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伤保险改革与发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挑战



(五)工伤保险的任务
扩面工作 有压力

制度本身要求 先行支付的规定 新资源 新手段 新措施
有机遇



(五)工伤保险的任务
完善工伤保险政策法规体系
社保法和新条例相关配套法规 规范性文件 相关技术标准
(五)工伤保险的任务
提升统筹层次工作 目标:所有地市实现市级统筹,有条件的探索省 级统筹 核心:提升基金管理层次
工伤保险制度改革与发展
一、国际工伤保险历史演变和
发展趋势 二、我国工伤保险制度的探索 三、新型工伤保险制度的建立 四、工伤保险形势和任务
一、国际工伤保险历史演变 和发展趋势
(一)工伤保险产生的背景
工业革命全面爆发 工人运动兴起
统治阶层的反思
(二)工伤保险发展历程和趋势
法律理论层面 风险承担理论 过错责任 无过错责任 无过失补偿
(三)工伤保险制度类型及特点
工伤社会保险
特点:
强制性、普遍性、共济性、社会性、非盈利性、便捷性
理论依据:社会连带论 实质:是国家运用公权力强制实行的保障制度,实现了工伤赔 偿风险的社会化,起到了分散风险、缓和社会矛盾的作用。
(三)工伤保险制度类型及特点
混合保险 “在社会保险制度必须适用于所有 部门的时候,雇主责任保险才能够 有理由取消”
试点做法
扩大覆盖面 适当调整工伤待遇 建立工伤保险基金,实行差别费率 实行企业管理与社会化管理相结合 加强工伤保险管理


(二)改革开放时期工伤保险制 度的探索和实践
《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




实行工伤保险基金社会统筹 扩大工伤保险覆盖范围 建立工伤保险差别费率 规范工伤保险待遇项目和待遇标准 明确管理程序 提出建立预防、补偿、康复相结合的制度体系目标

(二)改革开放时期工伤保险制 度的探索和实践
《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

适用范围:

职工在职业活动中负伤和因职业病致残程度的鉴定 考虑器官损伤、功能障碍、医疗护理依赖程度、社 会心理等因素,对伤残程度分级 10个等级

致残分级原则:


伤残等级:

三、新型工伤保险制度的形成
(一)新型工伤保险制度建立标志

(二)改革开放时期工伤保险制 度的探索和实践
改革的主要内容 1988年,劳动部主持制定社会保险制度改 革方案

建立工伤保险基金,逐步实行社会化管理 调整和完善工伤保险待遇项目和标准 加强和规范工伤保险管理
同年劳动厅(局)长会议要求,选择市
(县)试点

(二)改革开放时期工伤保险制 度的探索和实践


(二)改革开放时期工伤保险制 度的探索和实践
背景 改革工伤保险制度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的迫切要求


1991年,“八五”计划提出努力改革工伤保险制 度 1993年,《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在我国“普遍建立 企业工作保险制度” 1994年,《劳动法》明确了建立包括工伤保险在 内的社会保障制度
工伤认定范围:7、3、3
(二)《条例》主要内容
两个范围
适用范围:各类企业和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 工伤认定范围:733,核心是工作原因。
各种工伤认定情形所占比例
其他, 1.6% 患职业病, 1.5% 因工外出, 2.6% 上下班事故, 5.0%
2010年上半年,七 种工伤认定情形中 认定为工伤的52.3 万人,占99.5%; 符合三种视同工伤 情形的2436人,占 5%。

(二)改革开放时期工伤保险制 度的探索和实践
背景 旧工伤保障制度无法适应新形势需要
覆盖范围过窄 缺乏抗风险能力 工伤待遇项目不完整 政策和管理不规范 工伤预防机制未建立


(二)改革开放时期工伤保险制 度的探索和实践
背景 经济体制改革催生新的工伤保险制度
以城市改革为重点,以企业搞活为中 心 市场化程度提高,苦乐不均矛盾突出 流动性增大,待遇难保障 工业化加快,安全生产形势严峻
三工原因, 89.3%
(二)《条例》主要内容
三个环节
工伤认定:是待遇享受前提

劳动关系 工伤范围 主体:专家,是技术性工作 鉴定内容:劳动功能障碍程度和生活自理障碍程度 依据:《劳动能力鉴定、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等级》
劳动能力鉴定:享受待遇的决定性环节

待遇保障:医疗康复待遇、伤残待遇、死亡待遇
(二)《条例》主要内容
三层管理
监督管理:行政监督、司法监督、社会
监督、财政和审计监督 基金管理:原则、个人不缴费、限定支 出范围、建立储备金 服务管理:费率管理、目录管理、协议 管理、支付管理 两类责任
行政相对人责任 行政人的义务和责任
四、工伤保险形势和任务
(四)工伤保险面临的形势
2003年4月,国务院颁布《工伤保险条例》
(二)《条例》立法精神
基本宗旨
保障权益 促进预防和康复 分散风险
基本原则
适应原则
保障基本权益原则 衔接原则
权利义务对应原则
无责任补偿原则 以支定收、收支平衡原则
(二)《条例》主要内容
两个范围
适用范围:各类企业和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

劳保政策主要内容
就医及相关费用由企业行政或资方负担 因工残疾抚恤费(75%、60%本人工资) 因工残疾补助费 因工死亡的丧葬费(企业)、供养亲属抚 恤费(劳动保险基金)

(一)计划经济时期工伤补偿制 。 度的建立和实施
劳保政策主要特点

覆盖对象以一定规模国有企业为主


职工百人以上 国营、公私合营、私营和合作社经营 工厂、矿场、铁路、航运、邮电企业及附属单位
(一)计划经济时期工伤补偿制 。 度的建立和实施
制度评价:



与计划经济“高就业、低工资、高补贴”的劳动工 资制度相适应 实践中起到了保障职工及其家属基本生活、分散工 伤风险、促进经济建设的作用 探索建立部分基金统筹调剂使用办法,为建立统筹 共济的社会保险制度奠定基础 在实践中退化为“企业保险”,也积累了一些矛盾, 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市场经济以及社会保险制度的 建立

政策统一 管理服务标准统一
难点:处理好提升基金管理层次与服务下沉的
关系



建立责任与事权匹配的管理体制 完善制度运行机制 探索基金预算管理办法
(五)工伤保险的任务
推进工伤预防和康复工作 定位:创新点 方式:试点先行,逐步推开 对工伤康复的构想


重点:职业康复 平台:工伤康复中心 设想:国家-区域-地区(社区)定位清晰、功能 互补、转接顺畅的工伤康复示范性服务网络 技术支撑:机构、项目、治疗师准入机制,康 复介入标准、康复诊疗规范等等
实行行业差别费率和企业浮动费
率 工伤预防、补偿和康复相结合 一次性补偿与长期补偿相结合
二、我国工伤保险制度探索
(一)计划经济时期工伤补偿制 。 度的建立和实施
制度构架: 企业:《劳动保险条例》(1951年) 机关事业单位:《革命工作人员伤亡褒 恤暂行条例》(1950)
(一)计划经济时期工伤补偿制 。 度的建立和实施
谢谢!
(三)工伤保险制度类型及特点
各类型制度实施情况(1995年) 全球共159个国家和地区实行了各 类工伤保险 社会保险方式98个,占61.6% 雇主责任制方式25个,占15.7% 混合型36个,占22.7%
(四)工伤保险的基本原则
强制性 无责任补偿原则 劳动者个人不缴费原则
雇主责任保险
指根据法律规定,受伤害的工人或遗属直接向雇主要求索赔 三种模式:
自保型---雇主个人赔偿 集体保险型----雇主协会赔偿 社会化型-----雇主投保商业保险公司
实质还是侵权责任赔偿 弊端
一般采取一次性支付,不能解决职工长期困难,更不能解决职 业康复等问题 赔付要根据责任大小,往往要诉诸法律,耗时长
(二)工伤保险发展历程和趋势
制度功能层面 补偿 预防、补偿、康复一体化
(二)工伤保险发展历程和趋势
实施范围层面 人员范围
经济部门 非经济部门 大企业 中小企业 城镇雇员 自雇人员和农业从业人员
百度文库
工伤认定范围
工伤事故伤害 职业病 上下班途中意外事故 过劳死
(三)工伤保险制度类型及特点

企业负担全部工伤费用

劳动保险费为工资总额3%,30%调剂、70%自用
(一)计划经济时期工伤补偿制 。 度的建立和实施
劳保政策实践:



1953年修正并重新公布《劳动保险条例》 1957年,卫生部下发《职业病范围和职业病患者处 理办法的规定》(14种疾病) 1969年,财政部下发《关于国营企业财务工作中几 项制度的改革意见》规定:“国营企业一律停止提 取劳动保险金” 1980年,国家劳动总局、全总发出《关于整顿与加 强劳动保险工作的通知》,强调建立劳动鉴定委员 会。
机遇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 机遇

领导重视---政治基础 法制健全---制度基础 社会关注---社会基础 成效显著---实践和组织基础 工业化---产业结构调整 城镇化---农民工参保问题 就业形式多样化---非全日制、灵活就业、自雇人 员、乡村企业从业人员 全球化---境外就业,来华外国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