山水田园和自然景观,叙述自己的生活和思想。
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生的反思,深刻地表达了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相比之下,谢灵运的诗歌风格则更为豪放洒脱,他善于用大量的比喻和修辞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他的诗歌中充满了豪放的气息和对人生的豁达态度,独具一格的风格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次,陶渊明和谢灵运的诗歌风格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他们的生活背景和社会地位。
陶渊明是一个田园诗人,他生活在乡村中,接触自然和农民的生活,因此他的诗歌也更贴近自然和生活。
而谢灵运则是一个知识分子,他游走于朝野之间,广泛地涉猎历史和文化,因此他的诗歌更具有学问性和思想深度。
总之,陶渊明和谢灵运的诗歌风格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无论是清新自然的田园诗,还是豪放洒脱的豁达诗,都深深地影响了后人的诗歌创作。
他们的成功也说明了,一个杰出诗人应该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表达方式,同时也要与自己的生活背景和社会地位相适应。
- 1 -。
陶渊明与谢灵运之比较
陶渊明与谢灵运之比较在诗歌文坛上,陶渊明和谢灵运拥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陶渊明第一个将田园生活题材带进诗中,开拓了一个全新的表现领域。
在其后的谢灵运模山范水,其创作的山水诗,获得了卓越的成就,在他的影响之下,南朝出现了大量的山水诗作。
因此,探索二者诗歌的异同与优劣很有必要。
一、陶渊明与谢灵运的不同之处首先,是思想情感方面的不同。
陶渊明的诗歌所表达出来的,是一种对于归隐生活的发自内心的热爱。
对于陶渊明来说,他是自发的想要隐居的,他的理想是要造福天下的百姓,可是在那样的一个尔虞我诈、黑暗腐败的官场之中,这样的抱负根本不可能实现,因此他“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最终如同久居樊笼里的小鸟回到自然一般,无比兴奋地重新又投身到了田园生活的怀抱之中。
他的诗歌“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户庭无尘杂, 虚室有余闲。
”塑造出来的恬静欢快的田园生活,让人感受到的是他对弃官归隐发自内心的欣喜。
而反观谢灵运,他只是因为被贬,被迫寄情于山水。
他的诗歌所表达出来的,是想要在官场一展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的志向却不能的愤懑。
而谢灵运不同于陶渊明的自发隐居,他的寄情山水,实际上是一种无奈的选择,谢灵运身处世家大族,无法舍弃锦衣玉食的生活,也无法真正地如陶渊明一般享受田园的生活,对于权位也充满着热衷与渴望,但是却在政治上失意,上升无望。
无奈之下,他只能将目光转向山水之间,以此来掩饰他对权力求而不得的失落。
“薄霄愧云浮, 棲川怍渊沈。
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佳。
”不过寥寥数语,便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他的无奈、失意以及满腹牢骚。
其次是描写侧重点的不同。
袁行霈先生说过:“陶氏写松意不必在松,写菊意不必在菊,写归鸟不必在归鸟,言在此而旨归于彼。
但谢氏则写风就是风,写月就是月,写山也就是山,写水亦就是水。
”陶渊明更加侧重于展现自己农村的田园生活,在劳动耕作中的感悟,所以他的诗歌创作不仅仅是片面地描述自然景观,更是融入了自己的感悟与思考。
他写的“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陶陶渊明谢灵运比较
陶渊明与谢灵运诗歌比较【摘要】:在诗歌史上,陶渊明和谢灵运往往被并举为晋宋诗坛两颗璀璨的明珠。
陶渊明是魏晋诗风的集大成者,是文学史上大力创作田园诗歌的第一人。
而谢灵运则开创了南朝一代新风。
陶的“田园诗”和谢的“山水诗”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后人将他们并称为山水田园诗。
本文将从两人诗歌风格、用词等方面分析,陶谢诗歌的不同及形成原因。
【关键词】:玄言诗、词藻、兴趣、结构特征、家庭背景陶渊明和谢灵运,是我国古代山水田园文学中具有代表性的卓越诗人。
他们差不多生活在同一个时代,思想上都受过儒家和道家的影响:都有着执着的济世意识,又都热爱大自然,盘桓山林;两个人还有着类似的仕而隐、隐而仕,最终又复隐的人生经历。
他们的山水田园诗在意境画面和艺术结构上都呈现着鲜明的差异,这种差异既与作为艺术对象的山水和田园有关,也是诗人审美心理心态的自然外现。
一、两人诗歌特点的比较(一)、对玄言诗的继承和发展上陶渊明继承和发展了玄言诗,将玄言诗融入日常生活中。
玄学强调宇宙的本体是玄虚的“道”,四时运转、万物兴衰是“道”的外现。
从这种观念中引导出人对自然的体悟、追求,以及人与自然统一和谐的观念。
加以江南山水,佳丽可人,对于来自北方的士大夫富有新鲜的刺激,更引起他们对山水自然的兴趣。
东晋玄言诗也因此又酝酿着一种新的重要的东西,这就是山水诗的萌芽。
陶渊明的田园诗,在某种意义上说来,也是山水诗的分支,与玄言诗同样有直接的关系。
比如说《饮酒》(其五)中有:“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言”与“意”的关系问题的答案,在他的生活中就可以找到,他在东篱下采菊,无意中见到了南山,看到了南山的归鸟,体悟出了人生的真谛。
谢灵运则一扫玄言诗的“淡乎寡味”,将山水描写变成诗的主体,使玄言诗转向山水诗而获得新的生命。
他的诗是先大肆写景,再总结谈玄,山水是他悟道德手段。
如《石壁精舍还湖中作》前六句都是写景的“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
清晖能娱人,游子憺忘归。
谢灵运诗歌与陶渊明诗歌的比较
谢灵运诗歌与陶渊明诗歌的比较谢灵运和陶渊明,是两位著名的诗人。
他们的诗歌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都有着重要地位。
两位诗人在文学风格、诗歌主题上有着不同的表现。
下面就来比较一下谢灵运诗歌和陶渊明诗歌的不同之处。
一、文学风格比较谢灵运生于唐代,为中唐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的诗歌文学风格以豪放为主,具有很强的个性特征,常常运用大量的修辞手法,抒发他紧张激烈的内心感受,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生动的形象表现。
陶渊明是晋代诗人,对村庄、山水和自然景观有很深的感情和理解,他的诗歌文学风格以清新自然为主,深受后人喜爱,他的诗歌多以叙事、抒情为主,其形式上比较简单,语言质朴自然。
二、诗歌主题比较1. 谢灵运的主题谢灵运的诗歌主题比较广泛,包括抒情、咏史、写景等多种类型,其中以抒情最为突出,他的诗歌常常表现出他对生命、爱情、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例如,他的《唐多令》中写到“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等,表达了对自身和英雄人物的追求和向往。
2. 陶渊明的主题陶渊明的诗歌主要以自然、山水、田园为主题,他善于运用自己对自然的感性认知,表现出自己的情感和人生观。
例如,他的《桃花源记》中写到“花落江南,眼前不见水,地下却流泉”,以桃花源的奇境为背景,表达出对人类自由幸福社会的美好向往和不切实际的遐想。
三、语言风格比较1. 谢灵运的语言风格谢灵运的语言风格相对奔放,行文十分流畅,常常采用连句成篇的方式,使诗歌获得了极高的艺术价值。
他的诗句多以对仗、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为主,并且表现出很强的感情色彩。
例如,他的《离骚》中写到“寓意深长,意犹未尽,欲说还休,半辞而废”,运用了比喻手法,表达了内心深深的感受。
2. 陶渊明的语言风格陶渊明的语言风格十分简洁,词语古朴自然,没有过多的修辞或华丽的词藻,但却能够表达出深厚的思想和情感。
例如,他的《归园田居》中写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十分自然而简约,却给人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总结,谢灵运和陶渊明的诗歌代表了不同时期的文学风格和思想特色。
陶渊明与谢灵运诗歌比较
陶渊明与谢灵运诗歌比较导语:陶渊明和谢灵运是东晋私企两位非常重要的诗人,那么他们两人有什么异同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陶渊明和谢灵运都是危机魏晋南北朝时期首屈一指的的大诗人。
陶渊明是魏晋诗风集大成者,谢灵运开创了南朝一代新风,陶的“田园诗”和谢的“山水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后人将他们并称为山水田园诗。
谢灵运的“山水诗”在对陶渊明的“田园诗”的有所继承的基础上,还有些发展与创新。
一、陶谢诗歌的相同点(1)陶谢两人都继承了玄言诗的特点,在诗里都谈玄。
陶渊明的很多田园诗中,都将玄理溶入日常生活,比如说《饮酒》诗第五首中的“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这“言”与“意”的关系问题,陶在日常生活中作出了解答。
他在东篱下采菊时无意中见到了南山,看到了南山的归鸟,体悟出了人生的真谛。
谢灵运的诗中,山水描写变成诗的主体,使玄言诗转向山水诗而获得新的生命,山水成为他悟道的手段,所以他的山水诗经常前半写景,后半谈玄,如《石壁精舍还湖作》结尾处有:“虑澹物自轻,意惬理无违。
寓言摄生客,试用此道推。
”一般是化用老庄之意,传达自己欲隐逸山水之间以求得等生死,忘荣辱,齐物达物观的自然境界的追求。
(2)陶谢诗作都有强烈的自我情感色彩。
陶渊明与谢灵运的诗文尽管在内容风格方面有诸多不同,但都重抒发视自我情感。
陶渊明以写意为主的诗歌创作。
他所描写的田园家居风物明显寄托诗人自身的象征意味。
“飞鸟”是陶渊明田园诗中出现最多的意象。
四言《归鸟》组诗中的“飞鸟”晨去于林,一旦发现外界“和风不恰”之时就“翻翮求心”,回归到久林之中,“顾俦相鸣”,“众声相谐”,“欣及旧栖”都表现了飞鸟归林后怡然自得之态。
飞鸟的形象恰是诗人仕而终归与隐的象征,飞鸟归林之后的怡然之态也是诗人归隐之初心态的真实反映。
另外,松、菊也是常常出现在陶诗中的意象,也具诗人自况的意味。
陶渊明诗中常常描写清爽高远澄净的景物,那些风景外物正是诗人明朗清净内心世界的外化表现。
关于陶渊明和谢灵云诗歌比较
关于陶渊明和谢灵运诗歌比较提纲一对陶渊明的生平进行简单介绍1.1 生活背景陶渊明是东晋末年的田园大诗人。
曾在做过县令,因经常到东流种菊,留下千古佳话。
他出身于世代官宦的家庭,也曾期望在仕途中有所进取,在政治,有所作为。
企羡隐逸,追求精神自由的风气,在他身上也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他也是抱着两种彼此矛盾的愿望走上人生道路。
1.2 艺术成就是他开创了新的审美领域和新的艺术境界。
虽然一般的玄言诗人都注意到从审察自然来体会哲理,并由此产生了山水诗的萌芽,但没有人把目光投向平凡无奇的乡村。
只是在陶渊明笔下,农村生活、田园风光才第一次被当作重要的审美对象,由此为后人开辟了一片情味独特的天地。
二对谢灵运的生平进行简单介绍2.1 生活背景谢灵运是开创山水诗派的第一人。
原名谢公义。
东晋末年的诗人。
谢灵运出身名门,兼负才华,但仕途坎坷。
为了摆脱自己的政治烦恼,谢灵运常常放游山水,探奇览胜。
谢灵运的诗歌大部分描绘他所到之处的自然景物,山水名胜。
从不同角度刻画自然景物,给人以美的享受。
谢灵运的诗歌虽不乏名句,但通篇好的很少是他确立了山水诗的地位,从此山水诗成为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个流派。
2.2 艺术成就谢灵运的山水诗特点是,能把自己的感情贯注其中,但有些诗句过于雕琢,冗长。
其诗意境新奇,辞章绚丽,影响深远。
从不同角度刻画自然景物,给人以美的享受。
谢灵运的诗文大都是一半写景,一半谈玄,仍带有玄言诗的尾巴。
但尽管如此,谢灵运以他的创作极大地丰富和开拓了诗的境界,使山水的描写从玄言诗中独立了出来,从而扭转了东晋以来的玄言诗风,确立了山水诗的地位。
三对陶谢两位诗人的诗词进行比较3.1 在诗风上陶渊明的诗词古朴,平淡与醇美,追求情、景、理的统一,而谢灵运则喜欢对事物进行精细的描写,精妙的文笔是谢灵运的写作风格。
3.2 在写作手法上谢诗不像陶诗那样以写意为主,注重物我合一,表现出整体的自然美,而是更注重山水景物的描摹刻画,这些山水景物又往往是独立于诗人性情之外的,因此他的诗歌也就很难达到陶诗那种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的境界。
从陶渊明到谢灵运的诗歌发展历程
从陶渊明到谢灵运的诗歌发展历程
陶渊明(365年-427年)和谢灵运(385年-433年)都是南朝
宋时期的著名诗人,他们在诗歌发展历程上有着一定的联系和影响。
陶渊明被誉为“东篱诗派”的代表,他以田园生活为背景,倡导田园诗的创作。
陶渊明的诗作大多描写了田园山水的美景和宁静的生活场景,以及思考人生、表达感情的主题。
他的诗作字里行间透露着对世态炎凉的批判和对自然的赞赏,让人体会到一种宁静、安逸的情怀。
谢灵运在诗歌发展中承前启后,他以豪放派诗人的形象被人们所熟知。
他的诗歌作品充满了激情和个性,常常将个人感受与社会风貌相结合,以及时的政治抱负揉合在一起。
谢灵运的诗歌表现出一种追求自由和真实的情感,对社会风尚和人生境遇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探讨。
可以说,陶渊明的田园诗为谢灵运提供了一种启示和借鉴,他在创作中继承了陶渊明的意境和情感表达方式,但又在此基础上加入了个人的见解和感悟。
谢灵运的诗歌在表现手法上更为多样,不拘一格,既有倾吐胸臆的豪放之词,也有描绘社会风俗的精妙之作。
总的来说,从陶渊明到谢灵运的诗歌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他们都受到了田园诗启发,在对自然和人生的表达中有着共同之处;同时,谢灵运在形式和内容上更为开拓,提供了一种新的诗歌
创作样式和思路。
他们的诗歌为后世的文艺创作提供了一种借鉴和参考,对南朝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元嘉三大家名词解释
元嘉三大家名词解释元嘉三大家是指晋朝时期的三位著名文学家:陶渊明、阮籍和谢灵运。
他们在政治上有所不同,但都是以豪放不羁的个性和超凡脱俗的文学才华而著称,成为元嘉文化的代表。
陶渊明(365年-427年)是晋代文学家和政治家,尤以其散文著作和田园诗著称。
陶渊明反对世俗的功名利禄,拒绝依附权贵,选择隐居田间,过上了一种恬淡自然的生活。
他的作品表现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渴望,以及对人生真谛的思考。
他的作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既有旷达豪放的《桃花源记》,也有感伤深沉的《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的文学风格淳朴自然,语言简练,表达了他对现实社会的批评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阮籍(210年-263年)是东晋的文学家,以抒发个人情感和反映社会现实的诗词而著名。
阮籍在政治上与当时的权贵势力对抗,多次被流放。
他以叛逆、不拘一格的个性和幽默、风趣的诗风而闻名。
他的诗歌多以抒发自己的忧愁、无奈和郁闷的情感为主题,较少涉及政治议题。
作品语言流畅,形象生动,常使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给人以耐人寻味之感。
谢灵运(385年-433年)是东晋末年的文学家和官员,尤以其七言绝句著名。
谢灵运的诗歌充满了哲理和婉约的特点,清新脱俗,语言优美。
他的作品多以宴会、酒榼、山水等题材为主,描写细致入微,富有感情色彩。
谢灵运还是一位优秀的文化评论家,对当时社会风俗、文化传统有深入的观察和分析。
他的作品从深深地抒发了对时代荣辱、自我追求的忧患意识。
元嘉三大家不仅代表了当时文化界的最高成就,也反映了东晋时期社会的动荡和人们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他们的作品不仅对后世文学有深远影响,也成为后世文人崇拜追求的对象。
陶渊明与谢灵运的诗歌异同
陶渊明与谢灵运的诗歌异同陶渊明与谢灵运的诗歌异同一、引言本章主要介绍陶渊明和谢灵运两位中国古代文学家的背景和诗歌创作特点。
1.1 背景介绍陶渊明,东晋末年至南朝宋初的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被后人誉为“田园诗人”。
谢灵运,唐代文学家,以其豪放的性格和深沉的思想而著名。
1.2 诗歌创作特点陶渊明的诗歌以田园牧歌为主题,描绘了恬淡宁静、返璞归真的乡村生活。
谢灵运则在其诗歌中表达了对政治现实的关注和对人生的思考。
二、陶渊明与谢灵运诗歌主题的异同2.1 主题的异同陶渊明的诗歌主题聚焦于自然、生活、友情等方面,强调返璞归真、与自然和谐相处。
谢灵运的诗歌则更多地关注政治、社会和人生的种种困境与抗争。
2.2 具体作品对比在《归园田居》和谢灵运的《乌栖曲》中,两位诗人都表达了对返璞归真的向往,却有不同的情感表达和写作方式。
三、陶渊明与谢灵运诗歌表现手法的异同3.1 表现手法的异同陶渊明的诗歌以简洁明快的表达方式为主,往往借助自然景观和生活细节描绘情感。
谢灵运的诗歌则倾向于雄浑豪放的表达,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
3.2 具体作品对比通过比较陶渊明的《竹里馆》和谢灵运的《代人赋诗》可以看出两位诗人在表现手法上的差异,前者着重描绘自然景观,后者则通过抒发对人生的感慨来表达情感。
四、附件本文档附带相关附件,例如陶渊明和谢灵运的诗歌选集、研究资料等。
五、法律名词及注释1、陶渊明:东晋末年至南朝宋初的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被后人誉为“田园诗人”。
2、谢灵运:唐代文学家,以其豪放的性格和深沉的思想而著名。
陶渊明谢灵运
二、谢灵运的生平(385-433)
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世居会稽
(今浙江绍兴市)。 祖父谢玄是淝水之战的主将。谢灵运袭封康乐 公,时称“谢康乐”。 灵运少好学,受到其族叔谢混的赏识。刘裕以 宋代晋,谢灵运由公爵降为侯爵,终被出为永 嘉太守,一年后称疾闲居,纵情山水,肆意遨 游,在山水清音中得到心灵的慰藉。创作了大 量清新优美的诗篇,如《登池上楼》《石壁精 舍还湖中作》等。
(二)用白描的手法创造出优美而又 高远超俗的意境(情景交融)。
田园风光景物的白描式,使陶诗读起来就像一 幅写生画,所画景物的色彩、线条都宛如实物 实景。“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暧暧 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在真实的描写中创造了一种优美又超俗的意境。 如《归园田居》,我们看到的不只是榆柳、桃 李中的几间草屋,村落中的几缕炊烟,听到的 不只是深巷中的犬吠,树头的鸡鸣,所有这一 切都构成了一种安宁静谧、淳朴自然的境界。
2、士大夫的精神归宿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人格境界 苏轼、陆游、辛弃疾等
辛弃疾:“须信此翁未死,到如 今凛然生气。吾侪心事,古今长 在,高山流水。”(《水龙吟 老 来曾识渊明 》)
3、平淡自然的艺术风格。
南朝鲍照、江淹学陶体仿作诗歌,以后拟陶、和陶 相沿成风。 杜甫:“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 (《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陆游说:“我诗慕渊明,恨不造其微。”(《读陶 诗》)
宋以后诗人在反对雕琢、提倡朴素诗风时,常以陶 诗为榜样,梅圣俞“宁从陶令野,不取孟郊新。” 清末诗人黄遵宪把自己的诗集称作《人境庐诗草》, 在诗歌创作上主张“我手写我口”,显然受到陶诗 朴素风格的影响 。
论陶渊明与谢灵运作品的异同
论陶渊明与谢灵运作品的异同陶渊明和谢灵运是两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他们都在晋朝时期活跃于文坛。
他们的作品在当时受到广泛的赞誉,至今仍被人们铭记和赞赏。
然而,陶渊明和谢灵运的作品在风格、主题和表达方式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下面将分别叙述他们的异同。
首先,陶渊明的作品以山水自然为题材,表现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追求田园生活的向往。
他以自身的亲身体验为基础,描绘了山水的美丽和宁静。
他的作品充满了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给读者带来一种宁静和舒适的感觉。
陶渊明的作品主题多涉及乡村生活、田园诗和渔歌舞等,充满了乡土气息和闲适的情调。
他的作品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展现了他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考和追求。
与之不同的是,谢灵运的作品更加注重人对人的关系和社会状况的揭示。
他以写实的手法揭示社会的黑暗和底层人民的疾苦。
他的作品直指社会弊端和人性的丑恶,以鲜明的对比来表现社会的不公和人的悲惨命运。
谢灵运的作品多涉及社会现实题材,探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制度以及人性的扭曲。
他的作品深入人心,使人们对社会问题和人性的黑暗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另外,陶渊明和谢灵运在表达方式上也有一定的差异。
陶渊明的作品以诗歌为主要表现形式,他善于用简洁的语言来描绘山水和田园景色。
他的诗歌通常以五言或七言绝句的形式出现,韵律流畅,意境深远。
相比之下,谢灵运则更倾向于散文,他用丰富的描写和详细的叙述来展现他所关注的社会问题。
他的作品常常以散文的形式呈现,文字优美,道出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关切。
综上所述,陶渊明和谢灵运是两位杰出的文学家,他们的作品在风格、主题和表达方式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陶渊明以山水自然为题材,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谢灵运则更关注社会问题和人性的扭曲,用写实的手法呈现社会的黑暗和人的悲惨命运。
陶渊明以诗歌形式表达,简洁而深邃;谢灵运则更倾向于散文,用详细的叙述揭示社会现实。
他们的作品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陶渊明谢灵运诗歌比较
陶渊明谢灵运诗歌比较陶渊明和谢灵运,这俩位古代诗人可真是个性迥异,一个是田园诗的“诗仙”,一个是山水诗的“大师”。
说到陶渊明,他的诗简直就像是一杯清茶,淡淡的,却能让人回味无穷。
他特别喜欢描写自然,像《归园田居》那种,他对田园生活的向往,真是透过字里行间散发出来,仿佛让人看到他在那片金黄的稻田里,悠闲自得,周围是一片宁静,鸟儿在歌唱,花儿在争妍,真让人羡慕得不行。
他在诗中流露出的那种对世俗的厌倦和对自然的热爱,简直让人心都融化了,读着就想立马去农村住几天,享受那种田园生活。
再说说谢灵运,他的诗就像一幅幅优雅的山水画,笔触细腻,构图讲究。
他特别擅长用奇巧的景色和流畅的意境来表达情感,像《登池上楼》那首,简直是让人如临其境。
山清水秀,云卷云舒,谢灵运用那些美妙的词句,把自然的灵气展现得淋漓尽致。
他的诗里,仿佛每一座山都在低语,每一条水流都在诉说,让人觉得自然和人心是多么和谐,简直是一种精神的享受,读了后感觉整个人都轻飘飘的,像是在云端遨游。
不过,两个人在情感表达上也有差异。
陶渊明的诗更多的是一种内心的平和和对简单生活的赞美。
他的词句里不带一点浮华,朴实无华,却总能让人感受到那种淡淡的忧伤和深沉的思考。
就像他在田园中,虽然身处宁静,却又在思考人生的意义,那种对生活的感悟,真是让人肃然起敬。
而谢灵运呢,他的诗中充满了激情和张扬,特别是对大自然的描绘,时常让人觉得他就像在舞台上,恨不得把所有的美景都搬到观众面前,感染每一个人。
陶渊明常常选择在平凡中找到乐趣,他不爱与世争斗,似乎是在告诉我们,简单生活才是真。
你想啊,他在田间小路上散步时,边走边吟,那种悠闲,真是让人心向往之。
而谢灵运就不一样,他更像是一个浪子,四处游历,把山川河流都当作自己的朋友,边走边感受,边写边醉,诗中充满了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他的豪情壮志在字里行间流露,简直是让人热血沸腾。
两位大师在语言风格上也有所不同。
陶渊明的语言简练明了,平易近人,读起来像是和朋友在聊天,亲切又自然。
六朝三杰_精品文档
六朝三杰引言六朝三杰是指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六朝(220年-589年)期间涌现出的三位才华横溢、声名显赫的文学家:陶渊明、谢灵运和谢安。
他们在文学创作上的卓越才能,以及对时代政治、社会和文化的积极参与,使他们成为南北朝时期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文化人物之一。
一、陶渊明陶渊明(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
他出生于中国东晋末期,资质聪慧,文学才能出众。
陶渊明的诗词作品以写田园生活为主题,表达了他对自然和心灵的追求。
他的代表作有《归园田居》、《饮酒》等。
陶渊明的作品不仅展示了他独特的审美观和对自然的热爱,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的政治现实以及人们对安宁生活的向往。
陶渊明的诗词作品至今仍广为流传,并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谢灵运谢灵运(385年-433年),字幼安,号铜钟先生。
他也是晋末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家。
谢灵运的诗词作品以抒发忧国忧民之情为主题,以及对时代动荡之下社会现实的观察和反思。
他的作品充满了民主、浪漫和抒情的色彩,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苦难和人民的疾苦。
谢灵运的作品对于后世的文学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被后来的文人称赞为“北朝诗文集大成者”。
三、谢安谢安(320年-385年),字安石,南朝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和文学家。
谢安在政治上才智横溢,曾多次担任要职,对南朝宋的政治局势有着重要的影响。
他在文学上也非常有造诣,是南朝宋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谢安的诗词作品以自然景物和社会现实为题材,充满了哲理和感慨。
他的作品给人一种深思熟虑、内敛而又富于智慧的感觉。
谢安的作品被誉为“魏晋文士二家之冠”。
四、六朝三杰的影响六朝三杰的文学成就不仅体现了他们个人的才华和造诣,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和文化的特点。
他们的作品大部分都以写实主义的手法展现了社会现实的缺憾和个人的痛苦,引起了人们对社会不公和人文关怀的关注。
他们深受后世文学家的推崇和模仿,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陶渊明以他的田园诗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瑰宝,他的创作将农民的劳动和生活与自然景观相结合,展现了他对平和、宁静和自然的向往。
陶渊明谢灵运诗歌比较研究
陶渊明谢灵运诗歌比较研究摘要:一、陶渊明与谢灵运的生平简介二、陶渊明诗歌的主题与风格特点三、谢灵运诗歌的主题与风格特点四、陶渊明与谢灵运诗歌的异同比较五、对他们诗歌的评价与影响正文:陶渊明与谢灵运是我国东晋时期著名的诗人,他们的作品在当时乃至现在都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本文将从两人的生平简介、诗歌主题与风格特点、异同比较以及对他们诗歌的评价与影响等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一、陶渊明与谢灵运的生平简介陶渊明(365-427年),字元亮,又名潜,世称靖节先生,东晋著名诗人。
他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职务,因不堪官场黑暗,最终选择归隐田园。
谢灵运(385-433年),字灵运,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世称谢客。
他历任秘书郎、太子左卫率、永嘉太守等职,因参与政治斗争,最后被贬为永嘉郡司马。
二、陶渊明诗歌的主题与风格特点陶渊明的诗歌主题以田园生活为主线,表现出他对官场黑暗的憎恶和对自由、幸福的向往。
他的诗歌风格以平淡自然、真率质朴为特点,被誉为“田园诗派”的鼻祖。
三、谢灵运诗歌的主题与风格特点谢灵运的诗歌主题多样,既有山水田园,也有抒发政治抱负。
他的诗歌风格以华丽、细腻、清新见长,注重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被称为“山水诗派”的代表。
四、陶渊明与谢灵运诗歌的异同比较相同点:两人都善于描绘自然景物,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都曾投身官场,后因各种原因归隐田园。
不同点:陶渊明的诗歌主题更偏向田园生活,对官场黑暗有强烈的反感;而谢灵运的诗歌则更多地关注山水景物,抒发政治抱负。
在风格上,陶渊明的诗歌质朴、自然,谢灵运的诗歌则华丽、细腻。
五、对他们诗歌的评价与影响陶渊明和谢灵运的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陶渊明的诗歌传承了诗经、楚辞的优良传统,创立了田园诗派,对后世诗人产生了深远影响。
谢灵运的诗歌则开启了中国山水诗的先河,对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孟浩然等产生了启示。
总之,陶渊明与谢灵运的诗歌各具特色,代表了东晋时期诗歌创作的最高峰。
陶渊明与谢灵运课件.ppt
好游名山
灵运因父祖之资,生业甚厚。奴僮既众, 义故门生数百,凿山浚湖,功役无已。寻山 陟岭,必造幽峻,岩嶂千重,莫不备尽。登 蹑常著木履,上山则去前齿,下山去其后齿。 尝自始宁南山伐木开迳,直至临海,从者数 百人。临海太守王琇惊骇,谓为山贼,徐知 是灵运乃安。
《宋书 ·谢灵运传》
山水诗兴盛的原因
陶渊明
陶渊明(365- 427),一名潜, 字元亮,号五柳先 生、靖节先生。浔 阳柴桑(今江西九 江)人。
家世
❖ 陶渊明出身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东晋开 国元勋,都督八州军事,封长沙郡公。祖父 陶茂、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
❖ 九岁丧父,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孟嘉 是当代名士,性格恬淡,崇尚自然。
❖ 家世给予陶渊明“入世”和“出世”两种影 响。
不为五斗米折腰
以亲老家贫,起州祭酒,不堪吏职。为 彭泽令。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 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 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
——《晋书·陶潜传》
五柳先生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 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 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 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 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 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晋宋诗坛与谢灵运
谢灵运
谢灵运(385年- 433年),东晋名将谢 玄之孙,小名“客”, 人称谢客。曾任永嘉太 守,临川内史,袭封康 乐公,世称谢康乐。
山水诗派开创者, 有 《谢康乐集》。
显赫的家世
谢灵运出生于谢氏家族鼎盛时期。祖父 康乐公谢玄(谢安之侄),东晋名将。父瑍, 生而不慧。灵运生而颖悟,为此,谢玄曾感 叹:“我乃生瑍,瑍那得生灵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渊明田园诗与谢灵运山水诗
摘要: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陶渊明与谢灵运是不可不谈的两个里程碑似的人物。
他们被誉为宋晋诗坛两颗璀璨的明珠,他们将自然山水带入诗歌创作的舞台中,并分别是田园诗与山水诗派的开创人。
他们成长环境迥异但人生境遇相似。
这两人比较,陶渊明是以一个隐士的形象亲自溶入田园中,表现其中的乐趣,而谢灵运则以游览田园山水来消遣政治上的苦闷。
本文重点在于简析二人诗歌的不同处及二者之间悄然转变的表现。
关键字:陶渊明谢灵运田园诗山水诗不同表现
正文:
一、田园诗与山水诗
田园诗,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
山水诗,简要的说,就是以山水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这一概念。
包含如下几个方面:山水诗的写作内容是描写山水风景的;这种山水风景的描写具有独立的审美意义,而不是作者抒发个人哲理的附庸。
也不是作为中国诗歌传统写作手法之一
的“起兴”的手法存在。
在符合以上两方面内涵的基础上,对于诗歌的写作场合,则可以稍微放宽。
也就是说,所谓的山水诗,并非一定得在山水浏览的过程中写就,诸如行旅过程中的作品,或者离别酬答,出守外任时的家园之思,只要它具有以上两方面的品格,也就还视为山水诗作品。
山水诗的产生标志着人对自然美的认识加深了,也标志着人与自然进一步的沟通与和谐山水以作为陪衬的生活环境或作为比兴的媒介,变成具有独立美学价值的欣赏对象。
山水似的出现改变了写诗言志的传统,打破了儒家功用主义的诗教观为是个走向纯审美的艺术化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山水田园诗兴起的原因
1、世族庄园经济,为士族文人提供舒适优裕的生活环境和赏心悦目的山水田园之美,并影响了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学创作的题材。
2、永嘉南渡后,北方士人南迁,江南秀丽山川景色,让文人们登临山水,流连忘返。
他们纵情山水,在自然山川中澄怀观道,体悟玄理。
3、朝隐之风的影响,士人在自然山水中寻找到精神慰藉。
晋宋王室与士族,士族与士族之间的矛盾,使一部分士人在世俗功利的追求、个人的全身远祸之间,寻求“朝隐”,不仅能缓冲出仕和入仕的矛盾,也能满足士人生活上溺于享受、思想上耽于玄理的需求。
4、玄学之风的影响。
魏晋玄学在清淡中发挥老庄自然哲学观、体认人与自然的关系。
玄言诗中己开始出现一些山水诗句作为玄学名词的印证或点缀。
东晋玄言诗人孙绰曾讽刺人说:“此子神情都不山水、而能作文?”(《世说新语·赏誉》)由此可见,玄言诗中本来就孕育着山水诗的成分。
刘勰说:“宋初文咏,体有因革。
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
(《文心雕龙·明诗》)山水诗给文坛带来了清新的空气和活力,最终取代了“平典似道德论”的玄言诗。
三、陶渊明的思想及艺术特点
1、陶渊明的人生道路以辞彭泽令为界分为前期和后期。
前期因出身等因素,尚积极谋仕,在政治上要有所作为。
他在《杂诗》中说:“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可见出他的胸怀。
但同时,东晋士族文人普遍向往隐逸生活,追求精神自由的风格,在他身上也留下了很深刻的影响。
《归园田居》中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就反映了他思想的另一面。
所以,陶渊明是抱着这两种彼此矛盾的愿望——积极出仕与向往隐逸——走上了人生道路的。
开始时前一种愿望占据了主导地位。
但那是一个动乱的时代:宗室内部的斗争,军阀对政权的野心,不断引起血腥的杀戮乃至激烈的火并。
这种社会动乱不仅给人民带来灾难,同时在社会上层也造成严重的不安全感。
这使陶渊明的政治雄心不能不有所消减。
另一反面,在这种权力争夺之中,一切卑劣血腥的阴谋,无
不打着崇高道义的幌子,这使秉性真纯的陶渊明也难以适应和忍受。
所以最后“爱丘山”的夙愿就压倒了“逸四海”的猛志。
所以说,他的归隐,实际上是自己的理想与当时的现实无法调和的结果。
陶渊明的反复出仕和反复归隐,其思想根源是儒道两家的思想,而主要是以老庄哲学为核心,对儒、道两家取舍调和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自然”哲学。
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一种“自然”的社会。
他常常把儒家虚构的淳朴无争的上古之世与道家宣扬的小国寡民的社会模式合为一体,作为理想世界来歌颂。
这在他的散文《桃花源记》和一些田园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2、对田园诗艺术特点的总结
1)、自然是陶渊明的人生旨趣;
2)、陶渊明的创作态度不带有任何功利色彩,“常住文章以自娱”、“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五柳先生传》);
3)、其诗歌是纯粹自然的流露,没有任何锤炼的痕迹;
4)、其诗歌内容:将日常生活诗化,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重要的意义和内容弥醇的诗味。
•具体特点:①能够做到情景事理的混溶。
陶诗发于事,缘于景而统摄于理,意象既是具体的,又是理念的,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②平淡中间警策,朴素中见绮丽。
四、谢灵运的人生态度与艺术特点
1、谢灵运家世显赫,亦子承家业入仕为官。
但是仕途并不坦荡。
几番起落,终于元嘉五年,免官还乡。
后参与叛乱事件被放逐广州,元嘉十年被杀。
谢灵运热心功名而不得逞其志,又痛感士族利益受到损害,更畏惧上层权利斗争的冷酷无情,因而徘徊于朝廷和山林之间。
他愤世,借以山水排遣心中可闷。
他的寄情山水不同于陶渊明乐于山水之中。
他的山水诗也不都是冲淡平和的。
这样的心理与态度,悲剧收场,不可避免。
2、谢灵运山水诗歌的艺术特点
1)、谢灵运善于对自然景物作细致的刻划,精雕细刻,对山水的描摹则是工笔刻画,营造生动鲜明的画境。
2)、在他的诗里非常注意色彩、光线、声调的运用,谢诗多选取自然景色中那些色彩鲜艳的部分,用艳丽的语词,来描绘绚丽的画面。
3)、谢诗善于将叙事、写景、抒情相结合,在与山水草木的情感交流之中,表达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对坎坷身世的感慨,以物寄情,以情托物。
4)、结构独具特色,在诗的结构上经常采用“写景——玄理”的章法,在游赏山水之余,将山水带来的愉悦引向哲理思考,以玄理或佛理作为解脱内心苦闷的方剂。
5)、诗的语言清新鲜丽,谢灵运山水诗所体现的清新自然的风格,为历代诗评论家所称道
6)、排偶的运用,谢灵运的山水诗中,对偶句比比皆是。
7)、谢诗在摹景状物中十分注重字句的锻炼,创造出了许多名
垂后世的佳句。
8)、谢诗的诗歌语言是写实性的,他发挥了语言的表现力,增强了语言描写与实景实物的效果,运用准确的语言,对山水景物做细致描写,力求真实再现自然美。
五、谢灵运的诗与陶渊明的诗歌比较
1)、谢之诗善于描绘画境,在移步换景中领略山水之美,往往将叙事与写景相结合。
但陶诗写田园山水往往是静观。
这需要心地十分纯净,方能物我亲切交流。
2)、谢诗中也有哲理,但他主要是化解他心中的郁结。
而他的哲理往往是游离于诗歌之外,从而形成一种叙事—写景-说理的模式,往往在诗歌结尾拖上一条玄言的尾巴;而陶诗的哲理,溶于体物之中,达到超然物外,遇境成趣的境地。
3)、在语言上,谢之语言精工绮丽,刻意追求。
有时候喜用深奥的典故,给人生涩难懂的印象。
他有佳句但无佳篇,陶诗相对比较朴素自然平淡。
六、从陶渊明到谢灵运诗坛风气和审美变化的表现
1)、表现为从写意到重摹象的变化。
在谢之前中国诗歌一写意为主。
摩象只占从属的地位那么陶是协议的高手,他无意于模山范水,只是写与景物融合为一的心境。
谢则不同。
山姿水态在他的诗中占据了主要的地位。
他尽量捕捉山水景物的客观美,力图把山水真实再现出来。
2)、表现为从启示性到写实性,陶的诗歌十分注重言外的效果,
他发挥语言的启示性以调动读者的联想与想象,去体会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
但谢之语言不同,它更注重写实性,充分的发挥了语言的表现力,增强了语言描写实景实物的效果。
运用准确的语言对山水景物做精心细致的刻画。
因而他笔下的物象更多的带有独立性与客观性。
参考文献: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