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 教案(1)

合集下载

初中描述运动快慢教案

初中描述运动快慢教案

初中描述运动快慢教案教学目标:1. 能够运用速度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2. 能够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理解速度的概念。

3. 能够运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重点:1. 速度的概念及其运用。

2. 速度公式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难点:1. 速度公式的记忆和运用。

2. 单位换算的掌握。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计时器。

3. 测量工具(如米尺)。

4. 实例图片或视频。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内的物体,如桌子、椅子等,提问它们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快慢?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介绍速度的概念,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 讲解速度的表示方法,如5m/s、10km/h等。

3. 解释速度公式:速度 = 路程 ÷ 时间。

三、实例分析(10分钟)1. 展示实例图片或视频,如自行车、汽车、飞机等,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它们的运动快慢。

2. 引导学生运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如给定自行车的路程和时间,计算其速度。

四、小组讨论(10分钟)1. 让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实例进行讨论。

2. 要求学生运用速度公式,计算实例物体的速度,并描述其运动快慢。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速度概念和速度公式。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速度来描述日常生活中物体的运动快慢。

教学延伸:1. 引导学生进行户外活动,如测量学校跑道的长度和时间,计算运动员的速度。

2. 让学生课后查找相关资料,了解不同交通工具的速度,并进行比较。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分析和小组讨论,让学生掌握了速度的概念和速度公式,能够运用速度来描述物体的运动快慢。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理解速度公式中的路程和时间的单位换算,以免出现计算错误。

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灵活运用速度来描述日常生活中物体的运动快慢。

初中物理运动的快慢 教案

初中物理运动的快慢 教案

初中物理运动的快慢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的计算公式。

2. 能够通过比较时间、路程和速度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

3. 了解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教学重点:1. 速度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2. 判断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教学难点:1. 速度公式的应用。

2. 匀速直线运动的理解。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

2. 计时器、测量工具、计算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课件展示不同物体的运动情况,如自行车、汽车、飞机等。

2. 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如何判断这些物体运动的快慢?二、新课讲解(20分钟)1. 介绍速度的概念: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表示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2. 讲解速度的计算公式:速度 = 路程 ÷ 时间。

3. 举例说明如何利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

4. 介绍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速度保持不变,运动方向为直线的运动。

5. 讲解如何判断物体运动快慢:a. 在相同时间内,比较路程的长短。

b. 在相同路程内,比较所用时间的长短。

c. 在时间和路程都不相同的情况下,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三、实验演示(15分钟)1. 安排学生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物体的速度。

2. 引导学生利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并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安排学生进行课堂练习,解答有关速度、路程和时间的问题。

2.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总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速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和判断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2. 强调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实验,使学生掌握了速度的概念和计算公式,能够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参与实验和课堂讨论。

通过课堂练习,检验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但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加强对匀速直线运动的理解和应用的讲解,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高中物理运动快慢描述教案

高中物理运动快慢描述教案

高中物理运动快慢描述教案
教学重点:观察和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辨别物体的快慢运动。

教学难点:理解运动的快慢与物体速度的关系。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多种不同物体,如小球、卡车等,用于展示物体的不同运动状态。

2. 准备一些图片或视频素材,用于展示不同速度的物体运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通过观察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讨论物体在不同速度下的运动状态,并让学生描述这些运动状态。

二、展示物体运动:教师用不同的物体进行展示,让学生观察并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分辨快慢运动。

三、引导学生总结:让学生总结快慢运动的特点,探讨快慢运动与物体速度的关系。

四、让学生实践:教师让学生自行选择物体,并观察描述其运动状态,进一步锻炼学生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五、展示总结:教师以小结的形式呈现学生的观察结果,并引导学生总结物体的快慢运动规律。

六、课堂小结: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强调物理快慢运动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

七、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观察周围物体的运动状态,并描述快慢运动的特点。

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初步认识到物体的快慢运动与速度的关系,提高了他们的观察和描述能力,激发了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

高中物理新教材--位置变化快慢的描述—速度优质精品教案 (1)

高中物理新教材--位置变化快慢的描述—速度优质精品教案 (1)

课时:一节课课题: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理解速度的概念2. 能够计算物体的速度大小和描述速度的方向(二)过程与方法:1.体验速度概念的建立过程,理解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思维。

2.通过分析瞬时速度的概念,体会研究物理问题的极限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速度的学习,关心国内各种高科技交通工具,以及理解环境和速度关系,有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凯洛夫的五环节教学模式激发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课,运用巩固,检查效果。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速度难点:速度和瞬时速度以及速率之间的关系三、教学资源准备多媒体课件内容要点教学环节实践教学流程所需资源学生学习要素、活动、学习方式教师的调控手段多媒体课件复习旧课时间和位移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从生活中引入运动的快慢新课讲授环节1:(3分钟)听、想、说回顾旧知识环节2:(3分钟)听、想、动、说讨论学习环节3:(3分钟)听、想、说回顾旧知识时间和位移概念我们班有同学参加过100米赛跑吗?参加比赛的同学跑得越快越好,那在我们生活中哪些物体的机械运动越快越好呢?思考:这些物体就有快慢之分,如何去区分物体机械运动运动的快慢呢?我们初中就学习“速度”物理机械运动的快慢,初中所学的速度大家还记得吗?(路程与时间之比)一、速度1.平均速度2.瞬时速度环节4:(5分钟)听、想、说讲授学习、合作学习环节5:(5分钟)听、想、说思考环节6:(7分钟)听、想、动、说练习速度:初中我们用路程来描述物体位置的变化,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用位移描述物体位置的变化比用路程更准确,所以:物理学中用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这就是速度。

V=∆x∆t大小:位移的大小比上时间小组讨论讨论:速度有方向吗?方向:和位移方向相同思考:同学绕操场跑了一圈,在物理学中速度的大小是多少呢?和我们日常生活相符合吗?所以:物理学把路程与时间之比叫速率。

同学绕操场跑一圈速率保持不变的吗?(平均速率)类比于初中所学的平均速率,将位移除以时间叫做这段时间的平均速度。

初中物理 运动快慢 教案

初中物理 运动快慢 教案

初中物理运动快慢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的计算方法。

2. 能够通过实例分析,掌握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3. 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学内容】1. 速度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3. 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运动场景,如赛车、跑步、骑车等,引导学生关注物体的运动快慢。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吗?二、新课导入(15分钟)1. 讲解速度的概念: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等于物体运动的距离与时间的比值。

2. 介绍速度的计算方法:速度 = 路程 ÷ 时间。

3. 讲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三、实例分析(15分钟)1. 举例说明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如在相同时间内比较路程,或者在相同路程内比较时间。

2. 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设计一个实例,分析物体的运动快慢。

四、课堂实践(15分钟)1. 让学生使用秒表、卷尺等工具,测量自己的跑步速度。

2. 学生相互之间比较跑步速度,总结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2. 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在实际生活中,速度的概念有哪些应用?【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运动快慢现象,写在日记中。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分析和实践操作,让学生掌握了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了解了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实际生活中的运动快慢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同时,加强课堂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高中物理公开课《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教案设计

高中物理公开课《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教案设计

高中物理公开课《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教案设计下面是作者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物理公开课《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教案设计(共含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篇1:E 速度变化的快慢加速度六十中学陈浩教学目标:1.运用类比的方法得到加速度概念和公式。

2.知道加速度单位的符号和读法,了解生活实际中某些物体作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大小。

3.理解并掌握加速度的概念,知道加速度方向即速度增量的方向。

教学重点:加速度的定义及其意义的理解。

教学难点:加速度与瞬时速度和速度变化的区别联系。

知道加速度是矢量,能判断加速度的方向,领会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符号正负的意义。

教学内容:一复习瞬时速度和平均速度:强调瞬时速度能精确反映物体在某个时刻(或某点)的运动快慢;而平均速度只能大致粗略的反映物体在某段时间内运动快慢。

二举例引新课:大家看过赛车吗,大部份同学是在电视上看到过。

麦克拉仑车队的赛车最高时速可达231千米/小时;它从启动加速到60千米/小时需要秒,从启动加速到100千米/小时要秒。

伏特赛车的最高时速可达220千米/小时;它从启动加速到60千米/小时需要3 秒,从启动加速到100千米/小时要秒。

问:这两辆赛车各有什么优势和劣势?让同学尽可能多的讨论。

当提到伏特赛车速度变化比麦克拉仑赛车快时,引出加速度的概念: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用a表示再可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如书上所举的列车,摩托车和子弹的速度变化快慢等等。

回顾速度的'概念: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即物体位置变化快慢。

定义式v=Δs/Δt让学生猜测加速度的定义式是什么。

由学生得出加速度a=Δv/Δt。

即加速度是速度变化量Δv与发生这一变化所用时间Δt的比,也可以说是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

让学生根据上式写出加速度的单位:m 读作米每二次方秒。

三什么是ΔV(速度的变化量)?速度的变化量是速度改变的大小,即末速度减去初速度:末速度用Vt 表示,初速度用V0 表示。

《怎样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说课稿

《怎样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说课稿

《怎样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说课稿一.教材分析加速度是力学教学的重要概念,也是力学与运动学相互联系的桥梁,学好加速度不仅对以后的学习打下了基础,更是培养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良好开端。

加速度的概念是高一年级物理中比较难懂的概念之一,并且学生在以前的生活经验之中,又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一概念,这就给学习带来了困难。

而教材中先是从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汽车性能入手,让学生讨论它们速度变化的快慢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在具体的问题中了解“速度快”“速度变化大”与“速度变化快”的不同。

本节课从阅读汽车广告入手。

引导学生分析汽车的启动性能,自然的引入了加速度的概念,体现了把物理学与生活相联系的理念,初步讨论了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为下一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学习打下基础。

加速度是力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运动学的难点,为了降低学生学习的困难,本节课仅限于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加速度的概念,绘出定义式对他和速度的关系进行简单的的定性讨论。

因此,在本节的教学中,只要求学生能出不勒戒加速度的概念,能用定义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和讨论。

对于匀变速直线运动也只是要求简单了解,在第二章中将会进行深入学习。

二.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教学目标分为下面三个方面:知识与技能:理解加速度的意义,知道加速度是表示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知道它的定义、公式、符号、和单位,并能够有公式进行定量计算。

能够区分速度、速度变化量与速度变化率。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将生活中的实例上升到物理概念的过程,理解物理与生活的联系,初步了解如何描述运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区分事物的能力及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思想,能积极主动与他人合作,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和主张。

三.教学重点:1.加速度概念的建立和加速度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关系。

2.加速度是速度的变化率,它是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和方向。

3.加速度的简单计算。

四.教学难点:理解加速度的概念,树立变化率的思想。

五.学情分析:加速度的概念,对于高一学生来讲,比较抽象。

高中物理 1.3《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新人教版高一必修1物理教案

高中物理 1.3《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新人教版高一必修1物理教案

速度快慢的描述—速度一、教材分析本节教科书的重点是速度。

初中和高中所学的速度是不同的,提醒学生注意这点不同,有利于学生对矢量的学习。

通过极限的思维方法,从平均速度过渡到瞬时速度,但第一次教学时不要主动启发学生思考这种问题,多次接触极限思维方法后,潜移默化会使他们明白。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l、了解如何描述运动的快慢和方向。

2、知道速度的意义、公式、符号、单位。

3、能区别质点的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等概念。

4、知道速度和速率的区别。

5、会计算质点的平均速度,认识各种仪表中的速度。

6、知道速度是矢量,平均速度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描述方法的探索,体会如何描述一个有特点的物理量,体会科学的方法。

2、同时通过实际体验感知速度的意义和应用。

3、会通过仪表读数,判断不同速度或变速度。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介绍或学习各种工具的速度,去感知科学的价值和应用。

2、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坚定学习思考探索的信念。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速度、瞬时速度、平均速度三个概念,及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对瞬时速度的理解。

四.学情分析由于“位移”和“路程”不相同,高中与初中所学的速度不相同。

用具体事例讨论有利于学生更好适应高中阶段对速度概念的学习。

因为第一次接触极限思想,先不要启发学生思考。

接触多了就自然明白。

五.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六.课前准备1.学生预习速度,初步认识速度与初中所学不同。

2.教师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质点的各式各样的运动,快慢程度不一样,那如何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快速阅读教材中的黑体字标题,提出问题:要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本节课将会学到那些概念(物理量)?学生活动:通过阅读、思考,对本节涉及的概念有个总体印象,知道这些概念都是为了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而引入的,要研究物体运动的快慢还要学好这些基本概念(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怎样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第一课堂)高中一年级物理精品教学课件PPT

怎样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第一课堂)高中一年级物理精品教学课件PPT
化越大,加速度越大。(
)
答案 ×
(3)物体A的加速度为2 m/s2,物体B的加速度为-3 m/s2,则A的加速度大于B的
加速度。(
答案 ×
)
(4)物体的加速度大小是2 m/s2,则该物体是做加速运动。(
)
答案 ×
(5)在同一v-t图像中,图线倾角越大,对应物体的加速度越大。(
(
)
A.-100 m/s2
B.100 m/s2
C.20 m/s2
D.-20 m/s2
解析 由题意知v0=8 m/s,v1=-12 m/s,根据加速度的定义式得
1 -0 -12-8
a=
=
m/s2=-100 m/s2,负号表示足球加速度方向与其初速度方向

0.2
相反,选项B、C、D错误,A正确。
答案 A
但经历的时间也长,所以加速度并不大。
(3)速度v0大,速度变化vt-v0不一定大,比如匀速飞行的飞机速度很大,速度的
变化vt-v0为零,加速度a等于零。速度v0小,加速度a不一定小,比如射击瞬间
的子弹。所以v0、vt-v0、a大小无直接关系。
-0
(4)
的大小叫速度变化率,表示单位时间内速度变化大小。
变式训练1(2020江西南昌安义中学期末)一物体在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已知
加速度的大小为4 m/s2,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的末速度一定是初速度的4倍
B.任意1 s内速度均增大4 m/s
C.某1 s的末速度可能比前1 s的末速度小4 m/s
D.某1 s的平均速度一定比前1 s的平均速度大4 m/s
(3)忽略速度还有方向,误认为速度大小不变就没有加速度。
(4)误认为加速度与速度同样变化。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了解体育运动的速度类型,能够良好地区分不同运动的速度。

2.学生通过实际案例的引导,能够理解和掌握速度的计算方法,在正确的区间运动。

3.帮助学生在运动中提高自身身体素质和协调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帮助学生理解不同运动速度的概念,如何用具体的数据来计算运动速度,如何在运动中掌握不同速度的技巧。

2.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运动速度的物理概念,如何在真实的运动过程中控制速度。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引导学生回忆体育班常进行的运动,例如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等。

让学生回忆之前的运动中,哪些是快速运动,哪些是缓慢运动。

2.展示通过运动视频的展示,帮助学生更清晰地了解不同运动的速度,并了解如何由数据计算出运动的速度。

3.讲解在展示完运动视频后,对运动速度进行简单的讲解,并通过实际的计算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如何计算运动的速度。

让学生了解速度的计算公式:速度=路程÷时间,然后通过实际的计算演示,让学生了解速度的计算过程。

第二课时1.模拟通过模拟运动的方式,引导学生掌握区分不同运动的速度技巧,并在运动过程中,掌握不同速度的控制方法。

例如:足球运动中,加速与减速的控制技巧。

2.实践带领学生进行真实的运动实践,帮助学生理解运动速度物理概念的掌握。

例如:在跑步时,通过心率、呼吸、步频等因素,来控制自身的速度。

第三课时1.教学巩固通过运动速度的小测验,帮助学生对今天的课程进行巩固,再次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运动速度的计算方法。

2.总结为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让他们更好地掌握运动速度的概念和技巧。

四、教学反馈在教学结束后,进行一次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情况和反馈意见,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以及对后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讨论。

《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说课教案)

《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说课教案)

《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第一章:加速度的概念引入1.1 教学目标了解加速度的定义及其物理意义。

能运用加速度描述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

1.2 教学内容速度变化快慢的直观感受。

加速度的定义及其数学表达。

1.3 教学方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速度变化的快慢。

引导学生通过数学表达式理解加速度的概念。

1.4 教学步骤播放生活中速度变化的实例视频,如赛车起跑、飞机起飞等,引导学生关注速度变化的快慢。

给出加速度的定义,解释其物理意义。

举例说明如何运用加速度描述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

第二章:加速度的计算2.1 教学目标掌握加速度的计算方法。

能运用加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问题计算。

2.2 教学内容加速度的计算公式。

速度、时间和加速度的关系。

2.3 教学方法通过数学推导和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加速度的计算方法。

2.4 教学步骤推导加速度的计算公式。

通过实例分析,讲解速度、时间和加速度的关系。

进行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加速度公式进行计算。

第三章:加速度的测量3.1 教学目标了解加速度的测量方法。

能运用实验方法测量物体的加速度。

3.2 教学内容加速度的测量方法。

实验器材及操作步骤。

3.3 教学方法通过实验演示和学生的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加速度的测量方法。

3.4 教学步骤介绍加速度的测量方法。

展示实验器材,讲解操作步骤。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物体的加速度。

第四章:加速度的应用4.1 教学目标了解加速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能运用加速度解决实际问题。

4.2 教学内容加速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实例。

加速度解决问题的方法。

4.3 教学方法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加速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引导学生运用加速度解决实际问题。

4.4 教学步骤分析加速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实例。

讲解如何运用加速度解决问题。

进行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加速度解决实际问题。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教学目标总结加速度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

能运用加速度解决更复杂的问题。

高中物理速度变化快慢教案

高中物理速度变化快慢教案

高中物理速度变化快慢教案
教学重点:速度的基本概念及其变化的快慢情况。

教学难点:如何通过实际例子理解速度的变化情况。

教学准备:实验装置、实验材料、PPT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一段视频或图片,引发学生对速度变化快慢的兴趣,让学生猜测视频中物体的速
度变化情况。

二、讲解速度的概念(15分钟)
1. 讲解速度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2. 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如汽车行驶的速度、风筝上升的速度等。

三、实验演示(20分钟)
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实验,比较不同物体的速度变化情况,让学生观察、记录实验数据,并
分析结果。

四、探讨速度变化快慢的原因(10分钟)
让学生讨论速度变化快慢的原因,引导学生从物体的运动状态、外力作用等方面进行思考。

五、总结(5分钟)
总结速度变化快慢的规律,强调速度变化快慢与物体的运动状态、外力作用等因素密切相关。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馈:下节课开头对上节课知识进行复习和问答,了解学生对速度变化快慢的理解情况。

高一物理《运动快慢的描述 速度》教案

高一物理《运动快慢的描述 速度》教案

高一物理《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简介本教案是为高一物理课设计的,旨在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运动快慢的描述方式以及速度的概念。

本教案将结合实例、图表和问题解答,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这一物理概念。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 1. 理解快慢运动的描述方式; 2. 了解速度概念的基本定义; 3. 掌握速度计算公式的应用; 4. 能够通过实例分析速度的变化过程。

教学内容1.运动的快慢描述方式–通过运动物体的位置变化描述快慢运动;–通过运动物体经过的路程描述快慢运动。

2.速度的概念介绍–速度的定义:速度是指物体单位时间内的位移量。

速度的计算公式为速度=位移/时间;–速度的单位:常用的速度单位有米/秒(m/s)和千米/小时(km/h)。

3.计算速度的应用–问题1:小明从家里骑自行车到学校,用时30分钟,路程为5千米。

请计算小明的平均速度。

–问题2:汽车以20m/s的速度行驶了2分钟,求汽车行驶的距离。

–问题3:一辆火车以30km/h的速度行驶了2小时,求火车行驶的距离。

4.速度的变化过程分析–通过图表观察速度的变化过程;–解释速度变化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教学步骤1.引入: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快慢运动如何描述”;2.探究:通过实例和问题分析运动快慢的描述方式;3.理解:介绍速度的概念及计算公式,引导学生进行公式的实际应用;4.实践:通过实例问题训练学生计算速度的能力;5.拓展:通过图表分析速度的变化过程,讨论速度的变化原因和因素;6.总结:归纳速度的计算公式和描述方式;7.实验:设计简单实验,观察并记录不同速度下的运动过程;8.提问:出示问题,检验学生对速度概念和应用的理解程度;9.小结:总结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成果;10.作业:布置相应的课后作业,用以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资源•教材:课本《物理》教材第三章;•幻灯片: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的概念与计算;•图表:速度的变化过程示例图;•实验器材:计时器、测量尺、自行车。

速度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物理教案2篇

速度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物理教案2篇

速度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物理教案速度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物理教案精选2篇(一)教案标题:速度快慢的描述速度教学目标:1. 理解速度的概念及其与物体位移和时间的关系;2. 掌握速度的计算方法;3. 能够准确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教学过程:导入:让学生观察一段视频,视频中有多个物体在运动,询问学生哪些物体运动快,哪些物体运动慢,并请他们解释他们的观察结果。

步骤:1. 引入速度的概念,解释速度是物体运动的快慢程度,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运动的位移。

2. 讲解速度的计算方法:速度 = 位移 / 时间。

3. 通过实际案例示范如何计算速度。

选择一个简单的例子,如赛跑选手进行100米比赛,记录他们的时间和到达终点时的位置,然后计算他们的平均速度。

4. 练习时间:让学生自己计算不同物体的速度,给出物体的位移和时间数据,要求学生计算速度并判断物体的快慢程度。

5. 引入相对速度的概念:相对速度是指两个物体相对于彼此的速度。

6. 引导学生思考不同参照物对速度的影响。

举例说明在不同的参照物下,同一物体的速度可能是不同的,要求学生思考并解释原因。

7. 总结速度描述的三个要素:物体、时间和参照物。

强调参照物的重要性,不同的参照物会产生不同的速度值。

巩固与拓展:1. 进行速度测量实验,让学生使用简单的计时器和测量工具记录不同物体的速度。

2. 提供更复杂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计算,如两个运动员在不同的跑道上进行比赛,计算他们的相对速度。

3. 引入速度-时间图和加速度的概念,让学生了解速度变化和加速度的关系。

教学资源:1. 视频:展示多个物体的运动。

2. 实验工具:计时器和测量工具。

3. 计算工具:计算器和白板。

评价方法:1. 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练习中的积极程度。

2. 计算准确性:检查学生的速度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3. 论述能力:检查学生是否能够准确描述物体的快慢程度,并解释他们的观察结果。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观察和记录身边的物体运动,并尝试使用速度概念来描述它们的快慢程度。

中班语言快快与慢慢教案(优秀11篇)

中班语言快快与慢慢教案(优秀11篇)

中班语言快快与慢慢教案(优秀11篇)运动的快慢教案1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用速度、平均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能用速度和平均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知道匀速和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初步体会描述运动快慢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

二、教学重点:速度概念的理解及速度的计算。

三、教学难点:速度单位换算及计算步骤的规范性。

四、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导入新课:1.在上学路上,有的骑自行车、有的步行、有的坐公交车,如果同时出发,怎样比较他们的快慢?2.操场上,进行百米赛跑时,又是怎样比较他们的快慢的?3.一位百米运动员的成绩是12s,而一名万米跑世界冠军的成绩大约是30min.怎样比较他们的运动快慢呢?(二)、合作探究:1.提出问题:物理学里怎样比较物体的运动快慢?学生:讨论回答---速度。

师:什么是速度?它的计算公式是什么?式中各字母的意义、单位又是什么?学生:看书回答。

速度的定义:课本P15,倒数2行速度的公式:v=s/t速度的单位:国际单位制:m/s,交通运输中:km/h。

师:1.让学生说出单位的意义。

2.通过换算说明m/s和km/h之间的大小关系。

练习:换算下列单位:“桑美”台风的速度可达60m/s=km/h,一列火车的`速度是144km/h=m/s.师:怎样应用公式进行计算?2.例题师:简单分析课本例题1板演解法,(强调小标题的加法及单位的统一)例题1:解刘翔的速度:v1=s/t=110m/3600s=8.52m/s摩托车的速度:v2=30×1000m/3600s=8.3m/s因此,刘翔的速度比摩托车的速度快。

学生分析并板演例2,师注意检查指导例题2:解火车从北京到上海所用的时间约为:由v=s/t得:t=s/v=1463km/104kms-1=14h学生练习:小刚骑自行车以5m/s速度上学,经20min到达学校,小刚家到学校的距离是多少?师:检查后矫正不足。

怎样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

怎样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

怎样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怎样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学案)一、学习目标1.知道物体的速度变化是有快慢之分的,理解加速度的含义及物理意义,知道加速度的定义符号、公式和单位。

2.知道加速度是矢量,了解加速度的方向。

会区分加速度与速度、速度的变化、速度的变化率之间的关系。

3.会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图像求加速度。

二、课前预习1.加速度是描述的物理量,是一个(标量或矢量),定义式:,方向:,单位:。

2.由加速度为可知:;物体将(加速、减速或无法确定)。

3.当时,物体加速运动;当时,物体减速运动。

4.平均加速度:;瞬时加速度:。

5.匀变速运动:;匀加速运动:;匀减速运动:。

6.变化率:。

加速度还可以表述为等三种说法。

三、经典例题例1、求下列各种情况下物体的加速度。

一、汽车以20m/s的速度沿正东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

二、汽车现在速度是5m/s,正东方向,10S后,速度变为15m/s,方向仍为正东方向。

三、汽车现在速度是15m/s,正东方向,10S后,速度变为5m/s,方向仍为正东方向。

四、汽车现在速度是15m/s,正东方向,10S后,速度变为5m/s,方向为正西方向。

例2、自然界中隼(sǔn)的速度是比较快的,它是田鼠等啮齿类动物的天敌。

假如隼在300m处发现一只田鼠并立即开始直线加速,设隼在2s的时间内,速度从10m/s增大到130m/s,求这只隼的加速度为多大?例3、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A.从加速度公式可知:加速度a与速度变化量成正比,与时间成反比。

B.速度很大,加速度肯定很大。

C.速度很大,加速度可能为0。

D.速度为0,加速度一定为0。

E.速度增大,加速度一定增大。

F.速度减小,加速度一定减小。

G.速度变化量越大,加速度就越大。

H.加速度为0,速度一定为0。

I.加速度很小,速度一定很小。

J.加速度很大,速度一定很大。

K.加速度增大,速度一定增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性昏迷”,经过抢救患者才脱离危险。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该患者平常仅出现多饮多尿,并没发现自己患有糖尿病。在
乘机前几天一直腹泻,在飞机上由于晕机发生剧烈呕吐,从而导致身体
严重脱水。我们知道,在飞机起飞和降落以及气流导致的飞机颠簸时,
人体会出现一定程度的重力和加速度作用的变化。实验证明,在加速度
作用下,血糖浓度升高,糖原含量降低。动物试验证明,在高空气压降
二、教学内容剖析
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 加速度是力学中的重要概念,也是高一年级物理课较难懂的概念。在学 生的生活经验中,与加速度有关的现象不多,这就给学生理解加速度概 念带来困难。为此,教材先列举小型轿车和旅客列车的加速过程,让学 生讨论它们速度变化的快慢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教材还展示飞机的 起飞过程,要求学生从具体问题中了解“速度快”“速度变化大”“速度变化 快”的含义不同,又在旁批中指出“物体运动的快慢”与“运动速度变化的 快慢”不同。在此基础上再说明平均加速度的意义,进而说明瞬时加速 度。对重要的v—t图象,教材又设置一个“思考与讨论”,让学生通过v— t图象加深对加速度的认识和对图象的理解。
例4、关于速度和加速度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速度变化的越多,加速度就越大
加速 B.速度变化的越快,加速度就越大 度和 C.加速度方向保持不变,速度方向也保持不变 速度 D.加速度大小不断变小,速度大小也不断变小
的区 别 例5、关于速度和加速度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的速度大,加速度就大
生:
△v/△t =(7-
B.加速度反映速度变化的大小
2)m/
C.加速度反映速度变化的快慢
D.加速度的方向不能由速度方向确定,要由速度变化的方向来确定10s
例2、足球以水平速度v=10m/s击中球门横梁后以v/=8m/s的速度水 0.5m/s
师:
平弹回,与横梁接触的时间为0.1s,求足球在此过程中的平均加速辆汽车以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带滑轮的长木板、小车及砝码等.
五、课堂教学设计
教 学环

教学内容
先演示小车实验,让学生在感性上对速度变化的快慢有一个初步
的认识 引入 再利用多媒体投影播放赛车、高速列车、自行车,运动员等录
像,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谁的速度“增加”得快?如何来表 示增加的快慢?
1、定义:加速度等于速度的改变量跟发生这一改变所用时间的比
怎样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 教案(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加速度的物理意义,知道加速度是矢量。知道平均加速度和瞬时 加速度。 2.通过对日常生活中有关加速度的实例的分析,进一步体会变化率的概 念及表达方式。 3.理解匀变速运动的意义,能用v~t图象表示匀变速直线运动,并能通过 图象确定加速度。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将生活中的实际上升到物理概念的过程,理解物理与生活的联 系,初步了解如何描述运动.通过事例,引出生活中物体运动的速度存 在加速和减速的现实,提出为了描述物体运动速度变化的快慢,引入了 加速度概念的必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帮助学生学会分析数据,归纳总结得出加速度. 3.教学中从速度一时间图象的角度看物体的加速度,主要引导学生看 倾斜直线的“陡度”(即斜率),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应用数据求加速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实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励学生的探索精神。 2、领会人类探索自然规律中严谨的科学态度,理解加速度概念的建立 对人类认识世界的意义,培养学生区分事物的能力及学生的抽象思维能 力. 3、培养合作交流的思想,能主动与他人合作,勇于发表自己的主张, 勇于放弃自己的错观点.
伤,如组织器官变形、撕裂及破坏等,严重时可致死亡。其影响的程度除 了与冲击过载峰值、作用时间、过载速率3个基本参数有关外,还与过载 作用的方向、人的体位、束缚状况等因素有关。 载人飞船在各个不同的飞行阶段中,加速度的变化很大。火箭起飞 时,加速度很小,随着火箭不断上升,推进剂逐渐消耗,加速度就越来 越大,在火箭熄火瞬间达到最大值。在飞船返回时,脱离轨道,再入大 气层时,又将遇到巨大的峰值减速度。在加速度或减速度值超过一个重 力加速度(g=9.8m/s2)时,因惯性力而受到很大的过载,人变重了, 这种现象称为超重。60年代的载人飞船,在上升段的最大加速度是8g, 返回舱的最大减速度约10g。超重对人体的影响与它的作用方向有关。 在飞船上升时,主要影响是头部血压降低,下肢血压升高,视觉减退。 返回舱进入大气层时,会导致航天员头部充血。
值.
2、定义式:a=△v/△t =(vt-v0)/△t
v0——开始时刻物体的速度
vt——经过一段时间t时的速度
3、物理意义:加速度是表示速度改变快慢的物理量.
4、国际单位:m/s2或m·s-2读作米每二次方秒
加度速5例A、.1加加、速速下度度列是也说物是法体矢正增量确加,的的不是速仅:度有大小,也有方向.
布置 作业
课本P31—P32问题与练习
六、视野拓展
加速度与糖尿病患者
前不久,一名由昆明飞往武汉的旅客,刚下飞机就一头栽倒在候机
楼大厅门口,昏了过去。由于患者系独自外出,身边没有同伴,病史无
从询问,给诊断救护工作带来非常大的困难,在医护人员的努力下,终
于明确诊断其为病死率十分高(40%~70%的死亡率)的“糖尿病高渗
度。
相同的速
度变化率
做匀加速
运动和匀
减速运
动,虽然
速度变化
快慢相同,但速来自度的变化情况不
同,前者
速度越来
越大,后 者则反 之.启发 学生思 考,只凭 速度变化 快慢(速度 变化率的 大小)不能 完全反映 速度变化 的规律, 从而引出 加速度不 仅有大 小,而且 有方向, 是矢量.
1、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加速度大,速度不一定大. 2、速度变化量大,加速度不一定大. 3、加速度为零,速度可以不为零;速度为零,加速度可以不为 零.
低缺氧时,糖的异生作用增强,血糖升高。患者在以上多因素的作用
下,血糖较正常高出近5倍,从而出现高渗性昏迷,差点危及生命。
因此,糖尿病患者在选择航空旅行时一定要多加注意。
冲击性加速度或过载对全身作用的机制
冲击性加速度或过载对人体的影响与持续性加速度不同,它主要不
是引起血液动力学改变,而是引起疼痛,短暂意识丧失和各种机械性损
B.物体的速度改变量大,加速度就大
C.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速度变化大,加速度就大
D.物体的速度为零时,加速度必为零
生: 体加速 时,则 =(v v 时间 标量,加 速度 算值为正 值,如果 以初速度 的方向为 正方向(即 初速度 取正 值), 正值则可 表示 向与初速 度的方向
相同,或 反过来 说,若加 速度 速度同向 时,则这 个直线运 动为加速 运动.
在v—t图像中,图像的斜率在数值上等于加速度.
从v —t 图象 看加 速度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像是一条直线,直线的斜率的数值等于 其加速度. 图中两条直线a、b分别是两个物体运动的速度一时间图象,哪个物 体运动的加速度比较大?
1.什么叫加速度?它的定义式、物理意义、单位各是什么? 2.怎样正确理解加速度?加速度与速度间有什么关系? 小结 3.速度的改变量是否总是速度增加?怎样理解加速度的正负号. 4.根据v—t图像怎样求加速度? 5.怎样根据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去判定物体的运动规律?
本节课教学重点: 1、速度的变化量、速度的变化率的含义。
2、加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义。 本节课教学难点: 1.理解加速度的概念,树立变化率的思想. 2.区分速度、速度的变化量及速度的变化率. 3.利用图象来分析加速度的相关问题.
三、教学思路与方法
平均加速度的定义学生接受起来困难不太大,由平均加速度过度到瞬时 加速度又一次应用极限思想,可让学生联想瞬时速度来理解瞬时加速 度。教师可引申说明速度是质点位置的变化率,加速度是速度的变化 率,一个变量的变化率常常是很有意义的,让学生阅读教材的“科学漫 步”栏目中变化率的一段叙述,自然的渗透了科学方法的教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